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设计要点范文

课程设计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设计要点

第1篇:课程设计要点范文

关键词: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

1引言

以往的生物学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是在已知结论的基础上,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步骤。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学生不知道结论,没有现成的实验设计,需要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发现者和探索者的姿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性实验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

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课题:即实验内容。

(2)实验原理:即理论依据。

(3)假设:即对可见现象提出的一种可检测的解释但未经证实的结论。

(4)预期:即在检测-个假设之前,先提出实验的预期结果。

(5)实验: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提出的假设,来具体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的方法步骤设计中,必须遵循对照性、等量性、单一变量等原则。

(6)观察和收集数据:即定时、定期观察实验过程发生发现象或采集数据并如实记录。

(7)分析与推论:对记录来的现象、结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有的可以处理成图表等形式。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如果预期没有实现,则说明假设不成立,作出否定的结论,如果预期得到实现,则假设成立,则作出肯定的结论。

2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的要点

2.1实验设计的六个原则

2.1.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如:淀粉酶水解淀粉的顺序问题。

2.1.2对照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包括4类:

①空白对照: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容性还原性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加入试剂而已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的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②条件对照: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

例如:设计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的实验:

将15条同时孵化的同种蝌蚪(体长均为15mm),随机分为3组(每组5条),在相同水质、饲料、温度条件下饲养。A组加入甲状腺激素,B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C组不加任何药物。在实验的10d~12d中,按时用标尺测量并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情况。

在这个实验设计中,A组为实验组,B、C组为对照组,B组为条件对照,C组为空白对照。通过条件对照、空白对照的设置,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因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相互对照: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如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验证的实验,两组实验之间就是相互对照,较好的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④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便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2.1.3等量性原则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为排除实验中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干扰,常常需要相对于实验组设置对照组,以说明因变量的变化结果不是因为无关变量的影响。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只能有一个自变量,因此两个组的无关变量就必须"等量"了,故称等量对照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

2.1.4单因子变量的原则

即在实验的诸多因素中,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样,就可以判断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是有唯一的变量不同而引起的。

如,在探究不同的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是,PH值是实验变量,它可以改变,但其他因素如温度则在各组中必须保持恒定,以免干扰实验结果。

2.1.5可重复性原则

指的是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实验误差,体现实验的科学性。

2.1.6简约性和可行性原则

是指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化,实验药品便宜,实验操作简便,实验效果明显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到材料用品的选择、实验操作等,都要符合实验者的一般认知水平,满足现有的条件,具有实验和完成实验的可能性。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实验设计中要注意和把握的,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渗透这些思想;今后还要继续认真钻研教材中探究性课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2完成实验设计题的基本思路

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实验类型;

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实验类型:探究、验证、分析改错。

②分析变量,设置对照。

③精心策划实验方法、严格设计实验过程,并引入科学的测量方法(实验材料和试剂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通常:第一步:建立对照实验;第二步:进行对照实验;第三步:正确方法观察、测量、记录实验现象。直接用肉眼观察类的、需借助显微镜类的(此类要注意观察前先制作临时专片)、需进一步用试剂检验类的等。在第一、二步中一定要体现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有的实验需要做准备工作的应在第一步前,当然也有在中间的,这要根据具体实验而定。

④有效预测实验结果、科学描述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总之:实验设计题型应对策略:1、准确地把握实验目的。2、精心地策划实验方法。(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3、合理地设计操作过程。4、严格地设置对照实验。5、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6、简明地组织语言文字。

步骤设计一般不宜连续描述,往往需要分段叙说;试管(或烧杯,水槽等)要给予编号,如A、B或甲、乙;叙说中尽量要用规范的实验术语,不能用含糊的口语。

2.3对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实验改进、改错题型应对策略:第一步:分析取材是否正确。第二步: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是否正确。第三步:分析药品与试剂的使用是否合理。第四步:步骤及操作分析,主要有以下情况:①漏做或顺序颠倒某个实验步骤。②操作方法错误。③有没有设置对照,如果有则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④实验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⑤实验是否具有偶然性。⑥有无更为简单的实验方案。⑦实验能否顺利完成。⑧实验的安全性如何。第五步: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以上这些设计要点都是实验设计中要注意和把握的,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渗透这些思想;今后还要继续认真钻研教材中探究性课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课程设计要点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改革

实践教学是艺术类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脱胎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各类实践教学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这种现状与当前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亟待通过改革而加以改善。

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较低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专业类课程仍采用概念讲解、实例评析、作业练习为主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和师生习惯,能够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1]。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时间是用于知识的传授,缺乏专业的实践操作,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只是一个辅助的教学环节,这样势必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

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应包含课程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多个内容,而目前很多专业课程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实践环节,有些院校还没有开设专业课程的校外实践教学。这种课程的设置方式主要还是延续传统课程设置的原则进行教学体系的设置,没有根据当前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新的需求而改变。

(三)实践教学的管理不规范

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环节更为灵活,无论是实习场地还是时间,都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因而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目前,各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另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当前主要以书面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这种考核方式适合理论课程,对于实践课程则显得过于单一,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要点

(一)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来进行艺术设计操作。教师可将题目设计成实际案例或完整的项目来进行教学,模拟科研项目完整的工作流程[2]。同时,可增设课程实习和课程实践的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比重。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学科,任何设计创意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材料的支持才可以实现,而课堂教学对这一方面最为欠缺。所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使学生对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有较为全面的掌握。

(二)实施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方面,可以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依托艺术设计工作室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该工作室的教学应以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组成各类研究团队,由学科带头人作负责人,教师承接的工程项目或者为配合教学而设的虚拟项目作为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引入项目教学,通过项目化设计,有利于将课程的设计与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学生对项目的把控,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学以致用的艺术设计人才。

(三)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场所和机会,有利于完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3]。学校应根据专业和学习的不同阶段,确定各类实习基地,使学生有条件在校外了解到当前企业单位的组织机构、工作方式、设计过程等。同时还可利用实践课题,促进学生设计作品成果的转化。学校还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在项目和学术研究上展开校企之间的交流,聘请校外导师定期到学校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设计进行指导。

(四)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

实验室、工作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运行过程中的情况以及运行后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以促进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应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方法,确定实习的时间和场所,对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导[4]。此外,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在实践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可以重构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和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所以,要力争充实鲜活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得到提高,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并大大拓展实践教学的范围,提升实践教学的层次,真正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高新,郑艺,徐欣.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04):133-135.

[2]孙凤森.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1(16):212.

第3篇:课程设计要点范文

该系列教材的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的教学核心力量。这支队伍目前已经获得了四门国家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以及六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几十部教材。该系列教材涵盖了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绝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也是国内首部由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学科独立组织编写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系列教材由《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实验教程与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等十三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教材所组成。

下面举例介绍其中几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在分析C语言高级编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通讯录”、“计算器”、“俄罗斯方块”等3个完整案例的解析,指导读者按照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开发过程,从问题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型程序的开发。教材还提供了9个大型程序训练的题目及简要分析,供读者练习。本教材还针对教学需要,提供了可参考的实施过程说明、开发文档模版、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针对堆栈、树、图、排序、哈希查找、算法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案例,分别从基本知识回顾、设计题目、设计分析、设计实现、测试方法、评分要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还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习题,并对实现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要求实验者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设计单元电路、功能部件和指令条数有限而功能较齐全的单时与多时钟CPU。在计算机功能单元仿真模拟正确后, 实验者能把自己设计的结果写入到Spartan-3 Starter Kit Board开发板的FPGA可编程芯片上, 并能直接实验自己的设计(芯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设计由浅入深, 内容丰富。

《数据库课程设计》:以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和应用开发等过程。其中应用开发的环境和工具包括MySQL数据库和ODBC接口技术,以及SQL Server和JDBC等。本书侧重于介绍“怎么做”和做的过程,而非原理性和全面性的阐述。

第4篇:课程设计要点范文

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深入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高级专业人才在社会上深受欢迎。而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系统的实践训练才能获得。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因此,实践教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以掌握和巩固课程教学内容为主的课程实验和综合性设计;第二,以社会体验和科学研究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第三,以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全面检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毕业设计。课程实践(含课程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实践环节,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后继实践的开展质量。课程设计是属于第一个层次的综合性设计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文献检索与分析能力、团队合作、工程化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大力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教育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设计非常重视。从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出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四个方向的专业规范均建议有单独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每个专业方向分别给出了6个综合课程设计范例(每个本科学生可以选修其中3~4个)。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数居全国专业点数之首,其中有很大部分为最近十年内开设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学校专业建设的经验不足。一些专业师资队伍薄弱,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比较综合或系统的训练。根据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差距较大,一般在16至30学分之间。一般学校安排的课程设计为5门左右,多的学校有7门,少的只有2门。因此,目前各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解与实施的力度存在差距,其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学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与深度不够。

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与可行的手段。课程设计的内容建设与实施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一些师资队伍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高校,实施高质量的课程设计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课程设计内容的研究与相应教材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教材是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凝固。通过总结课程设计实施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的成果,形成教材,必将有助于推动高质量课程设计在各高校中的开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作出贡献。

2计算机实验教材出版状况

鉴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内各大出版社纷纷开始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目前实验教材基本上分以下两类:(1)课程基本实验教材,以课程基本实验为主,包含一部分设计实验,这是目前实验教材的主体;(2)课程设计实验教材,以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为主。

近年来,虽然出版的实验教材数量有所上升,但整体比重还是比较低。例如,作者对国内某大出版社公布的计算机类教材清单进行了统计分析:在570本教材中,实验教材共73本,占总数的12.8%;而这些实验教材基本上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类课程(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实验教材为主,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材占实验教材总数的34%;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材占实验教材总数的44%;其他所有课程的实验教材只占22%。从各类别教材中实验教材的比例上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中实验教材占30%;在程序设计类教材中实验教材占31%;而其他类课程实验教材的比例仅占4.2%。可见,目前已出版的实验教材主要集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这类计算机基础课程上,专业课程实验教材非常少,而综合性设计(课程设计)的实验教材更是非常缺乏。

从我们已经了解到的已出版的一些课程设计系列教材的情况看:

(1) 不同出版社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的侧重点和风格不同,各有特色。但整体上来说,这些系列教材基本上都比较注重市场应用性广的技术,专业覆盖面和系统性都还不够。已出版的课程设计教材主要也集中在程序设计、实用技术等方面。

(2) 不少教材的实验案例偏重课程知识与相关技术的巩固、掌握以及应用,而对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化方法方面的训练份量还不够。

因此,建设专业覆盖面广、体现综合性设计和工程化方法的课程设计实验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3计算机课程设计教材建设要点

课程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好的课程设计应该围绕着一门或几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不应仅仅围绕着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团队合作、工程化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课程设计教材的建设应该紧紧围绕着以上目标进行,突出以下特点:

(1) 系统性。课程设计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绝大多数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系统的过程。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教材最好能形成系统性,涉及专业主要课程,以给学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持续的实践训练。

(2) 典型性。课程设计中的案例应该围绕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与技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巩固与掌握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

(3) 工程性。目前,计算机软硬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基本上都需要应用工程化方法、进行团队式合作。因此,课程设计作为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阶段,也应该体现和突出工程化方法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探索性。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课程实验的主要表现点之一是:希望学生能围绕课程设计目标,通过查找与分析有关参考资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激发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案例分析与练习方面,不应该只是“手把手”地教,更应该留有进一步发挥与想象的余地。

(5) 可仿性。课程设计一般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课题设计,因此这些案例本身应该具有可再现性,即学生通过教材的案例分析可以自己设计实现相应案例;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案例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创新。

(6) 层次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中开始实施课程设计。由于不同学校学生层次的差异比较大,建议在课程设计的题目上有一定的训练梯度,尽量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既有详尽的指导,也有适当的提示。

4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实验教材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设计(project)已有1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目前,该学院80%以上的专业骨干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综合实验,其中大多数是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

为全面总结专业课程设计的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该学院特别组织相关课程的骨干任课教师编写了一部以课程设计内容为主的“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综合实验系列规划教材”,并将于2007年下半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该系列教材的作者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的教学核心力量。这支队伍目前已经获得了两门国家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操作系统)以及四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几十部教材。系列教材涵盖了绝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也是国内首部由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学科独立组织编写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系列教材由《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实验教程与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等十三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教材所组成。

下面举例介绍其中几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在分析C语言高级编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通讯录”、“计算器”、“俄罗斯方块”等3个完整案例的解析,指导读者按照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开发过程,从问题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型程序的开发。教材还提供了9个大型程序训练的题目及简要分析,供读者练习。本教材还针对教学需要,提供了可参考的实施过程说明、开发文档模版、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针对堆栈、树、图、排序、哈希查找、算法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案例,分别从基本知识回顾、设计题目、设计分析、设计实现、测试方法、评分要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还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习题,并对实现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要求实验者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设计单元电路、功能部件和指令条数有限而功能较齐全的单时与多时钟CPU。在计算机功能单元仿真模拟正确后, 实验者能把自己设计的结果写入到Spartan-3 Starter Kit Board开发板的FPGA可编程芯片上,并能直接实验自己的设计(芯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设计由浅入深,内容丰富。

《数据库课程设计》:以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和应用开发等过程。其中应用开发的环境和工具包括MySQL数据库和ODBC接口技术,以及SQL Server和JDBC等。本书侧重于介绍“怎么做”和做的过程,而非原理性和全面性的阐述。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点,通过详细分析一套典型的实际案例――银行系统的开发,指导学生应用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理论以及使用相应工具完成实际项目的开发。同时提供了一系列练习项目,供读者进一步练习。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SPL(Simple Pascal Language)及其编译器;涵盖了编译原理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各阶段的内容。通过对该语言编译器的分析,使学生们对编译原理有一个形象、直观和透彻的认识和感受,以便更深入了解和掌握编译原理的内容和实现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课程设计要点范文

关键词:钢结构 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钢结构由于质量轻、建造周期短,施工方便等诸多优点,使它受到建筑者们的青睐,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近几年榆林地区钢结构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求大量具备设计、施工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而每年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人员中能够掌握钢结构专业知识的人员太少,实际动手能力太差,要不断增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钢结构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榆林地区建设发展的需求。

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 “纽带”。《钢结构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们通过《钢结构》课程对其专业知识的认真学习,逐渐具备了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再通过一个完整钢结构工程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的钢结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去,加强学生对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但就目前来说,普遍存在一种 “重视理论学习,轻实践环节” 现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表现为一种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知识后,无法理论联系实际;另一种学生会对构件进行设计,但不会绘制施工图。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提高钢结构设计的教学质量,在校期间充分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已成为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 钢结构课程设计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课时压缩,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

高校实行“厚基础、宽专业”的教学计划以来,理论学时大量缩减。《钢结构》课程分两大部分,一部分为钢结构原理,另一部分为钢结构设计。理论教学学时压缩后,该校安排以理论部分较强的钢结构原理为主。由于课时缩短,主要讲授重要知识点,与设计相关联的知识点几乎不涉及,学生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没有接触到实际工程的设计。

1.2 学生创新能力差,与实际工程脱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学习了后面章节,忘记了前面章节的内容,不清楚到底要掌握哪些的知识,哪些知识是课程设计中需要用到的。在安排课程设计时,一般都在课程结束后两周时间集中进行。因为时间短,学生又缺乏实际知识,只能照本宣科,照猫画虎,甚至不知道在设计中构件是否一定需要,有的更是把别人的设计计算书抄袭一遍,毫无创新,毫无新意。课程设计完成了,但是质量得不到保证,课程设计成果不理想,而学生则反映钢结构难学,钢结构课程设计复杂、不好做。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则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教学目标,这已经成为钢结构课程设计的一大难题。

2 推进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通过分析上述钢结构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结合近几年指导钢结构课程设计的经验,从引入工程实例、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设计内容多样化,增强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等多方面对钢结构课程设计进行改革。

2.1 引入工程实例

在课程设计讲解过程中,以已修建实际工程为主,对实际工程进行设计。将书本理论知识与身边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

近两年榆林麻黄梁汽车产业园区,兴建了一批汽车销售4S店工程,主体为门式刚架。就以实际工程为依托,进行课程设计。带领学生到工地进行参观已修建好的门式刚架,了解结构形式,翻阅完整设计图纸等资料,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一一对照、比较,增加了实际工程认知度,增强了施工图的绘制能力。在校教师再对钢结构施工图中的要点一一讲解,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2 优化教学内容

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能让学生更多地掌握课程设计内容。把课程设计相关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集中讲解,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理论教学学时压缩后,该校安排以理论部分较强的钢结构原理为主。对于课程设计部分的讲解学时几乎所剩无几,那么对于钢屋架课程设计中的支撑布置、荷载导算、内力计算、构件计算、节点设计等几部分以平时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多加练习,通过作业发现问题指正问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强调,这样能够保证设计各环节的质量,对此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另外,要求学生查阅最新规范、图集,课程设计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那么就要以最新设计规范为依据。

2.3 教学模式和设计内容多样化

在钢结构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一种引入“参与・合作”教学模式。把一个设计项目拆分为几个子项,2-4人组成设计小组,以设计小组为单位,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去,对某一项目进行设计,每人设计一个子项。“参与・合作”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设计作用,形成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设计理念,团队合作的设计学习情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另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给出可供学生选择的各种形式屋架,有人字形、三角形、梯形,每种屋架有不同的坡度,采用不同的积灰荷载、屋面荷载、不同的钢号等,保证一人一题,避免抄袭、雷同出现。

2.4 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得到普及,它最大的特点能够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构件,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同时并用来实现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5 加强过程监控,完善考核制度

第一,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合理安排进度。钢结构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最后两周完成。设计前期学生进度较慢,设计工作状态懒散,设计进度跟不上,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制定详细进度计划,定时检查,才能保证学生按进度完成。

第二,指导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及时讲解,同时准备一套较完整的钢结构施工图,让学生从制图的角度仔细查阅图纸内容。这样能够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

第三,在成绩评定方面,指导教师秉着“公平、公正”地态度考核学生成绩。学生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核学生出勤率;计算说明书成绩考核学生掌握概念情况、计算准确率、内容完整性;设计图纸成绩考核图纸整洁度、制图规范性、图纸完整性;课程设计答辩成绩考核学生回答问题完整性、准确性等。

3 小结

文章从钢结构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出发,寻找合适的改革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引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设计内容多样化,增强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等多方面保证了课程设计质量,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两届学生的课程设计实践,搞好课程设计是钢结构课程知识的延续,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吉坦.如何提高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42(1):39-40.

[2]戴国欣主编.钢结构[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课程设计要点范文

Abstrac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ntest integrated the essence of practice teaching knowledge in class and outside, become the important way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But by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at the contestant participate in the nation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ntest was very limited by limiting the scale. In order to expand the benefits, and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overall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we explored a kind of new operation mode 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ntest. By the practice, the model had a certain effectiveness.

关键词: 机械专业;专业竞赛;运行模式;探索

Key words: mechanical professional;professional race;operation mode;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66-02

0 引言

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有效构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举办各类学科竞赛。专业知识竞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高度一致认可。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全国举行的这类专业知识竞赛受规模限制,能参与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每个参赛学校参加竞赛最多能组建两个队,一个队通常3人,组建两个队仅6人,致使得到锻炼的学生数量极少,受益面很小。基于这一现状和背景,为了扩大受益面,切实提高高校学生整体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出一种新的专业知识竞赛运行模式——“贯通式专业知识竞赛”运行模式。

1 “贯通式专业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制定

1.1 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竞赛试题的合理设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通过走访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得出机械类专业本科生能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对工程制图的读图与制图能力较差,设计机械零件时对互换性认识不深、对零件各种制造工艺过程,工艺方法认知特别差。

②对机械运动认识模糊,对机械结构认识不清,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到企业后企业全部重新培训,拆装整车熟悉结构等等。

②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不强,现代机械设计都采用数字三维设计,本科生通过本科学习只掌握了简单建模方法,远达不到企业对机械工程师制图能力的要求。

④设计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课题组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的车辆工程专业为试点,合调研结果,深入研究车辆工程专业各年级课程体系要点,制定出了难度上有层次性,类型上有针对性,多样性、综合性及创新性的竞赛试题,竞赛试题主要针对车辆工程的骨干课程设置,涉及了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技术、车辆构造、车辆设计等课程独立或交叉运用。

1.2 深入研究车辆工程专业各年级课程体系要点,制定符合课程体系特征的竞赛内容

车辆工程专业是立足于车辆设计与制造,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为特色,以车辆工程学科为背景,以车辆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工程素质教育为重点,开展适应车辆研发、制造与综合运用需求的宽口径工程教育。车辆集中了机械、制造、电子最先进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机电产品,以车辆为试点,研究其课程体系要点,制定课程体系竞赛试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广泛性。根据车辆工程专业最新培养方案,其主干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汽车构造、工程热力学与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子技术。这些课程分布在大学四年学习。

1.3 结合调研及课程体系要点,竞赛试题制定

结合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调研及车辆工程专业各年级课程体系要点,确定了设计竞赛试题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①竞赛试题层次性:为了使专业知识竞赛能在大学本科学习中呈现常态化,普及化,鼓励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度,在设计竞赛试题时,根据学生能力上的个体差异,确立了竞赛试题要具有一定层次,难度系数设置有差别,分为:较易,中等,较难三个层次。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竞赛题目参加竞赛。

②竞赛试题针对性:试题设置时,紧扣培养方案中课程系统的要点,重点课程设置,旨在通过竞赛活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③竞赛试题多样性:竞赛试题多样性是一个重要原则,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多样性,学习知识的广泛性,在竞赛试题设计时,尽可能设计涉及范围广的竞赛试题。

④竞赛试题综合性:竞赛试题还需具有综合性,低年级阶段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比较单一,设置竞赛题目时相对独立。到高年级阶段,设置的竞赛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通过竞赛题目的设置,要求学生能将主干课程中涉及知识综合运用,深刻领会知识之间相互关系。

⑤竞赛试题的创新性:竞赛试题具有创新性,这是竞赛试题中的最高要求,设计这种竞赛试题,要求试题的限制内容竟可能少,不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

2 “贯通式专业知识竞赛”实施方案设计

该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初步拟分两个途径实现:一是与科技活动有机结合,组建竞赛主体,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专业知识竞赛”活动。二是将“专业知识竞赛”:适当引入到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专业知识竞赛在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因此协调好竞赛活动和正常教学之间的融和问题是个迫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与科技活动及正常教学实践环节有效结合,必须对既定的专业培养计划革新。

2.1 改革创新车辆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2.1.1 对专业知识竞赛涉及的骨干课程教学大纲改革创新

改革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中关于实验课程部分设置,在低年级主干课程,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改革其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将专业知识竞赛的内容引入其实验教学环节,以一个大型设计类作业或课后竞赛项目形式,将专业知识竞赛试题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大多数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机会,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1.2 对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

改革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金属加工工艺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拆装实习,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求这几个实践环节与专业知识竞赛试题有机结合,金属加工工艺实习增设学生独立加工出满足竞赛试题中零部件产品要求的作品,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及综合课程设计环节,不指定设计对象,学生自主选择用三维设计软件完成机械结构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增设一个选题条件,毕业设计选题优先选择历年来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试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3 改革专业教学环节

目前专业教学环节各过程相对独立,各教学过程起止时间明确,顺畅,教学过程无相互交叉。这可能导致学生负担有“前松后紧”现象,教师可适当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提前给出设计任务,让学生合理利用空余时间,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实际设计时间拉长。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

2.1.4 改革创新学分制背景下考核办法

为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原培养计划对国家级别竞赛获奖者给予学分认定,项目组认为,参与国家级学生人数受限,对于参与达到一定水准的省部级或校级竞赛项目获奖者,按照项目水准进行考核,实现学生参赛业绩与学习成绩双向融合。提高学生参与专业知识和科技竞赛的热情。增设原培养计划中学科竞赛项目学分认定项目。

2.2 组建学科竞赛小组

创新组队形式,按照学生意愿组建学科竞赛小组,根据贯通式专业知识竞赛主要内容,低年级组建:“数模竞赛小组”、“挑战杯竞赛小组”、“英语竞赛小组”、“计算机程序竞赛小组”“电子设计竞赛小组”,“机械制图竞赛小组”高年级组建:“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小组”,“汽车节能竞赛小组”,“方程式赛车竞赛小组”,“三维设计竞赛小组”,“新能源汽车竞赛小组”等。

2.3 学科竞赛指导队伍建设

专业知识竞赛教师指导团队的组建,根据学科特点联合组建学科教师指导团队。低年级以基础教育为主,以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制图教研室教师为主,构建低年级专业知识竞赛教师指导团队。高年级依托工程实训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组建教师指导团队。如:构建创新仿真实验室,组建从事三维设计、仿真研究的教师为“三维设计、仿真分析”知识竞赛指导团队。构建机械创新设计平台,组建从事机械设计研究教师为“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指导团队等。除本校的专业老师参与实践指导外,再根据竞赛需求,柔性聘用企业业务人员,以保证各类问题顺利解决。

2.4 努力营造校园竞赛氛围

要高效开展工程竞赛活动,取得实效,首先要使工程竞赛理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竞赛氛围,优化学科竞赛的环境平台。在竞赛开展期间,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点宣传,制作各类竞赛海报,校园广播播放竞赛倡议,让竞赛氛围逐渐浓厚,竞赛过程中,动员学生参与观看,激发学生参与竞赛兴趣。

3 “贯通式专业知识竞赛”模式实践

2012年5月,结合一年一度大学生科技月活动,开展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节油赛车设计”专业知识竞赛,在2012年度毕业设计选题上,结合“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根据毕业设计结果看,同组学生通过协同合作,自主完成了方程式赛车设计工作,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国艺.计算机技能竞赛训练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12,(1):39-41.

第7篇:课程设计要点范文

关键词: 培训与开发 课程建设 教学框架

本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和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高校必须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华南农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培训与开发》实践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材料及各种素材联系起来,熟练运用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技巧开发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简洁明了的培训课程,并掌握培训项目的管理要点,具备能够进行培训项目运作的实操能力,以胜任企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培训项目设计涉及战略性培训、需求评估、培训转化、课程设计、培训评估、培训方法等多方面知识的运用,是《培训与开发》课程实务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企事业单位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因此,《培训与开发》实践课程以培训项目设计为主,并由学生以小组方式提交项目设计报告。

一、课程要求

课程实践采取组织模拟与角色扮演方式进行,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理论知识,提高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每个小组最终开发出实用、可行的培训项目。本课程首先要求学生对公司培训部进行模拟,即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7人,按照民主原则选出小组组长,由组长担任培训部经理角色,并安排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之后,要求各组学生自行创设一个情境,按照情境开发培训项目,并提交项目计划案。对计划案要求包含培训背景、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等内容,并且提供需求评估、课程设置、培训模式、培训技术,以及效果评估等一系列子方案。为了提高培训项目设计质量,在开发过程中带领学生进入著名公司培训部参观,并要求资深培训经理向学生讲解培训实践。通过这些手段,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起到提高学生开发培训项目兴趣的作用。

二、课程考核

为了检查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为改进课程提供依据,并帮助学生完善培训项目设计方案,有必要进行严谨的课程考核。考核方式是在各组学生完成项目设计报告后,要求小组长向全体同学报告本小组的成果。考核的分数由两部分组成,即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分,分别占总分的40%和60%。考核的一级指标包括需求评估、培训转化、课程设计与培训管理、培训评估和现场问答等几个方面,其中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包含多个二级指标(见表1)。作为一个完整的培训项目方案来说,课程考核指标中的每个一级指标都不可或缺。各指标的考核要点如下:

1.对于需求评估,要求学生提交进行相关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主要考核以下几点:(1)是否按照战略导向,管理者、同事和雇员对培训活动的支持,培训资源等方面进行组织分析;(2)是否按照个体特征、工作输入、工作输出、工作结果和工作反馈进行人员分析;(3)是否按照工作活动,知识、技术、能力、个人才能及工作条件进行任务分析。

2.对于培训转化,主要考核培训转化理论的运用能力与培训环境营造能力,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设计的培训项目希望学员获得封闭性技能还是开放性技能,相应地是运用同因素理论、激励推广理论还是认知转化理论?(2)如何处理时间压力、设备、预算等问题?(3)如何争取管理层和同事的支持?

3.对于课程设计与培训管理,主要考核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计是否是模块化设计,是否合理?(2)培训场地如何选择,是室外还是室内,如果是室内,桌椅如何摆放?(3)是否按照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采用合适的培训方法,是采用演示法还是传递法,抑或基于新技术的培训方法?

4.对于培训评估,要求学生提交评估框架、相关调查表和访谈提纲,主要考核以下几点:(1)是否按照培训实际在反应成果、认知成果、行为成果、情感成果、绩效成果和投资回报率中选择合适的培训成果?(2)评估方案设计时,通过何种方法规避信度和效度威胁?

三、教学效果

在《培训与开发》实践课程结课后,学生对本教师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对“注重实验技能培养”的满意度为91.935%;对“内容设计合理,讲解清晰,操作规范”的满意度为92.097%;对“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的满意度为93.226%;对“教学组织手段灵活、多样、有效,教学秩序好”的满意度为91.774%;对“通过该课程学习,我觉得有收获”的满意度为90.806%。可以看出,学生对实践课程教学比较认可,实现了预期目标。

四、结语

培训与开发日益成为公司创造价值与成功应对竞争挑战活动的关键要素,培训与开发活动正成为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其必须深入理解培训与开发的原理与应用方法。在培训与开发理论指导下,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包括需求评估、培训转化、课程设计与培训管理、培训评估在内的培训项目设计实践教学框架,引导学生建立全面的培训理念,并提升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本研究提出的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雷蒙德・诺伊,著.徐芳,邵晨,译.雇员培训与开发(第6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第8篇:课程设计要点范文

关键词: 《物流工程》 课程设计 教学探索

1.引言

笔者所在的华东交通大学开设《物流工程》课程多年,在《物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上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工程》是我校工业工程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虽然教学要求略有差距,但都安排有2周的《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环节。其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前期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此设计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设施布置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如何设计目标和给定数据,运用《物流工程》的设计方法,进行工厂及仓库综合布置与设计,要求灵活运用有关软硬件知识;是一项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优化设计课题。

笔者执教《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已有5年,共逾18个班级(包括二本和三本),在此过程中不断摸索完善,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结合实践,谈谈心得。

2.改革措施

(1)设计题目改革。

我们最早的课程设计是根据横向课题项目提炼出的同一设计题目《某配送中心设计》。此题目涵盖了《物流工程》的大部分的知识要点,但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不多,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每届学生仅做同一设计,难以防止学生的相互抄袭。现在逐步发展为以《MXX型汽车内饰材料厂综合设计》、《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为代表的两个题目组,每组3个题目,每年轮换。学生自选题目,每个题目参数不同,做到随机抽取,每两个学生做一个题目,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性,收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2)将学生的模仿型设计转变为思考型设计。

以前设计所需要的条件基本给出,如采用何种货架,何种储存方式等。这样每个学生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内容便相同;同时学生往往提出要参考上届学生的设计案例,这样虽减少了设计失误,但学生的思维会受束缚,不利于其想象力的发挥。现在设计题目故意将几个需要数据和限制条件空缺,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翻手册,合理假设,自行设定,一方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抄袭。另外还要求学生至少得出制定两套布置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自我评价,增加思考角度。

(3)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能力,因材施教。

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以前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而不是仅限于《物流工程》这门课。比如同是《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要求物流专业的学生结合《生产运作》、《物流装备机械》等,设计出周转箱的型号、数量、装卸搬运方式;要求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结合《生产运作》、《人因工程》、《机械设计》等知识,设计出带速、带宽、带长和两个工件间的间距,工人与传送带的位置方向,以及工人之间的间隔等。学生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的强烈欲望,课程设计的积极性都较高,但二本和三本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差距。因此,对二本学生,我们只给出最终的较宽泛的设计要求,让他们自己对要求分解,给他们自主想象的空间,增强其成就感。

若对三本学生也如此,则他们会觉得设计题目与平时课后作业不着边,从而丧失信心。因此,对三本学生,我们将大的设计要求分解为几个连贯的小设计任务,循序渐进。等都做完后,发觉综合设计都可分解为简单的几个小设计,增强其自信心。

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我们采取适当的因材施教措施。对设计积极、欲望强的学生,在其完成基本的设计要求后,尽可能尊重学生意见,引导其不断完善细节。如《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增加企业组织架构、人员安排、办公室布置等设计要求,引导学生把设计向更加完美方向发展。

(4)设计过程控制,阶段任务检查。

以前在设计期间,教师等学生来问问题,时间期限到,学生交上设计任务。这样学生的错误是到他交上设计,老师检查的时候才被发现,老师不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同时由于数据的紧密联系性,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造成后续整个设计方案的错误,学生此时修改的工作量就会很大。两周设计时间,学生往往在开始阶段松懈,到后期赶工,设计效果不好,设计过程得不到有效考核。

对此我们建立了课程设计流程控制办法,对学生在某一时间应当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合理分配设计时间。同时对部分学生的阶段任务抽样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予以纠正,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课堂讲解。

(5)改革设计手段,加强CAD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CAD技术发展很快,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校物流管理和工业工程专业都注重工程技术训练,从培养学生CAD应用能力出发,要求学生的设计图纸必须用CAD软件绘制,为其在课程设计阶段提供必要的CAD应用训练。

(6)考核阶段,建立学生互评和课程设计答辩机制。

为检验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客观地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本课程设计在考核阶段采取学生互评(每位学生评阅其他两位学生的课设)和答辩机制。通过互评,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方案,而且可以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培养其怀疑的态度。通过答辩,一方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对课程设计过程有客观的认识,并及时总结成功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述能力和反应力。

3.结语

在《物流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及实践经验,凸显专业特色,不断改进。通过以上六项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善了课程设计质量,促进了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伊俊敏.物流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陆秋琴,黄光球.《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

第9篇:课程设计要点范文

让初学者通过玩乐高积木的方式,经过学习拖拉程序模组方块,轻松地做故事、动画、游戏或美工程序。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大量开展 Scratch 的教学, Scratch 的诞生为信息技术课堂注入了新的元素。但是Scratch教学不能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应该更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作能力。Scratch教学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符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Scratch教学微课程

1. 微课程简介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可以记录教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也可以记录某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程既是一种课程,又代表一种学习模式,同时,微课程还是一份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将Scratch和微课程相结合,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能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2.Scratch教学微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学习是使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

Scratch 已经走进了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Scratch 软件的特性强调学生对逻辑思维的运算能力的练习。学生在理解 Scratch 编程语言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同模块的编码进行程序设计,同时还要构建合理的游戏或剧情模式,所以更强调学生平时的练习和计算思维的发展。

3. 课程开发设计流程

图2 Scratch 微课程开发流程

Scratch微课开发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Scratch课程内容设计

微课并不是传统课堂实录的简单切片。所以Scratch的课程内容设计就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系列递进式的Scratch微课程框架和每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小学 Scratch 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 Scratch,由简到难逐步学习Scratch 教案里的案例。学习目标是熟练掌握 Scratch 的操作,能自主创作Scratch 小作品。做好Scratch课程内容设计,既可以发挥微课程对核心知识点的讲解,同时又能演示制作过程与展示原理。

(2)Scratch课程脚本编写

Scratch课程脚本编写就是将细分化的单元知识要点进行脚本的编写。其中应该包括拍摄时教师的配音内容和详细的拍摄清单。目前,大部分时间学生只能学会怎样使用 Scratch,却缺少独立创作的体验。在学习 Scratch 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脚本编写中要充分地设定提问与测试,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设定一些有趣的场景等。

(3)Scratch课程微课制作

Scratch课程微课制作方式有很多种,如图2所示。

在Scratch微课程设计与开发中,我们推荐使用PPT+录屏来制作微课程。首先是PPT对于老师而言最易上手,教师可以将一些知识点或者问题引导、课后思考用PPT的形式表现。由于Scratch经常涉及一些软件操作的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将操作流程录制下来,插入制作好的PPT中。最后将PPT导出成视频,供学生学习。

(4)Scratch课程素材包设计

教师制作Scratch微课,在平台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微课学习。其中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设计Scratch微课程视频中,不应该仅仅是单个的教学视频,更应该是一个可以构成完整的学习体验的教学素材包。这样的素材包应该包括:课前Scratch导学知识、课程视频、Scratch拓展游戏、Scratch难度升级挑战等。

微课程翻转Scratch课堂

1.由于传统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为教师操作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 Scratch 程序需要学生大量反复的思维训练的要求,一件好的 Scratch 作品需要学生独立创作构思。所以微课程和Scratch相结合,既提高 Scratch 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又为其他科目运用微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