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

社会建设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建设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建设的内容

第1篇: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

一、贴近儿童策略

儿童具有交谈或交流、探究或发现、制作或建造、艺术表现的本能需要,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这些本能的兴趣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再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贴近儿童,从近、小、实、亲的切入点再构课程内容,让儿童先表现他们的冲动,然后通过批评、提问和建议引导他们认识需要做什么、已经做了的事,解决他们自我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二、生活化与人文化策略

课程内容再构需要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贴近小学生生活、贴近孩子经验、贴近社会,大胆探索更有针对性、时代性的教学方式。我们走进学生当中,定期对学生中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解、调查,注重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加强与校园学习和社区生活相联系,师生共同设计合适的活动方案。通过创设适合孩子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把静态的课程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丰富、充实课程内容。

三、现代公民目标导引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导引,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民主素质、公民道德、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除了课程明确的我国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外,还应该包括公民知识、公民价值、公民道德、公民参与技能等内容。特别是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公民教育要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共同价值观和生存能力的世界公民。

四、基于品格的整合学习策略

儿童品格教育是儿童德育的核心与灵魂,品格与道德并不外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与生活,它在一切教育活动与场所之中。Teresa Henkle Langness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了基于品格的整合学习模式,对儿童的态度、能力、利他认同感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可以借鉴该模式,不需要刻意去确立一个品格教育的时间,而是营造校园文化与育德氛围,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结构,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不仅“明理、育情、导行”,更以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思维,发展道德情感。

五、跨文化理解策略

第2篇: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

课程独立也就是撇开其他的外在影响因素,将课程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客观地彰显自身的规律和价值。在课程独立的研究假设条件下,课程内容只是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要求之下。构建目标转换的平台.实现累积的、优化的教育效果。课程目标是对课程结果的一种预期。从课程到课程目标再到课程内容,是一个纵向的循序体系,有独立的、自然的、客观的一个规定。在我们明确了什么是幼儿园课程之后,幼儿园课程内容其实也就被规定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认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即计划的认识下。课程内容就是一系列被计划好了的“东西”,全面而有条理,但它往往会忽略计划以外的有益于幼儿的学习经验。这种课程内容是静态的内容;在课程即知识的认识范畴里,课程内容就是基本的知识,遵循知识的基本逻辑,重视幼儿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当然在这种认识下课程内容往往缺乏基本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内容;在课程即经验的认识里,课程内容就是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生活,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使他们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形成对人和事的适宜态度。但是,这种课程内容常常会拘泥于幼儿的生活,对经验的提升不够。

在众多的对幼儿园课程的看法中,目前人们倾向于把其看做是一种幼儿的活动.即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是活动的回答确实较好地把握了主体与客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等的关系,把教育的张力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从活动论的课程观出发.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这是因为:

1.活动论凸显活动主体的活动状态,因为活动本身就是活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样,在幼儿园课程中,幼儿的认知心理过程也就成为课程关注的重要内容。认知过程包括情感、认知、动作技能几个方面,撇开任何一个方面,都将违背幼儿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于是,有关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的内容也就成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必须。

2.活动论重视活动的过程,因为活动本身就是以过程呈现的。在动态的过程中,幼儿获得的是完整的经验。而经验的意义即包括各种经验的过程。有人形象地说明活动过程中经验之内涵,“经验既指耕种的土地,播下的种籽,割下的庄稼,日和夜、春和秋、干和湿、热和冷的变化,以及人们观察、恐惧、期望的东西:它也指那个耕种和收割的人,那个工作、享乐、希望、畏惧、筹划、求助于巫术和化学的人,那个垂头丧气或得意洋洋的人。……经验是一个原始的整体,它不承认任何行动与材料、主体与客体的区分,而把双方都包括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之中。”所以,经验含有认识的、情感的、行为的几个方面。同理,幼儿在活动中也同样获得了这三个方面的经验。

3.活动论也追求活动的结果,将结果视为幼儿下一个活动的基础,以不断参与层次更高的活动。所以,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应该具有迁移作用,在新的场景、新的活动中加工并再运用。活动对经验是有不断提升意义的。将幼儿园课程看作是活动的总和,也必将需要课程能够为幼儿提供螺旋上升的经验,而不应是拘泥于活动本身的平面循环的经验。“活动的结果旨在提升学生的经验或者说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品质,活动本身只是手段,提升学生思维与学习品质才是目的”由此,幼儿园课程的经验范畴及经验水平也自然被规定了。

在活动论的课程观观照下,课程内容在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三个方面不可或缺。在课程独立的视域里,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是上述三个方面和谐平衡、协调有序的问题。

二、社会影响:家长需要怎样的幼儿园课程内容?

家长需要什么样的幼儿园课程,实际上反映了家长对幼儿园整体工作的需要,因为课程内容是课程的载体,而课程又是幼儿园的“心脏”。所以,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需求,一直是幼儿园极其重视的事情。

在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需求中,归纳起来有几种情况比较突出:

1.偏重知识型。这是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需求中较普遍的情况。家长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直接指向“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孩子学得越多就说明幼儿园越好。为此,有些幼儿园明知这种课程内容需求偏离了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要求,但也许是由于某种或无奈、或妥协的原因,还是有意无意采取了“迎合”的措施,放弃科学的课程内容安排,片面提供知识类课程,把本应涵盖知识、态度、行为的课程内容窄化了。

2.服从被动型。这也是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内容需求方面表现出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从表面上看似乎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无要求,但事实上却蕴含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这些家长首先认为幼儿园是一个专业机构,它们对课程的安排是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的,课程内容是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的。在这种认识下,家长高度信任幼儿园,能够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而幼儿园则会采取“展示”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及教育方式,并与他们积极沟通,回报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善意和信任,并希望他们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来。

3.参与主动型。这是目前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需求中逐渐成为强势需求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通常又有几种形式:一是攀比,看到其他幼儿园有什么课程内容,也希望自己孩子的幼儿园有什么,甚至直接要求幼儿园增设相关内容;二是怀疑,不断质疑幼儿园课程内容,对幼儿园课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孩子的课程能够顺应他们的需要;三是理解,这些家长有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观,明了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对幼儿园课程的要求是全面的和科学的,他们会主动参与幼儿园课程内容“听证”,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等多方面的收获。综合这几种形式,我们可以将参与主动型归纳为“多要求型”,从积极方面来讲,我们看到的是家长教育意识的提升以及幼儿园课程推进的合力存在;从消极方面来讲,这种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幼儿园对课程内容的独立判断。

社会的影响对幼儿园课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关乎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但是,面对方方面面的社会要求,幼儿园课程内容如何坚守科学的理性决策,如何不断反思调整自身,在坚守与适应中不断创新,成为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中平衡课程独立与社会要求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在课程独立与社会影响之间怎样取得平衡?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其自身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影响的加大与增强,在遵循课程内容选择规律的同时,也必须考虑社会影响的作用,使课程既有利于幼儿的和谐发展,又有益于社会的需要。

1.坚定幼儿园课程内容之理念不动摇。幼儿园课程内

容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认识上,首先是全面的观点,不能偏废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的任何一个方面;其次是均衡,即上述三方面要比例恰当;再次,课程内容应相互通融、彼此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2.宣讲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及其作用。坚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理念之后,我们应该更进一步理解其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且不断向家长宣讲。明确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在于:(1)可以促使人们去思考什么是知识;(2)可以理解什么是幼儿的学习;(3)可以使人们从容面对“知识爆炸”的危机;(4)可以从逻辑性上判断内容的条理性、一致性。其实,明确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意义,对家长来说,还能促使他们自觉地消除种种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认识误区。众所周知,社会的要求对课程的影响是带有震撼力的,但作为实现教育目的手段的幼儿园课程,绝不能无视课程的独立,一味地为满足社会而满足社会。

3.指导家长正确评价课程内容。无论对课程内容有何种需求,家长们还是对“有形”的课程内容偏爱有加,希望看到孩子实实在在的“收获”。一般来讲,知识类、行为类课程内容更容易成为“有形”课程,而情感类课程内容则常常因“无形”,而引起家长的疑虑。因此,指导家长正确评价课程内容,从“无形”中去发现“有形”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3篇: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

高一政治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

一、紧紧抓住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根本对立之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重要内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108页“四个观点”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

 

高一政治必修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点整合

2.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4篇: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设好,任务重、难度大。目前在我县的一些干部中存在认识模糊的问题:有的认为,腐败发生了,加大查处力度就可以解决问题,抓廉政文化建设没有必要;有的认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影响发展等等。怎样解决一些领导干部的错误认识呢?一是让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实施纲要》,正确认识教育、制度、监督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二是纪检监察战线上的广大干部,应主动多给本部门、本地区党委(党组)多汇报、多请示,变被动为主动,争取领导支持,从而加强领导;三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尤其是各级纪检监察干部,要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创作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方面的文艺作品,让社会了解,让群众满意,从而让领导认可,逐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二、理清思路,健全制度,保证廉政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一方面是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从思想认识上不去违纪犯规;另一方面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纪政纪,自觉地监督广大党员干部。当前,我县的廉政文化建设存在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没有完整的工作规范、制度保证廉政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怎样才能保证廉政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呢?一是结合实际,制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划。廉政文化建设规划要按照1—2年近期、3—4年中期、5—10年长期来制定。规划的内容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做到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二是廉政文化建设要纳入武隆大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要做到三个结合:廉政文化要与武隆的乡土文化相结合,与武隆的旅游文化相结合,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决不能游离与武隆的大文化之外。同时,要把廉政文化纳入全县的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三是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制度。要让全县各级各部门重视廉政文化,开创各施其责的局面,必须要有一套较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县委应将其列入全县各级各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在述职述廉中应有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县纪委应对乡镇纪委和部门纪检组建立廉政文化奖惩制约机制。

第5篇: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

一.校园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1.凝聚作用

凝聚作用体现在校园精神上,其是教师和学生都认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能够有效的将全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因此,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征,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建设校园精神,促进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除了校园精神建设之外,还需要注重建设校园精神,通过具体的物质使得精神具象化,如校歌、标志性建筑物、校徽等,将校园精神建设落实到实处,让师生能够看得到。

2.制约作用

校园文化中包括校纪、校风、校规等,规范每个师生的行为和思想,师生都会自觉地去遵守。制约分为有形制约和无形制约,有形的主要指管理制度,无形则是指校园舆论,因此高校应该认准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学生的培育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3.激励作用

优秀的校园文化传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学校应该多关心师生,尊重教职员工和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且要多鼓励教师,建设良好教学环境,建设出适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在建设校园环境时,需要抓住物质环境建设和人际关系环境建设,实现有机统一。

4.引导作用

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带给师生强大的号召力,让他们能够自觉的实现奋斗目标,通过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可以让师生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接受到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培育目标。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该注重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让师生都能参与到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将教育内容融入到活动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规范,包括根本任务和价值取向,让教育内容渗透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而转化成意识,让师生能够自觉遵守。

二.发挥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教学、设施、科研等方面的物质条件,将物质赋予上文化内涵,就是校园文化物质基础。环境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创建整洁、优美、道德的校园环境。在景观和建筑设计上也要在讲究外观美的同时,注重内涵的体现,陶冶情操。在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装饰教师和宿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

2.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建设精神文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将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作为主要内容,让师生充分参与到精神文化建设中,从校风、校歌等内容中挖掘、建设大学精神。将诚信教育和爱心教育渗透到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养成诚信、乐于助人、友善的良好品质,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大学精神,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能够挖掘校园内一直存在的文化传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重要内容加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凝练大学精神。高校各专业、院系也都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创建自己的班风。

3.注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离不开制度规范,让学校能够规范、有序的运行,学校是固定的,学生是流动的,因此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依靠机制,建立健全的培育制度,如责任追究制度、奖惩制度等,让培育工作有序进行,并且能够进行不断的创新。这就需要制定出规范、公正、道德的制度,体现出道德性,可以提高制度的权威性,让师生能够认可,并且减少制度执行成本。另外,在执行制度时,需要发挥出管理育人的功能,制度要体现出伦理价值,要按照规定执行,避免出现违反道德性的情况出现,否则制度就会无法发挥出其规约功能。比如,在涉及到利益时,如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评优内容上,就需要规范的按照制度内容进行,体现出公开、公平和公正,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为学生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制度中要将学生的主人公地位显现出来,在制定制度时,也要多参考学生的意见,提高学生对制度的认同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其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能够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第6篇: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

信用又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道德基石。个人信用形成的相关记录,即个人信用档案,具体指个人在社会与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履行义务记录和相关数据,是个人基本情况以及信用状况相关的各种文件资料的总和。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反映个人自然身份以及反映家庭、职业等情况的个人基本档案信息;

(2)个人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关系而形成的个人信贷档案信息;

(3)个人与商业机构、公用事业单位发生赊购关系而形成的个人履约档案信息;

(4)行政、司法机关等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形成的与个人信用相关的档案信息;

(5)其他与个人信用有关的档案信息。

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个人信用档案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决策,对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现状

国外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起步时间早,起点高,经过长期的建设其应用领域广泛,且相当成熟。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着手建设个人信用档案系统,美国政府在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跨领域、跨部门的协作,通过网络为公众提供服务,美国的个人信用档案系统非常完备,已经纳入美国电子政务发展框架。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个人信用档案体系经过长期建设已经十分完善,强调其服务职能,同时尽力减少经济风险。如新加坡政府的eCitizen(电子公民)服务网站,日本保护个人信用档案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中国的个人信用档案体系没有形成大规模建设,个人信用档案的开放和使用目前尚无明确的国家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掌握的信用档案一般不愿意对社会公众开放,公众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相关信用档案,另外对失信行为不能够进行有效处罚。上述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0年6月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数据采集及信用报告查询系统正式启动。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方面,2005年9月国务院信用体系建设意见;2009年10月《征信管理条例》首次征求意见;2011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就《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这些都对我国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但是,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相对于欧美发展了上百年的个人信用体系差距很大。我国个人信用档案的应用局限于金融的各项消费信贷业务,主要作为银行对个人贷款的决策依据,而在个人其他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涉及很少。

3 如何促进我国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

笔者以为,我国个人信用档案体系的建设应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进行。

3.1 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应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分步实施、档案共享”的原则,由政府统一部署,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由不同行业机构协同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客观记载个人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建立对个人信用的评价和社会认同机制。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的信用记录编码可以采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信用档案数据库可以收集个人自然情况、经济状况、品行记录、信用历史等相关档案内容,并分别采集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3.2 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平台建设。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平台建设,应该按照标准统一、利于共享、可扩展、安全性等原则来建设,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平台总体架构可以借鉴江苏省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设经验,总体设计数据来源、交换设施和个人信用档案基础库系统,其中,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和公共事业单位是个人信用档案基础库建设的数据来源,统一的个人信用档案共享系统负责将这些部门掌握的个人信用档案以逻辑或者物理的方式归集到个人信用档案基础库中,个人信用档案基础库负责存储个人信用档案并对外提供服务。

3.3 信用档案安全及法律保障。信用档案安全体现了信用档案资源的服务生命力,也是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信用档案安全涉及硬件设施、操作系统、数据库、强认证设施等方面的安全。需要从技术方面来进行信用档案安全保障。信用档案安全的重要性在于涉及信用档案达到一定密级要求,不能够适当公开或篡改。因此,还需要从立法方面来加以保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个人信用法律或法规,制定和颁布诸如《个人信用法》以及其他涉及个人信用档案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效力应是全国范围内的,并且有明确的对违反法律法规进行处罚的措施,严格的法律制度会对每个人形成外部约束力,让不讲信用者重则受到法律制裁。

3.4 移动信用体系建设。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与个人信用档案平台建立网络链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对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记载和查询,会更快速地共享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资源,能更大范围、更大限度地查证个人的信用档案情况,可以方便地接入社会信用档案体系,共享个人信用档案资源,作为社会档案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内容。这种方法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易于实现,而且可接受性也比较高。

3.5 个人信用评估档案系统建设。个人信用评估档案系统,是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信用档案体系的内容之一。国家在制定个人信用档案管理法规时构建一套可操作的实用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将有利于个人信用的自我约束与管制。个人信用评估档案系统通过与信用评价体系挂钩的奖惩激励措施,有助于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对提高个人信用品质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并保证评估体系的良性运转。个人信用评估档案系统内容包含个人信用评估模型构建、个人信用风险指数评定、个人信用档案评级、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等,其中个人信用风险指数评定以反映个体信用行为的实际数据为分析基础,通过构建的数学模型来评定个人信用风险的大小;个人信用档案评级主要是对个人的信用档案评定表来进行分析,对照信用评估参考标准,对个人信用各项评估指标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是指当个人的信用将要超过一定数值时,对个人用户进行预警提示,减小个人信用违约的可能性。

4 结束语

第7篇: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公证 法律 服务体系 建设 完善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策,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法律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控制和管理。在法律的完善方法,公证法律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公证行为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保障人们信息真实性和权益的一个服务行为。公证法律服务的良好进行离不开整体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如果一个国家的公证法律服务体系较为完善,那么相关的公证服务就会更加健全,可以为公民提供更高质的公证服务。

一、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概述

公证法律服务体系是基于公证行为的一种法律服务,它包含了具体的法律服务和相关的法律体系等各项内容。它是基于一个国家当前的法律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框架记忆社会实际背景情况下,由公证机构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思路、原则、功能和规范等等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和内容。一个国家公证法律服务体系对于现阶段的公证法律服务发展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并且决定了一个国家公证法律服务的水平和定位。公证法律服务在每个国家受到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以及国家的执政现实都会不一样。我国在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已经颁布了《公证法》。通过法律的制定为公证服务提供依据和保障。对于公证的服务业务范围,公证法做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普通群众来说,比较熟悉的合同、生存、遗嘱、章程等都是公证的服务内容,除此之外,婚姻状况、收养关系、出生或者死亡证明、有无犯罪记录等也是工作服务的内容。公证业务的开展在不同的时期和区域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但是总体来说,会以《公证法》中的规定作为最基础的依据。

二、我国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功能

(一)基本功能

很多人对于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都会定位为提供公证服务,实际上,从专业的法律角度来概述,其基本功能是公证机构在自己本身的职责范围之内为当事人提供一个客观的、中立的、科学的法律咨询或者与法律相关的业务指导或者规划,使当事人可以接受到有效的法律咨询或者指导服务。

(二)必要功能

法律服务体系的建立主要是起到保障性的作用,通过体系的完整建设来保障功能的基本权利。在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必要功能方面,公证机构通过当事人申办的具体公证案件的办理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起到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健康发展、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三)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的范围很广泛,相关的协助、公示、受领、监察都在其中。一般来说,向法院、行政机关的助手或者当事人在进行事务处理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等行为都是辅助功能的一部分。

(四)衍生功能

公证法律服务体系从工作的内容上来看,公证服务就会涉及到许多信息的证明,这些信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普通的信息,也会有一些相关的历史记录。这些信息对于社会各种体系的完善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也可以促进我国法律制度实效性的建立。

三、公证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公证法律服务体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首先它提供了公证法律服务,为人们生活中需要进行公证的业务提供了帮助。此外,它还使得社会价值在公证服务的体系下得到了认可和实现。因此,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建立必须要能够保障公证服务的正常进行和相关的社会价值得到体现,要杜绝功能失灵或者被弱化的情况出现。我国的公证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运营体系。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接触比较多的是房产证等重要财产的公证或者是电视上看到了福利彩票现场开奖的公证等。我国的工作服务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的。这个发展不仅仅是根据我国目前的法治建设需求来定位的,同时也是我国公证实践发展的一个需求。我国公证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从国家依法治国的要求出发,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其中的一个必然的内容和要求。公证是我国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情况将影响着我国司法体系的完整状况。因此,我国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公证法律服务体系进行一个不断的完善,把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精神置于公证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之上,实现工作法律服务体系服务于司法完善和法治建设。在这样的情况下,公证行业自身对依法治国精神的贯彻落实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这个的贯彻落实方面,首先要突出的就是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一个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情况。只有这个服务体系自身是科学的,才能对依法治国的完善起到正面的 作用;只有这个服务体系是合理的,才能在我国的实际社会背景下对依法治国起到帮助。因此,对公证法律服务体系进行建设,并根据建设的情况和我国依法治国的要求进行完善,不仅仅是必要的,也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一个内容。

(二)推动公证立法的完善

公证法律服务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内容,既包含了基础的公证服务,也包括与工作服务相关的立法等相关的工作。法律制度的完善不H是一个国家依法治国的要求,更是从实际角度出发,实现公民基本权力保障的一个有效手段。推进公证立法的完善一方面是为我国法治完善提供帮助,同时反过来也会有利于公证服务的进行。对于公证法律服务和立法工作而言,从立法的合理性、实施的情况等各个方面来进行一个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对以往的工作效果进行一个评价,并对相关的经验进行一个有效的总结。通过这些步骤的进行,针对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相应的工作调整,可以在服务体系的完善方面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从法律的完善角度来说,通过实践所得到的建议和调整方向在公证法律的完善方面作用是明显的,也是有效的。因此,建设公证法律服务体系是推动我国公证事业健康发展,公证制度有效完善,工作立法不断健全的一个重要方法和举措。

(三)社会长治久安的需求

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完善,可以对与公证相关的法律制度、框架等起到一个有效的促进作用,从而可以在预防社会矛盾、纠纷方面起到作用,为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帮助。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保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断的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对公证法律服务体系进行完善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要求。

(四)提升工作业务的质量

公证法律服务体系得到了完善,那么国家的公证工作就得到基础性的保障,可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公证工作的进行还是服务质量的提升,都可以有进步的资本和保障,从而使得社会价值在公证服务的不断提升下得到更大的实现。

四、我国公证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之处

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通过制度来制衡和约束,而制度的建设和执行需要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的能力来集中体现。简而言之,治理的体系和能力是实现稳定发展的基本因素,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在这样的关系背景下,对公证法律的服务体系进行完善,从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来强化各方面的建设将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

(一)从服务体系的完善促进服务的开展

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规范,是促进公证规范的一个主要手段。在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中,相关的规范体系建设是最基本的。我国公证法律服务体系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社会的需求,另一个则是社会的供给。每个层面的内容都会根据自己的主干内容进行社会需求(供给)系统和公证需求(供给)系统内容的划分。在具体的体系内容方面,包含五大系统,分别是分类设置、资格认定、组织管理、权益保障和监督劝诚。这个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实现,需要一个基本的基础和保障,而这个基本的基础和保障就是相关的立法规范和制度。

(二)加强公证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服务的质量

公证队伍建设的情况对于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队伍建设情况良好,那么就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并且使得公证法律服务体系得到最佳的发挥。在这个队伍的建设当中,首先要注重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队伍在整个队伍中是起到一个主方向作用的。由于公证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在公证管理队伍的人员要求上也必须要有专业的要求。在公证人员的队伍建设方面,由于他们是公证法律服务体系实践的一个主力军,并且是直接和当事人接触的,因此他们自身的素养也是一个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在这个队伍的建设中,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完善,并且从人才引进的角度进行更好的能源补充。

(三)加强对公证监督的指导

公证行业由于专业性强,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公证的内容也会更加复杂化,因此公证监督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国家公证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会直接呈现为法治环境、政策和社会舆论的情况。在公证监督这个内容上,一方面各级的司法行政管理机关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加大对我国公证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指导力度,通过监督和指导来促进体系的完善。另一个方面,对于公证人员的公证行为也要进行一个监督,确保其符合法律要求。

五、我国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完善

(一)建立长远的发展规划

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能够根据国情和群众需求进行一个有效的设计,使得这个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更加突出,同时具有较好的协同能力和用功能。在长远发展规划方面,首先有关部门要有一个强烈的问题意识,抓住公证法律服务体系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以重大问题作为完善和建设的导向。其次,要加强相关的调查,以调查作为建设和完善的依据,避免闭门造车,异想天开。再者,要善于吸取经验教训和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对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所感所悟和发现要及时总结,相互传递。最后还应该推进负责管理监督的机构加强对体系完善工作的监督,并制定相关的追责制度,以此来促进体系的更好完善。

(二)加强平台的建设

在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方面,很多人都能意识到要加强平台的建设。因为平台的建设对于体系的完善是有着实践指导作用的,但是平台的建设要注重平台的多样性。首先,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主要的趋势,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盛行的时代,利用高科技实现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将可以用数据的角度给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更多的帮助。由于公证服务主要是对客户的信息进行一个公证,而这个信息的范围又很广泛,涉及到个人的隐私和重要的商业机密。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云计算技术和数据库等功能实现信息的手机和供给,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并且实现信息的安全化处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充分发挥时代特色和需求的一个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精准化的操作,为公证队伍的人员培训提供方向,同时也为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三)加强公证法律服务理论的研究

在公证法律服务方面,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是必须的。当前,我国关于公证的理论还不够成熟的,还不能更好地为公证法律服务体系提供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加强理论的研究力度,以思维逻辑体系和概念框架作为出发点,对理论的普遍性、规律性进行研究和探讨。理论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任务,它不仅仅包含了公证法律服务的内容,也会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少的交叉,需要该行业的人员多花力气,多下功夫,多与其它行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6]。

六、结语

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也需要多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从当前的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核心问题出发,建立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加强信息、交流等各类平台的建设和公证法律服务理论的研究,将有利于推动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公证协会.我国公证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中国司法,2016,(01).

[2]胡爱军.立足公证职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J].东方企业文化,2014,(13).

[3]唐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证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15).

[4]贵州省司法厅课题组.贵州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J].中国司法,2016,(05).

[5]黄群.提升公证行业影响力“人财物”要跟上[J].中国公证,2015,(07).

第8篇: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区信息化;机制;体系;保障

社区建设工作的目标,是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着力扩大公共服务的渠道和领域,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为民服务管理综合平台。

一、社区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

(1)缺少法规支撑。当前法规的制定落后于社区信息化的进程,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法规,导致社区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方面强制性统一标准。(2)系统规划、整合不够。目前,各级各部门在实施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无牵头单位和部门。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协调,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系统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3)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技术储备不足和技术人员不足的难题:数字社区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IT服务的专业人员更是极少。(4)运作方式单一。社区信息化虽然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来运作,但由于缺少社会参与机制,除政府和基础运营商参与之外,没有引入其他设施服务商(如平台软件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市场动作单一化导致参与面过窄,运转效率偏低,成本偏高。

二、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推行“三个机制”。第一,协调机制。坚持统一领导,合理协调,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实现统一标准,规范推进、统一规则,有序推进、统一机制,有效推进、统一平台,综合推进、统一考评,行政推进。第二,运作机制。注重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思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吸引电信、广电以及其他运营商积极参与社区宽带网的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参与,对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采取多渠道融资、多形式运营的方法,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建成社区信息化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第三,共享机制。科学统筹,以区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社区信息平台,统一标准,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应用。加强衔接、集约经营、拓展与整合社区信息化服务渠道,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的综合服务。(2)完善“三个体系”。第一,服务内容体系。围绕社区民主管理,建立社区交流平台,以“论社区事、谈社区情”为主要内容,建立居民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围绕社区公共服务,重点推进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卫生、社区民政、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及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等服务的信息化;围绕便民利民,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第二,信息标准体系。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就建设范围、内容、方式、运行管理、数据资源共享等进行规范。第三,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质量监督,推行社区信息化质量认证,细化考评项目,加强绩效评估,引导社区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通过社会公示、客户评议、群众回访等方式,开展社会监督,切实提高服务质量。(3)强化“三个保障”。第一,人才保障。建立干部选拔制度,引进计算机或网络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加强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二,资金保障。政府要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三,设施保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社区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建立社区服务求助热线,开发专用服务软件,借助电话、短信、网络三个平台,合理有效连接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构筑覆盖各城市社区的便民服务网。(4)落实“三个全覆盖”。第一,区域全覆盖。城乡统筹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区、街镇、居村三级网络,实现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对接。通过综合各个区域的服务和管理内容,以一个平台、一个窗口面对企业和社会,有效地提高全区域的社区信息化水平。第二,内容全覆盖。根据不同社区之间和不同工作之间的个性特点,灵活定制、开发各类管理系统,形成申请、受理、办理、回复的高效社区服务平台,形成统一、规范、配套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第三,服务对象全覆盖。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特别是关注和满足社会特困群体需求,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服务需要,使城乡居民通过平台便可以了解和办理从生到老的需求和服务,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需要。

参 考 文 献

第9篇:社会建设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师德师风;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9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123

在和谐校园的创建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中的一大主体。师德师风建设的质量关系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就是师德师风的内容,具体表现在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等方面。师德师风是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表现,同时与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息息相关,还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

一、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更加深入。同时,教师队伍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师德师风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其高学历、高素质、结构变化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将这种联系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完善师德师风的建设,积极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现在,学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建设已经被提升到了相当高的一个位置上,不管是国家、教师还是民众对于师德师风的建设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知。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人作为根本和基础,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养。中学教师的特殊性尤为突出,他们所培养和教育的学生是可塑性最强的青少年。在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中,青年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还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几年、几十年之后,我们的国家建设要通过他们来实现,要将社会发展的责任传递给他们。那么,这与现在青年人所受到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现在,他们受到的教育和精神上的培养都将影响他们走上社会之后的样子。基于这样的基础和目标,可以说,师德师风不只与教师有着相应的联系,与学生、国家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实现国家有力的建设,就必须保证教育的质量,而要实现良好的教育,就要将师德师风的建设作为核心和关键。教师这个职业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被社会各界关注着,这不只是责任,还是一份荣誉。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具备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职业素养和能力都能够支持教学的质量,身心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还要有为这份事业奉献的精神和勇气。要成为一个符合现代化时代要求的教师,就必须要培养自己先进的道德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道德水准,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师德师风的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师德师风的水平和质量就是一种精神的标志,同时,学校对于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是学校精神文明的出口,这方面的意义与师德师风的建设紧密相关。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师德就是灵魂和核心,师德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其永恒的主题。

教育教学改革一轮又一轮地进行着,各类学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师德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师资建设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就要不断进行师德建设。

二、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是其指导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于和谐理念、精神的树立和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从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进行道德实践的同时,教师还要成为帮助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实践的培育者,要起到引领和启发学生的作用。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教师要遵循社会公民的道德准则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对于自身的要求必须要比常人严格,所以说,师德比其他的道德准则要高。学校教师的文化层次都比较高,在价值和观念上都比较的理性,对新的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有着一定的优势,在道德准则的实践上有着一定的自觉性,所以,这种优势决定了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反思和认识来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2.在学校的教育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这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不过,很多的教师仅仅是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在学生人格、观念的培养上没有投入很多的精力。所以,学校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提升到一个足够高的位置上,引起教师的重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教师担负起培育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责任。

3.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创建和谐校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和学生是校园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实践。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要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就要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道德观念和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学校要担负起培养和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的责任,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的道德建设。

三、 结语

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需要进行长期的完善和提高,实现和谐校园的创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能力,在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多有效的实践。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所以,要将解决好这些问题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孙琪.浅谈和谐校园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J].法制与社会,2011(19):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