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尽管许多职业院校在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上投资很大,但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实际作用并不大。突出问题表现在:观念落后,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看作职教改革的“制高点”;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系统的使用,导致硬件过硬、软件过软;缺乏系统设计,教务、科研、学生、财务、食堂、宿舍、图书馆等,都有自己的一套信息管理系统,而且多为上级部门指定,各自为政,不能真正体现网络化管理的特点;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适合职教发展需要,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缺乏权威性,甚至名存实亡。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说明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还有待规范。
笔者认为,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成立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充分发挥学院教育技术骨干的引领作用,发动全员参与信息化工作。学校应制定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推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根本性转变。根据各专业和课程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分别制定具体解决方案,上下联动、专兼协作、点面结合。
推进创新,引领改革。将信息化试点工作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成为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重要工具。及时开展针对全体教职工的信息化培训,全面提升全员信息技术素养,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技术条件下难以解决的各种难题,如师资不足、校区分散等现实矛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工作绩效的提升。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与对接的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信息资源,共建远程教育培训网,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通过校企间的网络连接,将企业的现场生产过程传输到课堂,将学校的课程资源传输到车间,实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工学结合。
1 构建组织管理体系是信息化教育落实的根本
保障
学校专门成立由校长亲自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为成员的共有8人组成的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小组定期开展校园教育信息化工作,围绕建设区教育网、校内网、班级主页、教师博客、制作多媒体课件、幻灯等开展活动,确保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实。
2 大力推进教师在工作中的运用是实施学校教育
信息化工作的关键
2.1 重视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
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教育创新的能力。为此,在现有设备及配套软件的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2 发挥网络系统在教学办公中的作用
近年来,学校以数字校园网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学校资源库。利用校园网可在校园的主域中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学校主页可在局域网信息,教师可在校园网中建立自己的邮箱,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了解学校信息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网站作为学校对外的一个宣传窗口,内容更新及时,报送新闻及时。
3 加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是实施学
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学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信息素养的水平将制约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益。因此,在实施学习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致力于使网络成为学生、教师必要的学习与交流的工具。
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方式的变革,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以及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教师已由原来知识的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集中地反映在课内,而是转向课前的充分准备上。课前,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制定教学方案,考虑如何运用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学习材料。通过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广泛应用。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引导、点拨学生去如何学;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来获取、分析和处理知识信息,从而主动去探究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还要考虑如何启迪学生思维、想象,进行发散、创新,并且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在实践中拓展运用;等等。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改变原来教师在黑板上面写,学生在下面看的方式,通过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参与进来,增强教学效果。
4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为了更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各学科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1 与学科教学整合
长期以来,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堂上教学信息的传递呈单向性。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令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近年来,学校一直在构思如何将电脑与网络引进课堂辅助教学,还在数学、社会、语文、美术、音乐、英语等所有学科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积累了经验。
4.2 与教育科研结合
针对教育科研活动,结合教育信息化技术,做出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探索了“知识拓展型课堂教学模式”“思维训练型课堂教学模式”“能力提升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深度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这个课题研究历时2年,在2012年4月顺利结题,被评为国家优秀子课题,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各级各类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并发表于国家级重要刊物如《教与学》《教育与信息化》等。另外还有20多个优秀课例获奖。
针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提高教师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关键是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为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我院深入贯彻“互联网+”理念,综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学院科学化决策与办学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建设以人为本的智慧校园基础框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实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保障。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学院在建设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初步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观念和认识。
一、融入整体发展战略
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学院信息化发展的观念和理念。在十三五规划中,学院将信息化发展作为学院整体发展战略来考虑,制定出学院信息化建设的远景规划和阶段建设目标。其次是明确学院信息化发展的定位问题,确定学院各阶段信息化建设中所需要实现的具体目的。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建设任务,只有经过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才能够持续稳定的推动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引入先进管理机制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行,如果没有院领导层面的有力协调,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和具体项目的实施推进往往很难得到保障,信息化应用也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应用推广。同时,管理机制是信息化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保障了信息化项目顺利建设和应用推广,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建设方向,而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发展,反作用于项目支撑管理机制的运行和推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我院在信息化建设规划中,针对实际情况,为保障整个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实施,在管理体制上引入了CIO体系。
结合我院院情,其CIO体系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构成。
决策层:学院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亲自担任。为了支持信息化领导小组科学决策,学院还在全院范围内挑选了信息技术专家组成信息化专家组,负责对学院信息化发展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协调层:为提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筹管理和充分整合信息化基础设施,学院在原有的网络信息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赋予其学院信息化的管理与协调职能。信息化办公室是学院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层,在CIO领导下开展信息化各项工作,负责学院信息化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
执行层:包括学院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学院各职能部门明确信息化负责人(部门CIO)和信息化管理员,参与学院信息化规划与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负责业务信息化需求的提出与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教学单位也设置了信息化负责人(学院CIO)和信息化管理员,负责推动信息技术在日常教育教学和师生管理中的应用,负责组织师生信息化素养培训,并从教学单位角度提出信息化的需求。
另外,信息化办公室也帮助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运维支撑服务。
通过全院信息化CIO体系的建立,为信息化高效率、可持续化发展的推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该体系下,学院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有效地共同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分工协作,协同配合,确保了管理机制与业务系统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可预见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理想效果。
三、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用户的体验度是评判信息化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在数字校园时代,围绕数字校园三大平台所建设的各个系统相对独立,系统与系统形成网状关系,用户体验度不高。为推动学院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基于以为人本的思想对学院各项业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综合应用归纳、分析、演绎、聚类等方法,力求全面、多角度的把握学院各部门业务的内在规律,构建符合学院业务特点的信息架构模型,设计出适合我院的管理模型和业务流程。采用“开放式大数据中心平台”模式和模块化封装方式,并提供标准API,通过充分整合原有数字校园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中心。以流程重构的形式,细化各种业务服务,实现系统与学院业务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用户体验。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专业性强的技术队伍为支撑,学院根据CIO决策的建议,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全面推动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信息化办公室的人员配备,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技术水平过硬,多种编制有机搭配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确保信息化建设执行。
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主题是“我校教室里最常用的10大信息化工具”,把“数字化”改成“信息化”是因为我校教室里常用的教学工具还有一些是非数字化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10个选项:电子白板、多媒体计算机、PowerPoint、Word、浏览器、音视频工具、VOD点播系统、几何画板、PPT翻页器、实物展示仪。笔者要求每位教师从中选择自己最常用的项目,最多选5项,并且如实填写自己所教的学科。笔者发出373份问卷,收回361份,其中355份是有效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笔者学校教室里最常用的信息化工具是多媒体计算机、PowerPoint和PPT翻页器,而且使用率非常高。除了体育、音乐等学科教师外,其他学科教师基本上都选择了多媒体计算机和PowerPoint,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PowerPoint和PPT翻页器的配合使用,是笔者学校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模式。
处在第二梯队的信息化工具是VOD点播系统、实物展示仪、音视频工具,使用率在40%左右。学校购置了大量的视频材料,如名师大讲堂、高考必胜――得分技巧大冲刺,以及理化生等学科的实验演示视频,这些材料在VOD点播系统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视频素材。VOD点播系统丰富了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手段。实物展示仪在教师进行试卷讲评、作业点评时经常用到。英语教师需要播放听力资料,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师也会播放一些视频材料,因此音视频工具使用率也不低。
处在第三梯队的信息化工具是浏览器、几何画板、电子白板、Word。浏览器在课堂上使用率不高,说明教师开发网络课件的热情较低,大都采用演示型课件。几何画板是数学教师专用工具,总体使用率不高,但在数学教师中的使用率不低。Word是文字编辑工具,演示、交互等功能较弱,课堂上使用率不高是正常现象。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电子白板的使用率是如此之低。电子白板能够走进教室有它的优势,我们为什么不能有效利用它呢?带着种种疑问,笔者走访了部分教师,他们的解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教师习惯使用PowerPoint开展教学,而且效果也不错;二是电子白板功能较多,使用复杂,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电子白板的使用,开发相应的课件;三是电子白板稳定性欠缺,容易出现故障;四是教师站在电子白板前面教学,投影画面被教师身体遮挡住很大一部分,而且投影的光也会让教师产生眩晕的感觉。
调查结果大致反映了目前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也为学校以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软硬兼施、齐头并进”。笔者认为,目前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
科技发展的成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当然,不是所有科技的教育应用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很多的科技成果引入教育领域后,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如广播电视、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白板的优势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广大一线教师要敢于摒弃固有观念,大胆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如果教师墨守成规,缺乏开拓精神,即使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先进设备,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也只是“外强中干”,因为教育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只有教师具备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理念和信息化技能,才能引领教育信息化建设。
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
再好的信息化工具也需要教师把它引入课堂,才能发挥它的优势,体现它的价值。如果教师没有掌握这些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又怎能把它们引入课堂呢?因此,信息化工具引入教室后,配套的培训工作非常关键。学校将电子白板引入教室后,电子白板厂家组织了几次教师培训,现在看来,培训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们可以组织校本培训,以培训推动应用,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教师互相观摩,把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总之,我们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尽快提高教师对电子白板的操作熟练度。
教室里应该引入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信息化工具
信息化工具有很多,有一些不适合引入教室。因此,学校要多方考察,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入信息化工具。电子白板有很多不同的品牌,它们的差别比较明显,教育领域应该引入性能稳定、操作简便、易于维护的电子白板,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成为信息化工具的奴隶。
管理与维护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信息化工具引入教室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故障,因此信息化工具的管理与维护也非常关键。有必要组建一支吃苦耐劳、业务精良的队伍,负责各种信息化工具的管理与维护。学校这方面的工作都由信息技术科组教师负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教师们长期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开展教学,从而形成了一种依赖。当某种常用工具出现故障时,他们经常不知所措,好像离开了这些工具,他们就不会开展教学了。可见,管理与维护工作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信息化工具组织教学评比活动
教学评比活动可以促进教育科研,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年,各级教研室都会组织很多优质课评比活动,如果组织者在评比活动中要求使用某种信息化工具开展教学,将有效促进这种信息化工具在课堂中的推广应用。学校引入电子白板以后,如果每学期都组织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评比活动,必将提高教师们使用电子白板的积极性,推动电子白板在课堂上的广泛使用。因此,信息化建设应该与信息化教研结合起来,以教研推动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总结
我校自智慧校园创建开始,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筹划,仔细部署,认真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创建工作总结向领导汇报。
一、已经落实的工作
1.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为确保智慧校园创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领导小组制定智慧校园管理、使用、人员培训等系列制度,从创建之初就从严要求,严格按照制度和要求执行。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参与,而教师能力水平决定着智慧校园创建的标准。为此,学校多方面结合:第一,学校邀请区教体局领导专家指导我校的创建工作;第二,校内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媒体的应用专题培训,开展各学科优课展示、师徒听课等活动,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第三,学校安排领导和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国内智慧校园创建的最新理念,学习外单位智慧校园创建的创新做法;第四,进一步落实完善三个课堂工作,以班带班、以校带校,实现优质资源均衡共享,落实在线互动课堂常态化。另外,学校还邀请合作企业派驻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等,通过培训指导,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水平。
3.重视对硬件的投入
目前学校现有教师108人,基本实现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师机比达1:1,学生1356人,学生机222台,生机比6.5:1。学校有28个教学班均配有班班通计算机、交互式白板一体机。千兆进校,百兆进班,教师办公地点和试点班级安装无线路由,做到无线覆盖。建有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监控、智能安防、访客系统等。做到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平台人人通。
4.加强平台的管理应用
在校园教育教学管理中初步使用云校家系统。包括:电子课程表、移动讲台、课前导学、在线检测、课后练习、设备保修、会议安排、场馆申请、问卷调查、电子备课、网络素质评价。智慧管理系统涵盖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管理层面的日常管理工作,涵盖校务、教务、资产、人事等业务流程,通过全方位数据采集汇聚和智能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5.我校认真落实市级、区级学习培训计划。本学期全校教师于5月18日全员参加了自治区统一安排的中教云数字教材入校培训;6月11日,信息部针对全校功能室人员展开了“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培训。校内大力开展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智慧课堂培训、在线互动课堂教学培训等各类信息化培训,为老师更好的使用信息,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
6.学校每月定期更新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及时上报学校的最新数据,为上级部门把握工作进展和部署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7.学校积极推动“个人空间”建设应用。在“宁夏教育云”上共享教学资源,书写教学心得,迸发出教育思想的火花;学生登录“个人空间”,下载教学资源,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8.在线互动课堂常态化教学
“在线互动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不用出课堂,就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地区教育差距,确保教育的公平。
同时,“在线同步互动课堂”的实施也让教学点的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教育技能和教学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刚开始我校实施“在线互动课堂”教学时,教师因为不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加上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导致课堂效果不太好。学校领导及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深入“在线互动课堂”听课,对每堂课的主讲教师进行点评和技术指导,帮助教师答疑解惑。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教师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运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在线互动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师经常通过“在线互动课堂”教学进行教学交流,相互沟通,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9.本学年学校组织了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的各类公开课,有骨干教师“教学助手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高级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观摩课;“在线互动课堂”数学教师联片教研的同课异构课;青年教师“人工教学助手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优质课竞赛。通过各类公开课、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智能教学助手的应用常态化、自觉化。
二、着眼未来,持续发展,总结反思
创建智慧校园,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着眼未来,我校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长远发展之中。
1.进一步加大硬件的投入。我校有28个教学班级,其中9个教学班配备了鸿合一体机,其余19个教学班均为以前的希沃一体机,目前部分电脑已经接近使用年限,故障频发。今后将计划为这些教室更新装配新的交互式一体机,为教学提供硬件支撑。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平台的融合应用。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教育教学的质量。我校派出教师学习培训的力度还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培训,请进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为教学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现有多项教学平台、同时有些学科还开始使用多种APP教学软件服务教学,今后将继续开发这方面的创新使用案例,进一步探索运用免费资源。
(一)有效整合加大了信息量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它们蕴涵着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信息,视觉的触摸产生的效果绝对远胜于文字的表达,动态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记住了故事的内容,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这些媒体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抽象的知识,对他们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七颗钻石》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将水罐五次不同的变化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充实了学生学习的各种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点.让学生以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这样,就拓宽了学生视听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二)有效整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凭借网络的优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上网络教学课件的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等等,在探究的实践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入地了解,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整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帮助教师更好地解释重难点内容,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西沙群岛,对它的情况不了解,我出示了西沙群岛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在网络上对西沙群岛的图片等信息进行简单搜索,使他们对丰富的特产和美丽的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身临其境,再结合文章的自主研读与教师的引导分析,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有效整合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能力、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整体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的困难和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误区,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历,将整合的误区总结如下。
(一)对技术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很多教师排斥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农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少,或者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支持多媒体教学,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无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实,真正的整合是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确定需要我们了解哪些技术。如果自己的技术无法完成,可以选择和其他有能力的教师合作进行。总之,不要让技术成为整合的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思想上的误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否应用信息技术,我们都应该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用教师的智慧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学资源应用上的误区
部分教师对网络资源过于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未使用网络等资源,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从而忽视了助学的资源建设。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一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资源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不是仅仅限定一定是数字化资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教学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应用,让教学资源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四)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误区
关键词:大数据 多元化 角色 转型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Big Data)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时代,作为一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做些什么?常听到同行的一些抱怨,在学校里每天忙于各种事务――数据处理、系统维护、设备管理,自己教学的同时还得服务于大众,一整天下来搞得身心疲惫。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扮演的角色既不像学科教师,也不像后勤人员,更不像中层领导。难道我们仅仅是一介草民――信息技术教师吗?当然不是!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由打杂者向专家发展,由维护者向管理者转变,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做一名华丽的转型角色。
如何实现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转型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去完成,做一名适合时展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一、角色转变:由打杂者向专家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是“吃香”的。在其他学科教师眼里,信息技术课没有太多的压力,打字聊天、上网冲浪、玩游戏又是学生乐学的,教师每天在机房里管管纪律、督促学生操作就行了,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是轻松的,工作是愉快的。
其实相反。以往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之余,每天面对电脑更多的是处理各种事务。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很多办公实现电子化,不管是上交的文档还是总结,各科室要求上报电子稿。因为你懂电脑,打字速度快,所以信息技术教师有时就充当一名打字员。学校举行各类研讨公开课,学科教师书写教案,然后课件由信息技术教师来制作,甚至课件脚本也是信息技术教师来设计完成。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更多的工作是维护各班多媒体设备,只要上公开课,信息技术教师一定得旁听,不然多媒体出现异常,公开课就出洋相了。诚然,信息技术教师像是一名打杂者,是一名打字员、一名后勤服务人员、一名帮同事做课件的制作者、设计者。
网络的普及与办公现代化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庞大的数据让信息技术教师力不从心,身心疲惫,以往的工作方式诚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作需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转变角色,与时俱进,由一名打杂者发展为信息技术指导专家,对师生进行信息化培训,指导师生进行信息处理,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这样,我们由一名课件制作者发展为课件指导者,由一名信息录入者变为信息处理专家,从一介草民上升到信息技术专家。何乐而不为?
二、角色转变:由维护者向管理者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学校基本实现网络“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班班拥有多媒体,实现教师办公教学现代化。总之现代教育装备的应用,极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由此现代教育装备管理也提上日程。作为信息技术领头羊,信息技术教师理所当然承担起这些高端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
其一、管理有方,实现自我转型。现代教育装备的引进,虽然厂商会给教师培训相关的技术操作,但具体实践时学科教师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多媒体维护人员,每天穷于应付各类多媒体问题,奔波于各班处理相关的事务,以致于自己上课也得放下手中的“活”去处理,搞得“三不像”――老师不像老师,师傅不像师傅,后勤不像后勤。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一下我们的工作方法。对于多媒体、网络等教育装备要善于管理,充分利用班级资源,调动学生与老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建立起班级电教员和服务队,做到多媒体使用“班班有记录”。而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做好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可针对性的对班级电教员和服务队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兴趣,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这样我们自然从教育装备的维护者向管理者发展,轻松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其二、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我们应以主公翁姿态参与其中,努力实现办公现代化。如学生学籍信息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一师一优课活动、学生保险与营养餐管理、教学诊断成绩统计等。对于某些平台我们应做到“给予骨架”,职能部门“补充血肉”。我们就通过服务器架设了一个多用户的FTP空间,创建相应的文件目录。备课教师可方便地通过学校网络登录,将课件和任务单上传到指定文件夹中。对于宣传学校的主阵地――校园网站建设,我们搭建平台,对版块进行分类,实现多用户登录。我们负责网站的开发、管理与使用培训,对于网站各版块内容由相应部门根据分配的账号进行更新管理。总之,我们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努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三、角色转变: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产品日新月异,现代教育装备逐步替代落后的传统教育装备。“粉笔+黑板”、“两机一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以计算机网络为首的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丰富现代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利用有线无线网络可实现远程交互、在线学习、家校联系,极大地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其一、教学理论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应用与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慕课(mooc)、翻转课堂、导学案、任务单、学习平台……各种形式的课改扑面而来,严重冲击传统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在不断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要加强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探索课堂改革模式,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我们的教育行走方式。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然而招生就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是否有校园网及运行如何并不是衡量一个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资金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1 思想观念落后制约了数字化校园的进程
许多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中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等倾向,而且大部分教职工受传统观念和理念影响,习惯选择传统的工作和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学设备未能发挥最大作用,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数字化环境建设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数字化校园的整个进程。
1.2 管理机制有待改善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管理制度的完善与硬件、软件的建设同等重要,但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各种管理体制的建设,从而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一方面,各部门间协调、管理不力,各种应用系统和平台相对分散,不能实现数据的互通,各系统间无法连接。另一方面,统筹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造成学校内部管理混乱,妨碍工作正常进行。
1.3 资金投入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经费相对于理工类、综合类本科院校比较紧张,各类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自筹解决,政府投入资金非常少。资金不足限制了硬件设备的更新,限制了数字化应用系统的扩展及影响正常的使用。
1.4 技术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受到办学的限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虽然投入了有限的资金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但受技术力量的限制,无法自行研发,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去购买较成熟的软件。所以,现在大部分全国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任重道远。
1.5 对教师、学生信息化培训和宣传不够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主要传播者,数字化校园的最终使用者是广大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应用能力决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水平高低,但由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较晚,教职工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部分学校又缺乏推广和培训机制,导致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2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构建
2.1 信息资源建设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受到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造成各系统之间无法连接,信息资源无法共建共享。因此,各职业院校在进行建设时要对系统资源作出整体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各高职院校要结合本校的特点和发展要求,首先将数据标准进行统一,其次对非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整理、转化,存入数据库,以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保障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
2.2 系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力量较薄弱,所以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购买适合本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者学校与软件公司共同研发。平台的建立将直接为用户提供一个界面获取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及创建一个信息化工作平台。用户进入系统后,不仅可以看到公共信息,还可以浏览和操作与其身份相符的各种服务,以满足各类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2.3 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体系才能保障整个数字化校园的正常运行。首先,要保证数字化校园基础设备的安全而不受侵害。第二,通过防火墙将公开服务器、外网及校园网内部进行必要的隔离;隔离非法用户的访问。第三,系统管理员应及时对操作系统的漏洞问题进行补丁升级。第四,针对网络病毒应在校园网上安装网络防毒墙,在服务器上安装杀毒软件,建立防病毒体系,控制病毒在校园网上的传播。第五,对登录数字化校园网的系统的账号和密码要进行妥善的管理。第六,为防止系统故障或操作失误所造成的损害,系统要定期进行安全备份。第七,要为服务器、网络设备等配备安全管理工具软件。第八,针对统一的用户登录账号,建立合理、高效且灵活的权限体系。
3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制订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策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
一是要明确建设思路,提高应用广泛性。在筹建数字化校园时,要根据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按照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应用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思路。在网络应用服务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要加大校园网应用的力度、提高应用率。在开发设计的应用系统时,要结合本校现有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让师生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从而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二是要实行分级管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性。数字化校园的总体规划、管理制度由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建立;本校网站的建设、信息及信息资源建设由各系部、职能部门负责;网络系统运行、数据中心的设备、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由网络中心负责;教师负责网上教学,学习资源的建立和共享由师生共同负责。三是要发挥高职高专学科优势、形成特色资源。在开发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建设上,不仅要符合通用标准和规范,而且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库和资源库,积极与全国其他高职院校联合,形成资源共享及实现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互补。
集中组班,开展规模培训
提升干部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根据区域实际需求,我们把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依据各院所的业务专长,充分与高校沟通协商,积极寻求合作组班,集中开展规模培训。
1.县内组班培训
县内组班培训主要与首师大合作开展各类专题研修班,针对教学业务干部和学科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2007年以来共组班73个,培训干部教师3080人,约占一线教师的75%,涵盖了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和部分教学业务干部。
延庆县地处远郊,为提高学历达标率,我们积极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开设本科学历班,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开设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班。近4年来,开设小学数学、学前教育等4个本科班,计146人,在读教育硕士学位的有65人,涉及多个学科专业。“教非所学”情况在不断改善,专业的对口、层次的提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市级组班培训
“十一五”以来,延庆县参加北京教育学院各类组班培训136个,参训人员达2457人,干部方面主要有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教师方面主要有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绿色耕耘”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等。其中“带薪脱产”培训举办了3期,主要是为解决部分青年教师专业基本功薄弱的问题。培训班的学习让93位青年教师的基本功变得扎实了,教法更娴熟了。
3.异地组班培训
自2010年起,延庆县委托东北师范大学对教育管理干部和网管教师进行“现代型中小学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培训”,目前已经培训了两批,共131人。延庆县教委还与华东师范大学签订了委培协议,计划在“十二五”时期对全体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轮训一遍。2011年7月,延庆县教委组织了第一期骨干教师44人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高级研修培训。自2012年暑期起,为提升校级干部的管理能力,延庆县组织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分批赴华南师范大学进行管理能力提升培训,以提高校级干部的思想和理论素养。
与教学同步,进行具体指导
在合作培训中,合作双方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真正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
1.着眼学科特点,开展系列专题讲座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引领性的学科专题讲座。几年来,延庆县累计聘请专家讲座805人次,培训各学段学科教师3000多人;从2009年起,开展了专家大讲堂活动,培训教研员和中小学教学干部近2000人次。
2.关注常态课堂,开展评课活动
在聘请专家深入一线听课、评课基础上,2009年,延庆县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网络评课活动,选出120节常态录像课提交给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指定专家通过网络进行点评。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又精心组织顺义、延庆等6个区县开展常态课评比活动,延庆县共提交200节常态课,其中有50节课获奖。教师常态课评比活动对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师更多地反思教学、关注学生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建立研训基地,发挥辐射作用
为有效促进全县校本研修水平的提升,自2009年起,首都师范大学在延庆县先后建立了四个校本研训基地。2010年,将延庆四中改建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延庆中学。
几年来,延庆县从干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出发,与首师大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工作,成果丰硕。“教学设计研究”和“专题课型研究”初见成果,出版了《教学设计研究》、《专题课型研究》等6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