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范文

生态系统经营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系统经营理论

第1篇: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范文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条生态途径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是森林资源经营的一条生态途径。它试图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复杂的过程、路径及相互依赖关系,并长期地保持它们的功能良好,从而为短期压力提供恢复能力,为长期变化提供适应性(美国林学会)。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提出后,得到一些国家的响应,如加拿大、芬兰等。这一基于生态系统的经营途径,从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传统的基于木材永续利用的森林经营:

(1)社会方面定义的目标。其目标强调可持续性及未来时代,因而它关注森林状况的维持,即生态系统整体性在景观水平整个地被维持,而不是森林的产出。

(2)整体、综合的科学。过去关于生态系统的研究,一直集中在系统的部分,而不是综合的整体。

(3)广泛的空间规模和长的时间尺度。它采用景观的概念,超越所有权设定的边界,认识到邻近生态系统与所经营的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要维持森林的全部价值,需要在景观和多世代的时空框架里实现。

(4)其经营方式是把经营置于自然干扰的背景内,仿效自然干扰的模式,但不是回到自然状态。因此,它要求符合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演替规律,根据变化的规律进行森林动态管理。

(5)公众参与与合作决策。生态系统经营的一个主要挑战是需要所有者之间的合作计划和协调,以确保生态系统生产力在景观水平得以维持。

(6)有适应能力的制度。当前的组织结构通常是按功能和学科设置,这不便于生态系统经营所需要的学科间的综合,需要建立有适应能力的组织和制度,如建立计划和监测的多学科组。

(7)开展适应性经营。主要是由于人们知识的不完善及人类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可持续地管理资源的过程评价和调节等一系列行动,通过循环监测、改进知识基础,帮助完善经营计划,必要时通过调节经营实践以实现资源经营的目标。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对林业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挑战:(1)在景观水平(包括不同的所有者),制定有利于协作和合作的政策及实践。(2)从一个共同的土地基础上,以一种综合、协调的方式提供森林产品和状况。(3)制定能促进自愿行动的最优的激励和补偿方式,如有必要,则制定能公正地保护公众价值和私有财产权的条例。

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策略

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实现国家森林的长期健康和生产力,需要有新的策略。包括相互联系的三方面的策略:即森林资源的经营策略、发展新知识研究的策略、以及教育的策略;通过这三方面的策略,形成经营--研究--教育的伙伴关系。

森林资源的经营策略主要体现为生态系统经营计划策略和方法,不同于实现永续利用的策略计划。生态系统经营的计划策略和方法包括以下方面:

①评价经营效果。从生态系统经营角度,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需要更好地体现基本的生态过程和期望的森林状况,以能够评价对物种和生态功能的经营效果。

②在经营方案中反映自然干扰。

③为对整个生态系统开展经营,需要发展涉及不同所有者的计划及合作方法。

④在经营方案中纳入适应性管理,以克服不确定性,促进新知识的发展和应用。

⑤改进调查方法,要求更详细的调查。

⑥应用营林措施,有助于实现一些重要的生态系统经营目标。

实施生态系统经营的一般化模型是:综合现有的信息;根据当前的科学定义生态系统;综合已有的科学和公众价值确定目标;形成一个per-reviewed的经营战略;执行经营行动;导向研究,获取更多的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评价经营行动;综合现有的信息。

我国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思考

1.我国森林经营要有一个系统转变,从以木材为基础的经营转向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经营。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仍在加剧。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于是对林业进行重新定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2.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要以林业分类经营为基本构架。因为林业分类经营,最核心的成果是在分类区划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促进森林经营的政策、法律和制度保障,促进林业的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以及促进林业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1)林业分类经营要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基础,明确森林的功能性目标。以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其目标需要考虑有助于一个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的形成及促进社区综合发展。

(2)林业分类经营的区划要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更体现为一种功能性区划。

(3)林业分类经营要重视不同所有权之间的差异,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重视公众参与,以进行有效的合作,特别是在决策中的合作;既要尊重公众价值,也要尊重林权。

(4)林业分类经营要重视机构对环境的适应性改革,体现为机构和制度的功能性变革:部门的责任、权力和职责要发生相应改变,以适应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

第2篇: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范文

〔关键词〕网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信用;混合博弈;交易主体;信用行为;博弈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9.003

〔中图分类号〕F7246;F22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9-0015-04

在网络时代,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商业模式,以其特有的低成本、跨时间和空间、跨地域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得到迅猛地发展。然而,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中,困扰着电子商务的信用安全、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随着信息安全技术的不断提高,物流配送体系的不断完善,信用问题已逐渐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1-2]。经济学上的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使受信人暂时获得货币或商品使用权的能力,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3]。网商生态系统中的交易主体——买方与卖方,是信用行为直接表现者,本文通过建立混合战略博弈模型,对买方与卖方间的信用行为进行分析,探讨改善网商生态系统信用现状的措施。

第3篇: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范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 [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 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 [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 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4篇: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范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5篇: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范文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9]张国庆,发展先进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向大生态产业转化[j],安徽农业,2002(学术刊)。

第6篇: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范文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企业协同进化;战略

企业进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其进化形态和表现方式总是与外部环境和时代特点密切相关。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加速了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企业进化面临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网络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某企业出现问题或进行战略调整,其他相关因素都会迅速做出反应,就像生物界的生态系统。

一、协同进化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回顾

1.协同进化理论。协同进化的研究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竞争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系统的协同进化、寄生物与寄宿主系统的协同进化等。[1]协同进化的概念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多个种群的演化进化,种群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狭义上是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协同进化理论在本质上和达尔文进化论有很大的不同。达尔文进化论把生存斗争当作进化的唯一动力和普遍的原则,而协同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既有优胜劣汰的生存斗争又包括相互受益和相互制约的机制。生物进化的历史表明--竞争和协同作用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两种表现行为。和达尔文进化论仅仅强调适者生存不同,协同进化论更重视人类社会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的协同进化及同自然界和谐、协同发展。[2]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詹姆斯•穆尔1993年发表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一种新的竞争生态学》[3],1996年出版了其专著《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4],首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商业生态系统就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该系统超越了传统价值链,也不局限于行业部门,而是涉及供应商、分销商、外包服务公司、融资机构、关键技术提供商、互补产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客户和监管机构与媒体等等对公司经营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多因素。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后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穆尔•杰夫里(Moore Geofrey)[5]认为生物生态系统(biological ecosystems)为我们提供了独特且强有力的视角。詹姆斯•迈天[6]在其《生存之路一计算机技术引发的全新经营革命》中,描述了计算机化的商业生态系统:"一个生物生态系统是由一个有机体之问,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社会。而一个计算机化商业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由计算机化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哈佛商学院教授Marco Iansiti,Ray Levien[7]认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每家企业最终都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命运,他们将系统中企业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种:骨干型企业、主宰型企业和缝隙型企业。Stephan E. Gothlich和Hagen R. Wenzek[8]也发表文章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系统中企业的角色和策略选择等问题。

二、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协同进化机制

1.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协同进化机制。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若没有竞争对手,就不可能进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对手的存在是企业进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企业的某些战略性变革行为正是对竞争对手行为的一种反应,而企业的行为进一步影响了竞争对手的行为,由此,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之间是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在相互竞争和合作中不断进化。海尔提出的"与狼共舞"的理论,正是对这种协同进化机制的一种表述。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竞争关系是"大同社会"模式--全面合作关系。

2.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在日益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企业要想不断成长,就必须与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供应商构建成协同进化网络,随着网络的发展、进化而进化。在商业生态环境下,企业与供应商的协同进化网络已经演进到了网络层级关系阶段。核心企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供应商的能力对自己的企业边界进行界定或再界定,供应商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使得他们可以只关注自己所认定的战略性能力,大多数核心企业已经实现了向研发和信息中心转变。一些供应商在企业协同进化网络中的地位随之不断提高,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主要配件或最终产品的生产专家。

三、企业协同进化战略的构建

所谓企业协同进化战略,就是各企业从价值网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的业务流程、重新规划整个流程的运作,各个结点企业相互协作,协调价值网上的各个环节,构建协同进化机制,实现价值创新,以达到商业生态系统各价值主体(企业、竞争对手、供应商和顾客)的共同生存、共同进化。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协同进化战略。

1.选择合适的生态位,构建商业生态系统。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各个企业寻找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商业生态系统,并根据各自的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生态位,通过有效的资源互补,进行价值重组,为市场提供高效价值。作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生命有机体,生态环境与企业间存在着相互推动与制约的强劲互动性。各结点企业应努力寻找合适于自己的生态位,准确认识、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评价企业的生态位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① 评估每个企业的核心能力;② 商业生态系统的范围、进展及维持时间的长短:③ 商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结点企业就各自的任务目标所达成的协议:④ 评估每个企业创造的价值及对商业生态系统的贡献。核心企业和边界企业的定位方式是不一样的。

2.提升系统核心能力,创建协同进化机制。这一阶段的主要策略是建立商业生态系统的共同愿景,组建核心团队,促进系统内的学习,提升系统的核心能力,创建协同进化机制,让成功的范式加以推广,吸收更多的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和顾客等参与协同进化,扩展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的共同愿景是构建商业生态系统协同进化机制的保证。

3.对系统进行协调管理,推动企业不断进化。商业生态系统适宜环境的压力、潜在的竞争压力和商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愿景构成了推动商业生态系统不断协同进化的动力。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核心企业必须理顺商业生态系统的组织框架,协调好各结点的利益分配,激发各结点的创新能力,规避运行风险。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经过了多年发展,在国外企业进化理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企业进化与商业生态系统相互结合的研究,仍然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在国内,对于企业协同进化的理论与战略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模仿,目前还存在概念使用欠规范统一、缺少良好的实证分析等诸多问题。我们认为,今后对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协同进化战略研究应该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做出努力:采用先进的研究工具,构建企业协同进化程度和进化速度的衡量指标体系,对企业协同进化的路径依赖性、进化机制、进化规律等问题进行实证和模拟分析,以及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对商业生态环境下中外企业进化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企业不断进化、参与国际竞争寻找和提供合适的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Aldrich, H. Organizations evolving[M]. Beverly Hills: Sage.25-39.

[2] Jensen, B .and R .H .Mc Guckin, Firm performance and evolution: empirical regulations in the U .S. microdata[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97(6):99.

[3] James F. Moore. Predators and Prey[J].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93(71):75-86.

[4] James F .Moore.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M].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 New York, 1996:88.

[5] Moore. Geoftey A[M]. Crossing the Chasm. New York, N Y: Harper Business, 1995:66.

[6]詹姆斯•迈天,李东贤等译.生存之路――计算机技术引发的全新经营革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第7篇: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范文

1、研究目标和对象

森林生态采运的研究目标是寻求森林资源高效利用与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一致,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集成最大化,达到长短期效益的协调统一。生态采运的研究对象为森林作业系统,涉及系统的规划设计、工艺技术、机械设备、人机料管理等。森林生态采运针对森林的个体林木和整体生态环境进行具体工程作业。其对象是可再生的生物体和生物群落,其作业处于森林环境的特定条件下并严格受其限制。如打破这一限制将会造成生态失衡而破坏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采运研究对象复杂、独特性强、影响因素多,工程作业内容广、类型多,涉及森林环境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运用工程、管理工程等。

2、研究内容体系

生态采运的研究内容包括采运工程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采运系统的评价分析与优化、生态型采运技术与设备、生态型采运规划与管理。在生态采运技术上,研究采运作业对土壤结构、养分、水分的影响机理;研究采运作业中的技术、经济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环境友好型采运作业技术,包括作业机械、作业方式、采伐更新方式等;研究生态采运技术的指标体系。在采运作业人类工效技术上,研究人机相互作用机理,尤其是机械操作对人的心脏、肌肉、大脑的影响机理;研究森林作业职业病机理,包括振动病、耳聋、生理心理病、神经病等;研究对人友好型机械,包括手持型机械和乘坐型机械,提高舒适性、安全性和作业效率;研究安全作业技术。在采运规划设计技术上,研究采运作业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研究采运作业GIS技术、CAD技术;研究采运作业模拟和优化技术等。

3、研究方法体系

生态采运的研究方法体系涵盖工程学和生态学方法,包括试验方法和模型方法,涉及影响因子研究、评价指标和模型、生态经济学及其方法、工业生态学及其方法等。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生态与经济相互渗透的边缘科学,它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达到生态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具体涉及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生态环境价值评估、生态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采运系统是一种特殊、复杂的生态经济子系统,具有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交叉、影响的特性,可以采用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构建新型的生态采运研究方法体系。包括生态采运模式的原则和方法学,生态采运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分析方法,生态采运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生态采运作业的清洁化生产方法,生态采运工业园模式和方法等。

4、标准体系将逐渐建立

生态采运的标准体系,以规范采运工程的实施、监控、评价和管理,规范采运作业安全体系和装备系统的配备。包括采运作业设计规范和指南、作业规程和指南、试验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等。标准体系可分为 4大部分:生态采运管理标准包括采运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采运工程环境管理体系、采运工程质量环境兼容管理体系标准等;生态采运技术标准包括采伐、运输、迹地更新、抚育采伐、林内路桥等工程建设标准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生态采运装备系统标准包括抚育、采伐、运输、更新等工程装备系统标准;生态采运工程劳动与安全标准包括林区道路标志、作业安全要求等。

第8篇: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范文

关键词:城镇;绿化;整体;系统

由于人类的发展依旧遵循着索取式的经济模式,去追求工业财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城镇绿化处在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新阶段,既要整体协调,又要分类经营。应整合机制,功能耦合;整体经营,系统提高。

1 城镇绿化面临挑战与困境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城镇绿化初步发展,初具规模。但是,为数不少的城镇,尤其是县城,沿袭视觉美感的园林构建理念,体现一种简化论和实物中心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注重城区中心,将城区公园、广场和某些重要庭院刻意美化,树立形象。整个城区水泥板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个花坛,随处可见。红木、小叶黄杨等单一花灌木大板块花池,造型有棱有角,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缺乏自然美。草地、水泥板占有相当面积。城区绿地斑块小,街道路树与斑块少有畅通。城区绿地与城郊森林、绿地欠连接。两个现实状况被忽略:一是城镇化推进,城镇人口增多,城区、郊区土地开发利用迅速,吞食大片绿地。如融安县城新建10余个小区,绿地面积不足20%,与上级规定的35%差距甚大,绿色植被面临减少和消失的威胁,随之而来的是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二是城区、郊区、城乡交接地,原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各有功能互补,不可替代。郊区山体、森林、植被有丰富基质,为城区释氧固碳、降温增湿和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本身是一道景观。城郊干道、沟河水渠,既发挥通道作用,也是形成城郊绿地网络系统的重要基石。水道有独特的游乐价值与调节气候功能。目前,如融安、融水、三江等县城河岸滨水地段,很多是草坡或被砍伐的竹木迹地,植被稀疏凌乱。纵观柳北数个县城,城区和郊区大多未形成一体化绿化格局,绿地剥离,生态效益差,缺乏整体美。

2 城镇绿化地域整体性为抓手

每一个城镇,从城区建成,城区、郊区及城乡交接地,已经构成一个生态社会系统整体。人类、生物、建筑、环境、水体等,是系统整体组成的要素。每个要素各有特性,又具有共性;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系统科学表明:系统整体具有它的任何一个组成要素所不可能具有的新的质的规定性,即新质特性;具有它的任何一个组成要素所不可能具有的系统行为、系统功能、系统效用、系统效益 [1]。应用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环网状,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整体,将发挥明显的整体、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与景观功能。这种效益与功能,不是系统组成要素具有的效益与功能简单相加之和,而是实现1+1>2的飞跃[2] 。将森林引入城镇,城镇包围森林,不是简单种几棵树木,需要投入经营管理活动。森林主导,自然为主,扩大城区绿地范围与面积,充实和完善城区公园、文化广场、小游园、街道边角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巩固完善城郊水体、干道防护林带,形成结构紧密、星罗棋布的绿色斑块和生态廊道。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小型绿地斑块可作物种迁徙歇脚地。城乡森林、绿地贯通,可减轻城区热岛效应,有效减少有毒物质和烟尘、粉尘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增加氧气,净化大气。城区、郊区互联形成开放的环网状绿地系统,具有稳定性。郊区、城乡交接地发展防护林、苗圃、花圃、经济果木林和观光休闲林地,以阔叶林为主,亦可针阔混交林。柳北地区坡地树种如板栗、桉树、枫树;山脚村旁树种如竹、桃、李、枇杷等果树;城区乔木树种如桂花、小叶榕、香樟、阴香、含笑花、广玉兰、白玉兰等;干道绿化树种如台湾相思、杜英、合欢、刺桐、夹竹桃等;滨水河岸树种如篙竹、粉单竹、{竹、刺竹、相思等。

3 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多样绿地生态系统

在城镇每块绿地立体环境中,随着森林、植物(或种群)结构的成层性,相应存在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光照、温度、湿度都表现出明显的成层现象[3]。自然植被、植物种群一般具有明显的成层结构,反映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良好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和生态界面三者结合构成特定功能的生态系统[4]。在人(下转第35页)(上接第68页)类生存的环境中,既看到自然生态系统,也看到人工生态系统,后者缺少一项自我调控反馈机制,显得结构单调和同一。城镇绿地中,大面积草地、大板块单一的花灌木,水泥板包围中种一棵树木,如此的人工生态系统虽有一定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由于树种或植物种类和结构单一,绿量低,叶面积指数小,不可能产生多大的生态效益。这种结构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绿量是植物或种群光合作用效能的物质基础和城镇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大幅提高城镇降温增湿除污减噪效果,靠的是绿地生态系统的立体三维绿量或叶面积指数。融安县城有工矿企业53家,木制品加工厂20家,砖厂16家,砖厂在郊区,其余大多数在城区及城乡交接地。这些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含有大量烟尘、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的污染物大多在非控排放系数范畴内。提高城镇绿地环境净化功能,一是抓住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整体性;二是注重建设高度优化结构和高度生产力的城乡森林或绿地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巩固郊区天然植被和近自然植被,营造多层林冠人工林,把郊区、城乡交接地近自然植被引入城区,与城区绿地连成一体,彼此贯通。应用生态系统共生原理建立多种生物、多层结构、多功能的城区立体绿地生态系统;运用生态位配置原理与生态位相适应的生物物种,利用环境资源的异质性,提高生产潜力。城区各类绿地都应建设以木本植物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光合作用生产力高的绿地生态系统,提高绿地植物释氧固碳、除污抗毒效能。同时增强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小城镇绿化人工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提升绿化视觉美感,增加景观层次与立体感。这种显著的绿地立体生态系统整体性质与功能,必大于组成生态系统各要素所具有的性质与功能简单相加之和。

(收稿:2014-12-26)

参考文献:

[1] 张嘉宾.系统科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4(1):65-66.

[2] 徐国祯.森林 森林经营 森林经营管理[J].林业分类经营理论.中国林学会编,1999,(4):29.

[3] 东北林学院.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9):145.

第9篇: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范文

一、企业会计生态系统的内涵解析

企业会计生态系统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根据相关文献整理,企业会计生态系统主要是指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下,为了企业组织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企业组织需要有意识地按照生态学的思维和原理,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以会计信息的传递为纽带,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由企业组织的财务中心及其它关联部门以及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

会计生态系统包括会计生态系统文化(财会道德文化、财会法律文化、财会行为文化、财会制度文化)、会计生态系统运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会计生态系统调控(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财务战略)、会计生态系统环境(系统内部环境、系统外部环境)。

二、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会计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会计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主要分成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会计生态系统的宏观影响因素

企业会计生态系统的宏观影响因素主要是指企业与外部沟通和交流相关的会计信息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管理、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监管部门及相关政府机构、一般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计咨询服务机构等。

(二)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会计生态系统的微观影响因素

企业会计生态系统的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是指企业与内部沟通和交流相关的会计信息相关的影响因素,比如制造类企业,涉及其生产、销售、采购、管理及其他部门日常发生的与会计信息相关的交易事项,以及相关的文件资料、或者票据等传递到企业财会部门进行报告和记录。

三、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会计生态系统构建的具体路径

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可以从不同角度构建企业会计生态系统,实现财会资源的循环使用,优化财会资源的结构,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从财务信息流动的角度、现金流层面来进行企业会计生态系统的构建。

(一)现金流层面构建企业会计生态系统

现金流管理主要包括现金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从经营活动的角度来说,现金流入包括客户收款、税费返还,现金流出包括供应商付款、员工工资支出、税费支出;从投资活动的角度来说,现金流入包括投资项目出售、厂房/设备出售、业务部门出售,现金流出包括投资项目买入、厂房/设备买入、业务部门买入;从筹资活动的角度来说,现金流入包括银行借款、其他借款、股票发行,现金流出包括贷款偿还、股票回购、股利支出。

在新经济时代,改善企业现金流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助于构建企业会计生态系统,提升企业风险内控能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效地应对资本市场的变化,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现金流量作为企业重要的一种资源,需要在会计生态系统中循环流动,因此,本文认为,将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财务生态系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现金流入――现金支出――现金流入的过程,从而最大化的利用现金流量,进行合理分配,降低现金流量成本或现金流的流失,最大化的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二)财务信息流动的角度构建企业会计生态系统

财务信息是会计生态系统的另外一种重要的资源。用财务信息流动的角度构建企业会计生态系统对于企业发展意义重大,有助于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共享,保证财务信息传递额通畅性等。基于财务信息流动的角度,企业可以构建由能源(企业财务资源)、生?a者(财务中心)、消费者(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分解者(净化财务系统的“种群”)及财务生态环境(企业内外部环境)组成的财务生态系统,各部分履行各自的功能,具体见图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