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商银行贷款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和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鱼水相依。然而,作为农民最大的资本,过去由于确权难、评估难、流转难等问题不能用作银行贷款的抵押物。近年来,青岛农商银行加速探讨农村产权流转抵押贷款,通过创新农村抵押贷款模式,努力撬动了农村“沉睡的资本”。受访人王振军便是莱西市首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受益人。
种植大户遭遇增信难题
王振军经营的振军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502亩。今年,农场收成不错,王振军计划趁机扩大生产,增加新的农机具,改造农田水利配套设备。然而,与许多农村种养大户普遍遇到的问题相同,振军家庭农场虽然租赁了数百亩甚至上千亩土地,但是却没有银行传统抵押物,获得银行授信只能依靠联户联保,授信金额只有20万元,资金的短板让农场的发展受到限制。在王振军为增加授信而犯愁的时候,青岛农商银行主动找上了门,“量体裁衣”创新授信模式,为农场获得贷款积极找寻“出路”。
在详细的现场调查并核实了农场的经营发展现状、现金流等情况后,青岛农商银行认为可以用该行新推出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为其解决燃眉之急,即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贷款抵押物,为家庭农场提供抵押担保。
土地抵押盘活“沉睡资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岛城金融机构来说是个新鲜事物。虽然早在2014年4月,青岛市农委和人民银行就联合印发了《青岛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但受制于多方面原因,该模式的推广困难重重。尤其在莱西市,之前并无成功先例。因此,为振军家庭农场开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需一边办理,一边摸索。
对此,青岛农商银行先是积极走访,取得农场17户原始承包人的同意;接着,与河头店镇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莱西市农业局协调,了解和研究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抵押登记等相关工作。为确保贷款快速到位,该行协助农场在两天内为其148.66亩土地申办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并办理了贷款抵押登记。最终,凭借土地经营权证为抵押,振军家庭农场获得了新增授信40万元。青岛农商银行莱西支行零售部经理王荣华告诉笔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成功开办标志着莱西辖内土地承包权这种长期‘睡眠’状态的资源今后可盘活成为三农发展的‘活资产’,为破解农户经营融资难题提供了新的渠道。”
多措并举业务全面破题
在振军家庭农场成功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同时,青岛农商银行也加快了该业务在其他县市推广和落实的速度和力度。该行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操作流程》,并对相关信贷人员展开了系统培训,在全辖展开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情况的专项统计,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放的通知》。经过紧张周密的筹备,青岛农商银行平度支行、胶南支行、胶州支行都相继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破题”,总金额达到350万元。其中胶南支行克服黄岛、胶南两区合并带来的发证困难,仅用两天时间完成了贷款的发放工作,创造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贷款发放记录;胶州支行将土地承包权与林权抵押相结合,成功为核桃专业合作社授信150万元。此外,该行莱西支行、胶州支行、胶南支行办理的业务均是当地首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关键词:“十一五”;银行业;概况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3-0061-03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重点战略发展规划。伴随各项金融综合配套改革和金融深化举措的逐步实施,天津市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传统银行业务得到进一步巩固,金融创新业务突飞猛进,不良资产处置成效显著,资本充足率和资金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业务取得良性发展。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冲击,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地支持了天津市经济总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融聚集效应显著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类别和数量不断增加,资产规模逐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伴随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入驻天津,银行机构类别和数量不断增加,金融聚集效应显著增强。2010年天津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60.7亿元,占GDP的比重6.2%,较“十五”末增加1.8个百分点。五年间,先后有浙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哈尔滨银行、锦州银行、齐鲁银行、威海银行、河北银行共11家中资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瑞穗实业银行、友利银行、华一银行、大华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10家外资银行以及中石化财务公司,共22家金融机构在津设立分支机构。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商银行,蓟县、北辰和东丽、津南四家村镇银行,天津港、摩托罗拉两家财务公司,工银、民生、兴业三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等法人机构相继挂牌成立,企业银行和外换银行成为在津设立驻华总部的外资法人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天津分行也于2006年起正式开业。
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共有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67家。其中,中资银行31家,外资银行23家,村镇银行4家,财务公司4家,信托公司2家,金融系租赁公司3家。银行类机构营业网点2593个,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201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9760亿元,是“十五”末期的1.87倍。其中,天津市18家地方性法人银行机构注册资本金共281.6亿元,渤海银行、天津银行、天津农商银行、天津滨海农商银行四家法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达到或超过10%。
二、传统银行业务继续巩固和增强,金融创新业务发展迅速
(一)存贷款增速等主要业务发展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天津市各项存、贷款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全国位列前茅。五年间,天津市银行机构各项存、贷款平均增速分别为21.5%和2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和4个百分点,增速远快于北京和上海地区。2010年末,天津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储蓄存款、各项贷款在全国按余额的位次分别为16位、19位和13位,排名较“十五”末期均有所上升。
(二)各项存款规模增长迅速,资金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间,天津市银行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平均增长速度达21.5%,比“十五”期间加快了2.2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499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和储蓄存款余额分别达7140亿元和5634亿元,分别占全部存款的43%和34%。
从各项存款增长的结构特点看,“十一五”时期因宏观经济增长处于快速上升周期,企业投资需求旺盛,获得贷款资金和盈利水平相应增加,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均实现快速增长。其中,企事业存款平均增速达23.9%,比“十五”期间加快近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平均增长水平7个百分点。财政性存款的平均增速高达34%。于此同时,尽管储蓄存款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带动,增长速度较“十五”时期有所回升,平均增速上升2.3个百分点。但随着居民理财投资渠道逐步多元化,储蓄存款在银行资金来源构成中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十五”末期的42%,下降为“十一五”末的34%。
(三)注重信贷总量增长与调整优化结构紧密结合
“十一五”时期天津市银行机构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在保障天津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的同时,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三农、助学、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为支持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五年间,天津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平均增长速度达23.9%,比“十五”期间加快了5.3个百分点,高于同时期GDP增速5.4个百分点。从各年份贷款增长情况看,在经历了2006、2007年较为平稳的增长周期后,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贷款增速略有回落。2009年国家出台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对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引导作用显著,当年贷款增加3464亿元,增速达47.2%,创历史新高。自2010年初开始,贷款增长有所减缓。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774亿元,全年新增2623.7亿元,同比增长23.5%。
从贷款期限结构看,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结构继续向长期化趋势发展。五年间,中长期贷款平均增长速度达32.7%,分别高于同期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平均增速25和18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由“十五”期末的48%,增加到“十一五”末的67%,增加了将近20个百分点,新增额占比更是高达74%。
从贷款市场份额看,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的市场份额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政策性和国有银行仍占决定主导地位,但市场占比逐年下降。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则呈逐步扩张趋势,外资银行仍维持较小的市场份额。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政策性和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比为53%,比2005年末下降了9个百分点;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占全市贷款总量的31%,比2005年末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变化不大,仍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组建兴起,使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市场份额明显扩大。近两年,相继成立的三家金融租赁公司累计新增贷款670亿元,占到全市贷款增量的10%以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也从2008年末的2.6%,一跃增至2010年末的7%。
从贷款的国民经济行业分布看,天津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呈一、二产业逐年下降,第三产业逐年上升的特点。截至2010年末,各项贷款在三次产业的比重依次为0.7%,22.1%和77.2%,一、二次产业比“十五”末期下降3.3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十五”末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近两年,伴随国家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贷款投向的行业重点进一步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基础设施行业转移,目前介入这两个领域的贷款超过贷款总量的34%。相比之下,“房地产业”贷款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占比有所下降,至2010年末占贷款总量的9%,比2005年末下降了3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管部门持续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服务力度,努力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多方拓宽信贷支农渠道,鼓励支农产品及服务创新,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贷、联保贷款等金融服务形式。2010年末,天津市农发行、农行、农商银行、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等主要农村服务机构的涉农贷款余额达1138亿元,占全部银行业贷款总量的8.3%,比2007年末增长约115%。与此同时,为满足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专门设立了中小企业部,以更新经营理念,创新信贷产品,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051亿元,比年初增加193亿元,同比增长12.6%,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下降3.3个百分点。
(四)积极拓宽创新业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业务品种创新,通过发行诸如代客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项目等形式,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大力拓展电子银行、银行卡和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中资银行机构各类理财产品资金414亿元,接近“十五”末期的30倍。2010年全年银行卡发卡总量达5709万张,交易金额4469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2.3和8.4倍;从实现效益上看,2010年天津市国有和股份制银行机构共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占全年利润总额的16.2%。其中,支付结算业务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8.4%,融资顾问业务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6.9%,业务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68.9%,银行卡业务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21.1%。
三、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明显改善,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构建了产权明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经营良好的发展模式,盈利水平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形势下逐年稳步提高。2010年,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总额3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人均利润6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总资产利润率达1.6%,比上年同期提高0.25个百分点。从利润增长结构来看,2010年天津市金融机构分别实现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收入467亿元和64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80%和11%,分别比“十五”末期的比重提高了23和8个百分点。
一、现阶段我县金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民营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依然突出。为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办理抵质押、企业互保联保仍然是各家金融机构针对辖区民营小微企业贷款比较常用的方式。但是,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缺乏必要抵质押物,加之近几年担保圈风险企业的暴露,导致各家银行对民营小微企业贷款的发放更加谨慎。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民营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也较大型企业高出3-4个百分点,企业贷款成本依然较高。
(二)部分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力度不足,制约企业融资需求满足。2016年以来,虽然我县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水平,但部分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和发放规模仍显不足,无法更大程度的满足辖区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融资需求。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银税贷款和颇具地方特色的贷款发放规模依然较小,同时在信贷支持模式和机制上,部分金融机构缺乏规划和设计,引致企业办理银行贷款的效率不高。
(三)防范金融风险的压力依然较大。一是企业贷款风险后续影响依然存在,同时今年以来辖区部分企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风险暴露,这对辖区金融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下行风险;二是整体不良贷款依然较高,清收任务繁重。截至2019年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6.12亿元,较年初减少2.49亿元,但上半年各行通过各种渠道核销不良贷款3.34亿元,实际不良贷款较年初增长0.85亿元。
(四)信贷资金期限错配导致企业流动性紧张。最近两年,各金融机构从防范金融风险角度进一步压缩了中长期贷款,新增贷款除农发行项目贷款和房贷外80%以上是以短期流贷为主,县域企业生产周期与银行资金供给时间存在突出矛盾,客观上加大了企业资金腾挪频率,加剧了企业经营的流动性风险。
二、政策建议
(一)因行施策,进一步优化县域金融环境。虽然目前我县不良贷款仍处可控区间,但部分企业金融风险的不断暴露仍使辖区金融环境不断承压,特别是农商行、齐商银行和恒丰银行等不良贷款较多的金融机构今年仍面临较大压力,下一步希望各家行根据本行实际切实缩减不良资产规模。
“我们立足南粤大地,坚持服务中小微企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广州农商银行小微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在接受SMEIF记者采访时表示。
短小频急“微小贷”
据该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该行于2010年8月与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简称“IPC”)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小额信贷技术,针对因缺乏有效抵押物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主开发了“微小贷”产品。并成立微小贷专营机构——小微金融事业部,全面开展微小企业贷款业务。
“微小贷”产品在设计上契合广大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贷款需求,按贷款额度及担保方式分为“微贷”及“小贷”两个产品。“微贷”业务提供最高额度为50万元的免抵押贷款,借款人和保证人均无户籍限制,借款人只需在广州经营,保证人具备独立经济能力即可;“小贷”业务贷款额度为50至500万元,针对小微企业主缺乏房产等不动产抵押物的特点开发了多样化担保方式,提供存货抵押、公司保证、设备抵押等单一或组合抵押方式,打破了小微企业主“没有房产办不到贷款”的传统藩篱。
具体而言,“微小贷”产品特色主要体现在:
1.担保灵活。突破担保条件对准入及额度的约束,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微小贷”以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为核心,并不依赖于传统的担保。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交叉检验技术,准确计量和验证客户的真实财务状况,重点关注客户现金流,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其中50万元以下的贷款属于微小企业(主)贷款,只需要提供1名保证人即可;50-500万元以下的贷款属于小企业(主)贷款,接受多样化的抵(质)押物,且抵(质)押率比传统贷款业务大大提高。该行推出的小贷拳头产品,可接受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任一类型的存货作抵押;同时实现存货浮动抵押,无需第三方监管,抵押后只要求存货最低保有量,所有存货仍可运转自如。
2.资料简单。微小企业财务管理普遍不很规范,“公私”帐户不分,微小贷款主要依赖信贷员现场检查与资料核实,为客户制作财务报表,还原客户真实财务状况,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客户只需要提供基本的资料即可申请贷款,简化了贷款手续,降低了贷款的准入门槛。
3.审批快捷。微小贷款采用“流程银行”模式,实行封闭式管理,从人员招聘、培训到贷款调查、审批均在同一部门完成。业务审批环节分为调查、审贷会集体决议两个环节,缩短了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微贷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小贷最快5个工作日完成审批。
4.费用减免,减轻客户负担。
(1)微小贷款以直接营销为主,免除客户中介业务费用;
(2)以信贷员现场及非现场调查为基础,对担保物进行价值认定,并视担保物的保存状况而决定是否购买保险,免除或减轻了评估或保险费用;
(3)50万元以下的贷款只需提供一个担保人,实现零费用。
5、利率灵活。该行根据微小贷产品不同的金额、期限、担保方式,向客户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利率选择,对信誉良好的续贷客户给予较大程度的利率优惠,有效减轻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服务大市场
目前,广州农商银行已在白云、番禺、海珠、黄埔、花都、增城等区域组建12家微小贷业务中心,从业人员超过100人,辐射近百个专业市场,遍及服务、贸易、生产、加工、养殖、运输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中外地客户占比高达80%。现“微小贷”业务发放贷款逾3000笔,贷款金额10亿元,续贷比例达到90%,其中70%的客户在续贷时授信额度增加。
2011年6月以来,该行通过搭建多方对话平台,加强与各区政府、街道办、村社、工商联、行业商会(协会)、工业园(区)、商圈商户沟通联系,主办或参与各种“政、银、商(会)、企”对话近20场、涉及中小微企业贷款客户超过1000家;分别与广东省皮革协会、番禺区政府、中大国际轻纺城、狮岭皮具商会等开展多边业务交流会,促进了后续融资业务的顺利对接。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成因;防范对策
一、引言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虽然资金实力不及大型银行,但凭借其立足地方,对地方经济及企业的了解比较深入全面,掌握着信息成本优势,成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我国银行业中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改革中起着“试验田”的作用,一直走在我国金融创新的前头。1989年,招商银行获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成为首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资的银行;1991年,原深发银行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开创了银行股份公众持股的先河;1996年,广发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成为首家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银行;同年,民生银行成立,成为第一家民营企业持股并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银行;1996年底,亚洲开发银行参股光大银行,并由此成为首家利用外资的银行。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稳健高效的运行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以及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以服务中小城市和农村经济为主的中小商业银行,也势必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它们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鉴于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研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并防患于未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
截至2012年底,我国银行业共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337家农村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合作银行、1927家农村信用社。2011年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总的资产负债增速都在20%以上,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增速更是在50%以上。农商行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农商行法人机构数量猛增。由于2011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快了股权改造和经营机制转换,大量符合农商行准入条件的法人机构直接改制为农商行。2011年末,农商行法人机构数量是2010年末的2.5倍。2011年末,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增速比上一年分别下降了2.8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下降了11.07个百分点和12.07个百分点。两者资产总额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分别是16.2%和8.81%,分别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和0.57个百分点。
2011年末,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与垫款金额为9.5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6%,增速比上年降低5.71个百分点,降幅比2010年降低了9.29个百分点;主要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增速基本在15%-25%,大部分主要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增速较上一年仅下降2-3个百分点,增速降幅明显变缓。引起中小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贷款增速全面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央行继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连续6次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准备金存缴范围。这两方面都压缩了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另外,大部分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贷存比高于70%,超过了64.39%的行业均值,这进一步限制了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放规模。从贷款结构上看,个人类贷款占贷款总额虽然不及公司类贷款,但增速迅猛,其占比有所提高。从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类贷款结构上来看,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消费类、经营类及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占比上升。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深化,个人贷款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银监会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根据政策,小微企业贷款总额超过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将优先支持其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为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提供专项资金。截至2012年5月底,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累计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1600亿元。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也向银监会提交了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的申请。其中哈尔滨银行和兰州银行分别获批25亿元和50亿元的额度。
2011年末,中小商业银行存款增速基本在10%-20%之间。其中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5.92%,增速降低9.23个百分点,而大部分主要城市商业银行存款增速也降低了10个百分点左右。从存款客户类型来看,2011年末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增速比上年降低了15.38个百分点,个人类存款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48个百分点,致使个人类存款占比提高了0.58个百分点。从存款期限结构来看,2011年末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增速为6.69%,定期存款增速为20.96%,存款定期化特征明显。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股票等资本市场呈现下行趋势,而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上调,使得银行定期存款收益率增加。
2011年,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收入达5402.74亿元,同比增长38.33%,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29个百分点。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在30%以上,多家超过40%,其中包商银行增速高达67%。但大部分主要城市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出现回落。18家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中有11家增速低于2010年,其中5家增速甚至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2011年,12家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都有所下降,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和恒丰银行降至30%以下;但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由于风险拨备增加和分支机构扩张,其成本收入比有所下降;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大多也在45%的监管范围之内。
如下表所示,2012年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较上年均有所下降,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行总的不良贷款额较上年有所增加。从具体银行来看,12家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有6家不良贷款额较上年有所增加,2家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除北京、上海、南京、徽商、富滇等几家城市商业银行外,大部分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上升,除大连银行外,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2012年,农商行加强了对新增不良贷款的控制,同时通过处置土地等抵押资产清收不良贷款,资产质量有所提高。
2012年12家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总体有所提高,但绝大部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仍低于同期银行业平均12.7%的资本充足率和10.2%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具体来看,有4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有4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其中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幅度较大。2012年主要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和核心资本充足状况整体上要好于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有较多银行的这两个指标较上年小幅下降。具体来看,18家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中有4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有3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存在的风险及成因
1.信用风险及其成因
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但中小企业大多处在初创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企业两年内的市场淘汰率达30%,而四到五年的淘汰率将近翻了一番。高淘汰率使中小企业经营年限较短,缺少可用于抵押的资产,而且落后的财务制度建设无法产生可靠的会计信息。在中小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信息记录的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决策过程中的成本和难度将会大大提高。特别是服务“三农”的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由于农产品收成和价格的波动大且难预测,产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更加大。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经营稳定性差,违约风险识别难度大。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客户集中度以及行业集中度大,其整体信贷质量易受单一客户风险和行业风险影响。中小商业银行服务于区域或地方经济的特点,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易集中于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导致信用风险无法在各行各业中充分分散,因此易受行业周期或产业冲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小商业银行易受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容易将大量的贷款集中于政策支持型产业。面对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再加上中小商业银行本身信贷人员风险意识较弱,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小商业银行可能会与大型商业银行争夺大客户。虽然大客户会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收益,但它们所需资金相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资本来说较大,在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中所占权重过大,一旦违约,大客户的信贷资产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如果中小商业银行无法获得企业之前贷款余额的相关信息,导致多家银行对其重复授信,则会加大这种风险。据统计,顺德、江阴、吴江三家农商行前五大行业贷款占比超过了90%,顺德、武汉、广东南海三家农商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超过了50%。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特点,可能会加大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自2008起的三年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迅速。2011年,随着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异地设点监管的加强,城市商业银行新增异地分行迅速减少。城市商业银行脱离本地区进行异地经营,可能会丧失原来本地经营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而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经营,则对当地的企业缺乏了解,信息收集成本也将会增大。此外,如果城市商业银行没能在异地建立起良好的声誉,该地区的企业和居民对于异地城市商业银行的认同感一般不及本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因此在银行选择上一般会偏好于本地城市商业银行。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新设的异地分行势必在当地银行业处于竞争劣势。处于劣势的城市商业银行为了在当地生存可能会降低信贷门槛,进行非常规经营,从而导致信用风险增加。
2.市场风险及其成因
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汇率波动幅度增大。人民币汇率从盯住美元到如今允许单日最大2%的波动幅度,客观上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及其管理难度。随着中小商业银行(主要是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迅速发展,银行所持有的外币净资产不断增加,从而外币资产将面临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大。目前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已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这对银行资本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也已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这对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的状况确定不同贷款价格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相对基准利率的扩大增大了银行自主定价的空间,但同时也使银行资产负债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
根据银监会2004年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规定,截至2008年,我国国有银行、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和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对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且建立了市场风险内部评价模型。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业务范围相对较窄,银行资产除了贷款,更多的是银行间债券。相比于银行账户资产,交易账户资产少,银行缺乏分类管理的动机。自2008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持有更加谨慎态度,绝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资格,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缺乏风险对冲的工具。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中小商业银行对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主动性不强,划分滞后,造成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和风险资本计提缺乏合理依据。
中小商业银行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存在安全隐患: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交易、结算以及会计记录没能有效隔离,为操作人员的非常规交易提供了机会;由于中小商业银行专业工作人员较少,各个工作岗位无法进行定期轮岗;交易资金额度授权缺乏对被授权人能力和素质的充分考察,导致资金额度不足或超额;对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缺乏客观依据,考核指标与交易账户利润等同,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交易账户资产盲目扩张规模,忽视潜在风险。
3.操作风险及其成因
中小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够,操作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后,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及后两者,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认识:操作风险发生的机率小,存在侥幸心理;操作风险是基层部门的事,缺少专业的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和部门。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往往把操作风险就等同于操作性风险。而实际上,操作风险不仅包括由人在具体业务过程中操作引发的风险因素,还涵盖了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系统失灵、突发事件等相对客观的风险因素。
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首先,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没有专业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地监管。银行各部门信息交流少,操作风险管理无法相互协调,相互督促。其次,操作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起步晚,信息系统建设落后,操作风险识别、计量仍以定性为主,无法运用相关模型进行客观、科学的计量。最后,操作风险管理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往往是操作风险损失发生了,才去完善相关制度流程。
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未能有效运行。完善的内控是预防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我国“重人情,轻规则”的处事方式和官本思想的影响下,中小商业银行在具体业务操作上往往随机应变,业务操作流程形同虚设;中小商业银行分行和支行行长权力大而缺乏有效监督,一旦行长有违规操作的动机,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就无法避免,我国发生的很多骗贷案就是由于行长造成的。而相对地,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是对董事会报告工作的情况下,工作独立性差,有时即使发现操作过程中存在违章违规,出于利润动机和高层的压力,问题也没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1.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立法,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立法要重视对债权人债权清偿力的保护,确保企业在破产时对债务有足够的清偿力。增强法律条例的实际可行性,简化相关的法律诉讼流程,降低法律诉讼的成本,对于债务人恶意失信的行为要予以公正严厉的处罚,增加债务人失信违约的成本,从而减少社会失信违约事件的发生,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2.地方政府要加强社会担保体系、社会征信体系以及贷款保险制度建设
中小商业银行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积极政策推动地方担保机构的发展,在客户违约时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还款第二来源。征信机构充分利用《征信业管理条例》允许的信用信息采集方式,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为中小商业银行授信提供信息支持。大型保险公司利用其规模优势可以分散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向保险公司投保,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产业风险。
3.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严格控制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审批
监管过程中要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有效区分,实行有差别的监管。对于那些交易账户资产较少的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暂时不要求其对账户进行区分。而对于交易账户资产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交易账户资产具体规模限定其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范围和规模,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能力。
4.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框架,重点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明确股东大会和董监高各自的职能以及权责,构建一个职责清晰、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安排部门和岗位,对于每一个岗位都应制作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及其所涉及业务的操作流程,对不相容职位要进行有效隔离,实行轮岗制度。
5.中小商业银行要强化银行经营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激励机制
银行在招聘任何岗位职工时,除了考察应聘者的胜任能力外,要重点考察其思想品德状况。各部门、各工作人员在从事银行各业务时都需要强化风险意识和银行稳健经营的理念,不冒进,利润和风险并重,业务部门和风险部门并重。寻求恰当方法衡量风险部门对银行经营的贡献,而不是完全参考银行利润,建立风险管理绩效和激励机制。
6.中小商业银行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或培养风险管理方面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向国内外同行学习风险评估的方法,设计符合中小商业银行特点的风险计量模型。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注重相关数据的搜集和处理,为量化管理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郭伟.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2]褚晓丽.新形势下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商,2012(18):123-124.
[3]郝健龙.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2.
[4]吕彦.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控难点及监管建议[J].金融发展研究,2008(9):73-75.
[5]洪楚.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划分与市场风险管理思考[J].时代金融,2012(21):151-15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银行转型战略
历史上的甲午之年都是不平静之年。同样,2014年的甲午之年对我国金融市场而言同样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的9月20日,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成为美国股票市场历史上最大的IPO,预示着互联网电子商业模式将以更快的速度席卷我国城乡各地,对传统银行业冲击最大的P2P互联网金融模式将推动传统银行加快改变经营和盈利模式的进程;11月17日,上海证券市场“沪港通”正式开启,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把存款利率上浮幅度从2013年的1.1倍扩大到1.2倍,预示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已经提速; 11月30日,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存款保险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标志着解决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破产、兼并问题的方案即将出炉。在国家经济、金融改革等诸多变革因素的影响下,传统银行业只有通过战略规划调整实现快速转型创新,才能在金融改革的大浪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财务影响以及各类银行的竞争优、劣势等方面浅析中小银行应当选择的转型战略。
一、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财务的主要影响
传统银行业的经营利润主要来自经营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其盈利公式可以简化描述为:银行利润=资产(贷款)规模×利率-负债(存款)规模×利率-经营费用。在互联网金融冲击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上述银行利润的会计要素将发生重大变化,深度影响未来银行利润的变化趋势
1.存款利率易升难降,整体呈上升趋势
发端于2013年6月的“余额宝”吸引了广大民众将“零用闲钱”归集存放变成准定期的高利率存款,迫使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14年初纷纷推出类余额宝的理财产品,强力对抗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款的分流。在两力角逐下,银行的资金成本快速上升,突出表现为:利率最低廉的活期存款转化为准定期的存款,利率较高的定期存款通过理财产品的演化变成更高利率的负债。据统计,福建、湖北、青海、黑龙江4个省份的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2014年的存款平均利率比2011年上升了27.59%,净利润增幅同比平均下降了20%以上。
2.贷款利率易降难升,整体呈下降趋势
在存款利率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大部分商业银行基本采取了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上浮比率的应对策略,以保证有足够的利差空间完成利润考核指标。但互联网金融方便、快捷、廉价的融资方式打破了银行垄断经营金融媒介的局面,银行贷款利率难于保持高位,在利率市场化后期,金融竞争更加激烈,贷款利率必然处于下行态势,且下降幅度将超过存款利率的上升幅度,存贷款净息差将快速缩窄。例如,福建、湖北、青海、黑龙江4个省份的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2014年的存、贷款净息差平均比2012年下降了19.55%,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上升幅度9.5个百分点。据专家预测,到2015年,全国银行业整体净息差将比2013年缩小0.2―0.5个百分点,在全面实行利率市场后将再缩小0.5-1.0个百分点,一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经营亏损的局面。
3.经营费用上下波动剧烈,整体震荡上行
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存、贷款业务的分流以及银行间的同质化竞争,各家银行不惜血本,纷纷加大计算机软硬件投入和加快社区金融便利店的布设以及提高金融人才的招聘薪酬,固定投资成本和人力变动成本将随着业务竞争的激烈程度而剧烈变动,而且呈现水涨船高的态势。例如,福建某城市商业银行近三年投入软件开发、升级的费用高达2.7亿元,占每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接近10%,比一般年度的投入比例高出5个百分点,管理费用显著上升。
4.银行经营利润快速下降,股东分红压力急剧上升
多数银行目前的资产75%以上集中在贷款业务,负债80%以上集中在存款业务。在贷款利率下降以及存款利率和管理费用率双上升的三个会计要素作用下,银行的经营利润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股东分红压力急剧上升。例如,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期间,16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利润增长率从28.95%下降到10.64%,股金分红不及投资者预期而出现股价跌破净资产的现象经常出现。
二、县域中小银行的特殊经营压力
以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县域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上是以县级法人机构为单位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人均业务规模小、保本点高、业务机构单一等先天性竞争劣势决定了其抗财务风险能力明显低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面临特殊的经营压力。
1.县域银行机构快速增设,同业竞争加剧。
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行跨区域增设机构明显增多;村镇银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在全国县域遍地开花;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经营重心下移县域;小额贷款公司及其他融资性公司也大量组建。如:福建、湖北、黑龙江三个省在2012年、2013年期间县域共新增银行机构292家。僧多粥少的格局拉低了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
2.业务结构单一,新业务利润增长点较少
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县域中小银行的新业务准入监管较严,如理财业务、外汇结算、融资业务、票据承兑与贴现业务等只允许规模较大、监管评级较高的中小银行开办,大部分小规模的县域中小银行未能获得新业务开办权,90%以上的业务收入集中在贷款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到5%,单一的收入结构严重影响了未来业务的竞争能力。
3.大额建设费用摊销面窄,基础运营成本较高
当前银行业最大的投资成本可以说是IT建设成本。要保持一家银行正常经营、管理的软、硬件系统至少要100个以上,需要培养一大批计算机开发、维护人员和购建严密的灾备系统才能保证24小时业务不间断运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总行开发、全国各地分支机构分摊共享的机制可以摊薄高昂的IT建设费用。县域中小银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有的IT建设费用只能靠本机构自行消化,单位固定成本远远高于大型银行。据某家县域银行测算,该行每笔结算业务分摊的IT建设费用高达2元以上,导致资产利润率低于同行的50%以上。
三、中小银行的转型战略
中小银行虽然不具有大型银行的规模优势,但具有贴近市场、灵活经营的优势,加上丰富的人缘、地缘、亲缘等资源,通过实施转型创新战略,能够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中保持差异竞争优势。
1.细分城乡市场,巩固和提升贷款议价能力。
城乡个体工商户、居民、农户对贷款的需求金额不大,对利率不敏感,但要求贷款审批快,满足随贷随用的需求。而县域中小银行的营业网点遍布城乡各地,对市场反应敏捷、授信决策链短,能够满足小额、快速的个人融资需求,较高的贷款利率能够被接受。因此,县域中小银行应逐渐淡出大型银行密集的城市红海领域,转向大型银行难于触及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的蓝海领域,进一步细分市场,做好个性化授信服务,保持较高的贷款定价权,维持适当的利差空间,为消化其他财务费用打下基础。
2.抢抓改革机遇,提高市场份额
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看似对中小银行不利,但中小银行却可以化危机为商机,通过发放灵活便捷的小额贷款获得较高的贷款收益率,腾出一定的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从其他商业银行吸引50万元以下的存款资金,抓住城镇化建设的有利商机,做大存贷款基数,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稳固和拓展城乡个人存贷款市场,保持稳健的盈利能力。
3.取得政府支持,用好用活优惠政策。
从2009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对中小银行的扶持政策,如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村镇银行按贷款平均余额每年给予2%的补贴,对农村信用联社的股金分红所得税减半征收等。中小银行应用好用活这些优惠政策化解经营风险,减轻财务负担,集中优势资源投入软硬件建设,提高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为经营转型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撑。
4.抱团取暖,发挥小法人大系统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微型企业 滇西
微型企业一般是指投资在5万元左右、从业人数在5至1c人(有的甚至1至2人)的“迷你”企业,经营项目以劳动密集型、工艺加工型及社区服务型居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都属于微型企业。近几年来,在宏观经济政策、法律和“三农”问题不断改善的大背景下,滇西的微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在活跃市场、方便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滇西要在未来保持健康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微型企业有更快的发展。而刘明康(2006)认为,目前微型企业发展仍面临严重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融资难。对于滇西的微型企业来说也不例外,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滇西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阻碍滇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利于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云南省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见表1)2008年的数据表明,金融机构对私营及个体贷款总额还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2008年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的贷款额占工业贷款总额的6.84%,占商业贷款总额的18.86%,而私营和个体企业大多属于微型企业,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滇西微型企业贷款的情况亦是如此。这与微型企业对GDP的贡献不成正比例,如果金融机构自身不对微型企业的贷款难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必然会导致微型企业的畸形发展,从而恶化滇西微型企业的生存环境。
一、滇西微型企业选择银行贷款的必然性分析
1、微型企业向银行贷款的内部特点
微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是短、频、快。如果为了短期资金缺口而到资本市场融资,成本太大,收益太小;如果选择银行贷款,则融资成本低。从微型企业的贷款需求看,企业资金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加之其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微型企业需要的是一种可靠且大量持续的资金供给,而具有这种特点的金融产品只有通过银行贷款才能获得。民间融资、内部融资都是无法满足其要求的。从信息特点看,微型企业的各方面信息不具有“公开性”,与要求公开信息的债权股票融资相比,银行的私募性质正好满足了微型企业对自身信息的保密性要求。
2、微型企业向银行贷款的外部环境
从政府层面讲,自2005年4月的微型企业融资国际研讨会开始,不论是政策上还是技术上,国家均予以微型企业信贷有利的环境。2005年8月颁布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提出了商业可持续的小企业贷款模式;2005年11月23日,国家开发银行与内蒙古包头商业银行、浙江台州市商业银行分别签订了《微小企业贷款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国家开发银行正式启动了“中国商业可持续微小企业融资项目”,同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微型企业贷款领域的技术培训。
从银行角度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正面临在“红海”中拼杀的局面,外资银行的抢滩、融资方式的转变都使其面临尴尬。若要在信贷业务上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有必要开启“蓝海”战略,寻找新的目标客户、新的市场领域,而这个新的客户和市场便是微小企业。同时,工商银行在2007年的小额信贷领域已提供了成功的实践依据。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论从微型企业的角度考虑,还是从银行和政府的利益出发,微型企业、银行及政府之间合作的结果是互利,而实际上,尽管客观环境有所改善,但在滇西普遍存在的现象仍是:微型企业得不到银行的贷款,银行不愿意放贷给微型企业,政府不能灵活解决银行与微型企业间的问题。究其原因,即在微小企业和银行的博弈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二、微型企业向银行贷款难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在微型企业向银行贷款中,信息不对称是相对于微型企业和银行而言。与银行相比,微型企业占有信息优势,能够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企业内部信息,是一阶信息,而银行通过有限渠道了解到的微型企业信息则是二阶信息,是不完全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事前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逆向选择;二是事后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
微型企业和银行间的事前不对称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微型企业“硬信息”,二是有关微型企业“软信息”。微型企业的“硬信息”包括会计信息、资本运营信息、预期收益信息等。而且大多数微型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财务制度不健全,与《贷款通则》有关条款所要求的贷款条件差距大。同时,微小企业经营灵活,经营业务经常发生变化,因此银行难以通过企业财务报表、银行资金账户等方式迅速、有效地收集企业的信誉、财务、业务状况等信息,更难以像对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贷款那样从公开媒体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
可见,银行对于这两类信息的掌握都处于劣势,企业的“硬信息”虽然是一种可以用数据和书面资料反映的信息,但银行还是无法可靠地取得,而且}艮多数据和书面资料并非真实的。例如,有的微型企业使用两套账,对付政府部门的是一套账,自己进行会计核算的则是另外一套账。对于软信息,银行很难在第一次放贷或短时期内了解到。
微型企业和银行间的事后信息不对称表现在:在双方签订贷款合同后,企业追求预期收益最大化,利益的驱使会使中小企业特别是偏好风险的企业,更倾向于投资风险较大的项目。例如企业得到资金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银行不希望看到的高风险活动。这种贷款后的双方信息不对称,会造成“道德风险”。银行基于对期望收益的考虑,在对风险不能把握的情况下,采用提高利率的措施,结果是,诱使借款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道德风险行为仍然存在。
三、解决滇西微型企业和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技术路径
1、微型企业要改进传递有效信号的基本技术
(1)在“硬信息”的传递方面,首先,要完善财务制度以建立财务信息披露机制,这就要求微型企业一定不能缺少财务管理人员。其次,通过政府强制手段提高微型财务人员的技能(尤其是村级财务人员)并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对财务人员颁发资格证书,无证人员不得担任财务岗位。最后,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对企业各种项目的计划和管理要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做好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准备。
(2)在“软信息”的传递方面,企业主要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在和银行谈判的过程中注重技巧,让对方(银行)清楚地知道本企业的优势,以一个领导者的个人魅力让对方了解自己、了解企业,在双方重复博弈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信任。
与微型企业获得资金后所得到的投资收益相比,上述两项
成本应该是相对低的。但任何一个微型企业要想让自己和众多的竞争者区别开来,还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而究其根源,一个微型企业要发出成功的信号,必须增加其实力,包括“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方面。
2、银行要掌握适用于微小企业的信贷技术
微贷业务和传统银行业务不同,它需要业务员去市场上寻找客户和潜在的客源,同时需要对微型业主进行全程的沟通和了解,了解他们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所在地的客源等。因此,银行在控制风险上就需要对微贷业务员有一整套的管理、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在这一机制中,要考虑两类风险: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风险、银行和信贷员的之间风险,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培训提供给微贷员有效的信贷分析技术。如美国小企业贷款的新技术:业主信用评分法,即根据小企业业主的个人信用记录,由计算机统计模型软件进行自动评分,以分值的高低作为贷款决策的基本依据。小企业信用评分依据可以包括业主的月收入、债务余额、财产、就业情况、住宅所有权及以往坏账、欠账等,以及一切能的企业信用资料。
其次,建立信贷员正向的激励约束机制,信贷员的收入既与其新发展的客户数量和发放的贷款笔数有关,又与其名下的贷款质量相关。这样信贷员会设法准确掌握并深入分析微型企业的一阶信息。
最后,要强化内部审计。微贷业务依赖于信贷员去获取和处理信贷决策所需的信息,决策人员难以证实其真实性,因此,银行强化内部审计可以识别程序和流程上的缺陷及信贷员的道德风险。
3、政府要加强金融创新的力度
政府在银行与微型企业之间起着关键的作用。政府不断地进行金融机构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可以提高银行对微型企业贷款的效率,也可以保证贷款的质量。
首先,政府应出面完善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促进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由于微型企业本身的资产情况与银行的发放贷款体系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政府建设的信用担保体系为微型企业提供融资中介。
一、*区金融机构及小额贷款机构的现状
(一)区域内金融机构现状
通过区金融与相关部门对辖区金融机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其基本情况为:驻辖区银行金融单位19家,网点布局187个,其中:中国人民银行1个,工商银行31个,建设银行33个,中国银行16个,农业银行6个,国家开发银行1个,交通银行8个,富滇银行19个,农村信用合作联社33个,广东发展银行2个,华夏银行6个,上海浦东发展银行3个,招商银行3个,中信银行3个,光大银行5个,民生银行1个,深圳发展银行2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2个。
(二)区域内小额贷款公司现有数量及放贷情况
“*区小额贷款公司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区金融办积极主动配合省市部门做好小额贷款公司招标资格预审工作,共审核投标单位9家,最终成立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市*区和谐小额贷款公司和*市*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经营情况如下:
1、*市*区和谐小额贷款公司
该公司注册成立于2009年元月7日,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截至3月31日,共贷出款项12笔,金额1026万元,严格执行国家相关金融方针和政策,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作为常规融资渠道的补充,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针对小企业“短、频、急”的特点发放小额贷款,以解小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为其提供一个合法、快捷、有效的融资途径,将为*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公司开业以来截止5月12日,累计发放贷款1313万,其中涉农贷款12笔,金额813万,占比为61.91%,中小企业贷款3笔,金额300万,占比为22.85%。
2、*市*区*小贷公司
该公司经批准于2009年2月27日成立,注册资本金5200万元,3月3日正式开业,自开业以来,该公司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严格审批和发放贷款,截止5月12日,共累计发放贷款3190.5万元,其中,支农贷款占比为62.79%,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为8.20%;累计收回贷款400万元,贷款收息率为100%,不良贷款率为0,各项业务平稳发展,但在近2个月的运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团难。
两个小贷公司贷款主要发放方向为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小企业贷款,用途主要是种植业方面的树苗采购、养殖业的鱼苗购买,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以及少量的个人贷款,在贷款方式上主要采取私人房产抵押、担保、个人担保和应收账款担保几种方式。利率按照要求都控制在基准利率的0.9倍到4倍之间,主要集中在3.5-4倍之间,从前期已发生的款项分析,支农方面的贷款利率水平相对较低,月利率在4-10‰之间,而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则利率水平相对较高,月利率基本为16‰。同时,和普通银行贷款相比较,贷款期限主要集中在3个月以内。
从两个试点小贷公司成立以来的经营情况来看,均能认真执行对贷款发放方向、利率水平的监管要求,也未发生吸收社会存款的现象,至今经营状况正常。
二、*区小企业及涉农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全区个私企业户数近32000户,占全市个私企业户数的13%左右。其中:个体工商户近25000户,私营企业近7000户。
通过相关部门的了解与数据分析,全区中小企业与涉农企业有如下特点:
一是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缺乏龙头企业。我区小企业、非公经济虽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沿海地区,特别是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经济总量、税收贡献、企业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并且由于我区非公经济起步晚,基础差,自我积累能力较弱,对技改和新产品开发的投入不足。突出表现为产品科技含量低,名特优拳头产品少,自主名特优品牌少,大企业、大集团少。因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仍不够强。
二是行业分布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区的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受地理位置、可用土地的制约,一直以来都以传统的商贸业、餐饮业为主,虽然区划调整后地域面积扩大,但商贸业仍然在全区的非公经济总量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全区非公经济过于集中于批发、零售、餐饮行业,而从事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型企业较少,产业结构的比例不够合理。中心城区与城郊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较突出。
三是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制约广大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以后,中央明确指出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非公有制企业要一视同仁。但由于国有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变,加强对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的防范,而个体私营企业又难觅资产雄厚的担保者。尽管近年*区也成立了融资担保公司,但由于僧多粥少,并且担保条件过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真正能够得到银行贷款支持的企业并不多。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更是步履艰难。资金短缺使一些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不能及时上马,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四是非公企业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从总体上说,我区非公有制经济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低,盲目发展,急功进利,在宏观调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陷于困境;同时,由于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理念、诚信的规范化、制度化尚不健全。这就难于对企业做出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评估,给政策的有效执行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小额贷款资金供给与需求现状分析
对于小企业和涉农企业而言,由于基层金融格局的失衡,造成了贷款资金的需求一直与各类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资金供给存在较大矛盾。
(一)网点分布上的失衡。四大国有银行先后逐渐淡出了农村市场,而市场上的股份制银行考虑到管理能力、风险控制和成本因素,往往在城郊结合部设置少量的点做零售业务,不涉足对公贷款,农村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而许许多多的小企业考虑业务性质和成本因素,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经营场所基本上座落在城郊结合部甚至农村,这样的现实造成了企业与银行在服务对接上的极度不对称。
(二)资金需求与供给上的失衡。近年来,随着金融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各大商业银行出于规避风险,提高利润和降低不良资产率的需要,在从事贷款业务方面对于贷款对象、贷款项目往往“嫌贫爱富”,“重大轻小”,从贷款结构上看,又主要集中于中长期项目贷款,对于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增量较小,造成在城郊结合部、农村区域资金供给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三)涉农贷款管理较难。各大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支持主体,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涉及农村的,主要是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实际工作中,支农中存在诸多困难,制约了支农工作的正常开展,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信社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其难点主要集中在贷前调查实施、贷款风险规避、贷款担保落实、贷款责任承担、贷后管理、贷款催收、收贷效果几个方面。
四、两家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困难
目前,两家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状况正常,但据其反映,面临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
(一)税负较重收益偏低。尽管小额贷款公司从事金融服务业,但性质上并不属于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工商企业来纳税。这就是说,小额贷款公司要负担5.56%的营业税及附加,25%的企业所得税。如以一家注册资本规模为5000万元、可融资规模为2500万元的公司为例,如果能保持全年85%的资金使用率,按照平均15%的利率,全年利息收入为956万元,需缴纳53万元的营业税及附加,再去除120万元的人员成本、130万元的房租等,另有2500万元融资的年利息,需133万元。不仅如此,小额贷款公司还需提取1%至3%的坏账准备金,如按1%提取即68万元。照此计算,这家小额贷款公司可得利润为452万元,再扣除25%的所得税113万元,企业最终的净利润仅有339万元,资金年收益率为6.78%。就算按照资金100%的使用率计算,收益率也只有7.8%左右,比传统的制造业还低。”因此按照目前的情况分析,小额贷款公司在未来1-3年难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只贷不存难引“活水”。融资难、成本高。“只贷不存”,造成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紧张,流动性也大打折扣。根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向两家以下金融机构融入不超过注册资本50%的资金。但事实是,受限于“非金融机构”的身份,他们融资不能享受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相反,只能依照企业贷款利率,从大银行“批发”贷款额度进行“零售”,从中赚取“利差”。这样一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的显性和隐性成本均偏高,转而增加“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而目前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尚未有哪家银行出台关于小贷公司贷款的政策,小贷公司若需要贷款同样面临提供担保或抵押的难题,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融资渠道的不通畅,将直接影响到融资规模和应有效能的发挥。
(三)征信缺位风险难控。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争取的多是一些银行不愿做的客户,通过信用担保、房产再抵押等创新的方式进行交易,潜在的坏账风险要高得多。加之征信体系的缺位,小额贷款公司在规避风险上自身也有着“先天不足”,由于不属于金融机构,还未加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小额贷款公司无法获得申请贷款的企业以往的诚信记录。因此每做一笔业务,小额贷款公司都要多花很多精力,对客户的社会背景等详加调查。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公司风险控制的难度。
(四)业务创新受政策条件制约。小额贷款公司为拓展市场力图在业务创新方面做积极尝试,但在办理业务中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是如对采矿权开采抵押的问题,据了解未在*省国土资源局备过案的银行一律不得办理抵押登记,若要通过备案必须具有采矿资质的认证。很多银行尚未取得该项资格,小贷公司就更不易了。二是小额贷款公司在办理抵押物抵押登记时需要做二次公证、手续麻烦、延误时间降低效率。三是小额贷款公司的本金和利息的回收受到基本结算账户的制约,对其客户的贷款项目派生的存款,以及同城票据交换等条件尚未解决,也制约其业务发展与创新。四是受跨区和超限业务额度的限制,也制约着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五、*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规划的建议和意见
从区域内金融机构的数量、前期已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情况和区域内中小企业、涉农企业的特点来看,中小企业与涉农企业发展所带来的融资需求与现有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矛盾分析上来看,我们提出以下区域内小贷公司发展规划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一)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数量。由于商业银行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限制,短期内希望有较大政策突破和依靠金融产品创新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在小企业、涉农企业的资信评估、授信、抵押担保、发放周期上较难实现突破,因此,适当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相关方面的供求矛盾,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同时,小额贷款公司数量的增加,可以在小贷公司之间、小贷公司与银行之间形成竞争,一方面提升小贷公司的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另一方为银行融资提供借鉴。因此,我们提出:在未来几年内继续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新增多家小额贷款公司。
(二)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由于小贷公司只贷不存,资金来源成为其规模扩大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问题,同时,其资本金规模也相应限制了其服务能力的规模。因此,一方面,对于新成立小贷公司,我们应该优先考虑注册资本金大的企业参与;另一方面,对于已成立的小贷公司,我们要鼓励他们增资扩股,不断扩大资金本规模。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与规模问题。按照《*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主要服务对象都作了明确规定,比如“贷款的投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向‘三农’发放的贷款不得低于贷款总额的50%”,“为广大农户和小企业提供短期小额贷款服务”等等,因此,就其服务对象而言,已确定为:小企业和农户,而两者中涉农企业与农户发放贷款必须要过半。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对于经营范围与服务对象上的考虑主要问题集中在支持的方式和程序上,即: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介入到农村生产生活;如何创新产品有效填补银行在支农方面的不足;如何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灵活经营,拓宽放款渠道、简便贷款程序;小贷公司如何与农户、小企业进行有效沟通,政府相关部门其中的定位与作用等等。
我们的建议是:
一是通过与小额贷款公司的积极对接,提供相关信息,把中小企业、农村投资需求及时反馈给公司,通过经贸、工商联、就业、农业、林业、水务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探索,找准需求,发现小贷公司的经营切入点,这样,公司的服务对象、贷款规模才能有较好的拓展。
二是积极向省市反映,争取给予政策扶持。结合小贷公司实际困难,积极向省市反映如下情况:
1、一方面政府应结合小额贷款公司予以更多政策扶持,并促使其经营模式尽快成熟,降低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在严格监管、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杠杆率,并协调银行对一些资质好的公司给予同业拆借优惠利率。
关键词:小额信贷;格莱珉银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我国自1993年开始引入小额信贷,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国小额信贷总体来说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以民营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民营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受限制,所以占的比例不大,如温州亿兆小额贷款公司,禾本小额贷款公司。
第二种是以村镇为主的农商银行,农商银行近几年迅速发展,在小额信贷中比例日渐壮大,比如平安普惠。
第三种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小额信贷模式。商业银行开创出一系列新型小额信贷业务,比如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等,旨在帮助穷人改善环境,而且由国家政策重点扶持,这类小额信贷机构占了极大的比例。
一、我国小额信贷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自然、历史与经济发展等缘故,一些省份和城市依旧脱贫。虽然小额信贷在我国发展迅速,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了显著的效果,但小额信贷仍存在贷款利率高,覆盖面不广等、资金来源有限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小额信贷机构缺乏经营的可持续性。
(二)我国小额信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小额信贷认识的局限性
中国的小额信贷起初是借用外国的经验,我国小额信贷只以扶贫为主,注重农村的发展。专家表明,我国小额信贷被单一地认为扶贫工具,而忽略了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可持m性发展,所以导致众多小额信贷因为资不抵债而纷纷关闭,只依靠捐助和政府资金,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小额信贷受到政府较严格的监管
(1)小额信贷融资受限
国际上小额信贷适应市场规则,因时因地而异,而我国小额信贷大部分机构受到政府的干预,极大的限制了小额信贷的自由发展。因为小额信贷机构无法获取合法的金融机构的地位,无法吸取存款扩充资金,也不能向银行贷款来扩充业务。资金来源是由国际组织和一些政府的扶贫贷款。然而,只依靠国际上的捐款与贷款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小额信贷利率受限
小额信贷机构必须要通过政府的审批,信贷利率受政府严格的监管,政府为了减轻贫困人群的还款压力,规定小额信贷利率不能高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作为一个福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宗旨是这样没错,但是,盈利性的小额信贷机构,较低利率的小额信贷,无法弥补经营成本,导致小额信贷机构纷纷关闭,无法长期开展小额信贷业务。
(3)小额信贷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很多小额信贷公司就是因为产权结构不清晰,所以导致了公司管理混乱,效率大大降低,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贷款挪用的问题。部分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不明确,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与银行形成错位竞争。
二、国外小额信贷发展的模式及经验
依照是否以盈利为目标, 小额贷款可分为福利性小额信贷机构与制度性小额信贷机构。最成功的典范就是格莱珉银行模式(GB)和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I)模式。
(一)格莱珉银行模式
格莱珉银行于1983年正式成立,其所有权的92%由会员拥有,8%由政府所有。主要向贫困农民尤其是妇女提供存、贷款、保险和技术培训等综合业务,享受政府的免税优惠政策及法律支持。它通过整存零贷、五人互助小组模式、共同救济基金、随机回访和贷款人培训等一整套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来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其特性有以下几点:
贷款目标群体是以穷困人民为主。格莱珉银行主要致力于帮助穷人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其服务对象是贫穷、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且有资金需求但得不到金融帮助的阶层,尤其是农村贫困妇女群体(约占95%)。
格莱珉银行资金来源最早是来自于创立人,后来有国际上的援助资金,但是仅仅靠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格莱珉银行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刺激、鼓励成员储蓄,为银行的经营提供了更多的资金。通过对成员的培训增强其储蓄观念和理财意识,并通过支付较高的利率吸引成员的小额存款。
格莱珉银行具有独特的组织系统,实行“小组担保机制”。格莱珉银行组织系统由银行自身组织机构和借款人组织两部分组成。格莱珉银行与其他银行不一样的地方是GB在支行后还有下一级营业部:乡村中心。乡村中心定期举行中心会议,会议主题十分广泛,包括商讨某一小组成员的贷款计划和还款安排、发放新的贷款、收取还款,还包括有关生产技术及经验的交流等。中心会议提供了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并且有利于掌握各会员小组的经济发展动态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发现相关的风险。借款人组织分为二级:会员小组和会员。乡村中心和借款小组是乡村银行运行的基础。以小组为单位成员互相担保,每组由五位情况相近非亲戚的成员组成,五位成员相互制约,互利互助,如果一个成员不还贷款,那么将无法再次贷款。大概7个小组可以组成一个交流大会组织,定期开展会议,报告小组内财务情况,分享就业经验,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偿还率。
贷款程序简便,贷款机制不断创新以提高还贷率。格莱珉银行的小额贷款额度一般在100美元至500美元之间,都是无抵押借款,但是对借款人资金的用途有所限制,必须用于规定的方向。贷款程序简便,并且贷款实行分批分期实行动态信用额度的贷款,还款方式为分期还款,为的是提高偿还率,对于遵守规则、按时还贷款的人员,实施继续贷款制度,并给予一系列优惠。
(二)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I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致力于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以盈利为目标,注重小额贷款机构财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它是一种正规金融公司运作小额信贷的典范。BRI总行对央行与财政部担当,下设地区性人民银行、下层银行与乡银行。乡银行是最基础运营的单位,乡银行能自行运行一些贷款基础事项,比如回收和发放贷款,核算贷款和创新贷款方式,减少了贷款程序的繁杂。
BRI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的储蓄,为了吸引小额游资,推出了存款激励机制,存款越多,利率越高。与格莱珉银行不同,贷款者以个体的形式直接申请贷款,不需要组成担保小组,但个人需要提供不低于贷款额度的担保品,不过抵押品的范围很广泛。还款机制十分灵活,可以按月、季度、半年三种方式分期还款。为了促进还款率,也对借款人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按时还款者,会退还一些利息作为鼓励,BRI不仅对贷款业务有所创新,也针对员工做了一系列措施,公司采取员工奖励制度,即将公司盈利的10%奖励于员工,这样更激发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一般来说,在BRI存款利率是和存款金额成正比,所以深受居民们喜爱,因贷款利率远大于存款利率,所以BRI银行实现了收入能弥补成本,并通过利润的深度和广度继续扩大业务(胡秋灵 , 张苏凤 ,2010)。另外,可以提升内部环境,优化公司配置,来降低成本,减少一系列不必要的支出,可以更好的实现BRI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国外小额贷款的经验总结
1.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
各国的小额信贷有所差异,主要包含正规金融公司形式、非政府公司形式、金融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综合形式、乡银行形式、社区合作银行形式和福利基金组织形式。如何选择最适合国情的小额信贷,都必须结合经济体制和金融发展状态充分研究和考虑,选出适合本国的小额信贷发展形式。比如BRI利用存款作为贷款资金,利用利差来弥补成本,完美的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
2. 良好的小额信贷外部环境
(1)各国对小额信贷发展均采取支持的做法
一国政策对行业机构有相当大的影响,好的政策能保证平稳发展,小额信贷也是如此,小额信贷能很好地改善农村经济,所以大部分国家都是给予全力支持,并给与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优惠和资金捐助。
(2)加强小额信贷监管,控制小额信贷风险
一般认为,小额信贷需要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利用银行再贷款来作为自有资金放贷,然而吸收公众存款和再贷款需要一定的监管才能不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根据小额信贷机构的类型确定监管的程度,要分析小额信贷机构的存款状况,资金状况,贷款状况,服务效果,以及对小额信贷的监管成本等。
(3)对小额信贷的放贷利率采取标准市场化
放宽对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贷款利率需考虑公司的运营成本。小额贷款额度小、成本高、还款期限短,这一政策也保证了有钱人不来贷款。所以,要想小额信贷能更好的发展,就得实行利率宽松制度,当然利率也不能太高,不然会加大穷人的负担。
三、实现小额信贷机构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急需相应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中国的小额信贷机构面临资本短缺,经营缺乏可持续性。国际上的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为我国提给了有利的经验和借鉴。
(一)重新认识小额信贷内涵
国际上的小额信贷机构可以为盈利性的也可以为非盈利性的。在企业理论中,传统的观点是建立在企业决策过程完全理性和有效市场的前提下,它认为公司的功能是经济性的,企业如果不把升值与扩大作为目标,是没办法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生存的。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一定要保证小额信贷机构合理的利润空间。
(二)小额信贷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小额信贷面对的问题都和政府过度干预和管辖有关,直接造成小额信贷利率低,资金来源困难,小额信贷进入我国市场审批难等影响,深化改革应根据促进小额信贷机构发展、放宽利率、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和适度税收优惠等政策。
1.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小额信贷资金来源
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因为中央银行规定只能用自己的资金来放贷,所以我国小额信贷只能贷款不能吸收存款。虽然中央银行是为了降低风险,防止市场乱套,但是小额信贷不能吸收存款这一政策,相当于断了小额信贷的后路,让小额信贷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相当大的难度。通过准入资格和监管可以对小额信贷进行风控吸收公众的存款。
2.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利率也要遵循市场化原则
按企业常理来说,利润大于成本才能开展下去,对于小额信贷业务也是如此,只有放贷获得的盈利大于经营成本,才能进行正常经营。由于小额信贷的管理成本大于银行贷款的成本,所以覆盖其营业成本的利率一般要大于正式金融公司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于急需资本的穷困人群与小型公司信用级别较低,其借款成本本来就应该高于其他具有良好信用的客户。根据以上分析,小额信贷应该随着市场的变化自由浮动。
3.加强规范和监管是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必要保证
根据国际惯例,我国应实行审慎制,给予小~信贷明确的金融地位,有利于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管,鼓励小额信贷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金融创新,开创多元化小额信贷机构,降低市场风险,促进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
(三)小额信贷自身内部改进
1.完善小额信贷内部机制
首先是要建立清晰的产权结构。只有在公司的产权结构清清晰晰,公司才能更高效的运行。其次是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以及信息管理制度,尤其是信息管理制度中的信息监督制度,信息监督制度能很好的跟踪客户贷款信息,做好风控,能极大的提高还款率。
2.实行更加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
通过网络和拜访小额信贷公司,了解到小额信贷的特点和运作方式,本人觉得小额信贷应着重把资金提供于创业方面的贫困人群,因他们能很大的提供就业岗位,带动经济。主要做好“银行不做、银行认为风险大不做”的业务。
参考文献:
[1]吴晓灵,焦瑾璞.中国小额信贷蓝皮书( 2009 -2010)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陈亚玲.国内外小额信贷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
[3]易超.印度尼西亚小额贷款的发展现状分析[J].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4]刘西川,金铃,程恩江.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扩展穷人的信贷市场――中国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06(8) : 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