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专业考察总结范文

环境专业考察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专业考察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专业考察总结

第1篇:环境专业考察总结范文

一、明确工作任务,摆正工作态度和立场,认真学习研究任课教师的授课计划,并配合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

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外出考察、写生课程,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教师的课堂,已经或多或少地对其教学产生了干扰,同时其行政管理者的身份也容易使教师和学生有被监督感,产生抵触对抗情绪,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表明自己进入课堂的目的,以谦逊学习的低姿态获得教师和学生的接纳;同时积极发挥能动性,真正配合任课教师解决外出期间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第一,认真学习研究任课教师的授课计划,明确参与的目的。第一,了解外出考察或写生流程;第二,体验学生外出考察采风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外出使的精神状态规律;第三,掌握本次考察采风地点的写生优势、特点,为以后考察采风提供参考资料;第四,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发挥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作用。第二,积极主动地参与制订考察采风活动安排,与任课教师及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考察采风地点的具体情况,包括风俗、人情、环境特点、气候等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考察采风期间学生生活、学习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为任课教师及学生在制订和安排具体的行程路线、食宿、注意事项等事宜时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第三,努力学习和掌握部分常用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绘画类学生采风写生的地点一般都是相对偏僻的地方,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而且外出期间,学生由于对周围环境不熟悉,好奇心也比较重,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如摔伤,被狗、蛇咬,被黄蜂、蜈蚣蛰,被蚊子叮咬,或因接触到毛虫、花粉等引起过敏,因水土不服引起感冒、发烧、腹泻、呕吐,等等,带队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保障队员的安全。

二、拓展管理视角,深入一线教学过程

行政管理人员由于在日常工作中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所以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同时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容易使学生对其产生抵触情绪,其与学生相处起来会比一般任课教师困难。所以在随同考察采风期间,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吃、住、行,包括教学过程在内的与任课教师、学生在一起的契机,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密切接触,了解掌握他们外出的一般精神状态、行为习惯、学习规律,并对这些第一手的情况及时进行整理归纳。第一,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与当地人聊天,熟悉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与当地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充分协助任课教师搞好人际关系,以便顺利开展写生活动。第二,具备家长意识,做好沟通与管理的工作,及时提醒和强调各项安全、纪律等注意事项。学生在校外,一般精神都会比较放松,相对会比较大意,纪律松散,部分学生缺乏危机意识,好奇心比较重,往往对于没接触过的动植物或地形非常感兴趣,什么都想摸摸、碰碰,甚至放到嘴里品尝。还有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部分学生深夜吵闹、喧哗,言行比较随意,容易忽略他人的生活习惯和感受。此时就需要带队人员及时提醒,并协调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在学生能处理的范围内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个人事务。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和学校中都是属于纯粹的被保护对象,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但能主动为集体、团队考虑的不多,组织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外出考察采风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及意识,所有关于他们外出期间的个人事务,包括经费问题、行走方式、行程路线、食宿标准、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沟通等都必须由他们本人决定和处理,教师仅起建议引导作用,这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根据这样一个原则,行政管理人员应慢慢切入管理,配合任课教师I导学生相对独立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考察采风教学活动。第四,拓展教学实践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安排,设定不同的外出写生和考察的路线,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体验生活、收集素材的方法,为进入创作实践做技术性准备,而且也可以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群体及他们的生活方式。行政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外出写生和考察课程来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以教学实践、专业考查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外,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参与体验当地的生产劳动,利用专业特长参与当地学校教育活动、环境保护等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方式不仅合理有效地利用了时间,使学生的参与面扩展到最广,而且还使学生深入到不同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从而丰富其对社会的了解。

三、勤记录,及时整理总结,建立外出考察写生课程资料库

由于专业特性和教学目标不同,每个专业所安排的外出考察写生的路线、时段、内容不同,所对应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不同,相应的每次需要准备的用品不同,学生学习思想状态及注意事项也会有所变化。行政管理人员在参与此环节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文字整理归纳能力,细观察、勤交流、多记录,及时整理总结,形成资料库所需的文字资料。行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记录整理形成调研报告:一是掌握每条考察路线的安排及特点,了解不同路线安排所需要配备的不同物品,所需要注意的不同事项;二是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搜集整理考察路线的特性,从环境、植被、入画点、素材、生活便利度、安全系数等角度着手,了解、掌握不同路线的不同教学价值;三是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发现及归纳学生外出考察期间的精神状态及学习情况,这有利于总结规律,有效安排教学进度。掌握这些资料对今后安排类似的外出考察写生课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有利于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制订出最详细、最安全、最有教学价值的考察采风路线方案。

第2篇:环境专业考察总结范文

将校外实习单位: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含污水厂、中水厂、生态湿地、大气处理、垃圾填埋场)、大港石化分公司污水处理厂、辽河石化污水处理厂、北京市的高碑店污水厂、清河污水厂、昌平污水厂、北小河污水厂、酒仙桥污水厂、阿苏卫垃圾填埋场等作为以参观实习为主的实习基地,而将校中水站和学院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室作为校内生产实习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污水处理站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问题,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能力,从而解决了学生实习只能参观,不能跟班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习的效果。将原有的“校内动员+校外参观”的两阶段实习形式调整为“校内动员(新增实习指导)+校外参观+校内中水站生产实习+总结报告与答辩”的四阶段实习形式,使学生能够带着实习内容与任务进行更有效的实习。

编制实习指导书,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为使学生在实习前对专业知识和将要进行实习企业有个相对全面的预先了解,以便更清楚在实习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学校环境工程实习的带队老师主导编写了《环境工程认识实习指导》和《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指导》。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和阶段性实习计划,完成阶段性任务后,教师进行检查和验收。在实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并诱导式的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遇到难点时查找资料、学生互相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和潜能,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同时,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实习成绩根据提交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总结)、模拟实验报告以及实习纪律(含实习鉴定)和分组报告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成绩按百分制记分。评分按等级成绩进行,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达标,70~80分为中等,80~90分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和格式作出具体规定,写入指导书,避免实习报告过于笼统,学生在报告中泛泛地谈收获、体会和感想,对实习的认识不够深刻具体的问题。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够达到考察每名学生真实收获的目的。

四位一体实习内容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和北京市城市污水厂为基地,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习,根据《环境工程认识实习指导》和《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指导》所列内容,考察典型的水、大气、固废等环境的污染及治理。现场讲解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基本环节及设计原理,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方式及防渗措施等。通过感性参观实习,学生对工作区的环境现状有了深刻认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了专业知识面,为校内的生产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校内中水站进行跟班实习,通过跟班实习,学生能够掌握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具体生产方式和操作运行管理程序,使学生具备主动参与工程运行与维护的能力,同时通过调整运行参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等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与实际生产接轨打下基础。在学校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室进行水样的分析、化验和实验数据整理并编制实验报告。通过此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学生能够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验资料进行可靠性检验,得到可信数据。每位学生根据指导书,认真归纳、编写技术报告,包括各实习单位情况,认识和收获等内容(见指导书),最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并提交综合实习报告(含分组多媒体报告和实习报告)。通过此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综合运用、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总结,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使掌握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入。

第3篇:环境专业考察总结范文

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景观设计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枝,有着特殊的教学原则。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应把握设计类课程的一般教学规律;二是要与当前的设计风格和特点相符合。安排课程内容时应注重基础和实践相辅相成,“基础”是地基,“应用”构建在其上;此外,植物景观设计又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它需要结合环境艺术学、生物学、林学、伦理学、人类学和人体工程学等专业和学科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

(一)植物景观设计专业基础

专业基础是设计出色的植物景观的必备条件,在学习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之前,需要掌握与植物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有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插花艺术、园林史、手绘技法、设计初步、环境艺术学、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花卉学、盆景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

(二)植物景观设计专业设计理论与方法

这部分的学习主要是构建基础理论知识,它是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课程主要涉及植物造景设计原理、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园林史等内容。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需要渗透到工作室各个项目教学中去,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地表达广场、街区店面、居住区、公园等室外植物空间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强,注重景观设计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植物造景的理论和方法,增加学生今后在相关岗位上的就业竞争力。

(三)植物景观设计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能够体现理论教学在应用领域的教学效果,是理论和应用对接的过程。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考察学生的植物景观设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城市中植物景观能够充分考察,认真总结,将考察内容与项目实施相结合,增加学生景观设计与城市景观的契合度,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推荐学生去专业景观公司进行学习实践。

二、改善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有凝聚力、创造力、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对于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学科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景观设计本身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又是一个重视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队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到公司、企业锻炼,不断吸取一线设计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另外,聘用高级专业人才充实教学团队,比如景观公司设计师等,这类专业人员具备较好的实践经验,能从实际把握景观设计,传递给学生最新的设计内容,对整体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教师可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这样的方法中自发地学习,或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体来看,学生对于植物造景缺乏整体认识,部分学生对植物搭配还缺乏实际认识,因此,让学生抛开理性的教材,开拓视野,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景观让学生对植物造景有感性认识。通过对植物的整体规划布局、空间布局、层次搭配等方面的分析和评判,激发学习兴趣,能够表达独到的见解。例如,在学习居住区中的植物选择时,有的同学就从“人的需求”出发,选择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植物种类。所以,教师应给学生表达和思考的机会,引导他们能够自由创造,产生创造性思维。2.加强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今,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机械地记和听,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渐渐不会思考、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对自己的设计缺乏自信心,这些都是“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后果,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西方国家的高校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课堂是学生展现自己思维的地方,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结合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会自主地去查找资料进行总结汇报。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王受之教授介绍过,几乎所有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比如对某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由机械地学变成灵活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设计要点。如在项目设计之前,教师除了介绍有关项目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还要增加认识植物种类的课程,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帮助他们认识了解植物的名称、形态和体量;此外,还需加入优秀设计案例的鉴赏,通过优秀设计方案让学生总结归纳,便于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借鉴和学习。拟定设计项目时,教师可根据实际设计项目进行规划,鼓励学生将景观设计公司企业中的项目带到实践环节中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比自身的设计方案与公司企业的设计方案,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设计能力。

三、结语

第4篇:环境专业考察总结范文

1 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设计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对于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每年从国内各高等院校毕业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数以万计。但从社会的用人单位、公司、企业反馈的信息却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设计教育没有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通过考察各地方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在专业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专业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设计课题陈旧,学术型的比重很大。设计结合市场的实践环节偏少,偏离了对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学术化”的倾向。同时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课程的开展,不符合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也误导了专业教育的总体思路。 (2)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目前国内的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有大量的美术专业出身的设计专业教师在任教,以非设计思维方式的教学手段来培养现代设计师;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的状况下培养的学生势必专业思路含糊,专业技术能力不强,进入社会难以胜任设计师的工作。 (3)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乏创造性。一方面是教师在课程教学时没有结合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而是直接讲授教材上的理论,教学内容空泛。这样“理论至上”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很不利;另一方面没有利用好社会优秀资源,引进社会相关高级技工、民间艺人进行讲学。造成学生在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的缺乏,不能深入的体会工程技术与设计艺术怎样相结合。实践教学方面,一直沿袭老的教学模式,实践内容与当前专业需求相结合的程度不够。以写生考察为例,过分注重写生的绘画表现而忽略对建筑装饰、民族文化,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考察内容,过分注重展览效应而忽略调查报告的总结。(4)实践教学环境支持不够。首先,在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反映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没有从学生的应用需求出发落实到实处,很多实习基地是应付检查的形式。导致学生在实习中的目的性不明确,缺乏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专业设计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其次,缺乏专业的实践基地。学生缺少走出去的场所,不能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对企业的设计流程与施工管理过程缺乏了解。这样的培养环境不利于教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2 以应用为主旨,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入手,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进。从培养目标出发,把应用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构建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项目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加强与专业需求的结合,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整合改善现有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经过考察其他学校大概一致)实践教学包括写生考察、专业考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约占总学时的16%左右,比例有些偏低,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学时和学分的比例。实践内容按专业综合程度层次递进,要充分和专业特点、专业需求结合起来。开设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考虑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2)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模拟实体工程项目设计竞标,甲乙两方就设计方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方案评价和设计创新。有重点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设计竞赛,把参赛设计项目作为设计课题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确立设计的要求与方向,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也能获得不少设计奖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以外,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设计理论科研能力。加强“双证书”的培养,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认证考试,以求在毕业时既有毕业证又有职业资格证。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3)建立有效机制,利用社会资源。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提供有效的机制,聘请社会的设计名家、项目施工管理、民间艺人等来校进行实践方面的讲学、讲座,同时安排专业教师辅助教学,做到教学相长,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

3 从目标责任出发,任优化教学团队的建设

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具备专业教学的教师资格又具备相关专业从业资格的教师,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来说,不仅是教师,还有可能是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工程设计师、建造师等。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师大多忙于教学,较少在社会企业的设计一线、生产管理一线等从事过相关工作,因而缺乏实践经验,这势必产生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 内容与社会需求脱钩等问题。为此,地方高校要制定灵活的制度,积极为在校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为教师在社会的实践工作开绿灯。组建科研团队,积极地利用集体的力量扭转在教学和科研上“单兵作战”的情况,把教学改革和科研探讨常态化。同时要聘请在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等行业工作中有丰富经验、良好业绩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以上措施有力地提升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环境设计要求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设计中要考虑社会市场的变化与要求,掌握正确的设计程序、认识设计与施工的关系,学习材料与结构等。因此,面向市场经济与社会需求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形式。

(1)建立设计工作室教学机制。在校内建立以教学为目的的设计工作室,要求注重教学课题的实践性环节,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机制。学生可以在设计工作室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设计工作室教学中,教师把实践设计项目纳入正式的教学作为课程的课题之一,让学生面对真实的商业环境要求,指导学生更多地从经济性和实用性等相关问题去思考和解决设计的问题,让学生看到设计完成并投入实际项目施工的过程。这种真实参与实际工程设计项目、积累经验的做法普遍得到学生的认可。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实战锻炼,能有效地了解实际项目的设计流程以及实施细节,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设计操作能力。 (2)加强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专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产学研”教学形式中,建立校外有不同功能的实习基地。实习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1)了解当前市场的发展变化,认识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2)学习新的材料、工艺技术,学习施工工程技术。3)了解市场的设计管理、营销。通过实践过程积累社会专业实践经验,增强专业知识厚度,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自信心和创造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设计施工企业与学校专业教师交流,根据实际情况,把现有的工程设计项目拿到学校作为设计课题进行设计。教师通过实际项目进行相关教学,并按工程项目要求完成设计项目。其次,学生进入设计施工企业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完成设计项目。通过这个环节有效地加强了社会与学校的互动性,学生能充分的提升设计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5 结束语

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重点,把设计教学与市场相结合,改进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强调设计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加强社会与学校的互动性,把设计课题与实践设计项目相结合。教学中要求真题真做,努力提升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社会竞争力,从而满足当前社会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 孙红阳.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装饰,2004(10).

[3] 段少军.浅论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实践教学[J].艺术教育,2008(9).

[4] 项蓓丽.地方性大学要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1998(6).

第5篇:环境专业考察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科研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考察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其本身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综合考察实习能够获得大量有助于后期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东西也非常丰富,学得的东西既真实又具体,是把教材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结合的很好机会。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教育界同仁的重视。马骏(2005)认为考察实习教学方法传统化,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董志文等(2005)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指出: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并提出了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WWw.133229.coM王昕(2007)结合自己长期指导旅游野外实习的经验指出目前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着:目标简单化,任务缺乏针对性和思考性;实习主体游客化,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目的地单一化与高档化,缺乏正确行业引导性;教师保姆化,学生缺乏行业社会体验性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综合考察实习的宝贵教学资源,使综合考察实习价值最大化,克服综合考察实习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识到综合考察实习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提高“野外实习”质量的切入口,更是检验“野外实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经过后天训练和环境的影响在人身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科研素质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面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建筑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层素质。培养科研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是一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关于怎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但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就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并不多见。谷冠鹏等从科学研究过程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结构问题作了探讨。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的环节出发,就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旅游专业综合考察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科研意识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一种人脑机能,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人的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反映。科研意识通常是指人在科研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能将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科研意识就是对旅游管理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旅游管理的科学理论指导旅游活动的自觉,是对本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旅游管理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旅游管理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其未来工作环境的积极影响。在本科生中培养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既有助于巩固和补充课内基础知识,深化专业知识;又将为本科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探索期。

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缺乏的是科研意识,学生在考察实习过程中若不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只能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旅游者”。因此,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最佳教学时机。科研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二)科研态度的培养

一个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其成功的要素是正确的科研态度。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既是其人生阶段的好时机,也将会对其未来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考察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三学期,是其大学阶段第一次大型的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体验离开教室到旅游目的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他们处于兴奋与高度好奇的心里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的不可多得的良机。

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言,培养其科研态度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乐于探索,敢于否定,崇尚质疑,严肃认真,谦虚踏实”

(三)科研知识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习、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进行规范、有效、科学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旅游管理科研作为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掌握科研知识方面,既有教育者意识淡漠,也有困于教学环境的影响的问题。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自然就成为学生四年难得的获取旅游管理科研知识的机会。

(四)科研基本方法的掌握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要掌握旅游管理科研方法论,运用经验总结、调查分析、实验研究、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规律。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而言,学生起码应该掌握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基本的旅游科学研究方法。长期的考察实习证明,这些旅游科研方法,在考察实习过程中,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学生欢迎。

(五)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本领。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运用已知理论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分析、推导、设计方案,并动手得出结论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外,还必须注重以下科研能力的培养:

1、选题论证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时间长,景点类型多样,实习内容复杂。论文选题是每个学生考察实习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选取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必须在老师特别是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在具体的实习中可以进一步确认或修正自己的选题。

2、方案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在科研研究方案中阐明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课题的假设,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等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总体谋划,必须精心设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

3、研究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习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进行文献查阅,对选题目前研究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和研究时的管理工作,从而确保选题研究的质量。

4、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能力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学生要勤于分类整理,善于分析,不断思考,从而使研究结论真正符合客观实际,并根据研究结论,完成科研报告。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管理者必须强化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意识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更多地是基于学校与教师层面,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不利于提升院校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竞争激励,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认清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科研教学内容和时间,强化通过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激发科研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院校管理者要积极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通过综合野外考察实习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学到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开阔知识视野,强化能力素质。

(二)建立针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管理机构

在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机构建立上,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成立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活动领导小组,使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领导小组可由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院)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组员,科研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院(系)成立科研活动指导小组,由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参加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管理上,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课题申报、组织管理、指导检查和实施奖励等制度,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使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认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学研究,确保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健康开展。在科研基金设立上,应拨专项经费用作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通过规定的程序申报科研课题并申请基金资助。改变过去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成果展仅仅是旅游相片、旅游纪念品等现象,要把学生基于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完成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实习的重要成果进行展示。

(三)完善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培养机制

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目标约束机制上,应构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把学生根据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以较大权重作为学生的科研学分、并将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的情况及成绩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推荐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研指导机制上,不仅要加强领导和机关的指导力度,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对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按照旅游科研特点开展科研工作,传授自己的研究经验,使学生树立信心,少走弯路、尽快上路,并将指导科研活动折算为教学量,记入教师工作量,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第6篇:环境专业考察总结范文

历来我国非常重视海洋科学研究,通过提高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技术,增加渔业产量;通过渔业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通过建造装备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多次赴南极和北极考察,实施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我国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逐年提升。目前,我国把海洋高新技术定义为:海洋监测和探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模拟系统技术、海洋深潜技术、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工程技术十一方面[2]。经过对国家海洋经济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情况的研究和总结得出:目前,我国海上海洋深潜技术、海洋油气田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等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表1列出了我国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已取得的成就和将来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3]。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各类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涉海类院校仅为沿海省市的交通、海事、海运、水产类院校,其他院校举办的涉海类专业寥寥无几。另外,通过对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每年核定公布的目录外专业情况研究:我国约有54个涉海专业,占目录内专业总数532个和2011年目录外专业总数452个的5%[4-5]。

2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在我国今年批复的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验区)的规划中和自1990年起先后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及最近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和建设方案中,海洋经济已作为核心发展的要素被不断重视和提升[6-8]。在三个产业中,除第三产业涉及的海洋经济内容我国有比较好的基础外,其他许多产业都是海洋新兴产业,均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而通过对教育部高职高专目录内和目录外专业的研究,目前已开设的涉海专业主要涉及的产业和内容。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在海洋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第一、二产业几乎没有开设涉海类专业,而第三产业中已开设了交通运输大类,其中有水上运输类、港口运输类25个专业;还开设了旅游大类,其中有旅游管理类、餐饮管理与服务类15个专业,但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涉海专业;在其他设置的专业大类中也有少数涉海或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专业,如涉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港口水利、国际贸易等大类的相关专业,但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为空白。由此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涉海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严重滞后,涉海类专业数量少,覆盖面窄,除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较齐外,针对第一、第二产业涉海专业几乎没有,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如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生态和远洋渔业基本上为空白。

3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的战略思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我国明确了“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9]。同时,我国各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的规划也明确了相关需要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更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如何培养满足区域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各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战略问题。通过上述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和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研究,对如何加强涉海专业建设,需要各院校在下列产业发展中予以认真思考,以加快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满足海洋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第一产业:现代远洋渔业、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渔业增殖业。随着我国沿海海洋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沿海海洋环境的恶化,中日渔业协议、中韩渔业协议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沿海和近海渔业作业环境日益减少,国家已开始实施了远洋渔业的发展战略。但由于沿海传统渔业人口的减少,远洋渔船航线设备和捕捞设备等的现代化,再加上需要外语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等,远洋渔船的高级船员数量和素质满足不了不断发展壮大的远洋渔船船队需要。同时,现代化养殖业和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一批懂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工程和海水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洋牧场管理技术、远洋捕捞技术、远洋渔业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第二产业: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水利用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这些行业主要涉及资源、能源的开发,制造和建筑工程业等,属于工科类。目前,这些行业的相关专业在陆地工程中都有设置,但没有针对海洋的;另外,由于我国这些产业还没有成型,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仅为高端人才,即研究型本科以上学历。因此,这类专业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原专业的基础上突出海洋开发和应用的内容,改造原专业并突出海洋的特色,如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天然气开发、海洋水产品精加工技术、海洋再生能源技术等;二是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水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岸工程防腐技术等专业。第三产业:海洋运输物流业、港航物流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目前,在这些行业已开设了较齐全的相关专业,而且专业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类专业建设主要也有三种方式:一是做精做强,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机械和业务管理等专业;二是调整专业方向和内容,特别是旅游业,如把酒店管理和烹饪技术等专业转型为滨海酒店、度假村管理、海洋食品烹饪技术、滨海旅游项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三是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设置新的专业,如邮轮管理和服务技术、游艇管理和服务技术、港口物流技术等专业。

第7篇:环境专业考察总结范文

关键词: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改革

一、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改革探索

第一,在进行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时候,要以市场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幼师专业进入社会后,大多数会进行幼儿相关的工作,因此,对幼师专业学生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的时候也要确保所教学的内容能够满足市场对他们的需求,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本身要掌握当前幼儿园市场情况,用最前沿的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定期与幼儿园进行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园长来展开交流,然后根据当前幼儿园需求,制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计划与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审美观,培养适应当前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儿园教师。第二,在进行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时候,要以教学改革为手段,提高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当前的教育,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兴趣点与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要多引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得到一定启发,通过案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同时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场所不仅仅在课堂中,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进行教学,比如可以让学生去幼儿园实地考察和调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将课堂知识与实践动手相结合。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妨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向教师请教。另外,学校也应该多和一些幼儿园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帮助他们实践学习。教学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课堂,采用多样形式教学,比如采用小组学习形式,将班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学习形式来巩固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通过收集各个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案例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让学生打开幼儿园环境创设相关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在进行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时候,要多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实效性。幼师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应该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升幼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用专题探索性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去充分感知幼儿园环境创设,只要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形成探索性的课题来进行研究学习,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在进行幼儿园墙面布置专题研究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步骤可以这样:第一,进行情境创设,选定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先要给出一定的主题设计思路,然后学生带着这些设计思路去幼儿园观察,通过自己的观察,先初步感受到幼儿园墙面布置的技能,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他们自己想要探索的问题,最后整合成本次实践活动主题:幼儿园墙面布置。第二,进行选题策划,具体方案制定。幼儿园墙面布置研究涉及到几个分类:墙面主题、布置材料等,这时候,可以将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小组划分,进行小组活动方案的定制。第三,小组自主探索课题,完成活动。这个时间段就是全权交给学生自主去探索,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去幼儿园实地考察、查阅以往活动报告等来完成,并对整理收集资料,形成报告,当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做引导作用,以免学生遇到瓶颈不知道如何解决。第四,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小组派选出一名作为代表来进行课题成果的汇报,可以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汇报方式,比如借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图表相结合方式等,此外,可以让全员参与到评价中,通过交流沟通,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别人的优点。第五,总结与反思。这也是实践活动后的最后一步,对进行研究的成果要进行总结与反思,对于不足之处要有相应的措施,并且能够确定后续要研究的实践课题内容。

二、结束语

幼师专业学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未来幼儿教育行业所需的专业教师,而幼儿园环境创设非常考验幼儿教师的审美观、创造性与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在对幼儿专业进修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的时候要改变传统单一地讲授方式,要对教学改革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力,为我国幼儿教育行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晶,郭丽,李庆德.《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大舞台,2011

[2]林慧斐.幼儿教师必修的一门课程——谈幼儿园公共环境创设的策略[J].教师,2011

第8篇:环境专业考察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小物业管理企业;招聘问题;对策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认为,中国物业管理已走过30年,这是物业管理的初级阶段,未来10年将是升级和转型的新时期。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相关观念的转变,业主对物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计算机及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化、智能化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的新趋势。物业管理行业将由劳动集成型和简单服务提供者向服务集成商转变,其专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在这种形势下,掌握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那么招聘与吸纳高素质人才对于中小物业管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物业管理企业招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在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上,中小物业管理企业的表现是不均衡的,有些企业会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来负责相关工作,但是有的企业则由行政人员兼任或是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此项工作,这些人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谈不上专业素质,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只能通过不断的工作历练和经验总结来获取,这就限制了人力资源招聘的专业化水平和招聘质量。

一些物业企业有多个在管项目,当各个项目的客服、保安、保洁基础岗位有空缺时,由项目部负责人直接招聘,并做出人事决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参与、不把关。而项目负责人通常都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招聘、甄选的培训,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甄选,招聘到的人员的质量直接受到项目负责人自身素质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也缺乏对人员质量的有效把控,不利于整体、全面的进行人员的管理。

2.不重视招聘的基础工作

中小物业管理企业往往忽视人力资源招聘的基础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当出现职位空缺时,才考虑招聘,这使得中小物业企业招聘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往往临时确定招聘需求和标准,缺乏明确的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具体的工作分析所确定的任职标准进行人才甄选和考察,这为企业人力资源招募、选拔、任用的失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3.缺乏科学合理的招聘计划

招聘计划是人力资源部门根据用人部门的增员申请,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职务描述书,明确一定时期内需招聘的职位、人员数量、资质要求等因素,并制定具体的招聘活动的执行方案。招聘计划是企业获取运营、发展必需的人才的行动方案,能够避免人员招聘重点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但是,中小物业管理企业的招聘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招聘计划,存在一定程度的临时性和随意性。

4.选拔方法较为单一

中小物业管理企业在选拔方法的选择上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如几乎所有的企业无论何种岗位都会采用面试作为选拔方法,具有共性特点。但是也有企业注意到单一的面试不足以全面、客观的评价应聘者,开始重视使用多元化的选拔方法,如增加笔试、实践操作和背景调查,但鲜有企业采用心理测验和情景模拟技术。这也说明了中小物业管理企业对于招聘质量的重视和投入,但这在整体中小物业管理企业中毕竟只占少数,只具有个体特点。

5.缺乏招聘效果评估

招聘效果评估是对企业上一轮招聘工作的总结和反思,衡量企业招聘工作中的得失,以便下一轮招聘工作能够得到完善和改进,招聘效果评估是企业提高招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中小物业管理企业只有小部分在招聘结束后会做书面、正式的招聘效果评估报告,还有一些企业在招聘结束后仅在部门内部或相关人员间做一个内部沟通,分析招聘效果,总结工作问题及经验。这种非正式的沟通和交流多是根据招聘人员自身的经验分析来判断招聘效果,缺乏专业数据的支持,还会受到招聘人员专业经验和素质的影响,而且分析结果不利于整理、保存以用于下一轮招聘的指导。而大部分的企业连内部的总结和沟通都没有,招聘录用完成后整个的招聘工作就结束了。

二、中小物业管理企业招聘管理的完善策略

1.提高招聘人员的专业素质

招聘模块容易被中小企业视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缺少技术含量的部分,一个非人力资源专业人员通常也能完成该项工作的大体流程,因而很多中小物业企业管理者认为招聘工作简单易行,属于纯事务性工作。但是,高素质的招聘工作人员,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素质的人才,还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企业在选拔招聘工作人员的时候,应考察其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特征与个人修养,全面提高人力资源招聘者的综合素质,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招聘人员的全面培训,通过内部或外部培训,使其业务和综合素质都能达到组织的要求,能够真正地为企业招聘到适合的人力资源。

2.重视招聘的基础工作

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科学预测企业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保留和开发政策及措施,以确保企业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可以获得各种需要的人才,提高招聘的效益和效率。在进行人才招聘前,还要认真进行工作分析,尽可能详细地描述空缺职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个性方面的要求,制定细致的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规范,工作规范最好能够细化到学历、性别、工作经验、性格气质、个人爱好、绩效标准等方面,明确空缺职位对人才的要求及考核的标准,这样在招聘过程中才能做到有据可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招聘人员的主观偏好而造成的损失,使招聘工作更公正。

3.事前拟定招聘计划

招聘计划是实施招聘工作之前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可以使招聘工作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一份详细的招聘计划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工作分析得出的拟招聘人才的职位、层次、类别、数量以及各岗位的具体要求、录用条件等;二是招聘信息的时间、方式、渠道与范围;三是招聘对象的来源与范围;四是招聘的方法;五是招聘预算;六是招聘结束的时间与新员工到位的时间等。

4.提高选拔方法的有效性

仅仅采用面试方法,难以全面地观察和评价应聘者,研究表明,多种方法综合使用的效度要优于采用任何某一种选拔方法。因此,中小物业管理企业在甄选应聘人员时,应尽量采用多种选拔方法,全面、有效地考察应聘者。如,针对工程技术人员除采用面试方法,还应该通过实践操作方法考察其水、电、暖等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和能力;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复杂性和职位对于素质的较高要求,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全面考察,如专业知识技能的笔试、结构化面试,尤其是情景模拟技术等,通过多种方法的使用,客观、全面的考察应聘者与职位工作的适配性。在采用面试方法时,除了使用传统的背景问题、智力问题、情景问题来考察应聘者之外,还可以采用效度比较高的行为面试方法,来考察应聘者在面对某一工作情境时具体做法和行为方式,不仅仅能“听其言”还能“观其行”,而且还能有效地识别在面试中虚假、浮夸的内容。

5.进行招聘效果的评估

招聘效果的评估包括五个方面:招聘结果、招聘成本收益、招募渠道、选拔方法和求职者的评估。通过事后的总结和归纳,能够使企业在下次招聘工作进行中扬长避短,进而总结出一套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招聘策略,更有效更快捷地招聘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中小企业考虑到专业人员限制,可适当选择重点评估要素,以最大限度完善招聘工作。

三、结语

建立科学完善的招聘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的招聘质量,优化企业人才结构,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提高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中小物业管理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持续地、良性地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星.中小企业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

[2]武辉芳.中小企业人才招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第9篇:环境专业考察总结范文

关键词:优化;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实践教学

消费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普及,人们对生活的空间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得到了极快的发展。而高校为了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需要,以相关专业为依托背景增设和开办的环境艺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而因高校的发展方向、高校所处的地理区位、专业的依托背景以及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使该专业教学始终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理念与思想陈旧、教学计划死板、培养目标不清晰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淡化等。因此,寻求科学的环境艺术教育方法,改革传统的环境艺术教育模式非常的必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提出了下面几点思路。

1优化改革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点,拓展课程空间。在课程结构体系上,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环境艺术发达国家和该专业国内突出院校都比较重视的一个层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现如今,由于全国各院校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专业依托不一样,使得在课程设置上都各自偏己,优点缺点非常明显。比如,以建筑学专业为依托而开设的类型,这种类型的课程体系设置多注重技术能力与空间结构的培养,缺乏艺术审美;而依托风景园林专业为依托而开设的类型多注重景观园林的实际功能的培养,缺乏空间的创作能力;以美术绘画专业为依托开设的类型多注重艺术审美的表现和创意联想上,而缺乏空间结构的意思。因此我们要将这几种专业依托的专业设置模式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性,突出其专业自身特点。首先,在课程开设方面以依托专业为主体(如建筑为依托)加强美学以及绘画基础方面的课程设置,来补充其对美的认识不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聘请美术学院教授承担主体绘画课程。其次,进一步有效合理的安排每门课程的时间和序列关系,使其符合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于出现之时结构断层和知识空隙。再次,增加理论选修课的设置,由于教学核心课时的限制有很多必须的理论课程不能在正常的核心课程之内,比如社会学、市场学等人文课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增加学生文化底蕴,从而为专业设计提供文化支撑。

(2)制定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优化课程体系。以学习到创作、阶段大整体、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的培养方式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知识传授规律,设计修养与实践能力作为设计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培养的首要目标。在专业的初级阶段,通过技术课程训练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通过人文历史课程来加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通过基础绘画来提高学生的意识审美能力;在专业提升阶段,要强调设计现场感受与案例分析,实际项目的参与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艺术教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突出设计教学的直观性,加强艺术与技术的实践能力,加强技术表现手段的培养(徒手、计算机、创意设计表现),强化空间尺度与创意设计思维的培养。

2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践并重是我们专业的特点同时也是我们专业的弱点,设计实践是我们专业教学的生命。理论基础是课程教学过程,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训练、积累能够充实理论基础。

(1)建立以教师为主体新型的实训工作室。实践型的教学工作室的建立对环境艺术专业教学非常的重要,以教师为主体,以实际项目为设计课题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设计动力,同时老师可以将自己推向市场,也可以加强自己的实践经验为课程教学提供实践依据,学生可以不分年级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打破学生的年级界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可以提供好的学习氛围空间,让学生课余的时间有地方可去,有地方可学。作为以教学为主的工作室,不是简单的设置一些家具电脑就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的。最起码应该具有这么几个空间构成。首先,专业的计算机及手绘工作室。这里并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辅助机房,这里面应该提供学生大量的自由操作空间和高性能的硬件设备,能够完成大量的项目设计,为学生设计创作提供更广阔的设计空间。其次,空间结构展示工作室。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这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讲解的时候相当的困难,这两门课程由于课程连续性和逻辑性的问题必需设置在专业学习的前端,这个时间学生对材料和结构完全无知,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等方式也很难理解其结构原理。如果有一个空间结构展示使学生能够见到实际物体这样再进行讲解就会事半功倍。再次,模型制作工作室。空间想象能力是环境艺术专业必备的专业素质,而空间想象能力的锻炼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设计作品以模型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前在综合院校推广工作室制面临着主要问题是资金缺乏以及产场地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也会制约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广,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广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2)与企业建立校外考察实践基地。建立设计实践基地,实践的意义主要是在于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从虚拟设计到实际设计的思维转变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可实施性问题。同时学生可以作为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当工程完成后会是学生感到一种成就感,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建立材料考察基地,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无法脱离的,材料的合理应用、搭配、创新是设计师必备素质之一。设计者有好的设计理念固然最重要,材料除了搭配、合理运用外,也要对材料的施工工艺和性能充分掌握,不然所出现的设计方案也不会太出色。在材料上课程的讲授上语言是无法表达清楚的,最直观的就是能在材料商的店面和工厂亲密接触后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技术、创作能力、实践能力极强的专业,探索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考虑其专业特性,根据市场和社会人才需求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提高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质量,是适应环境艺术专业科学发展的需要,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实际需要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突出,艺术与技术兼并的复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刘丹白.简析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式优化[J].时代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