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

第1篇: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布局

中国博物馆主要有艺术类、历史类、综合类、科学与技术类这四种类型。博物馆展陈体系主要由专题陈列、基本陈列、临时展览三个部分构成。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所以要有符合自身要求的展陈设计形式与空间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博物馆的需要,才能满足馆藏展品展示的需要,才能满足参观者的审美需要。

一、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

博物馆如果要在文化市场中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并不单单依靠建筑体或者收藏品本身,如何去开拓展示形式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当代博物馆的种类非常多,形式也多种多样,建筑师与艺术家都在不断将艺术精神带进展陈里面来,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是衡量其形象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展陈设计不仅要能突出博物馆的史学研究和考古研究的水平,还要能反映出一个博物馆应当具有的面貌和气质。

(一)遗址与室内展示相结合

传统的博物馆建设大部分都脱离了文物遗址,而当代博物馆的建设更加注重自然与直观,重视遗址与博物馆建设之间的关系,对遗址在展陈设计艺术中的作用非常重视。本文以前参观考察过秦始皇兵马俑,至今印象还非常深刻。步兵、车兵、骑兵列成蓄势待发的恢弘阵势,陶塑艺术风格的得到了完美呈现,处处都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几年前的成都金沙博物馆之行,再一次被历史遗存感染和震撼。金沙的魅力在于我们可以近距离的面对遗址的保护与挖掘,大规模通透的结构分割出不同的展区,无障碍的空间设计,不仅使观众可以直接观看的文物,也可以透过各种玻璃体的结构观看到各种区域的展示。当代更多遗址博物馆,在展示古代文明的同时也展示了考古挖掘的过程[1]。面对令人叹为观止的象牙数量,近距离的感受到3000年前古代蜀国宏大的祭祀场面,显示出了遗址展示的巨大魅力。

室内展陈最常用的方式是为了适应不同藏品的需要,为文物收藏品量身定制展柜、展台、框架。室内展陈在展陈大纲的引领下,把展陈空间区域化,实空间与虚空间形成了连续的有节奏室内展陈线路,引导观众有序的走入不同的展示空间。例如:金沙博物馆室内展陈,从再现金沙时期人们的生态环境、生活场景、宗教祭祀方式等,逐步牵引着观众走入古代蜀文明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金器、玉器、铜器、漆木器等等,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的数千件各类文物,让观众对远古先民伟大的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水平震惊和叹服。

(二)实物展示与虚拟现实相结合

实物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展陈基础,实物承载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包含着丰富历史信息,博物馆实物展示的数量和质量,是博物馆价值的直接体现。实物的展示是展陈大纲的一部分,隐含着时间性的形态设计,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藏品通过年代的编排,将每个展示空间形态化,这就犹如翻开的一部著作,逐渐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实物丰富,展陈设计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回顾了1840年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则徐向清廷报告销烟经过的奏折、清朝传位玉玺、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央人民政府牌匾等等。实物展示呈现出真实的历史史实,不断勾起观众对历史的追忆,而展线上每一处展陈空间都是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虚拟现实简称VR,来自英文单词“Virtual Reality”的翻译,虚拟现实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为主的新技术生成一种逼真、生动的虚拟事物,观众借助专用输入输出设备,用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事物进行交互,达到人类视、听、触等感官与虚拟世界交互的感知体验,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北京天文馆新馆的太阳系九大行星虚拟天象设计,通过月球剧场、木星剧场、土星剧场等五个3D和4D体验剧场展出,观众可以在观看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动感,声音、动感、温度和湿度的感觉[2]。北京天文馆雕塑般的星球造型,变幻莫测的星际色彩,很容易把人带入一个神秘未知的太空世界。设计师,采用图片与视频混合展示的手法,把观众带到浩瀚的星际,强化了信息传递效果。这种传递是通过视觉感受空间与时间的距离,又通过色彩传递出温度与氛围的感受,这种由颜色、声音、形状、大小、方位等元素组成的复合体,被加工成了一个充满幻觉的视觉空间,产生了较强的科普性,趣味性和艺术效果。

二、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空间布局

展示结构、展线构成了设计的风格基调, 也是主题思想的具体展幵和落实。结构的均衡、流线的通畅、节奏的起伏、情绪的张弛、空间的疏密、亮点的突出,以及色彩的冷暖, 用光的强弱和材质的对比等等, 都是构成整体展览效果的因素。

一个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成功, 取决于诸多方面的因素, 就其形式设计来说,空间与流线设计是最基本的要素。设计者需要对博物馆展厅的特定建筑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对布局与流线作精巧的安排。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 展线的灵动与变化, 方圆相济。整个建筑空间根据人流行为动线, 平面划分上避免作用力的平均化使用, 重点突出, 以点带面, 各展厅设置适当的视觉中心, 提升观众兴奋点, 留下较深印象[3]。使空间分合有序, 分区有度, 形成一定的展示结构和展线构成;

2 . 空间的占领( 现代博物馆的手法) 。在整体展线的安排上, 让观众既能循着发展进程的展开步步深入, 又能在性质上分门别类;

3 . 展示形式的多样统一, 主次分明, 层层递进, 主与辅相映成辉。根据观众的参观心理和视觉疲劳规律, 安排具有节奏起伏的多媒体演示、场景复原等展示亮点, 激发观众的探知欲, 引导观众逐一了解展陈信息的具体内容;

4 . 流线的顺畅, 展线的扩大, 增大信息量, 拓展空间。只看展示要点的“ 概论展示” 和仔细观看的“ 详细展示” , 应设定两条路线。

5 . 大量占据空间的诸如情景再现等展示项目, 可以突出强调观众的真实体验, 提出不仅仅是文物展陈, 而是运用先进技术、增加了效果性和体验性的新的展项方案。

三、结语

博物馆展陈没计是一个独特的设计领域,随着现代科技术的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材料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还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本文研究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可以给同行做为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威. 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展陈空间的营造[J]. 艺术评论. 2009(03)

第2篇: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关键词]陶瓷;库房及框架;设计构想

陶瓷是博物馆展品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如果站在数量的角度上来看,其在博物馆当中的馆藏量相对较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而这种展品和 其他的展品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弱点。其非常的脆弱,易碎,同时在保护的过程中和其他的展品也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所以在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一定要重视陶瓷器皿的保护。

一、陶瓷器皿的发展和演变

在西汉的中晚期,开始出现了砖墓,所以很多有机物都已经消失,而金属器皿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氧化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属器皿自身的完整性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铁器成型也受到了非常大的阻碍,铜器因为其本身的质地并不是很厚,所以在保存上也存在着非常大的难度,但是陶瓷器皿保存的完整度要比上述两种器皿保存的完整度都要高,三国之后出土的文物当中数量最大的还是陶瓷器皿,很多博物馆在陶瓷器皿的馆藏量上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普遍都超过了20%。陶瓷器皿当中很多都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其应用的范围也比其他种类的器皿更广。陶瓷器皿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其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集中性的反应。在唐宋时期,人们还将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加入到了陶瓷器皿的制作当中,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其艺术上的价值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在唐代,我国的文化进入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陶瓷器也开始大量的销往国外。因此说陶瓷也成为了古代社会、艺术和生活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二、陶瓷文物保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博物馆日常工作中,保管陶瓷文物的整体目标一方面是保证陶瓷文物的完整度,同时还要保证其不能出现丢失的现象,此外还要保证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能出现使其发生贬值的情况,陶瓷器皿在制作的过程中会经过多道工序,成品的质地硬度相对比较大,同时其外表的光亮程度较高,但是其比较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外力作用的损坏,所以就会出现一定的碰撞现象,如果博物馆所在的位置发生了地震或者是滑坡的现象就会使得整个博物馆的陶瓷器皿都受到非常显著的影响,甚至还能使得馆内80%以上的馆藏都出现严重的损坏情况。给当地的博物馆和国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文化损失。

其次就是陶瓷藏品对温度不是非常的敏感,所以一些人经常存在陶瓷文物对环境要求不高的误区,所以在对陶瓷文物进行保管的时候,对其所处的环境并不是非常的重视。实际上,陶瓷藏品在受到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时在短期内确实看不出非常明显的变化,但是其会受到自然因素的侵蚀,尤其是灰尘这一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因素,灰尘累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陶瓷器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使得陶瓷器皿出现十分明显的损伤情况。另外一些釉彩瓷器很多都是由于低温煅烧才完成了上色这一重要的流程,彩和釉结合的紧密程度不高,所以在长期受到自然因素或者是认为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剥落的情况,这类器皿在保管的时候不要擦拭。

三、陶瓷保护工作的要点

1、要按照便于保护、便于使用、便于管理的原则,对藏品重新排序归类。原来陶瓷文物分散很厉害,分别归入出土库、流散库、民族民俗库、近现代库,在提质改造中,首选应将所有陶瓷器藏品集中,以质地、时代、窑口、来源、器形分类,在排序归类中,应突出本地特色,同类的文物相对集中放置在一起,其余的陶瓷文物按年代来放置,同一时期的陶瓷器按器形进行分类。从而使库房特色突出、脉络清晰,便于学者们在研究时或举办文物展览时取用方便。

2、要按新的分类重新设计制作柜架。对文物柜架的改造则首先要从文物安全角度考虑,同时要考虑到在提用文物时方便、快捷。陶瓷文物库房的柜架可以用金属结构制作,特殊器形和超大器形应该测量好文物的尺寸以后做成四面可以拆卸形式的囊匣,并在四周配置提手。这种囊匣同时也实用于青铜器等一些大型笨重的文物上。有的博物馆将放置碗、碟、杯等小件文物的柜架设计制作成了抽屉的形式,可以将碗、碟、杯等小件器物,倒扣在抽屉里面,并在抽屉中制造一些隔断。但是将文物固定在抽屉里面会带来很多不利后果。第一,一个抽屉里面肯定要放很多数量的文物,那么在抽出和关闭抽屉的时候如果文物没有固定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发生文物与文物之间的碰撞,而且有外力震动的话,放置在这样的抽屉里面的文物是无法得到令人放心的保护的。第二,陶瓷文物最怕的就是受到外力的撞击,在使用中抽屉会经常抽动,如果有的抽屉出现了故障,没有及时的维护、维修,也很有可能导致文物出现损伤情况。第三,陶瓷文物也怕灰尘的侵蚀,很多地区灰尘比较大,放置在抽屉里面的文物比较容易受到灰尘的侵蚀。因此,主张用囊匣而不用抽屉放置陶瓷类文物,才能解决陶瓷器藏品增加抗外力的保险系数。

3、动态电子档案。在做好陶瓷器藏品归类、入柜的同时,要按照文物号顺序做好分类账,将每件文物的年代、窑口、出土时间地点、完残情况及文物所在位置,详细记录在分类账本上,只有账物相对核实清楚,才能证明陶瓷藏品的安全,在取用和归还陶瓷藏品时,做到一目了然。同时还应将文物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在网上建立查询系统和电子档案,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这样只要有分类账目和电子档案,都会使家底十分清楚。

四、结语

在文物中,陶瓷器是非常重要的类别,所以在博物馆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搞清楚陶瓷器保护当中应该做好的一些工作内容,对不同的陶瓷器保护方法都要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对陶瓷器进行保护,提升博物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现代新建筑;运用探讨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是建筑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许多人表示中国传统建筑建筑样式单一,认为西方建筑更为美观,甚至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已经完全退出建筑舞台,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并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贝聿铭先生于中国苏州设计建造的苏州博物馆为实例,详细说明传统建筑元素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运用。

1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地处苏州市东北街,其北方与颇具文化气势的建筑群“拙政园”相邻,因此如何在设计中表现和谐统一的同时又不失特点,是建筑重点。首先介绍苏州博物馆的流线设计,其整个基地面积达到8000m2,建筑面积达到19000m2,整个平面分布与地形一致,展区建筑位于东西侧,中央大厅放置在中间,将南侧入口空间与内部庭院相连接,内庭院设计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串联通道式的内部参观流线简单连贯,使参观者一目了然。但是相应的,这样的建筑风格难免较为死板单调,在这个问题上贝聿铭先生通过一个空间营造进行了处理,其处理包括:第一,在入口空间简单处理,采用略带透视感的屋顶,利用光影变化;第二,通过玻璃窗完全呈现出庭院全景,大开大合的布置与传统建筑略有差别;第三,大楼梯的设计是博物馆的一大特色,给人以震撼的尺度感冲击,并与背景水幕墙光影、流水声效相结合,带来了新鲜的空间效果。

2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中沉浮,从建筑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并不重视样式变化,其主要特点在于群体建筑的空间组合,这些组合中会糅杂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内涵,包括佛道儒,风水易经等,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而是一段历史,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说到中国传统建筑就不得不提中国传统建筑语汇,作为语言符号的聚合体,随着历史发展,每一种词汇都居于特定的衍生含义,代表着文化内核,“大屋顶”、“白墙灰瓦”、“徽派”、“亭台楼阁”、“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等等,这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极为常见的形式,也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中。

3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新建筑

而到了近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实用性更强的西方建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每个人心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崇敬和向往并未消失,对此,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新建筑相融合已经成为建筑中盛行的热点,而怎样利用才不会出现“貌合神离”的情况,本文将苏州博物馆设计进行剖析介绍。

3.1整体设计

苏州博物馆的造型设计是徽派民居元素的变形,徽派建筑是我国极富特色的建筑风格之一,其主要构图元素包括马头墙和白墙灰瓦,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采用了白墙灰瓦的建筑元素,将其进行了些微变形,采用白色墙体和黑色边框线使得墙体呈现出统一的美感。

3.2屋顶造型

大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必需部分,在古时候这象征着建筑主体的地位等级,对此,现代建筑中如果一味地还原大屋顶元素,必将造成诸多问题,对此,苏州博物馆中的大屋顶元素使用并没有一味地传承,而是将屋顶造型夸张化,尽量降低墙面、门窗的作用,但整体的造型设计则是具有透视的几何形,这使其对于空间环境的控制力得以增加,并且满足现代建筑的各项要求,使参观者感到舒适宽敞。

3.3庭院设计

建筑是对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若要了解一个民族,观察其建筑特点便会得到诸多感悟,而从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上看,可以发现中国人较为传统保守,没有较强的对外交流观念,因此,建筑中庭院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北京四合院中庭院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交流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象征空间,从建筑角度来说,庭院兼备较好的采光通风条件。苏州博物馆的庭院设计以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为模版,但也进行了一系列改动,下面进行具体介绍。首先是空间背景。中国人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绘画上也创造了特别的水墨画,以有限的笔墨创造无限的空间意境,与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相呼应,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更为强调对于画面的整体把握,而非细节问题。苏州博物馆中也正是营造了这样一副场景,通过白墙黑框创造背景意境,亭台、小桥、树木等错落其中,分布有致,形成一副动态的场景。其次是亭台设计。亭台楼阁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各种园林中,不仅可以作为景点给人以雅致之感,又可作为建筑节点,参观者可于此地休息停留,观赏园林整体景观,作为园林的重点,亭台楼阁不仅是支撑整体画面的配景元素,更可起到引力效果,吸引观看的人走进。现代的许多建筑中都有亭台楼阁的运用,但是往往让人觉得画蛇添足,根本没有领略其真正的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中的亭台楼阁的运用就颇具章法,设计者并没有局限于楼阁的样式,但整个的布局却完全领会其要点,体现了空间营造和意境之感。

4总结

上千年的发展赋予了中国建筑以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也收获了无数中国人的喜爱与崇敬,而时展的经济实用要求使得社会渐渐选用现代建筑为主要建筑类型,建筑中多采用西方建筑风格,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可以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古今结合,建造出最符合中国特色的实用与美观并进的新建筑。本文实例中进行苏州博物馆修建的贝聿铭先生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其建筑中不仅仅是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而在分析苏州博物馆建筑中发现,中国传统建筑的许多元素都得到了变形运用,整体设计、屋顶造型、庭院设计等地方随处可见传统建筑的影子,也随处可见现代建筑的观念,将开放与内敛相结合,且其融合满足了一定的条件,首先是符合空间营造的观点,符合中国传统意境之感,融合现代建筑开放灵活之态,使得建筑层次分明,主次呼应;其次是各元素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各种传统元素的运用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合理地情况下进行改变,留下其主要的意境内涵,微调其外观形式,各元素间可相辅相成,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正是因为贝聿铭先生的建造设计,使得苏州博物馆在一众古建筑中不落下风,以其独特的风格傲立其中,也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新建筑中的运用典型而存在,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和风骨,也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工作者明白,合理地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会使得建筑增光添彩,从美观和内涵两方面提高建筑的价值,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融合优秀新建筑出现。

参考文献

[1]章柏源,沈瑜.传承与创新——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2013,12(12):112-114

[2]汪鹏.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6,37(38):247-248

[3]叶静,史葱霞.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30(16):196-198

第4篇: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建筑平面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建筑平面设计中融入视觉审美元素,能够在保证建筑工程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提升其审美价值。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平面的形态构成,然后对建筑平面设计中的几种视觉审美元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视觉审美元素在建筑工程平面设计中的构建方式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

建筑;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艺术美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如何在建筑工程平面设计中突出美,表现美,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对建筑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元素构建要点进行详细探究至关重要。

2建筑平面的形态构成

(1)基本几何形态。在建筑工程平面设计中,几何形态较为常见,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常见的建筑平面几何形态包括三角形、矩形、圆形等等。建筑平面几何形态周围,一般都有墙体包围,在墙体上留有门或者窗,展现出一种半封闭状态。(2)基本几何的变形组合。在进行建筑工程平面设计过程中,如果采用多种基本几何形态,则可以采用扭曲、旋转、倾斜等方式对几何形态进行组合,从而丰富建筑平面形态特征,比如迪拜阿联酋的旋转塔等,用卷曲、外翻等手法,将建筑物本身的主题语言表达出来,如图1所示。(3)基本几何原形的分割组合。在建筑平面设计中,通过对几何形态进行平行处理、交错处理等,能够营造出更加丰富的平面空间结构。

3建筑平面设计中的常用视觉审美元素

3.1图片元素

图片是最基本的审美元素,图形主要由点,线,面构成的,可以直接表现内容,浅显易懂。图片具有较高的识别性,不受地域,民族的限制,可以直接有效的传达设计意图。在进行图片元素的应用中,要注重图片的设计,图片的设计要有层次感,加强视觉冲击。色彩和图片的合理搭配突出作品的主题。

3.2应用色彩

色彩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还可以营造一种感性上的视觉冲击,吸引人的眼球。设计师通过对色彩明暗程度,以及色彩的饱和度的把握中来表达对于建筑平面的设计思想。在建筑平面设计中融入独特的色彩,可以塑造出独特的设计美感,在表现美的同时还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充分展现出建筑平面设计的内涵和文化特色。

4视觉审美元素在建筑平面设计中的构建方式

4.1有秩序地排列审美元素

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各种视觉审美元素之间应当遵循规律进行排列组合,而不是任意进行摆放,如果不能有秩序地排列平面设计中所使用到的视觉审美元素,这些元素所能发挥出的作用不仅会大大降低,更是会使人们产生视觉上的抵触。建筑平面设计设计师应当把握好各类视觉审美元素之间的关系,合理地、有秩序地对这些元素进行排列,充分体现出建筑平面设计的秩序之美,让人们看起来更加的舒服,更愿意深入了解设计中的信息。

4.2营建视觉冲击

一件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往往能够给观者带来视觉冲击与内心震撼,视觉冲击对作品质量的评价来说,也极为重要。因此,在有效发挥构建图形的功能性时,视觉冲击的营造不可或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①在建筑平面设计过程中,将色彩与内容进行和谐搭配,当然,色彩与内容的不和谐搭配本身也可以有艺术观赏性。在作品中对色彩的斟酌,既包括色彩的种类,也包括色彩之间的搭配,色彩是建筑平面设计的的一种形式。②要随时了解色彩的市场热度。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对同种色彩的感知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平面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注意紧随市场步伐,在色彩处理上同样如此。

4.3重点突出功能性和经济性

建筑工程平面设计在现代商业中有广泛应用,而这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和功能性,要让设计出的作品具有很明显的经济目的,就必须要在其设计功能中进行融合,这在视觉审美元素中的体现就是功能性。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平面设计作品中所要体现的就是其独特的功能性,那么要想把平面设计作品所包含的价值完全体现出,就需要在设计作品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由于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在进行建筑平面设计设计中,有些建筑平面的相似性比较高,为了充分展现建筑平面设计的独特性,必须跟上时展步伐的前提下,针对消费者需求差异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对所设计出的设计作品进行优化处理。比如譬如美国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师在对博物馆进行平面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博物馆人流线路需求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打破了传统的博物馆平行正交的建筑平面形态特征,并采用弯曲的螺旋平面形态设计形式,并将博物馆展品布置在博物馆螺旋形态的墙壁上,为人们营造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设计师在进行博物馆平面设计过程中,还应用了在同一个平面中,将线面的向心性和离心性进行有效结合的设计办法,采用螺旋式上升平面形态设计形式,并充分塑造了螺旋式展览的内部功能,将博物馆的平面性形态与博物馆的使用功能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应用这种巧妙的设计形式,不仅充分的展现出建筑平面形态的艺术性,而且通过利用艺术性的形态特征,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突出实用价值。

4.4形态设计中融入传统符号

在建筑平面设计中,传统符号主要指的是建筑工程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在进行建筑平面设计过程中,强调对于建筑特色的塑造,而传统符号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承载力区域历史文化的发展,将其应用于建筑平面设计中,能够充分展现出建筑工程的文化内涵。比如印度的博帕尔邦,建筑师在对该建筑工程进行平面设计过程中,首先对建筑工程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进行实地勘查了解,根据实地勘察,设计师发现,该建筑工程周边自然条件优美,拥有蓝天和青山,并且拟建工程项目坐落于穆斯林建筑工程中。根据实地勘察,设计师获得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在对该建筑工程进行平面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了古印度和伊斯兰文化曼荼罗图案的传统符号元素,最终确定采用九宫格形式建筑平面设计形式,并将圆形作为该建筑工程平面的基础形态,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该建筑工程进行功能分区,包括图书馆、庭院、综合厅、上议院、下议院等等,在各个功能风趣之间,采用十字形布局形式。在该建筑工程内部行走,能够充分领会到独特的伊斯兰建筑物的传统符号艺术魅力。

4.5适当融入情感表达

在建筑平面设计中融入视觉审美元素,并不是重点强调应用在单个图形区域中,也不是在这种应用中加入设计情感,在大多数情况下,设计人员关注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色彩元素对人们的视觉影响效果。据此,为了实现色彩的和谐化处理效果,满足色彩运用的最佳化,就可以将冷色调和暖色调与人们的情感进行有机融合,这样不仅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而且也可以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的接受程度。通常情况下,采用暖色调可以使设计作品在自然光源下,受光的一部分会随着光线的渐强而变暖,建筑工程表面也会展现出明显的暖色特征。设计人员在对视觉元素进行运用时,还需要考虑到背光部分可能会呈现出补色的冷色倾向,冷色调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和暖色调正好相反。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平面造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内容,建筑平面造型设计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对于建筑内的不同分区,可以采用点线面等方式进行有效组合,为人们营造出良好的建筑设计效果。视觉审美元素有很多种,比如几何形态、颜色、传统符号等等,在建筑平面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综合应用各种视觉审美元素,并对其进行组合利用,最终形成完整的建筑元素。设计师通过应用视觉审美元素,不仅能够展现出独特的设计意图,而且还能够提升建筑工程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因此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郑涛,刘宁波,黄帅,等.建筑平面设计构思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41(2):208~211.

[2]张海祥,沈映,陆建飞.高层建筑施工爬架平面布置方案设计[J].施工技术,2013,42(2):65~67.

第5篇: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空屋面;桁架安装;塔吊标准节支撑体系;建筑物;吊装能力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32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0-012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0.059

1 成功应用项目简介

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二期)工程是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并被列为“十二五”期间湖南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51000m2,总建筑面积84425m2(地上部分31857m2,地下部分52568m2);屋顶钢结构为由平面桁架组成的空间屋架体系,呈钻石状,西面最宽75.6m,东面宽25.2m,长138.6m;中间是报告厅,最大单榀桁架重152吨,高18m,最大跨度50.4m,共有16榀主桁架。

2 工法特点

本工法主要采用塔吊标准节支撑体系进行大跨度屋面钢桁架安装,塔吊标准节支撑体系安装快速、支撑强度高、安全稳定,同时可作为人员上下的安全通道、操作平台。传统的施工方法是搭设满堂钢管脚手架,作为大空间结构安装的支撑与操作平台搭设量大、刚度强度低、搭拆时间长、费用高。相对而言,本工法有如下优点:(1)工期上能节省约60天;(2)由于采用刚度强度高的塔吊标准节,变形小,调节方便,有利于安装质量的控制;(3)人工使用量减少到50%,高空作业的人员和作业时长都大幅度减少,有利于安全管理与控制;(4)措施费能降低约80%,解决了大跨度结构散装过程中的支撑问题,并能节省施工场地,用于堆放构件、地面小单元组装。

3 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大跨度空间钢桁架结构,施工场地狭小,大型机械设备无法使用,现场塔吊吊装能力不大的项目。能安全、快速、可靠地解决此类项目在安装过程中的支撑、安全通道、操作平台等问题。

4 工艺原理

原有结构加固塔吊标准节基础结构搭设塔吊标准节(格构柱)安装刚性转换层支撑横梁悬空结构桁架分段吊装整体卸载沉降变形观测支撑拆除完成钢结构安装。

5 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第一,原有结构加固(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对下部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根据屋面桁架对接节点及自重等因数设置支撑点,对每个支撑点需进行支座反力计算,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工况,对原有结构进行验算,若原有结构承载力不够,必须进行加固处理。本工序要点:(1)设置支撑点合理,根据桁架的特点及方便现场拼接设置节点;(2)根据分段节点,计算分段后每个节点荷载,选择相应标准节规格,再根据支撑点楼板承载力,采取相应加固措施,并验算是否合理。

第二,塔吊标准节基础结构[将荷载扩散至基础底面的作用:基础设置钢梁,使传力更合理,采用基础预埋或植化学锚栓的方式进行有效连接,将底部塔吊标准节连接可靠,防止格构柱(若干节塔吊标准节)底部受弯矩而倾覆]。本工序要点:(1)标准节与楼板间荷载传递必须为均布荷载(如钢梁、钢板等);(2)标节与钢梁间、钢梁与楼板间、钢梁与钢梁间均要有可靠而有效的连接措施。

第三,格构柱拼装(若干节塔吊标准节)借助施工现场的塔吊,将塔吊标准节用配套高强螺栓进行连接。

本工序要点:(1)标准节安装高度提前进行计算;(2)标节安装完毕后及时安装缆风绳,如果标节数量较多或标节承受荷载较大,则标节与标节之间需采用刚性连接,形成一个整体;(3)在安装过程中,使用经纬仪控制标节垂直度,垂直度控制在1/1500不大于3cm;(4)安装完成后进行验收,检查包括标节垂直度、标节间螺栓紧固度、各连接节点、缆风绳连接点和拉力情况、刚性支撑连接点等,确定其是否满足要求。

第四,刚性转换层安装,刚性转换层采用型钢、钢板焊接成口字、工字,塔吊标准节组成的格构柱顶部设置刚型转换层,将上部的荷载均匀传递到标节支撑上。转换层主要作用为均匀传递荷载、调节标高、定位、防止构件直接接触标节而破坏标节支撑。

本工序要点:(1)提前测量标准节标高,计算出转换层标高;(2)转换层制作要精确,各个对接节点均为全熔透满焊;(3)定位板位置要精确,若有起拱要提前考虑;(4)转换层与标准节支撑采用螺栓连接,螺栓孔大小及位置制作要精确。

图3为转换层安装图:

第五,支撑横梁安装,支撑横梁主要为了满足标节支撑之间的整体性,在支撑高度较高(大于12m)、荷载较大(大于标节自身承载力一半)时需设置横梁支撑。本工序要点:(1)支撑横梁为刚性支撑,横梁与标准节连接点要可靠有效;(2)横梁的大小符合设计要求,根据现场情况,若需要变换,需要重新验算。

第六,桁架分段吊装,桁架吊装按照标节支撑点分段进行,安装时基本顺序为:(1)先拼主桁架,主桁架间连接为整体后安装其他桁架;(2)安装区域进行拼装,每品桁架安装完成后需校正焊接后,再进行下一品安装;(3)每品安装顺序为先下弦安装立杆安装上弦安装腹杆安装;(4)各个桁架间安装按一个方向进行,相邻桁架安装完后及时安装之间的次桁架,形成一个整体。

本工序要点:(1)按照安装顺序安装;(2)安装前安全措施完善,包括施工面提前布置安全网、安装构件生命线提前安装;(3)现场技术人员指导,安全人员全程监督。

第七,整体卸载,整体卸载在桁架安装焊接完成之后进行。卸载的原则:(1)卸载方向宜由中心向四周均匀对称扩散,中间向两边卸载;(2)卸载应该分若干次进行,具体卸载次数根据实际面积、重量、跨度而定;(3)卸载前应对关键部位(受力较大部位)进行无损探伤,在焊缝合格的前提下卸载,卸载前根据施工经验或查询专业资料,预判沉降量,根据预判沉降量确定卸载次数,宜每次卸载10~20mm;(4)卸载遵循一听二看,每个卸载点均配备技术人员,通讯仪器配备齐全,听是否有异常响声,在出现异常声音后立即停止卸载,排除隐患后继续进行;(5)每次整体卸载完成后,观察24小时下挠稳定后,进行下一次整体卸载;(6)超大型钢结构整体卸载宜采用机械千斤顶整体卸载,卸载量的误差控制在10mm以内。

第八,沉降变形观测,在整体卸载完毕后,对卸载后结构各个观测点进行各变形数据收集,比较预期值差,变形值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第九,支撑拆除,整体卸载完成观测结构稳定后,方可拆除支撑架。

6 材料与设备

工程建设工法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塔吊标准节、化学锚栓、配套型材。

7 质量控制

(1)构件进场验收质量控制,钢结构产品运抵至安装工地后按有关质量标准进行产品的验收;(2)桁架拼装及安装的技术指标和允许偏差应符合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规定。

8 安全措施

(1)塔吊标准节各支撑点受力计算时,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工况,选择合适的塔吊标准节,对原有结构的承载力进行分析,编制详细的结构加固方案,塔吊标准节支撑搭设方案;(2)工程开工前,向施工人员认真进行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3)对搭设完成的标准节支撑体系进行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重点检查验收加固点位置、支撑的垂直度、螺栓连接、转换层标高等内容);(4)吊装区域及周边设安全警示围挡封闭,并配置醒目的安全标志,非作业人员禁止入内,出入口由专人值守;(5)屋面主结构整体安装完成,按照方案进行卸载、变形观测、拆除支撑体系。

9 效益分析

在单榀桁架重量较大、高度大的情况下,既有塔吊无法满足其安装,同时地面拼装场地狭小,对于跨度较大的单榀桁架地面拼装困难,此时采用分段吊装和局部散拼相结合的方法,节省工程开支。

接下来以湖南省博物馆钢结构安装项目为例,与传统满堂脚手架安装方法对比各项费用情况。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本功法的优势在于工期缩短一半,费用节约50%。与之相比,传统满堂脚手架安装方法耗时、耗工,在承重大、高度高的情况下既不经济,也不实用。

第6篇: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hina for natural scenery to create a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wisdom. Xiangyang Xi Jiachi scenic area is a natur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istory, facing an important cho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 scenic area. Humanistic spirit for regional the gestated from Xi Jiachi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macroscopic, mesoscopic, microscopic three levels of the scenic spot scal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scenic spo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errain features, three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iterati pursues. Regional spatial scale an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cenic art structure, cultural structure, function structure, the cultural value of historical scenic area with modern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so as to realize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 history, create a new era of function.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Keywords: historical landscape; Xi Jiachi; scholar culture; planning structure; the whole creation;

清空内容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风景的营建有着自身的理念与方法,这些风景区都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对于传承地区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历史风景区不仅传承着历史文脉,同时也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融贯进去,满足人们对于历史与时代的共同文化追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方对于地区历史风景区的建设尤为重视,探索我国历史风景区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襄阳市习家池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历史风景区在传承人文,服务时代需求的规划设计方法。

1 习家池历史风景区规划概况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地处襄阳市襄阳城南5公里的凤凰山东麓,北负岘山,东临汉水,(图1)是襄阳最早的园林之一,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东晋时期著名史家习凿齿[ 襄阳侯习郁后裔,著《汉晋春秋》。]曾隐居于此,距今已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在我国私家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 《园冶》:“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因其绝佳的自然风景,吸引许多文人在此营建居所、寺庙,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增添了此地浓郁的人文气息。《襄阳县志》中的《重建高阳池馆记》赞誉:“全楚十八九而胜迹,名流都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

历史上多有名士在此活动,并为此地留下浓厚的文化。唐代屡有大诗人造访,如王维、杜审言、李白等均有留韵。其中谷隐寺是东晋佛教古刹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历代有高僧大德主事,仅晚唐、五代而言,就有曹洞宗的智静禅师、知俨禅师,临济宗的蕴聪禅师等等于此,儒、禅文化在此地融合发展。除此之外,凤凰山之南卧龙山之西的凤林关作为襄阳古战场的名迹,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构成了此风景区重要的一大文化特色,为规划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支撑。习家池在其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上,虽屡有损毁,但是历代也均有增修。现尚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历史遗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

2 规划定位与构思

2.1规划定位

习家池不仅风景绝佳,也是文人荟萃的地方,仅是依靠习家池本身的园林和古隐寺等景点不足以满足习家池在襄阳市、全省以及全国的战略发展,因此,在立足于习家池园林的盛名的基础上,进行人文建设,整合现有的人文资源,融入新的文化要素,立体的多层次的呈现给世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巧妙的结合,山水得人文而灵秀,人文借山水而日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原型和精神追求,得以在此地弘扬和宣扬。

第一,从习家池风景区的现状来看,习家池风景区现状可谓历史遗存丰厚、山水环境佳秀,整体历史格局清晰可变;与此同时,开山采石与随意建设破坏了整个景区的风貌,急需保护治理。此外,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必然,恢复襄阳旧名带来文化新机,需要从战略上思考习家池风景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使之成为襄阳市的文化名片。

第二,从陈新建先生主编的《历代诗人咏襄阳》和历代《襄阳府志》中可以看到习家池景区的历史图景。习家池肇始后汉,蓬勃魏晋,丰隆唐宋,盛及明清的文人士大夫栖居地,其间有山水、有美酒、有人物、有佛道、有百药、有园亭、有精神,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文化名人都来过习家池,留下诗篇,丰富了习家池的文化底蕴。习家池融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秀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物胜迹于一体,可谓中国士大夫文化的一处福地。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习家池的历史可以说是一处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史,凝聚了诸多文人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一处士大夫文化盛景,比东晋士大夫文化名胜绍兴兰亭还早300余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发掘习家池在中国士大夫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的习家池虽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作为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展示地尤为重要,这将使襄阳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程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习家池风景区的一定要同襄阳现代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景区仅作游览。

从而对未来襄阳习家池风景名胜区的予以四大定位:

(1)中国士大夫文化综合展示体验区(全国层面定位);

(2)鄂西北现代文化学人艺术交流中心(区域层面定位);

(3)襄阳市青少年国学启蒙与市民国学教育的文化高地(城市层面定位);

(4)习氏宗族文化的保护、纪念与展示地(专题层面定位);

2.2规划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层次——宏观立势

由于习家池风景区的特殊区位,需要从大尺度空间关系上分析景区与城市及周围山水的关系,从的大的空间结构上寻找习家池规划设计的“大势”。具体就是把握风景区内一些关键地段与大尺度空间的视线关系、艺术关系,使景区建构在一个宏阔的结构上,这也是襄阳古城设计及其历史习家池“依然池上水,遥接汉江流”的设计给我们的启示。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习家池风景区与襄阳古城、庞公新区、岘首山、汉江和鹿门山的空间关系。我们探寻了四处重要节点作为景区大环境融合的关键地段,形成整体结构,予以重点处理。(图2)

第二、中观层次——中观立意

中观层面指风景区本身层面,集中展示规划主题。我们以自然山水结构为基础,根据“三个世界”的定位,予以空间立意。我们从分析中国士大夫文化理想与栖居模式入手,结合习家池的山水环境特点,从景区的山水结构,到景区的文化结构,到景区的功能结构,再到景区景象结构,形成一个连续的展示士大夫风景系统。

第三、微观层次——微观立形

微观层面主要是空间赋形及其微观环境的设计,建筑造型、空间尺度、环境营造等等,都要与主题衔接。本次微观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五大区域的处理,最为关键的几处是:东北部开山挖石留下的残迹处理、风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山河一览楼、谷隐寺关键地段及其十八个景点的形式处理,都应与规划主题及其山水尺度相协调。

3 景区概念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的三个境界分区

根据习家池三面环山的特点,从低处平原,到高处山顶,我们根据地势,从下到上,分别安排文人所追求的三个境界:生活境界、精神境界、天地境界区。(图2)

生活境界——文人的情趣

主要生活角度展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特点及其理想环境风貌。主要规划要点:保护现有习家池景区中心地段的习家池文物地段、周围农田、水系、古树名木,规划体现士大夫情趣的药圃、酒坊、竹林茶园、士林宾舍、垂钓、娱乐等功能,其中,竹林茶园和士林宾舍全面反映士大夫的饮食、起居的特点。营造“独以从善之无能得托迹其间,耕田、种药、养亲以自怡。幽暇足以去凡心,鱼虾足以慰饥肠,汲泉漱齿,临溪濯足,天光云影,相与徘徊,则夫洒然而忘世,以自附于古人无求者之列,是诚可乐焉”的生活境界。在竹林茶园北侧规划一处观演场所,精心创作并上演具有士大夫文化内涵的现代歌舞剧——《习家池》,成为习家池景区乃至襄阳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精神境界——文人的心灵

精神境界是士大夫文人的心灵深处的文化世界,也是其艺术世界。这是本次规划表达的一个重点。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主要以儒家为主干,辅以佛、禅、道。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可见其文化精神。为此在规划设计中分为三大文化区,展示士大夫心灵世界与艺术世界。

儒家文化景区:中国士人文化博物馆、凤林书院、名士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士人文化博物馆为我国首个全面展示士人文人的博物馆,以实物、影像展示士人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凤林书院实为国学教育学校,为襄阳少年儿童研习国学经典的课外场所,也是襄阳市民接受国学文化的重要场所。名士碑林主要为展示历代儒家经典文献和中国著名士人名句的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与凤林书院为一个整体,为鄂西北文人艺术家交流文化笔会的场所。此外,还包括一个寅宾厅,作为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禅宗文化景区:本次规划通过对采石场的调查,认为此处地区虽然破败,但其背后有一种空无的禅宗意境。本次方案将之规划成为一处体现禅境的山水园林,体现“空无”、“微妙”、“极则”等禅的理念,其间枯山绝壁、素泉涌流、池水苍茫、遥望汉江。在池的尽头山顶高置一处“山花似锦”亭,作为景区与城区的连接,也是一个景区的转折,通过一个隧洞,进入下一个景区。

佛教文化景区:主要是对谷隐寺的修复,并安排释道安纪念馆,恢复宗教活动,展示释道安在佛教中国化道路上的成就与贡献。谷隐寺右侧规划一个体现佛教文化特点的养生休闲区。

天地境界——文人的理想

天地境界为士大夫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国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主要是想通过整个景区景点的体悟,最后在两处制高点上,一处为铁帽山上的“问道台”,一处为景区中心的“山河一览楼”,登高而望,楼台飞舞,汉江如斯,道生其间,感悟出中国人的宇宙生命大美。

3.2规划设计的结构

(1)大区域空间艺术架构(图3)

在庞公新城区城市设计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以岘首亭、昭明台、新区行政中心三个主要视线控制点的关系,岘首亭与昭明台限定了行政中心的位置,并使其处在一个60°的视觉较佳位置,在本次习家池景区的规划中,山河一览楼、山花似锦亭与岘首亭、行政中心控制于同一视线通廊上,将景区完全融入整个襄阳市的城市空间艺术构架格局中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析景区规划,并确定景区的重要节点的布局。同时,在景区内部,问道台、山河一览楼、观音阁和山花似景亭同岘首亭也相互保持一个良好的视线通廊关系。

本次景观规划,以岘首亭为视线的立足点,环观整个景区。岘首亭与新的行政文化中心庞公新区,景区中的山花似景亭(是整个石刻景区和碑林区的视线控制点,以点控面,点、线、面结合,让两个景区良好过度,并让视线和景区旅游线路延续),山河一览楼(是凤林书院,度假区四周的视线控制点且为景区内最高点,以点来控面,结合四周地形,在山河一览楼上,可以远观汉江,铁冒山和古迹观音阁,凤林古渡)在一条视线轴上,突出与新区在视线上的过度,让新区和整个景区形成一个整体。

(2)规划文化结构

禅文化--《五花会元》卷八记载了大龙智洪禅师回答僧人的一段话,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根据这段禅语所表达的境界,在整个禅文化区,设“极则处”,“微妙”二处,予以点题,结合景区内现有的山、水、江、花共成一景。共同营造出禅文化的精神境界与精致氛围。

儒文化--以“习家池”为中心,结合襄阳历史上的文化大家与隐士高人的众多文化资源,并且在此设凤林书院使之成为襄阳市乃至全国的国学文化教育基地,并且设置中国士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襄阳历史以及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文化。文林华章则以碑林篆刻的方式集中展示儒家文化中的典籍名篇。(图3)

道文化--结合问道台、雅士精舍和水林茶苑来体现隐士文化以及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的追求。

佛教文化--该文化区内有著名的谷隐寺始建于东晋宁康年间,为东晋高僧,佛教学者释道安所建。它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千年不衰。至上个世纪60年代初,谷隐寺大雄宝殿等建筑风貌依然,期内建筑庄重雄伟,坐落之地景色幽美,堪舆风水聚合,加之历代有高僧主事,使谷隐寺一度成为名人骚客游襄阳的一大胜地。故在景区中设佛教文化区,来彰显谷隐寺在该地区佛教文化的地位。

(3)规划功能结构

规划结构为:“一心三轴五区五点十八景”。“一心”是指习家池核心景区;“三轴”是指一条规划主轴和两条规划辅轴;“五区”是指入口服务区、水景区、园景区、雅士区和凤林古镇服务区;“五点”是指文林华章、山花似景亭、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和谷隐寺;“十八景”为岘首亭极则处--摩崖石刻、素流叠泉、微妙--摩崖石刻、山花似景亭、文林华章、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习家池 、凤林桃源、药圃、水竹茶苑、雅士精舍、谷隐寺、问道台、观音阁、凤林故渡。(图4)

4 结论

习家池历史风景地区作为襄阳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名片,对于襄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习家池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习家池所孕育的人文传统,继而在景区规划中实现习家池历史景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设计在以传承地区文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风景园区的需求,从而来创作一种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规划创作中,挖掘习家池地区的历史文化精神,运用中国本土对于空间规划的结构特征,从整体视角来保护与复兴历史景区的文化活力,进而来达到景区与城市风景共同营建的目的,发挥其在现代城市空间当中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清]陈鍔编纂.襄阳府志.乾隆 25 年(1760)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0.

[3]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陈望衡.玄妙的太和之道——中国古代哲人的境界观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4

第7篇: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走向生活;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炼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样就要求数学“生活味”与数学教材本身相辅相成,运用实际生活把数学本质呈现给数学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轻松自如的掌握数学的要点,便于学生理解,使初中数学课堂在不失去数学本质的情况下更具实效性,让教材“鲜活”起来,案例一:星期天,起床后发现闹钟停了,我估计了一下时间,就将闹钟的时针拨到7时整。然后,我离家步行到博物馆,这时看到博物馆楼顶上的电子钟在8时50分。我又游玩了一个半小时后从博物馆以同样的速度返回家中。到家后,看到闹钟指在11时50分。请问,这时我应将闹钟拨到何时才是准确的,还有三角形的稳定性,比如自行车三脚架函数最值问题,比如运货物怎么更省钱,利润问题,正比例函数应用行射击游戏子弹的路径,用方程组解决联通还是移动好;比如说女式的高跟鞋,利用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点计算高度。还有现在的人有许多在银行贷款,(贷款利率+1)*贷款数额=月供*还款时间。这就是一个数学例子。再比如有的人家盖房子,通过数学能求出最省材料、而面积最大的方法。

二、运用生活素材——巧妙引用,有效展示知识形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中对生活素材的引用要适宜,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提高习作质量,但习作走出课堂要有“度”,有计划,有目标,即不能失去数学的本质,也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活动,不能使课堂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场所,也不能使数学失去本身的意义,数学是有效展示知识的形成过,是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所以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味,巧妙引用,浓淡适宜,有效展示知识形成。案例二:有边长为5cm的正方形和长为8cm,宽为18cm的矩形,要做一个面积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之和的正方形,求边长应为多少cm?“面积和=正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5*5+8*18=25+144=169(单位平方厘米),学生会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分析它自身的特点,寻找其与所学和未知的领域,提高教学的质量。初中的数学里面,经常结合生活的例子当做应用题的主要是在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一元一次方程大部分都是得结合生活的,经常考试的路程问题,物品的单价和总数,利润问题,等体积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的问题还有最后的银行存款问题,大部分的初一学生在一元一次方程这里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理解能力和方程的应用能力将会是他们最大的麻烦。在小学的话,大部分的题目都是直接可以用算式直接写出过程,也不会很复杂,给你的数据也比较简单,大部分不会超过三位数字,思路也比较清晰,给小学生讲的时候不会很费力,有时候还可以借助一些图形或者一些实体的东西给他举例子。所以初一和小学主要是方程的应用,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让抽象枯燥的符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

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平衡,这要求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思维和不善语言表达的学生创建一个适合的教学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若课堂中的弱势群体能发挥其强项,这样对于整个教学无疑是锦上天花,采用多元智能理论化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使教学涵盖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发展学生的强项的机会,使教学趋向于“扬长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自信能力,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案例三:一辆汽车,新车购买价20万元,第一年使用后折旧20%,以后该车的年折旧率有所变化,但他在第二、三年的年折旧率相同。一直在第三年年末,这辆车折旧后价值11.56万元,求这辆车第二、三年的年折旧率。【分析】本题中的一个基本等量关系是:第三年末车的价值(万元)=新车购买价(万元)×第一年折旧后的剩余价值率×第二、三年折旧后的剩余价值率。【解】设这辆车第二、三年的年折旧率为x。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11.56=20(1-20%)(1-x)^2。整理,得(1-x)^2=0.7225,两边开平方,得1-x=(+-)0.85解得:x1=0.15,x2=1.85(不合题意,舍去)。所以x=0.15=15%。答:这辆车第二、三年的年折旧率为15%。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能培养其单独的思考和创造能力,也能充分融入合作小组加以讨论辩证,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进而掌握学习的主要部分,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同学们主动参与到合作小组学习活动中,每个人都能得到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体会“课堂是有生命的”正含义。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初中数学是学生启蒙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数学心理和思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活融入初中数学教育已成为现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插上翅膀,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和有效性,由于初中生的学习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初中数学教育更具时代气息,使学生主动进入求知境界,为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使教材“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

[2]李忠如.《实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案例》

第8篇: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1.1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内在统一

建筑是反映文化和艺术的长期存在的实体,建筑设计依附于文化环境和地域环境中,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观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建筑能够展示和促进文化发展,所以文化与建筑是内在统一的。

1.2当代建筑设计作品缺乏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文化渊源流长,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国际化与多元化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各大城市高楼林立,发展迅速,钢筋混凝土与玻璃幕墙成为了现代建筑的流行设计语言。中国建筑业也迎来了空前繁荣,大城市中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拔地而起,但整体来讲,中国现代的建筑设计作品,大部分缺乏中国文化的民族文化内涵。设计师需要从建筑设计中能将传统文化融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形成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延续,又能够体现时代特色。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分析

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需要分两个层次来把握:

1)物质与形式层面。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从建筑的整体布局、颜色、空间、材质、形态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特点;2)精神内涵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风格讲究秩序、讲究对称、讲究稳重和谐、讲究端庄大气,同时也具有浪漫优雅的气质,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设计理念继承和演绎的关键所在。

3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1)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应该侧重于对其内在精神的演绎。

在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保守僵化的误区,避免机械的照搬中国古建筑的具体形式,由于时代不同,材料技术不同,建筑的功能体量和以前的建筑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设计当中,应该侧重于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演绎,创造性地结合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做到继承中创新。

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表达形式。

建筑是具体存在的实体,它通过空间、形态、色彩、质感等建筑基本元素的组合来实现建筑艺术的视觉感受和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这些元素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并以此来反映它的文化倾向,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反映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a.建筑形态。建筑形态是指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大小、尺度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的形态具有自己的审美习惯,讲究对称,秩序,讲究不同的形态创造不同的意境,现代建筑师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空间、形式、结构、比例、均衡、节奏等造型符号元素的理解和分析,选择适合建筑类型的组合方式,达到所要表达的建筑文化意义。b.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是构成建筑视觉认知符号系统的必要元素。色彩本身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元素,中国的建筑色彩丰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象征意义,比如红色象征热烈、喜庆、吉祥、浪漫,黄色象征富贵和皇权。现代建筑利用色彩和传统文化的呼应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c.建筑材料和质感。材料和质感的运用是建筑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与形式的融合是建筑设计的理想目标,建筑材质符号就是指建筑的表面特征。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质感,给观赏者不同的审美和文化感受,比如谈起灰砖,谈起白墙灰瓦,人们会自然的联想到中国传统建筑。利用人们熟知的材质肌理来向观赏者传达建筑印象,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联想,增强现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4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演绎

4.1项目解读

1)文化背景解读。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我国培养各民族青年及高级人才、研究各民族文化的最高学府,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单体建筑风格而言,设计应考虑具有民族风情并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不宜采用某一民族特定的民族建筑风格,而选择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建筑中的成熟元素加以演绎,综合起来形成人们亲切熟悉而又有新意的“民族化”建筑形象,体现“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及“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

2)时代背景解读。

设计不但要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要体现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自信,体现作为现代文明传播的载体所应具备的建筑形象,烙上时代的烙印。以现代演绎的手法同时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和传统文化已成为设计的主流趋势。

3)建筑区位解读。图书馆位于校园的南北中轴线上,南侧紧邻团结广场,是中轴线上仪式性序列空间的部分,建筑形态应具有强烈的“中央”气质,计算机中心及博物馆分列东西两侧,三栋建筑围合八角形的团结广场,从整体性考虑,本设计应统一考虑三栋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核心区整体风格。

4.2设计要点

1)现代的语言演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设计用现代的语言表达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抽象,提炼出一系列现代的建筑语言,追求在气质上的传统文化的神似,而非简单复制的形似,从而塑造出简约端庄大气的文化教育建筑形象,具体措施如下:a.以有着方正对称中心感强的秩序组织简洁庄重大方而雕塑感较强的建筑形体,表达出中国文化中四方平顺、贤良方正的形象气质;b.建筑顶部采用平屋面与坡屋面相结合的方式,屋面与建筑立面使用同种材料,并采用直接交接的方式,既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具有较强的雕塑感;c.建筑主入口采用象征坡顶形式的玻璃雨棚,形成中轴线上的视觉焦点,并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d.以中国古文字和中式花棂窗抽象出现代建筑语言,形成整个建筑幕墙的表皮,尺度宏大规整,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同时又兼具现代建筑的气质;e.建筑主要材料为米色石材、灰色陶板及玻璃幕墙,突出“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同时,体现大学建筑亲切、典雅、自然的风格特点。

2)中轴对称的均衡布局。

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博物馆三栋建筑共同围合了八角形的民族团结广场,其中图书馆位于校园南北中轴线上,计算机中心及博物馆分列东西两侧,均衡布局,形成整个校园的核心区域,设计统一考虑三栋建筑风格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统一、完整、气派、均衡的区域空间。

3)树立绿色节能建筑的典范,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提高,绿色、生态、环保、节能、低碳排放等议题在建筑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界的一大主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不谋而合,本工程考虑以下绿色节能措施:a.生态绿化屋面。本工程首层有较大面积的屋顶绿化,生态绿化屋面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蓄水性能、滤水性能、吸尘降噪性能、防辐射和调节温度湿度功能,达到建筑的绿色生态化,降低建筑能耗同时提供宜人的室外学习交流活动空间。b.积极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没有环境污染,永不枯竭的新能源,利用太阳能可提供照明、热水、光伏发电等需求,本工程拟在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光纤导入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有效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c.自然采光及光导利用。本工程积极利用自然采光及光导利用,合理控制立面的窗墙比、尽量增大自然采光面;节约人工照明成本;利用光纤导入照明系统将太阳光经聚光元件高效采集、传输至建筑内,具有节约电能、无污染的特点,可提供绿色、环保、清洁、安全的照明环境。适用于地下空间引进阳光。d.自然通风与气流组织。自然通风既可为室内提供良好的空气品质,且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本工程充分利用外部地形空间条件合理布置建筑主动构造良好的自然通风体系,同时利用方正的建筑形态、中庭、窗户的通风布置等积极的组织和诱导自然通风。e.绿色建材。提倡使用原料提取、产品制造、使用及再循环、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为最小和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

5结语

第9篇:博物馆设计要点分析范文

关键词 陶瓷装饰 项目教学 实施应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陶瓷装饰课程特点及现状

陶瓷装饰课程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岗位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很强的工艺性和实践性。学好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图案、中国画、陶瓷造型基础、陶瓷装饰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具备美学、市场营销学等综合性知识。目前,在陶瓷装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理论学时较多,实践学时较少,使学生缺乏相应的实际训练,导致所学知识得不到巩固和加强,也使得学生除了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得不到提升,因而实现不了技能的全面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试验性地在陶瓷装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引入项目式教学,进一步注重实践教学,这样能够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引入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

2.1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从资料的收集、项目方案的设计与具体实施,到项目的完成,都由学生具体负责,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把握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项目的重点、难点。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种以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2 在陶瓷装饰课程中引入项目式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陶瓷装饰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进行讲解、示范,甚至大部分作业都是教师帮助,给予完成;而项目式教学则由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是学生参与并完成整个项目的全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陶瓷装饰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的教学学时,忽视了实践技能操作的学时,学生没有足够的课时来熟练技能操作;过于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普遍对其兴趣不高,疏于认真听讲,时而心不在焉。因而,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就有了较大差距。

项目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并将之真正落到实处。在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起建议、指导和协助的作用,学生则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会明显增强;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项目式教学在陶瓷装饰课程中的应用

根据项目式教学的具体要求,我们分别在陶瓷装饰——彩绘、均陶堆花、陶刻课程的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运用项目式教学开展了教学实践。现以“陶瓷装饰——彩绘”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笔者任教陶艺装饰092班的彩绘课程,在课堂上首先简单介绍了该课程总学时为190课时,分釉上彩绘、釉下彩绘两个项目;接着给同学们介绍了各自的渊源发展、艺术形式和特点、材料与工艺的发展状况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项目按六个教学模块进行实施。

第一模块:陶瓷产区考察。

组织学生到各大陶瓷产区进行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陶瓷产区最近的产品和工艺特点,汲取优点,补充自己的不足。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去了景德镇陶瓷产区、宜兴陶瓷产区。由于景德镇陶瓷产区产品主要以装饰为主的,符合我们的课程需要。进入陶瓷产区,我们首先了解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其次考察了生产企业和研究所。进入企业,我们主要了解了陶瓷产品最近的生产状况、工艺要求、装饰手法以及产品的销售情况等,以此来了解目前的市场需求,了解整个产品的工艺流程,使我们设计的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考察研究所,主要是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以后的研究目标,对未来市场的预测等,对学生的设计有指导性的价值;再次,我们考察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和景德镇陶瓷学院。进入博物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陶瓷产品的历史,使同学们在设计的时候能汲取传统陶瓷的精华。考察学校主要是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考察结束后,同学们根据要求,对收集的资料认真总结,反复比较,进行了集中讨论,大家在讨论中兴致很高,纷纷提出了自己见解,人人论新意,个个比见解。大家都深深地体会到项目式教学的新颖独特,无不乐在其中。

第二模块:作品临摹制作。

学生通过考察,对彩绘装饰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接下来的是学生进行作品临摹制作。在临摹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工具性能及使用方法,熟悉调合剂性能,掌握彩绘的工艺流程和技法要点。

第三模块:根据造型进行纹样设计。

通过临摹,学生基本上熟悉了彩绘的工艺流程,掌握了技法要点。接下来的是根据陶瓷载体(造型)进行纹样设计。在设计的时候要求同学们集合外出考察的内容以画草图为主,在画草图的过程中掌握陶瓷造型形态须符合材料性能、使用功能、审美习惯和技术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等法则。而装饰是依附于造型的一种设计形式,同样受材料性能、使用功能、审美习惯和技术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等条件的制约。陶瓷装饰作为陶瓷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必须与材料、工艺、造型、功能、审美等因素相互协调和统一于陶瓷造型中。此模块要求同学们以画大量的草图为主,并在大量的草图中筛选符合造型且新颖独特的装饰纹样采用手绘或电脑制作成正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