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写作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辅导
初中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要板块,也是学生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题。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的自身特征以及作文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从而有效地提升初中作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初中作文水平。以下是针对初中语文作文辅导做出的探讨。
一、注重师生配合
每位学生不论性格还是外貌特征都是不同的,因而其对应的教学方式也应当是不相同。教师应当从学生的性格差异着手,对其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经历运用各种书面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日常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秉承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评价时应当采取激励的方式,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充满自信以及勇气。同时,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当注重作文精神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应当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写实事、写亲身经历”,让学生将日常发生的事情用书面语言进行描述,同时养成学生写记叙文的好习惯。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应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为写作而写作,在写作中应当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局限于文体以及写作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初中生的想象力发展相对较早,他们常常利用各种具体的物品来理解以及解释生活中较为抽象的事物。例如:续写寓言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日常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可以多多利用寓言故事等新颖的题材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初中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放飞想象,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和享受作文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写童话类作文的方式培养其写作能力。例如:童话作文的内容可以是宽泛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想象条件,包括生活中发生或者存在的事情,这样,通过童话作文学生的心情能直接反应在童话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写自己所想,让学生充分进行想象。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良好的构思方法,鼓励学生发扬个性,童话写作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写作,学生在进行童话写作时应当运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表现方式,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应当如何进行构思,如何进行写作。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而提升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三、注重实际,发展自我
作文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离开生活的作文是空洞乏味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应当教会学生注重生活经验,使自己的文章具有生活气息。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作文的魅力,将自己经历的事情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作文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优秀的作家,而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这一基本技能。好的写作技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帮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寻找自我、增强自信心。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能呢?
(一)对初中生进行写作培养
教师应当注重写作的实用性。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教师将作文教学实践的重点放在作文的艺术感上面,从而忽略了作文的实用性。这让学生产生“作文无用论”的想法,将写作看做是自己日常学习的沉重负担,长此以往,对写作充满排斥,无法专心地进行写作。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应当注重作文的实用性,让作文走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生进行写作时的心情。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社会现象作文,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心理话等。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文在生活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写作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转化观念实现从被动的“要我写作文”到主动的“我要写作文”的行为转换,让学生写自己所写所经历的,让学生真正感受写作的魅力。大多数作文题目都是由教师提前安排好的,学生根据题目来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有局限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因此,教师可以不限形式,不限字数,这样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心有所想,发心中所感,能帮助学生将写作看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四、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反映着作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批改时应当极其认真,尤其要注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进行及时的表扬,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当然作文批改不应该只注重优点,更应注重作文中不足之处。教师对不足点的评价让学生找准目标,加速前进,优点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教师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才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激发写作热情,增强写作自信心。
教师在对初中学生进行作文辅导时,应当注重加强写作实用性的培养,注重评价体系的健全,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和进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熊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李丽霞. 初中语文写作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一、重视鉴赏训练,锻炼学生胆量
乡村孩子在知识面、阅读面上与城区学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只依靠写作课上有限的辅导,无疑是“蜻蜓点水”,所以,应把这方面的训练落到实处,落实到平时的每一堂语文课上。
1.利用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让学生登台讲故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出来,并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看法。形成一定习惯后,学生就会主动去观察周围发生的事,从而培养学生平时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达到拓宽他们视野的目的。
2.针对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归纳出中心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口头训练的好方法。只有先学会“说”,才能学会“写”,才能避免“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那种尴尬局面。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文章,如七年级上册的《童趣》、《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等,都是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都可用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3.每篇课文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开放性讨论题,任学生选择擅长的话题,结合实际进行讨论,不拘一格地阐述自己观点、看法,在讨论中培养对作品的鉴赏与思辨能力。
二、精心创设“舞台”,发挥学生潜能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乡下的学生大多“怕”作文,与平时写得过少有很大关系,教师可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重视与鼓励学生写日记,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很多学生小学阶段有过写日记的经历或习惯,但到了中学保持这一良好习惯的却寥寥无几,这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略了这一环节,其实这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最根本、最实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2.鼓励学生自办小报,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可选一些内容较丰富,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的作品张贴于“学习园地”等栏目上,这样能激发大家的创作欲望,产生创作的热情以至竞争,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3.对片段训练给予足够重视,决不能敷衍了事
新编语文教材大部分文后都设计了片段练习,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完成此项训练,以达到课本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
4.建立写作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课余创作
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写作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选取具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组成“写作兴趣小组”,或成立“文学社”,鼓励他们勇于投稿,定期投稿,教师可于课外时间加以辅导。一旦学生有习作发表于刊物,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们宣传,在班级乃至学校产生创作的“轰动效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讲究“批改艺术”,多写“下水作文”
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起好“穿针引线”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批改艺术”,讲究一定的“批改方法”,具有一定的“下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1.少用过激语言,多倾注些情感
俗话说,“十根手指头,伸出有长短”,更何况一个班的学生呢?对于那些平时作文表现不佳的学生,只要他们敢写、肯写、乐于写,就应该欢迎并给予鼓励。往往一次中肯的批语,一次恰当的讲评,会对学生的作文成绩甚至他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日常作文中,糊差事的不乏其人,教师应该正确对待。有位学生,不但错别字多,且书写邋遢,胶带常粘破纸张。我的批语是:“文章写得很出色,就是错别字太‘猖狂’,给你文章‘增色’不少;另外文中有几处‘两眼流泪’,它们在为你这篇好文‘伤心’”。学生看后扑哧一笑,恍然大悟,心悦诚服地纠正了自己的毛病。
2.学生互评互改,教师适当点拨
《苏联的作文教学》中写道:“教师的任务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自己能在写作过程中反复修改。”教师可将学生对文章的修改同作文讲评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掌握修改的技巧,又懂得修改的道理;还可采取同学间互相传阅的批改方式,谁看过,谁就写上自己的意见,不要求全面,但要中肯。看出别人的错误,自己就会有意识地改正。
3.提倡示范作用,多写“下水作文”
在写作辅导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君子动不口动手”的现象。这就好似教学生“游泳”,教师不先下水探深浅,不先教会学生各式动作、姿势,学生怎能贸然去“游”?因此,教师应从对生活现象的感情观照、对生活素材的提炼积累、对语言材料的处理技巧等方面,给学生做出示范来,多写“下水作文”,为学生在教材与生活之间搭一道彩桥,从而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与激情,想“一吐为快”。如此,我们乡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将会大为改观,真正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词汇;书写;英语写作
初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通过这几项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的交际能力。在这几项训练内容中,听、说、读在教学中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教学形式,但是英语写作训练却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英语写作不仅是学生的难题,同时也是教师的难题,教师需要进行不拘一格的训练模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样才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英语书面表达的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要素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重视词汇训练,抓好语言基本功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重要的基本功教学,词汇是句子的基本构成单位,而句子又是构成文章的重要组成。英文写作和中文写作一样需要积累大量的词汇,才可以灵活巧妙地组织语言,所以良好的词汇积累就是写好英语文章的重要因素。基于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词汇的训练,将语言基本功抓好。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的Module7 Unit 1《I like maths!》这一课时,我就非常重视对talk about,half,past,art,chemistry,history,maths等词汇的训练。在课堂上我会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检查学生对这些词汇的掌握情况,利用各种形式来进行。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一节课以抢答的形式来对每个小组进行积分,每周总结一次积分,并对获得高分的小组给予表扬和优先选择座位的权利。游戏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形式不断增强,每周我都要根据作文内容编五到七个句子进行背诵,一天一到两句,同学之间进行比赛,同时也使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更加有效。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单词量就会不断地积累起来,从而为英文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词汇的训练可以有多重形式和层次,如朗读、听写、默写、背诵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丰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词汇的重视。当学生明白了词汇的重要性,或者说体验到词汇的重要性时,自然会加强对词汇的练习,从而熟练地运用词汇进行写作。
二、强调书写规范,养成优良的好习惯
对于英语来说,良好的写作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是培养书写习惯极好的方式。英语写作有着独特的书面表达方式,如果学生的书写比较潦草的话,就会造成词汇错乱,进而影响内容的表达。所以在初中写作训练中,规范书面格式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从单个的字母开始抓,然后再到单词,最后到句子。整洁优美的书写,对于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定期地举行各项书写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书写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中,我会非常重视对书写漂亮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还引导学生创立班级英语手抄报,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每周出一张,然后在班上互相传阅,同时每周评选出一张最佳作品来进行颁奖。竞赛的形式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基本会负责一到两期的手抄报,学生的书写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当学生有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后,对写作的兴趣也会提高;当学生看到自己优美的字体出现在纸上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再多写一点。
对于英语写作训练来说,工整优美的字体会对作文的得分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在作文中出现太多的涂改,就会影响教师对英语单词的辨认和判断,进而影响到作文的得分。我们都知道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可见,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写作训练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
三、注重听说训练,培养写作高技能
目前的初中英语课文蕴含了丰富的训练材料,包括了听、说、度、读、写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英语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掌握英语写作的技能。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的Module1《Hobbies》这一课时,我就通过谈话法来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训练。这一课是学生寒假回来以后的第一课,因此谈话的内容我就以学生的寒假生活为主,然后再循序渐进到主题,并结合新单词和词组来进行训练。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和学生进行听说练习:
Which hobby is expensive?
Which hobby takes up the least space?
Which hobby is good for us students?
Which hobby do you like best?
这几个问题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进行列举,既对新单词进行了学习,又能对下面的内容作较为充实的铺垫。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这种类型的听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不断的操练中,对课文的内容产生更深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大量的输入目标语之后,可以将知识进行内化,慢慢地就可以将内化的知识进行输出,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
四、引导自评作文,提高写作积极性
在教学中评价体系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英语写作中恰当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作文的批改有很多的方式,如教师批改,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
例如,每一次完成习作后,我都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检查,先进行审题,然后再对词语造句等进行纠正,最后再对习作的布局进行调整。经过几次的练习,学生就会掌握评价作文的套路,在学生进行过自评之后,我再将习作收上来进行批改。经过学生自评的习作已经比较完善,此时教师已经不需要再对作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进而对写作充满了兴趣。
让学生自评作文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评的过程中,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经过细读之后,会发现许多在写作的过程中没有发现的错误。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在自评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英语的写作训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训练,作为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综合训练方式,英语写作需要学生具备系统、完整的英语基础知识。因此,在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教师不能离开对基础知识的练习,要通过不拘一格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对英语写作产生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全面的听、说、读、写的练习,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赵秀莲.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1(09).
2.申晓静.英语书面表达之教学心得[J].学苑教育,2011(17).
3.路玉玲.浅谈怎样打好初中英语基A[N].伊犁日报(汉),2010.
关键词:民族地区;写作;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50-01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当地是东乡族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很多学生从小使用当地的东乡语,没有文字表述,因此给学生的书面表达带来障碍,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作为一个外地教师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在当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不论是学期考还是中考。甚至是平常的考试,作文所占的比重都很大,并且随着中考的改革,作文的比例还在进一步加大。“语文新课标”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还要和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给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怎样去适应“语文新课标”、怎样进行作文教学等一系列问题。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教师及其学生,他们接触的信息还比较少,写作素材较少,相对来说理解就比较困难。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迫切需要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人从事当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十几年的时间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当地的当地民族风俗、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如何当地民族地区进行中学写作教学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同。
一、在东乡这方热土上中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写作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而在当地民族地区的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当地的农村学生在写作时只能是咬破笔尖硬套、瞎编,或者只写自己小学甚至幼儿园的事,内容比较简单和反复,或者用东乡语来翻译的套写。思维比较单纯和滞后。尽管每学期也让学生至少写六七篇作文,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没有大的提高。为此,结合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的现状,有必要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如何才能让学生出口成章,不害怕写作
作为一名东乡当地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村中学生写作知识的贫乏,虽然有各种写作辅导教材,但是基本不适合当地农村中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指出“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多练笔,还应引导学生办手抄报、办墙报、黑板报。举行各种形式的故事会、演讲会,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作跨学科的小课题的研究,等等。多种形式内容各异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提升,写作能力得到发展。还能增长学生的才干。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欲望,就不会有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因此,在作文实践中要设法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种精神享受,是记述自己、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方式,是整理自己思想、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关心生活,多方积累。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由于种种原因和限制。凡事不可能都能实践,但一定要要求学生尽可能“读万卷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可见,读书会使学生思路清晰。视野开阔,出口成章。开始就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写起。学生写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对社会、自然和人生拥有自我独特感受和思考的过程。生活是本源,要靠自己去感悟,生活虽是万花筒。学生要深入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留心、多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多积累。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到处有真、善、美,只有用心才能发现,才能有所收获。叶圣陶先生也告诉我们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苏辙指出先要游历名山大川,增加生活阅历,文章方才有“浩然之气”充斥于天地。
2、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作文兴趣;课外活动;生活经历;交流;评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知识的前提条件。”[1]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累素材
俗话说:“课堂学知识,课外出人才。”这说明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认真搞好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作文主要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就不可能写出丰富多彩的好文章。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体验生活和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时刻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给学生新奇感、美感、趣味感,有助于调动学生在写作中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自然界中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使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和写作的冲动。因此,教师应有计划地、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加寻春、觅秋、登山、观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面对大自然,时刻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有所体验。如果教师能抓住契机,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文思涌泉,下笔成章。
比如,在万物复苏的日子里,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去找春天。学生置身于诗画般的大自然里,聆听着小鸟的欢叫,亲闻着小草的花香,感受着阳光的温暖,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在此基础上写关于“春”的文章,学生便会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出来。
二、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经历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端就是造假,写自己没有经历、没有感受乃至根本不知道的事。比如捡到一个钱包上交,下雨时老师为“我”打伞,修车时师傅不收钱等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对此,教师除了要求学生“不要在作文之前看别人写什么,看范文写什么;以我为主,写我之想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解放心灵
就是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习作氛围,让学生喜欢写自己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心中想到的,让他们说真话,吐真情,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做到不抄袭,不模仿。
(二)敞开心扉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你是怎么想的”方面进行训练。凡是学生说出真情实感,要特别地给予肯定与表扬。
三、开辟“作文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在教室黑板上选择一个合适的板块,开辟“作文园地”,经常选登本班学生中写得具体生动的文章、精彩的片段、新颖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优美佳句点滴,供大家阅读和学习。“作文园地”里的作文,可以是作文本上的,也可以是日记、读书笔记、书信、表扬稿等,体裁、内容、篇幅均不受限制。被选中作文的学生自己誊写出来张贴。学生的作文得以展示,这好比在学生心灵上戴上一枚枚闪光的勋章,更能激起他们日后对写作文的兴趣。
四、搞好作文交流,诱导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交流是满足学生作文展示欲望的另一种形式。每当学生完成草稿后,教师可将在巡视指导中发现的质量较高的作文拿出来交流。这种交流,一方面起典型示范作用,给其他学生以启发,帮助开拓思路;另一方面使参与交流的学生感到一种“乐”,从而进一步修改完善,使自己的文章精益求精。教师还可以在讲评时交流,结合讲评重点,事先约好几位在本次作文中有代表性的学生交流自己的作文。优秀生读全文,中等生读精彩片断,后进生读值得欣赏的句子。这种讲评时的交流,使得好、中、差三类学生都会感到一种满足,享受成功的快乐,加深对作文的喜爱。
五、编印优秀作文选集,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2]学生有了学习成果,十分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同。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办法之一就是编印作文选集。这是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教师要指导学生编印优秀作文选集,要鼓励班上组织编委会自行评改。由教师写评语,数不在多,最好能取一个书名,比如《岁月》《成长》《数星星》等。一学期下来,评出一、二、三等奖。这种办法学生很感兴趣,既是教师作文教改的实绩,又是学生成长步伐的记载。
六、向报刊推荐发表学生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让社会了解学生,展示学生的自我风貌,对适宜面向社会发表的学生作文,教师应积极推荐,组织学生参加报刊和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专题征文活动。学生习作一旦得到发表,他们就会受到鼓舞,既满足了社会认同的需要,也会燃起希望之火,这希望之火还会在全班乃至全校燃起来,渐形成燎原之势。由于学生品尝到了写稿投稿的乐趣,作文兴趣日益浓厚,学生学习成绩也会随之上升。
七、评改多样化,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俗话说:“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另有“作文三分写七分改”的说法。这些都说明了修改的重要性。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作文自改尝试,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学生自改时,先由教师示范指导评改方法,教会他们使用修改符号,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修改,几个人一组,轮换自读自己的文章。这样在自读自己的文章的同时,仍可发现其毛病,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取长补短。这种讲评课改变了以往教师先批改后讲评的模式,把评与改贯穿于作文教学始终,把群改与自改相结合,评中有改,改中有评,自始至终启发学生思考和评论。修改别人和自己的作文,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自改作文的能力。具体可采用如下的批改方法。
(一)通阅习作草稿,获得综合信息
学生完成作文之后,教师通阅全部习作草稿,迅速发现此次习作的主要优缺点,只做第一次记分,不写批语。
(二)学生互改法
一般是学生两两结对,互相交换阅读、评价对方的作文,并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表达的清晰度等交换意见。这种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评改他人的作文,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有利于在原来水平上提高写作质量。
(三)传阅修改法
学生分组,每组为四五人,当学生拿到互改之后的作文草稿时,在稿子后附上一页空白纸。组内学生就轮流传阅草稿,每人阅读别人作文时及时纠正上面的错误,并在空白纸上写上评语或建议。教师需要告诉学生注意写上肯定性评语。这样传阅几遍后,每篇文章都会附上许多具体的建议,作为修改定稿时参考。
(四)誊抄评赏
学生习作修改好后,誊抄在作文本上,教师给予二次记分,鼓励学生的提高和进步,然后让学生认真介绍某些地方修改的理由和好处,部分优秀习作的作者宣读自己的习作,全班欣赏,教师点拨评析,使学生认识得到升华。
这样通过教师评改、同学评改和自我评改的三种方式相结合,才能逐步形成学生独立的修改和评价的能力。其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评改起指导作用,使学生了解:写作的要求是什么?怎样才算达到标准?如何改好作文?第二阶段:学生将开始运用教师评改的观点和标准,尝试作自我评改,其实仍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第三阶段:学生独立修改作文,并能客观评改他人的作文。提供评改作文标准是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培养学生自行修改能力的重要一环。这样做,教师由包办变为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使修改训练落到实处。学生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积极动手动脑,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不断提高,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目的,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同时,在参与评改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说出自己有创见性的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兴趣好比路灯,引导你走向成功;兴趣好比船桨,带着你驶向远方;兴趣好比是一p羽翼,领着你翱翔天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你走向光明。”[3]兴趣是写作的动力,写作中有了动力,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教师必须注意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中考的考试与阅卷形式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网上阅卷已经得到推广。那么,网上阅卷对学生规范答题要有很多具体要求,其中在书写方面必须引起注意。
一、出现的问题
(1)字迹潦草,字体混乱,连笔较多,字迹不清。
(2)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太多。
(3)涂改太多,错题重复划,卷面中不时出现“黑疙瘩”。
(4)阅读题回答不分行,没有序号,大段叙述。
(5)字体太小,字间隙小,电脑扫描后很难看清楚。
二、问题出现的原因
(1)对写字教学认识不足是根本原因。许多语文老师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就行,练字是纯粹浪费时间,字迹好坏与学习成绩关系不大,关心的只是学生是否会做题、会考试。学生写作业,只要老师能看得懂,就算过关了。他们往往更多地关注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对于“耗时多,功效低”的写字教学不够重视。而大部分学生也认为平时写字无所谓,考试时认真一点就行了。但是真正到了中考考场上,因时间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答题上,书写方面的问题就会频频出现,最终影响了中考成绩。
(2)练字时间不够。学生进入初中学科科目增多,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作业量不断加大,这些往往让学生不能在书写上多下功夫。他们往往为了及时完成作业,慌慌张张,草草应付,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书写习惯。
(3)缺乏必要的榜样影响。随着信息化的到来,教师备课大多已经不需要手写,教师对于练字也不像以前那么重视。除了板书,教师很少有给学生做出榜样的机会。甚至有些中学老师由于对书写的认识不足,自己写字也是潦潦草草,在课堂板书和作业批改方面难以给学生正面的引导。
三、采取的措施
(1)端正思想。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就曾经提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
2012年修改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初中写字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可见,书法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多年来,我们江苏省中考试卷也一直有关于书写方面的要求,大多对书写方面明确规定三分到五分的具体分值,这都是对书写最直接,明显的重视。其实间接地诸如主观试题的表达,在书写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阅卷老师的情绪,从而给出相应的分数。一位中考阅卷老师就曾经说过:“字写得好实际上也是在多得分。”因此,初中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写字教学。
(2)学校应做好写字教学的整体规划。要把字写好,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步登天,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是这个理。所以在学生一进入中学时,学校就应该做好写字教学的整体规划。安排好写字课的具体时间和教师,并与日常检查挂钩。比如可以从七年级开始让教师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指导学生练好基本功,从写字姿势上做到严格要求,以减少因握笔姿势而造成的学生视力下降;八年级重点临摹一些作品,从临摹、赏析作品角度培养学生审美观;九年级可以让学生在临摹的基础上创作,就是平时的应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做作业、写作文、考试中,要把学到的书法技巧运用起来,先求好,再求快,久而久之,才能做到在考场中临危不惧、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另外应注意活动引领。每学期应至少安排一到两次的书法比赛或作业评比活动,充分利用比赛活动促进学生的写字兴趣。还可以安排或邀请本校字写得好的教师进行书法讲座,辅导学生习字。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书法展让学生既收到书法艺术的熏陶又激发学生写字热情。
(3)强化教师“三字”训练,发挥教师示范作用。课程标准规定,书法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书法修养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能写会教”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师职责的要求。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特别是书法教师也要大练书写基本功,从自身做起,不偷懒,能坚持,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或书法作品,让学生自觉地跟着老师培养自己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好习惯。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班主任工作;道德修养
1引言
每一位教师都应把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倾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让学生觉得教师像妈妈一样关怀、照顾、教育他们,这样就体现了教师热爱事业的感召力。在我当教师的生涯中,真正觉得只有你树立起“班中无学困生”的信念,用心和每一位学生交朋友,这样学生才能成才。你要掌握每一个学生差的特点,采取得力措施,像春风化雨一样对症下药。下面就新形势下初中阶段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谈谈几点认识:
2给予学生爱心
我国一位教育学家认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可以说,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为教育学生不惜呕心沥血,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因此,教师应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增加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给其以慈母般的爱。一般说,学困生都有自卑感,与教师感情疏远,只有亲近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多谈心,多交流,才能渐渐消除其对抗心理,使之诚心接受教师的教育。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很聪明,但思想落后,当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沟通意见后,在课堂上多提问他,让他明白,老师并没有放弃他。发现他有进步及时表扬,坚持每天放学后找他谈心,分析犯错误的原因。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他把我当成真诚依赖的朋友,各方面进步非常明显,他走向高中的路越来越近了。
3发现积极因素,激励其上进
此类学生贪玩,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上不能集中精力听讲,爱做小动作,不愿动脑筋想问题,课后作业不认真完成,把心思放在玩上面,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真心实意去爱他们,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分析他们跟不上的原因,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喜欢他们,老师并没有嫌弃、看不起他们。使他们渐渐地克服消极的心态。在教学中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困生并不是每个方面都差,他们总有潜在的某一方面的才能和好的品格,每当这种光点闪烁时,也正是对他们引导的最好时机。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放大镜”寻找学困生身上的每一个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当他们有点进步时,着力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产生一点“成功感”。原来我班有一个学困生,他爱好体育活动,但无心向学,经常不做作业,说服教育无济于事,我发现他乐于助人,对班级工作很热心。于是,我就让他当体育委员,并每天下午补课谈心。慢慢地他把心收回来了,数学成绩进步很快。我也因势利导说:“数学这么难都能学好,还有什么学不好?”他比以前干劲更大了,体育工作管得井井有条,学习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我班有一位以不写作业而出名的学生,家长常以棍棒训斥而无济于事,便说对他失望了。由于他的成绩不好,于是便选择了“不写作业”这个自我表现的方式了。针对他的这种心理,我便在班里组织的一次劳动中,有意识地让他负责组织工作。由于第一次做班里大事,他十分卖力,而且活干的快也利落。通过这次活动,这位同学认识到自己并不笨,只要敢拼,肯努力,始终能成为聪明的人。他也就对自己要求严格了,其他同学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推选他做了劳动委员。从此,这位同学不仅克服了不写作业的毛病,在学习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4转化学困生要持之以恒
学困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不是一日养成的。同样,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应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应付出很大的精力,这是因为学困生自制力差,易好了伤疤忘了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困生出现反复是正常的,要允许他们反复,关键是他们出现反复的时候怎么办?这时切忌操之过急,简单粗暴地批评。实践证明,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则适得其反。教师要有更大的干劲帮助他,鼓励他,使之明白老师的苦口婆心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真心实意为了帮助他。凡事都要有个过程,要给学困生一个再认识、再改正的机会,有针对性的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引导,使学困生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改正缺点。由此可见,对学困生的转化必须有信心,贵在持之以恒。
5转化学困生要将心比心,循循善诱,不怕反复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熠熠生辉。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篇章大多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是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究其原因,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致。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个不停。长期以往,在学生眼中,文言文会像洪水猛兽一样变得面目可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便会荡然无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让老师易教,让学生乐学。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有了一点浅见。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1.1以经典的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学生们也非常熟悉和喜爱三国里的人物。在讲《隆中对》时,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评析历史事件。一开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为诸葛亮的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有为曹操评反的,有为二乔命运担忧的。好像故事就发生在昨天。在讲《木兰诗》时,让学生讲讲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因为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兴趣很浓,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1.2以文中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导入《桃花源记》的时候,我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状态,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我总结道:“这就是你们的世外桃源。”然后我由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引入新课,效果颇佳。文言文中的成语名句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和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1.3借助多媒体,用图像或声音资料引出课文。《出师表》一文,我截取三国演义的片段导入,学生们看得如此如醉,引入课文,也就水到渠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核舟》一文,我搜索了“核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栩栩如生的图片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愚公移山》一文,我用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曲《愚公移山》导入,此歌已概括了此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学起来就轻松易懂。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讨论导入,名言警句导入等,只要能让学生平静的水面产生涟漪,不拒绝文言文的方法,都是可取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如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朗读教学,不可忽略
首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效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再次,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古之良训。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培养语感,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愿意读,也喜欢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多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
3理解内容,尤其重要
3.1积累文言知识: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后,要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同学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注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词义的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从中摸索出规律。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讲授过的方法,布置小组成员每人一段或二段,先独立思考完成应积累的文言知识的归纳,然后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对照纠正。全班交流时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小组的成果。说得不够或不完整的,其它小组补充。
开始学生会找得较少,错漏也会较多。但我不急于批评,而是肯定他们的成果,并进行表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竞争、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赏析精彩片段:古文的写景、叙事非常精炼,抒情议论典雅隽永,手法巧妙,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在辅导学生欣赏、品位时,要指导一些切入点:
(1)写景的,要注意写景的方法、描写的手法、情景的交融、修辞的运用等。例如《与朱元思书》中写富春江一带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奇水。除了会欣赏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及作用外,还要从如何抓住写作方法来分析。写水的“异”是从水的色、深、清、急来表现。山的“奇”是通过以动写静,以声写静,写出群山的高、密、幽深、寂静的特征。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
(2)写人叙事的,要注意叙事的顺序、叙事要素的交代、人物的描写、表情达意的重点句等。如《五柳先生传》,先说“传”,作者用勾画点染之法描写了主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质朴自然、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后说“赞”,采用与古人做比拟的手法,从侧面反映了五柳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厌弃态度。文章的构思及写人手法就值得品味。
(3)议论的,要弄清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特别是论证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在进谏中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类似处进行类比,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今后写议论文,如何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通过赏析、品味,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探讨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好途径。但教师不能包办,要放手给学生去感受、训练,能力才能不断的增强。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3品味高尚情操。海德格尔有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传承着古人的精髓。作者往往在记事、写景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在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一定要结合重点句、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生平来把握,才能准确地把握。例如在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操。如果我们只凭文章的内容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他的生平:他年少有大志,生活虽贫苦,却刻苦读书,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从小就立下“不能够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也始终践行这一信念。天圣七年因上书请章南犬太后还政退位,因此被贬离京城,三年后才回来。景三年向宋仁字进《百官图》捐斥宰相吕夷,又遭贬斥。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这厚重的一生,才能承载这一高尚的情操。
4熟读背诵,传承文化
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传承中国古文化之精髓,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之所在,但怎么去传承它,背诵应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因为文言文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加之一些同学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近些年来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
4.1还原式。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三问三答一段,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尝试互相问答,很快便诵之如流水。
4.2问答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可设置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滁人游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太守在野外以何宴请众宾?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而且对内容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4.3连贯式。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平日的写作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为我们的作文添彩。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无疑是作文“出彩”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之一。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 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