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教学研究结题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第1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从2003年秋季开始,我镇部分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课程目的、课时安排和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从七年级新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可了解到,这部分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几年英语,他们大部分人应该有较好的英语学习方法,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为初中英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年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执教七年级英语的体会是:困难远大于以前执教那些英语零基础的学生。

研究表明:十岁左右的儿童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他们活泼好学,好奇心强,记忆力好,善于模仿。既有了一定的母语积累,又具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身体条件和智力条件。可见在小学低段开设英语课程有科学的依据。大致原因在于小学英语课程实施不良和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不均衡。

由于小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不均、师资力量的差别和教学理念的迥异,造成了小学毕业生英语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严重的两极分化。在布局调整之前,初中学校的规模较小,生源分布面窄,初中英语教学可以集中力量,因地制宜,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降低教学起点。如何解决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课题组成员通过交流和研究,发现当前七年级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心。我们随即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学生个别交谈。课题组成员分别在镇内的中心小学,丁楼小学等周边五所小学进行随堂听课,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访谈,与小学生进行对话,发现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因于他们小学学习英语的不良体验。我们将发现的问题向小学领导作了反映,在小学三至六年级班级分别试讲了8节英语课。在初中,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加强学困生辅导等手段,使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重树他们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纠正不良学习习惯。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得到改善,现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如下。

(一)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

目前我镇小学使用的教材是外研版的教材。初中使用人教社的《新目标》。该教材的起点建立在小学四年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在语言知识上与小学教材是基本衔接的。但实际问题是绝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未受过四年系统正规的英语教育。所以在教材的衔接问题上,七年级英语的授课进度要放慢,尤其是要充分重视使用教材的预备期内容。

(二)中小学英语师资力量的衔接

缺乏合格的英语师资是目前农村小学英语课程无法正常开设的原因之一。据调查,现在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来源主要有:

1、自荐型 这部分人没有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但他们爱好英语,学校缺专业的,有的老师自荐成了小学英语教师。他们虽然有一定英语基础,但缺乏小学英语教学理念和能力。

2、指定型 如果一个学校没有合格英语教师,领导就会指定某位教师担任英语教师。这部分人的英语基础和英语教学理论都比较欠缺。

3、兼任型 有些小学的英语教师是由音体美教师或班主任兼任的。

4、轮换型 有些学校采取轮流的做法,如果你不想教英语,没有关系,先教一年再说,下学期换别的老师,反正不考核。

近几年,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供求关系趋于相对平衡,但学校领导在英语教师的使用和课时开设上还有后遗症:如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分到小学后不一定教英语,教英语的不一定是英语专任教师。要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师资力量的衔接问题,重点要充实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力量。

(三)中小学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善模仿、情绪不稳等特点。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教师要积极用好这一有利条件。首先,在课堂上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其次,要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快乐中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的任何一点成功,哪怕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鼓励和表扬。因此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之辞,要通过激励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愉悦的体验。

(四小学学生学习策略的衔接

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不良英语学习体验,使他们形成了不良学习习惯,对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思想和行为方面。

1、不良学习策略的思想表现

(1)缺乏自信。 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在小学阶段就与别人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进入初中后,老师很想帮助他们进步,但他们犹豫徘徊,信心不足。表现为在课堂上不主动参与活动;回答问题声音太轻,眼睛不敢正视老师和同学,因为他们在小学英语课堂内已饱尝失败的体验,对英语学习已经失去了自信,有放弃英语学习的想法。

(2)缺乏独力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集体朗读时,一人有错,全班皆错。对待课后作业,无论容易与否,都不善于独力思考或请教老师和同学,而是一抄了之。

(3)骄傲自满。也有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好,但他们往往看不起英语基础差的同学,表现出骄傲的情绪。他们上课时遇到老师作简单的句型操练时就坐立不安,分心走神,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英语学习的优势,甚至成为落后生。

(4)缺乏合作精神。在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如果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就能共同进步。但现实情况是:“学优生”不愿帮助别人,“学困生”懒得向别人求助。

第2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要努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积极探索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要对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进一步明确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实行教学制度改革,逐步深入推行学分制改革。

2000年我校就开始了一系列学分制的改革实验研究工作,参加了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中等职业教育多种课程模式的研究》的研究实验工作,获得教育部科研项目成果一等奖。作为实验研究的延续,2007年1月根据长教发[2007]20号文件《关于开展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试验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通知》精神,我校参加了项目试验投标,《就业导向下的学分制教学制度改革的实验研究》项目中标,就此立项。

二、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学分制的定义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其核心是选课制和弹性学制。

(二)教学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教学机制、考核机制等,为实现教育目的提供组织制度保障。学分制是相对于传统的学年制而言的教学制度,经济领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引发教学内部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这种变化所涉及的范围、领域极为广阔。

(三)学分教学量或学习量的计量单位。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的,学分制是以一课时为计量单位的。计量单位的划小,有利于编制多样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四)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办学机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扭转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 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以就业为导向倾斜。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

(五)课程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并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在各级各类学校所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六)选修课选修课是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及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而选择的深化、拓宽的课程,分为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七)课程模式依据某种教育观,选用某种教育思想,对课程内容、进程和空间方面的一种特定的课程结构形式,或称课程要素的时空组合方式。一种教育观、教学思想可采用多种课程模式,一种课程模式可以体现不同的教育观、教学思想。

(八)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及课程内容排列顺序等。具有课程的外延特性。

(九)重修与免修重修是指允许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重修该门课程,重修的时间在课程间衔接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自行确定。免修是指具备相关条件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申请免修某门课程,经考核通过后可直接获得学分。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探索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学生素质全而提升的教学管理制度。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探索、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理论探索中注意吸收、借鉴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课程模式、建立具有我校特色和幼师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式。在研究中强调实验的典型性和可控性,实验在06级和07级新生中展开。本课题的研究路线。职业教育的教学制度改革、课程改革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实际操作问题比较多,且无现成经验可借鉴。本课题从研究国内外课程模式入手,选择“多元整合型模块式”课程模式为切入点导入上位研究,即市场分析—职业分析—培养目标分析—任务分析—职责分析—教学分析;以弹性选课制的实施为切入点,导入下位研究,即学分制管理—弹性选课指导—弹性选课教学评价,最后形成弹性选课制的模块课程体系和弹性选课制、学分制教学制度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工作经历

(一)近几年我校学分制研究工作概述

我校从2000年起,即着手于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工作,引进了国际劳工组织MES(Mokulesof Employable Skillss—技能培训模块)和北美流行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以胜任岗位工作要求为出发点的教育)教育思想,借鉴其符合我校实际的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开发一个课程)课程开发思想,用于我校幼师专业的课程改革,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验,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成效和学生个人成效。通过实验,我们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深入开展“模块”课程模式、弹性选课制、学分制教学改革实验奠定了基础。

2001年在市教科所立项《弹性选课制下多元整合型模块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为“十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项目(立项编号105AX0120),并于2005年结题。

2002年《中职幼师专业学分制与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在吉林省教育学会立项为 “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立项编号为0538),已结题。

(二)《就业导向下的学分制教学制度改革的实验研究》在教育局立项后的工作情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07年3月——2007年6月)

第3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学案;知识点题型化;理论实践化;有效方法

前言

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人们对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解决广大家长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普遍愿望、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教育观念的变革的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近十多年对学校教育的空间范围作了调整,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正适应了这种形式的需要而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小班化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一场新革命。小班化教学在我市逐步推广之际,我校今年也实行小班化教学,作为一位即将担任小班教学的数学教师,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及促进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促进我校的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特作这个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以前我们老师针对50~60多人的班级一般是采用传统式“填鸭式”教学:由老师讲,学生听,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样学生与老师并没有产生共鸣,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实际上知识的收效甚微!那我们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我们是固步自封呢还是勇于创新?答案是显而易见。这是我们课题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拟解决的问题

重点要解决的内容是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了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老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又如何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将课本上理论性的知识怎样通过习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先制定学案,在学案中体现:①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便于学生理解;②自学内容,学习内容具体化和精细化,将目标分解,每一小目标与相应的内容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结合,基础知识部分全员过关的习题,互帮理解部分的思考题,只要求学生程度好学生县进行思考,对思考的观点在课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并让中下层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讨论中认知和理解;③突破重难点,发挥集体备课的智慧,认真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重点把握重点、难点和考点,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力争编出能适合学生实际的学案;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能从已知的知识和教材内容上能找到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及至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从简到难,言之有理,说之有据;④典型例题、过关测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有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得。将课本得知识点渗透于各种题型中,那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的形式解答题目从而理解课本知识,老师可以当场批改,及时发现和指出学生的学习的失误,纠正学生的错误。在解题中掌握知识、潜移默化地吸收;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愉快学习;这样知识点不抽象,“理论实践化”,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等有针对性的练习,却不需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地记忆,“见多识广”,从而可以灵活地应用它们,增强综合解题能力。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数学课堂的学生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团结合作互助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去领会题目隐含条件,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去审题,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数学教学方法就是通过解题来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论实践化”,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阅读自学中,温馨、快乐的学习,获得成就感。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那么对小班化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的研究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内容

1、小班化教学的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2、享受小班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

3、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案、教学过程、教学时间控制、作业批改方式。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研究 ,得到:

1、探索并形成数学教学切实可行的“操作样式”,丰富课堂的有效策略。

2、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

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充分享受愉快的数学课堂教学,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

4、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5、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欲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6、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能掌握知识,获得成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寻找新的突破点。分类阅读关于小班化教学和《数学课程标准》等有关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研究的有关文献,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2、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成功个案研究法

以研究对象中的小班化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老师个体为分析单位,向学生、家长发问卷,开座谈会,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对享受小班化教学与没有享受小班化教学教育的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个案跟踪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咨询,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特别是考试成绩较好的班级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追踪调研,重点建立小班化数学教学档案,进行科学归因。

3、教育教学实验法

通过观测与小班教学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班化教学中的实施原则、方法和有效的操作措施,总结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逐步形成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上课准备学案,备课时即备教材,更备学生,充分体现教学的四环节:情境激趣——合作讨论——展示演板——点评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最大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4、经验总结法

经过研究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总结并整理出适合当代教学方法的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研究阶段(时间)、研究方法、阶段性目标、研究内容和阶段性成果:

1、申报立项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

①主要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②阶段性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学习有关理论;

③主要研究内容: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寻找新的突破点;

④阶段性成果:构建相关的理论支持体。

2、调查分析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0月

①主要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成功个案研究法,写出调查问卷。

②阶段性目标:调查学生参与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③主要研究内容:向学生、家长发问卷,开座谈会,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对享受小班化教学与没有享受小班化教学教育的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个案跟踪研究;

④阶段性成果:写出调查报告,对小班化“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教学效果进行调查总结,和一些教学反思。

3、探索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①主要的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

②阶段性目标:得出实施原则、方法和有效的操作措施。

③主要研究内容:探索小班化教学中的实施原则、方法和有效的操作措施,总结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写出体现“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教学使用的学案,逐步形成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④阶段性成果:实施原则方法和有效的操作措施。

4、完善整理阶段2012年1月——2012年5月

①主要的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

②阶段性目标:将实验课题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总结课题研究,形成成果。

③主要研究内容:经过研究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总结并整理出适合当代教学方法的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④发表关于“知识点题型化”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的论文论文。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

[3] 山海教育出版社《小班化教育》、《山海教育丛书》

[4] 《数学课程标准》

第4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陶行知说:“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

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以完成美术基本技能目标为前提,间而培养学生自由想象创造的空间与表现的能力,课堂教法的成败直接影响了本次教学活动是否成功、有效。正确的40分钟一节的美术课中,除了老师浓缩成非常精练高效15-20分钟左右的教学后,留给学生作业的时间通常15-20分钟左右,占了整节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留下的一点时间还要解决作业评价(学生评、教师评)和课后拓展等。所以,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找到一种更易让学生接受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各类美术课研讨课比赛中,以及平时的课堂常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注重了教师自身的讲授与表演,为使课堂能给人紧凑实时,造成为了上课而上课的走程序,把所有的环节都忙完后还生怕学生不明白的补充强调,为此,对作业达标的标准也自然降低了,学生可分阶段完成作业,反之就高压政策督促,如还不交作业就以奖励为诱饵等手段来达到作业质量的目的。造成美术课堂乱哄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是建立在老师高压或者贿赂奖品的基础上。这些手段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通过热爱课堂、热爱生活,以生活为教育,以生活创造教育来调动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什么叫“猎德本土龙舟文化”?指猎德村是千年古村,猎德龙舟、猎德龙舟鼓。是猎德村民耳闻目见的劳动文化生活。是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民间自然传承的典范。学生非常喜欢猎德龙舟、龙舟鼓,常常在课间模仿龙舟竞渡、打龙舟鼓的游戏。“猎德本土龙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方法”,指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以龙舟文化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热爱的生活直接进入对学生的教育中,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学生自己所喜欢做的,就有能力完成作业。以生为本,有了兴趣就有了充分的自,对美术学习就不再有距离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教师好上课了,更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猎德本土龙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方法,”,只要考虑到四点:(1)利用本土人文资源,挖掘其中蕴涵的教育价值,以形成适宜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并形成新的教学模式。(2)创设丰富的、多元的美术教育氛围。(3)从学生的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身心发展出发,开展适宜学生美术发展的新课程模式。(4)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变化,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开展丰富、适宜的猎德本土龙舟文化美术活动,结合课后调查,探究的形式进行。

通过对比我国目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可以说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各有千秋,但大都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教材分解再造、学生作业评价、纪律诊断等方面的,而对于把生活中的文化传统转化为课堂的教学模式方面的教育构想没有见过,只是有在个别课例中有所体现,并没有以此提出来进行课题研究。因此,我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地研究猎德本土龙舟文化的美术活动中,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努力使猎德本土龙舟文化美术活动内容得到优化,并建构猎德本土龙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操作策略,形成独有的美术教学教研特色。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提到:“年龄小的学生,大多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发生兴趣,不同兴趣倾向的学生往往对学科抱有选择的态度,对投入学习的精力和时间往往不一样。”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提到:“在多元化的今天,美术课的开放性增强,我们也不单单只是框在了各个学习领域中,讲求综合性学习。”“对教学方法来看,严谨、富有秩序性的教学方法易于发挥美术教育的智力和技术价值,而相对宽松、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则易于发挥创造和情感价值。”李眉云《小学大美术教育研究》说道:“以培养创造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创造教育,应该贯彻于美术所有的课业类型中和儿童所有的美术活动中。例如:绘画课、工艺课、写生课,甚至美术欣赏课,教师的基本作用都应该是指导和促进每个儿童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和发展。”

申戈《新课程下小学美术教学过程论》 “美术教学过程是美术教学中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依据美术教育目标,组织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逐渐具有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在美术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的美术活动过程。”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美术教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美术新课程标准》日益深入的解读,对于在一线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把教育的“权”给了老师,这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代言人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具有时代性与挑战性的课题。上述为研究 “猎德本土龙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体现了其实践与推广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教育问题谈话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美术新课程标准“教师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师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师的历史责任。通过对比我国目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大都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教材分解再造、学生作业评价、纪律诊断等方面的,把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传统转化为课堂的教学模式方面的教育构想还没有人深入研究过,只是有在个别课例中有所体现,并没有以此提出来进行课题研究。因此,我希望能通过建构猎德本土龙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操作策略,获得更丰富、更深层的经验与理论,以提高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猎德小学美术教学教研特色。

第5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一、投身教学过程管理,踏实进行教学指导

通过视导,我发现我县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有三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全体学生写字水平不尽人意;二是课外阅读名存实亡比较严重;三是习作教学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在与各校领导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针对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了下一步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首先,为了提升全县小学生的写字能力,我要求各校一方面要切实用好每天十五分钟的写字课,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指导学生写字。为此,我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30+10” 模式,即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都要拿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写字或是练习写作,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其次,我通过交流让全体教干教师明确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课外应该做的事,它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并号召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创新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着力打造“人人爱读书,人人有书读”的书香校园。再次,针对学生习作出现的问题,我要求各校要不断改变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方式,坚决杜绝学生作文以书写定质量的误区,要务实评价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努力把教师的注意力引领到关注习作的内涵上来。同时,我还提出了学生习作评改三部曲,及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教师评改,积极拓宽习作评价的途径,把老师的主要精力从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创新习作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 2 3 4 5二、密切关注教研课题,指导教师深入开展研究

12月份,根据县教研室的统一要求,我们小学组几位教研员分别对县第八期小学教学研究课题进行了结题工作,其中我参与了68项小学语文课题结题论证工作,在活动中,通过听汇报、提问答辩、互动交流、专项指导,我努力让每个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的严肃性,而且为老师下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指引了方向,明确了道路。

在课题结题过程中,我发现我县教学研究课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结题报告撰写不规范、研究成果主题不集中、结题材料杂乱无章等等。针对这一情况,每到一校,我一边对课题进行鉴定,一边认真做好课题研究辅导讲座,帮助广大教师明确结题报告一般包括九个部分: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步骤、研究成果及分析、研究结论与思考,其中“研究成果与分析”是结题报告的主干部分,应该作为重点来写,决不能将其变成发表或获奖论文的叠加;让广大教师明晰结题材料一般包括主件和附件两个部分,主件指结题报告、结题论证书、研究成果,附件指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调查报告、实施手册、案例分析、阶段总结。另外,我还告诫老师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一定要做真课题、真做课题,积极围绕课题撰写博客和论文,用心留下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并借助课题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一大批学科教师积极科研的积极性,尤其是提高了青年教师以研促教、研教并举的认识,为下一步小学语文课改向纵深推进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1 2 3 4 5三、关注课堂教学研究,务实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首先,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参考》和《综合性学案》的编写和修改工作

为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有效实施,整合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全面搭建学科教学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的整体备课质量,我积极配合刘主任组织召开全县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参考》和《综合性学案》编写与修改工作会议,根据一线教师在平时使用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了剖析,同时结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提出了下一步具体的修改建议,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按时完成了初稿、互审、定稿工作,目前已经校对完毕,交给出版社和印刷厂印刷出版。

其次,率先垂范,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在我心里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教研员不能仅仅是一个教练,更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水手,一个优秀教研员的办公场所不应该仅仅在教育局办公室,更应该在一线的课堂,一个优秀教研员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更应该投入实践写下水文、上下水课。本学期,为了切实了解“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曾深入青口小学和实验小学上下水课,设身处地去感受老师研究中的困难,及时提出整改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丝丝忧虑——一方面“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将导致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让学生先进行预习,注重让学生教学生,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辅导能力毕竟有限,往往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并不能让学困生充分掌握知识,这样大多都是优秀学生在“表演”,老师很难发现学困生的问题,难以找到点拨的关键之处,从而使得学困生以前昏昏,以后也昏昏。其次,“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应该因学科而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多少留有尝试教学法的影子。这样的教学理念比较适合理科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有诸多不适合的地方。语文是一门情感性、情意味比较浓的学科,如果一节语文仅仅定位于学会了几个生字、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了几个知识点,那么语文就失去了本性。因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应该注意情境的创设、力求言意兼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要努力做到“六要”,即自学质疑要指导、交流展示要训练、互动探究要深入、精讲点拨要得法、矫正反馈要及时、迁移运用要有度。

1 2 3 4 5再次,依托学科基地,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四、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全面开展教师业务培训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教师专业发展引领行到”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县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巩固与推广小学语文教研成果,真正发挥以研代训、以研促训的作用,本学期我和刘主任一起切实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各类活动对教师进行思想引领、专业引领。

第一,认真组织开展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培训

1 2 3 4 5第二,扎实开展全县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

第三,组织成立了赣榆县小学语文教师博客团队

在我心中,一直认为语文老师不写文章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所以,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讨活动中,我们特地邀请了欢墩小学李大市老师为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学精英介绍什么是博客以及怎样撰写博客,在活动的最后,我表达出自己的愿望:依托凤凰语文组织建立赣榆县小学语文教师博客团队。经过短短两个月的努力,已经拥有成员66位,发表博文和回帖近千篇,教师博客点击率超过了三万次,如今我们的团队已经成为凤凰语文网上最受欢迎的团队之一。

第6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师研究;过程性管理;行动研究;记载册

当前教师研究课题成果评审资料一般由课题结题主报告与附件两部分组成。在评审过程中以查阅主报告为主,附件作为证明材料为辅,这容易导致教师在整个研究时段内将大部分精力花在课题立项文本写作与结题文本写作这前后两端的起始和结束环节上,中间的过程性活动开展反而比较随意。传统的记载册主张研究者在课题立项之后立即启用,随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但由于不适用已停用多年。面对当前教师研究“重两头轻中间”的现实问题,温州市瓯海区对教师研究记载册进行了重新设计,旨在引领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活动开展,并使之成为课题结题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一、重新定位“论证性活动”,使之草根化、理性化

“论证性活动”是总结课题研究已有经验,厘清课题研究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研究计划的基础性活动。但相比听评课等研修活动而言,它并不是教师日常的研修形式,很容易被忽略或走过场。由于传统印象的影响,人们倾向于认为,论证性活动如开题论证、结题鉴定等一定是需要相关专家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为此一些教师小课题选择了忽略,一些学校大课题则以仪式化的方式请专家,但活动过后没有对研修方案进行修改,也没有在研究过程中再次对研修方案进行讨论调整。理想的论证性活动不仅是专家介入的指导性活动,更应是课题组内自我学习、自我对话的学习交流活动,也是课题组通过自我协商进行研究分工、拟定行动计划的民主决策活动。为此,我们一方面提出了“开题论证、中期小结、结题总结”三种不同时段的论证性活动,将之定性为一种定期对课题研究思路进行讨论的研修活动。另一方面提出了“自我论证”与“专家论证”两种论证方式,并通过由区教科规划办聘请专家为已组织过“自我开题论证”的相关课题再次组织开题论证,传达一种即便要开展“专家论证”也需要以“自我论证”为基础的理念。这样既保证了当前草根化的教师小课题以“自我论证”的方式广泛开展论证性活动,也促使一些学校大课题更为理性地看待“专家论证”。为防止活动变成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我们尝试做了课题论证性研究活动记录表(详见表1)。

二、重新定位“主题研修活动”,使之多样化、系列化

由于教师研究课题一般为教学研究课题,主题研修活动的形式往往也就是日常的听评课活动形式,为此容易存在教研课题单一化与表面化的问题。一方面,一些课题结题材料附件往往提供大量的课堂设计与评课稿,而较少其他形式的研修活动;另一方面,所提供的材料比较零散,难成系统,较难看出与研究主题的相关度。难以判定是围绕研究主题的具有“研究味”的研修活动,还是日常的教研组听评课活动。教师研究过程是一个对教育教学工作循环改进的过程,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例,其过程必然包括以下最为基本的活动:一是主题性学习交流活动,即通过观看观摩课、查阅交流相关资料、读书交流、调查分析交流等学习活动,分析实践教学问题,提出课堂改进的思路;二是集体备课活动,即把前期主题学习所得的相关新思想、新经验用于课堂设计中,将新经验变成具体的教学设想;三是开展针对研究主题的听评课活动,即开展研究课,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课堂观察活动、通过课题组的对话交流,提炼总结新经验、生成新想法。活动结束时,课题组修正调整原有的问题或提出新问题,作为下次研修活动的新主题。这就构成了一个基本的行动研究活动循环,而一次系列研修连接着下一次系列研修,这就形成了一个连环跟进的系列研修活动,如图1。图1课堂教学研修活动系列链我们一开始的做法是在单次的研修活动记录上做文章。其实,这难以发挥对活动“系列性”的引领作用。我们希望记载册不仅促使课题组在活动开展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而且促使教师以系列化的方式组织研修活动,记录表设计见表2。

三、重新定位“文献资料学习活动”,使之常态化、应用化

相比听评课等日常研修活动,文献资料学习活动也是教师课题研究中容易被轻视的环节。超越实践需要基于对实践的超越性理解,超越性的理解则需要广泛阅读,“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他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1]从而使“本文的意义为解释者所同化,生成一个扩大的自我”[2]。缺乏充足的文献资料查阅学习,研究者往往无法突破自身经验的局限,不易形成具有超越性的工作计划。然而在当前的结题评审中,课题文献查阅情况往往反映在结题主报告之后的参考文献目录上,这很难看出文献资料查阅活动是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真实地进行,并促进了课题研究。笔者在网络上查看一些地区的教师研究记载册设计,文献资料查阅情况往往只要求课题组提供文献目录。其实,这样的记录方式适合学术研究而不适合教师研究,因为学术研究是知识取向的,需要以厚积薄发的治学态度查阅大量文献乃至外文资料,以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而教师研究是实践取向的,需要以精思笃行的态度来查阅相关资料,并以此反思实践、改进实践。相比学术研究所追求的知识创新而言,教师研究重在个人知识的形成,这种知识的获取需要通过切身的实践行动,将外在的知识及经验变成自己亲历的经验。正如刘良华教授所说的,这是经过个人亲自探索、实验、研究,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而获得的,显露研究者情绪化、行动化的个人知识。[3]教师研究不在于知识创新,而重在通过学习研究促进自身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并超越实践。为此在教师文献查阅问题上,“全”固然重要,但“用”更为重要。我们希望通过记录表设计促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比较扎实地开展文献资料查阅活动,使文献资料学习活动常态化地贯穿于课题研究始终。同时希望将教师引导到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消化、运用上,使来自文献资料的知识成为教师个人应用化的知识。为此,我们设计了教师课题文献资料查阅记录表,详见表3。

四、重新定位“文本写作活动”,使之完整化、阶段化

没有实践研究活动为基础的教师论文写作是苍白无力的,但丰富的研究活动如果没有写作意识,为活动而活动,那也是徒然的。正如张肇丰研究员的观点:写作不是研究的副产品,写作是反思的重要载体,写作就是研究。[4]文本写作活动与教育教学改进行动应是推进教师研究进程的两个齐头并进的车轮。然而当前教师研究中的文本写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游离性问题。在课题结题评审中发现一些课题组成员乃至负责人有相关或获奖,但与研究主题却并不相关。教师没有将围绕研究主题的文本写作当成研究的重要工作,课题研究也未发挥提升教师论文写作质量的作用。二是碎片化问题。在课题结题评审中经常发现一些附件材料提供最为原始的评课稿、课堂设计等,虽然够真实,但这些碎片化材料是随研究活动开展自然产生的文本,而非教师经过反思提炼的文本。三是单薄性问题。在课题结题评审中往往发现一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成形的文章比较少,文本写作活动只集中在课题研究某一时段。我们一开始的做法是将记载册划分为过程性活动材料与课题成果材料两大部分,这样的划分容易使研究者形成一种文本写作活动独立于研究过程之外的错觉。实质上,文本写作活动应伴随着研究的整个进程:在研究前期,应该结合文献阅读、调查分析等手段开展一些有关现实问题分析类文章的写作活动;在研究中期,应该结合课堂观察、个案分析等手段开展一些有关新思想、新行动的教育教学创意类文章的写作活动;在研究后期,应该结合经验总结等手段开展一些围绕研究主题的比较系统丰富的经验介绍类文章的写作活动。文本写作形式可对应于省市区三级教科研部门的各项评比,如课堂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学创意等。基于现实状况的考虑,我们将用于经验交流的文本也视做文本写作活动,交流包括区级交流也包括课题组内部的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课题组都能抱着定期进行文本写作的意识来开展写作活动。课题研究过程性文本写作记录表设计如表4。一些教师认为,开展教学改革一般人都是愿意尝试的,但是写结题报告实在太痛苦,为此“做课题不如写论文”成为一些教师的普遍想法。一些教师则表示自己想尝试课题研究,但不知道到底要做些什么。为此在区县级层面对“记载册”进行设计,是必要的“建模”。这样能通过具体的活动要求消除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畏惧感,引领教师进入基本的研究状态,同时也可发挥其过程性评价功能,简化结题主报告写作格式及要求。记载册的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何使记载册在现实课题管理工作中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有待于在工作实践中继续改进。

作者:韩紫薇 单位: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刘阳科.从存在主义与解释学的视角理解教育叙事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4-128.

[2]车铭洲.当代西方思潮概论[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第7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研究问题求大求新不是真问题,一味地追求时髦,远离教学工作实际的问题不是真问题。研究真问题就要研究那些小而精的问题,不可贪图数量之多。集中精力研究一个问题,可以让问题解决得更加透彻,同一个时间研究4~5项课题,人员的紧缺、时间的紧张,实践的减少,反思的不足,因这样的行动而产生的课题成果,又会有多大的价值呢?

针对性也好,实效性也罢,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学校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应该是与教师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我们总感到,我们的课堂还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境界。用学校教师的话说就是我们最需要构建的是能够让孩子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十一五”期间,我校进行了省级规划课题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尽管课题研究不是很宏大和很新颖,但这一课题研究紧紧立足于学校的发展,立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深信,通过“十一五”期间这唯一的规划课题研究,具有我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会尽快形成。

二、做真实的校本科研就要开展真教研

在我们的头脑中,可能都不会忘记课题开题时专家云集、嘉宾满座的盛况,更不会忘记在课题研究中不惜花费财力聘请专家来校指点迷津或派大量人员到外地学习的场面,但唯独没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如何扎实进行教学研究的场面。不敢想象没有研究过程的结果,更不敢面对那些没有真实研究过程所取得的虚假的成果。

做真实的校本科研就必须开展真实的、扎实的教学研究活动。不要以为平时教学紧张就没有时间进行研究,等到假期再进行,也不要以为在平日的教研中掺杂科研的东西,会使教学秩序被打乱,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更不能在快要结题的时候再进行所谓的补救式的研究。校本科研,必须根植于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活动。

开展真教研,我们应该将课题研究纳入到常规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做到常规教研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开展真教研,就要坚持开展扎实的“备课、说课、授课、评课”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实施“常规课堂教学研究”的校本科研活动。在活动中,要让每一名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在大家提供的“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实例中,在教学领导的专业引领下,在同伴的积极互助下,引领我们的教师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进行行动研究,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为提升校本科研的质量,我们还可以将课题研究作为主线,分别确立大课题下的子课题,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开展高一层次的“专题式的课例教研”活动。让教师在“课前反思、提炼问题”———“集体备课、研究问题”———“课上实践、探求问题”———“课后研讨、解决问题”等环节中,从不同侧面为主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我校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为例,为使课题研究取得突出的成果,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无数次的“备课、说课、授课、评课”系列教学研究活动中,特别是在多次的“主题论坛、科研杯赛课”教学研究活动中,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得到了具体的验证。

正是在扎实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正是在多次的专题研讨中,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学科名教师。成绩的取得不是某个人指导的结果,也不单单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好的原因,我想非常重要的,就是我校将课题研究与日常的教学研究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没有将课题研究与教研分离,而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校本科研与教研结合的全过程。

三、做真实的校本科研就要让全体教师真参与

我们不要总是将校本科研与专家的正规研究对比起来,也不要将一线教师参与的校本科研看得如此的艰难和神秘,其实,校本科研原本就是一线教师人人会做的事,因为他们天天置身于教学实践中,拥有专家难以拥有的生活课堂,学生和家长,拥有评价与反馈的多种渠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等之所以成为大家,不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教学的前沿进行着自己的研究吗?

让教师真正参与,并不是要让每位教师都成为科研型的教师,也不一定是要求教师人人有课题,课题不能成为校本科研的代名词。我们做教学校长的况且都不一定成为搞科研的专家,何况一线教师呢?所以我们不能用专家的标准要求教师,这不仅仅是因为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有限,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每天都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第8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研究目标求实,就是课题研究要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探求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1.深入调查研究

为了掌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改革要求与教学现状的差距,摸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获得领导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学校领导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深入课堂听课,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普看”。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中思考,答中接受。学生几乎没有多少自主活动、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的主导地位处于绝对的强势,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位置,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不到释放。找到了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际问题是“以教为中心”“教而获知”“以学为本”的课堂文化缺失。由此可见,转变教学方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课堂生活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这促使我们确定将课堂教学的变革定位在文化层面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学起来,形成真正能够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文化。

2.获得教师认同

我们组织教师以听课小结的方式,将上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向教师作了汇报,并以“以学为本的课堂文化是否缺失”为题,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经过多种方式的引领,基本上都看到了先进理念与传统教学的落差,最后初步达成了共识。有的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有的认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的认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落脚点是为了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有些教师表示,课堂教学要由“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教学生学”“学而获知”。

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主体目标是:坚持以学为本,营造自主、和谐、快欢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态”课堂、“学本”课堂、“有效”课堂文化,追求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实现课堂文化优质化。

二、研究形式务实,实现课题研究全员化

研究形式务实,就是课题研究要讲求实际,不尚浮华,扎根在教师之中,扎根在实践之中。因而,研究方式提倡行动研究,对一线教师切实可行;课题选定倡导来源于实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踫到的真问题、真困惑,做到问题课题化。

教师是构建课堂文化的主力军。研究目标的达成,要靠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努力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需要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改革课堂教学的抓手,提高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尽管我校是省科研先进单位,有搞科研的光荣传统,然而,仍有教师认为工作忙,没时间做。新教师又感到不会做,怕做不好。我们针对这种心态,请专家以“怎样做小课题研究”为题来校讲座,既讲授科研方法,又做思想发动,强化“向科研要质量”的思想观念。同时,学校的书记、校长以领跑者的姿态,带头选定研究课题,带头拟定研究计划,走在课题研究的前列,激发教师科研热情,调动教师做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终于出现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可喜局面,实现了课题研究全员化。

我校课题的类型主要有两种:

1.教师个人课题

教师个人课题(又称为小课题),就是教师个人从解决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选定微观性、应用性问题进行自我研究的课题。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搭车”研究的泡沫现象。由于课题是从教学中来的,教师自主选定的,适应教师教学实践的需要。加之题目小,涉及面小,内容单纯,目标集中,易把握,易操作,见效快,周期短,深受教师青睐。同时,个人课题的研究计划不那么繁复,比较简略。项目有课题名称、研究人、开题时间、结题时间、课题由来、研究目标、行动要点、成果形式等八项。由于简便,受到教师欢迎,63位教师都拟定了个人课题行动研究计划,其中关于课堂教学研究的占85.7%,聚焦课堂。

2.学校攻关课题

学校攻关课题,就是学校领导带领,组织有关教师就学校内涵式发展中某一重大问题集中力量开展研究的课题。我校的攻关课题是“精读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研究的具体目标是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在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质量的同时,试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课堂教学模式由目标导向、自学自练、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当堂训练、反思小结六个环节组成。课题组于2011年秋成立,教师自愿报名参与研究,由四位中、高年级的教师组成。学科带头人担任组长,并设立双主持人。学校的校长为行政主持人,聘请的专家为学术主持人。有学校校长带领,不仅能得到具体的指导,还能获得相关的支持;有专业人员引领,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度大。为优化研究过程,提高研究实效,课题组制订了缜密的研究方案。每周三集中四个课时或听“研究课”,评课研讨;或学习理论,反思交流。现已举行公开研究课12次,集体研讨29次。教师说他们是“小语转型的先行者”。

三、研究措施落实,坚持自主研究经常化

研究措施落实,就是课题行动研究计划中的“行动要点”要真行动,真研究,条条落到实处,项项得到实现。不纸上谈兵,装潢门面,坚持自主研究经常化。

1.落实管理责任

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强调自主学习、自觉反思、自我研究,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的特点。由于教师工作繁忙,研究不是忘掉了,就是挤掉了,研究往往停留在方案层面,出现“有课题没研究,有计划没落实”的现象。因而,要强化管理,落实管理责任。

为了强化管理,抓实研究过程,我们不仅制定了有关研究制度,规范课题研究,而且重视发挥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组织职能。领导小组中的七位学校领导,在原行政分工相对应的基础上,明确课题研究管理分工与职责,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例会。强调抓好分管的课题研究是领导者分内的事,是常规性工作,要做实做到位。为落实管理责任,他们结合日常教学领导工作,经常随机找有关教师或询问、或检查课题研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如,攻关课题组,一年多来进行了29次集体研讨活动,校长就参加了25次,给支持,给点拨。研究者感到课题研究有人问,有人帮,有督促,有温暖,焕发出了研究的热情,促使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经常化。

2.营造科研氛围

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把学习、行动、观察、反思贯穿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循环往复,使整个研究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效的运行之中。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需要教师具有持久的动力和毅力。

为避免开题结题热热闹闹,研究实施冷冷清清的情况发生,引领教师落实研究措施,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请省市教科所的专家来校参与课题评审,举行专题讲座,与教师对话,引领教师把科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资源,举办第20届以体现学校课题研究主体目标为内容的“百花杯”教学竞赛。要求教师不仅积极参赛,还要主动参与听课、评课。36节赛课的展示交流和专家的点评以及隆重的颁奖,激发了教师“我要研究”的热情与动力。培养、发现科研先进典型,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宣传他们热心课题研究的事迹,带领教师在课题研究上学有目标,赶有榜样。开展“反思笔记”评选活动,十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对“反思笔记”量多质优的教师给予奖励,促使教师以记促思,以思促研,持续地反思研究。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引导作用,主动提供信息、提供资料,热情为教师答疑解难,启发教师从科研中获得智慧与力量。这些科研活动营造出了浓浓的科研氛围。教师耳濡目染,逐渐把科研当成“正事”,鼓起了落实研究措施的劲头。

四、研究成果真实,提倡表现形式多元化

研究成果真实,就是成果是实际存在的、符合客观事实的,体现了课堂文化优质化的内涵。

1.改进结题策略

研究成果评价是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成果的评价上,强调实践价值,以能否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能否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能否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研究成果的根本标准。教师的课题研究,什么时候实现了“三能”,就什么时候申报结题。这样既可按预定时间结题,也可提前或延后结题,重在实际进展,十分灵活。对个人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鉴定,本着既讲求研究的质量,又调动群众研究的热情的原则,只要研究者在某一点做法上实际管用、学有效果、是真成果,就视为合格,就可结题。反之,成果是虚假的,就不予结题或延期结题。

撰写论文是课题研究重要的成果形式,研究者也应善于从理论层面梳理,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然而,在个人课题具有全员性的现实面前,每项研究成果都要求写论文就有些苛求了,不仅会出现拼凑抄袭应付结题的不良现象,还会使研究高不可攀,挫伤群众研究的积极性。因此,在成果形式上,为了有利于课题研究大众化和常态化,我们不一味追求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倡成果形式多元化。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学随笔、反思笔记、经验总结、教学展示、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等。

2.注重推广深化

第9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部分中小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时,往往特别注重开题,但对实施过程却无人问津,最后便是草草结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开题“热热闹闹”,过程“连唬带蒙”,结题“连编带抄”。也有人用三个“拍”来描述这一过程,即开题是“拍大腿”激情万丈,实施过程是“拍脑袋”困难重重,结题便是“拍屁股”走人了事。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因循守旧的观念在作怪,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清,教育研究能力存在问题;教师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管理者科研素养较低、急功近利、指导不到位、深入靠前指挥太少;学校管理不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及管理者应在教育科研中采取积极的策略。

一.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1.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研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双翼,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两件法宝。如果能对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做一番考察的话,你便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成名都和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密切相关,学校要培养出众多名师,成就名校长,办成一所名校,就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

2.意识决定行动,行动胜于语言。管理者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思想意识,进而影响教师的行为活动。往往一名管理者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二.组建教研组,合理有效地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研活动当中。

1.积极进行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最小单位,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形成教师集体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的研究单位。教研组组长应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2.合理有效地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研活动当中,让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培养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将大的课题分解开来,形成若干个连续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这样研究起来简便,容易见效果,能够持续激发教师个人乃至整个教研组的研究热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大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推行课题实验课。

课题实验课具有双重目标,增加了教学策略预设与分析、策略实施及实施意图、教学观测点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新教案提醒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关注教学方式的运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课前准备——确定教学目标与课堂观察目标

课堂实施——进入课堂教学并开展课堂观察

课后反思——数据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五.注重阶段总结。

对于课题实验课中的策略预设,可以是从大到小,从教研组到备课组再到实验教师进行分解精细化预设。阶段性总结与之相反,在层级上它是由实验教 师个人每节课的课后反思汇集到备课组,再汇总到教研组总结;在时间上它是由课后反思累积形成的周反思、月反思,最后形成学期阶段性总结,它可能是若干个小 课题成果的集合体,如此持续进行便可顺利完成结题。

六.在实践中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反复检验、评价、提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阶段性成果是否可行,是否有实效性、普适性,必须采用控制变量在一定范围内实践应用,检验其效果,不断发现新的影响因素,找到克服办法,实现应用效果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七.淡化评优意识,强化研究功能。

公开课是最现实的校本教研,但提到公开课,却褒贬不一,有人爱,也有人恨。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公开课呢?

我们应以积极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公开课。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桥梁,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舞台,并非只是一个证书,更不能说一节课便会造就一位名师。对善于反思、学习和改进的教师来说,走的桥多了路更长,登的台多了艺更高,淡泊功利,潜心研究方能成为真正的大师。

八.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能力。

形势的发展给中小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中小学教育管理者要成功扮演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和组织者的角色,就必须具备必要的教育科研素养。

1.教育科研理论素养。

教育科研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经济学等学科。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尤其需要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性质与特点及方法的应用理论。

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科学研究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因而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这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有重点地选择教育科研对象,有针对性地采用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相关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复杂性,要求管理者掌握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如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科学学等。

2.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发现问题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能否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就成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科研的能力。管理者应学会组织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在项目的选择、科研队伍的配备、研究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组织科研工作。

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编码,也包括对信息的分析、评估,以及利用信息作出决策、解决问题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在获取、掌握、处理、应用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

开拓创新的能力。研究的课题,常常是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这就需要研究者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以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文字表达的能力。要求中小学校长把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形成文字,通过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

3.教育科研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