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物流现状范文

应急物流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物流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物流现状

第1篇:应急物流现状范文

物联网在中国物流行业应用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从信息自动提取、信息整合、物品局域联网、局部系统的智能服务与管控等向全网融合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在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2003~2004年)

在启蒙阶段,物流行业物联网的应用是从两个独立的技术路线开始探索的,一是基于RFID/EPC的技术路线,二是基于GPS/GlS的技术路线。

1999年,国际上在RFID/EPC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联网概念,2003年1 1月,EPC global成立,同年,基于RFID/EPC的物联网概念引入中国,在中国成立了EPC global的分支机构。2004年4月,中国举办了第一届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10月,举办了第二届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同年,关于物联网的图书首次在中国出版。在这一时期,中国物流领域掀起了第一轮物联网概念炒作与应用的小,组织了一系列关于RFID/EPC的会议,一些关于RFID技术与应用的杂志与网站开始创办,人们对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也寄予厚望。在物流领域,基于RFID技术的解决方案、应用案例不断涌现,智慧化的物流系统开始出现。

GPS/GIS技术与物流可视化管理系统的理念,大约从1999年前后在国内物流领域开始探讨和报道,自2001年开始探索GPS在物流货运监控与联网管理上的应用,2003年开始出现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这一阶段是应用GPS/GIS感知与定位技术结合互联网技术,对移动中的物流运输车辆与货物实现联网、跟踪、定位、调度、配货等智能管理与运作,初步具备了物联网的特征,但是当时这一技术路线及其应用案例并未纳入物联网理念范畴。

(二)起步发展与探索阶段(2005~2009年)

虽然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物联网在物流行业应用的探索。如:针对RFID芯片成本问题,一方面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不断降低RFID芯片成本,另一方面,物流行业也结合实际探索RFID技术应用模式,消除成本带来的影响。

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是“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在航运“物联网”项目中的应用。“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可为货主、港口、船公司、海关、商检等相关单位提供集装箱实时状态信息,对提高集装箱运输的安全水平和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集装箱为单元的物联网应用,很多企业还在探索以更小的物流单元――托盘物流单元为终端节点的物流行业物联网系统。比如,烟草行业对全行业使用的托盘均要求嵌入RFID标签,实现烟草物联网应用。

在GPS/GIS方面,为了实现智能调度、可视化运输管理,很多企业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物流运输GPS追踪系统,从而实现对全公司所有车辆在全国各地移动过程中的感知、定位、追踪与智能调度管理。社会的物流信息平台,也借助这一技术,对在途车辆提供在线配货信息服务,实现回程空车可就近配货、在线监控与管理,从而实现货运物联网应用。

(三)理念提升阶段《2009年至今》

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原来基于RFID/EPC技术提出的“物联网”概念,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升了物联网理念,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来临。得益于ITU在2005年的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物联网理念得到了全面提升,形成目前以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三大物联网本质特征。

围绕三大本质特征,目前物联网感知技术更加丰富,除RFID技术以外,面向所有感知技术开放,凡是能够起到自动感知的技术体系都可以纳入物联网感知技术体系,目前常用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卫星定位与识别技术、视频识别或机器视觉技术等都可纳入物联网终端感知技术体系;网络方面,互联网、传感网、局域网、电视网、电信网也在走向融合,可纳入物联网网络技术体系;智能应用则更加广泛,打开了智能物流发展创新的空间,一个智慧物流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物流申的物联网技术

(一)物联网概念与主要技术体系

目前物流行业大多数人认可的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该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二)物流中应用的物联网主要技术

根据物联网的特征来划分,物联网主要有三大技术体系,一是感知技术体系;二是通信与网络技术体系;三是智能技术体系。下面结合其在物流行业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物流业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识别、追溯,常采用的是RFID技术、条码自动识别技术: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分类、拣选、计数,常采用的是RFID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条码技术等;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定位、追踪,常采用的是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FID技术,车载视频技术等;

为了对物流作业中的“物”进行监控,常采用的是视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等:

为了对物品,尤其是特殊物品的性能及状态进行感知与识别,常采用的是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与GPS技术等:

综合来看,在物流行业目前最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GPS技术、传感器技术、视频识别与监控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蓝牙技术等。

2、物流行业常用的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技术

在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管理与运作的信息系统,常采用企业内部局域网直接相连的网络技术,并留有与互联网、无线网扩展的接口;在不方便布线的地方,常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

在大范围物流运输的管理与调度信息系统,常

采用互联网技术、GP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组建货运车联网,实现物流运输、车辆配货与调度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与自动化:

在以仓储为核心的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常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局域网技术等网络技术;

在网络通信方面,常采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M2M技术、直接连接网络通信技术等。

综合分析,物流行业为了使移动或存储中形态各异“物”能够联网,最常采用的网络技术是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

3、物流行业物联网常用的智能技术

在企业厂区的生产物流物联网系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主要有ERP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

在大范围的社会物流运输系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是数据挖掘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优化运筹技术等;

在以仓储为核心的智能物流中心,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有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以物流为核心的智能供应链综合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领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智能技术。

综合来看,物流行业物联网常用的智能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ERP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等。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状况分析

(一)感知技术应用状况

在中国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最普遍的物联网感知技术首先是RFID技术。RFID标签及智能手持RF终端产品有比较广泛的应用,RFID技术主要用来感知定位、过程追溯、信息采集、物品分类拣选等。

其次是GPS/GIS技术。物流信息系统采用GPS/GIS感知技术,用于对物流运输与配送环节的车辆或物品进行定位、追踪、监控与管理;尤其在具有运输环节的物流信息系统,大部分均采用这一感知技术。

视频与图像感知技术居第三位。该技术目前还停留在监控阶段,需要人来对图像分析,不具备自动感知与识别的功能,在物流系统中主要作为其他感知的辅助手段,也常用来对物流系统进行安防监控,用于物流运输中的安全防盗等,这一系统往往会与RFID、GPS等技术结合应用。

传感器的感知技术居于第四位。传感器感知技术及传感网技术是近两年才在物流领域得到重视与应用的技术。目前,传感器感知技术也是与GPS、RFID等技术结合应用,主要用于对危险物流系统、粮食物流系统、冷链物流系统的物品状况及环境进行感知。传感技术丰富了物联网系统中的感知技术手段,在食品、冷链物流和危险品物流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扫描、红外、激光、蓝牙等其他感知技术在物流领域也有少量应用,主要用在自动化物流中心自动输送分拣系统,用于对物品编码自动扫描、计数、分拣等方面,激光和红外也应用于物流系统中智能搬运机器人的导引。(注:上述扫描指自动输送分拣机上的条码扫描,不包括手持终端的条码扫描)。

各类感知技术在物流业应用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多项感知技术集成应用的情况也较多,如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结合、GPS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车载视频与GPS技术结合等。

(二)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状况

现代物流的特点是系统化和网络化,目前,物流系统全部是网络化的运作,很少有物流系统是点对点的单线管理与优化。因此,物流信息化的最大趋势是网络化与智能化。

在物流系统中,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系统往往是与企业生产系统的运作与管理相融合,物流系统作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网络架构,往往都是以企业内部局域网为主体建设的独立的网络系统。

在物流公司,面对大范围的物流作业,由于货物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货物在实时移动过程中,因此,物流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往往借助于互联网系统与企业局域网相结合应用,但也有企业全部采用局域网技术。

在物流中心,物流网络往往基于局域网技术,也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组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在数据通信方面,往往是采用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新的物流信息系统还大量采用了3G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根据对物流信息化案例的不完全统计,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占68%,采用局域网技术的占63%,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占24%,有的系统采用多种网络技术,如图2所示。

(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状况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目前,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智能控制与管理的还不多,物联网及物流信息化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只是在企业物流系统中,部分物流系统可以做到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无缝结合,智能运作;部分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物流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全自动化与智能化物流作业。

几种重要的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一)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1、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在物流领域,RFID电子标签可以应用于自动仓储库存管理、产品物流跟踪、供应链自动管理、产品装配和生产管理、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大量使用RFID电子标签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和物流作业管理水平。RFID在物流业的重点应用方向包括:货运集装箱追踪与管理;道路货运车辆的跟踪与管理;托盘等装载设备的跟踪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航空集装设备、货物追踪及行李管理;机场货运车辆的智能调度与管理。

2、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物联网的发展给RFID在物流业应用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物流领域,RFID的应用将会由点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广的领域。据中国RFID产业联盟和计世资讯(CCW Research)预测,物流领域的应用将是中国RFID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如下:

(1)医疗与药品智能追溯系统进入成长期。医疗领域的RFID市场已基本完成培育期,正在进入成长期,在医疗领域采用RFID可以用生机勃勃来形容,几乎每一个RFID项目都可以立即得到回报。

(2)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领域发展迅速。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等安全问题为RIFD的大规模普及提供了契机,采用RFID标签,组建智能追溯的食品物联网体系,可以监控贯穿食品和药物供应

链的实时信息,对动物的原产地和疾病进行追踪和控制。

(3)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市场需求可观,但对技术的要求则比较高。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对RFID的市场需求量十分可观,只是目前还受种种因素的限制。通过识别每一个货品、货箱及托盘,RFID标签为运营商提供了清晰了解分销链的能力,从而识别任何一件货品,检查货品状态及来源史,并将货品发送到供销网络中的任何地点。

(4)资产与物品仓储管理的增长将使闭环应用成主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将RFID用于闭环应用。目前的IT资产管理就是一种RFID技术在闭环的应用,通过部署RFID系统来跟踪资产设备,可以更安全地追踪到设备的位置及使用者的身份,能避免因设备丢失造成的损失,并能保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RFID技术还可用于跟踪生产环境中的工具和用品及工厂内的消耗物品。

(5)与电信技术的融合衍生出了NFC等新领域。电信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可为各行业建立物联网与信息化最后1公尺的建设提供开放、标准化的基础,极大地节约社会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目前一些管理市场化水平比较高、信息化基础比较完善的行业,将成为RFID通信技术应用的先行行业,比如电子支付、物品管理、物流管理、生产制造、安全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都比较大。

总之,RFID技术在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更为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了抓住RFID市场机遇,笔者建议,企业在物流业RFID技术应用的开发方面瞄准下列六个方向。

(1)针对物流行业应用RFID技术进展缓慢的现状,支持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包括各种材质的托盘、周转箱标签、集装箱标识标签、温度传感标签、堆场定位标签、车辆标签等。

(2)开发整合集成RFID技术的物流装备,进行RFID技术与现有物流装备的整合。

(3)支持RFID中间件的开发,开发支持多协议读写器,同时能与现有的物流仓储、运输等管理系统无缝对接的RFID中间件系统。

(4)支持与鼓励面向物流行业的RFID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示范,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RFID信息的识别、采集、传输与信息应用服务,满足物流企业进行RFID系统快速部署的需求,并与现有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进行互联互通。

(5)支持物流行业RFID应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包括物流领域RFID数据规范、RFID技术与物流装备的整合标准、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操作规范,RFID中间件与物流系统、数据平台的数据交换标准等。

(6)推广RFID技术在物流业九大重点工程中的应用示范,包括在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及冷链物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物流科技攻关、应急物流中的应用示范。

(二)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导航及授时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与GPS相类似的技术,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与电子地理系统结合,可以对移动的物体进行定位、追踪、检测、联网,该技术是对移动中的物品进行联网与定位追踪最好的技术手段,也是物流行业最主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之一。

1、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GPS应用于车辆运行管理中,可对运输的车辆和货物进行实时定位、跟踪和监控,还可以对车辆进行调度,同时提供车辆报警等功能,以确保货物安全,因此,车载式GPS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可以应用于对特种专用车辆的定位跟踪、城市出租车管理、公交系统、长途运输等领域。

在基于GPS的物流配送监控系统中,GPS主要辅助实现车辆跟踪、路线的规划导航、话务指挥、信息查询、紧急救援与应急物流等物流配送监控功能。

在基于网络的GPS系统中,通过在互联网上构建公共GPS监控平台,可以免除物流运输公司自身设置监控中心所导致的大量费用,包括各种硬件配置、管理软件等。网络GPS使投资费用降低和无地域性限制的信息获取,提高了GPS的普及率,从而增加了物流业的利润。

在基于GPS技术的智能港口物联网中,通过利用GPS等技术,可建立港口物联网支撑技术与平台。如江阴打造的智能港系统,包括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集装箱卡车GPS监控软件、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软件等,这些技术为江阴打造智能港口提供了关键技术。

2、GPS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前景

随着中国物流产业的振兴,基于GPS/GIS的移动物联网技术将获得巨大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物流领域对GPS系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对GPS系统的需求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三)无线传感网在物流业应用领域与前景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Network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WSN在物流的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包括生产物流中的设备监测、仓库环境监测、运输车辆及在运物资的跟踪与监测、危险品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等。

WSN在物流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时日。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得知,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十分有限,大部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或是开发实验阶段。要在物流业获得广泛应用,其中有很多关键技术还需探讨,如能量管理、节点定位、拓扑控制、MAC协议和路由协议等技术,此外,应用成本问题也需解决。

(四)智能机器人在物流业应用情况及前景

智能机器人是物联网家族的重要成员,是物联网智能应用的执行者之一。智能机器人技术也是物联网重要的技术产品。借助于物联网,将机器人纳入物联网系统中,利用机器人的自动化性能,可实现智能作业与管理。

物流行业机器人的应用最早出现在1995年,在我国烟草行业物流作业系统中首先得到应用。当时,卷烟厂采用智能码垛机器人对卷烟成品进行码垛作业,用AGV(自动搬运车)进行自动搬运作业,节省了大量人力,减少了烟箱破损,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这时的机器人还只是单线的点对点作业,尚未融入物流网络系统。

目前,智能机器人在我国烟草、汽车、医药等行业的物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也有独立的作业环节开始融入物流作业系统,成为现代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成为智慧物流的重要装备。

在中国现代物流系统中,智能机器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事堆码垛物流作业的码垛机器人,一种是从事自动化搬运的无人搬运小车AGV,这些智能机器人在全自动化物流系统中执行物流网络系统的堆码垛作业指令和自动化智能搬运作业指令。

第2篇:应急物流现状范文

关键词 旅游物流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和青睐,成为重要的休闲放松项目之一。而物流作为近年来的后起之秀,不论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上,还是对诸如电子商务、交通运输等产业提供多样、全面的服务上,都显示出它巨大的包容性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与物流这两个生机勃勃的第三产业,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交融,形成一个比较新颖的交叉领域——旅游物流。

旅游物流是旅游过程中,为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旅游业发展而开展的物流活动,包括旅客中转运输、旅游物质供应以及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实现景区车辆、人员的管理等,是旅游过程中一切物质流动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不仅涉及景区、旅客、交通、物资、信息等诸多因素,还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酒店物资供应、景区车辆规划以及游客安全定位都涵盖进了旅游物流这个范畴,甚至连景区废弃物的回收也可以算是旅游物流的一种。

一、旅游物流在横店影视城中的发展现状

1996年以来,横店影视城累计投资30亿,建成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梦幻谷、屏岩洞府等13个跨越千年历史时空的拍摄基地,并以此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2011年旅游人次达1080万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列全国第四。和2000年的75万人次相比,实现了1340%的增长,旅游市场充满活力,前景广阔。

然而,由于横店地处浙中小镇,无港口、无飞机场、无铁路,物流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进入方式为公路(诸甬高速下)。而横店影视城景区分布较为分散,镇内公路级别较低,属于四级公路,更是为运输线路的规划和车辆运行的优化带来了难度。此外,每年急剧增长的游客人数,为物流的发展带来考验与挑战。

通过发展旅游物流,不论是促进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还是提升本地的物流发展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物流在横店影视城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不断发展的旅游需求和较为薄弱的物流基础,旅游物流在影视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影响了旅游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物流运输缺乏系统性规划。

横店影视城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造成了相关景点的分布较为分散,交通布局较为陈旧,给车辆路线的合理规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使运输对旅游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乃至经常出现旺季交通拥堵,淡季车辆闲置等不合理现象。

(二)公共交通设施有待提高。

横店影视城各景区之间的班车少,间隔时间长、车费较高,给那些没有私家车自助出游的游客带来很大的不便,不利于旅游业持续、有效地发展。目前对于景区相关公共设施的投入主要来自横店集团,政府对于公共交通设施的关注和支持较少。

(三)交通运输工具污染大。

在横店影视城景区中,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和车辆的涌入,人声鼎沸,尾气排放,基础设施紧张,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对景区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从而使旅游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四)旅游景区对于废弃物的处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影视城中废弃物是造成景区污染的主要来源,如旅客随手丢弃的物品,特别是一些物品的包装袋、塑料瓶是不可降解的,更会对环境造成长时间的污染。而在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一般仅是将废弃物简单地集中堆放在某处,并未形成循环利用的机制,不仅浪费大量可再利用的资源,若处理不当,会对旅游景区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横店影视城旅游物流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各方资源,对物流进行系统规划。

鼓励现有的交通运输企业、旅行社通过整合铁路、公路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的资源,集仓储保管、包装、配送、物流信息等相关要素,对整个景区的物流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规划。打破目前旅游物流零散、单一的现状,将整个社会资源都纳入到物流系统中。从而可对社会运输资源进行合理性规划,根据景区实际交通状况和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优化车辆配载路线,从根本上解决旅游旺季时交通堵塞和旅游淡季时车辆闲置问题。

(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物流的地位。

较为落后的交通设施制约着横店影视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改善当前状况,必须加快交通设施的建设步伐,树立横店影视城的良好形象。

政府对于地方的交通建设也应尽一臂之力,增加财政投入,从而为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运输网络的密度,提高运输技术水平,增加运输线路里程,改善运网布局,优化运输结构,加强运输节点和运输枢纽建设。

(三)完善旅游交通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切实减少污染。

政府应制定并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控制旅游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如制订车辆废气排放标准、限制城区货车行驶路线、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等。也可加快绿色通道进程,减少高污染运输车辆的排污量;减少高污染运输车辆的排污量;控制汽车尾气,制定排气标准;加强交通管制及道路设计合理化以减少堵塞等。

横店影视城旅游蓬勃兴起的同时,景区内相关的物流设施与基础配置也迫切需要得到相应的整合与提升,从而推动横店景区旅游物流的总体升级与优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项目: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一般课题-“横店影视城旅游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项目编号:185)

(作者: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吴东.浅谈旅游物流的发展.科技信息.2010(14).

第3篇:应急物流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小型物流企业;营销策略;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31-02

物流行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及对象不同,物流市场进行了细分,将物流市场上的客户划分成若干个客户群,每一个客户群为一个细分市场,并且根据公司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等物流企业分为大型物流企业和中小型物流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物流需求的增长,现代物流理念的传播,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正在加速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向现代物流发展,如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邮物流、中外运物流等,形成了一批龙头物流企业。其中中国中远集团和中海运是中国物流业的支柱,它们以无可抗争的实力,牢牢占领着国内物流业的主体地位。而中小型物流企业占物流企业数量的90%以上,但是市场占有率很低,很难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中小型物流企业如何通过营销策略的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研究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营销策略现状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概述

1.1 中小物流企业涵义

所谓中小物流企业,是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年营业额,年上缴利税和企业员工规模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中小物流企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来分别界定中小物流企业标准。根据经营规模大小将固定资产1 000万元以下、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企业员工500人以下的物流企业定义为中小物流企业。按照这一标准,我国约有99%的物流企业为中小物流企业,中小物流企业是物流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柱,在促进行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优化行业经济结构、推进行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物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小物流企业在我国的物流市场中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面临十分严峻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约 73 万多家,中小物流企业整体水平还不高,很多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真正具有实力的综合物流巨头却屈指可数。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占用的资源是最少的,提供的价格是相对较低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最恶劣的,其成长的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自发的、纯市场引导的“草根式”发展模式。同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和外资物流企业相比中小物流企业有着自身特点:(1)国家政策中小物流企业相比大型物流企业得到的国家政策倾斜少,融资困难,政府监管力度不够;(2)企业形态。企业网点分散,企业固定资产、年营业额、上缴利税和员工规模均不大,功能单一的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多;(3)经营管理。侧重于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制度宽松,应变灵活,规范性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日常工作偏多、战略管理偏弱;(4)资金保障。资金实力有限,信息化专项资金缺乏应有的保障;(5)生存现状。技术和服务相对落后,高出生率、高破产率,生存现状堪忧。

2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营销现状

目前,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营销意识落后,营销方式单一,没有有效的促销手段,价格呆板,没有分销渠道,从而造成:业务规模偏小,发展缓慢,业务范围狭窄,缺乏知名度,长此以往就有被淘汰的风险。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生存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新的营销理念和策略。

2.1 营销观念淡薄

在营销策略上,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大部分员工的服务观念、营销观念相对淡薄,当今一些中小物流企业还停留在等客上门或是依靠一些固定客源来维持的初始营销阶段,企业自主宣传促销意识薄弱,竞争观念差。物流企业经营理念没有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市场营销知识欠缺,市场观念落后于市场规律的变化,对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不够、市场了解不够,开拓不力。另外,中小物流企业服务营销策略模糊不清。我国的物流企业普遍不太注重运用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来赢得客户对企业的信任。

2.2缺乏服务营销理念

物流服务业属于服务业,服务业与工业的最大不同在于产出的不同,工业的产出是有形的商品,服务业的产出是无形的服务。现代物流竞争实质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目前,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多数是从传统物流产业转型而来的,采用的营销策略缺乏服务营销理念,仍然以产品营销策略为主,不重视服务质量,极端的甚至到了违法犯罪的边缘,这些企业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从原有的产品营销策略向服务营销策略的转变问题。

2.3 不重视品牌建设

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知名企业和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突显,这一点在物流行业也不例外。中小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创牌意识相对淡薄,培养专业人员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品牌意识差是我国物流企业一个普遍现象。许多物流企业并不重视品牌建设,缺乏知名度,从而影响物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品牌建设与维护上的也存在很多不足,导致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生存。

2.4 营销过程中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不足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营销过程应有知识含量,中小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开发新的物流服务品种的知识理念;也没有对新的服务产品推广的有效手段。绝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开展制度化的、长效的服务产品开发和推广指导等尖端知识;其次,营销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不够,缺乏专业的人才,各种物流营销管理软件整合不够;最后,缺乏科学的客户管理手段。中小物流企业中的大部分开拓、维持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手段落后。不能发现潜在的客户需求,以致客户满意度逐步降低,直至消失。

3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3.1 中小型物流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策略

中小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具有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提高企业服务能力、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等优势,因此建立中小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与大型物流企业联盟。中型物流企业作为市场跟随者,可以尝试通过制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在大型企业没有触及到的偏远县乡地区大企业的物流业务,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其次,中小物流企业纵向物流联盟。处于物流活动不同作业环节的中小物流企业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物流联盟;再次,中小物流企业横向物流联盟。由相同地域或者不同地域的服务范围相同的中小物流企业之间达成的联盟。

3.2 网络营销策略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络营销已经成为商家竞争的重要战场。中小物流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减少与大型物流企业的差距。首先,加强网站建设。这是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第一步。物流企业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制定预算计划,根据预算的高低、功能需求的复杂程度来设计适合自身业务状况的网站;其次,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推广。在各大搜索引擎网站上登录网站或网页的网址;再次,通过专业行业网站进行网络推广、在专业网站网络广告、E-mail直邮广告等等。

3.3 4P营销策略研究

首先,产品策略。中小物流企业要始终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和宣传品牌,要及时推出新产品,或加宽、加深原有产品的系列,更新换代、推出特色产品;其次,价格策略。价格确定上要根据目标客户量体裁衣,应该根据客户需求合理地对运输工具、路线、运距、费率等进行系统优化,不断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再次,渠道策略。以有直销和经由中介机构分销两项为主;最后,促销策略:代表物流企业宣传介绍其服务产品的优点和说服目标顾客来购买其服务产品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其中包括广告、人员推销、宣传等等。

3.4 其他策略

除上述几种策略外还可以进行:市场开发策略、关系营销策略、提高反应速度策略、个性化服务策略、成本控制策略、权变的市场策略、一体化服务营销策略、差异化营销策略、一对一营销策略、大客户营销策略、专业化营销策略、深度营销策略等等。

4 结语

中小物流企业在规模和实力上都无法与大型物流企业相比,但是中小物流企业是我国物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小物流企业应根据市场与政策的变化,定期调整企业整体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通过多种活动提高企业在物流行业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高操作质量,以信誉取胜;强化营销效果,提高知名度,打造企业品牌。

参考文献

[1]时小伟.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营销现状及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108-109.

[2]洪波. 中小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5):90-92.

第4篇:应急物流现状范文

【关键词】碘摄入量 甲状腺疾病 对比研究 尿碘量

碘是一种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也是人体甲状腺激素组成元素,人体微量元素碘的含量与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有直接影响,并与人体代谢工作密切相关,换言之,甲状腺疾病即是人代谢系统失常的表现。过高或者过低的碘摄入量会引起甲状腺疾病,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至今为止还未有明确的甲状腺疾病预防措施[1]。为降低因碘摄入量缺失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颁布落实了食盐碘化的政策。然而由于近几年人们生活食用中的碘摄入量的增加使得全国上下不同地区的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有所增长。有关流行病学探究发现,碘摄入量过少或者增加都有可能引起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疾病[2]。本文就碘摄入含量与甲状腺疾病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34462例研究对象选自高碘地区黄骅与碘适量地区彰武,对象均为常住居民(居住历史有5年以上),其中男性18161例,女性16301例,年龄范围13~70岁;其同意接受甲状腺疾病的流行性疾病的调查与研究;并已有相关研究表明,黄骅地区的水源属于高碘水源,彰武地区为适碘地区。

1.2采样方法

问卷调查形式:通过问卷收集的方式调查地区居民的碘摄入量状况、家庭病史包括甲状腺疾病历史,并进行全面的体格体检。采样调查:在不摄入任何食物的12个小时后采集对象的血液标本。

1.3甲状腺B超检查和细胞病理学检查

对其采用HS-2000,7.5MHz/50mm的探头B超检查仪器检查,获取甲状腺两侧叶四周径值,以及甲状腺中心回声测量数据。在B超检查过程中,用细针穿刺甲状腺获取微量甲状腺组织,对其组织进行细胞病理研究和甲状腺的病理检查。

1.4实验室研究

使用固相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ICMA)的方法测量超敏促甲状腺激素(stash)、动态状况下的甲状腺激素(fT4)和动态状况下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的数值,三者的正常数值标准分别为:0.45~4.50 MI/L、10.3~24.5 pol/L、2.3~6.3 pol/L。

1.5分析方法

采用SA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用χ2检验标化的患病几率与其它率的比较。

2结果

2.1一般状况

在2006年黄骅和彰武地区所采集的34462例研究对象中的男女比例为1:1.09,黄骅和彰武的常住居民人数分别是28220和21226人,在追访期间两地区,有部分人外出,黄骅与彰武的实际追访率为95.3%和92.3%。两地区的追访中的男女比例为1:1.13。

2.2高碘地区(黄骅)和碘适量地区(彰武)的甲状腺疾病患病几率对比

高碘地区(黄骅)和碘适量地区(彰武)的甲状腺疾病患病几率对比数据如下表1所示。

从表1数据中不难看出,高碘地区黄骅的甲状腺患病几率大大高于碘适量地区彰武(P

2.3年龄差异的甲状腺疾病患病率比较

黄骅地区和彰武地区不同年龄的居民甲状腺疾病患病率比较数据如下表2所示:

由表2数据可知,黄骅高碘地区的所有阶段年龄人群的甲状腺患病几率均高于彰武碘适量地区的甲状腺发病几率,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碘的摄入量对甲状腺疾病的影响一直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健康问题,医学界亦展开不少的相关性研究。人们生活的水平提高使得日常食用碘的含量增加,以至于导致甲状腺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结果。因此本实验就高碘地区与碘摄入适量地区的甲状腺疾病流行特点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高碘地区黄骅居民的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为34.59‰,明显高于碘摄入适量地区彰武(发病率12.36‰),并且在甲状腺的发病中,单纯性的甲状腺肿所占比例较大,同时青少年人群为高发病人群。通过本次的大量数据研究,足以证明水源性中碘含量较高的地区的居民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会高于碘摄入适量地区的居民,换言之,碘摄入含量的增加会引发甲状腺疾病。本次的研究结果与国内医学界以及国外的相关甲状腺疾病与碘摄入量增加的关系研究结论一致,具有一定的可参考价值。然而国内关于碘摄入量增加导致的甲状腺疾病的预防问题还未有深入研究,因此应当注意对水源性高碘地区的甲状腺疾病研究,找出科学的预防对策[3]。

参考文献

[1]吕胜敏,徐栋,王玉春,杜永贵,马景,贾丽辉,种振水,赵君. 高碘地区儿童碘营养影响因素和甲状腺肿大及结节的流行特征[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2(03):161-164.

第5篇:应急物流现状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跨界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59.2/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0 -03

一、引言

80年代后期,供应链的概念逐渐进入企业的视野并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的封闭模式,转变为分散网络化的横向一体化的开放模式,以适应复杂和动态的市场环境。

结合供应链的定义,这种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将所有原材料供应商、通用零件及专用零件供应商、物流服务供应商、分销及零售商等经济活动主体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供应链条并建立自上而下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制造企业的供应链。

其实制造业供应链本质是将原有制造业内部价值链拓展到外部,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各个关键节点的价值链,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合力运作,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高效运转,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所以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制造企业营销网络为基础,围绕核心物流企业,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为企业物流提供包括运输、仓储、包装搬运等物流全部功能的物流服务,对物流服务运作进行全过程分析,以促进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实现物流服务的价值增值。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召开的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及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颁发,将制造业物流发展提到国家层面,同时也明确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为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两业的联动发展,可以让制造业专注于生产制造、工艺和技术的革新等核心环节,而非核心的物流环节则可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完成,可以提高制造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自身的竞争力;同时,物流业则更加聚焦于促进自身物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上,以迎接制造业逐渐提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融入制造业各环节,实现高效、优质的制造业供应链一体化,实现两业共赢。

二、江苏省两业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1.总体运行平稳

2015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实现地区GDP70116.4亿元,比去年增长8.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2043.6亿元,增长8.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52967.5亿元,工业增加值33422.5亿元,增长8.3%,增速比2014年工业增加值增速略低。

从2010年至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及江苏省制造业结构改革的逐渐深入,第二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但是增长率越发趋于平稳,说明在保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结构调整逐渐凸显成效。

2.信息化程度提高明显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江苏制造业正越来越深、越来更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系统中,并逐渐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企业逐渐完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及单业务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的订单管理、数据处理的能力,逐渐缩短与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3.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整合上下游原材料供应、分销及物流资源的供应链管理成为制造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和变革,同时管理水平伴随管理模式的创新而得到明显的提升,充分整合企业上下游企业成员的优势资源,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向“双赢”“共赢”的目标前进。

(二)江苏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2016年1~8月份,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改革逐渐深入的综合作用下,物流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稳中有进。社会物流总额保持平稳增长。1~8月份社会物流总额为145.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保持基本平稳的发展态势。

从近几年江苏省社会物流总额、货运总量、货物周转量的发展趋势和江苏省物流业发展趋势看,增长幅度有所平缓,但都在变化区间之内,总体发展态势平稳。

2009年至2014年,社会物流总额处于平稳增长态势,物流市场继续平稳扩大,但是货运总量2013年、2014年相比2012年前有所下降,主要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形式的影响,国际物流有所下降,所以关于物流业的结构调整、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有所加快,在2015年和2016年的数据板块上将有所体现。

从近几年的江苏省物流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可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充分调动,并保持逐年的增长趋势。并且增长率越发趋于平稳正常区间。

从物流业相关指数看,目前江苏省衡量全省物流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为物流业综合指数:是综合全省经济发展状况、物流业发展基础条件及物流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的系统性评价指标。

2015年,江苏省全年物流综合指数达到0.5127,比上年增长5.73%。而5年前,2011年江苏省物流综合指数是0.4471,平均年增长2.91%,说明反映全省物流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

注:物流综合指数介于0~0.1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非常差,0.10~0.2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差,0.25~0.3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较差,0.30~0.3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一般,0.35~0.4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较好,0.45~0.65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好,0.65-1.0之间表明该地区物流行业发展非常好。

(三)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1.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观念有所改观,并有初步成效

随着江苏省制造业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特别是逐渐承担起全球制造业重要分工,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的物流服务外包观念有所改观,并能逐渐凸显成效。

2. 制造业物流占社会物流总值比重逐渐增加

2016年1~8月份,江苏省物流社会总额达到145.7万亿元,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135.6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3%。

下图是2009年至2014年社会物流总额和工业物流总额对比情况。

三、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推进缓慢

省内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的管理模式,物流活动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完成,这种观念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着企业管理层的思想。近年来,随着制造业逐渐走向全球,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都有所改善,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开始转变。但是仍有部分企业由于担心物流服务的外包给企业的管理带来麻烦,会依赖物流企业,甚至会泄露企业机密等,迟迟不能接受物流服务的外包业务,造成了制造业物流服务释放缓慢。

(二)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成效不足

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建设,要求链条成员企业之间建立统一的标准,建立互信机制并做到信息共享,达到快速反应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功能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和跨期一体化。现阶段的两业协同发展,短期利益、局部利益最大化仍然是成员企业主要目标,“孤军奋战”的现象比较严重,很难做到以供应链整体利益为中心。

另外,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了信息协同和业务上的协同难以实现,导致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成效甚微。

(三)物流业服务水平仍旧不能达到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发展,物流服务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物流服务过程包括采购、生产、分销、售后等环节,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制造业客户服务的效率。江苏省物流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服务质量、服务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不能达到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在服务功能、服务范围、服务效率等要求上仍有不小的差距。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不对称

由于制造业和物流业两业自身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两业联动发展的不协调。所以必须要寻求合适的两业联动发展的模式,才能使两业协同发展,整合双方资源,最终达到多赢的局面。目前,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一是制造企业自身提供物流服务及部分物流服务的外包模式;二是制造企业没有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的物流服务供应商,缺乏战略物流合作伙伴。这些发展模式都不能保证将物流服务真正地融入制造业的生产、销售领域内。

四、江苏省两业联动发展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物流外包

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要突破现有的像运输服务外包的供应链末端环节。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在包括供应商选择,采购计划制定、库存管理等环节的服务外包比例,利用信息系统共享物流信息,按照生产、销售的计划信息来进行分拣、包装和配送。

另外,在生产物流领域物流服务外包,两业要相互了解,建立互信机制,信息共享,利用最优原则制定双方最优的合作方案。从而制造企业将核心资源配置在生产技术领域,而内部原材料的储存、厂内流通和装卸搬运皆由物流企业完成。

(二)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

大力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将制造业与物流业捆绑在一起,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充分调动整合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一方面要求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一体化;其次在供应商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最终消费者多方当事方中,进行集成式管理,通过重新设计,嵌入库存管理、分拣、包装、配送等物流功能,进行业务流程重新组合,以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最后促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一体化,通过信息的交换和传输,使供应链各节点环节运作流畅,从而提高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三)全方位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以国家相关振兴物流业发展规划及地方《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及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的水平,更好地融入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中去。

(四)合理选择两业联动发展模式

制造业内不同产品、不同业态可能有不同的物流服务要求,所以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发展的模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不同的业态不同产品生产流程来选择和制定恰当的联动发展模式。根据两业联动发展的融入程度,本文将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分为系统型模式、渗透型模式及合作型模式。

合作型模式中,由于制造企业的规模限制,且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于物流的需求往往处于模块化,物流企业不能系统地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渗透型模式一般是大中型制造企业,他们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面,而且信息化水平较高,对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增值要求比合作型模式较高,这也要求物流企业能提供满足要求的物流服务;而系统型合作模式主要针对大型制造企业,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管理模式上已经提前进入“横向、开放型”,对供应链物流的需求相当迫切,所以物流企业必须要提供基于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服务,对制造企业的自原材料采购到最终销售提供专业化、整体化规划设计和集成式的物流服务。

五、结论

近年来,江苏省制造业和物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及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两业的联动发展也有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制造业和物流业要审视自身及重新定位在供应链系统中承担的角色,努力缩短两业联动发展的磨合期。

另外,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和保障力度也是两业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深入调研,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与物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协助两业摸索出江苏省特有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伟,高志军.物流服务供应链: 理论架构与研究范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4):19-25.

[2]邹晓晓.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协同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3]梅汉宁.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应用分析―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J].物流技术,2013,32(5):101-103.

[4]包耀东,程林,王海船等.基于FA-GRA模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计量分析-以江苏两业发展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5):105-108.

作者简介:

第6篇:应急物流现状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工 应急物资 物流体系 建设

当前,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体系建设中存在薄弱的环节,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的组织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结合物流体系建设中的不同特色,面临石油不同应急物资时,物流策略要多样化,制定出适合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的综合评价指标系统,建立正常的石油化工物流评价秩序。本文针对物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这对石油化工企业开展有效的物流体系建设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重要性

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体系建设的本质目的就是要对企业物流活动过程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物流活动过程是石油企业正常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物流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以最适合的时间和价格来从供应商中得到质量比较适合的石油化工应急物资。当前,很多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应急物资采购时,应急物资物流成本是销售金额的45%,也就是说石油化工企业要花去45%的销售额在物流上。这对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压力是比较重大的,物流体系建设的潜力有望进一步激发出来。物流从真正意义上说是石油化工企业最有价值的过程。

二、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石油化工的应急物资物流体系建设还处于库存生产方式的管理过程中,物流方式仍然按照企业缺什么,就物流什么的传统物流模式。这种传统的物流费用成本较高,仓储费用也比较高,企业的流动资金利用率不会很高。物流组织模式是采用了非常分散的物流方式,很多部门参与物流体系建设,物流也分多批次进行,批量很小,无法形成批量大的物流活动,这样就会使得物流成本大大增加。

第二,大多数偏远地区的石油化工企业需要从东部沿海地区采购一批批石油化工应急物资,为了能够保证应急物资持续供应,避免发生因应急物资匮乏所导致石油化工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很多石油化工企业为了保障生产就增加很多储备库存,直接导致库存储备量大,积压严重,流动资金利用率偏低,应急物资处理费用增加,造成整体物流成本急剧上升。这是因为石油化工应急物资在质量方面要求比较高,对所运输进来的应急物资要严格检验,必须保证质量符合规定,这批检验费是不可省掉的,这些费用都算在物流成本中。

第三,石油化工企业应急物资物流运作效率低下,物流部门之间没有统一协调和相互合作。物流部门基本上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处理日常问题,根本没有进行长远规划和计划,这会导致物流活动过程中缺乏合作的氛围,而且不确定因素也不断增强了,最终导致物流工作效率低下。部分物流部门功能重复,层层监督,审批程序非常复杂,这就会延长了物流周期,监督机制没有完善,物流监督体系名存实亡。

第四,石油化工企业应急物资的质量时常不稳定,容易对正常的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物流部门是一个重要的事后把关的组织,对石油化工应急物资进行验收检查时,质量控制比较难。在进行物流体系建设活动过程中,对供应商的评价体系指标没有得到完善,供应商为了利益最大化,通常为了实现销售去压低应急物资价格,而低价则会造成应急物资质量的低下。物流部门与供应商也没有建立相互统一相互合作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短期的,双方只注重短期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利益出发。

三、建立合理的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体系

首先,从石油化工应急物资方面来看,一般的应急物资种类数量是比较少的,而物流金额是非常大。这反映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的物流风险系数比较大,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也容易损坏运作设备和机器,造成巨额损失。总之,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与供应商互相合作,逐渐稳定供应商,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而且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的质量和降低应急物资的库存水平,也能够快速的反应市场。建立与供应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让供应商全面了解石油化工企业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物流模式,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

其次,要积极开展及时化物流,及时化物流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及时化物流可以降低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的运输成本,避免交货的差错性,不断地降低石油化工企业的库存。以上环节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最终提高运行绩效以实现及时性物流。当某个生产部门在生产的初级设计阶段就让供应商参与进来,这样企业可以从产品质量以及时间上配合生产部门及时性物流,石油化工企业的物流活动效率会大大提高。

最后,还要不断降低应急物资物流的风险程度,对有些供应商可以采取寻找替代供应商的做法,避免发生收到部分供应商的牵制。对于一般的应急物资,建立合理的物流体系建设机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对于不常用应急物资,可以增加一些费用,来建立一定的应急物资储备,以防不时之需。总之,在石油化工企业应急物资的物流体系建设活动中,要采取灵活多变得管理模式,对稀缺应急物资的物流活动,要加强生产的需求预测,保证应急物资储备。针对只有一家供应商提高的应急物资,成本虽低,但为了避免较大的市场风险,要建立与供应商稳定的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加大了对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的管理力度,使得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规范化,根据最近出台的一系列设计标准和规范建设标准,必须严格遵守,正确指导对物流体系建设活动。面临石油不同应急物资时,物流策略要多样化,制定出适合石油化工应急物资物流的综合评价指标系统,建立正常的石油化工物流评价秩序。

第7篇:应急物流现状范文

内容摘要: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产生了巨大的应急物流需求。本文在明确了应急物流、应急物资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应急物资保障现状,据此提出了构建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应急物流 应急物资 保障体系

应急物流的内涵

(一)应急物流的内容

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为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人、财、物的需求实施紧急性保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采购、运输、包装、配送等环节来整合应急物资,以实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和灾害损失的最小化。应急物流可以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其中非军事应急物流可以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

(二)应急物流的特点

比较而言,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第一,突发性。应急物流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产生的,而人类很难精确确认突发事件将会在何时发生;第二,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无法预知,因此相应的应急物流的内容和方向也变得不确定;第三,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极短时间内受灾人员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涵盖了救灾、医疗、通讯等方面的专用设备、生活用品等,种类多样,需要进行合理计算和配备;第四,多主体参与性。应急物流来源的提供方式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是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方式;第五,非常规性。应急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特别服务于突发事件,省略了许多普通物流的中间环节,流程趋于紧凑化,机构趋于精干化。

从应急物流角度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应急物资的充分有效保障是应急物流实施的核心环节,它有利于保障遭遇突发事故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以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但大多数情况下还难以实现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综合而言,主要是因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完善。

(一)应急物资的内涵

应急物资广义上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所使用的保障性物资。对于应急物资,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使用的紧急程度可分为一般级、严重级和紧急级三类;按使用范围可分为生活物资、工作物资和特殊物资等。应急物资不同于一般物资,包括以下五个特点:不确定性。由于对受灾人员、受灾范围等难以精确估计,导致所需的应急物资的具体数量、发放范围等不确定;需求的急迫性、大量性、多样性和低频率性;不可替代性。应急物资是专用于突发事件中的特殊物资,具有不可替代性;时效性。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用和价值;滞后性。应急物资的启用滞后于灾情的发生。

(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一套全面、综合、协调的体系,它具有以下基本要求:第一,追求可靠的质量保证。这是应急物资保障的首要环节,遵循此原则,高水平的应急物流才成为可能;第二,确保安全。确保应急物资的运输、配送、发放等安全稳妥,为应急物资的保障提供基础;第三,合理储存。选择合适合理的空间位置存放应急物资,以提高管理效率;第四,流程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使得物流流程更加紧凑化,从而实现时空效益的最大化;第五,准确无误。准确掌握应急物资的基本信息,从而严防应急物资的储存、配送、发放等各个过程中各类偏差的出现;第六,全程监控。对应急物资在需求、筹措、储存等整个过程进行静态和动态监控,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现状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经费保障制度、行政征用制度以及社会动员和捐助制度等一套应急保障制度,它们在我国应急物资的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拥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准确预测可能将要发生的突发事件,从而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应急物资需求,这直接影响了应急物资的筹集、储备、配送等方面;物资存储系统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不合理的物资存储中心布局、相对缺乏的存储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尚未对物资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存储设施不充裕、存储物资欠缺动态管理等;不能深入、全面地分析调配应急物资,导致协调统一的指挥系统难以建立起来,针对应急物资建立的管理配送体系不完善,结果往往在应急响应初期形成救援真空,而在后期需求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配送;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针对应急物资管理而建立的信息系统不够全面、系统、完善,发送的应急物资信息报告不够及时,统一的信息和共享平台还未建立好,诸多因素导致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资的运作情况,造成分析判断不准确。

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构建

为应对日益频繁的突发事件,许多国家将应急物资保障视为应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俄罗斯为了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全面有效地供应应急物资,特别在紧急情况部设立了物资采购与装备局等。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分析应急物资需求

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对应的应急物资需求,在这过程中,既要考虑专业应急物资与后勤物资的需求,也要考虑用于救济的一般生活物资的需求,从而构建完整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制度。第一,构建多层次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其中以国家、省、市、县4个层级为核心,从而应对不同层次的应急物资需求,确保应急物资的全面充分供应;第二,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的存储预案制度。加强针对专业应急物资、一般生活物资等的存储、监测、调配工作的预案的制定,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充分有效的预案演习和大覆盖面的预案宣传,从而发挥预案的积极指导作用;第三,根据“先急后缓,保证重点”的原则,建立健全发生地区的应急物资目录,应急目录涉及应急实物、产能的储备目录等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应急保障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修订有关应急物资的储备目录,动态地监控应急物资的需求;第四,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配合,全面动态地把握应急物资的需求,最终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落到实处。

(二)充分筹集应急物资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需应急物资具有多样性,这就需要合理分析、调查并预测所需的应急物资,从而保障应急物资的合理筹集和采购。应急物资是针对突发事件而使用的物资,它的筹集势必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社会性,因此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利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来有效地筹集应急物资。一方面,应急物资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益捐助、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物资筹措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应急物资的采购;另一方面,结合应急物资的分类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如对于生命救助类和工程保障类物资,由于风险程度大,虽然采购成本相对较低,但在采购物品定位中它们处于瓶颈物品的位置,因此采购中的总战略是保持库存。进行预防性采购或者事先采购都有重大作用,因此不仅要储备物资,也要储备生产能力。

(三)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存储管理制度

首先,对应急物资进行必要的分类,针对具体情况适当地增加所存储的应急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同时合理化物资存储的布局、规模及结构;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保障应急物资存储工作落实到位。提前调查当地市场,掌握超市、商场等部门的物资存储信息,并事前与这些部门协商好各类物资的价格,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物资价格的疯狂上涨,导致采购的物资无法满足需求,针对情况对部分物资进行动态的存储管理;第三,高度重视质量,严格制定并有效地执行物资的入库和验收制度;第四,全面地制定针对存储物资的筹集、存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存储物资日常管理制度;第五,完善统计报告制度。针对前期对应急物资需求的有效准确分析,精确、全面地记录应急物资的存储和使用情况,并定期向上级汇报;第六,完善应急物资存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以保障各个层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共享,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第七,合理借鉴国外经验,走应急物资存储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互结合的道路,从而建成一体化、全面的存储体系。

(四)科学配送应急物资

一是成立统一高效的应急物资指挥中心,结合具体情况,对现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借助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来协同配送应急物资;并且可通过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等渠道将应急物品适时适当地投放市场;同时与物资供应商建立合作机制,做好战略储备物资的协调工作,把供应链完备地部署到位;二是在危急紧要关头,可借助军方的力量,动用军用运输装备等以保障应急物资快速配送工作的落实;三是重点完善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资配送网络,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大可能地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以保障快速的应急物资配送;四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政府可根据需要,通过媒体的宣传等充分运用广大人民的力量,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物资顺利地发送给受灾人员,这样可确保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高效率和广覆盖面。

(五)及时补充应急物资

在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过程中,除了针对需求提供保质保量的供应外,及时补充应急物资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它是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必然要大量消耗应急物资,为了保证供应的落实,及时对这些物资进行补充是必须的,否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但是除了对这些显性消耗的应急物资进行补充外,另外一些物资的补充也必须引起重视。虽然在应急过程中物资没有被完全地消耗完,但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由于不断更新的技术而渐渐被淘汰,以致失去原有的效用。所以在应对完每次的突发事件后应及时对应急物资进行盘点,列出所需补充的应急物资条目,从而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补充、更换,最大限度地保障应急物资的可利用性,确保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完善。

(六)加强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建设

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是针对应急救灾工作而建立的专用信息系统,对应急物流活动起重要的支持作用。应急物资各环节优化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如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最短的运输时间、最佳物资储备量等都需要依靠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提高应急物资的信息水平,以保障应急物资的充分有效供应。一方面要加强建设信息平台,保证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应急物资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为科学决策提供指南;另一方面要保证提供先进、稳定的信息交流方式。针对应急物资而建立的信息手段、渠道要比一般状态下的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先进、稳定,这样才能保障应急物资的筹集、存储、配送等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尚庆南.略谈应急物流[J].市场周刊,2008(5)

2.周定平.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保障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3)

3.张潇化.从应急物流的角度谈应急物资的管理[J].现代物流,2009(1)

4.魏际刚,张瑗.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J].现代物流,2009(5)

5.姜玉宏.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管理研究[J].研究与探讨,2007(6)

6.钱佳.应急物资特性及其库存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09(7)

第8篇:应急物流现状范文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管理类型

港口应急物流,是指突发性事件影响到港口甚至港区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时,以提供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①近年来,随着北部湾港口的快速发展,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受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关注,其主要应急类型有:一是生产安全应急。近年来,随着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厂、国投钦州电厂、中粮公司等大型公司集聚北部湾港口,北部湾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上升,进出港口船只数量逐年增加,这就使得包括危险货物事故、机损货损事故、火灾事故等在内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二是自然灾害应急。台风和风暴潮对北部湾港口而言是每年都会发生多次的事情,所以这种类型的应急管理是常规性的应急管理;三是港口安保应急。这种应急管理主要是针对和恐怖袭击。

二、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管理组织

一是组织结构。北部湾港口应急管理组织结构是在广西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体系下的一种直线式组织结构,在广西应急管理办公室下直接管辖北海、钦州和防城三个市级应急管理办公室,三个市级应急管理办公室又直接管辖三个港口管理局,港口管理局再直接管辖港口应急办公室。同时还设立了包括地质灾害、风暴潮、海浪、海啸灾害、海上搜集和溢油等多个应急指挥部。这种组织结构使得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管理的统一性比较强。

三、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构建原则

一是注重事前预防。所谓应急就是当出现突发事件时而采取的应对措施,突发事件的特征就是突发性,事前没有多少征兆,所以很难提前准备,所以应急物流体系的设计应该注重事前预防,结合国内外发生过的应急事件的经验及处理方法制定比较健全的应急预案;二是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需要应急的突发事件都是具有较大破坏性的,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会带来更大范围和更加严重的损失,甚至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所以港口应急物流体系的设计不能以经济效益第一,而是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三是多方联动原则。在港口应急事件的处理中,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生命,所以不能延缓,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方式均快于水上运输,所以在港口应急物流体系的设计中要综合公路、铁路、航空和水上等多种救援方式联动救助,并形成有效的港口联动应急救援网络。

四、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构建

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由五大系统组成,一是应急物流指挥系统;二是应急物流运作系统;三是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四是应急物流辅助系统;五是应急物流资源系统。其五大系统基本结构见图1。

图1 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

五、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活动

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活动主要由应急物资采购、应急物资运输、应急物资储存、应急物资流通加工、应急物资配送和应急物资回收等几个环节组成:

一是应急物资采购,应急物资采购具有量大、时间短和质量要求高等特点,所以一定要预先选定好优质的物资供应商,制定好应急采购计划,保证应急物资采购的有序、足额和及时;二是应急物资的运输首先是要保障有足够的运输工具,而港口部门平时不可能有相应数量和种类的运输工具,所以要在指挥中心的协调下,联合相应部门联动应急。其次是在应急当中,情况突发多变,运输路线情况也多变,所以要有灵活的运输线路决策系统来选择应急路线;三是为了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和满足救援现场的需求,经常会需要对救援物资进行分拣、包装、加工等一系列活动;四是为了使得救援物资得到充分的保证救,储存大量的应急物资是一个方面,但是也会造成应急成本太高,所以需要找到一个均衡点,在保证应急救援的同时又保证救援工作的经济性;五是配送中心应根据应急工作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对应急物资进行配送,并加快其流动性,尽量避免交叉配送等不合理配送;六是对于可以重复利用的救援物资应该及时清洁、维修和回收,提高回收率和修复率,将不可修复物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小。

注释:

①郭亚飞.港口应急物流系统运作预案及评价[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张广进,陈波.我国港口安全管理机制研究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

[2]贺世红.我国港口应急物流研究综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

[3]贺世红.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4(8).

第9篇:应急物流现状范文

[关键词] 灾害 应急物流系统 保障体系 指挥体系 运营

2008年我国罕见的雪灾、地震、洪涝灾害,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造成了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如何预警、预防灾害以及在灾后快速、及时和有效地处置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由于用于赈灾的应急物资难于在短时间内筹集和及时供给,灾害应急物流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过程难于实现。为使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小化,亟需对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规律、保障机制、运作管理及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并通过建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和应急物流配送体系来构建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以实现高效、准确、可靠的应急物资供应。

一、灾害应急物流产生的背景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人们在灾害面前表现出的被动局面暴露出现有应急机制、法律法规、物资储备等多方面严重不足,而我国属于自然灾害高发国家,应对灾害的有效经验相对很欠缺。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方面在灾害面前,由于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备以及决策者自身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决策者无法确保所有决策均正确无误;另一方面,因运输通道中断等原因使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在途时间延长、交货期延长,也有因信息传递错误而导致货到而不能及时提取等情形均会产生严重后果,政府迫切需要制定应急物流预案,对灾害造成的紧急状况进行有效地防范,同时要将灾害应急物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低。

二、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分析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但灾害应急物流又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特点: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这是灾害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需求的随机性:灾害应急物流是针对突发灾害的物流需求,其随机性主要是由于突发灾害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峰值性:灾害应急物流的短期需求和紧迫性表现为峰值;弱经济性: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灾害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非常规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

三、灾害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

灾害应急物流的实施往往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这就要求建立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灾害应急物流的具体保障机制涉及到:基础设施保障;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应急物流预案保障机制:“紧急通道”机制等。

四、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体系的建立

灾害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善应急物流的基础保障外,还涉及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组织协调,才能顺利完成。从我国以往的情况来看,这个协调机构都是由政府根据应急方案从各单位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灾情信息滞后、救援工作效率不高以及严重影响了政府其他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灾害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

2.灾害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在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中,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十分重要。纵观历年来我国应急物资的发放情况,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群众的,效率低,分发面窄,效果不尽如人意。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1)政府可通过灾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而且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资投放市场。(2)在紧急情况下,可与军方联系救灾抢险事宜,动用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灾害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3)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4)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

3.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完善

从研究各种突发性事件中人们也发现,应急物流是在传统的物流体系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后,因为需求突变产生储备不足、运输能力有限、原材料短缺等问题最终导致失稳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应综合运用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知识,构建全面高效的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即完善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内涵,考察突发灾害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灾害应急物流风险分析模型。随着应急物资供应和配送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复杂性程度不断加深,加强对应急物资的有效管理是重点和难点;在保障应急物流“应急”需要的基础上,为防止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探索政府与市场有效的合作与协调机制,使应急物流系统凸显其灵活性;为确保抗灾的持续性和彻底性,在考虑构建灾害应急物流系统时要整合逆向物流,形成完整的灾害应急物资供应链系统;针对灾害应急物流面向社会公共领域,由于其本身的一次性和临时性特点,以及实践基础薄弱的现状,可以借鉴大规模跨国公司的应急物流运作模式与相关经验。

4.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营方案的选择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查询与资料阅读发现,针对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物流的方案选择问题很少有专门研究。灾害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平时必须着眼于应急物流预案的准备。当灾害发生时,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多个应急物流预案中确定一个最适宜的方案立刻付诸实施,这样才能使灾害应急物流在实现最高效率的同时兼顾效益目标。因此,如何给各个应急物流预案进行评价和排序,从而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是一项重要的和值得研究的工作。本文提出应用多目标决策中一个有效、易行的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法)来解决灾害应急物流的方案选择问题。在方案选择中主要考虑两大方面的因素:(1)应急物流服务能力。灾害应急物流系统本身是一个服务系统,其物流服务能力理应成为衡量方案优劣的依据。物流服务的核心是满足因灾害产生的物流需求,如应急物资的及时送达、保质保量等,由于应急物流“急”字当先,其服务主要应考虑及时性、安全性和缺损率三个方面。(2)物流成本。灾害应急物流系统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 状态。这对于我国作为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这里指的物流成本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等。

五、结束语

灾害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应急物流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加强对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应急物流理论。灾害应急物流机制和系统的建立是要以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保障的。我国应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尽早建立快速、高效的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保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高东椰 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2):22~23

[2]欧忠文 王会云: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 33~36

[3]王国文:中国物流如何应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2):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