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质量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环境与企业会计理论
(一)环境及环境问题一般意义上说,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或主体相对的客体。当中心或主体不同时,相应的客体或环境的含义就不同。在环境科学中,环境一般是指:(1)一个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自然状况或物质条件;(2)影响个体或群体的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从工作需要出发给环境做出定义。例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用枚举法对所保护的环境对象定义为:“本法所指的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声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中对环境所下的定义是:组织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的组织是指,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企业、政府机构和社团或是他们的部分或结合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一个系统本身,可能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系统,具有以下五个特征:集合性。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区别的单元组合起来;关联性。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即,各个组成部分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密切联系;目的性。任何系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即按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的;环境适应性。系统总是存在并活动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整体性。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都要服从整体的要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环境质量则是指环境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适宜性。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环境形成了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平衡关系。但是,人类的活动,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化生产,剧烈地改变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从而使环境不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质量,既指环境的总体质量,也指环境要素的质量。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生物环境质量。每一个环境要素可以用多个环境质量参数或因素加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
(二)环境与企业会计理论西方国家早些年,在企业环境会计理论构建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存在一种看法,认为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理论的基石的四假设与环境问题,至少在三方面有相当的偏差:一是环境会计关注的是来自于社会和环境的事项,而非单纯的经济事项;二是环境会计广泛采用的是非标准意义上的财务语言;三是证券市场投资者以外的信息使用者成为环境会计报表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理论界在处理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关系和界定环境会计的属性时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将环境会计构建在相同的假设和概念框架下,作为传统会计的补充,依此将环境会计的研究与现行的主流会计研究相融合。并坚持以证券市场投资者作为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而对其它社会效用有所限制。二是将社会和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企业与社会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由于它涉及到更宽泛内容和多样化的披露方式,因而,被传统会计学认为是会计属性模糊并缺乏可靠性。源于此两种观点,在西方国家这些年来众多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基本可以归类为两类理论框架:其一,以经济决策有用性为导向的研究:该学派认为最终检验环境会计报告信息有用性的方法是它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该学派大量采用排序性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传统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反馈的各类信息进行研究,按重要性标准排序,得出现行环境会计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具有“适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利用数学模型对环境信息影响股票价格行为进行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或工作量浩大,或数理模型复杂,研究文献汗牛充栋,但却未见能形成大体一致的结论,构建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其二,是关注对象更为广泛的政治经济学层面的探索。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各种利益、目标操纵者和特殊交换机制相互作用的学科。其视野不仅专注于市场交易的信息行为。更重要的是用来分析各种非市场契约模式下的交易表现。它致力于阐明多元化利益集团间关系的调和、修正和转变。这一学派以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基础,形成了股东理论和合法性理论。股东理论将股东视作环境会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管理层若希望企业经营持续的成功就必须迎合和满足股东们的需要。股东的影响力越大,企业因股东意愿而做出的调整就越多.从而也就决定了环境会计的披露内容和程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环境会计可以被看作是股东和公司之间相互影响的产物。合法性理论认为在管理层在制定公司政策时需要考虑两方面:一是基本的环境测量;二是环境披露政策。当公众感知的企业环境价值与事实上的企业环境价值存在差异的时候,管理层应采取积极的方式改变和引导公众,最终使二者达成统一。具体地说,当企业环境价值差异属于企业实际表现不佳时,企业应调整企业的行为并告知公众企业行为的实质变化;若企业环境价值差异属于公众对企业行为的误解时,企业应设法改变公众对企业行为的认知度;若企业环境价值差异源于公众对企业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抱有不切实际或不恰当的期望,企业管理层应采取措施纠正公众的这种预期。西方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不论是决策有用观点还是政治经济观点,其立足点不外乎传统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管理层财富最大化和社会财富最大化两大类。传统的决策有用观都大多把理论建立在狭义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模型之上,合法性理论则更倾向于管理层财富最大化模型。在近些年,西方环境会计的研究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他们的理论研究建立在社会财富最大化模型之上。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管理者财富最大化模型基本上属于一种小范围的、确定性的模型。社会财富最大化模型,强调企业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它们是组成和支撑社会运行的一部分,并且将这种更大范围内相互依存的关系解释为组织和社会以及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社会契约,企业以社会财富最大化的方式运行,并从中获得与社会有关的合法化地位。社会契约可以假定是隐含的,各种社会法律使这种特定的社会契约更加清楚明确。这些隐含的社会契约和明确的法律法规,也就是社会为企业组织规定的会计责任。随着社会投资理论的提出,包括自然环境本身和下一代利益在内,更为广泛的利益群体也都被统一进来。显然,从社会财富最大化目标到企业的社会契约再到企业会计责任,基本可以看到环境问题和传统企业会计之间清晰的理论联系纽带,也可以基于此种联系构建一座环境问题和传统会计理论研究的桥梁。
三、环境价值与会计目标
(一)环境价值人类之外的自然环境具有工具价值,能够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木材等其他工业原料,甚至作为获取美感的欣赏对象。这是环境的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自然环境,是否具有本身的内在的独立于人类的价值?既内在的价值?现代科学在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生命系统表现为网络格局。人们遇到的生态系统,无论是有机体的部分、有机体本身或由其集体组成的群落(生态系统),其组成是用网络形式排列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作为群体的生命之网,是生命系统中的多层结构:物种层次,在某一空间范围内,不同物种在生命活动中与其他有机体紧密联系,命运有一定的共同性,这种组合称为“同生群”。在一个同生群内,一个植物种的灭绝,数拾个相互依赖的昆虫、动物或其他植物种跟随消失。生态系统层次,生态系统是生物在地球上生存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由众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物理环境组成。这些有机体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属于不同的物种,在食物链上居于不同的营养级位,有生产者,居于不同级位的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作为开放的系统,来自太阳的能量在系统内流动,而物质则在系统内循环。生物圈层次:是指覆盖地球表面,组成地球大气圈的下层,土壤、岩石圈表层及整个生命界。总之,正是不同层次的形形的生命系统的网络共同维持着地球上各种功能的运转,保证了生命的持续繁荣。这就是自然间和谐、稳定和秩序。从这意义上说,我们不能砍掉“生命之网”的任何一个环节,以至牺牲其完整性。但是对于一个个体、一个物种或生态系统,情况又不一样。达尔文进化论的中心要点是:生物具有超过其支持他们的环境承载能力的繁殖能力。大多数个体在生命的早期死去,这显然对所涉及的个体是“恶”,但这对于他所从属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繁荣是必要的。是“善”当然,这种“善”是完全独立于人类的利益,即他们具有它们自己内在的价值。所以,从生命的网络格局看,无论是物种、或者是生态系统,或者是盖娅的某个组成部分都具有其内在的价值。
(二)会计目标环境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达为在遵从社会契约前提下使企业的社会价值最大化。环境会计目标不仅应包括了现行传统会计的本质也应包括了企业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而且还应包括了企业和环境的时间因素,也既社会价值最大化,不仅仅是当前的,而且应该是长期的,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环境会计目标的理论必须与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相结合。根据可持续发展世界企业委员会(WBCSD)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包括对经济财富、环境质量和社会公平的积极追求。由于社会公平目标的抽象性和不可计量性,环境会计,将经济—生态效益作为系统的目标,也是无可厚非的现实明智之举。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就是企业能够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和服务,这些商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需求.保证生活质量,同时,又能逐步将生态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少到地球可能承载的水平之内。因此,环境会计的核心目标可以表达为计量、揭示和报告企业的经济-生态效益,和追求企业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依据这一目标,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理就应得到企业的足够的保护。同时,经济-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大多易于计量,而且这些因素变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也相对易于确认和计量。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则属于社会会计学研究的范畴。在环境会计研究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概念而不将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同时列为目标也属正常。1983年世界银行积极鼓励修订现行的会计体系,增加环境项目,建立与联合国国民会计体系相配套的环境辅助账户。1989年我国政府修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力图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以使国民经济核算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一阶段环境会计的发展,正是将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计量、揭示和报告融合进传统的企业会计,从而催生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环境会计的过程。显而易见,在依经济-生态效益目标构建环境会计系统过程中,还必须深入研究并明确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孰先孰后?这就回到前述的环境自身价值的认定和独立于人类经济利益之外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善”或“恶”的判断。换言之,以经济-生态效益为理论基础的环境会计目标,实际上默认了企业的经效益同生态效益具有“此消彼长”的假设。也就是说。除非能双赢,否则,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关系,必有一方需要做出让步。因此,在环境会计学中,必然要引进更多的环境科学的准则、判断依据和方法。
四、环境评价与环境会计的经济后果
(一)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估环境质量的优劣,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环境质量回顾评价。这是对某一区域某一历史阶段的环境质量的历史变化的评价,评价的资料是历史数据。这种评价可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发展趋势。二是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这种评价是利用近期的环境监测数据所做的分析与评价,它反映的是区域环境质量的现状。三是环境影响评价。这种评价是对拟议中的重要决策或项目开发、生产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作用,及其造成的环境变化和对人类健康和福利的可能的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并提出减免这些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评价所涉及的环境要素,可以将环境评价分为综合评价(涉及区域所有重要环境要素)和单要素评价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所谓环境影响,按照ISO14001的定义,是指“全部或部分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益或有害的变化。”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单个建设项目或企业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环境影响评价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代替的预知功能、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无论对于新开发项目还是开发完成后在运行中的项目,它可以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同时也可以提出各种环境破坏的减免措施和评价各种环境破坏减免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从而为环境破坏和不良影响治理工程提供依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在更好层次上保证区域开发和公共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少或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除环境检测技术和手段外,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环境保护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标准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的总称,简称为环保标准。”环境保护标准是制订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技术依据,它使环保法规具有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为执法提供了手段和依据;是环境管理,既环境立法、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环保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环保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只有国家标准。”概括起来,目前我国执行的是四类两级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群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维护生态平衡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环境质量标准是以国家的环境保护的法规为政策依据,以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评价环境质量的尺度和进行环境规划、评价和管理的依据。环境质量标准依据环境要素分为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
关键词:移动媒体;教学质量;环境评价;低头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65-02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平台迅速扩大。然而,获取的方式、内容和时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对教学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容易造成和教学相抵触的局面。这种现象,在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愈演愈烈。移动媒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应用,已经迅速进入大学校园,在学习生活、娱乐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参与的政治生活等方面与大学生紧密融合,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一、移动媒体在校园中利与弊
移动媒体终端的代表即为手机,智能手机的应用在各大高校已经普及,而且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校园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于在校园中工作和学习的所有人群,包括教师、学生、教辅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信息的传播和流动更加迅速和直接,极大提高了各个环节的办事效率。但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为:(1)在教室上课或者自习,大多时间在使用手机进行网页浏览,或者使用各类软件、应用,或者游戏和购物,绝大多数情况下难以自制,影响学习。(2)在宿舍可以应用手机上网完成一切相关事务,几乎可以不用出门。例如购物、点餐、缴费等等。移动媒体的迅速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高校教学中应该因势利导,不能完全禁止。之前已有报道,高校中采用学生上课前自愿上交手机,以此来约束课堂愈演愈烈的“低头族”现象,初期有一定的效果,但之后受到学生的抵触,分析原因是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较多,需要及时联系并获取信息。而且,越高年级的同学越是无法脱离移动媒体的联络网。
二、发挥移动媒体优势,提升课程学习质量
此现象的分析和在学生中进行的调查,反馈信息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因势利导,使网络移动媒体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帮手,而不是抢占学生注意力的强劲对手。结合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讲授的《环境评价》课程内容,增加移动网络的课堂互动,较好地解决了以往较为严重的学生上课低头看手机、注视幻灯片但思想游离其外、对课堂提问没有反应、与教师没有互动等问题。《环境评价》是环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使学生全面了解目前环境评价的发展现状、评价观点、评价理论、评价方法,掌握现阶段评价所使用的评价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评价基础知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声环境质量评价等。使学生掌握环境评价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掌握污染源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环境要素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结合本课程内容,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中,包含重点概念,如环境质量、环境评价、环境标准、污染调查以及评价的数学模型。本部分重点是环境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分类、意义。难点是理解环境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和联系,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课堂讲述定义,名词的内涵和外延需要结合案例来深化理解,这一环节在课堂上立刻进行。对课堂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拿出手机,通过网络搜索包含不同重点概念的案例,完成后进行讲述和讨论。实际应用中,这一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既掌握了重点概念,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程内容如何与实际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度。
2.环境评价的重点是针对各个环境要素进行评价。对于大气和水的环境质量评价内容,需要重点掌握的是各个要素质量现状评价以及影响评价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运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模型评价的核心是选择模型的方法以及模型中各个参数的确定。在以往常规方法进行教学时,由于本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和枯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结合移动网络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如:针对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学生浏览相关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网站,选择案例介绍,直接针对案例来分析。针对水质量评价,下载各年度国家环保局环境质量年鉴,从中抽取相关数据,结合课堂介绍的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和已有结论相比较,检验模型和方法的准确性。
3.环境评价中越来越重视的评价对象是土壤和噪声。土壤评价的重点是土壤评价的分类、土壤的分级评价及土壤污染容量的预测。难点是土壤污染及破坏的影响识别、土壤的分级评价及土壤污染容量的预测。而噪声评价的重点和难点是环境噪声的影响预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查阅最新国家标准,比较不同用途土壤的标准限值。然后根据讲述内容掌握评价模型和方法。查阅已有案例的评价方法,以及各个参数确定方法,对实际案例进行评价。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有了直接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针对噪声评价,学生可以浏览相关监测网站,记录不同时间段和地点的噪声数值,画出变化曲线进行评价。使学生对于身边的环境评价得出相关结论,极大促进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质量。
4.针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内容,需要掌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应用实例。同时,掌握环境风险评价的含义和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了解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应用实例。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阅本地区新建开发区和老经济区改造的工程实施现状。掌握大量基础数据以及相关公示内容。下载研究各个项目的公众参与调查表,进而以实例分析的放发来进行评价。针对环境风险评价,同样浏览不同类型项目的涵盖内容,运行方式,污染处理等,积极主动分析不同类型的风险,并应用已有模型进行评价。
体上,在《环境评价》课堂教学中,尝试结合移动多媒体的使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这一方法的实施后,学生的出勤率极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上升显著。另外,这一模式的教学,使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识程度有了极大提高,对于本专业的社会功能和贡献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极大增强了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为后面的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新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不可避免。如何引导并发展这些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服务于高校的教学,提升各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总体思想是“疏”而非“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技术优势,共享技术成果。
参考文献:
[1]米惠惠.从“低头族”看移动媒体的“使用与满足”[J].新闻世界,2014,(5):205-206.
[2]杜文晶.移动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影响的研究[J].学理论,2015,(19):132-135.
[3]蒯治任.移动媒体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J].语文建设,2013,(9):7-8.
Exploring Mobile Media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Us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s an Example
ZHOU Li-na,LI Rong-hua,MAO Hu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orthwest A& 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设计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一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2 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方法的特点
2.1 系统观
生态城市是一类极其复杂的城乡复合系统,其中各种社会、经济、自然因素通过各种功能流和反馈关系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时空网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是行不通的,往往顾此失被,规划设计必须有系统观念和网络思维,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生态城市各要素的整体联系。系统思想将生态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组分间的简单关联。
2.2 综合观
综合观体现在多学科参与和规划内容拓展的两个方面。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安全。生态城市规划不再局限于物质规划,并改变其原先的统治地位,而融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规划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规划。
2.3 区域观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并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生态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单单只追求自身繁荣,而掠夺其区域资源,必将反过来制约自身的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应当力求与其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这要求生态城市规划不能仅局限于小范围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关注大范围的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层次的规划,如规划应考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 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的构想
3.1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互不干涉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脱销原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产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2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3.3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在城市各机构中通过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化发展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3.4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 结束语
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态城市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更应该改变观念,以适应时展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噪声污染防治法;修改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217-01
1《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修改的必要性分析
1.1噪声污染的危害及现状
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得到以下数据:全国73.7%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和较好水平,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和较好水平的占72.5%。全国97.3%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和较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处于好和较好水平的占97.3%。全国城市各类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为88.4%,夜间达标率为72.8%。
1.2修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2010年12月15日,环境保护部等11个部门联合《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举措。主要目标为:到2015年,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业、交通、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排放全面达标,居民噪声污染投诉、和纠纷下降;声环境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明显提高,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农村地区声环境进一步改善。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上述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是否有效可行。
1.3现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存在的缺陷
(1)对噪声污染的界定不清。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所以我国环境污染的概念采用“超标+扰民”的定义模式,这种模式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质疑。一些企业为了逃避噪声污染的治理和惩罚而迁移到郊区甚至是广大偏远农村地区,尽管噪声达到超标标准但是并没有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是不是属于噪声污染范畴?相反的,还有一些低频噪声,完全符合噪声排放标准,却严重影响了周围公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这属不属于噪声污染?
(2)公民安静权的缺位。
环境噪声污染的法理基础来自于环境权中的安静权。从法律的视角看,安静权是指保障公民享有的、不被环境噪声污染的安静生活的权利。因此,在立法中有必要对安静权设立明确可行的权利义务。只有在立法中确立安静权,公民才能在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理直气壮的提讼,其损害赔偿请求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只有确立安静权,才能使公众的环保观念得以强化,有效确保公众的声环境质量。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其环境基本法中已明确规定了公民安静权,而我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对此没有规定。
(3)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6条规定了统一监督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从理论上看,这种有统有分的管理体制似乎结合了噪声污染的特点以及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的实际,是一种多头监管的理想模式。但在实际管理中,这种有统有分、多龙治水的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导致发生噪声污染事件时,几个部门同时过问,交叉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或者相关部门推诿扯皮,推卸责任。不能统一协调的对噪声污染进行防治,致使“噪声依旧”。比如,目前公众普遍反映强烈频频投诉的KTV、夜店等娱乐场所噪音扰民事件,KTV等娱乐场所的经营许可证是工商管理部门颁发的,其文化经营许可证是由文化部门颁发的,其经营管理可能有工商部门、文化部门和公安部门联合执法管理,其噪声污染有公安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管理。这样以来,看似合理的法律规定在实际中漏洞百出。
(4)噪声污染防治基本制度不完善。
噪音防控法律制度是噪音控制的关键,一部法律是否能够起到保护环境和污染防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制度是否先进可行及有效。纵观我国现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仅规定了噪声排放申报制度而未规定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的适用对象不全面以及对期限、权限、事后跟踪检测等问题未作出规定;排污收费制度的征收对象不全面;排放标准混乱,许多新型噪声不知适用哪种排放标准,没有规定地方排放标准;检测制度太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
2对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修改的建议
2.1对噪声污染概念的修改建议
噪声污染概念的界定是《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逻辑起点,它决定了噪声污染防治法的方向,所以修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必须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的“超标+扰民”的定义模式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逻辑缺陷,导致在现实实际中存在不可弥补的法律漏洞。笔者认为,噪声污染的概念应该是指所产生的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或者造成声环境质量下降,或者干扰他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2.2对管理体制的修改建议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没有详细划分对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和分工,只是规定了似乎很理想的多头监管模式,这种多头监管模式在实际执法中不能统一协调的对噪声污染进行防治,漏洞百出。不过这一问题似乎正在得到有效解决,因为在我国各个地方制定的地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中逐渐探索出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将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噪声排放归到不同行业的管理机关进行管理。比如:《天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第三条规定:“市和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管理部门和海事行政管理部门、渔政渔港监督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下列分工,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1)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对道路交通噪声及由机动车辆产生的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2)各级公安治安管理部门负责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2.3对法律制度的修改建议
本人建议作出以下修改:第一,增加许可证制度的规定,与《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遥相呼应,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第二,详细规定申请许可证的条件、程序及变更申报的内容、程序等等。第三,应特别说明一下关于噪声排放许可证的发放问题。建议由环保部门核发许可证,而不是向《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由政府部门核发许可证。因为核发审批部门要随时对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工作让政府直接操作不太合适,同时环保部门的专业性和技术也胜于政府。第四,对申报的内容以及颁发许可证的情况进行信息公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审查和颁发排污许可证的情况予以公告,并定期将严重排污者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2.4对农村噪声污染防治的补充
现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以城市噪声污染防治为主线,而忽视了农村与小城镇的噪声污染防治。在内容方面,现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主要针对建筑施工噪声、城市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以及城市生活噪声污染,忽视了对农业、养殖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噪声污染。所以建议把农村与小城镇的噪声污染防治以及农业、养殖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噪声污染的内容在修改后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有所体现。进一步改善乡村声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城镇化过程中噪声污染,防止噪声污染从城市向乡村的转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地声环境管理,应列为噪声敏感区加以保护。各地应将加强乡村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纳入日常环境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质量评价;必要性;内容;原则;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周围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而然地,环境质量评价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态环境质量是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分,特别是有生命组分的质量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价其环境质量的优劣。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利用生态系统最综合、最为本质的属性特征变化,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给以数量化表征,并划分为一定的等级给予评价,由此可见,生态环境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很强。
1.环境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多,产生了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生态平衡失调,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积极补救,对任何拟建的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时, 积极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经济就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发展起来的产物,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日益重视和发展生态经济,宏观的经济政策层面就是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政策体系;微观的生态技术层面是指在各具体行业的经济活动中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其核心思想就是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在能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建设项目投资科学决策应综合考虑工程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质量因素。应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给予重视,否则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一味地追求工业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建立在生态基础上,有确保那些支撑长期增长幅度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受到保护和发展,最终使得经济发展因失去健全的生态基础而难以持续。我国了可持续发展观,在发展指标上,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尤其是环境、生态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水平,这才符合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建设项目投资前期工作核心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是非常有必要的。
2.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
2.1重要性原则。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分析生态环境的成因、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解生态环境的构成因子,弄清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变化及其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每一项指标均应是反映该领域的主要指标,同时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生态环境各方面的状况。正确选择评价参数和质量标准,确定适宜的权重,最终达到全面、正确地认识生态状况及其生态效应。
2.2持续利用原则。生态环境系统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多因素系统,它综合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特征,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时,应从生态、经济和政策等方面按照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原则,使单要素和综合整体的质量评价结果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性。
2.3贵极无价原则。对于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自然奇观、独特的生态系统等,认为其价值无穷,无法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特殊符号来表示,而不能估价。
3.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方法
3.1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特定时空范围内生态安全状况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是主体对客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在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时,应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和评价的目应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和评价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标准,以此为参照系来评价该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偏离未退化的、稳定的生态环境质量的程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预防性、诊断性和预兆性特征,以及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傻康之间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最主要的生态系统功能体现在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价值功能,这些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指示物种评价和结构功能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和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
3.2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生态环境优劣的定量描述和评定,其目的是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找出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制订生态环境规划和有关管理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环境质量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有:评分迭加法、综合指标法、聚类分析法、自然度方法、景观生态学法、生态图法、生物生产力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及多级关联评价法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可靠性最终取决于对生态环境的全面认识和理解程度,获取可靠的基础数据,把握生态环境特点、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评价成功的关键。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数学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为了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评价的水平,应努力加强数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渗透。
4.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4.1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对评价区内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运用污染源评价的方法筛选出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全面调查生态环境,收集原有的调查结果和分析资料,根据评价任务和目的选取对生态环境质量形成、发展、变化影响重大的因素,再采用专门的评价方法得到各评价要素质量和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是研究外环境的污染现状,它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重心所在。
4.2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各评价要素质量变化引起的环境生态效应和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如生物的生态变异、生理功能异常、减产、不结实直至死亡、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生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状况的影响,如儿童的发育、健康状况,成人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能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等;经济效益分析,以货币作为衡量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大小的尺度,将生态环境质量所受的损害进行经济损失估算。
5.结语
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不仅以各自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市的某些部分,而且结合在一起对城市施加综合影响,共同塑造着城市的景观,甚至左右着城市的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环境的优化调控与科学管理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重要举措。从环境生态角度看,社会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更关系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因此,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的时候,要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各方面。评价生态环境的素质优劣,是以生态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生存及持续发展的适宜度作为衡量标准,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应正确认识环境,分析环境,从而达到客观准确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强虹,刘增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4(01)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既给环境带来冲击,也对环境保护产生了急迫需求。为了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防患于未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显得越发重要。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环境保护和建设打下前提和基础。
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指以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为评价对象,依据农业生态系统属性数据和资料,选取科学的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而进行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它为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建设和保护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基础。
1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1.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科学性原则。选取的评价指标应科学、准确,要选取能反映所评价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综合指标。为了使选取的目标具有可比性,相邻地区的指标应统一量化,方便横向与纵向比较。
主导性或代表性原则。制约农业生态环境的因素很多,利用单一因子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过多又很难操作,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可比较的,能直接反映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征的主导性指标。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具有可行性,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考虑其指标采集工作的可操作性,没有办法量化的资料不能称其为指标。其次,选取指标时应注意灵活性即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变化时,能明显地表现出它的变化和征兆,这样选取的指标才有意义。
适用性原则。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任何一个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故选取的指标应具有一致性,即适用性。当然,不同区域的环境具有不同的具体特点,因而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特点建立不同的标准。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当前关于评价体系的研究,多注重分层、分系统等方面。例如:李英等人针对济南地区生态环境所展现出来的现实特点进行研究,构建了济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体系。此类指标体系具体到要素层共包括了31个要素,用于对济南市区在内的111个乡镇进行逐层评价。第一层为目标层,反映生态质量总数;第二层为系统层,由5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生态脆弱度、生态影响度、生态抗逆水平、人文发展度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第三层为状态层,对上一层具体评价指标加以体现,并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第四层为要素层,用来评析初始目标对象。“朱晓华等分别以徐州等地做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体系研究的目标区域。区域生态的总目标层由社会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构成,以综合指数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来评析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环境、自然、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4个子系统构成了制约层。16个基本要素组成各个子系统构成了要素层。28个直接度量因子构成了指标层。孙希华将山东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作为评价的总指标,其评价准则主要由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技术要素和自然环境要素所构成,每一准则层由不同的要素组成,48个要素组成所需评价的要素层”。运用“树木活力”法对吉林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这一新的综合生态指标由千庆兰提出,补充在通常状况下要想科学、全面地解决生态环境质量目前存在的不足,仅仅依靠单一的环境指标是不够的。
本文评价体系的建立,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使指标体系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二是使指标体系最简单化。在此原则的基础上,确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来说,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体系和多级指标体系。通常情况下,一级指标体系不能完整而清晰地反映多层次属性的特点。而农业生态环境又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质量。因此,多级指标体系能够清晰准确地反映各子系统之间差异及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因此目前多级指标体系比较常用,其中多以二级指标体系为常见。
根据以上宗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整个指标体系得以确立。通常把农业生态环境又分为四个子体系:“生境资源状况体系、生物状况体系、生态状况体系和环境污染体系。生境资源状况体系由四个指标组成:“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亩/人)、草地面积占有比率(%)、水域面积占有比率(%)、森林覆盖面积比率。”环境污染体系由三个指标组成:“灌溉水质量、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农田大气环境质量。”生物状况体系由两个指标组成: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农作物中农药含量。
生态状况体系由五个指标组成:“水土流失比率(%)、水土三化比率(%)、每亩平均施化肥量(千克/亩)、每亩平均施农药量(克/亩)、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2 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方法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就是指为了满足生态环境过程中的一系列目标要求,所采用的程序步骤和相应的技术方法。国内外已经提出应用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至今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方法系列,较成熟的方法有:
2.1 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即加权平均法。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一般都是采用比较易行的德尔菲法(专家评分法)。它可以简便、直观地体现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但是该方法的不足是主观性比较大,因为专家在打分的过程中,主观因素和自己的经验,都在左右着分值的确定。
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后,根据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其权重值,将各因素的变化值得出综合评价值。通常采用的数学模型按因子之间的相互相联性、构成模式,第一步计算出各评价因子的加权质量指数,然后再按评价因子的归属关系得出三个因子集的质量分指数,最终由因子集质量分指数得出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质量指数分为子体系指数和总指数两级。共有四个子体系:灌溉用水子体系、农田大气子体系、农田土壤子体系和其他生态环境子体系。每个子体系由若干指标组成。由指标值求出指数值。总指数值由四个子体系的分数值加权和得出。然后根据加权值的大小来得出环境质量的好坏。
2.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环境质量具有精确与模糊、确定与不确定的特性,所以环境质量评价中又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扎德教授创立的。因此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模糊信息,以及评判结果用模糊性的语言,该方法既有严格的定量刻划,也有对难以定量分析的模糊现象进行主观上的定性描述,把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方法。
通过计算的综合判断中的各元素之值,对生态环境做出评判,评价等级。模糊评价方法,有时比较粗糙,而且往往受控于某污染权重的项目,以至于有误判的现象,在评价因素时,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而且导致实用性差。此外,还有一些方法:类比分析法,作为一种常用半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主要有生态因子类比、生态环境问题类比以及生态环境整体类比三种类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通过功能与稳定性分析与空问结构分析进行评价。图形叠置法,即生态图法,即一张图上跌合两个以上的生态环境信息,构成复合图,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的程度和方向。列表清单,分别将各种生态环境因子劣种统一表格的行与列里,逐一进行分析并以数字、正负号或其他符号表示其强度、性质等;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是最常用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表征生态环境因子特性的指标体系和确定评价标准的建立,并赋予因子权重,然后建立评价函数曲线,得出综合评价指数值。例如内梅罗指数用于评价水环境质量,上海大气质量指数、格林大气指数用于评价大气质量。
关键词:室内环境质量;室内空气污染;绿色建筑材料
室内环境是人的一生中接触时间最长的外环境,也是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外环境。室内环境的质量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及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建筑热”、“装修热”,即大量的建筑及装修材料的应用,从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病态建筑综合症(Sick-Building Syndrome)”。从宏观角度看,建材工业是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破坏土地资源多,对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行业之一,也是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元凶。绿色建材改变了传统建材高消耗、高污染、损害人的健康的状况,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加速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
一 室内环境的认识
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从最初对特定工作场所(如工厂车间)中对预防职业病的环境质量的初步认识,到今天,随着建筑物的封闭化及全球的环境恶化所暴露出的越来越严重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建筑物的功能分区、空间尺度、温湿度、通风换气、噪音、无障碍的室内布置及室内空气质量等,而在这诸多因素中,目前,空气质量是影响室内环境的重要因素,已经被列入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5种环境因素之一。包括大型百货商店、学校教室、办公室、住宅等在内的室内空气质量已成为环境专家们研讨的焦点。
二 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因素
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是一个能为大多数室内成员认可的、舒适的热湿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和电磁环境,同时也能够为室内人员提供新鲜宜人、激发活力并且对健康无负面影响的高品质空气,以满足人体的舒适感和健康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至少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与室内环境污染物的接触时间远远大于室外。因此,室内环境质量的优劣已经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
目前室内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1)建筑物自身造成的室内污染,它主要包括放射性污染和氨气污染。(2)装饰装修造成的室内污染,它是目前最突出的污染。其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是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氨气。(3)空调等设备使用不当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
三 建筑材料所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在众多影响室内环境因素中,目前建筑材料是非生物污染的重要来源,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建筑及装修材料所带来最大的污染就是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及家具,这些材料对人体健康影响较为明显的污染物为甲醛、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物、氨和天然放射性气体氡等。
(1)甲醛的来源及危害
甲醛大量存在于多种建筑材料及装饰板材制品中:如水溶性涂料、油漆、黏合剂、泡沫隔热板、各种人造板(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等)。甲醛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室温时极易挥发,是室内最重要的污染物,它对人的眼睛、呼吸系统、皮肤等有强烈的刺激、毒性、致癌作用。
(2)氡气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建筑材料中砖、瓦、水泥,装饰材料中地砖、陶瓷、大理石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放射性核素,据有关部门监测,饰材中花岗岩、大理石部分超标严重。常接触氡气表现为乏力、脱发、牙龈出血白血胞降低,可诱发不孕、不育、胎儿畸形、基因突变、遗传病等后果。
(3)苯系物、TVOC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苯系物及TVOC主要来源于各种涂料、胶粘剂人造板材、壁纸等装饰装修材料中。它是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易挥发到空气中,接触一定浓度的苯系物会引起人体急、慢性中毒,可出现头痛、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出现结膜出血、抽搐和昏迷。苯及其化合物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物质。
(4)氨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氨主要来自于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这些含有大量氨气类物质的外加剂在墙体中随着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气的浓度不断提高,另外,室内空气中的氨气也普遍存在于室内装饰材料,比如家具涂饰时所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中。室内环境中氨气通常经呼吸道为人体所吸收,会损害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
四 绿色环保建材对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的作用
(1)绿色建材的概念
绿色建材较为确切的称应该是生态建材;也包括健康材料、环保建材等,我国通常称之为绿色建材。绿色建材的概念是在1988年第一届国际材料科学研究会议提出的,1992年国际学术界明确提出绿色建材的定义:“绿色建材是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1]
(2)绿色建材的基本特征
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其生产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工业废弃物。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3)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铅、镉、铬等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4)产品的设计是以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即产品不能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益于人体健康。产品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灭菌、防霉、除臭、隔热、阻燃、防火、调温、调湿、消磁、防射线、抗静电、解除异味等。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再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3)室内环境质量与绿色建材的选择
建筑与装修材料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把好材料关,运用绿色建材是防止室内空气污染的核心。近年来,国内外开发出一些符合生态保护的绿色建材产品如:无毒涂料、抗菌涂料、光致变色玻璃、调节湿度的建材、生态建筑涂料、胶漆装饰材料、生态地板、石膏装饰材料、净化空气的预制板、抗菌陶瓷、纳米空气净化负离子涂膜等等。我们在建筑与装修材料的选择方面应尽可能选用这些低放射性、低污染的绿色建筑材料,并考虑多使用一些可再生建材,一方面这可以避免室内环境污染的发生和原材料的浪费。例如“纳米空气净化涂膜”,该产品喷涂在室内墙壁上,其遇光后发生反应产生的物质能将甲醛分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同时还能持久释放大量负离子,杀菌、消毒、除臭、降解异味,不产生二次污染。另一方面,绿色建材可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发展与环境的统一,现代与长远的结合。因此要以战略的眼光、时代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努力促进的绿色建材发展,以绿色建材建造健康、安全、舒适、美观的建筑与室内环境,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五 结束语
运用绿色建材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是一项新的课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吸取和借鉴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筑材料不能只局限于起架构和装饰作用,还要考虑环境作用方面的评价及室内生态环境、细菌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面积和生活条件的较大改善,大力开发利用绿色建材为人们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已成为21世纪建筑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除了要求建筑物的形态、结构、美观、功能等要素外,对各类建筑材料的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健康、安全、环境等方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编 ・ 绿色建材与建材绿色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 张玉祥主编・绿色建材产品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 袭著革主编・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土壤污染概念;3类评价指标;探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89
1 土壤污染的概念和3类评价指标内容概述
所谓土壤污染,指的就是由于某些土壤元素的超标,导致土壤的效力下降,对于农作物的生产起到了不良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截至目前为止,对于土壤污染的含义的界定,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定义指标。
目前,所广泛使用的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采用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评价指标。在该类型的土壤污染评价过程中,主要是对土壤所能够承受的污染元素的总体含量进行考察,一旦土壤中的元素数值快要接近这个数值,就要对土壤的污染排放和元素摄入进行合理的控制,防止土壤污染的产生和加剧;第二,是采用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该指标主要指的是GB-15168之中所谓土壤污染元素的含量的具体规定,具体的来说,一旦相应的土壤污染元素数值超出了该指标的具体规定,就需要对该土壤的实际污染情况进行深度的调查研究,防止土壤污染的情况的出现;第三,是采用土壤污染临界值的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是对当地区域的土壤的质量进行深度分析,为土壤环境选择一个具体的污染临界值,一旦土壤中的污染元素超出了这个临界值,就需要对土壤的污染元素进行重点的整治处理,有效的防止土壤污染情况的出现。
2 进行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的重要意义
所谓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指的就是在进行土壤污染的研究控制过程中,按照保证土壤质量的实际要求,进行对监测土壤污染的各个指标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保证在进行土壤污染控制过程中,都进行严格的指标设定,以便于保证最终得到的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结果可以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土壤的实际状态,为后续的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进行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真实有效。其中,保证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的完整性指的就是最后的数据结果可以满足后续的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数据要求;保证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的代表性指的是所采用的研究指标可以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土壤污染的真实情况;保证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的准确性则是保证最终得到的土壤污染情况数据有着对于区域土壤环境的真实反映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进行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研究工作,可以对土壤的真实污染情况进行真实的反应,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3 土壤污染的3类评价指标的深度探析
3.1 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评价指标
在进行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评价指标的应用过程中,要对我国目前的环保政策所标出的土壤中所蕴含各种污染物质的数据信息进行调查。具体的来说,进行采样的过程中,要对进行土壤中所蕴含的酸碱度数值情况、有机物蕴含情况、重金属浓度含量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研究,并按照相应的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具体规定,并在进行土壤污染数值的控制之前,对于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进行调查设计。一般情况下,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指的是在很少经过人类活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土壤污染数值,在进行该类型的土壤污染的控制过程中,要保证要进行对于该数值的适当人为调整,保证土壤环境避免可能经受的污染情况
3.2 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
在进行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之中,要对相关的国家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所采用的国家参考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土壤中的各种元素的实际含量。具体的来说,在进行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设定之前,要对检验数值的准确性进行分析研究,保证所使用的参考指标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土壤的状态。在进行土壤状态的监测过程中,还要对相关的参考数据进行整合处理,防止由于检测的疏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的准确度。最后,要保证所使用的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数据都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土壤的真实状态,保证后续的土壤污染排除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土壤污染临界值的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
在进行土壤污染临界值的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研究过程中,要进行对土壤承载能力的真实考核。具体的来说,要对进行土壤的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并对土壤的元素含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土壤污染临界值研究的合理性,还要保证制定出来的土壤污染临界值可以和土壤环境的实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做好了土壤污染临界值的研究工作之后,还要对土壤元素含量的研究过程中,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来进行研究,以便于充分的满足后续的土壤污染的需要,为后续的土壤污染解决过程提供足够的参考建议。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土壤污染的概念和3类评价指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采用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的评价指标、土壤环境评价的相关国家指标参考、土壤污染临界值的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控制好土壤质量,并为后续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国庆,骆永明,宋静,夏家淇.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I・国际动态及中国的修订考虑[J].土壤学报,2005(04).
[2]陈怀满,郑春荣,周东美,王慎强.关于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研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06).
[3]袁建新,王云.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现存问题与建议[J]. 中国环境监测,2000(05).
关键词:模糊数学;模糊综合评价;水质评价
收稿日期:2012-01-19
作者简介:宣 卓(1972―),男,安徽肥东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市政工程建设规划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156-03
1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水质污染加剧与人们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尤其是水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水质是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污染物之间关系复杂,对水质的影响程度不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综合评价法用隶属函数剖析水质分类界限,有效克服了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亦此亦彼性,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及客观性。
2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其根据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原则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对受到多因素影响的对象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它能很好地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2.1 建立评价对象的因子集和评价集
假设参与评价的因子有m个,则评价因子集为:U={U1,U2,…,Um};假设水质级别划分为n级,则评价集为:V={V1,V2,…,Vn}。
2.2 建立评价因子的权重集
由于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一般不相同,为了反映各因子的重要程度,对各因子Ui应赋予一个相应的权数ai(i=1,2,…,m),这些权数组成了权重集:
A~={a1,a2,…,am},
其中,ai的计算公式为:
ai′=ci/si;ai=ai′/∑mi=1ai′;i=1,2,…,m。
式中为c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实测浓度;s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基点值。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标准有5级,基点值si取中间一级的标准限值。由于溶解氧(DO)是正效指标,含量越大表示水质越好,因此,它的权重赋值则取其倒数。
2.3 单因子模糊评价
单因子模糊评价是指单独对一个影响因子进行评价,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集元素的隶属程度,一般用rij(i=1,2,…,m;j=1,2,…,n)表示。
2.3.1 隶属度的确定及隶属函数的建立
影响因子对评价集的隶属度可以通过对该因子的隶属函数的计算来确定,本研究通过确定分级代表值ein建立线性隶属函数:
rin 1-ri(n-1), ei(n-1)
(ei(n+1)-Ci)/(ei(n+1)-ein),ein
0,Ci≤ei(n-1),Ci≥ei(n+1)
式中rin为评价因子对于这n类水质标准的隶属度;Ci为评价因子的实测浓度;ein为各级代表值,其确定方式是:ei1取水质标准第一级的值,ei2取水质标准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平均值,依此类推。
由于DO不是污染物,其浓度越大表明水质越好,因此在运用隶属函数求解DO隶属度的时候,需将上式中的大于改为小于,小于改为大于。
2.3.2 建立单因子模糊矩阵
模糊矩阵是反映每个因子对其各个环境质量标准等级的隶属程度,根据上述隶属函数的公式,计算出各单因子评价集的隶属度,得出模糊关系矩阵:
R~=r11 r12 …r1(n-1) r1n
r21 r22 …r2(n-1) r2n
rm1 rm2 …rm(n-1) rmn
式中m为污染因子数,n为水质类别数。
2.4 模糊综合评价
单因子模糊评价,仅仅反映了一个因子对评价对象的影响,而需要考虑所有因子的综合影响,这就是模糊综合评价。该方法将权重集与单因子模糊评价矩阵复合,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即B~=(bj)=A~•R~,(j=1,…,n),其是评价集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
3 某河流水质模糊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3.1 因子集及评价集的建立
本文数据来源于地方监测站2008年全年对某河流的监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7项指标组成因子集,即U={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监测数据见表1。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确立分级代表值(表2)建立评价集V={Ⅰ,Ⅱ,Ⅲ,Ⅳ,Ⅴ,劣Ⅴ},将水质分为6类。
3.2 计算权重集和隶属度
以该河流1月份为例,运用前文提到的公式计算后得到:A~=(0.073,0.146,0.085,0.157,0.387,0.025,0.127);
由B~=A~•R~可以得到B~=(bj)=(0.127,0.025,0.157,0.157,0,0.387),b6=0.387为最大值,因此,1月份综合评价水质级别为劣Ⅴ类。同理,可以得出其他11个月份的水质级别。
3.3 模糊评价与结果
模糊评价结果见表3。
4 结语
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引入权重和隶属度的概念,充分考虑了多个因子对水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水质污染程度的模糊性带来的人为主观判断,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多种因子复合影响下的水质状况,为制定环保政策和水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孙 明,赵 敏,林素婷.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5):67~68.
[2] 高健磊,吴译宇,左其亭,等.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3] 曾 永,樊引琴,王丽伟,等.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比较[J].人民黄河,2007,29(2):45,65.
[4] 姚志远,郝庆菊,江长胜,等.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北碚主要支流河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211~215.
[5] 孙世群,方红卫,朱雨龙,等.模糊综合评判在淮河安徽段干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59~161.
[6] 管佳佳,洪天求.巢湖炯炀河水质评价及主成分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8,16(3):89~93.
[7] 孙宝权,董少杰,邵作玖,等.探讨模糊评价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7(3):127~128,141.
[8] 李祚泳,丁 晶,彭荔红.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 高海勇.模糊评价法在东湖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3):159~160.
[10] 杨 昆,孙世群.淮南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7(2):90~93.
Application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Xuan Zhuo
(Feidong County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ureau,Anhui Province,Hefei 2316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