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贷政策范文

企业信贷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贷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贷政策

第1篇:企业信贷政策范文

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一般企业的发展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企业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信贷需求也有所不同。

我们经常说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具有“短、频、快”的特征,但却很少关注这个特征的源头。

工具篇――“五力模型”

分析企业不同阶段的特征,我们需要引入“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麦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分析模型,可以有效地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

“五力模型”,顾名思义,即将五种力量汇集在一个简单的模型中。五种力量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现有的竞争。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影响一个企业竞争者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价格,降低所提品或服务的质量(以此分享买方的盈利)。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与供应商一样,购买者也能够对企业盈利造成威胁。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上游厂商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单个上游那里购买商品。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潜在进入者通常带来大量的资源和额外的生产能力,并且要求获得市场份额。除了完全竞争的市场以外,潜在进入者可能使整个市场发生动摇。

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是指那些与企业产品具有相同功能或类似功能的产品,如糖精从功能上可以替代糖,飞机客运可能被火车动车替代等,替代竞争的压力越大,对企业的威胁也越大。

现有的竞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五力模型”对于我们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特征很有帮助。我们结合该工具分析一下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特征,以及商业银行如何运用合适的产品予以匹配。

策略篇――企业生命周期

与产品选择

在从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有时候上门作客户调查时,会发现在同样的区域、同样的行业,规模也差不多,但企业的整体面貌却差别很大。有的企业管理有序、欣欣向荣,员工干劲十足,有的企业却组织混乱、纪律涣散,这些都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初创期。往往是企业主由于有了一笔资金,或者由于掌握了核心技术,或者是由于以往的工作背景而拥有了一些稳定的客户群,或者只是有了一种创业冲动而开始的经营创业之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往往采购原材料都需要现金结算或者其他较为苛刻的结算方式,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很强;另一方面,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刚进入市场,要站稳脚跟,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采用优惠的销售条件,货到付款甚至是赊销方式在该阶段的企业中比比皆是。作为市场中的一个新进入者,在与当前市场中的“老前辈”们进行肉搏战时,几乎不占什么优势。综合以上分析,初创期的中小企业的特征不难勾勒。1.销售收入低,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大,企业流动性较差。2.利润较少且不稳定。3.经营性现金流为负或者较少,投资性现金流为负,筹资性现金流为正。4.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往往是从其他企业外聘一个财务人员每个月定时过来做做账,这常常导致做账人员对企业了解不全面,账表质量不高。5.企业主经营思路多变,特别是对于由于资金富裕或创业冲动走上经营之路的企业主而言,面对市场上形形的“诱惑”往往不具有免疫力,“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本身主营业务还没有稳扎稳打的情况下就想着业务多元化,这也是我们说的中小企业经常“夭折于襁褓”的原因。

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总体上风险较大,但这不是说我们就要对其避而远之。上期我们提到,中小企业主们是很注重感彩的一个群体,他们很在乎起步阶段是哪家银行给了他们最初的帮助。其实这也是我们信贷人员经常为之苦恼的,同时也导致在后期介入企业时难上加难的问题。所以,对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应该采取的策略概括来说就是“在转移风险的基础上看着他们成长”。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结算类或者低风险的信贷产品与其建立起最早期的关系,以便为后期深度介入打下基础。如果这样还不够,我们就需要“借东风之力”,考虑外部的信用增级方式了。现在江浙地区的各级政府与商业银行合作的共建风险池的小企业贷款模式、贴息贷款模式,还有对于一些产业集群地区,可以通过由行业协会或者专业市场牵头搭建信用担保公司或者互助机构来推行担保贷款或互助贷款。这些方式,虽然信贷资金的来源未必出自商业银行,但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将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商业银行后期的深度介入不存在瓶颈。

成长期。随着中小企业在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进入成长期的企业对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逐步增强,在市场上也逐步与成熟企业有了抗衡的能力和实力。此时的中小企业其特征表现为:1.应收账款回笼速度加快,企业流动性增强。2.利润快速增加,资产回报率进入上升通道。3.经营性现金流增加。4. 企业财务制度逐步规范。5.企业无论是短期流动资金还是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有较大的融资需求。

源于对中小企业欣欣向荣的未来充满信心及其迫切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往往在此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对于此时切入的好机会,我们秉承的策略应该是“尽我所能地保留并经营风险”。虽然说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都想着“等桃子熟了再去摘”,显然与目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大背景有点不合时宜。既然中小企业能许商业银行一个“未来”,我们何不给其一个“今天”呢?当然,在产品匹配上,我们还是要考虑到中小企业在此阶段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较少的现实,适当通过产品创新来予以消化。

此处就介绍一个适宜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批量发展的信贷产品――联保类产品。该产品借鉴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的尤努斯教授创办“乡村银行”团体贷款的成功经验。联保类贷款是指若干借款企业自愿组成一个联合体,联合体成员之间协商确定贷款额度,向商业银行联合申请贷款,每个借款企业均对其他所有借款企业因向银行申请借款而产生的全部债务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商业银行藉此发放一定额度的贷款。联保类产品的基本特征是:充分利用私人信息,有效规避道德风险,加强客户间的横向监督,减少银行交易成本等。联保类贷款适用于经济较发达、信用环境较好的区域内缺少足值有效抵(质)押物的小企业。信贷人员在做该信贷创新产品时,需把握住几点:同一行业的优势企业且规模悬殊不大、数量上不可太多、需要一个具有号召力的企业主担任联保体的牵头人。此类产品适宜于成长期企业,且在推广中被证明确实是个能够令企业和银行共赢的可复制、可发展的模式。

成熟期。企业进入成熟期以后,对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达到最强,货币资金回笼速度达到最快,但此时的企业将难以避免地面临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和现有竞争逐步增强的问题。此时的企业特征是:1.销售收入增长趋缓,利润空间逐步缩小。2.存货、应收账款、应付款趋于稳定。3.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波动不大。4.货币资金相对充足。

对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信贷人员往往认为大举进军全面合作的时机到了,但古语云“福兮祸之所伏”。成熟期的中小企业,一边是充足的货币资金,一边是日趋缩减的利润空间,没有了成长期的节节攀升以后,此时的企业主往往就有了一种商业银行不愿看到的冲动――投资冲动。而对于这种冲动将会带来的是升华还是浮华,就需要信贷人员有一双雾里看花的慧眼了。进入成熟期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将是一个分水岭。能被我们信贷人员看到的就是这个分水岭带来的结果往往有三种。一种是突破瓶颈后重焕生机的企业,在把握主营业务优势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市场分析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做大做强,这一类企业比较少甚至是凤毛麟角。而更多的是第二种,这类中小企业到了这个阶段会选择“不长大”,就是说有些中小企业进入成熟期以后,有稳定的客户群,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往前一步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于是就会选择停滞不前,保持现有的状态。笔者在贷后回访中,发现此类企业不在少数。除了上面两种,还有很多企业会由于把握不住投资冲动,多元化经营不利反过来拖累主营业务,逐步走向衰败之路。

对于成熟期的企业,信贷人员需要加强对其投资现金流的监控。总体上尤其要更多关注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对于其长期资金需求则要深入分析,防止不稳妥的投资冲动导致的信贷风险发生。可以用“有忧患意识地分享成功”来形容商业银行在企业成熟期阶段的信贷政策把握。

衰退期。进入衰退期的企业,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应收账款的账龄越来越长,库存中产成品和半成品的比例上升,经营性现金流减少甚至为负。

第2篇:企业信贷政策范文

【关键词】私营企业 带薪假期 旅游休闲 “两难”境地

我国目前带薪休假的落实状况

带薪休假,是指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就可以享受一定时间的带薪年假。根据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休假的时间根据工龄来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带薪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带薪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带薪休假15天。然而,从落实情况看不容乐观,由于没有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和明晰的处罚标准,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大型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落实职工带薪休假方面都已具备较为规范的操作方式,对带薪休假有明确的制度保障;但在中小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强制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劳动侵权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雇工几乎不能实现带薪休假。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做过一项针对国内带薪休假情况的调查,在受访的2441人中,54.5%的人表示从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假,23.5%的人表示偶尔享受过,仅有22%的人表示每年都可以。

根据2011年10月《小康》杂志的“职场人休闲满意度”调查,有21.8%的受访者虽然符合享受条件但从没享受过带薪休假;另外有26.3%的受访者偶尔享受带薪休假,而每年享受带薪休假的只占3成。据权威数据显示,受访者中,单位实行带薪年假的仅为40.6%,不足半数,所在单位不实行带薪年假的有50.4%。具体到单位性质上,74.3%的人认为私营企业带薪年假实行情况最差,其次为个体工商户(60.1%)。可见,私营企业落实带薪休假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私营企业落实带薪假期难的原因

法制不健全。我国的带薪休假难以得到彻底落实是因为法制建设不健全。尽管《劳动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都对落实带薪休假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由于缺乏责任追究条款的细则,违反规定的处罚不明确,相关执法部门对用人单位的监督不到位,使得带薪休假制度难以落实。

管理理念落后。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财富积累期,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未真正树立,加班加点、无私奉献被视为理所当然。一些私营企业对带薪休假制度不重视,只重视企业利润增长,忽视人的利益,认为企业花钱雇工就是让你干活而不是休假的,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关联,人性化管理严重缺失。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些私营企业受追逐经济利益驱使,不断降低生产成本,让职工多干活少休假。因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意味着用工成本增加,私营企业不愿意增加劳动成本,在落实带薪休假政策时都表现出畏难情绪。在实行计件工资和绩效工资的私营企业,劳动者休假就没有了收入,由于这一制度使得相关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可能同时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双方的积极性也都不高。

劳资双方地位不对等。带薪休假落实难,从表面上看是劳资双方权利和地位不平等导致的。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休假权往往与就业权相矛盾,劳动者缺乏话语权,饭碗和权益博弈,权益总是争不过饭碗。职工虽然也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积极地落实带薪年休假的制度,但是谁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这个权利去挑战企业管理者对饭碗的掌握权,职工也就只好默认这种有权益却不能落实的现实。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保住饭碗永远是第一位的,何谈带薪休假?

执法监督不到位。从落实带薪休假难的深层次原因来说,公权力支持力度不够才是最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提到,劳动者有享受带薪休假的权利,但没有相关实施细则。在私营企业与员工的劳资协议上,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特别是在带薪休假问题上,没有相关的约定。由于缺乏责任追究条款细则,规定的处罚力度不够,劳动监察部门、工会缺位或不作为,使得带薪休假制度不能落实到位。

关于私营企业落实带薪休假政策的建议

加强立法工作。落实带薪休假,是改善民生的大事情,也有利于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为了进一步落实好带薪休假,当前要尽快完成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进一步明确公民的旅游权利和带薪休假权利,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细则。此次提出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于满足公民旅游休闲需求的角度是不够的,更应从保障公民休息权利的角度出发,明确处罚细则,量化相应标准,让违法成本清晰可见,既能保障劳动者权益,又能制约用人单位;还要防止企业通过利益交换赎买员工休假权,背离休假制度的初衷。只有这样,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才具有强制执行力。

加强劳动者利益保护教育。利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出台契机,加大宣传,提升国民旅游休闲意识,为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落实“带薪休假”需要调整企业领导观念,从领导层面带头执行政策法律法规,认清在企业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私营企业要充分激发员工劳动的积极性,应将落实带薪休假的方法措施写在在招聘员工的合同中,使双方清楚明白自己的责权利。也更需要民众有执行政策的意识,要认识落实“带薪休假”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自己的义务,权力和义务的对等关系是企业和员工双方都不能忽视的。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相关部门要将旅游休闲纳入工作范畴,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共同推动国民旅游休闲活动的发展。劳动保障部门应行动起来,对有关私营企业的加班加点行为进行深入的调查,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保障职工休息权利的具体办法,以进一步制止用人单位非法侵占职工平日和假日休息的安排和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探索将职工带薪休假落实情况列入企业考评考核指标的办法。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较好的私营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鼓励和表彰;鼓励探索支持落实职工带薪休假的财税政策,因职工“带薪休假”使企业利润下滑的部分,政府应考虑通过适当减免税收、给予政策的倾斜、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等方式提供帮助。

加强监督管理。执法部门应加强管理及监督,对劳动监察、工会等部门也要进一步作出规定要求,促使其积极作为,主动介入,扮演好劳动者代言人的角色,帮助其讨回公道。应在劳动法、企业用工制度及旅游法等相应的配套法律制度上加以必要的补充完善,对于拒不执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单位及主要负责人明确相应的处罚规定,对于广大劳动者因无法享受“带薪休假”而引发的劳动争议和相关维权能够提供足够的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贯彻落实,我国将经历一个由生产型社会向服务型、消费型社会的转变过程,休闲将逐步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我国将全面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将使人们的旅游需求得到合理释放,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休闲也成为了生产力,它可以促进消费,外部环境变了,私营企业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发展。因为落实带薪休假不完全是制度,还与我国目前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相挂钩,如果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长期存在,创新产业长期低迷,带薪休假肯定是难以落实的。在2013~2020年的过渡时期,私营企业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方面苦练内功,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自身的高绩效、低能耗夯实“带薪休假”的基础,营造全面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氛围。

结语

因素多样:私营企业落实带薪休假难。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相对落后、忽视“人”生产诸要素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片面最求利润最大化、管理中的“人性化”元素缺失;企业与职工的权力地位不对等、劳资双方的博弈不对称;法制不健全、执法监管不到位等情况是私营企业落实带薪休假难的基本原因。

形势逼人:私营企业不落实带薪休假也难。《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颁布意味着带薪休假逐渐上升到了国家政策法规的层面。要重视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职工休息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援助,在劳动法、企业用工制度及旅游法等相应的配套法律制度上加以补充完善,对于拒不执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单位及主要负责人明确相应的处罚规定,对于广大劳动者因无法享受“带薪休假”而引发的劳动争议和相关维权能够提供足够的法律保护。私营企业若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对内会引起企业职工的不满,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必然会导致团队绩效和企业利润的下降;对外既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还会受到相关法律的处罚与制裁。遵守国家政策法令,保护职工切身利益,私营企业不落实带薪休假也难。

执著努力:私营企业走出“两难”境地并不难。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加强劳动者利益保护教育;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管理工作,制定私营企业带薪休假实施细则,奖惩分明、严格考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私营企业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外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内有一个劳资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通过执着的奋斗,私营企业走出落实“带薪休假”的“两难”境地实际并不难。

第3篇:企业信贷政策范文

【P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因素;风险管理

一、引言

信贷资产证券化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是金融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对银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国从2005年开始此项业务,2008年金融危机时暂停扩张,2012年再度开闸。央行、银监会、财政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也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将大幅扩张的信号。因此,对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面临的风险分析与把控也日趋重要。

二、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银行生存压力加大,为提高资产流动性实现风险解捆,银行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美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重要特点如下。

(一)信用评级机制

美国的结构融资资信评级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在多个方面都建立了评估标准。信用评级准则的完善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发行人和投资者的风险,加快市场的透明化建设,加快市场的发展和成熟。

(二)信用增级机制

在美国信用增级运用普遍,信用增级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内部信用增级和外部信用增级。内部信用增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优先和次级结构以及超额抵押方式。外部信用增级主要依靠的给证券提供信用担保的机构本身的信誉和运营能力。外部信用增级主要有银行担保、金融担保公司的担保和保险公司的担保。

(三)机构设置

特设机构(SPV)是为了确保证券化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特设机构能够实现破产隔离和真实销售,将资产与发起人相隔离。特设机构也是降低市场风险和投资者投资风险的重要机构。

(四)法律规范

美国作为全球资产证券化发行金额最大的国家,其法律基础和金融制度也是比较完善的。第一部与之相关的法律是《联邦证券法》(1933年),是之后的资产证券化相关法规的基石。1984年颁布了《加强二级抵押贷款市场法案》。1999年出台了《金融服务法》等等。

(五)政府参与

美国政府对资产证券化主要采用间接干预和法律引导的作用。首先由政府设立机构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起到一个带头示范作用,鼓励大量私营金融机构进入到资产证券化证券的二级市场,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市场流动性。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因素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主要有两个类别:来自于基础资产的风险和证券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如信息不对称等的其他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它是指信贷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对他们所承诺的各种合约的违约所造成的可能损失。

(二)操作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牵涉的业务非常多,这也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破产风险、管理风险和定价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银行及其他参与机构有着信息的掌握权,拥有信息优势。而市场上的投资者相对来说处于劣势,这使得投资者依赖于证券的评级以及担保的种类。

四、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美国资本证券化的发展以及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特点,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规范信用评级

对资产支持证券评级不当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金融危机期间,涉及的资产支持证券评级均偏高。因此,应规范信用评级。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不同于普通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要对基础资产池的信息进行全面、真是、客观的披露,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金融监管制度紧随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是防止道德风险的重要方面。在面对金融创新时,首先要做的是金融监管制度的同步,对新兴业务严格审查,有效监管和控制,防止金融风险失控。

(四)政府参与规范市场

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是资产证券化业务能顺利开展并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政府应该对市场发展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在积极修改和出台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未来对出规划,为资产证券化市场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支持。

(五)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共担

在目前的市场上,证券的风险基本由投资者承担,导致了银行对资产证券化证券风险的不敏感性。为提高银行对风险的把控,资产证券化证券的风险应该由银行和投资者共担。

(六)重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

资产证券化能分散银行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并将其转嫁到投资者身上。但是,从整个金融体系中来说,这个风险并没有被消除掉。为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银行不应该仅仅思考风险转移,更应该做到稳健经营,从根本上处理不良资产。

参考文献:

[1]赵蕊.表内资产表外化.信贷资产证券化重新起航[J].银行家,2011.8

[2]管同伟.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最新发展及其演变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7.10

[3]中国经营网.500亿铁路贷款证券化[J].国开行有望试水.2013-4-28

[4]赵旭.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违约风险分[J].商业研究,2006(20)

[5]林剑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D].硕士论文

[6]白淑君.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会计研究[D].硕士论文(2008)

[7]袁宏泉.信贷资产证券化也要防范风险[J].银行家,51-53

[8]何小锋.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王俊.浅议中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J].金融视界,2012.12

[10]洪艳蓉.信贷资产证券化投资者保护机制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7.6

[11]郑明川,蒋建华,包万根。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J].商业研究,2003(23)

[12]周夏飞.基于经济后果分析的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第4篇:企业信贷政策范文

关键词:信贷政策;效果评估;基层央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9-0039-03

一、对信贷政策导向实施效果评估的基本认识

(一)开展信贷政策导向实施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已出台的信贷政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别。一是扶助弱势群体、薄弱环节的信贷政策,包括支持“三农”、助学和支持就业等方面:二是配合宏观调控的信贷政策,目前主要是房地产贷款:三是配合产业政策的信贷政策,包括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四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信贷政策。信贷政策导向实施效果评估是指人民银行通过建立包括评估主体、对象、范围、方法、步骤及运用的机制,对银行类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国家信贷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判断。

信贷政策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引导信贷投向,促进地区、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信贷政策执行中,往往遇到市场机制失灵问题。一是与商业银行追求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不完全一致,与其内生性的需求存在冲突,导致弱势群体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不足:二是与区域利益不完全一致,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信贷政策的执行中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三是市场经济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对实现信贷政策目标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金融机构对信贷政策指向领域的信贷投放和信贷产品的主动性不强。

上述问题的解决,仅靠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等约束力明显不足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信贷政策中的限制性和禁止性内容,需要有必要的约束激励机制才能确保其有效执行。因此,为了提高基层人民银行贯彻实施信贷政策的效果,需要采取合理的手段、方法,分析信贷政策落实效果在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异性,针对性地解决各种制约因素,形成长效机制。

(二)评估的主体和对象

信贷政策是金融政策,主体除人民银行外,还需要与其他部门共同制定和执行。如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制定行文、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及其他政府部门共同制定行文、以国务院名义行文等。信贷政策的执行客体主要是金融机构,但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支持和配合。因此,在确定评估的主体和对象时,需要把握两点。一是信贷政策评估主体以人民银行为主,其他部门作为外部评估因素。二是信贷政策的执行客体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是评估的对象,与信贷政策相关的其他政策执行部门不是评估对象。

(三)评估方法

评估是对信贷政策实施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差异性的判断分析。信贷政策的目标有其独特性,包括直接目标和最终目标。在信贷政策的实施阶段,银行类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是信贷政策的直接目标。在政策效应阶段,通过信贷投放配合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扶助弱势群体政策的目标,是信贷政策的最终目标。目前信贷政策导向实施效果评估主要针对信贷政策直接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与货币政策不同的是,信贷政策的直接目标一般不以具体的数值来衡量,而不同的信贷政策,其目标的差异性也非常大。

因此,评估的方法应当采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客观评估与主观评估、自我评估与人行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

1.定量评估。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正向引导的信贷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信贷投放。因此,评估的核心指标是信贷投放的增加程度。各地计算的方法有多种,但是比较合理的指标应该是各金融机构增量所占地区比例变化指数,或者是各金融机构信贷增量对地区信贷增量的贡献率指数。

在核心指标的基础上,再结合各地不同特点加上具体信贷种类指标、利率优惠指标、贷款单户指标和贷款质量指标,构成了定量评估指标体系。其中贷款单户指标很重要,因为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往往数量大、贷款需求数额小,既要看贷款的户数,也要看贷款单户额度。通过这项指标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的受益面和贷款单户额度来增加信贷的投放。

第二类是与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的消费信贷政策。主要包括住房信贷政策。这类信贷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目前住房信贷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兼具了“有保有压”的性质。对投资性的资金需求,根据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贷款条件上的宽松度调整,属于限制的、“压”的范围。提高弱势人群住房机会的金融支持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资金需求,则属于正向鼓励的、“保”的范围。

在进行定量指标评估时,对被调控部分应采取时间划段分界的方法。即按照调控政策出台实施的时间,对已发生的贷款余额(存量部分)反向评估,持续减少加分。增加则不加分:对调控政策出台实施后的贷款累放数(增量部分)以是否为零作为加分的标准,是则加,否则不加。对鼓励类的消费信贷政策则采取和支持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相同的评估方法。

第三类是与产业政策相配合的信贷政策,主要包括绿色环保信贷政策和节能减排信贷政策。国家产业政策淘汰和限制高耗能、高污染、技术落后的企业和项目,信贷上相应采取禁止和退出的政策;国家产业政策积极鼓励低耗能、绿色环保、技术先进的企业和项目。信贷政策相应予以支持。在进行定量评估时,对信贷禁止和退出的企业和项目,以国务院公布实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的时间为准,之前已发放的被列入到淘汰限制目录的企业和项目,贷款存量只收不贷,余额持续下降则加分,余额不变或增加则不加分,贷款增量即贷款累放数为零则加分,发生新增贷款应扣分。

2.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就是由金融机构通过自查,对落实各项信贷政策的工作制度、工作措施和工作成果进行自评,使其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贯彻落实各项信贷政策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手段。

金融机构自我评估适合采取问卷评价的方法。将金融机构落实信贷政策需要具备的工作制度、措施和条件,逐一列出由金融机构对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勾选,必要的话可以要求其提供补充材料。最后汇总问卷的结果进行打分评估。

3.人民银行评估。人民银行从信贷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政策意图的角度,衡量各家金融机构对信贷政策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并对金融机构落实人民银行的相关要求,诸如参加人民银行组织的会议活动、相关报表报告的报送情况、各种培训的参加效果以及开展政策宣传的情况进行评估。

4.外部评估。外部评估是由各项信贷政策涉及的政府部门、企业、农户等对信贷政策和金融机构落

实信贷政策情况进行主观评价。采用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然后对问卷进行汇总打分评估。

(四)评估计分方法

为了便于将不同金融机构的不同评估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得到合理直观的评估结果,在取得各项评估指标的分值后,需要对各项指标的数值进行科学的数学方法处理,将不同类型的数值转换为同质的数值。根据我们工作的实际操作情况,对单项指标适合采用熵权法中的“极差”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确定单项指标加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W为转换后的评估分值。j为被评估金融机构,y为评估指标值,f为该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这个公式是对正向评估指标的计算公式。数值越大越好。对于反向评估的指标,则调整“Y*-最小的(Y)”为“最大的(Y)-Y”即可,数值越小越好。

二、评估效果

开展评估工作对推动信贷政策的有效执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9年包头各金融机构各项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除助学贷款因受第一批国家助学贷款中标承办银行合同到期暂未进行新的招标导致效果一般以外,其他信贷政策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超出各项贷款增速4.24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增幅大于各项贷款增幅1.77个百分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9.11个百分点:房地产信贷政策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严格执行,未发生评估办法中“一票否决”条款的贷款,也未发生符合扣分条款的贷款,房地产信贷资产质量正常,不良贷款率仅为0.2%:节能减排信贷政策得到各金融机构的严格执行,未发生考核办法中扣减分条款的贷款业务。对国家和地方财税等政策性支持的企业和项目、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并得到国家主管部门表彰、推荐、鼓励的企业和项目加强了授信,为包头市顺利完成全年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贡献。

三、信贷政策导向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的路径分析

(一)按照公共政策逐步完善评估体系的全面性

信贷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按照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某一现行的公共政策在达成目的的效果所进行的评估。对公共政策的评估包括公共政策执行评估、公共政策影响评估和公共政策经济效益评估。

公共政策执行评估是对政策的执行者贯彻落实政策的态度、能动、手段、措施等情况的评估。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开展信贷政策导向实施效果评估,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信贷政策。例如,《包头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办法(暂行)》中,就将评估的目的定位于“为全面评估信贷政策导向在包头市的实施效果,推动银行类金融机构更好地贯彻落实各项信贷政策,大力发展民生金融、普惠金融”。基层人民银行信贷政策评估更注重信贷政策执行过程和直接效果,主要针对信贷政策实施阶段进行评估。因而目前所开展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是公共政策评估中的公共政策执行评估,信贷政策经济效益评估和影响评估依然是空白。

公共政策经济效益评估是对公共政策进行成本与收益、成本与效能的评估。公共政策影响评估是对政策的发散程度、辐射范围和作用效果进行衡量的过程,是将政策本身作为评估对象。这两项评估十分重要,前者体现了信贷政策的市场效益,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后者体现了信贷政策最终目的的实现。因此,在充分做好公共政策执行评估的基础上,再先开展经济效益评估,其后进行对信贷政策影响评估,使信贷政策导向实施效果评估更科学、更准确、更权威。

(二)评估数据的真实性需以制度来确保

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目前,评估数据主要来源于各金融机构。出于对评估结果的考虑,金融机构难免采取趋利避害的态度,尽可能地在不违反现有规定的前提下少填或不填报负面类的数据。

对此建议:一是每一表格的数据要有全面的平衡校验关系,防止数据错误、漏数。二是加强与人民银行相关统计数据的核对校验。三是合理行使《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的监督检查权利,开展评估数据的检查核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四是总行尽快明确规范如绿色信贷等未列入金融常规统计的指标的统计口径,从制度建设上促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三)评估的规范性需进一步加强

规范性往往影响数据的准确和工作的效率。信贷政策导向实施效果评估中存在的不规范,首先是信贷政策归类的不一致。比如住房信贷政策。有的归于消费类信贷,有的归类于产业信贷政策。归类方法不合理,就会使评估的角度产生偏差,影响评估的结果。其次评估指标不一致,特别是核心的评估指标,各地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多组织开展相互观摩学习、研究探讨的活动,各取所长,相互促进。最终形成总分行评估核心指标,基层行在核心评估体系基础上增加地域辅助修正评估指标的评估体系。

第5篇:企业信贷政策范文

一是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强农惠农的支持力度。系统总结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实践经验,管好用好差别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差别利率等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进一步完善落实区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

二是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信贷模式,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继续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继续做好林权发展与林业制度改革金融服务工作。积极探索涉农金融创新工作的监测评估机制,巩固创新成果,确保创新工作务求实效。

三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督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化原则下增加涉农贷款。鼓励涉农企业发放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产品,拓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农村电网、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以及农村公路、沼气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是坚持不懈抓好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相关工作。加强与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团组织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发挥政策合力,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协调机制。把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资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纳入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政策体系。根据大学生“村官”创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优化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还款方式,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题。继续做好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情况的监测统计与调研,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二、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落实《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银发〔〕170号),积极改进和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机制,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把握信贷投向、加强风险监测和风险识别,进一步加大对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持。

二是加强低碳金融研究,积极探索开发低碳金融创新产品,促进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围绕建设“两型社会”进程,前瞻性加强对国内低碳金融创新产品、市场交易工具、发展碳交易市场等低碳金融业务的专题研究。

三、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积极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一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指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全面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文化产业、服务外包、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等行业发展的政策要求,以完善创新担保方式为突破口,探索适合产业自身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扎实推动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加强与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行业自律协会以及企业的沟通协作,积极推动信用增级、融资担保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增加信贷资金的有效切入点。

二是进一步做好对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金融支持工作。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辖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

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

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银发〔〕103号)等相关政策措施。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推动无形资产质押、供应链融资等创新产品。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优质中小企业的发掘,提供专业金融顾问服务,提高优质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

二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金融部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为中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因地制宜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覆盖面,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建设”的长效联动机制。积极推动商业性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加强金融机构与各级助学贷款管理中心沟通和信息共享,加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增强贷款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助学贷款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完善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支持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主要留在当地使用,增加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和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承担康复扶贫贷款发放工作,推动残疾人扶贫开发政策与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有效衔接。督促落实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执行优惠利率等民族特殊优惠政策,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调查研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少数民族的信贷支持。

五、推动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持续跟踪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观偏差,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督促金融机构纠正。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客观困难,要认真分析梳理,及时向中心支行反映。结合房地产市场变化,积极探索政策评估机制,客观分析政策效应,研究提出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具体建议。

二是积极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保障性住房季度专项调查统计制度(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剖析典型项目案例,总结典型经验,分析制约信贷服务的客观困难,及时向中心支行反映。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公共租赁住房贷款业务,密切关注项目和贷款情况,及时总结经验。

六、统筹协调,做好对区域发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

总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金融整体发展情况以及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研究建立金融支持区域发展经济金融指标体系,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总结评估。认真分析加快区域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密切结合地方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研究制定金融支持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家关于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研究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意见,督促金融机构落实《关于金融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意见》有关措施要求,促进区域加快发展。

第6篇:企业信贷政策范文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特别强调。信贷政策要充分发挥和保护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自身存在的盲目和失灵。同时,要进一步推进信贷政策产品化,提高信贷政策导向效果。

总体稳健 调节有度 结构优化

会议提出,2011年要全面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信贷政策的导向功能,大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地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刘士余指出,信贷政策涉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科学发展、民生改善、金融稳定、社会和谐的大局。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央银行各项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信贷政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变革,注重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要求的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尊重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的自,充分发挥和保护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做到既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自身存在的盲目和失灵。

刘士余表示,要深入研究借鉴国际经验,在引导信贷产品创新上下工夫,在促进金融市场与信贷管理联动上下工夫,在改善民生上下工夫,在提高信贷政策导向力上下工夫,更好地促进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更好地支持提高民族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持促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全面提高信贷政策的导向力

第7篇:企业信贷政策范文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民银行县支行是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货币政策体系的“神经末梢”,处在上传基层经济金融信息,下达总行货币政策意图的关键部位,但由于近年来的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使人民银行县支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能受到一定制约,给辖区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原因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定位有偏差,导致实施效果弱化。毋须置疑,近年来,人民银行县支行针对辖内部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资产率高,经营效益差,金融风险存在隐患的现实,把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且强调其任务就是强监管、防风险、保稳定。这种职责定位,客观上形成了人民银行县支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履行监管职责上,而未把货币政策职能摆上应有位置,抓紧抓实。思想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无力,本来一些对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大量具体的工作没有去做,更没有集中精力,系统、深刻地研究有效履行货币政策职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措施和办法,最终导致人民银行县支行没有真正发挥履行货币政策职能应有的作用,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是信贷管理欠科学,直接影响传导效果。目前,人民银行县支行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用传导渠道,但从实施效果看,这一渠道存在许多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传导效果。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贷款权限过分集中。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取消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放贷,各商业银行均在系统内实行了“限额管理”,过度强调资金管理的统一性,贷款发放权上收现象较为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地(市)分行贷款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县(市)支行的贷款权几乎没有,从而使主要分布在各县市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大大缩小。同时由于贷款在商业银行上下级之间上报、研究、审批、反馈、发放的过程手续多,时间长,一笔贷款从申请到发放快则十天半月,慢则二三个月,企业普遍感到贷款不方便,贷款到位慢。使一些项目的资金需求不能及时保证,减弱了政策效果。其次是在信贷业务的管理上,商业银行普遍对企业实行贷款信用评级制度,企业只有达到较高的信用等级才能取得贷款,由于信用评定不尽科学,企业规模、经营实力等评定标准对广大中小企业资信评估不利,形成脱离现阶段企业实际情况的高门槛政策、使获得贷款支持的企业范围明显缩小。如工商银行将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A级以下等几种,只有在A级以上才在可能获得贷款,据调查,绛县20__年与工商银行有贷款关系的26户企业中,只有10户有贷款资格,仅占贷款户数的38,由此可见,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功能呈现日益萎缩的现状;第三是各银行在信贷政策的制定上不能突出自身特色。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的制定和具体执行中,竟相将资金重点投向辖区几个时下发展势头较好的大企业,不去下功夫研究潜在市场,贷款投向严重趋同,“垒大户”行为越演越重。这样一方面形成资金在企业间的分布不均,不利于开发潜在市场,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潜在的系统性信贷风险。第四是不对称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导致信贷人员“不想贷”。在严厉追究信贷人员责任的同时,忽视对信贷人员的工作激励,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奖励措施,奖励工作出色的信贷人员,由于信贷人员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称,不仅无法调动信贷人员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其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三是县域金融机构萎缩,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不健全,使信贷政策无法传导到位,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调整经营策略,贷款主要关注大企业大项目,有逐步淡出中小企业的迹象,由于县域金融机构减少,再加上邮政储蓄存款分流农村资金,尽管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服务和投入,终因其自身资产质量差,资金实力弱,想放贷愿放贷苦于资金不足,因而出现了对中小企业服务的真空地带。不仅限制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大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等问题的难度,从而使信贷政策无法传导到位。

四是政策措施不灵活,削弱了信贷政策实施效应。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高度统一,缺乏灵活性,人民银行基层行难以结合实际实施有区别的货币政策,进行分层次调控,因而难以发挥对区域信贷结构调整作用。由于商业银行没有正确处理信贷政策的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制约了信贷投入的增长。信贷政策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其制定的依据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因此,信贷政策应具有区域性、系统性。但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的执行中,过分地强调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缺乏区域实施上的灵活性,不能针对因各地经济差异所形成的对金融需求的不同而实行灵活的政策措施,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加剧,削弱了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其原因有二:首先是没有正确划分企业大与小、强与弱的关系。目前各银行为增强赢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信贷业务策略方面,重点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纷纷推行“扶优扶强”、“抓大放小”的经营战略,但是由于在不同地区、企业布局不可能均衡摆布,企业的规模也因产业特点的不同标准各不相同,且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形成规模还需要一个过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求“大”的原则下,机械性地选择贷款对象,使县域企业获得支持的可能性大打折扣;其次是没有正确处理产业政策限制与区域产业特点的关系。由于信贷政策在具体的产业投向、产品投向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可能与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不一致,使银行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弱化,尤其是一些以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在产业升级改造时,往往由于信贷政策的限制得不到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地区优化经济结构的进程,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得不到加强。

五是信用环境欠佳,制约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效。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经济信用制度基础之上的,只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才能为货币政策的有效畅通传导提供“优质的土壤”。然而目前的社会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企业不讲信用,大量拖欠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加之借改制之际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金融机构的惧贷心理,使银行心有余悸,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据调查,绛县县域经济发展中企业贷款不能满足的原因依次为:产品没有销路(80)、负债包袱重(67)、信用度低贷款逾期欠息(61)、经营亏损(53)、自有资金不足抵押担保不落实(42)。由此表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是难以引起银行贷款青睐的首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在,一是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多以农产品粗加工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无市场无销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缺乏竞争力,

很难引起银行贷款的关注;二是产权改革不彻底。绛县中小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占52,私营企业20,股份制企业13,其他经济成分企业15,而国有集体企业大都采取租赁、承包经营方式,真正涉及企业最核心的产权改革并不多见。由于产权不明晰,产权主体缺位,企业法定代表人负盈不负亏,银行只能望而生畏,不敢下注;三是财务状况差。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自身积累,资产负债率高,历年亏损、人员、税费等历史包袱沉重,欠息欠税欠费的中小企业十分普遍,生产越多亏损越多,资本金及有效资产严重不足,导致贷款抵押担保难。

六是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20__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同时,经济运行中一些旧有的突出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新问题,货币信贷收缩中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在金融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同时,行政性信贷控制措施导致信贷投放结构与宏观调控的意图存在一定矛盾,货币供给量增速下降过猛,用于正常生产的短期流动贷款减少,用于投资的中长期贷款增加,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民间金融又趋活跃,资金体外循环增加。如果货币信贷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速和结构,将对20__年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对策

产生于改革进程中的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也唯有改革与发展才能得以较好地解决。其中,着眼于微观创新是解难的前提,着眼于落实创新是解难的关键。这就要求县级人民银行要努力当好建言献策的“参谋员”,疏通梗阻的“服务员”和抓好落实的“督导员”。具体地说,县级人民银行要在工作实践中需要做到“六个创新”。

(一)创新金融环境。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的环境,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一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本着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战略原则,坚持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并重,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优扶强,积极培育、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资产重组联合,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为龙头,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带动辖区经济整体上较快发展。二是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整顿和规范社会信用,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促进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同银行、企业一起共同努力,尽快提升区域信用状况,营造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要在全社会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倡导诚实信用观念,营造一种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舆论环境,促进全社会信用观念的提高;要积极支持和配合金融部门坚决制止、制裁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行;要开展区域内企业信用评价活动,使企业真正认识到只有良好的信用度才能取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重塑平等互利,恪守信用的银企关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区域性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降低银行放贷风险,有效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人民银行要继续加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确保信息录入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整合、挖掘系统数据资源,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贷款情况的分析,进一步提高系统应用水平;积极推进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个人信用信息采集范围,补充和完善信用中介机构的档案,探索信用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对社会征信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和规划,积极推进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二)创新督促检查。近年来,为支持扩大内需,人总行制定了《关于金融机构开办消费贷款的指导意见》、《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关于农村信用社开办小额信用贷款的指导意见》、《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信贷政策措施,同时为解决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中的一些问题,要求金融机构编制信贷资金营运计划、建立贷款营销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等,这些要求的实现,既离不开基层人行的组织协调和推动,也需要人行进行督促检查。为此人民银行要尽快建立金融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和完善行使金融监督检查权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依法开展对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有关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行为,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水平。同时,应引导各金融机构彻底摒弃“大就是强”、“大就是好”、“抓大丢小”的信贷观念,增强经营货币的市场营销理念,树立“五好五不论”的信贷意识,即只要企业机制好,产品质量好,市场销路好,经营效益好、还贷付息信用好,不论性质、不论大小、不论归属、不论行业、不论城乡都积极予以信贷支持。通过大力组织协调和加强督促检查,切实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三)创新管理体制。商业银行要改进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建立政策统一、区别对待、效益优先、确保安全、责权一致的信贷资金管理方式。商业银行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制定和运用区域性信贷政策,促进信贷结构和经济结构升级,避免政策上的“一刀切”所形成的区域之间政策效应的不平衡。按照有效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调整授权制度,既要强化总行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又要使下属分支机构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授权的前提下作出灵活的应变,增强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强化信贷风险防范和约束机制的同时,更要建立和完善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实行贷款责任、权利与利益相一致,调动基层行和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人民银行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一是强化窗口指导。根据上级行的货币政策要求,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辖区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制定货币信贷指导意见,明确贷款的重点支持对象,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劝告、引导,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方向;二是用足、用好手中掌握的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特别是要借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东风,重点支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并以此为杠杆,激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三是搭建平台,通过举办银企座谈会、贷款供需洽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政、银、企的沟通,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实现经济金融的同发展共繁荣。要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方法,突出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和所处的经济、信用环境的评价,即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成长性、效益性,又注意评估其资本实力和贷款方式的风险性,使信用等级评定能够动态客观地反映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要引导商业银行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对A级以上或能够提供有效担保的中小企业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授信额度。除项目贷款外,对提供低风险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各类信贷业务审批权可一直下放到基层行。要简化信贷审批环节,提高放贷效率,建立贷款“绿色通道”,大力推行贷款限时服务,对无故延期放贷者实行处罚。要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强化基层行营销贷款的职能,调动基层行对中小企业营销服务力度,着力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保证和约束激励机制。

(四)创新协调机制。县级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提高科学观察、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形势的能力,提高执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能力,提高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能力,提高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提高内部控制和管理能力,提高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能力,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确保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银监部门、各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建立由人民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各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季度经济金融运行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分析研究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改进建议和措施;同时,也应了解当地政府对信贷的需求及建议,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信贷意见,统一政府、企业、银行的思想,针对重点行业贷款情况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局部性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增强执行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提高“窗口指导”的有效性,以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信贷结构调整为目标,及时向金融机构传递宏观政策意图,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着力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管好用活支农再贷款,积极支持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支持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协调金融机构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和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五)创新调控手段。县级人民银行要根据上级行的货币政策要求,指导商业银行按照择优扶持、营销和管理并重的原则,根据中小企业所处地域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制定引导性较强的贷币信贷政策,包括中小企业的行业政策、地区政策、客户政策、利率政策、分类指导政策和风险控制政策,同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当好金融机构的“代言人”,不断为金融机构排忧解难,为其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民银行再贴现与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比例挂钩,实行多贷多贴,其利率也可适当优惠。要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信贷集中投放风险预警机制,调控和引导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向投量。继续发挥信贷政策结构调节功能,切实落实有保有压。在企业经营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尚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鼓励和限制性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措施来贯彻落实有保有压是必要的。

第8篇:企业信贷政策范文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特殊原因

中国经济目前仍是投资主导型经济,投资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信贷增长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来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信贷资金的高度依赖,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经济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位置和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有所不同。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信贷需求增加。每一轮经济快速增长之前,投资开始加速,物价开始回升,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资金也开始高增长。近年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正值我国进入资本密集型增长阶段,不仅是传统的重化学工业,而且新兴产业和技术的不断出现,也使得企业和社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本深化不断推进,创造单位GDP需要的资金存量增加,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客观上需要更多的资金供给。

第二,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导致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达到1∶1左右,我国直接融资比例长期较低,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贷款在全部非金融机构的融资中占近80%的比重,在企业融资中占90%左右,企业长期资金需求绝大部分通过银行中长期贷款来满足。

第三,政府国债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增长,客观上需要银行配套资金,从而导致信贷资金需求的增长。以国债投资为例,1998~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银行配套贷款1.32万亿元,银行配套贷款是长期建设国债的2倍。也就是说,1000亿元的国债投资需要2000亿元的银行配套贷款。

第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降低后,信贷扩张具有内在动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中,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和余额持续“双降”的考核,商业银行纷纷采用新增贷款的方式稀释不良贷款。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上市的冲动,也有力地推动了贷款投放。另外,商业银行出于控制信贷风险考虑并受制于投资渠道狭窄,也偏好于发放中长期贷款。而我国目前在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方面的限制较多,主要限于贷款业务,其他可投资产品较少,因此,银行体系的大量资金也不得不投向中长期贷款。

对固定资产投资加强信贷政策引导的必要性

由于投资与货币供给和信贷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我国投资对信贷资金依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投资过热往往伴随着信贷过热。信贷过热之后往往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导致信贷紧缩,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为了避免投资过热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就需要对信贷政策进行积极引导,促使投资总量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当前,致使投资过热的原因很多:一是相当一部分投资是由政府主导下的投资,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思路上还没有完全摆脱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地区之间互相攀比,不少地方政府仍然用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指导思想发展地方经济;二是国有企业投资预算的软约束;三是地方政府给予私营和外资企业过于优惠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造成这些企业投资成本低估。

第9篇:企业信贷政策范文

(一)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外国实体经济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大幅度萎缩,再加上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出口的商品附加值低、对外依赖性强,所以,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有较大影响。金融危机还影响受众心理,消费者会考虑缩减一些消费开支,并控制消费欲望。因此,消费者对新产品的信息敏感度和关注度会下降,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及企业新产品的开发速度,阻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

(二)我国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政策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生产销售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相继出台了多项金融政策,扩大对企业的信贷规模和信贷范围。中央政府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并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各地政府及各级商业银行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措施来贯彻中小企业融资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2008年12月,国务院要求国内银行要向在当前金融危机中面临困难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务院在其网站上公告称,为认真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将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贷款规模人民币1.000亿元。2009年1月,银监会推出一系列微观干预政策,鼓励实施贷款重组,允许发放一定额度搭桥贷款以及有条件的中小银行业适当突破存贷比。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二、基于金融危机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存在的问题

为了贯彻国家的金融政策,商业银行降低信贷标准,扩大信贷范围,无疑会增加信贷风险。如何贯彻国家的信贷政策,做好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保持自身良好的经营效果,降低信贷风险,是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政府行为严重

经过对中央及地方政府信贷政策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中,政府除用市场手段进行干预外,还频繁使用行政手段促使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其中《指导意见》提出不要求小企业有担保,主要看“三品”:另外,银监会尝试用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做质押,帮助小企业融资。这无形中都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我们可以参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动商业银行增发信贷,结果数年内银行不良贷款几乎增加了一倍。根据银监会报道,截至2008年末,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比年初减少7002.4亿元,但扣除对农业银行约8000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2008年第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有提升。这说明政府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银行独立性差

作为国有企业的各大商业银行,在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做出增加中小企业信贷规模,适当降低信贷标准等措施,来应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中国两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初步设定了2009年信贷新增目标,计划增长16.5%,其他各大国有银行也将设定类似目标。有的地方实行中小企业贷款专项考核,规定确保年末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增速应不低于本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新增小企业贷款同比要实现多增:城市商业银行应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力争实现全年70%以上新增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坚持县域内银行业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并重点向中小企业倾斜等。政府过多的干预,给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