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工业经济倍增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经济倍增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经济倍增计划

第1篇: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工业强区”理念,全力推进“工业倍增1322突破工程”,即围绕工业倍增、企业发展和产业提升目标,实施大投入、大招商、大项目三大战略,突出园区建设和企业培育两项重点,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企业数量两个翻番,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二、发展目标

工业总量目标:到2013年,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70亿达到150亿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2亿达到50亿以上,年均增长28%以上。

工业投资目标:工业投资由2010年的38亿达到100亿以上,年均增长40%以上,三年累计工业投资达230亿以上。

规模企业目标:规模以上企业由2010年的76户达到150户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企业3家以上、亿元以上企业20家以上,规模企业入库税金由2010年8784万元达到1.5亿以上,年均增长由17%达到20%以上。

结构调整目标:到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2%增加到25%以上;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产业产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企业品牌总数由2010年的7个达到20个以上。

园区发展目标:到2013年经济开发区自主发展空间面积力争达3平方公里;乡镇集中区建成区面积在4平方公里基础上力争翻一番;集中区规模以上企业由29户增加到70户以上;力争建成1个100亿园区(宝迪食品工业园)。

三、工作重点

(一)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力和竞争力

1、全力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一是全力配合做好征地、拆迁和“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二是用足用活“市区共建、利益共享”政策,按照开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我为主原则积极抢占园区发展空间;三是严把项目准入关,按产业制定土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四是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招商方式、服务内容和考评手段,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

2、积极推动工业集中区建设。一是各镇要结合各自的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业集中区的规划选址和产业布局,创新解决集中区建设模式、资金、土地等问题;二是研究制定加快集中区建设的以奖代补和财税分成政策,充分授权、放权和让利;三是建立集中区共享机制,对不具备或暂无条件建设集中区的镇(办),鼓励跨区域落户项目,在招商引资、税收分成等方面制定利益共享政策;四是积极引导“退城进园”企业和其它新建项目在集中区建设,引导分散布点工业企业向集中区搬迁。

(二)加快工业企业扶持培育,推动工业经济优化升级

1、培育区域龙头。支持现有骨干企业加大投入,扩张规模,提升档次,力争每个产业都有1个以上销售收入超10亿元乃至超50亿元的领军企业。重点鼓励宝迪以宝迪食品科技城项目为突破口,迅速集聚发展食品加工及相关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1-2年内上市,打造国内领先的食品加工企业“航母”。

2、强化政策引导。利用工业倍增引导资金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名牌产品创建、节能降耗等力度,对通过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按一定比例予以补贴,对新确认为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3、加快企业培育。摸排筛选一批成长性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积极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帮助企业健全规章制度、加快规模扩张,对进入30强的企业和新达到规模以上标准的企业,在融资、项目申报、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对企业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打造工业倍增的项目支撑

一是着力抓好工业项目库建设,精心做好一批牵动性强、操作性强项目的谋划论证、筛选包装和推介,实现项目库建设与对外招商的有效对接,同时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工业项目,在建设用地指标和项目申报上予以倾斜和优先支持;三是鼓励现有企业上新项目和技改项目享受与新建企业同样的优惠政策;四是对产业发展前景较好,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业生产型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给予优惠和奖励。

(四)加大工业招商力度,借助外力推动工业倍增

一是着力研究破解影响招商引资的瓶颈制约因素,突出抓好工业园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招商工作,将工业项目的引进、建设,纳入镇(办)工业经济重点考核内容;二是针对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认真研究其业务领域和投资方向,寻找与我区产业、企业的对接点,针对性的引入具有示范或引领作用的标杆企业;三是引导我区企业主动接轨沿海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融通资金、人才引进、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实质性合作,提升我区工业发展整体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推进工业倍增计划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具体负责倍增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各镇(办)、各有关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确保工业倍增计划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区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倍增计划引导资金,采取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用于技改创新、品牌创建、工业发展奖励、融资补助、项目前期工作等;二是研究制定《关于工业发展三年倍增计划考核奖励办法》、《关于扶持激励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相关配套政策,力促倍增计划实现;三是建立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做大做强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贷款能力,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中央、省和市各类政策资金、专项扶持资金。

(三)建立人才保障。建立健全工业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充分依托职教园区优势强化工业各类人才的职业培训,加强工业领导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抓好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培训,全面提高全区工业经济管理干部的素质和水平。

第2篇: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关键词:云南 工业产业倍增 经济增长

工业产业倍增是指以2011年为基数,通过2012~2014年三年的努力,实现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和利税三项指标倍增,实现工业产业跨越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符合省情,富有特色,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实力的工业体系。但是,横向比较,云南省与其它各省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比较大,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上。工业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以及资源环境性矛盾仍然突出[1]。不论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发展趋势来讲,云南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关键在产业,根本出路在工业,重点、难点、突破点也在工业。通过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跨越发展,是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云南工业实施三年倍增战略的合理性

2012-2014是云南工业跨越发展的最佳时期。首先,按照钱纳里标准,根据美国历年物价指数变动情况,2011年美元与1970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5.6。2011年云南省人均GDP已经达到18957元,约相当于3000美元。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省接近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次,2011年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6:46:38。按照中国社科院《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工业化各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云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根据邻省的发展经验,云南经济将会保持目前比较强劲的发展势头。四川省、广西省、贵州省的经济增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某一年的GDP增速超过全国GDP增速水平后,经济会保持持续的稳定快速增长,且发展的追赶效应明显。由此,可以推断,云南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经济发展将进入加速发展期,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将加大,为工业跨越发展创造有利环境。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在2012-2014年实施工业产业倍增具有合理性。

二、云南工业产业倍增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尽管工业产业倍增战略的制定恰逢其时,但是根据2012的实施效果来看,2014年能够成功完成此战略,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1.要素制约明显

一是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缺口大。工业三年倍增跨越发展,离不开项目投资。项目投资需要大量土地,但每年国家下达云南省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有限,难以保障企业的需求。二是占补平衡难度大。随着云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项目建设中占用了不少耕地,需要完成占补平衡指标。但云南省许多县(市、区)由于可供开垦耕地的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无法在当地实现占补平衡,通过市场化到区域外开垦耕地和购买占补平衡指标,成本过高,而且对方还不愿意提供开垦土地,造成占补平衡难以完成。三是工业上山的成本较高。为了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云南省提出了工业上山的发展战略。但是工业上山过程中的“五通一平”成本较高,影响了项目招商引资和落地。

2.自主创新水平较低

云南省工业主要依靠资源进行加工,大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内外需求不足的形势下,许多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工业经济发展。国家三次批复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为103户、184户和182户,云南省分别只有2户、5户和2户。2009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第22位,2010年下降到25位,2011年继续下降到26位。2011年,云南省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11.32%拥有研发机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29.93亿元,仅占全国的0.5%;

3.工业投资力度不大

2009、2010和2011年,云南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3.5%、16.1%和25.3%,与西部省区,特别是邻近云南省的贵州、广西相比,工业投资总量小,增幅不高。2011年云南省不含电力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17亿元,增长34.8%。贵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1亿元,增长69.6%;广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742.5亿元,增长35.1%。2012年1~4月,云南省工业(不含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只有350.9亿元,同比增长21.1%;贵州省完成工业投资626.6亿元,同比增长66%。近几年,云南省工业虽然也上了一些项目,如昆钢草铺易地改造、钛冶炼及加工项目,冶金集团的多晶硅、钛白粉、海绵钛项目等,但这些项目今年以来都受外部市场环境影响,时开时停,不能满负荷生产。央企入滇、民企入滇协议金额双双超过万亿元,但从签订协议到项目落地及投产还有较长的过程,对工业三年倍增跨越发展的贡献不是很大。与全国各地相比,云南省工业大项目不多,项目储备不足,积极上报争取的力度不够。在国家政策稍作宽松调整后,云南省的项目报批跟不上。

4.工业发展软硬环境有待改善

近年来,云南省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交通、能源、水利、城镇、园区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云南山高路远的现实,造成云南省基础设施条件与内地省区差距还是比较大。运输成本高,削弱了工业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连续三年干旱及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使得许多工业项目用水困难。电力装机容量近几年大幅度提高,但云南省近70%的水电装机受来水枯丰季节影响,枯水期仍有缺电现象发生。

三、应对建议

为应对这些挑战,借鉴其它各省的成功经验,并充分利用云南省的区位、资源优势,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提升工业要素保障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出省出境铁路和公路、水运航道、空港的建设力度[2],畅通云南与东部省区及东南亚、南亚的通道。大力发展工业物流,提高工业物资的运输能力,实现云南工业产品的输出和原材料输入的良性循环。二是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充分保障工业用电。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工业要素保障建设,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承载能力,扎实推进云南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借鉴东湖高新区以及扬州市、芜湖市的做法,对企业购置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发展关键设备,由省级和企业所在地州(市)两级政府给予与购进设备价值成一定比例的补贴。二是着力打造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充分利用云南省拥有的8个工业独立科研机构、26所普通高等院校联合企业等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三是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强化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四是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云南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云南省高新区、开发区、企业及地方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与技术转化基地。推动科技中介、科技试验、项目前期研究、不同类型孵化器组织等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缩短成果转化周期,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和重要评价指标。

3.创新投融资体系

一是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央企、外企、民企等各类投资主体投资项目,扩大云南工业经济发展的投资规模。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拓宽投融资渠道。二是加快金融服务创新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工业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尽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4.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区域通信信息枢纽中心和“宽带云南”建设,促进信息化收集和利用的便捷性,逐步构建覆盖面广、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平台,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性信息汇集中心。强化信息化产业体系中各要素的充分流动,加快信息化向工业化各领域的渗透,力争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65%以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3],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及创新内涵式方向转变。云南毗连东南亚、南亚,应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围绕把云南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的定位,积极探索并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周边贸易,努力承接加工贸易,加快出口基地建设,汇聚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资金和人才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羊邵武,杨洪.要素西进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J].经济体制改革,2000,(04):60-62.

第3篇: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一、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廉洁自律意识

一年来,我们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作为委党组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学习。坚持以教育为基础,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学习了xx提出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李源潮同志在春节前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等中央和省、市领导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重要论述。根据市、区纪委关于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实行问责的意见要求,对《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关于严格控制公务宴请活动的规定》等四项制度规定组织了学习,并对执行情况进行了自查。二是开展活动。在全委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开展了“正人品官德,扬新风正气”主题教育和“和谐班子”创建活动,组织收看廉政文化系列电视讲座,参加区“双月论坛”、“古韵今曲、清风xx”廉政文化活动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制定制度。根据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分解意见要求,结合本委工作实际和领导分工,制定了本委《XX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分解意见》,对24项具体工作任务及责任人作了明确规定,做到把党风廉政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与经济工作同一部署、同一落实、同一检查、同一考核,使这项工作贯穿全年,落实到位。四是坚持**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注重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充分发扬**,实施科学决策。在干部提拔任用、人大代表选举等方面严格按程序规范操作,做到公开、公正,接受群众监督。

二、围绕中心工作,推动经济较快发展

过去的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大局,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总量再创新高,预计全部工业完成产值124.5亿元,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9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4.1亿元、利税7.4亿元、利润4.7亿元,分别增长40、40、45、50,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1、以加强调查研究为主要切入点,夯实各项工作基础。一是制定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年初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会同各相关职能部门多次论证、调整、汇总,编制完成了《xx区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将年度计划指标进行分解,以通知形式下达到各有关部门,为考核各部门经济工作提供依据。根据“开门红”、“双过半”和大干四季度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分解指标,并对完成情况进行了预测,形成分析报告。年底为适应经济加快发展的形势,本着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的原则,在与各有关部门进行深入对接的基础上,对XX年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平衡、发展速度做出安排和预测,及时上报给区有关领导。二是加强调研工作。多次赴乡镇街道、各园区和重点工业企业进行调研,着重对规模企业培植、火炬和星火计划申报、新产品开发和研发机构建设、新经济增长点及全年净增数额、亿元以上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全年生产计划安排、未来三年发展展望及服务需求等专项工作进行分析排查,为XX年进一步明确服务重点、靠实发展措施奠定基础。

第4篇: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一、今年来我镇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积极抢抓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机遇,努力保增长促发展,着力调结构强素质,全力保稳定促和谐,突出工业经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建筑三产、新农村建设等重点,经济发展势头良好。1-9月份,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3亿元、财政收入2.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同比分别增长31.4%、16.2%、10.5%,预计今年全镇主要经济指标可以提前实现比2006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1.工业经济稳中有升。1-9月份,全部工业完成产值82.36亿元、销售收入79.52亿元、利润1.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8%、32.3%和29.6%。其中列统工业完成产值48.8亿元、销售收入46.8亿元、利润691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8.9%、23.3%和32.4%。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华富、润华、日兴、卫星等21家亿元企业实现产值30.28亿元,占全镇列统工业经济总量的62.1%。支柱产业拉动作用明显,新型能源、生物医药、机电制造、轻工服饰四大产业总量达到70亿元,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85%。工业集中区辐射作用明显,今年已新增入区企业8家,总数已达151家,实现产值44.41亿元,占据全镇工业经济总量一半以上。

2.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今年,全镇在手实施的工业项目60个,其中,今年新开工项目51个,去年结转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15.42亿元。今年以来新开工建设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个,其中江苏九叶光电公司的单晶硅棒及切片生产线二期项目已竣工,其他项目未进入实质性开工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其中商品混凝土项目和普公司医用塑料粒籽项目已竣工投产,日兴冶金机械公司的联轴器项目,已于8月份参加全市的集中开工活动,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学苑印刷厂的印刷加工项目和荣兴汽配公司汽车配件项目,正在建设厂房等础设施,年底可竣工;园区东区基础设施项目,威高东延路、凤凰路已完成路面浇筑,正在进行道路绿化、亮化配套工程建设。至10月底,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49亿元,已有7个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

3.招商引资步伐加快。1-9月,全镇协议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2万美元,实际利用民资14.6亿元,其中利用域外民资8.67亿元;新增私营企业165家,新增民营注册资本6.29亿元,分别占年目标的30.8%、97.3%、91.3%、92%、112%。

4.农业经济稳步发展。1-9月,全镇实现农业增加值0.88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农业招商引资7500万元,实施1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6个。重点推进建设了“一园两基地”,即十里千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和高邮湖万亩高效水产业基地、新民滩高邮鸭扬州鹅养殖基地,高效农业面积已达43904亩。着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今年已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4家、社区股份合作社5家,全镇“三大合作”累计达到44家。

5.建筑三产协调发展。全镇在外施工人数超过4000人,在手施工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完成建筑业产值15.5亿元。新开发设立北京、重庆和淮安三个办事处,总数达14个,其中上海、安徽、扬州、重庆、扬州、苏州、盐城、高邮等市场产值都已超亿元。加快服务业的提高升级,1-9月,全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39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年度目标的54%,引进京易源物流园和港澳家具城改扩建两个服务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3.5亿元。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9500人。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今年来,我镇经济虽持续快速发展,但对照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和追赶跨越发展的新标杆,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我镇经济总量不及仙女、人均不如菱塘,在全国千强镇中处于靠后的位置,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从1-9月份经济数据看,还有少部分指标未达到序时要求。列统工业欠序时4个百分点,特别是润华、新港、威高等企业指标缺口较大。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虽已完成18个的全年目标任务,但其中有3个亿元项目和一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未进行实质性开工建设。招商引资方面,民资虽已基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但都以本地投资为主,域外民资利用显得明显不足;外资虽有突破,但还没有完成全年任务。财政收入未达序时目标,特别是国税缺口较大。

2、发展环境还不能满足投资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每年续建的项目数量较大,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周期太长。究其原因,招引项目落户的环境还不够良好,为企业着想还不够,没有帮助他们用足、用活政策,加之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多、阻力大,协调难,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投资者的经济效益和创业积极性。工业集中区道路排水设施遇到特大暴雨快速排涝能力不强,维护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道路年年补修,绿化年年补种,部分企业污水处理、噪音消除等配套环保工作没有做好,入园企业建设的布局不够科学,部分企业生产区与居民区还交叉错杂在一起,存在矛盾隐患。全镇用于工业的资金都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生活配套、商业服务还很欠缺,物流公司、人力资源市场、律师服务、科技顾问等专业化的服务尚不完善,有的方面甚至是空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镇的经济竞争优势。

3、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一些经济发达的乡镇,他们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为基础的集聚特征非常明显,远的如江都仙女镇、大桥镇,近的如我市天山镇,他们动辄就是几个亿的大项目,产值过十亿的企业也有几家,龙头企业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而高邮镇目前还没有年产值过十亿的企业,现有的项目总体看体量偏小、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部分项目进展不快。企业增资扩股较少,并没有真正引进和吸纳集聚国内外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设备等,产业集聚并未真正形成气候。深入分析,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家的能力问题,相对缺乏投资决策、产品开发、对外融资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抓招商、抓管理的水平不够高。

三、咬定目标,细化措施,促进全镇经济实现新跨越

今后三年是我镇全面实施追赶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段,要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对照镇党委提出的“总量追仙女、人均赶菱塘、坐稳前十强、力争前三强”的后三年倍增目标新一轮三年倍增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镇经济发展必须牢牢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大方向、大目标,引领高邮镇经济发展。高邮镇要想跨越发展,就必须高点站位,争创一流。镇党委、政府前几年提出“扬州争第一、苏中创一流,全面达小康、全国争进位”的总体要求,围绕着个目标,我镇在去年实现了全面小康,经济发展步伐也较快,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标兵江都仙女镇与我镇差距越拉越大,追兵宝应安宜镇离我镇距离越逼越近,近期,镇党委提出了今后三年的总体目标:总量追仙女、人均赶菱塘、坐稳前十强、力争前三强,在确保今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06年翻一番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三年倍增计划,到2012年全镇主要经济指标要比2009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要达60亿元,全部工业产值要超220亿元,财政收入要过7亿元。这个大方向、大目标是全镇经济工作的航标、导向,所有工作将以此为中心。离年终还有一个多月时间,要完成全年工业总量110亿,列统工业80亿,财政收入3.3亿的目标任务必须要有心无旁骛的目标感,牢固树立“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的争先意识,盯住全市、全省水平确立发展目标和赶超对象。

第5篇: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一、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成效和做法

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3.13亿元,同比实际增长27.3%,占全市的比重达15.97%(提高了2.8个百分点,距离2015年占全市1/6的目标还有0.7个百分点),与2011年同期相比,实际增长了87.1%(两年完成接近翻番);工业投资预计完成128.6亿元,同比增长26.2%,占全市的比重达22%;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3.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8户,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43户,工业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比重已经达到县委、县政府构建战略支点,经济指标占全市1/5的目标。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全面完成县里下达的奋斗目标。工业用电量3.96亿度,同比增长15.7%,获2012年度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获得的571.8万元的奖金是2011年度186万元的三倍多,是2010年度的将近十倍。

全县工业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得益于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县工业战线全体同志的努力拼搏。半年来,县工信委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精力抓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突出盯紧目标任务,狠抓经济运行调度。

健全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机制。根据当前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规上工业用电量增速和全口径增值税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决定的新形势,加强与供电、国税部门的衔接配合,第一时间掌握并核对用电量和增值税数据,确保我县工业增加值增速处于全市前列。坚持周例会,月调度,全委班子成员明确对象、落实分工,强化与各乡镇、开发区的对口联系,督促指导工业指标的报送工作。

(二)突出增强发展后劲,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在县二产项目分指挥部的领导下,坚持项目台帐、定期督查、现场办公等工作制度,加强工业重大项目调度,狠抓汇仁药业、五十铃发动机、人之初集团、闽发铝业、尚荣医疗等5个全市重大重点工业项目和煌大食品二期、海尔虚实网、宝迪深加工等30个全县重大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

(三)突出帮助企业发展,狠抓发展环境优化

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帮大企业办小事,帮小企业办大事,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困难等情况,传达上级有关工业政策,积极为企业争取上级资金,指导企业用好、用尽政策。发挥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的优势,做好土地指标申报工作,帮助永琪科技、阿南食品、赛宝实业、惠昌电力等公司通过绿色通道申报工业用地指标800余亩,其中良友油脂、闽发铝业、恒久服饰作为下一批重点申报项目已上报省工信委。

(四)突出党风廉政建设,狠抓八项规定落实

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相关要求;积极深入规上企业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做到规上企业宣传全覆盖;积极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五)突出协调各项工作,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一是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县机械配件厂和电缆厂第一分厂企业改制工作;配合参与良种场、种鸡场、国营县白虎岭林场的改制工作。二是积极做好县食品厂、印刷厂、胶带厂等棚改项目的推进工作。三是做好综合管理和网格信息化工作。四是做好低保医保社保等民生稳定工作,严格执行班子成员包案制和企业蹲点分工负责制,实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共同维护稳定,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今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工业总量偏小。虽然我县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市乃至全省领先,总量也得到质的提升,但是对照全国50强县市、国家级经开区仍有一段距离,缩小与高新区(82亿)、宁乡县(308亿)、浏阳县(377.5亿)、武安市(157.8亿)、长沙县(414亿)等地区的差距将是今后我县工业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

(二)改制难度偏大。在我委34家关停企业中,16家企业已经改制完毕,正在做后续管理服务跟进工作,18家企业还未改制,牵涉职工及家属近万余人。不能改制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资产偏少,二是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没有政策。职工要求改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维稳工作造成一定难度。下一步将向县政府提出专题研究报告。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举措

下半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市县有关精神,紧紧围绕“做强做大工业”这一目标,抓住“项目推进”和“运行监测”这两个重点,做好“深入调研”、“企业服务”和“改善民生”这三项文章。

(一)坚持以做大规模为目标构建重要战略支点

坚持紧盯做大工业规模,做强工业经济的目标,通过对照主要工业指标的完成进度,把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具体化,专人抓,专人管,明确完成的标准和时限。为全县构建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战略支点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坚持以项目推进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委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2+6”推进模式为指导思想,以项目推进为工作重点,力争5个全市重大重点工业项目和30个全县重大重点项目按时序进度完成。力促海洋纸业、久耐离合器、行新汽车等投产项目尽快达产达标。

(三)坚持以运行监测为平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按照市政府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平台的相关要求,加快完善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平台,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工作,及时跟踪了解工业企业发展真实现状,把握行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增强运行调控的时效性和前瞻性,以利政府及时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帮助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坚持以深入调研为路径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紧紧围绕改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这一主题,主动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基层和企业对改善工业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提出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发展环境改善方面的对策建议和工作举措。

(五)坚持以服务企业为手段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扶优扶强,应对企业发展新诉求、新期盼,强化全县工业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助推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全县工业的强劲发展、县域经济的全面进步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省工信委绿色通道的渠道优势,帮助企业落实工业用地指标;积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联系,争取医药产业和汽车产业、本土经济和民营经济等新出台扶持政策尽早出来,全方位为全县工业企业争取各级资金扶持。

(六)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坚持改善民生事业为根本,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梳理工作难点重点,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积极促成项目尽早挂牌,督促开发商按法定程序做好安置到位、资金到位、时间节点到位等程序各项工作。针对网络的维稳形式变化,逐一走访委属职工,了解职工诉求,排解职工苦闷、缓解职工情绪,并针对走访情况和委属企业现状进行梳理,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四、关于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发展生产业,支撑工业经济发展

我委前期通过进入企业调研,企业希望加快发展生产业。建议在金湖区内建设生产业园中园,集中吸引总部基地、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平台等生产业落户,依托汽车汽配、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发展优势,引导生产业向制造业渗透延伸,构建有利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二)加快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速小蓝园区发展

建议汽车城南拓、食品区西扩规划要考虑与产业布局相一致,并严格限制非相关产业落户到产业集中区内,另外做好土地节约,提高用地门槛,严格土地使用标准,把有限的建设用地用在大项目好项目上。限制新入企业用地规模,鼓励“空中发展”,探索按前期实际投资强度和纳税规模分批提供后续用地的可行性。

(三)加快推行工业奖惩制度,激发工业战线动力

第6篇: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市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向新兴工业化城市的跨越,初步构筑了具有慈溪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2008年工业GDP、财政贡献和就业分别占全社会的59%、65.7%和60%,工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区域经济持续回落,根本原因则是长期累积下来的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一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产业高度化不足的态势。尽管我市产业块状经济带来产业配套能力强、配套半径短的优势,但是整体优势不强,产业链缺失,产品附加值不高,总体上处于产业链和利润链的低端,导致企业生产效益提升不快,对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的波动特别敏感,一旦丧失劳动力优势、价格优势,企业就会迁移。二是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市场结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冲击时间更早、范围更广、强度更大。目前我市外贸依存度高达80%,出口依存度高达70%,整个经济生产链条都与外贸紧密相关,与外部市场环境紧密相关。这既是慈溪的特色与亮点,又是弱点,因为一旦出口受阻,整个经济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自1992年以来,我市出口增幅年均保持在35%以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一季度急剧下滑至19.3%,由此导致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深幅回落之势。今后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也不可能再依靠这样高速的出口增长来带动经济发展。三是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对劳动力和融资等成本上升的承受能力不如以规模企业为主的地区。我市5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虽有2103家,但普遍规模偏小,有带动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慈溪虽是浙江经济强市(县),却没有销售超100亿的企业,而江苏常熟市2008年销售超100亿元的企业就有2家。慈溪企业的“狗群经济”,过去我们曾引以为豪,但从新形势的要求看,企业发展“多、小、散”的格局,开始制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整体效率的提高,其内在的资源分散不集约、污染难治理、产业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弊端正日益显现,必须从裂变走向整合。四是以低素质劳动力为主的用工结构,对社会管理和产业提升带来一系列问题,使产业难以从中低端向高端发展。慈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稀少,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不高,产业工人基本上由低素质外来人员构成,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外来劳力依赖型城市。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在促进慈溪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城市承载、环境和公共资源造成严重负荷,对社会稳定也带来严重影响。

从慈溪改革开放30年来工业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成千上万市场主体崛起,形成了千家万户办企业的地方特色。这一时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着重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获得资本积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低端产品带动经济增长,依靠生态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形成了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经济形态。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慈溪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当慈溪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这种发展模式所释放的增长能量已经接近极限,继续沿袭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带来并且已经带来工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由此造成环境承载能力、资源要素供给、企业存续等等难以为继。目前,我市GDP已过600亿元,工业经济总量更是跨越2000亿大关,具备了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在要素供给、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的倒逼下,推动转型升级的市场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机遇,准确把握慈溪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努力在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上率先走出一条新路。

努力把握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策略

目前慈溪正处于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1万美元发展转型(即从中等发达的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但作为市场活动的一部分,转型升级有其盲目性、无序性和滞后性,作为地方政府,必须加以引导和调控,通过把握转型升级的方向,加快慈溪工业转型升级。既要实现经济转型,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做到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集约发展、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相互结合;又要实现产业升级,即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提高产业层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优质产业,尤其是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以此提升产业竞争力。总的来说,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实现我市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要以效益倍增为核心。过去那种靠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当前慈溪工业处于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必须以工业效益的全面提升为目标,走集约化的发展路子,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加强管理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产业集聚提升、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慈溪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二是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一方面,资源环境制约倒逼创新。过去我市主要依靠土地投入、能源消耗和劳动力大量投入来换取经济增长,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差,城市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逐步递减的新形势下,需要依靠自主创新来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持续发展促使创新。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创新投入。依靠高新技术、高素质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推动产业从贴牌制造向自创品牌转变,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获得更强的增长引擎,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的新竞争优势。三是要以产业联动提升为导向。从总体上看,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特别是生产业尚处起步阶段。在比重上,从2000年以来,我市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徘徊在33%左右,去年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3.2%,低于去年全国(40.1%)、长三角地区(43.2%)、全省(41%)、宁波大市(40.4%)平均水平;在结构上,以商贸流通业等传统型服务业为主(占比62%),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迈进,同时也制约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进步。现在产业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离不开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就我市实际来讲,要在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得益彰的“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流量经济”、“城市功能要素经济”等新兴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之间共生共荣,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要以全方位的开放合作为支撑。开放合作是慈溪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包括活跃的进出口贸易,还包括资本、技术、管理和人才的全方位流动,这是我市产业层次获得提升、传统产业得以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捷径所在。因此,要大力倡导“把全方位开放合作的理念贯穿到各条战线,把全方位开放合作的任务落实到各个领域”,研究确定新一轮开放合作目标任务,着力在重大产业项目、科技孵化、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引进等方面求突破。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在开放合作中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粗放到集约的渐进过程。当前,我市工业经济总体上还处在量的扩张时期。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必须立足实际,把握规律,决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是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先进性和协调性。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着力实施培育规模效益型企业战略。龙头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自主品牌的依托、地方税源的支撑,同时也是城市的靓丽名片。主业突出、行业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对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带动辐射作用。要结合我市工业经济效益倍增计划,加大投入,扶持15家左右工业企业,争取用三年时间使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5家,3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家,使之成为推动我市培育规模效益型企业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作用,使之形成合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订实施一批培育规模效益型企业的配套政策。要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着力实施联合兼并重组工程。一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展,在市内和国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二是大力促进联合上市,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加速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未来5年,按照“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滚动建立每年50家上市后备企业队伍,5年内上市公司超过12家。三是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生产经营、精益化管理等方向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协作配套、共建销售网络等方式开展合作。四是予以政策扶持。对并购重组企业实施的对慈溪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项目,要在土地、水、电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发挥市产权交易中心的基础平台作用。鼓励兼并重组企业进入市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产权估值转让。

第7篇: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__市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下一阶段工作措施汇报如下:一、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__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工业一线围绕“两个率先”,紧扣“三先”目标,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克服原料紧张、运转资金不足、劳动力缺乏等不利因素,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全市工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出时序进度。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经济指标增长较快。1-7月份,我市工业定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__亿元、销售收入__亿元、利税__亿元、利润__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分别完成__市下达年目标的*、*、*、*;累计工业用电*亿度,同比增长*。二是规模支撑比较明显。1-7月份,我市*家重点规模企业总体运行良好,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利润*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四项指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1-7月份,我市举办了*次招商引资活动,组织参加了__市举办的______活动及经贸洽谈会,共签约项目*个,协议引资额__*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__个,亿元以上项目__个。四是项目建设势头强劲。1-7月份,我市完成工业技改投入__亿元,同比增长*。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__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__,亿元以上项目__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__个、*个、*个;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__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__个,亿元以上项目__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个、*个、*个;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个。预计1-8月份,我市工业定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利润*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分别完成__市下达年目标的__、、*、*。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1、部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状况堪忧。一是受国际市场的影响,钢材、棉花主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煤、水、电、汽、运输费用不断上涨,银行贷款利率上调,使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增加;二是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无法与成本同步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三是7月份雨袭击造成工业企业直接损失__万元,间接损失__万元,上述原因导致企业增值空间缩小,效益低于预期。2、企业普遍受资金问题困扰。近期我们对全市定报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查,反映流动资金缺口近*亿元、项目资金缺口近*亿元,需向银行贷款*亿元,资金瓶颈制约了企业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同时,由于部分企业产销规模扩大或拓销,企业的两项资金呈增长趋势,7月末,我市两项资金占用*亿元,比同期增加*亿元,相对占用*个月。3、部分项目进展不快。开工的大项目不多,签约项目落户率低,项目总体科技含量不高。4、化工企业清理整顿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有所影响。1-7月份,我市化工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利润*亿元,同比增长*、*、*、*,由于目前正在清理整顿化工企业,我市部分化工企业或企业部分产品已经停产整顿,预计1-8月份,化工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利润*亿元,同比增长*、*、*、*,因清理整顿,使全市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减少*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同时,由于国家继续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把握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节奏,且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从而增加了贷款的难度、项目审批和开工的难度,等等。

二、下一阶段工作措施

下一阶段,我市将按照__市委、市政府的新要求,克服目前清理整顿化工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坚持以工兴市不动摇,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全力组织工业经济新突破,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工业经济各项目标任务。

1、努力动员企业增产扩销。前期的洪涝灾害和目前正在进行的化工企业清理整顿,给完成全年的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当前这一非常时期和关键时刻,我们将层层统一思想,充分认清洪涝灾害和清理整顿化工企业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坚定信心,重抓主体,强攻工业,一着不让地组织好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确保工业经济的组织力度不减,人员不松劲,精力不分散,项目不断档。一方面,根据目前完成的实际情况和影响的状况,对照时序目标任务要求,动员纺织、机械、食品等行业企业合理调整班次,开足机台,加班加点,抓紧生产,打足生产能力,保证产品上市不脱节,尤其是保证有市场、有效益的畅销产品满负荷生产,并指导各企业认真研究市场,积极调整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组织营销活动,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通过扩大生产和销售,努力实行增产扩销增效,尽量减少化工行业停产带来的损失,尽量弥补损失,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认真开展化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上报审批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区生物科技园规划,使部分停产企业早日取得相关手续,早日恢复生产,并根据化工企业清理整顿处置意见出台企业搬迁方案,将部分分散在各镇的化工企业尽快搬迁到生物科技园。

2、注重生产要素组织调度。当前正是企业市场销售的旺季,我们将积极做好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为企业打足生产能力、满负荷生产、全方位开拓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生产要素供给趋紧、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强化调度、保障重点,加强工业原辅材料的协调,组织好各类生产要素的调运,引导企业做好重要原辅材料储备和节材降耗工作,保证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求。当前,针对企业普遍受资金问题困扰的状况,我们将积极举行有针对性的银企对接活动,动员金融部门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简化贷款手续,尽快为企业解决一些短期流动资金,同时,全面落实以往银企对接活动中的各项签约,切实提高增贷履约率;在目前宏观银根紧缩、资金普遍紧缺的情况下,引导企业重视两项资金的占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压降两项资金,提高资金运行质量。针对劳动用工紧缺矛盾,一方面加强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和对口培训;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对策,建立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长效机制。

3、加大新增长点和定报企业培植力度。对在建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加快建设速度,集中力量千方百计组织好建设、生产要素,确保按期竣工投产。对今年以来竣工投产的项目,达到定报企业标准的,督促申报为定报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为全市经济增添后劲。当前重点是对新竣工但未投产达效的项目、生产能力开不足甚至仍然半停产的企业进行跟踪排查,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协调矛盾、落实措施, 力促各项目和企业尽快投入正常运转。与此同时一着不让抓好企业的管理服务工作,确保企业运行质量的稳定提高。

4、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定不移主攻重大项目,对重大项目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笔经费、一抓到底”的推进办法和责任体系,力争取得更大突破。强化力量抓推进,由四套班子领导按照挂钩项目责任制要求,靠前指挥,及时会办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重点突破抓推进,全力加快____*等在建重大项目建设速度;抓紧做____等重大项目开工前期准备工作,促进尽早开工建设;对____等重点在建项目,加强协调服务,促进早日竣工投产;对列入__市考核、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的__个重点工业项目,以及“六类六十项”和“三百工程”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确保按期竣工。

第8篇: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关键词] 普洱市 产业结构 合理优化

一、普洱市概况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南与老挝、越南接壤,西南与缅甸比邻。总人口237万,其中少数民族占61%,由思茅市2007年更名而来。辖1区9县,全市面积44221.34平方公里。普洱市境内群山起伏,全区山地面积占98.3%,林业用地面积300.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2.8%,是云南省第二大林区,享有“绿海明珠”之美誉。境内有澜沧江、李仙江、怒江3大河流,100多条支流,河流年径流量326.12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4.7%。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因此受地形、海拔影响,垂直气候特点明显,海拔高度在317米至3370米之间。

二、普洱市产业结构现状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没有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缺乏后劲,人民生活水平就不会有质的提高。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市区经济发展来说,产业结构的低度均衡化显得尤为严重。就普洱市来说其产业结构除了包括茶产业、林产业、电力产业和矿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之外,最近几年又有很多新兴的产业在蓬勃发展。本文就普洱市的三个产业结构近几年的对比进行分析,下表是普洱市产业结构统计表。

1.由上表看出普洱市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的加大,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还没有达到产业结构演变的最后阶段。

从该市的统计数据来看,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型转变为“三一二”型的结构状态。

2.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所占份额大。

主要是因为该市的旅游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景区景点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但是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2001年,第二产业比重为29.1 %,2004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为30.8 %,增加了1.7%,年平均增长速度0.4%,所以从人均GDP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以及增长速度可以很明显看出目前该市处于典型的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

3.产业结构与全国、西部地区及周边省区相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

以2005年为例,该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与全国、西部地区及周边省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该地区的第一产业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出20.9 %,比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5.8 %,比玉溪市的平均水平高出21.8%,第二产业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低19.5%,比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要低出14.8 %,比玉溪市的平均水平低30.7%,第三产业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低出1.4%,比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要低出1.0%,比玉溪市的平均水平高8.9%(详情见表2)。

4.普洱市的重点、优势工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工业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工业经济规模扩张、效益提升,圆满完成工业发展倍增计划。普洱茶加工科技园区、景谷特色工业园区已成为茶叶、林产工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项目加快实施,山水铜业、镇沅黄金、景谷矿冶扩建项目进展顺利,2007年,启动了120万吨水泥厂、15万吨啤酒厂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其中茶、林、电、矿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产值6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5亿元、销售收入52.7亿元、利税10.4亿元、利润5.5亿元,分别增长29.8%、20.9%、56.3%和79.2%。

5.就业结构指标

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普洱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也在不断下降。2002年,普洱市就业总人口130.64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分别占79.25%、5.54%和15.20 %。2007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72.02%、6.88%和21.10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2002年降低了7.23个百分点。

三、普洱市产业结构评价

通过上述统计资料,可以明显看出:普洱市的一、二、三次产业比重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农业产值比重过高,工业产值比重过低。通过表2的比较可以看出,普洱市产业结构现状与全国及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面上是经济增长、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而深层次上反映的却是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的差距。普洱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有:产业结构以内向型为主,对外依存度较低,外向型产业的比重不大。支柱产品主要集中在矿业、建材产品加工等初级原材料加工部门,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产业结构处于低度化均衡状态中,产品技术含量低,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尚未形成。

导致普洱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在三大产业中,农业处于基础地位,但是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在强调农业基础的同时还要注意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农业经济比重过高,导致工业经济发展缓慢,从而削弱了工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存进作用,最终导致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缓慢。

普洱市要想实现在西部地区的兴起,就必须对其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在认清当前其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大前提下,在未来的时期内,要形成“二、三、一”型产业格局,该市的旅游业蓬勃兴起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现阶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业的发展上,努力提升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增加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其达到50%左右,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不是急于走“三、二、一”型的产业格局。因此,当前普洱市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与此同时,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效益和质量。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基本对策

1.必要性

由于普洱市的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发展缺乏后劲。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所占GDP的比重过高,因此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农业是否丰收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的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大部分地方依然还在靠天吃饭。工业经济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过低,支柱产业对GDP贡献率不大,工业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等。因此,普洱市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协调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基本对策

(1)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强势推动产业向外延拓展和内涵增值转变,推进支柱产业提速增效,促进骨干产业优化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集约高效发展。强化工业带产业理念,进一步加大对茶叶、林板、林化、建材、矿产等企业的资源整合力度。

(2)以提高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为目标,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战略性重组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扩大市场需求。

(3) 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展现普洱特色和优势的重要载体来发展和壮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缓解就业压力。全力推进“普洱绿三角”旅游环线建设,突出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将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打造成世界级的“普洱茶庄园”,系统打造娜允古镇、勐梭龙潭湖两个国家4A级景区。着力打造墨江哈尼太阳文化园4A级景区和茶马古道旅游线。继续推进思宁江墨茶文化旅游和景景镇自驾车生态休闲及民族风情旅游线路建设。其次,要加快商品流通业,加快服务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快培育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类要素市场。

五、小结

普洱市产业结构优化是一项长期任务,通过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不断的加快工业化进程,才可以加快经济建设。正如经济学家们所说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通过对普洱市的产业结构分析,可以为西部的欠发达地区提供有力的借鉴,西部地区要想真正的摆脱落后局面就要合理的布局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其产业优势,合理的布局,力求尽快赶上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

参考文献:

[1] 普洱年鉴[Z] .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第9篇:工业经济倍增计划范文

市经信委召开这次全市经信工作座谈会,主要是总结交流今年以来经信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今天,我们参观了费县企业现场,各县区作了很好的发言,市经信委分管领导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下面,就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我讲三点意见:

一、今年以来全市经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今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总体思路,全市经信系统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运行呈现逐月加快良好发展态势。据调度,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225.3亿元,增长32.9%;工业增加值738亿元,增长16.4%;工业用电量125.6亿千瓦时,增长1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06.8亿元,增长33.7%;利税285.4亿元、利润20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8%和38.5%。前七个月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县域工业强劲增长。产值增长超过50%的县区有5个,其中增长58.6%,经济开发区增长56.5%,增长54.7%,增长54.6%,增长50.1%。重点县区支柱作用明显,分别完成产值624亿元、476亿元和3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31.4%和30%,三县区完成产值14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4%。

新兴产业加快膨胀。“四新一高”新兴产业企业近200家,累计完成产值390亿元,同比增长4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近40家,产值192亿元,同比增长54%;新医药及生物企业70家,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34%;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企业33家,产值40亿元,同比增长43.4%;新信息企业37家,产值35亿元,新材料企业10余家,产值11.3亿元。

支柱产业较快增长。受基本建设投资拉动,冶金、木业、建材、机械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49.3%、47.7%、45.3%和40.9%。化工、纺织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0.7%、29.2%,食品产业完成产值639亿元,同比增长25.7%,今年可过千亿元。

骨干企业支撑增强。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536户,其中过10亿元40户。利税过千万元企业462户,其中利税过亿元企业33户。主营业务收入前100户企业中,95%的企业保持增长,增幅超过50%的34户,其中超过100%的11户。100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5.52亿元,同比增长4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5%。

技改投资加快推进。据调度,全市共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280个,累计完成投资369亿元,同比增长29.9%。实施投资过亿元项目304个,完成投资227亿元,同比增长61%。完工项目319个,其中过亿元完工项目42个。投资结构优化,实施“四新一高”新兴产业项目297个,完成投资106亿元,占总投资的30%,水泥、冶炼、传统化工等高耗能技改投资同比下降。临工投资6.5亿元的新一代装载机传动系统、金升集团投资4.9亿元再生铜回收加工、义信重机投资3.38亿元的大型数控立车、鸿康医疗器械投资2亿元的医疗器械生产项目完工,仅此4个项目达产后年可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60亿元。

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更是经信系统干部职工奋力拼搏的结果。围绕实现工业经济科学跨越发展,今年以来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实施“双50”计划,制定了《市“双50”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确定了52户骨干企业和54户创新成长型企业。积极争取市政府设立了2000万元市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400万元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对在境内、境外首次发行股票上市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60万元奖励。

二是培植新兴产业。起草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见,明确今后五年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及措施。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均被列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有2个项目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技术装备项目,1个项目被认定为省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项目。组织14家软件企业进行“双软认证”,已有1家企业获得资质,全市“双软认证”软件企业达18家,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企业4家。上半年,通过“双软认证”企业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78.6%。

三是狠抓技术改造。加强规划引导,起草了“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编制了2011年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库,共523个项目总投资914亿元。确定了百项重点技改项目108个,已开工100个,完成投资55.9亿元。向省政府提报178个项目申请列入省千项重点,有5个项目列入中央资金支持、59个项目列入省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总投资62.02亿元。争取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焙烤食品和淀粉糖列入2011年度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四是推进技术创新。列入省技术创新第一、二批计划项目95项,总投资64147万元,数量和总额均列全省第七位,有15项新产品新技术通过省鉴定验收。争取了省技术创新扶持奖励资金480万元。争取省工业设计中心3家累计达到5家,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累计达到143家,组织了9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省产学研展洽会上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32项,签约额10.5亿元,有8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个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是强化企业管理。制定了推广应用六西格玛管理的意见,起草了《市企业管理奖管理办法(试行)》,拟设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成果2个奖项,每个奖项各评选10名。成功举办第四期清华大学研修班和企业高峰论坛,参与人数达千余人。举办了赴清华大学为期一周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修班,“双50”计划50余户创新成长型企业负责人参加学习。开展“市场营销年”活动,组织了“企业国际化经营与国际市场营销”培训班,推广应用360500电子商务平台,努力促进工业产品销售。

六是加快两化融合。争取了10个项目列入全省“四个一百”工程2011年度重点培育项目,2个项目进入国家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初选目录。推荐国家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推进项目3项,申报省电子政务示范工程市级3项、县级2项,申报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3项,提报了省两化融合储备项目和两化融合先进实用技术和装备。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和无线电管理,上半年办理无线电行政许可事项56件,审查联通新建基站站址611个。

七是落实产业政策。上报18家企业200余万吨落后产能淘汰计划,有5户企业列入国家计划,目前,5户企业均已停产,2户企业已拆除完毕,3户企业正在有序拆除。上报了关闭小企业3家,现均已关停。制定了《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业政策甄别文件办理办法》,起草了《市特色产业基地管理暂行办法》,编制了市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八是强化要素保障。完善了运行分析监测体系,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直调分析。加强煤电油运供应保障,实施了电煤储备30天战略,制定了电力迎峰度夏预案,加强发电企业管理,36家企业68台机组总装机332.12万kw,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7%。召开了银企合作(工商银行)项目推介会,推介流动资金贷款企业196个贷款70.8亿元、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50个贷款189亿元。加强综合交通运输协调,会同铁路部门对38处企业专用线道口进行检查。加快物流业发展,起草了《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建立了市现代物流业联席会议制度和统计制度。加强民爆行业监管,做好禁化武工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二、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尽管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从国际国内形势看,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信用评级遭下调,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影响巨大。国内通胀压力继续维持高位,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同时,美国长期信用评级的下调,增加了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国内货币政策短期难有松动。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7%,创29个月以来新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预期不高,部分行业企业投资意愿减弱。总的看,下半年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形势更加严峻。

从区域竞争形势看,我们发展的压力巨大。2010年,我市二产占GDP比重为50.3%,规模以上工业占GDP比重45.56%,省内17市除济南、青岛外,其他市二产比重均高于我市,东营、淄博、枣庄等市二产比重高达72.7%、61.6%和60.1%,菏泽规划五年内二产比重规划再提高3.3个百分点至55%。前几天,张少军书记、张务锋市长率党政考察团先后到菏泽、济宁、泰安和莱芜四市考察学习,四个市目标定位高、工作气魄大,新上大项目多、质量高,发展速度之快,深受震撼,深受启发。我们稍有迟疑、稍有放慢,就会被别人赶超、甚至拉远。

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看,一是转方式调结构压力较大。今年启用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新口径,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20.02%,较全省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左右,占比在全省位次由调整前的第9位后移至第12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差,技术装备落后,落后产能亟待淘汰。项目投入仍以传统资源加工型为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好项目偏少,增加了节能减排的压力。二是企业经营压力增大。能源原材料价格依然高位运行,全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持续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3个百分点以上,挤压企业利润空间。电价上调预计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4.5亿元,影响全年效益增幅近2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上升,全市工业企业员工工资普遍上涨15%(每人每月增加300元)左右,以在岗职工60万人计算,全年增加工资约20亿元左右。三是中小企业资金普遍紧张。今年以来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历史高位,3次加息一年期贷款利率达6.56%。企业融资成本增加,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四是部分行业生产销售出现下滑苗头。作为全市最大的食品产业,由于生猪、农产品等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季节性影响,生产效益增长缓慢。工程机械行业由于房产调控影响,市场销售难度加大,产品库存增加,1-7月份,工程机械产成品存货和应收账款达30余亿元,增长100%以上,占流动资金比率达5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

为此,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对照先进查找差距,针对问题制定措施,努力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业发展目标任务。

三、全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市委、市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今年以来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动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目前,市里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决定》、《市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三年倍增计划”》,提出地方财政收入“三年翻一番”、力争大多数县区“五年翻两番”,目标鼓励人心,政策力度空前。发展县域经济工业需先行,作为工业主管部门,我们要坚定信心和决心,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工业“十百千”扶强和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着力抓好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扩张、产业集群培植、创新能力提升、两化融合、经济运行等重点,实现工业科学发展新突破,确保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关于下半年具体工作,各分管领导已作了安排,请同志们认真抓好落实。就今后工业经济发展我再强调几个方面:

(一)加快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巩固食品、木业产业竞争优势,延伸增厚冶金、化工产业链条,提升建材、纺织、机械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力争五年内完成技改投资4000亿元,把传统产业重大装备改造提升一遍,把我市逐步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食品加工、有色金属、优质人造板、优质复合肥生产加工基地。要抓好在建项目实施,重点项目要倒排工期,竣工项目要尽快投产发挥效益,今年要确保完成技改投资580亿元,增长22%以上。要加强项目储备,完善重点项目库,及时跟踪上级扶持政策,随时做好提报准备。同时,要早行动、早准备,扎实做好明年项目计划编制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列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10底前要完成拆除和验收。

(二)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刚刚起步,谁抓的早谁就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市里已经确定了新医药及生物、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四新一高”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县区要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在部分领域实现大的突破。要重点加强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新能源电动汽车、太阳能、节能电器、污水处理、镁铝合金、高性能纤维、电子元器件、软件、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高端液压件等领域技术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及电动车研发生产基地、全国一流的新医药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四新一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8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0%以上;今年新兴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增长35%以上。

(三)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实施“双50”计划和“十百千”扶强工程,力争五年内,新上投资过十亿元大项目50个,培植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骨干企业20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5个。各县区要制定各自的培育计划,集中力量培植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成长速度快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要加强“双50”企业高管人员培训,推广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组织好“双十佳”评选,争取设立市级企业管理奖,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配套聚集,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20个以上,集群收入达到6000亿元。今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4家、过亿元企业突破1000家,利税过千万元企业达到1000家。

(四)着力推进技术创新。要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支持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确保省、市级技术中心企业科技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和2%以上,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以上。推进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快由单纯技术合作向技术股权合作相结合、由单打独斗向建立战略联盟、由传统产业研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三个转变”,力争五年内,每家规模以上企业至少与1家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评价考核,按照省里要求,建立完善全市企业技术创新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和“两业”联动。加快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开发、制造、流通等环节的融合,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精密化水平和产品质量。抓好恒泰纺织、罗欣药业等十个两化融合项目实施,以拓普网络等企业为重点,以经开区为中心,建设物联网产业基地,加快机械、化工等行业“智能工业”示范工程以及临矿集团、归来庄金矿等“智慧矿山”示范工程建设。做好两化融合“助企服务行动”,筹建市级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争取今年新增信息化示范企业30家。大力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联动发展,尽快出台《“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市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办法》、《市重点物流项目认定办法》,建立现代物流业引导资金。重点培育20家两业联动示范企业,规划建设市联运物流中心和联运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