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范文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

第1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范文

由于事实上的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的存在和扩大,人们在分担职业院校成本的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学费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导致更多贫困家庭子女因无力负担职业教育私人成本而放弃接受职业教育。因此,如何在科学的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成本分担和控制,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成本管理是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我国入市后,更多的职业教育将以服务贸易形式参与本士化的国际竞争,因此必须尽快加强职业教育成本管理,如此才能壮大自身,更持久、优质地服务社会、服务当地经济。

一、职业教育成本管理的内涵

根据成本的一般涵义,成本是特定对象上的劳动投入。职业教育成本是在职业教育活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归属对象的全部劳动投入,其归属对象是职业教育“产品”,一般包括职业教育服务和职业教育对象(学生、人才)。根据现行职业教育投资渠道,职业学院对其“产品”的全部劳动投入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收费、社会投资或捐赠、银行贷款、学校自筹等。

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职业教育成本主要应由受益者即国家和学生来分担。按照这一特性并考虑教育成本货币表观的直接性,教育成本可分为:

(一)社会直接成本,即社会直接以货币支付的成本,它主要是国家针对职业教育具有—定的公共教育的特性而在国家财政预算内支出的教育事业费,除此之外,还包括预算外的社会直接支付的成本,如社会集资,捐资、企业投资等。

(二)个人直接成本,由学生个人或家庭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主要是学费、学习用品费、交通费和额外衣食住所需的生活费。

(三)社会间接成本,主要是不能直接以货币表现的社会所放弃的收入即社会机会成本.

(四)个人间接成本,要是指学生求学期间因不能工作而放弃的收入即个人机会成本。

此外,还可以把职业教育成本分为生存性(消费性)成本和发展性(资产性)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等。

二、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矛盾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渗透和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成为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形成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任务。据初步统计,三类教育(高等专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达1214所,在校生达454.51万人,分别占高等教育学校数的66.96%和本专科在校生数的49.96%.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产业技术工人和生产管理人才。然而,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从数量紧缺转向结构性紧缺。同时,部分地区忽视职业教育,教育资源浪费和流失,职业教育的毕业证书与劳动就业不能有效地衔接等等问题,导致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不理想,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主要包括:

(一)在职业教育的地位上,理论、法规、宏观方针的“高位”与现实、操作、具体政策的“低位”之间的矛盾。颁布十年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选择。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往往被看作是“低等教育”、“脆弱教育”和“淘汰教育”,社会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选择上,无形中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二)在职业教育的需求上,存在市场需求和个人求学取向上的矛盾。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代表工人技术队伍的“蓝领”阶层奇缺,在很多发达省份,出现了技工荒。针对这些现象,各地各行各业都在呼唤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从而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加强了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然而,高等学校连续几年大幅度扩招,拉动了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据一些本科高等学校附设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反映,年计划招生与实际之间相差很大,报到率只有原计划的70%左右。另一方面,在就业政策上,以学历为导向,按照学历文凭的高低确定经济收益也使得职业教育倍受冷落。年轻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不愿意选择淘汰机制下的职业教育,家长苦心经营让孩子挤上高考的“成才桥”,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

(三)在就业待遇上,其他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存在不对等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学历文凭为主导的劳动就业体制,重学术、轻技艺,重文凭、轻能力。缺少大专以上文凭的高级技工或技师工资待遇和地位一直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其他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比照没有等值标准。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其待遇长期得不到提高,从而,有意图想继续深造的人群也不会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从而使技能人才体系步入“技工待遇低——不愿当技工——排斥职业教育——技工荒”的恶性循环之中。

(四)在经费的投入上,办学成本高与实际投入不足的矛盾。职业教育是花钱的教育,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培养教师等等,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但在我国“学校本位”的办学模式下,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必然需要政府的大规模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上,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据统计,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大约只占6%的财政预算,不可能保证职教办学基本条件,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瓶颈。当前,多数职校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不少学校实验基地和设备不能适应教育工作需要,有的学校就连必要的教学设施也得不到保证。

(五)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统筹协调与部门分割的矛盾。职业教育是一个需要统筹规划的教育体系,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应有密切联系,协调机制和整合资源非常必要。然而,职业教育分属教育和劳动等部门,这种离散体制难免造成各自为政、互不衔接、资源难以共享、整体结构失衡、政策不一致等体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六)在教育功能上,面临学历教育不断发展与职业教育培训被边缘化矛盾。我国学校本位的模式选择,决定了正规学历教育的主体地位。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学历教育伴随着扩招,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因为中等职业教育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高等职教招收的绝大多数也是高中阶段应届毕业生,生源逐渐被断流,导致职业教育培训被边缘化。实际上,职业教育是最大众化、实用化、社会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它的重要功能是,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吸纳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在岗职工以及新农民接受再教育。

(七)在培养模式上,存在产教结合与校企脱离的矛盾,多样化与单一化的矛盾。首先,教产结合、校企合作、互惠双赢应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佳途径,但在实践中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是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力度不够。其次,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就业需要、升学需要,服务于第一、二、三产业类和多个行业和职业工种,服务于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这些都要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多样化。然而,职业教育由于受到历史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教学模式单一化,已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

三、职业教育成本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强调职业教育“产品”的公益性,职业教育全部由国家投资,职业学校成为按国家指令计划加工“产品”的车间,职业院校没有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更不需考虑教育成本和成本补偿问题。职业教育管理是纯粹为完成特定的单一的教学和管理任务而服务的,虽然具有较强的统一性、针对性、规范性,但缺乏明显的系统性、完整性、灵活性、前瞻性和效益性。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相当粗糙简单,即使存在,也是不完整的,缺乏约束力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革,尤其是职业教育的突起,职业教育的决策者和实践者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和市场竞争的压力,逐步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一些管理原则和管理制度。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院校内外管理仍然大量存在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痕迹,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普遍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推动职业教育产业发展应有的思维力和运作力,很少考虑教育成本在整个职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根本没有投入产出、成本效益观念和相应的教育成本管理制度,管理与教育成本脱节,不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失控,办学效益低下,使得一些职业院校的存在和发展陷入困境。

随着职业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成本效益观念应成为职业院校管理决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必须改变目前职业教育管理上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状况,把教育成本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职业教育成本核算只局限于对国家教育事业费的计帐算帐,成本构成简单地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类。前者包括人员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障支出,助学金及离退休人员费用等;后者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它支出。这种成本项目的划分过于简单粗造,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未能区分职业教育的费用和成本之间的差异,成本项目和非成本项目界限不清,许多非教育费用(如离退休人员经费、非教学人员费用、公费医疗费等)被纳入教育成本,不能准确地反映和评价教育成本水平。因此,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和教育产业发展要求,建立更为严密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和核算模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亟需进行。

1、通过对教育成本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握如下几点:

(一)职业教育从性质上说属于教育产业活动,教育成本核算成为必然并日趋重要。

(二)教育成本具有一般成本的特性,虽然职业教育“产品”具有特殊性,但教育成本的转移和补偿与一般产品成本转移和补偿类似,职业院校教育成本转移的结果是使其“产品”增值即人力资本增值,教育成本支出是通过“受益者”,即国家和学生本人来实现补偿。

(三)职业院校现行成本核算模式未能剔除非教育费用,造成教育成本虚增现象。

(四)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还没有为职业教育产业活动提供法律健全、规则统一、竞争公平、运转有效的市场机制,影响职业教育成本的非市场性因素较多,高职教育成本管理尚待完善。

(五)职业院校产业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培养专业人才、科学研究和校产开发。但培养专业人才是职业学院的核心工作,这一核心工作支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成本。

(六)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不能一味地追求教育成本最小化。事实上,职业院校在教育成本核算上追求最小化是难以做到的,只能以适量的成本来实现其教育目标。

2、职业教育成本核算的目的:

以适量的教育产业资本,培养数量较多、质量合格专门人才。在“最少化成本”的驱动下,往往容易带来职业教育质量的丧失和教育目标的偏离,导致职业教育个别目标与其社会职责相悖现象,进而为整个社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还要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教育成本是不断上升的。

3、导致教育成本上升的因素主要有:

(一)科技进步,使职业院校新增固定资产价值不断增加;(二)人员经费增长;(三)人们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四)职业教育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五)职业院校难以如企业一样建立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六)物价上涨,导致高职教育成本上升。此外职业教育成本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专业特点、生源质量、教学方法、管理制度、教师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等。

四、职业教育成本控制的具体内容

职业教育成本控制是职业教育成本管理的核心和生存的关键。职业教育无论规模的大小、条件的优劣和行业的特性,都应该把成本控制放在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成本控制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把成本有形地降低下来,而是通过成本的运筹,无形地改善教职工的素质,以点带面,达到提高其工作质量,建立有序的、规范的、可操作的和可持续改进的成本调控机制-成本控制体系,使成本控制效果取得从一种偶然性变成是多种必然性。

1、设备购置费、折旧费的控制

在职业院校教育成本中设备购置费、折旧费占总费用的比例最高,在该例中为36.94%.职业院校广义的设备、设施包括:试验仪器、设备;实习、实践设备;图书及图书馆;教室及阅览室;学生宿舍;食堂;运输设备等。要想使设备、设施的购置费、折旧费得到有效的控制,首先确定院校的规模。院校的规模要根据国家和本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进行确定,不一定要追求大而全,要有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经济规模;其次,要确定院校合适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绝不可广而杂,应选定适合本院校发展的一个或几个大类专业,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得效用;第三,注重实习、实验、实训等教学设施的长效性。对于一些定型的、通用的、改进余地不大的,可以多年长期使用的实习、实验、实训教学设施应加大投资力度;第四,提高实习、实验、实训等教学设施的利用率。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可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不同的时间分多批次进行实习、实验。避免有些实习、实验教学设施使用一阵,闲置一年,甚至闲置多年;第五,做好建筑物、地下管网、道路等永久性设施的长期规划。对于院校的长期规划必须广泛的调研,进行多方论证,在留有余地基础上确定基建项目。要坚决杜绝那种今天建,明天拆,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

2、教职工费用总额的控制

在教育成本中教职工工资占总费用的比例,在该例中排在第三位,为16.6%.教职工工资每年都在递增,要想降低教职工工资占总费用的比例,则必须减少教职工人数。那么如何减少教职工人数呢?

减少教师人数。过去,我国职业院校均规模小,生师比低。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扩招,生师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到近年以达到15∶1左右,但仍有潜力可挖。如果一个院校开设的专业较多、较杂,一是实习、实验、实训教学设施跟不上;二是没有专业规模,必然单班课多,课程种类、门数多,就必然需要配备较多的教师。如果配备的教师少,教师上课的课时、课程门数必然多,教学质量就必然无法保证。因此必须形成大类专业,这样上同一门课的班级才能较多,才可能多安排合班大课;这样教师上的课才能专而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节约师资的目的。

减少后勤和行政人员数量。院校后勤工作应尽可能社会化,减少后勤人员,行政部门一定要精简机构,对于工作量较少行政部门职位可由教师兼职。符合任教条件的行政部门职员也可兼任教师。

3、其他费用的控制

其他费用主要包括:招待费、院校设备维修费、助奖学金、社会保障费、取暖费、职工学生活动经费、校园绿化修缮费、物业管理费、培训费、车辆保险费、福利费。其中节约空间较大费用有:招待费、院校设备维修费、校园绿化修缮费。

招待费的控制应从领导做起,应包干到人,节约提成,超支自负,要让领导真正觉得是花自己的钱。这样才能使招待费得到有效的控制。

院校设备维修费应该是有减有增。对于一些形象维修工程,不解决实际问题、敷衍了事、修了坏、坏了再修的维修工程应该减少开支。要解决好维修与新建的统筹规划和预算,如有的设备、设施在短时间内的几次维修费比新建、新购还花钱多,这样的设备、设施就没有必要维修。有设备、设施经过简单维修,就可修旧如新,可再使用多年,如不修就可能报废,就必须维修,如计算机、课桌椅等。因此维修工作必须加强管理,及时维修,保证维修质量,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达到节约资金、减少投资的目的。

五、树立战略性职教成本管理思想

(一)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本管理范畴过窄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职业教育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察单位的教学成本会造成学校投资、教学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学校的任何一个学生从招生到毕业,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教学成本,而是贯穿整个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教育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职业教育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职业教育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2、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在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管理的这一目标,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下降。因而这种成本管理是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成本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应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高效管理。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在院校的教育成本,而且要关注其学生在社会上实现的效益。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职业教育单纯依靠成本的降低来获取优势是不可能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更多的应靠技术的投入,从而产生更大的收益,也即现代成本管理中所谓的相对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成本效益。

(二)现代成本管理的立足点

现代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职业教育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职业教育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职业教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通过分析比较传统成本管理和现代成本管理,可以概括现代成本管理的立足点如下:

1、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

现代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产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比如院校进行人工成本管理,按“降低成本”的需求,院校宜雇佣年龄相对较大、授课熟练程度高兼职的员工以便降低人工成本。以“成本优势”标准衡量,企业应从长远出发雇佣年轻、文化程度高的员工,利用学习曲线,以获得较长时期的成本优势。

2、立足于总体发展战略

现代成本动因的理解应是职业教育战略高度上的,它不仅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院校的规模、市场开拓、院校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为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教学的全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向后延伸到就业单位的聘用。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市场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教学成本、招生成本、就业成本,以及对就业单位的培养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职业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成本管理以院校的全局为对象,根据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它把院校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现代成本管理从院校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院校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院校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