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微型企业 金融支持 制约因素 路径选择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微型企业没有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和扶持,金融机构对微型企业的关注也不够,存在着政策性的忽视问题。从国外的理论和经验发展来看,微型企业的融资问题急需要金融机构的政策性支持,地区性的民营中小融资机构也有利于解决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微型企业及其融资相关理论
(一)微型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微型企业主要是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雇员人数在10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等。更为狭义的微型企业是指由10人以下的雇员组成的企业,该企业一般生产的产品类型单一,只有一个管理者进行经营和分配,企业生产规模极其小。传统的微型企业主要处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这些企业是由家族成员组成的,生产设备不够完善,基本上不设立具体的组织职能部门。随着时代的发展,微型企业表现出一些与时俱进的特征,如微型企业开始突破家庭关系的限制,把生产合作范围拓展到几个家族或是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大背景中,开始致力于企业治理能力的改善,采用先进的集群化运作模式,逐步改善企业内部的文化内涵、职能部门设置管理等,在新的环境中,微型企业逐步有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更加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以弥补自身福利的不足。微型企业在对员工的工资支付和福利保障方面没有大型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具有的竞争优势,这是由微型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本规模决定的。为了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微型企业的管理者通常会以其它的方式关心员工以及员工的家属,这样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强的凝聚力,获得员工的认同感,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也随之降低,企业的员工会主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更多地向行业协会寻求帮助,增强谈判力量。微型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如生产规模小、资金少、投资力量小、员工少等,大多数不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其发展也很难得到政府的支持以及金融企业的融资帮助,因而微型企业倾向于抱成一团,实现资源的共同分享,交流学习,互相扶持。微型企业开始寻求在同一行业内进行联合,组建行业协会,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与那些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竞争,这样也有利于向政府提出一些政策优惠的建议,提高话语权。
第三,组织形式的范围更为多样化和全面化。过去的微型企业的组织形式都是以家庭为起点的,更少的有一个人的微型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微型企业的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合作制,在合作制下,微型企业往往由业主个人和拥有稀缺资源、能力的相关人员出资并共同具有所有权,共同经营,共同实现企业的发展,共同承担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损失。
(二)微型企业的发展意义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曾大力支持微型企业的发展,因为微型企业有利于推进社会整体经济的繁荣,有利于改善和支持民生,扩大就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还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大力支持微型企业的发展是力求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一系列的不利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民众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如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每年有数百万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引导这些就业人群创办微型企业对解决就业、促进交技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发展微型企业还有利于激活民间创业激情和活力,保持民族特色工艺和产业的兴旺发达。一般的微型企业都主要从事于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这些微型企业的发展能够让地区的文化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微型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两种: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盈余的转化为内在投资,是从企业内部得到的资金。外源性融资,是指企业吸收企业外部主体的投资所形成的借款。外源性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小企业的融资都经历了由内源性融资为主到外源性融资为主的转变过程。
1.发达国家微型企业融资方式简述。美国拥有着发达的市场和健全的机制,微型企业利用金融支持获得融资的难度相对较小,微型企业采用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的方式。美国有许多可以直接对微型企业进行融资的非银行机构,微型企业可以以较低的利率和成本进行直接融资,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对相关融资公司的政策性支持和倾斜,这是美国政府大力进行宏观和微观调控的结果。间接融资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由于商业银行一般对微型企业借款的限制比较多,美国政府帮助微型企业进行担保,这样使得微型企业在间接融资方面的难度也大为降低。
日本微型企业的融资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逐步形成了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信用补充三者相结合的模式。日本的微型企业融资选择与美国不同之处在于,日本的企业较多的采用间接融资,即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因为日本证券交易市场不如美国发达,所以政府在对间接融资的微型企业的信用担保方面做出的努力更多。从发达国家微型企业的融资方式可看出,微型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方式比较适合于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英国,而微型企业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如取得商业银行贷款或是政府直接、间接地提供政策性融资的模式主要适合于金融市场相对落后的国家。
2.我国微型企业信贷方式选择。根据以上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由于我国的证券和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所以我国微型企业信贷可行性路径应该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方式。为了推动微型企业的融资进程,政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微型企业的融资过程,对微型企业融资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政府可以利用财政的力量直接建立金融机构,这是一种不接受存入款项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对微型企业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和评估,确定项目可行时,对微型企业进行融资。政府也可以间接支持金融机构,政府为专门服务于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发放优惠贷款提供资金支持,使得微型企业融资的门槛放低。民间融资微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数量小、短期性强、频率高、周转速度快,企业大都从亲朋好友或他人处获取贷款,这种民间融资方式可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微型企业也可以通过民间融资方式获得借款。一种是指个人高利率借贷,这种方式借贷的利率高,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且能够借贷到的款项数额很小,通常需要微型企业进行大量的抵押。二是互融资,这种方式通常需要微型企业有足够广阔的人脉,请求有关系的个人加入企业的运作,相互帮助,当企业的资源很广、项目盈利性好时,通常能够快速得到融资,借款人也可以得到相关的分红性质的收益。
微型企业取得金融支持的制约因素
(一)证券交易和融资市场不发达
由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微型企业融资路径可知,微型企业要想顺利通畅地取得直接融资支持,就必须依附于强大的证券交易和融资市场。然而我国真正面向微型企业融资的证券交易和融资市场并不发达,我国的金融体系和融资环境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所进步和发展,但是相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速度,我国融资政策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却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而发展起来的, 所有资本市场制度的设计都是根据国有企业的发展而来,所以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融资发展,如在债券市场融资制度上,政府对发行主体的准入条件作了严格的限制,并且配有繁杂的审核批准手续流程,微型企业想要通过直接融资是很困难的。我国的微型企业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融资,因此得到的贷款非常有限,融资手段极度缺乏,融资的成本很高,融资需求也不能够迅速地得到满足。
(二)银行与企业没有建立信息对称机制
由于微型企业比较分散,规模小,社会上还没有比较完善的理论和体系能够对微型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发展潜能做出一个有效、可信的评估,也没有机构能够对微型企业的借款提供强有力的担保,加上微型企业的管理机制并不是很健全,财务和经营信息并没有明确的披露机制,所以这就导致了信任关系很难在银行与微型企业之间建立,银行与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对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
(三)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金融机构一般会要求微型企业进行资产的抵质押,银行对抵质押的资产的评估一般实施严格的准入程序,这导致了微型企业很难满足银行抵押担保的要求,微型企业也存在着许多机制不健全的地方,所以进行抵质押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这将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四)体制障碍
从企业的所有制方面来讲,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很大,相反,对非国有企业的融资限制大,支持很小。我国长期实行的信贷市场利率管制,就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整个金融市场的融资额度是有限的,银行对公有制经济通常都实施最大限度的帮助,这直接导致了微型企业的融资市场份额极其弱小。以四大商业银行为例,在四大银行的贷款对象中,国有性质的企业占到了一半以上,而且贷款的限制较少,准入条件少,而对微型企业的贷款很少,基本上没有达到10%,其中还附加了很多借款限制,有些甚至影响到了微型企业的正常运作。
微型企业融资约束化解路径
(一)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
银行与企业无法建立信息对称机制而导致急需资金的企业往往会得不到银行贷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或者是区域性的行业协会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系统把微型企业的经营信息和发展状况实时地传递到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终端上,这样可以使双方实现信息的对称,增强信任与合作,增加微型企业贷款的可能性。
(二)加大政府扶持以破解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难题
发达国家政府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普遍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微型企业在融资方面处于天然弱势,政府必须对微型企业的融资进行大量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微型企业的融资设立专项担保、对微型企业融资普遍实行扶持和优惠政策等,这样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善融资的制度环境。
(三)设置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组织机构
这是推行微型企业直接融资的强有力的手段,设立专门面向微型企业融资的非银行系统金融组织机构有利于对银行系统的融资进行有效地补充,以满足微型企业对资金的不同需求。
微型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稳定,对我国整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的发展环境赋予了微型企业新的特点,这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微型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微型企业的融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主要是由中国的制度和金融发展环境所造成的。微型企业在取得金融支持方面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所以银行系统和政府都要做出相关的努力,帮助微型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6)
2.李日新.欠发达地区微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金融经济,2007(4)
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4.张杰,尚长风.资本结构、融资渠道与小企业融资困境.经济科学,2006(3)
5.贾丽萍.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及效应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9(8)
【关键词】农业走出去;开发性金融;融资模式
一、四种开发模式简述
1 .基于信贷支持的生产服务与供货贸易合作融资模式
由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中资企业提供贷款,中资企业以提供技术、农资供应与仓储等一系列服务为条件,与当地农场主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合同关系。该种融资模式以建立收储库和中转库等粮食物流环节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我国农业企业在种子、技术等生产服务环节的传统优势,充分考虑国际四大粮商牢牢控制港口粮食物流的现状,同时也尽量避免中国企业直接介入粮食种植环节带来的投资资金不足、政治压力较大等风险,是我国农业“走出去”可以率先探索实践的主力模式。
2 .基于相互参股的全产业链合作融资模式
由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中资企业提供贷款,中方企业参股当地农业企业,共同扩大生产规模、建立农产品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并提高以中国市场为主的国际市场份额。该种融资模式以产权合作为手段,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需求和中国农业企业的综合服务优势,切入上游种植环节和终端销售环节,同时,依托当地企业所拥有的市场渠道资源,逐步达到建立全产业链的目的,也能够规避东道国或地方政府对外资企业直接控制土地和农业企业的法律限制,降低投资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是加快我国农业“走出去”步伐的一种效率较高的市场开发模式。
3 .基于企业战略联盟的联保联贷融资模式
该模式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国内企业包团出海,建立战略联盟,在海外分别开展种业、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建设,并与投资地的农场、生产者协会等建立供货贸易合作关系,国家支持包团出海企业建立联保联贷模式,并提供融资服务。这种融资模式的核心在于中资企业的相互协作,通过专业化的分工,避免了单个企业融资规模过大造成的风险失控,通过联保联贷,避免了单个企业发生贷款违约对整个项目融资的影响。
4 .基于新建企业的综合开发融资模式
由国内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组合贷款,中方企业独资(也可联合股权投资基金共同成立),或与当地企业共同投资成立新的公司,购买或长期租赁土地,主要从事生产基地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国际贸易等,并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仓储计划。综合开发模式以全产业链开发为首要目的,以大规模切入种植环节为重要特征,依托中方企业强大的综合开发实力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有力贷款支持,能够保证较大投资力度,为长期性、战略性的农业综合开发合作提供融资支持。
二、四种模式的适用前提
模式一:一是当地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中资企业不需要向当地投入大规模的资金用于长期农业开发,可以避免贷款回收期过长、贷款规模过大等问题,可以降低贷款风险度;二是农户生产规模较大,中资企业与当地农户较为容易建立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可以避免小农户生产经营波动大和易违约的问题,又可以降低监督、谈判等交易成本,中资企业与农户的生产、供货等环节的互惠合作也更容易展开;三是中资企业具备期货市场参与条件,或与国际粮商有稳定的供货关系,可以避免抵押资产难以变现和企业产品销售不稳定的问题。一般而言,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固定资产以土地、设备为主,其中土地的产权确认与转让存在较大的法律和制度障碍(例如,一些南美国家或者其地方政府对于外国人获得土地产权明令禁止),而设备的专用性又严重阻碍了其可变现性和价值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拥有的粮食现货或者仓单就可以考虑作为贷款抵押物,特别是标准化的货物仓单以及稳定的收购合同,就更能为抵押物变现提供可靠保障。
模式二:一是当地已经具备了涵盖种植、物流、加工等环节的成熟产业链,一些企业出于开拓市场、补充资本金、分散经营风险等考虑,会倾向于接受股权收购要约,中资企业如果参股具有渠道优势、与农民合作密切的成熟农业企业,就能够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中国市场优势、资金来源优势以及综合服务优势,共同分享市场成长带来的收益;二是东道国市场已被其它外资企业垄断,直接新建产业链会面临产业上下游配套不完善、基础设施投入较大、竞争对手的挤压等风险,通过参股当地企业,能够减少初期市场开拓和组织生产面临的巨大不确定性,大大降低贷款风险。
模式三:一是当地基础设施投资大,中资企业有意愿通过包团方式进行全产业链开发;二是当地具备丰富的初级原料,土地规模连片;三是当地农业生产缺乏金融支持,农户具有较为迫切的临时性资金需求。
模式四:一是在开发基础上,当地缺乏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需要进行相应投资,满足农业综合开发的长期需要;二是在产业组织特征上,国际粮商尚未在当地完成布局,中资企业具备建立全产业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赢得竞争先发优势;三是东道国法律制度完善,执行力强,保证中资企业在东道国所获得的土地产权明确,并拥有完全的处置权,可以作为重要抵押物避免贷款违约风险。
三、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1.防控投资前的决策风险
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布局和信息优势,帮助中国企业收集整理目标市场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市场状况、社会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准确信息,对农业企业“走出去”前涉及投资目标市场的国别风险、法律风险、文化融合风险等进行全面研判分析,摸清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并加以提示,帮助企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防控投资过程中的交易风险
要利用自身掌握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帮助企业做好投资调查和资产评估服务,审慎研究和评估交易可行性,设计稳定安全的交易结构和科学合理的融资方案。
3.防控投资后的经营管理风险
要强化信息中介服务职能,帮助农业企业妥善应对目标市场法律政策变化,有效解决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与“走出去”企业共同成长。还要积极引导“走出去”企业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金融资源,不断强化外部约束,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4.成立农业风险投资公司
通过成立农业风险投资公司,对现代农业项目提供风险资金支持,同时对所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评审筛选,明确各利益主体的产权关系,保证投资的顺利收回。
四、加强对融资主体的管理
1.正确划分农业对外投资项目的融资性质
将融资业务划分为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以德国为例,德国土地银行政策性业务主要是针对执行农业特别贷款计划项目,包括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村庄整合更新、中小企业、农民就业、国际合作、农村信息网络推广等,以特别优惠的利率发放;商业性业务按市场利率发放。
2.对融资主体进行科学评价和筛选
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那些经营业绩好、项目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给予贷款优惠,鼓励其“走出去”开发国外农业资源。
【关键词】破产倒闭,投资银行,贪婪
一、雷曼兄弟公司简述
雷曼兄弟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金融服务公司,其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在伦敦和东京设有地区性总部,在世界上很多城市都设有办公室和分支机构。它的业务能力一直受到众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广泛认可,不仅担任这些跨国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财务顾问,同时拥有多名业界公认的国际最佳分析师。由此,它在很多业务领域都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包括股票,固定收益,交易和研究,投资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以及风险投资。这一切都有助于雷曼兄弟稳固其在业务领域的领导地位。下面简述雷曼兄弟公司辉煌的过去:
二、1850 成立于美国阿拉巴马州
三、1870 雷曼兄弟公司协助创办了纽约棉花交易所
四、1964 协助东京进入美国和欧洲美元市场,为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政府发行第一笔美元债券
五、1971 为亚洲开发银行承销第一笔美元债券
六、1997 承销中国开发银行的扬基债券发行,这是中国政策性银行的首次美元债券发行
七、1998 雷曼兄弟公司被收入标准普尔500指数
八、2000 年是雷曼兄弟成立150周年;该年度,其股价首次突破100美元,并进 入标普100指数成份股。
九、2007 雷曼兄弟被《财富杂志》评为年度“最受尊重的证券公司”。
十、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案情。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按照美国公司破产法案的相关规定提交了破产申请,成为了美国有史以来破产的最大金融公司。以下详述雷曼破产过程:
十一、2007年6月22日 美国第五大券商,第二大按揭债券承销商贝尔斯登旗下两家对冲基金出现巨额亏损,次贷危机开始全面爆发。
十二、2008年1月22日 美联储紧急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75个基点至3.5%,这是美联储自1980年以来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十三、2008年3月18日 雷曼兄弟宣布,受信贷市场萎缩影响,其第一季度净收入同比大幅下降57%,股价下挫近20%。
十四、2008年8月25日 韩国产业银行重开入股雷曼兄弟的谈判,但表示雷曼要价太高;同时,雷曼CEO Fuld信誉受损,恐遭内部逼退。
十五、2008年9月14日 美联储明确表示不会伸手给雷曼兄弟以救援和资金保障,巴克莱银行退出谈判,美洲银行转而与同样险于困境的美国第三大券商美林达成收购协议;同时,高盛、摩根士丹利、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也表示没有兴趣收购雷曼;雷曼兄弟命悬一线。
十六、2008年9月15日 无奈之下,雷曼兄弟向纽约南部的联邦破产法庭提出破产保护。当天,雷曼的股票价格暴跌94%至每股0.21美元。
十七、2008年9月16日 各信用评级机构将雷曼兄弟的评级减至‘D’,即破产;全球主要的金融机构开始清算与雷曼兄弟的信用风险敞口。
十八、雷曼兄弟破产原因分析
作为华尔街上的巨无霸之一,被称为“债券之王”的雷曼兄弟,从无限的光荣岁月走到破产的凄凉境地,不但给它的股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引发了所谓的“金融海啸”。回顾它在短期内由盛而衰的历程,我们可以找出其风险形成和业务失败的原因。
1、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最根本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因此,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国房市的调整。美联储在IT 泡沫破灭之后大幅度降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和追逐高回报,促使了金融创新,出现很多金融工具,增加了全球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这些都促使了美国和全球出现的房市的繁荣。而房地产市场的上涨,导致美国消费者财富增加,使得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房价的上涨。2000至2006年美国房价指数上涨了130%,是历次上升周期中涨幅最大的。房价大涨和低利率环境下,借贷双方风险意识日趋薄弱,次级贷款在美国快速增长。同时,浮动利率房贷占比和各种优惠贷款比例不断提高,各种高风险放贷工具增速迅猛。
但从2004年中开始,美国连续加息17次,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止升回落,一年内全国平均房价下跌3.5%,为自1930 年代大萧条以来首次,尤其是部分地区的房价下降超过了20%。全球失衡到达了无法维系的程度是本轮房价下跌及经济步入下行周期的深层次原因。全球经常账户余额的绝对值占GDP 的百分比自2001 年持续增长,而美国居民储蓄率却持续下降。当美国居民债台高筑难以支撑房市泡沫的时候,房市调整就在所难免。这亦导致次级和优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的拖欠率明显上升,无力还贷的房贷人越来越多。一旦这些按揭贷款被清收,最终造成信贷损失。
和过去所有房地产市场波动的主要不同是此次次贷危机造成整个证券市场,尤其是衍生产品的重新定价。而衍生产品估值往往是由一些非常复杂的数学或者是数据性公式和模型做出来的,对风险偏好十分敏感,需要不断的调整,这样就给整个次级债市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难以对产品价值及风险直接评估,从而十分依赖评级机构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然而评级机构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并未采取足够的审慎态度。而定价的不确定性造成风险溢价的急剧上升,并蔓延到货币和商业票据市场,使整个商业票据市场流动性迅速减少。由于金融市场中充斥着资产抵押证券,美联储的大幅注资依然难以彻底消除流动性抽紧的状况。到商业票据购买方不能继续提供资金的时候,流动性危机就形成了。更糟糕的是由于这些次级债经常会被通过债务抵押债券方式用于产生新的债券,尤其是与优先级债券相混合产生CDO。当以次级房贷为基础的次级债证券的市场价值急剧下降,市场对整个以抵押物为支持的证券市场价值出现怀疑,优先级债券的市场价值也会大幅下跌。次级债证券市场的全球化导致整个次级债危机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一轮由次级贷款问题演变成的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因资本金被侵蚀和面临清盘的窘境,这其中包括金融市场中雄极一时的巨无霸们。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兄弟、美林、AIG 皆面临财务危机或被政府接管、或被收购或破产收场,而他们曾是美国前五大投行中的三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和大型政府资助机构。在支付危机爆发后,除了美林的股价还占52 周最高股价的1/5,其余各家机构股价均较52 周最高值下降98%或以上。六家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超过4.8万亿美元。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的在次贷危机中分别减值32 亿、138 亿及522 亿美元,总计近700 亿美元,而全球金融市场减记更高达5,573 亿美元。因减值造成资本金不足,所以全球各主要银行和券商寻求新的投资者来注入新的资本,试图度过难关。
2.雷曼兄弟自身的原因
(1)进入不熟悉的业务,且发展太快,业务过于集中
作为一家顶级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注重于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证券发行承销,兼并收购顾问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固定收益产品、金融衍生品的流行和交易的飞速发展,雷曼兄弟也大力拓展了这些领域的业务,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华尔街上的“债券之王”。
在2000年后房地产和信贷这些非传统的业务蓬勃发展之后,雷曼兄弟和其它华尔街上的银行一样,开始涉足此类业务。这本无可厚非,但雷曼的扩张速度太快(美林、贝尔斯登、摩根士丹利等也存在相同的问题)。近年来,雷曼兄弟一直是住宅抵押债券和商业地产债券的顶级承销商和账簿管理人。即使是在房地产市场下滑的2007年,雷曼兄弟的商业地产债券业务仍然增长了约13%。这样一来,雷曼兄弟面临的系统性风险非常大。在市场情况好的年份,整个市场都在向上,市场流动性泛滥,投资者被乐观情绪所蒙蔽,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给雷曼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可是当市场崩溃的时候,如此大的系统风险必然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雷曼兄弟“债券之王”的称号固然是对它的褒奖,但同时也暗示了它的业务过于集中于固定收益部分。近几年,虽然雷曼也在其它业务领域(兼并收购、股票交易)方面有了进步,但缺乏其它竞争对手所具有的业务多元化。对比一下,同样处于困境的美林证券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将它所投资的彭博和黑岩公司的股权脱手而换得急需的现金,但雷曼就没有这样的应急手段。
(2)自身资本太少,杠杆率太高
以雷曼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与综合性银行不同。它们的自有资本太少,资本充足率太低。为了筹集资金来扩大业务,它们只好依赖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在债券市场发债来满足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在银行间拆借市场通过抵押回购等方法来满足短期资金的需求(隔夜、7天、一个月等)。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业务和投资,赚取收益。就是说,公司用很少的自有资本和大量借贷的方法来维持运营的资金需求,这就是杠杆效应的基本原理。借贷越多,自有资本越少,杠杆率(总资产除以自有资本)就越大。杠杆效应的特点就是,在赚钱的时候,收益是随杠杆率放大的;但当亏损的时候,损失也是按杠杆率放大的。杠杆效应是一柄双刃剑。
(3)金融家骨子里流露出的贪婪
雷曼兄弟破产的本质原因是贪婪,其诱因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贪婪就如同魔鬼统治着黑暗世界,它引诱我们像崇拜上帝一样崇拜它,它用阴谋诡计引我们误入歧途,偷偷的潜入我们的热情和情感,设下欲念的罗网,使我们身不由己,深陷欲海,最后沉沦,堕落,甚至毁灭。贪婪和恐惧又是一对双胞胎,在事物的两面左右着人的思想,使雷曼兄弟失去158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具备的理智。只是忘记了贪婪是一种风险,而恐惧更会无限放大这种风险。这是管理技术没有运用好的结果。
十九、雷曼公司倒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危机意识: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海尔董事长张瑞敏提出的“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说明企业越大,企业家越要有危机意识,生存了158年的企业也会轰然破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掉以轻心呢?
2.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抗风险能力:雷曼兄弟作为一个生存了158年的企业,我相信其内部管理已经达到了相当规范的程度,但其仍在困境中破产,说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因素,所以我们在做企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同时也要提高企业在困境中生存的能力,要随时准备好面对引起企业倒闭的困境。
3.正确的战略规划:雷曼兄弟的破产主要是因为其持有大量次贷债券,之所以持有大量的次贷债券,说明持有次贷债券是雷曼兄弟的战略决策,如果单就破产而言,我们可以雷曼兄弟的战略规划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做企业战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规划的任何疏漏都会将企业带入无法预料的困难境地。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雷曼兄弟财务报表10Q,2008年第二季度
[2]彭博,Shannon D. Harrington,2008年9月24日
[3]薛旭娜. 浅析雷曼兄弟破产原因及启示[J].中国商界,2009,1:50-50
关键词:建筑行业;安全管理;对策
建筑行业作为是一项危险性大,事故多发的行业,其产品质量的好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建筑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而作为具有专业性、政策性、综合性的现代管理科学——安全管理则越来越多的受到建筑企业的重视。建筑企业要树立较强的安全管理理念,建立符合现代建筑业管理规律和项目管理特点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和杜绝安全隐患及事故而努力,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一、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状况
一直以来,“安全第一”是每个工程永恒的口号,安全与生产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必须安全,另一方面安全可以促进生产。但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却存在诸多的安全问题,现将我国目前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现状简述如下。
1、工程参建者的建筑安全意识不高
由于企业领导长期对建筑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注重安全生产的形式主义严重,而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导致工人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同时,工人未充分得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培训,安全生产没有引起一线工人的足够重视。
2、安全管理意思薄弱
安全生产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相对滞后,安全科技成果缺少正确的政策导向与鼓励措施;安全防护技术、用具、和设备相比发达国家还相当落后,标准化、工业化的程度较低;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和工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于安全规范并不熟知。对于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知,我国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3、建筑安全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目前仍为形成统一有效的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导致落实安全责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实际处理工程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存在着重复和交叉管理的问题;安全规章制度职责不清,管理目标不明确,导致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
4、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有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制还未形成,与国际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安全监督方式和管理手段无法适应日益增大的建设规模,难以深入地开展建筑安全监督工作。
二、归纳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企业承包项目的不规范操作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招投标市场的不规范环境,出现承包商挂靠和层层转包等非法现象。在无任何资质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业务,提取一定的费用后违规分包或者非法转包。
2、招投标和合同管理方面的混乱问题
当前建筑业种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招标的过程当中存在明招暗定、招标人以及投标人暗中串标。在预审的阶段由于受人为因素干扰,在某些环节和评标组的监督不力的情形下,容易出现投标人串标、围标等等现象,有的甚至串通其它投标单位挂靠投标。更有招投标为了迎合业主的需求,违反招标相关规定。另外,有一些项目由于招标人条件苛刻,中标企业在施工过程偷工减料造成工程质量低劣。有的投标企业为中标在标书中承诺的管理人员、机械设备等应有尽有,但到真正施工时难以到位。
3、施工项目管理差的问题
由于项目施工流变性大、不可预见的问题较多、施工面宽,涉及到法律、经济、行政、人事、技术等等方面的问题。很多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4、施工现场管理缺乏专业的规范问题
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投标企业为了中标往往把预算压得很低,中标后工程利润太低因此用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设备、工具、器材等放弃购置。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管理安全的专业人员更是少有配置。农民工是目前建筑行业工人的主体,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又无专业培训,全都要依靠现场的专业人员指导,这样极易出现安全事故。
三、建筑施工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规范招投标、合同的管理
招投标各方必须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招标、竞标,要做到公平、求实、合理以确保招投标的公正性和严密性。施工合同的管理分为:国家机关及金融机构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当事人及监理单位等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内容必须严密、细化、实际,特别是违约、争议以及索赔条款。这就要求不断完善审查制度以及备案制度,打破行业和地方垄断规范招投标程序。建立招投标及其它相关活动的集中场所,把招投标的一切活动纳入统一管理,加强执法监督管理以及对中标的承包商合同履行进行时实监督。
2、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安全工作的重点是预防分阶段,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施工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施工单位必须对所有现场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必须由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问责制”和“以人为本”的责任体系。有计划、有意识的进行劳务人员的培训机制,建立民工准入制度。一律持证上岗,严禁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的情况。坚持“以质为本”的经营战略,从人、机械、材料、环境以及方法等要素进行严格的控制,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一是基础施工、二是高空作业两个方面。基础施工一定要根据土质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这些措施都要经过设计计算。对于已经完成的部分基坑在雨后、解冻或者复工前都要进行支护,只有排除危险后方可施工。高空作业要设置并围栏、挂警示牌、支搭防护棚。脚手架必须经技术负责人设计批准后才可搭设。另外,高层建筑施工时还应在工作面外侧搭设3米以上的安全网,在没有高空作业后才能拆除。安全帽必须有合格证耐低温、耐冲击、耐燃烧、耐侧压、耐穿透和绝缘性能好,如有磨损、破损应立即停用。
3、完善项目工程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培养队伍的凝聚力,同时要制定管理目标,明确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目标分解到位。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建立优秀的管理队伍。把好采购、检测、运输各关口,对建材、配件及设备实行全过程不间断的监控。除了合理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应在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有高新技术要求的,确保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文件要求,围绕质量、成本、工期等制定施工目标,使得工程顺利完工。
4、完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首先,为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要做好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这包括:要有合格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技术指挥系统,还要有配套的机械、图纸及说明,要有规范标准和流程明确的技术要求。要制定严格的技术岗位责任制和技术管理制度。其次,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和检查监督工作。再次,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学习和会审。这要求承包企业与各个分包企业共同结图纸进行审核并对图纸中的的问题进行协商,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应全面了解设计图纸和施工要求。最后,加强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竣工图、设计变更登记、结构工程验收记录、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沉降观测记录等,并报送相关机关备案。
5、创新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的创新,关键在于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又是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运用。当前一些建筑企业还在沿用旧的做法,把合同明确的范围做为项目、把项目定义做为合同而后进行管理,项目经理因合同的产生而产生,又随合同的终止而终止。不能将项目的动作与企业发展联系,建筑施工企业同数个进行的项目施工企业、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之间很难协调统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在建筑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施工管理的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建筑企业不断发展。
6、工程的交工验收管理
工程的交工验收是建筑后期施工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后期施工工期紧张、工种多、工序多、投入劳动力多、材料规格品种多、机械多、各个工种交叉多、专业性强的问题,所以后期施工的管理是确保整个项目保量保质按期交工的关键。可以从技术、管理、组织、经济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有组织力、权威、效率高的领导机构,要统一思想与管理目标相一致。验收时要根据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和相关文件、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施工图纸、设备仪器说明书以及国家现行的施工技术验收规范进行验收。工程完工后就及时向建设单位交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在实际中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工作,最后才能确保工期、质量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四、结论
安全生产水平是一个国家政冶、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建筑行业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领域。但目前频发的安全事故已影响到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是发展经济的必备条件,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安全生产,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刻不容缓。我们应当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