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的合作社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合作社;资金;技术;政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农村合作社发展资金和技术支持欠缺制约其发展
当前,农村合作社面临的两大主要难题,一是资金紧缺问问题,二是缺乏人才问题。
首先是资金问题,当前农村合作社大部分存在资金需求巨大,而融资渠道相对匮乏。以辽宁省为例,20007年至2010年,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2010年底该省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053个,合作社总数比《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前增加了4232个,社员总数达到48.2万户。截止2010年底,全省有26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开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业务,贷款支持了2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13192户,合计发放贷款12242笔、金额48476万元,其中,对社员发放贷款40440万元,占合作社贷款总量的83.43%。合作社为社员及非社员农户代购农资达到355630万元,合作社销售农产品达到898000万元,从合作社流动资金占有量来计算融资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只对合作社社员办理小额信贷业务,而专业合作社以法人身份获得贷款比较难,仅为141个,占合作社总数的3.33%,金额只有8036万元,占专业合作社贷款总量的16.57%,远低于合作社社员通过小额信贷形式获得的贷款数量。全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及联保贷款余额为192.6亿元,贷款农户数为137.7万户(不含获得过贷款支持已归还的农户),贷款农户占农村农民总户数的21.85%,而获得贷款的合作社社员只占合作社社员总数的3.01%,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贷款总量明显不足。在解决资金问题上,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靠银行借贷,二是大户出资。第一种情况,在很多地区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往往导致贷款难现象。第二种情况,大户出资最后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导致一般社员在合作社没有话语权,大户的决策决定一切,最终很可能影响一般社员的利益。
其次,是技术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的合作社大部分社员都是自带产业入社,政府在技术支持方面往往采取的是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这种形式的支持对社员的提升非常有限。当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采取先进的集约化生产,农村合作社的效益必将不足以支撑其继续存在发展。而很多社员入社以后,往往不愿意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或者希望改变却缺少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政府对农村合作社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首先是税务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相关政策,-是合作社成员的产品销售视同自产自销;二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合作社购买产品可以按照13%进行进项抵扣;三是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资免征增值税;四是合作社与成员签订的产品销售合同,免征印花税。第二,在项目方面合作社可作为涉农项目逐一单位。第三,各地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政策扶持资金。第四,合作社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之中,给予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用办法解决合作社贷款难问题。
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断的颁布与落实,第四十九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由于竞争实力较弱,应当给予产业政策支持,把合作社作为实施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方面。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承担项目申请,经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五十条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还不强,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给予专业合作社财政资金扶持,就是直接扶持农民、扶持农业、扶持农村。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具体支持政策由国务院规定。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规定。
最后,不断试验落实的林权抵押政策,也为合作社融资开辟了新道路。以浙江庆元为我们调查专业合作社是创新竹木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成立于08年9月1日,目前成员有28家农户,其中10家每户出10万元,另外18家是以林权证作为入股的,总资产200多万。
三、城市就业难为大学回农村创业提供了契机
去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生将近700万,而签约率只有四成多,再现就业难的问题。然后广大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却面临了一系列的人才技术短缺的问题,国家也颁布了系列政策锅里大学生创业和回农村发展,这反面力度只会越来越大,这在不久的将来不然会掀起一股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热潮,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契机。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刘平,主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2.
关键词:农民 专业合作社 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传统的农村以家庭为基础的分散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农民的联合生产,有效的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改善农民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是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制约问题,发展能力受到制约,因此,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促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在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定义为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是经营服务的提供者成立的,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内部的成员服务,提供与农产品生产相关的采购、销售、加工、运输以及贮藏等技术或者是信息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模式是以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为基础,通过借鉴完善其他的优秀管理模式,在法律允许的框架范围内,按照合作社内部共同确定的规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按照运作模式的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分为基层农技部门依托型、能人依托型、村级组织依托型、企业依托型、技术部门依托型以及供销社依托型等几种形式,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张,组织方式不断完善,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二、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问题分析
(一)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正确
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认识不足,对于合作社的发展缺乏责任感,缺少积极主动的帮扶。其次,一些农民对于专业合作社心存顾虑,担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会影响生产经营的自,因此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虽然国家在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政策上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落实实施上出现了中梗阻,尤其是贷款、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政策,落实力度不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不高
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这也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力不强的关键问题。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的品牌意识不足、缺少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项目,更是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扩大发展。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不规范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上,普遍存在着规章制度不健全、社会化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而且在实际的运作管理中,合作社社员出资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合理,更是降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强化宣传和组织领导力度,促进合作社建设的积极开展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镇村两级管理部门应该作为主导,强化宣传,让基层干部、农民群众深刻的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积极的引导农民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积极倡导企业、能人等组织建设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扫清思想障碍。
(二)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地
对于国家出台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应该确保贯彻落实,真正让合作社享受到优惠,扶持合作社的积极发展。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资金问题,金融部门应该结合合作社的发展实际,适当的放宽信贷条件、简化信贷审批手续、增加贷款优惠,积极的通过金融政策,为合作社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合作社的融资能力,在资金方面扶持合作社的发展。
(三)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基础建设
首先,应该积极的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培植产业基础,重点以区域特色以及优势产业为主导,作为合作社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其次,应该夯实社会基础,这就需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化、规模化的水平,能够积极的吸引农民群众与外部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到合作社的建设中。第三,应该重视技术与市场基础,技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市场则是合作社的生命,必须依靠技术推动产业,依靠市场推动发展,可以通过强化品牌建设,尤其是在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方面做文章,打开市场,提升合作社的生产利润,通过夯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基础,确保合作社的稳步发展。
(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首先应该结合合作社的实际情况完善管理机构设置以及管理制度制定,严格按照制度对合作社进行管理,可以分别设置生产管理、采购营销、财务会计、技术管理等部门,并分别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其次应该强化合作社的民主管理,重点设置相应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体系,在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进行民主化的管理,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结束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调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对于农村的建设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就需要通过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设置、完善制度管理、强化教育培训等手段,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运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德国结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农业经营理念、农业发展战略、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以及农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一定成效。
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率。鼓励农地合并,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德国政府颁布《农业法》和《土地整治法》,使农场规模扩大,调整零星地块,使之连片成方。农地合并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科技投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20世纪70年代,德国农业生产普遍使用农业机械,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农业产量显著增加。80年代以后,农业发展转向应用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农业生产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注重提高品质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技术等手段,农业生产率进一步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环保。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农业合作社是德国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合作形式。作为农民互助组织,农业合作社对内以服务会员为主;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对外以盈利为目的。供销合作社通过批量采购农业生产资料,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信用合作社为农民融通资金,规避债息过高的风险。加工和销售合作社则通过规范产品生产和销售标准,使用统一品牌,实行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和生物农业,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发展生态农场。生态农业是德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农场的比重逐年上升。生态农场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的标准进行各项生产活动,不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上市产品需贴生态食品标识。按土地面积不同,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场主每年可从政府得到数额不等的生态补贴。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农地休耕,把技术集约型的农业经营同土地粗放型利用有机结合,既保证农业经济效率,又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和农业自然保护区,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大力开发生物能源和原料,种植可替代矿物能源和化工原料的经济作物。借助先进的生物技术,德国还对油菜、马铃薯、甜菜等作物进行定向选育,制取酒精、甲烷和植物柴油等生物能源。
建立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农业补贴是德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政策手段。随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德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经历了农产品价格补贴和按生产规模直接补贴两个阶段后,正转向按环境保护、农村发展、农产品质量和动物生存条件等标准发放直接补贴。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农业和农民实际税赋。农业企业和项目投资不仅可享受政府的直接补贴,而且还可申请由财政贴息的优惠贷款。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德国的农业人口享受包括养老保险、医疗和护理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保险在内的所有社会保障。加强农村教育与培训。德国政府针对农村地区,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青年农民在完成普通教育后,须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方可获得独立经营农场的权利。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府出台了加强农业教育的计划。该计划强调要全面更新农民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更多新型农民;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农业企业。另外,德国政府还充分利用农村业余大学对农民开展成人教育,并通过举办农业学习班、专题讲座及短期进修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一是由于国家政策倾斜,合作社成立门槛低,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致使大部分合作社只办照不运行,或是运行不规范。二是服务能力较弱,我市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经营周转资金困难,公积金积累不多,公共服务资金短缺,缺乏带头“能人”,对合作社成员的服务仍停留在统购农资、种子等初级层面;三是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虽然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但多流于形式,不按章程操作;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欠缺,“二次返利”比例较小,多数没有盈利。合作社与成员之间业务控制不够严密。财务目标就不能实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规范,理事长兼出纳、理事长直系亲属兼仓库保管等现象比较突出;缺少专门管理人员,一般成员参与管理很少;财政补助项目专款专用意识较差等问题突出;账簿记录不完善、记录不连续、财产清查不健全。四是社员素质普遍偏低。管理知识匮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法律意识淡薄,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和协调。市、乡两级政府应制定本区域的合作社发展规划并落实到部门和人,做到发展有规划,落实有专人。市政府还应组织工商、财政、农业、国土、税务、金融等部门相互协调,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为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建立产品交易、气象、技术、农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商、技监、农业等管理部门应相互协调,出台相应的监督管理政策,以规范合作社的登记管理,日常运行管理,杜绝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套取相关扶持资金,编造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大会纪要,随意填写出资清单、章程、财务报表等现象。联合工商等部门建立相应的审核制度,对三年以上不运作的合作社予以注销,以促进其健康规范发展。
三、准确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经营情况。
工商部门已经出台了信用公示制度,很快会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年度检验制度,以便于准确掌握合作社领取营业执照后是否开展经营、是否出资到位、经营情况如何、什么时候停止经营等情况,形成准确、有效的统计数据和信息,以利于政府决策和发展政策的调整。
将获得国家、省级资金扶持的合作社列入常规审计单位。随着国家对合作社补贴力度的加大,获得补贴的合作社数量逐年增多,问题也逐渐显现,有获得补贴后就注销的,有变卖国投资产的,有没按项目要求实施的,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为此农业、财政等部门将对合作社的审计列入常规审计,以加强对国投资产的管理。
五、加大宣传力度,抓好典型示范,发挥辐射的作用
总结各类合作社成功的经营、运作、管理模式介绍,通过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成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把政府的良好愿望变成农民弟兄的迫切要求,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
六、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合作组织运作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其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培训则是深化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应对有关机关和各乡镇农业部门主管领导、合作社负责人,以及每个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分期分批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这样既培训了一大批具有合作理念、懂得如何指导合作社发展的领导干部,又培养了一大批具体管理经验的合作社负责人和参与合作社的农户。
七、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合作制的内在特征包含以下两点:一是民主的管理制度,二是按劳分配、按交易额、按土地流转量和按股金分红的分配制度。只有以民主管理的形式来规范合作社才能保证社员的利益。
【关键词】郑州市市区联社 电子化建设 优质文明服务 员工
一、郑州市市区联社多举措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
2014年,郑州市市区联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成果主要体现在:
(一)年初正式开通网上银行业务,个人和企业客户通过网络可实现账户查询、打印电子回单、转账汇款、办理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理财业务。
(二)通过“农信银共享式网银系统”平台与第三方支付龙头“支付宝”合作,将支付宝账户与金燕卡绑定,凭支付宝支付密码即可使用绑定的金燕卡进行充值、转账、购物、提现等服务功能,实现网上支付。
(三)该社积极向优质客户开立安全级别更高的金融IC卡,它具备闪付功能,方便客户小额支付,可实现一卡多用,是多业务、多应用的承载平台。
(四)手机银行业务目前也正在有序试运行,预计十月份就可正式上线。届时,将采用手机贴片卡和客户端两种方式为客户提供操作更为便捷、产品功能更为丰富,能够使客户将金融服务玩转于点指之中的产品。
总之,郑州市市区联社自今年以来就开始致力于构筑庞大的电子银行系统,尝试在互联网思维层面开辟新市场,不再仅仅是简单地拓宽渠道,而是在依靠网点多、覆盖面广的传统发展模式优势日渐式微的市场格局下,做出的全新战略选择,是顺应网络经济时展趋势的应时之举。
二、郑州市市区联社面临的发展难题及解决途径
(一)郑州市市区联社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难题。
近年,郑州市市区联社各类存款突破一百亿大关,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营业环境不断改善,不良资产率不断下降,服务群体也日趋多元,综合效益不断提升。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日益加快、金融脱媒趋势不断深化,农村金融资源分流严重,存款保险制度及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正在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银行竞争趋向白热化。加之互联网金融也在加速推陈出新,各种“宝宝”对接货币基金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新态势。依托便捷、快速的服务和相对丰厚的资金回报率,截止到2014年5月底,网络货币基金规模已累计达到1.92万亿人民币,对银行活期存款构成极大威胁。虽然郑州市市区联社已开通网上银行,并通过测试运行手机银行来构建电子银行系统,但毕竟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实事求是的说,与其他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相比,在产品种类、服务水平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当前银行业电子银行业务平均替代率超过80%,但是郑州市市区联社电子银行业务替代率水平却比较低。至2013年底,市区联社采用的河南农信系统运行时间已将近八年,面临设备老化现象严重、系统运行较为缓慢,业务种类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的新一代IT农信系统上线。
(二)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再谱发展新篇章。
面对内忧外患,我们必须积极谋划转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采取的应对途径主要包括:
1.加大电子化建设力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引领建立起强大的电子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毋庸置疑,科技是郑州市市区联社也是河南农信系统的一大短板。目前,郑州市市区联社作为我省农信系统内首批开通网上银行业务的机构,正在积极向广大储户推广使用,先后开展了开通网银免费送U盾、免费为个人和企业客户开通一年短信提醒、行内和行外转账免收手续费等一系列优惠活动,网银开通数量直线上升,网银交易额不断增长。自2013年4月至今,我省农信社新一代IT系统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成了软件开发和联调工作,新一代IT系统无论在业务功能方面还是在管理模式方面,较原综合业务系统均有较大提升。新一代IT系统将全面替代现有综合业务系统,其设计理念更加先进:如ECIF系统承担客户管理职能,是未来客户分级、精细化营销管理的基础系统,能够进行有效的大数据积累和分析,使企业了解客户的维度更加丰富、客户形象更为立体、营销目的随之更加明确、业务功能更加完善,此外,还新增了(村镇)银行业务、IC卡电子现金等业务功能。目前,我们已与发展较为成熟的方付通公司合作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并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测试,尝试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以提高客户忠诚度。随着科技投入不断加大,有了坚强的电子网络建设做后盾,包括我市区联社在内的河南农信社互联网金融服务将更加快捷、便利,必将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里的“以人为本”包括以客户为本和以员工为本。郑州市市区联社社始终秉承“勤奋尚德,务实怀远”的企业价值理念,深刻认识到只有以客户为中心,不断优化客户体验,提供优质文明服务才能吸引客户来我社办理业务,进而才能形成一批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体。目前我社一些功能设施齐全、业务种类较多、服务区域较广的网点已经开设网银体验区,为孕妇、残疾人士提供专门座椅,并在各个网点配备饮水机、老花镜、空调机等便民设施,以满足客户不同需求。自今年五月份以来,市区联社所有网点开始设立大堂经理,改变以往坐等营销模式,提供差别化、个性化金融服务,深度挖掘客户资源。同时强化奖惩机制,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一方面通过评比活动,进一步细化优质文明服务考核办法,每月定期进行优质文明服务检查,倒逼各网点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对不文明服务行为的惩处力度。畅通各类检查监督渠道,比如96288服务热线、举报箱、服务大厅设置的意见簿,新闻媒体的曝光,并随时准备接受储户和社会大众的舆论监督。对被客户举报并经调查确认属实,或在明查暗访中发现的有违反文明服务规范的员工,轻者给予批评教育和现场经济罚款,重者实施待岗学习和调离岗位等纪律处分,决不姑息纵容。
3.员工是郑州市市区联社发展的首要因素。常言道“树有根而坚固茂盛,水有源而长流不息”,发展靠员工支撑,业绩靠员工创造。如何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带动员工,创建一支适应新一代IT系统需求的现代化人才队伍,并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发挥员工的最大能量:
(1)要完善常态化培训机制,切实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将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和业务操作技能的培训列为员工培训的重点。强化规范礼仪培训,用考核评比等方式,提高一线员工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业务差错率。引导员工有针对性地参加培训学习,掌握履行岗位职责的各种知识。近期开展的手机银行、金融IC卡培训,以及八月份即将分批开始进行的新一代IT系统培训工作就是对我市区联社员工在知识和业务技能层面提出的全新挑战,可以通过业务培训测试加强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与紧迫感。
(2 )要鼓励员工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既要满足工作职责本身,又要抬高技能标杆,加强对各种新知识的吸收。我联社向来鼓励员工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理财规划师、金融英语证书等各类资格考试,认可高级经济师、助理经济师、高级会计师及助理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支持员工在职进行学历教育,并给予一千至两万不等的奖励。
目前,市区联社正处于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必须要保证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只有加强各级人才梯度建设,形成培养员工、重视员工、发展员工的良好文化氛围,才能实现员工和联社的共同发展。
郑州市市区联社已经开启金融创新道路,面对互联网金融浪潮,我们不是选择随波逐流,而是积极顺势而为:在做好风险内控基础上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进产品创新研发;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提高员工积极性。随着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以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的推进,郑州市市区联社必将乘风破浪、大有所为!
参考文献:
[1]张月华.河南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9,(09).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江苏邳州
中图分类号 F32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15-01
邳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市耕地面积12.2万hm2,农业人口120万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之一。当地农业生产仍然以家庭承包经营形式为主,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经济不断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它是建立在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为共同利益发展而成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发展比较迅速,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自2006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减免政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
邳州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近2年迅速增加,队伍不断壮大,部分合作社已经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家庭发展障碍,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关注农民合作社的运营,已成为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比较快,带动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加快农民合作社组织健康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层管理人员及主要领导者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水平,虽然他们对合作社事业比较热心,但其文化素质严重制约了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管理知识。如对生产工具和办公设备的添加和更新、利用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质量进一步提高、生产方案制定、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配置等不了解。二是市场经营意识差,比如合作社生产的产品没有统一的包装和自主的品牌,仅仅处于出售原材料的阶段,没有走出个体农户经营的框架,还是处在原始的组织层面。只有掌握市场规律,合作社才有发展方向。三是合作社管理松散。合作社管理人员对合作社管理不够认真,把合作社视为可有可无的组织。合作社运行散慢,效率不高,甚至部分合作社都没有运行或处在搁置状态[1]。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多、种类全,涉及面广,包过种植、养殖、农机、植保、农村能源、林业、水利等多个行业。一些合作社目前形同虚设,没有运作,仅仅是个名称,没有合作社的章程、制度等,没有起到合作社应有的作用。个别合作社虽然在运行,有一定的实力,经常组织活动,能正常开展工作,但也存在内部机构不合理、决策不民主等问题。最影响合作社的问题是利益关系不顺,合作社是否能给社员带来增值利润,这是合作社存在的核心价值。还有些合作社服务形式比较单一,仅仅是在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服务,没有进行进一步提升合作社的服务质量和产品增值利润,没有真正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1.3 合作社技术人员缺乏,技术落后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真正的技术人员,具有一定学历、正规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几乎没有。现任技术员均为“土专家”“土技术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全靠自身的实践经验,没有理论技术支持,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不知如何处理,手忙脚乱,无法解决问题。信息服务落后,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大多数知识陈旧、年龄偏大,生产仅凭经验,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及新装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接受能力较弱,对先进的设备了解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4 合作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简陋
多数合作社经费来源是靠有限的会费,并且收缴困难,常常缺少资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工作的有效开展和主要功能的发挥。不少合作社因经费短缺,无法开展工作,不能发挥作用;基础设施还处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多数是简单的办公桌椅,现代化设施极少,硬件设施更加匮乏;还有的合作社连基本的现代办公设施都没有,更不用说大型冷库、冷藏车、检测设备等,无法对产品进行推销和价值提升[2]。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
2.1 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是采用“专家授课、集中培训”模式,聘请高等院校的教授或同行同类型的专家定期授课,组织合作社的管理人员集中培训学习,尽可能更多更好地掌握合作社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先进的管理经验,开阔视野,提高管理水平。二是采用“参观”学习模式,组织管理层到先进的合作社进行学习参观,学习先进的合作社管理模式和运作方法,吸取成功经验,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水平。三是采取“考试与考核”的模式,能者上庸者下,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让管理者有危机感,强化管理人员的准入门槛。
2.2 合理运行机制,完善服务内容
合作社要想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内部运行机制既要有原则性也要具体。各种规则章程要完善,重大事项要做到民主化,充分发挥民主协商、投票表决的作用。在经营上,要实行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风险和利益上为合作社社员提供信息、技术、物资、机械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机制,使合作社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2.3 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含量
在合作社的能力范围内,尽快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引进专业人才。可以直接从专业院校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合作社的技术水平。二是聘请专家顾问。专家顾问一般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聘请其定期来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能达到迅速提高合作社及合作社社员技术水平的目的。三是“送出去”。选择比较年青的合作社技术人员送到相应的专业院校或先进的合作社组织进行培训学习,做到定期“充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合作社。四是结合科技培训,增强社员对先进技术掌握及使用的能力。目前,各级农业部门举办多种公益型科技培训班,合作社要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争取培训指标,配合农业部门组织好技术人员的科技培训,提高合作社整体技术水平[3]。
2.4 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不仅要有好的产品,还要有质量、有品牌,这样在市场中才能具有竞争力。合作社产品要有产品产地认证和无公害认证,有了这2个认证,说明合作社的产品具备了产品“身份证”,才能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好的质量是一方面,自主的品牌也很关键,合作社只有积极打造自主的品牌,打响自主的品牌,走品牌之路,实施名牌策略,扩大自己的产品知名度,才会有市场竞争力,合作社才会有发展前途[3]。
2.5 走联合社之路,增强合作社实力
单一合作社的力量有些单薄,发展空间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有很多困难,要想突破此瓶颈,只有走发展联合社的道路。把一个个单一的合作社联合成一个整体,形成联合社,聚集各家所长,补己之短,这样就解决了单个合作社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资金、现代化办公设施、大型冷库、检测设备等单个合作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走联合社之路是以后合作社发展的方向,也是农村向前发展的途径之一[4]。
4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功之路――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运作模式和经验[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 王建新.要重视和扶持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发展[J].农机科技推广,2012(12):24-25.
1 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形势下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是实现农民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有之路,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1.2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政府引导并资助,实现农民看病“风险共担,互助共济”让农民群众看起病看好病,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让广大人民真正得到实惠,切实是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健康利益,这既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
1.3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卫生资源配置即以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农村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广大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非常突出,这不仅威胁着农民的健康,也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人名群众的关怀,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并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思和干劲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促进社会大局发展。
1.4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行合作医疗,拉动农民健康投资,提高农民医疗消费水平,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注入新的活力,有力推动农村保健网络的建设。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并进一步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力,提高了农民参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助机制,实现农村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着重做好的事情。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坚持让农民享有实惠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农民参加的积极性,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断发展与壮大。
2.1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首先是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及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健康投资的价值,真正体会到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增强农民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营造良好氛围。
2.2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要根据各地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筹资运行机制,合理的确定起伏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限额,切实做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为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2.3规范资金管理,提高工作透明度。合作医疗资金管理,要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做到专户储存,转账管理,专款专用,保证合作医疗资金全部公平有效的用在农民身上。
3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3.1 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坚持与卫生配套工作相结合,多措并举,多方促进。
3.1.1坚持与改革卫生院管理体制相结合。根据农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需要,着力建立有利于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的竞争机制,避免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定点导致垄断现象,加大农村卫生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深化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3.1.2 坚持与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大力推进农村服务一体化管理,逐步加强乡村两级卫生组织的功能。坚持以公共卫生为主,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常规性体检等基本医疗服务。
3.1.3 坚持与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结合。要继续深化保障制度改革,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在抓紧健全城镇各级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对农村特困家庭,重点优抚对象能够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待遇。
3.2 建立一套科学有序,稳定长效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为保证合作医疗正常有序的运转,我们要科学规范的筹集合作基金。首先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对合作医疗的需求量,建立政府引导支持,集体扶持,个人投入为主的筹资机制。
关键词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特点;问题;对策;内蒙古太仆寺旗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79-02
近些年来显现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农牧业生产中十分重要,能够对农民增收起到促进作用,并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2007年,我国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此我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迅猛发展,到2011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8.43万家,并呈现出产业分布广泛、服务内容多样的特点,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亮点之一[1]。内蒙古太仆寺旗作为我国北部欠发达地区,为实现该地区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全面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有效解决制约该地区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2007年,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太仆寺旗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1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内蒙古太仆寺旗位于锡林郭勒盟南部,南与河北省交界,土地面积3 415 km2,其中,耕地占7.67万hm2,有1个苏木、1个乡、4个镇和174个行政村,人口数20.9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占16.97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81%[2]。
早在2002年太仆寺旗就开始在农牧区推广以协会、联户为主要发展模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旗成立从事蔬菜、马铃薯种植业,奶牛、肉牛等养殖业及农机服务、农资产品购销、农林生产经营、旅游等几十家农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007年,太仆寺旗第一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正式登记注册。从此,太仆寺旗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11年,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446个,注册总资金达3.2亿元,包括6个苏木乡镇、140个嘎查村,占行政村总数的80%,覆盖农牧户近6 000户,吸纳会员2.2万人。与此同时,254家合作社投入运营,覆盖农牧户4 546户、13 826人,实现净利润2 156万元,合作社成员通过合作社人均增收1754元。2012年,太仆寺旗新注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13户,累计注册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59个,注册总资金达5.2亿元,覆盖农牧户近6 500户,吸纳会员3.2万人。从从事行业上来看,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范围以种、养为主,其中种植合作社178家,占总数的30.3%,养殖合作社229家,占总数的39%;农机服务合作社89家,占总数的15.2%;其他类型合作社91家,占总数的15.5%。截至2012年,共有195家已经营且盈利的合作社,实现利润逾3 700万元,平均每家合作社净盈利超过18.9万元,入社农牧户依靠合作社实现户均收入10 115元,人均2 981元。可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农牧区的带动作用显著。
2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程度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呼应。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合作社建设发展也较好。位于东部骆驼山镇、千斤沟镇以及宝昌镇3个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上,数量、效益、规范程度以及带动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全旗领先水平;相对而言,西部红旗镇、幸福乡在合作社建设上则相对滞后一些。
目前,太仆寺旗农牧民种植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强于养殖业合作社。以园区形式建立的太仆寺旗种植专业合作社已达到34个,该类合作社社员主要是以土地入社,因此社员与合作社关系较为紧密,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与此相对,绝大部分养殖业合作社受合作社发展规模、程度等多方面原因限制,带动作用相对有限。
太仆寺旗农区合作社发展速度比牧区合作社发展速度快。太仆寺旗农区专业合作社呈现经营方式多样和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的特点,在目前来看发展速度较快。与此相对,在牧区由于牧民们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所采用的经营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合作社发展的速度、数量、规范程度等方面暂时落后于农区。
太仆寺旗农区合作社组建形式逐步改变,并日趋多元化。太仆寺旗合作社组建形式从2008年的主要由村干部带头组建,逐渐演变为农民自发组织、返乡青年带动组建。并吸引了很多其他行业人员,他们认为农牧业发展较有潜力,积极投资到马铃薯种植园区、肉牛育肥基地等产业,加入到组建农牧业合作社的队伍中。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太仆寺旗农牧业合作社为致力于发展农牧业经营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可靠并且成本低廉的法人主体地位,为他们进入市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太仆寺旗农牧民合作社建设逐步从单一的传统种养为主,向加工、贮藏、销售以及特色种养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2008年太仆寺旗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之初,绝大部分合作社都围绕着 “薯、蔬、乳、肉”四大主导产业开展,从2009年开始,特别是到2010年,随着太仆寺旗加工、贮藏、销售和特色种养殖合作社日益增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也逐渐频繁,为以后太仆寺旗合作社向各类市场开拓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
合作社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够强,生产技术服务层次也偏低,大多只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和销售层上,没有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合作社,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合作社不多。有的合作社入股社员仅5~10户,并且基本处于松散状态。而有的合作社仅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依照市场价收购农产品,为农产品贩销组织披上了合法的外套[3]。
3.2 合作社的管理不够规范,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大部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多数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并且运作不够规范,很多章程制度只写在纸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中,形同虚设。利益分配机制不明,有的合作社并没有建立契约约束机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成员间也没有签定具有法律效力的产供销合同和利润返还合同,合作社成员利益得不到保障,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甚至出现了市场行情好则抵制合作,行情差就来合作的现象。不仅如此,有关部门对农牧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审批不严,监管不到位,只管审批不管发展,不重视质量,使得不少动机不纯的入社成员有机可乘,他们抱着得到政府资金、贷款扶持或从中套取相关政策赚钱的心态参加合作社,让农牧民合作社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3.3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
目前,参加农牧民合作社的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相对较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农牧业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缺乏对当今国内外市场动态的掌控能力,导致经营决策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以上2个原因共同导致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技术不高、信息掌握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硬伤,成为阻碍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4]。
4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
4.1 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带动能力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坚持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加而不包办的原则,尊重农牧民的首创精神,坚持以农牧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三项原则。并从太仆寺旗主导产业和农产品着手,支持农牧区各种生产大户、营销大户、经纪人和农牧业技术人员利用生产、经营、购销和技术优势组建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着支柱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农牧民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建立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引导、扶持等多种方式,对那些章程规范、功能较健全、制度较完整、农牧民得到较多实惠的专业合作社树立为典型,实行动态管理,以点带面,带动本地区其他合作社良好发展。
4.2 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对合作社的规范管理,严格遵守合作社的章程规定,认真履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确保合作社成员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积极探索在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并应用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合作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和市场化经营管理。建立契约约束机制,完善分配机制。合作社与其成员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供销合同和利润返还合同,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审批监管,发挥监事会和社员共同监督机制,公开社务、账务,避免动机不纯的人员有机可乘[5]。
4.3 注入科技力量,提高管理水平
各级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阳光工程”等,加强对农产品经纪人和合作社成员,尤其是对合作社的负责人和种养殖大户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方法,能够熟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熟悉现代农业、市场经济、经营管理以及法律新知识,能够牢牢抓住市场需求,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此外,加大奖励政策,鼓励当地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发展,聘用农牧业技术类人员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农牧业专业合作者注入新生技术力量,增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6]。
5 结语
太仆寺旗作为我国北部欠发达地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合作社发展程度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呼应;种植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强于养殖业合作社;农区合作社发展速度比牧区合作社发展速度快;合作社组建形式逐步改变,并日益趋于多元化;合作社建设逐步从单一的传统种养为主,向加工、贮藏、销售以及特色种养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之中,太仆寺旗农牧业合作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具体可总结为以下3点:一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二是合作社的管理不够规范,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三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针对这3个方面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带动能力;二是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三是注入科技力量,提高管理水平,对太仆寺旗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并为其他地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参考。
6 参考文献
[1] 李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影响因素: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2] 东方.对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报告[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5):34-36.
[3] 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亟待支持与规范——对锡盟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9):27-29.
[4] 裴秀峰,李贵全.太仆寺旗跃进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9(2):16-17.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文登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2家,业务范围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中药材、农机服务等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合作社发展。
虽然农民入社积极性普遍较高,但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和家庭承包责任制影响,农民群众已经习惯了分散自主经营,仍有不少农民担心加入合作社后,在生产经营上会受到过多的限制和管束。已经入社的农民,期望值过高,短期行为偏重,往往是有利则合、无利则散,能共享收益不能共担风险。并且,有些人办合作社主要是为了规避税费,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得到项目资金支持,空有合作社之名,不谋合作社发展之实。
(二)合作社规模小,带动力弱。
一是全市202家合作社吸收的成员数量少,多的只有310个成员,成员少的不足10人,这种规模的合作社比例占到70%。按农业部有关规定,较小的规模不仅很难得到上级的奖励扶持,而且直接影响了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的发挥。二是合作社经营服务大多数只停留在蔬菜、苹果种植、畜禽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而没有真正能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合作组织,社员持续增收的能力不强。三是产品注册商标少,品牌意识不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有注册商标4个,另有12个已提出申请;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的合作社不足10家,市场知名度为高,品牌获利能力不强。
(三)内部管理不规范。
一是相当部分合作组织机构不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组织还没有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了组织也没有发挥作用。二是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少数人操作,科学性和民主性不够。三是有关制度和财务不健全,约束力不强,财务不公开、不民主。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二次分配机制”,与社员的利益联结方式是买断式或定单式的,社员未看到合作社直接带来的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活力和动力。四是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很多合作社的章程中都未考虑到风险控制这方面,一旦当他们需要引进一些高风险的项目时,那么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摊上就会遇到困难。
(四)资金缺乏影响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非营利性经济组织,其赢余除了提取少量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其余大部分都要返还给社员,自我积累能力很弱,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市2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万元以下的占到了三分之一。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需要资金,农产品认证需要资金,邀请专家讲课需要资金,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更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但由于合作社没有足够可供抵押的资金,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不少合作社只能以个人的名义办理小额贷款,还要给担保人一定的好处费,无疑增加了合作社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合作社的和服务。
由于群众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还存在很多偏差,甚至存在着认识的误区,这些认识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通过学习宣传,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促进合作社的有序健康发展。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农民合作社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从农业、工商、科协等相关部门抽调专职人员,专门负责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从合作社领取营业执照开始时即对合作社的运行进行指导、督导,并经常加强与合作社的沟通,除组织参与授课培训外,对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财务制度、税收知识、质量安全、项目扶持、发展规划等内容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培训,真正为合作社的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二)提高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今年以来,从中央到省、威海市,各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对服务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合作社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并择优培育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各产业领域的示范社,这些措施的相继出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议由农业和财政部门牵头,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从现有合作社中筛选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功能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培植,使之成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并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其他合作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三)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建议重点抓好“三化”建设。(1)生产标准化。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制度,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供应,加强生产信息监管,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增强技术支撑力。(2)经营品牌化。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证”认证,积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搞好优势农产品商标注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建议农业、财贸等部门以此为突破口,帮助合作社广泛联系省内外各大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发展配送业务,不断开拓新的市场。(3)管理专业化。建议由农业部门牵头,以各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组建合作社指导员队伍,全面负责同类别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同时,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和市农广校、职教中心,定期举办合作社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和骨干社员培训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