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气环境概述范文

大气环境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气环境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气环境概述

第1篇:大气环境概述范文

【关键词】环境大气监测;大气环境;布点方法;意义

社会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种燃料和化学制剂的使用产生的污染物使大气环境受到了影响。大气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现今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主要是对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进行布点采样,观察和分析污染物的变化和影响,以适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污染物对大气造成本质上的破坏,对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

1大气环境监测概述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大气中的污染物的监测,对其种类和浓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实时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已经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大气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是分子状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臭氧、碳氢化合物以及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还包括飘尘、悬浮微粒等颗粒状的污染物。对这两种状态的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进行布点、采样、观察和分析等一系列质量监测工作。监测项目通常根据地区实际的区域特点,气候特点、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来进行规定。其中对大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加降尘的监测是国家规定的大气监测项目,另外可根据地方特点和污染源特征增加对碳氢化合物、二氧化氮、铅等污染物的监测项目。

2 大气环境监测的具体应用

在我国,大气层中的污染物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已经浮沉为主,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和质量控制,是对大气质量合理进行评价的前提条件。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影响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在一个时间周期内进行连续的监测,通过监测结果分析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浓度是否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以此结果数据来作为基础依据,进行大气环境质量报告的编写,提供给环境管理部门进行大气质量控制;

2)对大气质量监测的结果数据为大气质量的监控和分析提供可靠性依据,以此为前提条件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从而掌握大气质量变化状态及其发展规律,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做以预测,发出预警信号;

3)对大气环境监测的数据和结构及分析报告为我国环境保护监测部门提供了较为科学准确的参考材料,以此为参考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预防和解决环境污染影响的新方法。

3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布点采样原则

对大气监测的布点采样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1)要根据污染程度对监测的区域进行区分设置。通常按低、中、高三个层次进行划分;

2)布点的选择要具有污染代表性,即能够代表一定范围内的大气污染程度,使此范围内的污染状态和变化规律通过此个布点突出的反映出来。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可根据污染源的集中度来选择布点,同时要对风向因素加以考虑,在下风向设计的大气环境污染采样点要多于上风向;

3)根据污染区域的工业区密度来设置采样点,对于工业区密集的地方要多设置采样点,以高污染区多设,低污染区少设为基本原则;

4)对于采样点的设置,样点周围环境开阔,不能影响空气的流通。对于其他局部的污染源和有吸附力的树木建筑等要避开,以排除外部环境对样点大气采样的影响,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同时,尽量将各样点设置一致的外部条件,这样得出的数据信息互相可以有参考性和可比性,便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

5)根据测定的目标来设置采用点的高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环境大气监测的布点方法和意义

对于大气质量监测的布点,要综合考虑污染物的种类以及要达到的监测目的来进行实际的设置,尽量做到监测网络布置的优化。

4.1 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是在不同功能区域内进行先进行踩点,根据区域的功能,对其实际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将此区域的功能和此地区的人类活动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而进行布点设置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属于一种常规性的布点方法,比较适用于大气环境监测的初级阶段,可以将区域功能布局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来,便于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4.2 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是将监测采样点以坐标的形式进行将监测的区域进行网格化的划分,对其进行采样点的均匀布设的一种方法。对于网格的划分不仅要考虑污染的程度,还有将社会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加以考虑,适合在污染源较多的区域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布点。这种方法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以一种直观的空间分布方式进行设置,受条件的约束较少,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4.3 同心圆布点法

此种方法比较适合污染比较集中的区域使用。此方法确定圆心后按不同的半径进行同心圆的划分,同时按圆心画出射线,取交点为布点处。这种方法受风向影响较大,因此在使用此种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此区域的风向问题,以上风处少,下风处多为布点的基本原则。同心圆布点法对污染集中,污染浓度较大的地区有很大优势,可以防止重污染区被漏掉而影响采样的准确性。

4.4 扇形布点法

此种方法适应于主导风向明确的高架污染源的地区。以污染源点为基本点,以主导风向为轴在下风向画出角度为45°到90°的弧线范围,在弧线上采3~4个点作为监测的采样点。

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得到实施的监控和观察,对其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及时掌握,便于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解决。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环境工作者的努力探索,找个更新更有效的方法。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第2篇:大气环境概述范文

[关键词]大气监测;布点方法;意义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91-01

引 言:大气环境监测覆盖范围宽、影响因素多,要制定能代表整个区域大气质量时空分布的精确方案是非常困难的。在缺少监测数据的情况下,应先采用常规布点方案。随着监测数据的积累,应积极采用布点优化技术,以实现经济性和代表性的合理平衡。

1 大气环境监测概述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大气中的污染物的监测,对其种类和浓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实时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已经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大气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是分子状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臭氧、碳氢化合物以及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还包括飘尘、悬浮微粒等颗粒状的污染物。对这两种状态的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进行布点、采样、观察和分析等一系列质量监测工作。监测项目通常根据地区实际的区域特点,气候特点、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来进行规定。其中对大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加降尘的监测是国家规定的大气监测项目,另外可根据地方特点和污染源特征增加对碳氢化合物、二氧化氮、铅等污染物的监测项目。

2 大气环境监测的意义

2.1 对人的意义

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权,大城市的大气环境在无形中对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恶劣的大气环境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因此,对大气环境进行日常监测是保证人的生存权的最基本的要求。

2.2 对动植物的意义

动植物动过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来存活,在这个过程中与空气进行融合;空气中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如土壤、水等的不良影响也会导致动植物受害,甚至导致动物大批死亡,植物大量枯萎。

2.3 对社会环境的意义

大气污染物通过对人、动植物的影响,最终会导致活动的承受体――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大气监测最后是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监测观察来实现,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不同时空、不同种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监测,最后有利于对污染浓度进行有效控制,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布点布局的原则

3.1 要紧密依据城市工业区的污染情形以及人口的密集程度,设立必要的采样点,特别是要在人口流动量较大、生产生活废弃、垃圾排放较多的区域,尽可能多的设置采样点,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区域,可视情况而少设;

3.2 布点的设置必须能更好地代表特定地理空间内大气环境的污染标准及其变化的规律,并依照污染来源以及区域风向集中设定采样点,通常意义上,在季风的下风向要安插更多的污染监测布点,上风向可少一些,以便于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示该区域内大气环境破坏情形;

3.3 应当依照大气环境破坏程度的差异,分高、中、低三个级别,进而完成不同污染层次和程度的监测地域;

3.4 监测采样点的设置必须注意高度,并从要监测的目标入手,最为典型的是,如若探讨大气污染物给周围民众可能带来的影响,则布点的高度就需在1米半到2米之间;

3.5 在设置监测采样点时,还应保证周围区域的地形平坦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四周建筑物的夹角不适宜过大,一般情况下,要在30°以内,以促使大气环境的空气流通不受到干扰和不良影响。与此同时,监测布点的周边地方也不应有另外的污染源,躲避具备吸附功能的树木以及建筑物;

4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4.1 扇形布点方法

顾名思义,该方法便是要转化为扇形执行布点任务,具体来讲,先明确特定区域的主导风向,假若污染源大都是孤立高架点源,则采用这种方法是在恰当不过了。以污染源所处的方位作为来源点的顶点,并将主导风向视为一条轴线,紧接着在该地季风的下风向决定监测的具体范围,通常情形下,所化的扇形角度大都高于45°、但不高于90°,从扇形内部依据距离做出弧线,接着在弧线上面布点,通常是一条弧线上规划三、四个点。

4.2 网格布点法

采用坐标方法平均布局、设定采样点,将需监测的实际区域平均分割成若干网格。从中不难发现,这种办法非常适宜于污染源比较密集、分布适合于网格布点要求的大气环境污染区。运用这一方法监测环境,必须依照被污染的程度划分网格,当然也不能忽略社会要素的冲击和影响。这种布点方法的优势便是能够摆脱客观人为要素所带来的干扰,更加直观、准确地反映出分布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污染物,并且也增添了随机性。

4.3 功能区布点法

这一方法大都应用于环境大气监测的前期阶段,是非常普遍、常用的布点办法。诚然,一座城市每一方区域的职能分工皆不同,也正因此而出现污染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为此,在布点时可根据分区的差异,在每个职能性区域的内部开展布点工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所要布点的方位进行细微地技术性探析,必须结合自然环境要素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开展可行性论证。作为直接与地面层的民众日常活动息息相关的大气环境监测办法,有利于切实有效地反映区域的布局以及民众的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在大气环境污染的易扩撒的方位上设置点位,更能较为精确的展现环境大气破坏的多样化要素。

4.4 同心圆布点方法

同心圆布点办法适用于污染源众多并且成片状集中式分布的区域。首先应先将圆心作为基础,依据不一样的半径勾画出圆形并添加必要的射线,再在其交汇处精准的设定监测的点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采点工作进行时,应密切关注下风向,力促在下风向的布点设置较稠密一些。通过上面几种方法可看出,同心圆以及扇形的布点方法均和盛行风向紧密关联,若要找到大气环境破坏、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则可经由熟知、了解风向和污染物扩散的特征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便于下一步的整治。同样地,在大气监测中,通过发挥设置布点的各项优势条件,也有助于将本区域内所有发生污染的地方全被纳入监测范围中。

5 优化点位技术

由于优化点位技术方法众多,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5.1 相关系数法

采用网格布点法的监测数据(设置网格数m,监测点n,上风向清洁点若干)。计算m与n之间的相关系数R。R越大,说明该网格越能代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再根据监测点污染物浓度、平均浓度求出变异系数CV和各点方差Si。综合分析R、CV和Si,就得到优选的点位。

5.2 特征分析法

此法是将监测点位按照污染程度归类或聚类,并在每一类中选出代表性的点位。利用原始监测数据(n个样本,m个变量)建立联系度关系矩阵Y=XA(X为编码矩阵,A为变量权矩阵),将联系度最大的问题转化为求解矩阵XXT(XT为转秩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和特征向量A。经过计算求出矩阵Y并绘制联系度折线图,根据图将联系度大小聚类,然后就可优选点位了。

6 结束语

总之,对大气环境的监测以及对相应的污染物开展布点分析有助于极大地增强人们对大气污染现状的认知,使环保监测部门科学预见污染的发展趋向、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提升环保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秀梅.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及布点方法[J].北方环境,2011(07).

第3篇:大气环境概述范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重点;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王敏(1979-),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讲师;李金荣(1973-),女,河南鹤壁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58-02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评法律和标准体系、工程分析、各环境要素(地表水、大气、声等)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区域、风险、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1-3]由于该学科仅有二十余年的历史,而且目前正处于高速完善的阶段,教学内容多变动,需要根据现行环评相关的法律政策、导则标准及时更新。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更新和颁布了大气环境导则(2008)、声环境导则和相关标准(2009)、地下水导则(2011)、总纲(2011)等规范和标准,使得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导则的更新,教师需要深入学习,重新备课,调整教学内容,[4-6]因此教师对本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较难把握。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对郑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共同交流学习。

一、学时安排

我校对工科学生试行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尽可能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环节。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课时安排由原来的40学时减少至32学时,同时增加1周的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学校目前选用的是胡辉、杨加宽主编的《环境影响评价》(2010)教材。该教材及时更新了大气和声导则标准的相关内容,重点突出,并配有例题和案例,比较适合我校短学时、重应用的课程特点。同时笔者以“必须、实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把地表水、大气、噪声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重点讲解,具体的课时分配情况见表1。

表1?课时分配情况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备注

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

2 环评法律和标准体系 4

3 现状调查、评价技术方法 4

4 工程分析 4 案例

5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5 案例

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 案例

7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4 案例

8 固体废物、风险、生态评价等 2

9 总结和习题 2

二、法律和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的环评相关法律和标准体系,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在传统教学中,这部分属于单纯记忆内容。教师把握不好,很容易讲得枯燥无味。但若把重点内容展开,再结合案例教学,就能生动形象,学生印象深刻,内容不用背自然就记住了。

如环评的分类管理,教材中多是根据项目对环境影响大小,分成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和登记表。其中影响大小是定性划分的,很难操作,也不符合实际项目的分类管理。可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中的表格简化,挑出熟悉的项目进行判断。如“要建设10万吨/天的污水处理厂是做报告书还是报告表”等几个例子就能让学生对分类管理有了更形象地认识。

对于环境标准,讲完标准体系后,还应对重要标准的应用进行深入地讲解。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的划分和采样特殊要求,2005年的注册环评师考试就曾经考过这一内容,如果不讲,学生在应用时就很容易忽视。教师可通过例题讲解,强调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工程分析

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污染型和生态型项目,其工程分析的内容有所不同。由于学时有限,考虑到实用性,采取污染型项目精讲,生态型项目略讲的方式。

对污染型项目的工程分析,重点讲解产污环节分析和污染物分析。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工业生产通常离不开煤的燃烧,锅炉的使用比较普遍,在对污染物源强进行核算时,应举例介绍燃煤排放SO2、烟尘的计算。此外水平衡、总量控制指标的计算也很重要,这些都是实际环评工作中常常用到的知识,几乎是编制每份环评报告书(表)都要涉及的内容。即使有些教材不涉及此内容,建议教师把其作为补充内容介绍给学生。

再如“三本帐”的计算,学生常常混淆不清。以SO2的排放为例,某项目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扩建,同时对脱硫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教师应列表给出,现有工程:单位产品SO2排放量及产品规模,拟扩建工程:单位产品SO2排放量及产品规模,扩建工程完成后:单位产品SO2排放量及总产品规模,带领学生由以上三者计算得出“以新代老”削减量。这样“三本帐”的计算一目了然,学生再也不用去死记硬背拗口的公式了。

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4篇:大气环境概述范文

关键词:预测模式;气象参数;数据统计;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5604

1 引言

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的相关要求,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区域内20年以上的主要气象资料,对于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以上的建设项目,需要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预测[1],在运行预测模式前还应对输入的气象资料进行预处理,因此,气象资料作为预测模式的输入参数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之一。

广义的气象参数是影响其他事物发展变化的气象原因或条件,它可以是某一种气象要素或是其变化,也可以是多种气象要素的综合或变化。根据多年与大饣菲赖ノ缓献骶验发现,气象参数的统计和应用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为此,采用项目案例就大气环评预测中气象资料的统计及气象参数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得出完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建议。

2 项目及预测模式基本情况

2.1 项目概述

案例选用池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项目所在地位于池州市城区西南约13 km处,厂界四周目前均为林地,厂界周边500 m范围内无居民居住点、学校、医院等敏感点。

根据工程分析,项目大气预测的预测因子为SO2、PM10、HCl、NO2、CO、二f英类、H2S和NH3,总量控制因子为SO2、NOx。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预测模式采用环评中较普遍使用的AERMOD模式系统,评价范围以项目锅炉烟囱为中心点,东西向长6 km、南北向长6 km的正方形区域。

2.2 模式运行所需基本气象参数

AERMOD 运行需要两个基本的气象数据文件:地面气象数据文件及探空廓线数据文件。地面气象参数至少包括气温、风向、风速、云量4种气象要素资料。由于项目与位于池州市城区内的气象站水平距离不超过20 km,池州气象站作为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满足大气导则中评价范围小于50 km的条件,气温、风向、风速气象参数可直接采用池州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气象资料。鉴于自2014年1月1日起,国家一般气象站取消了云量观测及池州当地没有高空气象探测站,故云量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采用从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数据服务平台上获取的数据。

3 气象参数分析与统计

3.1 气温

气象部门所说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气温是决定烟气抬升的一个因素[2],是影响大气污染基本的气象参数之一。气温的垂直分布决定着大气的稳定度,大气的稳定程度又影响着对流层湍流的强度[3]。一般说来,在对流层中,气温分布的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约为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0.6℃,因此,近地层气温较能近似反映标准大气环境下垂直大气温度的基本情况。事实上,有时大气出现不稳定状态,气温分布与正常情况相反,形成逆温层[3]。当逆温层出现时,阻碍烟流向上和向下扩散,使得污染物稀释能力减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较长。由此可见,在污染物扩散计算中,低空温度廓线数据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一般地面气象观测站没有低空温度廓线这类资料,模式中通常是根据各种其他参数间接估计得到的。因此,对于温度参数,在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分析过程中,仅需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该例的气温参数采用池州市地面气象观测站近20年(1996~2015年)的气象资料统计,见表1。

3.2 风向和风向频率

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风向决定着污染物输送的方向,其影响是第一位的。

风向的测量单位,通常用16个方位来表示,也可用角度表示。为了表示某个方向的风出现的频率,通常用风向频率这个量,风向频率为某段时间内某方向风出现的次数占各方向风出现的总次数的百分比。

每个风向频率计算出来后可以用风向玫瑰图来进行直观的表达,它是根据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风向并按一定比例绘制而得。由计算出来的风向频率或者从风向玫瑰图上,可以知道哪种风向比较多,哪种风向最少,出现较多的风向称之为主导风向。在大气环评中定义的主导风向较为严格,认为主导风向是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要求达到连续450左右,对于以16个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一般是指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其风向角风频之和应大于30%,且应指出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否则可称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在气象上,常见的统计风向频率一般为30年,也有统计近20年、10年、1年的,统计的时次有4次定时、24次定时等,取决于气象站的观测时次,由于不同观测周期观测的总次数不同,影响到统计风向频率的平均值[4]。

实际评价工作中,对于评价等级为二级的项目,导则中要求,气象资料的调查年限为20年以上,但在预测模式中环评单位大多采用的资料年限为近3年内的至少1年的统计资料,显然,两种年限时段不同,其统计值也不同。以池州市2015年全年的逐时风向频率平均值和1996~2015年20年的逐时风向频率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

由表2可见,两种不同观测年限的风向频率有所差异,其不一致的主要表现在NE、ENE和E方位上,其频率值相差达到6 %、 -4 %和-5 %,其余风向频率偏差不大,相差在3 %以下。这与池州气象观测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有关,也与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特征明显等因素有关。

图1是利用上述两个不同观测年限风向资料统计绘制的风向频率玫瑰图。从图上更为直观地显示出各方位风向频率的差异, 除NE、ENE、E风向外, 其他风向频率差别不大, 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区域内近年来的主导风向为NE,而较长年份的主导风向为ENE。

风向频率相差比较明显的原因,缘于1年时段观测的平均风向值随机成分较大,而20年时段的观测值反映了当地的常年状态, 较能准确地反映风向的变化规律,资料的年代越长,其参数统计值就越真。因此,在大气环评预测模式中,风向取值应尽量采用年限较长的统计资料,才能更为真实地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

3.3 风速

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距离(m/s),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污染物被输送的距离就越大,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就越强,污染物浓度就会越低;风速越小,情况则相反[5]。因此,风速的大小关系着从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质向下风向传输的距离,是影响大气环境预测结果的主要气象参数。

从气象台站获得的风速资料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有数值的,一种是用字母C(静风)表示的。通常风速的统计需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变化,即对多年气象资料的风速按相同月份和不同季节每天同一时间进行平均,求得每月和不同季节逐时的平均风速,见表3。

事实上,在进行污染物长期平均浓度的预测中,通常是使用一段时间内风向对应的逐时平均风速进行统计计算的。如同风向资料统计一样,气象上,各风向的逐时平均风速也有不同年限的观测统计值,如表4。

由表4可知, 1年时段观测值比20年时段观测值平均风速高, 两者相差在0.0 ~ 0.7 m/s 之间,其中NNE、NNW、NE方位的平均风速差值较大,在0.5 m/s以上,其余方位的差值均在 0.4 m/s 以下。因此可见,不同观测周期观测的数据是有差异的,在进行平均风速统计时,应选取与风向相同周期的资料,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代表性。

此外,以表4与表2进行对比,或从图2风速玫瑰图上,还可以看出,风向频率大的方位对应的逐时平均风速明显大于其他方位对应的平均风速,NE、ENE作为主导风向,风向频率大,其对应的平均风速也相对大一些。

3.4 风与污染系数

从上述风向、风速与空气污染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污染物总是分布在风的下风向,风向、风速共同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当有风时,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将向下风向输送,而不会影响到上风向。当风速增大时,单位时间内污染物被输送的距离就越远,单位体积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因此,在空气污染气象学中,为了说明污染物和风向、风速之间的关系,常使用污染系数的概念,它是指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的比值,

污染系数= 风向频率/平均风速[6]

污染系数综合了风向、风速的作用,某方位的风向频率大,风速小,该方位的污染系数就大,说明其下风向的空气污染就重。所以,相对于接受体来说,污染源应该设在污染系数最大方位的下侧。

以该案气象资料统计分析,风向频率大的方位风速相对较大,空气污染系数表现为NE、ENE方位明显大于SW方位。因此,在项目规划和设计工件中,考虑到气象条件与空气污染系数的关系,项目选址在城区的SW方位,即城区的下风向方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4 预测应用分析

根据预测模式要求,该案以项目评价区域内的8个浓度分布嵌套网格点为预测点,对其在典型气象条件下的逐时、逐日和长期气象条件下的SO2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年均浓度预测结果直方图进行分析(图3)。

图3 各预测点SO2贡献浓度预测结果

由图3可知, 由于预测时段的不同,造成污染源对各环境敏感点的贡献浓度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区域小时贡献浓度偏大,日均贡献浓度次之,年均贡献浓度偏小。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小时贡献浓度除风向上方偏小外,各预测点差异不大;日均贡献浓度相差较大,位于项目下风向区域的SW、S、W方位污染预测点浓度值明显大于风向上方的各预测点;而其年均贡献浓度值整体偏小,这与污染源影响区域内污染物随风扩散道理相一致。

5 结论及建议

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运行预测模式需要输入气象数据,这些数据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统计分析。同一气象参数不同年限、不同时次的统计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大气污染预测的结果。因此,建议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r,应根据污染分析要求进行统计处理,保证使用的气象资料准确性、科学性。同时,应尽量选用评价项目所在地较长时段连续观测的气象资料,且资料的年代越长越好,其预测的结果才更符合评价区大气扩散的实际情况。

风向、风速是预测模式的重要气象参数,风向指示污染物的去向和行踪,风速决定污染物的直接稀释和输送速率,因此,选择厂址时要充分考虑污染源与环境保护区的位置和关系,由于污染物总是分布在风的下风向,首先考虑的应是风向,最简单的方法是依据风向频率图,确定当地的常年主导风向。作为对大气污染有影响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工程选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方是符合大气环境保护要求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S].北京:国家环保部,2008.

[2]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HJ/T2.2-93[S].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3.

[3]盛裴轩.大气物理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66~169.

[4]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安徽分院.基层台站气象数据分析与服务产品加工[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6:69~74.

第5篇:大气环境概述范文

关键词: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已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相对于这些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发觉,但是我国的固体废物呈现日益增加的态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分析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加强治理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固体废物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由于人类在一定时期利用自然资源的 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转化为产品,产品的使用寿命有限,一旦超出了使用寿命就成为了废物。按污染特性可分为一般废物和危险废物,按废物来源可分为城市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和农业固体废物。

危险废物泛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除危险废物以外的废物都属于一般废物。城市固体废物是指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与维护、机关办公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生活垃圾,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2)城建渣土,指在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废弃土渣、石块、水泥块等固体废物。(3)商业固体废物,包括废纸、各种废旧的包装材料、丢弃的主、副食品等。(4)粪便。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1)冶金工业固体废物。(2)能源工业固体废物。(3)石油化学工业固体废物。(4)矿业固体废物。(5)轻工业固体废物。(6)其他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机加工过程产生的金属碎屑、电镀污泥、建筑废料以及其他工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等。农业固体废物来自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废物,如农作物秸秆、农用薄膜及禽蓄排泄物等。

固体废物的特点概述如下:1、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成分复杂,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也逐年增加。2、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固体废物具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是在错误时间放在错误地点的资源。3、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不同于废水、废气和噪声,固体废物呆滞性大、扩散性小,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气和土壤进行的。固态的危险废物具有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一旦造成污染很难补救恢复。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要比水、气造成的危害严重得多。4、固体废物是处理过程的终态,污染环境的源头。废水和废气即是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的污染源,又是接受其所含污染物的环境。固体废物则不同,它们往往是许多污染成分的终极状态,可以认为废气治理和水处理的过程,实际上都是将环境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比较难于扩散的形式,将气态和液态污染物转变为固态污染物,降低污染物质向环境迁移的速率。

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进入环境是不可避免的,污染物通过产品制造和利用以及废物处理、处置被释放,到达环境的路径或是直接或是间接的。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在堆存和处理处置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若不加以妥善处理,将对大气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堆放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飘扬,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2、对水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对水环境的污染有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前者将水体作为固体废物的接纳体,向水体直接倾倒废物,从而导致水体的直接污染;后者是固体废物在堆积过程中,经过自身分解和雨水淋溶产生的渗滤液流入江河、湖泊和渗入地下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对土壤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废物的堆放、储存和处置过程中,其中有害组分容易污染土壤。二是固体废物的堆放需要占用土地,累积的存放量越多,所需的面积也越大,势必浪费大量土地资源。4、固体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固体废物在堆放、处理和处置过程中,其中的有害成分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会浸出含有害成分的浸出液,可通过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直接或间接被人体吸收,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固体废物由于其不同的产生来源及其固有特性,决定了对其进行污染控制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固体废物从产生、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到最终处置,要全程进行管理,认真做好每个环节的防治措施,以免对环境产生污染。消除固体废物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原则,是实行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1、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从源头上控制固体废物的数量以减少污染。2、综合利用。对有价值的固体废物要加以利用,变废为宝,在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同时又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3、卫生填埋。建设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填埋场,对不能利用的垃圾和其他固体废物进行填埋,封场后上面可以恢复植被,即消除了污染又绿化了环境。4、焚烧设施。把能燃烧的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用燃烧的方式将固体废物中的有害元素彻底摧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在燃烧的过程中要做好环保处理,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固体废物的大量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已被社会充分认识和高度关注。如何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控制住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热点环保课题。

参考文献:

第6篇:大气环境概述范文

关键词:遥感技术;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监测

通过运用遥感监测技术,我们能够很好的应对过去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比如时空阻隔,无法体现整体,费用过高等等,由于当前的生态不断恶化,此时高速全面的遥感工艺已然成为了我们最常使用的监测措施。

1 遥感技术概述

1.1 遥感的概念

所谓的遥感技术,具体的说是一类借助物体反射电磁波,来实现远程监测目的的一种技术。其借助观测设备,利用各种物体的独特光谱性能来实现观测目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

1.2 遥感的分类

(1)如果按照探测波段来区分的话,我们可把其划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红外遥感、微波遥感。(2)如果按照搭载设备的平台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其分成:航天遥感技术、航空遥感技术和地面遥感技术。(3)如果按照传感设备的运行形式来区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其分成:主动式遥感技术、被动式遥感技术。

2 遥感工艺在环境监测中的意义

2.1 监测区间宽,综合全面

如果只是从地表观测的话,我们能获取的信息非常少,但是如果使用遥感设备从卫星上拍摄的话,很显然获取的信息非常全面,而且更加真实。该技术可以从总体上观测环境,确保监测工作朝着立体化方向发展,具有区间宽,综合性强的特点。

2.2 高效快速

因为该项技术使用的飞行装置都是非常先进的,因此它能够以较快的速率获取所需的资料,所以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信息的传递是借助电子光学设备来完成的,所以其更加的现代化,便于我们更好的创建数据模型。此时我们国家的信息总数较之于一般措施获取的信息总数要多很多。

2.3 措施众多,工艺优秀

该技术能够用来监测普通方法无法监测的区域,比如荒漠以及冰川等区域。借助该技术我们还能够获取红外等不同波段的数据。不仅可以使用摄像措施获取资料,而且还能够通过扫描方式获取所需内容。

2.4 速度快,时间短

对于固定的地区能够多次成像,可以获得最精准的动态信息。

3 具体应用情况

3.1 用来监测大气情况

借助激光以及电脑等先进科技,明确大气信号的传播特点,以及不一样的大气状态之中的信号的具体特点,得到遥感方程式,进而完善有关的理论。由于大气成分在不同的波段吸收电磁波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分别测试各个组分的情况。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开始使用该项技术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其中监测的重点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借助遥感技术,监测大气污染。第二,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体现出的植被变化特点,明确污染情况,比如污染的存在区域以及程度和变化特点等。第三,和地表采样获取的信息比对综合,建立完善的定量体系。第四,借助飞机携带监测装置,在污染区域的上方获取样本,进而加以处理。

3.2 用来监测水体情况

对水体的遥感监测是以污染水与清洁水的反射光谱特征研究为基础,洁净水能够很好的吸收光,它的反射率不高。所以,此类水在遥感图像是色泽较暗。综合考虑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和数据可获得性,landsat8数据是目前水质监测中最有用,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多光谱遥感数据。此外,SPOT卫星的HRV数据、IRS-1C卫星数据和气象NOAA的AVHRR数据以及中巴资源卫星数据也有一定的应用。水质遥感监测研究的内容包括:水体浊度、叶绿素、油污染、热污染、有色可溶性有机污染物等,其中在水体浊度和叶绿素的定量监测方面已比较成熟。

3.3 用来监测生态情况

生态环境监测又称生态监测,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它可以被用来测定较广阔区间的土地使用状态,同时还可以调查大规模的生态污染问题。

3.3.1 分析土地使用情况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早在1960年国外就利用TIROS和NOAA卫星数据通过制备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壤覆盖变化。最近几年,很多国家都开始使用遥感技术来分析土地资源,特别是土地分类工作方面利用的更是频繁。

3.3.2 辅助开展生态调查工作

众所周知,植物能够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环境状况。而且它还可以体现出所在区域的土壤以及水文等特征。借助遥感技术,我们能够获取植物特点。由于当前的传感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加之处理工艺不断完善,此时像是植被的成分以及数量等等的特性都可以借助放射数据来明确。NOAA气象卫星数据的优点非常明显,比如分辨率极高,而且所需的费用不多,不会受到外在天气干扰,因此被大量的用到植被监测工作之中。

3.3.3 调查生态污染情况

最近几年,由于群众生活水平提升,此时垃圾数量也在增加,这就在无形之中导致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而借助遥感技术,我们能够测试到垃圾的放置情况以及数量等等,这样便于我们更好的处理。遥感监测固体废物的堆置对图像空间分辨率的要求比较高,需达到3~10m的水平。

4 发展方向

4.1 遥感技术层面

(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方面,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的研发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热红外遥感技术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雷达遥感工艺的特点较为显著,比如它能够全天性的获取信息,而且有着强大的穿透性,所以被大量的使用。建立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2)遥感信息模型的发展方面,遥感信息机理模型的发展和拓宽,特别是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与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综合应用也将是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方向。(3)遥感数据共享方面,积极发挥出国际卫星体系的优点,认真开展交流与沟通活动,确保从时空层面上加以互补。

4.2 与环境监测结合层面

(1)积极发展监测技术,切实发挥出当前监测的作用,将遥感工艺和地表监测措施结合到一起,完善当前的监测体系。(2)开发集成GPS,RS,GIS,ES于一体、适合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综合多功能型的遥感信息技术。

4.3 不同环境要素层面

(1)大气环境遥感的定量化、集成化、系统化和全球化;大气环境的主动和被动式卫星遥感一体化。(2)利用新型遥感数据进行水质定量监测,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水安全定量遥感监测体系,由于水体类型不一样,可以建立对应的反演算措施;提升监测的精确性;开展监测模型研究工作;发挥出“3S”科技的优点。

参考文献

[1]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环境遥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康志文,刘二东,贾飚.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6):177-180.

[3]陈玲,赵建夫.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第7篇:大气环境概述范文

环境科学论文3500字(一):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先阐述了GIS的概念和功能,然后重点论述了GIS技术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旨在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给予环境科学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应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其应用价值极其显著,尤其对环境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环境科学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投入了较多新型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不容忽视,已经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1GIS的相关概述分析

1.1概念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来说,作为计算机系统之一,可以促进空间数据的采集、储存以及查询检索等顺利进行,有助于对海量地理数据予以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一大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采集和储存整个空间相关数据,所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系统。

1.2功能

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在地理数据处理工程中,GIS的作用显著

数据的采集和输入,也就是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外部原始数据向系统内部的顺利传输,并将这些数据从外部格式实现向内部格式的顺利转换,为系统处理提供便利性。第二,数据编辑,首先,对于图形编辑来说,主要涵盖、图形编辑、图形修饰等功能,其次,对于属性编辑来说,主要是指与数据库管理相整合,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修改和删除等。第三,数据存储和管理,对于数据存储来说,要求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记录好数据,其存储方式与数据文件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关键要加强记录的逻辑顺序的构建,属性数据,在关系数据库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四,空间查询和分析,其中,对于数据查询和检索来说,主要是指從数据文件和数据库中,对所需数据予以查找或选取。借助GIS技术,可以对所定区域的各种现象予以有效分析。

2GI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环境信息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极其明显,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各种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存储等提供很大的便利性,并确保环境信息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环境监测的开展助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显著,要加强GIS的功能模块的应用[1],与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结合在一起,有效处理多源环境信息,将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挖掘出来,动态化监测环境,并直观展示出环境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等,将其制作程图片。

2.1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

在城市工业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城市空气中,充斥着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予以了高度重视。对大气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其空间尺度较大,人类生存的大气圈中,其厚度是不可想象的。空气在自然环境中的流动性较高,所以GIS技术,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此来将监测和分析功能发挥出来。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收集和整理大气污染隐患的企业和位置信息等,并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构建。通过对GIS空间分析和数据显示功能的发挥,可以为污染物在大气中浓度分布图的获取提供便利性,从而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超标情况予以充分了解。

2.2在水资源环境监测方面

在工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水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化,而且复合型污染特点比较明显,对于饮用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水资源环境,必须要注重监测和管理的实施。对水资源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庞大的空间信息量,GI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效管理和分析空间信息这一方面。在水资源环境监测中,加强GIS的应用,可以将水质监测数据和空间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上来,为管理人员有效查询和修改各种空间信息创造有利条件[2]。GIS的空间分析和图标分析功能显著,可以更好地制作空间和检测数据的专题图,确保污染治理方案的制订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比如某一研究人员借助GIS技术,合理设计地下水监测网络,有效监测和分析所选研究区域的场地,不断提高管理地表和地下废物的有效性,及时将潜在污染源挖掘出来,更好地保护水源井,并且作用于填埋场选址这一方面。

3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系统化分析和预测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对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予以积极引导,确保人类活动具有较高的环境相容性。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诸多环境问题,可以借助成熟模型来进行描述,但是这些环境模型空间数据的难度性较高,尤其在操作和显示方面,而且空间特性较为显著。借助GIS技术,可以集中整合数据和地图,加强拓扑关系的构建,为空间分析和查询各类专题图创造有利条件,并将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直观展示出来。

3.1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环境信息数据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对相关环境信息予以充分掌握,如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区域环境质量等。环境信息数据量比较庞大,而且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环境评价的各种模型中,要对GIS集成与场地相关的各种数据予以应用,给予综合化分析和模拟强有力的保障,更好地分析环境质量现状。GIS的数据管理和跟踪能力较为强化,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予以协助检查,引导单位自身将自身的职责履行到位,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事后验证工作落实下去。

3.2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对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加强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将该区域环境中与发展过程相关的人类活动、自然作用的规律予以反映。借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协调发展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确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相互统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GIS的应用,可以对地理区域复杂化的污染源信息等予以管理,并对区域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3]。此外,叠置地理对象的功能不容忽视,将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多个环境影响因素与特征叠加整合在一起,对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和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予以合理化分析,从而更好地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区域的污染源数据关联于各种环境预测模型,加强模型预测法的应用,可以为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3.3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针对累积环境变化的过程,应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也就是分析和调查,对影响源和过程的累积,并解释各个影响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累积,对以往、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累积影响进行预测,当然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反馈效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具有统一的潜在发展行为的方向和内容等,应予以合理化选择。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价的时空分析范围予以拓展化,并将环境变化的时空放大作用发挥出来,所以对评价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GIS技术,在编辑和加工长时段区域数据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环境影响在时空的累积特征进行有效识别,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4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规划来说,主要是指调查和监测一个区域的环境现状,由于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并基于生态学原理,要对工业部门结构和生产布局等予以调整,作为战略性部署之一,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建设目标。在环境规划中,GIS的应用,有助于集中整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图形库,促进环境数据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预测和污染控制规划方面的处理提供帮助,确保环境规划决策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GIS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的属性数据管理优势显著,而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析能力,GIS可以有效编辑多种空间数据,并借助对各种专题图和统计图的分层输出,可以满足资源节约化需求,避免浪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等,同时所获取的精准度较高。在GIS技术发展中,将会大大完善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促进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赵一蕊(2003-),女,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先阐述了GIS的概念和功能,然后重点论述了GIS技术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旨在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给予环境科学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应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其应用价值极其显著,尤其对环境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环境科学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投入了较多新型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不容忽视,已经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1GIS的相关概述分析

1.1概念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来说,作为计算机系统之一,可以促进空间数据的采集、储存以及查询检索等顺利进行,有助于对海量地理数据予以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一大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采集和储存整个空间相关数据,所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系统。

1.2功能

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在地理数据处理工程中,GIS的作用显著

数据的采集和输入,也就是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外部原始数据向系统内部的顺利传输,并将这些数据从外部格式实现向内部格式的顺利转换,为系统处理提供便利性。第二,数据编辑,首先,对于图形编辑来说,主要涵盖、图形编辑、图形修饰等功能,其次,对于属性编辑来说,主要是指与数据库管理相整合,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修改和删除等。第三,数据存储和管理,对于数据存储来说,要求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记录好数据,其存储方式与数据文件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关键要加强记录的逻辑顺序的构建,属性数据,在关系数据库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四,空间查询和分析,其中,对于数据查询和检索来说,主要是指從数据文件和数据库中,对所需数据予以查找或选取。借助GIS技术,可以对所定区域的各种现象予以有效分析。

2GI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环境信息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极其明显,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各种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存储等提供很大的便利性,并确保环境信息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环境监测的开展助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显著,要加强GIS的功能模块的应用[1],与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结合在一起,有效处理多源环境信息,将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挖掘出来,动态化监测环境,并直观展示出环境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等,将其制作程图片。

2.1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

在城市工业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城市空气中,充斥着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予以了高度重视。对大气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其空间尺度较大,人类生存的大气圈中,其厚度是不可想象的。空气在自然环境中的流动性较高,所以GIS技术,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此来将监测和分析功能发挥出来。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收集和整理大气污染隐患的企业和位置信息等,并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构建。通过对GIS空间分析和数据显示功能的发挥,可以为污染物在大气中浓度分布图的获取提供便利性,从而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超标情况予以充分了解。

2.2在水资源环境监测方面

在工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水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化,而且复合型污染特点比较明显,对于饮用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水资源环境,必须要注重监测和管理的实施。对水资源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庞大的空间信息量,GI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效管理和分析空间信息这一方面。在水资源环境监测中,加强GIS的应用,可以将水质监测数据和空间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上来,为管理人员有效查询和修改各种空间信息创造有利条件[2]。GIS的空间分析和图标分析功能显著,可以更好地制作空间和检测数据的专题图,确保污染治理方案的制订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比如某一研究人员借助GIS技术,合理设计地下水监测网络,有效监测和分析所选研究区域的场地,不断提高管理地表和地下废物的有效性,及时将潜在污染源挖掘出来,更好地保护水源井,并且作用于填埋场选址这一方面。

3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系统化分析和预测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对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予以积极引导,确保人类活动具有较高的环境相容性。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诸多环境问题,可以借助成熟模型来进行描述,但是这些环境模型空间数据的难度性较高,尤其在操作和显示方面,而且空间特性较为显著。借助GIS技术,可以集中整合数据和地图,加强拓扑关系的构建,为空间分析和查询各类专题图创造有利条件,并将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直观展示出来。

3.1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环境信息数据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对相关环境信息予以充分掌握,如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区域环境质量等。环境信息数据量比较庞大,而且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环境评价的各种模型中,要对GIS集成与场地相关的各种数据予以应用,给予综合化分析和模拟强有力的保障,更好地分析环境质量现状。GIS的数据管理和跟踪能力较为强化,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予以协助检查,引导单位自身将自身的职责履行到位,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事后验证工作落实下去。

3.2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对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加强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将该区域环境中与发展过程相关的人类活动、自然作用的规律予以反映。借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协调发展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确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相互统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GIS的应用,可以对地理区域复杂化的污染源信息等予以管理,并对区域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3]。此外,叠置地理对象的功能不容忽视,将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多个环境影响因素与特征叠加整合在一起,对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和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予以合理化分析,从而更好地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区域的污染源数据关联于各种环境预测模型,加强模型预测法的应用,可以为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3.3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针对累积环境变化的过程,应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也就是分析和调查,对影响源和过程的累积,并解释各个影响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累积,对以往、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累积影响进行预测,当然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反馈效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具有统一的潜在发展行为的方向和内容等,应予以合理化选择。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价的时空分析范围予以拓展化,并将环境变化的时空放大作用发挥出来,所以对评价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GIS技术,在编辑和加工长时段区域数据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环境影响在时空的累积特征进行有效识别,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4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规划来说,主要是指调查和监测一个区域的环境现状,由于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并基于生态学原理,要对工业部门结构和生产布局等予以调整,作为战略性部署之一,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建设目标。在环境规划中,GIS的应用,有助于集中整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图形库,促进环境数据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预测和污染控制规划方面的处理提供帮助,确保环境规划决策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5结束语

第8篇:大气环境概述范文

关键词:气相色谱法;大气污染监测;运用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08902

1引言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新型的监测方法,将气液色谱作为主要对象,当前这种气相色谱法在社会的很多领域都有广泛地应用,如自然环境的保护、化工、食品、临床以及医药等方面。大气污染监测中,气相色谱法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明确气相色谱法的相关原理与工作流程,使其更好地应用到大气污染监测中,为大气环境保护提供优质的服务。

2气相色谱法的概述

2.1色谱技术的原理分析

色谱法是一种物理分离的方法,又被人们称作层析法,分离过程中,混合物在不同部分间流动,一边不是动态的就被称为固定相,另一边液体使混合物流经固定相,被称为流动相[1]。流动相中的混合物流过固定相后,能够与固定相之间发生反应。组成部分在结构以及性质方面也是存在不同之处的,彼此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相同推动力的作用下,固定相中不同部分的停留时间是存在差异的,流出固定相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在两相中进行分配能够分离混合物,因此被叫做色谱技术。

2.2气象色谱法的原理分析

气相色谱的流动相是气体,其中涉及气―固体色谱、气―液色谱。之所以将流动相选择气体使因为气体没有比较大的粘度,其在色谱柱中流动时不会产生较大的阻力。而且气体的扩散系数也相对比较大,在组分两相之间能够实现物质的快速传递,使得分离更加快速、高效。现如今,沸点在500°C 以下的分离和监测工作一般都使用气相色谱法进行[2]。高压气体容器可以提供和承载气体,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压力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通过余热盘旋管道和检测器的参比池进入到柱子中。将液体和气体试样的装置开关分别设置在柱子的入口位置,载气经过热导池进入到大气中。经过柱子前后,流量计会对载气流量进行监督控制。

3气相色谱法的优势与不足

气相色谱法有一定的优质,能够将各种组分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分离和分析,并且比较高效、快速,灵敏性较好。不需要大量的样本,并且能够在极大的范围内使用,并且气相色谱法可以对皮克级痕量的污染物进行测量。监测过程中能够将结果及时反映出来,能够高效的分析相关数据,在短短的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就能够对周期进行分析。此外气相色谱法在操作过程中对于压力、温度等要求并不多。

在认识到气相色谱法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其不足,气相色谱法不能单纯依靠色谱峰得出定性的结论,需要使用已经获得的色谱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准确的、定性的结论。

4气相色谱法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运用

当前气相色谱法有着极为广泛地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监测分析农作物表面残留的农药、分析纯物质中的杂质、分析大气中的有毒污染物等。

4.1有毒试剂监测

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有毒的试剂一般沸点都比较低,有比较强的挥发性,能够轻易的扩散到空气中,使得人们的工作生产、生活等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日渐推进,城市中的车辆数量增加,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以及氧化氮等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使得大气污染日渐严重。气相色谱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利用这种方法监测大气中的有毒气体,能够避免监测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使得监测获得的数据更加准确、可靠,进而为空气以及环境监测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参考。

4.2有机污染物或氧化碳监测

对于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或者氧化碳等,可以使用氢火焰离子化的监测设备进行监测,其有着很好的稳定性和灵敏性,并且有较宽的线形范围。大气中的硫污染物可以使用氢火焰光度监测仪器进行测定[3],通过火焰中一些元素发出的光谱确定滤光器的种类,使用光电倍增管测量放大,这种方法基本上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并且灵敏性较好,也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可以使用微库仑计进行测量,这是利用电化学检测仪器进行测量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物质测量电流,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应用到大气的二氧化硫、硫化氢以及氧化氮监测中,其灵敏性也达到卫生监测提出的要求。

4.3热不稳定化合物监测

热不稳定化合物中,包括有机酸、偏二甲肼、肼等,这些化合物的挥发性较低,不能采用GC法进行直接的分离测定,都需要通^衍生化之后,形成易挥发且热稳定的化合物,才能够采用GC法进行测定。例如将XAD-2树脂作为吸附剂,将苄基溴作为酯化剂,氧化银作为催化剂,然后应用GC法对气相中挥发的有机酸衍生物进行分析,由此得出的衍生率可达98%以上,最低检出的浓度有几个ppb。再或者在SG-2的固体吸附剂表面上蛄蛩幔以便于收集空气中的偏二甲肼和肼,用水洗过后,在加入糖醛开始衍生化反应处理,用GC法对偏二甲肼和肼中的衍生化物进行分析。

4.4一氧化碳和有机污染物监测

大气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氧、氮、水分、二氧化碳及某些不响应或者响应很小的无机气体。对于这些有机物的测定,可以利用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进行鉴定,这主要是由于此种鉴定方法对于有机物的鉴定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而且线性范围较宽,稳定性非常好,因此对于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效果也比较好,可以进行广泛的应用[4]。例如对于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的应用,表现出如下特点:在进样系统中,增加镍反应器,这样可以将一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同时此仪器上还能够增加一个对总碳氢化合物含量进行测定的进样器,这样,即使是在一个比较短的色谱图上,也能够同时表达不同的大气污染物,从而确保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5硫污染物的监测

对于大气中硫污染物的监测,可以应用氢火焰光度鉴定器进行测定,火焰光度鉴定器是当前应用灵敏度及选择性都比较高的一种鉴定器,此种仪器的应用原理是利用一些元素在火焰中可以发出特有的光,从而根据所发射的光谱选择适当的滤光器,再用光电倍增管对其进行放大测定,这实际上是一种光谱与色谱联合的装置[5]。火焰光度鉴定器不仅有较高的灵敏度,还有较强的特异性,几乎没有什么物体可以对其产生干扰。以大气中检测硫污染物的自动检测仪器进行分析,将空气作为载体,同时消除空气峰所产生的影响,利用聚四氟乙烯塑料当作填充担体和色谱柱,以解决硫化物的吸附问题。采用渗透管法进行仪器校准,以对标准气源进行定量测定。

4.6汽车废气中光化学产物监测

对于大气中的汽车废气监测,主要采用电子捕获鉴定器进行测定,电气捕获鉴定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非常高,是一种高效能的色谱鉴定器。汽车废气中的电负性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是电负性越强,电子吸收系数越大的一种化合物,由此使得其所表现出来的灵敏度也越高。因此,此种仪器在大气中对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监测应用非常广泛。应用此种仪器,对于DDT和有机氯农药都能够检测出来[6]。例如应用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对空气中的有机氟化物进行测定,由于全氟异丁烯的毒性较大,相当于光气的10倍,如果直接用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进行测定,肯定不能满足卫生监测的要求,而如果应用电子捕获鉴定器进行测定,则能够大大提高有机氟化合物测定的灵敏度。

使用针对性的、合适的方法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能够准确的测量和判断大气中的污染物情况,并且及时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处理和解决,使得大气环境能够得到逐步的改善。

5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环境保护的标准也更加严格,在大气污染监测中,气相色谱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家和政府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在今后的研究与发展中,应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使其气相色谱法能够更加便捷、灵敏,并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进而实现更好的发展,为大气污染监测以及其他监测提供服务,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民锋,徐小平,顾海东,等. 衍生气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监测,2014(2):108~114.

[2]鲍雷,唐晓. VOC_S在线气相色谱自动监测技术及相关仪器简介[J]. 分析仪器,2014(6):87~92.

[3]幸良淑,⑹缛. 论气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电子测试,2013(10):107~108.

[4]伍德侠,宫正宇,潘本锋,等. 颗粒物激光雷达在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监测,2015(5):156~162.

第9篇:大气环境概述范文

关键词:汽车尾气 控制现状 对策

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中汽车尾气排放所占比例已超过70%,因此,加强汽车排放治理刻不容缓。我国汽车石油消耗约占全国石油消费的1/3以上,而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汽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也日趋上升。因此,在汽车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需要寻求新的平衡,对于解决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的问题急需寻求新的对策。我国根据现有的汽车现有量和目前的道路状况以及排放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改观目前的状况。解决汽车尾气排放的对策主要有发动机内净化技术、提高油品质量、发动机外净化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有效方法来处理尾气排放,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减少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1、概述

1.1、我国汽车尾气排放现状

2014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近1.4亿,近十年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是2003年汽车数量的5.7倍,占全部机动车比率达到54.9%,比十年前提高了29.9%。汽车尾气排放物中有害气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等。我国某城市对该市的机动车辆尾气污染程度作了如下初步调查:该市目前拥有机动车辆13万辆,并以年增率15%的速度增加。机动车年排放一氧化碳4.4万吨,相当于该市工业企业一氧化碳排放量的46倍。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现代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有资料表明,我国各大中型城市汽车尾气排放物造成空气污染占到50%左右,且对在用车检测结果来看,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占被检测车的50―60%。

1.2、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及其危害

直接危害: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英国空气洁净和环境保护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称,与交通事故遇难者相比,英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

2、汽车尾气分析

2.1、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2.1.1、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化学反应能力低的无色无味的窒息性有毒气体,对空气的相对密度为0.9670,它的溶解度很小。一氧化碳由呼吸道进入人体的血液后,会和血液里的红血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携氧能力下降,使人体出现反应,如听力会因为耳内的耳蜗神经细胞缺氧而受损害等。

2.1.2、氮氧化合物

人受一氧化氮毒害的事例尚未发现,但二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呼吸道刺激性气体,气味阈值约为空气质量的1.5倍,对人体影响甚大。由于其在水中溶解度低,不易为上呼吸道吸收而深入下呼吸道和肺部,引发支气管炎、肺水肿等疾病。

2.1.3、含铅化合物

铅在人体内各器官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对人的心脏、肺等造成损害,使人贫血,行为呆傻,智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不育症以及高血压。根据进入身体的方式,可以有高达60%的摄入总铅量永久留在人体内,成年人血液中混入0.8mg以上称为铅中毒。

2.2、汽车尾气危害的原因

汽车保有量增加较快,而且集中在城市;机动车燃料质量差;汽车尾气控制水平低;新生产车缺乏尾气净化装置强制安装措施;在用汽车尾气排放合格率低;汽车排放性能差,汽车保养及淘汰制度不严格;管理职责不明确,政府部门配合不密切;交通道路建设严重滞后

3、我国汽车尾气的处理办法

3.1、汽车燃油的改用

目前的常规燃料主要是汽油和柴油,但已经有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把目光转向代用燃料―液化石油气(LPG)、压缩天然气(CNG)和甲醛等。替代燃料有保存原油产品和保护能源的潜力,同时它又能有效地削减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

3.2、发展电动汽车和代用燃料汽车

电动车以其运行中的“零排放”、低噪声等优点被人们称为“绿色环保汽车”,甚至可作为石油资源枯竭后传统燃油汽车的理想替代产品。电动汽车的核心是电动机及驱动控制系统、功率转换器和能源系统,能源系统中电池是关键,是电动车中最贵的部件,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大低于汽油的能量密度,因而开发电池是发展电动汽车的一个主要技术关键。代用燃料汽车就是以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或甲醇等作为其发动机燃料的汽车。代用燃料汽车与传统的汽车相比,其CO、NOX、HC等有害物的排放要低得多,可以说是仅次于电动车的“环保汽车”。

3.3、发动机外部尾气净化

发动机外部尾气净化措施即汽车尾气由原来有毒气体转变成为无毒气体,再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可以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其措施分别为:采用催化剂,将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氮氧化物被还原成氮气等;也可以采用水洗,通过水箱,使汽车尾气中的碳烟粒子经过水洗和过滤及蒸汽的淋浴,可粘住碳粒上的有毒物质,使得碳粒子胀大给予除去。

3.4、加强行政管理,减少和消除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技术标准,控制燃油标准。按国家规定,不合质量的燃油不能使用,市场上不准出售低劣的燃油;开辟地铁,施行电力牵引行驶。尤其在大城市人口稠密的地区,开辟地下通道,同时可解决乘车难问题以及减少大气环境污染;加强和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自已做起。

我国汽车尾气的污染不是一天两天所形成的,需要治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要依靠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完成,积极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汽车尾气已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从我做起,还自己一个清新、干净和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