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社会建设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自爱论;仁爱论;正义观;会计人员;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B-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57-02
一、人性论相关理论概述
休谟是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开创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休谟的人性论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他的人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利己的特点,认为每个人首要和主要关心的是他自己。他的人性论思想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社会中分别表现为经济规律与社会法规。
休谟的人性论思想是一个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从他的《人性论》的发表到他的《道德原则研究》的问世以及后续的许多创作,使他的理论修养和学术素养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人们对于他的伦理思想的研究也是络绎不绝。19世纪以前人们研究的重点是他的“德性”与“功利”,20世纪他的道德学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于休谟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代表性的著作有A.弗卢(A.Flew)的《大卫·休谟:道德科学的哲学家》(1986年)、J.百利(J.Baillie)的《休谟论道德》(2000年)等等,国内的相关著作有张东荪的《休谟哲学与近代思潮》、金岳霖的《休谟知识论的批评》等等[1]4。
(一)休谟的自爱论和仁爱论
休谟认为,在人性中,自爱和仁爱同时并存,他试图剖析人性中的理智和情感,建立一个新的科学体系[2]1。他认为人性中存在自私的一面,但是,他反对某些人把人性的自私扩大化,他认为人性中也存在有限的慷慨。休谟的仁爱观分为“特定的仁爱”与“一般的仁爱”,特定的仁爱是对于亲情的爱,一般的仁爱是对于跟自己无关的其他人的爱。用休谟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我们原始的心理结构中,我们最强烈的注意是专限于我们自己的;次强烈的注意才扩展到我们的亲戚和相识;对于陌生人和不相关的人们,则只有最弱的注意达到他们身上。”[3]529
自爱与仁爱作为休谟人性论的主要内容,它们在现实社会中分别对应着利己与利他。利己源于自私,在休谟看来人的自私是有一定限度的,仁爱体现着人的社会性,而情感则是他的道德学说的基础,是解决自私与仁爱的一座桥梁[4]21,从休谟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仁爱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休谟的正义观
休谟认为正义是一种“人为之物”,它用于调整单个人与单个人之间的所有权关系,它之所以能够产生,正是由于社会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正如休谟所说的:“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的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3]536所以,人类社会需要建立起正义的法则来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
休谟把一切德性分为:“自然的德”和“人为的德”。“自然的德”是人们心灵和性情中某些原则的标志和表现,例如慷慨、仁慈、热情、忠诚等。“人为的德”是由于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人为措施和设计而产生的德。例如正义、淑德、守诺等。正如休谟所说的“我们对于每一种德的感觉并不都是自然的;有些德之所以引起快乐和赞许,乃是由于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人为措施和设计。我肯定正义就属于这一种。”[3]517休谟认为正义起源于人类协议,所以正义是一种人为的德,而不是一种自然的德。
从休谟正义观中,我们可以看到保护财产权和维护社会秩序是其中最主要的作用。保护财产权是正义的核心,为了保护财产权休谟提出了三条法则:稳定财产占有法则;同意转移财产权的法则;履行许诺的法则。维护社会稳定则是正义观的目的,休谟认为政府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人类情感的某些舍远图近的倾向
休谟认为人的行为容易受情感的左右,人们往往为了一些眼前的小利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放弃了正义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这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我们总是顺从我们的情感的指示,而情感却总是为接近的东西辩护。这就是人们的行为常和他们所明知的利益相抵触的缘故,尤其是他们宁取任何现实的一些小利益、而不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缘故。你和我一样都有舍远图近的倾向。”[3]575-57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情感使人有一种贪图眼前利益的倾向。
休谟认为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重要的天性,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外在条件,我们可以利用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作用,发挥公务人员的带头示范作用,来克服人性中某些利己的弱点。同时,人性中存在的“有限的慷慨”,对于人性的同情的心理作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同情的心理作用也有利于人类克服自利的弊端。
二、休谟人性论对我国会计人员伦理道德建设的启发
在休谟看来,人在自然性情方面,“自私”是其中最重大的一个方面。由于人性在情感方面有舍远图近的倾向,人总是容易做出非正义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政府和社会来制定补救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严重的会计造假现象。从相关的事实来看,会计职业道德失范乃是一个在利益驱动之下,有着深刻社会背景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会计人员在市场经济运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会计人员也存在着自身的弱点,我们只有正视他们的人性弱点,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会计队伍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会计队伍伦理道德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一)确立会计人员以诚信为导向的人生观
休谟认为:“人们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以利益为枢纽的,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运行。正义规则便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确立稳定的私有财产权,既是法律规则,也是经济规则,如此才能促进商业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2]121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执业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道德意识缺乏、功利主义盛行、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社会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大环境,他们不可能会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
我们应把“诚实守信”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创建一个诚信的社会不仅要靠会计界的努力,更要依赖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不仅要靠人们时刻的努力,更要从教育的源头做起。总之,诚实守信的原则必须作为会计人员的信条,时刻牢记于心。
(二)要从自我做起,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
人性有“正义”的一面,但同时人性也存在“非义”的一面,如何能让正义来支配我们的心灵呢?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对于会计工作者,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从源头抓起,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们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员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让学生们通过实习来充分掌握会计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其次,加强会计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人们时刻牢记会计伦理的重要性。“继续教育”就是要让会计人员每年拿出一定的时间参加会计方面的培训,从而使会计人员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去,还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增加在社会竞争中的砝码。会计继续教育在会计伦理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继续教育中会计人员不仅可以学习到最新的法律法规、道德原理,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的执业能力,拓展知识面,使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获得双丰收。
(三)不断完善会计的监督体系
韩传模说:“任何社会都需要建立一定的规则,即使最不道德、对一般社会的利益最具毁灭性的原则之上的那些社会,也需要一定的规则,他们既通过私人利益、也通过虚假荣誉而约束每一个成员去遵守。”[5]84从韩传模的话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规则,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提倡法制的社会,我们应从法制的角度来维护社会的秩序,会计行业也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会计的监督体系包括企业内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以及企业外部国家和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内部监督在企业的监督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般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都设有监事会来实行内部监督,但是董事会和股东同样具有内部监督的职责。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社会监督和国家机关对于企业的监督,如国税局、地税局、审计局等等。人性虽然具有自私的弱点,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克服,坚持正义感,我们所拥有的社会终会成为一个和谐美满、幸福安康的社会。
(四)健全会计人员信息披露制度
传统的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比如会计伦理信息难以纳入财务报表内进行反映,会计伦理信息的表外披露方式的有效性受到质疑[6]40。因为在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下,会计伦理信息不符合会计确认的原则,所以,我们不能够把它纳入财务报表内进行反映。我国企业对于会计伦理的表外披露方面表现得更差,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表外披露制度。
由于人性存在利己特点,我们不能奢望每个人都有高尚的品德,都能抵制诱惑、克己守法,因此我们必须借助外力(例如,政府和社会)完善监督机制。
第一,严格执行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制度。我们应该努力从制度入手,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大力从严、从紧,狠抓质量决不放松。会计执业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它是会计执业的基础,必须予以重视。
第二,制定会计伦理信息披露准则。我们只有确立了相应的伦理规范,才能在会计人员心目中树立一座标杆,使他们在日常的执业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加强执行力度,使准则真正落到实处。
三、结论
人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利己的特点,但人性同样包括正义感、道德感,我们应该看到人性的弱点并努力克服,同时看到人性的优点并大力发扬。只有这样,一个由正义理念引导下的现实社会才能够实现。
当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会计人员做到严格执业,遵纪守法;需要领导能够以身作则,公正无私;需要国家和社会能够严格监督,完善制度。
参考文献:
[1]张钦.休谟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刘烨,编译,休谟,原著.哲人睿语:休谟的人性哲学[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3]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休谟,瑜青.休谟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1、在封建社会人口买卖是属于正常的,因为在封建社会还存在奴隶制。所以那时对人贩子是不会追究责任的。
2、在中国古代,人易的成因和社会背景相当复杂,既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人口买卖也有“自卖”、“和卖”、“略卖”、“掠卖”等多种不同的交易方式。以是否回赎来说,则有“活卖”与“绝卖”两种之分。活卖,即典卖,只卖使用权,而保留回赎权,如古代常见的“典妻”;绝卖,就是永远卖出,不得赎回。在古代,绝卖比活卖更普遍。
3、在上古三代时的周代,专门负责人易的官员被称为“质人”。《周礼·地官》称,“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车辇、珍异。”意思是说,质人负责市场里货物、人口、牛马、兵器、车辇和奇珍异宝的买卖。成交后开发票(质剂),作为凭证。
(来源:文章屋网 )
未成年人社会公德问题对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即未成年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简明扼要地对社会公德作了明确规范。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存在着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对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鉴于此,结合当今实际,浅略谈谈新时期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
一、当前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新时期,当我国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同时,整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所需的良好环境还未完全形成,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消极社会因素。其次,人们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对当前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再次,部分社会成员的公德失范也严重影响了对未成年人良好社会公德环境建设的形成。比如,在生活中,这部分社会成员不能发挥正确的引导示范作用,从而导致人们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偏离轨迹。另外,因我国市场经济还未完全成熟,一些个人主义者更容易导致功利、拜金等各种不良主义的滋生,从而使社会责任意识慢慢淡化,最终对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学校公德教育的失衡
如今,当社会把学校升学率作为衡量其办学质量的同时,大部分学校已不得不把一切以升学率为中心的片面思想不可避免地制约着学校应该在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中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因此,当前学校存在的扭曲教育观念以及偏颇的教育目标都使得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失衡。大致表现有:形式上缺乏师生有效互动,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教学内容上脱离实际,较抽象,不形象,不具体。另一方面,教育领导部门也常以学校升学率来排名次,而生源的优劣对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学校对学生的选择权都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影响。因而学生的学校生活在无形中已被异化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过多强调智育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德育。
3.家庭公德教育的欠缺
当下很多家庭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智育中心论的观点,把孩子学习成绩好,考上重点学校作为唯一的期望和要求,从而忽视了家庭对孩子公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许多家庭由于教育不当而造成孩子从小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意识。主要原因有:一是绝大多数孩子是家中的独生子或独生女,父母对其的过分宠爱而失掉对他们的理性德育。二是一些父母因工作繁忙而将子女的德育完全寄望于学校,若长期以往将使未成年人更易形成一种比较自卑以及狭隘的人生观,并与社会公德规范的距离越来越远。三是部分家庭中的长辈自身缺乏公德意识,在无形中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这也是对家庭德育影响极严重的一面。
4.公德教育方式的不当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尽管我们不断推动德育体制的改革,不断创新社会公德建设的方式、方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对社会公德建设上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各级各类教育主体都在努力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中也包含相当多的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但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第一,教育内容相对贫乏,教学方式、方法相对成旧。第二,教育内容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所能理解的程度在较多层面上不相一致。比如在各级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总让学生对此课程有虚无缥缈,脱离实际,枯燥乏味的感觉。可对于未成年人,从小没能在课堂上深刻体会到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准则,却要死记硬背那些让人一时无法透彻理解的道德信条。然而一个人很难恪守那些未经深度思考和内化的道德信念而去履行这些道德准则,因此可以想象最终的效果如何。
5.公德教育实践的缺乏
现实中各类教育者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大多缺乏更有效的实践教育,而往往只停留于形式上的说教。虽然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存在且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和内容,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要让他们对相关理论内容进行充分理解还存在着困难。但与现实相反的是,当前对未成年人公德教育忽视了实践这一重要教育形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多数学校为了避免安全之类的麻烦将学生应有的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取消;二是多数家长不能够或者不愿意亲自带领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公德实践活动,而把对孩子德育培养的责任和义务主要寄望于学校。殊不知,无论对于任何教育主体,实践教育始终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育方式。
6.自我公德意识不强
自我公德修养是人们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未成年人主动进行公德修养,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但当前的现状是,因未成年人受到社会各种负面信息和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影响下,其在自我教育上仍存在着明显的欠缺,特别是在社会公德意识建设上。因此,我们必须唤起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加强他们自我社会公德意识的修养。总之,培养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意识,仅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它更需要每个个体把相关的理论法则转化为内心永恒存在着的意识法则。
当然,在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上,除以上问题外还存在着其它多方面的不足,比如缺乏正规严密的德育管理系统,专业专门的公德培养机构,特别是缺乏针对社会公德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强力措施。
二、加强当前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调动社会各界增强自身公德建设
全社会应共同树立起对下一代公德建设的责任。比如在民众中开展法律责任、社会公德教育活动,规范学校、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在社会舆论上对未成年人的公德建设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在电视、报纸、新闻网上定期刊播有关公德建设的社会公益广告;还可邀请具有代表性公众人物作相关报告,请公检法部门同志作法律方面的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材来对学生敲警钟等。此外,政府部门应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最大支持,并把社会各界好的建议和方法资源收集起来,以致来提高和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也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更好地发挥学校所特有的教育功能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公德建设,学校应加大对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的力度。比如树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典型先进事迹,特别是要以学生乐意接受,能赢得学生信赖的方式开展活动。比如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能丰富政治课的内容,而且能从理论上向学生潜移默化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其次,学校可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社会公德教育,以此来强调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再次,学校要做到师生之间能平等交流,杜绝单向灌输的学习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充分结合起来,并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法学等多样新颖的方式方法来加强学生的公德建设。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作用
多数未成年人的一些道德品质基本都是从父母那里直接反射获得的。可面临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多数家长片面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技能培养而忽视对其德育的培养特别是公德意识的培养。为此,家长们应端正家庭教育观,以正确的道德理念来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对孩子不仅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还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孩子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避免步入重智轻德、成绩唯一的误区。其次,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子女为人处世的样板。父母应在提高自身公德意识的同时还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人格典范,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身示教,不追名逐利、不贪图享受、不唯利是图等来营造良好的德育家庭氛围。
4.大力加强师德水平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人格、品行不仅能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对学生非智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影响。对未成年人进行公德教育仅靠课堂上的正面说教和理论上的灌输是不够的,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因此,学校以及上级教育部门应从对学生公德修养健康成长影响最直接的教师师德入手来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同时还应大力加强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建设,使他们能具有优良的社会公德素养,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所都能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行为端正,言语文明,热情关怀学生等,从而对学生产生高度的示范性,做到德高为范。
5.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未成年人公德教育上,政府不仅要加大财政上的支持力度,更要把加大未成年人校外文化体育娱乐劳动等实践基地的建设落到实处,比如儿童游乐场,青少年宫、文化宫等。城市以社区为单位,在社区内建设未成年人文化体育娱乐劳动实践基地;村镇以村为单位,在村支部建设并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的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树立贴近广大未成年人易懂易接受且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按照从身边人学起,从身边事做起的原则来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的学习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奉献精神。这样不仅能让广大未成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而且能有效增强未成年人的模仿学习能力,继而充分体现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6.不断加强自我公德意识
如今的未成年人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极强的独立、创新意识,但在自我教育尤其是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明显存在有待加强,尤其对外界各种负面影响抵制力差和自控力不强。俗话说:德才兼备德为先,它体现了具有良好道德品行不仅是人们立足社会先决条件的同时也是时代快速进步的不可缺者。因此对于未成年人自身来说,应时时把公德二字牢牢印记在心,做到时刻监督自己的品行。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首先从自己做起;在对待公共财物上,不仅爱护,更是保护;在保护环境上,努力养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行为习惯。比如节约使用各种资源,爱惜各类环境卫生设施、不乱扔垃圾等;在遵纪守法上,认真学习并不断加强自身法制意识和纪律观念,做到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等都体现着一个未成年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通过以上可以得出,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成功与否不仅与自身而且与社会各个层面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它的成功不仅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久动力。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公德建设时,我们必须遵照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因材施教,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来提高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的实效性,从而使广大未成年人长大后都能“德行天下”。
参考文献:
[1]谭德礼.论社会公德与人的全面发展[J].重庆师院学报,2003,(1).
[2]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
[3]席彩云.当代社会公德教育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1).
[4]钟伟珍.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德育实效的影响及对策.广西教育,2005,(31).
关键词:社会实践 创新型人才 培养 作用
建设创新型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依赖创新教育来实现,大学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大学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目标,因此创新教育应该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而这种互动行为良好的连接点和载体就是社会实践。笔者认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实现创新教育、人及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实现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因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创新教育通过人的培养来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并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在创新教育和社会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和发展的。创新教育必须适应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要求。
修身成材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修身成材的重要方式。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更好的了解社会。社会实践尤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施加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能起到加速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社会,正是要建立起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使社会实践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创新型人才推进社会发展,并由此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使社会形成需要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并进一步推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由此实现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创新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
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体现了教育与人、社会、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内在联系。而这种网络的交互作用和联系的很好载体也必然是社会实践。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发扬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创新教育是指对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怀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能力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即:创新人格的培养。这三方面的培养是融会贯通、相互促进的。
三、有利于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是大学不能回避的严峻现实。这种现实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市场上需要的人才企业招不到,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找不到。笔者认为社会实践对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如下作用:
1.有利于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良性互动的载体和桥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也是大学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依可循、有据可查,更重要的是必须符合社会现实和时代的要求。因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就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客观要求,创业能力是当前大学生人才素质要求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同样具有创新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努力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试想,如果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中有5%一6%的人具有自主创业能力,而每个创业者如果可以平均吸纳20一30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那么大学毕业生的待业问题基本上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解决。
参考文献:
[1].薛天详:《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
深交所于2006年9月《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随后,国资委、上交所等机构也相继一系列鼓励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文件。这些政府鼓励信号给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动力,据此,社会责任报告迎来了“爆炸式”增长,仅2006年的数量就超过以往历年之和。并且,此后几年报告数量也逐年递增。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时报的《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研究》显示:从2010年至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分别为483、531、592和627份。
在这其中,除去被要求强制披露的企业以外,对社会责任报告自愿披露的企业数量也在大大增加。为什么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对外进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他们的动机何在?资本市场会因企业自愿公布社会责任报告而对它们“另眼相待”吗,是否会有显著不同的反应呢?这些企业所有权性质不同又会怎样、以何种程度改变这些市场反应呢?探讨这些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客观评价不同性质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动机,而且可能会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机制,从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基于这种背景,本文试图通过2013年A股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后股价的波动变化,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二、文献回顾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管理层当局基于自身治理目的主动地而非强制性地向资本市场中信息的使用者公开与企业经营发展相关的信息。国外学者认为,经理层是否选择自愿披露信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Healy和Palepu在2001年就将其总结为六种动机,即资本市场交易动机、公司控制权争夺动机、股票报酬计划动机、诉讼成本动机、管理者才能信号传递动机和产品竞争劣势成本动机。
资本市场交易假说认为当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越丰富,其公司就有更好的未来发展前景。从信息经济学视角来看,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当于是一种信号传递机制。自愿性披露传递给市场正向信号,市场作出积极反应。也就是信息的经济意义在市场上得到表现。企业管理层为了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柠檬市场”效应①,通过主动地向外部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一定程度上披露公司质量的相关信息,以降低自身企业价值被低估的风险。Barry、Brown (1985,1986)和Merton(1997)分别证明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从而带来正向的市场反应,股价上升,降低融资成本。Lang 和 Lundholm(1997)在对那些即将进行股权发行的企业进行分析时发现,进行了专门化的信息披露的企业将会在股权交易量上有明显的提升。
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研究还没有完善,市场和学者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关注并不多,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并不充分,焦点更多集中于强制性披露。因此,我国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成果有限。其中,陆正华和黄加瑶(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非财务信息自愿性披露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类型中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最显著。刘伟和刘星(2008)指出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巫升柱(2007)通过探索自愿性信息披露与股票流动性的相关关系发现:自愿性信息披露会显著正向影响股票流动性。
综上提到的国内研究中样本大多是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中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衡量也主要借助于专业评级机构的量化指标体系。刘国亮和常艳丽(2008)分析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和深交所评级结果之间的关系时,构建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的基础就是伯特森、吉罗德和西德尼创建的模型。汤亚莉、陈自力、刘星和李文红(2006)采用信息披露指数(Disclosure Index)评价不同程度的自愿性披露信息,再直接汇总衡量公司之间的信息披露水平,对公司信息披露程度做出量化判断。
本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在考虑了企业所有权性质后,根据公司实际控制人是否为国有的前提下,以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落脚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后股价的波动变化,分析不同的企业性质下自愿性信息披露得到的企业经济绩效是否存在差异,从而对不同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性动机区别进行检验实证。
“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就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内容、方式和绩效所进行的系统信息披露”②。在国内不同行业的信息披露程度要求不同。其中,要求强制披露的只有金融业,其他行业不做强制性要求,都属于自愿性披露范畴。本文以2013年上交所上市公司除金融类企业外所有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企业为样本,以企业所有权性质为基础,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两组不同所有权性质的样本前后股价的变化,确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否能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实证探究两组所有权性质不同(是否国有)的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真实动机。
三、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中,“经济人”是拥有完全信息的,并且信息的搜寻和获取都是不需要成本的,即信息对称。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信息的搜寻和获取需要成本等等原因的限制,导致这个假设基本上是完全不成立的,即存在信息的优势方和劣势方,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资本市场的利益争夺,信息优势方会借机利用自身优势掠夺信息劣势方的利益,双方往来博弈,甚至导致两败俱伤。最典型的就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天生属于信息劣势方,与上司公司不对等的信息地位使投资者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现状和财务情况,判断误差导致投资者容易做出错误判定,将资金投入那些经营业绩不佳却释放出虚假财务利好消息的企业。长期以往,证券市场会陷入“柠檬市场”危机,资源配置的能力大大削弱,投资者也逐渐失去投资热情,甚至退出证券市场。为了预防这种现象,必须缓解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状。因此,大多数上市公司会主动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
(二)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 Model)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 Spence)提出。如果信息优势方能把信息传递给信息劣势方,或者信息劣势方能促使信息优势方传达信息,那么交易的帕累托优化③就能实现。因此,卖方(信息优势方)有动力通过某种信号,使自己的信息能够被买方(信息劣势方)识别。
在证券市场的资本争夺中,为了避免投资者(信息劣势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进行逆向选择,上市公司(信息优势方)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必要的。企业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本身就传递出利好信息,因为只有优质企业才敢于披露更多信息,使投资者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劣质企业此时很难浑水摸鱼。
企业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给市场传递信号,使投资者的劣势地位得到缓解,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回升,更愿意接受自愿性信息披露较多或较频繁的企业作为对象,资本市场会有积极表现。相应的,投资者不会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较少的企业,市场也会表现出消极反应,基于以上理论,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典型,对比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提出以下假设:
H1:国有企业公司股票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件期内有正向反应且这种反应显著。
H2:民营企业公司股票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件期内有正向反应且这种反应显著。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及来源
本研究以上交所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按照以下规则筛选:一是剔除金融类企业,2008年上交所颁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强制金融类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二是剔除2012年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属于投资者可预见的事件;三是剔除事件期及估计期内关键数据缺失的企业。
由于本研究需要获得样本企业一段时期内(估计期定为120天)的股票价格,所以实际所用样本跨度为2012―2013年。经过上述筛选,最终确定样本企业个数为262家。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事件信息来自于上交所网站手工收集。
(二)研究窗口的确定
本研究以事件日为基准日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告日),参照国内外研究的做法,取t-2至t+2共5天的交易日数据作为事件期,这样既将市场反应包含在内,又不至于被其他事件影响,可以保证获取的市场反应真实有效。在此基础上向前取120个交易日的数据为估计期,如图1:
(三)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采用事件研究法中的市场模型,假定市场报酬率与个别证券报酬率呈线性相关关系,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因变量为CAR(Cumulative average abnormal returns),即样本企业的股票获得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本研究采用从事前发生前二日至事件发生后两日共五日事件期的累积超额报酬率来衡量资本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布的反应。一般而言,事件期的长度没有明确标准,设定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本研究选定的样本为非首次且非金融类的企业,已假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公布前已可被外部利益相关方预期,因此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CAR选择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布之前和之后两日的作为研究对象。
之所以选择CAR而非ARE 作为衡量指标,是为了降低白噪音,即(1)式中的εit。异常报酬率不仅会被本研究的事件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通过(3)式,“当样本足够大时,可将个别股票受其他干扰引起的正、负异常报酬率相互抵消,仅留下受事件所引起的异常报酬。”
因事件研究法具体操作较为复杂,故将本文计算过程详列如下:首先用266家样本公司根据其所有权性质分为两个样本组,分别依据组内各个样本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120日的交易数据,即(t-123,t-3)估计期内不考虑现金红利的日个股回报率与不考虑现金红利的日市场回报率按照(1)式的模型回归,确定每家公司特定的和值,再通过式二计算事件期内每天的超额收益率ARi,E(注:(2)式中的Ri,E和Rm,E分别对应事件期内的日个股回报率和日市场回报率)。然后将266家公司事件期5日内1330个ARi,E数值代入(3)式中求得CAR。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20.0对样本相关变量分别作了描述统计以及相关性检验。
1、描述性统计及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1可知,不同所有权下企业超额回报率的描述性统计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国有企业样本要比民营企业样本多很多,接近5倍。这表明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更倾向于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要更加强烈。同时反映出我国信息披露制度仍有待继续完善,不同所有权下企业的自愿披露意愿不同。但在所有权国有企业的情况下,其均值远小于所有权民营的企业,甚至呈现负数。再看表2,是对所有权性质不同的两组企业超额回报率的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F检验的观察值为35.426,sig在置信水平为95%的情况下为0.00,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方差存在显著差异,再看第二行的sig(双侧)依然为0.00,则说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合上文分析,这也就说明了所有权国有企业与所有权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时所获得的企业超额回报率均值有差异,且这种差异是具有统计意义的。
2、模型显著性检验
本研究通过(3)式计算所得的CAR数在事件期内的CAR分布如下(图2、图3):
由图2、图3和表3可见,除个别异常样本之外,随着样本股票数量的不断增加,所有权国有的大部分样本股票的CAR均为负,说明在事件期内存在负的超额回报率,而所有权民营的大部分样本股票的CAR基本稳定在正值,说明在事件期内存在正的超额回报率,即所有权民营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获得资本市场正向反应,再通过两组样本的显著性检验可知,两组样本的超额回报率在95%的置信区间内显著均区别于零。
综上所述,所有权国有的企业在事件期内社会责任报告资本市场会有显著的负向反应,因而拒绝假设H1;所有权民营的企业在事件期内社会责任报告则有正向市场反应,假设H2成立。
3、稳健性检验
(1)事件估计期长度的稳健性检验
由于证券市场变化迅速,事件估计期的长度选择可能会对实证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事件估计期长度变化作为稳健性检验。当观测的事件期缩短为3日时,CAR的分布情况通过图4、图5我们可以判断出,它们基本雷同于本研究中的事件期CAR的分布,只是显著性稍弱,本文结论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因此本文研究设计中选取事件估计期为5日是合理,本文结论是稳健的。
(2)非事件期内的异常回报率
为检验这种异常回报率是否源于研究时间,本研究随机无放回抽取了266支样本股票中的50支,并且随机选取它们在事件估计期的个股回报率,将其带入模型,发现在估计期内两组样本的累积平均异常回报率基本稳定在0值,这表明在股票的估计期内并不存在超额收益,这也更好地说明了在事件期的股票超额回报率确实来源于研究事件,使本研究结论更具有稳健性。
五、结论与启示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在考虑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以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落脚点,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后股价的波动变化,分析不同的企业性质下自愿性信息披露得到的市场反应。
本文研究分析发现,当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资本市场给予积极正向反应,并且该反应显著,表明民营企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出民营企业的经济能动性,正是由于经济性动机,民营企业才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企业传递给投资者良好的经营管理信号,提升企业形象,股价上升,融资压力降低,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增值的目的。而当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资本市场有负向反应且这种反应是显著的,这说明所有权国有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更多的是由于政府干预以及解决委托问题的需要,当政府在企业持股比例越大,那么企业收到政府干预的压力也就越大,因而有履行及披露社会责任动机,另外,对于国有企业管理者而言,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更多的是向外界和上级传达一种忠于职守福利社会的政治信号。
近年来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层出不穷,这表明政府对规范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中,《证券法》(2005)和《公司法》(2006)修订了预披露制度,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出台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企业要尊重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引导和管理。但这些法律法规没有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等信息,并且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所言甚少,缺乏一套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对较完善的监督制度。
基于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政府而言可以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对于所有权性质不同的企业在自愿性信息披露方面应采取相应不同的激励措施。我国民营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虽然能够取得经济效果,但是与国有企业相比,其披露数量还远远不够。所以,政府部门应颁布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民营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增强民营企业自愿披露意识,引导民营企业规范完善自愿性信息披露建设。我国国有企业相较于民营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表现更好,但其披露动机多是政治责任,缺乏经济推动,其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可能会相对较局限,无法刺激市场给予积极反应。所以,政府部门应在这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改善,促进国有企业科学有效的持续发展。
本文囿于篇幅并未对样本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完整性、真实性与企业超额回报率增长情况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这些将成为本人进一步研究深化的具体方向。
注:
①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也称次品市场,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几年来,通过“百镇千村试点”、“县(区)整体推进”到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吉林省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建设完成总投资227亿元,全省新农村建设产业项目9430个,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屯4205个,新修农村公路4.7万公里,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泥草房58.9万户,新建大型秸秆气化站13个,户用沼气池8.36万户,室内水冲和户外卫生厕所37.1万个,公共厕所1.44万个,垃圾处理场点3.3万个,改围墙82969万延长米,修建排水沟2939万延长米,安装路灯5.05万盏,绿化美化23365万延长米,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呈现出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共同增长,精神风貌和村容村貌共同改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的可喜局面。同时也探索了思路,创新了模式,积累了经验。主要是: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机制;建立了整合领导、部门和社会力量帮扶新农村建设的制度;推广了旧村整治、新村建设、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等分类改造建设模式;丰富了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等发展形态;探索了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村民管理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其中,军民共建新农村成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点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形式。
多年来,驻吉部队坚持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拥政爱民,在加强部队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吉林地方建设。子弟兵同吉林省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担重任、冲在前、打先锋,哪里条件最艰苦就向哪里挺进,哪里的群众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通过心贴心地帮,实打实地扶,面对面地带,在迅速改变吉林农村面貌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成果,都留下了人民深深的光辉足迹。
勇士部队官兵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为吉林新农村建设雪中送炭,造福当地百姓,密切了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谱写了新时期拥政爱民的壮丽诗篇。子弟兵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对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天气冷暖变化还比较频繁,地下冻土还没有完全解冻,不利于工程的环境因素还有很多,部队的同志们在野外施工,还有许多困难去克服。地方有关人员,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积极为部队提供最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部队安全顺利完成援建任务。
关键词:;实践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21-02
实践观是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它将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指出了实践基础上的再认识才更能使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实践的观点相结合,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可以从现实的实践方面为和谐文化的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用的实践观点指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将的思想继续发扬光大,有助于推动我国和谐社会方方面面的建设,对加速形成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践观概述
(一)的实践观
实践观在哲学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与其他一切反的观点相互区别的根本所在。马克思的实践观构成了整个哲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打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性,而且又进一步指出了实践活动是全部人的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动力。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
(二)实践观的本质
创造与发展是实践观的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把实践的基本作用概括为两点:一是作为客观标准的实践,二是作为社会活动的实践。将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解释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人们判断自己认识的真理性成分、检验各种各样理论体系的科学与否提供了标准和钥匙。只有人们的思想认识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相一致,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达到预期目的,从而证明人们的思想认识是正确的;反之,如果不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那么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就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这样的思想认识就是错误的。
人们的认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是自然界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都来源于客观自然。的唯物观是带有实践色彩的,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实践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概述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
1.和谐文化以和谐理念贯穿始终,引导社会的和谐价值取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根本。
2.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提倡和谐文化精神,营造有序和谐的文化氛围,鼓励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意识,善于运用和谐的态度看问题,办事情。
3.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应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导向,并将其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构建与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作用
1.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需要和谐文化作为智力支持。如果失去和谐文化的存在,不仅社会和谐思想的基础会动摇,而且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也就不复存在了。
2.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谐文化以和谐作为文化的核心,是促进社会进步、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化解人们在经济政治中的矛盾冲突、协调社会关系、推动整个社会有序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
3.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我国目前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社会文明道德水平,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是一脉相承的,和谐文化的建设,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全社会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形成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使全社会树立和谐的道德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坚定自身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文化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保证,通过和谐文化的建设,可以促使各种社会矛盾能够更公平更合理的解决,加快社会各项文化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使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实现全社会健康昂扬的社会风尚,为和谐文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我行认真学习《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开展征信业管理条例专题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提高了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提高公众诚信意识、促进金融业务发展、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加强领导,成立《征信管理条例》专题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专题宣传活动方案,扎实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以取得专题宣传活动的实际成效,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认真组织,扎实开展活动
我行根据专题宣传活动精神,按照制定的专题宣传活动方案,扎实开展活动,着重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提炼宣传内容,主要宣传条例适用范围、征集监管体系、征信机构、征信业务规则、征信信息主体权益、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条例出台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二是在营业大厅门外悬挂“全面贯彻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促进征信业规范健康发展。”宣传口号,营造专题宣传活动的浓厚氛围,使社会公众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来。三是在营业大厅设置宣传展板,摆放宣传资料,具体介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让社会公众懂得什么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如何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是设立咨询点,指定专人负责,详细解答社会公众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咨询,增强社会公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责任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五是召开银企座谈会,向企业领导、财务负责人等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高企业领导、财务负责人的诚信意识,共同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六是加强与地方媒体沟通联系,对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专题报道,扩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影响力,使全社会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认真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正确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重大决策,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涵。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宽裕是根本,村容整洁是表现,乡风文明是风貌,管理民主是保障。它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内容,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党对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做到“三个充分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重要战略和重大创新。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水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1、正视我镇“三农”工作的成就,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镇“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对推进全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镇建设新农村工作奠定了基础。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三是镇村建设得到加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有了新进展。
2、正视差距,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镇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明显改善,镇村发展不平衡。
二是农村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较弱。
三是镇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四是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质量还有待高。
我们既要看到我镇农业和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必须客观看待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坚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成效。
三、抓好当前几项工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的工作要求,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实施强镇富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扶贫济困、固本强基等“五项工程”为抓手,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加快农村“三化”步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项工程”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建设,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我镇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重点。当前需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1、促进生产发展,壮大镇村经济。
(1)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要以大力发展适应城市经济和出口市场需要的优质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为方向,将组织工业化大生产的投入、技术、标准、管理以及市场流通等产业环节“嫁接”到农业领域,市场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要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五是要突出生态特色。六是要加强基本农田的管理、维护和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效益。
2、构建长期稳定的“反哺”新机制,使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继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三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五是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六是落实建立征地事前公告听证和征地款预存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收入和农村土地收入村帐镇代管制度,切实保护征地农民利益。七是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清理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子女入学、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3、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营造农村新环境。一是加强镇村规划。二是推进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新风尚。一是提高农民的实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二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三是抓好新观念、新理念和农村文明新风的培育。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精干、统一、高效、廉洁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二是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改革。三是落实村民自治,大力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