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人工作高质量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组织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辽宁残联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机构改革中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的精神,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各级残联组织建设。成功地召开了省残联四代会,全省14个市、100个县(市、区)残联按时完成了换届任务,组织建设全部达标;14个市残联领导班子都配备了残疾人干部,提前完成了中残联下达的指标,48%的县(市、区)残联配备了残疾人干部;完成了五类残疾人专门协会换届工作。落实部分县级残联基础设施配套经费,推动了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13个市、县新建或在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康复救助取得显著成果。全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坚持以社区康复、白内障复明、精神病防治、假肢装配、聋儿、脑瘫、智残儿童的康复训练为重点任务,各项康复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市、县切实将“无白内障障碍省”光明行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全省共投入专项经费1300万元,各级残联、卫生部门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和适应症患者筛查工作,为3.22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全省4.5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可望在两年内见到光明。在各级卫生、民政、财政等单位的密切配合下,康复工作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明显加强,基层社区康复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为2013年全省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扶贫解困工作富有成效。省残联积极推进将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中,在扶贫及安居工程中对残困户给予特殊照顾。各级残联组织广泛开展扶贫调研,因地制宜地帮助残疾人选致富项目,结扶贫对子;全年将省财政厅投入的500万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落实在全省16个贫困县开展专项扶贫,扶持2468户残困户发展生产;与省农行配合,落实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4370万元,通过各种形式扶持5万余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协调有关部门将残疾人保障工作纳入全省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全省已有近20万城乡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贫困残疾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教育就业再上新台阶。今年辽宁省还资助残疾学生1000余名,资助残疾人大学生、贫困残疾人子女500余名,全省盲、聋、弱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2%以上,达到高考分数线的残疾考生100%得到录取。为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省残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年举办培训班近500班次,有2.4万残疾人接受培训。为给残疾人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我省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完善就业法规,积极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通过稳定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支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争取政府购买就业岗位及发动有成就的残疾人个体业者和外资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安置岗位等措施,多渠道安置残疾人就业,今年全省共安置1万余名残疾人就业。
――法制建设及维权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紧紧抓住省里出台改革配套政策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积极协调,在全省费税改革中,明确了对残疾人的优惠和特殊保护政策;争取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全省残疾人工作的意见》;与省委、省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依法开展残疾人来信来访工作的意见》。14个市均成立了本级法律援助中心驻残联联络部,完善了维权工作网络。与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提请援助机构实施法律援助,充分运用中残联维权经费,解决部分处于贫困边缘的残疾人打官司难的问题。与司法厅联合在全省评选出35个维权示范岗。
――扶残捐助活动取得一定成果。协调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等13个部门联合倡议发起了“义购一本书,奉献一份爱”捐资助残公益活动,广大党员、团员、干部、群众以及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全省共义购《七彩梦》15万册,捐款500余万元。
关键词:残疾人;教育;贫困;社会分层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040-03
教育学家贺拉斯・曼认为教育是促进人类平等的伟大平衡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残疾人教育方面,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根据2012年残疾人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仅为72.1%,也就是有将近三成的残疾儿童未接受初等教育,这部分残疾儿童今后几乎不可能再有机会考入大学(除极少部分坚持自学成才以外),只能接受各类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然后进入社会劳动领域。据调查,除在普通高中、中职随班就读的以外,全国仅盲、聋两类高中就有69所,在校生达4 192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116个,在校生8 723人;省、市、县三级残联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4 457个,另外还有2 044个普通机构能够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在这两类机构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残疾人达几十万人。但同年考上大学的仅有5 134名,这其中有4 148名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超过总数的80%;而进入残疾人高校就读的只有986名,不足总数的20%。仅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中州大学有单独考试招生资格,进入高校的残疾人很少,2000年进入高校的残疾人为2 329人,不及当年新生的2%(只有盲、聋、肢残三类)层次低(绝大多数是大专层次);专业面窄。而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残疾学生,93.7%的有继续升学的意愿,他们的老师也有97%希望所教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83.1%的家长也期望他们的子女能够继续升学,但是能继续深造的残疾人仅占残疾人总数的1.1%。
由此,我国残疾人基础教育发展缓慢,尚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残疾人高中教育发展落后成为制约残疾人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瓶颈”,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明显偏低。残疾人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正常人群,这也成为他们脱贫和改善生活状况的主要障碍,所以各大高校应当重视他们呼声,以平等的目光将他们引入大学课堂,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残疾人教育贫困的外在表现
一般认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在我国,根据残疾的程度高低一般将五类残疾人依次分为一级残疾、二级残疾、三级残疾、四级残疾,级别越高,残疾的程度越低,反之亦然。
(一)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
一般的,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而社会流动包括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化,即社会地位高低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成就不仅成为个人就业的重要资本,而且是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被人们视为向上层流动的主要途径。”正因如此,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都希望可以通过不断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来增加自身在社会竞争中的资本,并获得向上流动的条件。进一步,我们将最终教育质量与社会阶层的策略行为相联系也会发现,“无论是优势阶层为维护自身再生产的需要,还是劣势阶层之地位崛起的内在驱动,都会对效用更高、地位取向更明确的正规高等教育产生更为强烈的偏好”。无论是教育本身在社会分层的角度还是各阶层成员本身的心理要求,都将接受高质量教育视为个人在社会中向上流动的重要因素。
(二)“瓶颈路口”的社会生产
先赋予自致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基本分析范式。阶层成员的资源获得方式的划分基本可以如此概括。如果避开先赋条件不谈,“那么儿童之间的机会不平等,就只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所造成的能力分化,以及儿童个体根据自身的能力条件而做出选择的后果。”即自主性与努力下的能力分化在机会选择时出现的不平等。显然,完全根据自致的方式分析有关教育不平等是很难想象的。能力分化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其与社会共同影响的结果。针对残疾人教育贫困的社会逻辑,就是着重分析作为制度层面上导致残疾人教育程度处于劣势的生产过程。
因此,“如果某种因素是通过对儿童教育机会予以结构性配置从而导致教育不平等的话,那么这类不平等就容易受到改变这种配置方式的力量的制约,并发生增强或减弱的相应变化。”在中国,残疾学生的“瓶颈路口”是指残疾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后,社会缺乏为该群体提供进一步获得高等教育资源的教育机制,同时也普遍缺少针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的社会现象。最终造成大量残疾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后大量涌入毕业的十字路口中,造成残疾人因无法获得与熟练掌握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各项职业技能而被淘汰。同时,社会大众又对该群体建构了“天生能力缺陷”的刻板印象,导致残疾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由于上述原因使得残疾学生获取社会资源能力处于严重弱势,加剧其被孤立化与边缘化,从而走向“自生自灭”。
(三)残疾人教育公平
残疾人教育公平,指的是残疾人与其他正常人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享有同等的教育对待,享有同等的取得学位成就和就业的机会。所谓残疾人教育公平,就是体现在残疾人教育准入机会的公平与教育内容的公平这两方面上。现阶段,残疾人教育准入机会的公平问题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严重缺乏,教育内容公平问题则体现基础教育内容严重滞后。社会学家帕累托认为,一个稳定的现代社会应该是社会各阶层有合理通畅的流动,而社会上下流动的重心应为“自致性”努力,其重要性高于“先赋性”特征。表面上,大多数残疾人由于其“先赋性”资源的缺陷,即先天身心发展不足导致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屡屡受挫,同时普遍就业的职业声望不高,但实际上,残疾人身体缺陷可以通过“自致性”努力加以弥补,而制度划归将残疾人群体与正常人间有机联系人为的割裂,最终导致当下残疾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是,“教育水平是影响个人职业地位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教育水平越高也可能获得较高的职业地位,教育水平越低越可能停留在较低的职业地位或难以提高职业地位”。也就是说,制度将残疾人群体从社会中断裂化是残疾人群体在社会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没有很好地为该群体提供如正常健全学生一样的高等教育接受平台,导致残疾人过早进入社会,教育水平较低,就业难度增加,职业地位难以提高。
同时,我国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相关法律虽然存在,但尚不完善。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条规定,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遍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并为其学习发展提供便利和帮助,普通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的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但据统计,2002年我国2 574名残疾人被普通高校录取,有273人达到普通高校录取线而未被录取,约占当年上线人数的10%,可见法律的落实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加之部分政府责任的不到位,导致残疾人公平接受高等教育仍有很大困难。历史经验表明,在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残疾人教育公平是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如果政府职能发挥机制不健全,残疾人就难以自然而然的求得公平。
通过社会分层与流动的视角对残疾人在完成现阶段基础教育后普遍遇到“瓶颈路口”的问题分析,即残疾人毕业后无法进入普通高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迫使该群体被过早的整体性推向社会。而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同样重要的教育革命,已经开始改变现代社会的整体结构,使得一个没有任何学历的人仅想靠个人在市场上的努力就想获得经济上的成功成为神话。“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成就成为多数国家社会流动的最重要因素,一个人要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获得一定的学位。”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由于残疾人普遍接受教育水平不高,获取社会资源能力偏弱,导致残疾人在进入社会后普遍无法向上流动,造成残疾人被孤立化、边缘化,最终导致其“自生自灭”的悲剧发生。
(四)小结
残疾人因为残疾本就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社会又相对剥夺了残疾人与健全人平等的相关教育资源,使得残疾人的文化水平在市场竞争中更加不利;这就进一步促使以残疾为标志的社会群体形成阶层,而该阶层又无法向上流动,内部成员只能在本阶层内部进行流动,形成“间接结构化”,这种社会流动的封闭性特点最终导致残疾人以教育贫困为特点的阶层固化。同时“代际流动的封闭性有助于形成一代有着共同生活经验的群体”,由于残疾人对本群体的巨大认同感,使得残疾人对健全人群体的认同感下降,在社会竞争环境中产生冲突后,会加剧残疾人群体的内部认同而割裂于社会大群体,与之相关的就很有可能发生。
二、残疾人教育贫困的内在逻辑
导致残疾人基础教育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不在残疾人本身,而在于社会对残疾人的“标签化视角”。社会标签理论认为,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自我形象是透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教师,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并自我修正,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身体残疾者、穷人、曾罹患精神病者、被剥削者、不被社会认同者,这些都是社会强加给许多人的特殊身份,把他们当作‘不正常人’……这些被抛弃者可以通过自助组织获取并发展新的身份,重新定义自身和这个社会;这些组织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因被定位为某特定人群而产生的孤独感,而且有时可以为他们视为重要的社会目标,乃至社会变革做出努力。”残疾人与其他人相比确实有着一些差别,使得健全人认为残疾人在接受知识的能力必然比正常人低,这就人为的为残疾人群体贴上标签,并以此建构了一整套关于残疾人接受知识能力低下的知识,以健全人的角度而不是设身处地的从残疾人的角度入手,切实保障残疾人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图1所示,对残疾人污名化的重点是使得残疾人在接受的教育资源从根本上陷于匮乏,这表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质量上,同时也突出体现在公共场所有关残疾人便利设施的缺乏。而社会对残疾人接受教育能力的普遍低能化,导致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制度划归将残疾人群体与健全人间有机联系人为地割裂,最终导致当下残疾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此外,残疾人老师的职业技术水平较低也直接影响上述问题的形成。如果我们倒置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就会发现,这些因素从源头上使得残疾人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被社会性的断裂,残疾人被社会贴上能力低下的标签后,使其长期处于教育水平低于正常人的水平,导致教育贫困的再生产。
打破“标签视角”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工作上“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的转变。标签使残疾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获得幸福的未来,由此而形成放弃奋斗的亚文化,正如医生恐怖的医疗语言,常常令病人陷入焦虑抑郁之中,足以使他们彻底放弃对生命的渴望一样。问题视角易导致残疾人被贴上无能的标签,这使得残疾人容易失去对自己前途的乐观期望,而变得自暴自弃。其次,问题视角模式导致对个体的悲观期望和预期。残疾人被不断视为问题,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一个永久的异类身份,这些被贴上残疾标签的残疾人,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但残就是废的标签却始终如影随形,渐渐地,这种标签式的残疾人开始放弃了对自己人生的追求与努力,不再憧憬和希望幸福的未来,最终导致自暴自弃悲剧的发生。由于污名化的社会背景,关注在个人身体上的残疾限制转变为关注社会环境施与团体、群体或几类个人的限制,导致残疾人的“个体性残疾”被推向“社会型残疾”,因而调整是以社会层面的调整而不是对残疾人个人进行调整,最终使社会性悲剧发生。
三、总结
从社会学分层的角度梳理残疾人教育品贫困生产的逻辑,笔者认为在“瓶颈路口”下缺乏社会资源使得残疾人群体无法在社会阶层中向上流动,导致大量残疾人长期流动到社会底层,这正是残疾青少年在就业等方面受到歧视,导致其被孤立化、边缘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普遍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教育资源的社会性剥夺,这一剥夺的逻辑源头在于社会对残疾人标签化视角下导致的群体污名化,残疾人接受教育的能力普遍低能化的观点深入人心。基于这样的逻辑形成了残疾人群体在对待社会竞争时通常持有一种悲观的态度并形成自己的内群体,而社会基于此造成了残疾人教育贫困的再生产。基于社会工作的优势理论,残疾人与健全人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如果给予残疾人一个公平完善的教育平台,给予该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甚至能更好地完成健全人所能完成的事业,使其接受高等教育,纠正社会对残疾人污名化的标签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鹏宇.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残疾人高等教育转型[J].现代教育科学,2008(9).
[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象调查数据分析报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蔡禾,周林刚,等.关注弱势: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3.
[6]周洪宇,等.教育公平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刘精明.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J].社会,2006(3).
[8]刘精明.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8(5).
[9]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10][美]罗伯特・帕特南.独打保龄球: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王亮.优势视角:残疾人工作的新视角[J].社会工作,2006(10).
[12]麻一青,赵振江.听障高中毕业生基础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2).
[13][日]养老孟司.脑科学[M].青木社,1989.
[关键词]高师院校图书馆 残疾人 弱势群体 知识援助
[分类号]G259
我国残疾人事业一直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残疾人生活状况已有一定改善。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残疾人事业仍然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残疾人提供的公共服务还难以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残疾人仍是最困难的社会群体之一。
1 我国残疾弱势群体基本状况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包括有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残疾标准由国务院规定。根据产生原因,弱势群体可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自然环境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排斥性弱势群体三类。本文的论述对象,属生理性弱势群体的范畴。
1.1 残疾人口规模大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截止到2006年4月1日零时,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其占残疾人总数的比重为: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肢体残疾2 412万人(占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占16.30%)。调查范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北)。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增加了2365万。全国农村残疾人口达6225万人,占全国残疾总人口的75.04%。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残疾人口数量是动态的,工伤、慢性病、老龄化、精神压力、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残疾人数不断增长。
1.2 残疾人教育严重滞后
残疾人接受教育状况无法与身体正常人相比。目前能上大学的残疾人还是极少数,2008年全国有6273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其中,本科3152人,专科3121人,均为盲、聋、肢体残疾人;1032名残疾人被特殊高等教育学校录取,其中,本科417人,专科615人,均为盲人和聋人;学龄残疾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2008年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22万余人,占学龄残疾儿童少年的1/3,其中,视力残疾3.1万人,听力残疾3.1万人,言语残疾2.1万人,智力残疾4.5万人,肢体残疾4.9万人,精神残疾1.4万人,多重残疾2.8万人。
1.3 残疾人就业率低
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高达13.6%,是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2%的3.2倍。未就业者生活主要来源是:城市中依次为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40.5%、领取基本生活费占31.4%、其他占26.2%;农村中依次为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76.9%、领取基本生活费占10.1%、其他占11.5%。笔者对四川省南充市18~60岁残疾人的就业、教育、收入等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27份,剔除17份填写不规范无法统计的,共获得910份。调查得知,残疾人就业率很低,且文化程度与其就业关系密切,文盲残疾人就业率最低,但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就业率会明显提高,如表1所示:
1.4 残疾人年人均收入低
目前我国残疾人收入状况与全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仍较大。2009年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新闻会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9%;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为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 578元的两倍。笔者对南充市18~60岁残疾人调查结果亦显示,残疾人的收入状况远远低于当地居民收入平均水平,且不同文化程度的残疾人收入有显著差异,文盲残疾人年人均收入最低,文化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残疾人收入最高(见图1)。
由以上得知,人数多、教育程度低、就业率低、年人均收入低是我国残疾弱势群体最突出的特征,因教育滞后引起的知识贫困是给残疾弱势群体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的直接原因。本文拟就高师院校图书馆如何对残疾弱势群体实施知识援助,帮助其改善知识贫困现状进行探讨。
2 高师院校图书馆对残疾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必要性
知识援助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免费或以较低的费用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产品或服务。它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及社会保障制度中应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救济不同,不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给予贫困者经济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标准,而是通过支援性的服务,提升弱势群体的竞争能力,增加他们的社会参与机会,从而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知识援助实施的理念在于“助人自助”,强调社会外力的支持与弱势个体的内力相结合。
2.1 是高师院校及高师院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决定的
大学应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否则就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学。社会支持大学,大学要服务社会。只有服务社会,才能深化教学,深化科研。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把握社会需要什么以及需要的程度,从而找到科研方向和教学重点。师范大学应搞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服务贡献中不断发展壮大。对残疾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正是师范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高师院校图书馆是高师院校的窗口形象,是否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决定着高师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2.2 残疾弱势群体需要高师院校图书馆的知识援助
目前我国占1/3的残疾学龄儿童少年没接受义务教育,极少数残疾人能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这对高师院校图书馆为残疾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提出了现实要求。“弱势”与“强势”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残疾人一旦获得了适当的学习和就业机会,加之因身体的残缺而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往往能取得比身体正常人更好的成绩,成为社会财富、文化和精神生活有力的创造者,如:蒙古史专家翁独健、数学家华罗庚、美国总统罗斯福等。残疾弱势群体需要高师院校图书馆这一学习平台。
2.3 是高师院校图书馆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师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面向社会,这是国家发
展的需要。也是师范院校发展的需要,高师院校图书馆同样应坚定不移地服务社会。《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版)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方面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几所著名高校采取与地区图书馆合作的方式向社会开放,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已向公众开放。但经济滞后的西部地区几乎没有高校图书馆开展过真正意义上的面向社会或社区的读者服务工作。国外的高校图书馆已对社会免费开放,如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等。受惠于招生政策,到高师院校学习的残疾人数逐年增加。高师院校图书馆应紧跟时代潮流,推行社会化服务理念,为残疾人服务,以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3 高师院校图书馆对残疾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方式
3.1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
建筑无障碍是高师院校图书馆对残疾人知识援助的前提条件之一。馆舍设计要尽量人性化,严格执行无障碍建设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依法照法规建设规范的无障碍设施,已经建成的馆舍应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比如:停车场方便残疾人乘车、坡道方便轮椅进人、有残疾人专用厕所、有供轮椅乘坐者专用的电梯、在入口处或转弯、上下楼处设立盲人路标或声音提示、设有残疾人安全通道、总服务台高度不超过0.2~1.6米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无障碍设计值得高师院校图书馆分享和借鉴。
3.2 加强残疾人文献资源建设
残疾人中的盲人和聋哑人对文献有特殊要求(如大字书、盲文书、手语书)。为了满足残疾人的文献需求,重点收藏康复、职业培训、福利、特殊教育等文献;选择性收藏计算机、服装、按摩等文献;全面收藏国家颁布的有关残疾人事业的政策法令法规。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残疾人文献资源重点建设的内容。同时,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发网络资源,结合残疾人的需求建立特色数据库,并随时更新。有条件的残疾人,还可享受远程访问、系统检索等虚拟信息服务。
3.3 转变落后观念,树立新残疾观
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给予残疾人公正待遇不仅是对残疾人本人的同情和扶持,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福利问题。当前,我国养活残疾人的责任主要由家庭负担,社会救助极为有限。充分发挥残疾人的特长,给予恰当的学习和就业机会,可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种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残疾风险,必须提高助残意识和残疾预防意识。此外,教育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和正常人有平等的受教育权。部分高校如吉林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非常重视特殊教育,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实现了聋人教育与国际接轨。但绝大多数高校包括师范院校在内都存在着发展特殊教育意识不强、对残疾人服务观念落后等现象,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亟待改善。高师院校图书馆应树立“大图书馆”和“大文献资源”观念,广泛吸引残疾弱势群体,保护其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3.4 整合高师院校资源优势,开展残疾人个性化服务
根据残疾人个性化信息需求,高师院校图书馆将丰富的馆藏资源与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开展残疾人个性化信息服务。
3.4.1 送服务上门,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对不便到访图书馆的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有网络条件的残疾人可享受网上图书馆、远程访问等信息服务,无网络条件的残疾人可享受邮递服务、上门服务。充分利用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资源,提供送教上门服务,为残疾人参加自考和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提供专业辅导;帮助被特殊教育边缘化、不能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重度残疾孩子在家接受教育;开展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教育和残疾人家长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从事科学研究、有科研项目的残疾人,提供定题跟踪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科技查新服务以及相关的特殊信息服务。生于1962年的四川省南充市中心按摩院院长、省盲协副主席陈训华(盲人),8岁时因受意外伤害双目失明,19岁到针灸按摩医院学习,1975年在龙门镇创办按摩诊所,后发展成按摩医院。他多次参加学术交流,数篇,经常以区政协委员身份向政府和社会呼吁重视残疾人事业。一直以来,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根据其特殊信息需求,为其从事盲人按摩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及论文写作提供科技查新、文献传递、信息推送、送书上门等服务,他也为西华师大图书馆的残疾人服务工作及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3.4.2 加强残疾人导读工作,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导读可使读者花最少的力气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馆员要充分考虑残疾读者的特点,加强阅读教育的针对性,做好导读工作。注重培养其乐观面对人生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提高生活自理、人际交往、融入社会、劳动与就业能力;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指导阅读法律、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等书刊,增强法制意识、心理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残疾大学生除学好专业课之外,还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其他专业知识。在当代社会,抑郁症正在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疾病。残疾人绝大多数属“三低”(低收入、低职位、低文化)人群,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高师院校图书馆对其开展阅读引导,进而对其实施阅读治疗非常必要。
3.4.3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可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成功的残疾人还可带动一大批残疾人就业。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西湖街社区的身患小儿麻痹症的蒲定金带30名残疾人创业,用他自己的话讲,自己是一名残疾人,更能了解残疾人的悲欢苦乐。早年的他,因身体原因,成绩非常好却与高考无缘。但他人很聪明,喜欢学习新东西。无论春夏秋冬,他拄着两根拐杖,到西华师大图书馆看书学习,受益于西华师大图书馆与当地残联联合举办会计师培训,1996年他拿到了会计师资格证,他制作的财务软件现在一些公司推广使用。蒲定金的例子告诉我们,掌握职业技能是残疾人实现就业、自主创业的前提。高师院校图书馆以就业为导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残疾人自身优势,面向成年残疾人开展如电脑、手语、按摩、聋人导游、音乐等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同时,开展残疾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其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训可采取举办短训班和网络实时咨询的方式,以及联合学校、工商、法律、劳动等部门定期举办公益知识讲座。
学习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内容心得体会范文【1】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构筑崇德向善、活力迸发、繁荣多彩、文明和谐的道德文化高地。
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山东大有作为。党代表们在讨论中畅谈感受,献计献策,展现了一个文化大省在迈向文化强省进程中的自信与担当。
做好价值引领 弘扬时代精神
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要打开心灵之门,找准落点,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效。报告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邹城市杏花村小学副校长贾冰代表,颇有体会。
将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杏花村小学的办学亮点。这所小学设有德育室,结合不同节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开展相关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学校还在中高年级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观摩课堂,还通过家访、班级QQ群等渠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家庭德育水平。
价值观最好的传播方式在于示范引领。报告提出深化四德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倡树先进典型,可谓抓到了点儿上。无棣县委书记丁海堂代表说。无棣县是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一直以来注重发挥榜样的典型引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好人推选表彰活动,用群众身边的榜样传递社会正能量。我们宣传的是凡人善举,占领的是道德高地。好人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
传播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硬件。让历史文物说话,通过硬件设施展示,往往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展示红嫂事迹的主题展馆,12个展馆24个展室,以雕塑和实物等形式,向观众述说着一位位红嫂的故事。据统计,每年来参观的人数达到40多万。副馆长金静代表说:我们将继续探索更生动更朴素的形式,传承好沂蒙精神,让红色文化基因血脉传承光大。
弘扬时代精神风尚,离不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离不开文明村镇创建。农村的三大堆曾让老百姓叫苦不迭,省里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启动城乡环卫一体化之后,我们区950个村庄配备了1550名保洁员,采用数字化平台指挥调度垃圾车、保洁员,农村环境越来越好。德州市陵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党支部书记赵树俭代表,看到报告提出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民风、人居环境、精神生活全面美起来,很是振奋,我们能解决农村的卫生问题,一定也能解决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攀比成风的问题。
推进文化小康 满足文化需求
报告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小康要求文化设施建设要达标。我在很多地方发现,山东的文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面积、设施、规模都比过去有很大改善,但是要像报告所讲的,建好还要用好。沂水县文化馆副馆长周鹏代表如是提醒。沂水县文化馆的演出厅有两千平米,年均演出120多场,在夏天和重要节假日免费为市民演出。今年县里还要新建三馆一中心,文化惠民设施不断升级。我们将充分用好这些场馆,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出一分力。
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小康,软硬件都不可缺。这是滨州市长崔洪刚代表从工作中得出的体会。据崔洪刚介绍,从硬件上,滨州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塔建设,让群众免费收看二十多套电视节目;9月份即将完成大剧院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内容。从软件上,滨州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规范日常行为,培养群众文明素养和文明习惯。比如近期开展了车停人行、礼让斑马线活动,对不停车让行的机动车辆公开曝光,成效十分明显。
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推进山东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等要求,这是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鞭策。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一级演员宋秀敏代表说。在30多年从艺生涯中,宋秀敏成功塑造了小生、青衣等多个行当几十个角色,演出2000多场,她和同事们获得十多个国家、省级大奖。作为一名地方戏曲演员,我们一定唱响主旋律,推出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精品大戏,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建设两大示范区传播儒家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山东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报告提出,要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进程中当好排头兵。
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提出建设两个文化示范区,这引起了济宁、淄博两地代表的热议。
济宁市委书记王艺华代表对于报告设专章阐述文化繁荣发展,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构筑道德文化高地的目标感到特别振奋。他说,报告特别提出加快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努力在世界儒学传播和研究中保持充分话语权,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担当。下一步,济宁将全力建好曲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示范区、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等四大战略平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等五大工程,积极推动曲阜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淄博规划了56平方公里的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现在已经建成了15万平米20个博物馆,今年还要开工建设八个项目。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代表说,报告提出建设两个示范区,其中一个是有关齐文化的,我们将发扬齐文化开放、包容、务实、变革的精神,打响中英足球论坛、齐文化旅游节、稷下论坛三张名片,把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这个载体建设好。
读到报告中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曲阜市委书记刘东波代表十分自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孔大典,是形象阐释孔子礼仪文化的生动载体,近几年先后走进南京、上海、大同、哈尔滨等60多座城市的文庙和孔庙开展祭孔演出,并到日本等东亚文化圈国家指导当地开展祭祀文化。
从20XX年起,曲阜市就推出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四年来活动走进北大、清华等高校,足迹还遍布武汉、上海、长沙等城市和全国文庙,参与者总共37065人,其中还有来自美国、英国等52个国家的外国游客。我们还将推出更多传播儒家文化的生动有效的实现形式。刘东波说。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山东有底气有行动。风疾正是时。以这次党代会为起点,山东必将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学习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内容心得体会范文【2】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民生改善是最真切、最生动、最温暖的诠释。未来五年,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取得哪些新突破,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对此作出明确部署: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取得积极进展。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生态承载力显著增强,大气、水和土壤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加大重点地区扶贫力度,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黄河滩区60万群众脱贫与迁建工作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推动由主要解决绝对贫困向重点缓解相对贫困转变,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小康路上决不能让一个人掉队。报告至此,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命艰巨。目前,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推进,累计减贫671.1万人。
菏泽现在还有46万人生活在省定贫困线以下,占全省51%。实现14.7万黄河滩区群众迁建,是菏泽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菏泽市委书记孙爱军代表说,看到黄河滩区脱贫与迁建写入党代会报告,信心倍增。今年5月15日,我们正式启动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做好这项工作,同时,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持续推进扶贫车间建设,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决不让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
残疾人是小康路上需要特别关注的困难群体,省残联理事长仉兴玉代表注意到,报告提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办好特殊教育。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报告对此又作出强调,这让我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报告精神,加快推进残疾人脱贫奔康进程,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努力使我省残疾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报告还提出,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努力解决城镇基本住房问题。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统筹城乡低保,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使困难群众心里有温暖、生活有奔头。
致力教育就业,托起明天希望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提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强化双一流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报告明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
义务教育均衡提升承载着群众对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双重期盼,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枣庄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于伟利代表说,自2017年起,学校与多所乡镇学校建立手拉手联盟教育关系,定期组织教师送课交流,探索出了支援乡村教育的路子,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下一步,我们将以报告精神为指引,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通过授课、讲座、座谈、报告会等形式,在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师成长、教学管理等方面与联盟学校加强交流,把联盟教育推向深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据了解,五年来,我省先后制定出台财政投入、税费减免、创业贷款、就业援助、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一揽子促进就业政策,并在全国率先建立失业动态监测、预测预警和预防调控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城镇新增就业596.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
未来五年,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和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促进就业与发展良性互动,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韩金峰代表表示,全省人社部门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培养、吸引、留住、用好人才。
破解看病之痛、养老之困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一大困扰。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健康山东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医联体建设对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意义重大。德州市人民医院骨外科副主任岳红卫代表说,目前一些医院、科室已经作出探索,接下来将逐渐全面推开。在他看来,推进医联体建设,要提高医生和病人的认识,使医患双方都逐渐接受这种模式;加强多个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有效协调机制;明确考核机制,在收入分配和时间分配上做好平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医生流动下去,相应配套设施也要跟上。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57万,占总人口的20.68%,人口老龄化形势较为严峻。对此,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对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来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关键。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呼吸科主任刘学东代表说,报告专门提到要推进医养结合,这既切合当前实际,也是对应对未来养老趋势的谋划。在她看来,做好医养结合,需要加大投入,保证医养场所与老年人口相匹配;做好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满足老年人的居家医养需求;还要加强对陪护人员的专门培训,解决护理不规范问题。
报告还提出,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完善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努力开创山东生态文明新时代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频发态势,努力使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化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健全完善河长制。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绿水是百姓共同期盼。报告用了2页篇幅,对加快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作出部署,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加快构建三大红线,即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这引起代表广泛关注。
报告特别强调,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让齐鲁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这充分表明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加快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的决心和信心。省环保厅厅长王安德代表说,全省环保系统将坚决按照省委部署要求,确保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的目标。
在完善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报告提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加大环保督查力度,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关键词:城市低保;扶贫开发;探析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上级指示及兰州市城关区民政局有关精准扶贫文件精神,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铁路东村街道办事处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铁路东村街道位于城关区铁路新村东街905号,辖区占地面积0.77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7879户、50062人。其中低保家庭226户、344人。
2 贫困户贫困原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该辖区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外来流动人口,生活不固定,缺乏就业岗位
进城农民工是典型的城市贫困人口,城市服刑、劳役人口,企业改革的下岗职工,离开原岗位之后,他们因为文化程度、年龄等原因很难找到工作。
2.2 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2.3 身患重病、重残人群,缺乏劳动力,无劳动力
身患重大疾病、残疾人生活无法自理,还需要家人照顾,自己无收入,还拖垮了整个家庭,日常生活非常艰难。
2.4 城市“三无”人员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由丧失或无劳动能力与依赖性人群组成,老年人、残疾人和处境困难的儿童等。他们是民政工作的重点救助对象。
2.5 在岗贫困者
亏损企业中有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主要集中在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以及相关的弱势行业,他们是潜在的下岗失业人员。
3 存在的问题
3.1 民政队伍力量不足
民政队伍建设需要加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只有一人管理民政工作,在建立动态管理,为民施策过程中,大量细致的核查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救助流浪、身患重病、重残人群等,联系医院、医治、扶残等, 需要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协作。基层工作人员力不从心。
3.2 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
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户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很差,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愿望迫切,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影响了扶贫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3.3 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
扶贫开发工作与城市其他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占40%以上,如何家庄社区牢狱刑满人员居多,多数患有重病使家庭贫困。“因教返贫”的现象仍是常态,中高等教育费用在贫困家庭经济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同时,市场风险致贫等也占很大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
4 工作中贫困案例
实例一:这家贫困户共7人,一位83岁的老太太,患有多种疾病。大儿子61岁无业患有肺肿瘤,育有一儿子。二女儿58岁退休工人患有心脏病、肝硬化,育有一女儿。三女儿48岁是环卫工人,腿部有残疾,育有一女儿。全家月收入不足3000元,医药开销近万元。根据兰州市扶贫政策我们立即予以救助。①立即进入低保审批程序。②近1年的医药费用报销85%。③立即协调其他相关部门予以特例救助。但离他们脱贫只是杯水车薪。
实例二:这家贫困户共3人,父亲一人工作,母亲无业在家照顾天生弱智下半生瘫痪的女儿。全家月收入不足5000,每月医药费12000元。同样我们根据扶贫政策予以救助,他们仍然无法脱贫。
实例三:这家是个孤寡老人76岁,男性,患有老年痴呆,无任何收入。我们根据扶贫政策将他送入政府康复中心,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纳入城市低保。
5 思路和建议
5.1 建立科学、合理的低保资金筹措机制
中央财政城市低保转移支付制度化,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央、省、省辖市、区四级低保资金筹措机制,明确各级财政应负担资金的量化指标。并大力开拓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团体、个人进行资助、捐赠,从福利彩票收入中提取适当的比例,减持部分国有资产股,变现部分国有固定资产,倡导群众互济互助等,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以政府各级财政负担为主、社会团体为辅、群众自行帮困为补充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保障模式。
5.2 加强综合协调,发挥全社会救助保障效用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围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渠道的社会救助体系,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物价等部门应及时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同时工商、税务、教育、卫生、房管及水、电、煤气等有关部门应制定和落实对贫困人员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实行住房、就业、医疗和教育救助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从不同层面来缓解城市低保对象家庭的困窘程度:
①为享受城市低保的家庭提供就业帮助。
一是实行政府统筹就业岗位的方法,优先安排困难家庭成员再就业。
二是积极建立社区服务实体,为保障对象家庭提供形式多样的再就业机会。
三是切实给予自谋职业者优惠政策,鼓励并帮助保障对象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状态。
②对享受城市低保的家庭提供医疗救助。
一是保障对象可以持有关凭证到指定的医院优惠就医;
二是对有大病重症的病人家庭实行年定额医疗救助制度。
③对保障对象家庭子女减免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行广泛的助学金制度。
④建造部分廉租房,特供受保障对象租住。并充分利用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了解困难职工情况的优势,加强沟通与合作;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形成全社会互助互济的良好风气。
5.3 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低保工作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县(区)建立社会救助中心,在街道建立社会救助站,在社区建立社会救助点,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作用,从而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社会救助网络,以适应低保工作迅猛发展的形势需要,并为将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化管理奠定基础。
5.4 建立低保评审体系
建立完善的低保评审体系,是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保证。可分别在办事处和社区设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等组成的低保评审委员会和评审小组,对申请人是否符合低保条件进行集体评议,使低保待遇的基层审核过程更加趋于公平、合理。
5.5 建立低保信息网络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基层低保信息网络管理体系,是提高低保工作办事效率、规范办事程序的重要手段。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推进低保网络化建设。二是积极推进低保数据库建设。及时将低保对象普查资料和低保对象档案纳入微机管理,确保低保基础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并通过网络化管理,做到了“档随人走”,有效地解决“人户分离”问题,避免异地重报和双重骗保现象的发生。
5.6 建立资金社会化发放体系
建立资金社会化发放体系是保障资金安全运行,杜绝腐败的重要途径。低保对象可以直接到任意一家银行或邮政储蓄网点领取低保金,这样既减轻了基层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控制了虚报冒领、私自串用、营私舞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保证了低保资金的安全运行。因此,实现低保金社会化发放是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操作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我国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伴随着自21世纪以来房地产开发急速升温,大量兴建住宅小区而发展与成长起来的。现代城市中的居住区风景面貌焕然一新,小区环境设计和建设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1 居住小区景观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发的重点,正逐步由只重视数量向强调质量方向转变。与此相适应,小区设计也由只重视容积率,忽视环境设计的初级模式,向重视小区的内、外环境规划设计的高级模式升级。纵观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居住小区的环境建设己成为居住小区建设的重点,亦是开发商刻意追求的热卖点。同时,住房消费者在
综合考察地理位置、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智能设计、户型平面等因素的基础上,更注重居住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
2 当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当地特色文化缺失
许多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不注重传统风貌的保护与继承,设计一味求新、求大、求变,导致原有的风貌特色和历史文脉遭到破坏,当地特色和多样性正在消失,而变成没有个性、识别性和内涵,失去记忆的地区,使地域传统文化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她被
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审美旨趣。她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然而这些艺术作品现在只能在历史公园和博物馆才能看到,确实说明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流逝。
2.2 人性化设计不够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设计关键在于它能否给居民提供一个方便的居住环境、一个舒适的人性空间。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的绿化未能做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很多楼盘用绿地作隔离带,虽增加了绿化率,但忽视了人们步行的便捷性,使原来较短的路程绕行很远;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很少考虑无障碍设计,忽视残疾人的行动方式,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充分考虑居住对象的年龄阶段,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等。有些住宅区的绿化甚至为防止人们进入绿地,用围栏包围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致使绿地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造成居民
心理上的不适感。而积极、成功的住区环境能够鼓励、吸引人们在户外逗留,增加邻居、住户之间的相遇和交谈机会,增强住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3 景观设计多元统一
3.1 绿化景观
绿地作为居住区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居住区中唯一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居住区环境,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居住区园林化设计,有一条明确的景观主轴线,沿这条主轴线,设计绿化步行街,有条件的话,在步行街旁把水引入、开人工小河流和叠水景
观。居住区园林景观和植物花草应有层次,丰富多彩。种植
上,尽量保持和利用原有的植物和树木,注重绿量,以树木为主,草坪为副,植物应多选取低养护、常绿、少毒害的品种,种植方式多取自然,忌平淡,应疏密相分、大小相映,宅与宅、组团与组团之间,各有侧重,强调可识别性和领域感。
3.2 设施与小品
设施和小品不应光是简单摆设,而是要做到自然。周全,便利,安全耐用。与周围和环境协调美观、恰如其分。同建筑
一样,每个居住小区的小品都要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小区内
部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形式、色彩、材质等方面相协调、呼应。服务设施要装饰化、小品化,突出实用价值的同时,又必须具有艺术性。
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
是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计和
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建筑小品往往是建筑群体构图中一
个延伸或不可分割体,作为美化环境、烘托气氛、隔断空间、装饰陪衬主体建筑,供人们休憩和观赏之用。如亭、池、廊、桥、流水墙、棚栏、华表、花坛、喷泉以及各种建筑雕塑等。适当的加以运用可以充实文化艺术的氛围,反映居住区特色,点缀景观。环境景观小品在居住区景观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 景观灯具
当代室外空间照明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优雅而自然的感觉。总的趋势是用光来描绘植物、小径和雕塑。使房屋周围的树木好像在银色的蓝光中散发着光芒,走道和花坛在光影的作用下显现出斑驳的质感。这就是景观灯具真正的美,美的是那么的自然而优雅,而这也是无数设计师们所追求的完美艺术形态。景观灯具可大致分为5类:功能灯、商业灯、节日灯、霓虹灯以及建筑泛光灯。而功能灯上来分,可分3类:① 黄昏灯—— 一般开放在17:00~19:00,主要为主景照明,烘托小区整体景观效果);②晚间灯— — 一般开放在19:00~22:00,主要为居民回家提供照明,点亮小区的各个角落;③夜间灯一一般开放在22:00~7:00,主要为回家较晚的居民提供照明,勾勒小区亮点。各种功能灯之间通过回路来进行协调,这样不仅可以使小区内不同时段的景观照明达到不同的效果,又可以很好起到节约小区用电的作用。
3.4 道路与交通
3.4.1道路系统。① 小区车行道的宽窄对居住小区的景
观效果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道路过窄就会影响交通,过宽
一方面会占用绿地,另一方面会无形中鼓励机动车加速。路
若较宽,不妨分解,中置绿荫小品,增加景观层次,以柔化道路界面,美化居住环境最宽处也可以衍化为小广场,聚人气,以促进邻里交流,最窄处可以仅符合规范或仅做铺装变化,简洁明了。② 小区步行道可以是不同的材质。小区路面材质除具有实用功能外,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小区景观。不同功能的小区道路对材质有不同的要求,步行路要求路面平坦排水好、相对粗糙,做好防滑。另外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条件可以采用不同的色调。③游步道路可以不限两条平行的直线。它们可以时收时放,时宽时窄,或高或低,曲曲直直,升升降降,通达顺畅,引导人们走向各自目的地,居住区道路提供了动静有效了动静有效 开放性和私密性穿插、聚散有度的步行系统;是对居住区环境的重组,是对居住区多样性的活动场所的有的放矢的建设和限定。景观中的道路不是指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街道,而是通过道路引人人胜,引导居住者进人情景之中。这就要求景观道路要做得“出人意表,人人意中”。
3.4.2交通组织。① 动态交通的组织:小区主路是道路的
骨架,应保证“通而不畅”,切忌畅通无阻,并防止外界车辆任意穿行。通常采用折线形、曲线形、环行形。主路宽度应容纳两辆机动车对开,路边可设单边人行路且不必过宽,支路为组团道路可设计成通过式,也可以设计成尽端式。人车分流为主,人车合流为辅。② 静态交通的组织:小汽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小区停车已经成为小区规划的重点问题。小车住户占到住户总量的30% ,这就要求在规划过程中要留够停车位,同时要兼顾:存取方便;便于管理;尽量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高端医疗服务是医疗卫生领域新兴的产业,与普通医疗服务有着很大的差异,与其相关的建筑设计也有许多特殊之处。文章就高端医疗机构的特征、现状、发展、服务需求等进行了论述,并着重对高端医疗机构的设计原则、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高端医疗?设计?服务
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区别于普通医疗服务的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各种形式的高端医疗机构应运而生,已成为医疗行业的新景象。
一、基本特征
(一)个性化定制保障项目
高端医疗服务可根据保障区域的不同,以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灵活选择各种保障方案。高端医疗服务一般采用预约就诊方式,由患者选择门诊治疗的时间。医疗过程开放、互动,客户的愿望和合理要求能得到满足,并在高质量的环境中得到及时、便利、可靠的服务。
(二)一站式医疗服务
高端医疗服务中,将医护人员、医技设备、信息及患者以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减少每次就诊所需的时间,简化所需的手续。检查、诊断、咨询以及相关的治疗等都在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着重于满足患者对于方位、安全、舒适、尊重等基本要求。
(三)健康管理会员制
高端医疗服务可提供一对一私密式健康管理会员制服务,建立健康档案资料,将患者的诊疗记录数字化,建立电子病历,以利于与其他医疗机构相互转诊,提供优质服务。
(四)舒适的医疗环境
高端医疗服务可提供家庭和酒店式的环境,温暖舒适,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
(五)国际链接
高端医疗服务在诊断、医疗运转等方面实现了国际合作,可提供远程医疗和国际转运服务。它为持有境外医疗保险的患者提供与保险公司间的直接结算,患者认可账单后签单即可。
(六)24小时多语言服务中心
高端医疗服务可提供全方位多语言医疗服务(一般以英语为主),24小时不间断的全球客户服务。无论身处中国境内或境外的患者都可以随时随地享有专业医师的医疗或健康咨询。
二、服务需求
(一)企业高管、外籍华人对高端医疗的需求
目前,很多富有人士及企业高管大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高端医疗满足了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高需求。他们和在华外籍人士一样,注重服务质量与私密性,不愿接受公立医院嘈杂拥挤的就医环境,因享有高端的医疗保险,他们能够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
(二)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高端医疗的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健康问题。一部分民众对医疗设备、环境也有了新的要求,他们希望得到更周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以及更轻松、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这也带动了高端医疗的发展。
(三)高端医疗的保险产品日益丰富,拉动了市场的需求
高端医疗保险不限医院、不限就医区域、不限医疗服务、不限社保目录、直接赔付,成为在高端医疗机构支付、结算的主要方式。目前全国约有3000万人在享受高端医疗服务,而与此相关的高端医疗保险市场容量每年至少达到 200亿元人民币。
(四)政策的完善使高端医疗市场逐步成熟
(1)“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开放,使得盈利性医院能够获得公立医院的专家资源。
(2) 建立多层次医疗体系,鼓励高端医疗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创建高端医院,使公立医院能更好地服务中低收入人群。
(3)对境外资本投资设立医疗机构的政策门槛降低。
(五)医疗旅游将带动高端医疗需求
医疗旅游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发达国家居民会选择到医疗质量较高而价格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接受医疗服务,同时进行观光旅游。从长期看,我国医疗基础设备好、医疗服务价格相对较低,未来的医疗旅游前景十分乐观。
三、发展现状
(一)高端全科医院(诊所)
国内已有多个高端医疗机构在运营,如北京的和睦家,上海的百汇集团等,他们的客户一般都是外籍人士。其经营方式主要有3种:
外资主导,建立独立的医疗机构,拥有独立的医生资源;
与公立医院合作,共享资源;
公立医院将高端业务部分独立,并委托外资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高端专科医院(诊所)
主要涉及妇科、儿科、眼科、体检科、牙科等领域。它的医疗团队相对独立,但是目前眼科、牙科、妇儿类专科医院较多地依赖公立医院医师资源。
(三)公立医院高端服务部门
公立医院高端服务主要分为3类,干部保健、国际服务和一般特需医疗。干部保健针对高级别的老年干部;国际服务主要服务大使馆外籍官员、来访外宾等;一般特需医疗针对普通患者,提供专家诊断和高质量服务。
四、功能需求的不同定位
高端医疗服务区别于普通医疗服务,由于服务对象不同,其功能需求定位也完全不同。
我国公立医院是普通医疗服务的实施者,以住院服务为主要经营方式。患者的大部分医疗费用都是在住院治疗中产生,而日常的健康养护投入很少。近年,虽大力投入医疗设施建设,但从总体范围上,医疗资源仍然紧张,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
积极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扩充医疗资源,为民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仍然是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卫生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普通医疗服务已经难以满足高端人群的需求。作为普通医疗服务的补充,高端医疗服务恰恰满足了这种客观存在的社会需求。
高端医疗以门诊服务为主要经营方式,设置很少的病床,提供日间病房、日间手术及单日住院服务。将体检、康复保健、妇儿保健等作为医院的主要服务项目,在各个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温馨的医疗环境。高端医疗在各个方面体现出高效的个性化特点,比如日间手术,针对患者在一到两个工作日内安排其住院、手术、术后短暂观察、恢复等,这在普通医疗服务中是难以实现的。
五、建筑设计
高端医疗的服务宗旨是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先进、便捷的医疗环境。一切以患者的需求为设计前提。
高端医疗建筑设计更加重视医患双方的环境质量,以保证医疗环境的独特要求。它追求在保证就医者隐私的前提下,使医患双方建立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不仅为客户也为其家属和朋友提供合适的空间。
高端医疗建筑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满足患者对舒适性的要求。诊室在规模上要比普通诊室大1.5倍,检查室的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各种医疗设备的需求,还要预留设备更新所需的空间,以达到一站式服务的要求。病房设置为单人间,为医疗设备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时也要为家属活动提供空间。
第二,满足患者对环境的要求。患者在这里看不到公立医院嘈杂拥挤的环境,而是有来到酒店和住家的感觉。等候空间没有紧张的感觉,而是充满阳光和绿植。家具的材质选择柔性的质地,摆放的位置也经过精心地考虑。鲜花和艺术品的装饰营造出安心、安静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烦躁的心情。
第三,满足患者对效率的要求。公立医院的床护比为1﹕2,而高端医疗的床护比可达到1﹕5,甚至更高。这不仅满足了患者的就医效率,也节省了患者的时间,避免了他们在各个医疗部门间的往返。而先进的医疗设备缩短了医生诊断的时间,也简化了医疗流程;先进的信息网络的使用,为患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率的服务。
(一)日间医疗设施
日间医疗是多个学科的医生进行合作来满足广泛的护理要求,以便为患者提供所需的全方位服务。它是将传统的医院资源与独立诊治相结合,注重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并使就诊环境更加舒适的一种新的医疗理念。
日间治疗中心是为非住院患者服务的。这些患者能够自由走动,基本不需要太多的帮助。在入口处应有便于他们上下车的空间,这个空间要有顶棚遮蔽并设有残疾人通道。
日间治疗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各种诊断和治疗的信息。因此需设计这样一个场所,里面有图书、影像资料等,可以举办各种讲座。此场所应与其他公共场所分开设置,并与大厅、候诊空间有机联系。
引导系统也非常重要,让患者便捷地找到就诊科室有利于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因此,在这个系统中有许多细节需要考虑。例如,登记台和信息处应靠近大门设置,让人可直接辨识;利用自然光帮助患者确定方向,无论是天窗还是室外景观的窗户,都有助于患者记住位置;利用水体(养鱼池、瀑布或者喷泉)、工艺品(雕刻、油画、展品)等细部装饰作为内部的标识,帮助患者定位,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日间治疗中心的环境设计对家具的布置要求也有讲究,可以选择布艺、藤制的家具,给人以温暖、柔软的感觉。在色彩的设计上,选择适当的低饱和度色彩,让建筑内部环境明快、清新。
日间手术室的环境设计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温度等方面。医护人员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位置和姿势通常固定,因此应避免阳光或各种设施表面的反光形成眩光。也应限定人工光的区域和方向,避免产生眩光和明亮的白点。设置天窗引入可调控的顶部光线,以及设置彩色玻璃外窗或透过窗户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这些都是很好的设计。
(二)病房设计
病房设计的出发点是创造一个宾至如归的环境。良好的住院环境包括通道明确、注重隐私、联系方便,光线、声音和温度易于控制,患者有机会接触宁静美丽的自然风景。
高端医疗的病房主要是单人间。它既满足了患者对私密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也达到了医院更高的使用效率的目标,同时减少了交叉感染。设计时应考虑到病房是患者日常生活的延伸,宜配有电话、传真和因特网等。室内设置可黏贴的墙面或搁板,放置图片、鲜花或书籍。窗前设置坐席,患者透过窗户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声音和光线。病房的温度设计,冬天宜在18℃~22℃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病室内应有室温计和湿度计,以便随时评估室内温度和湿度。地面装修材料选择地毯,既可以减少噪音又美化环境。墙面色彩选择柔和、明亮、温暖的色调,如低饱和度的暖色调,给人以温馨、舒适、愉快的感觉。
设计病房时还应考虑到具有灵活性和通用性,以满足各类护理和诊治的要求。确定合理的面积,保证各种床边治疗,配置各种设备,也是设计师不容忽视的。
(三)体检中心设计
体检中心是为客户建立专业的健康管理档案和一站式体检服务的场所,其对象为相对健康的人群,故应位于医院内相对独立的区域,设置独立的出入口。接待处位于显而易见的位置,采用预约体检经营方式,每天固定预约人数。为保证服务质量,采用一对一全程陪同服务。
体检中心具有高度的个人化特点,男女分区应明确。设计和布局要注意保护体检者的隐私。在公共和交通区域,将低压的卤素顶灯、壁灯和色调柔和的荧光灯组合设置,以产生照度良好、舒服的空间。在检查室内,顶部的荧光灯与两侧的壁灯组合要有最大的亮度但又不刺眼,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线,照亮候诊空间。公共场所的台灯以及照射在艺术品上的灯光要能产生居家一样的效果。
(四)等候空间设计
候诊空间是一个过渡区域,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休息和各种视听资料的地方,布置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好的候诊空间除提供优美的环境外,还应为患者营造出家一般的感觉。因此,充分引入室外景观和阳光,使用流畅的线条、温暖的色调、家庭化的设计,是每一位设计师所必须考虑的。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建造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对“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展开。“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概念在建筑行业成为了一种时尚,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智和文明的升华。它要求当代人类重归自然的怀抱。返回生物圈中生生不息的有机联系中。建立起一种人类、自然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绿色文明。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两点:
(1)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
(2)尽最大限度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减少能耗。在人类建造过程中,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人类为了达到舒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和消耗自然资源。然而。光有索取而没有回报必然对自然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人类索取与回报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绿色建筑的核心问题。
绿色建筑实际上是这样的一种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条件并通过人工手段创造宜憩舒适的环境.同时又要严格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确保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不但要反映在建筑设计和建造时所采用的合适方法及因地制宜的材料上.而且更为体现在它对资源的消耗利用程度和回报自然程度状态上。由此看来.可以这样说: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在使用中对精神层面的重要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全方位的关心使用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
二、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深刻反思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现实生活中,一望无际的森林被蚕食和毁灭.沙漠化风暴席卷了广阔的绿野,生物物种的生命力在人类前进的步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城市中的人们很难见到湛蓝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
建筑师们跳出曾经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开始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建筑的真意所在.思考建筑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虽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理想的技术与材料支持“绿色建筑”的设计实践.虽然这一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只限于纸上谈兵,但它的提出至少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指出了一种美好的方向。人们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以及建筑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绿色建筑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试图对于这些问题给予回答.这也正是“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提出的最大意义所在。
三、绿色建筑的价值观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事实上正是基于建筑领域中绿色人本主义价值的觉醒。然而从觉醒到占据主流的地位.这种价值观的确立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因此绿色人本主义只能成为未来绿色建筑存在的动力。而在现阶段.在工业、后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论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不能仅仅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经济杠杆此时此刻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绿色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理由就是对运营费用的节省。一次性投资的回报将是长期的。积累的结果必将远远大于对初次投资成本的节约。这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理由。这显然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思想。事实上也正是目前支持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经济动力。然而。无论是“长期回报”还是“绿色成本’当前来看都是虚无缥缈的。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任何形式和远期平衡表或是成本核算评价与初期投资与直接利润相比.恐怕都是不足以使人为之心动的.更不用说考虑到远期的各种变故或是灾难。考虑到长期回报是否还能落入投资者的腰包。这也正是为何“绿色建筑”在实践的道路上如此举步艰难的原因之一。
为此。国家对于建材选择每平方米所耗标准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规定乃至立法.对可持续技术的研究.对新的洁净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方面增加投入的力度。都将成为推进绿色建筑运动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绿色建筑在设计中的体现
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但其基本原则不会改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考虑。
(3)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创造条件。
(4)面向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1、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但要有满腔创作激情,而且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
(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其内容有: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
(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地源热泵)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的控制等。
(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
(5)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2、对使用者给予更多的关照
作为人类每曰起居、生活、办公的微观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建筑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绿色建筑在注重环保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注,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湿度环境.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其舒适性。
(2)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工作环境。
(3)良好的照明系统、合理的房间进深、宜人的光环境。
(4)合理的空间布局、宜人的空间环境。
(5)对不同使用者的全方位考虑。包括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关心。
(6)提高安全性,增强防灾能力。
(7)完善的通讯系统。让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外界沟通。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空气来自树林与花园而非风扇与风机盘管:光线来自天空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人们耳边萦绕不绝的是鸟儿的啼鸣与泉水的流淌.而不是镇流器与各种马达的轰鸣。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对于自然元素的引入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是绿色建筑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它的原则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建筑物内外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
(2)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
(3)建立水循环系统,尽可能将水引入~些容易让人疲劳的环境中。
(4)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
(5)创造开敞的空间环境。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环境。
4、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来满足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的结构、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1)楼体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地板对承重的预考虑以及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
(2)预留的管道空间.包括给水、排水、强电、弱电、采暖、通风的发展空间。
(3)依据上述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所体现的四条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绿色建筑的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案设计的构思:
①处理好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给自然环境予。
②为建筑内工作的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建筑项层设计屋顶花园。其他工作层的共享空间集中设置阳光室并引入植被.建立高品质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立体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③为了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与消耗,而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吸收板。实现太阳能庭院灯及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墙面在符合规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窗面积,建立良好的建筑内外采光系统。
④最大限度控制水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内部设置中水设施,对各类废水进行处理,处理之后的中水用于冲厕和绿化灌溉;在建筑外部铺设透水性强的广场砖。同时对雨水进行有组织收集。
⑤利用自然冷源(地球)设置地源热泵,在大片的绿地中打百米管井.建立冷源场地.为建筑夏季提供冷源。
⑥建筑内部设置冰蓄冷系统,用电削峰填谷减少电网负荷和装机容量。
【关键词】教育动画;手语;数字动画;聋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96―04
一 制作聋人手语动画的必要性
1 学习手语是制作手语动画的充分条件
(1)我国聋教育的现状要求提高手语的社会地位
我国聋童在“以口语为主”的聋教育政策的指导下,采用单一的“以口语训练为目标和手段”的聋童幼儿教育,然而聋童入学时已错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0~4岁),加上聋童的身体缺陷使得实施口语教育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聋童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仍然说不好、看(听)不懂、写不了。事实证明口语教学对绝大多数聋童来说事倍功半,而学习知识、技能的良好时光在每天纠正发音、听说的收效甚微的训练中浪费了。这导致聋童不仅知识匮乏,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差。由于聋童没有手语课程和学习手语的环境,他们的手语水平也很差。其结果是,他们既不能用口语和主流社会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又不会用手语流利地表达自己。聋教育中提出的使聋人“正常化”和“回归主流”仅成了一个口号。因为没有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聋人是不可能正常化的,也不具备平等地回归主流社会的条件。教育的低效造成聋人更加社会边缘化,从而引发出聋人社会化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聋教育目前的状况与欧美国家80年代的情况差不多,效果不尽人意。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聋人群体,然而中国的聋教育却处于世界的落后地位。为了千千万万个聋童能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为了社会和谐,中国聋教育者要反思目前的聋教育,引入国外先进的聋教育理念与方法,勇于实践,使中国的聋教育早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造福聋人和社会。
(2)聋人学习手语的必要性
手语是聋人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自然习得的,聋人对它有亲切感,很多聋童根本不愿意使用其他手段进行交流。“手语之于聋人,就好比肢残人需要手杖和轮椅,盲人离不开拐杖一样。”我国现实的教育政策却在刻意消除着他们的这种便利,对聋童采取完全的抛弃手语,进行口语教学的模式。然而由于聋人本身的生理缺陷,多数聋童是不可能和健听儿童一样学习口语、并通过口语学习知识和认识世界的。研究表明:如早期给聋童提供手语环境,聋童可以在成长过程把手语作为第一语言学习,达到和健听儿童的语言同步发展。同时聋童可以通过第一语言(手语)来学习第二语言即本国语言。这样可以使聋童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都能达到和健听儿童同步发展。因此,为了聋人与健听儿童一样正常生长、学习,手语应该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骤。
手语是以手的动作,身体姿势及表情进行交流的手段,是聋人的第一语言。因此,聋人必须首先学会标准手语。聋人学习手语的过程也正如健听人学习语言的过程一样,涉及到语言的规范化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制定一个适合于聋人的手语规范。
(3)健听人学习手语的必要性
挪威一位长期从事聋人工作的心理学家Terje Basilier 说:“如果我接纳一个人,我必然要接纳那个人的语言;如果我排斥一个人的语言,我就是排斥了那个人。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语言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既然我们一再强调接受和帮助聋人回归主流社会,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接受他们的语言――手语。接受手语不仅指让聋人学习手语,而且健听人也应该学习手语,为聋人与正常社会沟通交流做努力,推广手语是全社会的责任。
健听人学习手语并且和聋哑人直接沟通,有利于聋人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健听人学习手语,用实际行动说明了社会并未将聋人看成是残疾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聋人平等参与社会,所以在实施聋教育的过程中就要体现聋人的参与,就要提倡民主、尊重和接纳聋人,认同社会中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主张建立一个多元的和谐社会。由于语言不通,大多数聋人不能与健全人正常交往,他们的观点、文化也不能被社会主流所理解。理解、尊重、关心、帮助聋人,支持聋人事业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健听人学习手语,主动进入聋人的生活,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让聋人“回归主流”,实现“平等、参与”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全社会共同学习手语使聋人能够在保持自己独特风格的基础上与所有健听人社会主流文化平等相处,共同繁荣人类精神乐园,同时也适应了当代社会多元化的特征和需要。因此,为了促进聋人正常融入社会、正常生活,并不是一味地让他们学习我们的知识、文化,我们也应该掌握聋人的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聋人融入社会。
2 动画运用于聋教育的优势是制作手语动画的必要条件
动画成长的轨迹始终紧跟着近现代媒体技术进步的步伐。动画应用于教育,有着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许多优势。动画尽管与活动影像一样都是利用“动”来展现教学中所需要展示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然而它与活动影像有着质的区别。活动影像建立在实物实景拍摄的基础之上,是真实的记录再现,具有高度的逼真性;而动画是人为制作的模拟真实或想出来的形象运动,不受真实景物的限制,具有虚拟性,更具有可塑性,更能体现人们的所思所想,更善于描绘想像和夸张的形象与运动,更善于表现抽象的事物和假设的故事,更能提炼和概括物体的形象和运动。从大的方面看,动画在聋人教学中具有以下独特的作用:
(1)动画删繁就简,揭示事物本质。由于聋人的生理缺陷使得其理解能力定然落后于常人,因此教育动画通过设计简单化的形象个体有利于聋人的接受和理解。
(2)动画通过分解形象与运动来表现世界,教育动画制作可将复杂的动作或知识逐层分解,直至聋人能够理解为止。
(3)动画通过创设一系列虚拟形象和运动来解释自然,教育动画中这个虚拟形象应该是来源于聋人,再回归于聋人,这样的虚拟形象对聋人教育更具有价值,聋人更愿意去效仿。
(4)动画突破时空限制,可以把不易获得、难以观察的事物放在聋人跟前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亲自学习,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
(5)动画通过创设故事情节,以唤起注意,提高兴趣。其娱乐功能对于接受外界事物困难的聋人来说最为重要。日本动画专家冰川认为,在表达细腻纯真的感情时,动画比电影更有优势,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动画的文化功能可以使聋人了解人类的文化。
与其他媒体相比,动画还具有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习者理解事物的本质等特点。目前随着流媒体技术、WEB2.0技术、富媒体等技术的兴起,计算机在动画无论是在制作,还是在修改、流通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优势,使动画在很短的时期内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正是因为动画应用于聋教育中的优点以及动画制作手段的方便,使得制作手语动画成为可能。
二 聋人手语动画的设计与开发
1 设计目的与指导思想
《手语100句》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成果以“卡通人物打手语”为表现方式,以最常用的一百句手语为创作内容,以最新版《中国手语》为标准手语制作而成,对于健听人和聋人学习手语都有极大的帮助。
手语是聋人的交际工具,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由中国聋人协会组织编撰的《中国手语》,开始了普及和应用聋人手语的进程。1996年12月在马来西亚召开的国际聋教育研讨会上通过的《吉隆坡宣言》中已得到确定的结论:手语是聋人的语言。聋人参与社会,与健听人进行交往,语言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促进聋人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手语应成为聋人和健听人必须掌握的语言,健听人通过手语学习促进与聋人的交流,健听人学习聋人手语的目的是使具有一般水平的普通健听人,包括愿意学习手语的青少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聋人时用手语简单对话,并通过手语对话了解聋人,理解和尊重聋人文化,这正是本研究的指导思想。
聋人作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份子,其融入社会、与健听人正常沟通交流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采用各种方法以改善聋人的生活、工作环境,以促进聋人融入社会,不仅是聋人自己的需要和责任,同时也是社会每一位成员的责任与义务。社会成员在帮助聋人社会化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很多,但目前的帮助方式大多数是针对聋人这一对象,或社会各机构为他们制作一些相应的生活、学习必需品和辅助品,或政府为残疾人指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方便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手语100句》的制作目的是通过动画来普及手语,从社会健听人的手语角度来考虑促进聋人融入社会,改变了以往仅通过帮助或改变聋人的惯性策略。
2 开发工具
本动画以Flash 8 为开发工具,作品通过光盘或互联网传播,与一般的视频教学软件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生成文件小,便于在网络上传播,这在如今这个计算机网络盛行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一优点奠定了它用户群体比较多的特点;
(2)具备程序编写功能,有利于分工和协作,用模块化的思想来指导整个开发过程,使得开发过程简洁,易于分工;
(3)二维动画绘制容易,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用Flash绘制二维动画是对传统手工绘制动画的一个重大改进,与传统的手绘动画相比,它有如下优点:
(1)从制作上说,用Flash软件描线上色方便,操作简单,有些动画可以利用Flash的补间动画来完成,相同的动作可以利用Flash提供的元件等等;
(2)从成本上说,绘制二维动画比拍摄手语动画成本要低,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3)从技术上说,工艺环节减少,无须胶片拍摄和冲印就能预演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在计算机上修改,既方便又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数字动画成果形式和应用平台更加多元化。
3 设计与开发流程
动画设计与开发流程是实现最终效果的保障系统,即使是个体性质的动画创作,最好也遵循这一规则。由于计算机参与的程度不同,数字动画制作流程与传统动画稍有出入,但其基本规律和思路是一致的。结合具体的要求,《手语100句》动画制作主要按如下流程进行(如图1示):
(1)稿本创作
动画的稿本创作是一种以文字和图示符号阐述动画教育动画编制的内容和形式的书面材料,它是动画创作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动画产品的质量,所以制作教育动画,首先要创作一份高质量的稿本。因此,我们专门邀请了从事聋教育多年的聋人专家创作《手语100句》的稿本,作为教育性极强的手语教育动画,该稿本生活中最常见、从简单、使用最为频繁的手语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到次常见和次重要的手语词句。
(2)角色与场景设计
这个阶段的角色造型包括基本模型图和能显示性格特点的草图。这些草图要基本能显现角色造型的风格样式,形象特点和造型水平。之后要进行标准造型设计,标准造型设计是集体创作实施过程统一度量的标杆,包括标准造型图、转面图、结构图、比例图、服饰道具分解图等。标准造型设计关系到动画制作过程中保持角色的一致性,是形象塑造和动作描绘的统一性标志。
在人物形象设计时,《手语100句》教育动画设计制作了儿童比较容易接受的可爱的教师形象。人物使用Flash绘图工具进行直接绘制,然后进行着色。
场景选择蓝调,场景是在动画中处于陪衬地位,其吸引力不能大于动画主体,简单大方的蓝天、白云、绿草,给学习者营造一种淡雅的学习氛围。在视觉构图上,动画中人物都处于视觉中心的位置,随着讲话和打手势的人物变化,其人物大小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方式的动画有助于学习者集中注意学习手势。
(3)动画制作
“原画”也叫关键动画,准确地讲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完整动作过程特征的若干关键动态瞬间。关键动画的作用是控制动作过程的轨迹特征和形态特征。原画动作设计直接关系到未来影片的质量。插入中间动画是将原画设计的关键动作之间的空缺或者过程画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劳动,动画制作工作同样是保证动作准确表达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运用Flash绘制和编辑关键帧,关键帧主要是不同的手势,按照事先划分好的字词将手势制作为不同的手语元件,以便多次使用。配音时,为了保持与手语同步,动画中采用给拆分开的字词分别配音,最后在Flash种组合。字幕是要与手语、配音同步的,动画中采用遮罩的方式实现字幕的呈现。
(4)系统整合
最终作品可分为三个部分:片头动画、主体和片尾。系统结构图如图2示。
“模块化”是后期整合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目录页Flash的制作上,目录页主要是一个树状结构,左侧显示目录内容,右侧播放手语动画。树状结构的主要代码如下:
stop();//时间线停止
getURL("FSCommand:fullscreen", true);//全屏显示
System.useCodepage = true; //设置中文显示
//tree目录的外观样式,mytree为tree组件的对象名
myTree.rowHeight = 28;
myTree.setStyle("0x10B6FF", "haloOrange");
myTree.setStyle("backgroundColor", 0x10B6FF);
myTree.setStyle("fontSize", 18);
myTree.setStyle("fontWeight", "bold");
myTree.setStyle("fontFamily", "华文行楷");
myTree.setStyle("borderStyle", "none");
myTree.hScrollPolicy = "on";
myTree.maxHPosition = 235;
//载入XML数据
myTree.addEventListener("change", myListener);
var myTreeDP:XML = new XML();
myTreeDP.ignoreWhite = true;
myTreeDP.load("mulu.xml");
myTreeDP.onLoad = function() {
myTree.dataProvider = this.firstChild;
};
//加载主动画片段
var treeListener:Object = new Object();
treeListener.change = function(evt:Object) {
mc.loadMovie(evt.target.selectedNode.attributes.path);
};
myTree.addEventListener("change", treeListener);
通过主界面目录页的控制,整个动画被分为100个句子的制作。而在制作100句动画时,先将句子拆分为有手语中的有独立意义的词或字,分别制作不同的词或字的手语。将制作好的每个句子按照事先编排好的句子顺序组合在目录页中,目录页是整个动画的主体部分,最后,将片头、片尾以及目录页组合成完整的动画。
(5)修改完善
动画的创作、设计及影像图形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的结果是若干条承载着设计者才能与技艺的动画作品,这些作品就向一件产品的白坯,经过包装打磨后才显示出特色。
制作完成后,运行调试动画,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在各自的源文件上进行修改。将制作好的动画发给适龄儿童试用,观察使用的结果,总结他们的使用情况,进行反复的使用、反复修改。
三 总结和展望
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使得动画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动画的突出特点使得网络中各种类型的以教育为目的的动画比比皆是。制作教育动画时要认识到:教育动画的重点是利用动画的优势达到教育的目标,最终目的和落脚点是教育,因此教育性是教育动画的主要方面。本研究以学习手语为教育目的,因此其设计和制作一定要有利于手语的学习。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手语动画的制作,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教学资源。本研究的后续研究将仍以“聋人手语”为题材,开发出更多的手语动画作品。
本研究对于推进手语的普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注残疾人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问题之一。聋人与健听人是社会中同等重要的群体,他们拥有各自的语言和文化,制作便于流通的、成本低的手语动画以供健听人和聋人使用,可以促进二者的手语水平共同提高,也有利于促进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以此建立的和谐才是全面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刘清堂,王忠华,陈迪.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琳.试探动画的教学功用与数字化制作[J].中国电化教育,2001,2:44-46.
[3]张晓瑗.浅谈教育动画及其设计与制作[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9:103-105.
[4]贾否,陆盛章.动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聋儿双语双文化[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