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健康服务理念范文

老年健康服务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健康服务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健康服务理念

第1篇:老年健康服务理念范文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第2篇:老年健康服务理念范文

[摘要]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老年入服务与老年人需求间的巨大张力,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服务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发展和创新老年服务的理念与方法,成为事业单位型老年福利机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的老年社会工作实践,对事业单位型老年福利机构的社会服务改革与创新进行社会工作反思,讨论将社会工作制度引入其中后,对改善和提升老年福利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8-0027-06

在中国,由于社会福利资源主要是在政府的掌控之下,适应老龄化要求的老年福利机构社会服务的改革与创新,主要取决于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型老年福利机构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因而,研究其在当前老年福利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政府大力倡导和推进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在这些老年福利机构中建立社会工作制度,对更新它们的服务理念和方法,提升服务水平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论及的事业单位型老年福利机构,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机构照顾服务的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等;第二类是以居家照顾的形式承担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干休所或军休中心。

一、事业单位型老年福利机构既有服务的不足

多年来,事业单位型老年福利机构对老年人发挥的经济保障和生活照料功能有目共睹。然而老龄化趋势及人们经济条件、养老观念的改变使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并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收入比较稳定的老人不需要经济上的援助,但由于身体的老化,更需要全面、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内容丰富、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老年服务。而这些事业型机构仍习惯于运用行政工作、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在老年服务中日渐呈现出诸多局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简单地满足经济保障及生活照料需要,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生活福祉的全面需求。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和国内外大量老年人需求的实证研究已经指出,老年人对生活福祉的需求涉及生理、心理、精神、社会发展各个层面。但大多数事业型机构的服务内容单一,满足需要层次低,仅能简单地满足老年人的护理及生活照料需要,缺乏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行为问题等心理问题的关注,也难以满足尊重与精神关怀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距离老年人身心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2.事业单位型老年福利机构更多地具有行政色彩,提供一般化服务,缺少差异性、个别化与服务的针对性。由于工业现代化、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急速发展,家庭自我服务功能下降,老年人对老年服务机构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面对这种形势,传统体制下成立的事业单位型老年福利机构在资源方面仍习惯于“等、靠、要”,机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完全依赖于财政预算与拨款;在服务方面则体现为程序化的照顾模式,既不能帮助老年人度过有意义的晚年生活,达成适应环境的目的,又容易造成老年人的社会脱离和加速各方面功能的退化;科层制的管理则导致服务意识不强,不能以老人为本,而是以机构自身管理运作的方便为中心,行政和管理多于服务;对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要求,停留于对政策的原则性、笼统性解读,欠缺改革方案与具体的实施步骤。因此,这些福利机构无法灵活地、个性化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3.缺少精神关怀理念。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使生活于老年服务机构中的老年人对满足自己的情感及归属的需要尤为迫切,否则会导致孤独感的加剧和消极、失落情绪的出现。国外研究表明,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是老年人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的最重要因素,而社会隔离则是给老年人身心带来最大伤害的重要因素。因此,心理健康和精神关怀是老年服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由于意识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原因,事业单位型老年福利机构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关怀方面提供的服务并不足够。

4.不能以积极老龄化的理念为指导提供服务,使服务对象产生“依赖心理”。处于老年期不同阶段的老年人,其能力、资源与需求会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因而要求老年福利机构确定具体的服务策略,从老年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出发,发掘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潜能,以个别化、人性化的方式满足他们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然而,目前的事业单位型老年福利机构,只将老年人看做是被关怀、被照顾的对象,造成老年人进入机构便形成单纯的依赖心理。在单向提供经济保障与生活照料的服务模式中,虽然老人衣食无忧,但其心理比较脆弱,抗逆力较差。只有改变这些机构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发挥服务对象的潜能,尊重他们的个性,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扩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事业单位型老年福利机构才能在社会福利事业中保持可持续发展。

二、以社会工作的介入探索老年福利机构社会服务的改革与创新

积极老龄化是老龄观的一个革命性变革,它是把社会参与作为核心和精髓与健康老龄化、有保障的老龄化结合起来的一种理念,主要是指老年人要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不仅保持身心健康状态,而且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积极老龄化非常强调进入老年的人享有充实的生活,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继续学习,健康、安全和积极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活动。积极老龄化的福利理念,无论对于微观层面的老年服务工作,还是宏观层面的老年福利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3篇:老年健康服务理念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5-0982-02

感受服务是通过护士模拟作患者,以体验患者心理、服务、健康宣教指导及护理需求[ 1] ,并根据老年人膝关节疾病术后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老年人患膝关节疾病时间长期 受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痛苦,患者入院后有95%的人表现出心理孤独、情绪忧虑、焦虑, 为了提高科室老年人膝关节镜术后的服务质量、护理质量,我院骨科于2006~2007年开展 老年人膝关节镜术后的感受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科室不同级别的5名护士为本课题组成员,年龄为25~35年,工龄7~17年,其中本科1 名,大专2名,中专2名,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较好的护理技术水平及优质的服务意识,亲 身感受患者的体验。

1.2 感受的方法

首先给5人的膝关节扎好弹力绷带,并放置负压引流球,强迫卧位24h,以此来体验关节镜术 后患者的感受。

1.3 护士感受的体验

主要包括:①心理的需求:需要亲人的关怀、安慰和陪伴,医务人员术后的指导、耐心细致 的护理[2]。②患肢舒适的需要:需要有专业护理人员更换患肢的,帮 助翻身。③引 流管护理的需要:需要专业护理人员做好引出物的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④功能锻炼指导 的需要:需要护理人员示范指导股四头肌收缩活动,趾踝关节屈伸活动。⑤病情观察的需要 :需要医务人员经常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伤肢疼痛情况、伤口渗血情况、弹力绷带松 紧度。⑥健康宣教的需要:需要护理人员详细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 。

1.4 感受后护理措施改进

①从患者入院接诊开始,热情接待患者,注重微笑服务,做好入院健康宣教,给患者一杯茶 ,消除陌生感,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使其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由亲自感 受服务的护理人员做患者的责任护士,根据老年人孤独的心理,经常巡视病房,做好患者的 心理护理,同时与家属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和安慰老年人,共同消除老人家的不良情绪,树 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加强巡视病房,严密观察伤肢疼痛、弹力绷带的松紧度、引流管是否 通畅、引流量、颜色。③制作膝关节镜术后健康宣教单,发给患者,让患者及家属掌握一 些保健知识。④出院后进行随访服务,出院后第8天以打电话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及 提醒患者来院复诊,以提高科室的知名度。

2 效果

通过感受体验改变护理观念及护理措施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实施护理服务行为前230例中,满意200例,比较满意30,规范195例,不规范35例;实施护理服务行为后230例中,满意225例,比较满意5,规范227例,不规范3例。

3 讨论

3.1 感受服务是提高护士主动服务的关键

通过对老年人膝关节镜术后的感受服务,提高了护士对医疗护理服务人性化、“坚持以患者 为中心”服务理念的认识。科室开展人性化温馨服务活动,对老年人膝关节镜术后的护理要 求建立了服务标准,简化服务流程。从入院到出院都倡导感动服务,提供情感服务,视患者 如亲人、朋友,例如:从患者入院开始,由接诊护士热情接待,注重微笑服务,给患者一杯 热茶,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周围环境、饮食指导等,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让患者对护理人 员产生信任感,使其能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住院期间,护士主动加强巡视病房 ,严密观察病情,给患者翻身、摆放舒适,把各项治疗、护理贯穿到健康宣教中,加强 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特别注意做到“温馨护理”的“六声”:患者初到有迎声,进行治疗有 呼声,操作失误有歉声,与患者合作有谢声,遇到患者有问声,患者出院有送声;并且在患 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3.2 感受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开展感受服务后,护士感受到老年人膝关节镜术后的需要,在护理工作中树立了全新的护理 服务观念,树立“患者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意识,把护士感受后改进的措施 服务于患者,将护士过去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护理服务质量、治疗质量明 显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由护理部监督组及病区护士长负责, 向开展感受服务前后的住院患者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显示,开展感受服务前后 ,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非常满意。

3.3 开展感受服务,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开展感受服务,使护理人员真正体验了患者的感受[3],替患者换位思考, 不仅转换了护 理人员主动服务理念,把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不断改善护理质量的环节,更主 要的是改变护士对服务对象评估的方法和方式,不断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及护士 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孙同超.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体验式营销[J].现代管理学,2003, 3:52.

[2] 张艳峰.感受服务在骨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 006,12:1126.

第4篇:老年健康服务理念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方法;效果

2010年初以来全国各级医院先后贯彻国家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安排与部署,积极开展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活动,旨在切实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改善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真正“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从而提升患者和社会的满意度[1]。我科被医院定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自2010年3月以来,我科从培育优质服务理念、调整护理工作模式、落实基础护理、强化健康指导、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科开放床位35张,护士13名,床护比为1∶0.37。护士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24岁;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护士9名;学历:中专5名,大专7名,本科1名。

2方法

2.1培育优质服务理念。全员动员,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具体做法:①实施人文关怀。组织护理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理解人、尊重人和以护理质量安全为核心”为主题进行多角度讨论,积极引导使其将“心与心相连,心与心交融”的优质服务理念融入于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②换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引导护理人员多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患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③转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求各班护理人员耐心观察并主动询问患者感受与需求,切实为患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体现优质服务。

2.2调整护理工作模式,保障基础护理落到实处 。

2.2.1病区实行“负责制”管理,每名责任护士分管13-16个病人,负责完成分管患者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记录、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指导等工作,这样护理人员既了解病情,又掌握了治疗原则和护理要点,可以有的放矢地为患者落实各项护理服务。

2.2.2实行弹性排班,加强晨晚间护理。特安排护理人员专门负责患者晨晚间护理(晨间护理时间,晨7:00-大夜班下班前;晚间护理时间,小夜班接班时间-晚12点)主要负责协助夜班护理人员完成晨晚间基础护理工作,协助无生活自理能力和部分生活自理患者等做好基础护理(协助订餐、用餐、口腔护理、洗脸、洗脚、指导服药、翻身、叩背、入则、床上大小便、皮肤护理等)工作,满足患者个体化需要。

2.2.3降低呼叫器鸣响频次。护理人员按照输液量与输液速度的不同,在预计添加液体的时间段前,主动巡视病房及时添加液体,可随时发现并排除输液故障等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与认同感,确保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度规避护理风险。

2.2.4护士长每日两次(晨间、白班交班前)对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安全防范措施落实等工作进行督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整改追踪。

2.3拓展专科护理内涵,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我科以老年患者居多,为此提出了入院患者一杯水服务举措,要求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第一时间内,亲自为患者递上一杯水,让其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拉近护患距离,为护患有效沟通奠定良好基础。

2.4强化健康指导,促进患者康复。为使患者能及时得到护理人员的健康指导,掌握健康保健知识,我科对心血管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预防、疾病健康指导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护理人员参照其作为宣教的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住院患者公休会为患者进行宣教强化,护士长定期对患者掌握情况进行评估,逐步提高健康教育知晓率与覆盖率,使患者真正受益。

2.5完善绩效考核,其旨是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我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量化考核方案。量化指标包括:完成基础护理服务项目的次数,班次工作强度,夜班、出勤、个人考核、工作量、节假日上岗、承担一级质控的情况、服务态度等给予计分,从当月绩效总额中提出部分数额做为量化资金,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转贴于

3效果

3.1提高了住院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以来,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入院时热情接待,对患者基础护理(必须生活护理)订餐、翻身、叩背、洗头、泡脚等护理服务明显增强,护患关系更加和谐,住院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5.8%上升到98.6%。

3.2提高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实施活动以来,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的意识明显增强,重视与患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患者熟悉入院须知、便民服务措施、熟知主管护士、药物性能、饮食要求、安全防范等内容,患者对健康知识知晓率由实施前的85.6%上升到96.4%。

3.3降低了病员呼叫率。活动实施以来,护理人员主动到患者身边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尤其加强了对危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巡视,使病员呼叫率由实施前的35%下降到16%。

3.4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活动开展以来住院患者投诉率为0。

4讨论

4.1开展护理优质服务示范病房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人口的加速和疾病谱的改变,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则会更加关注健康,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来看,护理人员人力相对缺乏,导致了病人的基础护理有些削弱,基本需求未得到满足。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是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供满意服务。各级医院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温馨、有效的护理服务,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贴近患者的优质护理有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量。优质护理服务是从病人入院到出院为其提供全程化、全面化、专业化的服务,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是深化优质护理的有效途径[2]。从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效果可以看出,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病人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5.8%上升到98.6%,患者对健康知识知晓率由实施前的85.6%上升到96.4%,住院患者投诉率为0,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创优质护理示范病房,通过培育优质服务理念、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真正从患者的需求出发,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既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又是一个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深化基础护理、带动专业发展的新机遇,同时更是一个提高患者和家属期望值、实现满意服务、感动服务的有效途径,这是优质护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护理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第5篇:老年健康服务理念范文

1.1制定计划

通过分析总结往年住院患者存在的跌倒问题及发生原因,明确目前住院老年患者存在及潜在的跌倒风险,依据我院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临床实际情况,制定我科的防跌倒风险管理计划,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四级防跌倒风险管理。科室每月召开防跌倒风险管理质量分析会,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全院护理风险质量分析会。分析防跌倒护理的现存问题及隐患排除等,提出针对性的防跌倒措施,预防跌倒发生。

1.2落实制度

入院后对于年龄满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全部落实评估机制。由责任护士在本班内完成评估及上报。对于评估分值达到跌倒高危的老年患者,护士指导患者签署“住院患者防跌倒告知书”,并给予患者及家属防跌倒的早期健康教育,交待好在住院期间的各个生活细节,使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对防跌倒护理的各个环节早预见、早明确、早预防,从而减少临床跌倒的发生。如有患者发生了跌倒,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采取处理,将患者的危害减少至最小,安慰患者。要求护士应在本班内填写“跌倒报告表”按四级风险管理逐级上报,并在24小时内召开会议,分析原因,处置措施,及时记录,保存电子材料。

2措施

2.1患者入院后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全部实施防跌倒评估。评估采用我院的“住院跌倒高危患者评估表”进行科学评估,对分值≥7分的高危患者制定防跌倒护理措施,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护理方案,同时填表逐级上报。高危患者行动不便者给予提供助行器、座便器;随时保持病房、走廊地面干燥;病房配备专用防滑拖鞋,洗澡间设置紧急呼叫设备、浴座椅及防滑垫;正确指导患者使用床档;呼叫器放于枕边方便患者使用;病房内设施摆放合适位置,相对固定,保持最大空间活动。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悬挂风险标识;发生跌倒的患者填写“跌倒报告表”上报科护士长及护理部,启动跌倒应急预案及程序。

2.2科室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每月根据计划定期培训风险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预防跌倒方面,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跌倒专业护理理论水平,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爱心,在以“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指导下,提高老年住院患者的防跌倒护理质量,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意识,降低跌倒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2.3重视并加强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跌倒危险因素的认知能力及掌握相应的防护措施。随着老年患者自理能力的降低,更需要家属或他人的照顾。而照顾者对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认识并不全面,也不能掌握预防跌倒的专业知识,是目前老年人不能有效避免跌倒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照顾者进行防跌倒知识的普及及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加强对有认知能力的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跌倒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对防跌倒知识的知、信、行能力,加强自身管理,预防风险发生。

3体会

3.1自2010年我院实行预防跌倒风险管理以来,统计3年来我院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发生仅有2例。充分体现了跌倒风险管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现了入院后把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放在首位的服务意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跌倒致伤、致死导致医疗费用增加、医患纠纷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跌倒已受到医院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我院以中国医院协会编著的《患者安全管理目标手册》为依据,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防跌倒风险体系,护理人员的培训到位,安全防跌倒的意识强,才会在临床工作中有效减少跌倒风险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

3.2实行跌倒风险管理使护理实施者不断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增长了安全意识,使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享受到更专业化的照料及护理,达到预防为主,减少了风险的发生。并在出现跌倒的事件时,能够积极应对,与医生密切配合,积极从患者角度出发为患者着想,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生,和谐了医护患关系。

第6篇:老年健康服务理念范文

关键词:亲情服务;提高依从性

随着老年人口及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我国正逐渐进入老龄社会[1]。同时,医学模式已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就我院以老年康复为主,98%的患者都是老年人。这些老年患者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绝大多数患者基础病较多,病情反反复复发作、住院,长期需要药物治疗,不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康复、护理实施。而加重病情,增加医疗费用。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满足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降低医疗费用,需要为患者给予特殊的关怀与照顾。我院推行亲情优质护理服务,现患者的依从性提高到98%以上。

1 亲情服务的概念

亲情服务是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新型服务理念,重点应用于医疗行业。要求医务人员对待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用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全心全意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2]。

2 老年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

心理上孤独感、遗弃感、失落感、失尊感、沮丧感、绝望感逐年增加。生理上慢性疾病多,各个器官逐年衰退,病情反复发作,抵抗力下降,感觉迟钝,行动迟缓、视力下降等等。

3 亲情护理应用

3.1护士转换角色 护士应从管理者、协助者、服务者转变为患者的亲人,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主动询问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让患者体会到护士是发自内心关心他们,而不是为了工作而服务他们。

3.2环境改变 为老人提供根据患者喜爱可以加饰一些患者喜爱的物品。如:鲜花、纪念品等。

3.3建立信任

3.3.1沟通技巧应用、有效聊天 首先护士应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再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制定计划、方法。了解患者需要,据情况给予满足。不强迫患者做不愿意的事情,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如:患者不吃药,在解释服药的必要性和分析不积极治疗的后果后患者仍然不愿意服药,我们可以采用冷处理或善意的欺骗。

3.3.2忽略缺点,有效的赞扬 老年人因性格特点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点,护士不应该进行指责、说教;如:您这样做不应该……,您应该怎么做……,而是应该换一种尊重患者自主为前提表扬。

3.3.3护士应该有强烈责任感,主动关心 护士要转变为"要我做"为"我要做"[3],不再只是被动待在护士办公室等待呼叫,而是主动巡视在病房、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给患者、家属、保姆于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3.3.4记住患者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期 责任护士应记住患者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期,如:生日等。如在这一天给患者送上祝福,患者感到温馨、感动,从而再次增进患者信任感、亲情感。

3.4护士应该有健康的身心 作为老年科护士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护理工作是体力和脑力的结合,要有浓厚的工作兴趣,较好的心理素质应对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3.5健康宣教理念更新 细节体现关爱,护理实现价值。亲情护理的特点就是注重细节,体现关爱,诠释亲情。因此改变以往定时、定地点进行健康宣教为在日常护理工作或平时聊天中把健康宣教融入,让患者主动参与制定护理方案等,从被动变为主动,有效提高患者主动维护健康自觉性。

4 亲情护理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随着"亲情优质护理"的开展,我院不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康复、护理实施的老年患者逐渐自觉加入到自我健康管理中来,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配合治疗、护理、康复,产生了积极、乐观效应护理实施得到顺利进行。现患者的依从性提高到98%以上。

参考文献:

[1]杨启村.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应对人口"三化"高峰[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1,5:12-14.

第7篇:老年健康服务理念范文

【关键词】 优质服务;门诊抽血室;运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36-01

优质服务是医院文化传播的载体、宣传品牌、形象标志,能满足病人被尊重、被信任、享受公平的心理需求,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又能让医院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久的胜利[1]。门诊抽血室是医院窗口之一,我院在门诊抽血室开展优质服务,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穿刺技术,实施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完善服务细节,开展健康教育等举措,使得门诊患者满意度较之前有很大的提高,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我院门诊抽血室开展优质服务的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抽血64790人次,其中男性33,881名,女性30,909名。日均采血约200人次,单日采血最高近400人次。

2 方法

2.1提高护士的主人翁意识,转变服务理念 现代护理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为病人服务。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军队医院,本着“大爱忠诚、大医精诚”的服务宗旨,在湖北地区拥有良好的口碑,医院强调“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要求医护人员彻底改变以自我为中心、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服务理念[2]。门诊抽血室位于医院服务的一线,门诊抽血护士更应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把为患者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3]。

2.2全面提高抽血护士的综合素质 由于门诊抽血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科室专门制订了基于一卡通及检验信息系统的门诊抽血流程,组织全体护士学习,掌握一卡通及检验信息系统操作与故障处理,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使用,并对患者进行取单指导。过硬的穿刺技术是门诊抽血室护士必备的操作技能,也直接影响到门诊患者对抽血服务的感受和对护士的服务评价,同时也是及时、准确获得检验结果的有效保证。狠抓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力争一次成功,减轻病人的痛苦。门诊抽血室护士上岗前,必须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与考试,熟悉所有检验项目抽血要求,掌握血管评估技能与穿刺技巧,并对婴幼儿、肥胖、老年等患者的特殊血管进行专门训练,全面提高门诊抽血护士的综合素质。根据门诊抽血室的感染控制要求,强化护士的感控意识与行为,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巾一带一手消;注明消毒物品的开启及失效时间;设置三种污物袋/盒,黑色袋装生活垃圾,黄色袋装医用垃圾,利器盒装锋利的垃圾。污物入袋应严格按分类弃入不同颜色袋中,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不能混放,防止在医院发生的交叉感染。护士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等个体情况和交流中掌握的信息,先做好晕针的抢救准备,采血过程中多鼓励患者,给予适当的安慰和心理暗示,或是跟患者聊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做简单的健康宣教来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紧张感及恐惧感,避免晕针的发生。

2.3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院日门诊量为3000-5000人次,抽血室的工作量较大,人流集中,特别在上午9时~11时最为繁忙。抽血室护士必须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坚持抽血前后进行严格的“三查七对”和无菌操作。接到检验单后,认真核对姓名、年龄、性别以及检查项目,根据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是空腹等,对于身份识别有误、冒用他人身份检验的细致解释,获取理解。遇到晕血、晕针的患者,抽血护士也要从容、淡定,立即停止抽血,让病人平卧及补充适量的糖盐水,待病人缓解后再行抽血。其他护士注意现场协作,维护好病人秩序。

2.4 加强护患沟通良好的交流技巧 现代医学模式和护理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们健康观的不断更新,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做好门诊抽血室工作的基础,也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门诊抽血室护士应掌握普通话、本地方言、简单护理英语及手语,还要善于运用多种交流技巧,进行有效的沟通。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句,进行开放式谈话,引导患者说话,适时开展健康教育,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书交流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儿童患者先告诉家长如何固定好孩子,以免意外的发生,再鼓励并建立孩子的信心,与儿童交流时语气柔和;面对老年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要取得信任。在抽血过程中碰到过度紧张、害怕的病人给他一个微笑、问候,不仅缩短了与病人之间的距离还使患者产生了信任感和安全感。

2.5提供细微之处的服务 门诊抽血室紧邻检验科,十分便于标本送检。门诊大厅及各楼层设有醒目的抽血室指示地标,引导患者流向。门诊抽血室为开放式,护士与患者面对面无障碍交流;设置一米线,确保病人个人空间。门诊抽血室的墙上贴有各种温馨提示,如门诊采血提示及注意事项,静脉采血后的三句话及常规抽血项目价格表,为病人提供有用的信息。一卡通及检验信息系统大大方便了病人,护士会打印患者取化验结果的时间与地点小票交代患者,自助取单机处有取单程序提示患者,也有导医协助服务,对因各方面原因不能来院打印化验结果的门诊患者,我院还开展了短信发送检验结果的服务。

2.6门诊抽血患者的健康教育 加强门诊抽血室护士的健康教育意识及进行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在护理服务活动中主动寻求信息,不断拓宽知识面,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将其融入到健康教育工作中。抽血前的健康宣教:护士接到化验单后,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选择正确的试管,告知患者取单的时间、地点及一卡通及检验信息系统的使用;抽血中的健康教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操作规程,选择较好的血管,尽量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抽血时嘱患者放松,保持心态平稳;抽血后的健康教育:拔针后告知患者正确的按压方法,沿着血管方向按压5分钟,不要揉,尽量避免穿刺的手臂提拉重物。若凝血功能不好的患者延长按压时间至10到15分钟。协助患者拉下上臂过紧的衣袖避免影响正常的血液回流。患者抽血过程中护士时刻使用温馨用语,保持微笑服务,使患者感觉舒适及在门诊抽血时的短暂时间里获得相关健康知识。

3 效果

实施优质服务以来,病人对门诊抽血室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由原来的90.3%上升到96.1%,对门诊抽血室护理技术满意度由原来的91.7%上升到98.4%。

4 小结

我院门诊抽血室开展优质服务以来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患者一致认为采血流程顺畅、护士接待热情、技术操作规范、沟通及时有效、取单指导清楚,大大方便了患者,也增强了门诊抽血室护士的主人翁精神和综合素质,各方面为患者着想,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及不安。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 龙彩雪,黄世敏,冯红娜。浅谈优质服务理念[J].海南医学,2011,22(2):146-147.

第8篇:老年健康服务理念范文

遭遇护工困境

专业机构也遇“护工荒”。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护工的需求量也逐渐增长。然而市场的扩大,却没有吸引大量的从业人员,这也导致了护工的缺口越来越大。“一工难求”的现象成了常态。不仅仅是普通百姓难求护工,就连一些养老机构、专业康复医院等,也陷入了难觅专业护工的困境。

护工缺乏专业培训。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护工以四五十岁的农村进城务工妇女为主。她们普遍学历低,缺乏专业护理技能,有些甚至是半文盲,即使参加培训,也拿不到国家要求的上岗资格证。低学历、缺专业技能的护理已影响到了服务质量。

非专业技能的护理已影响到了服务质量。老年公寓里的智能健康设备,老人的血压、心率,智能手机等,许多护工都不会操作。

“安平”应运而生

北京安平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平健康”)成立于2004年9月,是一家以专业医疗为特色,专注于医养结合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与创新的医疗养老产业投资、运营、咨询机构。“安平健康”主要业务涵盖“医养人才培训输出、医养服务运营、医养项目咨询、适老健康旅居、健康保健产品服务”五大板块,并成功搭建了医疗及客户两大资源支持平台,助力旗下各业务公司及合作伙伴运营发展,逐步向多元化经营的健康养老产业集团迈进。

优护万家(北京)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护万家”)成立于2016年8月,注册资金1500万元。优护万家以“医养服务”为业务核心,依托“安平健康”医疗及养老优势资源和具有十余年的医疗、养老服务及运营管理经验的团队,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通过运用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以线下实体带动线上的方式搭建“医养人才培训输出”、“医养服务运营管理”、“健康保健产品服务”三大平台,以实现供需资源的有效对接及医养服务的无限延展。同时,优护万家深耕、精研一线服务运营,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国际合作为助力,先后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其先进的服务理念及创新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具有优护万家特色的医养康服务模式的本土化落地和创新。

集医疗、养老、人才培训于一体

经验丰富的医疗资源:“安平健康”在医疗领域拥有多年的实际运营管理经验和丰富的医疗资源。一直以来,“安平健康”将医疗资源尤其是北京的高端医疗资源作为自身运营的核心优势,与国内顶级的医疗机构以及医疗专家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通过对医疗体系运营的深度实践和高端医疗资源的整合,将丰富的管理经验及优质的医疗资源导入旗下运营的机构项目及咨询项目中,提升项目的服务内涵及核心竞争力。

“安平健康”与北大人民医院、北大医院、广安门医院、同仁医院、宣武医院、999急救中心、北京老年医院等国内领先的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同时建立了安平健康医疗专家团队,拥有老年疾病相关的各大学科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全国顶级专家百余名。为旗下会员提供绿色通道及专业、便捷、专享的就医诊疗服务。

专业的养老资源:“安平健康”于2006年进入养老产业,团队先后考察国内外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00余家,参与国内外养老论坛50余次,目前已形成集养老市场研究、养老机构运营研究、养老产品研发为一体的专业养老产业研发中心。

训练有素的人才资源:“安平健康”在专注服务运营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医养服务人才的重要性,于2016年成立“安平健康培训中心”并与中国老龄a业协会医疗健康委员会联合发起“医养结合人才培训项目”,陆续开展医养结合照护师、运营管理师、评估师以及康复指导师等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安平健康”针对老年人术后护理开设相应专科护理技能提升培训,如骨科术后护理、肿瘤术后护理、心脑血管术后护理等专业培训。

“安平健康”培训中心讲师团队中70%来自于北京各大三甲医院的临床一线,30%的讲师拥有医疗及养老护理双重从业经验,护理工作平均年限达30余年。其中具有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资格的讲师占到65%,特聘在日本拥有30余年介护服务运营管理及教育经验的专家加入讲师团队,将日本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和介护服务技能、教学经验与我国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打造了一支国际化、专业化的实践型讲师团队。

相关链接

第9篇:老年健康服务理念范文

《快乐老人报》的异军突起打破了这种尴尬局面。它于2009年9月28日创刊,仅用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发行量破百万,并以突飞猛进的姿态进军老年产业,其一系列举动引发业界关注。近期的一次座谈会上,《快乐老人报》总编辑周钢详细阐述了该报的运作理念。若分析这份报纸的成长秘诀,可以发现,它的一系列举措都建立在对老年人群心理的揣摩上,其市场突围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用户思维所进行的创新与变革。

精准定位,把握受众心理

从1984年5月第一张老年报《老人报》在广州创办至今,我国的老年报已有30年历史。目前我国大部分老年报纸的主办单位多为涉老部门,据统计,中国70%以上的老年报由国家老干部系统主办,老龄单位负责20%,剩下的10%则交给某些大的出版集团或者报业集团。①如今老年报走上了转企改制的道路,许多报社都变为独立法人,开始自主经营,但仍然有行政管理的痕迹,有些仍在行政体制内运作,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创办《快乐老人报》之前,中南传媒集团曾出资200万元对老年人群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快乐老人报》一开始便致力于市场化之路,并以全国发行为目标,跳出地域化的局限。

不同于其他报纸对读者的模糊定位,《快乐老人报》明确提出以65岁至75岁的城镇老人为目标读者。针对这一年龄定位,总编辑周钢解释说,现在老年人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有差距,即使60岁退休的人,心理上仍不承认自己老了,对老年类报纸会有一些抵触心理,再加上其他媒介比如综合性的都市报、电视、网络对老年人日常时间的占取,大部分老年类报纸的忠诚读者会比想象中年龄偏大。

对于报纸“快乐”主题的定位实际上来源于读者的心理期待。2009年,当编辑部筹划为新创办的报纸取名时,曾草拟了10多个候选名称,邀请1200多位老年读者为报纸取名,结果,老人们不约而同地选取了“快乐老人报”作为新报名。②

2010年5月13日至6月10日,《快乐老人报》以专版的形式连续推出了大型调查报道《中国老年生活状态调查报告》,从养老、家庭、情感、健康、新生活等主题入手,展现中国老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历经半年的详细调查深挖读者心理,掌握了大量细节信息,为日后的编辑与经营决策提供了市场依据。

市场化的老年报在弱化机关报和宣传色彩的同时,更要强化服务意识,具体到编辑业务上,标题、字号、版式等都是彰显服务意识的窗口。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快乐老人报》采用一周双刊、一年100期的发行频率,版数通常为16版。为了照顾老年读者的阅读习惯,报纸将关怀延伸至各个细节:追求图文并茂的视觉传达,以减少老年读者的阅读疲劳;讲究标题精简,字数控制在13个左右、有时甚至为五六个字。为了保证“第一眼效应”,标题中的关键信息不能超过两个,以免造成老年读者的理解压力;为了方便阅读,《快乐老人报》将字号调整为9.5磅,远远大于其他报纸的字号;每期报纸第九版右上角,都有一则温馨提示:“报纸好看,也不要一口气全读完。读了半小时,请休息5分钟”;此外,在每一个需要提醒的地方,都有亲切的“编辑插嘴”。正是这些追求极致的细节,营造了贴心的用户体验。

当前,一些老年报采编人员年龄偏大,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导致报纸老气横秋、缺乏活力。为此,《快乐老人报》采取年轻团队办报的策略,在内容上,会介绍一些当前流行的网络热点词汇及现象,体现新鲜的时代感。

为了紧贴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落实服务理念,报社要求所有员工孝顺父母、长辈,多和父母沟通,多花时间陪伴父母,同时多和身边的老人接触,多去公园、社区、老年公寓等场所,了解老人所关心的问题、所想及所愿。③

作品变产品,读者变用户

虽然历经30年发展,但我国老年报纸的内容总体上比较概念化,侧重于休闲类资讯与养生。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特性与受众需求也变得多样与细分。

《快乐老人报》基于读者需求的变化,有意识地在版面上加强互动。比如“旅游”、“老年大学”、“作品”等版面充分展现当代老年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报纸常规版面20个,互动版面占到1/3,其中由读者直接供稿的版面就有“当年”、“作品”、“评说”等五六个。

“作品”版面中包含了散文、诗歌、杂文、书画、摄影、剪纸等门类,但有时细读起来会发觉这些读者供稿的作品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瑕疵”――文章有些语句不通顺、七言律诗不对仗、摄影图片对焦不准等。周钢解释说:“老年人孤单寂寞,喜欢互动是他们的本能,但通常他们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而报纸就应该担当起他们的心灵寄托。即使读者寄来的言论像是发牢骚或者诗词语句不通顺,报纸依然会采用,这是理解基础上的一种尊重与关怀。”

对致力于市场化改革和产业化探索的《快乐老人报》来说,清晰掌握受众需求、赢得读者只是第一步。报纸在内容板块上有一些接口,专门对接老年产业,从而使“作品”向“产品”转化。比如,旅游板块对接老年旅游,“快乐老人慢慢游”既是版面的品牌活动,又是老年旅游公司的前身;作品板块对接的是老年自出版项目;“快乐老人生活馆”对接的是老年购物;健康板块、理财板块同样指向明确。④

除了版面互动,《快乐老人报》还在全国各发行区域大张旗鼓地做地面活动:“养生学堂”和老年人的健康紧密关联,“门球赛”关注的是老年第一运动,“诗词书画赛”给老年人的文化爱好提供了阵地。报社花大力气做活动,既是对读者的回馈,也是对用户的激活。

版面互动与地面活动相结合,增加了读者黏度,让读者逐步转化为用户,为报纸后续的产业化经营赢得了宝贵的客户群。2013年4月8日,《快乐老人报》主办的“快乐老人生活馆”――老年用品生活服务平台正式开张,此后,很多订购了报纸的老人们开始通过网上订购或电话订购来购物。

“老人社交”推动“积极老龄化”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很多老年人不甘心轻易退出社会舞台,尽管原有的社会关系逐渐淡化,但内心的社交需求并未弱化。他们热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也会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互联网去拓展社区之外的交际圈。

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在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时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战略,其内涵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健康、参与、保障”水平,确保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而强调服务理念的老年报也应该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去推动“积极老龄化”,引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快乐老人报》自2010年起陆续组织了“养生学堂”、“快乐老人慢慢游”、“快乐老人艺术团”、“快乐老人大舞台”、“理财俱乐部”等,并针对老年人喜爱的广场舞开发“舞蹈”加“旅游”的活动新模式,来激发大家参与社交活动的热情。此外,《快乐老人报》不断推进老人社交新方式:在各地组织“快乐老人同城会”、“快乐老人聊天会”,与老人自娱自乐关联起来,引领老年人自主游玩,比如针对徒步活动,会在报纸上公布各地组织的徒步协会、登山队的QQ群。

如今用户心理愈发难以捉摸,媒体想单纯靠内容黏住用户,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通过引导老年社交将《快乐老人报》打造为老年生活问题解决方案提供商、老年群体意见互动表达服务商,就使用户的活跃度与黏度在愉悦的社交活动中得以强化,也使报纸的服务平台属性得以强化。

孝心营销,凸显亲情

中国老人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有关家庭和睦、祖孙亲情的内容极易打动他们的内心。《快乐老人报》围绕这一心理,在采编理念上坚持以孝立报、凸显亲情:在版面设置上紧扣主题,像“当年”、“评说”、“分享”、“祖孙”、“家庭”、“圈子”等都是阅读率相当高的版面;报纸会免费刊登家人对老人们的生日祝福……种种细节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此外,在营销活动上,报纸通过举办像“中国梦・孝老心”2013湖南十大孝星评选等这样的活动,来传播“孝心”和“亲情”,提升了报纸在受众中的权威性和认知度。而在微博营销上,内容原则是既符合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又与老年人相关,让年轻人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并关爱老年人。同时,不定期发起类似#家有小孝孙#的微博话题,鼓励用户分享亲情故事或照片,引发讨论热情。而在报纸征订广告的上,也会突出“订快乐、送孝心”这样的字眼。

事实证明,孝心理念很受欢迎,很多中青年人为自己父母订报纸。他们工作都很繁忙,没时间陪父母,而为父母订份报纸,让父母的身心健康快乐,可以弥补一些自己不能长期陪在父母身边的愧疚。

在报纸发行上,《快乐老人报》大胆创新,开发出“邮报媒体营销平台”新模式,通过资源共享把发行渠道视为合作伙伴,充分理解并满足渠道的实际诉求,从而使之重焕活力。

总之,在一片唱衰纸媒之声、老年报业市场也早已不是蓝海的市场环境中,《快乐老人报》以成功的市场突围,证明了靠对目标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依然可以赢得生存空间。从聚合用户到用户驱动,从单一的纸质媒体到系列老年产业的延伸,基于用户思维的变革是主动的自我颠覆而非被动的后知后觉。

注释:

①刘虹:《中国老年报纸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②章瑞华:《逆势上扬的最新纸媒样本――〈快乐老人报〉成就百万大报的秘诀》,《传媒评论》,2014年第2期

③黄志杰:《〈快乐老人报〉百万发行量是如何做到的》,《中国记者》,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