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

有关学习的对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学习的对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学习的对联

第1篇: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液灌流;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血清生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 R5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b)-002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and curative effect of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and blood perfusion on the serum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organic phosphorus poison.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9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organic phosphorus pois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lood perfus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and blood perfusion. Results The cur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recovery time, coma continuous time and ICU length of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4.25±0.64)d, (5.73±0.63)d and (7.21±0.47)d, which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Blood perfusion; Acute severe organic phosphorus poison; Serum biochemical indicators

有C磷农药具有较强毒性,可导致严重心肌损伤[1]。对于急性中毒有机磷中毒患者应及时给予急救措施尽快清除体内毒素,给予持效解毒药物治疗[2]。传统临床给予阿托品、氯磷定、抗感染等治疗,可促进改善有机磷中毒患者预后,但难以主动清除体内毒素,效果欠佳[3-4]。该研究中给予在2014年8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48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的96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均符合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诊断标准,排除伴有严重脏器疾病、服用有机磷农药史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为21~68岁,平均年龄为(43.8±6.8)岁,其中12例甲胺磷中毒,9例敌百虫中毒,8例敌敌畏中毒,19例乐果中毒;对照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为20~67岁,平均年龄为(42.9±7.1)岁,其中11例甲胺磷中毒,9例敌百虫中毒,9例敌敌畏中毒,19例乐果中毒。且两组在性别、年龄、中毒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均给予两组患者洗胃等常规对症治疗。首次静脉注射10~20 mg阿托品(名称:硫酸阿托品片,批号:B14200002459),之后再根据患者反应与耐受性,重复静脉给药;首次静脉注射1 500~2 500 mg氯磷定(名称:氯磷定注射液 ,批号:0206102),再根据患者情况,重复静脉给药。且两组经seldinger技术建立血管通路,留置双腔血液透析导管。

1.2.1 对照组 经血液灌流治疗。选择单泵血液灌流机,灌流器HA230,速度200 mL/min,时间120 min。给予25~30 mg肝素钠抗凝,治疗期间每30 min增加5 mg,结束前30 min停止增加。给予空气回血以防毒素再次回到体内,再根据患者情况确定治疗次数。

1.2.2 观察组 经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选择旭化成ACH-10床旁机,FH1200滤器,灌流器HA230。在血滤器前安装灌流器,速度200 mL/min,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于2 h后将灌流器取掉,单次血液滤过治疗时间为6~8 h,根据生化、血气分析对置换液配方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治愈、死亡人数;②记录并观察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昏迷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③血清生化指标:WBC(白细胞计数)、CRP(C反应蛋白)、BUN(尿素氮)、Scr(肌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愈率对比

观察组治愈率为97.9%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昏迷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为(4.25±0.64)d,昏迷持续时间为(5.73±0.63)d,ICU住院时间为(7.21±0.47)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3 两组血清生化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WBC为(8.29±1.1)×109L、CRP为(7.3±2.2)mg/L、BUN为(9.6±1.8)mmol/L、SCr为(132.6±35.4)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当今社会农业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中有机磷农药使用最为广泛,因此导致有机磷中毒事件发生率不断提高,得到医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传统临床治疗主要采用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等治疗,但疗效欠佳[5]。之后临床上逐渐推广采用血液灌流治疗药物中毒,该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清除血液中脂溶性较高、易于蛋白质结合物质,具有一定疗效。但针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来说,难以控制病情病死率较高,其原因为血液灌流仅可对机体毒物进行清除,但不能控制毒物导致的机体病理性改变,未能纠正毒物所导致的水、电解质失衡,且不能有效控制急性肾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6-8]。

连续血液净化是通过连续、缓慢的等渗方式对水分与溶质进行净化的治疗方法,其具有较强清除分子溶质能力,血流动力学稳定且能够良好控制氮质血症[9]。此外通过连续血液净化还可有效清除机体中IL-6、IL-8及TNF-α等炎性介质,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稳定。给予有机磷中毒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期间,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保障机体肾脏及其他脏器功能恢复,进而有效控制治疗中对脏器的不良影响。该研究中观察组治愈率较高,且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昏迷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治疗后观察组WBC、CRP、BUN、SCr等血清生化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李双峰[10]研究也显示,给予42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结果显示治愈38例,死亡4例,治愈率90.0%,表明该方式能够有效清除体内毒素,改善预后,与该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清除机体内毒素,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了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清生化指标,预后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张如梅,王波,邵可可.HP合CVVH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AST、cTnI、AMS 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3,53(36):51-52.

[2] 周宇明.血液灌流与血浆置换联合抢救老年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79-4881.

[3] 高宝安,陈世雄,向光明,等.血液灌流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2,32(22):1247-1248.

[4] 朱晖.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序贯性血液净化治疗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 2012(4):148.

[5] 石磊.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568-5569.

[6] 刘卓,王倩梅,尹文,等.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观察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5,28(10):93-97.

[7] 王大芳.血淀粉酶和 C 反应蛋白在有机磷中毒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5):823-824.

[8] 毛明伟.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急性重症毒物中毒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 2013(6):150.

[9] 周俊杰,章雄军,罗琼湘,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观察[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3):201-202.

第2篇: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

一、莫做“联盲”——学贴对联

春节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怎样贴,哪个贴在左,哪个贴在右,有很多人是不懂的。笔者问过学生这个问题,有的说“乱贴”,有的说“不知道”,贴错对联虽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贴错对联,实在是愧对祖先。

要正确贴对联,首先要辨别上下联。结尾字是仄声的(也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就是上联,结尾字是平声的(也就是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是下联。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海”是仄声,“江”是平声,那么,“生意兴隆通四海”是上联,“财源茂盛达三江”是下联。

其次,看横批的书写顺序。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如“财发喜恭”那么上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贴右,下联“财源茂盛达三江”贴左;如果横批是从左向右书写的,那么上联贴左,下联贴右。

有学生拿出一副对联来问笔者“福星高照平安宅,好景常临康乐家”,这两句尾字都是平音的啊,怎么贴呢?如果上下联的尾字都是平声,那就选择用方言发声比较短促的为仄声,“宅”就是发声较短促的,因此,“福星高照平安宅”是上联,“好景常临康乐家”是下联。还有“梅开五福(上联),竹报三多(下联)”,也是如此。“宅”字“褔”字在普通话里是平声,但在古代这两字是仄声的,而方言保留了部分古音,因此可以用以上方法来判断。经过学习,学生觉得学到实用的东西了,平时在哪里看到对联都要按老师教的方法认真检查人家贴得对不对,有的还把自家贴错的对联揭下来重新贴。

二、讲读课文——融入对联

在课堂上教对联,只能讲几节课,更多时间是要讲课文的。因此,在讲课文时融入对联,就可以把对联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作用。

1.用对联导入课文

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用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导入课文:大家知道苏轼是哪里人吗?这副对联里的三词客和四大家又是谁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笔者适时介绍苏轼是四川眉山人,这副对联就是挂在眉山三苏祠的,三苏即父苏洵、弟苏辙、兄苏轼,合称三苏,四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上下联都是称赞苏门父子的,而苏门父子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高,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吧。笔者教的是旅游专业,学生对眉山三苏祠的这副对联很感兴趣。

讲《药》时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导入《药》的作者鲁迅。用“一夜风流项链即锁链,十年劳苦变老妇”导入《项链》等等。

2.用对联概括课文

对联是非常精炼的语言,言简意赅,运用对联概括课文,是一种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培养简洁表达的好方法。如用“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郑人度足买履,度忘丢履”来概括《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用“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妇三桩灵誓;世上冤,冤冤难比窦娥千古奇冤”来概括《窦娥冤》。

三、带团导游——嵌入对联

导游班的同学,节假日会到旅行社兼职,学了对联知识后,会有意识地从景区的千古名联和相关的对联故事中找出许多话题,成为讲解的素材,让导游词增色不少。如惠州西湖的六如亭,是坡侍妾王朝云的墓,以往同学带团,从亭子穿过就离开了。学了对联之后,他们会把这个亭的对联“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明月冷梅花”读给游客听,并解析之。这样,景点就也有了内涵,讲解起来内容也丰富多了,学生们逐渐喜欢上了对联,把导游时拍摄下来的对联与老师共赏。

四、激发兴趣——趣讲对联

在传授对联知识时,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举例的时候要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如坡偷改小妹联: 坡的妹妹才貌双全,能诗善对。为了替小妹找到如意郎君,苏家准备以文招婿。富家公子方若虚对小妹早就倾羡,于是呈上几篇诗文,小妹看了觉得平淡无奇,用联批复曰: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坡生怕这样的联语得罪了方家豪门,便悄悄地在小妹的上下联尾各添一字,方公子读后喜出望外,笔者问同学们添了什么字?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已见,争先恐后上台把添的字写出来,写了几十个,然后再筛选,最后一致认为是这样添加:“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真是准确无误。同学们学到了知识,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同学们也把网上流传的对联拿来与笔者分享:“抄语文,抄数学,抄英语,抄抄就过;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考考都愁”,还有“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搞笑的“爱国爱家爱师妹,防火防盗防师兄”。在互动中,同学们体会到对联的妙趣,在笑声中又了解到有关对联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五、降低门槛——学对对联

据有关统计,各级楹联学会的会员约有10万大军,加上爱好者的人数,有100万。对于我们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这个数字实在无法让人兴奋。要让对联这一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字魅力的形式深入人心,传承下去,就不能过分讲究对联的平仄、工整。尤其是对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职生来讲,难度大,他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对联的普及。就好象把一个苹果挂得太高,他们跳起来摘不到,跳多几次就再也不跳了。因此,笔者在对联教学中,遵循“内容由易到难,字数由少到多,平仄由宽到严”的原则。比如,有学生家在黄山洞,就以“黄山洞”为上联出题,学生也以地名作下联,有的对“碧水湾”,有的对“碧桂园”“黑龙江”等,学生是脱口而出的,觉得难度不大,兴致倍增。然后又加两字以“日照黄山洞”为上联出题,学生对“日落黑龙江”“春到碧桂园”“雨打红河谷”等。虽然第二字的平仄和上联没有对立,虽然出现了重字,但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就应给予鼓励。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也能对出“月出金耀园”“春回碧桂园”“雷鸣蓝波湾”“风吹银河湾”等佳对。相信经过科学的训练,学生是能够学好对

联的。

六、提供阵地——开展对联课外活动

为了巩固对联知识,要适当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利益于课外”,提高学习效率。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征集最喜爱的春联或收集名胜古迹对联,并进行展示。第二,组织讲对联故事竞赛活动。第三,成语妙对。有些成语是两两相对,妙语天成,宛如一副副精妙的对联,让学生为这些成语配对,如“瓜熟蒂落”对“水到渠成”等。第四,古诗文对句比赛。古诗词里有很多对仗工整的诗句,让学生找出来。第五,指导学生写反映学校生活的对联,如寝室对联、课室对联、社团对联等。

第3篇: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

关键词:对联 学习兴趣

对联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也渐渐把它淡化。其不知如果能巧用对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现就从教学的实践中摘出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关的几种对联,例说如下:

1.谐音联。北宋丞相吕蒙正,少年丧父丧母,家境十分贫寒。他向邻居亲朋求借,人们都不肯接济他。这种贫富不均的现象,使他深感不满。春节到了,家中空无一物,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先让学生动脑筋,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有的虽然回答了,但不在点子上。老师最后给出了答案,学生顿感省悟,激发兴趣,收益颇大。

2.双关联。一次一位学童遇到秀才,这位秀才狂妄无比,藐视学童,狂秀才骂道:“稻粱菽,麦黍稷,这些杂种,哪个是先生?”这位学童从容应对,“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必问老子。”“稻粱菽,麦黍稷”本是五谷,狂秀才说这些“杂种”,表面上指的是五谷杂粮,实际上骂这位学童为杂种。哪个“先生”,表面上是“先生”实际上又是指这些谷物种下地后,哪个先出土。然而这位学童毫不示弱,从容应对,“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必问老子。”也是一句双关,对仗工整。诗书易,礼春秋是四书五经中的代表作,许多正经,即是读书中的正经,暗指何必去装那些正经呢?既有正经在,又何必去问“老子”,表面上指的是道学家老子,实际上是学童自称为“老子”,狂秀才无奈,只好逃走。经过分析,学生的思路大开,忍俊不禁。在愉快教学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3.类比联。刘伶和李白都是酒仙,李白的“斗酒诗百篇”已家喻户晓。向一家饭馆写了这样的一副对联:“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瓦缶澄来银无影,金刀割处玉无瑕”(豆腐行),把洁白如雪的豆腐和银玉进行类比。“许多丘壑胸中贮,无数烟云笔底生”(书画店)“今晚栖身留燕窝,明朝展翼赴鹏程”(旅店)“行程远大,脚跟须站稳,工作浩繁,步奏要分清”,横批“始于足下。”这些对联,都是运用了类比的方法,由此失误联想到彼事物,事物之间都具有类似之处,这样拿来比喻,十分妥帖,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状物比拟的准确性。

4.即席联。一次我把这样的对联讲给学生听。少年时的李鸿章,从小跟周老先生读书,时值盛夏,一天周和李同行,走到塘边,他俩脱下衣服下塘洗澡。周先生随口吟出了“千年古枝为衣架,”李鸿章随口应对“万里长江作浴池。”有一次李鸿章的父亲在算账,自言自语道,“日用千金,支付不易”,李鸿章马上答道:“花开万朵,色彩无穷。”这些对子对的既俏皮而且有气魄。

欧阳修未出仕时,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一天暮色苍茫。他背着书囊,匆匆来到一座城下,此时城上有一老兵把守。欧阳修说,读书人远道而来,进程求宿,老者求一联以对,“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欧阳修道,“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生气地说:“我是要你来对的”。欧阳修说,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恍然大悟。原来他对的是“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老兵打开城门,让欧阳修进城。所有这些即席对子,可以培养学生们急中生智的能力和遇事应变能力,实际上也是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5.多主题联。同学们在学习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时,其中有些对偶句子,实在使我们玩摩不已,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无题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数人理解为这是对爱情的忠贞执着。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也有人把这两句作为歌颂教师的形象而引用。还有的用它来歌颂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精神,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直到生命的结束。究竟是些什么,主题是多角度的,只有自己去理解。因此这些句子,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李商隐诗歌中的对偶句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往往不拘于特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只注重感情本身的表现,于是常常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境界,引起了古今读者的共鸣,读来爱不释手。

第4篇: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梳理探究;分析

1.什么是“梳理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梳理探究”刍议――以人教版为例[J].语文建设,2013年12期

第5篇: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对联

在制作小学语文积累运用《趣联巧对》多媒体课件时,我主要从如何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两个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在英特尔R“未来教育”中说:“我们整个业界都认识到,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概念和内容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松下围棋,松子忽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部分,我充分运用动画,制作了两幅Flash,使课文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大大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而且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件开发程序是用Authorware,片头制作用的是Flash,从对联的起源再到它的演变的过程,产生电影效果,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超越了时空,制造了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到对联形成过程中漫长的历史长河情景,又通过动画效果演示和图片资料展示部分名联,形象直观地表现了历代名联的形成与形式;同时,还利用Authorware极强的交互功能,制作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现场操作并回答,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尾展示的是我国历代部分名联,利用图片制作成演示效果,同时,配以古筝《平湖秋月》,使用同学们在意境深远的音乐声中回味和加深对课文知识掌握,教学效果极好。

2、以情景展开,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主是能够创设形式多样、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老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让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究。

在《趣联巧对》一课中,我采取了多种导学形式,如知识结构式、文字图片资料式、问题探究式等。首先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然后展示探究问题让学生置身其中。制作时我从趣联故事、读读背背、对联漫谈、拓展练习、名联欣赏等五个方面展开,并利用相关动画和文字及图片,以情景展开,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需要掌握的对联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3、变抽象为具体,做到“润物细无声”

对联虽然常见,学生从感觉、知觉、表象上并不感到陌生,但要一个小学生真正说清楚它的起源、用途以及具体的对仗要求,他们也很难描述清楚。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官,帮助他们建立起空间想象能力。如在讲:“稻草捆秧父抱子,竹蓝提笋母怀儿”这幅对联时,“稻草捆秧”、“父抱子”,以及“竹蓝提笋”、“母怀儿”概念比较抽象,好像联系不大,学生疑问也较大,我就利用两张图片来具体说明了这幅对联的意思,化难为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认识。

4、增大了课堂容量,形成良好的“人机互动”达尔文说过:“最大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应有效地把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在《趣联巧对》制作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解疑、自学探究,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和良好的互动空间。一是引导学生个体研究,提供并教会操作使用方法。二是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思维和提示,以学促思。专门制作了拓展练习(如图所示)。有对联对仗、填缺字联、连线配对、名联欣赏等。通过学生亲自进行拓展练习的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能熟练和掌握对联对仗的基本规律。

5、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目的在于改进课件的设计,便于提高质量和性能;总结性评价是在课件开发结束以后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对课件的性能、效果等做出定性、定量的描述,确认课件的有效性和价值,为课件提供改进意见。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根据评价结果合理地进行修改,以进一步提高课件质量和效果。

第6篇: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对联教学 教学探索

对联教学过去私塾里先生和学生对对子,先生一句,学生一句,你来我往,天南地北,古今中外,风俗人情,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尽囊其中。这样,既开阔了思路,锻炼了思维,又提升了文化品位,那真是一种文人应该过的日常教学生活。于是我常常感叹现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失落,缺失了过去文人的那种雅趣。我教的是高职升学班,虽然学生文化基础并不深厚,但是头脑灵活。我认为只要努力引导,学生完全可以把对联对好。于是我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教学探索,收获颇丰。

一、兴趣引导,寓教于乐,渗透对联知识。

1.以春联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对联成为师生的共同话题。我利用新春之际,让学生到农村搜集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于是很多充满新年喜庆和美好愿望的对联被带到了课堂上。如:“创大业一帆风顺,走鸿运心想事成。”横批:“吉星高照。”再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万象更新。”还有:“九州瑞气迎春到,四海祥云降福来。”横批:“一帆风顺。”我自己也到农村老家用数码相机拍了很多春联,并用多媒体给学生放出来,那大红的纸,那或行或楷的有力的字,使学生又仿佛沉浸在过年的热闹之中。在这同时,师生又是在共同享受春联这种风俗和艺术带来的快乐。当然我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让学生关注春联,让他们知道:对联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春联是中国独有的春节民俗形式,春联与京剧、昆曲一样堪称国粹,其深邃的寓意、优美的形式是外国文字所无法企及的,但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越来越不会做“对子”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文化艺术的倒退;春联需要保护和抢救,需要传承,并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延续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2.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对联故事,激发学生兴趣。有名人早慧的,如:于谦小时,出口惊奇,誉为神童。一日,先生外出,众稚童便嬉戏。先生归,见状欲罚学生,小于谦上前说:“功课都已做完,请先生面考。”先生目睹乱状,见生上窜下跳,桌歪凳斜,便以此为课题曰:“手攀屋柱团团转。”于谦张口便对:“脚踏楼梯步步高。”先生又曰:“三跳跳落地”,于对曰:“一飞飞上天。”先生惊讶,心想于谦将来必成大器,果然,后来于谦成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

这个简短故事,富有生活情趣,又含有两个对联,这两个对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寓意极佳。

有民间戏谑的,如:“有个酒汉酒瘾特大,一日不喝也觉难熬,不几年便把家产‘喝’得净光。只得去讨饭。一天深夜,瘾癖大作,便去邻家敲门。邻人不肯启栓,先在门里问话。他们门里门外一问一答,形成了饶有趣味的添字俗语对句:

谁?

我。

何往?

特来。

老兄好,

小弟安。

几时回府?

明日返舍。

去不敢屈留,

来定要叨扰。

灶下无灯无火,

厨中有酒有肴。

为客贪杯断非君子,

做东惜酒亦是小人。

夜已深不可传杯弄盏,

天未明正好行令猜拳。

咚咚咚当当当三更三点,

来来来斟斟斟一口一杯。

瞧,这酒汉的无赖劲多可笑。”[1]P99

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感受了俗中之雅,而其中正是对联在生活中的妙用。

有名人立志的:“少年年纪虽小,可谈吐不凡,很有抱负。他同学的爷爷何殿甲出了一上联让他对:‘不为列强之奴仆’,想了一下,对出了‘誓做中华之主人’的下联。在天津读中学时,有位同学要东渡日本留学,题赠一联:‘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全联仅8个字,气势磅礴,语出非凡,字里行间表现出未来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壮志豪情。”[2]P124这个对联故事语言虽简约,但表现内容却很丰富,其弦外之音尤耐寻味。

有人物形象的:同样是描绘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全国各地的寺庙的对联又各不相同:“济南千佛寺:‘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开封相国寺:‘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四川灵岩寺:‘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2]P126这几个对联,既写弥勒佛的外在形象,又写出在笑什么,又为什么笑,以及大肚能容的品质。学生听到这几副对联,弥勒佛形象便宛若在眼前了。

这些对联故事,有名人的,也有民间的;有嘲讽的,也有是笑话的;有庙宇的,也有书院的;有行业的,也有游戏的;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那妙趣横生的情节,那或雅或俗对联词句,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这些都让他们体味到,什么是有文化的生活。

3.借对联故事,渗透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第二,词性相当。第三,平仄相谐。古代汉语中,平声以外的上、去入声均为仄声。这里有三层意思:首先,上下联相同位置节奏点的字平仄要相反(其他位置的字可宽);其次,上联及下联中节奏点上的字平仄要交替出现;其三,上联末字要用仄声,下联末字要用平声。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七字联中,其声律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此上联第二、四、六为仄平仄,下联第二、四、六字则相反,上下联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均交替出现,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2]P3

实际上,古音分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故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声。阴平、阳平为今天的平声,上声、去声化为今天的仄声。

让学生对对联,前两项完全可以做到,而第三项则太难了,“汉语的音韵学,向称为‘绝学’。对联的声律讲究,不是高中学生轻易驾驭的”。[4]P238但我不想就此却步,我大胆割舍,降低平仄的要求,只让学生把握其主要的。另现在的对联平仄要求有如下表述:平仄对仗有两条,“一是上下联对应的字逐字、逐词相对,但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是上联末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字必须是平声,这第二点不能通融”。[5]P19也就是说,句中平仄可以通融,可以放宽,但“仄起平收”是必须坚守的原则。据此,我对第三项要求中只让学生做到“仄起平收”,也就是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的三四声,为起句;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的一二声(大致以此要求,因为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要归到仄声里去),为收句的基本要求。在这里,我又给学生介绍了正对、反对和串对的基本形式。

二、重在诵读、积累,因为厚积才能薄发。

让学生诵读古代声律启蒙,进一步加深对对联的感性认识。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对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6]P1“天对地,风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6]P53

课上课下,我也让学生积累了不少的经典名联。如刘海粟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郑板桥的“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李苦禅颂竹的“未出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蒲松龄借项羽勾践以自勉的:“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赞颂司马迁的:“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写风景的:“风移竹影有声画,月泻梅花无字诗。”有关于读书做人的:“何必读尽圣贤书,能全孝友便为实学。”“读圣贤书岂独摘句寻章,须将践履工夫尽所人道;处世间事何必市恩掠美,只要本分做去求个天知。”通过诵读与积累,学生的对联知识储备不断增多,对于对联知识就有了逐步的感知能力。

三、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内化能力。

1.以老师为主,逐步推进。在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和基本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我以现成的春联为主,在课下选好上联,让学生课下对,再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把学生的对联用投影展示出来,与学生一起评点。如一上联为:“一夜连双岁”,一生以此联想出了:“一拜乐两亲”,一生干脆以俗语入对:“四两拨千斤”,可谓妙对。又一上联:“春风暖大地”,学生对为:“繁星点苍穹”,“彩云饰晴空”,“冬雪兆丰年”。一生则凑成了四季联:“夏雷震长空”,“秋雨爽人间”,“冬雪映新年”。

我结合班级学生多有偏科的特点,出一上联,希望通过对对联来提醒学生,提高对弱科重视,下狠力气补弱。我所出上联为:“狠补弱科,再扬强科,科科均衡共进”,学生的下联涉及各个方面。有学习方面的:“先抓重点,后顾难点,点点并驾齐驱”,“精炼难题,广涉易题,题题全面得分”,“猛抓数学,不忘文学,学学奋勇争先”;有做人方面的:“重视大节,又观小节,节节完美向前”,“先做小事,再做大事,事事竭尽全力”;有争时间方面的:“力拼今日,后享明日,日日稳步俱升”,“狂抓课堂,又争食堂,堂堂分秒必争”;有管理方面的“鞭策男生,鼓励女生,生生努力向前”;有军事方面的:“先打残兵,再克强兵,兵兵全都不留”……

2.从以师为主的师生互动,应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的生生互动。我发动学生自己搜集好的上联,让其他同学对。一生找一上联:“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学生对曰:“竹生竹笋,笋新竹旧,旧生新”,“鞭绕利剑,剑刚鞭柔,柔克刚”,“德报怨仇,怨邪德正,正胜邪”,“水激山石,山静水动,动激静”。再如上联为:“几点梅花添逸兴”,学生则直接以诗句和化用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哪处早莺争暖树”。再一联“三春花露酿美酒”,一爱好音乐的学生对以“五韵丝竹奏妙音”,而一关心环保的学生则对以“四季树林吸废尘”,而一爱好美食的同学对以“四喜丸子做佳肴”,此联一出,同学们大笑,为他独特的思路与幽默的风格所吸引。而一生则对了一大串:“四面楚歌去战心”,“五月天空迎夏光”,“六朝旧事随流水”,“七巧仙女织彩云”,“八仙宝物显神通”,“十载寒窗铺前途”,“百家讲坛创辉煌”,“千里之外飘花香”,“万众一心抗非典”。

我本来还担心学生这些对联会难以对出,没想到学生对的超出我的预料。一位女生在周记中写出了自己学对联的切身体会:“我发现自己最近喜欢上了对联,感觉挺有意思,以前我不敢对,总以为那是只有很深学问的人才可以对对联的,对于平庸之辈的我来说,可算是高深莫测的事了。可最近我发现它并不是那么高深,老师给我们讲了关于对联的一些知识,我便尝试着去对,没想到还能对出个样来,对联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对联的基本能力,而且还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也激发了我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周记使我树立了信心,更坚定了我全面展开对联教学并坚持下去的决心。

高三级部要征集一些振奋人心的口号制成横幅,有的同学用了四字排句,而王春萍同学则自成一联:“激情挥汗三百日,潇洒泼墨五月天。”因其充满斗志与突显自信,有幸入选,这说明对联意识已经深入学生的内心,把对联当成了生活中的一种表达形式,这是我盼望已久的。

四、班级管理因为对联的引入变得更加理性。

以前班级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自己往往很心急,不假思索地批评学生,往往伤到学生自尊,效果也不怎么好。

一天,班里一个爱看魔幻武侠小说的学生被我抓着“现行”,我突发奇想,何不借对联来处理这件事。于是我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之下在黑板上出了一下联“看闲书误己误班误家国”,在班内征集上联。很快,一学生针对我常在班内给学生讲《论语》、《老子》等的实际情况,写出了上联:“读经典论古论今论中外”,对仗工整,既从正面给该生指明了方向,又是对我在班内倡议读经典的有力支持,且帮助我很好地教育了这个学生,事后看闲书的同学下决心不再看闲书了,且主动要求作为“闲书监督员”,一直自律,坚持得很好。

又一日,有四个男生上早操迟到,在语文课上,我随口出了一上联戏谑:“四个懒虫睡大觉”,马上有一学生对出:“一位‘老板’查早操”,又有一学生随后对出:“一只老鹰抓小鸡”,引得我和学生们的一阵大笑,还有一生则以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我没有一句直接批评的话,但迟到这个现象却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

没有想到,对联学习的尝试,还带来了我班级工作方式的转变,也许就是对联的出对,才让我三思而后行,少了一些简单与粗暴的批评,多了一些含蓄沉稳与耐心,这真是个意外的收获。

在对联教学中,学生养成了“搜联―记联―学联―用联―写联”的好习惯,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们从对联中汲取到了更多人生智慧,文学底蕴不断丰厚,文学素养不断提高。对联,是语文教学重要而独特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以新的视角全面观照它,鉴赏它,传承它,光大它,使对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受到更合理的重视,并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巴城.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卷一).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2]巴城.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卷四).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恪超,李文朗,梁红,张豪.中国对联库.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薛金星.语文知识手册(高中).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

第7篇: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

关键词:自主性 创新性 综合性 实践性

著名教育家姚竹青说过:“真正的素质教育=智能教育+人格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伴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世界文化大交流的形成,教育的全面开放势在必行。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大教育观,以把知识教活、把能力教实、把脑子教灵、把人心教善为最终目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呢?笔者认为活动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通过多媒体双向交互的教学形式,不但可以激活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观念,而且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变化,这样的语文活动课将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清新的活力。

笔者曾经利用多媒体设计过一节语文课外活动课《春联》。这个网页式的课件将春联的内容、对韵、历史、民俗等罗列包容。学生的兴趣甭提多高了,方寸屏幕,现天地本色,鼠标一点,驱古今中外。在教授的过程中,笔者对多媒体进入课堂,尤其初涉电子白板,利用它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活动课,培养语文小能人,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语文课外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活动的主人。全体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去,才能使得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而计算机课程是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上课时教师重点进行讲解,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动手操作,对于课件中林林总总的信息,必须拿出自己的主见,对每一个材料的取舍判断都得自己作出。学生通过课件提供的帮助,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进行创造性阅读,这就使得每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于其他同学(包括兴趣的指向、吸收的快慢、练习的多少、拓展的范围等),同时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基于兴趣前提下的活动,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活动。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栎文说:“中国的学校过于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明显不足。”语文活动课就应该是学生创造性思维驰骋的天地。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重点,自主地决定学习时间,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自主地尝试考试形式。学生还可以随时随地提取学习材料进行自学,遇到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并由计算机网络把问题传给教师和学习同一课程的学生,展示在电子白板上,师生共同研讨,圈圈点点,效果尤佳。当然,也可私下交流,主动性发挥到了极至。例如,在《春联》“河山气象”一类中,和风、春色、柳绿、桃红,这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言语,学生最有感受,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语言最易为学生接受,也最具灵活性。以此为开拓思维的训练点,给孩子们30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景色的词汇,自由组合成上下联,许多孩子对这一模块的学习内容极为感兴趣,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最多,创造出了生动有趣的对联,白板的运用,使得课堂生动了许多,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在“各行各业”一类中,学生模仿例联,还津津有味地给自己父母的职业写对联,多有趣啊!虽然是以模仿为主,但是模仿是创造的起点,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构想、新的发现、新的尝试。先不提学生的对联写得有多好,但是有想法要去写,同时敢于去写,本身就是创新,值得嘉奖!也有个别学生标新立异,超越常规,发挥了潜在的创作欲望,写出了像模像样的春联。

二、综合性、实践性的充分体现

语文活动课应该体现大语文观的特色。学生的活动不仅局限在语文学科知识上,它应该是源自“课本”,而高于“课本”,例如《狱中联欢》一课中革命者借用古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春联,生动地表达了大好的革命形式。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不是所有的古诗中的诗句都叫春联,但某些诗句可以表现喜庆吉祥之意或表达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古为今用,借为春联。这就帮助学生明确了概念,也为自己动手写春联(综合能力的表现)打下了基础。

语文活动课还应该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现。学生应灵活地用学到的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春联》作为一节语文课外活动课,旨在让孩子们在春联这个奇妙的文字世界中学会生活、学会表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联系生活理解春联的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了不同的春联应当贴在什么地方。例如,在“各行各业”一类中,知道“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出自卖酒的“咸亨酒店”;知道“进来蓬头垢面,出去容光焕发”对联是写理发师的。另外,学生还有一个课外延伸的作业:绘制一张图文并茂的贺卡,要求贺卡上要有模仿或习作的一幅对联。写什么内容,送给谁,都十分讲究,这是综合运用美术、语文、社会、科技等学科内容的很好的训练,学生通过自主模仿、自我探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同时这也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形式。

三、渗透性与训练的扎实性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将知识包装成了礼物赠送给学生,不就是在学习上进行了渗透教育吗?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包装成礼物的知识,这可比强压式的学习有乐趣的多呀!例如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在《春联》一课中就进行了渗透,在“城市商场”一类中,新百迎千年的春联是“新春佳节天意美,百年好和人气旺”,横幅是“新百迎新年”,新百是南京的大百货公司之一,许多孩子节假日都会随父母去采购。这幅对联甚至有的孩子还注意过,让孩子们站起来自己说说当时为什么会注意到这幅春联的,这也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观察的方法。再如“农村风俗”一类中,家住农村的教师收集了鸡舍上、猪圈上、灶头上、拖拉机上的春联,有不少孩子老家也在农村,这些春联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生活的气息,也会发现生活处处有新鲜。

语文活动课对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包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包装的目的并非玩玩和笑笑,课堂上还是要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网上丰富资源与学生语文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定位于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学习语文综合能力。《春联》这节课并不仅仅是一节拓宽知识量的课,还要让学生了解春联的基本对韵方法,熟读熟背一批优秀的春联,在充分感受春联语言文字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尝试对一对春联。所以,除了在“春联天地”栏目中每幅春联都包括了“注音、词语解释、赏析、扩展”四方面之外,还有“应对练习”栏目和“挑战绝对”栏目。两栏目供低、中、高各水平学生练习使用,满足学生多层次练习要求。同时,这样扎实地进行语言训练,相信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的。

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与开放性

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语文课外活动课最大的优势就是课堂的交互与开放。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监控平台,展示在电子白板上,再有效地启发、诱导学生进行阅读与训练,或者进行评价和总结。例如,有的学生对于《春联》课件的7大板块:包含“学习目标”“初识对韵”“春联天地”“奇联妙对”“畅游联海”“应对练习”“挑战绝对”等7个栏目,分不清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地乱看,这时,笔者运用监控功能一一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给予参考意见。如,获知小李同学对“城市商场”一类特别感兴趣,建议他仔细阅读有关城市商场的对联及有关的小故事,(进入“畅游联海”和“奇联妙对”栏目)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一做中等难度的“应对练习”。这样,多样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有多样的选择。对于学生创作的春联,也可通过网络播送到学生各自的计算机屏幕上,让大家共同评议,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调动了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开拓其他学生的创作思路,激发灵感,还有利于较差学生的借鉴与参考,充分发挥了人与机、人与人的交互性,使全体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全面提高。

课堂不仅交互,更因为有了网络的参与,学习不再被教室所隔断,真正实现了课堂的开放性。春联之多,绝不是一个课件可以容纳的。本课件也仅有百多条对联,因此,课堂上安排了“网上调查”,让我们了解,学生对春联知道多少;还有“网上论坛”,在网上提供学生之间交流的空间。同时还有拓展的春联故事,并设置了“友情链接”,连接了多个相关网站,鼓励同学们登录学习。这样,这一节课的意义就不仅仅是懂了一点春联知识、学会了几幅春联,而是拓宽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春联”的兴趣,这样的课意义是深远的。

第8篇: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

对联题是历年来中考所热考的一种题型,这种题目,具有很强的测试功能,能够有效、快速地检测出应试者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查形式一般为名句默写、选择填空、赏析式等。常结合文言知识、修辞手法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查。如何备考呢?请你走进2016年中考,研究其特点吧!

【真题解析】

一、压缩对联题型。

所谓压缩,即把试题中提供的材料进行压缩即为下联。

例1.(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语段下面的文字,请你为三坊七巷中衣锦坊的一幅楹联选择恰当的下联。

在福州三坊七巷,曲艺文化是最时尚、最风雅的视听盛宴。观戏听曲历来是百姓喜乐之事,有些富贵人家热衷于在自己家里搭设独具特色的宅院戏台,时常唱演这些福州的莱、戏剧等曲艺节目,为坊巷的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衣锦坊的郑氏宅院里保留着福州城内唯一流传至今的水上戏台,其设计精美,意境雅致。夜晚听戏,更以隔水听音的效果为人所称道。

上联:春暖华堂人衣锦 下联: (只填序号)

A.管竹琴弦乐其鸣 B.婉转莺歌凌紫烟。

C.千秋雅调幺相闻 D.月明水榭客听歌。

【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是给材料的对联题。因为上联是画线句前半句的压缩,下联是画线句后半句的压缩,所以,本题可以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出来,而通过选择题形式降低难度,注意对联“对仗工整、词性相近”的要求,考生围绕“夜晚听戏”这个关键词语,然后从备选答案这选择,另外还注意“人衣锦”是主谓宾形式,选项当中只有D选项的“客听歌”也是主谓宾形式,由此可以直接选出答案。

【参考答案】D。

二、补充对联题型。

所谓补充,即补充所缺的上联或下联。有的是给定主题的补充。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把对联中所缺少的词语补充完整。

例2.(2016年山东省淄博市)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信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发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

【试题解析】

本题考察了对联的补充。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例句为: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其结构为:人名加地点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因此考生可以围绕所学陶渊明的诗文思考即可。

【参考答案】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三、搭配对联题型

命题者把两幅对联的顺序打乱,让考生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搭配。

例3.(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赏花,广州市有关部门透露:今年年底将完成60个赏花点的建设;每月的主题花分别是一月樱花,二月桃花,三月木棉,四月紫荆,五月杜鹃,六月凤凰木花,七月荷花,八月向日葵,九月小叶紫薇,十月玫瑰,十一月兰花,十二月白梅。

⑴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字。

⑵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主题花做宣传。

濯清涟 冬梅 出淤泥而不染 夏荷 远群芳以无争 傲霜雪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考查考生提炼信息和对对联的能力。⑴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概括。要注意先找出材料体现的主要内容,在表述的时候注意字数的限制。⑵本题考查对联,要注意对仗,考生要仔细研究所给的备用对联素材,利用对联的特点进行重新排列即可。

【参考答案】⑴广州今年底将完成60个赏花建设 ⑵夏荷濯清涟出淤泥而不染;冬梅 傲霜雪远群芳以无争。

四、人物对联题型

关涉到一些人物,特别是一些古人的故事、对联、姓氏、字号、别称等联系对联进行命题。

例4.(2016年湖北省随州市)下列对联对应的作家、作品,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⑴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笫一家。

⑵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⑷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A.⑴杜甫 ⑵《岳阳楼记》 ⑶《西游记》 ⑷鲁迅

B.⑴李白 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⑶《聊斋志异》 ⑷老舍

C.⑴李白 ⑵《岳阳楼记》 ⑶《聊斋志异》 ⑷鲁迅

D.⑴杜甫 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⑶《西游记》 ⑷老舍

【试题解析】

本题是一道对联选择题,对联所写的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做好本题考生要对对联进行仔细研究。⑴联是考生抓住联中的“青莲”,我们就会了解是唐代的青莲居士李白,就能排除A和D;⑵联中抓住“忧和乐”就知道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写的内容。就把B排除,答案显然是C。⑶联中抓住“写鬼妖”,我们立刻想到蒲松龄;⑷联毫无疑问的是在写鲁迅。利用排除法即可把本题做出了。

【参考答案】C。

五、对联赏析题型

对某一副对联从某一方面进行赏析,这个要求有相当难度,牵涉知识很广,因此一般试题只要求考生从一两个方面做简单赏析。

例5.(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为了表达对实离世的缅怀之情,学校文学社撰写了一幅挽联。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这一幅挽联。

忠于人民 忠于生活 忠诚觅得原上鹿

实为楷模 实为经典 实业赢得举世名

内容: 形式:

【试题解析】

赏析时,可从对联的内容上进行赏析,可从对联的句式特点上进行赏析,也可从句子的修辞上进行赏析等,答题时只要能抓住要点,正确赏析就行了。

【参考答案】在内容上高度评价了实的文学作品的神圣,为人们留下了不朽的经典。在形式上,采用藏“忠实”句式,利用反复排比的形式,表达了对实哀悼之情。

六、评判对联题型

命题者给出几组对联,让考生对其判断,那个是属于对联,那个不属于对联题,其判别方法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判断。

例6.(201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对联。

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 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做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试题解析】

本题是让考生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判断对联的能力。做好本题考生要仔细研究题干中“对联的基本要求”为准则,分别对三个选项进行判断,判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对联的平仄去进行。B项两句中,“满地春”与“多喜气”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没有构成对偶,所以不属于对联。

【参考答案】B项两句中,“满地春”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声。

【技法指津】

1.了解对联的特征。许多考生失分,就是不知道对联的基本规则。对联是一种比较严格的文学样式,主要有如下特征:对联一般分上下两句,称为上联和下联。而且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⑴字数相等,断句的位置相同。

⑵在相同的位置,上下联词性相同,即上联的形容词必须对下联的形容词,上联的名词对下联的名词等。

⑶两联的内容必须相关,可以是相近,也可以是相对。两联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毫不相干。

⑷平仄要有规律,音调和谐。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⑸上联出现的字,下联尽量不要重复出现。

2.多收集一些有趣的对联,掌握对联的技巧。在同学们平常学习的古诗中,就有非常多的对联,律诗的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就是对仗句。

3.民间有很多楹联,平时可以拿春联等相对容易的对联,做一些练习。

4.多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地方风俗,有助于答题。

【试题演练】

1.(2016年贵州省安顺市)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⑴上联: ① ,下朕: ;

⑵上联: ,下联: 。

2.(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开班会拟标语】九年级(6)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吉米参加,吉米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副宣传对联,请你帮帮他。

3.(2016年广西省南宁市)下面是备选的一副对联,只有上联,需要续写下联。

上联:阳春白雪传雅曲

下联: 。

4.(2016年山西省)雁翔同学有手机对联并归类的好习惯。现在他将下列有关书法的对联整理在了一起,但是其中有一副不属此类,请你帮他找出来。( )

A.大力可能通纸背,尖豪仍觉吐花香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D.贮水养来青玉案,和烟磨成紫云溪

5.(2016年吉林省)学校“语文节”即将拉开序幕,届时要开展“书法展示”“诗词吟诵”“国学品读”“名著赏析”“戏剧表演”等活动,让翰墨书香、清音雅韵流淌校园。

请依据活动内容,自拟一副对联。(每联不少于5字。)

6.(2016年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入船唇流水绿,人( )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7.(2016年内蒙古包头市)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居陋室陷淤泥如莲清净

下联:

【参考答案】

1.⑴⑤; ⑵上联:④ 下联:②。

2.示例:

①共搭汉语桥,共筑中国梦

②让文化走向未来,让世界认识中国

③四书五经颂中华美,唐诗宋词扬民族情

④诗书礼易培植华夏沃土,书画琴棋展示九州情操。

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3. 示例:高山流水觅知音。

4.B。

5.示例:

①上联:品国学涵养正气,下联:读经典润泽人生

②上联:墨香盈雅室,下联:书声溢芳园。

第9篇:有关学习的对联范文

关键词:灵性课堂;课堂演讲;课堂书法

本文我将从演讲、书法、音乐、对联、绘画和旅游方面论述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教师长期把语文教学囿于教材中的课文,课文被肢解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从而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性不够。学生既没有学到读书的方法,也没有形成语文能力,既谈不上知识的运用,又谈不上能在运用过程中表现出少许的灵气。这是我们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而随着新课改引向深入,没有灵性的课堂是得不到学生们认可的,是不能完满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是不能满足当下教育教学需要的。我们要能够打破、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嗲笮隆⑶蟊洹3踔杏镂目翁媒萄вκ强放的,应具有包容性,学生应是在交流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所以,我一直以来努力探索,力求灵性课堂在农村实现,使语文课流淌着个性化的音符,充满着审美的愉悦。下面我将结合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的教学经历,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使农村语文课堂充满灵性方法。

一、用课堂演讲突出学生主体性

“‘课堂演讲’法是指在老师的引导或支持下,让学生在讲台上用演讲的方式诠释教学内容,巩固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培养他们认真听课习惯的教学方法。”[1]课堂演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也能增强学生的口才,更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将大家的精力集中在课堂上。这是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我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七三班一位女同学本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课堂上的演讲,让她拾起久违的自信,慢慢可以在班上回答问题,并逐步敢于提出自己疑问,有时,对某些问题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后,她的成绩也在逐步提升。这种转变不仅使她个人变得有朝气,有问有答,课堂气氛也不断活跃了起来,课堂也有了灵气。在演讲的实践中还涉及演讲的礼仪等其他知识,这是课本上所没有的。这些都将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以课堂书法来增强学生汉字感性

好的书法可以给人多方面的美感,有的雄浑险奇,表现出阳刚之美;有的清丽典雅,更富阴柔之美;有的刚柔兼济,遒秀结合,气韵生动,风格独特,它们共同形成一套博大精深的审美体系,这便是其他民族文字所不具备的。因此,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具灵性,这是一种客观的概括。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运用汉字的人比运用其他语种的人更具有想象力。汉字不仅字形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这都得益于书法。我们的语文课堂拥有书法这一良好的载体,若再引入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那么,我们的学生在书法中就会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2]这是在强调写字需要性情舒畅,不受外界的干扰。而我们课堂之所以有精神涣散,出现做小动作的现象,大部分是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之气不畅。将书法引入语文课堂可以使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成为有血有肉的学习个体。鉴于此,我在课堂上将经典语段、经典诗词、古今名句以及生字词作为书写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书写能力,又可强化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避免让学生抄生字词,做简单的手部机械运动。除此之外,用书法可以排遣人心中的郁结,让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在很多大学里学生在发泄室矫正自己,而我的学生以毛笔为拳击手套,以纸张为沙袋,书写一幅作品的过程即是他们发泄的过程,又是他们记忆知识的过程,更是一次艺术审美的过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可以用浓墨、涩笔,运出万岁枯藤之貌,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诉诸笔端。而应用好这一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选择好书写内容;②选择自己情感状态;③看清内容的情感;④选择可操作的时间。这样将使学生不仅爱上学习,还有成为书法家的潜质。

三、借助课堂音乐来突显学生灵性

在音乐中可以勾起学生多年前的回忆,更可以回想自己的童真往事,在音乐中能够将心灵变得纯净。在语文教学中音乐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这时配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音乐把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把作者在小石潭边既乐又忧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利用对联来增加语文兴趣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亲近汉语言文字。亲近文字的方法,莫过于文字游戏。“世界各民族都有这类培养对本民族文字感情的游戏,如英国就有填字谜的游戏。中国的文字游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灯谜,一种便是对联,但灯谜历来是纯粹的游戏,而对联,因其还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到今天还没有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游戏样式。且我国崇拜文字、强调‘文以载道’的传统,似乎把对联视作文字游戏是将其贬低了、降格了。其实,在旧式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提高学生对汉文字兴趣的重要手段。”[3]

如今,对联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了,今天没有几个人能写出像样的对联了。这种现象令人痛心,究其原因,就是当今的语文教学忽视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其实,在古代,进行对对字的训练,正是一种符合汉语言规律的作文训练方式。对联的规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性。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现欲望,那种一问一答,随意取材,信手拈来的自由度,与具有严格声律规定、格式规定的约束性相结合,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活动欲望,因而产生极强的趣味性。张志公说:“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4]

由此可以看到,对联练习的同时,其实也是语法练习、修辞练习、逻辑联系,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足见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可以以对联的方式来总结串联文意,例如,在名著教学中,我就将章回小说的分目标回作为练习概括文意的一个途径。对联也是中考专题――语言运用的重要内容,所以,利用对联的形式,可以很好地为中考服务。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对联的运用,或以对联导入,或以对联来过渡,或以对联来总结;还渗透以对联竞赛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我的语文课堂。学生们的智慧,对对联的刹那闪现,学生有了智慧的火花,学生就有了生气。

五、取课堂绘画再现文本意境

绘画可以再现文本的意境。在我讲授苏轼《水调歌头》时,课文中只有一副苏轼“把酒问青天”的插图,我先让学生根据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文内容,然后再给学生补充没有描述的内容。剩下的词句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再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画出词句展现的画面。每个学生热情高涨,都动笔进行创意的画,分别画出了“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等八幅图景。最后我用多媒体将学生所画的画投影出来,共同分享学生所画成果。通过创意的绘画,学生加深了对词文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为例,先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画出曲中所描写的景物,写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班上40位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进行想象和联想,所画出的画个性色彩十足,风格各有千秋,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图画完了基本上能当堂背诵下这首小曲。这种活跃式的课堂氛围,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p松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六、让旅游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亲近自然是我们人类的天性,花开春暖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旅游是我们亲近自然的最好方式。在旅游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名山大川的博大,亦可感知一泓清泉的静谧,更能将文章中的诗意情状、传奇故事在现实找到印证,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这对于深入理解文章有着独到的妙处。《陋室铭》是刘禹锡的名篇,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曾设想,如果将课堂设在我们巢湖和县陋室那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刘禹锡为何被贬,陋室为何逐渐变小,又为何写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当时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就刻碑。再如,在讲朱自清先生的《绿》中提及花的香味、泥土的气息,很多学生不明白,我在柳絮横飞的季节,把他们带到田间地头,就会有深切的感触。当然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这种教学手段只能偶尔运用,因为它受时间、地点、天气、季节的约束。所以,可以偶尔为之。

所以,要把我们农村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灵性,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这样,教书才能常教常新,语文课堂才能作为一门艺术散发自身独特的魅力,才能吸引后来者驻足。

参考文献:

[1]邓 涛.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甘 桁.奇联妙对[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