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普教育设计范文

科普教育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普教育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普教育设计

第1篇:科普教育设计范文

北京天文馆是世界著名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是中国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开展天文科普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该馆分A馆和B馆两大部分,索尼4D科普剧场位于B馆2楼,能容纳200席座位,其4D环幕长33米、高6米。6台索尼4K投影机在180度的环形银幕上放映出具有立体效果的影片,根据影片情节的需要产生出水、风等特殊效果,同时座椅可以随着剧情的发展产生捅背和扰腿等特效,观众观看影片时需带上特殊的眼镜。

北京天文馆选择索尼4K投影机,源于双方长期合作和索尼提供顶级4K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众所周知,索尼是全球领先的3D和4K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自2007年开始,北京天文馆就与索尼在4K技术设备方面展开了多次合作,此前,北京天文馆的穹幕影院以及3D动感影院,都使用的是索尼的4K系统。无论是穹幕影院、3D影院还是巨幕剧场,索尼4K投影机都是最好的选择。张学奎副馆长在致辞中提到,“2011年,为了解决原有4D剧场胶片投影机设备老化、节目播放受限等问题,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天文馆馆启动了历时4个月的4D剧场改造工程。在改造的核心环节,即数字投影机的选择上,经过专家论证,剧场最终采用了6台索尼4K投影机。”北京天文馆希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索尼4D科普剧场能够保持技术指标的领先性。此次揭幕的索尼4D科普剧场正是双方基于信任共赢基础之上的一次里程碑式合作。

4K是数字电影领域的一个分辨率指标,4K投影机的清晰度是目前国内主流2K投影机的4倍,观众将可以看清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写,观影效果将更加清晰、流畅、逼真。单纯从技术而言,最高级别的4K电影的分辨率为4096×2160,总像素超过800万;目前国内数字电影放映机普遍为2K级别,为2048×1080的分辨率。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副总裁井手司治表示:北京天文馆在科普教育界久负盛名,作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博物馆,它长期对公众的科普认知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索尼非常荣幸与北京天文馆合作提供世界领先的4K技术与设备,并与北京天文馆达成进一步的紧密合作关系。井手副总裁还表示,索尼是市场上排名第一的可以全方位提供4K放映系统的设备制造商,从2004年推出第一台4K投影机开始,到目前为止,索尼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10000台4K投影机的安装。从剧院、博物馆到各种仿真模拟环境,观众总能见到索尼4K投影机的身影。

据悉,北京天文馆“索尼4D科普剧场”除了播放高清/4K影片之外,也将提供场地与设备租赁,使剧场领先的4K系统设备应用于更多的大型展示活动。4月24日,英特尔公司在国内其最新一代酷睿处理器,会场就选址北京天文馆索尼4D影院,在现场众多记者再一次体验到4K高清环幕影院的魅力。

第2篇:科普教育设计范文

关键词:瀑布模式;《路由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25-02

路由交换技术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面向的岗位主要是网络工程设计安装和网络维护管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课程设计着手,引入瀑布模式教学设计理念,探索课程设计,为推动本门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一定基础。

1 瀑布模式介绍

瀑布模式,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是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订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写程序、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他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渐下落。[1]此教学方法来自于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是一种采用自顶向下的模块化教学思路。

2 基于“瀑布模式”的课程设计

2.1 课程定位

《路由交换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交换机、路由器在网络搭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交换机、路由器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并能都熟练运用思科、华为等网络设备设计、构建、管理中小型局域网。

2.1.1 与先修课程的关系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后,对网络的搭建有了基本的认知,并且掌握局域网的配置流程及相关配置命令,为学习本门课程路由器与交换机的配置以及高性能局域网的搭建打下坚实基础。

2.1.2 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本门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windows server 2008》、《网络工程师》等,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掌握搭建结构合理、高性能的网络,而后续课程是为了完成具体应用服务的配置与管理。

2.2 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虚拟仿真教学与真实网络环境实训”为一体的自顶而下的“瀑布模式”课程设计。

2.3 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市场调研和已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计算机专业在市场上的岗位分布情况和岗位信息,确定需要讲授的课程,[2]把所要讲授的内容按照“瀑布模式”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具体的设计思路是:典型工作任务 项目划分训练模块划分 教学场景设计 教学实施教学反馈。

2.4 教学内容设计

在本门课程设计中,我们采用 “瀑布模式”教学设计理念,把整个教学内容以企业的真实项目呈现给学生。具体的做法是:先呈现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网络规划,再根据具体的实训项目进行教学情景设计,学生每一次任务只需完成一个教学教学情景,当所有的教学情景学生都完成后,本门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学生也基本掌握了。

本门课程是让学生在实现具体任务之前,先对网络的规划、设计、实施有一个整体认识,在头脑中先对实际网络场景有总体上的认识形成网络模型,了解各种设备在网络中的功能和运用,从这个已有的网络模型中的截取某一个部分配置任务进行教学情景设计,设置相应的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任务,这样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完成相应的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任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在今后的网络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运用相关的知识。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及毕业学生跟踪反馈信息,把本门课程设计为七个教学情境:情境一:网络设备选型,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如果公司要进行网络规划,根据网络需求,让他们如何去购买设备,需要购买哪些设备。情境二:构建企业交换式局域网,在这个情境中,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所选设备,进行简单的企业交换式局域网的搭建。情境三:企业内部路由配置,在这个情境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路由器端口的配置和路由协议的配置。情境四:企业内网安全控制,在这个情境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ACL策略的配置,学会对网络数据进行过滤。情境五:企业广域网接入配置,在这个情境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帧中继等设备的配置及VPN的配置。情境六:企业无线局域网搭建,在这个情境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无线局域网的配置及无线网络安全O置。情境七:企业出口路由NAT配置,在这个情境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企业内网和外网之间地址转换配置,轻松做到内外网之间相互访问。

3 教学组织与实施

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仿真模拟训练和真实设备环境实训相结合、学生个人实训和小组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本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每周安排理论教学2学时和实际操4学时。

本门课程在第二学期进行教学,由于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有限,对网络规划、设计、实施了解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如果教学一开始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各个功能“模块”知识学习上,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了各“模块”知识后却不知道使用在什么地方,造成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安排,完成功能“模块”学习,形成不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实际网络应用设计相应的网络场景分模块设计好相应的配置调试任务,将各个子任务部署到计算机网络技能训练系统上,给学生下实训练任务,让学生登录系统看到自己训练任务。教师在实训课上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配置任务,学生将完成的配置任务作业通过系统提交给教师,教师实现实时的评价。学生在课下还可以通过系统在线与教师交流实现教师在线答疑。

4 教学评价

4.1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按照全面性、动态性、实效性和操作性要求,建立“三点监控三方评价”工作系统。

4.1.1三点监控

即通过“教室、实训室、企业”三点,以系部为基础、教务处为主导、企业监控补充、学生监控为参考,分别对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监控。着重监控教学组织过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能力培养效果、教学资源配置和运行状况等,主要监控方式包括填写教学日志、实训日志、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企业交流、教学工作数量和质量记录,教学成果等。教学系部和教务处制订质量监控制度,明确监控方式和监控程序,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资料档案,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通过三点监控,提高教学过程规范性和实效性。

4.1.2 三方评价

即在三点监控基础上,实行“学生、教师、企业”三方评价,改变学院单方面评价方式,建立三方评价的开放性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结论

通过引入瀑布模式教学设计理念,对《路由交换技术》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学生学习的思路更清晰,同时,学习目标更明确,对本门课程从整体课程目标到每一个项目情境的学习目标都有清晰的认知,从一定程度上,此教学模式的引入对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科普教育设计范文

一.学年教学计划的设计

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今年和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比例的教学方案。

(一)设计的要求

1.贯彻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发展

课程标准是构建课程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的原则,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是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提供。因此,教师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时,不应以教师的个人兴趣、特长和竞技运动为中心,而应以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避免教师的随意性和自由性,认真的、系统的、科学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与需求。将科学规范办学,使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深化在实处,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先行起来,真正做到学生是大赢家,最终受益的也是学生。

2.实践性,灵活性与综合性

由于课程标准没有规定高中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所以在设计全年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实践性(保证我校合班男女分组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如三个行政教学班,分成四个教学班分别由四位教师同时在操场进行上课)、灵活性(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等,对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男女分开教学的特点,适当进行调整)、综合性(不仅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

3.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内容

在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要对男女分班形成后的教学班所教的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特长、活动能力、技能基础、体能状况、心理水平、社会交往等情况,为学年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可行性的依据。另外,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内容选择,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具有修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与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紧紧地配套起来,使现有的合理男女分组教学的做法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又简单易行等。

4.全年教学工作计划(附表一)

合班男女分组模块教学第一学年度教学周计划一览表

(二)设计说明

1.全年教学计划设计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现有的合班男女分组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现有的场馆器材设施建设(我校系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

2.本设计方案是按照全省规定的课时安排要求(每周二节课)来设计,每学期按十七周计算,一学期共三十四节课,一年为六十八节课进行设计。

3.一节课时可以为一个教学内容或两个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但教师必须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来进行教材的选择和搭配及具体的课时比例划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有效地实施有效教学,上好平常每一节课。

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

学期教学计划又叫学期进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年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每一学期的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合理分配到每一节课中去,并为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案设计提供依据。

(一) 设计要求

1.学期教学计划是以学年教学计划为依据的,是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来进行统筹安排。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具体内容的搭配、选择及划分。

2.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顺序。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条件,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新旧教材合理搭配等方法,优先组合好学习内容顺序。

3.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和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主要是靠学生自身练习来不断完成和巩固提高的。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能使全体教师较为科学的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安排好教学课时,掌握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加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不断 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调整、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确保教学计划的完成。

4.学期计划设计(附表二)

合班男女分组教学计划设计一览表

(二)设计说明

1.本计划设计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全年教学工作计划来制定的。

2.关于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开设好选修课增加选修课的课时来实施教学。

3.本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学习内容(必修和选修)与课时数量之间的矛盾,协调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更好的贯彻落实好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提高教材的使用率,实施有效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同时达到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目的。

4.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教学评价,建立和健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学。

三.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确保完成和实施。依据课程标准,保证必须和选修部分的教学内容得到全部实施,并具体落实在每一节课中。

(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实现学生的发展,从“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学生为发展为主体转移”,将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的内容,强调设计内容的健身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三)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全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的设计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辨和探究学习、练习、运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4篇:科普教育设计范文

论文摘要: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价值追问后,荆州区立足区情.确立了教育信息技术建设的基本方向,概括为:硬件建设抓“三通一本”(教室、办公室、教师家庭网络畅通,倡导学校为老师配笔记本电脑):软件建设以“两全、三平台”建设为依托(全员会用、教学全程运用;教师培训信息平台、教育教学互动平台、家校联系交流平台),突出实用,强化普及,融入常规教学,强力支撑高效课堂建设。

1突破瓶颈抓创建,让信息技术成为改善办学条件的新着力点

确立新的起点后,荆州区教育局迅速成立了“荆州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了10次专题工作推进会,下发了《荆州区关于加强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等10个文件,并在政策、经费、资源、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协调和布局。规划首先从3个方面突破,将信息技术作为改善办学条件的新着力点。

1.1突破观念瓶颈。重构投建重心

在推进过程中,荆州区推行教育信息化建设遭遇的第一道坎仍然是来自传统意识深处的观念障碍,“现实论”者认为,我们已经有微机室,不能再折腾了,省点钱为老师多解决福利是根本:“无用论”者认为.信息技术是“现代盆景”,出风头靠电脑。出成绩还得靠粉笔;“悲观论”者认为,信息技术太难,绝大多数人学不会。在认真分析了种种观点之后,我们觉得,过去工作的不足不仅仅在于更新教师观念的工作力度不够,更在于将微机锁在微机室里,削弱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实践证明.深化信息技术建设的关键点在于让其走进教师的生活,使其成为教师便捷、实用的工具。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教师能驾驭这个先进工具,走进更广阔的职业视野。基于这一出发点,我们调整了工作重心,一手抓观念转变,通过有效学习实践、青年教师示范、专家讲座引领等方式进行高强度洗脑,另一手抓“三通一本”建设,努力创造条件,让信息技术悄然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几年来,广大教师正在由信息技术建设的质疑者、旁观者,迅速转变为信息技术建设的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上世纪第一波教育现代化建设热“退潮”以后,荆州巨LZ突破投入瓶颈,加快设施换代面临的是校校有微机室,但绝大部分微机都是淘汰物品的尴尬局面,要盘活存量设施意味着重新投入。收费教育时代的过去,校财局管办法的推行,导致学校没有经费来源和支付的自主权.如果再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投入,推进信息技术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应发动家长、搬动政府、说动财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建设的大环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实行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为学校相关工作寻求政策支持,让学校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以“三室”(微机室、实验室、远教室)创建为契机,申请项目配套资金,让政府支持与投入名正言顺。

1.3突破管理瓶颈。确保建设效率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科学管理是关键,专业人才是保障。目前已有微机没有用几次就变成废铁的教训。为了提高建设、维护、管理水平.我们在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培养了自己的专业人士:④通过电大以脱产专业课程培训的模式,培养了一批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人员,几年来,全区先后新聘了多名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管理维护人员。②通过每年暑期跟踪强化培训,确保管理队伍不断壮大,人员技术不断提升,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每年暑假全区集中培训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均在100人次以上。为了保证建设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我们先后出台了《荆州区中小学创建“示范”、“合格”实验室、微机室、远教室的实施方案》、《荆州区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实践活动的通知》等文件,构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将信息技术建设纳入对学校工作和校长工作绩效考核的范畴,确保信息技术建设高质量、维护管理高效率。信息技术建设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支点之一。"

2强化普及抓培训,让信息技术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新切入点

2.2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平台运用到培训的各个环节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便捷工具广泛运用到教师培训之中,是推广、普及信息技术的有效渠道。我们在教师教育中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平台和工具作用:①在进行教师集中培训时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一方面配备必要设施.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资源,方便受训者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大力武装培训教师,要求主讲教师必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加课程容量和张力。②利用高中课改的契机,推进网络互动培训模式,引领高中学段教师高起点地普及运用。2009年暑期,我们严格按要求完成了高中起始年级教师课改通识性网络培训。效果很好。③将信息技术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的基本工具,如果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技能达不到要求,则先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实现分类过关。④在教师继教学分管理上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各类培训评价互通,资源共享。这些举措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师中的运用正从倡导和强调全面走向自觉阶段。

3拓展功效抓实用。让信息技术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新支撑点

3.1以备课电子化重构集体备课的新内涵

随着硬件条件的改善,推进备课电子化水到渠成。我们在电子化备课的平台上,对集体备课提了新标准,要求每一堂课必须经过个人设计、集体筛选、针对性订正3个过程,还要求每课必须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导学案,课后有反思小结这些新要求有效促进了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在提高备课效率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2以多媒体有机衔接作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我们克服了过去偏重形式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多媒体与教学整合的实际功效,强调“课课用”、“处处精”。在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因子作了“九位一体”的基本概括.即融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教材因素、教学背景、教学环境、教学素材、信息技术为一体。对信息技术进课堂明确提出了“四精”的要求,即精良的硬件支持、精选的教学内容、精准的切入契机、精彩的互动效果。多媒体与师生学习活动的有机衔接.使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丰富灵活、别开生面。

3.3引导网络社区和学科网络群建设。使之成为教师学习和生活的第三空间

掌握了信息技术手段和技能的老师们不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虎添翼,在学习生活中也有了更大的空问。在学校的倡导和支持下.老师们纷纷开辟了各具特色的网络社区和学科网络群,借助网络平台,他们经营博客,探讨问题,相互学习。目前,很多教师有自己的博客,有自己热爱和熟悉的网络空间。网络学习活动丰富了教师的生活,有效提升了教师素质,近几年来,我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推进力度加大,取得的成果也更加丰硕.教学成果获国家级奖7人次.省级奖139人次,市级奖415人次,多项教学研究取得历史性突破。

3.4以校园网站作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桥梁

第5篇:科普教育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科普教育基地;网站建设

科学普及工作是关系到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国家持续发展战略性任务,而科普教育基地正是科学技术传播、宣传科学思想的阵地,对科普教育基地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意义深远。当代,互联网已经跻身于当今传媒的主流,而视觉传达在网络传播中地位显著。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满足公众对于网络科普文化的要求,更需要精品的网络科普内容,需要良好的科普信息途径。人们在进行资料搜索、科普知识学习时,必然要借助于便捷易用、赏心悦目的网站界面,同时通过网站界面可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网站风格和特点,获得更多的科普信息。因此,科普教育网站如何做到“便捷易用、赏心悦目”,便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

科普教育基地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从事科普知识的宣传、为参观者提供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由专门机构认定并授牌的,主要有:

(1)各类科学技术博物馆(包括科技类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标本馆和设有自然科学内容的综合博物馆)、科技馆;

(2)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3)科学公园(动植物园、科学游乐园类)、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人文景观、古代文明及历史遗迹;

(4)图书馆、文化宫、青少年宫;

(5)开放的实验室、工程(企业)技术中心、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线及大型工程技术设施等以科学技术为主题的场所;

(6)综合性场馆、企业中以科普教育为主的专题场点;

(7)专业科技示范基地或科技园区;

(8)需要进行评定的其他科普场馆。

发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普社会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科普教育工作、打造科普平台的有效途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由中国科协认定的,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和场所。

在国内,科普教育网页设计有艺术型和技术型这两个趋向,或者叫做片面追求功能与片面追求审美这两个动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科普教育网站建设越来越成为了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页的艺术设计,越来越多的得到注重。在当前国内对此领域研究非常少,但网页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它包含视听元素与版式设计这两项内容;以主题鲜明、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强调整体为设计原则;具备交互性与持续性、多维性、综合性、版式的不可控性、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紧密性这五个特点。此时应该明确网页艺术设计与网站主题的关系,尽可能的做到“美”和“功能”同时共同地表达网站主题。因此,很多网站可能片面追求“美”,而有的网站则片面追求功能。

关于网页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效果问题的理论研究十分贫乏,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网页艺术设计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产生而形成的视听设计新理论,是以所处的时代所能获取的技术经验为基础,依照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自觉地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艺术规划,这必然要成为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表面上看,它不过只是关于网页版式编排的技巧与方法,而从实际上看,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关于网页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效果问题的理论研究,现有的资料比较贫乏,研究也不是十分全面,没有人能够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角度、从技术和艺术结合的角度去综合论述,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零散研究,亦缺乏系统性。

国内关于网页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效果的研究不很全面,缺乏理论研究的深度。

在国内,关于网页设计中的艺术效果问题的研究没有什么系统性,也没有人做过全面的研究。这里说的全面不只是说艺术和技术层面都要研究,同时也是在说在做艺术效果的研究的同时,没有把版式、色彩、图片效果、动态效果、影音效果等结合起来考量。通过对网页设计中的审美需求和各种视觉要素构成的文字、图片、颜色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结合人们在浏览信息时的视觉习惯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习惯,探讨网页视觉信息如何更为有效、更为合理的表现与传达,这才是全面和系统的。

将网络上的科普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将这些科普信息传递和出去是现在科普机构要做的工作。从技术层面看,互联网络的技术有过两次较大的突破,即从信息的静态到动态,从HTML到XML的两次飞跃[1]。然而目前一些科普网站的信息还比较滞后,无论从建设方式和技术实现上都有很多不足。

科普教育网站建设是网络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的网站对信息大体分为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信息传播的途径也主要依赖互联网络。从科普教育网络的发展来看,网页设计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是基于技术的原因受到客观的限制,因为受传输带宽的限制,最早的网页是纯字母和数字的,没有图片和声音更别说是动画了,这只能将占用空间很小的数字和字母来进行传输[2]。由此看来,网页最初就是建立在功能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需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待网页设计,才能使自己做出的网页受欢迎,才能达到基本的目的。

通过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应用于科普教育的传播,可以降低科普教育宣传的成本,利用新媒体技术促成受众接受科普教育方式的行为能力,可在短期内产生更好的科普教育传播活动。利用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可以使科普教育网站的关注度与知名度迅速提高,且良好的互动性和高亲和力可建立受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树立正确的认知科普教育。[3]科普教育网站通过使用新媒体艺术平台,全方位推出与受众的的互动功能,还可使其推出及时、持续、协调的优质服务。

网络使用的大面积推广,为网络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4]科普网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可通过多渠道征集原创性科普作品,建立团队维护网站的信息更新,提高网站的操作性能,强化科普网站使用的舒适性。

总之,科普教育网站与新媒体形式与内容更好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但是在当前的科普教育网站中,新媒体效果的形式往往大于热荨T诮来的发展中,要做到形式与内容更好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新媒体效果在整个网站风格的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彦浩.ASP网建技术源代码公开[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赛奎春.ASP信息系统开发实例精选[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6篇:科普教育设计范文

[关键词]科普教育 实践探索 创新

1目前对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现状

科技馆以展览教育为主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为我国的科普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贫困地区来说,青少年活动中心或科技馆都还是一种奢望,因此科普活动比较单一。

贫困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科技知识土壤贫瘠,是科普活动的薄弱环节,更需要“科普扶贫”、“科技下乡”,进行“科普希望工程”,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除增加那里的科普投入外,中小学生可由专门的科普工作者组织科普宣传团队深入边远郊区进行科普教育下乡宣传,增强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有条件的地区可新建科技馆等科普单位,进行科普活动的定位宣传,以缩小“城乡差别”。

认识到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必然能打造出解决问题的钥匙,用来强化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系统工程,使之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科教兴国战略的起点,因为它关系到农村贫困地区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两个文明建设。

2创建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意义

模式创新是实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关键。构建一种能够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产生引力、动力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科普教育机制,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觉投身于科普教育,必须进行模式创新。要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并集成应用。有效地将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课程教学、互联网络、大众传媒、科技馆所等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家长、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普合力。突破传统教育观念,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依据城市、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科普对象的独特性、情境性、丰富性和社会性特点,制定多元化、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新模式。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普新模式

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抓中小学正规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和探索对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教育,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科普活动纠正学校科学教育的某些缺陷。“经济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这一浅显语言深刻地描述了经济、科技、教育的三重关系。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之所以至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根源就在我国教育、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国民的基本素质较低。为了适应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要求,更要重视通过教育改革,加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大面积推进科普教育的力度,探索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

3.1国内外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基本组织方式

3.1.1 学校主导型

学校组织各种科技类选修课、活动课、科技兴趣小组及科学俱乐部,开展各种学习、研究和探索活动。如指导青少年阅读科技书刊,收看广播电视的科技节目、科技电影,参观科技展览,访问科技专家,组织专题讨论会、课题研究、科技竞赛、学科探秘、科技制作、种植养殖、发明创造等活动。美、英等国教育界普遍认识到,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

3.1.2 科教交融型

基础教育课程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上,早在1985年,美国就启动了著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61计划,针对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要通过中小学整个学习过程反映技术已渗进我们的生活,要求学生采取实验和亲身体验的方法,随着从幼儿园到第12年级而不断增加其深度。

3.1.3 社会与学校互动

校外教育机构和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为科技爱好者组织相应的活动,利用假期举办综合的或专业的科技夏(冬)令营,组织青少年进行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各种科技参观、考察和实验活动,组织短期研习活动等。科技团体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与学校建立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使一部分有志于科学技术研究和探索的优秀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直接得到向著名科技专家咨询学习的机会,在科技专家指导下进行高层次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组织社会多种科普资源,使之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国外科普教育值得借鉴的模式。

3.1.4 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运用于教学,会逐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将日益淡化,学生也将更多地自主学习。在此情形下,政府研究机构、科技团体、大学等开发的各种科普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方便地进入学校,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也会更加科普化。美国能源部门把计算科学纳入中学科学教育,实施了一项称为“超级计算探索”的计划,该计划支持开发了许多计算科学学习资源。比如让若干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登录因特网进行科学探究。华盛顿大学为帮助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专门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演示项目用于课堂教学,它还帮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虚拟生态环境等虚拟现实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工作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既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下感受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又更加重视让科普教育进入中小学教育主渠道,从而拓宽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实施途径,初步形成学校、科技界和社会各界联手,大面积实施科普教育的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2 探索和构建科普教育新模式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能源环境、生态,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是一项从儿童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探索创新并构建能够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融科学课程教学、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科学可行的科普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3.2.1 青少年科普教育校本模式创新

以科普的层次理论为指导,结合教育部“新课标”,研究和探索如何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学校教育单纯传授有限知识的做法;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水平,分层次分年龄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科学素养教育进入学校正规教育的渠道和途径,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科普教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实验。利用课程进行科技教育,开展校内大型科普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普教育环境。

3.2.2 青少年科普教育校外模式创新

以协同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构建学校科普教育的开放系统。即:实现及时跟踪最新科学发展,科学课程教育内容的实时更新;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学校科普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和实践;学校师生与科研人员的互动,课程教学与社会科普资源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协调发展的自组机制。

3.2.3 青少年科普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以信息化理论为指导,利用教育部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契机,探讨如何利用“校校通”工程教育网络,组织教师开发和整合网络科普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对科普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势下,如何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适当的科学研究活动,树立主动学习和合作研究观念,促使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向更加科普化的方向发展。

3.2.4 不同地区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以哲学、经济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根据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探讨城市、城镇和农村等不同学校的科普教育分类模式,重点研究如何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实现大面积进行适当地需要的科普教育模式,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对封建迷信糟粕的抵御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2.5 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中国大部分青少年在农村,促进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是青少年科普的重要方面。农村青少年科普学校—社区—家庭协同是农村青少年科普的基本特点,要结合农村教育改革,探索如何把科普知识的传播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机结合,提高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农村的特色养殖、种植的便利条件,开辟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供青少年观察、研究。使青少年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基本的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结论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基础教育领域的观念更新,校内、校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及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寻找我国中小学科普教育落后状态的症结所在就是把科普教育的效果,最终落实到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与创新的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

第7篇:科普教育设计范文

关键词:科技馆 科普教育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07-01

科技馆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机构,能够有效的传播科学先进的思想理念,进行基本的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在教育、科研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优势,逐渐成为提高社会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还是社会科普文化教育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倡导下,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是迫切的需要,科普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对科学文化的重视,科技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国际科技革命下,人们对科学文化的需求层次也随这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特别是新型技术的推动下,人们思想的快速转变,对与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大众不断提升的科技文化需求,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必须要进行现代化的改进,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学理念都需要进行系统化、具体化、现代化的改善。

1 现阶段,我国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技馆是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窗口,能够为大众提供大型基础科技教育设施。传统的观点对于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存在一定的误区,人们只是单纯简单的观察科技馆,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科技馆展示以及科普教育的功能。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科技馆建设不符合基本要求,科技馆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是展示的内容以及科普教育的形式缺乏必要的创新,与实际的社会实践脱离,这些对于科技馆科普教育职能的实现有一定的制约。现阶段,我国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现阶段,大多数科技馆缺乏对科普教育创新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入研究。

(2)科技馆内部现代科技展示以及科普教育基础薄弱。

(3)科技馆的建设过程中,决策与设计程序的非科学化。

(4)科技馆科普教育以及展览工作实施质量不高。

(5)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仅限于满足观众的数量和观众对展品的喜欢程度,没有正真的付诸于实际教育实践活动。

2 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策略

要想将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实现,就必须对科技馆的展览以及教育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教育模式,向社会公众传播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人们在了解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科学素养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科技馆科普教育必须要与其相适应,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科学素养需求。

2.1 增加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人们对与科学素养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科技馆的科普教育的发展方向转变为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关注公众在其中的感受与体验。科技馆的职能也有原来单纯的传播科学知识,转变成为当今社会培养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科技馆科普教育理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更加注重社会公众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和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强调对于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科技馆必须要增强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科普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形式,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理念的更新体现在将科学的方法论与科学的思想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热点话题,创新学习方式。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满足人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科技需求。

2.2 科技馆科普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与科技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样化,作为人们休闲娱乐场所的科技馆也面临者日益严重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科技馆如果不能从社会公众的需求出发,不能很好的吸引和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更不能完成科普教育的职能。这也就是国内一些科技馆出现的一开始轰轰烈烈,后来却无人问津的场面,这种尴尬境地使得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出现困境。建立与完善科技馆科普教育的教过评价体系,对于提高科技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就有巨大的优势。科普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展品的丰富程度、服务水平以及不同场馆、不同展品之间的总结性评估等。

2.3 革新科普教育模式与展览方式

科技馆展览的方式主要有静态展览、动态展览、体验展览以及最近出现的新技术展示,这些都具有自己各自的优缺点。具体来说,静态展览是最基本、最传统的展览方式,其具有操作简单、通俗易懂的特点,但是其展览的内容更新较慢,对于人群的吸引力有限。动态展览是一种场景式的展览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观众的参与兴趣,这也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展览方式。体验展览具有很强的实践参与性,可以让观众获得更多的感受,对观众,特别是青年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其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新型的科技展示是科技馆发展的新手段,对于科技馆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合来说,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是国家科技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社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途径,对于培养社会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我国的科技馆建设起步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实际的科普教育过程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需要广大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完善。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一定要与科技发展同步,革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科普教育质量和效果,真正发挥科技馆在培养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巨大优势。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承载着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希望,只有在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下,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宏斌.浅谈科技馆展示理念的发展与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6).

第8篇:科普教育设计范文

【关键字】植物园;科学普及;展示形式

植物园(thebotanicalgarden)是包含调查、采集、鉴定、引种、驯化、保存和推广利用植物以及普及植物科学知识等功能,并供群众游憩的科研科普单位。科普功能是植物园应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这个平台使社会大众更好地受到科普教育,是每个植物园建设者不断思索的问题。科普设施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满足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对植物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植物园科普功能

1.1普及植物相关知识。以科研科普为主的植物园的里植物通常都会配有植物铭牌,注明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科属、原产地、生态习性及用途等,便于游人结合实物了解相关植物知识;带有标本馆、科普馆等场馆的植物园则更有利于配合中小学生开展一些现场教学活动,以植物园为课堂,以园内的植物为直观教材,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给青少年讲解相关知识;植物园本身也可以以其自身优势项目举办一些特色展览、主题科普游园等活动,让青少年动手实践,亲手栽培养护植物和进行各种实验;同时可编写补充教材和科普资料,开阔青少年的视野。

1.2向公众普及植物文化与风景园林知识。我国的“植物文化”历史悠久,“岁寒三友”“四君子”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不仅欣赏植物的客观形态,也欣赏植物中蕴含着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力量。到了近代,植物文化有了新发展,新增了不少具有时代感的内容,这些在植物园的造景中通过营造意境、阐述主题等方式都有所体现。作为园林设计的要素之一,植物是唯一有生命的材料,不仅本身的姿态、色彩、香气、质感等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在造园立意和空间塑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当今的科普往往局限于纯自然科学特别是基础学科上,作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的风景园林学科,其科普常常被忽略。植物园是将科学的内涵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的园林,因其功能和特点,有利于结合地形、水体、构筑物等要素,充分发挥植物材料的优势,提高公众对于风景园林的认识。

1.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植物园用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教育活动传授植物学、生态学、园艺学和环境知识,在植物园中,人们感受、亲近和了解大自然,潜移默化中建立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教育,向人们宣传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增强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2、植物园科普展示形式

科普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可根据不同的展示内容和对象,来要求不同的形式。展示形式作为一个重要的表现,直接面对游客及接受传播人群。没有一个好的展示形式,科普内容便没有保障传播。

2.1铭牌及宣传材料、相关知识类展板。植物园的科普展示形式最常见的是是植物挂牌、宣传栏知识类展板展示。也有不少植物园免费为游人发放科普宣传材料,但是此类形式由于其自身特点限制,形式比较老套,展板类材料由于不能及时更换,内容较陈旧,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2.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1)游园类活动。不少植物园都推出了以服务对象为家庭或者是中小学生的科普特色游,并提供科普导游进行讲解,游览植物园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并陶冶情操的过程。设计出精品的游览线路,配合导游的特色讲解,使游客的注意力集中在科普学习上,达到游园目的。植物园引其功能性、科学性等特性决定其是开展科普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作为教学基地、科普基地的不二选择,通过导游讲解的介绍,游客可以很直观的认识各种花木,了解其不同特征,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生物圈的发展、演化过程,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环保重要性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通过常规性的科普活动,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2)专题性活动。利用学校寒暑假、节假日及全国“科技活动周”、春(秋)游等,广泛开展多种植物学科普教育活动。参观名贵花木、珍稀特有植物、药用植物、趣味植物等“植物学科普一日游”活动,通过重点介绍植物的基本分类学和形态学知识,并综合其产地、生境以及各种生物学特性及其经济价值、科学意义、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因故来历等知识的讲解,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此外,还结合各种热点问题,组织教授、专家为公众做科普专题报告。开展专题性科普活动。比如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开展专题性科普活动,使青少年进一步了解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植物资源对人生存所起的重要作用,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的作用,人类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威胁和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2.3与媒体合作、编写科普读物及著作。与社会上的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媒体合作,开展科普活动宣传,对大众进行科普教育,可在媒体上开设专栏,定期发表文章或短片。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宣传面及宣传力度。编写科普类著作及发表科普类文章也是对公众的一个教育方法,如植物园植物名录、常见植物及科普导读,就可以对公众进行植物、园林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2.4利用植物园现有科普设施、展馆、专类园进行科普教育。植物园中的标本馆、科普馆、体验馆等展馆类设施,这些场馆使植物园进行科普教育的内容往往不局限于仅在植物方面。在这些场馆里,通过大量的实物,文字展板介绍植物及生物界的物种资源、演化史、与人类关系、如何开发利用资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科普长廊等简易设施,则多对某一专题进行深入介绍,定期更换内容,设计版面,形式生动活泼,也起到了科普宣传的效果。

专类园在物种资源收集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科普方面起作用也不容小视,游客可以在游园的过程中通过对一类植物的参观学习,了解其形态、生长适应环境、用途等不同方面的知识。

第9篇:科普教育设计范文

回顾本届科技节活动,整体呈现四方面特点。

一是注重联合联动,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全民动员、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浦东新区科技节是一项全区性、群众性的科普盛会,由浦东新区科协牵头,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农委、区食药监局等19家区级机关、36个街镇科协及广大科技社团、区域内科普教育基地等联合参与,共同推进活动的开展,让市民们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地畅游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据统计,本届科技节期间,共举办以区级机关为主体的主题科普活动16项,以街镇科协、科普教育基地、科技社团为主的重点科普活动15项,以街镇居村委、学校、企业为主体的各类普及活动500余项,受众达到80万。

二是聚焦公共安全,重视从公众的现实需求设计活动

本届科技节围绕浦东新区公共安全科普宣传三年行动计划的整体部署,重点围绕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设计主题活动,促进市民在公共安全领域防范意识的提高、防范知识的普及,发挥科普服务民生的积极作用。浦东新区科协联合浦东电视台、《浦东时报》等公众媒体创办《食品与健康》、《科普生活馆》等专栏,在《浦东科普网》开辟PM2.5防治、岐黄养身堂、公共区安全篇等专栏,联合行业内专家制作《公共安全》宣传册并免费向市民发放。

三是集聚科普资源,为本届科技节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

浦东新区是创新创业资源的集散地,更是科普资源的开拓地。过去的12年间,浦东新区建成了全国领先的优质科普基地网络,推出了全国第一条电子科普画廊,涌现了一批优秀科普示范社区。本届科技节期间,浦东新区再次有所突破,新建成新能源主题公园、世纪公园、金龙鱼食品营养健康体验馆等6家科普教育基地及南汇新城镇等5家社区创新屋。依托优质的科普资源,制作并向市民免费发放2013年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地参观一卡通,提升科普教育基地的社会效应。此外,注重引进市级优秀科普项目在浦东举办,成功引进上海市科学生活大使评选、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科技节开幕式等项目。

四是注重开拓创新,为本届科技节注入新的亮点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