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物流特点范文

应急物流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物流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物流特点

第1篇:应急物流特点范文

关键词:弹簧;雾化喷嘴;减温减器;结构;应用

1 概述

随着工业的发展,最近几年来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非可再生资源急剧减少,人们对能源越来越重视,意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能源息息相关,在研发的过程中,不但要开发研制新能源,还要有效的节约能源,这成为了各国研究相关能源的主要课题。通过高压输电的原理可以推理出,蒸汽在高压过热状态下输送能量损耗最小,为了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提高能量的使用效率,将蒸汽在到了用户端后,根据不同需要,通过减温减压系统的处理得到需要的温度和压力下的二次蒸汽。另外,当高压的干饱和蒸汽减压至低压时,在下游出口会产生过热度,这就需要减温器将过热的蒸汽降温至所需的接近饱和的温度。在工业生产中,高温高压蒸汽有着广泛的应用。像化工厂、电厂等所要的各种温度、压力的蒸汽都需要通过减温减压系统来调节蒸汽的温度和压力,而减温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蒸汽管道中加入一装置,使其对减温水进化雾化并与蒸汽混合进行减温,如果雾化不好,将会造成蒸汽中带水严重,温度不易控制,同时使蒸汽管道破裂,造成事故。

减温器的类型比较多,其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是喷雾型减温器,通过喷嘴向蒸汽喷减温水来实现减温过程,减温装置的性能、使用寿命和二次蒸汽温度受减温水的雾化效果影响较大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影响减温水雾化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喷嘴的结构。在稳定工况下,减温系统的喷嘴一般采用传统的笛型喷嘴,由于笛型喷嘴通流截面积是固定不变的的,在减温水的流量和压力变化时它的流截面积不会随之变化,当蒸汽或减温水工艺参数变化范围较大时,就会致使减温效果降低或不能减温,减温雾化的效果比较差,与之相反的如果超温会使有关零部件过热,减少其使用寿命,甚至因超温而发生严重的停车事故。

减温减压器是火力发电机组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电站机组中重要的蒸汽调节控制设备。在汽轮机的高压旁路系统中,减温减压器不可或缺地与其他设备关联比较紧密,通过调节主蒸汽参数来保证整个机组平稳运行。

2 减温减压器的结构性能和作用

2.1 减温减压器的机构

减温减压器的结构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即减压阀、减温水调节阀、将减温水喷射到蒸汽中的喷水装置(弹簧雾化喷嘴)。减温减压器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两种类型。如图1-图4所示。

减温减压器的减温水喷嘴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在喷嘴的设计中引入弹簧,当减温水进入减温器后,喷嘴前后即存在压差,弹簧在此压差的作用下伸缩,于是减温水从环状喷雾口喷出,形成极薄的雾化水裙。当减温水流量变化时,喷嘴前后的压差也会发生变化,弹簧的伸缩量会随之改变,环状喷雾口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喷嘴喷速保持常数,使喷入的减温水在接触到阀门内壁和管线前充分雾化,这种设计几乎不会冲击壳体及管线,从而既使阀门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也使噪音降低。

2.2 减温减压器的作用

减温减压器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广泛并得到普遍应用,它既能够调节蒸汽压力、温度,也是降低高压、高速蒸汽所产生的剧烈振动与噪声重要装置,是蒸汽排放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减温减压器是蒸汽排放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减温减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首先对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减压,高温高压蒸汽通过减压装置节流绝热降压,与此同时蒸汽的过热度增加使原来的饱和蒸汽变为过热蒸汽;然后再对已减压的蒸汽绝热加湿,将经过喷嘴雾化后的减温水直接喷入过热的蒸汽气流中,减温水滴从过热的蒸汽流中吸收热量,使水温、蒸发和过热,从而达到调节过热蒸汽温度的目的。同时利用本身节流降压以及穿孔板结构,使蒸汽的排放噪声降低。

3 减温减压器的应用及特点

弹簧喷嘴减温减压器可用于超临界、亚临界300MW和600MW等大机组设备,装有该喷嘴的减温器销往江苏国信协联燃气热电有限公司、四川广安电厂、国电庄河电厂等多家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通过实际的应用实践,喷嘴的设计、制造和试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综合各影响因素,经过反复的试验,对弹簧喷嘴的设计不断的改进,这种弹簧喷嘴既可以避免弹簧特性变化对性能的影响,也能够很好的适应变负荷工况运行,并且压力损失小,雾化效果也比较理想,可以在实际的设备中应用。通过实际应用证明该减温加压器具有如下特点:

(1)设计合理安全可靠。通过雾化效果试验及实际应用证明,弹簧旋流喷嘴设计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雾化效果好。(2)弹簧式压力喷嘴使用寿命长,大修周期内一般不需检修。每个喷嘴都是独立的,检修、维护也十分方便。(3)具有较大的可调比(>30),减温器的流量特性为直线或修正等百分比特性曲线,可在全行程范围内精确控制蒸汽温度,保证二次蒸汽在10%-100%额定出力范围内,设备长期稳定运行。(4)减温器前置过滤器,避免了喷嘴被杂质堵塞,造成关闭不严。弹簧式压力喷嘴可在水压低于管道气压时关闭,起到止回阀作用保证不发生蒸汽倒流。

参考文献

[1]候凌云,候晓春.喷嘴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2]林万超.火电厂热系统节能理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减温减压器使用维护说明书[Z].2006.

作者简介:孙福才(1981-),男,讲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节能技术。

第2篇:应急物流特点范文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流创新机制;协同运作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1 应急物流产生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而且灾害大都难以预测。如地震、山洪、泥石流、大面积食物中毒、突发性传染病等等。即使有时可以预测,也会因为预报提前时间太短,应急物资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也很难实现,物流过程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2008年上半年我国发生的两次巨灾:1月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8级地震灾害。其中,1月份的雨雪冰冻灾害,受害者涉及14个省份约7 786.2万人。“5·12”汶川地震直接导致69 227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①2011年3月在日本发生了9级的强烈地震,导致了严重的死伤。因而,研究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使突发性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根据应急物流的特点与规律来建立应急物流的创新机制,实现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应急物流的内涵、特点和研究内容分析

2.1 应急物流的内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1]。普通物流是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

2.2 应急物流的特点分析

应急物流是一般物流活动的一个特例,它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如下特点:

2.2.1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或非正常性[2]

突发性或非正常性是指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即应急物流所发生的时间是人们很难在事先进行准确预测的。这是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显著标志[2]。

2.2.2 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

应急物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物流需求,突发事件的随机性主要表现在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时间及供应地与需求地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应急物流的物资供应无法事先计划,只能根据突发事件的需要来临时确定。应急物流的随机性也要求物资供应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储备保障来支持。

2.2.3 应急物流需求的紧迫性

应急物流的目的是快速及时地将所需物资供应到需求地,快速高效地满足救援需求,因此要本着快速及时原则,把物流的某些中间环节简化甚至省略,使整个物流流程变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运作更加高效。特别是应急物流机构往往是临时组建而成,而物资供应的快慢又事关全局,应急物流的速度决定了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后果的严重程度,故应急物流具有紧迫性的特点。

2.2.4 应急物流的公益性

在灾难面前,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作为一个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了首要选择。在应急物流中更多开展的应该是社会公共事业物流而非商业物流,而公共利益相对于经济利益也必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应急物流体现出了强烈的公益性特征。

2.2.5 应急物流的合作性

应急物流所需要的应急物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向储备仓库调集及向全社会采购的。而为了保证应急救助工作的顺利完成,救灾指挥部门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通过政府的力量调动储备物资,召集重点厂商供应补充物资。所以应急管理工作往往伴随着政府和社会的介入,因而应急物流活动的协调和一体化运作是应急物流运作的主要问题。

2.3 应急物流创新机制的研究内容

应急物流主要研究内容如图1所示:

3 应急物流创新机制研究

3.1 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3.1.1 构建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原则[3]

(1)系统化原则。现代物流的目标是要达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最佳融合,一个单一的信息系统是难以完成这项任务的。因此物流信息化的过程必须贯穿系统化原则,将信息系统建设与指挥、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配送及运输调度通盘考虑,达到信息的无缝链接。

(2)社会性原则。应急物流通常是为了特定时间的特定需要而进行的物流活动。而在短时间内筹措大量物流资源又是有难度的。因此,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应该具有全社会的性质,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完成物流资源准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面向社会的公共信息平台;另外,应急物流要求是高效的,故而其信息平台必然要走专业化道路,相应的信息保障应当交给社会上的专门机构去处理。

(3)规范性原则。应急物流的信息来源较之常规物流更加复杂,涉及人员、物资调度、转移安置等各种信息,为了使信息流在各系统之间畅通无阻,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格式,而且企业应当无条件遵守,从而在应急状态下使信息能够在不同系统之间达到实时交换。同时,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在非常时期的扩充和使用也必须有法可依,并且要依法实行。所以,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规范性也包括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与实施。

(4)经济性原则。为了确保完成应急物流运行的目标,有些时候是采取突击的办法,往往是高成本甚至不计成本运作的。但这并不是物流的本质属性。物流运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物流需求,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的设计必须自始致终贯穿经济性的理念,这既是信息系统运行的目标,也是信息系统自身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3.1.2 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目标

(1)灵敏的信息预警机制。应急物流主要面对的是临时性需求,因此,在短时间内掌握需求信息是信息平台构建的重点。加强各种产品的市场分析能力,收集并掌握各种产品的需求及价格变化,特别是一些产品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如地震时期的帐篷等,做好重点物资的实时检测,提高信息平台的预警反应能力,进而为开展应急物流提供主动权。

(2)规范的信息转换机制。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大量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人们面前,而有些信息是应急物流必须的信息。如何尽快地将应急物流的需求信息转换成常规物流下规范的供应和需求信息,确保物资的流量、流向满足应急物资需要,成为应急物流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建立规范的信息转换机制,快速高质量地将信息转化成可以识别的,便于统计的标准化信息格式,统一指挥和协调,防止混乱和无序的产生。

(3)科学的信息决策机制。提供完善的应急物流信息只是物流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信息平台更主要的是要参与应急物流的决策中。物流信息平台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收集与整理物流信息后,利用标准的信息来分析,建立合理的物流运作模型,结合物流运作的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物流运作方案,为物流决策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优化物流流程和日常管理,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率。

3.2 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机制

应急物流系统受到突发事件发生的触发后,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评估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制定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所需应急物资的品种和数量以及应急物流的需求方和供应方。从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出发,制定包括应急物资的采购、包装、存储、运输调度及配送的系统性应急物流方案。根据应急采购机制,从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或数据仓库中确定应急物资供应商,并实施应急物资采购。利用应急物流运载工具信息系统或数据仓库,确定应急物流所需运载工具并实施租用。实施应急物资的运送,采用包括 GPS、GIS手段对整个运输过程进行监控调度[4]。加强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充分利用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快速高效地为灾后救援创造更好的条件。

如此构建的快速反应应急物流系统才能满足应急物流对于时间的要求,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供应所需的必要物资。

3.3 应急物流政府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政府保障机制作为应急物流创新机制的核心,主要涉及应急物流协调机制、应急物流采购机制、应急物流储备机制、应急物流调度机制和应急物流配送机制。

3.3.1 应急物流协调机制

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理上,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应急物流必须实行应急物资的统一采购,运输工具的统一指挥与协调。只有强有力的政府职能部门才有能力使应急物流由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无序状态变为有序。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主管部门应使这样的协调机制常态化,使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援物资的供应能按照需求在第一时间内送达,并根据受灾程度按需供给。减少物流成本损失,同时能抓住抢险救灾的最佳时机。

3.3.2 应急物流采购机制

应急物资的采购是临时发生的需求,在采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变化是其主要的特点。因此应急物资的采购应该借助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与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企业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所需要的物资,确保应急物资的品质、效率和质量。

3.3.3 应急物流储备机制

物资的储备的目的就是防止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不时之需。因此,应急物资的储备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机制。比如帐篷、饮用水、食物等急需的物品,应急物流体系中应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3.3.4 应急物流调度机制

应急物流的调度主要是车辆的安排,使之能够及时的将所需物资送达目的地。应急物流对于时间的要求是快速及时,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调集大量的车辆来运输物资是另一个主要的工作。筹备好的物资要保质保量地送达目的地,合理的调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3.3.5 应急物流配送机制

配送机制是应急物流另一个主要的环节,关系到筹备的物资能不能及时地送到每一个需要者手中。这里的配送需要考虑地理环境,包括末端线路是否畅通等。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救援物资就很难到达现场,因为道路被阻断了,使得配送无法继续。

3.4 应急物流反馈机制

应急物流反馈机制是一个评价机制,是评估应急物流运行质量好坏的一个监督机制。应急物流涉及的环节多,面临的环境复杂,对物流质量的要求又高。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高效的物流活动,不仅是物流运作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管理能力的问题,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应急物流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纠正处理,使应急物流的运作朝着有利于救援的方向发展。

4 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的几点思考

4.1 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需要应急物流的标准作为基础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应急物流运作大多还停留的理论研究阶段,应急物流的标准化更不成熟。因此,顺利开展应急物流的运作要在标准化的指导下进行,只有标准化的运作,才能规范混乱的应急物流运作,才能有序地进行物流运作,规范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进而降低物流运作成本。

4.2 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需要应急物流的分级作为前提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以根据其危害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如可以按危害程度由高到低分成一、二、三级灾害等,通过分级管理,达到合理的物流资源配置,使应急物流的处置更有针对性,同时提高物流效率和质量。

4.3 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需要专业应急物流人才作为保障

人才是任何管理活动的灵魂。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应急物流的实施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虽然现在我国在消防、公安等部门有一批这样的人才队伍,但是其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因此,建设应急物流创新机制需要有专业的物流人才作为保障,应急物流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注:①数据截止时间为2008年9月25日12时。来源: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

参考文献:

[1] 刘志学. 现代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 高东椰,刘新华. 浅论应急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2-23.

[3] 王文亮. 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30.

[4] 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 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6):127-131.

第3篇:应急物流特点范文

[关键词] 灾害 应急物流系统 保障体系 指挥体系 运营

2008年我国罕见的雪灾、地震、洪涝灾害,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造成了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如何预警、预防灾害以及在灾后快速、及时和有效地处置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由于用于赈灾的应急物资难于在短时间内筹集和及时供给,灾害应急物流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过程难于实现。为使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小化,亟需对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规律、保障机制、运作管理及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并通过建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和应急物流配送体系来构建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以实现高效、准确、可靠的应急物资供应。

一、灾害应急物流产生的背景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人们在灾害面前表现出的被动局面暴露出现有应急机制、法律法规、物资储备等多方面严重不足,而我国属于自然灾害高发国家,应对灾害的有效经验相对很欠缺。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方面在灾害面前,由于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备以及决策者自身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决策者无法确保所有决策均正确无误;另一方面,因运输通道中断等原因使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在途时间延长、交货期延长,也有因信息传递错误而导致货到而不能及时提取等情形均会产生严重后果,政府迫切需要制定应急物流预案,对灾害造成的紧急状况进行有效地防范,同时要将灾害应急物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低。

二、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分析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但灾害应急物流又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特点: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这是灾害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需求的随机性:灾害应急物流是针对突发灾害的物流需求,其随机性主要是由于突发灾害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峰值性:灾害应急物流的短期需求和紧迫性表现为峰值;弱经济性: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灾害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非常规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

三、灾害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

灾害应急物流的实施往往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这就要求建立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灾害应急物流的具体保障机制涉及到:基础设施保障;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应急物流预案保障机制:“紧急通道”机制等。

四、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体系的建立

灾害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善应急物流的基础保障外,还涉及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组织协调,才能顺利完成。从我国以往的情况来看,这个协调机构都是由政府根据应急方案从各单位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灾情信息滞后、救援工作效率不高以及严重影响了政府其他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灾害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

2.灾害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在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中,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十分重要。纵观历年来我国应急物资的发放情况,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群众的,效率低,分发面窄,效果不尽如人意。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1)政府可通过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而且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资投放市场。(2)在紧急情况下,可与军方联系救灾抢险事宜,动用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灾害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3)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4)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

3.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完善

从研究各种突发性事件中人们也发现,应急物流是在传统的物流体系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后,因为需求突变产生储备不足、运输能力有限、原材料短缺等问题最终导致失稳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应综合运用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知识,构建全面高效的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即完善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内涵,考察突发灾害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灾害应急物流风险分析模型。随着应急物资供应和配送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复杂性程度不断加深,加强对应急物资的有效管理是重点和难点;在保障应急物流“应急”需要的基础上,为防止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探索政府与市场有效的合作与协调机制,使应急物流系统凸显其灵活性;为确保抗灾的持续性和彻底性,在考虑构建灾害应急物流系统时要整合逆向物流,形成完整的灾害应急物资供应链系统;针对灾害应急物流面向社会公共领域,由于其本身的一次性和临时性特点,以及实践基础薄弱的现状,可以借鉴大规模跨国公司的应急物流运作模式与相关经验。

4.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营方案的选择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查询与资料阅读发现,针对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物流的方案选择问题很少有专门研究。灾害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平时必须着眼于应急物流预案的准备。当灾害发生时,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多个应急物流预案中确定一个最适宜的方案立刻付诸实施,这样才能使灾害应急物流在实现最高效率的同时兼顾效益目标。因此,如何给各个应急物流预案进行评价和排序,从而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是一项重要的和值得研究的工作。本文提出应用多目标决策中一个有效、易行的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法)来解决灾害应急物流的方案选择问题。在方案选择中主要考虑两大方面的因素:(1)应急物流服务能力。灾害应急物流系统本身是一个服务系统,其物流服务能力理应成为衡量方案优劣的依据。物流服务的核心是满足因灾害产生的物流需求,如应急物资的及时送达、保质保量等,由于应急物流“急”字当先,其服务主要应考虑及时性、安全性和缺损率三个方面。(2)物流成本。灾害应急物流系统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 状态。这对于我国作为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这里指的物流成本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等。

五、结束语

灾害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应急物流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加强对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应急物流理论。灾害应急物流机制和系统的建立是要以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保障的。我国应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尽早建立快速、高效的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保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高东椰 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2):22~23

[2]欧忠文 王会云: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 33~36

[3]王国文:中国物流如何应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2): 16~17

第4篇:应急物流特点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社会调查,结合近期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介绍了应急物流的概念、特点、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及防范的意义,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保障机制及应注意的事项;说明了应急物流管理对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指出了我国今后应该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做到科学预警,有效防范。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

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姜大兰卢宝亮甘文旭梁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游新兆孙建中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第5篇:应急物流特点范文

内容摘要: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产生了巨大的应急物流需求。本文在明确了应急物流、应急物资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应急物资保障现状,据此提出了构建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应急物流 应急物资 保障体系

应急物流的内涵

(一)应急物流的内容

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为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人、财、物的需求实施紧急性保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采购、运输、包装、配送等环节来整合应急物资,以实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和灾害损失的最小化。应急物流可以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其中非军事应急物流可以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

(二)应急物流的特点

比较而言,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第一,突发性。应急物流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产生的,而人类很难精确确认突发事件将会在何时发生;第二,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无法预知,因此相应的应急物流的内容和方向也变得不确定;第三,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极短时间内受灾人员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涵盖了救灾、医疗、通讯等方面的专用设备、生活用品等,种类多样,需要进行合理计算和配备;第四,多主体参与性。应急物流来源的提供方式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是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方式;第五,非常规性。应急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特别服务于突发事件,省略了许多普通物流的中间环节,流程趋于紧凑化,机构趋于精干化。

从应急物流角度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应急物资的充分有效保障是应急物流实施的核心环节,它有利于保障遭遇突发事故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以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但大多数情况下还难以实现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综合而言,主要是因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完善。

(一)应急物资的内涵

应急物资广义上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所使用的保障性物资。对于应急物资,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使用的紧急程度可分为一般级、严重级和紧急级三类;按使用范围可分为生活物资、工作物资和特殊物资等。应急物资不同于一般物资,包括以下五个特点:不确定性。由于对受灾人员、受灾范围等难以精确估计,导致所需的应急物资的具体数量、发放范围等不确定;需求的急迫性、大量性、多样性和低频率性;不可替代性。应急物资是专用于突发事件中的特殊物资,具有不可替代性;时效性。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用和价值;滞后性。应急物资的启用滞后于灾情的发生。

(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一套全面、综合、协调的体系,它具有以下基本要求:第一,追求可靠的质量保证。这是应急物资保障的首要环节,遵循此原则,高水平的应急物流才成为可能;第二,确保安全。确保应急物资的运输、配送、发放等安全稳妥,为应急物资的保障提供基础;第三,合理储存。选择合适合理的空间位置存放应急物资,以提高管理效率;第四,流程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使得物流流程更加紧凑化,从而实现时空效益的最大化;第五,准确无误。准确掌握应急物资的基本信息,从而严防应急物资的储存、配送、发放等各个过程中各类偏差的出现;第六,全程监控。对应急物资在需求、筹措、储存等整个过程进行静态和动态监控,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现状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经费保障制度、行政征用制度以及社会动员和捐助制度等一套应急保障制度,它们在我国应急物资的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拥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准确预测可能将要发生的突发事件,从而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应急物资需求,这直接影响了应急物资的筹集、储备、配送等方面;物资存储系统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不合理的物资存储中心布局、相对缺乏的存储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尚未对物资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存储设施不充裕、存储物资欠缺动态管理等;不能深入、全面地分析调配应急物资,导致协调统一的指挥系统难以建立起来,针对应急物资建立的管理配送体系不完善,结果往往在应急响应初期形成救援真空,而在后期需求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配送;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针对应急物资管理而建立的信息系统不够全面、系统、完善,发送的应急物资信息报告不够及时,统一的信息和共享平台还未建立好,诸多因素导致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资的运作情况,造成分析判断不准确。

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构建

为应对日益频繁的突发事件,许多国家将应急物资保障视为应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俄罗斯为了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全面有效地供应应急物资,特别在紧急情况部设立了物资采购与装备局等。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分析应急物资需求

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对应的应急物资需求,在这过程中,既要考虑专业应急物资与后勤物资的需求,也要考虑用于救济的一般生活物资的需求,从而构建完整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制度。第一,构建多层次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其中以国家、省、市、县4个层级为核心,从而应对不同层次的应急物资需求,确保应急物资的全面充分供应;第二,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的存储预案制度。加强针对专业应急物资、一般生活物资等的存储、监测、调配工作的预案的制定,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充分有效的预案演习和大覆盖面的预案宣传,从而发挥预案的积极指导作用;第三,根据“先急后缓,保证重点”的原则,建立健全发生地区的应急物资目录,应急目录涉及应急实物、产能的储备目录等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应急保障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修订有关应急物资的储备目录,动态地监控应急物资的需求;第四,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配合,全面动态地把握应急物资的需求,最终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落到实处。

(二)充分筹集应急物资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需应急物资具有多样性,这就需要合理分析、调查并预测所需的应急物资,从而保障应急物资的合理筹集和采购。应急物资是针对突发事件而使用的物资,它的筹集势必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社会性,因此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利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来有效地筹集应急物资。一方面,应急物资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益捐助、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物资筹措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应急物资的采购;另一方面,结合应急物资的分类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如对于生命救助类和工程保障类物资,由于风险程度大,虽然采购成本相对较低,但在采购物品定位中它们处于瓶颈物品的位置,因此采购中的总战略是保持库存。进行预防性采购或者事先采购都有重大作用,因此不仅要储备物资,也要储备生产能力。

(三)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存储管理制度

首先,对应急物资进行必要的分类,针对具体情况适当地增加所存储的应急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同时合理化物资存储的布局、规模及结构;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保障应急物资存储工作落实到位。提前调查当地市场,掌握超市、商场等部门的物资存储信息,并事前与这些部门协商好各类物资的价格,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物资价格的疯狂上涨,导致采购的物资无法满足需求,针对情况对部分物资进行动态的存储管理;第三,高度重视质量,严格制定并有效地执行物资的入库和验收制度;第四,全面地制定针对存储物资的筹集、存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存储物资日常管理制度;第五,完善统计报告制度。针对前期对应急物资需求的有效准确分析,精确、全面地记录应急物资的存储和使用情况,并定期向上级汇报;第六,完善应急物资存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以保障各个层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共享,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第七,合理借鉴国外经验,走应急物资存储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互结合的道路,从而建成一体化、全面的存储体系。

(四)科学配送应急物资

一是成立统一高效的应急物资指挥中心,结合具体情况,对现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借助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来协同配送应急物资;并且可通过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等渠道将应急物品适时适当地投放市场;同时与物资供应商建立合作机制,做好战略储备物资的协调工作,把供应链完备地部署到位;二是在危急紧要关头,可借助军方的力量,动用军用运输装备等以保障应急物资快速配送工作的落实;三是重点完善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资配送网络,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大可能地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以保障快速的应急物资配送;四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政府可根据需要,通过媒体的宣传等充分运用广大人民的力量,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物资顺利地发送给受灾人员,这样可确保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高效率和广覆盖面。

(五)及时补充应急物资

在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过程中,除了针对需求提供保质保量的供应外,及时补充应急物资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它是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必然要大量消耗应急物资,为了保证供应的落实,及时对这些物资进行补充是必须的,否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但是除了对这些显性消耗的应急物资进行补充外,另外一些物资的补充也必须引起重视。虽然在应急过程中物资没有被完全地消耗完,但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由于不断更新的技术而渐渐被淘汰,以致失去原有的效用。所以在应对完每次的突发事件后应及时对应急物资进行盘点,列出所需补充的应急物资条目,从而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补充、更换,最大限度地保障应急物资的可利用性,确保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完善。

(六)加强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建设

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是针对应急救灾工作而建立的专用信息系统,对应急物流活动起重要的支持作用。应急物资各环节优化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如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最短的运输时间、最佳物资储备量等都需要依靠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提高应急物资的信息水平,以保障应急物资的充分有效供应。一方面要加强建设信息平台,保证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应急物资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为科学决策提供指南;另一方面要保证提供先进、稳定的信息交流方式。针对应急物资而建立的信息手段、渠道要比一般状态下的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先进、稳定,这样才能保障应急物资的筹集、存储、配送等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尚庆南.略谈应急物流[J].市场周刊,2008(5)

2.周定平.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保障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3)

3.张潇化.从应急物流的角度谈应急物资的管理[J].现代物流,2009(1)

4.魏际刚,张瑗.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J].现代物流,2009(5)

5.姜玉宏.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管理研究[J].研究与探讨,2007(6)

6.钱佳.应急物资特性及其库存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09(7)

第6篇:应急物流特点范文

 

已经是当前我国政府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管理能力和效率的重要工作。

 

—、应急物流的内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GB/T18354-2006)对应急物流的定义为: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是现代物流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应急物流面对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使得应急物流不同于_般营利性组织物流。应急物流的作用主要是为应急管理过程提供支撑和物资保障,减轻、减少各种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并尽可能挽救更多人民的生命,其本质是一种现代物流活动,是一般物流活动的特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应急物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1)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源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持续长短、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因素的不确定,造成了应急物流需求也很难事先确定。(2)时间约束的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特性对应急物流的时效性提出了特殊要求,应急物流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保障应急物流的科学、有效实施。(3)不均衡性。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决定了应急物流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随着突发事件的事态变化,应急物资的流量和流向也必须快速调整,以防止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供给断档或库存积压。(4)弱经济性。应急物流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通常由公共财政支撑。关注的是社会效益,强调的是全力以赴地快速动员、快速送达应急物资;而普通物流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范畴,不仅强调物流的时间效率,更追求物流的经济收益。

 

二、应急物流的发展综述

 

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对灾害救援、事故处理、减少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以先进的军事物流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完善的军民_体化物流保障体系,为其应急物流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设计防灾、救灾计划,以及开展防灾、救灾演习上,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相应的,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对救灾物资也是实行分阶段管理。德国拥有_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另外,德国的社会救援力量在救灾物流管理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

 

我国现代应急物流研究始于应急管理提出之后。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现代对应急物流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概念体系、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应急物资的调配模式的研究上,在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和运行的研究上,很多学者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不同的应急物流体系。王旭坪等认为应急物流系统包括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4个层次。

 

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我国应急物流水平的重点所在[8]。邓伟等认为高效的信息系统能够把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各项决策迅速传达到各个执行机构,使应急物流的时效大大提高。因此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在应急物流业具体的建设上,随着我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应急物流业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发展。2006年年底,我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2007年8月14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立2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由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为全面发展应急物流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从以上分析看出,总体来说我过应急物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应急物流概念提出至今,应急物流学科研究范围及解决问题的设想已经确定,但在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上还有待进_步深入。在明确应急物流基本内涵和框架的基础上,对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模式和支撑系统深入研究是我国应急物流发展下一步必须要做的工作。

 

四、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

 

应急物流既是一种物流配送过程也是一种管理,这种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融合了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在应急物流的运作过程中,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就好像应急物流系统的大脑一样支撑着应急物流的指挥组织,所以要实现应急物流的实时控制、应急物资的准确投递、不同物流主体间的完美配合,就必须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的信息水平。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提高,最终落脚到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上。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应急物流救援制度,它们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有效流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针对应急物流建立的管理系统不够全面、完善。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各个单位、领域的信息零散、不统_,也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针对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问题,我国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充分重视物流信息的感知、传输、调度、控制、分析问题,将应急物流资源信息和应急活动功能有效集成,实现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防、备、应、治”完善的数字化管理。

 

具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以“应急物流指挥为中心、应急物流预案为辅线”:系统应实现完善的数字化应急物流预案管理,提供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防、备、应、治”等基础信息和行动指南,利用知识管理提供参考案例。(2)应急物流功能集成:将应急物资的采购及征用、仓储、加工、包装或分装、装卸、集结、搬运、分拨、配送、回收的信息采集、预报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指挥、信息、动态监测、事件统计分析、决策管理及空间信息管理融为_体。(3)应急物流信息资源集成:集成视频、指挥中心、呼叫中心、各种通讯设施、视频会议等接口,实现信息资源的统_调配。保障原有信息系统集成及资源整合进入应急系统,统一信息交换平台,使不同部门有效应急资源信息整合,实现异构系统数据互联与共享。(4)应急物流信息技术集成: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实现对应急物流“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完整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该实现对应急物资资源预测与规划、应急物资采购或征用、应急物资调度、应急物流能力预测与规划、应急物流能力采购或征用、应急物流能力调度等功能,应该涵盖应急物流的采购、储备、运输、装配等各活动环节,同时还要能为应急物流的事前准备、事中决策、事后评估等服务。

 

五、结语

第7篇:应急物流特点范文

一、应急物流的内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对应急物流的定义为: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是现代物流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应急物流面对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使得应急物流不同于一般营利性组织物流。应急物流的作用主要是为应急管理过程提供支撑和物资保障,减轻、减少各种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并尽可能挽救更多人民的生命,其本质是一种现代物流活动,是一般物流活动的特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应急物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1)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源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持续长短、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因素的不确定,造成了应急物流需求也很难事先确定。(2)时间约束的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特性对应急物流的时效性提出了特殊要求,应急物流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保障应急物流的科学、有效实施。(3)不均衡性。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决定了应急物流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随着突发事件的事态变化,应急物资的流量和流向也必须快速调整,以防止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供给断档或库存积压。(4)弱经济性。应急物流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通常由公共财政支撑。关注的是社会效益,强调的是全力以赴地快速动员、快速送达应急物资;而普通物流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范畴,不仅强调物流的时间效率,更追求物流的经济收益。

二、应急物流的发展综述

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对灾害救援、事故处理、减少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以先进的军事物流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完善的军民一体化物流保障体系,为其应急物流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设计防灾、救灾计划,以及开展防灾、救灾演习上,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相应的,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对救灾物资也是实行分阶段管理。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另外,德国的社会救援力量在救灾物流管理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我国现代应急物流研究始于应急管理提出之后。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现代对应急物流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概念体系、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应急物资的调配模式的研究上,在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和运行的研究上,很多学者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不同的应急物流体系。王旭坪等认为应急物流系统包括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4个层次[3]。余朵苟等结合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指挥决策、运作框架、保障机制等3个层面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4]。孟参等对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的研究[5];李睿等人研究了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的物流需求特征,设计了由组织指挥系统、资源保障系统、交通保障系统、信息共享系统构成的枢纽城市应急物流系统实验方案图[6]。对我国应急物流上存在的问题,程琦等对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与亟需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7]的探讨。王文亮认为我国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还偏低,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因此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我国应急物流水平的重点所在[8]。邓伟等认为高效的信息系统能够把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各项决策迅速传达到各个执行机构,使应急物流的时效大大提高。因此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9]。在应急物流业具体的建设上,随着我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应急物流业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发展。2006年年底,我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2007年8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立2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由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为全面发展应急物流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从以上分析看出,总体来说我过应急物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应急物流概念提出至今,应急物流学科研究范围及解决问题的设想已经确定,但在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明确应急物流基本内涵和框架的基础上,对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模式和支撑系统深入研究是我国应急物流发展下一步必须要做的工作。

三、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概念视图

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的一部分,是危机发生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健全高效的应急物流系统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对应急系统的全面建设和国家安全机制的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发事件的应急特性,要求应急物流管理必须强调时间要素、必须和突发事件应对的实际相结合。应急物资的及时有效提供,要求应急物流的运作必须和整个应急管理过程有机协调,应急物资动员必须和应急体制一致,应急物流过程必须科学合理组织,应急物流管理系统运作必须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明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应急物流管理是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灾害损失及不利影响最小化为目标,通过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整合采购或征用、仓储、加工、包装或分装、装卸、集结、搬运、分拨、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活动,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及其物流过程实施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应急物流管理既包括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支撑整个应急物流运作的人与组织、应急物资又包括了反映各元素在各物流环节状态和关系的应急信息及应急信息系统等和与应急物流机制、应急物流法律保障机制、应急预案、相关行业提供的应急物流支撑平台[10]。应急物流需要将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适当的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刻运到适当的地点,需要应急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密切结合、有机统一。因此,本文将针对突发事件的分级救灾特点,结合应急物流管理的内容和运作要求来构建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总体概念视图。应急物流管理系统概念模型具体从应急物流的人员与组织、应急物流物资、应急物流信息、应急物流环节四个维度来进行,考虑到我国分级救灾的应急模式,本文还将分析应急物资资源动员体系。

1.应急物资视图。应急物流活动的进行主要是围绕应急物资的运转进行的,应急物资的有效保障是应急物流活动的客体承载。应急物资对于应急响应有效的特殊地位要求应急物资的管理要科学合理。当前,我国关于应急物资还没有统一标准的分类,应急物资的储存数量、规模等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本文则按照应急物资的静态属性将应急物资分为应急物流场地与设施,应急设备、工具和应急物资两大类,具体如表1所示。根据应急物资的分类,应急物资的动态运作将围绕物资的生产、存储、调用活动在需求者、中转站、供应者之间进行需求、调配、提供、回收等。鉴于政府出资的局限性和自身的经济性,应急物资具体的储备方式可以采用实物储备和企业生产能力储备方式结合,需要企业储备的,政府给予参与企业和组织一定的补贴或优惠,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达到应急物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由于突发事件应急的特殊性,对于应急物资的发展可以采用“平战结合”方式,达到物资战时应急,平时用于生产生活的目的。具体到我国应急物资体系的建设,可以按照应急物资特性(如,食品类的储存周期问题)和所需时间、数量,由政府分优先级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应急物流组织优势,整合行业和社会的应急资源。对于应急专用的物流设施,由于其特殊重要性,政府要重点建造、由专门的政府应急机构进行管理维护,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使用,同时,在专用应急物流设施能力不够时,政府可也以按照应急需要临时征用物流设施来满足应急物流所需。对于应急设备、工具与应急物资类,可以根据专用性强弱、使用频率和生产周期长短,选择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的比例。许多基本生活物资和医疗卫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适宜进行大规模储备,而一些专用物资则需求相对较少。

2.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视图。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是应急物流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执行者,是整个应急物流活动的管理者,关乎整个应急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应急物流活动涉及各级政府(民政、卫生、公安(消防)、交通管理),军队、武警和专业救援队伍,各类应急物流企业、加盟物流中心等。应急物流组织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决定应急物流组织体系的构成,实现应急物流系统实体要素与功能要素的调整。针对我国目前应急救援中物流参加主体众多,管理困难等问题,我国应急物流人员与组织建设要建立合理的责权结构,规范参加者的行为。具体设定要本着职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按照突发事件级别和规模分层级划分责任系统。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应急物流活动中的权责问题,注重物流参与人员素质的培养,通过系统的建设提高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的能力。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应急物流人员与组织的权责属性主要可分为行政责任组织和社会责任组织两部分。行政责任组织部分是应急物流管理的强相关主体,是应急物流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对于突发事件中的物流活动负有主要的责任与义务。各级政府应急办一般都设有专管应急物流的组织行政责任机构,来直接领导应急活动过程中物流的及时供应。社会责任组织部分则是应急物流活动的参与者,受行政组织责任系统领导,主要包括社会团体、物流参与企业等,在应急物流活动中主要辅助直接领导单位完成物流活动。应急物流活动过程中,各种类型组织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行政责任组织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3.应急物流信息视图。信息是应急物流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信息活动贯穿应急物流活动的始终。应急物流信息的管理,涉及到物流活动从资金筹集采购、征用、仓储、加工、包装、装卸、集结、运输、分拨、配送、回收、结算、补偿等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估、传输及回馈。应急物流信息建设是物流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畅通的信息视图,将可以为应急物流的实时流转提供应急资源的数量、属性、位置信息,并能够根据突发事件应对过程的变化提供随时间发生的应急资源与应急能力的实时信息,以供应急物流的调度指挥使用。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我国应大力推进先进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于发展,利用物联网、无线射频等技术,建立集合信息采集、预报预警、响应指挥、信息、动态监测、事件统计分析、决策管理及空间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为应急救援的成功、高效实施服务。

4.应急物流各环节。应急物流环节是从具体的应急物流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回收等应急物流活动环节来分析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人员与组织、物资、信息的协调运作方式,是应急物流活动的具体体现。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最终都将落在应急物流各环节的活动上,都是围绕应急物流各环节的合理有效组织进行的。关于我国应急物流各环节的建设,一定要立足我国应急物流的实际。在应急物流采购仓储上,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将市场机制和法律机制、行政机制有机融合,国家建立应急物资采购制度,根据法律法规征用、购买物资来保障突发事件有效应对。同时,要建设一流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采用科学的储备策略,提高仓库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在应急物流运输环节,要采用多种运输方式结合,应组织建立立体化的陆、海、空应急物流运输体系,充分考虑利用GIS技术、GPS技术等先进信息管理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对于应急物流配送和发放、回收,要充分考虑应急配送中心的建设,要在灾区周边交通运输便利的地点建设应急配送中心,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应急物资分发没有充分考虑物资的回收和重复利用问题,配送中心的建设要负责可重复利用的应急物资的回收及清理工作,将帐篷等可多次重复利用的应急物资进行清洁、维修、回收,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

5.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是指按照应急物资动员规模动员适当的组织人员、物资来参与应急物流各环节的活动,是和整个应急管理过程紧密衔接的体系。针对当前我国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实践中政府物资储备不足,且应急物流的动员缺乏合理规划,应急预案与应急物流系统缺少配称问题。我国应急物流动员体系的完善需要按照分级原则、分类原则、周期原则,建立指挥协调、分级响应的应急物流动员体系,具体在动员活动中,根据应急预案的等级和突发事件的规模,合理组织物资、人员,做到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和应急预案的响应分级协调机制、有机配称,使得应急物资动员、应急物流运作都能和应急管理工作有效衔接,建立结构合理、流转顺畅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

四、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

应急物流既是一种物流配送过程也是一种管理,这种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融合了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在应急物流的运作过程中,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就好像应急物流系统的大脑一样支撑着应急物流的指挥组织,所以要实现应急物流的实时控制、应急物资的准确投递、不同物流主体间的完美配合,就必须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的信息水平。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提高,最终落脚到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上。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应急物流救援制度,它们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有效流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针对应急物流建立的管理系统不够全面、完善。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各个单位、领域的信息零散、不统一,也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针对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问题,我国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充分重视物流信息的感知、传输、调度、控制、分析问题,将应急物流资源信息和应急活动功能有效集成,实现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防、备、应、治”完善的数字化管理。具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以“应急物流指挥为中心、应急物流预案为辅线”:系统应实现完善的数字化应急物流预案管理,提供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防、备、应、治”等基础信息和行动指南,利用知识管理提供参考案例。(2)应急物流功能集成:将应急物资的采购及征用、仓储、加工、包装或分装、装卸、集结、搬运、分拨、配送、回收的信息采集、预报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指挥、信息、动态监测、事件统计分析、决策管理及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3)应急物流信息资源集成:集成视频、指挥中心、呼叫中心、各种通讯设施、视频会议等接口,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调配。保障原有信息系统集成及资源整合进入应急系统,统一信息交换平台,使不同部门有效应急资源信息整合,实现异构系统数据互联与共享。(4)应急物流信息技术集成: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实现对应急物流“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完整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该实现对应急物资资源预测与规划、应急物资采购或征用、应急物资调度、应急物流能力预测与规划、应急物流能力采购或征用、应急物流能力调度等功能,应该涵盖应急物流的采购、储备、运输、装配等各活动环节,同时还要能为应急物流的事前准备、事中决策、事后评估等服务。

第8篇:应急物流特点范文

关键词:应急物流;信息;储备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各类灾害、事故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就侵袭与困扰着我们。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我国灾难不断,而且近年来各类灾害事故发生的频率、强度、规模以及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大,从1998年的南方特大洪水灾害到2003年的SARS,再到2008年的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多次突发性事件。灾害发生后,由于应急物流系统不健全,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以及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区与外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仓储、配送、运输等环节出现了问题;由于仓储系统不完善、仓库应急物资储备量少,使得一些应急物资不能及时到位;配送系统的不完善导致配送的整体秩序混乱;过高的运输成本造成人员和资金的浪费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促使我们应对应急物流做进一步的建设与完善。

1 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物流活动。其特点包括:

(1)时效性

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应急物流,最突出特征就是物流活动的时效性。由于应急物流要求的高时效性,所以一般物流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应急状态下的物流需要。应急物流应遵循特事特办原则,尽量压缩一般物流的中间繁琐环节,使物流机构更加精干,进而使整个流程简洁紧凑,物流行为也随之表现出浓厚的非常规色彩。

(2)非预见性

由于突发事件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导致事件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因素难以预见,也使应急物流内容随之变得难以预料。当然这种非预见性也是相对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原先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的东西,如自然灾害等,将逐渐变得可以预测。

(3)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突发事件发生时,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等无所不需。与此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物流运输环境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通信线路中断等。除了需要及时配齐所需物品,还要求将物品及时送达,这对应急物流系统将是严峻考验。

(4)应急物流供应的弱经济性

应急物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这也使得物流成本急剧增加,如果依然运用常态物流理念,必将难以满足紧急的物流需求。因此,在重大险情或事故处理过程中,经济效益将不能再作为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来考虑,应急物流也将呈现明显弱经济性。

2 国外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世界政治经济战略格局不断调整变化。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宗教冲突导致的各种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使得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力求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其中,应急物流就是一个弥足重要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鉴于一些应急事件的发生,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都将应急物流的保障等有关内容融于应急管理中加以研究和建设。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已经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使得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1)美国——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

经过多年的努力,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美国建立了完备的应急体系,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灾害发生时,美国政府就会立即宣布进邦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救灾事务由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统一应对和处置。

(2)日本——救灾物资分阶段管理

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日本的主要做法有: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事前规划陆、海、空运输路径,编制救灾物流作业流程手册,明确救灾物资的运输、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分工合作等事项;预先规划避难所,一旦发生灾害,立即转成灾民避难所,并作为救援物资发放点;对救灾物资进行分阶段管理。

(3)德国——民间组织的成立

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对于救灾物流,德国是建立民防专业队伍较早的国家,全国约有6万人专门从事民防工作,此外,还有约150万消防救护和医疗救护、技术救援志愿人员。

尽管各国应急物流模式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但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建立了协调有效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制定了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具备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都运用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理论指导应急物流管理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 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问题分析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其破坏程度令人毛骨悚然。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事实证明,面对灾害我们绝不是束手无策,我们以实际行动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应急物流实践。在救灾过程中,应急物流系统成功地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到24个小时和武警部队投入16 760个兵力进行抗震救灾,铁道部门和交通部门也相应做出应急预案,停止一切社会货物占用铁路资源,同时大量救灾物资、医务人员被通过空运、陆运方式送到灾区。

但在地震刚发生后的数天,由于救灾前线物资的分配存在多种渠道分发、多种指挥协调的混乱局面,导致一些救灾物资未能及时发挥作用;受地形、天气和投送能力的影响,不少地区灾后数天救援部队都未能抵达,通讯也无法恢复。救灾物资输送不及时,连不少救灾部队都面临断粮断水的困境,大批部队只能徒步轻装进入灾区,这都表现出我们国家在面对巨大自然灾害时所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不可否认,应急物流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

(1)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赈灾过程中,救援机构对哪些物资什么时间往什么地方运输、捐赠物资的发放效果等情况未能全面掌控,造成部分救灾物资没有及时发挥作用。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难以满足应对应急物流的要求。

(2)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布局不合理且物资储备量少、设备落后

汶川抗震救灾的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面对这么大规模和大范围的灾难,要保障抢救方和受困方的生活、卫生和抢救设备的运送等,应急物流的任务非常繁重。

1998年张北地震后,全国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经过10年的建设和调整,设立了哈尔滨、沈阳、天津、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西安和成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但是这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却主要分布在中东部,难以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加之仓库数量较少,很难保证物资调运24小时到位的应急目标。此外仓库管理及物流设备比较落后,物资装卸搬运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水平较低。

(3)物资调配整体秩序混乱,应急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地震发生后,由于没有正规化、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全民齐上阵造成了整体秩序混乱,并且捐献物资来源广、调配部门多,多部门调配难以协调、效益背反原则下使得社会应急物流成本增加,影响反应机制的效率。

汶川大地震的救灾物资,既有地区捐助的,也有军队支持的,有国家调拨的,还有国际援助的。从承担物流的实体来看,既有企业也有部队,有国家控制的物流资源,还有志愿者自己组织的。最关键的是对灾民的具体需求并不是很清楚,尤其在地震后两天的重灾区,根本不知道灾区需要什么。

(4)运输组织衔接不畅,成本较高

任何救灾都有一个黄金时段,比如抗震救灾是72小时,在黄金时间内能否把食品、药品以及工程设备运送到位,是由应急物流决定的。其次就是环境恶劣,汶川地震,除了交通通信以及电力都中断外,地震过程中基础设施的损害也非常严重,不断的余震和恶劣的条件都增加了物资运输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怎样更好地组织应急物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时刻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当出现诸如地震、暴风雪、低温冻害等突发事件时,更加彰显了物流,特别是应急物流的不可或缺性。为了保证应急物流合理、有序、高效的运转,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

4 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完善措施

虽然我国目前的应急物流系统还存在缺陷,但灾难让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在思考中体会应急物流的价值,在反思中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1)完善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

应建立规范的应急转换机制。虽然不同的应急任务对应的信息流的内容、流量有所差别,但信息系统的展开和运行流程是相似的,所以我们可以建立规范的信息保障转换机制,以防止混乱和无序;其次,还要有科学的决策处理机制。在充分了解物流运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建立优化模型,优化物流流程和日常管理,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率。

(2)增强物资储备能力

发生大范围的严重突发事件时,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无法满足需求,并且许多基本生活物资和医疗卫生物资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储备。因此,应急储备可采取实物储备与合同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储备物资的品种除单、棉帐篷外,增加医疗物资、防护器材、生活用品等应急物流前期阶段必须使用的物资储备量。此外,还必须改善仓库管理及物流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合理安排存储计划、充分利用仓库空间优化内部结构。

(3)提高基础设施的保障力度,加强“绿色通道”建设

完善发达的物流基础设施能使救援物资、药品快速抵达受灾地区,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对于实施应急物流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及时受灾情况,收集和传递运输及仓储的最新信息,通过快速反应和广泛覆盖的物流体系来减少损失,提高应急物流的实施效率。

(4)构建运输优化模型,提高集货运输的效率

在运输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ABC分类法划分救灾物资的优先级,然后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将最重要、优先级最高的救灾物资分配给需求最急迫的地区。除了模型上的优化外,还可由政府牵头,联系专业物流公司,让其负责一部分救灾物资的配送,或是联合大型物流公司,利用他们已建立的运输网络进行协同式配送。必要时还可动用军方及其运输设备,以实现应急物资的运输快速化。

(5)强化政府协调机制

应急物流具有社会性,它的社会功能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调用。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运作机制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及时准确地完成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快速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调度、运输与配送,对来源多样化的物资进行统一调度,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的实施。

5 结 论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学科。因此,我们应当从战略角度出发,不断研究它的发展规律、特性和运作模式,使之日趋完善。

与物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一样,应急物流的建立、完善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现代物流中的新兴门类,应急物流还有许多规律、特点、模式需要我们去认识、研究、实践和总结,随着人类防范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意识的增强,应急物流一定会逐渐发展壮大,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丰,姜玉宏,王进. 应急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9-45.

[2] 方静,陈建校. 我国应急物流现状及系统优化[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8.

第9篇:应急物流特点范文

关键词:应急物流 绩效评价 指标

1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1 应急物流概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非常规性、多主体参与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点。

1.2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周涛等人(2002)认为物流企业绩效主要指物流企业行使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功能的能力,因此,在建立物流企业绩效指标体系时,他们选取了采购功能、库存功能、配送功能、市场实力、客户满意水平及企业凝聚力等指标。Nevem working group等在进行物流绩效评价时主要考虑4个指标:送货时间;送货可靠性;送货灵活性;库存水平。

对于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有钟利军(2009)在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运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协调能力、运行效率、经济效益、影响度。屈龙等人(2010)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七个方面:应急信息系统、灾情、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政府管理、救灾人员、善后事宜。

2 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应急物流,从活动主体来划分,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宏观应急物流、行业应急物流以及微观应急物流,救灾过程,更多的体现宏观层面;从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成信息应急物流、实物应急物流以及人员应急物流。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方面,无论是对外的信息介绍,还是对内的信息,都应该是实时的,并且对于各种物资信息也是随时更新,比如棉被、药品、帐篷、大型挖掘机等物资的,让全国的人民知道灾区缺少什么,应该捐赠什么,都应该是非常明确的,给我们的行动指出了明确的范围,这一点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同时,我们认为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目标的不同,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使得成本通常不构成系统的目标,而只作为系统的约束条件。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物流需求,保障物资、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这一点对于我国这么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这里说的物流成本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

因此,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和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2.1 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系统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保障、救灾物资保障、交通运输保障、通讯保障。具体指标有:

2.1.1 人力资源保障:应急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种知识,尤其是应急物流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队伍。衡量人力资源保障的具体指标包含工作能力(物流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性责任感)。

2.1.2 救灾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物流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影响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我国在应对各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实践中,用于救灾的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而现有的十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的难度很大。大量安全有保障的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公共灾害从发生到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相关成本,最大限度减少灾害的损失。而科学地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应急物资的合理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物资储备量、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和回收、设备状况、储备物资品种多少以及物资装卸搬运活性和自动化水平都极大的影响救灾的效果。为此,衡量救灾物资储备的具体指标包含了救灾物资储备数量、种类、储备效率(储备物资供应率、储备物资周转率、储备物资收发正确率)、订单满足率、库存准确率、产品破损/遗失率、信息准确率等。

2.1.3 交通运输保障:目前我国救灾物资的主要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其他的运输方式起辅助作用,救灾物资的收集、运输、发放等主要依靠省市各级政府现有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各类物流企业成立应急物流运输车队,保障运力充足、搭配合理。采用GIS、GPS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应急物流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最新动态。为应急物流运输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安排计划,优先停靠、优先入关、优先装卸、优先运输、免费通行、优先放行。交通主管部门及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应急物流运输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保障运输安全。衡量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具体指标包含了运输成本、运输速度(应急物流加快运送的能力)、运输安全性(物资损差率、安全运输率、事故赔偿率)和运输的可靠性(应急物流准确配送能力)。

2.1.4 通讯保障:包括电话、无线通信、传真、可视电话系统等,为应急工作提供多种通讯方式,对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决策制定、组织指挥和灾情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是决策机关掌握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以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公布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是政府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体现,有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气氛。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信息的流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若救灾信息不够畅通,捐赠组织繁多等原因,除政府储备救灾物资外,社会捐赠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在灾害救援初期,出现救援真空,而在救灾后期,灾区物资达到饱和,但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运来,出现了供应过多的现象。具体衡量指标包含信息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信息的充足性以及信息的顺畅流)、信息网络体系的完善程度、信息系统软、硬件水平、信息系统安全性等。

2.2 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从长远看,灾害的预防、控制对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可能更大,但像地震灾害,我们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精确预报,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物流活性十分关键。物流系统的柔性化、规模化、现代化,使得即时响应物流服务的成本能够下降到接近于普通物流服务的成本水平。快速反应是应急物流的主要特征,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是应急物流的首要问题。我国近期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频发对应急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应急物资必须在要求的时间段内(如救灾中的黄金72小时)送到应急目的地。

2.2.1 快速响应能力:快速响应能力用于衡量处理应急需求的能力。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处理正常业务的快速性,更重要的是对于紧急订单、故障、误差等异常需求的快速处理能力。时间质量维度包括;订货过程效率;递送迅速;按承诺日期交付;确定订单时间短。

2.2.2 物流活性:物流活性是指反映物流系统及时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指数。物流活性越大,即时响应能力越强。物流活性的衡量指标由库存活性、运输活性、包装活性、搬运活性和物流信息活性。

2.3 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应急物流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冻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SARS、甲型H1N1、禽流感等这样的疾病应急物流。考虑各种不同类型灾情的发生情况,我们对应急物流绩效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有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的评价。具体衡量指标有:

2.3.1 协调能力:在公共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应急物流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障碍。衡量指标具体包含指挥协调水平和指令执行反应时间、灾害的预报预测与研究、灾情的收集处理和、应急物资的需求预测和措施、应急物资的配送与运输、灾情的应对和处理、应急救灾工作的总结和研究、行使应急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2.3.2 经济效益情况:具体包含单位物流成本、节约物流成本率运输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成本控制能力、仓储成本、包装成本、订单处理成本、信息处理成本。

2.3.3 服务质量:突发事件往往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急物流比常态物流更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声誉,故而在追求快速响应的同时,必须确保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主要通过准时装运率、准时交货率、订单完成率、库存准确率等因素来衡量。客户订单周期、信息反馈及时率、投诉处理及时率、故障修复及时率、误差处理及时率、异常需求满足率。

2.3.4 公众满意度以及影响度:救灾物资的发放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粮食、食品等物资优先发放给受灾严重的群众。饮料、营养品等物资主要保证儿童、病人的补养。物资存放点必须与群众活动场所隔离,并且有合适的物资领取进出通道,避免物资发放引起混乱。具体指标主要包含了群众满意率和群众投诉量。

2.3.5 应急物流回收环节: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运往受灾地区后,可以充分有效发挥逆向物流的作用,将灾区的灾民、一些有价值的物资、灾后废弃物等应急物资进行清洁、维修、回收,制定回收制度以约束群众爱惜物资,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回收后的物资存储于政府各级应急储备仓库。提高回收率和修复率,将不可修复物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小。从而减少运输工具的空载率,减轻灾区的压力。衡量指标具体包含了产品循环利用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3 结束语

应急物流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意义十分重大。从宏观上讲,它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防安全巩固,与国家、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从微观层面上讲,则关系着百姓安康、生活幸福,与个人和群体利益也紧密相连。因此,为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国计民生能够面对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减少损失,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应急物流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物流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保障的作用,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应对、由片面应对变为全面应对、由劣质应对变为优质应对。

参考文献:

[1]王丰,等.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

[2]刘小群,等.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2(2):123-127.

[3]欧忠文,李科,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