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促进农旅融合范文

促进农旅融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促进农旅融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促进农旅融合

第1篇:促进农旅融合范文

1.加强规划引导,强调绿色引领。要结合本县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产业特色、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乡村的休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乡村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健康的食品,要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美丽乡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2.促进产业聚集,树立品牌效应。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特色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创新农旅融合发展的市场运作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及互联网金融、众筹、PPP等新工具和新模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道路、旅游接待、旅游服务等建设水平。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路线,建设农耕文化主题餐厅,加强传统生产技艺体验等项目。

3.完善利益联结,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在农旅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在就业安排与创业机会上更多地让本地救命参与,在农旅融合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发挥旅游开发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协调产业部门之间、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基础产业和弱势群体进行适度补偿。同时强化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对农户的培训,提升农户的服务意识和旅游接待水平。

4.强化政策扶持,进行制度创新。在农旅融合发展初始阶段,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科学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整合分散于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扶持政策,发挥资金合力的作用。在农村土地、金融等方面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一定优惠措施。对发展休闲农业的农户,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信用贷款,拓宽农户融资渠道。

总之,我们要在尊重农业产业功能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将农业农村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建立与推广相结合,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之路。通过“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创新业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第2篇:促进农旅融合范文

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强调,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做强做优大生态长板。水城县牢固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按照“四个价值”最大化的要求,以“三变”改革为统领,坚持改革先行,推动绿色崛起,把绿色理念贯穿“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示范县”建设的全过程,以“六路共进”为主要战略路径,注重发展底线与生态底线“两线”一起守,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两山”一起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两化”一起抓,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水城特色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奋力推动“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之路

全面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对生态旅游、生态科技、生态养生等生态经济的发展力度,形成生态产业链,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努力把水城县打造成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县”。

坚持生态建设、保护、开发统筹推进,依托野玉海管委会,全面加大对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力度,将玉舍森林公园打造成为贵州的“林海雪原”。

加大杨梅林场的_发建设力度,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生态科技“产学研基地”,将杨梅林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产业园区。

加大生态示范带的打造力度,重点打造玉马线美丽乡村产业示范带和北盘江美丽乡村生态示范带,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全县生态产业的建设水平。

坚持走产业生态化之路

加大绿色园区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化基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生态化景观、循环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精品农业园区。

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把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起来,把技术标准化与技术绿色化结合起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绿色农业技术体系。

加大绿色产业发展力度,坚持把产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山复绿等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注重选择经济价值高、观赏价值好、绿化效果佳的产业品种,让经果林变成生态林,让产业带变成绿化带,让产业园区变成生态园区,努力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坚持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地围绕全县“特色产业”,按照“能退则退、应退尽退”的要求,坚持以“三变”理论为指导,全面总结推广“村企连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在巩固好上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成果的基础上,迅速掀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以规模化提升产业绿色化效果,形成生态效应。

加大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全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把种植大户培育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小微企业,把小微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培育成精英企业,把精英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推动农业产业向组织化、规模化发展。

坚持走多产业融合之路

积极探索大农业、大融合、大发展的机制,注重整合部门力量、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资源,全面构建农业、林业、水利、移民、扶贫、生态、畜牧等“多位一体”的大农业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大农业的效益。科学规划好产业套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扩大复种指数,增加单位亩产,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以短养长、长短互补、种养结合、多产融合的发展路子。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大做强双水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水城经开区和5个管委会的作用,广泛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着力在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运输、销售、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努力实现种、养、加一体化和产、加、销一体化,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坚持走精品化发展之路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围绕“六精”打造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以“产业结构上是精致农业、产品生产上是精品农业、技术路线上是精准农业、设施装备上是精良农业、生态环境上是精美农业、经营主体上是精英农业”为发展方向,按照促进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要求,整体推进农业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立足市场导向,注重发展本土优势品种,加大品牌打造力度,着力巩固好水城县已经获得的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省级猕猴桃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等成果,充分利用好水城春茶、水城红心猕猴桃、水城小黄姜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力度,积极培育一批具有水城特色、深受市场欢迎的品牌,力争每个乡镇注册1至2个特色农产品商标,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向品牌化、精品化发展。

牢固树立示范意识,大力发展示范农业,按照细致、精致、极致的要求,加大对全县“九大产业带”和“三百产业长廊”的提升打造力度,推动农业向产业化、标准化、精致化发展。

坚持走农文旅一体化之路

坚持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切实把产业发展与景区景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让产业带变成景观带,努力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四个价值”最大化。

第3篇:促进农旅融合范文

这种模式是将多个创意农业项目集中在一起,形成创意农业项目空间集群,成为一个区或一条带。如延庆千家店的百里山水画廊,怀柔的凤山百果园区和雁栖不夜谷等,就是以沟域或交通廊道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或廊道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意产业集群,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将小规模的创意农业项目通过集聚而放大,形成统一的品牌,增强创意农业品牌的竞争力。

千家店镇是延庆生态涵养区的核心区,是首都重要的水源保护地,2006年起该镇不断深化“生态环境立镇、生态旅游富镇、生态文化强镇”的发展方针,2008年按照“百里画廊,山水人家”的思路对黑河、白河两岸的农业生产、民俗乡村游项目统一调整、包装与建设,形成了“千亩葵海”,通过建设重要节点和农旅结合项目,建设创意独特的“山水一卷,百里画廊”,创新了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其主要做法是:一是调整种植结构,营造大地景观。在山水画廊环线连片种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的农作物6800亩,形成赤橙黄绿相间,异彩纷呈的大地景观。二是优化环境结构,打造园林景观。全民动员进行环境治理,投入人工31715个,打造后的百里画廊环线干净、整洁、通透、明朗。沿百里画廊种植玫瑰22000棵,新建花圃30亩,共培育各种草本花苗30万株,形成连绵百里的开放式大公园。三是开发农旅结合项目,建设了有机食用菌采摘园、山地鸡蛋采拾园;民俗村推碾打场农事体验园;秀水河边垂钓园、菜木沟等三个果品采摘园;户外自助烧烤休闲区等一批农旅结合项目。

第4篇:促进农旅融合范文

深冬时节,走进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办马鞍山村,工人正忙着在基本铺设完成的文化广场移栽绿化树,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里是一个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这边是生态停车场,这里是荷花池、步行道、自行车道……”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怀希向记者介绍马鞍山开发与保护项目规划的各功能区。

秉承“敢闯敢试、团结合作”的马鞍山精神,马鞍山村百姓齐心协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旅结合、文旅融合、产村互动”的致富新新路。

马鞍山村的发展得益于镇宁自治县认真按“七个到村到户”和“六项行动计划”要求,精准识别、对症下药、精准脱贫,一条增收致富的新希望正在镇宁延伸开来。

易地搬迁挪穷窝

与马鞍山村不同,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马厂镇茂良村来说,搬出“穷窝”才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茂良村是一个距离镇宁自治县城26公里的小村庄,村里496户村民接近一半都是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080元,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改善交通成本大,发展产业缺乏资源,茂良村该如何破解贫困难题?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之一。

2016年,贵州省批复镇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任务数983户4375人,第一批计划任务共13个安置点,马厂镇、扁担山镇、江龙镇等安置点赫然在列。

3月25日,茂良村安置点破土动工,通过党政联席会调度,党政主要领导双指挥、日督查,强力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5个月后,茂良村以莫组的16户村民告别故居,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房。马厂镇茂良村也由此成为全县第一个完成搬迁的安置点。

“房屋是政府统一建设、统一装修的,我们搬迁没花一分钱。”村民尤正光告诉记者,由于妻子积劳成疾,家里还得负担三个孩子的生活、教育,早就一贫如洗,好在有搬迁工程提供的住房补助和拆房补助,自己才能顺利搬进新家。

镇宁自治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为2215户9501人。随着茂良村安置点的顺利落成,镇宁自治县其余12个安置点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这无疑为该自治县如期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打下良好开局。

“搬得出”只是走好了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易地扶贫搬迁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

据了解,为帮助搬迁农户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马厂镇制定了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规划。

马厂镇茂良互助发展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成立,总投资50万元,其中32万元为项目资金,村集体投资10万元,剩余8万元动员搬迁农户利用搬迁补偿资金进行入股。

利用这些资金,合作社将在村中建设肉鸡养殖鸡舍16个,生猪养殖圈舍16个,蔬菜大棚16个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村集体所得收益的10%作为合作社今后发展资金,剩余10%用于茂良村集体的公益设施建设,其余80%全部作为群众分红发放。

除了鼓励搬迁对象自力更生,镇宁自治县还积极申报各类政策支持,用于核桃、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并将搬迁农户列入重点对象进行重点扶持,保证搬迁农户长续发展。

特色产业助增收

沿着镇宁自治县至龙宫风景区方向一路前行,绕过几个山头,大约15分钟,便可到达大山镇大寨村,村外十几个用于培育中药材种苗的白色大棚极其醒目。

这是镇宁自治县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整齐排列的育苗大棚绵延数百米,多功能苗展中心、拓展基地、办公区域、绿化树木等镶嵌其间,一应俱全。

走进大棚,机声隆隆,十多辆钩机、铲车、载土货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园区负责人马世权介绍,园区辐射带动大寨村周边的西苗村、长脚村、院府村四个自然村寨,20个村民组4810人,直接受益贫困户达250户。

园区内的铁皮石斛育苗大棚里,数十名当地妇女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为铁皮石斛种植育苗。“我在这打工,每天能挣70元至100元,既得了收入又照顾了家里年老多病的爷爷。”大寨村村民吴祥高兴地说。

吴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在广东打工,一个月拿3000元左右的工资,在外开销大不说,交完房租之后寄回家的钱也所剩无几。如今回到家里,在园区打工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农忙的时候可以拿到3000余元。

镇宁自治县地处贵州中丘原西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地处山区,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其中有20多万人口生活在比较偏僻山区里,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乡镇,交通条件不便,支柱产业稀少。

对此,镇宁自治县全力抓好产业扶贫这个根本,2016年实施“雨露计划”开展就业培训3450人次,投放1375万元用于贫困户“特惠贷”贴息;强化资金扶持,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排资金6020余万元扶持精品水果产业,提高扶贫产业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业。

2015年,朵卜陇乡大力发展蔬菜、苗圃生产园、精品水果种植园、健康养殖示范园和特色乡村旅游园,在调整产业结构工作中,继续提高传统农业项目科技水平,加快收益较高的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发展,逐渐形成立体农业格局。

本寨乡炳云村因地制宜种李子,已成远近闻名的李子之乡。目前全村种植李子1300余亩,2015年进入丰产期的李子达400余亩。商家上门收购,远销四川、重庆等地。

本寨乡除了种植李子,还鼓励农户栽种葵花、花生、核桃、辣椒等农产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开展核桃种植等技术培训,直接参与培训450人,辐射带动3200人,农民素质普遍提高,致富本领进一步加强,2015年,本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99元。

近年来,镇宁自治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利用政策的优惠性努力寻求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找到脱离贫困的好路子。

文旅一体添活力

永安村坐落于朵卜陇乡的西北面,布依族聚居,因土地贫瘠且零星分散,农业基础差导致一直得不到发展。

永安村村支书罗尚坤说:“因为我们村少数民族居多,而且紧挨黄果树、龙宫两大旅游景区,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大家卖自己的‘特色土布’。”

“我们村的妇女人人都会织布,10米长的布三四天就能织完,在旅游景点能卖到300元。” 今年65岁的永安村村民吴安美说。

2014年,永安村创办了民族工艺厂,平时村子里的妇女们就聚集在一起织布,村委帮忙销售,2015年工厂就净赚了12万元。

镇宁自治县围绕把镇宁建成“安顺旅游第一次级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提出把生态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重点突出农旅融合一体发展。

而马鞍山村则以乡村休闲旅游为抓手,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马鞍山周边石材产业的兴起,大量的土地被流转,农民的耕地减少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马鞍山村发展旅游服务业,目的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能就业,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农业,提高农民土地利用率。

丁旗街道办党委书记苏正兵说:“马鞍山农民专业合作社走r旅结合道路,是要以实现‘农旅结合、以旅兴农、以农带旅’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最终帮助马鞍山2000余名农民共同致富。”

第5篇:促进农旅融合范文

产业化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一种集约经营的运行机制。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不尽相同。余方镇学者在《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系统构建及运作协调》一文中的阐述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按照其阐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和运转机制。余方镇认为: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一个包含农产品生产子系统、经济合作组织子系统、农产品加工子系统、市场销售子系统组成的高级复合系统。

如果把农产品生产子系统看成是传统农业系统,农业产业化实际就是打破传统农业生产与其他系统相分割(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等)的局面,实现社会分工逐步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通过产业化把各个分离的产业链接起来,整合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商品化的开放式农业系统,使农业系统具备了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而且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二、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内涵

我们构建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共包括七个子系统。其中,硬件系统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和经济组织四个子系统;软件系统包括技术、文化、信息三个子系统。软件系统为硬件系统提供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硬件系统不断向软件系统扩展,与软件系统的联系更加密切。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新”主要表现在: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融合,打破了传统的相隔离的局面。它既体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也体现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和旅游业在“三农”问题上找到了结合点。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独特之处是强调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中,进行技术创新并融入文化因素,不断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值,成为现代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动力源泉。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集合了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新、信息服务、技术创新等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不断扩展、涉及更大产业链、更为高级的复合型开放系统。随着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系统不仅需要传统产业间的整合,而且需要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背景,不断扩展、涉及新兴产业,增强其“动态性”。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一种更加注重“服务型”产业的系统。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更倾向于向现代服务业扩展,如旅游业、文化产业、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等等。这种系统适应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将在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很强的竞争优势。

三、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探索――成都“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所谓“五朵金花”是指成都锦江区在东郊三圣乡建设成的5个农业产业化基地: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其中,“花乡农居”以观光、赏花为主题,主要发展小盆花、鲜切花和旅游产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幸福梅林”通过展现以梅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将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农耕文化的休闲产业;“东篱菊园”突出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主要种植观赏性荷花,形成大面积的生态荷塘景观和优美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创作基地。“五朵金花”已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对于“五朵金花”的模式,主要提法有两种:乡村旅游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这两种提法经常被混用。其实,二者的内涵大致相同,都是以农村和农业为基础,将产业延伸至旅游业,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因此,从产业化的角度,我们认为“五朵金花”构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在农业的基础上,高度融合旅游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即“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业”。

(二)“五朵金花”的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度融合

“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现代服务业得到重视。锦江区在2007年通过的《成都市锦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7―2011)》中,将现代商贸、金融、专业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信息服务和总部经济七大领域划定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并将形成“一个核心、两条经济带、三大功能板块、四个产业集聚区”的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三大功能板块之一的旅游休闲功能板块将以三圣乡为核心区域,不断探索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模式,积极打造休闲旅游业集聚区。

“五朵金花”探索出了一条以旅带农、农旅互补的新道路。它巧妙地将旅游业与农业进行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它还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实现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完美结合,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五朵金花”将农村旅游与农业观光休闲有机的结合起来,整合了农村旅游资源,提高了旅游总体实力,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农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也形成了农业发展新模式。

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将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体现了上文构建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按照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农业的发展融入了现代服务业,将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并将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新的方向。同时,农业产业化系统融入技术、文化、信息服务等子系统的因素,将为农业产业化系统增添新的内容,并为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第6篇:促进农旅融合范文

关键词:政府;精准扶贫;水满乡;立体式扶贫

一、水满乡的现状

(一)地理位置

水满乡座落在五指山脚下,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东北部,介于北纬18°41′~18°52′,东经109°28′~109°37′之间,东与琼中县毗邻,南与保亭县和五指山市南圣镇交接,西与冲山镇、毛阳镇相依,北靠琼中县,距五指山市区34公里,距海输中线33公里。

(二)基础设施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水满乡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基础差、底子簿,群众自给自足观念根深蒂固,生活水平低,特别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水满乡经济调控体系 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青壮年劳动力缺失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 老年人和部分幼龄儿童留守乡村。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多为劳动能力欠缺的老弱, 这部分人群缺乏创造财富的能力, 并且身体状况相对较差, 容易出现 “因病致贫” 或“因病返贫”的现象。

二、政府精准扶贫的举措

(一)茶为媒旅开道――茶叶+旅游 实现“农旅融合”

五指山市出台了《五指山市全域旅游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抓好牙胡梯田、水满毛纳村、南圣新民村、初保原始村落、水满新村苗寨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政府通过将扶贫纳入地方旅游整体规划,将贫困地区打造成“乡村度假基地”,将脱贫产业建成旅游产业,将贫困人口发展成为旅游从业者,实现旅游与农业、旅游与扶贫的有机融合。一个以茶产业为基础,以农业和旅游为双核,以现代茶叶生产、山地休闲、乡村文化体验、乡村养生度假等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的精准扶贫示范区正在五指山悄然崛起。

近年来,种植在热带雨林里的茶树,更是吸引了不少团队游客前来参观、采摘,村民们借此机会开办农家乐、民宿,销售农副产品,这个小村庄慢慢富了起来。随着旅游项目的不断推进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水满乡旅游接待能力增强,游客旅游体验舒适度也得到提升。在旅游的带动下,景区景点、餐饮、住所等旅游相关产业为水满乡人们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培训助推精准扶贫――只有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

五指山是海南著名的茶乡,但苦于没有技术创新,村民一直没有发展茶叶种植的合适机会。五指山市政府请来了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茶叶专家结合水满乡实际,为少数民族贫困户及茶农深入浅出地讲解茶叶品种选择与苗木调运、茶园园地选择与规划,着重讲解了种植规格与种前整地施肥、茶叶种植、苗期管理和移栽、采摘和初加工、病虫害防控等环节的技术要领,并就如何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如何科学灌溉、基肥,如何保障茶叶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解析。通过培训学习,使少数民族贫困户及种植户进一步了解了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的要领,增加了少数民族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培训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既增长了见识,又拓宽了思路,将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去,让茶叶产业成为自己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早日鼓起“钱袋子”,摘掉“穷帽子”,实现脱贫致富。

(三)种植山栏稻125亩,精准扶贫促进黎族农民增收

山栏稻是一种旱稻,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适宜在干旱地带种植的稻种。近年来,因其产量不高且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山栏稻的种植规模已经逐渐缩减。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将山栏稻从山地种植转变成水田种植,其规模已达上百亩。此举措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让山栏稻这种传统稻种的传承得到了延续。

水满乡为了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少数民族农民增收,利用产业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发挥规模效应,积极培育和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去年,为了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该乡毛纳村黎族村民积极整合村中土地资源,自发成立了五指山毛纳村有机农业合作社。农户通过加入该合作社不仅可以获得地租收入、务工收入,还可以按照持有的股份获得利润分红。为保证山栏米的销售渠道和经济利益,合作社采取订单式农业模式,与收购公司签订了购销协议。据悉,2017年合作社共育秧700斤,亩产量预计达到300斤上下,稻谷的售价也暂定在12元/斤。

三、助力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一)智力扶贫:扶贫扶智方长久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要实现精准扶贫需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生活技术传授、培训等,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开展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读书,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口素质,真正让村民变被动为主动,变“输血”为“造血”。同时,还需深入群众生产基地,结合实际,为村民传授种植、养殖等技术方面的知识,并深入考察贫困户的养殖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二)重视党建教育,思想先行

政府应重视对扶贫点的党建工作,政府派党支部进行党建共建,结对帮扶。驻村第一书记召开党员会议,讲党课,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活动;同时,积极组织水满乡党员干部、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到三亚校区、三亚吉阳区中廖文明生态村、天涯区槟榔河文明生态村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开拓了党员干部群众的视野,极大地促进了党建共建工作。

(三)“一粢徊摺敝力精准扶贫

根据水满乡的水利设施、交通道路、农业生产等情况,政府应派驻村干部到该帮扶的贫困户家中,仔细查看他们的住房环境、生活条件等。填写扶贫手册,详细了解每个帮扶对象的家庭成员、生产生活和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询问致贫原因、具体发展愿望以及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并详细分析发展水满乡目前发展所遇问题,探讨“一户一策”的脱贫致富方案。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尽快推动水满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厂、集镇广场改造、毛水路至郑海度假村市政道路、方龙北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在不断完善水满各项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逐步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目,一步一脚印,丰富水满的特色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全域旅游,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五)积极探索“立体式扶贫”新思路

要从平面、分散式扶贫转向综合、聚力式扶贫。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资金帮扶、科技扶贫、就业扶贫、卫生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统筹协调起来,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帮扶贫困户,实施“立体式精准帮扶战略”。同时,强化结对帮扶工作,与贫困户结对子的学校干部和驻村干部要深入群众,做好困难户摸排,搞好民情调研,建立工作台帐,切实把握水满乡及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到知民情、了民意,做到对每个帮扶联系对象底子清、情况明,切实解决帮扶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同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一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老百姓真正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找准扶贫突破口,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将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二要发挥学校智力资源优势,开展农业生产生活技术传授、培训等,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开展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读书,进行智力扶贫;三要因地制宜,制定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狠抓落实,探索出多维立体的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实现从民生帮扶到产业帮扶,再到智力帮扶,带动水满乡脱贫致富。

四、总结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要推进五指山市水满乡脱贫致富,政府除了现有的因地制宜推行茶叶+旅游 实现“农旅融合”、培训茶农种植茶叶知识、种植特色山栏稻外,还需从智力上扶贫,重视党建教育,建立一户一策档案,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积极探索“立体式扶贫”新思路,实现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4(06).

[2]马尚云.精准扶贫的困难与对策[J].学习月刊,2014(19).

[3]武国定,方齐云,李思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04).

[4]郑万军.通过主体培育推进农村精准扶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2-17.

第7篇:促进农旅融合范文

一、2021年一季度工作情况

(一)抓中心促重点,经济发展稳中有增。第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340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2万元;招商引资完成563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842.4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130.9万元。

(二)抓改革调结构,基层党建焕然一新。一是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选举工作,换届后村“两委”常职干部共计69人,常职干部平均年龄42.08岁,学历及工作能力大幅提高;二是带领镇、村干部到彭州、广汉、罗江等产业发展好、文化建设强、村级治理优的地方考察学习,提升干部的思想水平,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三是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办“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鹿塘水乡讲座”能力提升培训班,开设农村基层工作、写作、演讲、摄影和礼仪共5个培训班,进一步提升镇村干部自身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抓项目促发展,乡村振兴成效明显。一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全镇已流转土地21350.8亩,达总耕地面积的53.5%;二是建立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根据的产业分布特点及优势,将农业规划分为“一区、四地、多点”,建立镇领导联系园区、基地和农业新兴经营主体制度,定期调研分析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产业快而稳发展;三是有力抓实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和“鱼米之乡人居环境”建设项目,联合永太等乡镇已成功申报县级“鱼米之乡”;四是成功举办镇第三届青市桃花节,吸引游客约2万人,规划筹备镇第三届龙虾美食活动。

(四)抓治理保平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一是加强肺炎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地落实,组织镇村干部及志愿者推广使用“天府健康通”,登记注册率达常驻人口的82.5%,并持续推广宣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二是全力做好禁毒工作,建立镇村干部定期联系涉毒人员工作机制,每月初召开会议对当月禁毒工作进行研判部署,落实禁毒、禁种铲毒、重点场所巡查、高危场所排查工作;三是严格执行《县人民政府2021年森林防火命令》,落实森林防火“三包”责任制,实行镇、村、社“三级网格化”管理,逐级压实工作责任;四是将秸秆禁烧、河长制、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垃圾“日产日清”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加快推进农村“四大革命”。

(五)抓服务惠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对已脱贫户和边缘户关注和监测,坚守不返贫底线;二是完成低保清理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并坚持动态管理,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三是提前做好春耕备耕,对渠道、塘堰等水利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对河道内垃圾杂物进行及时清理,确保春季灌溉工作正常推进;四是抓好就业帮扶工作,通过技能培训指导、就业帮扶、创业政策落实等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已开办美食烹饪、婴幼儿护理等就业培训班2次,共120余人参加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季度在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镇各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村人畜用水和生产用水困难,严重制约我镇产业化发展;二是村级集体经济任重道远,大多数村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够;三是动员各村(社区)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强国学习成效不明显,注册和学习人数偏少。

第8篇:促进农旅融合范文

“特”在品牌――“贡米珍品”名扬天下

和龙市地处长白山腹地,图们江源头,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北纬42度――世界水稻黄金生产带,光照充分温差大,利于粮食作物营养积累;海兰江蜿蜒流过,水量充沛水质纯净;全州独一份的“平岗绿洲”大平原土壤肥沃,有机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如此优越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稻中珍品,早在清朝时期就是特贡的“御米”。

近年来,该市将打造有机大米品牌,加快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一系列得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和龙大米知名度,推动了全市大米加工企业的发展,涌现出吉林众鑫绿色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延边东城无公害农特产品有限公司、吉林艾利特有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省、州龙头企业,和龙大米屡获国家金奖,远销北京、深圳、香港等地。

品牌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品牌。如今,和龙市获得绿色、有机产品数量逐年增多,现已拥有“平岗”、“鸭泉”、“碧岩山”、“吗西达”、“元池”、“头道香”、“白山农”、“崇善牌”8大注册商标系列产品,全市有机、绿色水稻种植总面积8600公顷,绿色水稻年产量4万吨、有机水稻1万吨,绿色水稻年产值1.4亿元,有机水稻年产值0.45亿元,被国家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特”在休闲――“休闲农业+民俗旅游”深度融合

沿着202省道,东起和龙市东城镇碧岩村,西至西城镇金达莱村,和龙市高站位、大手笔规划并打造了总面积398.9平方公里,包括东城、头道、西城、八家子四个镇32个村的“平岗绿洲休闲农业带”。其中作为“平岗绿洲”的重心,和龙市从去年着力实施了海兰江风情休闲农业观光采摘长廊建设项目,全程约30公里,贯穿东城镇、头道镇、西城镇,项目区域集休闲、养生、观光、采摘、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融朝鲜族民俗文化、古渤海文化、农耕科技文化于一身,以十二个采摘园为主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海兰江风情休闲农业观光采摘长廊。目前,此项目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

特色农业带动旅游文化,旅游开发反哺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如今在和龙市,一个农、旅、文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业已成型。

第9篇:促进农旅融合范文

把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放在一起调研,主要是考虑到两者联系很紧密,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必然选择,没有美丽乡村的建成,旅游就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域”。刚才,通过实地调研,对我区全域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有了更为直观、详细的了解。应该说,近年来,特别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以来,旅游委、农办、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大力实施“旅游+农业”“旅游+乡村”工程,不断推进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建设现代化健康美丽新城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在推进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难点,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要素保障力还有待强化。相对城区,农村旅游交通通达性不高,旅游配套设施较差;专业人才缺乏,从业者年龄偏大,整体文化层次较低,导致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土地制约严重,造成部分农场、农庄突破用地用途管制,以农业设施用地方式办餐饮、搞休闲。二是产品供给力还有待增强。我区乡村旅游点多面广,但特色挖掘不深,总体层次不高,大部分以观光旅游、蔬果采摘为主,既符合自身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不多,导致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一、坚持全景化打造,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颜值”。全域旅游,不仅城区要美,乡村也要美。要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一个镇(街道)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发展,统筹好旅游资源要素的衔接与布局,实现村正景中、景在村中。一要注重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多规融合”理念,促进全域旅游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农业、水利等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做到旅游元素、景点标准、游客需求与其他项目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实施。二要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强势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推动城乡面貌和卫生环境有根本性改变。加快“桃花盛开”“四季花香”“海韵渔歌”等美丽风景线建设,实施旅游道路沿线的美化绿化和改造提升工程,强化对乡村旅游景点交通、绿道慢行系统、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三要营造特色风貌。杜绝简单复制、粗暴克隆现象,紧扣地方特色,找准主攻方向,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美丽宜居乡村,探索各具特质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