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系统科学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系统科学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系统科学就业方向

第1篇: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ystems scienc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nature of graduat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systematic elements and systematic structure, and constructs a graduat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model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And it puts forward that graduat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consists of basic vocational competence, psychological capital, career planning capability,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t helps people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of graduat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and elements.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improvement of graduat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an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能力;系统功能;要素;结构模型

Key words: graduates;vocational competence;systematic function;elements;structural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005-03

0 引言

大学生职业能力是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们分别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要素和结构开展了广泛研究和讨论,经历了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整合的不断扬弃的过程。[1],但是,由于人们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内涵本质与发展规律研究的系统性不足,使得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未能完全实现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的,制约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2],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选人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开展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就成为了做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基础。

1 对系统功能能力观的认识

系统科学是在哲学和一般具体科学之间起着纽带和衔接作用的横断科学,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中发挥着方法论作用。[3]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关于系统功能的表述,系统功能指的是某个系统整体所发挥的作用,外显行为是系统功能在动态系统中的体现。系统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通过动态过程整体作用来表现的。外部环境限制因素和系统输入是影响系统的外因,系统内部构成要素、要素间结构和在一定内在机制和规律影响下系统内部状态转化的动态控制过程是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内因。系统功能由系统要素、结构和内外环境共同决定,通过外显行为所引起的作用对象的变化来衡量,并在动态系统行为过程中呈现出来。因此,依据系统科学思想,大学生个体所具有的职业能力应看作是促进大学生未来就业、职业活动及个体发展的动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一类型的系统功能。

2 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本质

依据系统科学思想,大学生职业能力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概念,指大学生所具备的未来步入社会后从事职业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基本能力和在未来职业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的总和。大学生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未来就业、职业活动和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体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各种能力、道德素养、个性心理特征等的整体表现,其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涌现性特征。涌现性是指系统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构成系统各部分及各部分之和所不具有的属性和行为模式。依据系统涌现性理论,大学生职业能力就可以看作一个实现系统功能的系统状态转化的动态过程,是大学生在教育目标、社会要求和内外环境的约束下,其内部心理状态转化过程和对外部行为状态的控制过程,其体现了系统的特性与功能,源于系统的涌现性。根据贝塔朗菲观点,涌现性是区分系统与非系统的根本特征,[4]因此,只有从系统的涌现性特征和形成机制、规律入手才能正确理解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本质。

3 大学生职业能力要素分析及理论模型建构

研究目的决定着分析精度,也决定着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因此,在以系统功能界定大学生职业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构成要素分析,首先就要明确分析的目的。同时,系统和要素的主观性也是进行要素分析要注意的问题,绝对客观的要素是不存在的,他们往往是与观察者的视角相关,与观察者研究目的和选择相关。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针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系统研究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大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结构,进而探索能够更加有效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方式、方法。

从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其结构要点和范畴是知识、能力、修养、心理四个方面,并以大学生职业能力在这四个方面的现实表现来分析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和构建结构模型。我们首先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问题为“请您谈谈我国大学生职业能力主要构成因素和表现。请尽可能多的写出描述的词语,并按照您认为的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列举8-10项”。我们面向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85份,收回363份,问卷回收率达到了94.3%,大学生们对大学生职业能力主要构成因素和表现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过筛选共收集关键词81个。我们组织有关专家针对统计结果召开讨论会,对问卷结果进行逐项分析研究,初步确定了反映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五个要素和67个题目。此后,又经过两次问卷调查和专家讨论,通过适应性分析和吸取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对问卷进一步进行完善。经过第三次问卷调查以及专家讨论、分析,最终大学生职业能力理论模型及预测问卷的56道题目确定,56道题目主要反映大学生基本从业能力、心理资本、生涯规划能力、职业化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五个要素方面的行为与表现。根据确定的五个要素,我们设定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矩形表示五个要素指标为观测变量,椭圆表示大学生职业能力潜变量。

4 大学生职业能力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型的实证分析

对预测问卷中的56个题目进行因素分析的适宜性检验,统计结果表明:KMO值为0.843,说明样本适宜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值为2928.258,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变量间有共享因素存在的可能性,可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具有多重负荷、负荷值比较接近以及因子负荷值小于0.40、共同度小于0.30的检出原则,先后删除8个题目,保留48个题目,48个题目共解释55.793%的方差。通过主成分分析,大学生职业能力共分成五个要素48个指标,除了删除的题目之外,五个要素的二级指标与专家讨论结果一致,因此,五个要素仍按专家讨论结果命名。其中,基本从业能力包括12个题目,主要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工具掌握及应用能力(外语、计算机等)等;心理资本包括9个题目,主要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自信心、奋发进取、宽容、坚韧顽强、乐观积极、主观幸福感、沉着冷静、积极体验、感恩奉献等;生涯规划能力包括9个题目,主要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生涯规划意识、自我认知能力、职业认知能力、目标管理能力、职业定向能力、计划执行能力、反馈与调控能力等;职业化素养包括8个题目,主要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敬业奉献精神、忠诚、责任心、道德品质等;创新能力包括10个题目,主要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洞察能力、创新意识、应变能力、信息获取及利用能力、社会资本运用能力等。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五个要素与大学生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分析五个要素指标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对所收集到的数据选用Amos5.0统计软件用最大似然法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因素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和指数见表1,模型路径图见图2。

从表1的模型拟合指数可以看出,除AGFI小于理想标准0.90外,其余各指标都能达到理想的水平,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可以接受,即数据不排斥所建立的模型。这就表明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方程模型对于指标数据的拟合情况还是比较好的。这样便可以从模型的分析结果里提取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最有用的信息,也就是大学生基本从业能力、心理资本、生涯规划能力、职业化素养、创新能力这五个要素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影响的权重,参照图2中各要素的路径系数进行归一化可计算得到基本从业能力、心理资本、生涯规划能力、职业化素养、创新能力这五个要素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权重分别为:

μ1=0.66/(0.66+0.52+0.38+0.23+0.47)=0.29

μ2=0.52/(0.66+0.52+0.38+0.23+0.47)=0.23

μ3=0.38/(0.66+0.52+0.38+0.23+0.47)=0.17

μ4=0.23/(0.66+0.52+0.38+0.23+0.47)=0.10

μ5=0.47/(0.66+0.52+0.38+0.23+0.47)=0.21

至此,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基本从业能力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权重为29%;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权重为23%;生涯规划能力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影响权重为17%;职业化素养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影响权重为10%;创新能力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影响权重为21%。

通过上面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进行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五个要素指标在大学生职业能力中所占有的权重,这样便可以构造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得分函数,利用要素指标的得分数据便可以得到总体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得分结果。如果用X1、X2、X3、X4、X5分别用来表示基本从业能力、心理资本、生涯规划能力、职业化素养、创新能力,F表示大学生职业能力,则大学生职业能力计算公式为:F=0.29X1+0.23X2+0.17X3+0.1X4+0.21X5。

5 本研究的收获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三点突破:一是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系统功能观的思想出发,分析确定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模型,帮助人们搞清楚了大学生职业能力内涵本质和要素结构;二是心理资本是当前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新热点,[5]在我国心理资本的本土化研究刚刚起步,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资本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并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说明:高等教育在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教育和培养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和积累;三是从五个构成要素中基本从业能力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权重最高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基本从业能力仍是大学生步入职场的基础和门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的教育和培养仍将是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本研究对当前高等学校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参考文献:

[1]陈鹏.职业能力观嬗变的社会逻辑及哲学溯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0):10-15.

[2]王博.系统科学视角下的“职业能力”解析[D].天津大学,2008.

[3]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 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异地高考”改革难点及对策 “异地高考”前瞻:政策过程的视角 治理视角下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形成的影响 公共政策视域中的公共利益解读 制度分析视角下西方公共政策理论本土化的若干思考 垃圾桶理论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探讨 论公共政策解读中的冲突与整合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公平与效率 公共政策执行成本的经济视角探析 基于性别平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分析视角研究 基于伦理视角的公共政策相关问题研究 熵视角的公共政策传播分析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政治信任建构 公共政策视角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话语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启示探析 基于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视角下的房价调控政策 公共政策供给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我国农民工工作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工供给态势与“十二五”时期走向[J].改革,2010,(9).

[3]佛朗西斯.C.福勒,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4.

[4]赵凯荣.复杂性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1.

第3篇: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复合应用型 实践教学 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作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其目标以需求为导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满足社会行业需求。要求比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服务社会。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专业,它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系统科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为了更好地融合专业体系下的各种知识,我们提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信管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应用教学效果不明显。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时常常将关注力放在专业理论的传授上,却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忽视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2)实践教学体系架构不完善,缺乏对交叉学科交叉课程的融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整体构思,没有形成递进式的模块化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个交叉学科,其实践教学环节却常常出现各门课程自己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有些内容仅针对本门课程,未能确保各个课程体系之间、专业方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②缺乏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与整体的规划,综合性实践环节薄弱。

(3)实践教学专业方向评估不够合理,复合能力考查有待加强。作者所在高校,本专业分电子商务方向、企业信息化方向、财务信息管理方向、金融信息管理方向、物流信息管理等方向,大学三年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不同专业方向课,可是实践教学效果评估多是依赖最后提交的一纸实践报告,而对于影响实践教学的专业方向、实践开展进度等因素的评估,尤其是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复合能力考查缺少评估办法。

2 以实现复合应用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

2.1 针对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1)课程实践:根据具体某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配合教学计划要求和理论教学内容而制定的课程实践环节。任课老师在确定课程实践内容时,不但要结合本门课程,而且要结合已讲授的专业课程内容,结合专业背景,配套设计相关案例,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

(2)专业实践:在专业实践的设置上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的比例,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专业实践的辅佐性教学活动,学生在掌握了专业技能后,学校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现状、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等情况安排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专业技能,并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

(4)毕业实践:毕业实践是高校教学实践环节中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根据专业背景安排一些实习企业,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或经学校批准同意自己寻找满意的实习单位。毕业实践对于企业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好的双向选择机会,学生在毕业实践过程中就可以同有意向的实践单位签订协议,即使没有定下来的学生,在他们走出校门前的这段经历,也会明显提高其实践能力。

2.2 面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实践教学融通选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身是一门交叉专业,面向社会管理体验,精心组织设计内容鲜活的实践选题,以重点辐射全面,充分结合专业方向是有必要的。比如C语言课程实践的“评委打分系统”、课程实践的“电子商务系统”选自学生最熟悉的现实社会生活,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入考虑专业方向拓展基础选题。重视以学科的视野组织不同专业方向学生融会贯通,有侧重性的实施选题,开阔视野,强化突出专业方向能力。

2.3 注重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手段因材施教

(1)课题答辩式教学。“ERP技术与开发”这门课程,结合教学目标,ERP二次开发属于开放性的内容,所以根据学生兴趣,自由组队,共同合作,开发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ERP软件,完成ERP的可扩展性。整个实践教学项目的完成,着重培养学生的业务逻辑能力,设计与实现能力,训练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驱动式教学。大学教学偏重“知识”,数据库作为信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听讲式是不利于学生掌握的。为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在实践中掌握数据库的知识,采用数据库项目驱动教学法,围绕某一现实生活中的项目(如“教学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开发)展开并贯穿整个教学,使学生在体验项目研发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库知识的应用,并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亦可进一步分专业方向为学生量身设计,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实践课题,突出学生的复合应用能力培养。

2.4 围绕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完善,可以促使实践管理部门更准确地掌握实践教学信息,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实现科学化管理。实践教学效果评估的多元探索,根据不同专业方向采取不同的评估方式,比如选取课题答辩式考核、上机操作考核等多层次考核方式。

2.5 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校内外实践实训平台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实践基地作保证。一种是建设校内实验室:企业管理信息化模拟教学软件及提供信息系统开发所需要的工具和软硬件环境等。第二种方式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就业意向的能力拓展教育,结合企业用人要求进行能力拓展教育,为学生走出学校,体验真实的社会环境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3 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着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在独立学院的背景下,这门学科又要求很强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断地完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未来的就业和创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注释

第4篇: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摘 要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教学方案、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提出了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社会体育专业 实践教学 策略

社会体育专业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兴起而设置的一个新兴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初步尝试,搞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对社会体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体育工作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现状

(一)教学体系不健全。很多的院校只抓日常教学管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粗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过于表面化,没有形成科学评定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二)教学课程及测评不完善。很多的院校课程设置不够严谨,存在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培养目标相脱节的现象,各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次数较少,,教学实践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考核方法建立不规范,落实不严格。

(三)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很多院校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使本来紧张的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恶化。突出表现为实习基地不成型,缺乏实习指导老师,更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

二、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一)教学计划要科学严谨

教学计划是组织专业教学实现特定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体现着专业的培养方向、目标与模式。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构建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本位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从学生的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协调统一,相互衔接。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内容远远超过其他体育专业,如体育市场调研报告,体育市场营销策划,营销技能实训,市场开拓实训等社会实践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充分发挥各地的特点开设了一些针对性较强以及前瞻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必需,所以实践考核评价要客观全面,在评价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不仅有教师评价,还包括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强调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使体育教学评价更为客观全面。

(二)教学管理要量化规范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建立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量化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强化建设实践教学规范化,用制度来保证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首先应明确学校领导层的职责,制定实践教学改革发展规划,审定实践教学有关规章制度,监控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等;其次要设立教学督导,代表学校检查教学实践工作,对实践教学质量定期分析评价;最后要实施导师制,选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专项课的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培养,并建立相应的导师制管理制度,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保证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三)教学方案要合理系统

体育教学中的系统方法,是在系统科学和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和体育教学活动的一般方法。系统科学方法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分析和决策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公共大基础、专业大类基础和专业课“三台阶”课程结构模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四年实践教学环节修满20个学分,在校内教学基地以“开设专业实践课或综合实习为主线”,以完成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第一个循环,以校外基地为依托,使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将社会实践融于其中,积极推行“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系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教学基地要逐步完善

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的作用,可以利用校内实习基地,让学生定期参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让学生参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的全过程。让学生参加学校的运动会、足球赛、篮球赛、越野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学生参与全部的竞赛筹备、组织、裁判、辅导等工作。也可以采用兴趣的形式,利用业余时间,由学生自己组织班级之间、各院系之间的比赛,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辅导等工作,了解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来积累经验。也可以利用健身俱乐部实训基地,进行健身咨询、指导、健美操等的实践教学。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到各健身场馆、各种有组织的健身辅导中心、辅导站做兼职服务,实地了解学习、参与各种健身指导、组织管理或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由学院出面联系市、区一些产权属于政府体育机关的健身俱乐部,有计划的、分批安排学生进行实习,使理论和实践并进,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社会实践要拓展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学生了解、接触、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可以利用大学四年的7个寒暑假,结合自己的兴趣或社会需求,安排学生到健身场馆、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实习,积极参与社会指导,参与各种大型体育活动,锻炼学生赛事组织、管理、裁判等能力,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提高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确参与社会实践的任务,并要求写出实践报告。到校后,安排专门时间组织讨论,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在交流讨论中使学生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自我塑造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华北科技学院教研资金支持:HKJYZD201244。

参考文献:

[1] 郝晓蕊.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2.

第5篇: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 关键词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学习目标;方法;就业导向

Discussion on Awarenes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Yang Kai-qia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ShanxiTaiyuan 030000)

【 Abstract 】 Since 1998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course catalogue, and formed 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at a new major, becau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involves multiple disciplines cross fusion, the students are common to the professional confused, I 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study in study direction, target, content, method, employment to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 Keywords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goals; methods; employment guidance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的状况

1.1 课程设置不集中,专业目标不清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设课程约36门,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及网络,属三个不同的社会领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但往往是联系不起来。时常会发生前一节课刚刚建立起的模糊概念,在下一节课时串联,联系起来一头雾水。学完一门课,理论考试成绩很好,但自问:就这点知识可以应用到社会中吗?心里就会十分忐忑。

1.2 理论学习任务重,社会实践认识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普遍存在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不协调现象,实践活动太少,造成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较难实现。学习形式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能否掌握书本知识的角度评判,而忽视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理论和实践不能较好的融合,这样培养具有较高信息专业素质学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1.3 学习方法单一,新技术适用性差

在当今信息社会下,对信息专业新的学习方法探索不多,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输式”和过分偏重照书师讲生授的传统的学习模式,而缺乏生动有吸引力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如案例的讨论学习等。

1.4 行业需求不显著,就业导向不明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社会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大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岗位?社会需求是什么?社会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有搞软件开发的,所学专业为软件工程;搞网络的,所学计算机专业;搞财务的有财务、会计专业;搞管理的有工商(行政)管理专业。

我们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很多单位不了解,不认为对单位有什么帮助。而且大学刚毕业就安排做管理工作的机会很少,很多学生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临时改变自己求职专业的,而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又感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

2 造成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困惑的原因

2.1 专业特性因素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覆盖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的横向新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这种“广而全”的课程体系必然使信息管理专业面临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学生对信息管理的专业性质、理论体系感到玄妙莫测,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计划,把握好理论体系,如何有效地确定学习目标,以及重点提高哪些素质或能力等。

2.2 对现代信息管理的认识不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处在一个尴尬的地步,企业管理与计算机相结合,本应该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专业,但是恰恰是这个专业的定位造成了学生所学知识面的广泛和不精的后果。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边缘性学科,就是学的很多、很广、很泛,在学校一般性地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可是在工作以后,就会发现哪一门课程也有用,但不如其他专业专攻的精。

目前的社会环境以及企事业单位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计算机专业或一般的企业管理专业之中,主要是需要干活的(学计算机专业),并不认为自身管理存在问题,更谈不上需要信息管理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意识就更为模糊,简单的认为就是计算机专业的另命名。单位录用后就是网管,要不就是IT企业,很少搞企业信息管理。

2.3 学习重点与学生的自身兴趣有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修管理学和计算机,它的优势和劣势一样明显。比学管理的多计算机,比学计算机的多管理。但是没有学计算机的专业好,管理学没有学管理的好,这就要看在大学里自己如何努力了,学这个专业必须学的更精彩才会有好的工作。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搞信息化建设是对口专业,考研是主流,主要看个人爱好、发展方向较为广泛。

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单向发展,就是说喜欢编程的走编程的路,想做网管的就走网管的路,喜欢企业管理的专攻市场营销、会计等管理专业,想考研、考公务员的就注重基础课和对应专业的学习。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大环境有关,更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就业定位有关,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际内涵。按个人兴趣单科的学习就不如直接转到单科专业去,那样学习效果更为有效率。

2.4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不融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信息化社会下,对新的学习方法和探索不够,理论学习和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体现在:首先学习方法单一,以老师 “讲授式”的传统学习模式为主,缺乏生动有吸引力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学习和讨论学习等。对优秀学生的评价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考试分数制,而忽视了实践活动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其次,信息技术没有真正的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对多媒体的利用率不高,也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在专业学习中的优势。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不能相得益彰,实践活动太少,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没有较好的融合起来,不能有效地互动、互证。造成信管专业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

3 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

3.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树立大专业概念

信息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信息进行管理,信息管理的活动包括获取、整理、存储、加工、传输和输出等,管理的目的是让人们在需要时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信息系统是为了实现管理的目的而建立的一套工作系统,它的组成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的人、管理信息的规程、管理信息的设备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随信息而产生的,自古就有,只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几十年来,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系统就是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的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以及研究如何应用的科学,是从信息中发掘财富。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树立大专业的理念,以管理学科为基础,以数据库和计算机知识为手段,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来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与计算机相结合,使计算机成为工具,信息管理更加有效和实用。例如:民航、铁路订票系统就是对机票、车票这种信息的查询和管理系统,可以说软件开发最主要采用的客户就是帮助企业制作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人们将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信息管理在企业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会意识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门专业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学的结合,更包含了对信息处理的新型技术与方法。

3.2 现代行业的发展分析,确定就业市场空间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谁占有了信息就占有了先机。任何行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信息的竞争,由于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人们对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为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而设立的。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相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和计算机相关课程。现在一个普遍现象是管理专业不懂技术、计算机专业不懂管理。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为社会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要学好本专业,必然体现出我们竞争的优势。

3.3 强化社会实践,开阔学习视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实践性强,信息量大,多学科融合的专业。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习体系,必须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如果条件允许也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习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学习中,案例学习是被公认的一种有效而生动的学习方法。案例学习法不拘泥于严格的理论定义和精确的推理,采用事实说话的方法,收集大量现实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师生、学生间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性方案,从而强化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指导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有条件时还可以参与社会实践,走出去,通过“眼见为实”的方法来理解开设各门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结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为了适合社会对各类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出现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明确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是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及时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信息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殷晓永,杨帆,唐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Computer Era, N o.11 2005.

[2] 郑荣.基于多学科融合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J].情报科学.

第6篇: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江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综述

据民政部近日印发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0.57%,位居全国第三。然而江苏省的养老服务类人才的供给却远远没有达到市场需求水平,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呈现流失严重,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较差的总体状况,因此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江苏省乃至全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步伐。

二、江苏养老服务产业人才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江苏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单一

江苏省目前开办养老专业的高校有8所,在数量上领先于其他省市。但是多层次多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该行业发展的水平提升,然而江苏省除了高校有养老服务专业的培训,并没有其他相关培训机构。

2.江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高层次学历进修途径匮乏

本科及以上学校对养老服务类专业不够重视,根据资料显示全国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100多所院校中仅有四所本科院校,均在江苏省外,同时养老仅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而不是专业名。由此可见,在江苏省内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员,最高学历进修只能到达大专,没有其他途径提升。

3.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尚待专业化

目前江苏省高校师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高学历的研究人员及丰厚经验的社会工作者。然而本科以上没有养老服务专业,所以高学历的研究人员必然不是该专业的学术背景,同时社会工作人员也没有学历进修途径,因此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尚需加强。另外由于养老相关杂志数量较少,对养老类专业的教师职称提升造成一定影响。

4.养老服务人才市场紧缺与少人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相矛盾

目前社会上急需养老服务人才,但是各个高校却面临着该专业招不到学生的尴尬场景,有的学校甚至由于招生困难而撤销了该专业。这种矛盾局面主要是由于养老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低下而造成的,这种社会观念古来就有,想要扭转局面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急需政府出面进行引导。

三、对策与建议

1.架构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训体系

学历教育方面,江苏省教育部门需要建立一个从中职一直持续到硕士学位多层次培训体系。在继续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加大鼓励应用性本科设置相关本科类专业,并开设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养老服务研究方向。

非学历教育方面,教育部门应该鼓励现有培训机构开设养老服务相关职业人才的培训课程,并支持有条件的涉老服务机构对外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加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建设,规范非学历教育机构培训方向。

2.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首先,通过构架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让我们的老师具有更高的专业对口性。其次,教育部门还需要为任职教师提升职称创造很好的环境。目前我国的教师职称体系的评定重科研,重文章,所以政府需要鼓励高水平养老服务类杂志的创办,同时科研部门也要加大对养老类科研项目的政策及资金倾斜,从而让养老专业教师有更大的专业提升空间。

3.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在我国将老人留在身边随时照顾已然成为大家默认的一种养老方式。如今专家研究指出了其弊端,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方式,然而并不被现有的社会接受,从而衍生出的养老服务人员自然也不能获得非常高的社会认可度。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人员工作强度高,相比收入却是微薄,不仅如此,一线的养老服务人员还要面对社会中关于其是否真心服务老人的质疑。

以上的就是造成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社会地位低下的主要原因,想要彻底改变该现象,本课题组认为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养老服务就业的财政补助

政府可从资金上支持养老服务专业的学员和培训机构,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及留下来就业,以此来加快地方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比如昆山民政局慈善总会就专门设定有“养老专用人才服务专项资金”,每年额度30万,专门给予昆山就业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然后就在他毗邻的苏州市,则是全省对养老服务财政支持力度最小的城市。所以每年从昆山登云学院毕业的养老护理专业人才都留在了昆山就业,少有人问津苏州。在有资金倾斜力度的基础上,社会人士就会跟随政府的导向,改变他们认为养老服务是个低端无前途职业的影响。

(2)加大养老服务专业的宣传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对养老服务专业进行宣传,告诉大家养老服务专业的优势及将来的发展前途,让学生,让家长,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不再排斥养老服务专业,并能对其作出一个正确的认识。

(3)提高职业资格证的水平

正如前文介绍养老服务专业对应职业资格证很少,另外名称的拟定方面也有待商榷,比如“养老护理员”更名为“养老护理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增加和考核水平的提升对养老服务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4)加大涉老服务机构中高层的理念教育

涉老服务机构的中高层领导能否正视岗位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并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是让所有专业工作人员安定工作的重要因素,降低养老服务人员的流失率必然能提高本专业人才的社会定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养老产业调查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2015-2020).中国报告网.

[2]吴玉韶,党俊武,主编.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

[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2.

[4]高校招生专业目录(2013).教育部汇编,2013.4.

[5]高校招生专业目录(2014).教育部汇编,2014.4.

第7篇: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1.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41;2.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北方分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100621)

摘要:辽宁电子商务起步晚,但是发展空间广阔,只有汲取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以法治为基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以更加成熟的发展思维和理念推动全省电子商务进入良性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关键词 :辽宁;电商生态系统;探讨

中图分类号:F7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245-01

收稿日期:2015-01-20

基金项目:论文为2015年辽宁省社科联立项课题“促进辽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问题研究”(主持人:沈阳大学李忠华)”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忠华(1965-),吉林九台人,教授,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王雅萍(1973-),女,河北邯郸人,财务部基建室主任,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

一、构建电商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电子商务核心购销企业,金融、商贸、物流服务企业,政府、非盈利团体等,在一定商务环境(社会、法律、信用,信息、技术等)下的合作性“搏弈”。系统内各因子之间都存在相互依存、相互的影响关系。彼此互为条件,互相影响,一损则损,一荣则荣。理论上说,电商生态系统阶段与前期的平台竞争已截然不同,平台期企业之间比拼的是规模和开放度,这些更倾向于业务层面,而生态系统之间比拼的是物种的丰富度和依赖度,更多的需要一些保障性基础设施,比如云计算、物流、SNS技术等。这些基础性技术只有与业务构架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成长。如何形成协同的合力,便成为每一个生态系统形成的基础。从辽宁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看,把这个生态系统建设得更加健康、透明和开放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二、构建电商生态系统的研究综述

2013年,马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了电商“生态系统”论,备受瞩目,他表示:“我们不能做‘帝国’,我们要做的是‘生态系统’”。在国内,有关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问题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多,叶秀敏(2010)研究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静态构成、动态形成、演化和崩溃机制,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评价等关键问题,认为公共宏观管理应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服务功能。谭小蓓(2011)从系统科学和生态理论出发,把电子商务作为生态平衡的特例,对电子商务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性进行比对,运用生态理论对电子商务生态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生态链和生态圈,构建电子商务生态模型及GVUCI环境适应模型,而后制定了保障系统平衡的有效管理策略。邵阔义(2012)认为,在电商环境下,企业管理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除了传统的企业财务、库存、销售、采购、生产管理外,企业价值链上的许多环节也都被纳入了公共的管理范围。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2009)从研究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问题着手,提出了从宏观上构建关系、利益、信息、运作四大协调机制的思路,并以阿里巴巴集团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为例,分析其协调机制以及阿里巴巴作为核心企业所发挥的作用。

三、构建辽宁电商生态系统的建议

(一)企业层面

从辽宁电商行业发展情况看,目前大多数IT互联网公司已经完成了平台积累期,比如沈阳副食集团、五爱购、中旭集团、沈阳购、中兴云购等。在这个平台上已经有足够多的企业为其核心产品或业务服务,这个核心比如苹果的移动产品、亚马逊的电子商务、腾讯的社交产品。正是依托核心产品孕育出了各种电商平台,最终要依托对这些平台的整合,形成电商生态系统。

(二)政府层面

省级层面上,2013年,辽宁省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3180亿元,同比增长23%,高于全国同期22.6%的增速。目前,辽宁省正在全力打造以浑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为主的“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电子商务战略,沈阳市成为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县域层面上,布点式建设正在拉开。如瓦房店市总投资32亿元的东北电商城投入建设。个体层面上,辽宁电商店主群体不断扩大,仅在淘宝上直接就业者就超过4万人。

(三)社会层面

辽宁省是我国经济、商务、信息方面的大省和传统装备制造、治金采矿的强省,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整合企业、渠道、终端、物流、人力、支付、资本等诸多电子商务服务元素,并调度、优化了其中的商业流程,从而推动辽宁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从社会层面采取诸如完善政策支持(财政、金融)、完善制度规范(诚信、品质)、提升基础设施(信息、物流)等是十分必要的。

(四)法制层面

重点应增强法律的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具体包括:明确电子商务的交易环节、程序;规范运营方、服务方和支付方的权益;保障电子交易的安全性,避免网络欺诈;保护消费者的知情、隐私、公平交易等权利;明确主管部门,规范工商、公安、税务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

参考文献:

[1]卢玺、李园园,辽宁发展生产业的可行性和途径[J],经营与管理,2011年07月.

第8篇: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农科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多的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上看,一是自高校扩招后,出现持续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高峰期,增加了全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二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大型农科企业少,造成就业岗位严重短缺。从微观层面上看,一是传统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缓慢,使农科学生的质量与素质结构尚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部分农业院校就业指导弱化,忽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就业的需要;三是某些农科学生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使就业范围更加狭窄。因此,从根本上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农科毕业生顺利就业,既是市场经济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 按照现代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优化农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相对于过去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更加注重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新方法及手段也日益更新和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吸收系统科学的理论从过去单纯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转变。这势必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要求农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掌握本专业领域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了解世界前沿科学文化知识;既要具备较高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又要能够进行现代化农业经营、农业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必须具备能够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综合能力。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按照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多样化创新人才,在专业设置、培养人才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上实现三个“多样化”。具体体现在:在专业结构上,将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农科创新人才;在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缩减专科生比重,积极鼓励农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在知识结构上,强调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文献检索、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外语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其次,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顺应知识增长、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更新陈旧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哲学、法律、语言等提高大学生修养的人文课程教学。适当减少必修课,开设跨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尤其应增加开设沟通学、公关礼仪、社会心理学等选修课程。条件允许的还应开设创造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质量,夯实农科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知识基础。

第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及其培训结合起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建立教学实习制度,安排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农业企业、农业战线从事实习和实践工作,使他们增长社会实践知识,了解和熟悉现代农业技术,从而适应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充分发挥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的双重作用,提升农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个性、特长以及解决实际决问题、社会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农业院校农科类大学生本身而言,相当数量大学生由于本身学农积极性低,只满足于应付完成一些必学课程,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充分发挥显性课堂和隐形课堂的双重作用,全面提升农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一方面,注重对农科大学生外语、计算机等技能的培养,加强英语口语训练和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农科大学生辅修其他文科类专业,如经济、管理、法学类等第二学位,大力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同时,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各类文化社团活动等,全面提升农科大学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人际沟通、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择业辅导。帮助农科大学生设计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系统地为农科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使他们更早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督促自己朝设定的目标努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还可以克服由于对农业的不了解而导致不愿意从事农业的错误思想,端正学习态度,重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第一,帮助农科大学生合理设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目标设定就是大学生形成短、长期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其中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职业目标的时间可定在毕业后3年内,应符合目标清晰明确、与自我价值和长期目标一致、顾及内外发展环境、目标有可实施性等要求。长期目标的期限一般确定在5年以上。长期目标没有明确的实现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即可,目标的确定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用语言定性说明。

第二,帮助农科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从以下进行:(1)进行自我定位,建立初步的个人发展计划。大学生在进入校门后,学校首先应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各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学校历史背景,学科专业结构、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形势和就业分配状况等,引导他们对学校、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对农业有一个新的认识,促使他们彻底转变“农业没有出路”的看法,帮助他们在掌握学校和专业信息后,对当前学校环境和未来社会环境进行评价。然后利用相关专业测评系统,开展职业测评工作,根据职业测评和咨询结果,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自我认识和定位,建立起初步的个人发展计划。(2)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引导农科大学生一方面学好专业课和基础课,并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形式,在培养专业实践技能的过程中,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调整职业心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的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3)

对就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设计和管理。农科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首先要结合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单位统计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发展情况和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状况,进行专业就业形势分析;通过自我评价与社会实际需求作对比,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按照用人单位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弥补存在不足,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设计,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4)加强求职能力训练,建立求职信息网络,为充分优质就业准备条件。

四 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业教育不仅是今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就是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有关创业的体验。在内容上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教育。具体途径有:

第一,树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变培养学生的适应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努力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开拓性、冒险性和创业能力。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创业教育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农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鼓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开拓创新;要教育学生要树立新的就业观:一是“学会生存”的观念,即正确把握和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客观基础;二是终身择业的观念。

第二,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邀请企业家进课堂,介绍创业过程、方法、经验和教训,用现身说法昭示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打破学生思想上对创业的神秘感,打消学生心理上对创业的畏惧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到科研院所、农村和企业去练就真本领、锻炼硬功夫;经常组织诸如考察企业创业经历和经营状况的社会实践,分析创业者成功的个案;举办多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及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模拟演练等各种能使学生获得创业体验和感性认识的创业活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创业基本素质的热情。

第三,全方位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创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主动建立与社会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

五 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主体的具有农科特色的就业市场,为农科毕业生就业搭建好平台

为拓宽就业渠道,适应当前新形势,很多高校开始举办以学校为基础的就业市场,加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相互选择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毕业生的欢迎和信赖,也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因此,农业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和完善具有农科特色、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为农科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平台。一方面完善和规范以学校为基础,与人才市场、劳动市场相互贯通的“有形市场”,另一方面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培养学校的“无形市场”。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通过网络搜集、和管理信息,开展就业指导,乃至在网上举办“双向选择”活动等,把网上就职择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理念和便捷的就业方式。另外,农业院校还应加强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服务行业以及社会其他各行业的广泛联系和合作,在市场调研上下功夫,摸清本校各专业在当地乃至全国的可能接纳单位,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和输送等方面建立长久的联系,给农科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第9篇: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江西;民办高校;高校招生;工作现状

1、 引言

随着社会对于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教育行业的市场也不断的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进步,民办高等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使得民办高等学校之间的招生工作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江西省的这种现象也大量的存在。如何正确良好的进行民办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已经成为很多研究学者和专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民办高校的招生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江西省民办高校招生现状

随着江西省对于民办高校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江西省民办高校实现了蓬勃发展。目前江西省民办高校在的主要现状及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江西省民办高校数量增加过快,质量却跟不上,直接导致招生环节不利。民办高校在师资配置方面更是没有高水平、专业的教师任教。靠国家贷款度日,经济来源单一,办学水平低下,影响民办高校的招生和未来发展。同时,在招生环节中还会存在虚假宣传现象,形成一种不良风气,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也给自己的信誉带来重大伤害,公众不认可。

其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实际支付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对民办高校招生不利。民办高校在资金来源方面讲应该属于自筹资金办学,理所应当学费就会相对国办学校贵一些;又因为自筹办学,学校无法获得一些国家的奖学金支持,学生的压力很大,得不到政府帮助,影响民办高校招生。

再次,师资规模、招生规模以及客观的校园规模都会影响民办高校招生。在民办学校运营过程中,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师资待遇,普通高等教育不断扩大规模的前提下,民办高校得到的政府补贴非常少,力度不够,不能够吸引高水平资源。

最后,民办高校的就业率不稳定影响招生计划。现阶段,大多数民办高校采取的是只招生不管就业的方式,学校没有针对学生设立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对毕业大学生的去向考虑,就业指导体系缺乏,只是单纯的招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

2、江西省民办高校的招生对策

2.1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民办高校做好招生工作的前提是科学地规划学院发展,应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从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民办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积极引进名师,培养名师,应注重教师教育观念,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治学精神方面的建设与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需要营造环境、建立科学的、适合学校发展方向的竞争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要高度重视改善师资结构,要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

2.2做好就业工作

民办高校的生源是办学的基础,而就业是学生选择学校的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大学生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是家长的最初目的,也是学生自己规划的一部分。如何提升高校就业率,是高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就业率的好坏直接影响招生工作能否有序、高效的进行。所以民办高校应该重视就业指导中心的建立工作,走出去多吸引外界企业的关注,把企业的人员需求带回来。同时,高校应该多考虑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专门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开设专业。学生也可以在学校报考一些专业技能考试,丰富自己,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校方可以搭建就业基地,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校企、校地之间的联系互动。最重要的是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校方开展到基层去活动,号召毕业生走到基层就业,扩大岗位需要选择。综上所述内容都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率、促进毕业生就业,对学生就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做好宣传工作

(1)策划科学合理的宣传方案

民办高校要想实现良好的招生效果,制定合理科学的宣传和招生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前期进行招生工作过程中,民办学校必须认真全面的分析当前生源地的市场状况,确定重点进行招生宣传的区域。并且在整体的策划过程中,要保证招生宣传方案能够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以及持续有效性,并且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宣传途径、宣传方式以及宣传内容等。

(2)制定合理的招生宣传资料

招生宣传材料是宣传民办院校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招生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宣传媒介之一。制定合理的招生宣传材料关系到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招生宣传材料必须要能够包含学生所能够需求的所有关于学校的纤细,能够真实的反应出学校的实际状况,并且招生宣传材料的内容也要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不断的进行更新。在宣传材料中要包含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出民办高校当前的具体招生政策,真实的反应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的特色以及办学的水平,清楚的说明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以及师资队伍情况,重点能够反应学校注重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政策,增加民办高校的吸引力,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招生。

(3)组建完善的招生宣传工作组

民办高校的招生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并且系统严肃性的工作,涉及到十分多的政策性以及组织性工作,因此在进行招生的过程中必须要组建完善的招生宣传工作组。建立一个招生宣传工作的工作小组,负责一线宣传,直接与考生沟通。工作小组不仅是校方的代表,又可以增强宣传力度,有力吸引考试报考该院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严格按照招生方案进行招生工作

在完成上述各个主要的招生工作的准备工作后,必须要严格按照招生方案开展招生个工作,建立招生工作的整体部署以及全面策划,系统科学的进行工作。

首先要组织成立的民办高校的招生工作组的人员到不同的省市招办的考生咨询会,直接与考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解答考生对于学校的问题和疑惑,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民办高校的知名度。

其次要组织成立的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组的人员参加不同类型的招生咨询活动,进行招生宣传资料的张贴和分发工作,积极的进行学校的特色以及优势的宣传工作,让学生明确学校的招生政策,对考生进行现场的指导和答疑。

再次要组织本校优秀的毕业生和优秀学毕业生家长参与民办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影响力的说服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民办高校自身的可信度,大大提高了考生对于民办高校的信任度。

最后,要做好其他媒体平台的宣传工作以及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工作,建立民办高校招生咨询平台,在宣传学校的同时也能够及时的进行解答学生的问题,从而也能够提高民办高校的亲和力和知名度。

3、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民办高校招生工作在开展和进行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影响了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今后的招生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的探索创新招生方式和方法,结合今后就业工作以及学习能力提高等方面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证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的科学合理进行。 (作者单位:南昌职业学院经管系)

参考文献

[1]任学强.论民办高校失信行为的法律规制[J].行政与法.2010(09).

[2]沈有禄,谯欣怡.民办高等教育在划分的高教市场中应大有作为.兼与刘泽云[J]同志商榷[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刘继广,钟利军,马廉洁.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