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金融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功能
(一)引领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
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作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无论是在产业的初步阶段还是高级阶段,对数字出版业的发展都格外重要。它不仅为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转型提供了平台,而且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由单个企业的自发性发展向产业整体自觉性发展深层转变,更有利于纸质书籍、报刊、影视作品、艺术品等传统出版资源向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游动漫、数字艺术品、数字电影音乐、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内容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转化与再造。毫不夸张的说,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培育是传统出版大国向数字出版强国转型的战略重点和必由之路。
(二)拓展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条
探索打通产业链上中下游,形成通畅的产业链条是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产业基地作为一个集资源、服务、信息、孵化为一体的一种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全方位服务平台,具有政策和管理制度的优势。在这一平台上,数字出版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产品销售商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相互投资参股合作,甚至建立合资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共同提高赢利能力,共同开发数字出版业务。真正实现内容优势、技术优势、营销优势的强强联合,探索出能够助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模式。
(三)发挥产业规模效应,优化数字出版产业组织结构
产业基地内的企业凭借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可以打破所有制壁垒、行业壁垒等实现企业间的并购、联合、重组等。重点的内容生产企业、技术研发企业、平台服务企业可以借势做大做强。这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了数字出版产业高度集中发展运营,更有利于形成一批较强较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优势数字出版企业集团。同时,基地内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走“专、精、尖”的竞争路子参与专业分工,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由此数字出版产业可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在专业分工基础上共同发展的格局。因而,建立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可有效提高产业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水平,优化数字出版产业组织结构,实现规模效应。
(四)可以更好地保护数字版权,促进原创内容生产
数字版权即“作者享有的以数字化方式保存、复制、发行作品的权利”,是传统版权在数字化时代的延伸和拓展。版权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依托,数字版权之于数字出版产业亦是如此。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国内外入驻企业、政府管理机构、中介组织等共享版权保护的先进经验,方便地沟通联系,有利于其携手搭建数字版权保护平台,创新保护模式,降低保护成本,并营造良好的数字版权保护环境。
二、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政府首先应支持完成基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基地产业的发展提供宽松优越的物质环境。其次政府应在深入研究基地的战略优势和时空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扶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奖励补贴政策等,从而构建有利于其壮大的产业政策环境。第三,要理顺数字出版产业管理体制,政府对基地的管理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手段给基地企业以良好的服务、引导与协助,实现对基地的宏观管理,对于项目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则应交由企业负责。
(二)立足产业链,积极扩大产业集群
在产业基地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以搭建产业链为核心,规划基地内的企业结构,以求产生驱动产品制造,拉动产品销售,带动后续产品开发的理想效应,最终能够在基地内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此产业基地应该以产业链为导向进行战略规划,优化招商引资结构,提高企业入驻门槛,保证入驻企业能够与产业链实质性对接。这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重组,还能够通过企业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勾连,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三)搭建基地信息交流互动平台
基地一方面可以打造信息服务网站,进行基地形象统一宣传、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基地知名度等。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举办博览会、洽谈会、交易会等形式为信息、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的良性互动提供平台。
(四)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突破人才匮乏瓶颈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解决人才问题,一方面要靠引进,另一方面要靠培养。在人才引进方面,基地一要协助政府研究制定人才引进办法、管理、待遇等政策,为吸引人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要坚持以项目引进人才,以人才带动项目的战略;三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采取公开招聘、客席聘用等方式,鼓励支持相关人才来基地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产业基地可通过教育培训等各种途径,培养出能够对出版产业提供创意与加工的高端创意人才、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术实现内容产品数字化的编辑人才、通晓国际贸易规则的高级商务人才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从而为数字出版企业提供智力保障。
(五)完善科研体系,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现状 数字普惠金融
一、互联网金融现状
传统金融业和非金融机构的结合,就是互联网金融格局所在,属于新兴领域。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创新为主要目标,尤其体现在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与电商化方面;非金融机构则与互联网技术金融息息相关,例如挖财类手机理财APP、众筹模式下网络投资平台以及网络借贷平台等等。“开放、平等、协作、分享”是互联网金融渗透传统金融行业的主要精神,对人类金融模式的改变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2016年的博鳌观察金融创新峰会上,我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先生就曾表示过:数字普惠金融的推进与发展,除了与数字化时代需求相符之外,同时实现了普惠金融现实问题的解决。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为非金融机构的带来了新的前景。为此,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新性互联网金融具备较多优势,其通过互联网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像是财富管理、借贷以及支付等。首先,互联网金融平台较之传统金融,有着交易成本上的显著下降,信息对等,使用网上支付的人不断增加,金融服务得以普及;其次,借贷交易较之过去更为顺利,受到条件限制或其余原由而无法从传统金融业获取资金的低收入者,可以通过借贷交易获取资金;最后,财富管理门槛降低的同时,服务质量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举例来说,2013年末的统计数据表明,国内使用网上支付的网民超出2.60亿,对比2012年整整提升了十八个百分比,其中手机网络支付用户占据较大比重。同年,我国互联网网民与手机网民数分别为6.18亿、5亿,占据世界首位。近几年来,受到国内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以及使用人群增幅迅猛等因素影响,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互联网技术催生革命正在发生。
二、传统微型金融迎来新时代
十五世纪初,普惠金融在意大利萌芽,高利贷刺激下,信贷业务逐渐开展。二十世纪,小额贷款在一些国家陆续出现,例如巴西以及孟加拉等等。然而单一贷款形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新世纪初,“普惠金融体系”理念首次诞生,其由联合国提出,希望通过有效形式实现所有人金融服务的获取,其中无法利用传统金融体系获取金融服务的群体为主要对象。
“数字金融”概念存在十分宽泛的外延,像是网上基金、保险、贷款以及移动支付等,金融服务类别多元化,金融普惠服务的获取愈发开放与便利。“数字普惠金融”则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实现综合性能的提升,例如移动互联网。
数字普惠金融近三年来得到了国家金融政策、的大力扶持,成为行业最关心的热点之一。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于互联网、网络和通信服务、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突破了金融服务的地域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用户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2016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之上,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教授贝多广进行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的公布,这是我国第一份数字普惠金融报告,也被人们称之为“普惠金融成绩单”。在这份报告中,除了对普惠金融由来与数字普惠金融意义有所回溯之外,还进行了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实践案例的总结。报告表明,数字金融拥有诸多天然优势,例如门槛低、成本低、便利共享等等。
《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出,较之小额贷款机构与银行等传统普惠金融来说,数字普惠金融拥有巨大优势。根据世行的最新数据,无论是储普及率、还是账户普及率指标,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均靠前,对比G20国家平均值要高出许多。易纲表示,新世纪后,我国数字金融得以规范,普惠金融不断创新,数字金融成绩显著。现阶段,全球无法获取基础金融服务的成年人在20亿左右,对此,中外与会者提出,必须依赖技术,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更好发展。
三、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部分数字普惠金融融服务主体发展现状
■
资料来源: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盈灿咨询、网贷之家。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1~6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网上支付业务214.70亿笔,金额1131.88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671.14亿笔,金额41.93万亿元。该表说明:互联网金融业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传统金融与非传统金融相互结合,互联网金融天生带有普惠金融的属性,更贴近普通老百姓。
随着金融服务中,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地理限制必然会被打破,边缘及贫困群体将由此实现基础金融服务的@取,从而提升自身生产力、收入。当前,怎样进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推动、怎样结合扶贫与数字普惠金融,成为国际上的首要问题。
四、数字普惠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
二十一世纪初,普惠金融五年规划得到与实施,现阶段,怎样实现战略落实,在普惠金融事业中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成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教授贝多广指出: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基调是规范发展,以及有序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而言,是极其关键的。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问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提出了四点建议:一要普及数字普惠金融新理念;二要注重发挥数字技术的创新优势;三要加强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治理;四是要构建良好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可实现客户准入门槛的降低,金融服务平民化趋势显著提升,传统金融中无法获取金融服务的低收入群体及中小微企业,均可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实现服务享受,这就是“普惠金融”的意义所在。经过近几年的野蛮生长和规范发展之后,互联网金融应该往小额、分散、普惠金融方向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保定市;就业;财政金融政策
基金项目:2009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0902112;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支持项目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就业和再就业是近年来保定市的一个工作重点,特别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及出口企业濒临破产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再加上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失业问题,使全市就业问题趋于严峻。展望“十二五”时期全市就业与再就业形势,其有利因素很多,但存在的压力也不小,对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妥善解决。
一、当前保定市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失业人数增加,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全市国有下岗职工人数在2008年末有76,534人,2009年二季度末人数略有下降为74,283人。2009年到再就业服务中心登记的失业人员人数略有上升,一季度为35,942人,二季度为37,459人。加之每年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凸现出劳动力供需矛盾与就业压力。从上面的数据来看,保定市的失业人员绝对数量的增加,相对比率的提高,都在提示我们:保定市的劳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从行业需求看,72.8%的用人需求集中在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这种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行业需求结构相对稳定,这样的态势仍然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数字无疑说明发展第三产业将成为社会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主阵地。
(三)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主要地位。其中,用人需求约57.4%的比重集中在中小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招工比重极小。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既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又是求职人员集中求聘的职业。从百花路劳动市场了解到,招聘单位100%为企业,其中小型制造业和服务业招聘人数占主要地位。
二、保定市扩大就业面临的困难
(一)劳动力资源供给远大于需求。第一,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长快,据2009年全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9年全市劳动适龄人口109.86万人。与2005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劳动力资源总量增加了37.14万人,增长13.61%,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73个百分点;第二,外来劳动力大量涌入,保定市作为我国第四人口大市,处于快速崛起期,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来我市流动就业。“十二五”时期,预计仅外来劳动力来本市流动就业人数每年要超过20~30万人左右;第三,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大量富余人员从企业下岗或失业,农村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亟须转移;第四,大学生就业情况依然是个难题。保定市高校较多,每年毕业生近3万人,如此迅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供给,自然就给就业岗位的竞争形成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供需对比只是反映了总量情况,事实上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还面临结构上不对称的问题,往往存在专业方向、学位登记、就业地域等结构性失衡问题。
(二)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从世界各国的规律来看:许多国家劳动力的65%~80%在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就业,发达国家每千人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数量是45~55个,而我国只有53%的劳动力在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不到30个;我市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为26个。由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造成失业人口过多,将会形成大量的低收入和微薄收入人口,从而带来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扩大,基尼系数也将会越来越大。保定市中小企业群体庞大但规模偏小。全市拥有各类民营经济组织20.6万个,90%左右民营经济组织徘徊在从业人员8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阶段。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862家,仅占民营企业户数的3.4%。其中,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仅47家,占比仅为5.5%。
(三)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相应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行业的就业在萎缩,也不断地会有新的就业岗位在增长,这部分新增的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有新的要求,而且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从原有就业岗位上游离出来的劳动力,总有一部分会因为不适应新的岗位要求而失业。以至于产生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一些学历低、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种结构性失业现象在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将长期存在。据2006年市劳动力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市场求人倍率(用人单位需求与求职人数之比)为0.86,求职成功率为56%,表明当年进入市场的每100名求职者中有14人是因为用人需求不足而未能就业,另有30人中是因为供求匹配上的原因导致劳动就业机会流失。
(四)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不够完善制约着就业工作。一方面就业和再就业经费紧张,尤其是县、区劳动力市场设施落后,同时又缺乏资金投入,无法形成市场规模和市场就业氛围。劳动力信息网络不健全,信息传递滞后,影响供需双方对劳动用工需求的了解;另一方面目前各级职业培训机构对就业人员培训起点及培训质量较低,大部分只是培训初、中级技术,难以适应高技术人才需求的要求,同时,一些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也导致劳动者就业相对困难。表1是笔者协同有关部门针对失业者进行的调查。(表1)
本次调查发现,85.9%的失业者表示找工作时没有获得过街道或劳动保障等政府部门的帮助支持,91.6%的失业者表示尚未领取过最低生活保障金,95.9%的失业者表示从未得到过工会、残联、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机构的帮助支持,79.7%的失业者表示没有获得过职业介绍机构的支持。可见,保定市作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等城市,对于失业者再就业而言,来自正式支持(政府的支持、劳动力市场建设等)的缺失与滞后,是导致失业增加的又一个原因。
三、进一步扩大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
(一)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
1、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增加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就业需求。目前,全市建立规范的职业介绍所,全面开展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和“一三一”服务活动,使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但劳动力市场还未成为安置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同时,提高为企业和劳动力服务的质量,降低用人单位成本,解除就业人员就业时后顾之忧。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就业安全机制。要确保劳动适龄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首先解决失业、待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其次为企业人员流动创造条件。许多国有和集体企业希望充实人员,但是由于富余人员过多,而且富余人员走向社会又害怕没有保障,不愿离开,从而造成企业负担沉重,给企业更新人员带来很大阻力;再次是简化办理企业职工流动手续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优先发展基础性先导行业,尽快形成快捷高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通信设备的现代化水平。通过这些先导行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大大扩展就业容量;二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保定关联度很强的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和就业带动力。保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要加强统一规划,增大投入,优化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推介,提高保定旅游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促进旅游经济加快发展,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社区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将成为城市经济中独特的新兴产业。从就业角度来看,社区服务业兼具就业弹性大和适合劳动力面广两大突出优势,更是吸纳劳动力的良好渠道。今后我市在产业政策中将把社区服务产业纳入着重培育的新兴产业,进行必要的产业引导和政策指导,并协调财政、金融政策,对社区服务产业给予充分的扶持,促进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1、对第三产业实行差别税率。通过对第三产业实行差别税率等税收优惠,使它们的利润率不致为负或接均利润率水平,以扶持其发展。
2、对服务业给予倾斜政策,鼓励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在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同时,应提供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在税收发票的最低营业额、注册资本、资质要求等方面降低进入门槛,让从事社区服务的民间资本进入,特别是对微利服务项目应落实各种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优化政策环境。
3、支持与规范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对从事就业介绍、劳动者岗位能力培训的中介机构给予税收减免和政府资金支持,对外劳务输出的中介给予税收补贴。
(三)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
1、加大小额信贷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各项制度和机制。新的就业扶持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放到了非常重视的位置,并且在对象、范围上进行了适当扩展。在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中,小额信贷扶持政策是下岗失业人员最关注的。要按新的扶持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小额信贷工作制度,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改进担保程序,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促进再就业。
2、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适度降低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营业网点数量的增加,只要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准入条件,就予以支持;由于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国家信誉作保证,同时市场占有份额小,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弱,服务对象又主要是中小企业,因此对其货币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应给予一定的优惠。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德巧,孙中震,严平.探索建立政府投资促进就业机制[N].人民日报,2010.1.20.
关键词: 西部开发;投融资策略;金融体系改革
资金短缺是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资金流失、资本形成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生产力总量少,资金利用效益低,低收入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多,资金融通配置效率不高,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西部大开发需要数额庞大的资金支持,仅靠中央政府的财力支持是十分有限的。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金融深化,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利用效益低下问题,才能拓宽西部资本形成的空间。
一、金融支持,深化改革,推动金融组织体系多元化
国家在西部地区应采取倾斜性货币政策。具体包括:一是实行差别性存款准备金政策,弥补西部资金东流和现金漏损率高的问题,以调节东西部地区资金的不平衡。二是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西部地区的利率管理政策可有别于东部,应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利率损失可由中央财政弥补。三是实施扶持性的再贷款政策。人民银行总行可考虑给西部地区人行一定的再贷款权,使其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发放一定的再贷款。四是加大信贷政策支持。国家可适当降低建设项目资本金限制,延长银行贷款期限,引导西部地区商业银行资金流向。
在金融扶持的条件下,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管理机制。一是在金融机构改革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的内部责任制度及其他各项管理制度,加大稽核力度,健全内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二是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保证金融的稳健运行;三是尽快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正常运作机制,提高西部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四是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构建高效运作管理机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并完善支付结算系统。除此之外,中央银行应加强对金融机构执行西部开发产业金融政策的资金运行风险进行有效监管,以保证产业金融政策的实施。
融通西部资金必须大力发展西部金融组织体系。国家应积极支持西部金融组织机构创新,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管理制度,适当降低西部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条件,大力促进西部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二是积极引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设置外资银行,扩大其在西部地区分支机构的数量;三是强化对西部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规范管理,加强中小金融机构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支持与服务;四是积极设立西部开发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西部产业发展与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五是组建西部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西部地区开发贷款规模。
二、活用存量,积聚增量,进行有效资本动员
“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我国西部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至今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骨干。西部十省区建起了2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其中大型企业780多家,固定资产超过4000亿元,形成了一大批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行业。这些资产构成了西部开发的存量资金,是西部发展的宝贵财富,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资金运用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得十分缓慢,还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未进行现代公司制改造,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未予转换,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差。因此,根本问题是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使产权明晰化、多元化,国有企业产权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然后才能有效实施结构转换和调整改造。对于那些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可在股份制改造完成后,将国有股本出售一部分,向社会募集一部分资金。通过股权出售可实现产权多元化,将社会监督引入企业,把国有企业的资本存量有效地利用起来。
我国西部地区存在很多有实力的强势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成为西部开发积聚资金的经济核心体。至1998年末,西部地区企业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共有198家,共计募集资金435.71亿元,西部强势企业已能有效积聚全国的资金,利用强势企业积聚社会资金是西部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目前,西部大中型企业有2990家,如有10%近300家成为强势企业,每年每家从市场上积聚1亿元资金,就有近300亿元,这个数字已超过了国家预算内在西部地区的投资206.18亿元(1998年统计数据)。西部应抓住时机培育强势企业,使企业逐步规模化并占据竞争优势。
单纯依靠经济实体的资本积累并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的资金需求,还必须有效进行资本动员。在开发初期,政府部门的投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但仅靠政府投资也是远远不够的,应积极开辟多种融资渠道。一是政府初期投资带动更大规模社会民间资本流向西部地区。当前,在国有经济占主导的西部地区,民间资本所代表的非国有经济并不活跃。随着我国加入WTO,投资环境相对较优越的东部地区能吸引更多外资,这些外资的涌入必然会“挤出”东部的一部分民间资本,迫使其向外地转移。西部应抓住东部流出的这部分民间资本,以超前性战略来动员东部民间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这样既能弥补西部民间资本不足的缺陷,又能为东部民间资本提供新的发展环境。二是利用西部投资环境的特点和优惠外资政策,吸引国外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利用外资不能仅靠优惠政策,必须改善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投资环境优势因素。从目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仍有自身的特点,可以通过对自身优势的挖掘吸引到大量的投资,比较明显的是西部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能源特别是潜在能源具有一定优势,劳动力供应充足且价格便宜,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当前,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逐步替代港、澳、台中小企业的优势地位,长期性战略投资行为也将取代中小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西部重化工原料比较丰富的特点必然会对国外跨国公司产生较大吸引力。只要有效地减少软环境障碍,西部地区就一定会迎来外商投资的热潮。
三、调整政策,制度创新,积极培育西部资本市场
开发西部,首先应制定有利于西部开发的产业金融政策,这些产业金融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采用竭泽而渔的手段,应通过采用合适的投资方式引入外部资金,如进行BOT、ABS等项目融资方式较为可行。二是大力支持资源开发项目。资源开发需大量投资,国外投资也有许多对西部资源开发感兴趣,对于外资进入可适当给予优惠,刺激其进入西部。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议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创业投资公司,鼓励个人和企业向高风险科技方面投资。四是积极引导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定好投资重点。西部地区要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于自身优势,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另外,必须加强交通、能源、通讯、环保、水利建设,要切实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增加环境保护投资。
一、勤学苦练,尽快适应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
从最基本做起,从学习开始,以前辈、同事为榜样,以书本为老师,把单位同事作为一面镜子,做到了在学中干,干中学,边学边干,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懂的地方虚心向单位同事请教,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基本上掌握了业务操作规程和要领,对自己应承担的工作能够独立完成,也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恪守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
办理会计事务能够严格按资金性质、业务特点、经营管理和核算要求准确地使用会计凭证、科目和帐户;坚持当时记帐、当日核对,作到要素齐全、内容真实完整、数字字迹清楚,确保帐务处理“五无”、帐户核算“六相符”等;办理储蓄业务时能够认真落实“实名制”规定,登记好相关证件手续等等。每日营业终了,逐笔勾对电脑打印流水帐和现金收付登记簿,坚持碰库制度。填送会计报表时作到内容清楚、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字迹清晰、签章齐全、按时报送,各种报表、各项目之间相关数字衔接一致。
三、团结奋进,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一年的时间里,我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国家的各项金融政策法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完成上级和社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现就一年来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向组织和领导汇报如下,
一、勤学苦练,尽快适应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
从最基本做起,从学习开始,以前辈、同事为榜样,以书本为老师,把单位同事作为一面镜子,做到了在学中干,干中学,边学边干,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懂的地方虚心向单位同事请教,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基本上掌握了业务操作规程和要领,对自己应承担的工作能够独立完成,也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恪守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
办理会计事务能够严格按资金性质、业务特点、经营管理和核算要求准确地使用会计凭证、科目和帐户;坚持当时记帐、当日核对,作到要素齐全、内容真实完整、数字字迹清楚,确保帐务处理"五无"、帐户核算"六相符"等;办理储蓄业务时能够认真落实"实名制"规定登记好相关证件手续等等.每日营业终了,逐笔勾对电脑打印流水帐和现金收付登记簿,坚持碰库制度.填送会计报表时作到内容清楚、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字迹清晰、签章齐全、按时报送,各种报表、各项目之间相关数字衔接一致.
三、团结奋进,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温州指数;民间借贷;金融改革;网贷平台
一、温州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
(一)温州大力举措金融改革
1.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成立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将温州设定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此背景下,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也于2012年4月26日正式成立了。该中心以公司的形式运营,其原始注册资金为600万元,由14家法人、8个自然人投资设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成立将解决许多问题,其解决的最大问题便是资金的安全。
2.《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实施
《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是全国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首部专门规范民间金融的法规也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管理条例于2014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以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使民间融资服务主体更明确、使民间借贷合法化、使定向债券融资和定向集合资金更规范、是借贷风险得到了更有效的控制,对使民间借贷从地下发展的状态变成处于阳光之下的合法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3.温州指数的编制
温州指数也称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温州指数能为广大是投资者提供及时的市场交易情况,是温州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温州指数将向社会定期公布温州民间借贷利率、温州月度指数和民间金融资金交易季度指数。
(二)借贷平台的建立与发展
1.P2P网络借贷平台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P2P借贷与网络借贷相结合的金融服务网站。P2P能将额度非常小的资金集中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的群体。在这种模式下个人资金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信用体系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还能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
2.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在贷款方式上多采取信用贷款,也可采取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从2008年10月13日温州市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在温州苍南县开业至今,六年来温州小贷公司已发展壮大到45家,总资产达143.3亿元,多项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3.村镇银行
目前温州苍南农村合作银行、温州银行、鹿城农村合作银行、龙湾农村合作银行等多家温州本土银行已在浙江、福建、重庆、江西、河南和贵州完成了“五省一市”的战略布局,获批准设立的村镇银行指标超过30个。
(三)民间投资回暖
随着政府的关注和温州金融改革的进展,温州民间借贷已渐渐走出困境。从2014年第二季度“温州指数”可以看出。二季度“温州指数”监测的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20.16%,环比上升0.09个百分点,相当于平均月息1分68。数据显示,由于温州经济筑底企稳,民间借贷信心逐步恢复,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比重继续创新高。
二、温州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借贷登记制度实施不顺利
在温州金融改革实施之后,温州市范围内,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或备案登记中心已扩至12个,分别位于温州市11个区县和瓯海经济开发区。这些中心目前累计达成交易总额为65.50亿元。不过,相比温州实际的民间借贷规模,这一数字仅占相当小的部分。2014年3月1日至7月21日,在温州12个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备案交易金额达33亿元,同期,“温州指数”监测点的融资发生总额为254.36亿元,前者仅占后者的不到13%,远未发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作用。
(二)借贷平台存在一定风险
1.借贷平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P2P网贷平台作为一条高收益理财的新路径,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投资者关注;第三方机构网贷之家的2013年P2P行业数据显示,全年行业总成交量1058亿元,较2012年200亿元左右的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平台数量已达800家左右。但整个行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些平台不关注风险控制,一味地最求高利率。例如一些公司以超过30%、40%的高收益大肆圈钱,但钱到手后放贷根本无法实现如此超高收益,很快导致挤兑甚至停业关门。
2.“跑路”现象依旧出现
近年来,P2P网贷平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跑路、诈骗等问题不断出现。2014年 10月3日,温州的融益财富传出跑路消息。10月8日,另一家温州的P2P平台――如通金融在其官网公告称,近期由于大量借款逾期,导致该公司出现大量未收账款,资金周转困难。
(三)民众投资缺乏理性
在投资者投资渠道比较少再加上高利诱惑和对平台不了解,投资不理普遍存在。P2P网贷借款的高利率,对于对投资者形成“一夜暴富”的巨大诱惑,尽管P2P平台“跑路”不断、投资者仍前赴后继。有些投资者认为,通过正规渠道的民间借贷其实也有风险,而相比而言P2P网贷平台,高利息则更吸引人,所以还是会选择网贷投融资。
三、促进温州民间借贷发展的对策
(一)金融改革政策的完善与宣传
1.完善金融改革
对于民众们关于民间借贷登记的疑虑,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例如对于登记的资金免交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保护出借人信息隐私,让出借人无后顾之忧。应从资金匹配等问题做起,但具体如何改进还在进一步调研之中。
2.加强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
对于公众加强金融政策的宣传,让民众感受到金融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实惠。让民众认识到金融改革使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给他们的投资带来了保证。鼓励民众自觉到民间借贷登记中心登记备案。
(二)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P2P网贷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的欠缺,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P2P网贷的准入门槛的严格限制,政府要规定严格的审批程序,规范业务经营范围许可、资金风险控制,同时加强对P2P网贷的日常监管。
(三)对民众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
1.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给民众们灌输法制的观点,让民众认识到民间借贷应在法制的范围内运行,不能投机取巧,不能民间集资。
2.加强金融知识教育
加强对民众金融知识的灌输,多开展一些金融专业知识讲座,发放一些金融知识宣传手册给民众,让民众了解和掌握基础的金融知识,能对市场做到冷静的分析与了解,进行理性投资。
参考文献:
[1]周海成.当前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调查[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
在金融层面,或可作出这样的描述:无论是从官方的资金供给而言,还是从国内外资金在市场上剩余或头寸的形成而言,市场资金十分充裕,甚至可以说,资金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过剩。但过多的资金在市场上的流向却形成一个极大反差。比如,尽管有种种宏观政策设限,最易引发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虚增的房地产业吞吐资金的“胃口”极好,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而承担对社会资金进行优化配置职能的股市,却由于一直得不到资金的“补血”而陷入极度困境。
表面上看,这是资金的逐利性使然。在投贤渠道不足的情况下,货币市场资金的价格很难反映其价值,利率没有充分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不完善,资金也不能形成有效的配置。按有关专家的分析,目前由于实际利率偏低,汇率升值压力大,必然误导资金的流向,利益机制就使得投资一轮轮膨胀,宏观调控也只有一再加码。而宏观调控的弦绷得太紧,将会加大改革的成本,甚至导致改革进程的逆转。
目前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已经初显端倪的“肠梗阻”现象,金融结构、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微观经济基础在改革中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资金的供求关系发生扭曲的深层原因。因此,破解宏观经济背后潜伏的金融困境和隐患,已经成为中国下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之举。
当前中国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已取得不少重要进展。比如,已经初步建立了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开始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内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债券、票据、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逐步多样化;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在破题,等等。金融体系这几年的发展确实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但严格地讲,这还只是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金融框架的一个“大形”,与现代金融体系所要求的“神”、“势”、“气”还相距甚远。
――“神”乃金融行为主体。中国的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者行为的道德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是存在产品匮乏、金融深化程度不足,不少方面还存在创新压抑的现象和问题。形似神不在,稳定和发展就缺少支撑。
――“势”乃市场环境。实物市场和虚拟市场像资本、货币、保险和产权交易市场还很脱节,经济发展中融资过多依靠银行体系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依然过低,为全社会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相当的难度。势存但虚弱,就经不起风雨。
――“气”乃政策运行。贷币政策、资本市场发展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不够;而在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上过于照搬照套国外政策工具,一味靠吃“西洋偏方”,难免简单化、教条化,过激化。气运而不畅,就容易淤积生疾。
因此,对于下一步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改革,就需要正“神”、立“势”、扬“气”。
金融风暴撼动中国的“民生之本”
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从总的方面来看,基本保持着稳定甚至在某些行业略有改善的形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4万人。2008年前9个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6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0万人的94%。2008年9 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这两项均与去年年底持平。
然而,在这种貌似平稳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蔓延,处在危机漩涡中的世界各国就业形势迅速恶化。纵观历史,最容易成为金融危机首要受害者的就是广大劳动者。比如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中,美国的经济总量下降将近30%,失业率从3%飙升至25%,完全失业人数高达1700万之多。
今年这次金融危机对劳动者的损害程度也十分严重。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始发地美国,据美国劳工部11月份公布的数据,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10月份减少24万个,当月失业率上升至6.5%,为1994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仅仅在截至2008年10月25日的一周时间内,美国持续领取失业救济人数就增加了12.2万人;经过季节性因素调整,换算为年率的数字为384万人,为25年以来最高数字。美国的就业人数已经连续九个月呈降低趋势。截至2008年11月底,2008年内美国的非农支薪人数已经减少了76万人,降至1.373亿人。不仅如此,美国企业正在加快裁员速度,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难找。美国汽车研究中心不久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旦通用、克莱斯勒和福特三大汽车制造商倒闭,将可能导致250万人失业。
此次金融危机的另一大受害者欧盟,受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形势明显恶化,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9月份欧元区的失业率为7.5%,要高出去年同期的7.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逐渐加快。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作为“世界加工工厂”的中国,加工制造业对外依赖度非常高。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国外需求开始大幅度下降,中国的出口产品数量剧减。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一大批出口加工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从各地情况来看,则更是触目惊心:到今年上半年为止,有“千年陶都”之称的广东佛山一共关停陶瓷生产企业近70家,涉及各种生产线194条,失业和待岗人员逾10万;东莞市外经贸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东莞关闭企业627家;在制鞋企业集中的东莞、惠州、广州、鹤山和中山,近一年来关闭的大中型鞋业企业已超过1000家;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的合俊集团旗下两家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作为中国最具竞争力产业之一的纺织业,目前也是举步维艰,仅去年1月到11月间,全国纺织企业蒙受的经济损失就在1500亿元以上,远远超过企业获得的利润,51%的企业身处亏损边缘……
经济增长减缓下的“饭碗风险”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问题,而劳动力的供求不平衡也加大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据测算,我国目前在城镇要求就业的劳动力,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劳动力还有2400万人,而每年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只有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约800万人,劳动就业的供需缺口依然十分巨大。此外,一些特殊群体如残疾人群体、大学生群体等,就业问题也不容乐观。我国目前有8300万残疾人,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仅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就有30多万人受伤,其中相当部分将成为残疾人士,而我国的残疾人就业率却只有80%左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日益突出,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6年为338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的总数将近600万人,但这些年来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仅为70%。
就在这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时候,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猝然爆发,这无疑给我国就业工作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受到冲击最大的首先是农民工。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统计显示,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接近80%;在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52%以上。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许多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至少有600万农民工的就业受到了影响。在出口加工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据香港工业总会估计,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年底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即1.75万家倒闭,以一家企业倒闭将引起500人失业来计算,共将引起87.5万人失业,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部分工人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农民工的大量失业,不但使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更加严峻起来。由于经济不景气,许多企业纷纷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比如家乐福(中国)、立白等企业就公告称,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公司将取消其2008-2009年度的全国校园招聘计划;富力、恒大、美林基业这些房地产巨头今年的校园招聘也几乎全部取消;而受金融危机打击最大的金融证券行业,不仅纷纷取消了招聘人才的计划,还加入到了大规模裁员的队伍之中,比如业绩大幅下滑的中金公司已开始裁员,预计裁员比例将达六分之一,而中信证券则计划采取“不裁员只降薪”的方式,薪水降低幅度最高可达20%。
寻求夯实“民生之本”的解决之道
目前,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出来,而其对就业的冲击到底有多大,也有待于进一步论证与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危机潜在的巨大危害正在动摇着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努力做好就业工作,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夯实民生之本的必要举措。
要将“保增长”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道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是缓解就业压力最有效的办法。经济学中的“奥肯定律”明确地告诉我们: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错的关系。对美国的经验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半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经济增长是带动就业增长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在对我国的经验研究中,许多学者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中国的经济增长似乎并没有带动相应的就业增长,即所谓的“奥肯悖论”。他们的证据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保持了每年近10%的增长速度,但我国的失业率却逐年攀升,目前的失业率在4%左右,失业总人数近1000万。再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来看,2003―2006年GDP年增长率均在10%左右,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却徘徊在800万人―900万人之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个就业岗位,而在上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提供240万个就业岗位。在GDP绝对值膨胀数十倍的情况下,同一指标带动就业的绝对数却下降了2/3。
不过,这种判断可能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这主要是我国就业统计本身的缺陷所致。我国的就业统计范围并未将农村人口包括在内。从就业总人数来看,1978年我国的就业人员为40125万人,2007年则为76990万人,30年净增36865万人。虽然城镇户口的就业人员增长缓慢,甚至因为国有企业改革等原因导致就业增长下降,但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就业人口却大量增加,目前估计的进城农民工总量已经超过了1亿人。由此可见,因经济增长而吸纳就业的能力无疑被大大地低估了。从这个结论出发,我们不能否认经济增长依然是带动就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要想解决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经济。
充分发挥非公经济与中小企业就业主渠道的作用非公经济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前期爆发式的增长,目前即将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些年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但非公经济的发展并不理想。中小企业是非公经济中的主体,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0%以上,是容纳就业的主渠道。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中小企业吸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不少中小企业集中的地区,就业人口超过80%。克服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提高它们的就业吸纳能力,就要认真解决它们目前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实际上,今年以来,针对中小企业的利好政策已出台了不少,比如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大幅降低了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负担;从2008年9月1日起,已征收了20多年的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将彻底停收。此外,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各种金融政策也在陆续出台,比如央行已经决定,从今年11月份起全面放开贷款规划限制,大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可以说,中小企业将再次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也只有如此,中小企业才能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其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功能和地位才能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