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物流的必要性范文

智慧物流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物流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物流的必要性

第1篇:智慧物流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牵引机制;物联网

秦皇岛市的发展目标有别于河北省其他内陆城市,秦皇岛市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战略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拥有较强轻重工业基础的河北省其他地级市而言,秦皇岛市虽然拥有中阿化肥有限公司、中铁山桥集团、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渤海铝业有限公司等第二产业中的知名大型企业,但是由于行政区划内拥有“夏都”北戴河区、“天下第一关”所在地山海关区,出于对优美自然风光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秦皇岛市在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的选择并不丰富。本文即从如下几个问题入手,重点探讨了秦皇岛市如何选择和确定具有经济拉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集中体现了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高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世界产业发展的置高点,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争相发展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具有科技含量高、环保效益好、能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等特点,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地区节能减排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材料得出,哪些国家高效发展了这些产业,这些国家就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对中国而言,我国如果争取实现弯道超车,就要发展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普遍的看法是,我国政府定义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秦皇岛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的科技引领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等显著特点,因此,秦皇岛市在如下方面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动力。一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需求。秦皇岛市对于自然环境的高标准体现在:这座城市既是中国的避暑胜地,也是享誉中外的历史名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是城市的一颗明珠,仅以北戴河区为例,2014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42.49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9万人次。除北戴河区外,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海港区、抚宁区、昌黎县等地也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尤其是山海关区更是著名的旅游景观地。由此可见,旅游业是秦皇岛市的支柱产业。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也将秦皇岛市列入“三轴”中的京唐秦轴线,秦皇岛市承接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的部分教育养老休闲等城市功能,这就要求秦皇岛市必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对于地理优势的利用需求。秦皇岛市所处的地理区位具有极大优势,秦皇岛市是连接东北经济圈和华北经济圈的枢纽,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自古就是扼守华北平原、抵御东北部游牧民族入侵的战略要地,这种情况在明朝中后期变得尤为突出,东北和华北的各种资源能源交换必须要通过秦皇岛市陆路铁路交通进行。秦皇岛市拥有天然不冻良港,秦皇岛港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是我国实现“北煤南运”的枢纽港口,运输量可占到全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总量的50%。秦皇岛市目前拥有山海关机场和北戴河机场2座机场,虽然2座机场都是支线机场,但是一座中型城市拥有2座机场的情况在全国是不多见的。显然秦皇岛市具有海陆空的全方位交通运输比较优势。

三是对于教育文化优势的发挥需求。作为一座人口数为306万的非省会、非副省级地级市,秦皇岛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3所,招生数4.78万人,在校生达15.50万人,人才密度居河北省全省首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重点大学燕山大学坐落于秦皇岛市,燕山大学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河北省全省共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科研能力在全国高校中排名60~70位,燕山大学的里仁学院连年位于全国独立学院十强行列,燕山大学及独立学院的科学研究优势、人才培养实力对于秦皇岛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综合排名百名以内优秀高校一般都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燕山大学坐落于一所地级城市是不多见的。

三、契合秦皇岛市发展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探析

在前述列举的战略性新兴行业中,虽然秦皇岛市任选一个行业方向都会得到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这样的教学科研型高校给予人才、科研支持,但是由于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秦皇岛市发展高科技行业所需的人才集聚效应无法形成,秦皇岛市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也难以给予高科技行业足够支持。事实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名单中留给秦皇岛市的选项已经不多,秦皇岛市的选择必须要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技术将会为秦皇岛市提供重要发展机遇,即发展以物联网技术为内核的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相协同的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好秦皇岛市的地理区位和海陆空交通优势,在硬件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燕山大学的科研、人才优势去创造软件方面的比较优势,创造出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四、现代物流业如何发挥对秦皇岛市经济的引擎拉动作用

现代物流业由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协同组成,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秦皇岛市地方经济具有明显拉动作用。一是第三方物流的社会资源整合作用。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业的硬件基础,秦皇岛市现在已经有部分物流企业,未来可以进一步吸引规模更大、专业程度更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分发挥秦皇岛港、2座支线机场、铁路网、公路网的立体运输优势,更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形成规模效应,能将零担运输转化为整担运输,降低秦皇岛海陆空运输的整体成本,创造成本优势,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二是第四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推动作用。第四方物流企业是供应链的资源整合者,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附加值,通过对第四方物流三种基本运行模式和其在中国实践发展的研究,秦皇岛市发展第四方物流可以参考天津港模式,即秦皇岛港凭借其港口物流优势,去补齐“门对门”运输的其他环节,去做供应链上的方案集成商。这就要求秦皇岛港必须要去大力发展足以指挥整条供应链和开展多式联运的信息管理技术,必要时需要开发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或系统,秦皇岛市地方政府可以参考宁波等地的作法支持秦皇岛港。

三是物联网对现代智慧城市的契合作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定会导致先进物流技术在城市中的广泛应用,条形码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GPS和GIS技术等将会连接商品、人才、网络,这些基于提升物流效率的技术,将会最终实现人和物的互联,将会实现所谓的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是很多城市的建设口号之一,但是智慧城市仅仅是现代物流城市的一个副产品,秦皇岛在成为物流城市的同时自然会成为智慧城市。

五、结论

秦皇岛市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风光在成为城市名片和固有优势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限制了新兴产业的选择,城市中心和发展重心的向西移动就体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秦皇岛市的城市定位趋向,秦皇岛市的城市规模和人口现状也决定了城市难以成为科技之都。秦皇岛市必须要利用现实情境和现有条件扬长避短,才有可能在区域城市发展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秦皇岛市就必须坚定地利用物流硬件优势,以嵌入了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业为引擎,去创造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三利润源”。

参考文献:

[1]曹颖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2015(08).

[2]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EB/OL].新华社,2015-05-02.

[3]秦皇岛市政府.2012年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秦皇岛市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2013-04-22.

[4]姜文超.第四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综述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06).

第2篇:智慧物流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物流;供给侧;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6.41.010

我国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物流业增速放缓、持续回落,社会物流成本高,盈利下降等导致物流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行业管理与市场调节难度。[1]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政策之一,主要目的是通过削减过剩的产品库存与产能,提高供给效率,保证有效供给,满足群众期望与需求,进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供给侧改革概述

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以创新引领和深化改革双轮驱动为思想指导,对要素配置欠缺合理性的结构进行相应调整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2]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增强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其时效性与灵活性,扩大有效供给,促进社会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主要任务是“三去一补一降”,具体为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如下图所示),从供需角度进行结构性调整,对供给过程进行创新性调整,提高供给侧中科技因素含量,进而提高供给效率。[3]从物流业界角度看,物流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供需链的改善,即从技术装备、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与改革,进而促进企业以及我国物流行业、社会经济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主要任务

2 我国物流业现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获得了较好的发展,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以前保持着较好的增长趋势,2001―2010年年均增长23.0%,之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持续回落现象,2011―2015年年均增长仅为8.50%,2015年回落至5.80%。[4]以陕西省为例,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长5.00%,但是同比增长回落9.10个百分点,而在总费用构成中占比最高的为物流费用,达69.90%(见下表)。物流业整体发展形势为社会物流需求增速有所放缓,面临需求不足的严峻挑战,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产能库存资源过剩,无法提供高端服务,不能有效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受体制机制和增量资源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创造新的需求。[5]具体有以下几点:①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目前我国物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截至2015年,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里程分别突破1.9万千米与12万千米,均位列世界第一,物流园区达1210家。但是各技术设施之间衔接存在不足,例如水路基础设施和铁路基础设施之间连接不畅,物流基础设施分布不均等。②企业主体结构性矛盾:虽然我国物流企业数量较多,但是规模普遍偏小,2015年我国物流业总收入中50强仅占了11.50%,2016年3625家A级物流企业中业务收入在16亿元以上的仅占6.0%,物流业市场集中度比较低。③仓储能力性结构矛盾:目前我国通用的仓储设施面积为8.60亿平方米,人均0.66平方米,而标准仓储设施面积只有2000万平方米,仅占2.0%,而随着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消费市场需求增加,仓储能力和供给需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④运输能力结构性矛盾:我国2015年全国货运量达417亿吨,铁路与公路货运量、快递业务量以及港口货物吞吐量均排在世界首位,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商品需求与运输能力矛盾越来越明显,配套运输能力存在过剩现象,自2013年开始铁路货运逐年递减,2015年同比下降11.90个百分点。⑤供应链结构性矛盾:近几年物流业外包服务产业发展迅速,2014年企业物流成本有65.3%为对外支付物流成本,但是物流企业外包产业主要为产前采购和产后销售环节的物流,企业内部生产方块的物流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剥离,导致物流资源过于分散的局面,进而影响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⑥产品服务结构性矛盾: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国生活性物流的潜力得到开发,并获得良好发展,2011―2015年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居民生活性物流呈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发展。但是相较于生产性物流,生活性物流侧重多批次、小批量、灵活性和个性化,产品缺乏创新且更新速度慢,未能有效满足新增的市场需求,影响了企业的利润。[6]

3 我国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原因

导致我国物流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物流企业附加值不高,整体服务能力较低:我国物流企业大多数为中小型规模,绝大部分只能提供物流运输、物流存储等基础物流服务,整体服务能力较低。综合物流业中高端航运服务所占的比重较小,同国际先进物流服务水平相比差距仍比较大。而从经济发展趋势角度分析,受人口红利消失因素的影响,制造业的生产及经营成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加,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反而减弱,故提高物流业发展以促进商品流通十分必要。②政策约束:一方面,税收政策不合理,例如新近推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6〕36号)以及有关附件,不仅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增加了物流业落实风险;另一方面,通行政策约束较大,例如在干线运输中,车辆过桥费用高,超过物流运输总成本的20.0%,且二线及以上城市实行限制货车进城的交通管辖制度,送货车辆必须持有通行证方可进城,而后者办理程序烦琐、难度大且不透明,增加了违规送货现象,还加重城市交通堵塞与大气污染的程度。③运输模式单一且欠缺规模,物流费用总额高:2015年,我国物流总费用GDP占社会经济GDP的15.0%,高出全球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物流费用总额高主要体现在综合运输费用以及仓储保管费用两个方面,我国单位商品与商品总量运输时间与在仓时间同发达国家相比均比较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没有形成系统、关联的规模化运输,导致物流末端成本增加。④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物流企业中已实现信息化或者部分信息化的只有39.0%,全面信息化仅为10.0%,物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仍比较低,影响了物流企业上、下游的信息交流。⑤物流业人才匮乏: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从业人员市场需求量增加,但是物流企业转型突破过程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表现在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软件系统开发、信息化研究、高级物流人才等技术性高素质人才缺乏,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较低,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极为不利。

4 物流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4.1 抓住机遇,推动物流供给侧改革发展

4.1.1 抓住政策鼓励机遇,创新发展

创新是当前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之一,因此物流供给侧改革应抓住供给侧改革政策鼓励以及当前物流产业因服务落后而面临淘汰挑战的机遇,树立创新理念,发挥创新精神,积极开发各种具有潜能、提供新型服务的创新领域,开拓市场。例如农场品物流、制造业精益物流、应急物流、特种物流、危化品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医药物流、快递服务物流、物流园区等多种优质服务以及具备潜力的领域,创新发展,以优质、创新的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物流业服务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企业应树立“百年老店”“精致服务”的观念,抓住机遇,改变物流业传统的低水平规模扩张模式,从内部提升管理水平,保障服务的专业性与高品质,提高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以满足供给端结构性改革带来新的需求。

4.1.2 抓住机遇,积极建设智慧物流

抓住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行业等快速发展的机遇,整合各项资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扩宽筹资渠道,增强企业技术即资金实力,加快建设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改变当前我国物流业小、散、乱,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的局面,物流企业准确定位,以建设高端物流企业为目标,转变“卖产品”经营理念为“买品牌”“卖标准”理念。

4.2 积极建设高端物流服务,提升物流总体服务质量

4.2.1 转变服务理念,树立客户至上与积极创新的服务理念

第一,企业管理层人员需积极参与行业相关高峰论坛,争取到标杆企业进行考察,了解现代高端物流运作模式,并聘请专业顾问进行相关指导,打破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及经营观念的束缚,正确理解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营销、知识管理、精益管理、个性化服务等先进管理理念及技术。企业需真正意识到创新服务是物流企业在供给侧改革形势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第二,拓宽人才招聘渠道,除了常规的校园招聘、猎头公司、人才市场等传统渠道之外,可利用微招聘、网络招聘等方式吸纳人才,还可以同高校建立定向培养、教学实习、扶持创业、就业实习、推荐就业等长期合作,从而为企业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创办企业大学,根据企业需要培养营销、信息化建设、运输、仓储、供应链以及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通过人才培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服务质量。第三,企业需以领导垂范,制定合理、明确、规范、具有一定激励性的制度,激发员工积极性,提升全员整体服务意识与综合素质。

4.2.2 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企业需结合行业特点、市场规律等综合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物流运作效率,例如优化核心企业的纵向供应链、跨区域企业网络化合作、多式联运等途径优化物流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增加有效供给。此外除了积极调整改进供应链重要产业,还应积极发展外包物流、第三方物流、“互联网+”等其他先进现代物流模式,并立足于全国物流发展现状,合理规划物流发展网络,统筹公路、水路、铁路以及航空等各运输模式,构建联动联运模式,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建立便捷、高效、高质的物流网络,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以促进物流成本的降低。

4.3 提高“互联网+”高效信息化物流平台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

4.3.1 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推动物流资源的整合

物流企业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加强同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发建立大数据平台,并由政府掌握,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构建“互联网+”高效信息化物流云数据,建立全网采购、监督与调控的物流服务模式,进而推动物流企业的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建设大数据运行分析系统,客户可利用客户端在线联网,展开互动融合等交流,实现物流运输的无缝对接,使物流运作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为物流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共享、物流装备、金融支付以及技术创新提供新型的驱动引擎,获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供需关系数据,提高物流仓储及运输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以及运作效率,减少资源调配错误或不合理导致无效运行现象,进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4.3.2 创新物流装备产业技术,为物流供给侧改革提供基础支持

产业联动机制是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其合作主体是各企业,合作导向为市场需求与变化规律,并结合生产与研究理论,探索企业发展新的定位、功能、标准以及规模,建立企业之间、企业同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促进资源的整合优化,保障合作各方在市场中的优势。产业联动遵循平等自愿、联合开发、面向市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产学研各方密切合作的创新团队,将产业技术、装备、优势资源等有效集中并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政策、产业经济以及物流装备咨询平台,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同时积极创新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以及技术路径,促进智慧物流的发展并充分发挥智慧物流的优势。

5 物流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不仅提供生产,也提供生活,在其他产业物流服务中属于供给方,因此实施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物流的两端分别是供给和需求,是保持市场经济要素供需基本平衡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需求短缺,主要集中于计划经济时代,表现为企业侧重“小而全”或者“大而全”,很少采取物流外包,导致物流业吃不饱;二是有效供给以及市场有效需求均不足的情况,主要集中在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发展较低、金融危机爆发时期;三是物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即我国物流业现状,物流个性化服务需求以及物流外包占比均不断增长,物流业朝智能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方向推进,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物流业自身并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物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了各类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物流供给侧改革对促进我国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经济宏观角度看,物流供给侧改革推动物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保障市场供需平衡。要促进商品的流通,保证市场供需平衡,关键是要减少商品流通的环节,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物流业的支持,因此确保物流业的健康有序运行具有必要性。另一方面,从经济微观角度看,当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升高,但产品附加值较低,极大地影响了供给侧健康发展,部分企业某方面成本甚至高出发达国家与地区,例如我国高速公路过桥费、通行费等。而且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附加值不高的缺陷,受到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明显增加,物流成本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在市场需求变化的形势下,就会出现产能过剩、销售能力下降,但是成本仍旧不断提高的局面,进一步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产品附加值,而我国当前物流业存在整体服务能力较低的现象,影响了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所以当前的重要任务是积极探索提高物流企业整体服务能力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供给侧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综合以上两点,物流供给侧改革对促进国民经济全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结 论

总之,在供给侧改革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下,推动物流供给侧改革对促进国民经济全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物流企业应抓住机遇,转变生产经营理念,积极创新,提高运作效率与服务质量,降低成本,结合联动机制建立高端物流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高效信息化物流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物流供应链的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详森.供给侧改革:物流发展新动力[J].中国储运网,2016(2):30-33.

[2]孙慧芳.供给侧改革政策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策略[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3):44-47.

[3]何黎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物流业发展新动能[J].中国流通经济,2016(6):5-9.

[4]韩宏.推进铁路供给侧改革培育物流发展新动能[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6(5):42-44.

第3篇:智慧物流的必要性范文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理论、经济分析理论,进行了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文章从宁波的物流现状出发,分析了宁波物流模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发展状况,以及物流新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在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宁波物流;发展

一、绪论

从21世纪开始,电子商务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在国际贸易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在的电子商务追求的不再是对“眼球”的争夺,而是准确的市场定位,锁定某一特定行业,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增值服务利润,提升行业所处的核心地位。占据天时地利的宁波,作为浙江省综合物流中心,开发智慧物流先行试点,打造国际港口城市,而且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自己地区的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宁波物流发展概述

(一)宁波的传统物流

传统物流就是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中国的传统物流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主要以行政区建立各国营储运企业,它适应了当时“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的货物储存和运输,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消费市场的顾客需求已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

目前,传统物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很低,不论是规模经济、竞争能力,还是经营者的能力。宁波的物流业基础设施相对于大环境来说并不具有优势,港口的腹地在地域上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浙江的西南部,而且货物运输主要依托公路来完成,运力大大不足。

(二)宁波的电子商务物流

电子商务物流是可以实现物流服务在线电子交易的平台,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专业分工更加深化,宁波的物流业越来越突破往年的发展。近年来,宁波物流更是发展迅速,物流需求的规模也在扩大,电商物流市场将传统的物流服务电子化、数字化,一方面以电子物流代替实体物流,大大的减少了人力、物力,还降低了成本,体现了电商物流的便捷性;另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物流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交易活动的效率,更是丰富了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并且提高了交易成功率。

三、电子商务下的宁波物流模式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物流体系的冲击

电子商务的大环境影响了宁波的物流配送作业,传统的物流配送需要置备很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的网络化虚拟企业将不同分属的仓库通过网格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方便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电商物流的出现就是一场革命,把现实中的物流活动虚拟化、信息化。

在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中,由于信息交流的控制,完成一个详尽的配送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这个时间会随着网络系统的介入变得越来越短,任何关于配送的信息和资源都会通过网络管理在仅仅几秒内传送到相关环节。网络的介入,简化了整个过程的繁琐环节,网络化管理的物流企业将机械的工作都交给计算机和网络,而留给人们的都是可以激励与挑战的工作,人类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得到满足。

(二)电子商务对宁波物流模式的影响

1、电商时代推进宁波物流发展。随着电商市场迅速发展,现代物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电商对现代物流的服务要求也更高,物流企业需要跟上电商时代的步伐,着力发展电商物流。宁波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较其他城市优势略明显,调查分析显示2014年全市网购人数超过了200万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4200亿,网络零售额高达489.7亿,网络消费额达到了488.32亿,首次实现网络零售顺差,如下图1所示。作为2013年被商务部认定为跨境电商试点的六个城市之一,宁波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在宁波保税区推出“跨境购”平台,电子商务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图1

2、宁波电商物流存在的问题。与深圳、上海相比,宁波电商物流产业发展总规模不大,现有的物流服务体系还难以满足电商产业的发展需求。宁波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少符合电商需求的专业性物流基础设施,部分手工操作的作业流程更是难以满足B2C电商的仓储和配送要求;传统的物流企业缺乏发展电商市场的动力,电商物流相对于港口物流来说需求规模较小,但对物流能力要求较高,在所调查的100家企业中,主营物流的企业比例较低,而“小、少、弱、散”的物流公司占大多数。

3、创新宁波电商物流模式。想要物流迅速发展就要完善物流企业拓展服务,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从而适应电商物流点到点的需求;建立线上线下模式,完善跨境电商国内分销体系,通过设立保税仓、搭建相关信息平台来简化购物流程;最后推进物流电商化模式,将电商交易模式应用到物流市场,整合零散的物流资源,使物流作业更专业化、规模化,从而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并且能降低物流运作成本。

(三)物流模式改进的必要性

1、加快宁波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由传统的不集中运作形式向现代供应链集成运作的形式,国外的很多物流公司将会进入宁波,与此同时宁波的物流公司也将伴随供应链的延伸走向世界市场。宁波是中国东南滨海的重要港口城市,无论是国外的物流公司进入宁波,还是宁波的物流公司走向世界,都将推进宁波现代物流的快速增长,加快宁波经济与世界接轨的脚步。

2、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的需要。无论是WTO的加入,还是电子商务的要求,我国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已是必然,这给宁波物流建设提供了机遇,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实现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从而提高物流的管理技术水平,迎接WTO和电子商务的挑战。前提是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行业之间的竞争,才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多功能、全球性的一流服务,才能留住客户。

3、改善城市环境。宁波是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位于东海之滨,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之一,集多种运送方式于一体的全国交通枢纽之一。物流业的发展能够改善物流企业的发展环境,还能充分利用宁波市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优良政策,推进宁波市与其他省市人才、技能、资源的沟通,提升宁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好的推动宁波经济的发展。

四、宁波物流新模式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一)阻碍新模式发展的问题

1、传统物流体系的制约。传统物流不像智能物流那样,能够使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完美融合,各个功能领域搭配合理,运作也非常协调,有史以来的传统物流占据了大部分地区,并且改革很容易造成物流企业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的下降,制约物流新模式发展。宁波传统的物流企业大部分装备的都是敞篷式货车,缺乏专业的厢车团队,很难为货车在长途的运输中提供保障,专业的冷藏集装箱和冷藏货车数量太少,使用的叉车和起重机的型号相对落后,工作效率慢,而且产生的尾气较重。

2、电子商务环境下存在的缺陷。电子商务在快速发展,它的多姿多彩给世界带来全新的商务规则和方式,这更加要求在其管理上做到规范,但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另外电子商务平台前后端相互一致也是非常重要的,前面的Web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是电子商务的门面,而一个完善的后台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更能体现一个电子商务公司的综合实力,它决定电子商务的管理是否有效,决定公司最终能否实现赢利。

3、物流赔付标准不统一。迄今为止,一直没有统一的赔付标准,如何处理快件丢失、延时等问题只能按照各物流公司自行规定,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还会带来各种纠纷。计划经济时期,各行业如铁板一块,行业之间、部门之间比较零散,现如今虽已步入市场经济时期,但旧体制的习惯还是会影响物流新模式的发展,另外电商物流的发展涉及到众多因素,而这些问题又分属于不同的领域管理,严重桎梏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对策

1、解除传统物流体系的制约。大部分本土企业事实上已经意识到单纯依靠装卸搬运和运输作业很难得到高的投资回报率,由于资金的缺乏和高费用技术,大部分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不强烈,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促进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引领他们从单纯的工作转向投资回报率更高的供应链管理业务以及一站式配送服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性社会,与其争夺那些微薄的利润,还不如尽早脱离压价竞争的苦海,分析市场竞争优势,趁早抓住更好的发展机遇,走创新式差异化道路。

2、完善互联网环境。在物流运输方面,为了让互联网能更好的服务产业,政府应加大对物流运输方式的建设,并且将全国的物流中心统筹规划,来提高互联网物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物流信息方面,政府部门应大力构建“信息化高速公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方便、快捷、高效的有利条件,加快互联网建设,来提升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3、统一物流赔付标准。统一标准的前提就是建立物流协会,通过协会制定管理的规范和技术的标准,让物流企业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促进物流行业的自我管理,加大市场的监管力度。物流公司在配送过程中,多多少少总会出现货损、丢件的可能,要及时处理货主提出的赔偿申请,并且规范赔偿的流程,还要协助政府部门构建一套完整的电子物流业赔付标准,以创造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物流环境。

五、结论

随着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城市中的物流开始规模化,物流规划也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即将成为电子商务的瓶颈,而物流同样也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微观上,物流企业内部的设施规划、选址、配送中心的运作、管理等都需要重点研究;宏观上,物流园区规划、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也需要深入探究。此外,我国的城市物流发展刚刚起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设施在大范围内整合,优势互补,避免盲目的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效率,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珏辉.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吉林大学.2007

[2] 杨昊.我国智能物流发展支撑体系构建研究.华侨大学.2013

[3] 韦明华.浙江省沿海港口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研究.浙江工业大学.2013

[4] 陈盈.宁波市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5

[5] 夏始扬.宁波网上物流市场运营机制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09

第4篇:智慧物流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社会管理;创新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期盼。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现有的发展与管理模式却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期望。曾经给人们带来无限期望的城市正经历着日趋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于是,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与管理模式以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推动着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建立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现代城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管理模式。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看到了新希望,各大城市纷纷把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到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产业运作方式及公共服务体系,以期从传统的城市建设的模式中走出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涵义

智慧(wisdom;intelligence),智指智商,即聪明程度,表现为知识面、敏捷程度及反应速度。慧指情商,即悟性高低,表现为境界与灵性。因此,常说“智者成事、慧者成人”。在《辞海》(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里,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新华字典》(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智慧”一词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意为聪明才智。城市是一复杂的综合体。恩格斯认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农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吴良墉院士认为,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为人服务的,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就是人的生存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辞源》一书中,城市被解释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在我国,“城市”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史籍中,“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那时,城市已跟政治经济相关联。在信息技术的今天,当智慧和城市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智慧”一词赋予了城市高智商与高情商。“智”侧重于城市的基本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慧”侧体现城市的魅力与灵魂,包括管理者的思想、产业特色、人文化等。此时的城市不仅代表这个地区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及文化教育、信息、行政的中心,更重要的是,一个在时间与空间上能够自我感知、自我纠错、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生命体。而且这一生命体展现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具有科技含量高、社会管理模式先进、浓缩城市精华、彰显城市魅力等特征的综合体。在智慧理念下的城市,是打破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利用城市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实现大产业、大市场、大交通为发展目标,以为人们服务、为人们所用,让人们好用为目的的。因此,智慧城市就是要改变城市原来的发展与管理模式,强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可持续协调发展为目的;结合城市的产业特色,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文化、智慧生活,达到以人为本、可持续、协调发展。智慧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依托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建设是以高科技来充分武装城市为特征,这不是简单地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而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新一代以自动识别、传感器、无线传输等为主的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前提的,这直接推动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感知、互联互通,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从技术上对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利用、交换与共享,达到对整个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产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运行状况的全面动态掌控及智慧管理,从而实现各系统的互相协调,展现一个全新的智能化城市状态。其次,创新社会管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技术创新必定会推动制度创新。用信息技术武装的城市将完全数字化,城市会面临着产业、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各种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合及智能的管理与服务。可见,智慧城市建设是技术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共同演进的结果,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着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就如清华大学孟庆国教授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只有把智慧的理念融入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改进社会管理服务,达到善治的模式,智慧城市才能真正建立。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技术的驱动,也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驱动。再次,强调以人为本。列宁曾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好的生活聚到城市”,可见城市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2015年两会上,总理指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总理还提出:“在如何体现智慧城市的鲜明特色这一点上,智慧城市要围绕惠民这一点上进行思考”。可见,智慧城市本着智慧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也为了解除一系列城市病的困扰来满足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诉求,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城市的社会管理水平,转变城市的服务理念,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最后,结合城市特色。由于智慧城市的理念不断受到各大城市的青睐,各个城市的智慧建设也都相继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虽然都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民工作生活与各个行业的需要,但每个城市的智慧建设都各具特色,体现不同的个性特征。如深圳市以智慧产业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南京将历史文化传统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宁波市将物流作为智慧建设的重点。智慧城市建设,是运用共同的理念,体现不同的城市特色。“智”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硬件设施,是共性;“慧”是城市的灵性,是管理者的思想,是城市的特色,是个性。不同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特色产业、资源环境等,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不能抹杀每个城市的特色,而是更加突出城市的个性特征,在共性中显出个性,在智能的社会管理上彰显管理者的思想,这更是智慧的体现。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指对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协调和治理。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社会迎来深刻的变革,公民意识增强,民主诉求增多,城市问题不断,这些都导致对传统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于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畅通民意诉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与时俱进,建立服务型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

(一)建设智慧城市的需要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新概念,是建立在为信息通信、社会管理及市民创造力服务的数字基础设施之上的,是为了让城市具有较高的智慧进行学习与创新的。可以说,智慧城市给社会管理输入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来强调参与性、透明性,公平与效率,强调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及共识取向。智慧城市要求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刚性约束,把“改革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智慧城市人民设建、智慧城市为人民,以改革促进城市转型,以创新激活发展潜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信息共享平台,杜绝信息资源的垄断,实现政务公开,鼓励市民直接参与社会资源管理及对权利的监督。智慧城市要实现从政府的决策、产业的布局,到整个城市的管理都将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因此,以智慧城市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创新遵循了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认识了城市自身特有的运行规律,把握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本应该享受着城市生活的方便、舒适与美好,然而一些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矛盾与问题接踵而来,道路开始拥堵,资源变得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毫无疑问,社会管理是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及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于是创新社会管理不得不提上日程。可是如何创新变成了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历史性难题,多次管理变革的经历显示创新必须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的今天,社会管理创新不是传统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简单结合,而是全面改造传统社会管理的弊端。这就说明,一直面向工业时代的1.0创新时代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管理者及人们发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改变我们社会生活、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的重要工具。于是,创新2.0的形态也就是面向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社会管理创新新形态已成为必然要求。

(三)民主文明进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关心自身利益及管理自己以及社会事务的愿望与能力越来越强。当人民的民主意识、自治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管理就会提出新的要求。这就使得原来完全的信息封闭、领导拍板、政府决策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而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的是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需要的是资源整合、政务公开、信息共享、共同管理、强化服务、弱化行政等。其本意就是要了解民意、听取民意,将民意纳入社会管理过程之中,并上升到政策依据的高度。可以说,社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能否以人为本,体现人们的意愿,是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社会管理质量之前提,也是判断社会民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智慧城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自从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属于智慧地球重要部分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炙手可热。当智慧城市这一理念落地中国,由此开启了中国各城市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大领域,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智慧城市理念,不仅代表先进技术的运用,更代表商业模式的变更及思维方式的大变革,并推动和引领着社会管理的创新。

(一)任务驱动作用

智慧城市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是信息技术不断演进而催生的能适应市民需要的一种城市形态。因此,以信息化典型应用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首先是如计算机、数据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而基础设施的变化又会带来大量数据的堆积,以及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整理。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它不仅需要网络化的思维、大数据的分析,更需要智慧化的社会管理。智慧城市是理想与现实、目标与问题的统一体,无论是解决困扰人们的城市病,还是要实现智慧的产业与公共服务,都离不开社会管理。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驱动着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它引领着城市社会管理的方式与内容,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质量,从而优化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智慧城市理念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条件和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城市的社会管理创新会更加快速、更加高效和更加智能。

(二)方向导向作用

智慧城市之所以受到各大城市追捧,是因为智慧城市催生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这是解决当前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虽然说我国的社会管理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却发现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是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可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却显得较为缓慢。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建设还没有完成,城市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观念,一系列的城市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与工作。于是,创新社会管理不得不被提上日程,可是如何创新、怎么创新一直困扰着人们。正当人们为城市的发展及社会管理创新而头痛时,智慧城市理念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就如童云海教授所言,智慧城市要通过数据驱动的社会需求,挖掘使得政府服务更加贴近百姓需求,并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沟通互动、协同创新、市民参与,让从政府自身出发的管理过程变为从服务对象、市民出发的服务设计和提供过程。可见,智慧城市为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机会,指明了方向,可以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创新一起考虑进去,一举完成。

(三)价值引领作用

智慧城市的一大特色就是依托信息技术,而当信息技术日益与管理活动相结合时,社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朝着一种善治的模式发展,这直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智慧城市的社会管理强调公众的参与,每个人都是社会管理者,由于信息共享与公开,社会管理出现自治现象,人们自己管理自己,不需要政府发号施令来达到自治的目的;二是政府管理从单向向双向互动式发展,由于物联化及全面的互通互联,使得社会管理的信息共享,这样政府部门能够快速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及时作出回应,服务对象也能及时掌握政府部门的信息,并及时处理响应;三是智慧城市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根本性的理念转变,从原来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社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们的满意度为标准,但更多地强调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

[2]寇晓东.基于WSR方法论的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自组织、城市管理与城市和谐[D].西北工业大学,2006.

第5篇:智慧物流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客户价值;创新;共享;互动;客户导向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邮政向现代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客户是服务型企业的立身之本、价值之源,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积极顺应形势、建立客户导向,升级客户价值,实现共赢发展,是关系邮政企业未来十年战略发展的重要课题。

1数字经济时代客户价值的新内涵

工业时代的客户价值通常被理解为企业利用原材料加工成商品或服务销售给客户,满足客户消费需要。这种单向的价值理念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回归哲学对价值本质的定义,并赋予客户价值时代的新内涵。“互联网+”时代,生产力、生产方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工具重塑以传统商业模式为代表的生产关系,客户的劳动价值也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加入企业生产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从而扩大了客户价值的新内涵。例如,小米手机借助互联网通过众筹、众创模式对手机生产进行快速迭代,从而创造了企业与粉丝共赢的产业新模式。数字经济时代将企业经营置身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环境,构建起以客户为核心,供应商、合作伙伴、利益相关者共生共存的价值共同体,各主体相互衔接、融合、互动,通过资源利益的共享模式及价值的有效传递方式,充分发挥各主体的最大效用和价值,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协同优势的阿里平台就是成功的典范。因此,数字经济时代,客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户,更是企业—客户价值共同体中价值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客户价值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和丰富。本文从企业和客户双向互动、互为价值的角度重新认识客户价值的新内涵(详见图1)。

2邮政客户价值实现面临的问题

2.1缺乏企业与客户价值共赢的理念

2.1.1以产品为中心,忽视客户多元需求数字经济时代,客户需求更强调个性化、时尚化、品质化,邮政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开发方式与客户多元化需求之间差距较大,产品同质化与客户差异化需求满足相距甚远,更谈不上对客户的量身定做。2.1.2注重短期效应,忽视客户长期价值邮政企业营销手段单一,注重短期销售效果,缺乏持续的客户关系维护,未关注客户不同时期的需求,忽视了客户长期价值的开发,难以赢得忠诚客户。2.1.3专业资源隔离,忽视客户综合价值邮政三大板块资源隔离,每个专业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交叉营销意识差,未把客户的全方位体验凝结在产品跨专业整合层面,未能为客户提供一个集合账户、一揽子解决方案、一站式客户服务,客户综合价值未得到充分开发。

2.2缺乏企业与客户信息共享的平台

2.2.1产品服务未整合呈现,客户购买体验较差数字经济时代,客户更注重消费体验的便捷化和情景化,而邮政企业服务信息公开不充分,一段时期主攻一项业务,产品服务未整合呈现,多方信息碎片,多种产品重叠,客户搜索耗时费力,客户购买选择困难。2.2.2网上服务平台缺乏创意,客户参与度较低现有网上服务平台,缺乏创意和新意,客户参与度低,客户创造价值未充分体现。邮乐网虽建设多年,但产品专业性不强,特色不明显,有效宣传不足,以致于客户参与度不高,客户和企业双方价值均未有效实现。2.2.3信息沟通渠道缺乏互动,客户认同度不高邮政企业基本上还是窗口营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营销较少,未建立与新生代客户良性沟通交流的平台,缺乏客户与客户之间信息交流分享的社交平台,客户传播效应带来的口碑价值未充分发挥。2.3缺乏企业与客户高效互动的机制2.3.1运营机制流程固化,客户服务体验不佳数字经济时代,客户青睐互动的交流方式,看重被尊重的消费感受。邮政企业运营机制流程固化,服务手段较为落后,不能随客户需求变化因时、因地调整,客户的消费感受和体验价值未得到明显改善。2.3.2客服机制响应滞缓,客户诉求未充分尊重产品开发、客户服务方面,邮政企业未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客户诉求回应滞缓,突出表现在客户投诉问题的处理上,因内部金字塔组织构架,投诉问题往往层层向上汇报,再层层往下处理,反应机制僵化,处理速度缓慢,易引发客户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

3邮政企业提升客户价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邮政企业提升客户价值的必要性

3.1.1坚持邮政企业服务宗旨的要求只有践行用户至上的理念,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持续改善客户体验,着力提升客户价值,才能体现人民邮政为人民的邮政企业本质属性和责任担当。3.1.2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新常态下,中国邮政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必须助力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好经济转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自身转型升级,提高邮政产品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供给对客户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3.1.3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满足不同客户、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需求,深入挖掘客户贡献,持续提升客户长期价值、综合价值的过程,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3.1.4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由之路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大行其道的数字时代,满足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情景化的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是邮政企业适应时代变化的必由之路。

3.2邮政企业提升客户价值的可行性

3.2.1“三流合一”网络优势邮政拥有遍布城乡、点多面广、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网络优势,独具资金流、实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整合优势,为客户便捷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2.2多元化经营优势邮政经营涵盖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多元化经营为业务跨界、分享经济奠定了基础,也为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提升客户综合价值提供了保证。3.2.3客户资源优势近年来,邮政企业加大信息化能力建设和数据库系统建设,积累了邮政企业独有的海量客户数据,仅个人客户就超过8亿人,为邮政客户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了便利。3.2.4品牌信誉优势中国邮政作为百年老店,品牌信誉良好,积极承担央企责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得到政府各方的鼓励支持,为提升客户价值提供了坚强的保障。3.2.5战略协同优势2015年邮政集团公司提出“一体两翼”经营发展战略,明晰邮政、金融、速递物流三大板块的关系,加强各板块间业务、客户、渠道的协同,实现各板块资源共享,促进了中国邮政价值网资源利用最大化、整体效益最大化、客户价值最大化。

4邮政企业提升客户价值的策略

4.1坚持开放共享,构建客户价值共赢理念

4.1.1让客户成为参与者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消费行为,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随时了解客户需求变化,让客户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邮政产品设计、服务改造、传播购买等经营全过程,提高对邮政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实现客户向粉丝的转化,同时借助粉丝经济,提升客户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效益。4.1.2让客户成为体验者建立快捷高效的客户互动机制,统一三大板块客服系统,搭建统一的微信服务平台,实现客户一点接入,随时随地应用服务、体验产品、反馈问题。一方面,综合整理分析客户数据,挖掘客户更高层次的需求,有目的、无缝隙地为客户传递邮政服务信息,实现客户综合价值的开发;另一方面,注重客户体验反馈,不断优化邮政、金融、速递服务流程,调整产品内容和服务形态,以良性互动实现客户价值在体验中升级。4.1.3让客户成为传播者注重客户长期价值的培育,灵活运用符合邮政品牌、满足客户需求、创新互动分享、优化传播效果的主题活动,通过互动话题、感人故事、促销优惠,让客户体验服务后,自主、自发、自愿地分享见闻、传播资讯、宣传活动、推荐惊喜,创造口碑宣传效果,利用客户传播效应,不断扩大邮政品牌和邮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4.1.4让客户成为创造者树立帮助客户创造价值的使命感,以开放、众创、众享的平台化思路,依托邮政实体渠道资源和业务资源,分享经营场地,开放服务信息,提供创业平台,让小微企业、个人客户不断创造更多邮政拓展服务、配套服务的全新第三方服务,围绕邮政资源构建庞大、有序、不断自我更新的科学服务体系,提升邮政企业整体服务水平,在成就客户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再跨越。

4.2坚持创新引领,构建邮政智能服务平台

4.2.1加快线上渠道建设,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新模式加大邮政网上营业厅、手机邮局、微信公众号、微博服务号等在线业务平台的建设,并实现与邮政线下网点、便民服务站等实体渠道的联动,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邮政企业积累多年的客户资源和线下营销优势,快速实现线下客户向线上用户的转化。将用户吸引到线上,不仅是为客户提供方便的电子渠道,更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从搜索、购买、售后、客户维系等各个环节构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紧密连接,方便企业快速捕捉用户需求,优化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从而为实现客户价值的快速转化创造条件。4.2.2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专业多元融合新格局通过平台建设,把分隔在各板块和各专业的客户资源、网络资源、业务资源作为一个综合系统进行整体谋划,聚焦到提高整合度、综合度和协同度上来,从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改革和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两方面入手,在融合、创新、协同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多元经营和专业管理的融合优势,达到一个平台、一个品牌、一站服务。4.2.3推动服务转型升级,打造邮政智能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邮政智能服务平台,围绕公共服务、民生服务、邮政服务三大类业务加快转型,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给予客户更舒适、更快捷的用邮体验。平台更具灵活性,充分支持新产品、新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平台更具智慧性,实现面向市场的快速响应,让信息流引领人流、物流、资金流等企业资源按商机智能调配;平台更具延展性,能够快速对接阿里、腾讯等社会知名互联网平台,实现客户引流;平台更具效用性,有利于产业链聚集、大数据沉淀,挖掘客户数据金矿,充分开发数据价值。4.2.4立足平台经营战略,打造智能服务生态圈生态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平台经济的高级模式,它要求企业打破内外边界,通过兼并、合作等方式建立商业生态圈,实现企业与其他组织相互进化、共生共存、共同成长。邮政在构建多元化智能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不断打破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壁垒,逐步开放不同层次的服务,积极向公共型的开放平台转变。通过配套制定生态圈游戏规则,把邮政智能平台打造成为知名的开放平台,实现平台上客户、商户、合作伙伴共生共赢,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4.3坚持深化改革,构建客户导向经营机制

第6篇:智慧物流的必要性范文

一、精心准备实验,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中学化学课本里,特别说明了Cl2的制取必须在密闭的环境下完成,这是因为Cl2具有较强的毒性。在Cl2、SO2、 浓H2SO4、HNO3等实验中,特别是分组比对实验中,如果学生没有处理好实验尾气,而把它直接排放进入空气,就会污染实验室内的空气,危害实验者的健康。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改进实验装置等。

如在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NO时,教师可以把实验步骤改为把1ml左右的稀硝酸加入放有一小块铜丝的试管中,然后立即用带有两根导管(一根导管中间用一橡皮管连接,在橡皮管上夹一个止水夹;另一根导气管橡皮管上夹一个止水夹的另一端,插入盛有NaOH 溶液的小烧杯中)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此时,生成的无色气体是一氧化氮NO。继续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让空气进入,可看到无色的气体一氧化氮 NO变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NO2气体,打开止水夹,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气体则通过导管,进入NaOH溶液中。这样一来,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气体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可以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生成亚硝酸钠。这个实验改进的灵感来源于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智慧结晶,而这一改进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也纷纷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步骤和过程,并设定了几种方案,最后经过师生讨论,选定一个最优方案。在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

二、联系化工生产工艺,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透

在教学制硝酸、硫酸、水泥以及冶炼钢铁等化工生产的内容时,教师都可以渗透环境保护知识,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接触法制硫酸

接触法制硫酸的实验会产生SO2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气体,甚至会引起支气管炎、气管炎等上呼吸系统的疾病。在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中,就有4000多人死于与SO2有关的有害气体中。此外,SO2 还会造成土壤、湖泊、河流的酸化,致使植物及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教师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不仅让可以学生了解到各类有毒气体的危害,而且意识到有效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净化有毒气体的必要性。

如在溶解SO2的实验中,笔者使用氨水来完成实验,可生成亚硫酸铵,制成生产氮肥的原料。这样一来,就能变废为宝,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又充分利用了原料,同时还能进一步向学生阐明:从化学角度来观察,世上的任何物质都是“宝”,只有暂时未被利用的物质,没有不能利用的“废物”,一个工厂的“废物”可能是另一个工厂的宝贵原料。

2.制水泥

在工业生产水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其危害众所周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所有的工地全部停止施工,周边工厂全部停业,就是为了降低粉尘的污染。现在,大多数水泥厂都安装了除尘装置,回收粉尘、粉煤灰、煤渣,然后利用回收废料混合制成建筑用的墙砖,实现了废物的高效利用,减少了普通黏土砖的使用,保护了土地资源,改善了环境。

3.炼铁和炼钢

在炼铁的过程中,高炉煤气内含有粉尘和一氧化碳CO等有害物质。一氧化碳CO被人体吸入后,会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可能导致人的神经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损伤人们的身体,甚至导致人死亡。因此,在高炉煤气排空前,必须先除尘,回收一氧化碳CO气体。此外,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也含有氧化铁粉尘和高浓度的一氧化碳CO,所以必须净化、回收与综合利用,以防止其排入空气,污染环境。如回收的氧化铁可以运用于炼钢,富含高热值的一氧化碳CO可作为化工原料或燃料。

三、结合当前环境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成为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第二次环保浪潮。化学作为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高考化学就非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与石油、煤化工等相关的环境问题出现率高达95%以上。如2014年高考化学试卷有一道选择题就考查了臭氧层被破坏的问题。

随着高考新方案的改革逐步推进,化学这类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考试中的比重会越来越重,所以教师有必要把这类知识引入课堂,向学生普及。

1.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CO2等气体,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它到达地面,然后大量吸收后,地面长波又反射回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目前,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所以人们必须采用新措施来控制温室效应的生成,致力于削减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使用,找到新的可替代能源,并且加大植树造林的面积,以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能有效吸收短波紫外线,过滤掉99%以上的紫外线,护佑着地表各种生物的繁衍和生长,而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就是氯氟烃。世界各国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为控制和淘汰破坏臭氧层的氟物质,各国都鼓励人们使用无氟冰霜、代氯致冷剂等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地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慢慢愈合。

3.酸雨

现在,国际上公认,pH值小于5.6 的酸性降雨、降雪、浓雾统称为酸雨。其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它会造成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及林木的生长;②它流入河流湖泊,会使沿线地表酸化,污染水源,危害渔业生产;③它会腐蚀建筑物、金属材料、文物等;④它会影响人体健康。

四、结合新闻时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7篇:智慧物流的必要性范文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

大数据是IT行业的术语,也称为巨量资料,意思是资料量过于庞大,主流软件已经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处理,用以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经营决策。对于大数据概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统一,研究机构Gartner将其定义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而大数据时代最早由麦肯锡提出,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一个业务职能,是当今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运用,意味着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1]。与传统的数据库相比,大数据的数据量更庞大,要进行查询和分析更加复杂。大数据的特点表现为四个:一是巨大的数据体量。大数据的体量已经不是停留在TB级别,而是属于PB级别[2]。二是处理效率高。在大数据系统中已经应用到了1秒定律,也就是在1秒的时间内可以从庞大的数据中获取具有价值含量的信息。三是数据类型多。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信息呈现多样化,这些信息不仅仅是文字、数字,还包括网络中的图片、日志、地理位置、视频等等,这些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四是具有高价值回报。大数据中数据量大,包含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只要懂得正确利用,并擅于分析,就可以带来高价值的回报。概而言之,可以将大数据的四个特点归纳为数据体量大、处理效率高、数据种类繁多、价值密度高。

二、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现状

当下大数据已经贯穿了整个农业产业链,涉及到的数据多而复杂,如种子、土地、气象、环境、土壤、农药、化肥、农产品加工、物流、经营等,人们通过整合利用这些数据优化了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现今大数据在农业中的运用已不局限于对农业数据的收集与传输,而是延伸到了运用大数据加速作物育种,以大数据作为驱动实现精准的农业操作,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追溯农产品的来源,以及优化产业链等[3]。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更为复杂,因为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土壤、种子等。大数据的运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避这些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损失,提高生产质量[4]。目前除了上游借用大数据提高生产质量之外,下游的农业也通过大数据实现经营管理的整合优化,提高农业在市场流通中的效益。从中可见,大数据已经在农业产业中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这会对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改变。

三、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比起其他行业,现代农业显然要落后许多,且区域化差异越来越明显。尽管当前涉农服务发展相当迅猛,然而,其在生产及销售方面却滞后许多。各部门与各行业齐头并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导致各种不良现象频频发生。如不明确分工、建设重复及协调不力等等,从而存在严重的孤岛情况;未构建规范的投入体系,建设资金与运营资金较少,在总体农业投入中信息化农业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少,从而阻滞了信息化农业发展。(二)对农业大数据的认识有待提高。政府部门无法正确认识到应用大数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导致无法在有关的研究应用方面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各从业主体如农民及涉农公司等并未意识到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性,在学习及应用新技术方面消极应对;没有在全社会中营造一个发展与应用大数据的气氛。正是这些因素使分析与应用大数据受到一定的阻滞,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阻滞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三)农业大数据中心和分析平台有待建设。大数据的特点是容量大且复杂性高,必须构建于先进技术及先进结构的新数据中心及研究平台之上。就技术层面来说,此平台根据一流的数据管理能力及数据仓库能力,使构建出来的商务智能项目有着高效、先进及开放等特点。就结构层面来说,此平台的可配置性相对较好,使资源变化及业务流程变化的需求得以满足。此外,在业务发展越来越快、业务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平台的应用及性能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四)对农业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有待开发。在如今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情况下,家庭承包生产的不够集中以及小规模经营,阻滞了构建标准化的价值性高的信息数据;收集的许多信息被分布于各部门、各研究中心及涉农网站中,因为制度及单位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这些信息数据未能互通互联;各信息数据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致使各信息数据不是重复就是存在冲突,数据应用率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阻滞和信息孤岛现象,使采集与开发农业大数据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应用的模式创新

(一)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即是做到“精准匹配,知天而做”,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益。在精准农业模式下,可对作物的品种与土壤进行精准匹配,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可对各种环境因素和作物的长势进行监测,从而实现精准式的灌溉施肥,趋利避害,对整个生产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力。精准农业模式以生产者的利益为中心,在大数据的支撑下,选择准确的渠道、合适的时间、地域,利用高效的方法为生产者提供匹配的耕种方案和服务[5]。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渠道、时间、土壤、施肥、浇灌,都要实现精准匹配,不要盲目地进行耕种。精准农业模式是有针对性、目标性地开展,具有策略有效、农作物生长情况可衡量等特点,它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准确、可评估,可见精准农业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颠覆。在传统的环境中,生产者难以获得环境、作物长势的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生产者可以更容易获得气候、土壤、作物成熟度、空气质量、投入的成本、耕种设备等各种可靠的数据。在获得这些数据之后,生产者可作出前瞻性的决策,可精准地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定位,做到心里有数,知天而作,减少损失,提高生产量。(二)自动化农业模式。自动化农业模式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据聚合技术将农业大而复杂的数据整合到农用机械内置的数据系统中,通过无线网络和计算机启动机械进行自动化的管理模式[6]。自动化农业模式适合大型农场采用,未来要投入较少的劳动力和成本实现大规模生产,就需要发展自动化管理模式。自动化模式需要农用机械的参与,生产者不需要亲力亲为,只要懂得在计算机上操作管理软件,即可调动农用机械工作,比如施肥、喷洒农药、除草等。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农用机械通过传感系统来感知道路的环境,对路线进行自动规划,管理软件设置好参数,操作人只要轻点鼠标,即可悠闲地一边喝茶一边等待劳作结果。因为机械内置系统中聚合了相关的农业信息,机械会精准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喷洒农药、施肥方面比人工劳作更加精确。自动化模式适合大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如农业公司开辟一条产业链,从生产、物流、包装到市场上的推广销售。农业公司可经营自己的农场,而农场主不需要雇佣太多的劳动者,只需要熟悉农业机械的操作,就可轻松管理大规模的农场。农场的生产完全实现自动化,包括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视觉计算等。在计算机科学、智能控制技术、模式识别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将农业数据整合到机械内置的计算机系统中,就可减少劳动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三)信息化模式。信息化模式建立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农业信息系统是由人机组成的管理系统,具有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统计信息、分析信息、保存信息、查询信息、维护及使用信息的功能[7]。生产者可利用这个系统达到农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掌控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农业信息系统要实现的功能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提供有效的农作物信息渠道,生产者只要登录系统,就可以通过自己权限的通道,参与到业务流程的对应角色中,反馈农作物信息、审核信息、统计信息、使用信息等,迅速精准地收集、查询到想要获得的信息;二是生产人员可通过系统对繁杂的农作物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在信息化管理中,可以将农业信息系统划分为农作物信息采集与分析、过程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等四个功能,把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农业信息系统联结起来。其中农作物信息采集与分析,就是对生产全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和统计分析,建立农作物信息数据库,为生产者对农产品生长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监督提供依据。

总之,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高产量,满足巨大的需求,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节约成本,提高产量,这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不断对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更新生产方式。因此,要借助大数据带来的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自动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要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影响为目标,大力推进大数据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作者:刘水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小文,漆雁斌,陈文宽.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5(3):103-104.

[2]谭长国.大数据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6,(12):71.

[3]郭承坤,刘延忠,陈英义,孙敏,屠星月.发展农业大数据的主要问题及主要任务[J].安徽农业科学,2014,(9):93-94.

[4]赵伟.大数据时代下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契机及路径选择[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6,(12):56.

[5]吴立.大数据驱动农业发展新路径[J].今日养猪业,2016,(3):84.

第8篇:智慧物流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 反垄断法 汽车营销网络 管理 激励机制

中国汽车市场近十年来各品牌均采用4S店授权模式,各厂商为保证4S店投入得到稳定的回报,在经销商网络管理过程中一直采取划区域、限价销售的网络管理模式。

在2008年8月1日,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开始实施,该法规第二章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垄断协议;第十四条规定 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的垄断协议。

这两条规定剑峰直指汽车厂商对经销商限区域、限价销售管理权力。也就是说,新法规实施后,厂商对经销商跨区及低价销售将不再有处罚权利。那么厂商在丧失市场维护的强权后,依靠什么来实现对网络经销商的有效管理?如何避免网络成员的内部冲突,依靠什么手段来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以保证品牌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每个汽车生产厂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汽车营销网络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厂商加强汽车营销网络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拥有的可控的销售渠道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是企业与营销网络间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方面的流通管道。渠道竞争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焦点,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营销渠道,提高整个营销网络的竞争能力、运营能力成为生产厂商的制胜根本。

汽车营销网络中的各成员――各个经销商,作为厂商统一管理目标,它们有着统一的市场目标,统一的CI标准,并且它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支持,因此同一厂商的各个经销网点所构成的营销网络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群体。根据卢因的群体动力论,群体行为不等于各个成员单个行为的简单算术合,它包含有集体智慧,因而可能产生出新的行为形态。即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整体不是部分的总和,因为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大于或小于总和。为了获得各个部分相加大于整体这样的结果,生产厂商必须要加强对经销网络的管理,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使各个经销商的目标与整个营销网络目标达成一致,全面提高网络运营能力,增强网络的市场竞争力。即努力在网络运营中实现1+1>2的效应。

2.汽车厂商加强营销网络管理的可行性

汽车营销网络与传统营销渠道完全不同,传统的营销渠道是由各自独立的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松散的网络渠道。而汽车行业因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强以及难以逾越的行业壁垒的原因,使汽车厂商成为汽车营销渠道事实上的领导者。汽车经销商想进入其营销网络困难,同时由于4S店模式所需大量的投入,使经销商进入品牌网络后想退出也很难,这就使汽车厂商对其经销网络拥有了较高的决定权和领导权,使它对销售渠道的可控力明显强于其他行业,在厂商和经销商的对话中,厂商始终占据强权地位,汽车厂商对经销网络可控性较强。虽然《反垄断法》的实施会削弱厂家的主导权,厂方和经销商的地位会随着《反垄断法》的实施而趋于平等。但由于在经营合作中,掌握资源多的一方将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支配权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从特许经营的授权方面来看,还是从对经销商市场行为的奖励手段实施来看,市场调节权仍然在厂方手里。只不过是《反垄断法》实施前,厂商更多的在实施强制权;而新法规实施后,厂商需要通过调节权来实现自己的网络管控目标。对经销商市场行为的调节说到本质就是对网络成员的激励。下面我们从激励机制实施的要素来看厂商如何可以通过激励手段加强对经销商网络的管控。

二、基于霍斯曼群体三要素的激励机制的设计

1.霍斯曼的群体三要素在汽车营销网络中的体现

心理学家霍斯曼提出: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三个组成要素,分别是活动,相互作用和思想情绪。

活动――对于汽车营销网络这一个群体来讲,为了存在和发展,要不断进行市场开拓、产品销售、品牌形象建设等等一系列的活动,保证厂商和消费者之间信息流、资金流及产品流的传输通畅,并在此过程中满足群体成员即各个经销商的利润目标及生存发展需要。

相互作用――营销网络各个成员有着共同的使命,但同时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网络运营过程中,各个成员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比如:为保证共同的长远利益,每个经销商都要肩负品牌建设的责任;为与消费者不断增强的议价能力相抗争,各个网成员需要联合形成统一的价格战线。但由于个体利益的冲突,某些个体为追求自身的利益更大化,低价倾销、在市场竞争相护抵毁等网络成员间的一些冲突就很难避免。

思想情绪――在汽车营销网络管理中,这将被理解为企业文化,即经销商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团队建设、社会责任等无形方面的内容。厂商可以通过培训、指导等方面加强对各个经销商的行为塑造,以保证个体成员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促成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2.激励机制的设计

因为群体这三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要形成一个好的群体,就必须同时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和改善。所以在汽车营销网络的管理中,也以这三个方面为基础进行激励机制的设计。

基于活动的激励措施――因为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满足群体内外的生存发展需要,基于此,激励措施应重在满足群体中个体成员需求目标的基础上达成群体目标,即以合理的返利结构等物质激励促成经销商正确的群体行为。

基于相互作用的激励措施――为实现1+1>2的群体效应,这一部份的激励措施应重在避免群体成员的冲突,增强成员的合作和良性竞争意识,通过强化手段塑造经销商的行为。主要应通过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及奖惩措施等来予以实现。

基于企业文化的激励措施――通过厂商企业文化向经销商的传达灌输,厂商对经销商的业务培训及厂商对经销商绩效评价,荣誉奖励等激励措施予以实现。

3.运用激励机制的目的

实践证明,适当的运用激励机制并据此进一步研究改进群体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协调人际的关系,可以缓和群体冲突,形成“同舟共济”意识,齐心协力应付危机。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发挥营销网络各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网络运营能力,推进整个营销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三、激励机制建立的原则及具体办法

1.本着以公平为基础的原则,合理进行物质激励

为使各个经销商获得利润上的公平,需要厂商对整个营销网络进行合理的网络布局,确定合理的网点数量和科学的区域划分。这就要求厂商建立准确的经销商盈利模型,对不同区域所形成的不同成本及利润进行准确测算,保证经销商相同的努力获取相同的利润。

在返利结构设计上,划分销售数量及形象建设、信息反馈、客户满意等多方面的返利形势,以鼓励经销商不仅以销售数量为目标,同时承担起品牌形象建设等方面的责任。

在对经销商的绩效考核上,不以销量作为惟一考核标准,要综合其市场开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项指标,综合评定其现有市场拓展能力及发展潜力,促成经销商与厂商发展的同步。

同时,在政策上鼓励经销商对业务进行再投资,以提高其自身能力,对扩大业务的经销商给予现金补偿及广宣支持等,即对品牌忠诚度高的经销商予以物质奖励。

2.正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胡萝卜加大棒的奖罚机制

根据强化理论:个体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那些产生积极或令人满意的结果的行为以后会经常得到重复;相反,那些会导致消极或令人不满意的结果的行为,以后再得到重复的可能性很小。这就决定了奖惩是群体成员行为塑造的重要手段。

(1)正面的激励措施,即用“胡萝卜”来奖励期望的行为。如:

①对经销商的现金支付行为给予一定幅度的价格折扣;

②对于能够维持双方协定的存货水平的行为给予库存补贴或资源的优先分配等;

③对于积极改善展示厅设施的行为给予形象建设补贴或形象返利;

④对于努力开发空白市场等行为给予物流支持及公关广宣支持等。

(2)负面的激励措施,即用“大棒”来重罚违规行为。如:

①为获得额外利润在销售或售后对消费者进行欺诈行为;

②为排挤网络内其他成员的低价倾销行为;

③三包索赔中的对厂商的欺诈行为;

④在产品价格调整中,为获得库存补差而谎报库存水平行为。

对上述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以欺诈手段侵害厂商或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要通过严格的市场监察机制及时发现并严格处罚,结合罚金和在整个网络系统通报批评相结合,严明市场纪律,对其他网络成员给予预警,对于情节严重的应清除出营销网络,以保证整体网络的有序运营。

3.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经销商的软件支持

美国管理学家皮特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在经销商网络管理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一贯地强调经销商的物质利益,将很难避免经销商之间为争取个体利益而不惜损害整体及其他个体的利益,从而影响整个网络的整体竞争实力。因此除外在的物质奖励外,还要加强对经销商内在管理方面的奖励机制建设,加强对经销商的软件支持,软件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将经销商纳入厂商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增强经销商内在激励。

①统一的CI建设,不仅使整个网络有着同样的形象和统一的行为,同时也使经销商的团队与厂商有着共同的经营理念;

②通过不断的品牌建设培养经销商的品牌荣誉感;

③结合相应的荣誉奖励等,增强经销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自我满足感。

(2)给予经销商管理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增强网络发展后劲。

①通过技术培训增强经销商对产品的了解,以帮助其进一步拓展市场;

②市场及销售技巧培训全面提高经销商的市场竞争能力;

③人力资源、财务等培训增强经销商的后续发展动力。

加强对经销商的文化建设和经营管理培训,使网络成员个体经营水平提高、理性决策意识增强,不仅会减少网络成员的恶性竞争,同时理性看待市场和品牌的长远发展,也将从根本上杜绝经销商为图眼前的短暂利益而产生的客户欺诈行为。因此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是提高整个网络资源运营效率的根本。

四、小结

在汽车营销网络管理中,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保障各个经销商与网络整体利益相一致,全面提高网络竞争力,增强网络持续发展的后劲。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汽车营销网络管理的重点,对经销商行为进行准确的监测、奖罚措施的有力执行则是激励机制实施的关键。通过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结合,真正提高每一个网络成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将从根本上解决经销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个别经销商的短期行为,从而保证整个网络竞争力的增强,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及品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参考文献:

第9篇:智慧物流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创新举措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指出了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背后,不可避免地因为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多层次表现而具有复杂性,这促使现代社会各个企业去积极扭转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和竞争观,并应该日趋意识到细节竞争的重要性。所谓的细节竞争,就是广义上的精细化管理,如何在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实现精细化管理,这主要体现在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

一、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的概念

如何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首先需要明确认识何为精细化。精细化,顾名思义,就是以精确组织方式、细致的服务手段、深入的管理模式和规范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主要构成部分的一种新型企业管理形式。深入浅出地说,精细化管理,就是意在强调细致的计划、规范的组织、深入的领导和精确的控制力,这是实现企业创新发展内涵的必经之路。

二、办公室行政管理部门精细化的必要性

党的十系列讲话精神,已经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必需性和创新性。而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改变我国传统经济发展“计划”的沉珂顽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三低一高”的发展道路。而现代企业之中,专业岗位的层层叠加和细致分类,以及复合型人才数量与日俱增,迫切要求实现精细化的管理,从而高度整合社会有效资源,实现经营目标最优化,并实现最大化执行效率。(一)个人发展的需要。实现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同样有助于提升员工的自身修养和品格发展,时代在发展,而优胜劣汰的生存规则适用于职场竞争,员工只有不断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才会为企业所需和时代所需。(二)企业发展需要。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基,这类似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依存度较高的唇齿关系。而企业行政管理所具有的繁琐性、参谋性、服务性、综合性、突发性意味着其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来为领导的决策做必要铺垫。因而,提升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精细度有助于帮助企业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和急缓有序。(三)社会发展需要。基于当前国内企业的发展势头来看,其主要呈现的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抱团趋势,以抵抗市场所带来的不定性风险,所以,各种潜在的管理问题也得到暴露并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之下,长期滞后薄弱的管理基础已经疲于应付,粗放型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也因为和“精益求精”时代要求背道而驰而陷入画地为牢的尴尬窘境之中,因此,企业应该逐渐向国际大企业看齐和靠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逐步实现向集中化和精细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平稳过渡。

三、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系列举措

如何实现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不能仅仅只是一味地纸上谈兵,而是应该积极转变传统和固有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为此,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工作制度、企业规范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在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之余,最大程度上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一)完善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管理要出成果,思想必须统一。必须贯彻这样的理念:精细化管理是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智慧结晶,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精细化管理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过程管理理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它会持续改进、完善以及长期发展。精细化管理理念只有得到从领导到员工的各级层面上的理解和认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只有这样,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目标和制度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因此,统一企业人员思想认识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第一任务。1.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管理者和员工分别是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施体和受体。所以,作为常常处于企业管理工作之中被动位置的企业员工,应该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以提升其自身的理解力和行动力,从而更加贴合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和家长制的行为作风,这样才能为员工的人性化发展和发挥员工的潜能留有一定的空间,充分给予他们一定的话语权和适当的发声机会。企业只有不断发掘、吸收并培养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才能维护自身的发展,与时俱进。2.培养员工高效意识。员工在工作之际,更多的是重视工作结果,而忽视对于工作过程的享受和创新,因此,他们普遍不讲求更为高效的工作方法。但是,这一思想误区,会严重妨碍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流出。因而,培养员工的效率意识也是较为重要的。3.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精细化管理为的是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人才引入和人才输出交流,为的是培养员工更为良好的工作习惯。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而习惯造就未来。(二)完善企业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如果说思想层面的高度统一是实现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必要和首要前提,那么制度建设则是必经之路。切实落实精细化管理,需要依赖于相应配套的制度,如企业各项业务需要细化,目标市场需要细分,这样才能促使岗位职能标准化,降低企业不必要的经营成本,提升企业收益。而为了更好更快地完善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以节点控制和流程控制为抓手,这样才能使得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管理、客户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等环节衔接得更为自然巧妙、环环相扣,才能制定标准工作程序。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企业也可以依托既有的互联网平台和强大的信息技术,辅之以必要的企业资源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既可以实现各个岗位权责分明和接口清晰,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又可以节省人力、时间、物力和财力的支出,真正有效地保证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三)完善行政管理的评价体系建设。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因此,在这一过程之中,效果的反馈才是关键。为了避免甚至是杜绝精细化行政管理工作的计划情况和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需要依靠明晰的、成系统性的管理考核机制去保障,如采用周期考核的方式,实现奖优罚劣制度等,以此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的权威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精细化管理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才能使得管理落实有成效。因此,也可以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实行培训提升机制,以考核结果带动人员升降,以考促管,从而让企业更多的优秀人才在更大的平台上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