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

第1篇: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1.1对象

调研浙江省共49所高校。其中部属高校1所,占2.04%;省属高校22所,占44.90%;专科类学校26所,占53.06%。按其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分为3组,即学校直管组、后勤处管理组和校外医院管理组,对其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效进行考查。

1.2方法

公共卫生工作调研:主要内容包括肺结核管理、健康教育和食品卫生督查等的工作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询问等,考查其应急和日常管理的工作实效。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调研: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通知》的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①管理体制。即公共卫生工作具体管理部门、隶属单位及高校医疗机构等级、人数等。②规划与措施。包括公共卫生工作是否列入学校整体规划、是否建立传染病防控制度及是否落实防控措施。③具体工作落实情况。主要项目有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安全的监督管理、慢病及传染病的管理、健康教育课及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情况等。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研:采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0年下发的《大学生健康教育问卷》,分别选取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师范类院校和专科院校4类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满分为100,每类院校随机发放健康教育问卷300份。部属院校回收有效问卷297份,回收率为99.00%;省属院校回收有效问卷289份,回收率为96.33%;师范院校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回收率为98.33%;专科院校回收有效问卷293份,回收率为97.66%。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①健康理念及人体生理基本常识、院前救护知识、常见病的防治知识等的知晓情况。②对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控知识的了解情况。③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和接受健康教育的方式。

1.3统计分析

健康教育问卷采集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均数的比较,其中均数的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学校公共卫生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工作实效采用对比性研究。

2结果

2.1学校公共卫生现行管理模式

在调查的49所高校中,学校公共卫生工作仅2所为学校直管,占4.08%;35所为后勤处管理,占71.43%;12所为学校委托校外医院管理,占24.49%。

2.2健康教育情况

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的高校有12所,占所有高校的24.59%。其中,学校直管的2所高校均开设有选修课,后勤处管理的高校有10所开设,校外医院管理的高校均未开展健康教育。

2.3人员配备及公共卫生开展情况

高校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在30人以上的有8所,占16.33%;10~30人的医疗机构有17所,占34.69%;10人以下的医疗机构有24所,占48.98%。有2所学校直管和3所后勤处管理的高校医疗机构开展了食品卫生督查;开展传染病规范管理的医疗机构有2所为学校直管,6所为后勤处管理,校外医院管理的为0。2011年全省有6所院校出现结核病疫情暴发,其中3所为后勤处管理的高校,3所校外医院管理的高校除1所学校直管高校开展了饮用水安全检查和慢性病管理外,其余高校均未开展此项工作(表1)。

3讨论

3.1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高校普遍采用全封闭式教学,学生吃、住、行均在校内,为行为一致的集体生活,这与国外高校有本质的区别。国外高校多采用开放式教学,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医疗后勤保障依赖社会。而中国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区,大学生刚走出家庭,生活经验缺乏,自身抵抗力较差,若高校社区管理不善,易发生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其他群体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卫生部在2010年3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通知》,强调在高校中加强传染病监测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3]。

3.2高校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由本研究可见,高校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错位,是高校多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主要根源。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医疗机构归属于后勤处管理,是后勤服务的一个分支机构,这是思想认识上的错误。高校公共卫生工作不是服务性工作,是维护和促进师生身心健康的社会行动,是全校公益性的工作[4]。同时,高校医疗机构归属于后勤处,难以指挥全校性的行动[5]。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必须有学工部、团委、保卫处、宿管科和学校医疗机构等部门的共同参与;食品卫生督查应该有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学生代表、教职工代表和学校医疗机构的共同参与;健康教育宣传必须有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和学校医疗机构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只有多部门密切合作,联防联控,才能有效防止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高校医疗机构归属于后勤处,无独立经济管理权和人事权,导致医疗设备无法更新,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致使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等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对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安全的督查工作没有权力。当职、责、权出现分离时,公共卫生工作就无法顺利完成,发生公共卫生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此次调查结果还发现,浙江省有12所高校医疗机构由校外医院管理,这些单位多以医疗业务为主,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高校的传染病管理、食品卫生安全、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管理无人负责,基本上未开展公共卫生工作,较易发生结核病等疫情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

3.3理想的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模式

第2篇: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目前国情的需要,所以,必须对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适应国家的发展,而且对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也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需要。所以,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1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1.1公共卫生的含义

公共卫生与常说的医疗服务是从某些方面来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美国城乡卫生行政人员委员会对公共卫生定义为“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公共卫生服务从社会效益回报时间上来看是相对较长的服务,但是是一种相对来说成本比较低的而且能够起到良好效果的服务工作。目前在国外,公共卫生服务在各个国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政府的干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制定相关的规定,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

1.2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含义

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就是指为管理公共卫生所设置的机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的统一称呼。公共卫生管理是政府为了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在疾病的防治方面采取的有效的措施,比如说制定相关的卫生政策,建立卫生服务组织机构等工作。

1.3公共卫生管理的性质

公共卫生管理是政府的行政行为,也就具备行政行为的某些特性,包括组织性、互动性、开放性、强制性和适应性。公共卫生管理的主体是国家的行政人员,客体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整体意志的反应,实施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人民的生活有良好的保障。

2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2.1是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公共卫生关系到国家广大人民的健康,公共卫生是政府的行为,政府通过实施一定的公益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化学制品等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公共卫生功能无法跟上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来新的健康危害。公共卫生管理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它的有效性与社会矛盾有直接关系,是社会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也反映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好坏。公共卫生事业面向全体人民,切实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能够使国家赢得民心,稳定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2.2公共卫生是保障国家广大人民生命安全的需要

公共卫生代表了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根本利益,有效提高公民的的健康素质,公共卫生具有健康监测和分析的作用,可以有效处理突发的流行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可以建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有效项目,可以增强社区公共卫生意识,维持政府及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合作,公共搞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的维护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

2.3对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顺应了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

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事业单位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公共卫生是政府的行为,具有行政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应当从全局、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景上对公共卫生事业进行分析,全面衡量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政府方面应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保证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稳定。

3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现状

3.1.1指导思想问题

公共卫生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状况是疾病肆意流行,人民健康得不到保障,那么社会经济无论如何发展都没有意义,公共卫生的核心是公众健康,是政府的行政行为,但是由于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导致有些地方疾病预防工作不到位。并且因为利益的驱动,很少有人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做为执法者的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的认为卫生执法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而产生工作上的消极行为,这种思想严重影响着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3.1.2缺乏强有力的权威指挥系统

在2003年我国出现的非典疾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应急机制的不健全,如果在当时有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非典疾病在一定的时间内就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应急机制的不健全,暴露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协作,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处理机制并不完善。

3.1.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公共卫生专业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根据资料显示,高学历的工作人员集中于城市之中,而占人口总数70%的农村,相关的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经费的匮乏无法购进相应的设备,乡镇公共卫生工作仍然没有得到发展,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乡镇公共卫生状况落后。

3.2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2.1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颁布了很多关于公共卫生的法律法规,在众多的法律法规的标准上,有些规定已经与社会的实际情况不适应了,不利于公共卫生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不在量的多少,而是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根据社会地发展不断的去完善,不断的去适应社会的发展。

3.2.2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卫生行政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有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健等机构,卫生监督体系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部分,是维护正常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卫生监督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工作效率不高,无法对同级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督,无法适应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监督执法和医疗机构管理不到位,导致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混乱。

3.2.3公共卫生执法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由于法律法规内容上重叠交叉导致公共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其内部存在交叉执法、重复监督的现象,卫生监督职能分散在各个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分散的执法给管理带来一定的负担,同时也很容易导致相互依赖的局面。3.2.4执法有偿服务影响执法公正我国对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各机构开展有偿服务,这样的工作模式严重影响了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性,形成了那些没有收入社会性的监督工作没有人干的现象。由于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重叠,造成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构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争抢现象,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损坏国家行政执法的形象。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4.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

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决策与执行分开的形式,将执法权交给更多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的职能,市场的监管由专门的执法部门进行。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相关的政策,就要把政策落到实处,响应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把公共卫生预防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4.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

吸取非典病情的教训,建立完善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在全国各地建设相关的疫情监测机构,对相关的疾病或者疫情进行分析判断,对重大的传染性疾病能够尽快的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并进行良好的控制,提高重大疾病发生时应急救治的能力。

4.3政府加大财政支出,提供保障

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尤其是乡镇的公共卫生,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充足的经费才能保证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4.4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

监督机构按照规定的权限依法行政,做好作为监督员的职责,在职权范围内的严格执行,切忌违规越权失职行为的发生。制定严格的内部工作制度,内部工作制度的更具有约束性,针对性也更强,执行的效果也会更好。

4.5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能够及时的了解公共信息,电子化的网络信息系统能及时预见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一旦有重大的疫情事故发生,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方案,迅速的做出处理,将危险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5结语

公共卫生管理是我国卫生管理事物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国人口健康素质有良好的作用。加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中的现有的问题,针对问题一一解决,从制度上,财政上最大限度的给公共卫生管理提供便利,使公共卫生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

作者:肖颖 单位:重庆市南岸区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日铭.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北京: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9):224.

第3篇: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满意度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对于健康卫生重视度也在不断增强,对于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基层医院作为与民众联系度最为紧密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日渐凸显其重要性,其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基层医院是公共卫生管理[1]中,重视患者满意度也就成了必然要求。作为基层医院,不应满足已有的满意度,对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具体环节和各种因素的重视度也应该不断提升。患者特征不同,层次不同,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基层医院需要根据这些不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开辟符合患者要求的特殊服务方式,这也是公共卫生部门发展的必然趋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6月-2013年5月在基层医院获得公共卫生服务者中400例为本次调查问卷研究对象,其中男219例,女181例,年龄分布为12-75岁,年龄平均为(42.713.8)岁。就性别、年龄、文化层次、医疗基础信息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调查问卷377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361份,有效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0.25%,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医护人员能力与素质以及医疗费用三大指标进行满意度调查,满分为10分,1-2分为非常不满意,3-4分为不满意,5-6分为尚可,7-8分为满意,9-10分为非常满意。

2.结果

2.1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

详见表1。

表1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

2.2医护人员能力与素质满意度

详见表2。

表2医护人员能力与素质满意度(%)

2.3医疗费用满意度

详见表3。

表3医疗费用满意度(%)

3.讨论

卫生系统是指能够产生健康行为,并作为奋斗目标的组织、机构或者资源。衡量卫生系统的5个指标是人群总健康水平,不同群体健康水平,卫生系统总反应性,卫生系统中不同群体的反应性,不同群体医疗费用承担状况。这5个指标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公共卫生行业的现状。目前,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中占据着主体地位的公共卫生部门。从发展速度上来看,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行业正在整体上升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必然会存在着很多问题,公众对于公共卫生部门的不满和质疑也是一直存在着的。因此提升公共卫生部门服务质量,改变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现状,满足公众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不同需求就成了公共卫生部门寻求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据研究表明,公众对于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不满和质疑主要源于公共卫生部门的优劣势、几乎和威胁。在国家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管理以前,公共卫生行业的主体是公立医院,目前,仍以政府主导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为行业主体。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可以享受财政部门给予的财政补贴,包括公共卫生部门发展建设费用,重点学科的研究经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而且一般是当地医疗行业的中心,并承担着职工基本医保工作,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有非常大的无形资产。有优势就会有劣势,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劣势在于运转效率不高,产权制度不甚清晰,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僵化,政府干预过多,运营成本过大等,这就导致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非常困难。因此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优化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服务、提高公众对于公共卫生部门的满意度就显得迫在眉睫。

作为与基层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基层医院,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监督并报告疾病疫情、流行病以及传染病,对如小儿麻痹症、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预防接种工作,以及对公众普及健康卫生知识等,是保证群众身体健康和预防相关疾病的重要公共卫生部门。但是在实际中,仍有一部分群众,在患病过后选择去大型综合性医院就诊,这说明在群众眼中,基层医院存在医疗资源不足、医务人员素质不够过硬等问题。因此,基层医院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提出能够有效改善本院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措施,并落实岗位责任制。基层医院在公共卫生管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制度上存在一定缺陷,如制定制度过程中缺乏实际检测设备,不能按时汇报相关工作进展,对群众没能及时公开相关制度内容,处理方法僵化不灵活,这些加大了基层医院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故的难度;(2)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及管理者应积极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基层医院的管理者存在着的一定断层问题,如入职时缺乏相关培训,相关知识面过窄等,导致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运行,而且公共卫生管理优秀人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有效解决一些医疗卫生事故;(3)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者无法准确认识和判断突发性公共卫生事故的严重后果,导致传染病和疫情仍在一些地方存在,当地群众发病率和疾病复发率也在不断提升,进而造成群众的生命健康无法的得到切实有效保障的不良后果,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

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常见问题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解决:(1)对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因为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对于基层医院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增强制度的公开透明度,可以促进基层公共卫生突发事故得到更好的解决,提升对基层群众健康安全的保障度;(2)提升基层医院公共卫生管理者自身能力和素养,能够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进行查缺补漏,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提升公众对公共卫生管理者的满意度;(3)提高健康卫生知识的推广力度,提出新的宣传手段。由于基层医院与群众联系紧密,因此对群众的卫生健康知识进行普及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邀请医疗专业人员,定期开展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或者通过公共网络、报刊、电视、繁华路段宣传栏等媒体形式,对卫生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促进群众对卫生健康重要性意识的增强,促使公众对健康卫生知识获得深入详细的了解;(4)加强医疗单位及医学院之间的卫生学术交流,了解国内外同行业优秀公共卫生管理经验和案例,可以促进基层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更见完善,提升基层医院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基层医院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基层医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效解决措施,提升公众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姗,张连帅,郑小华.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5):6-7.

[2]杨清春.公共卫生部门公众满意度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程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田进城,何景忠.社区医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健康必读,2013,12(4):620.

第4篇: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世界卫生日简介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每年的这一天,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来强调健康对于劳动创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要求建立“世界卫生日”以纪念世界卫生组织的诞生。自1950年以来,每年于4月7日庆祝世界卫生日。每年为世界卫生日选定一个主题,突出世卫组织关注的重点领域。

世界卫生日是一次全球性机会,注重于影响国际社会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日启动较长期宣传规划,持续至4月7日之后。

世界卫生组织把xx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投资卫生,构建安全未来”,以此呼吁各国高度关注新型和传统疾病以及大规模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增加卫生事业投资,确保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安全、发展、繁荣的和谐社会中。世界卫生组织4月2日在新加坡召开了题为“改善国际卫生安全必要性”的高级别辩论会。各国政界、工商企业和媒体负责人聚集一堂,发出强烈信息:只有立即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资,才能为人类构建安全的未来。

世界卫生日由来

1946年7月22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大会,60多个国家的代表共

同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4月7日生效。为纪念组织通过日,1948年6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并决定将每年的7月22日定为“世界卫生日”,倡议各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次年,第二届世界卫生大会考虑到每年7月份大部分国家的学校已放暑假,无法参加这一庆祝活动,便规定从1950年起将4月7日作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

第5篇: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对于极少数国家提出的台湾成为世卫组织“成员国”的涉台提案,世卫大会会议总务委员会作出了不列入大会临时议程的决定,随后举行的世卫大会全体会议通过了总务委员会决定,拒绝了该提案。

巴基斯坦代表在全体会议上发言时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涉台提案违反《联合国》、世卫组织《组织法》。涉台提案是不适当的,公然违反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俄罗斯、古巴等国代表均表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反对涉台提案。

当天,出席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卫生部长高强在大会发言中强调说,中国政府始终关注台湾同胞的健康,愿尽一切力量维护台湾人民的健康权益。

关于极少数国家提出的台湾成为世卫组织“成员国”的涉台提案,高强指出,台湾当局出于自身的政治需要,以台湾人民健康福祉和全球防疫为借口,唆使极少数国家在今年的世卫大会上提出成为世卫组织“成员国”的涉台提案。这个提案彻底撕下了台湾当局所谓“维护人民健康”的伪装,暴露了其分裂中国的政治野心;这个提案关注的不是台湾民生,而是妄图在国际上谋求“”;这个提案无视《联合国》和世卫组织《组织法》,违反联大和世界卫生大会的决议,对抗国际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破坏十年来历届世卫大会达成的共识,极大地伤害了各成员国的感情。

高强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和台湾虽然至今尚未实现统一,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永远不会改变。海峡两岸民众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是密不可分的骨肉兄弟。中国政府始终关注台湾同胞的健康,愿尽一切力量维护台湾人民的健康权益。

高强说,2005年5月,中国卫生部与世卫组织前任总干事李钟郁博士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奠定了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地区医疗和公共卫生专家参与世卫组织技术交流活动的法律基础。到目前为止,已有12批、23人次的台湾地区专家参加了世卫组织的有关技术会议,内容涉及卫生领域多个专业。2006年1月,台湾专家参加了在东京召开的潜在流感早期应对国际会议;2006年5月,台湾专家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有关禽流感疫苗全球行动计划及疫苗临床实验评估磋商会议;2007年3月,台湾专家参加了在柬埔寨召开的流感大流行快速应对培训班。

高强表示,中国政府一直努力推动海峡两岸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从1996年至2006年,大陆与台湾卫生领域人员交流共约2100批,约1.4万人次。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11月,两岸建立了传染病信息沟通机制,传染病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和全面的交流,双向传递传染病信息累计已达39次。2006年4月,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宣布了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15项措施”,其中有4条涉及卫生医疗合作。

高强指出,在《国际卫生条例(2005)》(后简称《条例》)今年正式生效之前,中国政府从维护台湾同胞健康福祉出发,以对全球卫生防疫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主动地与世卫组织秘书处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就《条例》适用于台湾的安排进行了多次协商,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台湾专家与世卫组织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将台湾纳入全球卫生防疫体系。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台湾同胞健康的关心和诚意,也是我们对全球防疫高度负责的表现。

高强强调,无可争辩的事实表明,台湾医疗卫生专家参与世卫组织技术活动、开展卫生技术交流、获得医疗卫生信息的渠道是畅通的。为《条例》在台湾的实施制造障碍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台湾极少数政治人物。

大会开幕当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说,将于6月15日正式生效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适用于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中国全境。

该声明由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送交世界卫生组织秘书处,全文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国际卫生条例(2005)》(简称《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境,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二、根据《条例》第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指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为《条例》国家归口单位。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为各自管辖范围内负责实施《条例》规定的卫生当局。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及各地检验检疫机构为《条例》第二十二条所指的入境口岸的主管当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根据《条例》适用需要,正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进行修订;已将发展、加强和维持快速和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危害和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能力建设,纳入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国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中;正在制定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评估、判定和通报的技术规范;建立了实施《条例》的跨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协调机制;与相关缔约国开展了《条例》实施的合作与交流。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意并实施第五世界卫生大会有关决议,立即自愿遵守《条例》有关条款,以应对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造成的危险。

据世卫组织介绍,《国际卫生条例(2005)》是大多数国家通过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例,以控制来自可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迅速传播的疾病的威胁。该条例是《国际卫生条例(1969)》的修订版,不仅突破了后者仅强调对边界地区控制的局限,而且为从源头控制突发卫生事件提供了必要法律框架。

5月15日,高强在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提出了有效维护国际卫生安全,控制重大疾病在全球流行的三点倡议。

第一,充分发挥世卫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事务中的指导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公共卫生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健康问题,而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经济、社会和安全问题。世卫组织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世卫组织在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国政府应该更加支持世卫组织的工作,在世卫组织指导下,以对世界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卫生安全。

第二,进一步完善全球疾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全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各国政府应认真履行《国际卫生条例》确定的义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加强疾病监测、信息通报和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构筑国际公共卫生安全网络做出贡献。

第三,呼吁世卫组织和经济发达国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支持。世卫组织和经济发达国家应该从维护全球卫生安全出发,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建立、健全疾病监测网络,提高疾病防治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这是国际人道主义的体现,也是对国际卫生安全负责任的表现。中国的卫生发展尽管还面临很多困难,也愿意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一道,为构建国际卫生安全网络贡献一份力量。

当天,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向大会致词时,强调改善妇女和非洲人民健康的重要性,指出这是衡量世卫组织总体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

陈冯富珍去年11月份当选总干事时所做出的承诺,把改善妇女和非洲人民健康作为世卫组织今后的工作重点。

当天,高强在大会发言中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800万美元,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卫生问题。

高强说,这些资金将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建立、健全疾病监测网络,提高疾病防治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助于构建国际卫生安全网络。

高强在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呼吁世卫组织和经济发达国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支持。

他说,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卫生基础设施薄弱,饱受疾病流行的困扰。发达国家应从维护全球卫生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进行帮助。这是国际人道主义的体现,也是对国际卫生安全负责任的表现。

高强表示,中国的卫生发展尽管还面临很多困难,但中国愿意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一道,为构建国际卫生安全网络贡献一份力量。

5月23日,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在日内瓦闭幕,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非传染病、流感、疟疾和小儿麻痹症等世界主要卫生问题的15项决议。

世卫大会指出,2005年,非传染病造成大约3500万人死亡,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60%。非传染病造成的死亡有80%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其中约有1600万人不到70岁。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非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到2015年将有可能再上升17%。

世卫大会敦促成员国加强政府职能,支持现有全球卫生行动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实现今后10年非传染病造成的死亡率每年下降2%的目标。世卫大会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制订行动计划,以促进健康饮食,提高各国和个人对非传染病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认识。

关于流感,世卫大会敦促成员国及时与世卫组织合作中心共享病毒和样本,制订并加强现有流感疫苗政策,同时要求世卫组织总干事帮助促进发展中国家获得生产流感疫苗的能力,以避免流感大流行。

关于疟疾,世卫大会敦促成员国采取预防措施,比如大力普及安全有效的防疟专用蚊帐等,并促进青蒿素的使用。世卫大会决定将每年的4月25日定为“世界防治疟疾日”。

关于小儿麻痹症,世卫大会敦促成员国强化小儿麻痹症根除活动,并要求世卫组织总干事制订计划向高风险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以阻断小儿麻痹症病毒的最后传播链。

本届大会通过的决议还涉及改善工人健康、防治结核病与利什曼病以及控制酒精使用等。

第6篇: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区应急办:

根据区政府办《关于做好2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要求,我乡对2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和评估。现将总结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20*年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一)自然灾害。

20*年,我乡未发生等级性自然灾害。

(二)事故灾难。

20*年,我乡未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

(三)公共卫生。

20*年,我乡发生一般食物中毒事故1起,无一例人员死亡,未发生ⅲ级以上公共卫生事件。

(四)社会安全。

20*年,我乡未发生一般群体性事件。

二、20*年突发公共事件情况分析与评估

20*年,我乡按照省、市、区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要求,完善应急管理组织和责任体系,科学修编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确保了全乡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强化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

我乡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乡总体应急预案,抓紧完善修编乡、站所和各类专项预案,在原有预案基础上,组织编制了《××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乡处置植物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乡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乡重特大交通事故及因交通事故引发预案》等21个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流程,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先后组织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重特大安全事故救援处置、重特大交通事故及因交通事故引发预案处置演练和防洪、消防等演习,积累了应急处置经验,提高了应急联动和救援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了应急队伍综合素质。

(二)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我乡负责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发出预警报告,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把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强化应急管理知识宣传。

我乡坚持强化应急管理知识学习宣传培训,提高公众应急自救能力,以宣传贯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宣传和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全面提升我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通过会议、标语等宣传我乡“关注民情,关爱民生,共建和谐”的应急管理工作宗旨,大大提高了公众的参与能力和应急自救能力。

(四)强力推进应急管理“三进入”工作。

开展了应急管理进农户、进私营业主、进校园的“三进入”工作,在××村、××中学成功建立应急管理进基层示范点的基础上,指导各村“两委”、卫生院和学校等编制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建立应急管理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体系,使我乡现有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和预案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有效提高了我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三、2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少数干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公众对应急管理了解不全面,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预案还不够细。应急预案编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预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还不够强。三是应急演练规模较小、联动性不高,针对性尚需加强。四是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工作需继续加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乡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制度,全面落实责任。

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和“一岗双责”的要求,重点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并依照应急目标管理考核程序和制度,对于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人,一抓到底,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二)突出重点,推进常态管理。

一是抓好预案编制的完善。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二是抓好应急演练和宣传。在全乡有计划组织道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同步加大对群众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面对危机的自救能力和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抓好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四是强化安全生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坚持重点下移,做好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安全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理顺机制,推进协同处置。

一是理顺信息报送机制。进一步细化乡内的信息报送规则,明确信息报告责任,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二是理顺预测预警机制。根据日常监管获取的信息,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及时预警报告,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处置预案,逐步建立通过设定危机类别和等级进行风险提示的预测预警机制。三是理顺协同处置机制。制定应急计划,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加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危机处置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四)强化管理,加快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卫生、国土、农业、林业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警务、医务、民兵应急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社会救援能力;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管理,开展教育培训,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能力。

四、典型案例

第7篇: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公共安全;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20 — 02

城乡结合部是我国城市化大背景下一种特殊的地域结构,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相互渗透十分活跃的地区。城乡结合部具有过渡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它是城市和农村管理体制的交错区和真空区,城乡结合部一度成为了“不管部”。由于其人口、经济和社会构成的多元性,使得大量危险性因素滋生,严重的威胁着该地区的公共安全治理建设。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安全治理建设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城乡结合部的定义及其特征

城乡结合部的研究始于20世纪,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于1936年最早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的概念,随后普里奥把赫伯特的地理概念发展到社会概念,进一步提出了乡村——城市边缘带地的概念,这表明外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独特地域发展情况。我国的学者讨论和研究这种地域差别现象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城市边缘带”、“城乡结合部”、“城乡交缘带”、“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带”等概念。而“城乡结合部”比较准确的表达了这一地区的含义,即是指城市与乡村两个社会基本组织形式在空间分布上的过渡地域,是城市扩张过程中已经开始城市化但还未完全融入城市体系的农村地区。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过渡性。城乡结合部在地域上是城市和农村的交错带,在经济和社会要素的组成上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其形成过程是渐变和过渡性的。二是动态性。随着城市的动态发展,城乡结合部也由城区向农村扩展,城乡结合部位置的动态变化,导致其人口和经济等诸多要素也呈现动态发展趋势。三是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其地理环境上,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地形地貌;其次是人口构成上,既有农民,也有居民,还有大量的流动性人口;再次是经济和社会环境构成上,多以服务业和小手工业为主。

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安全所受威胁表现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安全。当代中国正处在巨大的社会变迁和“风险社会”阶段,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城乡结合部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在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严重的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特别是在公共安全方面更是对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受人为因素影响的事故性灾难日趋高发

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限制,不宜发展大型企业或高端服务性产业,从而使大量中小型企业依靠城市经济圈的辐射效应快速发展,这些企业规模小、技术低、管理差,导致事故性灾难发生的人为因子大量积聚;二是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之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地租相对城市较低廉,基础设施较农村地区较为完善,大量落后的产业迁移到此地区,诸如烟花爆竹厂、灰石长、垃圾废水处理厂等。这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容易忽视基础安全设施建设,而员工由于自身的素质较低,安全意识也相应较低,于是,在突发的事故灾难中,企业和员工不能及时进行自救,这不仅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员工的生命带来威胁,更是威胁到周边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事故频发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纳入国家规划建设当中,许多道路都是由当地居民自行建设,且多为单行道,路面没有用混凝土进行平整,路旁没有任何的交通安全标志。在道路上行使的大多是农用车辆、摩托车、三轮车等机动车辆,这些车辆的性能较弱,大多数没有牌照,驾驶人员的技术落后且安全意识缺失,在复杂的路况下交通安全事故多发,而事后的解决办法大多是私了,没有上报有关交通管理部门,因而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三)公共卫生安全矛盾逐渐凸显

一是城乡结合部的排污设施不到位,公共卫生条件差。城乡结合部居民区没有接通市政排污网络,排污管道多是由当地的地下沟渠改造且没有专门的疏通机构和人员,加之企业排污设施与居民排污设施混杂在一起,排污能力有限。二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医疗机构和设施缺乏,大量的外来人员就医只能依赖当地的卫生所和私人小诊所,这些医疗机构缺乏应有的医疗设施、人员以及技术,导致居民的病情不能得到及时控制,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故,也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成分复杂,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城乡结合部地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农居混杂,外来人口居多,因此治安问题尤为严峻。一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乡结合部地区,使得原有的社区管理资源匮乏;二是外来流动人口成分比较复杂,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低、法律意识差,受到犯罪分子的引诱后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本地居民有着强烈的排外心理,对外来人口具有某种不认同感,双方易引发口角,甚至是躯体和武力冲突,所以城乡结合部成为治安高危地带。

(五)和极端行为成为新的威胁

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的最主要的经济收入就是房租,许多居民利用城乡结合部土地动态变化和区位条件的特殊性,不顾现行的土地法规政策规定,纷纷在已有的房屋上私搭乱建,扩大建筑面积,以获取更大利益。这些违章建筑没有经过专业的规划,大多是在年限教久远的老房上增建,施工准备不足,施工单位多为私人承包,不仅存在巨大安全隐患,而且在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整治时,有的逐利者会不惜以极端方式引发群体围观,阻碍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诸如自焚、跳楼等。

三、城乡结合部地区公共安全治理思路

我国真正进行公共安全治理的时间并不长,公共安全治理建设还不够完善,对城乡结合部地区而言,城市管理不能延伸到此地区,而城郊农村村委会管理能力有限,因此,城乡结合部的公共安全治理应该根据其特殊性,以国家公共安全治理总方针为指导,吸收城市和农村公共安全治理建设的经验,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治理战略指导实践工作。

首先,要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安全治理纳入和谐社会建设体系,强化相关机构的风险意识。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其和谐和稳定程度关系到城市的扩展和农村的建设。公共安全是和谐社会的一大特征,因此,政府应当树立并强化公共安全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教育,塑造风险观念,及时把握和认知公共安全漏洞,这是积极应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公共安全问题的思想前提。

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要以城市安全治理模式为借鉴,以农村村民管理为依托,建立以城乡结合部本地居民为主的自治机构。一是吸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流动人员与本地居民组成统一的公共安全防控机构,由城乡结合部居民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二是要做好应急预警和演练机制。对本地区频发的公共安全事件,要做好总结,在事故发生前要做好应急演练工作,在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做出应急处理机制;三是要做好信息引导机制。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成分较为复杂,人口流动性高,文化素质较低,法律观念较差,要对他们进行观念疏导与信息引导,避免有的人员在思想上走上极端,遇到危险事故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

复次,要从源头上杜绝公共安全的威胁性因子。一是要对进入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企业进行安全性和环保性评估,在引进外来企业时不能只着眼于经济利益,更要注重引进企业的发展与本地区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二是对在本地居住的流动性人口要严格做好登记手续,加强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有劣迹重点人员的调查、帮助和管控;三是对违章搭建、乱丢弃、乱排放现象进行重点整治,当地政府部门要规范土地的开发与管理,对违章搭建、私自扩建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卫生管理部门要规范垃圾倾倒点并及时清理。

最后,要加大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安全产品的供给。城乡结合部地区管理资金来源没有纳入城市管理规划体系,农村管理资金又处在自身难保的阶段,因此,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管理机构应该合理规划财政资金,对部分公共产品可以实行私人供给,特别是对公共卫生设施,应该引入有能力的私人医疗机构,对零散的小诊所进行引导重组,对公共排污系统的收费可以由居民自行收支,相关管理部门做好监督工作,这样,才能在合理利用有限公共资源的情况下,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安全做好保障,也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和谐有序发展做好准备。

〔参 考 文 献〕

〔1〕薛谰,张强,钟开斌. 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杨长明.中国城市郊区化与政府管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3〕曹剑光.地方政府公共安全治理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01).

〔4〕陈道银.风险社会的公共安全治理〔J〕.学术论坛,2007,(04).

〔5〕吴坚.加快城乡结合部改造的八条途径〔J〕.探求,2011,(09).

第8篇: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2013年12月开始于西非几内亚的全球埃博拉危机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典型事件,共有110个国家或地区参与救援。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健康的影响因素也在“全球化”。此次埃博拉危机对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威胁,多国联合抗击埃博拉,彰显了在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和力量。中国政府先后于2014年4月、8月、9月和10月对相关国家提供了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包括防控物资、紧急现汇和粮食援助,派遣医疗队和公共卫生专家,援建生物实验室和治疗中心,在联合国发起倡议和与国际组织的积极合作等,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单次对外卫生援助,也是最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治理[1]。笔者作为中国首批抗埃援利医疗队抽组的相关组织者,全程参与了前期筹备工作,对医疗队的建设问题深有感触。本研究分析全球卫生治理面临的挑战,对中国援外应急医疗队的建设发展进行综述。

1全球卫生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资本、技术、劳务和商品的全球化,也推动了新发、再发传染病和气候变化等健康问题的全球化[2]。健康全球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和健康知识的传播、经济发展带动的卫生保障体系建立、卫生援助方面的多国合作将有效促进全球健康水平提升,而海外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西方文化引导的生活方式改变、全球贸易带来的不同地域传染病传播等,无疑带来了巨大的负面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再以传统思维方式去区分国内卫生与国际卫生,很有可能事倍功半。面对日益跨越国界的健康威胁,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单纯依靠单个国家的防范往往力不从心,还需要动员全球各种力量共同综合干预和治理,以减少疾病危害,促进人类健康。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的影响愈发严重,突发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世界人民的健康及社会的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坚持推动全球卫生治理,呼吁多国协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根据WHO公布的工作报告,仅2015年1月1日~10月17日期间,WHO便组织应对了42个国家的主要突发事件,其中包括27个紧急突发事件和19个长期突发事件,其中包含2个新的3级突发事件:尼泊尔地震(4月定级)和也门人道主义危机升级(7月提高定级),以及伊拉克的复杂人道主义危机(2014年8月定级)、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2014年7月定级)等在内的5个仍在持续的3级突发事件。报告同时指出:虽然最近几个月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疫情表明,在许多方面,WHO的应急组织结构、能力和文化需要进行改革,才能胜任其目标[3]。

2国际应急医疗队的建设与发展

外派医疗队到别的国家参加卫生救援是全球治理形式最直接的表现之一。由于许多公共卫生问题发生的突然性和剧烈的破坏性,并且往往对当地的卫生保障体系造成巨大损害,因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往往也是巨大的。当由此而造成的人员伤亡超出所在国家的承受范围,便急需国际紧急医疗援助,大批肩负人道主义使命的外国医疗队(FMT)因而诞生。FMT是指由医疗专业人员和后勤人员构成,在各国或组织内成立,需要时外派到受灾国执行任务的组织团队,专门致力于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在有限的时间及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内,展开基于国际分级水平和最低标准的基本或高级医疗救护[4]。FMT有各种类别,根据组织机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和非政府团队,其中政府团队又划分为民用与军用;而依据规模和救治能力,又可以将FMT划分为1级、2级、3级及特种专业医疗团队[4],其中1型FMT主要提供伤情的初步诊疗和其他紧急救护服务;2型FMT提供急症外科住院医疗服务FMT;3型FMT主要提供转诊患者的住院医疗服务,包括重症监护。近年来,FMT在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2010年海地地震为例,参与创伤救治服务的FMT达到40余支,分别来自18个不同国家,对近万灾民进行了医疗救助。由于FMT之间在职业素质、响应能力、恪守职业道德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某些FMT通常不熟悉国际应急反应的标准和规则,无法与正常的协调机制有效融合,因此出现了协调不畅、经验缺乏以及自我保障不力等问题。为了更好促进FMT的发展,WHO在进行广泛的咨询和论证后,以FMT为基础,起草了一系列关于构建国际标准化的医疗救援队框架和指导文件,并提出《突发性灾害情况下外国医疗队的分级和最低标准》[5]:(1)同意在抵达受援国后,向该国有关部门或主要国际机构注册,并服从全球、国家和地区及其他FMT或卫生系统等机构间响应协调机制。(2)承诺在到达受援国后报告FMT的分类、能力和服务。

(3)承诺在响应期间、队伍出发前,每隔一段时间向受灾国家当局和全球卫生部门集群(GHC)以国家报告或公认的国际报告的形式进行上报。(4)承诺对干预措施、临床监测和可能并发症等记录保密。(5)承诺对个别病人的治疗及必要的后续转诊计划进行记录。(6)承诺将成为广泛的医疗转诊系统的一部分,并根据队伍的不同类型来接收或转诊,或接收治疗后再转诊至其他FMT或当地的医疗服务系统,如果获得批准甚至转诊至其他国家。(7)FMT将坚持专业准则:所有队员必须在其国家经过执业注册,并且具有所在机构颁发的工作许可证。(8)FMT应保证队员均是其专业领域的专家,并经过战争或SOD外科损伤管理培训。大多数队员应有在严峻环境中关于全球健康、灾害救援医学及救护的培训和经验;在救援后期若有初级和无经验队员参与,须在有经验同事的监督下工作。(9)FMT队伍将确保所带的所有医药产品和设备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和药品捐赠指南。(10)除非在部署之前有协商,一般情况下FMT队伍需自给自足,不能对受援国提出任何后勤保障需求。(11)FMT遵守健康和环境卫生最低标准,包括对医疗废物合适地管理。(12)FMT必须保证其队伍及队员都有适当的医疗事故保险,并有相应的机制来处理医疗事故中病人的指控和投诉。(13)FMT必须有关于其队员健康和安全的适当安排,包括遣返和必要时的退出策略。为了更好促进FMT的建设工作,2015年8月,WHO启动了国际应急医疗队的注册与认证工作,来自世界范围内60多个国家的200多支救援队提交了申请。2016年初,为了提高FMT在世界各地应用的广泛性,WHO在世卫组织和泛美卫生组织(PAHO)应急卫生会议上,将FMT正式更名为EMT(EmergencyMedicalTeam,EMT)。4月16日,厄瓜多尔发生7.8级地震,10天内德国、哥伦比亚等5支国际EMT迅速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进行援助,这也是EMT在国际EMT标准下的首次登场。5月,经过重重选拔与考核,中国上海东方医院国际应急医疗队与一支俄罗斯医疗队成为首批通过WHO认证评估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6]。

3中国援外应急医疗队建设情况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支具有应急援外职能的医疗队,但专门以应急援外为目标,成体系、有编制的队伍尚未建立,在卫生外交能力、卫生治理等方面有待加强。我国既往的援外应急任务主要是在卫生外交和国内应急医疗队基础上实现的。3.1卫生外交中国的卫生外交是从1963年开始的,为了响应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的请求,我国从湖北省的医务人员中遴选出一支医疗队前往支援。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7个省、市、直辖区承担着对外援建任务,50多年来中国已经向包括亚、非、拉美等6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医疗队员近2.5万人次,卫生援助内容从单纯的技术、人员援助到医疗体系的筹建,援助模式也从单纯的“援助”转向“援助+合作”再到“共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赏。3.2应急医疗队建设中国应急医疗体系建设是伴随着突发灾害带来的伤痛逐步发展的。2003年非典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也为应急公共卫生体系敲响了警钟,我国开始筹措建立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2003年下半年,由原国家卫生部联合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文件《关于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意见》,明确全国各地省市需组建一支应急医疗后备队伍,主要由医疗专业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人员构成;同时制定了规范的应急建设目标原则、组织管理、培训配套等[7]。2004年,为全面系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国家卫生部组织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卫生厅组建共10支国家级救援队,主要负责救灾防病、应急卫生防疫、反恐医学救援等职责,其中上海、广东两支队伍参与执行了2004年东南亚地震海啸援助任务。2008年汶川地震后,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军队层面,对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的应急体系构建提升到了新高度。2010年,《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项目管理方案》与《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由原国家卫生部接连出台,明确队伍构成及筛选标准,制定负责单位的职权、队伍管理及装备管理等办法,并启动首批共包含11支国家级应急卫生救援队伍的建设实施项目。此外,全军所有部队医院建立了野战医疗队(所),形成了系统的军事应急医疗体系,担负应急出动、实地救援的职责。在2016年8月的缅甸大地震和2015年4月的尼泊尔地震中,我军就派出了多支医疗防疫队参与救援。目前,军队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援外应急卫生保障任务,如国际维和、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等,从国防部公布的数据看,仅维和一项,中国已派出3万多人次参加。综上分析,我国援外应急医疗队建设已经具备比较好的外交环境和能力体系支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内应急医疗队建设存在的不足,如徐立[8]提出的装备保障不尽合理、组织指挥制约过多、药材保障不适用、卫勤训练效果差等六类问题,以此更好探索科学合理的能力标准和训练体系。

4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进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面对海地地震、西非抗击埃博拉等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国迎难而上,从人员、物资、财政等多方面对受灾国进行全面地支持。2015年9月,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9]。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海外部队健康保障需求会越来越广泛、援外医疗援助任务会越来越多样,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援外应急医疗队伍,不仅仅是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具体举措,也是对维护自身部队健康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良敏,景军,程峰.由援助到共融:从抗击埃博拉看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变迁[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1):45-49.

[2]王全,向浩,何启强.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95-97.

[3]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对大规模严重突发事件的应对[R].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38届会议,2016年1月22日临时议程项目(EB138/23).

[4]罗发菊.WHO框架下的外国医疗队及灾后响应[J].中国灾害救援,2015,2:53-55.

[5]付辉.外国医疗队(FMT)建队的核心标准和注册流程[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1:5.

[6]本刊讯.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成为首批通过WHO认证评估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J].中国药房,2016,27(17):2357.

[7]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意见[R].卫生部公报,2003,12:30-31.

[8]徐立.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队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医院科学院.

第9篇: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94-02

卫生监督是国家卫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人均GDP2000――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为此,抓住时机紧跟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搞好卫生监督工作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1]。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场所也随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公共场所是指对公众开放,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其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群的身体健康,亟待我们解决。因此,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卫生监督部门积极探讨的问题。

1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条例》于1987年颁布并于1991年颁布《实施细则》,为创造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公共场所如网吧、按摩院、足疗馆、减肥中心、公寓等等场所,未被列入《条例》规定的七类28种公共场所范围中。这个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条例》第二条第一项中的饭馆、第七项中的候诊室分别是以餐饮卫生、传染病监督为主的公共场所,《条例》监管内容少且简单,为避免与食品、传染病监督重复一直未发证[2]。

1.2 执法主体已不存在,执法机构也发生了变化。《条例》第十条规定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监督工作卫生防疫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监督工作。条例规定的执法主体卫生防疫站2001年机构改革时已不存在,原来的卫生防疫站一份为二,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但现行法规缺乏该规定条款。

1.3 政府经费投入有限,卫生监督技术含量低。由于监督监测仪器落后,种类不全,卫生设施的审查缺乏准确性、科学性,大大地削减了卫生监督工作的监管力度。

1.4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存在地区和场所差异。我国西部地区和小城市相对于大中城市及东部地方来说,经费、检测的设备和力量相对不足。缺乏技术支撑,直接导致管理滞后[3]。

1.5 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不够,处罚种类单一。《条例》及《细则》中规定对违法行为的处罚20院至2万元,力度小,而且对违法行为须经警告后方可实施,起不到对经营者的教育作用

1.6 实际工作中从事卫生监督工作的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再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甚至相对一部分人工作盲目,对工作的目的和卫生学的意义知之甚少。

2 对策

2.1 尽快修订出台有关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法律及实施细则,确保有法可依。卫生场所的管理实际上是典型的综合监督。加快执法队伍自身素质的建设,加强卫生执法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应该加大对卫生监督监测的经费投入,提高卫生行政执法的工作效率。提高监测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执法监督的技术含量。根据不用问题选择不同的法规,恰当好处地运费公共场所的各项法规,更好地体现公共卫生监督的力度。

2.2 普及全民卫生法律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是卫生行政执法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在各地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环保城市的活动中,积极配合开展卫生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卫生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媒体营造声势,促进社会对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的了解和关注,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2.3 明确公共场所行业内部交叉监督问题。如宾馆内设立美容美发店、游泳馆、洗浴中心等等、建议国家尽快明确具体的工作程序,避免一个公共场所出现多证现象,同时避免无人管理造成监管空白点。

2.4 加大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的力度。避免突击性的检查。必须对美容美发、按摩院、茶馆等场所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加大力度。确保群众健康。监测结果显示上诉地方的用品用具卫生状况及其不好。

2.5 加强对人民健康有隐患的因素的监督。随着城乡建设的步伐的迈进,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对生活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环境中存在的低浓度的长期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们已经把发病前机体的变化作为评定环境质量好坏的依据,对避免可能发生的污染隐患的重视,公共场所的预防性监测工作显示出了重要性。

2.6 丰富监管手段,改革监管思路。目前,公共场所的服务内容,经营方式多样化,数量大幅增加,原有的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必须结合风险管理的原则,对人群密集和安全卫生隐患较大的场所实行更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措施,如远程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等管理模式。

2.7 与疾病控制中心协调配合,提高监管能力。卫生监督执法需要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监督质量,所有脸颊要保持和谐稳定,共同发展做好此项工作【4】。

总之,国家要逐渐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卫生监督力度的同时,不断完善卫生设施,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共同努力,营造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公共场所。

参考文献:

[1] 张光南,张淑兰,公共卫生执法监督的管理与对策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2009,35(14),2988-2995.

[2] 蒋海辉,张建华,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社会医学杂志,2010,8(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