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奥林匹克的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24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0078-01
一、奥林匹克精神及其传播的价值
(一)奥林匹克精神的概述
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奥林匹克运动在社会中的实践的客观反映。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文化的集中体现。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势必走进一代又一代人们的生活之中,为现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奥林匹克精神在校园传播中的价值
奥林匹克精神是在奥林匹克运动嬗变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我国校园中传播这种精神,把和平、竞争、公平、教育、拼搏等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传递给校园中的每一名学生,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并激励学生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在校园中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还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奥林匹克精神在校园传播的价值功能。在校园中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价值斐然。奥林匹克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驱动力。校园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是教师耕耘的场所,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乐园。校园中的受教育者囿于受到经济、风俗习惯、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彼此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激化矛盾,甚至引发冲突,而奥林匹克精神具备的鲜明包容性为处理好受教育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契机,也是我们各所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契机,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契机,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校园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不仅能使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文化扎根我国校园,也能为校园营造和谐文明的环境。可见,把奥林匹克精神作为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无疑是明智之举。
二、促进奥林匹克精神在校园中广泛传播的应对策略
(一)在学校开设奥林匹克课程
在学校中开展奥林匹克选修课程,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加专业更加系统的奥运知识,同时更加深刻的了结奥林匹克精神,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在无形中为奥运做一点贡献。可见,在校园中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开设奥林匹克课程无疑是一个明智务实之举。因为,开设了奥林匹克课程,不仅能让老师学习奥林匹克运动及其精神,使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且能够通过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奥林匹克精神,使奥林匹克精神真正能够走入学生的心灵。
(二)以学生为抓手,大力培养学生奥运志愿者
据悉,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将达到10万人,大部分是高校学生。我们要以培养志愿者以契机,利用大部分人喜欢参与奥运会的动机,在学校中大力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志愿行动可以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锻炼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校园中大量招募奥运志愿者,不仅能使我国学生在专业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团结协作、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美德。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校园里学不到的。校园不仅要在奥运会期间大力推动奥运志愿服务,把校园奥运志愿者塑造成高素质、高水平的北京奥运志愿服务者,成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主力,而且还要在奥运会之后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推动青年志愿者运动的蓬勃发展,从而全面推进学校的育人工作和德育教育。
(三)在校园中成立学生奥林匹克社团
社团是学生自发的的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他们是由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在我国校园内,成立奥林匹克社团,可以更好的宣传奥林匹克精神,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奥运,体会奥林匹克精神。同时,通过奥林匹克社团组织形式各样的宣传奥林匹克精神的活动,营造校园奥林匹克环境,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营造校园文化中的奥林匹克氛围
利用北京奥运会的开展,可以在校园内营造奥林匹克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奥运活动,举办奥运演讲、奥运征文、奥运经典图画展览及有关奥运话题的话剧和电影,在校园内张贴和悬挂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标语,及时的报道北京奥运会的最新动态,甚至有条件的话可以请到身边的奥运冠军,和他们零距离接触。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使更多的学生主动的了解奥运知识,增强参与奥运意识,使奥林匹克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中的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刘凯、马帅迪、吴长青.河南省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河池学院学报.2007(27).
摘 要 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无形文化遗产。文章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并以奥林匹克精神的拼搏、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维护和平精神为出发点,讨论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奥林匹克精神 大学生 人格
一、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奥林匹克主义社会实践的体现和反映,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世界和平最具广泛性的国际文化要素。奥林匹克的口号“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的精神“相互了解、友谊、公平竞争”,奥运会提倡的“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本质上都是弘扬崇高的体育精神,在生活中拼搏进取,永无止境,推动体育乃至整个社会快速发展,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
二、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人格塑造的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与奋力拼搏的精神
现代的大学生将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如何正确面对这些竞争和压力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奥林匹克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向世人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奥林匹克精神就是要让人们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幸,不怕竞争,不怕挑战,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超越自我,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教育他们为克服困难去斗争,而不是遇到挫折、困难或者不称心就畏缩。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鼓励学生在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中,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对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正好顺应了这一教育要求,使学生在劳其筋骨的磨练中,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在对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品质。坚强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主张“重在参与”,提倡“参加比取胜更重要”。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大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在奥运会上,运动员是在一套被国际社会共同承认的“规则”下进行实力对抗,不论种族、国籍和,参赛者在比赛场上都是公平的,谁也无法享受特权,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和凌驾在规则之上。这种公平竞争的示范作用,是人类社会公平竞争的模式,善于竞争是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公平竞争精神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对引导大学生提高公平竞争的法制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大学生学会辩证地、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参与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参与中知不足,在竞争中求发展,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这对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帮助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均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尊重他人与团队合作的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团结,若团队成员之间不能团结协作,则不可能取得成绩,终将被淘汰。奥林匹克精神中的尊重与合作精神,说的是运动员要能主动地严守球规,不搞小动作,尊重裁判,不计较胜负,始终全力以赴,并且各个队员要能各守岗位,各尽全力,密切配合,从全队整体出发,顾全大局。现代社会既需要竞争精神,也需要合作精神,要善于凝聚人力和人心,团结众人的力量去努力和奋斗。从微观角度讲,善于合作也是心理健康和个人人格发展的基础。合作能力既是体育运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通过体育运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从事体育运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运动和竞赛,需要与他人通力合作,这不但能使集体的目标得以实现,而且个人的作用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因此,向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特别有利于培养其尊重与合作的精神。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参与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四)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与维护和平的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对当代大学生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关键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栋梁的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了解和学习,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进行严格规则约束下的体育活动,教育大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现代奥运会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开放,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全世界的运动员在这里可以和平、团结、友爱、公平地竞争,共同追求人类的美好理想,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随着奥运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扩大,奥林匹克运动的和平友爱的理想越来越深人人心,并最终为实现世界的和平、平等发挥巨大的作用。
基金项目:华北科技学院思政课题:Z2012-3。
参考文献: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 大学生 德育
当代高校大学生大多是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社会进步在使其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利益意识和效率意识日益增强的同时,也使他们在价值取向上面临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个人主义、拜金思想、享乐主义以及诚信危机等。这从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德育教育上还存在种种缺失。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奥林匹克精神有着强大的教育功能,可以为修正高校德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为高校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并为高校德育体系多元化提供新元素。
奥林匹克精神及其教育内涵
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先驱者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想用奥林匹克精神来教导人们在心理、身体和精神上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与社会和自然的融合。《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首要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原则和宗旨。奥林匹克运动同时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可以这样说,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促使人在竞争中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断进取。竞争就需要公平公正,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基本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反对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竞技体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使人们增进了解和加深友谊,进而达到促进世界和平进步的目的。
奥林匹克教育的渊源和内涵。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规则制定到项目实施,都体现了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和拼搏奋进的精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宣扬的思想与古代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在复兴古代奥运会之初就借用古代奥运会的形式将其实质定格于教育,在人本主义至上奥林匹克精神指引下,欧洲教育家们在博爱的理念基础上逐渐归纳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促进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讲,顾拜旦创立的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源于体育的生活哲学。奥林匹克精神所宣扬的公平、友爱、尊重、理解和奉献等价值观所具有的生活示范教育价值远远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是对人类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追求。正如顾拜旦在第一次讲演中所说“奥林匹克主义可以成为培养道德高尚和心灵纯洁及锻炼身体耐力和力量的学校。”
奥林匹克精神融入高校德育的必要性
互相了解、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当代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个人主义价值观严重。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大学时期,如果没有有效的德育来引导,很可能会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带有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的不良思想倾向,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互相了解、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恰好是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团队精神的理想德育素材。例如参加和观赏集体体育项目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互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和集体荣誉感,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的关系。高校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进行有教育意义的阐释与运用,促进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公平、公正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大学生树立诚信思想的思想教材。当代社会很多人由于欲望的无止境和各种利益的驱动而漠视法律,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不守信用、高科技犯罪等思想和行动,形成了知识对道德的背离。这种背离需要用正确的观念加以纠正。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的新奥运格言把“更纯洁”放在首位,也体现出奥林匹克运动公平公正的重要性。事实上,体现奥运精神的这一原则早已经超越了竞技体育范畴而成为我们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利用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公平竞争原则、规则意识和诚信原则的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拼搏、奋斗和进取的奥林匹克精神可以培养新一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在家庭和父母的关爱下成长起来的,缺少生活的磨练,往往只知享受,不知创造,缺乏吃苦和奋斗拼搏的精神。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是国际奥委会对一切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鼓励他们在奥林匹克精神指导下前进。奥运会上无论是年轻有为还是大器晚成,每一枚奥运奖牌都是运动员经过无数艰辛和汗水换来的,应充分挖掘奥运冠军成功背后的艰难历程,激励当代大学生的拼搏、奋斗激情,引导他们理性思维,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奋斗观,把创造生活和享受创造过程中的快乐结合起来。
奥林匹克精神为高校德育体系多元化提供新元素。奥林匹克精神以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给道德弱化的现代社会带来一股新意,大学校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园地,在大学德育有效性的弱化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更加需要这股新意的融合。奥林匹克精神可以把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价值融人大学的德育体系之中。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塑造良好的人文德育氛围,将奥林匹克精神引人大学校园生活实践。如高校可以将开展体育赛事作为德育模式的组成部分之一,以使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切实体会到奥林匹克的精神所在,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真正实现将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奥林匹克宗旨。从而最终改变传统德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忽视德育主体的倾向,增强高校德育的兼容性和与时俱进的功能,使高校德育向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多元化方向开展。
如何发挥奥林匹克精神的德育功能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是通过电视和报刊杂志来了解奥林匹克人文知识的,网络利用率较低;教师在奥林匹克人文知识传播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广播、书籍阅读、同学和其他途径的利用率较低。这说明目前各学校还是将电视、报刊等作为主要传播途径,虽然也通过教师传播奥林匹克人文知识,但通过开展系统的课程来传播奥林匹克人文知识的做法仍不足。其他诸如讲座、知识竞赛、学术报告、沙龙等途径则少之又少。
在奥林匹克人文课程设置方面,41.7%的被调查学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的;23.6%学校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大部分集中在一个学期30~36课时之间;34.7%的院校以讲座形式进行。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只有部分学生(尤其是体育院校的学生)能够接触和接受奥林匹克人文教育,反映出学校对学生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此外,在硬件设施上,电视等传媒工具的缺乏导致了学生无法接受直观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奥运的兴趣。各高校有
必要开展全方位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尤其是充分发挥奥运匹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高校应努力做到将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中,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据调查,国外很多高校把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作为学生修身、养德的基本教程,主要是通过各种奥林匹克的书籍、读本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空洞的思想道德教育。此外,他们还把奥林匹克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理念融入到各种形式的活动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和吸收奥林匹克运动的精华,从而达到身心素养的提高。在我国高校中,只有一些体育院校开设奥林匹克运动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对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简单介绍,把奥林匹克精神和思想道德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极少。笔者建议,在非体育院校的高等院校现有的人文社科课程中增加奥林匹克人文教育内容,比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适当阐释奥林匹克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高校应通过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把奥林匹克教育与德育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应通过建设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达到对大学生的行为和品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价值教育的目的。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很多高校都举办了各种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活动,但这对大学生来说,接受的途径和深度远远不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意识地把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到各项校园体育文化中去,通过实践活动让奥林匹克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文化品格等方面受到熏陶并得到提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势头和广泛的影响力,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零距离接触等给我们的高校德育教育带来极为难得的机遇。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价值取向需要高校德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而奥林匹克精神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是矫正当代大学生不良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是弥补当前高校德育有效性弱化和缺失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把奥林匹克精神引进高校德育有其必要性。(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资助经费青年专项课题《MOSSTON发展模式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8120034)
注释
1、“更快、更高、更强”这一格言是亨利·马丁·迪东提出的迪东是顾拜旦的好友。1891年他在巴黎创办了一所体育学校。1895年他把上述格言作为该校的校训。顾拜旦对此非常赞赏,也得到当时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称道。以后经顾拜旦提议,并在1913年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批准,将上述格言正式写入《奥林匹克》。
2、顾拜旦本人在推崇“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又大力主张把“团结、和平、进步”作为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标。“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现今已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以及世界体坛的宗旨,而且还成了全人类所需要、向往和追求的共同目标。
(来源:文章屋网 )
奥林匹克运动精髓
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巴黎成立。为了纪念这个近代奥林匹克的发祥之日,各国均以每年6月23日为中心,举办各种竞技活动。经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赞同,把这一日称为“奥林匹克日”或“运动日”。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Faster,Higher,Stronger)”,这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虽然只有短短的六个字,而其中的含义却非常丰富。它既是指在竞技场上,面对强手时,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也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地战胜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不仅如此,这句格言还鼓励人们应该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更新,永远保持勃勃的朝气。
今天,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竞技的范畴,它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盛会和文明遗产,它的丰富内涵和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
奥林匹克精神之美
奥林匹克是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奥林匹克包含的这种自我挑战精神和公平竞争精神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石。
奥林匹克是一种生活态度,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我们拥有完全自信和战胜一切挑战的强大动力。
奥林匹克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优良,最完善的生活哲学。
奥林匹克是一种和谐、自由、健康、积极的现代伦理。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推崇为基础的。它是对人的潜能与自由创造、人类的文明与优良秩序的最大尊重与倡导,是对人类一切优良道德价值与伦理规范的继承与发扬。它引导人们追求一种最为优化的生存与发展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是人类与环境协调共处,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证。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中国特有的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作为当代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智慧对奥林匹克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给予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回应,为奥林匹克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赋予奥运以人文的特色
现代奥运理念的创新
从词源上说,“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指通过教育与教化的方式来确定与巩固人本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人文精神与奥运理念相融合,赋予奥运以人文的特色,这是现代奥运理念的创新。从中英文互译的角度,可以把人文奥运理解为人本奥运、文化奥运和大众奥运。
人本奥运,是指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体现尊重人、关爱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主义中包含关爱、友谊与和平的思想。关爱,是指对运动员的关心与爱护;友谊与和平,是指奥运会反对任何形式的谋杀、流血等暴力活动,当运动场上出现矛盾与误解时,提倡宽容、理解与谦让。奥林匹克运动既是一项体育运动,又是一项教育运动,后者的作用是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法国教育学家顾拜旦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体育运动教育青年。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鼓励着人们不断奋进、不断追求,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奥林匹克》将“良好的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文化奥运,是指奥运会为世界各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现、交流与融合的舞台。国际奥委会2000年论坛强调:“奥林匹克所推崇的绝不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化或文化的单一化,更非欧洲化或西方化,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是多元文化的又是跨文化的”。从奥运会日益增多的具有各国文化特点的比赛项目可以看出,这项世界最著名的体育赛事已经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并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五千年的文化,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世界各国朋友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这一文化的最好机会。同时,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盛会。届时,将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2万名以上的注册记者和3万多名的非注册记者,以及几十万名游客来到中国、来到北京,这为世界文化集中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大众奥运,是指奥林匹克运动旨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现代奥运会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体育竞赛的范畴,奥运会的申办、筹备以及举办,动员了社会各方面民众的广泛参与。同时,奥林匹克运动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的权利,注重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的。事实证明,只有建立在大众参与和普遍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
继承与发展了奥林匹克精神
北京在申办奥运会时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适应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回归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强调人文精神与体育运动结合的人文奥运理念,是对古代奥运会人文内涵的有效传承。起始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奥运会,不仅注重展现人们发达的肌肉和健美的身躯,同时通过音乐、唱诗、戏剧等文艺方面的比赛,展现人们的精神状态。这种在身心和谐状态下的公平竞争,正是古代奥运会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人文内涵的重要体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继承了这种人文精神。《奥林匹克》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精神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使奥林匹克运动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而是展现人文精神的窗口,它所宣扬的和平、友爱、尊重、拼搏的思想已远远超过了体育赛事本身,这也正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所在。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突出体现了这一奥林匹克精神。
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理念相互联系的人文奥运理念,是奥林匹克精神在当代的丰富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日益凸显:自然资源的枯竭、自然环境的破坏,带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过度的功利主义和商品化,造成价值观的错位和失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强烈呼唤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关注科技健康发展的人文精神回归。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的奥林匹克运动,自然也在回应人们的这种呼唤。
实施人文奥运战略
为推进奥林匹克运动积累经验
北京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文奥运理念的战略实施过程。这一战略的实施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推进奥林匹克运动积累了重要经验。
奥运会筹备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北京奥运会无论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体现着人文奥运的理念。例如,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比赛场馆;形成了以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现代交通体系,为赛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保障;为保障残奥会的进行,建设和改造了符合残奥会要求的体育设施与人性化的公共设施;重视环境整治,在新能源利用、污水处理、大气治理方面都取得了成效,为奥运会的举办提供了一个清洁无污染的环境等。
奥林匹克教育促进了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北京奥组委与教育部在全国4亿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确定了206所中小学参加“同心结”交流活动,促进北京市中小学生与奥林匹克大家庭各成员所在地青少年的交流;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促进广大市民养成热情礼貌、文明观赛、遵守秩序的良好文明风范。
关键词:奥林匹克;高校教育;必要性;对策
长期以来,奥林匹克精神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加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以和平、友谊、进步为行为宗旨,在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的指引下,立足公正、坦率和友好的态度开展比赛,增进全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为中国更加全面融入国际组织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今后我们必须积极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成长教育中应把奥林匹克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高等学校中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既有利于奥林匹克持续健康发展,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奥林匹克教育进入高校体育,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思想,而高校体育在新形势下正朝着多元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也需要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更深厚的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因此,在高校体育中积极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奥林匹克教育的概念
奥林匹克教育的概念就是按照体育运动作为载体,因此产生的社会效应来传播世界上的优秀文化,从而对青少年的身体、心智和道德进行教育。按照奥林匹克的概念,一方面是奥林匹克教育可以通过宣传,让国人能够对奥运有个充分的了解,并通过自己的行动积极参与到奥林匹克中来,使得体育运动的生活化和社会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社会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进行,促使各阶层在体育、经济、宣传、文化等方面投入的加大,实现体育运动的发展进程,具体来说,奥林匹克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体育意识、国际理解、公民道德、和志愿服务等各项内容。
而奥林匹克主义就是通过开展体育活动以便增强国民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国人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的哲学。奥林匹克主义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谋求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的公民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而构建的这种思想体系中,因为奥林匹克运动通过奥运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而得到全世界内的广泛传播,这所能带来的社会教育效果是别的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而高校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精力旺盛时期,做啥事都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进去,作为奥林匹克这项全世界范围的体育活动,大学生可以时刻以足够的热情和全身心投入进行到活动中去。只有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活动中体会到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目标,让学生体验一些体育的抽象理念。在当前国家正在提倡奥林匹克精神的背景下,在高校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奥林匹克教育在高校体育中开展的必要性
(一) 促进大学生全面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以竞技为形式的奥运会召开,这就向世人充分展现出更高、更强、更快的水平,实现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归根结底就是要充分展示奥林匹克精神在人们的精神价值和追求的要求,向世人展现出其所蕴含的深厚哲学理念和文化底蕴,并让世人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使得人们能够逐步走向圆满的人生得以实现。而当前大学生实践比较充裕,因此参与奥林匹克活动有着足够的时间,而具备的参与意识强、丰富的情感世界、高层的悟性、对体育运动的充分热爱,都可以改变当前大学生中的拜金主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促进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近些年由于高校在校生由于锻炼时间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身体的技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都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学习的压力和贪恋舒适的室内,这都使得只有越来越少的学生进入体育场。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们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健身的重要作用。而奥林匹克运动以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充分的热情,让大学生在高校开始就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具体的来说,就是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按照奥林匹克活动的要求,积极建立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积极传授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技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大学生中形成终身运动的环境,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和身体技能指标的上升。
(三)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亟待提高,但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研判,心理健康是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突出的重要作用,则必须受到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当前大学由于校内的学习压力和走入社会的就业压力,当处于不利地位的时候部分学生如果心理素质不强的话则会潜意识的产生出悲观和焦虑的情绪,当堆积到一定就会引起质变导致孤独、抑郁甚至自杀等恶性心理疾病发生。而在高校中的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通过讲座和资讯的形式,并不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奥林匹克运动则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通过独特的活动,不但对学生的自身体质得到增强,还可以潜意识的激发出学生的精神力量,从而提高学生对负面情绪的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并且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由于其中有着大量的集体项目,大学生在这些集体项目的参与过程中,能够积极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而当前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能力的极度欠缺,这是大学生产生负面因素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奥林匹克教育的要求,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预防和缓解,最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目标的实现。
(四) 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必须在一个集体中,个人的单打独斗即使力量再强,也不能够得到成功,奥林匹克精神是完全摈弃个人主义,提倡团结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取得如今这么高的成就,正是积极性的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奥林匹克竞技场的激烈的竞争的背后,更显现出人类的理性光辉和追求共同价值,现代社会要生存,则必须在提倡竞争的同时,还要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从而把人们的人心凝聚起来,集合全体人们的努力和奋斗实现目标。在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集体性的活动中,需要通过与别人的通力合作,使得大学生的集体目标实现,从而也使得大学生的个人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为此,在高校中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则可以使得大学生合作意识得以培养,并且可以让学生确定起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三、奥林匹克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 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的关键和主导,并承担着传递着文化知识的重要任务。进行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文化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向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在这一过程中还可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奥林匹克精神,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奥林匹克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奥林匹克文化修养,要对奥运知识了然于胸,深刻的理解奥林匹克精神,从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运用奥林匹克,从而在高校中实现奥林匹克教育的目标实现。
(二)提倡奥林匹克精神,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先进开展奥林匹克专题课程的高校中,只有体育院校开展的比较好,而普通高校由于这方面的师资力量的缺乏,则很少开设这些课程。为此必须加强体育教师对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并加强对奥林匹克相关课题的研究,并且要加强校际合作的横向交流,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专题课程,并且作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进行开展。通过在高校的体育理论教材体系增加奥林匹克的相关课程的教育内容,使得大学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新课程下,做好高校体育教学,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与高校所从事的教学改革有机结合到一起,从而促进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培养出全面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 依托现代传媒技术,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
由于当前大众媒介的迅猛发展,并在对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上成为一项重要的因素。人们通过大众媒介接收到各项体育活动,从而使得人们的体育兴趣得以更大的启发,并且大众媒介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使得人们的体育价值观指导之后的体育行为。而正在风靡世界的奥林匹克精神通过奥林匹克活动的开展,这正是当前我国现代新闻媒介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各项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中的广泛宣传,让国人以更多的目光关注着奥林匹克这项运动,并且让国人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由于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热情比较高,为此在现代大学生活中,大学生把体育作为一种时尚让大学生推崇,甚至使得体育活动作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正是通过当前大众媒介的功能的发挥和重大的影响力,在高校中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使得大众媒介的功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在高校中正是因为丰富而多彩的形式,正在越来越得到高校学生的承认。
(四) 营造奥林匹克气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相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时光留在他们心中是在永远不可磨灭的一段时间,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共同精神具备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这也可以为在高校中开展和实施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积极条件,而且持久性的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影响。在形式上可以使用校园所具备的校园网络,比如在校园中进行奥林匹克文化节的开展,定期开设奥林匹克学生夏利营,从而让学生可以多角度、多层次、丰富领域能够接受奥林匹克的知识,通过在高校中奥林匹克气氛的充分营造,使得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以更大程度的发展。
四、结论
只有在高校中把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这是在高校中积极贯彻奥林匹克的主要途径。高校是当前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一个重点,使体育运动作为奥林匹克的载体,通过此所产生的强大的社会效应来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精神都得到更大程度的教育提高,使得大学生培养出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让真、善、美的奥林匹克精神长期飘扬在高校的上空,促进高校体育水平的更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
[2]杨国庆.大学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8
【关键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高校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47-4.5
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结合是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基本立足点之一。人们对“文化”有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大都承认它是包括人们的活动方式以及由此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复合体,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文化。体育运动也是这个文化复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运动是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塑造,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奥林匹克运动将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基本活动内容,因此它也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二、高校体育文化
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高校体育文化,对此研究可以归结为三点:(1)认为是一种亚文化;(2)有广义和狭义之分;(3)认为其结构是多层次的。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概念主要注重精神文化的研究,广义的概念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视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所运用的概念主要是广义上的,这样更有利于全面阐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的融合。高校体育文化是大学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体育理念、精神风貌、学术氛围、规章制度、价值标准、学生风格、体育环境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
三、高校体育师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认识现状
(一)高校师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了解
表1教师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情况
表2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情况
从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传统的一般了解,教师为75.6%,学生69.6%,可见师生对此知识的了解程度相似,但教师能比学生稍稍优势一些。
(二)高校教师对举办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的体育活动的态度
表3教师对举办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的体育活动的态度
从表中可以看到,教师对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的体育活动持“重要”态度达到90%,可见教师对通过特色的体育活动去贯彻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还是很重视的。
(三)高校教师对组织体育竞赛目的的认识
表4组织体育竞赛的目的
从表中可以看到对体育竞赛目的进行排序,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重心还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主,在调查中居第一位,同时从数据比例我们可以得知,排前三位的调查项目的数据超过50%,说明当代是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而以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打造高校各自体育品牌占的比例小于50%。
(四)大学生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认识
表5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认识
从上表可以看到,想当志愿者的大学生达87.5%,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对奥运志愿者是非常向往的。而对于个性培养,有助于学习和思考,以及使身体更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是”的比例相近,但问题在于回答“不清楚”的学生,尤其是能否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占的比例较高,说明学生对奥林匹克教育只是知其表层,对其发展历程以及其教育精髓都不是很清楚。
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在高校传播的现状
(一)高校奥林匹克教育形式
表6奥林匹克教育形式
对于高校涉及的主要的传播阵地与途径调查得出,高校传播信息的主要阵地还是宣传栏这一传统的方式,所占比例居首位,公共选修课是高校的必要设置,也占到传播途径的重要位置,但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未能实际操作,宣传栏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宣传情况不容乐观,如下表。
表7宣传栏的主要内容排序
宣传栏的主要内容还是主要以高校体育教学为主占到了一半以上,奥林匹克运动知识只占不到30%。而形同虚设的现象也应得到高校有关领导的重视,没有任何体育内容的宣传栏占到9.3%,广播途径在调查中占33.9%,而对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传播也是较少,如下表:
表8广播站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宣传调查
从表8中可以看到对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宣传所占的比例集中在偶尔有上,说明对此宣传是在其表层上。再看表6,竞赛和校园网对奥林匹克教育贡献率是相同的,举办各种各样的竞赛是高校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例如,知识竞赛,体育竞赛等,这些都可以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同学参与广泛,学校对其活动也比较重视,相信能够得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校园网是高校的网络平台,承载着较大的信息量,从表9中可以看到体育网站作为校园网的一个板块还有待于建设及完善。
表9网站的相关体育信息建设
对于体育网站的信息调查中可以看表10,体育常规通知占第一位,宣传体育比赛所占比例和第一位的百分比相似,说明高校的体育网站主要以各种体育“红头文件”充斥着其板块。
表10网站信息的主要内容
(二)高校体育雕塑现状
体育雕塑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代表着高校各自的高校文化特色,尤其是体育雕塑催人奋进,体育运动标牌也是高校校园重要的传播途径,但是调查中发现应用不多,从表12可以看到调查体育雕塑作用,位居首位和次位的是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及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体育精神,大学生对标识的作用是敏感的,而且效果不错,我们应该借用标识去传播奥林匹克文化。
表11高校体育雕塑及标牌
五、高校体育文化自身建设的现状
(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主体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管体育的领导和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的学历等科研教学能力都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领导的办学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具体营造。
表13学校领导对体育认识程度
综合三个表,由于学校有关领导对体育认识一般,所以对其投入人力物力十分有限,那么高校体育文化的组织上的保障就比较薄弱。
从饼形图1看到高校教师的职称主要以讲师为主,教授只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副教授和助教的比例相当,图2示学历主要是以本科为主,和高校的评估教师学历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高校物质条件现状
表16学校的物质环境
从表17可以看到学生对学校物质环境总体上是很满意的,表18看到体育场馆和器材不能满足或紧张的问题比较严重,可以看到场馆器材和图书资料作为物质基础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高校文化环境现状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体育的内容、功能、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运用现代体育生活方式满足对体育的种种需求。
表1生对体育教学的文化环境印象调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对体育文化环境是比较满意的,总数占到62.8%,高校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去建设高校文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六、高校教师传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现状
表20教师传授得知识与学生希望获得知识的对比调查
从中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对时尚的休闲体育比较热衷,希望体育课能够寓教于乐,在娱乐中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而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知之甚少,需求要大于教师所传授的。从表23中可以看到教师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教学安排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对其不了解,当然也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奥林匹克文化的积极教育意义。
表21在教学计划中是否安排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内容
七、结论分析
(一)这些数据告诉我们,高校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教育已经进行中,学生已经对此文化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离扎实的掌握和运用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师,更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并理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抓住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精髓,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深刻的学习。
(二)除了教师向学生传授奥林匹克知识这个途径外,通过媒体接受信息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但是明显可以看到,是和否的比例几乎各占一半,那么有两种情况,一是学校对于媒体教学以及支持媒体的硬件不十分完善,另一方面,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知识不感兴趣。当然不感兴趣的原因也有很多,调查中发现其主要原因为学校对其重视不够,导致传播途径受阻,学生较少接受有关的信息,自然兴趣降低。
(三)雕塑可以起到美化校园环境,但关键是能够作为一种体育标识,去展现并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鼓舞人心,起到教育的功能。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标识包括视觉上的旗帜、徽章、标准色、吉祥物等,还有听觉上的昵称等,例如Bulldog是美国耶鲁大学的体育昵称。
从物质环境调查分析得出,第一,近年来,高校扩招为了在教育市场占有利位置,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了体育场馆、器材、满足不了学生需求。第二,由于个别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上级领导对高校体育地位、目的、任务、意义认识不全面,重视不够,对体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问题出现。第三,即使部分高校的场馆、器材比较齐全,但碍于场地、器材新,怕损坏,维修和管理的费用过高,很少向学生开放。
(四)高校体育文化需要创新,更需要不断向前发展,这就需要更先进的体育文化借鉴,互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代表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主体,从这个文化透视镜我们可以看到西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状况,高校体育文化内容、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及特色之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八、建议
(一)充分利用高校的物质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进而从精神层面渗透到物质层面的融合,使两种文化和谐健康发展。
(二)制约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制度方面的,但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文化主体的观念方面。重要的是文化主体的观念更新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校领导的办学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因此,学校有关领导应采用经常和体育教研组成员开研讨会,身体力行的参加体育活动。
(三)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教育精髓为精神文化建设和核心,打造高品位的高校体育文化,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其精神成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核心,如可以有计划的开办体育版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体育网站,建立良好的高校体育校风,使得这种体育精神充满校园,教育着青年大学生,形成具有各自高校特色的体育文化
(四)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体育教研部应积极主动协助学校主管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长远规划,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融入高校纳入日程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档案,学生的自然情况和考核资料也需要归档立案。让学校体育的管理方式、教学活动、竞技比赛、运动场馆、运动器材管理都制度化,并保证严格实施。
(五)重视体育建筑、场地、设施等的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各种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施本身就代表学校的形象也是一种文化想象,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意志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吸收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中的建筑理念,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六)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调高业务素质和体育观念,体育教师的素质和体育观念对学生的体育观和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培养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体育观念,及时“充电”。
(七)建设具有高校自身优势的体育特长赛队,吸收优秀的学生参加,为高校做好宣传工作,将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理念充分的展现出来,寓教于乐,展现各校风采,同时也能鼓舞学生,真正领会体育精神,提高参与运动的兴趣,为将来的终身体育的形成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史华南等.校园文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83.
[4]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孔繁敏.奥林匹克教育读本-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奥林匹克教育;青少年;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5-0600-03
伴随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和发 展。奥林匹克教育它是以体育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依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文化 背景、文化特征所实施的教育。[1]
目前,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研究 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命题,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奥林匹克教育将会在青少年中广 泛和深入的开展,这将为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提供一次难得的机会。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大的范畴,广义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生理、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多种人格特质 :1) 体格,如:身高、体重、体态和容貌等。2) 气质,如敏捷或迟钝、灵活或执拗、外露 或含蓄等;3) 能力,如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等。4) 意志,如果断与犹豫、坚忍与屈服等。 5) 品 格,如诚实或虚伪、公正或自私、守法或犯禁等。一个人的人格是相互关联的多种特质的独 特的综合;狭义的人格与性格同义,它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范畴。[3 ]心理 学上,人格和个性则是两个具有同样含义的名词,都是指个体的生理基础上,在一定社会环 境中形成的各项比较重要的相当持久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心理特征主要指气质、性 格、能力和兴趣。虽然人格由各项心理所构成,但它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它把 个人的思 维、情感、欲望和行为等因素都统一到同一个整体范畴之内。无论是广义概念上的人格还是 狭义概念上的人格它们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人格涵盖了人的一切内在品质, 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 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
2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时代内涵
奥林匹克主义认为完善的人生是身体、智力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是身体机能、意志品质、智 力、道德等要素的协调、和谐均衡的有机统一体,它要求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者都要在体魄 、心智和精神方面,也就是德、智、体方面得到发展,成为健康的人。奥林匹克主义不仅把 身体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同时更强调人格塑造的教育,并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奥林 匹克教育有别于其它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身体教育与精神教育相统一这是《奥林匹克 》中精神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表现特征。奥林匹克教育能将人格各要 素之间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并使它们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通过 奥林匹克教育对其进行人格塑造,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要。
3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作用
3.1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增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意识 在奥林匹克教育的作用下,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增强,他投稿日期:2005-11-14作者简介:周文(1968-),男,湖南望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理论。 们敢于向自己的生理极限发起冲击,尤其是当青少年广泛地接触奥林匹克宣传画以及观看体 育比赛对他们视觉的刺激, 加之宣传员对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讲解,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望,很多青少年 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比如:学习游泳、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使他 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让他们在丰富自己学习生活的同时,加深了对竞技比赛 的认识,激发了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体育锻炼的欲望,让他们在欢娱的气氛中锻炼身 体,提高技能,展现出自己健康、进步、富有朝气的一面。
3.2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展示当代青少年的魅力和风采 奥林匹克教育通过最基本的身体活动达到青少年健身育心的目的,作为体育运动,它在作用 于人生理的同时也作用于人的心理,从健身运动角度出发,达到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 素质的良好改变已成不争事实,很多青少年都组织了健身、健美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显 示身体的强壮和力量、健美的身躯、矫捷的体魄、匀称的肌肉。青少年渴望把自己拥有的体 能技术、力量在激烈的竞技较量中展现出来,从奋斗中夺取胜利,获得荣誉与欢乐。通过体 育锻炼,青少年可以凸现优美的线条、丰满的肌肉、结实的躯体、富有弹性和光泽的皮肤、 端正而高雅的姿态以及快捷而灵便的步履,这一切都使得青少年的魅力和风采得到展示。
3.3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顽强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青少年人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意志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之中,而奥林匹克教育则是其中最有效、最具特色的一种培养途径和方法。为了克服运动给 人体带来的一切不适,以达到锻炼的、竞赛的目的,需要体育运动参加者付出极大的意志努 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顽强性。在奥林匹克教育诸多内容中奥林匹克格言“ 更 快、更高、更强"在向青少年昭示着一种顽强奋争、尽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不 断超越、锐意进取的人生信念,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使很多青少年学生懂得了“爱拼才会赢 " 的人生道理,他们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敢于鼓足勇气同困难做斗争,同时也领悟到了人生的 奋斗如运动场上的比赛一样永无止境。正是在这种奥林匹克教育的熏陶下,在比赛中,无论 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很多青少年都表现的坚韧、果断、勇敢、顽强,都以一颗火热而 充满激情的心态投入比赛,有了劳其筋骨进行磨练的动力以及在顽强拼搏的运动竞赛中,对 “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不断追求中,作到了“胜不骄,败不馁",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意 志,还使其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品质在比赛中得到培养。
3.4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代体育运动带给了青少年学生新的心理感受,即丰富情感世界,扩展心灵空间,强化生命 体验,它能满足人们高层次的情感生活的特殊需要,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时,大多数都力求 超越自身的生理极限,从而达到产生良好情感体验的目的,如:有趣、愉悦、征服感、豁然 开朗等。奥林匹克运动中不断超越的体育精神,除了给青少年带来情感上的体验外,对于培 养青少年的情感、理想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都可直接或间接地达到令人愉悦的情感发泄, 此外,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使青少年获得进取奋发的学习 态度。竞技比赛对参与这种活动的青少年而言,有一种他人促进和社会助长的因素,即竞争 目标或同伴及对手的竞争行为对自己构成一种心理压力,从而刺激和强化了青少年的行为强 度,体育运动所要求的追求胜利和成绩的精神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和自尊心,当青少年在比 赛中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为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 增强了个人的自尊心和追求生活的勇气,克服某些青少年迟钝的习惯及散漫的生活作风。目 前,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就业压力大,学习任务繁重,很多青少年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割裂 和扭曲,爱活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整天闷在狭小的空间,精神压抑很大,通过有效的体育锻 炼,青少年单调的生活得以调节,身体和精神得到解脱和放松。
3.5奥林匹克教育有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奥林匹克教育它从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塑造着他们的人格。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辨别能力较差的情 况下,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思想的侵蚀、辐射下,常常导致人格的偏差、错位,如不务 正业、游手好闲、重利轻义、讲实惠、重报酬、抽烟、酗酒等等,这些不良行为靠单纯做思 想工作很难杜绝,而通过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来陶冶情操,通过激烈的体育竞赛,使他们的 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使命感,使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在参与与逃避、个人与集体、循规与投机的种种 矛盾中,培养了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主流。在激烈的对抗,面对对手与困难时, 在胜利与荣誉到来时,在挫折与失败时,在受到嘲笑与不公正对待时,他们学会了冷静、容 忍和理智。在表现、表演和竞技中,他们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
3.6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竞争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生活、择业、就业等等处处都充满着竞争 。体育运动最富竞争性,它的竞争既是物质力量又是精神力量的竞争,即首先要具备较好的 身体素质及技术、技能等要素,其次要有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竞争意识在 奥林匹克教育下得以培养,运动场上所倡导的竞争是公平竞争,所表现出的光明磊落、平等 公正,是人类社会一切竞争的典范,这种体育精神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传播到了社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 了青少年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善于竞争是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 要求,公平竞争精神是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体育运动为每个青少年充分展示 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在竞争中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竞争既是力与美的比赛 ,也是行为意志品质的较量,在竞争中不论胜负都是自然的、朴素的、美好的,胜有胜的喜 悦,败有败的风采。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青少年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公平竞 争精神的倡导,提高了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使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锻炼。
3.7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独立个性 独立性是青少年进行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个性品质,它通常表现为自立、自信、自强,具有 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独立 地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设法多角度、多方法地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奥林匹克教育在 培养青少年独立的个性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好胜心、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2)体育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能够激发参加者为 争取最后的胜利,创造性地选择和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手段来达到目 的,有利于创新意识的 培养;3)体育竞赛的千变万化,使原来预定的计划或方略往往不能适应比赛进程发展的需 要,这就要求参加者要根据赛场的变化灵活地改变原来的计划,重新决定自己的战术行为, 而这一切的思维和决断都需要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4]总之,奥林匹克教育对 于青少年 独立个性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会使青少年在多变的体育运动培养其独立、自主的 个性。
3.8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竞技运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振奋 民族精神,对培养青少年的国格和人格,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体育竞赛 的国际性 和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把本来属于运动技术、技能的比赛,扩大到综合国力和民族荣誉的 竞争,使这种竞赛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的价值,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比如当今国际 体坛的明星刘翔、姚明等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奥林匹克竞技场上一次次升起的五星红旗,响 彻云霄的“义勇军进行曲”,无不使人感到龙的传人找到了一个表现人格、国格的舞台。“ 乒乓旋风”,“女排精神”,对“珠峰”的频频征服,跳水、射击、羽毛球、体操的连连夺冠 等,这一切无不显示出体育的人格力量和“体育精神”中的人格光辉。平时青少年通过观看 有关体育竞赛的录相或现场直播,不仅使他们学习运动健儿们高超、娴熟的技术,学习他们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品质和光明磊落、文明大方的比赛风格,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