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

蕴含哲理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蕴含哲理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蕴含哲理的古诗

第1篇: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 古诗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优势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古诗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初中阶段不仅要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文创作年代久远,且内容抽象概括、精练含蓄,阅历尚浅、文学素养不高的中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作品时有很大的困难。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因此,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巧妙地运用于古诗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的同时感悟美,提升审美能力。

一、巧用多媒体,渲染氛围,品味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精炼含蓄、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秋词》,这首诗不仅一、二、四句押韵,而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语言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尽管古诗的语言优美,教学地位重要,但古诗的抽象概括、精练含蓄却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教师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巧妙地引入多媒体技术,在示范朗读或播放名家经典朗诵录音时配上能够体现古诗优美意境的古典音乐,就能使学生在认真聆听、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品味出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

二、巧用多媒体,展现图像,感受古诗画面之美

古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 画所以似诗,是情在其中;诗所以成画,是读者或作画人用情的结果,因此,读书品诗全在一个“情”字。透过画面去看诗意,画中之意才能突现出来。例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王维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山林自然风光,薄暮之景,皓月当空,山泉清洌,幽静闲适,清新宜人山林风光自然会浮现在学生脑海当中。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山水的魅力,更好地感受到古诗的画面之美。

三、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领悟古诗意境之美

古典诗歌的特点是有很强的抒情性、语言的跳跃性和深远的意境。所谓的意境就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其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舒缓、轻悠的旋律,优美、和谐的诗画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唤起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多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之美,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一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对于这一句诗的理解较为困难,因为学生从未体验过边塞地区独特的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体味诗中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恰当地运用媒体播放与诗意相符的古筝乐曲《送别》,展示漫天飞雪的塞北风景图。深情的乐曲、苍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学生想象的翅膀自然张开,思维的空间无限扩大,学生的视野一下子被拉到了古代的塞北雪原,只见在那寂静、空旷的塞北雪地上,友人已经远离,唯有渐行渐远的马蹄印,但是诗人还在深情地遥望友人离去的方向。在媒体的辅助下,再加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揣摩,那幅依依不舍、怅然若失,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送别诗意图便会跃入学生的脑海,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感悟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雪景与友人送别浑然交融的意境之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巧用多媒体,再现画面,引领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之美

抒情言志是古诗的一大特色。生动的景物描绘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景”“物”“人”“事”“生活”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诵的经典哲理名句。由于诗中蕴含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学生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道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句“山水萦绕,山路弯弯,林中垂柳成荫,山花绚丽耀眼,一条山路穿林而过,更有美丽的村庄隐藏在树林深处”的动态画面,将抽象变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诗句蕴含的哲理通俗化、直观化,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稍加思考之后,便能很快说出诗句之意,进而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适当地运用图像、声音、动画,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对理解诗中含蓄的诗意很有帮助。所以,教师应在古诗阅读教学中巧妙、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古诗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具体可感的真实事物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进而优化古诗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孔维宏,高瑞利.关于中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研究.

[2] 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策略.

[3] 王倩.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2篇: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审美;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50-01

古诗是我国两千年文化历史留下的经典遗产,经典的往往是最宝贵的。如何把古诗传承下去,我们得从娃娃抓起。古诗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课堂, 因为“所有的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的”。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理解想象能力, 欣赏情感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古诗, 感悟诗歌的意境, 从而欣赏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在教学中我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通过创设情景,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得到发展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一、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文学美。

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 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 课堂教学古诗文, 应该注意诵读与感悟的统一。

如我今年教的课文――李白的《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朗读时,我着重要求学生要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在大家都能朗朗上口的时候,我给他们加大难度,读出感情, 读出自己的观点,把诗人思乡的情绪化为己有。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所以在最后我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中透出的那语言美。

二、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后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 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第一册课文中有一首诗《画》,课文中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清新活泼的语言描述。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三、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

如骆宾王的《咏鹅》用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将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该诗以“鹅鹅鹅”叠声呼告开篇,直奔主题,借白鹅戏水欢快的场景衬托诗人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那种经过漫长冬季的煎熬,儿童(诗人)于初春时节出门玩耍,猛然发现春鹅戏水,情不自禁发出惊喜呼唤,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此时此刻,一种无可名状的轻松愉悦穿越时空,直奔读者心灵,此种振憾是令人无法表述的。罗丹说过,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幸运的是,诗人恰恰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全诗仅用十八个字,“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语),通过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从远至近,从大到小,绘声绘色地表现了春鹅戏水极其优美的一幕,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钟嵘语),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语)达到了艺术的极至。在不知不觉之中,诗人流露出了对春天的赞美,对大自然的讴歌和对生命的热爱。

四、通过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是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

粒粒皆辛苦。”

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 ,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郑冬霞.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五趣”[J]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第3篇: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

现在常见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一“导语”,二“文学常识”,三“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四“翻译”,五“分析”,六“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平面静态,很少和学生的具体感受挂钩,教师只把理解和记诵作为教学的终点,因而学生的素质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其实,古诗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该引导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等。这里,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古诗文教学的点滴认识。

一、当前古诗文教学的弊端——当成语言教学

中国近百年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一条知识型的道路,重知识点的训练,轻文章本体的把握。学生由于缺少阅读理解的用途指向,只为理解而阅读,难免被老师、考试牵着鼻子走,显得消极被动。因此,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解和发挥水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一流教学氛围,教师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游戏、竞赛等,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扫除字词障碍,目的是要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这样的古诗文教学就成了语言教学。就算学生对文言字词掌握得再好,但对于最具汉语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也体会不到蕴藏于其中的美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文当成现代文来教学,分段分层,条分缕析地讲解,归纳段意和中心。这样,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文学味荡然无存。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的文学课,就变成了枯燥无味、干巴巴的技术课。上述弊端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提倡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形式最优美,最具灵性和想象力,最深刻、最具感染力。因此,对古诗文的教学应采用文学欣赏的方式。古诗文特有的音韵美,决定了古诗文特别适合诵读。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诵读,如鲁迅所写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乎······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人物状貌近乎可笑,但鲁迅还是赞赏他读书入神的状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诵读能使口到、眼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书面文字动起来、活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见的形象画面;而且通过“美读”,可以帮助学生体味古诗文蕴含的那难以言传的诗意和哲理,去领略那摇曳心灵的思想美、形象美和音乐美,使学生能够“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朱熹语)。诵读可听读、朗读、默读,也可细读全文、研读重点语段、品读优美语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增强了其审美能力;同时在诵读中,学生会逐渐习惯古诗文的表达方式,会逐渐积累若干词汇和句式,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和体会,从而达到领悟的目的。可见,诵读确实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佳,应该多背诵一些古诗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若做到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有可能适时恰当地引用古诗词,甚至自觉地化用古诗文的意境,现代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钱钟书、冰心、张爱玲、余秋雨等都曾在年轻时代得益于在私塾里的读书生活,他们熟读甚至背诵过许多文学作品。目前,古诗文的教学方式,应引起我们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

第4篇: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

作为体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诗,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古诗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古诗文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古诗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基石

良好的学习情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实物、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可先利用现代多媒体课件,展现出诗中那春意盎然、柳条翩翩、春燕飞逸的美景,让学生能够感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对理解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说良好的引导,可以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2.要想在课堂中让学生保持学习古诗的热情,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心态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心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可以这样设计: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望洞庭》的内容拍摄洞庭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洞庭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从而保持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在教学《题西林壁》时,应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开始,用动画演示一个个广袤的空间,夕阳依傍,连绵的群山远远望去,危峰兀立。在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磅礴的绝妙境界,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观察画面后不仅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学生的情操也得以陶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得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绝妙诗境,感受群峰犬牙交错时产生各种不同景观的景象。接着,演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很自然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真实体验,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

3.用渗透教学法延伸古诗寓意,让学生体会古诗精华

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凝炼,趣味浓郁。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蕴含一定的哲理。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写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李白的《静夜思》,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像演小品一样演《静夜思》。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而能让小学生参与这类似表演的古诗,在课本中皆可找到许多。

第5篇: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

一、注意标题的信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该诗词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了它的感情基调。如果抓住题目,注意思考,很容易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脉络。例如《枫桥夜泊》:题目中的“枫桥”交代了地点,“夜”交代了时间,从此可推知诗歌描绘的为枫桥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又如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曾被誉为老杜“生命第一首快诗也”,而标题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安史之乱以后,杜甫饱尝漂泊之苦,如今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其惊喜之情,溢于全诗。

二、注意作者的经历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人生经历不同,他们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从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方面来鉴赏诗的思想内容。例如,杜甫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多富有浪漫气息。再如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南宋,金人南侵,中原沦丧,朝廷昏聩,一腔抗金抱负,却报国无门,词中于是迸发出“忠愤”――一种壮志难酬的情怀。解读诗歌,就要求我们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三、注意意象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意象上,久而久之,有许多意象就有了共通的审美意义,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往往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意象蕴含丰富的意旨、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才是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对于把握意象,不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应该学会分类、对应,例如:酒与愁,月与离,羁旅与思乡,战乱与忧国忧民,离别与亲情、爱情、友情,怀古与沧桑变迁、怀才不遇,名山大川、田园寺庙与仕途失意、超凡归隐,草木枯荣、花谢春去与人生易老、变化无常等等,都是具体的典型的人、事、物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一般对应关系。心中有了这些对应关系,再去鉴赏诗词,差不多就可以明确诗词的主旨。例如:柳永的《雨霖铃》,词的起笔就以“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组合一体,不仅暗示了送别的地点,也点染出送别的气氛,离情的凄楚也就跃然纸上。之所以“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缘于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样最能触动人们离绪的意象,合成一幅凄清意味十分鲜明的画,也写满了词的别离之情。

四、注意意境的“情韵”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代诗词中,诗人就是借助某些语句描写的景致来抒发感情,感染读者。“境”与“情”彼此依靠,相互渗透。或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或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见到的情景,诗人的描绘创造出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情怀。再如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融情于景,以“萧萧”拟落木簌簌之声,用“滚滚”绘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五、注意蕴含的哲理

有些诗句常常富含哲理,虽历时长久,但仍鲜活有生命力,成为千古名句。赏析时,要注意从诗的本意出发,结合语境,再根据它隐含的深意来理解。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作者说不害怕任何东西遮住自己远望的视线,只因为自己站在最高的地方。即表明作者不惧怕任何反对势力的阻挠,大胆改革的决心,又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道理。这和杜甫《登高》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人世间常有悲欢离合之时,这种事自古以来都难以两全。此句即表明了作者豁达的襟怀,也说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乐观地看待的道理。

六、注意典故的意蕴

第6篇: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第7篇: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

一、了解写作背景,把握题目意思

每一首古诗词都具有其独特的创作历史背景,都不会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它往往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作者处于一种特定的感情状态之下,情之所至才形成的作品,因此想要实现对古诗词的深入鉴赏,就必须首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目的,才能充分把握题意、诗意。如《江雪》中,“老翁”为什么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时节独自在寒江之上垂钓呢?学生在理解时坡度很大,但只要了解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当时他的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这样,这一教学难点就很容易被突破了。另外还要通过解诗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知道这首诗要写什么,如《春晚》中的诗题“春晚”是写春天的早晨;《山行》中的诗题“山行”是诗人描绘在山上行走时看到的壮美秋色。

二、把握字音,把握节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很多汉字的发音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在教给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字音,通过教师泛读、学生自读、齐读、指定学生诵读等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字音的把握。古诗词都是具有一定的韵律性的,讲求平仄变化,讲求停顿,讲求抑扬顿挫,在朗读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尾音的拖长。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单数行最后尾音拖长与下一句基本上连起来;双数行最后一字读得短而且重些;五言诗的第三个字重读;七言诗第五个字重读。这样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学生易抓规律。

三、强化形象教学,促进整体把握

古诗词都是使用高度浓缩、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述说事实、描绘场景、表达情感的,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赅,而又不乏生动形象和趣味,意蕴丰富。在学习鉴赏过程中,假如仅凭借学生的感知去凭空理解,往往效果不大,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强化形象的教学方式,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实各不相同。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从而使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

四、妙用情境教学,加强鉴赏感受

第8篇: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大学语文;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面向处中文专业之外的大学生所专门开设的文化素质必修课程,该课程对一系列的精美作品予以荟萃,无论是在艺术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均有着十分鲜明的审美特征,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而又丰富的教育素材。古诗词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谓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及理想的一大结晶,集社会美、艺术美与自然美于一体,蕴含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和美的语言,能够将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热情激发出来,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然而,在大学语文当前的教学中,大学语文教师通常将古诗词教学讲授成为文言串讲,仅仅重视静态的诗义演绎,将整体的古诗词赏析变为单调的局部分析诗词句,使得古诗词的内涵受到破坏。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教学现状,尽快的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强化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一、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1、懒惰思想普遍

与中学教育相比,大学教育有着内容多样复杂、层次高等突出特点,如果仅仅借助于课上时间来进行学习,是很难将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更无法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这便需要大学生对课余时间合理的进行分配,将自主学习观与全面学习观树立起来,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切实的学会学习,但是很多大学生却将课余时间浪费在打游戏、玩电脑上,忽视了课余时间的学习,这有效的表明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抱负、理想和目标,在学习中存在严重的懒惰思想,所以,作为一门考查课程的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便被学生大大忽视,更不要说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素质了。

2、对古诗词教学缺乏正确认识

具体表现为:因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缺乏像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的权威性,并且缺少明显的与就业亦或是升学的利害相关性,这便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价值与意义持否认的态度,而有些学生即便是知道古诗词的意义所在,并且也意识到自身缺乏古诗词素质,但是极少有学生愿意将时间用在学习古诗词上。从客观角度上来看,这与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沉重压力诸如就业压力、专业学习压力等有着较大的关系,尤其是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以及就业机制的改革,大学生为了将自身的竞争优势加大,重视社会职业价值的学习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高等教育的目的既要对专门人才加以培养,又要对知识群体加以培养,要求大学生既要专业知识扎实,又要文化素养较高,而仅仅重视职业竞争,则对全面发展与健全人格建构是极为不利的。

3、教学模式滞后

大学语文古诗词有着其自身的气脉,可谓是诗人"心灵律动"的重要产物。作为学生与诗人、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以及教师与诗人对话与体悟的过程,古诗词教学需要体悟咀嚼,需要激情和热情,需要感奋共鸣。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均对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不起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可知,古诗词教学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下所推行的教学模式,轻整体教学重字词释义、轻意义领悟重文字翻译,并且缺乏对古诗词多角度、多层次的鉴赏及阐释,这便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佳。

二、加强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重视哲理的引导及领悟

古诗词中有着浓郁的感情蕴含,并且绝大多数均是生活智慧、人世经验以及理想信仰的闪光点,因而古诗词中就必然有着动人的情趣、隽永的意味。古诗词的理趣美并非是思想理论的概念化,而是诗词与这里的有机结合,进而由此所形成的抒情美感。在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将塑造美作为落脚点,对学生的高尚情趣进行培养,在教学中将学生引进古诗词的意境,在体会和想象诗境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悟道理,以此更好的消化、品味和领悟古诗词的深刻意蕴,促使学生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高度的上升。

1、强化感情的融入及共鸣

在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沟通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使学生所激发出的感情能够与诗人素寄托的情感有交流、共鸣的产生。比如,在讲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时,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对形象予以感知,而不去对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进行体会,那么学生的感受则这会是干巴巴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诸如亲情、友情、爱情的呢过调动起来,往往爱到极至便会推己及人,有了切身的体验后便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在对爱情的忠贞进行表白时,为什么悬揣恋人也会在相思痛苦中沉浸。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便会得到极大,并且在学习中会不自觉的融入情感。

3、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

高校应当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尽快的将改革古诗词教学的工作予以开展。应当切实的按照大学生所具备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古诗词功底,并且结合古诗词所具备的意蕴含蓄、深刻的特点,在教学中将以往单一的灌输教育教学模式彻底并且,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予以发挥,积极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注重对古诗词的体悟欣赏教学与诵读教学,深入的将古诗词所蕴含的的意境美挖掘出来,让学生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多角度的把握诗人的思想,多侧面的领悟古诗词的情感,全方位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自身语文素质的提高,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培养意识及精神,以此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大学语文教师应当运用具备创造性的方法,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将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展开,将学生的审美心理激活,从而深刻的古诗词的思想情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绪及观念,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尹玉玲.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教资料,2012(9).

[2]宋芳明.整合发掘融合美育-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博览,2009(31).

第9篇: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

一、借助插图解诗意

课本中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插图要么再现诗人所处的场景,要么展现诗中所咏之物,要么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古诗深远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文中插图,再现诗中描绘的人或景,使古诗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由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插图,同时加以吟咏,将古诗中的人与事,深刻地感情诗中蕴含的哲理。如《回乡偶书》一诗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儿童相见不相识,笑头号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场景,最快捷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观插图,图中顽皮幼稚的孩童见着年迈的老朽,自然会疑生出这样的话语,诗人于无奈中有此感叹。《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句以新清的视角吸引着读者,诗中插图一潭清绿的活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花未开放,留连其间的蜻蜓翻飞着,似乎有意与这即将绽开的花苞逗趣。

古诗中每一幅插图传递不同的意境,有的神形兼备,有的春意盎然,有的峻秀奇美,有的清丽素雅……观图学诗,赏画析句, 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赏画,学会通过画意味理解诗意。

二、借助想象解意境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小学生生活空间极其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从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加之古诗语言高度凝炼,不受时空的限制,诗意跳跃性大,给读者增加难度,教学古诗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翱翔。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旱,为了让学生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意境美,可让学生合目后在教师的描绘中想象到:昔日的友人在繁花如烟的三月辞别而去,诗人在江岸目送友人,一叶孤舟随着江水渐渐远去,只看到那滚滚江水和无边的江面,想着何时才能与友人相见。然后让学生轻声吟涌这首诗,使难以感情的意境让学生触景而生情。《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句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写立脚于船上所感。为了让学生领悟诗中豁达的意境,我抓住“相对出”“日边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置身于船上,向着日出的东方,两岸险峻的青山向船两侧退去,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诗人感叹道:雄伟除峻的天门山啊,我这乘孤帆终于见着你了。让学生通过想象的同时,再次感情诗中“碧”字所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之急。学生从中顿感到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之中,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呈现明丽光艳,层次分明的意境美。

三、借助吟咏解诗韵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