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第1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

在素以“水流如玉,青山似屏”而得名的“中国箫笛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侗族文化艺术之乡”玉屏侗族自治县,有一处山清水秀、空气新鲜,道路幽静之地――茶花泉景区。茶花泉景区是铜仁市唯一的五星级农业园景区,全省100个、铜仁市12个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同时也是贵州100个高效农业示范景区之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以及贵州省政府2013年批准建设的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三个示范产业园景区之一,能进行科技示范、科普教育、观光休闲、采摘游玩、住宿娱乐等多种体验,是旅游、度假、骑行、摄影爱好者的必到之地。

眼下,茶花泉以“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为引领,集观光、休闲、体验、科普为一体的省级综合4A级景区雏形初显,正成为省内外游人的最佳选择。

“亲山、近水,推窗见景,出门见绿,生活在玉屏这座生态园林城市,随处能领略生态之美,随时可享受生态带来的幸福。”茶花泉景区无疑是玉屏自治县以“农业示范园区景区化、农业旅游一体化”为引领,实现农业与旅游、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倾力打造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

作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12景区之一的玉屏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茶花泉景区依托山水田园风光和现代特色农业,通过叠加打造,把农业高效产业和农业观光旅游充分结合,融入箫笛文化、油茶文化、侗族文化和现代农业产业等文化旅游资源,建成黔东地区融农业观光、户外运动、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是全省三个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示范园景区之一。

自2013年7月启动实施以来,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思路,景区累计整合部门资金1.2亿元,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中,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建成高标准油茶基地10500亩、中药材基地63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600亩、精品水果基地2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00亩、食用菌基地200亩、绿化苗木基地700亩,“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的园区产业新格局逐步形成。

景区拥有农业科技馆,油茶基地、茶花园、湿地公园、水库、混寨瀑布、龙泉(天然山泉)等景点,周边还有铁柱山、卧佛山、古樟树群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景区内建有观光步道、文化长廊、景观亭、景区大门和导服中心,纵横交错的柏油道路成为绝佳的山地自行车赛道。

目前,铜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已将茶花泉景区列为农业园区景区化示范景区,并将着力建设成为融生态农业观光、油茶文化观赏、生态湿地游乐、植物文化科普、稻作文化博览、侗族文化展示、户外健身活动、水体文化体验、珍禽水产养殖、CS拓展训练十项功能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黔东地区最具规模的兼具观赏性、产业性、生态性的具有长远发展空间的生态农业观光复合型景区。

城乡康体健身游的最佳去处

2015年2月13日,茶花泉景区内启动“神秘探春”茶花泉寻宝探险活动、“探寻最美花园”春节茶花泉迎新春户外趣味徒步活动,打响玉屏自治县2015年春节活动第一炮,也成为“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启动仪式后的首个“过大年”活动,吸引来自该县及铜仁等地的41支队伍、164名运动员参加。

随着景区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春节到茶花泉体验民俗年味,享受节日休闲,寻找儿时过年记忆,顺带郊游健体。

在此之前,茶花泉景区举办的一系列康体健身游备受省内外各界人士追捧:

2014年11月2日,玉屏自治县举行“相约茶花泉”山地自行车邀请赛,来自全国近2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2014年8月7日,玉屏自治县在茶花泉景区举办以“相约茶花泉・全民健身・健康你我”为主题的环园跑比赛。来自该县的200余名选手沿着油茶林间鲜花环抱的柏油赛道,奔向终点观景亭。赛程全长2.5公里,一路上蓝天白云下围绕着绿林鲜花,美不胜收。

为提升茶花泉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2014年以来,玉屏自治县面向全国开展茶花泉景区“美景、美文、美词、美画、美书”征集活动,引起各界社会人士的热烈反响,他们用镜头、笔墨、文字语言等记录下茶花泉的秀丽风光和人文之美。截至2015年2月2日,征集活动圆满收官,共收到作品1000余份。

第2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

旅游工艺是打造旅农林致富产业新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在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中,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打造矿电化、旅农林两个生态经济产业炼,本文就开发神农特色旅游工艺品、打造“旅农林”致富新途径谈点浅见:

一、林区旅游及旅游工艺品开发现状

神农架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20__年全区木材停伐后,旅游产业凸显重要,保护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必选课题,“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标志着林区靠“木头经济”转向 “生态经济”发展的跨越,“靠山吃山”转向“靠山依山”的新思路转变,八年中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的科研开发,旅游质量的综合提高,提升了旅游胜地的地位,游、购、娱乐为一体的新貌呈现,游客年接待量逐渐增加,旅游获益者最多还是林业转产工人和当地村民。但纵观林区旅游呈快速发展趋势,仍存在着前期宣传和游客初感观效,经济拉动也属暂时。如何使林区旅游收到长久收益之效,除景点开发、市场规范、品牌宣传之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开发具有神农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它不仅具有宣传效果,而且尚有神农远古、近代及当代史记,神话传奇的神农文化之感。神农架推销旅游品牌,不能只靠自然风光或当地茶叶、干果、蔬菜、中药材、畜牧业等土特产品,更重要的还是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仅靠洗打、包剥及外形包装和靠外地加工挂神农名称是不够的,这不仅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拉动回头客和驻足观止旅客,更谈不上增加旅客购物欲望来增加旅游经营者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也谈不上打造游住购行等一条龙全方位服务和突出地方文化之特色。林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旅农林”产业链新思路,这对于旅游工艺品开发具有深远而重要意义。在当前林区旅游快速发展阶段,旅游工艺品的开发至为重要,衔接好与坏与未来发展有必然联系,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风情民俗传播,加快旅游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等具有重大意义和不可估量价值,特别是在林区这一特殊地理范围,开发“旅农林”产业链更是得天独厚,以林农业发展干果,高山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烟叶、核桃、板栗、生猪、土鸡、养蜂等为基础产业,满足旅游业吃、住、行和馈赠,以旅游促进游客购、吃以及住宿,加快旅游发展以及地方财政收入,形成以旅农林一体化进程为主体的产业链。

二、旅游工艺品开发对旅游工作的影响

开发林农产业为主的旅游工艺品,对于林农人员靠山吃山传统思想是个新的话题,也是另一种致富新途径,同时也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跨越。打造旅农林产业链,旅游肯定是重点,靠山川秀美、自然风光来吸引游客是神农架最大魅力。而旅游工艺品的开发是由风光、人文、地理等等宣扬创造出无穷的推广之价值,雄奇山峰旅游品给游客带来炎黄子民的自豪,俊美河山旅游品增添游客华夏子民的爱恋,林木旅游品给游客一种挺立不折的骨气,丰富味美的农家野味给游客地大物博的感觉,野生动物、植物各种旅游纪念品更是吸引上千万游客对华中第一峰独特生态,向往旅游地的一张名片,购买旅游纪念品实质上是旅游活动的延伸和物化。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旅游者都希望能购买一些满意的旅游纪念品。一方面,可以作为永久性的保存,供自己和他人欣赏,并借此回忆在旅游地旅游过程中的美好旅程;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我国购买的旅游纪念品馈赠亲友,既满足了他们受人尊重的需要,提高了自我意识,又在无形中形成了广告宣传的作用,成为更多的游客来旅游目的地的诱因。神农架借助物美价廉工艺品,把神农美景、文化等溶为一体,使旅客及受赠者在欣赏中体现神农之美,在观摩中回味神农悠久文化,在感悟中向往神农旅游胜地,以此展示神农架、推广神农架、扩大神农架知名度,用小小纪念品,打出神农架特色、品牌,增加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生活,推动林区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快速提高。

三、旅游工艺品开发展望

旅游产业是林区支柱产业,处于主导地位,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工艺品的带动促销,旅游工艺品是张“名片”,旅游纪念品从设计到选材,再到加工都必须紧紧围绕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形象和特点,能反映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产品明确标明旅游地名称,以及旅游者游览的时间或参加活动的标志,从而引发旅游者美好的回忆,具有纪念意义,具有宣传、介绍、吸引、甚至起着“拉客”作用,当一个游客带走十件旅游工艺品,他将赠送给十位朋友,也是十个家庭,十个团体,如果工艺品这张“名片”具有一定吸引力、价值,那么这张“名片”就会拉来十个、百个、甚至上千到林区来观光游览之客,以此类推,林区旅游事业将会因小小精美工艺品带来无限商机和财源。神农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生态保存良好,山河秀美神奇、雄伟壮观,民俗淳朴,风情独特,文化远古,农特产业和林下产业资源丰富,以物种基因库和野生动植物为例,森林覆盖率达到88%,活立木蓄积量约为1500万立方米;植物种类达3000多种,其中古老树种达100多种,具有抗癌作用中药材达60多种,可用高级保健药物100多种,珍稀植物头顶一颗株,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文王一支笔是宝库之宝,珍稀动物金丝猴、金钱豹、华南虎、白蛇、白熊、白獐等珍稀更是宝库之明珠,这一资源优势,是以野生动植物为题材,原材料或表现形式为内容的旅游纪念品利用和开发,如中药材系列,山珍食品开发系列,动植物标本系列等经济实惠、取材方便,同时体现地方特色的资源开发优势。林农目前正处于展望期,要充分调动广大林业工人、农民和村民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发挥各自聪明才智,运用靠山 、靠水、靠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工艺品,由林木草等自然资源挖掘,把荒废的资源变为精美细作的工艺品,并把农林土特产品打造成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系列产品,如神农固有文化传承,“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形成的神农架原始森林文化圈,长期隐没民间文化引入旅游纪念品设计,开阔旅游者视野,传承神农文化制成音像制品、书籍和木制品小型神农像、风光等雕刻,草制品人物、昆虫、用具编制,树枝、叶加工包装等,以此促进林区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3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

产业化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一种集约经营的运行机制。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不尽相同。余方镇学者在《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系统构建及运作协调》一文中的阐述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按照其阐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和运转机制。余方镇认为: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一个包含农产品生产子系统、经济合作组织子系统、农产品加工子系统、市场销售子系统组成的高级复合系统。

如果把农产品生产子系统看成是传统农业系统,农业产业化实际就是打破传统农业生产与其他系统相分割(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等)的局面,实现社会分工逐步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通过产业化把各个分离的产业链接起来,整合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商品化的开放式农业系统,使农业系统具备了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而且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二、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内涵

我们构建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共包括七个子系统。其中,硬件系统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和经济组织四个子系统;软件系统包括技术、文化、信息三个子系统。软件系统为硬件系统提供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硬件系统不断向软件系统扩展,与软件系统的联系更加密切。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新”主要表现在: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融合,打破了传统的相隔离的局面。它既体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也体现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和旅游业在“三农”问题上找到了结合点。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独特之处是强调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中,进行技术创新并融入文化因素,不断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值,成为现代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动力源泉。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集合了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新、信息服务、技术创新等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不断扩展、涉及更大产业链、更为高级的复合型开放系统。随着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系统不仅需要传统产业间的整合,而且需要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背景,不断扩展、涉及新兴产业,增强其“动态性”。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一种更加注重“服务型”产业的系统。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更倾向于向现代服务业扩展,如旅游业、文化产业、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等等。这种系统适应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将在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很强的竞争优势。

三、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探索――成都“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所谓“五朵金花”是指成都锦江区在东郊三圣乡建设成的5个农业产业化基地: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其中,“花乡农居”以观光、赏花为主题,主要发展小盆花、鲜切花和旅游产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幸福梅林”通过展现以梅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将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农耕文化的休闲产业;“东篱菊园”突出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主要种植观赏性荷花,形成大面积的生态荷塘景观和优美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创作基地。“五朵金花”已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对于“五朵金花”的模式,主要提法有两种:乡村旅游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这两种提法经常被混用。其实,二者的内涵大致相同,都是以农村和农业为基础,将产业延伸至旅游业,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因此,从产业化的角度,我们认为“五朵金花”构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在农业的基础上,高度融合旅游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即“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业”。

(二)“五朵金花”的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度融合

“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现代服务业得到重视。锦江区在2007年通过的《成都市锦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7―2011)》中,将现代商贸、金融、专业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信息服务和总部经济七大领域划定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并将形成“一个核心、两条经济带、三大功能板块、四个产业集聚区”的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三大功能板块之一的旅游休闲功能板块将以三圣乡为核心区域,不断探索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模式,积极打造休闲旅游业集聚区。

“五朵金花”探索出了一条以旅带农、农旅互补的新道路。它巧妙地将旅游业与农业进行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它还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实现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完美结合,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五朵金花”将农村旅游与农业观光休闲有机的结合起来,整合了农村旅游资源,提高了旅游总体实力,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农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也形成了农业发展新模式。

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将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体现了上文构建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按照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农业的发展融入了现代服务业,将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并将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新的方向。同时,农业产业化系统融入技术、文化、信息服务等子系统的因素,将为农业产业化系统增添新的内容,并为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第4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旅游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12

中国人均耕地1.4亩,人多地少。传统农业效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大量垦田会对生态造成更大的负担。由于人的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农业人口全部转向工业是不合实际的。从农业本身寻找出路或者直接转向工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旅游业中的乡村旅游能在满足农业需要的同时就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业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乡村居民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贺州广大乡村,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以及健康的环境,但是这些目前还没有较好地转换成经济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过程中需要旅游业作为桥梁和纽带。在这一转化之中,旅游业能在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农业能跳出自身狭小的圈子,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包装和销售产品。“农旅”结合过程中,在对乡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基础上,利用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优势更好地为游客服务,既能就地就业,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能突出当地特色,满足客源市场个性化的需求。

1 “农旅”结合的背景

贺州位于广西的东北部,远离大城市,工业基础薄弱,建市时间较短,属于欠发达地区。山区闭塞这把双刃剑,一方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该区域受外界的影响较小,生态以及各种旅游资源保护相对比较完好,人文环境古朴,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臻成熟,旅游需求越来越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都对大众旅游提出了挑战。传统农业产业链短、抗风险力弱。拓展产业链,改变产业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1 农业产业链的弊端

农业产业链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链形式,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具有供给需求、投入产出等产业有关联关系的产业网络结构,按其关联顺序依次包括产前、产中及产后各关联部门。农业产业链的实质是产业关联,产业关联的实质主要是各关联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目前,贺州地区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兼有少量林业。该区域很少有直接以原材料加工和销售为主的产业群,主要是农业产业链中的中间环节――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在农村,这一环节是被孤立的,农业生产前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农业部门和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基本上集中在城镇。这种孤立的产业链环节,制约了农业新产品的迅速推广,对自然灾害等风险的应对能力弱,限制了农产品附加值的实现,形成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障碍。

1.2 旅游市场的需求

随着旅游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中以下现象越来越显著:中短程游客增多、自驾游增多、自主选择景点和线路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些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国内旅游市场消费理念日趋成熟,希望有更多自由消费选择的倾向。另一方面显示旅游市场向着多维化方向发展。通过笔者对部分来贺州地区部分游客的访谈得知:游客对健康、休闲、快乐、舒适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传统“标准化”的旅游形式不能满足多数游客的需求,乡村旅游恰好能迎合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满足他们的旅游特殊愿望。

1.3 贺州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

贺州地区以瑶、壮、苗等少数民族为主,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受区位、观念等条件的限制,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有较大的差异。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倾斜、清明、“五一”、端午、中秋等法定假日的分解、“三农”政策的实施、“美丽中国”等都给该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 贺州地区“农旅”结合的资源凭借

乡村旅游资源是以乡村文化和乡村环境为基础,能够为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一切乡村现象和乡村事物。贺州地区是桂、湘、粤三省的结合部,曾经是东出南下的咽喉,因此该区域汇集了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湘楚文化等,丰富而又有极强的包容性。整个区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具有适宜的人居环境。该区域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几乎没有大型的厂矿。蓝天白云,山清水秀。更为重要的是乡村居民怡然的生活状态。清洁的环境和昼夜的温差,使得这里的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口味好。这里是“全国菜篮子之乡”,有着“粤港澳后花园”的美誉。有些人就因为离粤港澳近而又是“世外桃源”定居于此。贺州乡村旅游资源在优美环境烘托下,以众多的乡村人文旅游景观为主。

2.1 山水田园风光

适宜的气候,加上各种条件,孕育了贺州成熟的喀斯特地貌,尤其是钟山、昭平和八步区一带,有大量的石灰岩山体,以黄姚古镇和钟山的十里画廊最为典型。每次笔者带领游客途径这一带,游客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不是十里画廊?”还有一些客人说这些山是假的吧?看来他们对这一带的景观很认可。原群教授对贺州资源评价这样评价:“贺州山水新贵九州”。

2.2 乡村人文景观

贺州乡村人文景观包含古建筑、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古建筑反应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风俗习惯等,核心是贯彻“天人合一”的思想。黄姚古镇、客家围屋和百柱庙等是贺州古建筑的代表。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瑶寨和不计其数的风雨桥能较好的代表瑶族建筑的最高水平。贺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从正月的炸龙节到除夕,几乎每半个月就有一个节日,所以当地人有“惯节”的习惯。

3 贺州“农旅”结合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在产生巨额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加剧、资源耗竭、标准化生活等问题。这些“城市病”使得城市居民对乡村环境的向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和长寿,大部分长寿老人均居住在乡村的这一实际增强了到乡村旅游的动力。客源地“城市性”和目的地“乡村性”的反差形成了“农旅”结合的动力源泉。根据贺州的资源特色和区位条件,可分为老年旅游市场、专项旅游市场、度假旅游市场等。

3.1 老年旅游市场

贺州的老年市场客源以港澳台地区为主,他们多数与这里的客家人同宗同源,故地重游、探亲游较多,具有较强的怀旧心理。老年人对于健康、亲情和文化类产品尤其钟爱。针对老年市场特点,贺州提供的旅游产品应该具备以下特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住宿条件不要求豪华但一定要舒适安静安全,行程安排节奏舒缓,尽量减少剧烈刺激性旅游产品,多以书法、欣赏、垂钓、怀旧等为主,在整个游程中根据老年人的意愿酌情安排购物环节。在营销方面,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主要以纸质宣传材料和他人的口碑为主。打造的产品一般要似曾相识但又不完全一样,差异性不能太大。贺州的莲塘客家围屋、客家生态博物馆将部分客家文化加以浓缩。

3.2 专项旅游市场

贺州拥有大片的原始森林,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以及近40个文化群体差异的生产生活,吸引着众多的专项旅游爱好者,以摄影、写生、探险、攀岩和文化旅游者居多。这类游客不需要过多的服务,但是他们的成果可以为乡村旅游的营销、产品的打造提供依据。昭平县的黄姚古镇、滑水冲原始森林、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吸引着大批专项旅游者。他们需要旅游业更多的关注并较好的利用。

3.3 度假旅游市场

周末及小长假旅游以城市为依托,向周边环境清新、风景优美、交通便捷的城郊、县乡村辐射。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随意性强,一般为中短途旅游,在途中花费的时间一般不超过4小时,注重身心体验和情绪释放,自助游和自驾游居多。随着“双休制”的实施和清明、端午、中秋等小长假的实施,中短途旅游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休闲形式。贺州以粤港澳为核心旅游市场,现在大约2个半小时到达广州,2014年贵广高铁通车之后,只需要50分钟的车程。贺州在寒暑假、“十一”、春节等其他长线假期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70%的森林覆盖率及其山区昼夜温差悬殊的特性吸引着避暑人员的到来。冬季气温基本上在10摄氏度以上,降水较少,日照相对充足,贺州这里的树叶在冬季多数不落叶,加上纯天然的温泉,也是冬季度假理想之地。贺州度假四季皆宜,季节性不是很明显。

4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原则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能产生“1+1>2”的效果,但是这个效果来源于一定的规则,否则只会是两败俱伤。二者结合中乡村居民的发展是核心,他们的发展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也是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的保护者。

4.1 突出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

相关学者的研究以及笔者的调查表明,由于乡村居民在资金、技术以及自身其他条件的限制,他们在乡村旅游并没有发挥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决策参与、利益分配、管理等方面。位于贺州昭平县的黄姚古镇,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作为古镇居民利益代表的“昭平县黄姚街旅游开发协会”没有古镇旅游开发的决策权,社区居民在古镇旅游开发决策中被“边缘化”。黄姚古镇从2003年起,每5年按照10万元的递增补偿给古镇内相关的居民,其中2003-2007年是10万元,补偿费用与黄姚古镇总收入没有正相关关系,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由2003年的22.59%下降到2012年的1.38%。如果古镇居民不参与旅游活动,这点补偿均分到每人不足50元。

4.2 遵循生态发展规律

到乡村来的游客主要动机之一是享受乡村怡人的环境,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觉得“好玩”,能让他们真正觉得休闲放松。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给生态让路,给绿色让路。贺州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10摄氏度以上的昼夜温差,致使该区域的农产品天然、可口。富川脐橙畅销海外,是广西油茶基地和最大的蜜枣生产地。在市场经济竞争形势目前,贺州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艰难的抉择。一方面是亟需发展的经济。另一方面保护环境,遵循生态规律。从乡村居民的角度来看,他们具有强烈的现代化诉求,一旦引导不当或者满足不了他们追求经济效益的愿望,就会对生态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贺州地区有很多地方开采石头或者其他矿致使连片的山体“伤痕累累”,河水浑浊甚至污染整个水源。这些与贺州市提出的“既要经济崛起,又要碧水蓝天”的理念相左。

4.3 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特色

目前,在中国的乡村旅游,很多地方出现了“跟风”现象。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很突出。原群教授以黄姚古镇为例,阐述了“差异决定特色”的观点。黄姚古镇如果按照现在的思路规划发展的话,结局很不乐观。在贺州地区,突出的特色:一是自然环境的优美,二是绿色可口的农副产品,三是包容性的文化。文化决定品味。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生产纯天然农副产品,彰显文化特色。贺州的客家文化与瑶族文化具有代表性。贺州现居客家人80万,是“桂台客家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域。贺州至今保存着大量客家传统风格古建筑,广西最完整的“客家围屋”和全国唯一的客家生态博物馆坐落在此。瑶族多逐山而居,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在贺州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盘瑶、土瑶、过山瑶等。

4.4 突出政府的引领作用

中国旅游仍然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在“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中,政府的功能不仅仅是主导,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方向。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成为制约“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带来乘数效应,扩展农民增收渠道;规避农业产业的风险,提高乡村人口的知识与技能;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这些效益的产生首要的是政府指明方向,提供政策支持。否则乡村旅游将会成为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恶性竞争,致使游客、居民、资源等受到严重伤害。

5 “农旅”结合的途径

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仅是这两个产业之间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关联产业之间的合作。由于旅游业关联性极强,二者的结合也会带动食品加工、运输、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在贺州,二者结合的途径为:依托特色资源,以政府政策为导向,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带动农业极其相关产业为目的,形成农业与旅游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5.1 古村落集群发展模式

古村落集群发展模式以古村落为特色旅游资源的核心,利用周边景观和农田等其他资源,形成以古村落观光、农家餐饮、休闲娱乐、古村落住宿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贺州的古镇古村落比较多,挑选出黄姚古镇、莲塘客家围屋优先发展。黄姚古镇是4A级景区,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游客游程不到两个小时就结束了。如果是导游安排一般是1小时的游程,半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目前的状况是很难留住客人的。吃饭和住宿的地方也是毫无特色,与4A景区不匹配。黄姚古镇是要慢慢去品味的,品味她的日出日落、烟雨朦胧等、生产生活等。莲塘客家围屋连同客家生态博物馆的游程也不足两小时。客家围屋主要是要向客人展示客家人的历史及其生产生活,现在这样走马观花会给游客造成极其不好的印象,也会对潜在的游客形成负面作用。因此,依托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结合农业发展的季节性,形成春有花、夏有凉、秋有果、冬有品的错位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实施成功的关键是政府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先规划,后发展,“谋”先行。

5.2 园林式特色农业依托模式

园林式特色农业依托模式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形成农业观光、生产体验、休闲娱乐、农家住宿、农产品销售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这种模式应该成为贺州“农旅”结合的主要模式,以富川瑶族自治县为典型代表。与相邻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相比较,富川在土地资源、经济基础、区位条件方面都强于对方,但恭城由于桃花节、红岩村的开发,知名度远远大于富川。富川是全国的菜篮子之乡,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瑶族风情、秀水状元村、百柱庙、风雨桥、富川油茶等都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产品。园林式发展模式以农产品的生长规律为主线,以花卉、蔬菜、瓜果的种植为主,实现“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传农家情”一条龙式服务。这个模式中,政府要在积极引导、加强基层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旅游业要做好市场营销,培训和管理服务人员。力争打造成“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围绕文化做农业产品和旅游业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垄断性产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3 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

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以景区资源为核心,在景区周围建设与景区协调的庭院式景观,可满足游客餐饮、住宿及观光需求。这种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景区吸引的游客为主,随着客人的逐渐增多,改变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在贺州,这种模式先期以姑婆山森林公园、十八水景区、贺州温泉和玉石林为代表,之后逐渐发展到其他景区。这些景区连成一片,密度颇丰,各具特色,由于负氧离子含量高,具有“跑着爬山不喘气”的美名。森林公园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赏杜鹃,夏天纳凉,秋赏收获,冬品腊梅和南方少有的雪景。更重要的是,在冬季景色相对单调一些的时候不远处就有纯天然温泉――贺州温泉与之交相衬托。这里将是自驾游、自行车游、登山、垂钓、摄影等休闲度假绝好的去处。度假村的发展会解决这一带人多地少的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由农业向旅游业的转变也会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这一带的大环境将会“优中更优”。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耕地面积[EB/OL].http:///link.

[2]李文伟.农业产业链功能实现途径研究――兼论湖南省猪肉产业链功能效果评价[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12).

[3]张满园,张学鹏.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9,(01):397.

[4]易金.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产品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3).

[5]卢小金,邓振锋.我国周末旅游市场开发问题研究――以桂林市周末旅游市场为例[J].市场论坛,2007,(08):85.

第5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

“美丽中国”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细胞。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还是要看农村。澄迈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各市县中起步早、动作快、标准高、措施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在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澄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澄迈8年多来国内率先进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凝炼和集萃,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绘就美丽澄迈新篇章。

1 产业造血带动乡村发展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向阳村是一个幸运的村庄。2007年,乘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农垦的大力支持下,向阳村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并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逐渐盖起了小楼房。 2010年,澄迈县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抓住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契机,在向阳村的前面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沾风情镇的光,向阳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融为一体。2013年,澄迈县开始创建3条“美丽乡村带”,向阳村又幸运地成为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得益于福山风情小镇的带动,向阳村有许多农民开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边供游客参观体验,边销售咖啡。还有些农民,以咖啡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销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楼房越盖越多。

澄迈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条美丽乡村带中的福桥带,以“美丽乡村”旅游带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在试点村庄重点建设品牌咖啡文化产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围,从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并引领和推进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2 农旅结合结出致富之果

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澄迈同样也和其他市县一样,面临乡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问题。农村城镇化发展,劳动力是基础,绝对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经过调研与探索,澄迈县委、县政府认为,以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为城乡连接点,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乡村的土地、旅游、农业等资源,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建家园。

侯臣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就是澄迈目前正在探索的农旅结合方式之一。以党委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共建,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委政府、村民、企业多赢。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电网、给水、排水管网、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引进优质社会资金投入旧村改,将旧村庄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设为集商铺、家庭旅馆、茶坊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居,村民获得财产和经营收益,参与新村经营管理获得工资收益;村集体成立管理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从咖啡风情小镇开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邻小镇的侯臣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风情小镇里的保洁员、销售员,甚至是超市老板、农家乐老板。以前的果园菜地也变成可供游客采摘、玩乐的农家田园。

如今,侯臣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项目,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侯臣村村民蔡亲袖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公司,农民入股的模式进行美丽乡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部分村民通过搞第三产业(农家乐、饭馆、茶艺馆、特色产品超市等)和现代高效农业(石榴和木瓜种植基地等),年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欢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当她住在花了40多万盖起的自家楼房里,在大枣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争相邀请合影时,她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澄迈县战略合作备忘录暨侯臣村美丽乡村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澄迈县福山镇举行,海南广电与澄迈县强强联手、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将“侯臣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海南“旅游特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3 绿色低碳创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澄迈县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该县“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澄迈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美丽源于规划。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澄迈县提出了“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文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五化”即是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

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地城镇化,澄迈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例如福桥带中的白堂村、敦茶村,这2个相邻村庄都是以种植香蕉和槟榔为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山镇政府对2个村庄进行了路面绿化平整、垃圾中转运输、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也不乱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槟榔为图标,各有特色。

而不仅仅是白堂村、敦茶村,澄迈县在所有自然村配保洁员、所有镇场配垃圾转运车的基础上,提出了村庄人居环境改造标准,包括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等,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创新性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模式,投入900多万元,健全和完善村镇垃圾池、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建设,村庄改变了以往脏乱差局面,变成了如今道路畅通、房屋整洁、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第6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

一、杭州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

杭州区位和资源条件良好,经济基础和相关产业发达,发展旅游农业优势独厚,前景广阔。

(1)区位优越。杭州毗邻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经济大省浙江省的省会。这一区域城市集中、经济发达,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特别是作为区域龙头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国际化大都市,这为杭州接轨上海、联动周边、互动发展提供了条件。杭州交通便捷,是华东地区主要交通枢纽之一,有4条铁路干线、2条公路国道线和6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拥有通往国内各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和5条国际航线。城乡交通网络健全,乡村可进入性良好。2004年,全市等级通乡公路硬化率100%,等级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分别为75%和72%。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为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支撑。

(2)客源充沛。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2004年有123.4万境外游客和超过3000万的国内游客来到杭州观光旅游。随着城区规模扩张,生活节奏加快,城市居民十分向往只有乡村才拥有的那种清新自然、恬静悠闲的环境,产生了走出城市钢筋水泥丛林到农村大自然中去观光、休闲、度假的强烈愿望。2004年长三角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杭州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计算,分别为4242美元和4695美元,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65元,大多数人已经具备外出休闲旅游的经济支付能力。杭州周边农村绝大多数项目特别适合城市居民1―2天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杭州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私家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也为居民“短、频、快”地外出休闲度假创造了便利条件。

(3)基础良好。杭州素有“鱼米之乡、茶乡丝府、文化之邦、人间天堂”之美称,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和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条件良好,山水资源丰富,拥有西湖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一大批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进“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发展,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大力建设都市农业,积极培育优势和特色产业,城市、平原、山区三大都市农业圈基本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顺势应时发展农业旅游的积极性高涨,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子,形成了浓厚的氛围,涌现了一大批成功的典型。杭州市首批命名了15家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并被冠以“杭州市国际旅游访问点”,其中有8家单位已正式向境外游客开放。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浙江(中国)花木城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杭州白马湖渔村、景芳休闲渔业快乐庄等8个基地被浙江省海洋渔业局和省旅游局命名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4)机遇难得。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与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的三大国际盛会。世界休闲博览会将于2006年在杭州举办,会期历时半年,是融休闲、旅游、娱乐、会议、展览、大型活动为一体的国际盛会,具有会展规模大,招商内容多、参与面广、辐射力强的特色,直接为休闲商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平台。预计有6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5000多家海外客商赴会,计划接待国内游客1500万人次,海外游客100万人次。世界休博会的召开,将使杭州“休闲之都”的国际知名度大大提升。通过世界休博会“休闲―――改变人类生活”的主题演绎,将为我市农业旅游注入新的理念和信心。世界休博会历时半年、数以千万计的巨大客流,将为我市农业旅游点带来可观的创业机会。举办世界休博会所引进先进的休闲理念、健康的休闲方式和丰富的休闲项目,将为我市农业旅游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迎接休博会、接轨休博会、服务休博会,最大限度地接受休博会的辐射,必将为推动杭州农业旅游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二、杭州发展农业旅游的方向和模式

杭州农业旅游发展的方向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加速推动传统农业的纯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功能的方向转变,推进城乡互动,提升产业水平,构建融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体系。具体的发展模式有:

(1)农业观光游。把农业示范园等原先单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功能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产业化为载体,全市已兴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113个,总面积20万亩。要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把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观光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在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拓展,建设一批农业观光园区。以具有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竹园、中草药园等为载体,开展各种采摘、参观考察、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游客可以通过实地体验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一步了解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组织培养、生物技术、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常识农业高新技术。

(2)乡村休闲游。乡村休闲游的特点是: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且能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还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市境内地貌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山区、半山区、平原水乡民俗村貌差异较大,乡村文化丰富多彩,适宜发展内容各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游涵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有的利用现有渔塘、水面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有的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有的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

(3)自然生态游。永续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自然生态游中。相比较而言,自然生态游的模式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珍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不人为改变生态系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市拥有点多面广的森林公园,地形起伏,溪流交错,林木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适宜,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暑养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一些乡村推出的野营(探险)地,或选择地势平坦之处,提供郊野旅游或露宿的机会;或选择荒僻险峻之地,有组织地开展探险拓展活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还有的地方利用乡村优美自然环境,开辟成自然风景区,开展自然生态游,使游客实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

(4)农家度假游。以“农家乐”为主要代表的农家度假游,主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选择依托自然山水为特征的旅游景点所在地的村或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优势明显的村,着力建设与乡村旅游度假相结合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并利用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由于旅游资源存在于乡村、旅游特定目的地在乡村农家,因此乡土气息特别浓厚,城乡居民特受欢迎,最容易增进市民与农民的亲近感。发展乡村“农家乐”旅游,不仅对丰富我市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特别是休闲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都市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壮大,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城乡统筹的理念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民俗文化游。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跨湖桥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发源地,农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民俗文化历来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将民俗文化内涵注入农业旅游的范畴,不仅有利于宣传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旅游农业的品位。或是利用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和农耕文化,或是利用乡村古民居、祠堂、牌坊、书院、古桥、古井、古树、古道、古庙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通过城乡间的人流互动和文化交流,显然有利于拉近城乡人民的距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6)农业经贸游。充分发挥杭州农产品研发和加工能力强、市场活跃、商务会展业发达的优势,把农业旅游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寓销于游、游中促销”的效果。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组织产品经销商和消费者到企业参观农产品生产过程,在休闲旅游的情境中创造展示企业实力、宣传企业形象、推销企业产品的机会,进一步融洽企业与客户关系,增强客户对企业和产品的认同感,达到巩固和发展市场的目的。依托特殊设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以汇聚农业精品、展示农业文化为宗旨,突出经营性和休闲性的统一,为生产者、消费者和采购商、投资商搭建共享平台,既提高技术转让、买卖成交、投融资成功的概率,又成为市民娱乐休闲和体验农业观光之地。借助农产品会展、花卉博览、开茶节、杨梅节、蜜梨节、枇杷节等多形式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带动消费。

三、加快杭州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快杭州农业旅游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近期目标是今、明两年,在全市评选和扶持10多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综合类示范园区、20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特色类示范点,培育一批县级示范点,进一步鼓励、引导和规范“农家乐”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中期目标是优化提升农业旅游,建设一批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精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打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的品牌。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市逐步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各种模式类型比较齐全的休闲观光农业体系,实现农业旅游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高。

(2)正确引导,促进发展。注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引导农业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强化协调发展的观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现代科技为保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在开发时应注意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尽量避免对野生动植物干扰破坏,尽量减少人为加工的痕迹,并与生态农业、林业等建设结合起来考虑,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并重,逐步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当代人与后代人共享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二是要强化农旅结合的观念。按照鼓励发展、积极引导、有序开发、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的原则,坚持做到农旅结合、以旅促农、强农兴旅,努力做到相关产业互相促进,实现我市农业旅游快速、有序、健康发展。三是要强化特色品牌的意识。突出农村资源和风土人情,用“特色”吸引游客,以品牌树立形象。四是要强化开拓创新的观念。农业旅游是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必须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努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这一新兴产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7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现我将xxx年初以来经济运行情况作汇报如下:

  一、地方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2019年财政收入区下任务1420万元,截止10月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75万元,占全年任务的33.45%,未完成任务945万元.

二、经济指标完成及招商引资情况

1、聚焦经济指标。新增项目5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完成总任务61.22%;工业固定资产8949万元,完成总任务29.8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亿元,增加值6377.7万元,完成总任务75%;全镇网店12家,新增8家,实现网上交易额1650万元,其中网络零售额269.5万元,已全面完成任务。

2、全面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我镇积极开展招商营商工作,2019年,完成精包装项目4个,引进制鞋厂1家。目前意向性项目2个(皮箱制造厂、光能发电项目)。今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总量达2000万元,预计收益达500万元;全镇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目前为止共接待游客160余万人,同比增长23%。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源匮乏,税收任务完成不好,离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2、全镇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总量小、结构单一,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

3、由于发展定位的需求,工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全镇仅有XXX、XXX饲料厂两家规模工业企业;虽主攻全域旅游,推进农旅文一体化发展,但目还处于开拓期收益较少,无法强力拉动我镇经济发展;

4、债务压力较大,历年累计负债17150.12万元,其中隐形债务12487.96万元,关注类债务4462.6万元,债务风险较大,政府推动力不足、发展资金受严重限制。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对财政收入任务进行了专题研究,安排部署,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完成1420万元的地方财政收入任务,具体措施一是算好烤烟收入账确保剩余烟税财政收入220万元入库;二是对辖区内已企业和新建项目耕地占用情况进行清理,核实各企业缴纳耕地占用税情况,实现地方财政税收500万元;三是认真清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督促完成工程决算和审计,清理税收缴纳情况,完成7万吨煤炭开采计划,加大非煤矿山税收征收力度等措施累计完成230万元财政收入。

(2)继续跟进有机肥生产线项目的签约入驻;启动XXX风力发电项目和中石化加油站项目开工建设;抓好XXX食品有限公司和XX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入规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入任务。

第8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城市发展;体育赛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为发展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将举办体育赛事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共识。作为新兴产业,体育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尽力争取举办国际或国家级大赛。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公路赛,大连、厦门的国际马拉松赛,三亚的国际沙滩排球赛,广西柳州的f1摩托艇比赛等等。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溪至今并未把体育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项目。

虽然本溪在体育产业开发方面起步较晚,但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的经验教训,挖掘潜在优势。

2010年8月末在沈阳市举行的世界女子9球锦标赛,在比赛期间的广告中,亿万观众还发现并迷上枫叶之都——本溪。然而这只是牛刀小试,2013年将在辽宁省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将成为本溪市借力体育,发展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本溪城市品位的更大契机。辽宁申办全运会成功,辽宁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将直接促进辽宁旅游产业再上一个台阶。如何充分把握利用辽宁全运会机遇,突出发挥本溪市的邻近沈阳主赛区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提升本溪市旅游国际形象和旅游产业水平,推进本溪向旅游强市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1本溪旅游产业所面临的全运会机遇本溪作为十二届全运会主赛场沈阳的邻近城市,在沈本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全运会经济竞争中已经占据有利位置,全运会将为本溪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难逢的机遇和深远的影响。

1)旅游基础设施将得到有效改善

作为全运会的分赛场城市,其最大影响将是促进本溪市城市建设。申办全运会成功之后,本溪市及时制定了“迎全运、创品牌、树形象”3年行动计划。以全运会场馆建设为中心,全力提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启动“三大工程”:沈溪新城体育中心工程、本溪市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本溪市体育场改造工程。这些地标性建筑将全面改造本溪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客观上也全面改善了本溪市的旅游环境。

2)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将得以完善到本溪的游客多为附近城市的中短途游客,省外、境外旅游是本溪市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全运会女子篮球项目、青年足球项目和公路自行车项目的比赛在本溪市举行,必将带来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和观看赛事及观光的海内外旅游者,为促进本溪市的省外、境外旅游市场提供良好机遇。2013年全运会将使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本溪,创造本溪市最佳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带动全运会之后省外、境外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为打开省外、境外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3)旅游服务质量将会全面提升

旅游接待服务,也是全运会接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溪市鲜有接待大型活动的服务经验,因此在迎接全运会的准备工作中,接待服务必然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扎实推行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礼仪规范,加强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监督。尤其是加强对接待酒店管理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的培训,包括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旅游安全保障知识、酒店服务礼仪规范、酒店安全应急管理等,借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4)旅游相关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它几乎与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都发生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全运会带来的大量商机,为本溪市结合自身特点,将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商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交旅结合、工旅结合、农旅结合等诸多模式创造了条件。促使本溪市在拓展旅游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振兴钢铁、制药等行业。

2抓住全运会机遇,加快本溪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2.1展示本溪旅游“三都五城”的形象品牌旅游形象是现代旅游业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

全运会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体育活动,央视直播所带来的巨大媒体效应是树立一个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佳载体。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全运会给本溪市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借此树立起本溪旅游在国内外的优良品牌。本溪市应该拨出专款加大对全运会旅游的宣传促销活动,着力宣传市政府的“三都五城”规划。“三都五城”既是本溪的特色,也是本溪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加快本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措施,建设“三都五城”即是将特色、目标、措施三位一体。“三都”是指钢铁之都、医药之都和枫叶之都,“五城”指的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全运会将本溪“三都五城”的风采展现给世人,向世人展现一个和谐、文明的新本溪。

2.2加快本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本溪市应该抓住全运会机遇,努力经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应加大投资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本溪城市品位。在本溪市老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中,应按照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建设具有现代气息,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配套体系;应重点规划建设好平顶山公园、太子河水上乐园、本钢工业园、溪湖公园,真正建成城中有山水、山水在城中的花园式城市;应建设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在增强赛会接待能力的同时,增强旅游对外接待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如果财力允许,可开全国风气之先,在本溪的青山碧水问建设一条自行车专用公路。使2013年全运会在本溪市旅游业发展中发挥出最佳效益,促进本溪市旅游业的全面进步。

2.3加强本溪城市文化建设与宣传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是旅游之魂,而且与旅游业发展共生相伴,因此旅游业也可以说就是文化产业。

本溪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生态地质文化、太子河文化、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宗教文化等,但发掘、整理和研究的程度还比较低,远未形成市场化,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应加强本溪旅游的文化包装,并借全运会东风,进行宣传促销。比如应借鉴五女山申遗成功的经验,启动本溪水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应充分展示以满族为代表的民俗民间文化等等。

2.4建立专门研究机构

作为本溪市唯一的高等学校,辽宁科技学院已经将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并先后成立了“两所一会”,即“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本溪民俗地域研究所”和“本溪旅游地学学会”。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应把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作为专项研究课题,围绕全运会进行全面调研,组织召开“全运会与本溪旅游”等方面的理论研讨会,设计集地方特色与体育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制定本溪全运会旅游促销战略和具体实施措施等等,并将研究结果上报有关机构。协调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使全运会效益在本溪市旅游业得到最大发挥。

2.5打造属于本溪市的体育赛事随着旅游业态的变化,传统风光旅游以及静态的文化旅游已经逐渐略显单调了,具有活力的体育旅游以及其他的休闲特色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旅游业的时尚。本溪市如果把自己定位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就应该着力打造把体育精神和满族文化相切合的文化。只有通过体育赛事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活力,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面貌。因为体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它能表现一个城市的形象、风貌以及特有的精神。选择什么样的品牌赛事,应该和本溪城市所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本溪城市所特有的文化相切合,通过这样的赛事可以显示城市的整体风貌。比如近年来本溪市的自行车项目成绩显著,是否可以考虑将自行车运动作为本溪市标志性休闲运动品牌,使其集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突出运动休闲、全民参与、时尚旅游的特色。每年定期举行,内容可包括赛事、开幕式、时尚活动、商品展销、培训研讨、创意征集等。可将比赛场地安排在本溪温泉度假区、水洞景区、关门山景区、五女山景区、大雅河漂流景区、本溪湖景区等本溪著名景区,将最具本溪地域标志的高山、大河、奇洞、红叶、森林、温泉等元素,通过电视赛事转播,传遍全国的每个角落。

本溪需要体育赛事作为名片,借此打造城市名片,体育赛事也同样需要本溪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塑造赛事的品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进行均衡充电,同时由于维护的原因,未及时检查蓄电池单格电压和补加水等,造成2006年一台632内燃机车出现了过热失控现象,并使一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全部报废,其它内燃机车蓄电池组也相继出现热失控前期症兆,由于及时按上述工艺进行补救,至今未出现蓄电池过热失控现象,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均高于设计要求,且蓄电池的容量没有太大的变化。保证了内燃机车的可靠运用,同时降低了机车的运用成本。

第9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咸宁市;温泉经济;融合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咸宁市温泉资源富集,且温度高、流量大、养生价值高,经过初期开发,温泉旅游一度出现季节性井喷,经过几年的开发培育,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价值利益格局,算“小账”来看,旺季游人如织,短期经济效益明显,算“大账”来看,温泉资源仅停留在泡汤旅游层面,没有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这就需要跳出温泉本身,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温泉经济”。念好“温泉经济”这本经,使其成为咸宁产业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必须根据资源特点,依托咸宁地方特色文化,文、商、旅一体化发展,以特色商业项目建设为载体,重点打造香城泉都的城市品牌影响力。以文促商、以商兴文、商旅相济、文商旅融合发展,是激发咸宁经济活力、拓展咸宁发展空间、促进咸宁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咸宁经济发展新动力、提升咸宁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以温泉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立体开发形成产业集群,走文、商旅融合融合发展的道路。

一、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文化是灵魂,商业是基础,旅游是载体。文化、商业、旅游的整体优势直接决定区域发展环境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咸宁区位优势、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产业优势融合发展,激发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加快形成文商旅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据咸宁区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定位。 在把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文商旅三结义”为核心,形成以文带旅、以旅兴商、以商成文的发展态势,深度发掘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注入旅游发展,融入地方特色的文化活樱带动旅游的兴盛。通过旅游促进商业的繁荣,旅游项目带来更多的消费客群,人气的聚集能更好的提升项目的影响力。通过商业组合完美文化要素,激发区域产业和服务业的活力,培育新业态需发挥消费的带动作用,而消费需要的多样化正推动着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三大功能的积极融合,剧场、博物馆、画廊等多种业态进入文商旅街区,形成与其他购物形态的差异化。旅游在文化中实现效益、文化在旅游中找到落脚点、商业在文化旅游中得到繁荣。

二、咸宁市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咸宁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情况

1.文化发展。咸宁拥有以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向阳湖五七干校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近年还对茶、桂、竹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形成了以万里茶道为溯源的赵李桥、羊楼洞砖茶文化。同时,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着力打造开发文化项目,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打造“香城泉都”文化成为全省优秀文化品牌,羊楼洞砖茶、嘉鱼鱼圆、通山豆豉和乌骨羊、黄袍山油茶、赤壁猕猴桃和米砖茶、崇阳野桂花蜜和雷竹笋等多项农特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根据民间传说编排的大型实景神话剧《嫦娥》、民俗风情歌舞剧《时舞・香城恋》开演,丰富了咸宁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

2.旅游业发展。积极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累计旅游产业总收入达700亿元,年均增长28.7%,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6亿人次,是“十一五”期间的4.3倍,旅游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五,跨入第一方阵。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6处,馆藏文物2万余件,古桥、古塔、古民居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连续举办多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温泉旅游咸宁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十六潭公园、香泉映月、冰雪王国、香城古街、嫦娥广场等城市景观和青少年宫、博物馆、传媒大厦等城市建筑成为咸宁旅游业新地标。

3.商业发展。加快培育“互联网+”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范围和类别。“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通山、赤壁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绿购网入选全国首批县域电商人才服务商,传统产业加速与现代电商的融合发展。商贸物流加快发展,咸宁永安商贸物流园区、中百物流中心多个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加快推进。区域协作不断推进,与岳阳、九江、安庆达成《咸宁共识》,成功举办2015国际茶业大会。

(二)文商旅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1.旅游业发展综合质效不高。旅游产业链延伸度不够。虽然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主题景区,但是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业发展综合质效不高。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文化资源的深层内涵开发与传承不够,对休闲度假游、商务会展游等产品不丰富。

2.文化产业创新创意不足。文化创业产业开发较少,文化产业开发中,创新元素较少,同质化现象较多,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还未转化为人们鲜活外在具体表现形式,影响了文化产业的传播,也造成了社会价值的缺失。

3.产业融合度不够。在产业结构分布中,多数部门尚未形成自己的行业基础和应有规模,购物设施不齐全,旅游娱乐业较单一、商贸业规模小、配套服务不系统导致游客消费水平、消费热情不高,平均停留时间短,旅游产品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目前仅限于观光性旅游活动上,产业化的程度较低,没有发挥产业关联性作用,产业融合的的推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文商旅融合发展定位及策略

文商旅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又要以科学的的顶层设计,推动三者深入融合,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一)文商旅融合发展定位

依托咸宁的交通区位优质、旅游文化资源、产业特点,形成成熟稳定的现代服务体系,以文会友、以商兴业、以游促展,推进咸宁市的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其发展定位应如下:

1.“互联网+农业”现代商贸城

利用咸宁的旅游业、农业和文化产业的优势,积极推进商贸业发展,借助互联网优势,提升农产品价值及活力,提升城市发展能效,农业休闲产业线上线下相结合,消费体验与绿色产业文化相融合,OTO线上农特产品消费、线下旅游服务产品消费、文化产品消费相结合提升城市商业价值,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城市发展能效,带动商贸结构优化调整,逐步建成服务全国、特色发展的现代商贸城。

2.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之城

充分认识到地方传统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咸宁地方文化,培养与咸宁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质城市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打造出令人民群众满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现代影响力创新性文化格局,将咸宁建设成为具有传统文化影响力、现代文化核心竞争力、创新文化发展力的文化传承之城。

3.闻名遐迩的休闲旅游地

旅游业要明确发展定位,认真整合现有资源,拓展城市的增量资源。发展定位以休闲度假胜地为核心,发展建设文商旅融合度高、品质优、影响力远的休闲旅游综合项目,项目对接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聚合旅游资源,不断形成自生性创新点吸引游客,将咸宁建成闻名遐迩的生态养生休闲胜地。

(二)产业融合发展措施

1.顶层架构设计,强化政策支撑

深刻认识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将三者融合发展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高度来规划设计。文商旅融三者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其咸宁市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也是建设咸宁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三者一体化统筹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对于支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商旅融合发展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必须对其发展有科学的引导和中长期战略性规划设计,确立相应的发展战略目标。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必须有权威、科学的顶层设计,成立相关发展指导小组,协调解决运行障碍和困难,各相关部门联动运作。发挥城市建设规划的指导作用,深度整合产业资源,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为基础,统筹协调文商旅产业发展综合规划,建设“大市场、大产业、大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以点带面,带动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效水平。

2.强化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创新型融合性项目

以资金保障为后盾,强化完善文商旅融合机制,设立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特色项目建设给予重点资金投入,对于取得了建设突出贡献的也要给予奖励,提高整个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行动落地必须在企业,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力军,鼓励企业以“双创”为路径开发地方文化特色的项目和产品,加速特色传统文化衍生产品的下线,开发特色品牌的休闲娱乐体验项目。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为创新项目营造人性化发展环境,配合智慧咸宁建设,开发文商旅资源融合的APP,覆盖产业融合各方面,将三方资源无障碍整合。

3.深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提高文化产业承载力

积极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向特色旅游a品转化,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体现新的时代价值。比如,加强传统文化活动项目的社会参与度,推动市博物馆传统文化体验中心建设,扩大传统文化资源如中秋祭月、提琴戏等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推动香城古街的老字号聚集抱团发展,发挥老字号的品牌叠加价值,建设老字号合作经营平台。

4.加强传统文化开发,产品内涵升级

开发融合产品方面,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融入地方文化和商业资源,实现文、商、旅资源联动和消费全产业链开发,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推动产业发展,支持特色文化主题公司企业及社会组织参与区域文商旅融合项目建设。打造品牌节庆活动包括创新举办“茶文化旅游节”、“竹文化展”、“国际温泉旅游节”等功能区品牌节庆活动,提高中秋祭月、打桂花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的开放性和知名度。

5.提升传播宣传影响力,全面打造城市形象名片

以武汉城市前花园建设为定位,必须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除了需要文商旅融合关联发展外,传播宣传城市形象,这也是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搭建多要素集合的营销平台,扩大宣传影响力,塑造文化品牌。拓宽对外宣传渠道,向外宣传咸宁的优质资源,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推介咸宁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全产业链发展;把握武汉城市圈协作契机和友好城市资源体系,积极参加国内外宣传推广活动,按对象分层传播、不间断宣传、有计划展示,通过媒体覆盖和错位宣传打造城市名片新形象,整合宣传营销成为传播美名扬的重要渠道,逐步向外界展示咸宁城市形象,产业融合发展扮美武汉前花园,让咸宁成为更多游客休闲娱乐的首选目的地。

文商旅产业融合之路是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之路,而且将走向更为复杂和深入的融合,同时与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虽然目前产业融合之路还存在诸多问题,发展速度效率还不能与市场需求完全匹配,但是产业发展的综合化、集成化、交叉化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路径,才能真正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黄晓慧,邹开敏.“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2]王志标.文商旅综合体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经济纵横,2014,10.

[3]姚腊华.开封市文商旅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分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03.

[4]徐印州.广州商旅文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J].城市观察,2016,04.

北京市西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西城区旅游与文化、商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N].中国旅游报,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