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的设计要素范文

景观的设计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的设计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的设计要素

第1篇:景观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要素;作用

1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自然的造化使植物禀赋了特有的生机与内涵、坚韧与高洁、风韵与雅致,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气象万千的植物形态、丰富多样的植物类型,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创意空间。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把植物的造景艺术展示给人们。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愉悦人们的感觉器官,使人们在大自然的昂扬生机面前,感受景观设计带来的靓丽与豁达、宁静与和谐。景观设计往往把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区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到植物景观设计中,使植物景观设计富有独特的魅力。植物景观设计某些方面来讲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标志,是时代价值观念的表征,也是设计者个人审美情趣的有效表达。景观设计还原了人们对大自然母亲的亲近,还给了人们享受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自然美景的权利。满足了人类心灵安稳、身心舒展的强烈需求,迎合人们对于自然环境、自然山水、人文情怀的渴望和向往。自然界中的绿色草木、灌木、鲜花不仅起到了净化空气、美化空间的作用,还能给人们带来炫丽与震撼的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令环境赋予美学欣赏价值、生活使用功能,也保障了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2园林植物要素构成所在

植物要素是景观设计中最关键的构成部分,其中主要有高大挺拔的乔木、俊秀疏朗的灌木、登攀向上的攀援植物,绚丽多姿的花卉、草坪等。自然界中植物四季变换景观,多种形态、鲜艳的色彩、沁人心脾的芳香等均是造景设计的选用题材。将园林植物和景观所处的地形、地貌,水体、建筑、假山、奇石等有机融合,便形成了优雅的环境、奇特的景观。自然界的生物景观往往是动植物共荣共生、和谐相处的结果。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动物景观要素融入到园林设计规划中。

3植物合理配置的造景功能所在

3.1改善景观所在地的小环境

在园林景观设计建造中,自然界的各种植物往往是景观的“主角”。在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功能非同寻常,十分丰富,具有改善景观周边小环境、小气候的作用,有较高的生态呵护功能。

3.2提高生态维护功能

自然界中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提高了景观所在地的空气湿润度,维持了局部环境的碳氧平衡,吸收了部分粉尘颗粒、毒害气体,有效洁净了空气,净化了景观周边的环境。尤其是树木能更多地阻挡、过滤和吸附粉尘污物。除此之外,还可防治噪声、消毒灭菌、夏可遮荫、冻可挡风。

3.3美化景观的功能

自然界植物的加入,能丰富景观建筑群体轮廓线,为景观建筑的艺术效果着色,丰满了景观的雅致,提升了景观的美感,营造了景观的人文美与自然美和谐的氛围。

4植物要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4.1合理组合空间构造景物景观

景观设计可以将自然界植物的遒劲与阳刚,纤弱与妩媚的个体之美、任性之美浓缩于一身,这是景观设计中最大的看点。而自然之美,可以丰富园林色彩,地域特色可以赋予景观以人文特质、文化观念、审美情趣,这也正是景观设计者用心所在。园林设计采用植物造景为主角,充分张扬植物特有的靓姿、美色、幽香、风韵等给人以视觉、味觉美感的强烈冲击。采用诸多造景搭配、和谐过度、自然多变等艺术形式手段,可以巧妙地组合出园林优美的景观空间,构造出园林之美的经典之作,比如“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的雍容华贵之美,“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秋季悲壮之美。

4.2四季之美浓缩景观之中

季相的更替造就了万物的新陈代谢、此消彼长。万千植物的枯荣变化表征了季节的更替,植物芽的生长、花的开放、果的成熟都有其特别的美孕育在其中。景观植株的变换就可以使人感慨人间季节的变换,感叹四季的大美,可以浓缩在园林景观中。

4.3巧妙利用植被改观地形、装点山水

利用植物大小、高低不同,巧妙地搭配可以造成林冠线的起伏变换,改观地形,覆盖地表,填充园林空间空隙。在假山、叠石及各中水面之中,亭、廊、轩、榭之间可用植物来衬托风景,顶起山水的气韵,可以让山华、水秀、亭媚。园林设计可以巧用植物线条的质感、色彩、形状的强烈对比,让植物的韵律感充满在景观之中。

第2篇:景观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要素;艺术设计

现代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主要分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2类,硬质景观一般为人造的,例如铺地、墙体、小品和景观构筑等;软质景观一般是自然的,例如园林植物和水体等。两者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如山体虽然为硬质但确实自然的。现代园林景观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到精神的放松和休息,体现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

1.硬质景观艺术设计

1.1铺地

在硬质景观艺术设计中,铺地主要是以广场设计来体现其价值,很多著名广场都因为铺地设计而广为人知,如澳门中心广场和罗马的市政广场等都为此中佳作。在铺地设计方面,设计师既要注重铺装材料质量及档次,更要注重铺装设计在景观空间构成中的作用。这样既可以节约材料和成本,又可以体现设计师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例如,埃菲尔铁塔广场的铺地虽然只是采用了简单的混凝土,而没有用高档的花岗岩板,但是仍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同时,设计师也可以利用铺装色彩和质地巧妙划分空间,使景观空间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和使用效应。

1.2墙体

传统的墙体结构多为石墙或者砖墙,虽然外形古朴,但是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点,而以蘑菇石为材料的贴面墙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墙体设计的主流趋势。同时,随着墙体材料的改观,墙体的种类也丰富起来。例如挡土墙、隔音墙和浮雕墙等,尤其是现代化的玻璃墙更是在墙体设计中比比皆是,其坚硬的质地和良好的透明度使得墙体不仅满足了分割空间和防卫功能,而且艺术性更强,可以给身处其中者更多的艺术感受。

1.3小品

硬质景观设计中小品的种类繁多,例如雕塑、花架、坐凳和健身器材等,这些小品设计可以在硬质景观设计中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以坐凳的设计为例,设计师在布置坐凳时既需要前面有宽敞的视野,又要坐凳空间周围的景色怡人。同时,设计师还需要从安全防护性的角度考虑,注意为坐凳设计提供辅助设施,例如花池、台阶和矮墙等。这样既可以为园林参观者提供良好的休息条件,又可以满足其精神享受和安全性方面的心理需求。

1.4景观构筑

现代园林的景观构筑主要为灯柱、检查井、雨水井和垃圾桶等必要的景观设施。在传统的景观构筑设计中,其艺术性常被设计师所忽视,从而影响了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整体美观效果。随着设计经验的积累和思想意识的提高,景观构筑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引起设计师的重视。例如,在设计检查井盖时,设计是可以对井盖颜色进行合理地设计与搭配,以丰富多彩的图案进行修饰,这样既可以将井与周围的环境设计融为一体,又可以起到独特的视觉效果,使园林景观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2.软质景观艺术设计

2.1园林植物

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设计师将草本植物、藤木、灌木和乔木等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植物在色彩、线条和形体结构等方面的自然美,从而形成和谐美观的画面,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为了保证植物造景达到预期的效果,设计师需要对植物的生长速度、种植区域地质、小范围的气候和受季节变化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等综合考虑,使植物造景的形状、色彩、数量和成活率等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同时,设计师还需要在保证植物成活率的基础上,结合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形成疏密结合、层次分明和群落结构丰富的植物景观。

2.2水体

水体分为喷泉、溪涧与瀑布等形式的动水和湖与潭等形式的静水,其为园林景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因此,设计师在水体设计中需要充分发挥水体特点,使现代园林景观动静结合,构成活泼生动的画卷。以喷泉设计为例,设计师可以将其设计为音乐喷泉,并辅以光影配合,增加喷泉的变换效果,从而让观者得到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同时,设计师需要尽可能地借助自然水体,不露人工雕琢痕迹地将其嵌入园林景观中,这样既可以使观者仿佛身在大自然之中,又可以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第3篇:景观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温泉渡假村;景观效果;设计;施工

1、温泉渡假村房地产环境景观的规划理念

对于一个温泉渡假村房地产景观来讲,理念是灵魂,文化是特色,温泉度假产品是根本。建园理念需根据市场定位和需求特点来确定,强调“环境景观生态化、产品特色差异化、功能配套多样化、文化内涵主题化、管理服务专业化的五化特征”与可持久经济效益。

2、温泉渡假村房地产景观设计理念与原则

2.1 设计理念

结合市场和经营,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温泉度假村的景观对一个度假村的重要性质犹如眼睛在人类中占据的作用。景观设计应在突出“温泉水文化”的主题下,充分考虑主体建筑风格、周围自然环境及游客人文要素,营造远离尘嚣、温馨和谐、修生养息、轻松自然的高端生态休闲景观环境。

2.2 设计原则

(1)创新原则

创新是设计之灵魂,善于将“水”这自然与现代休闲时尚元素巧妙的融合,将温泉渡假村房地产景观提升到雅、真、趣的至高层次,景观设计师们需有大胆的创新意识,务实的工作作风。

(2)生态原则

崇尚“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在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突出温馨、柔和、典雅的特点。因地制宜,利用地形的变化,设计丰富的视线景观,运用传统借景手法,力求建筑与生态的相互呼应,营造景观序列感,创造舒适的休闲体验氛围。

(3)超前原则

以前瞻性的长远眼光,充分考虑项目今后的发展趋势,根据预测做出超前设计,避免今后的重复投入。

(4)成本原则

善于就地取材,着重选择和运用地方本土化自然、生态型低成本的建筑和装修材料,通过先进工艺和粗料精做的方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休闲度假氛围,有效的控制成本,创造最高的经济效益。

3、主要景观节点的营造要素

结合参予过的温泉渡假村房地产景观设计方案评审,简述主要景观节点营造要素:

(1)各入口广场

各入口广场是体现温泉度假村房地产主题景观的重要位置,是景观形象的代言人,是一个集合交流、休闲娱乐、观看演出的一个重要开放空间,通过形式多样的景观小品去体现温泉度假村的文化内函。主入口广场的设计不能拘谨,布局应避免“碎”,整体景观效果需有较强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力,体现丰富的空间层次,从而给游客带来兴奋感。

(2)表演舞台

温泉渡假村景区的表演舞台是表现地域文化内涵、注重游客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形式多样的主题演出,主要分主题演出、街头即兴演出、节庆演出等。表演舞台应大胆创新、建筑风格独特、元素丰富多变,能赋予景观灵魂与生机,舞台周围应通过景观小品和植物软景的营造增加多层次的空间感。

(3)商业街游人集散区

该位置是游人的主要集散和休闲区域,此处景观节点也是体现主题内涵的重要位置,在此可以运用形式多样的景观小品来体现,如亭、廊、观景平台、雕塑等。采用自然布局的造园手法,通过艺术性强的景观小品和丰富的植物自然搭配群落去营造一种热烈与幽静的多种园林空间格局。

4、注重园林植物配置效果

(1)考虑不同规格植物的科学搭配

首先要确立大中规格乔木的位置,这是因为植物的配置、特别是大中规格乔木的配置将会对园林设计的整体结构和景观效果产生最大影响。较矮小的植物只是在较大植物所构成的结构中发挥更具人格化的细腻装饰作用。

在主要节点景观线上宜多布置些大规格乔木,以提升景观品质,使得整体景观大气、有重量感并保证短期内的即时效果。

(2)注重植物品种的合理组合

根据植物习性和自然界植物群落形成的规律,仿照自然界植物群落的结构形式,尽可能多地运用植物种类,达到生态多性要求。同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3)充分考虑植物的色彩因素及叶丛类型

叶丛类型可以影响一个园林设计的季节交替关系,以及可观赏性和协调性。在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色彩组合与其它观赏性相协调,可起到突出植物的尺度和形态作用。在处理设计所需要的色彩时,应以中间绿色为主、其它色调为辅。而在一年四季的植物色彩配置方面,要多考虑夏季和冬季的植物色彩。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色彩因素,从而营造出一种富有活力的景观效果。

(4)注重多层次植物景观的营造

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也不是简单的返朴归真,而是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在大中乔木的品种及规格确定后,在保证上层树冠飘逸的同时,也要尽量使用球类等中层植物使整个软景的重心下沉,求得相对的稳定,营造出多层次、丰富饱满的植物景观效果。

5、施工单位专家在设计阶段参与的重要性

园林景观施工单位专家在设计阶段的参与对园林景观营造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设计的扩初和施工图阶段,建设单位可以邀请数名有经验的园林施工专家参与方案评审。“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因此对于有丰富经验的园林施工专家可以为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让成功的设计主题和构思通过合理的手法去加以体现。让设计与施工提前切入与沟通,施工专家的建议可以更好的推动设计作品的完成。施工专家根据其丰富的现场实战经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设计方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在设计阶段就能很好的解决大部分问题。

6、注重设计方与施工方主要管理人员对成功案例的学习考察

对于从事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而言学习是永无止境的,通过组织设计方与施工方主要管理人员对成功案例的考察,为设计与施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并有效的沟通平台。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实地考察和学习,让施工方主要管理人员对该项目的设计与定位有个很直观的认识和体会,并从成功案例中去学习经验,同时也提高和拓展了设计师和施工专业工程师的业务知识水平。通过考察参观开阔了眼界,对同类项目的成功产品进行学习和借鉴,从而有助于项目园林景观的建设。

7、加强项目实施阶段设计与施工的沟通交流

一个有创意成功的设计,需要一支精良的施工队伍去完成,在项目实施阶段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沟通是景观效果的有力保证。园林设计是贯穿于园林施工的一条主线,是施工的依据,而园林施工则是园林设计实施与实现的途径。

第4篇:景观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要素联系

1.前言

21世纪城市化水平将加速提高,城市建设也将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城市总面积在不断地加大,城市的绿地率也不断地提高,城市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与关系到城市市民生活环境的质量。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到植物学、美学、土壤学、气候学、城市规划学等,它涉及面广,要求对所用的一草一木都要很好地把握其生态习性、观赏特征和园林用途等。

2 . 风景林的景观设计及其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把群植增大,变成大面积林地,以一定的疏密度布置,供人们使用,称之为风景林。它分密林、疏林两种表现形式。密林是指林中的郁闭度为0 . 7~1 . 0之间,光线少,土壤湿度大,地被植物含水量高,经不起践踏,不便人活动。而疏林是指林中郁闭度0 . 4 ~ 0 . 6,常与草地结合,又叫草地疏林。它是风景区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吸引游人游戏、休息的地方。它主要是单纯乔木林的自然式布局,株行距在10~20米之间变化,树木分布也是疏密相间的变化,甚至留一定面积的空旷草地。

自然式的草地疏林根据其使用特性的不同,也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l)供游息活动、观赏、庇阴的草地疏林:游人可在林中的草地上野餐、游戏、欣赏音乐、练武、日光浴等。这一类疏林的树种,应有伞型开展的树冠、树荫疏朗的落叶乔木为主,如凤凰木、蓝花楹、复羽叶栾树、火焰木、幌伞枫等。在观赏特点上,花和叶的色彩要美,枝叶的外形要富于变化,树形优美,具有芳香更佳。不宜使用有毒、飞絮、有碍卫生和游人休息的树种。

(2)以观赏或生产为主的草地疏林:专供游人远观,不准进人林内。品种选用观赏性较高的乔灌木,林下的空旷草地上主要为各类草花植物及灌木高低搭配,形成层次丰富的立面景观。林下和空旷草地中可以铺设自然式的园路,园路占草地疏林的10%~15%,沿路可设坐椅。这类草地疏林不以庇阴为主,植物品种搭配丰富,立面效果层次分明,给人以自然舒适的感觉。

3. 花坛植物景观设计及其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1)花坛布置的形式要和环境求得统一

花坛在园林中不论是作主景还是作配景,都应与周围的环境求得协调。在自然式园林布局中不适合用几何轮廓的独立花坛,即使要用也要采用自然式花坛,尤其忌用数个形式不同的花坛。当花坛作为园林景观的主景时,在设计时,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包括花坛的外型轮廓、材料的选用、植物品种的搭配等,从质感、色彩等方面突出的花坛景观效果;当构图中心为装饰性喷泉、雕塑或小品时,花坛就是配景,图案和色彩都要居于从属地位,选用的植物品种要简单,以充分发挥陪衬主体景物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布置在广场的花坛,其面积要与广场成一定比例,平面轮廓也要和广场的外形统一协调,并应注意交通功能上的要求,不妨碍人流交通和行车拐弯的需要。

(2)花坛的植物选择

花坛的植物选择因其类型和观赏时期的不同而异。花丛式花坛是以色彩构图为主,故宜应用1~2年生草本花卉,也可以运用一些球根花卉,较少采用木本植物。观花花卉要求开花繁茂、花期一致、花序高矮规格一致、花期较长等。模纹花坛以表现图案为主,最好是用生长缓慢的多年生观叶草木植物,也可以少量运用生长缓慢的木本观叶植物。作为毛毡花坛的植物,还要求生长矮小、萌雍性强、分枝密、叶子小的,其生长高度可控制在10cm左右。不同模纹要选用色彩上有显著差别的植物,以求图案明晰。总之,花坛用花宜选择株形整齐、具有多花性、花期长、花色鲜明、耐干操、抗病虫害和矮生性的品种,常用的有金鱼草、雏菊、金盏菊、翠菊、鸡冠花、石竹、矮牵牛、一串红、万寿菊、三色堇、百日草、凤仙等。

(3)花坛床地的土壤应符合栽培植物的需要

为了比较突出地表现轮廓变化和避免游人践踏,花坛栽植床一般都高于地面7~10cm ,为便于排水,还可以把花坛中心抬高形成四面坡,一般以5%的坡度为宜。种植土厚度视植物种类而异,种植一年生花卉为20~30cm ,多年生花卉及灌木为40cnl 。为防止花坛土壤因冲刷流出而污染路面,花坛边缘常用一些建筑材料围边,如用砖、卵石、大理石等,也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形式要简单,色彩要朴素,以突出花卉的色彩美。一般高度为10~15cnl ,厚度为10cin 左右。此外,还可以利用盆栽的花卉来布置花坛,其优点是比较灵活,不受场合的限制。

4 . 乔灌木的景观设计及其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1)乔灌木的使用特性

如果说园林中的山体、地形是园林的骨架,则乔灌木是园林的肌肉和外装。在园林景观中,乔灌木的合理配置能起到自成一景的效果,是构成园林自然美的主要方面。

(2)乔灌木的种植类型

乔灌木的种植类型可归纳为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等,通过不同的种植形式,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

l)孤植:是指乔木的单株种植方式,也叫孤立树;也可以2~3株紧密栽植,但要具有统一的单体形态,必须是同一树种,相距不超过 5米,同时孤植树下不应配置灌木,但可设石块和坐椅。

孤植树在自然式或规则式园林中均有应用,并各具特色。作为纯艺术观赏的孤植树,是从画面的构图需要而设置的,多设置在陡坡、悬崖、广场中心、建筑旁,既可作为观赏的主景,又可起到标志的作用; 作为园林中遮荫与构图相结合的孤植树,可设在道旁、建筑广场前、草地中、蹬道口、巨石旁、水边等地方,起到遮荫、点缀和欣赏的效果。

在园林景观中,可作为孤植树种选用的,通常具有植株体形高大优美,枝叶茂密,树冠开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大规格乔木; 生长健壮,寿命长,能经受住较大自然灾害、病虫害少的树种; 抗性强,喜阳,不含毒素,不易污染环境的树种。例如美丽异木棉、木棉、秋枫、凤凰木、桑科榕属的植物等。

2)对植:一般是指两棵或两丛树,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左右相互对称的种植方式。植物品种多选用一些高大挺拔的大乔木或者奇姿异态、繁花似锦的小乔木和花灌木,前者多用于主要建筑物的出入口,以增加建筑物的宏伟壮观;后者多用于庭院或者小园的建筑门前做衬托点缀之用。

3)列植:是按一定的株行距成行成列地种植,形成比较整齐壮观、具有进深感、遮荫的效果,是主次干道、园林道路绿化的主要形式。

4)丛植:是指由数株乔灌木组合而成的种植类型,常与草地结合,布置在道路的交叉口或转弯处,以及视线的聚焦点处。丛植植物本身形成美丽的图画面,起到衬托和分隔空间的自然屏障作用。

通过多种种植类型的组合设计,充分利用空间进行绿化配置,构成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效果,给人以无穷的乐趣,在城市生态平衡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5篇:景观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建筑色彩;城市景观;

景观,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装点着人类的环境。它们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细琢的人为创造,焕发出不同的奇光异彩,成为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所谓景观,简而言之,就是具有观赏审美价值的景物。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和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

城市景观是人类的观赏感受,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文化古迹、建筑群体以及城市和各项功能设施等物象,还包括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艺术传统以及人们生活、活动所反映的文化、习俗、精神风貌等。在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城市景观始终不断的更新着,增添着新的内容。城市景观通过各种物象来体现,称之为要素。而建筑是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往往因为建筑的历史地位、历史背景以及它的地理位置和出色的艺术造型等,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如北京的天安门、延安的宝塔、拉萨的布达拉宫以及上海的东方明珠等。因此,建筑的造型、尺度、比例、风格、色彩等都对城市景观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建筑是构成城市轮廓、空间构图、标志的主体物,城市景观离开建筑将是暗淡无光。

1971年《马丘比》中规定:“城市中的每一座建筑及空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中的一个单元”。1976年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持制定的《内罗华宣言》中指出:“应特别注意对新建筑制定规章并加以控制,以确保该建筑物能与历史建筑群的空间结构和环境协调一致”。这些公约告诫我们:新建和改建现有建筑时,应尊重现有的城市景观,在现代建筑元素引入时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

城市的建筑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每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地因其社会和自然的原因,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如深圳的现代化气息,苏州的江南水乡韵味,青岛的滨海城市风貌等等,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建筑带来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的变革。不同的时代建筑,因其功能、风格材料等因素的影响而各具特色,有鲜明个性,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非提倡建筑盲目“复古”,是要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与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突出个性,不断地经城市增添新的风景点。

建筑色彩作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语言和因素,它在茫茫的建筑历史浪潮,对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建筑色彩更是与城市景观与形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一座城市、一幢建筑物,对其个性特色的追求是一个永恒的目标,而一个城市景观及形象的好坏与否,则取决于建筑色彩的艺术感。城市中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色彩要具有地方特色,要协调一致,合理搭配。青岛老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青岛几乎所有的建筑屋顶都采用了“红瓦”,并且巧妙地借用和利用了青岛的自然色,形成了所谓的“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实现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所以说,建筑色彩要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

资阳是一座新建的并缺少自然色的中等城市,它并没有特定的传统色,所以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其建筑的色彩也应围绕主色调搭配色彩。在一般情况下,新建建筑的大面积立面色彩应靠近主色调,留下色彩变化空间,给建筑细部(窗户、门庭、招牌等)以渲染变化的机会,特别是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建筑要应用统一色彩,使之溶于城市色彩整体构成中;体量小但结构雷同的建筑群落(比如公寓建筑)则应通过对其凉台、门窗色彩的变化设计,使整组建筑产生视觉的生动感、节奏感或韵律感。其次,建筑色彩还应与周边建筑已形成的色彩环境相照应,但是因资阳是一座发展中的中等城市,由于各方面原因,我们有一些原有建筑色彩本身就不合谐,所以我们在其相邻的新建筑中要充分使用能中和色彩冲突或形成过度色的建筑色彩,而绝不能标新立异,再别出新彩,乱上添乱。特别是资阳的新区建筑色彩在反对色彩商业性倾向(建筑本身广告的大面积运用)及色彩话语霸权倾向的同时,也要反映色彩赶时髦倾向。例如,我们现目前有很多建筑立面都采用白色磁砖,而且不管功能造型环境,一律用白面砖,这种处理手法只能给人以贫血的感觉,这种亮度高,反光强的白面砖,夏日阳光下,白色刺目;萧瑟冬天里,白色寒心,从不给人悦目的感觉,它既难以与其它城市景观的色彩协调,甚至无法通过立体绿色遮掩其丑陋色彩。这便形成了一种“白色污染”,对城市的景观起到了致命的损害。而对于旧城区,因资阳老城区人口集中,建筑密度大,改造迟缓。虽难度大,但我们对其改造或改建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建筑本身及周边环境的特点,也要追寻和谐统一的原则。而我们作为其创作者,更必须了解和研究城市,对城市有总体的认识,对城市的景观也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包括对城市主色调的定位。综合分析城市的自然条件、区位、地段及性质等,可为建筑及其色彩创作提供依据。

第6篇:景观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形态;设计研究

道路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城市景观道路空间也就是城市空间中最具活力和艺术的空间形态,不仅可以直接呈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丰富内容,还可以彰显城市文化,反映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以,城市景观道路以上这些优点使其具备了丰富的景观衬托和人文背景,具有独特的意境。城市景观道路是相对于城市内单纯的交通道路而言的,不仅包括了像古代清明上河图内显示的生活性场景,还包括体现城市文化、历史和自然面貌的风景道路。

1 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呈现着规则或不规则的艺术形态。其中,规则形态是指经过人为的规划设计使其具备艺术上的美感。不规则的形态通常是自然形成的,由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条件所决定,如古镇的街道等。但是,不管哪一种景观道路形态,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分析,都可以突出城市的特点,凭借着正确的规划设计理念,才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道路。笔者认为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可以简单分为静态景观要素和动态景观要素。

1.1 静态要素

城市景观道路的空间静态要素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

(1)自然景观要素。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山川、河流、古镇、街路等,我们只有充分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才能使城市景观道路更加优美,突出城市的文化与内涵。

道路的合理布局是一种线性空间,景观道路更加注重这种空间布局,人们随着道路的蜿蜒、转折和起伏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如直线形态有明确的方向性和连续性,沿途平行于道路的环境要素,可以有效加强道路的形态特征。

水是城市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分为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如果把江河、湖海水源引入到城市景观或者依水建设滨水大道,将会使道路空间的景观更为丰富,有利于改善城市气候和提高环境质量。城市景观道路借助水源的设计重点是要体现水体的特殊艺术效果,并借助周边的绿色植被和建筑群体,呈现优美的空间景象。

云、雨、雾、雪等都可以成为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形态可利用的自然要素。景观道路可以凭借浮云成为一种移动景观,还可以借助蓝天白云作为背景,冬季的霜挂、雾气弥漫的朦胧美,都可以创造优美的城市道路景观。

(2)人工景观要素。城市景观道路的人工要素是道路空间构成的主要要素,直接影响了道路空间的外观。主要包括建筑空间、路面的铺设、道路基础设施等。

1.2 动态要素

主要包括交通景观要素和人的活动要素。二者分别从不同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形态。

(1)交通景观要素。这一要素具备了交通、环境生态和景观形象三种功能。但前提条件必须满通运输的基本功能,然后在凭借道路两侧和周边的绿化环境、水土保护等发挥道路的环境生态作用。在满足以上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创造优美的景观形象。

(2)人的活动要素。每座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形态多样,有的令人向往,喜爱,有的令人望而生厌,感到呆板。欧洲有着许多优美景色的城市景观道路,而东方的日本和中国却很少。我国大多城市景观道路两侧都建设了不同的建筑物,给人以“墙”的感觉,而自然形成的民间村落的道路景观却让人喜爱。因此,城市景观道路的形态设计要关注人们生活,体会人的感受,这样才能满足大众需要。

2 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形态的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

人们日常出行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是城市景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景观道路规划设计的成功、水平高低和适用程度,归根到底都是看其能是否满足人们的户外活动需求和行为需求。但是对于道路景观的艺术效果来讲,主要针对大众群体,所有个人喜爱要让步于大众追求。因此,在早期设计规划时,要充分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和想法,重点考虑人们的共有行为,这也是现阶段城市景观道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2.2 尊重历史

城市景观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包含了悠久的历史内涵。除少数开发区和人造城市不具备自然环境或者历史意义,大多城市景观道路都和历史文脉联系紧密,在特定的历史意义下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产生历史文化上的认同感。城市景观道路设计人员应尊重城市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对城市的历史演变、文化传统、居民生活需求和行为特征等做出正确分析,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新功能,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让城市景观道路具备时间上的连续性。

2.3 整体原则

城市景观道路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城市的整体协调性,表现城市的个性。这就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从道路的空间组合方面深入、具体分析,不仅要研究道路的实际情况,还要综合考虑道路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尤其是两侧的建筑物,不仅要在形态和尺寸上搭配,更要在色彩上协调,突出当地文化和历史,体现城市的整体统一。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景观道路的设计和建设中要充分落实生态理念,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要充分保证人们居住、工作、娱乐休闲等生活质量,还应考虑城市的生态功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内容。

2.5 个性原则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都有其自己的个性和特色,除了地域等自然因素形成的城市特色外,随着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发展,设计师们一直追求创造全新的城市个性,赋予城市新的内涵。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化的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形态设计必须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求的前提下,认真分析研究其构成要素,并遵循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贤芬.城市高架道路景观的尺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6.

第7篇:景观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字:景观设计;形式美

当代城市景观风貌变化显著,人们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要求设计师们注重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用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和构成法则,加之理性的分析方法,以设计、艺术、经济、综合功能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为基础,用审美观、科学观进行反复比较,最后得出一种最优秀的设计方案,遵循形式美规律已经成为当今景观设计的一个主导性原则。探讨景观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对创造出最优化的人类景观系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形式美规律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是一种内在的形式,是一切设计艺术的核心,是一切艺术流派的美学依据。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形式要素被推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只有正确掌握了形式美感要素才能把复杂多变的设计语言整合到形式表现中去。如今的景观设计早已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设计师综合运用统

一、均衡、节奏、韵律等美学法则,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和创造景观语言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1.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又称和谐,是一切艺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个基本要素孤立存在在景观设计当中是很少见的,通常各个景观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场所+景观”,各要素的数量、位置、颜色、形状、线条、动静、质感及比例等,即要有一定的变化用来显示多样性,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有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一个不和谐的要素会引起视觉紧张和视觉冲突,失去美感。过于繁杂则会让人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而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又会显得过于单调呆板。景观作品的美感是从统一的整体效果中感受到的。因此,只有做到既多样又统一才能使景观达到和谐的境界。

2.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中的词汇。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景观要素的节奏与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长短的变化、曲柔刚直的穿插等等变化来。

同一种或同一组造型要素的连续反复或交替反复能够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具有动势的丰富的秩序视觉效果,给节奏带来了多样性,使其具有视觉感强烈的韵律美。在单一造型要素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插入截然不同的新形态来寻找突破,可以产生强烈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3.尺度与比利

圣·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

任何物体,不论任何形状,必有3个方向,即长、宽、高的度量。比例就是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任何园林景观,都要研究双重的3个关系,一是景物本身的三维空间;二是整体与局部。园林中的尺度,指园林空间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体的比较。功能、审美和环境特点决定园林设计的尺度。尺度可分为可变尺度和不可变尺度两种。不可变尺度是按一般人体的常规尺寸确定的尺度。可变尺度如建筑形体、雕像的大小、桥景的幅度等都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园林中常应用的是夸张尺度,夸张尺度往往是将景物放大或缩小,以达到造园造景效果的需要。

4.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指造型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调和是指保持差异的同时强调共性,一般来讲对比强调差异,而调合强调统一。对比与调和也就是美学上的“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样才能获得高层次的审美。缺少对比变化会使人感到单调、缺乏美感,可是过分的强调对比变化就会失去景观的协调一致性,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正确运用对比与调和可以使各种要素相辅相成,互相依托,活泼生动,而又不失于完整。

在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对比手法的一种运用方法。西安盆景园中有一处大草坪,草坪上只有一株红枫,在绿色的草坪上红色的枫树纸条细柔斜出,使空间顿时明亮起来,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形成独特的意境,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领域中,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单体还是群体,在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动与静、以及形状、色调、质地等等要素中都要巧妙的结合。

5、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是一切设计艺术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之一。对称构成的造型要素具有稳定感、庄重感和整齐的美感,对称属于规则式的均衡的范畴;均衡也称平衡,它不受中轴线和中心点的限制,没有对称的结构,但有对称的重心,主要是指自然式均衡。在设计中,均衡不等于均等,而是根据景观要素的材质、色彩、大小、数量等来判断视觉上的平衡,这种平衡给视觉带来的是和谐。对称与均衡是把无序的、复杂的形态组构成秩序性的、视觉均衡的形式美。

西方古典园林及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也就是规则式均衡,一般是指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整个布局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以静感为主导,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中国皇家园林故宫也是典型的对称格局。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但是对称由于过于完美而缺少变化,处理不好就会显得呆滞、单调,均衡则弥补了对称状态的单一化,使景观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变化美。自然式均衡则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6、主从与重点

每个整体都由若干要素组成,每个要素有自己不同的重要性和地位,总有主角和配角,如果每个景观要素都突出,即便排列整齐,很有秩序,也不能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各种艺术创作中都有主与从的关系。

景观设计中,视觉中心是极其重要的,人所注意的范围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点,这样才能造成主次分明的层次美感,在设计时就要有意识的突出这个视觉中心重点,使它明显的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艺术家经常提到“趣味中心”这样一个词汇,也就是指整体中最引人注意的重点,对这一部分重点可以打破全局的单调感,是景观整体有朝气,强调这个中心关系到能否让观看者的目光一下集中到景观的主题上来,但趣味中心有一个就足够了,如果没有,就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奇,如果太多,就会显得过于松散,从而整体的统一性就会荡然无存

结语: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形式美规律对景观设计一直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多样统

一、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利、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主从与重点等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赋予自己的景观作品以灵魂,是景观作品在自然美、建筑美、环境美与使用功能上达到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周冰、许楗,设计基础之平面构成[M]。西安:陕西人民美书出版社,2005。

【2】姜桦,平面构成课题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O5。

第8篇:景观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生态;生态补偿

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是城市化进程中积极的人工干预措施,也即设计建筑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生态系统因建筑在建造及使用全过程中受到的破坏程度。运用便捷的景观设计手段,从而更好的增强建筑及其坏境所起到的缓冲和补偿的生态机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国内城市发展趋势,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就需要将城市生态化推进,并修复与重建健康的城市,运用新兴的科学理论方法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补偿是其关键手段之一。城市化进程使原有自然土地人工化,增加了城市景观中的人工要素,减少了自然要素,这是造成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即是建筑,在设计建筑中对城市景观进行格局、绿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美学等生态补偿,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生态架构,从而有效的加强城市景观自然组成因素的生态机能,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更好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一、修复并补偿景观格局

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景观格局,基于不断强化的城市化进程,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功能缺损或架构不合理等问题。具有全面性、决定性的景观格局作用,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在于修复并补偿城市景观格局。在城市化前提下,利用景观生态学等科学手段,积极干扰城市景观,可引导城市景观积极演进。整体城市景观格局、绿化系统的平面与空间布局、水系与地形等要素的相互关系等,都会对物种及其栖息地造成严重的影响。各异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城市均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理想景观格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演变过程总是曲折反复的。不断修复并补偿城市景观,是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的主要目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把城市生态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通过保护、修复和重建景观要素,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在设计建筑中对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修复并补偿,确定正确的尺度观念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利用不同的等级尺度分析、优化与补偿城市景观格局。

1、修复并培育关键性景观组分

针对大多数城市景观的主要影响性因素,不可忽视干扰性的人为活动因素,同时,也是个大城市各种重点生物丧失栖息地以及城市景观退化功能的重要因素,对此,需加强景观保护的理念,实施有效的自然景观保护措施。站在城市景观的角度讲,其多数景观格局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关键性要素,它们对城市生态健康与完整的维持保护至关重要,其生态功能难以用人为的技术手段解决,也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空间模式,这些关键因素包含一些较大面积的原生自然斑块、战略点、斑块之间的连通廊道等。它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将致使城市景观整体的上台功能衰退。站在生物角度讲,它们对城市景观各要素都具有利用的本能,但城市景观中的这些关键要素对生物生存演替则具有关键性影响,若设计建筑能积极引导生物,让其能占领这些组分并形成一定的势力圈,则可最有效地利用景观从而重建较为安全的城市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通过恢复并培育城市重要景观组分的具体实施,可有效完善城市景观架构、重建生物栖息地、改善城市小气候、提升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当前,国内城市现有许多原生生态系统绝大部分已被破坏,为使城市走向正确的生态景观演变之路,需适当的对城市中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进行有效的恢复,或采取恰当的原有生境的模拟重建。

2、破碎化的斑块减少

造成逐步破碎化的城市景观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原始生境消失、生境斑块缩小及生境斑块孤立化,它使景观要素被分割成众多小斑块,对景观架构和功能都产生不利影响。要减少斑块破碎化,需从建设生态廊道、做好总平面规划和单体设计等多方面入手。与此同时,建筑及其环境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影响,分别占据不同的时空,这种相互作用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而言,既可能是积极干扰,也会带来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设计建筑对人行为进行引导,正确使用建筑的时间与空间,就能趋利避害,取得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

二、补偿绿化系统

城市化一般不可避免地增加非生物要素,设计建筑可通过增加绿化面积,进一步优化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平衡其生物与非生物的比例,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率来进行有效补偿。对此,主要有:首先,设计城市中绿化系统的演进需与城市化协同,把握绿化与其它景观要素的关系,既相互限制又相互激发;其次,要区别对待城市植物群落栖息地,引入适宜的自然群落结构机制,自我维持与更新,并产生较大的自然生产力,以协调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多种关系。

三、节约并补偿水资源

在建筑全过程中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大量增加;污水、废水的产生;地表植被减少致使城市水资源涵养量缩减。建筑设计主要通过水的循环利用、雨水搜集、中水生态处理回用等方法来保护、节约和涵养水资源,进行生态补偿。

四、补偿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生物多样性在最近几年急剧下降。设计建筑对城市生物多样化的补偿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建筑设计为生物提高栖息地。另一方面是提高建筑环境绿化整体的栖息地功能。

建筑及其环境可提高面积巨大的屋面和不同标高的台地空间,这些空间不易受到城市人为干扰的影响,通过屋面的生态化建设,结合建筑庭院和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形成适宜于城市物种生存的栖息地,形成城市的空中庭院物种,可适宜于不同城市物种的迁移与定居。

五、补偿景观视觉

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城市景观中建筑等人工要素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此,需进行详细的视觉补偿设计才能更好的实现生态补偿指标。在生态补偿过程中,适当的添加较多的植物物种,尽情施展较好的群落生态功能,并展示生态美,拉近人与地间的距离,关护环境。同时,通过重新彰显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的显露和引导,来更好的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让人们感受到自在的大自然内在景美的架构,有利于将使用者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提升。

第9篇:景观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公园景观; 景观感知; 多维感官; SD法; 因子分析法; 福州市

基金项目: 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城市公园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评价研究——以福州市为例”(GY-Z11048)

作者简介: 于苏建(1973-),男,博士,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袁书琪(1949-),男,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旅游地理学。1引言语义差异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简称SD法)是由Osgood(1957)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方法,又称为感受记录法。它通过言语尺度进行心理感受的测定,可以获得被调查对象的感受,构造出定量化数据(章俊华,2004)。SD法最早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法在心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淡化,而在建筑(庄帷敏,1990;Imamoglu,2000;Franz,Heyde,2007;Llinares,Page,2007;江昼,等,2008)、风景园林(曹娟,等,2004;黄瑛,2009;王建伟,等,2010)、道路广场(朱小雷,2002;贾致荣,等,2008)、城市整体印象(冈本耕平,2000;王德,等,2009)等领域,却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对于场所的心理认知,从外表上研究是很难准确把握的,而SD法实现了对于场所心理认知的定量揭示,因而在建筑创意、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受到青睐。在景观设计领域内,SD法的应用研究已有一段时期。然而一直以来,景观设计师们仅把注意力放在视觉因素和使用功能方面,尤其关注景观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材料质感以及色彩构成等,忽视了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对景观的感知。虽然人类获得信息总量的80%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Torigoe,1999),但是,诚如微量元素之于生命的重要性,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获取的20%信息同样不可或缺(葛坚,等,2006)。因此葛坚等(2003)把声景观概念引入城市景观设计,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吴颖娇和张邦俊(2004)介绍了声景观的研究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揭示了目前声环境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郭宏峰和李辉(2007)以浙江省嵊州艇湖水城的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声景观、声景观要素功能、空间构成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的设计要素、正负设计手法等。声景观的设计理念虽已被引入国内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领域,但尚处于探索阶段,且未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而对于嗅觉景观的研究就更少了。“声” 和“味”要素不仅是五官可以获取到的信息,而且也会影响视觉感官对信息获取的感知能力,从而影响对景观视觉效果的评价。城市美学不单指建筑美学,同样包括对消极审美价值的关注,例如无所不在的噪音、发出尖锐声响的电子看牌等因素都会妨碍人们得到积极的感性体验(阿诺德·柏林特,2010)。在对城市景观的感知中,“声”和“味”之于“视”的感知究竟有何影响,影响有多大,城市景观设计又该如何满足人的多维感官的感知需求等,亟待研究。本文以“国家园林城市”——福州市主要的几个城市公园为研究样本,应用SD评价法,就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出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丰富公园景观感知的研究,为声、味景观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并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园景观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与试验设计

2.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SD法和因子分析法相结合的景观分析与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姜鹏鹏,王晓云,2008)。运用SPSS软件(章文波,陈红艳,2006)因子分析功能对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公共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法,并采用变量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因子提取。鉴于本研究变量较多,迭代次数设为50,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旋转。因子分析的前提是各变量因子之间彼此相关且绝对值较大并显著,为此,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加以判定。KMO大于0.7时效果较好。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

基于SD法的公园景观综合感知研究

2.2试验设计

2.2.1形容词对选择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基本蕴含三大方面,即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刘滨谊,2005)。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的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规划设计主要是从人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研究如何保护和创造令人舒适的物质环境;大众行为心理研究则是从人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研究如何创造使人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此三元素正好对应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滨谊,2001)。本研究在刘滨谊提出的景观三元素之一的景观环境形象上选择空间、形体和色彩3个要素,环境生态绿化(环境)和大众行为心理(心理)2个要素不变,另外增加一个对景观整体印象(整体)要素,共6个要素,即空间、形体、色彩、环境、心理和整体要素。针对评价对象,选取能够综合表达6要素的20对形容词,构成本研究的SD因子表(见表1)。

2.2.2试验样本选取评定与测试的最佳方式是被调查者到对象空间去进行实地体验,以便最为客观地记录评价者的感受。但由于调查对象较多,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本研究拟选取两组试验对象进行比照,无法实施实地测试。因此,我们选择录像的形式进行评定与测试。嗅觉影响样本选择,以福州市常用的绿化植物榕树(金牛山公园)、白玉兰花(金牛山公园)和桂花(南公园)作为味环境因素。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但没有香味,因此在本研究中作为参照样本。白玉兰花和桂花在花开季节有明显浓香,沁人心脾,因此作为对比样本,考察花香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另外,福州市区内湖泊、水塘、小河星罗棋布,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但因缺乏有效管理,水体污染严重。福州水上公园便是一池死水,日夜散发着恶臭,方圆三五百米的住户都不敢开窗,这势必影响该公园水景的观赏价值以及公园使用者对该水景环境的认知。选择水上公园作为对比样本,考察水体臭味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听觉影响样本选择,以鸟鸣(西湖公园)和交通噪声(北江滨公园)作为声环境因素,考察它们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用摄像机沿游步道从不同角度对以上几个公园景观进行录制(录像中包含了选取的声、味环境因素),录制长度约3~5分钟。

2.2.3试验对象和测试过程虽然不同的人群在景观环境的描述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别,但由于此次研究是针对景观感知的调查与评价,且研究的目的并不侧重于对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认知差异进行分析。因此,试验选择了园林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各30名学生,分成两组作为被试对象,进行比照。测试前,向被试对象介绍评价测试的具体要求,解释描述目标景观环境各个形容词对的含义。第一组测试时,只提供水上公园景观、金牛山公园景观、西湖公园景观和北江滨景观等录像,不提供植物名称、声音等信息;第二组测试前,告知被试对象植物样本的名称和特性(花香)和水上公园的恶臭,并且播放录像时打开录制时的背景声音。每段录像重复播放3次。评价采用表1中所列形容词对,评价尺度的级段定为5段,并以0为中点对称,将很(差)、一般(差)、中等、一般(好)、很(好)分别赋值-2、-1、0、1、2。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60份,回收率及有效问卷率均为100%。3结果与分析

3.1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分析

3.1.1 总体影响分析从表2的评价结果可见,就气味环境对评价者的视觉感知影响而言,两组评价者对水上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0.33。当评价者得知水上公园的水景臭气冲天时,评价值由-0.01降到-0.67。两组评价者对南公园景观(桂花)和金牛山公园景观(白玉兰)的评价均值分别为0.32和0.56,其中被告知公园植物样本种名为桂花和白玉兰,并具有沁人心脾的香味的一组评价均值为0.60。而未被告知以上信息的组别评价均值只有0.27。就声环境对评价者的视觉感知影响而言,在噪音环境下,评价者对北江滨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0.03,而在无噪音环境下评价均值则为0.64。在有鸟鸣声的环境下,评价者对西湖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1.08,而在无鸟鸣声的环境下,评价均值只有0.74。通过对两组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显而易见,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的视觉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师们只注重公园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声景观和嗅觉景观的设计成果是有缺憾的。

3.1.3影响差异分析正面或负面的声、味环境因素均会影响评价者对公园景观的评价结果。但对于不同的公园景观评价要素和因子,其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各公园景观,纵轴代表两组评价者对各景观评价要素计算绝对平均值的差异(因子差异分析图,略)。从图1可见,心理和整体2个要素曲线波动最大,表明受声、味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要素;景观环境形象(包括空间、色彩、形体三个要素)曲线最为平滑,受影响程度最小。心理要素中,愉悦度因子受影响程度最大,而归属感、安全感、新奇感三个因子受影响程度相当;整体要素中,吸引力因子受影响较大,其次为特色度因子。就声环境和味环境二者对公园景观视觉效果评价要素和因子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差异不显著。声环境影响下,心理要素受影响程度略高于整体要素,而味环境影响下,整体要素高于心理要素。综上可知,正面的声、味环境因素首先提高了游客的愉悦度,并使游客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增强了公园的吸引力和特色。反之,同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环境要素在6个要素中受影响程度列第三,但环境要素中的生命力和环境协调度2个因子受影响程度最为明显。可见,声、味环境对于环境生态绿化的重要性。

3.2声、味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评价主因子提取

3.2.2因子轴的抽出通过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因子旋转后载荷系数表(见表4),考察因子轴构成的尺度,并加以命名。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1在色相、色彩丰富度、尺度感、动感、美感等方面载荷较大,且相互之间差异较小,均处于0.78~0.85之间,命名为形式因子;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2在连续度和有序性两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协调因子;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3在空间感、光感和色彩纯净度3个方面载荷较大,其中空间感方面的载荷达到0.99,相关程度最大,命名为空间因子。环境生态绿化主因子1在环境协调度、生命力、植被覆盖度等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生态因子;环境生态绿化主因子2命名为污染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1在特色度、新奇感和吸引力3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特色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2在归属感和愉悦度两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认同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3命名为安全因子。基于上述分析,提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形式因子、协调因子、空间因子、生态因子、污染因子、特色因子、认同因子和安全因子。特色因子、认同因子和安全因子为最主要的因子,三者累计因子载荷达98.3%;生态因子、污染因子也是重要的因子,两者累计因子载荷达95.3%;形式因子、协调因子、空间因子是公园景观构图的基本要求,三者累计因子载荷达87.9%。按照中国古典园林三境的理解,福州市公园景观影响主因子的排序依次为意境、情境和物境。这就要求福州市在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时,首先,应思考如何融入地方文化,营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景观,使游客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对公园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创造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最后,在公园景观整体规划上,把握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等重要法则,做到空间组织有序,创造步移景异的物境。4结论与讨论本研究将声、味环境因素纳入评价者对公园景观的感知中,运用SD法,系统地分析了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揭示了在公园景观感知中,“声”、“味”之于“视”的影响规律,并以声、味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公园景观视觉评价结果为基础数据,结合因子分析法,进行公园景观设计主要影响因子提取。相比基于单一景观视觉感知的研究,其结论更为客观、合理。通过本文的案例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启示。第一,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的视觉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且负面因素产生的影响比正面因素更为显著。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们不能仅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声景观和嗅觉景观的设计,在消除负面的声、味环境因素的同时积极营造正面的声、味环境。第二,声、味环境因素对于不同的公园景观评价要素和因子,其影响有所不同,心理要素和整体要素受影响程度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要素。由此可见,声、味环境对公园情境、意境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综合考虑声、味环境因素所提取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的8个主因子,可为公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总之,为了真正提升公园的品位,满足人们对公园景观全身心的享受,应将声、味环境要素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构成,全方位、多视角地实现景观的整体塑造,从而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公园景观。本文就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进行测试时,因无法实现实地的对比分析,只能口头告知被试者相关信息,引导被试者进行想象,这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试验的结果。因此,如何改进测试方式,使结论更为客观,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ranz G,Heyde M,Buelthoff H H.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al space in virtual realityexploring relations between features and affective appraisals of rectangular indoorspaces[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5,14(2):1651721.

[2]Imamoglu plexity liking and familiarity architecture and nonarchitecture Turkish students’s assessments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house facad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0,20(1):516.

[3]Llinares C,Page A.Application of product differential semantics to quantify purchaser perceptions in housing assessment[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7,42(7):24882497.

[4]Osgood C E.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M].Chicago:Illinois Univ Press,1957.

[5]Torigoe K.Soundscape,its concept and practice[M].Tokyo:Kashima press,1999.

[6]阿诺德·柏林特.远方的城市:关于都市美学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11.

[7]曹娟,梁伊任,章俊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调查与评价初探[J].中国园林,2004(7):6771.

[8]冈本耕平.都市空间的认知与行为[M].东京:古今书院,2000:288.

[9]葛坚,卜华.关于城市公园声景观及其设计的探讨[J].建筑学报,2003(9):5860.

[10]葛坚,陆江,郭宏峰,等.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形态构成及设计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9):15691573.

[11]郭宏峰,李辉.声景观设计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嵊州艇湖水城的声景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7(3):149151.

[12]黄瑛.有机更新的城市历史公园规划设计与改造——基于拉萨宗角禄康公园改造的SD法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35138.

[13]贾致荣,郭忠印,刘学博.公路边坡景观视觉效果的定量评价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11):154159.

[14]姜鹏鹏,王晓云.中国滨海旅游城市竞争力分析——以大连、青岛、厦门和三亚为例[J].旅游科学,2008(5):1218.

[15]江昼,张捷,祁秋寅.城市雕塑环境空间视觉满意度的定量评价——以南京市三处城市雕塑环境空间为例[J].经济地理,2008(6):10121014.

[16]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13.

[1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8]王德,张昀,崔昆仑.基于SD法的城市感知研究——以浙江台州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6):15281536.

[19]王建伟,王瑶,綦国巍.新乡市潞王陵景区景观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19):196200.

[20]吴颖娇,张邦俊.环境声学的新领域——声景观研究[J].科技通报,2004(6):565568.

[21]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16——SD法[J].中国园林,2004(10):5458.

[22]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2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