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情况,通过农业银行、信用社、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正式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又存在着贷款成功率低、准贷额度小、门槛高等问题。私人借贷属于民间借贷,是一种非正式的融资方式,私人借贷由于具有无需抵押物、借款成功率高、手续简单以及借款对象广等特点,在我国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活跃和普遍。据统计,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所需的资金70%以上要依靠私人借贷或民间借贷。不言而喻,私人借贷对解决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难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私人借贷的类别和特点
1.私人无息借贷及其特点
私人无息借贷是基于亲缘、血缘和地缘关系而形成的借贷形式,具有互质。资金需求者通过向亲戚、朋友或是熟人等借款,这些私人资金的提供者出于对资金需求者的感情和信任又免收利息,只需借款人立借条作为凭证。这种借贷形式具有免收利息、成功率高、手续简单以及额度较低等特点,在城市和农村地区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借贷形式。
2.私人付息借贷及其特点
私人付息借贷是民间借贷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需求者通过向本地区内的熟人、专营放贷的个人或高利贷者借款,私人资金供给者不仅要求资金需求者立下借款凭证而且要收取一定的利息,且一般高于同期银行的利率。私人付息借贷具有高利息、手续简单、额度较大以及有明确的还款期限等特点,适合于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但又很难通过正式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个人和企业。
二、私人借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积极影响——与正式金融机构的比较
(一)快速解决资金问题
由于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是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农业又具有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高、资本增值率低等特点,所以大多数正式金融机构都要对申请贷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反复的评估和论证,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可能会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错失发展良机。和正式金融机构相比,私人借贷具有手续简单、无需抵押担保或只需少量抵押物的特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直接与私人资金供给者商谈,并立下借据或提供一定的抵押物,就可以获得资金。这就大大节省了借款时间,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填补资金空缺。
(二)有效解决资金问题
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弱质性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因此大多数正式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的投资积极性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正式金融机构处获得的贷款数额也比较低,不能有效解决合作社的资金短缺问题。由于私人借贷的成功率较高且手续简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可以同时向多个私人资金供给者借款,这样可以比较容易的筹集到合作社发展所需的资金,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三、私人借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不利影响
(一)私人无息借贷资金提供者的催款压力
首先,这些私人资金提供者可能具有风险厌恶的倾向,他们会担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状况变差而不能收回自己的钱,因此可能会频繁地向合作社负责人索要借款,这会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资金的规划和正常使用。
其次,这些私人资金提供者可能因突发事件或商业投资而急需资金,他们可能会向合作社负责人催要借款,这也会对合作社对资金的规划和使用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问题。
(二)私人付息借贷的利息压力
私人付息借贷资金的供给者一般会对合作社的借款收取比银行等金融机构高的利息,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需资金量又比较大。很显然,合作社背负的利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重了合作社的资金压力,更加不利于合作社融资问题的解决。
四、私人借贷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政策建议
(一)规范私人付息借贷的利率和借贷协议
一方面,政府和金融监管单位要严格规范民间借贷的利率,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的规定,即私人付息借贷的利息率可以适当的高于银行的利息率,但最高不能超过银行利息率的4倍。如果超出4倍的规定,则超出部分将不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要规范借贷协议,防止高利贷和霸王条款的出现,切实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减轻利息压力,进而解决融资问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自身建设,争取资金供给者的信任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否获得私人借贷资金的支持,关键取决于合作社的经营状况。所以合作社负责人要通过各种方式保证合作社的正常运营,使私人借贷资金的供给者愿意将钱借给合作社,减少或者避免他们催促合作社还款情形的出现。
(三)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成员借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状况和合作社内部的成员有着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合作社内部成员一方面对合作社的经营状况比较了解,另一方面他们也深知只有合作社的正常运营才能使他们的收入增加,所以当合作社出现资金困难时,他们大多愿意将钱借给合作社。鉴于此,合作社负责人可以向成员们借款,对借款数额大的成员可适当付利息,以调动其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田海霞,王志宏.私人借贷问题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3).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村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抓好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日前,我市组织了赴浙江省温州、绍兴、台州及我省宣城等地进行了考察调研。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努力营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氛围。浙江省是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诞生地,2003年,该省最早被列为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省。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求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把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浙江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608家,注册资金已近5亿元,固定资产达37亿元,平均每年新增1000多家,入社社员33.6万人,带动农户245万户,产业门类涉及了各大主导产业,经营领域涵盖了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各个环节。
(二)政策扶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地区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时,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积极引导,加强配套政策扶持且措施到位、落实有力,那么该地区的专业合作社发展层次就高、内部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在这方面,浙江省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2004年11月率先出台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随后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明确经工商登记的性质为“合作社”,把合作社从企业法人中单独列出。与此同时,《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一系列规范化制度纷纷落地,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07年该省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千社五化”建设列为农业工作十件实事之一,不少合作社都实现了“五有”运作。
(三)规范运作,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浙江省温岭市是全国大棚西瓜之乡,该市狠抓西瓜这个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扶持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指导该合作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行业管理功能,帮助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制度,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生产的西瓜优质率达到95%以上,并直接带动该市东南沿海8万亩西瓜产业带的形成。其“玉麟”牌西瓜先后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05年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其西瓜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开展贷款授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在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授信方面,浙江省有两种模式:一是温州模式,即对合作社授信。2006年12月,浙江省首批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与当地农村信用社订协议,共获得贷款授信2304万元。二是温岭模式,即对合作社法人和社员同时授信。2006年12月,温岭农村合作银行与该市44家合作社签订贷款授信协议,合作社法人代表和1380户社员分别获得贷款授信2068万元、3769万元。
二、主要特点
特点之一:认识高。由于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农民看到了发展合作社能够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能够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质,其桥梁与纽带作用逐渐为农民群众接受和认可,因此在这些地方的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非常之高。
特点之二:合力推进。在这些地方,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方位开展合作,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机制;涉农部门积极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金融部门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多种形式的贷款和融资,积极扶持合作社的发展;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成功的合作社典型,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特点之三:扶持力度大。2007年7月,绍兴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农村能人、科技干部等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注册成立的合作社,每家补贴5000元;对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的合作社,每家奖励10万元;对被评为省级示范的合作社,每家奖励5万元;对被评为市、县示范的合作社,每家奖励1万元。2007年,温州市政府也拿出1600万元项目资金,对达到“五化”标准的合作社,每社给予2万元的奖励。
特点之四:规模经营。绍兴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56家,超千万元33家;台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40家。如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是集西瓜生产、服务、营销为一体的互经济组织,跨国跨地区建立西瓜生产基地19个,面积总计达2万多亩,常年可供“玉麟”牌西瓜8万吨,并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点50多个,年经营收入2.2亿元,向社员返还盈余4251万元。
特点之五: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据考察了解,浙江省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已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1300多家合作社的产品通过省或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39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一大批产品进入了国内超市和国际市场,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如绍兴市79%的合作社建立了产品进出台账制度,76%的合作社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记录,51%的合作社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检验检测体系,其中38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3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称号。
特点之六:成效显著。这些地方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经济作用,把发展合作社同深化完善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自办加工流通项目,形成“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使农民更多地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同时,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据了解2006年,浙江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销售农产品总额达248亿元,实现盈余12亿元,社员通过返利获得的收入户均达2463元,浙江因此成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社员收入最高的省份之一。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重要形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理念,把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发展作为抓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指导,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二)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建议尽快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主导产业进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文件和考核办法,并对通过考核的合作社给予奖励。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区近两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是广大农机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融合机械资源,发挥农机整体优势,提高农机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几年来,通过政策扶持,科学引导,***区现已成立注册了2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已初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为更好地发展壮大我区的农机合作组织,提高全区农机化综合水平,区农机局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辖区的20家农机合作社进行了专题调研,针对目前农机合作社的现状、成功经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农机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和特点
1、基本情况
现全区成立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20家,共有社员225人,组织内机手210人,机具总数533台(套),资产总额1690万元。合作社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在全区及跨地区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目前我区合作社跨区作业项目已经涉及到小麦、玉米收获、春秋季的耕种收播、农田水利建设及植树造林、挖掘树坑等多项内容,作业区域从河南沿途一直到济宁、菏泽、平度、荣成等地,时间从原先只有 “三夏”、“三秋”两季延伸至全年。通过近几年的不断积累,我区的农机合作组织跨区作业已打响了***品牌,不少地区已经和我区的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及机手达成了定期跨区作业的长期协议。
2、经营特点
合作社实行四个统一,一个独立模式,四个统一是:统一调度机械有序作业,统一签订作业协议,统一作业价格,统一结算农机作业收入,一个独立是单机收入成本费用独立核算。
四个统一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发挥规模优势,单机核算有利于调动驾驶员个人的积极性,增加机手收入。
3、效益情况
20家农机合作社2010年作业面积32.9万亩,服务总收入720万元,服务农户12067户。三夏三秋农机作业是合作社取得收入的主项,通过调查了解,仅三夏三秋期间每名作业机手平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规模较大的仇星合作社人均收入已达5万元 以上,最高可达8.2万元,最少2.6万元,其他剩余时间,社员可自行安排,进行其他方面的运营。如果合作社有了其他经营项目,可随时进行调度,个人经济收入比较客观。
二、农机合作社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据统计,***区两季现有粮食种植面积40余万亩,现在我区的三夏三秋农机作业60%以上的作业量,由这20家农机合作社来承担,其他部分由个体机手和外联机手来完成,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已成为我区三夏三秋农机作业的主力军。
一是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将我区1万余人三夏三秋大忙季节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而且还大大降低费用,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是合作社是实施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体,我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全部由这些农机合作社来承担,在全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多数合作社组织规模较小,服务领域仅限于农机作业,服务范围小,市场小,机械的利用率较低,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在管理方面还不够规范,各项制度建设与执行方面存在欠缺。
三是极个别机手业务知识不够全面,操作技能不够熟练,有时为了赶进度,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以致于在个别环节出现作业质量问题。
四是多数合作社库房分散于各个社员家中。
四、建议
一是要强化对合作社规范化管理,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省办下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具体要求,强化管理和服务指导,促使合作社尽快规范起来。
二是要引导合作社开拓视野,走出去,与外区县机手搞好横向联系,进一步整合资源,根据各地作业时间差,组织好跨区作业,增加机手收入。
三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仅在购机补贴、还田、深耕作业方面经予扶持,在合作社用地方面也要给予倾斜,如三夏三秋农机用油、信贷等,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是合作社要加强与乡镇、村两级组织沟通联系,基层服组织要在合作社与农民中间起好桥梁纽带作用,这样既方便机手也方便农民,特别是在三夏三秋期间,做好这一点尤为重要,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合作社逐步解决库房建设用地问题。
五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机手,加入到合作社这个队伍中来,以增强合作社的整体实力,定期组织合作社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及时为合作社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等服务。
六是强化对合作社农机手培训工作,要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农机手操作技能、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实现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
在许昌县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俊峰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农机机库,看到一排排农机整齐地排列着,“像这三台机器,就是去年省农机局奖励的”,赵俊峰介绍道,“作为国家级示范农机合作社,各级领导也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支持与鼓励”。在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上,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更是得到了各级部门的普遍认可,获得荣誉颇丰。2011年获得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许昌县“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许昌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河南省优秀农机合作社”荣誉称号。
谈起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赵俊峰无比自豪地说:“现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一部分农户的田地都交给合作社订单作业了,还有一部分农户把土地流转或托管给了我们。”
据了解,许昌县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10年3月17日成立以来,在许昌地区的农机合作社中一直发挥着引领带头作用。现今,合作社占地面积26亩,有196位社员投资入股,投资金额2100万元。建成机库3000平方米、种子化肥库2200平方米、办公与经营培训用房1500平方米、机手生活宿舍楼1700平方米、维修车间2000平方米,有拖拉机36台、联合收割机30台、自走式玉米收割机17台,各种配套农机具共203台套,服务车辆2台,园区管理员4人。
赵俊峰告诉记者,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于机械作业质量高,收费低于市场作业费的5%,农民觉得方便又实惠,直接解决了农民收种难的问题。在去年三夏期间,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出动联合收割机30台跨区作业,收割小麦2万余亩,出动拖拉机36台,播种玉米1.8万亩;并引进推广“登海605”、“北青210”、“绿源888”等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玉米种。也正是由于农业机械的带动,农机、农艺的完美结合,使农资供应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以上,共计供应玉米种2万多袋,供应化肥600多吨。在三秋时节,17台玉米收割机全部投入。先后在尚集、五女店、张潘等几个乡镇及临颍 、鄢陵等周边地区作业,玉米收获面积达1.2万亩。
由于合作社有先进的配套农业生产机械,农作物在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全过程都采用精良的机械化作业,改变了原来分散经营的模式,既节约了劳动力,又增强了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入股农机专业合作社使得外出的农民安心打工挣钱,不再被土地所困扰。”赵俊峰介绍道,对农户来说,通过土地入股加入了合作社,就等于自家的地啥也不用管,像在银行存钱一样,就可收“利息”。该合作社托管土地1.3万亩,流转5000余亩。通过土地的托管与流转,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型农业装备有了用武之地,在流转的土地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同时还可以让流转土地的农民到园区务工挣钱。该合作社在园区内植树1万余棵,达到了田成方、树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标准,直接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介绍,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于流转的土地狠下功夫、做足文章。三夏之际,合作社不误农时、抢收抢种,出动收割机18台、拖拉机20台,在4天内使5000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并且做到了颗粒归仓。紧接着开始播种,抗旱浇水,起垄栽种红薯,并与所流转土地的杨寺、盆北、焦庄、城角徐4个村签订浇地、栽种红薯协议。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劳有所得。去年秋季,3500亩玉米、500亩大豆、1000亩红薯获得丰收,利润达110万元。
“种地不相信科学不行,过去是我们上门求技术,现在是技术员上门送技术,这真是件大好事啊。”入股合作社的农户纷纷表示。为向科技要效益,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推广宣传农业新技术,合作社定期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对合作社成员开展农机驾驶、农机维修免费培训。合作社还积极参与农机部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试验示范工作,带头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合作社还利用宣传彩页、服务车辆,大力宣传农机安全作业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听众已达3.5万人次,发放农技资料9000余份,接受农民咨询6000人次,充分体现了合作社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目前,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主要有订单农机作业、土地托管和流转(承租)、农资供应(种子、化肥、农药)、农技培训与服务、大型农业装备修理与配件供应等五项。
[关键词] 合作社 政府支持 组织规模 市场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20-02
以农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中有效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当前,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实现沪郊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截止2011年底,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约2950家,入社成员约10万多人,带动的农户数约20余万户,由合作社经营的土地面积超过150万亩,占全市农田面积的约60%。2012年上半年,新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74户,同比增长39.8%。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数量增长迅猛,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探究这些发展新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农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趋向和路径,加深理解农业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从而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扶持力度明显加大是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新特点
从世界各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看,有效的政府扶持是合作社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近年来上海市郊各级政府的扶持是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以大发展的主要推手。
政府扶持包括政策扶持、产业扶持、技术扶持和市场扶持。
1.政策扶持
2008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加强金融支持、给予用电用地优惠、吸引优秀人才、搭建服务平台等6个方面的扶持政策。为了贯彻落实市政府政策,市郊各区县相继推出配套方案、具体条例和实施意见。以原南汇区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为例,先后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强加了在财政、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财政上,下发《南汇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励补贴方案》,重点就合作社的规范运行、市场营销、品牌人证给予资金扶持;在用地政策上,出台《关于加强南汇地区设施农田生产辅助设施用地管理意见》;在金融信贷方面,与农商行、安信保险公司联合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免担保信贷政策;在税收政策上,建立了由区农委出具估产证明,区税务局核定发票减免增殖税的操作流程。除了市、区两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外,在上海市郊各基层政府依据本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财力,纷纷推出镇级扶持政策。以金山区廊下镇为例,蘑菇生产是廊下镇的区域特色农产品之一,得到镇政府高度重视,制定补贴政策推动发展, 2008年至2010年,镇政府连续三年对新发展的蘑菇种植面积,实行补贴1.5元/平方尺的扶持政策,2011年全镇种植的蘑菇达到300.6万平方尺,产量4209.1吨,总产值2272.9元,极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产业扶持
科学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业支撑。各级政府在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依托各地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和壮大合作社,发展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加快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或产业带的形成,提高农民进入时常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金山吕巷镇为例,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提出了打造“十里果园、花园”,实现“生态吕巷、农业特色”的发展目标,由政府统一规划、实现区域化布局、控制总体规模,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农民自愿、合作发展”基本原则,以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蟠桃合作社为载体,以现有基地为基础,通过基地整合、沿路发展、设施建设等,不断提高蟠桃产业的发展质量,真正做强蟠桃产业,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上海“皇母”蟠桃合作社,有果农二百五十户,种植面积五千多母,2012年蟠桃打入上海二百多家超市,“皇母”蟠桃已是上海农业知名品牌。
3.技术扶持
加强技术指导,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保障。各基层政府积极推动农业产业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安全检测体系、产品追溯体系、品牌培育体系等标准化建设,强化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主要农产品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的标准体系的制定,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承担农业科技项目并提供项目研发所需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以金山廊下镇为例,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真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指导工作,邀请食用菌专家开展食用菌科技培训工作,使广大菇农较为系统地掌握食用菌栽培中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为搞好生产奠定技术基础。技术人员经常性地下基地、合作社指导,手把手地指导农户搞好生产,有效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政府还通过典型引路、现场观摩、发放科技资料等,使标准菇房的搭建、新品种栽培、蘑菇培养料配方、培养料堆制和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蘑菇生产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4.市场扶持
通过政府引导支持产销联盟,扩大合作社销售市场。通过搭建平台,帮助合作社打开市场。各地农村出现的“菜花节”、“百花节”、“蟠桃节”、草莓节等都是政府倡导设立的旅游、销售平台,是助推农村合作社发展具体举措。“枫泾黄桃节”,本着“以桃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枫泾,发展经济,农旅结合,开创特色,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宗旨,以“黄桃节”节庆为平台,全面打造枫泾黄桃品牌,促进黄桃产销对接和农旅结合,推进黄桃产业带向更高层次发展。南汇农博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扩大南汇农产品的知名度。浦东新区连续举办四届农产品博览会,展示了浦东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品牌,进一步提高了新区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认知,提升品牌价值。浦东新区在农委指导下,以“大合作、大产地、大市场” 为理念,以品牌整合为契机,组织合作社农产品产销联合会,产品质量与销量双管齐下,扩大了合作社的销售市场,其中南汇8424西瓜、南汇水蜜桃声名远扬。
二、组织规模日益扩大是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另一新特点
综观近年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扩大的形式,有横向联合、纵向联合与既有横向又有纵向联合多种情况。所谓横向联合发展是指经营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及服务的组织之间进行的联合,以减少成本及扩大规模;而纵向联合是在同种产品供应链上不同生产阶段的组织之间的联合,比如生产组织和营销组织的联合;横向与纵向兼而发展的是既有相同组织之间的联合又有上下供应链上的联合。
横向联合有同行业联社与不同行业联盟等形式。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考验中,诸多合作社规模小、竞争力弱等弊端逐渐显露,由“舢板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组建“航母式”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模式成为发展的必然。沪郊各级政府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专业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成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或通过品牌和营销等资源的整合,组成销售联盟,“抱团”闯市场,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如上海申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联社,是金山区漕泾镇成立的一家水产养殖方面的合作联社。合作联社是由该镇已经注册且具有较大规模和一定知名度的“上海企平、上海逸佳、上海翔盛、上海金库和上海徐博”等五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的。合作联社拥有2000多亩水面积,养殖南美白对虾1800亩、罗氏沼虾100亩、四大家鱼及甲鱼混养等高档观赏鱼100亩,还有创新发展连栋钢管大棚水面积100亩。为进一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上海申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联社成立后,旨在实现“四个统一”即“苗种供应、饲料配送、养殖技术、水产品销售”。“合作可以更好地赢得市场、合作更有力量、合作更有发展空间”。
纵向联合可以填补农民合作社先天不足,上海皇母蟠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04年组建,注册“皇母”商标。“皇母”蟠桃品质优良,2006年通过了农业部安全卫生无公害产品论证,2007年5000多亩种植基地还首批入选为上海世博会优质特供果品基地。但蟠桃销售始终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会种不会卖”是果农先天不足,传统销售方法根本解决不了成规模的产品销售。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2008年7月引入供销社成为其法人股东之一,生产和销售的上下利益链得到衔接,合作规模得到扩大。供销社的参与弥补了合作社果农社员“会种难销”的空当。
有着紧密利益关系的合作社成员,还通过分工协作,提升产业链价值,形成联合,扩大规模。上海奉城肉禽合作社的350多户社员,涉及肉禽养殖、苗禽孵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销售等方面,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组织。上海新凤蜜露果蔬合作社一家就拥有300亩国家级标准化有机水蜜桃示范基地。带动6个镇27个村,1.8万亩面积的桃业生产,辐射桃农5600户,同时建设了规模化的浦东优质农产品分栋物流和批发直销中心,综合营销浦东其他各类优质农产品,规模日益壮大。
上海彤瑶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既有横向同行业的联合又有上下游利益链上的纵向联合。第一与村委会合作,与所在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获得850亩土地的使用权。村里的农民即可得到固定的流转费,也可以到合作社再就业,使彤瑶合作社优秀业绩与村共享。第二与种植基地、种植大户合作,通过订单和上门采购的方式,帮助其他种植基地和种植大户解决销售难的问题。第三与其它合作社的合作。“以合作社带合作社”的方式,将南汇区其它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带入超市、大卖场,现已有沪郊蜂业合作社的近30个品种和敬亭蔬菜合作社的近50个品种进入家乐福、易买得等大卖场。第四是商品采购突破地域界限,向全上海和全国各地拓展,以解决农产品季节性间隙的淡季问题。主动发起建立农产品产地大联盟,实现产品的互补和互促。
三、连接市场渠道不断拓宽是沪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又一新特点
“抱团闯市场”是近年沪郊农民合作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以金山枫泾为例,以黄桃种植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4家,255个成员都是本地农民,种植面积为3260亩,产量约每亩1500-1800斤。合作社实力规模普遍小,抗风险能力差,生产管理各异,不同合作社有不同品牌或没有品牌,导致合作社、农户间相互打起“内战”。枫泾镇政府积极引导34家合作社组成了产销一体化、同步化的合作联社,成立了“枫景黄桃种植合作联社”,统一营销、统一包装、统一生产资料采购、统一发展规划、统一种植技术,“抱团闯市场”,统一打“枫蜜”品牌,增强风险抵抗力,提升产销能级。2012年,枫景黄桃种植合作联社带着枫泾黄桃参加了上海盛夏农副产品大联展,以农产品试吃、广告传单派发等方式推广“枫蜜”黄桃。与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周家桥街道开展城乡结对,通过长宁区各街道集中下单,不到一个月销售了1488箱,约7.5吨黄桃。通过物流配送模式,枫泾黄桃走进了家乐福、世纪联华、乐购、易买等大型超市。2012年仅枫泾“黄桃节”就销售黄桃1890吨。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34-01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合作规模较小,合作层次不深,行业分布极不均衡。普遍存在合作覆盖面小、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参与合作社员比例偏低问题;局限于本村范围内社员间开展合作的较多,村际间开展合作的极少;合作业务相对单一,大多局限于信息服务和技术推广;行业合作范围较窄,大都局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科技含量相对偏低。
1.2 参与意愿不强,专业人才短缺,政府扶持有待提高。受传统观念、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很多农民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受编制、体制、薪酬、福利、等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运行急需的专业技术、创新管理等专门人才严重短缺;政府对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未落到实处,引导、扶持力度不够,责任不清。
1.3 制度章程模糊,运行机制欠缺,日常管理比较松散。管理松散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普遍问题。机构设置不合理、章程制度不完善问题普遍存在。社员参与决策机会少,民主管理被忽略。缺乏必要的监督制度和监督机构,运行管理随意性大,社员关心的利益分配问题不能做到公开公正,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1.4 综合实力较弱,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需加强。个别合作的目的单纯是为了获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没有独立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导致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合作方式简单,管理松散滞后,综合实力不强,没能形成产、供、销一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市场竞争能力弱,辐射带动能力较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
1.5 资金来源不畅,融资能力较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扩大规模、提档升级离不开资金支持。受专业合作社性质和规模影响,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自筹和合作社自身资本积累,其他社会资本投入较少。通过金融机构借贷融资又受到抵押能力和信用评估限制,使融资难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
2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力度。要通过宣传引导、典型示范等形式,普及合作经济知识,使农民了解合作社的职能和作用,期待合作的收益,提高合作的意愿。要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各种载体,发挥各方力量,对合作社管理者、农民和社员开展知识技能、管理方法等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意识,逐步转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和弱势地位,增加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加快农村专业人才培养,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建立合作培养和定向培养机制,继续巩固“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成果。
2.2 扩大合作规模,深化合作层次,努力实现合作层面均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入社会员越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越无法得到体现,其他持观望态度的农民越不敢加入合作社,对周边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越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越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越弱。要做好宣传引导,强化规范管理,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努力增加收入水平。同时,要不断扩大合作范围,除传统种植、养殖业外,努力实现产业均衡发展,向农副产品深加工、物流、仓储等领域拓展,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3 完善决策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强化监督管理以促合作共赢。农民专业合作社强调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规范日常管理,做到规范运行、民主公开。要引入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完善决策机制,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进行民主管理,注重公平原则,实行集体协商或集体票决。强化日常管理,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组织可以吸纳非合作社员、具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合作章程和协议公平分配合作收益。要完善监督机制,实现内部与外部多重监督。
2.4 扩宽融资渠道,增加信贷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合作。要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必须要扩大融资渠道,解决好专业合作社发展瓶颈问题。在政府提供部分启动资金和扩大规模的扶持资金外,要鼓励银行开发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信贷产品,简化信贷手续,拓展评估抵押方式和信用担保方式,增加信贷资金数额,适当减少信贷利率。不断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来源广泛,资本持有者信息广、能力强的优势,鼓励社会资本以股权形式参与合作经营,以实现共赢。
2.5 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合作指导,强调政府的服务和引导功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与指导、支持与帮助,但必须注意把握尺度,减少行政干预,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政府要注意转变职能,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要扮演调控者、指导者的角色,决不参与实际管理,但要提供多样性的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纳入财政专项预算并管好用好。要强化税收支持,吃透用好国家惠农政策促进合作社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玉娟,刘赛赛.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9).
通过项目资金的扶持。运行机制、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技术、培训、产品加工、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水平。逐步实现有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有比较规范的服务内容、有自办加工实体、有统一营销网络和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二、申报条件和扶持内容
一)申报条件
1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登记满1年以上。
2运行机制合理。有规范的章程、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财务管理等制度;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和会计账簿。定期召开成员大会;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成员的比例达到60%以上。建立了成员账户;实行民主决策和财务公开。
3服务能力较强。与成员在市场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等方面具有稳定的服务关系。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认定等“四统一”服务。获得自主注册商标、名牌农产品证书、著名商标证书或博览会奖项,实现了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有加工贮藏设施,和省内或省外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以及大学生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社聘用的技术管理人员是大学生的予以优先扶持。
4示范带动性强。合作社成员年纯收入比当地非成员农民年纯收入高出20%以上。省级示范社优先扶持。所申报的示范项目必须是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二)扶持内容
1服务设施建设。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粗加工、整理、储存和保鲜等银行贷款贴息等项目。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包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设备购置。
2品牌农业建设。申报农产品质量认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等项目。创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3市场营销建设。构建市场营销网络、举办或参与产品展示展销等项目。开展市场信息咨询服务。
4成员素质建设。不超过资金总量的20%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实用科学技术、市场营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
三、申报数量及要求
组织各行业部门统一申报。各地要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品的发展组织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项目申报工作由市(州)省直管县(市)财政、农牧(农业、农林)部门牵头。
一)各市(州)省直管县(市)要根据上述申报条件和当前合作社发展水平确定申报项目数。现有合作社数量在100个(含100个)以下的县市区申报1-2个。此基础上省上确定的18个苹果产业大县再申报1-2个苹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各县(市、区)要严格按照申报条件积极组织开展种植业、畜牧业、农机化和渔业等方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工作。省直管县市项目直接上报。认真填写《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申报书》见附件1市州负责辖区内项目申报工作。
三)每个合作社示范项目申报补助资金1015万元。各地不再申报。未按照省农牧厅等省级11厅局印发的省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实施意见》甘农牧〔〕464号)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的市州、县市区不予申报。年—年国家和省上资金扶持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申报材料
需报送以下材料的附件(复印件)按以上程序报送项目申报书的同时。
1被认定为省或市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文件。
2工商注册登记证书。
3章程、财务、内部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
4年度资产负债表和盈余及盈余分配表。
不让“流转”变“流失”
“农民受传统思想影响,有恋土情结,要严格把好土地流转关口,让农民从思想上信得过!”谈起土地流转,临南镇党委书记蒋传军意味深长地说,“农村土地流转,是耕地使用权的‘流转’,而不是耕地数量的‘流失’。要确保土地性质不变,让流转后的土地依然姓‘农’!”
工作中,临南镇严格防控土地流转中出现“非农”误区,对土地流转经营主体的土地用途预先调查、详细登记、签订合同、严格把关,确保全镇7.9万亩耕地面积不减少。在此基础上,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根据每个村庄和项目实际情况,采取了“公司+农户”式的龙头企业租用、“合作社+农户”的专业合作社对接、“承包经营大户+农户”的种粮大户转接3种流转模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目前,该镇流转土地2.83万亩全部用于与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土地流转成功与否在于质量、在于规模,要确保土地高效利用,最终实现农业有发展、承包方获收益、农民得实惠的‘利益多赢’!”蒋传军介绍说。临南镇重点引导与扶持承包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企业等实力雄厚、效益明显的主体进行大规模土地流转,如刘双庙村流转1080亩土地给邑鸣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千亩“久之最”韭菜基地;新华、新兴社区共同流转1471亩土地给当地客商,形成了木瓜产业基地。
“土地流转之前,村委会就将流转用途及效益广播了,知道咱那‘命根子’在合法使用,并且签订后的合同及协议一式4份,由承包方、农户、村委会、镇政府分别保管,让咱老百姓心里踏实。”岳家村村民王长芳说。
让农民充分享受流转“红利”
“保障农民利益是土地流转的核心问题,要想方设法让农民分享到流转带来的‘红利’,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临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心刚感慨地说。
“土地流转费是农民最直接的收益,流转费价格合理、发放及时,直接关系到农民流转意愿和顺利与否。”王楼村土地承包大户周吉友如是说。2013年10月,周吉友在临南镇王楼村流转800亩土地用于种植皂角树,他积极与农户、村委会沟通,集思广益,共同商定租赁价格为每亩每年1000元,每年1月份付清当年流转费,根据小麦价格3年调整一次流转方案。
“合同签订的同时领取土地流转费,收益立竿见影,俺自然大力支持。”周吉友说。
“土地大规模流转完成后,就出现了项目建设用工问题,这对当地农民是实实在在的额外‘红利’,想法设法让农民享受这些红利,会大大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嘉悦商贸有限公司经理赵吉利娓娓道来。赵吉利在新兴、新华社区流转1400亩土地种植木瓜,制定了“以用工促进流转,以流转实现用工”的策略,在土地流转合同签订之时同步签订项目优先用工协议。“园区修建、种植管理、采摘收获、产品加工等一系列过程都要依靠本地农民参与其中,项目用工问题也迎刃而解,农民多劳多得能获取额外收益,实现了‘双赢’!”该经验做法被临南镇在解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振兴蔬菜种植合作社、王楼皂角专业合作社等28处大宗土地流转中借鉴使用。
拓宽“失地”农民致富增收路
“土地流转后,要帮助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找到赖以生存和发家致富的新路子,使其生活水平升上去。”临南镇人大主席田正伟说。
“通过参加县里和镇上组织的几次新型农民培训班,锈住的脑瓜子装进了不少新知识、新技能,现在俺在合作社长期打工,负责配药施肥,可谓‘学有所用’。”振兴蔬菜种植合作社社员关照水高兴地说。根据本镇农业发展状况,临南镇大力开展知识技能培训,让新型农民融入现代农业,去年以来,已开展粮食、蔬菜、特色养殖与种植等各类培训二十余次,为15个土地流转大户、83个专业合作社、两个农业公司等农业主体输送钟点工、长期工近万人,让新型农民有了用武之地。
临南镇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农业龙头企业,以山东华奥电气有限公司、山东忠诚橡胶有限公司、山东德盛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建成投产后,吸纳六千余名当地农民为企业工人。“不种地了,俺就在家门口上班,路上来回方便,每月两千多元的工资,咱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不比城里人差。”岳家村姑娘冯倩倩的感触富有代表性。
“俺家原有6亩土地,光靠种地仅够吃喝,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每年能收取6000元租金,并且用贷款在夏口街开了一家饭店,一年下来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小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夏口村村民王传海说这些话时满脸欣喜。
不断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至去年底,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03个,入社农户26.8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82%。
一、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组织发展与产业规模扩张互动的局面,成为推动“一社一品”、“一村一品”的重要载体,推进了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如:分界镇通过蚕桑合作社、甜豌豆合作社、绿花菜合作社带动了三个万亩产业;黄桥镇通过双桥蔬菜专业合作社,新街镇通过绿色经典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两个超万亩的蔬菜生产园区,品种多,规格全,质量好,货源足,外地客商络绎不绝;宣堡镇益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苗木花卉近万亩。
二是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了新的载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初期,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局限于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拓展到水产、蔬菜、水果、花木、药材、农机、植保等领域,基本上实现了所有生产经营项目,只要有一定规模,都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振兴了主业,带动了副业,形成了产业;通过包装加工,增加了附加值;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和销售窗口,促进了农产品销售;通过注册商标、“三品”认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如毛庄羊业专业合作社,把社员养殖的肉羊进行宰杀分割、包装销售,每只羊销售收入增加60多元,另外将羊粪收回加工有机肥料,每只羊增加收入50多元;益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上千人围绕苗木搞经营,有收购的、销售的、挖树的、上卸的、运输的、绿化的,并在常州夏溪花木市场租了门面,为全市苗木展示销售服务,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三是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了新的路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功能为一体,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包”不了、一家一户又“干”不了的问题,且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延伸,由过去的产中合作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由过去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向生产资料购买、产品包装、运输、加工、销售服务发展。通过整合资源配置,形成了1+1>2的合力,已成为农业服务体系中的一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如:分界镇七贤家禽产销合作社实行“八统一分”的经营模式,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既降低了苗鸡、饲料和药品的成本,又为农户提供了技术、防疫、销售服务。
四是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宽了新的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批量采购,价格低,节约了成本;通过统一技术指导,产品质量好、产量高,增加了收入;通过统一销售,避免了客商压级压价,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中间盘剥,确保了社员利益不受侵害。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了高效农业,富民效应逐步显现。如:赵庄甜豌豆专业合作社,105个成员带动了6000多户,面积由原来的100亩增加到1万多亩,亩纯收入由过去的稻麦两熟1000元增加到现在甜豌豆一熟就3000多元;七贤绿花菜专业合作社,推行“甜豌豆—绿花菜”模式,185个成员种1134亩,平均亩收入7600元。
五是为合作社建设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市各合作社牵头人中有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技术能手、农业服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村组干部等,牵头人不拘一格,他们各具优势和特色。基层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思想素质好,号召力强,有奉献精神,他们牵头办合作社,一般都能秉公办事、规范运作,影响力大;能人牵头办合作社,科学技术普及快,产品销售快;龙头企业牵头办合作社,产品适销对路不愁卖,加工升值空间大。但是,高效设施农业经济效益好,但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市场开发难,普遍社员望利兴叹。各牵头人积极创新,如元竹芦蒿专业合作社、马甸金强花卉专业合作社,他们由企业老板投资租土地、建大棚、配套现代化设施,实行统一供应种苗、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各成员租大棚承包田间管理,拿基本工资,盈利部分,按产量依比例分成。实践证明,这种运营模式,成员不担心没钱、没技术、没销路不能发展高效农业,牵头人不担心成员出工不出力,形成了优势互补。
二、当前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势。目前,我市各类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小,不少乡镇为了应付考核,动员了五、六个农户组建了合作社,至今却不发展、不扩大;有的合作社成员是为牵头人打工服务,实际上没有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没有服务对象,只是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赚钱,没有起到建一个合作社,带动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2、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少合作社挂了牌子,搭了架子,却没有实实在在开展合作服务,还是简单的信息交流、技术指导,没有开展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代购代销,农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等深层次服务,由于社员迫切需要的农产品销售服务得不到支持,合作社失去了向心力。
3、思想固旧还不够解放。多数合作社领了营业执照不搞经营,至多是拉客商、引经纪人上门收购,而不是亲自把农产品送进大市场,这样一来,农产品出售价格低,升值少,农民得不到实惠,合作社得不到收益。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缺乏能人搞加工、跑市场,另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成员还没有抱团闯市场的意识,他们习惯于田头,不愿到街头;习惯于捞现成的,不愿意到市场冒风险;习惯各卖各的,不愿合伙做生意。
4、品牌效应还不够强大。各合作社中,农业品牌相对较少,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的更少,就济川街道来说,全街道有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拥有自主注册商标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市星辰鹅业专业合作社,一个是**市天恒银杏专业合作社,也只有天恒通过了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但由于市场认可度不高,合作社产销量小,形不成规模,这两个品牌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
5、内部运作还不够规范。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成员管理、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备,“三会”活动不正常。少数合作社成员出资不到位,个别成员一股独大,民主管理很难落实,出现了少数人决策、少数人获利的情况,合作社失去了凝聚力。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部分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像抓工业、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建设一样抓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少数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发家致富是自己的事,合作是自愿的,农业生产风险大,担心揽事上事;部分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能人引领;各项扶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对策和建议
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我省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今后一个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要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注重以“五好”示范社建设为抓手,加强指导服务,加大政策支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促进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试金石,针对当前农村青壮年绝大部分都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在家种田的几乎全是60岁以上的老人的现象,如何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如何提高土地产出率,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和重点考虑的问题。土地向少数人集中,搞高效规模农业,目前这种分配制度,仅是让少数有资本、有技术、有劳力的人富起来,而绝大部分农民增加收入还是困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互的经济组织,它能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要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组织各职能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实事。
二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合作组织多元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提高各级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观念,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依法办社,开展相互服务,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围绕粮食、蔬菜、生猪、家禽、羊业、花木水产、银杏等特色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兴办各类合作组织。加快建设产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能人带动型、基层组织带动型的合作组织。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亲眼看到参加合作组织的好处和前景,激发主动参与合作社的热情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