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体系范文

素质教育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质教育体系

第1篇:素质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 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指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在高度信息化、传媒化的当今社会,媒介素养将同科学素养一样,成为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指标,而媒介素养教育则成为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途径。那么如何在中国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教育体制、媒介环境,探究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笔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制之中,使媒介素养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从中国的教育体制实际出发,作者初步构建出一个分阶段施行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一、中小学阶段教育模式:独立教学与学科渗透

所谓独立教学,是指将媒介素养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加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然而,独立教学模式暂时还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手段,其原因在于:(1)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一些西部边远地区的学校没有条件单独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2)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专业师资队伍还没有建设起来;(3)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往往比较繁重,贸然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会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可先选定部分地区的学校进行独立教学模式的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再向全国推广。

学科渗透则是指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现有学科当中,以相关学科中的媒介素养成分为基础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由于将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纳入全国教育体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当前更具普适性的是通过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到各科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这样既能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延续性,又不会增加学生过多的学习负担。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

除了普通高校的普及性教育外,师范院校还担负着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师资队伍的重任,因此要在师范院校当中开展媒介素养专业教育。作为未来教师,师范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公民媒介素养提高有着“后续递延性影响”,对于媒介素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普及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意义重大,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与中小学阶段的两种模式——独立教学和学科渗透两种模式相对应,师范院校除了对一般师范生进行专业教育外,还要利用传媒专业的优势,对传媒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培训,为媒介素养独立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师资力量。与此同时,鼓励师范院校传媒专业的学生到中小学任教还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为广泛的就业出路。

然而,教育改革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议程构建,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策略的探讨:

一是从政策和体制层面保证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展开。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指导各级学校的媒介素养课程构建,并积极与国外相关教育机构和地方教育单位合作,以确立适合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二是着力建设和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媒介素养教育能否成功进行,师资队伍是关键。但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个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1)在师范院校的传媒专业教育中融入教育学知识,为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立储备师资力量,鼓励传媒专业学生到中小学任教;(2)对师范生进行媒介素养专业教育,以便他们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3)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素养培训,鼓励他们尝试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到自己的学科中,以弥补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的局限。

三是积极进行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和创新。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媒介素养相应课程,并从当前中国国情、教育体制特色、媒介环境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邀请专家学者编写媒介素养相关教材,结合地方实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的修正和改进;在进行课堂内教学的同时,可以积极探索课堂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如邀请媒体对学生进行实时教育,使得学生对于媒介有着更为直观和鲜明的了解。

四是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推行。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为保证这一教育体系的有效展开,必须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例如将媒介素养考评纳入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中,定期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测评,对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得较好的机构和组织给予奖励等。

教养理论的创始者乔治格伯纳提出,现代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因此,提高公民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议,是与中国教育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学校的积极推进,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全社会的关注,最终向公民终身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2篇:素质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文化背景 语文教育 教育工作者 中专语文

一、中专语文教育现状

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实在教育的理念上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语文教育似乎在近代教育事业上显得越来越不受重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因为自身成长在这样一个汉语环境当中就会觉得语文学习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不需要花费太对的经历,所以就对语文学习较为忽视。

我国在中专语文教育的上大部分学校都保持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枯燥的课堂教学气氛会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反感,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这种教育模式存在很多缺点,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提出,我国中专语文教育也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扼杀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这样单项型的教育模式只会导致教学成果的停滞不前。

在对于古文化的教育上,一些教育人士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有点人认为古文化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物质文化发展的教育,一味的学习只能导致落后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建立,但是另外一部分人士认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意义,无论在怎样的时代里这样的价值观以及思想理念都是值得推崇的,所在在中专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这样的古文化的深刻意义授予学生使其丰富自己内涵的同时也能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这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需要清楚的历史文化。

二、不断完善我国中专语文教育

无论是教育或是社会文化中的其他事业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改善与进步的过程,只有在失败中才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尤其是教师自己要不断总结在工作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枯燥的课本知识在这时很难勾起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向往。最后,传统的考试制度,也在某一个层面上,扼制了学生创作的发挥力。

在中专院校当中往往重视对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文化课的教育,所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当中,语文教师要想他人所不敢想,以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以及模式在每一堂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都能够发挥出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不影响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之上,将每一个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得以一定程度的提升。

悠悠华夏文明五千年光辉历史,我们优秀的祖先凭借自己卓越的聪明才智,在人类创造的艺术长河之中留下的色彩斑斓的痕迹。语文这门课程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精华与深邃之处在其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在暗喻于写意的创作手法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对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传统语文教育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颇受冷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对于我国古文化的一种侵略,虽然英语以及其他课程在当代环境中确实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只有学习好本国的文化才能够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出彩的画面,而却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液具有深远的影响。

面对当前现在,除了营造一个重视语文教育的大环境之外,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来才是一项长远之计。在中专语文教学的课程融合现展的高新技术,如利用幻灯机图说文化发展的历史或带领学生观看相关文化的影片,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到语文教育的常识,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和深远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因为是中专类教育院校,学生自我安排的时间在相较之下还是比较充足的,学校乐意开展相关的课外兴趣小组,学习和研究我国语文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浅显的教育模式之下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历史感。最后,借鉴其他科目对于语文课程的介绍学习,将其知识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做到相互融合的方法。创新是任何事物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墨守陈规只会导致落后,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创新,所以,为了可以和世界同步前行,在小学美术教育方面,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无论外部环境为你提供怎样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专业水准才是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尤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拥有的专业水准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果。

首先,教师需要在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专业知识之下,不断学习和改进在教学中的手段,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她所掌握的知识需要在其原有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加工和改良,再将其传授与学生。其次,语文教师更加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将语文学习中的艺术价值通过文字的形式传达与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艺术价值的深层次传播。最后,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关心爱护学生,不仅在学业上给与学生帮助,更要在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结论

在我国,当代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模式的渗透,语文文化的优秀传承性也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研究层面仅仅局限于高端学者,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语文经典的普及范围很难得到切实的落实。语文教育是作为民族文化的集合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是教育人才的根本源泉力量。当代教育必须汲取的历史的经验教训,而其主要目标是彻底根除封建思想下的"传统文化"束缚,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与我国当代教育结合,成为人类优秀文化的载体,所以不断完善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对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中专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理念能能够保障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被荒废。

参考文献

[1]徐明生,国学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

[2]杨春霞,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价值[J]

第3篇:素质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职 文化素质 体系建构 实施保障

[作者简介]王彦(1964- ),女,广西灌阳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改革、职业口才、文化礼仪与文化素质研究。(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6号)等文件,为高职院校加强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建设,明晰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确定文化素质教育基本内容,从而构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 这就是说,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是指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演变,人们在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认识不断变化提高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文体验和人文知识积累,它通过个体内心的接纳、积淀、升华而形成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态度,倡导高品位的价值境界和深层次的品行修养。因而,文化素质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更着重于知识的内化,强调的不是表面知识,而是转化为内在的、精神的,融入人的气质、素质之中的内在修为;是知识的内化、融合、升华,从而把正确的做人、办事、处事的原则渗透到灵魂里,落实到行动上。

因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以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以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体悟、自身修养为教育方法,使高职学生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心理健全、人文精神丰满的和谐发展的人。其中,人文精神的涵养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人文知识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要求,人文知识教育主要应包括四类知识。一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及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二是职业素养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文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类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与鉴赏,对优秀文化精髓的汲取,开阔思维,丰富想象,获得灵感。四是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的通用知识。

(二)人文思维

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思维的训练。如通过文学作品体悟小说的澎湃大气、诗歌的含蓄隽永、散文的清新雅致和富有哲理,给学生以心灵的洗礼;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其缤纷色彩、柔美线条、丰富主题,让学生在视觉的震撼中升华情感。通过对学生的直觉、顿悟与灵感的激发,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领悟力和创造力。人文思维的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在设备的使用、产品的开发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人性化理念,为技术工作赋予更多的想象创新和艺术灵感。

(三)人文精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阐明了教育目的,即在于教人道理,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善良美德,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即培养人文精神。此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使学生具备竞争和团队意识,拥有竞争中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具备自我教育意识、拥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具备奋斗意识,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具备处理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还要具备效率意识;具备开拓意识,心胸开阔、乐于奉献意识等,这样就能去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

三、“一体两翼”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建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体,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一翼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课是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灵魂。特别是我国目前仍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受社会失范、文化冲突、价值多元等因素的冲击,我国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许多方面茫然无措,无法在多元文化和取向中做出正确抉择。思想政治课就担负着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

2.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课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建设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养成课程。

3.拓宽人文艺术类课程。我院充分发挥全院教师的积极性,将潜藏在教师群体中的文化素质特长转化为文化素质教育特色。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动员教师开设全院选修课,而且实现了从数量的满足到质量的提升。开设的人文艺术类选修课多达10多种,如公关与礼仪、影视欣赏、金庸武侠、音乐欣赏、形体与舞蹈、大学生必读人文经典、现代企业文化、现当代文学鉴赏等。

4.设置通用能力课程。从拓展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出发,我院经管系每个专业都将应用文写作、口才与演讲、社交礼仪、公共关系作为必修课,一些专业还开设了茶艺、彩妆等课程作为实践类必修课,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体的同时,毫不放松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把它作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如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加强专业学习,纷纷删减数学、英语、语文等课程,而我院坚持开设了数学、英语,经管系各专业都开设高职语文,抓紧抓好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正如著名职教专家戴士鸿教授最近在我院讲学时所说,一定要重视数学教学的改革,要把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联系起来,重视数学教学,并强调将来会是数学的世界。

(二)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另一翼

1.在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实训中贯穿文化素质教育。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融合度高、与社会联系广、与一线沟通多等特点,营造开放性的职业素质养成环境,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养成职业素质;使学生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文化精神,从而体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对人生事业的重要影响。

此外,我们也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综合实训中。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专业实训时,学习训练的都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内容,但对于这些内容的认知,需要认识的动力、认识方法、对认知作结论等,这些都会涉及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要将人文精神、人文情怀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融入综合实训教学中。

2.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塑造他们的人文精神,达到引导、陶冶、塑造人的目的。因而,积极开展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可以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美化心灵、娱乐身心;开办有时代特色的讲座,邀请名人学者开讲,让他们深邃的思想,智慧的火花,启迪学生的心灵。同时,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技能竞赛,充分激活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陶冶情操的目的。

四、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确立素质教育先进理念

1.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强调专业技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思维、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样重要。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学校教育应有的,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所规定的。

2.高职教育需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努力使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尊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顾及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配套的体系和制度

文化素质教育要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健康发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做保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有可靠组织保证。如各院校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学工处和负责思想政治课的社科部牵头,协调各系部,由专人负责,学院主管领导亲自抓,并有配套制度与措施,才能把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推向深入,落到实处,取得成效。目前我院已组成了由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学工处处长、社科部主任及各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主任为领导小组的专门机构,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的作用很关键。因此,第一,要求教师拓宽人文知识领域,广泛涉猎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沉淀、积蓄内化形成自己较为丰厚的人文知识结构。第二,要求教师将人文精神浸润于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素质的渗透紧密结合。既教书,又育人,自觉自为地担负起人文素质的培育者职责。第三,要求教师对国家民族具有深厚的感情,对人、对学生充满爱,并怀有崇高的责任心,他们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教学工作,教师的职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能对学生起到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作用,以自己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在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和精神导师。

(四)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文化素质量化考核标准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关注过程,更要重视监督与考核。学校在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时,要融入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评价。各校可在原有的操行评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并建立量化评分标准,使学生行动有所遵循。标准的制定能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更为规范,并起到导向作用,促进整个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大力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成果的外在表现,也是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的精神财富,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是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它能促进美好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形成,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校园精神、社团活动、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需统筹规划,着力打造,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努力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

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让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上下协同,齐抓共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充满人文精神的人才,让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扎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傅筠.试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2]李进,陈解放.提升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素质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素质教育;两主;两课堂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和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旅游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高职旅游教育现已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教育系统。201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 631 万人,比2009 年增长了 20 万人。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后高校毕业生每年将以近 10% 的比例递增。[1]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各大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应旅游业不断发展变化步伐与激烈竞争的人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关键。那么,如何构建系统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素质教育如何全面实施?本文在此如下探讨。

二、根据专业特点,构建系统的素质教育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多属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知识面覆盖之广、知识更新之快、实践性之强、很少有哪个专业能与之相比。这就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方向应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2]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需根据其课程特点设计全方位的素质教学体系(见下图):

在设计素质教育的模块和项目的同时,还需将以上素质教育模块合理贯穿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整个过程中。

三、充分发挥“两主两课堂“的育人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以人为本,发挥“两主”的育人作用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重要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两个主体。所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必须依赖 “两主”育人作用的发挥。

1.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应建设一支得力的学生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可由系党支部书记主管学生工作,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文化修养好、年富力强的教师做专(兼)职辅导员或学生工作专职干部,进行日常管理。教师采取各种方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在学习、生活、和情感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将素质教育广泛纳入日常教学之中。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无论哪方面的课程,教师可选取素质教育不同模块相应的素材 ,通过创设各种情景,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 ,每门课程(包括实习课)中都有素质教育的充足素材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 ,都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随时向学生渗透素质教育。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按专业综合能力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备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勇于创新、遵纪守法的合格大学生。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素质教育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结构、转变应试教育观念上做出努力;同时素质教育将重心转向人的教育,将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一,可通过开办学生干部培训班,通过讲座、案例分析、研讨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其二,通过组织各类社会实践、行业实习等,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等目标;其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发挥“两课堂”的育人作用

所谓“两课堂”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课堂即是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与学共同参与,又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明确各门课程的素质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第一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主渠道作用,让素质教育落实在教学全过程中

如在讲授《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等课程讲授我国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过程中 ,注意引导、激发学生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及对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自豪之感 ,从而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到地貌、气候、气象旅游资源的时候,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授各种地貌及各种气候及气象(“佛光”、“圣灯”等)的科学成因;在讲到工业旅游时 ,可对高新技术旅游区的各种高新技术进行科普水平的讲解;对于人文社科知识可根据不同课程内容 ,恰当地引入,以求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导游实务》的教学中 , 可针对目前导游队伍中出现的蒙骗游客的“黑导游”现象 ,用课堂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明白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如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业余党校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艺术节、旅游知识竞赛、职业礼仪大赛、专业技能大赛(如导游风采大赛、酒店技能大赛等)、经典诵读比赛、演讲和辩论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市场调研、景点调研、酒店参观考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去旅游景点、酒店打工,与旅游行业亲密接触,加深对职业的直接感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世界旅游纪念日或中国旅游纪念日宣传活动、宗教名胜举办的宗教节日(如“浴佛节”、“观音诞”等)接待活动、地方举办的特色文化节庆(如“登山文化节、“炮龙节”、“桃花节”)等,让学生开阔眼界,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等,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认识社会,充分发挥社会大学的育人作用。

四、结语

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构建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重点,充分发挥“两主两课堂”的育人作用,建设全方位的素质教学体系,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符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苏 健.在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职业规划课程的探索――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例[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第5篇:素质教育体系范文

依托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一是主题月活动。每年依次设计“奉献春天”、“青春足迹”、“对话青春”、“冲刺明天”、“挥汗乡村”、“起航”、“歌唱祖国”、“感恩的心”等十个活动主题。二是学生社团活动。建设“四个一”活动机制,即每一个社团配一名指导教师,每一个社团在一个学期中举办一次大型社团活动,每一个学期开展一次星级社团评选,每一学年举办一次社团文化节。三是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组建院系两级志愿服务队,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学生走进工厂、农村、社区等场所开展社会实践。

依托传统文化与道德讲堂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学校成立传统文化学院,建立“明伦堂、齐鲁轩、书画斋”三个工作室,研究国学经典和区域特色文化,开展传统书画的鉴赏和创作。学校还开设了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等丰富的人文类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将选修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覆盖全校学生。

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和企业文化渗透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学校搭建“科技普及、技能竞赛、项目研究”3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生科技创新队伍、指导教师队伍、组织管理队伍”3支队伍,采取“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及科技创新奖学金、建设一体化服务体系、完善多元评级机制”3项措施,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科技创新成果展等为载体,将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引入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企业规范和标准管理,并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训课程中,同时在班级考核中建立企业竞争机制,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实施企业员工考核制,并以“7S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第6篇:素质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军体教学;素质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中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租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是培养学员在现代化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培养出能够胜任未来战争的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将素质教育融入军体教学之中,对目前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做相应的更新。

一、融入素质教育的军体教学应把握的原则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确保培养人才的德、智、体、军、心等素质全面发展。

2、遵循军事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

准确把握军事体育教育的本质特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军体教育应注重基础性,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既从单个军人的队列动作、班的队列动作训练到日常的点滴养成,又坚持基础体能到基础技能到体魄训练的递进教学。

3、体现培养方式的灵活多样

大力提倡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的组训方式和培养对象,实行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单项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突出教育训练的改革创新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教育训练改革的发展趋势,坚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机制和育人模式的整体创新,使人才培养富有鲜明的时代性。军体教学的课程设置内容的取舍要依据学员所学专业对体能的要求来确定,教学要紧贴实战,以满足未来战争需求为出发点,做到三个结合,即人与武器、人与战场环境、人与作战样式的最佳结合,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真正作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二、军体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的环节

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

军事体育教员素质的高低,是事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由作为军事体育教员,在发展和培养学员全面素质的同时,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的转变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即使更新知识,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使自己由单纯的技术型享知识性和学者型转变,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技能、良好的师德,为学员树立学习的榜样。

2、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军校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实现军事、科技、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个性与和谐发展为宗旨,着重解决如何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又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要培养刨造性人才,无疑离不开素质教育。一方面通过素质教育创新才可能真正实现,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尊重学员个性发展

过去在军体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是偏重于"应试教育",强调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员,要求毕业学员要成为"标准件"。忽视了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品质的培养。二是军校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双重性"特点,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更多的是"捆绑式"和"封闭式"教育,把学员"统"得过死,很少有横向交流的机会。

4、积极倡导环境育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实施科学的军校管理,才能使"硬环境"得以更好的维护,在育人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才能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软环境",发挥好环境的育人功能。

5、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员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培养,要靠学员的自我提高和个性的自我发展,这一切必须让学员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保障,必须增加学员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自,为学员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创造良好环境,否则营造宽松环境就是一句空话。

三、在军体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在军体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还得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和建立适合的评价体系。

1、丰富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

一是要调动学员的自主性,摒弃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我示范你模仿的被动教学模式,发展以启发和引导为核心的教法,创造以研究和发现为主旨的学法。二是要重视学员的个性发展,坚持因人施教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依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鼓励学员激发个性.发展特长。三是应用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质量,增强功效。首先要广泛运用计算机,搞好辅助教学。

2、建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学质量评估

科学的评估体系,使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明确、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通过对素质教育效果的价值判断可为素质教育提供有效反馈信息,从而修正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评价方法上,要实现由"单项评"向"多项评"转变。同时还要建立教员教学评估体系。军体教员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注重准确性,只有评估的准确性高,才能摸清教员教学的真实情况;其次,评价内容要突出重点。从教员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科学分析,筛选出重点内容,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使教员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真正建立在科学性、先进性的基础上。

21世纪的素质教育,军队院校的军事体育教学,应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有效的提高学员全面的军事素质,充分发挥军事体育教学的特殊作用;同时要加速军事体育课程的改革,使之更快、更好地适应国防现代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l李来柱.军校学员教育与管理[Ml.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2l刘彦俊等.飞行院校素质教育[Ml国防大学m版社.2002.

第7篇:素质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 管理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93-01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储备“四有”接班人的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之一。基础教育历来为各个国家所重视,也是各个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1999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 决定着我们人才资源的水平。怎样在小学教育中建设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管理体系,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小学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

小学的教育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机构,建立相应的制度,采用相关的手段和措施,领导和指导全校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好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工作中,设及的问题有很多,本文拟从校园环境育人体系和学校素质教育管理评价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在现有的小学教育管理中,如何建设好小学素质教育管理体系。

1、校园环境育人体系的建设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小学的育人环境,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教育文化。环境育人是一种无声教育,其育人功能已被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所认同。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小学生们具有激励的引导、团结的引导和美育的引导。要使校园的育人功能的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校园大环境是整洁优美的,就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规范他们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学风、班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小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必须首先建设好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方案,并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空间资源和条件,创建出一个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而安全的优美校园环境。其中,运动空间的安排、校园植物的覆盖,需强调空间视觉的效果;教室是学生们最集中的地方,必须强调整齐、和谐、素雅;卫生间、垃圾桶的设置,必须考虑洁净、方便、美化;文化设施和标识的布置安排,应该由学校统一制作和管理,以防主题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只要明确了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的意义,并且对这个工作常抓不懈,这对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激励学生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营造尊师爱生的氛围将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2、学校素质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建设

学校教育的特点在于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小学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体现在完成教育目的性和计划性上,并集中体现于严密的组织性上。这要求学校必须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其中,素质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建设是目前小学教育改革应该高度重视的。学校要建设一个适应现代小学素质教育管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2.1明确素质培养的目标

“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施工大纲。没有目标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实施素质教育只有目标明确, 才有清晰可循的指向。”这个目标应该包含学校素质教育目标,教师素质教学目标,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等方面。并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人材培养的要求,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 构建起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2.2改革学校考试评价体系

这个改革需要从教师业绩考核评价方法和学生考试评价方法上同时进行。现在,有的学校考试评价改革出现了“等级制”、“评语制”、“等级加评语制”等方法,目的在于取消小学长期存在的“百分制”。在教师业绩考核上,从以往只重视所授课班级成绩,向人格魅力、职业规范、教学研究、业务能力、教学成绩等多方面进行量化评价。

2.3从教学环节和教学课堂上向素质化教育转变

学校在教学管理上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条件,通过降低课堂讲授、降低课外作业量,严格控制素质教育计划外的教学安排、教材使用,严格禁止素质教育计划外的课余、周末补课等。

2.4完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机制

长期以来,学生教育的责任都在学校的错误认识,使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时,缺乏来自社会自觉的支持,也缺乏来自社会的各种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的管理者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方法寻求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把可以利用的诸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电影院、运动场等公共设施为小学的素质教育所利用。把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种庆典节庆、文化活动、科技活动、文艺表演、文艺比赛等与小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对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建设小学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2.5完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机制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所有最初的认知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学校的管理者要从制度上、方法上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并形成有效的对接机制。在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等方法外,创新家庭、学校对接的素质教育模式,使家庭、学校把对孩子的教育从以往只专注于学习成绩,向全面培养“四有”素质上转变。实施小学素质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的管理者只有从树立全面的学生培养观和人才质量观,从制度建设和管理体系上深入细致的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才能全面推进小学的素质教育,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第8篇:素质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育;大学生;素质培养;作用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理论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许多高校正积极探索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型人才的地方。因此,人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培养21世纪专门型人才中发挥积极作用。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一起形成培养我们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跨世纪的全面发展新人的完整教育体系。从体育本质看,它不仅造就人的健康的体魄,它还造就人的美好心灵。又由于体育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是师生两方面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更具有参与性与实践性。因此,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就应全面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一、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可以包括两点:一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二是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办学宗旨。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其特性主要包括全面性、全体性和个体性。全面性是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体性是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个体性是指教育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根据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来看,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体育教育中,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个体性等特点。

那么,也可以说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

1.体育教育是以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的教育活动,但是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体育对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实质就是通过体育促使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机能、能力和精神几方面得到充分的、均衡的发展。体育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体育教育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将德育渗透到体育之中。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从体育美学的观点讲,体育中的美育主要指通过协调发展身体,来塑造匀称的体态、完成有力、熟练敏捷的优美动作,以及培养开朗的胸襟、坚毅的性格、高尚的情操。

2.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 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具备创造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个性的发展要求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在德、智、体诸方面创造性地主动得到发展,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3.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既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在人的素质构成中起主导作用,这就决定了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所担负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对高校体育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体育已从单一增强体质的本质功能向教育、竞技、娱乐、生活、促进个体社会化等融合的方向变化而形成了多元化功能;对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从单一的生物观向生理、心理、社会三维评价过渡。高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促使学生的体质、心理、品德、适应能力得到最大发展。所以说体育学科育人优势,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高校体育教师应做到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1.制定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目标。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高校体育教师在传授新内容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确定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进行体育教学,顺利完成高校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

2.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在优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第一,高校体育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第二,在学习前对学生讲明学习的难点,当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

3.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结合。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高校体育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高校体育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示范讲解、测试、预测、提问等复习方式,通过分组进行练习;通过做游戏等方式提高运用高校体育技术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健康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

4.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教书育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规律,高校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高校体育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最具影响力,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文明礼貌,勇于改正错误。高校体育教学既有高校体育理论课,又有体能训练课。因此,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要忠于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吴亚娟.关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2).

[2]万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9(10).

[3]苏桃,刘文娟.论图书馆对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2009(04).

第9篇:素质教育体系范文

这种局限就是:学校教育。大部分基于素质教育的讨论是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进行的,但忽略了校园以外的受教育者,而这些受教育者的数量之多是不容忽视的。素质教育是基于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撇开教育主体谈素质教育,不但是对我们忽略的那部分受教育者的不尊重,也必将阻碍我们看待素质教育的视角,或一叶障目,或有失远见。

一、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

1.素质教育的终极关怀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人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有一种对“素质教育”的定义:“针对人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进行教育培养使良好行为或品质固定下来并具有恒常特性的一种教育干预过程”。看来,素质具备一定的恒常特性,也就是在时间上的稳定性。

素质教育的终极关怀,就是要体现对人本身的关怀。不仅仅是对受教育者在校阶段的负责,也要体现对受教育者整个人生的关怀;不仅仅对受教育者的学校教育负责,也要负责对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构建科学的可持续体系;不仅仅要研究受教育者在学校这个象牙塔中的教育规律,而且要在充分研究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教育规律,突出人的价、人的完善、使受教育者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

国际终身教育思想提出是在本世纪60年代,由法国原教育部部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成人教育局局长的时候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这一思想一经提出,便在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引发了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一系列变革。

二、终身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终课题

1.能力恐慌与知识恐慌引发终身学习的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新经济格局重新树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不下。新兴产业层出不穷,新的就业机会不断涌现。巨大的生存压力、群体压力和社会压力,成为引发终身学习的无穷动力。通过学习,掌握新知识;通过培训,掌握新技能;通过教育,获得新能力。有了对终身学习的需要,才会有终身教育的必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终身学习能力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界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称为其核心竞争力。那么,什么是人的核心竞争力呢?笔者认为,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是一种系统性很强的学习能力。终身教育提供的教育机会固然是开放的,但也必须清晰的意识到,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中的教育,也不是相互孤立、相互封闭、互不联系的,而是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的教育整体。换句话说,只有相互联系构成连续性和统一性的教育,才能叫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不是各个阶段、各类教育简单地相加或者是混合,而是内在地具有本质联系的教育有机统一体。

三、学校教育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学习能力是一种本能, 在面临生存困境,外在压力时,人的潜质会得到开发,自发地进行学习。但也必须看到,这种被动的强迫的学习,无法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一种“迫于生计”的学习,也就无法使受教育者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发展。

而我们所要培养的“终身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具备对未来有强烈的憧憬和向往并可以正确把握的能力;具备高瞻远瞩的目光和胸怀大局的气魄,对科技发展方向有充分认识,科学决策的能力;具备对自身能够客观评价,从实际出发,使自己的观念、知识、技能的更新与社会需求时代需要相一致的能力;具备为了进行系统学习和职业设计,在人生的适当阶段,自主选择教育方式和教育机构、获得新知、实现综合素质有序提高的能力。

终身教育是一种系统性很强的教育方式。终身教育体系就是按照终身教育思想和原则,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确立的包括教育结构、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运行机制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各种形态教育一体化的有机结合体。其中,学校教育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