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保障机制
1、生态文明、生态城市与生态城市规划
由于人类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逐渐深入人们的心中,这是人类对自己的反思,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文明并不是与经济发展相悖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为了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生态城市理论也就应运而生。所谓生态城市,即以人为核心,但达到的是社会、经济以及生态良好发展的人类生态系统,要进行生态城市建设,除了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外,也要重视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关系。要想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要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以及伦理观,提高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生态,大力宣扬生态文明理念。
要想做好生态城市建设,首先要做的是生态城市规划,所谓生态城市规划,即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基础,全面规划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以及设施等,依据自然环境以及有关政策规定,通过生态、环境以及规划三个方面的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实现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的协调性发展。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之前,要制定合理明确的生态城市目标、发展的方向和布局以及需要重点发展的部分,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就要全面解决城市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是一种系统化与区域化的规划,这就决定了在进行规划时,要全面考虑到各个方面,系统分析与解决各个要素及其联系,可以借助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统计并分析数据、建模,采取适当的生态工艺以及工程技术,实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规划时要全面思考分析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行动时脚踏实地,共同行动的同时,立足于地方行动。除此之外,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动态规划,有着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
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经验
2.1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许多城市已经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而且也进行了国际合作和交流,虽然生态城市规划有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够到位的地方。
1)生态城市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发展的综合规划,生态城市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不够理解“生态城市”,致使规划过程和结果不够科学合理。由于不同地方的规划部门不同,建设和管理设计的部门也较多,如: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林业部、水利部等职能部门,这样一来,就造成责任无法落实,生态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体系以及管理制度无法有效结合。
2)生态城市规划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说来,在对生态城市进行规划时,其规划的对象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或多个个体,而是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将生态系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首先能够想到的应是区域内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类别,然后,更细致来说应该还有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县。其中对生态城市进行规划时,必不可少的是编制和执行,编制是手段,执行是目的,但只有这两样还不够,必须还要具备统一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对最终的生态城市规划现状进行评价,从而汲取经验。但目前生态城市规划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3)生态城市规划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城市规划如果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许多事情往往会事与愿违。通常情况下,生态城市规划基本都是本着改善当地环境、给居民带来更好生活的目的,但由于公众参与匮乏,不仅相关部门在施工作业时困难重重,而且即使后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公众也不知道背后的艰辛,仍然会肆意破坏。导致公众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公众对生态规划概念理解不到位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缺少公众参与机制,因为公众参与机制代表的是公众参与的渠道,如果根本连参与的渠道都没有,那就更不用说公众参与了。
2.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
2.2.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科学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对人们的许多生产生活活动均具有指导作用,当然,生态城市规划也不例外,只有对其进行科学的编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态城市规划不仅是在为当代人谋福利,而且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就涉及到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技术、行为等各方面问题。在规划时最浅显的目的应是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态经济、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等等,这些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如果缺少科学的编制,不仅很难做到统筹兼备,而且会出现各类不必要的问题。因此,相关生态城市规划部门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科学的编制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2.2.2采用综合集成的分析方法。由于生态城市规划的目的较为复杂,因此一般的方法很难胜任,现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很多生态城市的规划基本还是沿袭着传统城市的做法,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前社会形势下的很对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换句话说,生态城市规划中,由于方法的限制,很多问题仍旧亟待解决,因此,目前生态城市规划的当务之急是总结研究出一种行之有效的规划方法,但是在这之前,生态城市规划中完全可以采取综合集成的分析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有部分不足,但也仍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2.3统筹兼顾,注重城市的生态承载力。虽然城市在发展中可以无限制的向周围扩展,但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城市均有一定的承载力,如果超过这一承载力,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必须要注重城市的生态承载力,要想做好这点,必须要对整个生态城市统筹兼顾,对城市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资源配置等进行宏观调控。另外,在做好这些的基础上,还应适当运用一些合理手段,如投入一些资金等保护并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王海滔.生态城市规划系统及实施路径探讨[J].智能城市,2016(08).
关键词:生态伦理思想;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4-0046-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一贯重视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加强省内生态示范区建设,在新苏合作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新苏经贸合作论坛上,新苏双方签署了在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建设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城的框架协议。2009年,该项目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到2020年,江心洲将逐步形成以生态、节能、环保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建构成长三角乃至中国的“知识创新岛、生态环保岛、科技智慧岛”。为实现这一目标,使生态科技岛规划模式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示范项目,在项目规划、建设、招商过程中,必须以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的区域模式和实现路径。
一、生态伦理思想内涵
生态伦理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将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形成和变革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形态》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必然破坏,由此提出自然的先在性和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内在地规定了自然的价值和权利。马克思认为,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从根本上摒弃造成生态危机根源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有机交融。
1.历史唯物主义生态伦理观
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历史的主体是人,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2],人类的历史是人和自然和合共生的发展史,人合目的、合规律地改造自然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首先,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从生命存续意义上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与自然的整体性。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因为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3]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其次,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同时,提出自觉的、创造性的劳动对构建人化自然的积极意义。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4]201-202“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的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4]56-57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作为改造自然的方式,必须遵循人的目的和自然规律相统一的原则。
最后,马克思提出,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和人类本身的和解”[5]两类“和解”。在对以劳动为中介的社会生活的考察中,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要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建立人和自然的生态和谐,光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和人类本身的理想和解,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最终实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
2.自然辩证法生态伦理观
基于人与自然的三重关系,自然辩证法生态伦理观亦包括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活动三个层面的伦理内涵。
整体自然界层面,恩格斯发展了近代进化论学者的思想,系统阐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人形成的根本原因。他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自从地球有了人类以后,人类便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参与了整个自然界的发展。不管今后人类还有怎样高级理性的发展,人始终是自然界中的人,必须依靠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外部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都离不开自然,保护好自然就是保护好人类自身。”恩格斯批判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的反自然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界的一致性,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
整体自然科学层面的思想内核是研究自然规律,实现人类对自然的理性把握。恩格斯通过对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热情称赞细胞理论、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进化论三大自然科学发现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提倡基于人对自然界认识关系基础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强调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哲学要加强对自然科学实施方向性指导,自然科学为哲学提供具体教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具体实践。
在整体技术工程活动层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准确定位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深刻把握自然科学规律只是从理论层面廓清人与自然的交集与边界,社会进步最终要落实到技术工程改造自然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只有把生态伦理思想转化为改造自然的具体技术工程活动,培育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有机融合的技术工程产业,生态伦理思想才能真正成为创造人类福祉的有力武器。
3.科学发展观生态伦理观
作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7]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首先,全面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主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共生发展的“全面发展论”,发展内涵框以“生态”之维,明确划分了“增长”与“发展”的界限: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只有在实现生态文明、分配正义前提下的经济增长才等于每一个人自由、完整、充分、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论突出了人的多样性需求,真正体现了生态平衡基础上的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其次,协调发展彰显人际和谐的生态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强调发展要兼顾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强调在多个维度人际和谐基础上的均衡发展,构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发展模式,把发展成果公平、公正地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
最后,可持续发展彰显代际公正的生态价值理念。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考虑能源、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均衡分配,考虑子孙后代福祉,内在地蕴含了代际公正的道德内核。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理念上要求由个人本位向类本位转变,发展模式上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发展路径上由现世主义向未来主义转变。从人类整体即当代人和当代万物、当代人和后代人两个层面把握发展的内涵、发展兼顾资源的代际均衡、自然的永续利用。
二、以为指导的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规划路径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规划主体建邺区江心洲位于南京城西,面积约15平方公里,四季气候分明,生态环境优美。2002年区划调整后,南京市建邺区委、区政府确定“生态立洲”发展战略,江心洲形成千亩韭菜示范园、千亩葡萄示范园、千亩小品种特色蔬菜示范园。自1972年成立第一家企业――江心洲农具厂始,江心洲街道一直限制设立生产型企业,截至2010年,全洲15平方公里仅有江心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非生产型总部)1家企业,保存了良好的生态自然风貌。基于此,新加坡贸工部在全国7个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区域反复考察比较后,确定江心洲为中新迷你新加坡合作项目。以生态伦理思想指导江心洲生态规划,对于提升中新生态科技岛生态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找准生态目标定位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在目标定位上坚持生态伦理思想人和自然和合共生论,贯彻落实人的内在尺度和物的外在尺度,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生态理念,建设一个集产业、文化、居住为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江生态新城,长三角乃至全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生态文明示范城。具体而言,生态目标定位要实现以下四个国内领先:一是自然环境良好。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单位GDP碳排放量、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是人工环境协调。绿色建筑物比率、人均公共绿地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是生活模式健康。日人均生活耗水量、日人均垃圾产生量、绿色出行比率、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四是经济蓬勃高效。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每万名劳动力中研究与发展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就业住房平衡指数,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优选生态环保产业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在产业选择和培育上坚持生态伦理思想科技创新论,遵从经济理性,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循环经济要求,深入分析待选产业的能耗指标、税收贡献度和就业带动能力,大力引进高科技、无污染龙头产业,加速培育低碳产业、绿色产业、有机产业。力争到2020年初步形成以生态科技、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3+1”即信息科技服务业、生态环保服务业、都市型服务业和都市型农业为主体的主导产业体系;重点服务于新能源开发研究,生态工业和农业改良和环境保护,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技术领域新兴企业及创业者投资兴业,生态学术研究领域的知识展示交流;成为引领全国的生态创业中心、生态研发中心、生态学术中心和生态展示中心。
3.优化生态功能布局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在优化生态功能布局上坚持生态伦理思想制度创新论,主张人类要从改造物质世界的“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实现消耗最小的力量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在明确定位、优选产业的同时,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形成既与建邺区整体规划布局相协调、又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子功能区,提升产业集聚度。总的来说,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紧扣“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生态居住、生态休闲”总体功能定位,南部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深度开发现有农业资源,打造生态观光农业;中部与中央商务区、新城科技园对接,打造生态环保服务业集聚区、信息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北部与中央活动区、万达广场融合,打造都市服务业集聚区、高端商务配套区、高端智能住宅区。
4.落实生态保障措施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在生态保障措施上坚持生态伦理思想观念创新论,坚持从道德、政策、法制层面全方位规制。在道德层面,强化宣传、教育、引导作用,将生态环保理念转化为主体的内心信念,将生态道德应然转化为生态环境实然。在政策层面,加大对民资参与道路、绿色交通、三废处置设施、绿化与湿地、水系调整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制定软件服务外包业、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等绿色环保产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制定产业准入标准,严把进口关。在法制层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一方面,对规划和拟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另一方面,对已建成项目生态环保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予以清理。
三、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规划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生态伦理思想在深入分析生态问题的经济根源(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认识根源(野蛮征服自然)、阶级根源(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政治根源(资本主义国家和法律)[8]的基础上,确立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建设最高善。生态伦理思想指导下的中新生态科技岛规划,对我们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具有以下启示:
1.坚持制度创新,坚持公有主体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规划坚持生态伦理思想制度创新理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中方建邺区政府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开发建设模式,在项目生态定位、产业谋划、政策扶持、功能布局等环节充分考虑自然的价值和权利,考虑“生态优先、发展优先、富民优先”既定目标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杜绝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异化劳动、异化消费带来的资源私用和自然破坏。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由代表群众根本利益的人民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从制度上保证了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高度统一,同时,政府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主体利益根本一致的前提下实施“全民生态优先”战略,维护代际公正、发展正义。
2.坚持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生态理念实现均建立在世界最先进的新材料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循环水利用技术、垃圾回收利用技术、立体交通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科技岛一方面利用一切现有科技成果提升区域生态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强化区域内生态环保技术的研发、培育、孵化,增强岛内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带动能力,形成技术促生态、生态促发展、发展促技术的循环发展格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再先进的生态理念没有先进的技术作支撑最终只能成为空中阁、水中月、镜中花。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实践证明:科学理性对于人与自然与之间合理的新陈代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利用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以科技进步为中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坚持模式创新,融合中西实践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在规划中吸收了新加坡社区集中管理模式、智能交通管理模式、水系统管理模式、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模式等先进生态治理理念,以“花园城市”新加坡为样板,打造中国迷你新加坡。实践证明,消化吸收西方先进生态管理理念和应用技术可以在一国经济发展较低的水平上实现经济高增长和环境低污染和谐共存的发展格局,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我们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借鉴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中外合资共建模式,将人类一切优秀生态理念和环保技术融入生态治理实践,遵循客观规律,保护自然资源,推行低碳生产,主张节制消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保新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
4.坚持理念创新,实施生态文明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生态目标定位、产业规划、功能布局处处体现了热爱自然、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生态道德意蕴,彰显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生态科技岛突出了人对自然利用的创造性,一方面,使自然按真的方向、美的规律、善的结果发生合乎自然规律、合乎人的目的的改变;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了自然新的生产能力,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规划蕴含了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核:人类要像文明地对待自身一样文明地对待自然,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尊重、善待和养护自然,维护自然的永续发展,维护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重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以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开展生态园区的规划、布局、建设、招商。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提出了一系列蕴含时代气息的生态规划构想:对未来中国生态文明构建模式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素材和经验借鉴,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对唤起民众生态意识,推广生态理念,强化生态教育,提供了生态示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雨辰:略论西方的生态价值观――兼论生态伦理的制度维度[J].哲学研究,2004(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70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黄斌.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导刊,2009(11):30-3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59-760.
一、在“数的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根据数的特点和学生数感方面的实际情况,可以巧妙地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图文并茂的情境图。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6日世界环境日,等等。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进行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让学生在绿色生态文化的熏陶下,渗透了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教育。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把例题内容改编为:“1999年,河田镇土地总面积约为350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约占45%,水土流失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千米?”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百分数的问题中了解家乡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体会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在“图形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移动、图形与位置等内容。根据图形特点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程度,融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于一体,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寓教于乐。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目标设计如下练习:1、水土保持科技园面积121公顷,合()平方米;2、2012—2016年,长汀县强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23平方千米,合()公顷。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了解当地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的规划前景和进程,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根据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的景点分布制成一张平面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描述,已标好了一些必要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1)公仆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2)实验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3)物种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4)对照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园区的合理设置,体会政府对生态园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匠心设计。
三、开发“统计与概率”领域课程资源,在“统计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可能性等内容。根据统计数据的特点和学生的统计观念水平,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植入数学教学中,浑然天成,能收到润物无声之功效。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在练习环节,可依据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卓越成效设计如下练习:根据下列统计表设计一幅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折线的变化趋势,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统计活动中了解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情况,感受到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受到巨大鼓舞。又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根据学校绿化工作编拟问题:“今年植树节期间,我校五(1)中队种了28棵树,五(2)中队种了26棵树,五(3)中队种了25棵树,五(4)中队种了33棵树,平均每个中队种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相机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生态文明教育。
四、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综合与实践”领域并不是数学课程的单独一个领域,而是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这类学习活动中,根据问题类型和特点,适当创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刻。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设计校园》一课。在“设计方案”这个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为了凸显我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办学特色,在设计校园时,应该增加一些什么?”学生热烈交流、集思广益,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应该在校园的一角修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让全体师生平时更方便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筑行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简称ECO,就是将某个建筑物整体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综合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能够使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能源在该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能、低耗损、无废弃物、无污染、保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就是以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平衡原则为依据,探索人类、建筑物、自然界这三者之间能良性循环的和谐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而且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生存环境理论。这种生态建筑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和建筑行业追求与发展的大方向。为了建筑行业、城市发展、自然环境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关建筑行业的各个专业,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等学科的学者们开始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向的思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支撑它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并将这置于比经济发展和其它发展更为重要的地位上。建筑材料行业是建筑行业的基础行业,建筑产品成本的近70%属于建筑材料的费用,每年建筑行业的材料消耗占全国材料消耗量的比例都很大,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生产与使用,因此生态建筑在建筑材料使用上要求改变以往的高能耗、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上。生态建材是采用生态的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使用工业、农业或者城市固态废弃物所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的建筑材料。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教学数年来,渐渐与建筑专业学生、学生家长、各建筑公司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可以从现在建筑行业的可执行性方案中,补充教材对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造价等方面的不足,让学生把建筑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建筑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但通过与在校生定期的座谈会、毕业生工作后的跟踪调查、实习单位领导与师傅们的走访等形式我们了解到,目前中职建筑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在建筑行业的生态建设规范了解甚少。由此可见,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非常重要。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学校教育中,教给学生生态道德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对自然的尊重、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意识。中职建筑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处处体现着当今社会的时代性,就是把抽象的生态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社会与现实建筑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与建筑科学辩证统一起来,用一种良好的生态价值观面对现代建筑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要求建筑行业所有工作者以生态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中职建筑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生态道德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中学生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伟大责任感。中职建筑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习惯。本文是对中等职业学校中建筑专业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进行研究并总结如下:对将来要在建筑行业从事技术工作的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讲,其生态文明素质要求的主要内容有:
(1)学习“十”会议精神,切实做到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既要立足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进程,又要注意美化建筑周边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与生存的空间。
(2)参与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的工人,以及各工程队的工人之间要互相学习,也要定期地参加培训,在建筑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与施工工艺与方法,组织建筑公司全体员工学习国内外先进建筑思想与理念,以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3)教育建筑工人们,从思想上做到节约建筑材料,不要浪费建筑原材料,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处处以主人翁的态度爱惜建筑材料,做好建筑资源的使用与循环使用,完成自己负责的建筑工作。
(4)严格按照工程师所设计的图纸和设计要求,对建筑工程科学地组织施工,确保每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中在原材料的使用和现代化机器设备安装环节上,不能以次充好,不要偷工减料,需要全体建筑工作人员有着高尚的道德去完成任务。这些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
三、中等职业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培养
培养对策对中职建筑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下面一些办法:
1、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育。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通过课堂生态理论的学习,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让中职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行为。
2、图片展示形式: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物种灭绝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的事实通过定期的图片展览在各班级教室向学生展示,以激发中职建筑生生态道德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3、放映专题实况记录片形式
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专题片等手段,将建筑材料使用,建筑过程向学生播放,以视觉和声觉的形式配以教学内容,展示基础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4、实地考察比较形式
这是指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建筑工地、到生产材料的工厂中去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体察自然生态美、体验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污染,思考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才能避免生态的恶化现象,通过比较让学生从深层次去感悟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5、征文形式
即教师针对建筑行业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采取征文的形式,提高对当前建筑中这一问题的生态认识,来加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化为学生的主观意识的目的。
6、建筑专业的实训
中职建筑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工地的实习训练,至少要三个月到六个月,让学生利用这一机会对建筑行业有一些亲密的接触,并充分体会生态道德对建筑行业的重要性。所以今年年初在学生去建筑公司、建筑相关单位实习前,实训处所制定的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中,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生态道德培养”的专题知识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建筑公司的技工、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建筑公司对生态道德的具体要求;同时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布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作业,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收集建筑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出对生态文明建设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感悟文章,并把它作为实习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习中,实训处老师深入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等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评价;对生态文明建设行为与道德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生态文明道德方面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分别谈话,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拿出整改意见;同时对这些学生加强关注,加强实习跟踪。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要上交“生态文明建设”的作业;在实习鉴定中专门辟出一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评价,并在实习成绩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同时突出建设公司对他们的评价以及由此赢得的建筑行业负责人对他们的器重。
四、总结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企业职责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1.生态文明的提出事关人民的切身利益生态文明是贯穿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经济的迅猛发展致使资源短缺、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建立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融入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才能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2.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就得打破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构建经济效率与生态和谐统一。激增的环境污染事件不止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阻碍,搭建生态和资源利用新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命题。3.建设生态文明彰显我党执政理念的蜕变十六大提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十七大提出把环保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抓手,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十首次以总体布局的高度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既彰显了对后代负责的精神,更是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理念着重自觉与自律,倡导绿色消费;社会层面包括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坚持生态文明与开发建设并重,促进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1.转变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是依托资源循环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的经济模式,运用最少资源、合理利用废弃物,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调整已有产业结构;鼎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2.增强教育,建立惩罚机制建立环保基础和专业教育机制,使公民从小在心灵深处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养成绿色生活方式,适度消费,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采用多种形式定期进行环保知识宣贯,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忧患意识,将环保责任落实到公民身上,倡导全体公民参与生态保护事业,鼓励民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加快地方立法,健全环境准入制度,严把环评审核关,加强违规执法力度,提供契合实际的法律保障。
三、煤炭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责
煤炭企业多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更需履行社会职责,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切实履行企业职责,构建工业产业链和生态产业链。绿色矿山是将生态重建作为核心、强调绿色开采的建设模式,是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趋势和必然选择,主要可行做法如下。1.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健全管理机制,建立项目之初就安排专人负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从方案编制审批到施工验收,全程把关,优化设计,从源头解决隐患,保证方案实施,做到整体规划、年度计划、季度检查。2.始终加强技术创新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重建,应当积极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加深合作,采取学科融合、专家联合攻关模式,在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创新,例如剥采工艺、露井联采和排土场复垦等,以保证矿区绿色产业的发展。3.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并不断总结经验,例如:矿井水回用、煤矸石利用、集中供热、粉尘治理等。4.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对工效大幅提升,打造“数字化”矿山至关重要,使用网络有机汇接调度通讯、矿井环境等相关数据,打造数据中心以整合信息源来满足调度指挥、过程监测、安全生产等要求。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展望
1.加强政策支撑,开辟多元渠道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亟待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投入,利用调节税收等经济手段保障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2.开展多层次示范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园林城市等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现生态文明建设,这些示范均有积极地带动作用,促使各部门更好的协调分工,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3.强化技术支撑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的核心,高新技术为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废物最小化提供信息、技术和物流服务,更是加速改造升级和淘汰落后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生态水平的有利支撑。4.加强全球交流与合作不同的国家技术成熟度不同,全球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多边区域合作对国际贸易中的生态安全具有非凡意义。
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公民福祉、决定民族未来的长远之计,每一个公民都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齐心协力,共建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9)
[2]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45
[3]于法稳,胡剑锋.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
[4]周光迅,赵睿诗.论和谐生态伦理观指导下的生态道德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8):84-88
【关键词】 生态文明制度 路径 制度建设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利益至上的冲突
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矛盾彰显了伦理学中道德与利益的基本关系问题。当前我国生态危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正是以上两者矛盾的集中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处理好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相互促进,良性发展。长期以来,经济利益至上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导致自然环境恶化,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以占有最大化的生态资源获得利益,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首先,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的“唯GDP论”导致我国自然资源消耗过大。几十年来,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节制地浪费了很多资源,导致大片植被被毁,物种多样性逐渐丧失,水资源污染严重。其次,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而且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由于汽车尾气排放和工化污染,导致诸如雾霾等极端天气的频发。如果人们长期处于恶劣的生态环境下,会诱发很多疾病,甚至导致人们工作积极性的降低。
2、生态文明建设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冲突
消费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但是人的消费欲望的满足最终都将转化为对自然界的压力。在文明的发展演进过程中,由于人的消费行为不合理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态资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首先,加快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人类既有基本生存的需求,也有享受与发展的需求。但是如果这种消费主义需求被无限制放大的话,就可能产生对地球资源的极大压力,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其次,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消费主义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资料,更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品种锐减,最终酿成了几乎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
3、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道德意识缺乏的冲突
当下,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很多人无视自然价值和权力,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人”地位,对自然资源的掠取不思后果,最终引发了大量的生态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民的生态责任意识缺乏。由于当下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缺位,很多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生态忧患意识缺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越来越危机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科学意识严重匮乏。当下,很多人对生态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科技虽然给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它不能彻底解决目前的生态环境为。四是缺乏生态参与意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全面配合,但作为个体的公民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型”特征,很多人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而自己很少参与到具体的过程中去。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应对严峻的生态挑战的现实要求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科技相对落后,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据环保部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在监测的60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25%。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方面,在监测的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来看,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0.9%。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在监测的798个村庄显示,农村饮用水源和地表水收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矿污染压力加大,生活污染局部加剧,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这种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引发了一些社会冲突和矛盾。要改变恶化的生态环境,就要爱护自然环境,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
生态文明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否系统完整,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这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也是“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的细化,体现了党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信心。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很多地方依然出现乱砍乱伐、盲目过度开发的情况,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只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才能从源头防控污染。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如果不能防控好源头,势必对过程后果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同样,如果让生态文明制度取得实效,必须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然,还要对那些破坏生态环境者进行严惩,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只要从源头监管,对过程进行控制,后果进行严惩,那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文本,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恢复生态环境的退化趋势,彰显得是生态平衡的生态规律。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应积极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处理好人与自然、当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还强调不能“竭泽而渔”,还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因此,当代的发展必须保护自然环境,降低最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文明制度是长期生态经验的总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
1、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全局出发,制定出一套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规划,对不同地区进行统筹考虑,能够为各级政府、企业和民众所接受。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把生态文明制度的顶层设计尽量合理。其次,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而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通过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不仅能够发现不同时期的文明内涵,而且更能从中发现生态文明从萌芽到发育、成长的过程。生态文明制度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要根据国情和各区域的现实状况,制定相适应的具体对策。同时,生态文明制度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实际的生态保护工作中可以不断创新发展。再次,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不能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要在尊重生态规律、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生活。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的工作生活都受到巨大的影响。要制定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从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使民众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最大限度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依据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这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虽然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四大建设各有各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关联,相辅相成,不是孤立分割的。首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强化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障生态文明政策的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各级政府的生态意识,建立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并且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实现绿色发展,这就需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增长要向集约化转变,必须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积极培育和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环保的投入,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再次,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提高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使他们成为生态公民。作为生态公民,不仅要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要推动政府制定相关的环境法规。最后,将生态价值观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轨道。不断加强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意识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
3、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管控制度。我国生态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形势恶化。通过生态红线,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效应相统一。二是实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监测机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城市环境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全国大部分地方出现了拥堵、雾霾、缺水等问题。这需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健全环境生态管理等方面去解决。三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近十几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飞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的需要急剧增加,资源不足成为突出的瓶颈。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缺口也在不断的增大。要加快改革步伐,使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能反应市场供求、生态损害修复成本等,从源头上保护自然环境。四是抓紧建构统一的、严格监督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要加强对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把环境保护贯穿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各领域,落实到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实现对污染排放的全面监管。五是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打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区域界限,把陆地生态环境和海洋生态安全结合起来保护,提高污染的综合防控能力。六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机制。要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个人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对于很多建设项目的环评和污染物排放要及时通报,认真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公众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3WF09;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3-sk-8。)
【参考文献】
[1] 赵建军: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2).
【关键词】西安灞生态区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新西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灞生态区建设作为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激活了西安城市品牌资源的新聚集和新发展,是适应“低碳、环保、绿色、生态”新时展的城市主题形象的理念与定位。
西安灞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灞生态区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在机制、制度、管理、建设、财政、能力建设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设立了生态管理局、湿地管理办公室、水环境管理中心等专业管理机构;制定下发了灞生态区《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办法》、《生态建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等一系列管理文件,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充分的政策保证和有效落实。
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明显。一、水环境治理。生态区大力推进灞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大气环境整治。生态区落实《污染减排实施方案》、《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制度,加快集中供热及配套工程建设,建立了一批新能源示范工程。三、噪声控制。生态区明确各功能区环境噪声标准,加强区内防护带、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开发数字灞管理系统,加强对交通、建筑施工、住宅区生活噪声及各类设备噪声的监督和污染控制。四、垃圾治理。生态区遵循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治理原则,利用建筑垃圾进行河堤建设和土方造型;已建成社区中,生活垃圾84%实现分类收集、回收及压缩清运。五、生态景观建设。生态区已完成生态堤防建设50公里,建成橡胶坝4座,观景码头7座,4座跨河桥,河流湿地覆盖率9.8%;新增绿化面积6700亩,林地覆盖率达15%,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1.8%。
生态人居形成品牌。灞生态区已被市民公认为是西安人居环境最好、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中新集团、盛邦集团等大批知名企业相继入住;医院、餐饮、文化、教育、邮电、银行、超市等城市配套项目建设全面展开。生态区内新开发项目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收集,处处渗透生态理念。新建社区绿化率超过35%,人均绿地面积13平方米,可再生能源使用率7.7%,清洁能源使用率100%。
生态产业稳步发展。灞生态区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统领区域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与西安市支柱产业之间的循环和连接,实现上下游产业互补结构和生态补偿;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教育、房地产以及体育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态农业、花卉养植、科普教育、观光休闲等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区已成功启动灞金融商务区建设;引进知名房地产十余家,打造以房产、主题乐园为龙头的生态宜居产业;沿、灞两河沿岸打造沿河生态旅游廊道。
生态文化呈现多元化。灞生态区努力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组织专家、学者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使生态标准成为公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挖掘灞历史文化资源,依靠广运潭、半坡博物馆等历史素材,促进灞文化发展;通过开展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湿地科普教育,提高公众湿地环境保护意识;依托污水处理厂建立水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市民的生态环保道德责任感。
西安灞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度不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级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公众、企业、环保非政府组织等的共同参与及合作协商。但从灞生态区目前的建设情况看,政府和企业是参与灞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主体,其他多方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低、涉及面窄,参与途径不多、不畅,参与效果不明显。生态专家咨询委员会、生态环保联盟等环保非政府组织发育迟缓,其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区域生态环境监督和治理的需要,在环境决策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广大公众及社会力量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和协调配合性不足,没有形成整体联动的推进合力。
生态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不足。生态技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废物资源化、生态效率化、能源与资源消耗的降低和废物的减排等都需要先进的生态技术和工艺。目前灞生态区内与生态工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引进、开发和创新能力尚显薄弱,生态工业链中的物质流动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改造还缺少先进技术的支撑;生态规划技术、信息技术、物流链接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水重复利用等技术还不够成熟;相关行业和产业间的关联、协调、配套关系还比较松散,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还显滞后。
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体系不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生活、居民心理、集体行为、城市社区特征以及各种城市社会问题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根本的是与人的创造能力、认识能力、文化品位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灞生态区目前还没有实现对区域传统生态文化和现代生态建设文明成果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没有形成健全的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伦理、生态文明观还没有完全渗透到政策制度、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还缺少涉及社会空间布局规划、人口、就业、居住、城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和市政设施及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生态文化教育。
生态区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足。区域劳动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覆盖面还不够完整,救助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居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另一方面,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和区域交通枢纽建设也存在较大不足,区域优势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区域间道路网系统的整体效能还未体现。
西安灞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
完善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制度。应通过完善环保听证制度、加大生态信息透明度,创造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积极发展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发挥其在唤醒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促进生态信息交流、加强有效外部监督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大对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规范其环境责任行为,并加强环境责任意识的引导和教育,鼓励循环经济产品的生产、营销,将环保责任列入企业评定标准,建立环保优先的生产和消费机制。
推进生态区生态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必须进一步深化影响生态经济科学发展的深层次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把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加大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先进、高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集群;加强生态建设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度,在促进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开发的同时,加强对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制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等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技术开发和创新。
一、坚持科学谋划,引领绿色发展。围绕到2017年达到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考核验收标准目标,推进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创造绿色竞争新优势、实现转型发展新突破,坚定走好“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之路。
把握总体要求。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引领,努力构建生态服务业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弘扬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把开化建设成为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区、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建设成为乡村和美、城市精致、人民幸福的美丽开化。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十二五”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启动实施《开化县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保护优先、创新发展、富民惠民、全民参与,统筹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各方面工作,力促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巩固提升,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制度不断完善,“建成大美钱江源,打造国家公园县”。
二、突出产业转型,发展生态经济。致力形成低碳、绿色、集约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在融合发展中转型升级。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把增强生态功能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优化国土空间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任务,稳定保持现有限制准入区、禁止准入区的生态空间。坚持“点(带)状开发、面上保护”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发展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提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核心板块引领、重点景区支撑、观景大道串联、美丽乡村衬托、文化旅游融合、生态产业富民”的布局要求,以钱江源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龙头,以创建根博园国家5A级景区为重点,着力打造五大重点休闲旅游文化基地、五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打响“钱江源头、根雕佛国、养生开化”旅游品牌。
转型发展生态工业。以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腾笼换鸟”,推动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大力发展“321”产业,集中力量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光伏企业重组、创新、提升,研发有机硅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意产品设计、持续做大做强,一季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值、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0%、126?郾8%;支持食品医药、轻工电子等传统行业改造提升、做大总量;围绕动漫印刷、高端制造等产业,完善政策体系,着力引进一批好企业好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提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充分发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效用,把循环农业的理念、设计和管理贯穿农业全过程,强化产业融合链接,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向“生态、绿色、品牌、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型。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家庭农场,建成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郾6万公顷,特色农业精品园30个,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提升和扩大“开化龙顶”、“钱江源”等农业品牌市场影响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强化生态建设,优化整体环境。坚持以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工作,保障源头生态安全。
加大生态有效投入。坚持“生态工作项目化、生态资金预算化”,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确保环保投资占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20%。以山区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公园县建设、钱江源头生态安全维护、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等四大行动为主抓手,以项目建设为保障,规划实施生态工业、农业提升、生态旅游、生态乡镇和美丽乡村等20类项目102项工程,总投资约50?郾4亿元。今年全县20个生态建设项目列入县“四大工程”实施类项目,总投资6?郾43亿元。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全面开展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深化“四边三化”行动,持续开展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义务植树绿化造林活动,在三年内下调林木采伐计划40%,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森林开化”。科学划分乡镇功能,按照生态经济型、复合功能型、生态功能型不同类型,分类指导建设。围绕“六化促六美”,深化生态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乡村产业、环境、社区服务、农民素质四大提升工程,2013年努力创成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先进县,2016年前创建完成10个示范乡镇、90个精品村。启动国家级“美丽乡村”工程建设,创建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中国美丽村庄。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深入开展山区循环经济发展行动,全面完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项目,突出抓好有机硅高端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氟硅新材料企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效用,推动产业链拓展延伸、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资源循环集约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达到50%以上。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扎实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工业“三废”管理工作,推行碳交易。全面推广应用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深入实施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
加紧城乡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创建,美化城乡环境。深入实施清洁城乡、清理河道“双清”行动,全面禁止河道采砂。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功能,确保生活污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深入开展“三改一拆”,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解决脏、乱、差、堵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启动“土壤环境保护工程”,强化废弃矿场、污染耕地等环境修复,加快推进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河流和湿地的水环境功能修复,确保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四、弘扬生态文化,促进共建共享。开展“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行动,拓展生态文化建设载体,注重价值引领,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
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挖掘积淀丰厚的钱江源文化、根雕文化、龙顶茶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内涵,加强“非遗”保护开发,创作一批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文艺作品,满足社会对生态文化的需求。实施根雕创意园、奇石博览园、森博园、茶博园、浙西博物馆、明清家具博物馆、生态文化公园等生态文化工程,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
扩大生态文明宣传。开展“绿色细胞工程”创建活动,壮大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不断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组织协助、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创建模式。在全社会牢固确立“保护是更好利用”的发展观,环境是资源、资本和资产的价值观,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大力弘扬,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风尚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环境标志认证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倡绿色出行,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坚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行低碳文明生活方式,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五、强化工作保障,构建长效机制。不断探索完善制度体系,全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配强县生态办工作力量,形成党委政府负责抓、人大政协督促抓、乡镇部门分工抓、全县上下一起抓的良好格局。
健全项目投入机制。完善项目决策咨询体系,从严执行全境95?郾7%的区域实行禁止准入区和限制准入区制度,对产业政策不符、污染较重、选址不当的项目予以一票否决。整合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项目的投入。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促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高度融合。加强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等方面绿色经济政策引导,推动环境准入、环境执法监管、环境问责、环境信息公开等各环节的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和公众参与的原则,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漳河水库;水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与修复;湖北
漳河水库位于湖北省荆门、宜昌、襄阳三市交界处,水库枢纽是一座跨流域引水的巨型水利骨干工程。漳河水库是湖北省直管的库容最大的水库,是湖北省重要的饮用和农业灌溉水源,也是华中地区水质最好的大型水库之一,漳河水库流域水生态保护对于维持鄂中地区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湖北和美丽湖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漳河水库水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1.水库基本概况
漳河水库指拦截漳河干流形成观音寺水库和支流育溪河形成鸡公尖水库,又通过三段明渠连通水面形成的水库群,水域面积104km2,总库容21.13亿m3,设计灌溉面积260.5万亩(1亩=1/15hm2,下同),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城镇供水、发电、水产、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年平均入库流量8.22亿m3,惠泽荆门、宜昌、襄阳、荆州300多万人民,每年为荆门城区提供工业用水4000多万t、生活用水3000多万t,是荆门市城区50多万人口唯一的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漳河水库灌区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湖北省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屏障。
2.水功能区划及水质状况
2003年,省政府批复了省水利厅编制的《湖北省水功能区划》(鄂政函〔2003〕101号),在一级水功能区中,涉及漳河的有4个,即“漳河源头水保护区、漳河南漳保留区、漳河水库饮用水保护区、漳河当阳保留区”。2001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环境保护局制定的《湖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类别》的通知(鄂政发〔2000〕10号),其中,漳河水库(荆门市、当阳市、南漳县水域)的主要功能为“集中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总体上,这两个水功能区划分别出台十多年,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水环境的高要求。2007年编制的《荆门市水功能区划报告》划定了漳河干流大部分支流及干渠的水功能定位,在漳河水系共划定了一级水功能区31个、二级水功能区2个。荆门境内的漳河由于地处河流上游,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现阶段水质良好,大部分为Ⅱ类水,部分现状水质达到了Ⅰ类地表水水质标准,水质管理目标也多为Ⅰ类和Ⅱ类。
3.地貌情况
水库生态保护区为典型的鄂中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库区内有大小岛屿36座、半岛164个、库汊240个,沿山坳环水面一周约80km。气候属长江中游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平均气温16℃左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986.9mm,且降雨年内分布极不均匀,4—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左右。漳河水库流域土壤类型大致分为沿河两岸冲积土壤、丘陵岗地土壤和山地土壤。森林面积38.55万hm2,森林覆盖率36.9%,森林蓄积量1323万m3,“十二五”期间,加大了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力度,实施的四大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5.46万hm2、长江防护林0.65万hm2、抑螺防病林0.05万hm2,启动了中心城区周边矿区植被恢复工程,局部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4.社会经济概况
漳河水库库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中以粮食种植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近80家,分属煤炭开采、陶瓷、粮食加工、家具建材等十多个行业。周边社区人均耕地偏少,人均社会总产值较低,人均收入较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薄弱。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导向,而非市场导向。
二、水库水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目前,虽然漳河水库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库心水质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隐患,如不能很好解决,将会对未来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和水库水质的保持产生压力和不利影响。
1.流域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据有关资料统计,至2007年,漳河流域森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建库时期的65%减少到不足40%,近10年来,随着公益林建设的开展,流域森林面积减少和水土流失加剧情况有所遏制,但仍显现出森林砍伐过多、坡地改田过多、野生动物趋于消失的现象。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流域多年平均含沙量、侵蚀模数的变化趋势也增加。
2.污染隐患持续增加,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①生活污水、固废污染治理欠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情况落后。流域居民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堆放,经降雨渗滤随地表径流污染地下水及地表水。
②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畜禽养殖为主要污染源,其次为农业灌溉,流域内的畜禽养殖量较大且绝大部分为散户养殖,大量畜禽粪便没有经过污染处理直接排入环境并进入水体。传统农业种植方式所施用的大量农药、化肥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漳河水库流域的各地表水体。
③煤矿废水、废渣污染严重。废弃坑口未封闭,渣场未进行生态恢复,矿井涌水直接进入河流,废渣淤塞河道,渣场渗滤液直接流入河中,对流域内及下游漳河水库水质造成了较大影响。
④随着库区工农业、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漳河水库面临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叠加的环境隐患,而且污染负荷有升高趋势。
3.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不完善
漳河水库上游支流均未设置监测断面,欠缺水量数据,无法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容量计算,不利于漳河水库水源地保护。生态监测能力较弱,缺少相应的设施和仪器。应急监测仪器装备紧缺,预警能力薄弱。污染事故应急执法能力不足,应急执法装备缺乏。
4.生态环境规划、监管、执法合力不够
①漳河水库地跨三市,水资源保护项目没有形成统一协调机制。各地方政府在水源保护上各自为政,有些措施和项目均站在本地方的角度,缺少全面协调的统一规划。
②漳河水库水体的自然生态空间尚未确权登记,归属不清,权责不明。由于历史原因,漳河水库除枢纽工程沿线对水利工程进行了确权划界外,周边其他库岸线滩涂及部分库中岛屿完全没有界定,土地部门甚至把部分低于设计洪水位以下滩涂及库中岛屿登记给了村集体,严重违反了《中华人共和国水法》规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果林的推广,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问题频出。
③土地证、林权证双证分离,对漳河水资源保护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漳河水库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已确权划界并已发放土地证的土地面积上还存在发放林权证约80余件,约6700亩发放给了村集体及个人,给水库管理单位依法管理和保护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阻力。
三、加强漳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党的十明确提出“通过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结合上述几个重点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加强漳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1.尽快编制漳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为保证漳河水库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开展,首要任务是制定立足于漳河水库生态实际、满足漳河水生态发展实际需要的规划,并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推进规划尽快实施。
2.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快健全完善覆盖漳河流域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与保护策略,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严格用水效率控制,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严格限制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行业;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3.全面实施水库确权划界,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督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这是统一协调实施三市水资源保护项目的保障,是解决土地、林权改革过程中对水资源保护造成负面影响的依据。
4.开展库区环境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综合研究在对库区现有水生态环境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库区水环境功能定位要求,计算库区水环境容量;研究适配于库区环境容量的环境承载力,调整涉库区的产业结构和渔业养殖模式,为有效保护和有序利用漳河水库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5.岸带生态修复
实施入库河流的综合治理工程,形成支流面源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对确权划界的滩涂及库中岛屿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湿地功能或建造人工湿地,利用自然植物削减入库污染负荷,保障库区水质安全。
6.库区渔业结构调整
据调查,由于多年接纳流域营养物质,库区底泥营养丰富,水草茂盛。当这些水草死亡时,释放大量营养物质,水体水质存在降级风险。利用合理渔业结构调整,通过捕捞移除部分营养物,保证水质的持续稳定。
7.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的警示标识,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人流量大的库区建设封闭工程,确保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8.水质监测站网建设
漳河接纳支流众多,主要有小漳河、茅坪河、温家河、钱河等9条,这些河流入库口地域分散,涉及襄阳、宜昌、荆门三市。建好水质监测网站,强化水质监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将促进水功能区管理,并形成向有关部门提出限排意见的有效依据。漳河水库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条件成熟、代表性强、辐射面广,既可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又能为经济社会、旅游文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面对当前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漳河水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漳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总体实施方案(2013—2015)[R].2013.
[2]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漳河流域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方案研究[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