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培养的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引言
教育育家B.F.Skinner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发展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实现中国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兴人才,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个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大学生总是备受青睐的。
2、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今社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我们国家实现“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适应时展的潮流,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这都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如此重要,因此需要在大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指的是大学生可以不依赖老师或者是其他人,通过自己独立的学习,专研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当代大学生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性能力之一。同时它也能够衡量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只有培养好了自学的能力,才能实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快速成长,才能够成为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
3、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的现状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恢复高考制度后,对知识的重视已经成为了潮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之风盛行。对教育知识人才的重视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因为将高考放置的位置过于重要,为了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学校家长老师都倾向“填鸭式”的教育,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独自思考的能力,没有开创性的思维,没有开拓性,没有激情。虽然中国的学生在笔试成绩上取得了高分,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上去。
当代的大学生在自学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自学方面的能力和其他的总和素质都有待提高。一般来说,如果没有进一步深造的希望,大学生在完成了大学学业后,就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的标准。所以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4、培养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
(1)提高认识,让大学生明白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更新一日千里。有关专家统计现代社会知识的半衰期已经缩短5至7年,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进程,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趋势。终身学习就是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大学里。所以大学生在毕业后要根据实际工作利用自己的闲余时间坚持自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那么如何能在闲余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必须明确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提高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学生从入学起就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课程的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同时大学生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和互联网……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自己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2)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摒弃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所必需的。同样这也是一项长久和繁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教育思想、目标、内容同时还涉及到教育的方法,教师的素质和教育管理的体制以及考试制度等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使学校教育立足于社会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学科设置,大力加强教育部门的科学管理,扩大自,。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建立起一套全新的Υ笱生进行衡量和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大学生。最后,不断改革课程的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的内容不断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让大学生更有兴趣的进行学习。
(3) 改革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的改革是时展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们认真学习研究,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拒绝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能从教育上获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详细的说明和认真的指点。让大学生知道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让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与所读的书结合起来,加深对于书本内容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所读的书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第二,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注意运用正向逆向想结合的思维,不要过于僵化与一种思维,要多角度多方向的去思考问题。在鼓励学生读书的同时要给学生以发散的思维,通过鼓励和引导,发散大学生的思维。
第三,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增加思维的开拓力度。针对所阅读的材料的知识结构,基本理念进行评估,审核与取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一个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提不上去就永远摆脱不了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国家民族尚且是这样,一个人的学习更加如此。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交换极为迅速的时代,虚假的信息,虚拟的信息正在以各种形式侵入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思维中,我们不仅要积极的获取信息,同时还要判断我们所获取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4)学校要营造创新的教育环境
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创新活动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所以我们的大学应该要不断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应该在单独的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而应该转换思维,将他们看做发展的对象。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角度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要积极的改变学校风气,通过各种竞赛、比赛和其他的文体活动为学校建立起自主学习、努力创新的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经常性的举办知识竞赛等活动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有所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积极改变学校的学习氛围,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
(5)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是让学生从课本和教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这导致学生虽然学会了知识,却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学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加大对实验课等课程的设置,并且尽量避免教师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而不能致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调研等活动来学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并且从实践活动中再次进行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思考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这样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在课程设置是应该设计时间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方向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有明确的方向,让目标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6)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
第二课堂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参加课外科研小组或者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从而提高其对于科学的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参加第二课堂可以让大学生以科学研究为目标来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大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开发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等资源。目前,我国的高校拥有大量图书资源和花费重金买的数据库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却很低,这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教会学生利用数据库、图书馆等资源来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通过主动的去查找书籍、文献等资料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大学生不仅能够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5、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 英语自学能力 培养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各个领域的英语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在不断提高其英语教学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让他们乐于学英语,学会学英语,这无疑是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文章分析了自主学习英语的基本内涵、内容及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一、自主学习的基本内涵、内容及必要性
(一)基本内涵
根据著名的语言学家Dickinson的研究,自主性学习即由学生自主控制和调节学习材料和信息,并根据需要随时返回、重复、认知、加工,从而使学习过程由容量和时间有限的短时记忆转化为容量和时间近乎无限的长时间记忆,进而增强学习效能和积极性。结合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特点,我认为,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在了解教师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能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有效使用学习策略,并能自己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的过程。
(二)内容
1.制定学习目标。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以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学习的若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2.确定学习内容。学生能够对有助于他实现学习目标的相关学习材料和内容进行识别和使用。
3.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并评估它的有效性。
4.评估学习成果。学生能够建立自己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以衡量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效果。
(三)必要性
1.是素质教育和主体性课堂教学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取消“填鸭式”教学,提倡自学,击中了课堂教学“一刀切”的弱点。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所说的自学主要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内心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发奋图强,勤奋努力,刻苦攻关。
2.是英语这一特殊学科的需要。英语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对记忆有很高的要求,记忆对学习英语非常重要。心理学证明,同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就是重复,重复是强化记忆的好办法,而强化记忆是搞好自学的基础。所以,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课下自己学习,反复记忆。
3.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我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很想把英语学好,就是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他们渴望老师在教学中考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看法,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发展语言技能;他们希望老师能够与他们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使他们有效地学习;他们希望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愿意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大的自。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帮助学生形成自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师的“教”在学生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靠学生自主的“学”。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对学习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曾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之渔”才是最高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个人需求(学习和语言需求)从而确定长期或短期目标、学习计划、自主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交际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计划并开展独立学习。教师还应树立或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帮助他们意识到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使学生学会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
向学生传授学习策略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根本途径。根据爱因斯坦的看法,学习策略是个体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记忆策略,它用于记忆单词、背诵课文等;二是精加工策略,用于深入理解学习材料。包括英语中的小结、概括性的记忆、提问策略等;三是组织策略,把学习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并能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当中。个体是否真正获得某种学习策略,关键是看他能否在类似的情景中熟练地运用这一策略。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传授和培训很有必要。比如开办介绍学习方法的讲座;请英语学习成功者介绍经验;与同学们进行座谈;充分利用课堂,将学习策略和技巧的传授融于语言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英语自主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训练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自主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一些基本能力
1.正确查阅英汉字典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英语课文或相关材料时,教师应当引导和鼓励他们使用字典来了解生词的音标、词性、词义、固定搭配及其他的用法,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的单词的记忆和理解,以确保正确地使用。
2.阅读英语的能力。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首先,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快速进行阅读,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提问或探讨,对语言现象进行仔细的研究,鼓励他们运用已学知识对同一内容作不同的表达并辨明其差异。另外,教师应当多推荐一些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当的英语读物供其参考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培养和提高。
3.猜译的能力。常见的猜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a.利用自己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如:Don’t blow that balloon any more,or it will burst.根据常识,我们可以猜测出这里的“burst”为“爆炸”的意思。
b.利用构词知识。如:Untie the ropes on reform.学生学过tie,又学过前缀un-,就不难猜出untie(解开,松开)的含义。
c.利用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如:Fog halted traffic.学生已学过fog(雾)和traffic(交通),就能猜出halted(停止,阻碍)的含义。
d.利用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及状语从句等说明性的词语。如:Be modest in learning,for complacency is the enemy of study.看了主句,再看从句的说明,就会明白“complacency”意为“骄傲,自满”。
e.利用对比关系。如:“Give me clear suggestions when you criticize my word,”the worker said to his boss,“Vague opinions don’t help me improve.”
学生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善于利用语境,抓住上下文的提示和线索,逐步培养猜译的能力。
三、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教师在重视“教”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使他们养成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生存及适应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可塑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礼.培养大学生会学的本领[J].石油教育,2001.6:19-20.
>>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新闻素养研究 微博环境下大学生“网德”培养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微博的创新利用 慕课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博载体探讨 微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微博平台下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能力的现状分析 基于微博微信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 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环境 微博视角下大学生德育途径探析 微博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阚小良.高校读者信息素质与电子文献资源利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68-70.
[3]魏佳珅,齐兴.数字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培养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0,23(6):49-52.
关键词: 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 ;提升;对策
一、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背景
1.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党和国家一直以来极为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近几年,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实践在我国经济发展大环境下,其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不断完善,越来越贴近实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由于多方面原因陷入困局,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不仅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因此重视和寻求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近期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与发展的必然出路.
2.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多年来,应试教育占据我国教育的主要阵地,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以考试来选拔优秀学生已被社会大众看作是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为了减小社会争议,考试答案往往固定、死板.此外,很多教师迫于升学压力、绩效考核压力等,在课堂上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甚至否定学生的答案,让学生直接死记硬背知识点和考试题目. 应试教育由此带来的便是一群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天性受到限制,对学习失去兴趣,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与思维.当代科学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依赖于创新,对于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其具备创新能力非常重要.高校要将创新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培养学生思想的思辨性,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探索、思考精神,能够举一反三,而不是单纯学习理论知识,将自我与时展相结合,学会学习与方法,提高基本素养,发现新事物,产生新认知,善于捕捉机会,挖掘和利用有利资源,用现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提高自我综合能力,从而成为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
3.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社会必须具备开放、民主的创新氛围才能适应当今发展局势.由于新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其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在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是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因此其基本上定位于应用型大学.唯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力度,才能促使自身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人才的聚集地和培养地,肩负着为国 家 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但是,由于当前的大学教育和管理模式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当代大学生总体创新能力不强。
1.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缺乏的就是创新的意识,这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情况并不是存在于几个或者个别的高校中,而是普遍存在,尤其在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若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要解决创新意识缺乏的这一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从根本上为以后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做准备。
2.缺乏创新的信念和毅力。创新,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就要求创新的实践者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具有不怕困难和失败的决心和勇气,这样,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性。一些大学生虽有创新想法,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尝试,但由于其缺乏足够的创新毅力和信心,在遇到困难时临场退缩,不能很好地将创新活动完成,久而久之,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也被打消的一干二净。
3.缺少创新的条件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充满了青春活力,思维活跃、开放,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更容易产生一些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也敢于打破常规去创新,但是,由于缺少创新的条件和实践锻炼的机会,他们的创新观点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实施。
4.缺少创新的主动性。虽然,目前多数大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对以后的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极大好处,他们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持肯定态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或因自身能力不足,或缺乏足够自信,导致创新的主动性不够。
5.缺乏创新的相关引导。虽然,目前许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但是,很多措施都还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与教育方面还不够完善。
三、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1.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实践课程体系,是提高高等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类课程必须提高技能性和实践性课程在总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允许学生依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实践课程的类型,让学生对实践课程愿意做、认真做,最终计算学分,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实践课程体系,需要加强学校生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对自身的要求,进而使大学生了解培养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高校应不断加强与相关产业的结合,依托相关产业建立大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平台,指导大学生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最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帮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学校应建立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应制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机构,号召高等院校类大学生和志同道合的学生参与其中,为大学生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2.创建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当今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了诸多相关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同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不断对优化,社会的此项举措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身为教育事业的领导者,高校也要致力于提高校内教育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学校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通过该种途径客观上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力支持,建立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为大学生创造有利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比如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学校实验室的建设等等。学校应当将实验室场所、实验设施设备供给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校也可以配合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企业的运营,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分享创新创业经验,给予学生创新创业灵感和有效的启示。
3.以实验教学优化升级助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实验教学的优化升级,必须打破传统的“课上讲、课后练”的单一模式。
在新形势下,实验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拓宽实验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实验教学的优化升级,必须实现实验室开放工作改革。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类大学生考查自身理论掌握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然而,多数高校实验室只在课堂上开放,有限的操作时间和操作设备使学生无法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各高校必须更加科学合理地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让学生可以增多在实验室自己动手的机会,多练习、多实践,逐步熟练专业实验仪器,彻底掌握各种实验方法。实现实验教学的优化升级,必须转变实验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在新时期,必须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应不断创新高等院校类实验课的课堂设计,如采取情境课堂教学的方式,设定某一情境,请学生自主探索某一理论的发现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通过交流、引导等方式支持和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其科技创新的主动性。
4.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高等院校创业宣传组织不仅能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给大学生提供有力的优秀资源,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面对高校创新创业实习及创业孵化基地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树立大学生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挑战的精神,加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总之创新能力培养事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构改革大局,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对于调整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优势,实现大学生生活幸福和事业有成,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天兴.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B 的 几 点 思 考 [J].中 国 林 业 教 育,2010.
(广东培正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摘 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定义及内涵入手,阐述了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多维度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能力;多维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35-02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虽然,从原因上来说,大学生就业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校必须及时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深耕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有能力去就业,而且还有可能创业,从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从而打破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使大学生这一宝贵的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充分的配置与利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定义及内涵
“现代社会对创业能力的理解是指创业者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将自己或他人的科研成果或创意方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是一种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所具备的自我谋职和创新能力.”[1]就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来说,创业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心理活动机能,是指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触觉、眼光与努力捕捉到一定的机会,并通过相应的资源配置与组合,使之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得以实现,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能力获得.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创业能力包含以下几种能力:
1.1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具体的能力,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独特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业就是创新,创新伴随着创业的始终,是创业的导向.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一定是一名成功的创新者.大学生具有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相比一般创业群体,大学生敢于冲破思维定式,更具有开拓创新的欲望、思维和能力,更能将自身所学与个体的创业活动有机结合,是实现创新的主力军,是开创新思想、新事业、新行业、新领域、新技术及新产品的中坚力量.因此,做好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等等.[2]在创业活动中,组织管理能力起很大的作用,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创业者除了是一名出色的创新者之外,还一定是一名出色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组织管理能力表现为对整个团队组织、项目、运作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对团队内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协调内部关系,及时妥善处理团队产生的问题,化解团队矛盾,保证整个团队能够有序的运行.
1.3 经营发展能力
经营发展能力是指通过个体和团队的努力,使企业规模得以扩张、实力得以壮大的潜在能力.可以这么说,组织管理能力是创业成功的保障,经营发展能力则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大学生创业者而言,经营发展能力指的是其要有敏锐的触觉和洞察能力,能够捕捉到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必须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和发展的需要,制定战略目标,及时调整经营思路等,保证企业的发展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1.4 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3]创业不仅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商业活动.也就是说,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不可能闭门造车,必须要与社会、与市场、与顾客接触,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强大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建立和维持包括相关的政府、组织、企业和顾客在内的各种新的社会关系.
1.5 心理调适能力
“创业之路充满艰险和曲折,要随时面对变幻莫测的激烈竞争以及各种问题和矛盾.”[4]因此,要实现从发现商机到创办企业再到发展壮大的目标的话,创业者一定要有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惊人的忍耐力,面对各种新问题时能以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判断和应对,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乐于奉献.
2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2.1 对创业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
由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对大学创业能力的培养认识远远不够,甚至只是把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附属与补充,并未将其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选修课或举办创业讲座等的形势来开展创业教育.同时,高校的大部分教师对此也显得陌生,甚至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简单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采取的办法,没有看到创业教育对整个社会、经济和学生个人产生的影响.
2.2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非常强调实际的操作和具体的实践,对于师资的要求也必然更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实战经验.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些教师主要来源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辅导员,这些教师鲜有实际的创业经历,“大多从事理论课的传授,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实践经验.”[5]多停留于“纸上谈兵”,缺少具体的关于创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不能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指导.
2.3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缺失
目前,很多国家已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正规的国民教育当中,但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也很缓慢,创业教育课程在有些高校只是临时性的.虽然有个别高校设置了创业学课程,但课程体系依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没有以创业作为其价值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系统性和战略性,形式单一,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课程不足,缺乏实际操作训练,无法实现与各个学科、专业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有效结合,无法构建创业者所需知识与能力架构,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2.4 创业实践活动不够
创业实践是对创业理论知识学习、运用过程的最真实的检验,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仍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融会贯通及触类旁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忽视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干扰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开拓,影响了创新思维的发挥.即使有一些高校,也会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活动,但多为模拟性质,学生真正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挂职锻炼、企业见习之类的创业实践活动机会较少,无法亲身体会真刀真枪的实践,很难有效地积累创业经验.
3 多维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
3.1 更新教育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要做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必须更新高等教育观念,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去除旧观念,树立新思想,重建人才观,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全面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强调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大的勇气,“转变传统的因袭式传习教育观,突出人才素质的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培养‘专家型’人才的教育观,突出人才素质的综合性;转变传统的‘专业对口’的教育观,突出人才素质的基础性;转变传统的‘知行分离’的教育现,突出人才素质的实践性.”[6]
3.2 树立全新的教育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培养就业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被动地适应社会,导致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开设创业学课程,充实、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并使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实现有效融合,实现由就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向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充分利用各种课外活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努力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外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
3.3 构建“三位一体”的创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高校落实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活动最关键的因素.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一定的创业实战经验.在教学中,教师的经验引导的体验要多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他们自身的素质、水平与经验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目前真正能够做到二者兼备的教师十分稀缺.因此,为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既可以通过培训、考察、调研和到企业挂职等活动,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使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必须加大力度引进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企业老总、优秀校友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形成由专职教师、成功企业家、客座教授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授课、讲座、交流、培训等,为学生传授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3.4 搭建创业平台,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创业不是缺少资金与知识,而是缺少经验.为了更好地解决此问题,必须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资源,为扶植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具体地讲,高校可以提供专门场所,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区,供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并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包括资金、政策、项目及指导在内的各种帮助,让创业园区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可以鼓励教师科研项目接纳在校大学生,让其参与其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资源,创建一些投资少、见效快、低风险的小型经济实体,如超市、报亭、饭店等,低租金承包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经营,亲自体验创业.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体验.可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大学生到企业考察、调研、见习和实习,在真实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培养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高校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
参考文献:
〔1〕朱广娇.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对策探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2〕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3594172.htm?fr=aladdin.
〔3〕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3239864.htm?fr=aladdin.
〔4〕贺尊.创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性人格
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创造力概念以后,关于创造力问题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关注。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经取决于知识和科技创新,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手段。现代大学是人才培养机构,应将人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使命。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一)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泛指个人创造新事物、新概念、新产品的能力,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具体化和物质化。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创新思维本质上是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组成的。
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由此,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评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它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聚合思维一般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
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由此,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发散思维一般包括逆向思维、曲解思维、脑风暴、夸张思维等方法。
(二)创造性人格
人格泛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个性特质。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仅是一个能力开发,也是一个特质培养。换言之,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个体从事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兴趣和动机可以驱使个体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在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特征的研究中也发现,他们的特征是: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个人主义;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过多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试验,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富于幻想。
一些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一贯忽视创新中的幽默和审美品质,这使得他们对创新的概念认知和价值判断重社会性而轻独创性,重实用性而轻审美性。此外,中国大学生还大多将创新代表人物与学界、政界、商界的名人联系起来,缺乏对创新的大众化认识。由此,完善中国人的创新人格,亟需加强对创新中幽默、审美特质的
认同及对大众化创新表现的追求。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对策
(一)提高对新形势下创新思维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保证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激励机制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采取有效激励机制。舆论激励机制,就是强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在高校中广泛宣传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重大意义;活动激励机制,就是统一组织大学生开展和参与科技发明赛、科技论文写作比赛、科技素质全能赛等活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活动氛围和创新思维锻炼环境;榜样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大学生中的创新拔尖人才,大力宣传,并将其树为典型;兴趣激励机制,就是通过理想教育和科学教育,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其引导为学生长期的、稳定的兴趣并使之内化。
(三)从理论层面认识,大力推行创新思维训练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提高其创造能力最快捷的方式,也是实践活动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主要有发散性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形象思维训练等方法。发散性思维要求大学生尽量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角度,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问题,并经过思维角度和层面的变换,运用类别变动法,达到思维层面的不断变通;创新思维常以直觉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觉思维鼓励大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想象,训练其抓住偶然出现新异念头的方法,尽量多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经验;形象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形象思维鼓励大学生接触大自然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培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有力保障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者,也是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力保障。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坚强后盾,必须时刻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努力使教育从老师讲授为重点的观念,转变为学习知识前提下以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重点的观念,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素质教育工作者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独立性,更好地发挥其创新思维个性。
(五)注重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几年来,各地和各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践说明,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工作的生命在于贴近实际,不断实践。充分利用课堂优势,采取实践教学、高校交流、理论学习等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开辟实践性强的“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学习意识,广泛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坛、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新思维培养,利用各种方式,如与社会企业联合办学,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考察;举办各种类型的特长培训班,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创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增强大学生发挥个人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在创新中的实践和探索,提高自身学习和锻炼的能力,更好地将大量先进知识运用自如,从而更好地为自身服务。
三、大学生创造性人格构建的优化措施
创造性人格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为了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该把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人格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针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状况,采取一定的优化措施在当今形势下显得非常必要。
(一)培养优良校风,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富有个性的优良校风,通过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的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机制,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塑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指学校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会心理气氛、良好的校风与班风等。因此,创造优良的校风,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重视富有个性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培养,必须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和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创造性人格。
(二)加强人格辅导,强化个性培养
创造性大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个性的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创造性人格的一种反映,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人格。美国心理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创造这样的环境就是要对学生加强人格的辅导,这是专门为开展人格教育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或调整学生不良人格心理为目的,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内容上充分考虑学生人格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与行为各方面施加积极的影响,强化大学的创造性人格,从而起到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培养良好人格品质的目的。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开展创造性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人格教育与常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学科渗透作用,要求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目的。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科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学生的各种人格品质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如果没有学科教学的配合,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开展是有限的、不协调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涵了不少适合人格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人格辅导的教育情景,它不同于专门的人格辅导,它同各科具体知识紧密相联,是一种具体的、特殊的培养方式。因此,要充分发挥在各个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与高校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的创造性品质不仅使自己的生活获得成功,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富有创造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大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是由衷地工作时,也就会把自己看作是较有能力的,并认为自己的创造力也是受到内部推动的,从而形成较强的内部创造动机,因此,教师可以以良好的创造性人格如自主性、独立性、开放性以及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等全面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消除人格障碍,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健全的创造性人格。
(五)对人格障碍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调整人格发展中的心理偏差。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咨询手段,如设置心理咨询信箱,开辟人格辅导专栏、举办心理卫生讲座、开通心理咨询电话热线等,并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把握学生心理上的波动变化状况。对已经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专门的调节,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人格向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关键词:大学生 ;海外实习 ; 跨文化能力
一、海外实习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经济全球化催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通过诸如公派留学、合作办学、海外实习、海外游学、暑期学校等方式,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同志曾说过:“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培养跨文化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Steve Kulich教授强调21世纪将是我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海外实习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缺失。
二、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缺失在海外实习中的体现
随着我国大学生参与海外实习人数的猛增,部分学生或因违反企业规定被辞退、或因违反所在国法律被遣送回国,或经受不住考验提前回国。海外实习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跨文化能力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缺失。
(一)中国大学生缺乏规则意识
案例1:一名大学生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实习,从事餐饮投递服务。某天,他免费给了从事服装工作的另一位中国学生一些食品,后被公司监督员发现,考虑到他们两人刚刚进入这个实习项目,公司警告了他们。
案例1反映出中国学生缺乏“规则意识”。当中国大学生参加海外实习后,身处一个“规则社会”之中,不按照规则办事,就很容易遭受规则的惩罚。国外企业一般都有明文的企业规定,有一套办事流程,一切必须依规则而行。没有遵循企业的规定和流程,就会导致了被终止实习等不良后果。
(二)中国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案例2:一名中国女学生在美国某公司实习,一天,她以生病为由请了病假。在病假期间被同事发现在迪斯尼乐园中的其它地点游玩,被举报后,公司立即终止了她的实习。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历史、现实等诸多因素导致当今中国诚信状况堪忧。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也不容乐观,如考生作弊、学术抄袭、简历注水等屡见不鲜。相对而言,国外更重视诚信,对不讲诚信的行为的处罚也更重。
(三)中国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
案例3:一名女中国学生在美国某主题公园实习,她的工作是照顾小孩。一天,由于熬夜,她在工作中一直很困倦。当小孩的父母在接小孩时,发现该女学生已睡着,立即报告了公园办公室。结果,该学生被遣送回国。
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做的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偏弱的现状。 总体而言,国外尤其美国特别重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案例3看似是小事,其实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无论何种理由都不能成为不负责任的借口。
三、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般认为,通过外语课堂中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学生将具备跨文化的能力和素质。“因为语言和文化本来就没有明晰的分割,而且也不容许分割”。 随着人们对跨文化能力的深入认识,开始注意到“外语能力并不等于跨文化能力”。跨文化的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语言和文化的传授和理解,更需要在真正的异域文化环境中体会和掌握。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开设专门的跨文化能力培训课程
掌握好外语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条件,为本文化与异文化的沟通交流搭建了桥梁;而跨文化知识的涉猎则是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为有效的、积极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上海大学针对海外实习学生遇到的文化冲突及跨文化能力缺失问题,整合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和校外跨国企业的高管等师资力量,拟开设专门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课程《中国未来领导精英之外企高管谈跨文化管理与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学习应对与化解文化冲突的方法,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做好海外实习与交流学生的行前辅导
在实践中,学生出国前的跨文化知识、经验及案例教育对学生帮助非常大。上海大学在每批学生出国学习及实习前,都会召开行前辅导会,除介绍外事礼仪、学籍变更情况、选课退课及学分认定等校内安排之外,还会对学生进行终止实习案例介绍,避免学生在学习及实习过程中发生违法违规现象。同时,我们还会邀请有关专家对案例进行讲解,传授跨文化知识及沟通技巧。在我校招毕办的指导下,上海大学海外实习交流协会通过海外实习论坛、海外实习经验分享会等多种形式、邀请海外实习归来同学与广大师生分享海外实习经历、经验、收获,交流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提供海外实习、游学等多种出国交流机会
海外实习和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完全的异域环境,既是检验跨文化能力的“试验场”,也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真课堂”。上海大学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通过海外实习、暑期学校、国际交换生等多种形式,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国门,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上海大学目前有近百个海外实习和交流项目,包括交换生项目、海外实习项目、海外游学项目等。2010年,参加各种项目的学生达735名,足迹遍及美国、日本、法国等20多个国家。
参考文献:
[1]庄恩平.跨文化能力:我国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J].外语界,2006(5):80
摘要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在校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打篮球之外,观看、欣赏篮球比赛也是课余的休闲方式之一。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篮球欣赏能力的培养,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篮球欣赏水平,可为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篮球欣赏能力
篮球运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欣赏篮球运动也是人们介入篮球运动的主要途径之一。现代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等各种传播方式方便快捷,使得更多的人们可以在闲暇之余通过欣赏篮球比赛来丰富余暇的文化生活。在河南的各个高校,篮球运动更是最受大学生的青睐运动之一,课余时间打篮球是大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利用课余时间欣赏篮球比赛更成为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篮球教学中,却存在著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篮球欣赏能力的培养的普遍现象。如何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篮球欣赏能力的培养,即是本文要探讨的主旨所在。
一、培养大学生篮球欣赏能力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和培养综合全面人才的需要
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非常激烈的体育运动,它所涉及到的绝对不仅仅是技能较量、智能较量、体能较量和心理较量,也是意志品质、思想道德的较量;篮球运动又是一项团体项目,讲究的是团队精神、集体合作和大局观。这种特点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协作精神的培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篮球运动还是一项能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敢于拼搏的精神的体育运动[1]。
(二)有利于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
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1995年国务院办部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而大学生是人群中一个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在普通高校中积极开展篮球运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促进全社会的健身运动,提高整体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当今高校频繁的篮球比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生在学校培养了篮球兴趣,形成了篮球技能,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为以后参加工作后积极参加或者组织开展各种全民健身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他们的影响下,将更多的人去参加篮球运动,也推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三)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基础
终身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贯彻始终的教育目的,它的实质就是人在一生中,持续不断地参加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身体锻炼,丰富自身的业余文娱生活,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四)促进高校校园篮球文化建设
篮球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内,通过对校园文化的选择与重构,在不断构建完善自身的同时,聚合出校园文化与篮球文化的交汇点,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为校园群众所共建、共有、共享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建设这种文化现象,必须要有爱好篮球运动,对篮球运动感兴趣的学生[2]。
(五)促进篮球运动发展和促进篮球市场繁荣
篮球运动如果没有了球迷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所以只有不顾一切的吸引观众,才能保存其生命力。随着篮球欣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们对技术的分析、对规则的了解、对比赛的理解也不断提高。这样就给现代篮球比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较差的比赛鲜有观众,较差的球员少有球迷。为了吸引观众,获得球迷,比赛的执行者就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比赛的质量,篮球运动员就会努力训练,认真比赛[3]。
二、培养大学生的篮球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欣赏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在传授动作技术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在强化体育运动意识中提高欣赏能力,利用良好的学生个体技评体系,促进欣赏能力的提高,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和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通过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
同体育课堂教学相比,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活动形式还是活动内容都更加丰富,也更符合青年大学生重视个性发展和兴趣发展的需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活动,既锻炼的身体素质又提高体育技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想去更深入的了解体育项目,观察体育比赛,逐渐的加强自身的体育欣赏能力。
(三)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职业有强烈的示范性,因此,教师的姿态、举止行为、思想品德、言谈话语等都回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他们效仿的楷模。所以体育教师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技艺。完美的动作、详细科学的讲解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的印象,还会激起学生欣赏评价的心理,也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享受体育美所带来的冲击的欲望更为强烈。
参考文献:
[1]费甫明.加强培养学生体育欣赏能力[N].中国体育报.2008.27(8).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分析,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能力 培养
随着国家的发展,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导致毕业生质量有所弱化,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为此,除了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良好的职业能力是就业和精彩的完成工作任务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1.深受传统教育思想及模式的影响。应试教育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中小学阶段体现更为明显,这种思想及模式一直延续到大学高等教育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通过讲授、教与学、学与考的模式中度过,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更为突出。但是不足之处也体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弱,缺乏创新意识,综合能力不强,职业能力低下等不足。这种传统思想导致社会对学历的认可过于依赖,把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2.现有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学习听课方面缺乏自主性,都是以学校为主导,严格按照学校的培养方案出炉,这样很大地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自己的职业需求是非常不利的。在职业能力方面,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差距较大。对于这样的现象,教育和职业的脱节是重要的原因,在学校里,学生学习只以课本知识为主,而对职业上的基础知识却很少涉及,致使企业不得不承担教育体系本身应该完成的工作。
3.学校及学生双方面对实践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职业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单纯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不能够培养诸多能力的。而学校和学生本人自己往往意识不到这点,或者说迫于各种制约,即使意识到了也不会落实到实处。学校的课程设置,老师的指导都很欠缺。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善于交流的学生没有及时的指导和关心,导致毕业面试答辩都不能流利地表达,影响面试结果和参加工作。这是因为在我国高校中,大学生职业指导老师多数并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有的是由院系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或是辅导员来完成,即边做学生工作边做就业指导工作,专业方面的能力并不强,也就很难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工作。
4.双师型教师不足。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高职院校中,70%左右的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走上讲台的,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经过实践的锻炼,是从学校走进学校,严重缺乏现场的生产实践和技术经验。这样的师资队伍讲授出来的毕业生可想而知。很多高校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就业能力的培养,最直接的现象就是不能传授现场的工作经验。
三、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1.加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要达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环境,让学生能够模拟企业环境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或实训中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场景模拟企业实况、出现问题带领学生共同进行解决、进行某些案例分析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不断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在实践性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对相关职业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 并在平时生活中以一个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高校的培养方案是对大学生培养的主要依据,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应采取不同的课程教育模式。对于高职类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现场的高级技能人才,主要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这就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工作殊的技能和工种。那么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开发应注意:以市场导向为原则,把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设置为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灵活掌握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国内高职院校或者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必备条件之一。尤其对于工科类院校更是关键。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在一定时间内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实习,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意模拟和体现,从而锻炼了学生在实习中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4.培养全能型的师资队伍。学校应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打造出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水平有具有高超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能够及时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对口岗位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指导学生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佳蔚.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