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讲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学作业讲评;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09-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应在课堂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而数学作业讲评课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理解掌握概念。但长期以来,作业讲评课让许多教师感到困惑:课堂枯燥乏味,讲评效果甚微,教师教得辛苦费劲,而学生却感到十分厌烦。如何提高数学作业讲评的有效性,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界一直公认:“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教学法”不但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学习热情,而且为学生的再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创设新奇、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
1.讲解习题时,适当设问,激发学生探究。
【例一】选择题
对于锐角α,β,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 )
A.sin(α+β)>sinα+sinβ.
B.sin(α+β)>cosα+cosβ
C.cos(α+β)
D.cos(α+β)>cosα+cosβ
这个题目,可以直接利用三角函数线种的余弦线得出D选项。但是我并没有结束这个题目的探讨。对于A,B两个选项,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学生们通过探讨,研究,发现可以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展开,再根据锐角的正、余弦都属于(0,1)的范围,自然推出,A,B两个选项都是错误的。接下来,我继续发问,如果我们把已知条件中的“锐角”拿掉,对于任意角α,β,那么,会有什么样的不等式恒成立呢?学生们积极探究,纷纷举出反例,得出“锐角”的条件是不可或缺的。
2.课后留有疑问,激发学生探究。例如,讲了函数的单调性,下课之前,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有的函数在某一区间呈一种单调性,在令一区间呈现另一种单调性。如果这两个区间相连,我们可以形象的称此函数在这个点发生“转折”。那么,这个转折处会引发函数的什么性质呢?问题提出,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在课余时间踊跃探讨,得出探究结果:“这个点所对的函数值,应该是这个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这样一来,对于《函数的最值》一课,学生们接受起来更容易,印象更深刻。
教师通过作业中的不同题目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让学生养成主动发问、主动参与探究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旧知识的巩固都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展示过程,反思提高
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完成作业当作向老师“交差”,发下去的作业不检查错误的原因,更谈不上纠正或深究,久而久之养成了不独立思考、得过且过的坏毛病。因此,讲评作业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要只是机械地给出正确答案,而要注意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1.展示错误思维过程,加深理解。
在等比数列中,a≠0是显然的,但公比q完全可能为1,因此,在解题时应先讨论公比q=1的情况。
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创新的念头,往往要经历数次与错误的周旋。讲评作业教学中,要宽容学生的错误,重视错解中合理成分的提取与激活,才能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同和接受,并自觉对其思维过程做出调整与修正。
2.集体探究,拓展思维。有些数学问题的讲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或是让同学们自愿组成小组,以同伴互助的方式探究。
如多面体的作业:若四面体各棱的长是1和2,且该四面体不是正四面体,则其体积的值是 。
教师可以交给学生去做,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究。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补充,以达到很好的思维训练效果。
三、借题发挥,拓展思维
众所周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要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上下工夫。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例三】 已知x、y≥0且x+y=1,求x2+y2的取值范围。
解答此题的方法比较多:
评注:用几何的观点研究代数问题,可以加强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养成。事实上,许多解析几何和代数中的最值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解决,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很积极的作用。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作业讲评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活动的空间,学生将多一份成功的体验。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来启发学生。抓住一切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春泉.提高数学作业讲评有效性的策略探析[EB/OL].[2010-12-08].
http:///link?url=UWKYhojm1c_a1T_zgt7CgE4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0320
国内刊号:21-1329/G4
邮发代号:8-20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平台;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桥梁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80-04
小学与中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学过程虽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但更有它相辅相成的一面,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小学和初中教育的过渡期,过渡期衔接得好与坏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影响很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多处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如:“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1]“在第二学段讨论过的方法是基于四则运算,还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解决。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于模型的理解。”[2]然而,在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教材编写各自为政,导致教学内容出现断层、脱节、重复等现象;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衔接”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彼此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知识的关联度、教学资源等情况缺乏必要了解;中小学数学教师之间、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沟通的渠道不通畅,缺少正常的交流平台。天津师范大学崔一心教授指出:“中小学教师互不了解对方教学,是教学衔接的一个盲区。”[3]为此,我们于2011年开始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区域性支撑平台(简称“支撑平台”)建设,对“支撑平台”的架构、建设策略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为中小学数学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等方面的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帮助,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构建“支撑平台”的意义
近年来,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氛围不浓,部分教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研究者中初中教师比较多,小学教师比较少;二是宏观谈“教学内容衔接”、“教学方法衔接”的比较多,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三是中小学处于封闭状态,以个体研究为主,在区域内缺少研讨、交流、反思、资源共享的平台。构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互通平台,通过“支撑平台”建设,营造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氛围,引导中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衔接”的意识,使“衔接”研究成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自觉行为;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机制;开展以专家引领、交流研讨、课堂教学、总结反思、教学资源开发等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活动;形成“衔接”研究的“学习场”、“对话场”、“文化场”、“研究场”;使有志于“衔接”研究的中小学教师有归宿感和成就感。这样,就能整体提升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水平,提高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支撑平台”的架构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要使衔接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要关注“四不能”与“四要”:一是不能只在义务教育第二或第三学段内进行封闭研究,而要把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二是不能只是单一的个体研究,而要注重专业化团队的打造;三是不能完全通过行政手段加以驱动,而要构筑研究活动的平台,激活教师主动研究的意识,形成衔接研究的“场”;四是不能只使用传统研训平台,而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采取“实体平台”与“虚拟平台”共存的混合式研究方式。为此,我们重点开展了以“衔接感悟场”、“衔接实践场”、“衔接QQ群”、“衔接微信”为基础的“支撑平台”建设。
四大“支撑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引导中小学数学教师强化个体研究意识和群体研究欲望,形成研究的习惯和常态化的研究状态,使“衔接”研究成为自觉行为;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师“瞻前顾后”,整体了解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准确把握“衔接”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师间“有效互动”、“合作共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有利于挖掘“衔接”的家庭教育资源,让家长为“衔接”教学出谋划策,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得到家长的更多关注、协助和支持。
三、“支撑平台”的建设策略及作用
由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具有跨学段、跨学校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对衔接感悟场、衔接实践场、衔接QQ群、衔接微信四大“支撑平台”要采取不同的建设策略,并赋予不同的功能。
(一)衔接感悟场
“衔接感悟场”是以“沙龙”的形式,为一批有志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善于思考、勇于钻研、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人”搭建的平台,它分为衔接学习园、衔接研究园和衔接反思园三个“园地”。
1.衔接学习园
“衔接学习园”主要开展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学习活动。一是邀请专家开设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讲座,从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二是组织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帮助中小学数学教师整体把握、全面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学段课程内容,明晰不同学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树立“大课程观”。
2.衔接研究园
“衔接研究园”主要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活动,我们重点开展了对比性研究,主要涉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版两个版本的对比研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与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相同知识点的对比研究、小学与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的对比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中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对比研究等。通过研究,使中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认识义务教育数学的本质,明确义务教育数学教育的整体性和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以及不同学段教材间的内在联系,切实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从而使不同学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准确定位,做到“到位但不越位”。
3.衔接反思园
“衔接反思园”主要开展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思索”的写、评、展活动,可以是记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故事,可以是对有关衔接的典型问题进行剖析,根据所写内容的典型性、反思的深刻性、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定期进行评比,并将优秀的“衔接教学思索”装订成册,提供给区域内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和借鉴。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反思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中小学数学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某一数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实现“衔接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改进教学提供经验和帮助。
(二)衔接体验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的知识获取与能力的提升基本在课堂内完成,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与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课标、教材研究的深度有关,更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直接关联。
“衔接体验场”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开展的“同题异构”活动,它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同一话题为载体而开展的“双向”上课、听课、议课系列活动,是一种动态、开放、互动、共享的研究模式。活动的组织经历“选题―备课―上课―议课”等环节。
选题。一般由中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协商,选择中小学数学中相同或相近的课题,每次活动一般选一个课题。如小学教材中的“简易方程”与初中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中小学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小学教材中的“平行四边形”等。
备课。中小学教师就选定的课题分别进行备课,备课不是上课教师写一份教案,而是备课组在对课标和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份教学方案,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上课。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中小学各安排一位教师上课。上课时让中小学数学教师走进彼此的课堂,感受不同的学习气氛,领悟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初中数学体会“瞻前”、小学教师体会“顾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听课教师做好记录,重点关注课题是如何引入的,重点是如何突出的,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问题是如何呈现的,学法是如何指导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如何渗透的,学生是如何合作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学生的思维深度如何。
议课。听课后及时开展议课活动,先由上课教师说课,说课内容除了说课标、说教材、说学情、说过程外,小学教师还要说“顾后”(这节与初中的哪些内容有关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提供哪些帮助?这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听初中的课得到了什么启发?),中学教师还要说“瞻前”(这节课是建立在小学哪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之前学生已具备了哪些知识、能力和经验?这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听小学的课得到了什么启发?)。在说课的基础上,听课教师进行议课,议课围绕“一个主题―两个维度―若干思考”来展开。“一个主题”就是“衔接”做得怎样,“两个维度”就是“学”和“教”,“若干思考”就是从“学生”和“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双向”系列活动,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各自教学特点,使中小学数学教学更符合自身规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更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三)衔接QQ群
由于中学和小学的学生、老师分别处在不同的校园,所以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往往会受地域时空的限制,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受到极大制约。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走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基于网络的学习、交流方式也正在被更多的人熟悉、接受并利用。QQ是一款即时通信软件,QQ群为志同道合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方便快捷。为此,我们建立了“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拓展了“衔接”研究的空间,丰富了“衔接”研究的形式,扩大了“衔接”研究的群体,转变了“衔接”研究的方式和行为。“衔接QQ群”平台有如下特点:
专业性:“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首先表现为很强的专业性,群成员所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涉及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问题。
远程性: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团队是由区域内不同学校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组成,他们通过加入“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方面的对话和研究,没有地域的限制,大家所进行的活动具有很强的跨地域性和远程性。
交互性:利用QQ群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每位群成员不再是信息的单纯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群成员之间可以交互、共享“衔接”资源,实现了教师话语权的回归。
自发性:“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形成的,教师参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不是因为要应付领导或学校的检查,而是自己的需要所在、兴趣所在,是“我要做研究”,而不是“要我做研究”。
利用“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除了部分群成员之间及时进行问题探讨、资源共享外,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主题研讨活动。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通过“群活动”活动信息,活动信息包括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集中研讨的时间等;第二,群成员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精心准备,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研讨;第三,指定专人对本次研讨的内容进行整理,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梳理,形成总结材料;第四,通过“群文件”,将总结材料上传,供群成员学习、思考。对暂时还没有搞明白的问题,可以作为下期的研讨内容或在其他平台上进行研究。
(四)衔接微信
微信全新的功能带来全新的互动模式和体验,人们的生活已是无“微”不至,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可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微信公众号”就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及时性、互动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势而打造的又一“支撑平台”。第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微信平台可以为学生的“学”提供帮助。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推送与中小学数学“衔接”有关的“微课”等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推送与中小学数学“衔接”关联性比较大的问题,供大家进行讨论。第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微信平台是面向全社会的,学生、老师、家长、教育专家都可以关注,可以实现多方位的互动。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提出数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初中学生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参与讨论,使小学生倍感亲切,从中可以了解数学学习的注意点,初中数学学什么,怎么学,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家长可以交流做法,谈谈体会,即使不能在知识上辅导孩子,也可以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取长补短,支持学校教育。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区域性支撑平台建设不仅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提供了多种途径,更为建立中小学平等、互助的教研文化提供了保障,对转变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改进教和学的方式,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自然衔接、良好过渡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103.
[3]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德州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创设的意义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体现了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一方面,即教学方式的改革。数学课程资源(教科书)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在课程资源(教科书)改革基础上的教学活动的改革,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这种方式深化了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合作能力。基础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有严密逻辑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方面起着重头戏的作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数学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问题情境大多是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所以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更愿意、更有优势大胆地创新,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最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一线教师所公认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一线教师和笔者在以后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提供依据。文中的一些建议也可作为教师的反思,有利于及时发现创设问题情境中的一些问题并加以改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解存在偏差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依据不全面。笔者对本校的10位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了访谈。您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会考虑哪些依据?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反映出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的依据。6/10的教师认为学生是最重要的依据,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兴趣、身心特点、已有知识和接受水平以及生活实际等。1/1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主要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创设问题情境。1/10的教师认为地域差别是很重要的因素,“教材中的有些问题情境学生根本没见过,要因材施教”。2/10的教师提到了教学内容,强调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考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但作为数学教学指导性的课程标准竟然没有一个老师提到。没有一个教师把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依据之一,不存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考虑的依据之中。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等同于激情导入。每位数学教师对创设问题情境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您是怎么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反映出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他才会从他所认识的角度去运用它。8/10的教师都是从问题情境的作用上来回答的,共同点都认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创设了好的问题情境。2/10的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激情导入。可见有一部分教师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把握不太全面。只是把创设问题情境定为导入新课的一小环节,而没有把它理解为贯穿于课堂始终的过程。
(二)选取的情境素材和创设途径不恰当
首先,选取的情境素材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您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一般是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还是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设?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看出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选取素材的来源。通过回答发现有几年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在用人教版教材的时候会较多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综合考虑是否用教材中的情境题材来创设问题情境。而有很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新教师在面对人教版教材时困难比较多一点。教龄很长的老教师在新课改以前很少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观念比较旧,即使现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也是大多直接用教材中的情境图。
其次,选取的创设途径不恰当。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动手操作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多媒体辅助创设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多媒体课件作为信息技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形式,以其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使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用课件直观演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直观、生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理解知识。但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数学教学中有些时候过分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什么课都要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活动从始至终都没离开过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教学作为新课改后提倡的数学教学方式之一,被实践证明是有效促进数学教学发展的。但一个教学方式的运用是否有效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判断。教师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无疑是评价情境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但学习效果毕竟存在着隐性的因素。所以评价是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式顺利进行下去的保障。您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面临什么问题?此问题的回答直接反映出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大部分教师认为创设问题情境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创设的问题情境得不到评价,只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知道其是否有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有点“闭门造车”,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和评价,只能是表面上的成功与否,不能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定位其有效性。正如有位农村教师说:“我们处在农村,消息相对很闭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没有教研组的讨论,也没有专业人士的评价,所以无从评价其有效性,只能从自身认为的评价标准去评价,所以感觉教学没有发展”。但就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是创设问题情境多,评价少。既没有规定完整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步骤也没有一套评价问题情境有效性的标准。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高质量教学的需要,一个好的的问题情境能把学生带入数学知识的海洋,在不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内容,发展多方面能力。本文结合听课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析创设问题情境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师通过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方面的书籍和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全面深刻地了解创设问题情境的概念、本质以及方法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情境意识。二是数学教研组讨论。每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能不相同,但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就是上好每一节数学课。限于教育理论水平等多种因素,他们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意识不太高。组织教师讨论、研究数学课程标准,全面理解数学的基本理念,使问题情境教学深入每位数学教师的课堂,使小学数学教师们树立“每一节课都要尽心尽力地有效完成”的理念,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课都要认真对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是否创设问题情境或是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三是参加培训等学习活动。通过参加培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限于很多因素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学校和社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到小学教育在人一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迫在眉睫。尽量多地创设条件,让小学数学教师能面对面或是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深入理解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和核心目的。
(二)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创设问题情境服务。教学资源的选择直接影响创设问题情境的成败,一个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资源是创设情境所必需的。各版本的教材中越来越重视情境的呈现,而教材中的情境只是一个参考的资源,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综合考虑根据需要合理选取素材。笔者听过一节课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师从“相信你们和老师能上好这节课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小手”入手引出了右,右的相反位置是左。然后让学生多次用身边的数学书、文具盒动手摆放,进一步认识左右。其次增加了东西的数量,把位置和顺序联系起来,让学生动手操作,随后老师说要求学生摆,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理解。
最后同桌一组摆说。在整堂课中都贯穿着左右,教师利用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资源,一步步地创设情境,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合适的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并不是随意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所以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时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例如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其教学目标和学生探究等能力发展的需要,更适宜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要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接参与,获得直接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活动经验。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数学专家可通过研究调查制定一系列评价问题情境有效性的标准,确定创设问题情境的完整步骤。教师通过参考标准和步骤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评价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不断在实际教学中反思、反馈、改进。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策略,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所以这个参考标准的制定也是异常困难的。
其次,创建一线教师和专家的交流平台。一线教师和专家的沟通交流不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影响因素之一,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实践和理论联系起来才能创设出更多有效的问题情境。如有位受访教师说:“评价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得以落实”。教师和专家的交流平台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面对面地交流,接触,学校尽量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小学教师聆听专家的讲座、培训等活动,在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自己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的所做所想,听取专家的建议,不断改进。也可以是专家“回归”学校,去周边的小学定期地观摩小学教师的教学,从理论的高度去评价教学,发现其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交流提出建议,帮助一线教师不断发展,发现创设问题情境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得以不断改进。另一种是构建一个教师与专家交流的网络平台。教师可通过网络听专家的报告和讲座,可以用留言等方式和专家交流有关在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的各种想法和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等。高等学校的学科专家和小学教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共同促进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不仅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成,陈红.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1999,(09)
关键词:数学;初小衔接;实效性研究;对策
笔者在经过多年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有关初小衔接的一些问题,通过结合实际的研究分析,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实效性的现状研究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中小学数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1、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大多数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初小衔接的“过渡期”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其心理、生理上都在逐步发展。小学以直观现象为主要思维特点,正在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过渡,中学生要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意义识记为主。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形象、直观的思维为主,慢慢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逐渐增长。他们喜欢参与活动,但对老师有较大程度的依赖性,对教师的信任度比较大。然而很多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思维方面的差异,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致很多小学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初中之后成绩却不好了。
2、中小学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六年级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进入初中后,则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但学生往往还是习惯运用算术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5倍小7的数是8,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为(8+7)÷5,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
3、中小学教学方式、策略上存在差异,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需时间“消化”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二、提高中小学数学衔接实效性的对策
1、针对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的问题,教师应在新生入学的前段时期要抱着包容的态度,让学生充分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心理准备例如学校去开展一些有关的讲座,消除新生对新的学习挑战的恐惧。或者可以邀请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和新生一起进行座谈会,学习一些过渡期的经验、学习经验。教师在面对新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心理调节的时候要适当引导,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带着包容的心态给新生充分的过渡时间。
2、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的问题,应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还应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3、针对教学方式、策略上存在差异,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需时间“消化”的问题,应重视中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衔接小学数学教学是建立在简单,直观,可塑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引导产生对比、分析,进行简单的归纳思维;而初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过度的过程,对学生有了较高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要求,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思维的一个重大飞跃,对于刚由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是他们感到数学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高效课堂;
一、从思想及行动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以后,“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了新的教学理念与重点。然而,如何将这一理念进行贯彻与实施,则并非每位教师所能理解与做到的。当前,仍有相当一部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与实践停留在表面上。或者说,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一教育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为此,本文认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从思想上出发。即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真正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像以往那样,占据“统治”地位,“一言堂”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实践证明,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效果实现中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教材,教学效果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从思想上真切地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性才能从真正意义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是用行动践行思想教育理念。在备课过程中,就应以学生为目标,一切教学设计都应围绕着学生而进行的。在课堂上,根据教材所设计的一系列相关情境、问题等,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复习与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给学生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因材实教。如在对于学困生的学习 ,教师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耐心辅导,帮助学生把数学基础打好,甚至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前所没有掌握好的数学知识,帮助学困生逐渐摆脱学习难、学好难的困境;而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则可以对其进行“超前”引导,帮助其超前学习,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不要因为不是本阶段所教的内容,则不给予学生引导与帮助。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自思考的能力,则是为人师者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二、情境教学的构建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未能真正起到为学生学习数学所服务。因此,本文认为,在创设情境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方可高效的实现数学教学效果:
1.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
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的。在此基础上,数学教师要明确创设的目的,每一节课所要传授的教学任务,有的放矢,以此来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以学生为本”创设情意的具体内容与形式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但较为常用的有问题情境、竞争情境、活动情境等。在创设情境时,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进行科学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如在创设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公平、和谐的合作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多媒体被引用之初,多数教师仅仅将之当成一种摆设,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有的则是简单的播放几张图片,这与教师的思想观念及自身的所具备的科技技能有关。据了解,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对于多媒体的应用显得过多生涩,更有甚者不会运用。因此,本文认为,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掌握较为熟练的多媒体运用技术
特别是一些年龄较高的教师而言,应重点培养。学校可以对此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与讲座,充实和丰富教师在科技网络信息技术上的缺陷与不足。
2.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
由于学生尚处于小学阶段,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识非常有限,如在学习图形时,圆形和方形都较为常见,但一些难于理解的,也难于在板书中表达的模型,则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传授,让学生有一个更为直观、具体的认识,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百益而无一害。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教学方法,它有着许多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达到的优点,我们教师要主动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知识,大胆地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
综上所述,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合理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对于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实现的重要途径。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规避个人主观上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情境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交叉使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以后的学习生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以及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的良好心态。一切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出发!
参考文献:
[1] 刘玉红.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 新课程(中). 2011(09).
本学期,我市小学数学学科的教科研工作,主要是认真学习和贯彻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加大了数学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培训力度,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促进学习 理念先行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又是受其头脑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所支配的,因此,本学期,全市数学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论学习计划,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丛书,使全体教师树立起四个观念:(1)教育观:基础教育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要面向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2)课程观:课程不是静态的封闭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体验与会话。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和主体。(3)教学观:教学已不再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是课程的创生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动发展的过程。(4)评价观: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甑别为主的评价观,取之以关注过程的,以质性评定为主,侧重发展的评价观。从而为课改工作的顺利、健康地进行作好准备。
二.狠抓课改 保证质量
⒈本学期,我们除在数学中心组活动中认真贯彻研讨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并布置了有关工作外,一方面,在文化小学和南门街小学对全市一年级数学教师组织了两次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在绸缪小学对全市五年级数学教师进行了苏教版(修订版)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使有关教师很好地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和把握了教材的精神;另一方面,设立了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中心组,并组织在实验、上沛、周城等小学多次上研究课、作课改的讲座和进行研讨活动,为广大实验教师示范、引路。另外,我们还扎实地组织了各种评比活动:(1)一年级课改实验教师优秀案例及优秀课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实验小学的吴红琴老师和平陵小学的马柯老师拍了录像课送省和常州市参加录像课评比;(2)数学年会论文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一部分参加常州市年会论文评比,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和三等奖3名的好成绩。
⒉发挥群体优势,抓实课改工作。在认真学习新标准,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各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本学期,我们对全市许多学校(特别是对全市课改基地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了调研,特别是深入课堂第一线听了大量的课,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校校本培训和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工作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有力的指导,并对课改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改进完善的措施和策略在网上,以供全市数学教师学习,逐步做到在每位教师每节课的备课、上课和教学评价中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三.抓实课题 深化教改
活动目的:针对小学生简算意识不强,简算能力偏弱等问题,研究解决小学简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改进小学数学简算教学方法,强化简算意识培养,更好的在新课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活动时间: 2011年5月
活动形式: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研讨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课例研讨相结合。
活动地点:数学办公室
活动过程:
1.确定主题,教师个人先期研究准备。
2.数学组教师集体备课
组织教师对《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整理复习课》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结合各自的预案研究、讨论,形成预案。
3.预案实施,深度思考
(1)由一位教师执教相关教学设计。
(2)结合主题,评议交流,聚集重点。围绕“简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抓教学中一些重要细节和最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研讨,从而聚集重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
在“简便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提供的学习材料都是在简便计算这一前提下出示的,学生在这种条件刺激下会获得一种相应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势:必须看到“简便计算”这一要求才会运用简算方法。当脱离“简便计算”前提要求,学生更多的是用四则运算法则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抓住这样几个关键:①掌握简便计算技能。②强化简算意识,形成一般四则混合运算思维方式。③创设简算与不简算对比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体验。
4.再次实践,再次研讨。
各位教师根据前段研讨结果,进行教学尝试。并通过研讨交流,总结教学实践的情况。
5.活动反思,形成成果。活动结束后三天内形成教研活动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教学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需要头脑敏捷,思维灵活,具有开放性的学习视野和知识框架的人才,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不能鼓瑟胶柱、抱残守缺,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改变和升级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以升学为主要指向,所有的教学目的都是围绕考试而进行,教师并不在乎上课的方式和方法,急于按照预定的计划,把现成的知识和标准的答案灌输给学生,用一浪又一浪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在重复的训练中获得解决试题的技巧,在考试中取得上比较好的成绩。数学并不是一个呆板的僵化的体系,它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开放体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原来“教―学”的固定模式转变为让学生快乐成长,能够自由发挥、充分发展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入具体的形象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开放的状态下,亲自认识、体验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树立数学应用意识,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敢于尝试,把答案也放开,不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正确性,而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运用,在过程中体现推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那么,如何体现小学数学课堂的开放性呢?
一、解放学生的思想
开放性的小学数学教学倡导创设一个开放民主宽松的课堂,以便于学生解放自我,让自己的思想和思维在数学的王国里自由驰骋。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求知欲正处于人生的顶峰,他们对一切都好奇,想把许多问题都弄清楚。有经验且负责任的教师都会分外珍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小问题做为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用立方体拼摆立体图形”的时候,按照要求需要用五块立方体摆出立体图形。这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具备多项思维的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解题方法,满足他们好奇的多向思维的学习特点。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信。开放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逻辑方式去进行各种学习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来,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平等的交往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帮助他们积累成功经验,形成“成功-精神愉悦-自我激励-增强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在讲到“购物问题”的时候,笔者尝试了放开性教学,结果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购物计划,有些简直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俯下身子来,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他们的设计有一定的原因和道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教师的尊重体现在包容和理解上,只有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们的设计,才能够让他们的想法得到肯定,才能培养他们的信心。如果教师否定了学生的答案,他们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再次,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世界,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和教师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如此,才能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二、跨出课堂教学的大门
开放性教学的主战场无疑就是小学数学的课堂,然而,我们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优秀的数学教师总是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藩篱,把数学带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首先,将数学向社会延伸。这个网络时代,科技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各种便利,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广泛,这为我们开放小学数学课堂提供了优厚的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网上听课,聆听全国优秀教师的讲座,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向学生介绍。信息的聚集让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搜索信息,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其次,把数学向生活延伸。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不仅要主导课堂教学,还要引领数学学习向生活延伸,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认识数学、使用数学、热爱数学。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由他们自主发展,如留出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小组学习或集体讨论以整理知识等。再次,把数学向个人发展。教师可以布置些灵活有趣的开放性问题作为课下的作业,甚至可以提供具有选择性的试题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鼓励他们在课堂之外依靠个人能力解决。或者,组成课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学习。
三、整合数学知识体系
教材中的各个数学知识点不是单独存在的,教材为了教学的便利将知识体系做了章节的分割,教师要善于整合和联系。首先,整合新旧知识点。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复习,便于温故而知新,也可以在新知识的讲授后,使用练习的方式将新旧知识贯通起来,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把新旧知识勾通起来。比如,在学习数的整除这一部分时,笔者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10个数进行分类,并不告知这个标准是什么,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心中的数学知识点去进行分类,不自觉地进行比较和整理。其次,突破学科界限。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各学科之间的相融性相当强,其他学科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教师要学会善于利用这些素材,借此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也帮助学生沟通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依据个人兴趣将其中与数学有关的知识都记录下来,并尝试着把它们编成数学题,和同学们交流。最后,沟通社会和书本。小学数学的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然而,我们也要向课外谋发展,以开放性地姿态去学习,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以致用,把课堂内学来的理论放到生活实践中去检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能了解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能增加学习的自信和兴趣,从而推动数学学习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