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发展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76-02
前言
南陵县现阶段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并包括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农业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安徽省农业的发展,同时采用的农机化也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对现代农业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购机补贴的不断增加,安徽省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极高,安徽省南陵县作为一个国家级现代化农业试点示范区,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同时农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1.发展中采取的主要方式
1.1对领导机构的强化
安徽省对于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进行强化型的组织领导,改变方式、改革创新,切合落实好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工作。
1.2政府的支持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其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也出台政策对购机需求的补贴。同时对于全程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区项目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在全省范围内提供了资金支持。
1.3经验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南陵县日趋成熟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日趋壮大的同时,管理水平也日益提高。制定了合理发展合作社的标准,并明确了社员的权利和义务。
2.主要结构
南陵县作为早期试点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成为了多种不同模式的合作社,其中代表的有农机大户联合性质的、专业共同出资的、以及承包流转土地相结合的集约经营方式等。
3.农机专业合作社制度
安徽省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均为证件齐全,各项社务管理制度已基本逐步完善。为广大省内外农户提供农机专业服务,合理收取费用,产出归社员所有。
4.发展中的优势
4.1解决季节性问题
安徽省南陵县由于气候性的原因,农机专业服务时间短,季节性强。而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合理安排跨区作业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至此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改变了现状。
4.2有利于新机具的推广
农业合作社的开展为农机专业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有效的将合作社成员集中在一起,通过现场试验示范,让农户们对于新农机具的应用有了进一步了解,这都为新机具得推广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4.3提高农机作业的效率
采取机械化的管理,提高了安徽省南陵县的水稻种植和收割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促进了机械化的发展。
4.4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由于目前农村大量年轻务农人员外出打工,农村劳力紧缺。有效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制度,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有利于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化转移,有效缓解农村劳力不足现象。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1、存在问题
1.1土地规模经营问题与大型机械的差距
南陵县地处半丘陵半圩区,圩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农机化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土地的分散经营化、种植品种的方式结构不同等特点致使大型机械难以发挥其突出作用,使其效率低下、成本增高。此二者需要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机械作业与当地规模经营问题的有利结合,提高效率,合理发展。
1.2扶持力度欠缺,资金不足
资金支持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条件,合作社的信贷支持是其进一步扩大生产加强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基础。切实落实好国家政策是合作社顺利实行的标志。
1.3合作社缺乏高管人员
合作社的管理模式也不符合当今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人员的职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安徽省南陵县农机化高效优质的发挥。农机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大多数培训都安排在4月份之后,而农机人员4月份之后都忙于本地或跨区作业了。
2、南陵县解决方式
2.1积极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安徽省南陵县将土地集中在一起,鼓励农民以各种方式实行入股进社,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农业经营体制中,形成农机化的良性发展。
2.2加大对农机的资金提供
加大资金的投放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多购多补、累加累补等方式。同时银行在信贷上也应该出台一些优先政策扶持。党和政府也一定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作为加快农村发展的优先发展重点。
2.3加大培训力度,配需高素质人才
农机专业合作社需要利用年初农闲时节,采取多种样式和渠道的分期、专业化培训,培育一些懂技术和优良的经营管理人才,也有利于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的水平和活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2.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定合理的管理层结构,加大对农机专业化的推进,促进其向标准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2.5适应农业产业调整、做好新农具推广。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新机具的支持,机械化的使用同时也需要新农具的适当推广应用。
2.6改善发展环境
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是决定其是否能发展下去的关键,切实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化服务组织纳入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7合作社的建设规模要适宜
南陵县在合作发展当中最大限度发挥了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将分散的土地集中经营,扬长避短,形成合力,有利于其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近年来,应了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激发了安徽省南陵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热情,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也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更有利于实现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农村的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更促进了多种要素的有利结合发展,这一先进的发展状态是良好的,虽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短暂性的失误,但南陵县都以采取合理化的措施进行改革提升,正一步一步走向正轨。
参考文献
[1]. 胡伟;张竹音;宋樱.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政策扶持[J].农机市场.2009(04)
[2]. 徐大志.浅析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意义与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0(02)
[3]. 张蓝水.重在施展特有的农机专业优势——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机大户刍议[J].农机科技推广.2010(05)
一、基本思路
制约我县玉米单产提高主要原因是:(一)生产上没有突出的主栽品种。种子市场多乱杂、套包和仿包造假现象严重、种子经营者脱离实际地夸大宣传和欺诈性的经销手段,种子使用者无法真实了解和正确选择适宜的新品种。(二)良种良法不配套。主栽品种不明确,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的栽培模式、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化控壮秆、化学除草等相关技术的综合组装配套。(三)分散的农民、分散的土地、分散的经营模式,制约了新的科研成果、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大型先进的农机具和大型喷灌设施的推广应用。
通过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区建设,探索农业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模式,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化控、栽培和植保等配套技术相互支撑,示范带动了全县农业整体发展。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农业合作社作用。以科技化、良种化、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为重点,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系统的技术优势和推广主渠道作用,极大限度地应用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实施良种良技集成配套推广战略,采取农业科技园区对各项新技术优化组装试验、玉米专业种植合作社规模化示范展示、辐射带动全县推广应用,形成以点带片、以片辐射全县的有序推进格局,进而拉动玉米单产逐年提高,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目的。
二、技术内容
(一)应用耐密品种。使用耐密品种是实施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的首要前提,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栽培技术和生产投入水平,因地制地宜地选择耐密品种,所选品种应具有与目标产量相当的高产潜力,并经当地两年以上试种验明具有耐密、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等特性的品种。
(二)创新种植方式。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是密植栽培的保障。将传统的垄宽65厘米左右的等行距垄作,改为110―130厘米大垄双行、宽窄行种植方式(即垄间大行距75-90cm,垄上小行距35-40cm),可调节通风透光条件,缓解玉米海田间郁闭的矛盾,实现行行是边行,边行效益得到全面体现。
(三)科学增密加肥。增加种植密度必须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依据,科学地增加肥量,这是实施高肥、密植、高产高效技术路线的具体措施。由于我县土壤机质含量1.7-2.4%,属偏瘠薄型土壤,因此,肥量增加的比率应高于密度增加的比率为宜。当前的品种、地力、生产水平完全具备将现在每亩3500-4000株的密度提高到4500―5000株的能力。
(四)推进规模经营。采取联合经营,大户经营,合作社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进行土地适度流转,实现连片种植,最大限度发挥农机合作社作用,提高整地质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型水利喷灌设施节水抗旱,做到全程机械化栽培和全程统一管理。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技术创新,配套完善主推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栽培技术经验和优势,多方联合协作,逐步完善创新一套真正能适合我县玉米产业发展的主导技术,达到选用良种得当、集成配套的综合高产技术实用、规模化合作社生产经营模式节本增效的有机结合。
(二)坚持技术标准,加强科技指导。依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建高产示范专家指导组,实行玉米全生育期跟踪培训指导。建立技术专家科技“包保”联系片制度,在选择耐密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化控壮秆、植保和栽培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建立联系村制度,按照不同乡村、不同农业合作社及种田大户开展蹲点服务,把“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落到实处,提高技术到位率,最大限度地挖掘技术增产潜力。
一要应用适宜的耐密品种。按照良种良法配套要求,高产栽培区全部应用耐密高产抗逆品种,加快现有先进实用技术组装配套,推广110―130厘米玉米大垄通透栽培或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要实施精细规范管理。把精细规范管理贯穿高产区建设全过程,通过管理上标准、提质量、增产量。要搞好铲趟深松,做到早铲早趟、多铲多趟,扩大机械中耕深松面积,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要科学合理施肥,做到种肥、底肥、追肥合理搭配,侧深施追肥。高产区在增加化肥投入,同时要稳氮、降磷、增钾,补充中、微量元素。
三要加强生物灾害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示范田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科学制定防控预案,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
四要打造高标准样板田。在作物生长关键季节,组织农业部门、农技人员、技术专家、农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进行现场观摩,开展技术交流,总结先进生产技术经验,努力扩大高产示范效应,辐射带动整体均衡增产增效。
关键词:合作社;现代农业;组织管理;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59
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经历了从社队制、村组制到社区制3次重大改革。国家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从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转变,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组织和管理体制;农村服务从农民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发展服务为主转变;农村社会从静止、封闭向开放和流动转变;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从“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变;农村社区从生产和行政共同体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变。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采取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通过及一系列配置措施和政策,大规模地动员和吸纳乡村资源以快速推进工业化。据估算,改革前,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从农村隐蔽地吸取了8000亿元资金。城市社区长期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对农村社区的生存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挤压。目前,恢复农业活力、重建农村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成为重要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着力强调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农村组织的管理涉及到农村经济关系和社会功能。农村组织不仅是农民自主管理的产物,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使其有承担农村社会管理的社会基础和能力。社会组织属于农民的自发组织,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农民权益。具体而言,农村组织能够起到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反映农民诉求,协调农村社会关系,化解矛盾及规范行为,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具有“政治性”的特征,组织在应对环境诸种限制性要求的过程中,拥有自由和自主的领域。正如福柯说的“在任何形式的公共生活和权力的任何操演当中,空间都是根本性的”。
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农民规避风险的需求是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起因。因为小农面对巨大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需要组织化来规避风险。土地在农民中的平均分配形成了对组织化的需求;农民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时,需要组织起来应对生产和销售中的风险。国内一些调查研究认为,我国农民专业组织的发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生产专业化水平和商品化程度、政府支持、乃至户主的文化水平等影响因素紧密联系。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了以产品类组织为主体、服务类组织积极补充的格局。国家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但“由一元管理主体向多元管理主体的转变”是社会管理历史演变过程的总趋势。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着整体的结构性碎片化问题。农村组织在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的特性、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农村社会组织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必须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在我国现有农村土地分散和小规模经营这种土地制度短期内难有根本性突破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农民融入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轨道中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的以产品类组织为主体、服务类组织积极补充的格局意味着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成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食品需求转型,农业结构的基本转化,导致了农产品品种、生产、销售等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经济作物种植得到迅猛发展。为了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行大规模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在加速分化,许多从商品生产者逐渐衰退为生计型小农,而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我国将形成以承包农户、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组织为支撑,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共同协作、相互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规避风险。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之外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但是,其经济功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全球化的今天,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已成规模。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对于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着巨大影响。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发展依托于现代农业发展,这就要求社会,尤其是农村社区对于现代农业的正确认识并采取适当的农业发展模式与行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积极接纳和理解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其组织与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其组织和管理的逻辑、人员结构、方法途径值得探究与分析。
1 D村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为了探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分析其组织和管理的逻辑、人员结构、方法途径。笔者在在福建省S县D村进行了调查。
1.1 D村农业生产现状
S县位于闽浙交界处,武夷山麓东南侧,属传统农业县。总人口16.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9万人,农业人口12.34万人。D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倡导人是当时的村主任。作为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成立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是,规避风险的需求。D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烟草、玉米、毛芋、山露和竹笋。订单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的一种经营方式是当地农业的支柱。其中烟草、山露、玉米以及林地生产的竹笋都是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存在的。特殊的订单农业使得村民的生产和销售有了一定的保障。
1.2 D村农业合作社组织管理模式
山露的种植发展历史体现了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开始,山露的种植是因为S县达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公司)需要农户提供食品加工原材料而在县内部分地区与农户合作,由公司提供种子,农户种植、收割后卖给亚达公司,亚达食品有限公司采用的“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吸引了村庄许多多农户参与,迅速形成了超过133400m2的山露菜种植规模。亚达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山露菜茎秆通过加工保鲜,生产成罐头以保持山露菜的原有风味和方便运输、保存,远销日本。
亚达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初期保证了D村133400m2露菜的销路,为村民带来了一定收入。但是,在种植山露菜两年后,即2012年,那位给东边村提供山露菜订单保障的顾问跳槽后,山露菜的销售就成了问题,种植山露菜的农户面临销售危机。如何解决农户的销售危机,规避农户生产风险成为了难题。当时恰逢D村在积极申请并建设生态农村,希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种植和加工。村委看中了山露菜和竹笋的“生态作物”的特点,希望能促进山露菜和竹笋的种植,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提高村民收入。
在此背景下,D村在村主任为首村委会的带领下开始筹备成立村合作社。村委会宣称建立合作社的目的是满足农民规避风险的需求(满足村民在农产品生产、销售需求),建立食品加工厂对山露和竹笋进行粗加工在保持山露菜的原有风味和方便运输、保存的基础上,大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途径。要成立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容易,需要符合2007《合作社法》的多项规定,还要面对合作社业务范围,村民入社的条件和途径,选址,资金等诸多问题。
合作社的注册、条件、证明等法务和程序由村长执行。所有村民都能入股合作社,但是只有董事才能参与管理(董事由村委主要领导和合作社股份较多的几位组成)。村委会一开始将合作社和食品加工厂建立在村里的废弃住宅区,但是由于部分村民不愿意以自己的宅基地入股合作社,因此合作社不得不将合作社和食品加工厂地址定在村庄对面的山下,挖山填土。于2012年正式成立并定名为S县D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
村委会积极宣传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村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但是由于前景的不明朗,村委会提出的村民以土地或者资金入股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很多村民的支持,最后只有5位村民加入,他们筹集资金自己盖了厂房购买了生产设备进行食品粗加工。采取工厂化管理,合作社法人是村主任,村主任任厂长,负责管理整个工厂的生产、经营和销售。工厂每年生产每年2~3个月,期间会从本地村民中雇用短工50~70人参与生产。D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竹笋和山露菜粗加工、销售。其加工的原材料都是来自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是来自东边村村民种植的竹笋和山露菜。合作社与村民的关系是“合作社+农户”模式与亚达食品有限公司的“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如出一辙。合作社和村民协商确定村民种植规模和要求,合作社负责以市场价收购村民种植出来的竹笋和山露菜。合作社雇用当地村名将收购的竹笋和山露菜进行粗加工,加工之后对外销售。
1.3 农业合作社面临的风险
国外学者Miles通过研究发现,农民规避风险的需求是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起因。因为小农面对巨大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需要组织化来规避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了以产品类组织为主体、服务类组织积极补充的格局。虽然有学者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际上时农民依法自愿联合组成,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民有、民管、民享原则,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仍然体现在对农民农业生产的经济风险的规避上。东边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山露菜的销售问题导致的风险。
2 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在加速分化,许多从商品生产者逐渐衰退为生计型小农,而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以此为背景下引申出了 “公司+农户”、“合作者+农户”等以订单为连接点,连接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本质被弱化。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与管理与村委会有紧密关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民经济合作社,多是由村委会或村庄“能人”倡导建立的,村委会或是组织者或是重要参与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领导层也是由村委会主要干部和村庄“能人”构成。他们在村庄这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因为农民规避风险的需求是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起因,因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与管理是在合作社成员面临巨大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需要组织化来规避风险的时候发挥其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仍然体现在对农民农业生产的经济风险的规避上。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以产品类组织为主体、服务类组织积极补充的格局的重要原因。与学者的“理想类型”“农民依法自愿联合组成,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民有、民管、民享原则,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有着极大区别。
参考文献
[1]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J].理论学刊,2007(11):85-89.
[2]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3]梁玉泉.农村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需求[J]. 天津农业科学,2015(4):68-71.
[4]秦晖.农民的权利需要自己来维护[J].人民论坛,2009(13):6.
[5]周小花.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458-16461.
[6]R.Normann,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Product Variation and Reorientation,Adminise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16, 1971,203-215.
[7]Kimball.Miles S.Farmers’Cooperatives as Behavior Toward Risk[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1):224-229.
[8] Albaum.Melvin.Cooperative Agricultural Settlement in Egypt and Israe[J].Challenge,1966(5):221-225.
[9]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4,(63):10-17.
[10]徐志刚,张森,邓衡山,黄季j.社会信任:组织产生、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来自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J].中国软科学,2011(1):47-58,192.
[11]张尚仁.“社会组织”的含义、功能与类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8-32.
[12]吴新叶.农村社会管理何去何从:整体性治理视角的尝试性解读[J].理论探讨,2013(2):145-149.
[13]林国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和方法[J].台湾农业探索,2011(5):60-63.
[14]张云英.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4.
[15]S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关键词:农产品连锁经营;问题;对策
1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意义
(1)农产品连锁经营避免了传统经营方式的弊端。传统农产品经营方式以是农贸市场(由众多个体小商贩构成),农产品批发市场(由农产品批发商构成)为主。规模小、交易环节多、交易手段落后,流通成本高;农产品来源渠道复杂,市场仓储、保鲜设施不完善,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首先连锁经营购销责任分明,产品质量有严格把关,有助于净化市场,避免假冒产品流入市场。
其次连锁经营有助于规范流通秩序,提高流通效率。连锁企业实现大规模、快周转、低成本的优势,充分发挥规模经济,降低流通成本。再次,发展连锁经营,有助于形成统一、稳定的销售网络。
(2)农产品连锁经营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是实现生产和消费对接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连锁企业能够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使农民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品种和产量,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整体价格水平,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农产品卖难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问题。
(3)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有助农村产业化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连锁经营需要产业化的支撑。连锁经营的优势最终来源于整合过的农产品产业链上的资源,通过产业化支撑连锁经营。大流通必定要与大生产相适应,规模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连锁经营为产业化和订单农业提供市场前提。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中间企业必然要适应连锁经营的要求,提升规范化运作,进行订单式生产,逐步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双赢,实现产业化经营。
2农产品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目前已具备发展连锁经营的条件。首先,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提高,大生产必然要求大流通,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方式必将改变。其次,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为农产品规模化流通和销售奠定基础。再次,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进步。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和文明消费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在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法发挥品牌共享的优势。生产连锁经营的优势就是在与连锁企业共享品牌和信誉,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而我国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加工和无标流通,假冒伪劣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许多连锁企业甚至不能提供相同的产品、服务和价格,所谓的品牌共享效应也就不能有效发挥。在构建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和流通领域标准化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一些非规范认证机构和乱认证行为的出现,不断扰乱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2)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产业链是产业层次、产业关联程度、深加工程度和产品满足消费程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可加工程度就越深。农产品产业链包括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配送、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产业。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相对较短。大部分农产品都是未加工或者是简单初加工,深加工程度低,竞争能力低,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产业链短已经成为限制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桎梏。
(3)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连锁企业质次价高。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将核心企业和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相关企业连接成一体,重新整合企业核心资源,提高联合效率,减少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整体运作的效率和效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是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战略合作关系,追求的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个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企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只专注经营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这样既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又可使辅业务高效率、低成本地运作,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供应链过长,相关企业合作关系不紧密,农产品经过反复倒手,质量下降,价格提高,使消费者转向农贸市场。
(4)缺乏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配送落后。我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农产品和农资专业物流企业比较缺乏,现有的国有农业流通企业,例如粮站、种子站、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缺乏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效率低下,亏损严重。而且现有流通企业缺乏相应的保鲜、冷冻设施,现代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配送落后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半径小,流通环节多。据统计,物流成本约占农产品成本的30%~40%,而生鲜农产品甚至在6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10%以内。
(5)连锁经营规模小,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农村生产基地,经营网点分散,专业配送落后等原因,企业不能做到订单生产、批量采购、专业配送。导致各个经营网点大多各自从农贸市场采购,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3推动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策略
(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从现有比较成功的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经验来看,有稳定的货源提供高品质产品是其共同点。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既能保证货源,又能保证产品质量。
生产基地为农产品标准化提供了基础。应该加快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对农产品的品质、保鲜处理、包装、计量等质量标准做出统一的规定,对主导农产品品种标准,产品质量分级,专用标准,生产规程,质量检测体系,农业投入品及其合理使用建立符合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2)依托农产品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配套产业,实施品牌化战略。初级产品档次低、价格低廉、市场面狭窄,经过深加工既能提升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品牌产品更是品质和服务的象征。对于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起到重要作要。选择与生产基地和农民联系紧密,有一定规模。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为发展连锁经营奠定较好的基础条件。鼓励相同业态或经营内容相近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进行资产与业务重组,建立产权清晰的股份制核心企业,以此带动连锁经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
企业联合为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条件。农产品及初加工品其可仿制和复制性非常大,也十分容易形成产品自身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企业自有品牌产品设计和推广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品牌效益。需要企业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制定可行的营销组合策略,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优势。
(3)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实现生产和销售对接。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流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农村合作组织能够将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接起来,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其次,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将农民组织起来增强谈判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对农产品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
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如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合作社、粮农、果农协会等,将生产农类产品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目前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有如下几种形式:①农户出资,用产权连接的“专业合作社十农户”模式;②农户不出资,用合同连接的“公司十农户”合作组织;③用会员制连接的农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类服务协会。
(4)依托第三方物流,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各企业相互依存。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一是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要有核心竞争力,从事核心业务的经营,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二是加强各个企业的联系,培育企业间的信任。企业的自利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将极大损害整体利益。
对连锁经营而言,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生产和销售企业可将产品配送委托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加工配送设施,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快速整合,具有规模经济的基本特点。依托第三方物流不但可以减轻其自建配送中心的资金压力,减少其物流成本,使企业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农产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畅通无阻。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04-01
新疆塔城市现阶段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多种扶持政策,在农机发展过程中以合作社的方式进行农业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之后,农民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大促进了本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在开展农业作业过程中,采用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农业作业的工作效率,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塔城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机购买补贴的力度不断增加,我市农民购买农机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塔城市在农机发展过程中,以现代化农机建设为发展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在发展农机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发展过程采用的主要方式
首先,市领导对机构的强化。塔城市的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行了相应的组织和领导,改变了原有的建设模式,改革创新,做好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工作;其次,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塔城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全程对农机机械化的相应项目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在地区的示范划拨出专用资金;再次,经验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塔城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其管理水平也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建设过程中,市农机部门制定了合理的合作社标注,并明确了每一个社员的权利和义务。
2.主要结构
塔城市自从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摸索和探究,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农机大户联合合作性质的、专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以及承包转让性质的集约经营方式。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经营规模问题与大型机械存在差距
塔城市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但是由于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机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土地的分区经营化、作物种植方式的结构不同等特点,导致了很多大型的机械设备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了机械设备工作效率低下,经营的成本增加。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机械作业与经营的规模,对设备的工作效率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合作社合理的发展。
2.扶持力度欠缺,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虽然国家和政府都拿出了专项资金用于合作社的建设,但是资金的投入力度依然不足。资金支持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条件,合作社的信贷支持是其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有效的解决资金投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切实做好建设的资金投入,才能切实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
3.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专业管理水平较低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严重影响到了农机化高效的发展和发挥,从而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农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
1.积极发展土地经营规模
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将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在一起,鼓励农民以各种方式实行入股,在土地经营方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农业经营体制中,形成农机化合作的良性发展。
2.加强对农机资金的持续投入力度
资金的投入需要当地部门给予充分的支持,地方政府还应该出台适合当地的农机惠农政策,同时当地的银行机构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支农惠农政策,通过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提高当地的农机专业化合作社建设。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
农机专业化合作社需要利用年初农闲时间,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和专业化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活力,最终使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4.改善发展环境,适应农业产业的调整,做好农机推广工作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新机械的支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新机械的同时还需要将这些新设备进行全面的推广和应用。此外,合作社的发展环境决定其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切实将农村专业合作化服务组织纳入到政府的年度计划中,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结语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高效转移,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收入。
参考文献
[1]荆红玲.对绛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农机. 2010(12)
[2]孙玉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的有效途径探讨[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6)
[3]齐宏,马俊涛,尹秀珍.曲阜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06)
[4]张蓝水.重在施展特有的农机专业优势――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机大户刍议[J]. 农机科技推广. 2010(05)
[关键词] 农机 营销 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36-01
讷河市农乐国二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于2009年,注册资金500万元,位于讷河市和盛乡农乐村七屯,是一个集马铃薯种植、仓储、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入社农户225户,规模经营耕地达1.24万亩,合作社占地面积 1.2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室388平方米。2013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社员亩均收益1800元,比非入社农户增收20%,2012年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2013年合作社理事长陈士杰被评为“讷河市劳动模范”,同年11月22日合作社代表讷河市接受省长检查。
一、完善管理机制,促进规范发展。
通过不断完善合作社管理机制,保证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促进了合作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一是创新管理方式。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坚持按照“合作致富,规范发展”的原则,成立监事会和理事会,确定了理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责,对入社成员的资格、权利和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一年召开三次成员大会,由理事会和监事会报告当年组织发展、业务经营、财务收支、盈余分配和监督审计等情况,实行社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同时健全账、表、薄、册等财务核算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年末进行二次分配。二是完善经营方式。合作社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运营,设立了信息、维修、培训等服务机构,每个生产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计划,编制出科学的生产流程,使合作社能够按照规范发展、合理运行的方式进行生产,提高了运行质量和效益。三是明确分配机制。2013年,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12,400亩,总收入达1,934万元,其中:土地收入1,934万元;总支出1,495万元,其中:土地经营支出1,495万元,管理费用 62万元。本年实现盈余439万元,按5%比例提取盈余公积金22万元,可分配盈余417万元,每一元出资回报率为1.55%。按合作社章程规定实行盈余返还,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22万元,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弥补亏损并记转为成员出资帐户,同时用于成员的技术培训、福利事业和生活上的互助互济。成员入社土地亩均收益1,560 元,比本村不入社农民亩均增收354元以上。
二、强化生产标准,提升经济效益
国二合作社全面实施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机械作业、资源整合、组织生产、争取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一是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立足本村,通过合作效益对比,吸收更多的农户入社,增加土地入股数量,扩大自主经营面积,规模经营面积达1.24万亩,全部达到“八统一”标准。今年在加格达奇原有育种基地的基础上,再投资100万元,租赁土地5000亩,扩繁克新13原种。二是增加科技投入。加大与省农科院马铃薯科研所合作力度,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了尤津885试管苗、克新13、克新18微型薯等原种,并且全部种薯由农科院包销,良种良法的应用亩均增收500元。三是加大营销力度。通过建立品牌、完善包装、强化营销,扩宽外埠销售市场,既增强了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又打开了国外市场,现有5000吨马铃薯远销俄罗斯等地。2013年秋季,合作社的马铃薯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销售到哈尔滨、牡丹江、长春、沈阳等地,平均亩收入达1,240 元,总收入达1,820万元,合作社纯收入达940万元.今年国二合作社,又打造马铃薯精品小包装,打入大中城市超市,合作社营销人员跑省进京推销产品,已与各地经销商建立了长久合作协议。
三、加强基础建设,扩宽增收渠道
在合作社组建之初,就加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保障,保证了合作社快速发展。一是强基础。几年来,共投入450万元,建设388平方米综合办公室1处,仓储库房580平方米1处,200吨种薯仓储窖2处,10—30吨仓储窖142处,种薯网棚10套。引进了904大马力2台,配套马铃薯起收机5台(套),304拖拉机7台,并配套马铃薯播种机,大时针喷灌3台(套),卷窜式喷灌3套,60吨电子地衡称1台。二是增效益。合作社的组建,既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拓宽了流转农户的就业渠道。在成立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外出务工分社,由合作社提供外出务工信息,由社内有组织能力和技术专长的社员带领外出务工,进一步分流了流转土地工作的压力,外出务工人员也得到了实惠。在北京、天津、沈阳等地成立了国二外出务工基地,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从事销售烟酒糖茶等第三产业,既增加了收入,又带动了整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加格达奇承包750亩草原,并购买绵羊500只,让本村老弱病残10人从事绵羊养殖,增加了病、弱、贫家庭的经济收入。三是带事业。国二合作社发展不仅在经济领域显示出强大活力,在社会公益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领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合作社统一协调社员的合作医疗、住房饮水、子女就业等社会事业,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农民加入合作社后,通过章程和各种制度的约束以及接受培训教育,不仅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了集体观念,影响了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风习俗。现在国二村打牌赌博的少,学习技术的多;无事生非的少,邻里关系和睦的多,大家都想着学技术、增收入,精神面貌普遍发生了很大变化。合作社效益的突显,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2013年,国二七屯30户农户中,就有14户社员新建了砖瓦房,既改善了居住条件,又改变了村容村貌,有效促进了村容整洁。
今后,国二合作社将不断依托机耕力量,发挥营销优势,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理事会、监事会的作用,打造品牌优势,创新发展模式,不断促进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华.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问题与推进措施[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7.
关键字 农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16-01
1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1.1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
1.2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1.3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1.4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1.5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2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2.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
2.2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变职能;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38-02
农村实行距今已经走过30余年,随着农村经济深入发展,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大市场的需要。近年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策略,就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之间,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合作。它可以是由农民自发地按合作制原则通过从生产、技术、资金、供销、加工层面开展互助合作,也可以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与商品化和专业化相联系的,以向其组织成员提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可以说,近些年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就适应市场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上,还需进一步发展、规范、总结,以不断加快发展步伐。运用新的经营方式,采取新的经营手段,把农民组织起来,为农民合力闯市场,提供载体。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就要运用新的经营方式,采取新的经营手段,把农民组织起来,为农民合力闯市场,提供载体。其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1)是解决农民散兵作战,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的需要。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本上是维持着“耕者有其田、人人包地、户户种田”的经营格局,生产单位极其分散,很难获得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导致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显得极为脆弱,因此,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式度,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通过有效途经组织起来,使农业生产中的资金、人才、土地、信息、市场、科技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形成团队作战,增强农民合力闯市场的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2)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现在,大部分农民生产经营的地块零散,规模狭小,土地几乎是农民惟一的生产资料和赖以生存的资本。为满足多种多样的生活需求,大部分农民在“一亩三分地”上作秀,这种一点,那也种一点,这也养几只,那也养几只,从而形成了“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致使农村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成绩不大。因而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生产,对于种植业、养殖业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信纸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是降低产出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由于分散的传统经营,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才、资金、物资的重复投入以及大型农机具等有效生产设备无用武之地,这种封闭式的小户经经营,导致产出成本高,效益微薄。再加上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越来越多,消费者最终支付的仪器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在农产品大量过剩的情况下,初级产品根本竞力可言。
(4)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业开放程度的需要。我们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致命的弱点是科技含量低。由于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上不去,分散的、一农一户的生产经营,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很难推广,产出成本高,造成产品价格高、质量差,很难走出去。因此,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中经营,便于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抵制国外质量高的农产品的冲击,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并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不但增加了农民的谈判力量和话语权,而且可以统一种养植规格和质量,有利于促进销售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组织规模较小,服务功能较弱,管理水平较低,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运作不够规范,市场开拓乏力,贮藏加工服务滞后,成员联系不紧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还未能给农民带来明显的实惠。二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财产和资金,经营服务仅停留在产前提供信息,产中提供技术、产后分户销售,开展统一经营活动较少。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参与或者领办,政社不分,农民主体地位不明显。内部管理机制和章程流于形式,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靠村上领导和专业大户个人的能力经营运作,社员只是出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四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的金融服务缺位,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据调查,彰武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9个,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有64个,其中从事种植的46个,从事养殖的17个,其它1个。入社人员达到2.5万余户,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总数的0.25%。但目前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财务管理人员。其功能仅局限于集体采购,传授信息,技术培训,集体销售等方面。彰武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一例被以法人资格得到金融支持。五是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管理人才也是制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农户,习惯自种自家的田,自挣自己的钱,合作意识不强。
3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3.1转变政府职能,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转变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依赖
过去农村工作中,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工作方式,对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多采取行政命令,甚至包办代替,往往事于愿违,出力不讨好。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听政府的话。今年收成好,没有增加收入,就会埋怨政府。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问题出现在农民和政府面前,如市场变幻莫测,农户难知深浅;乡村信息闭塞,买难卖也难;农户经营分散,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等问题,特别是市场全面开放,政府也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政府必须退同,由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来接下这一棒,通过这些组织,来服务农民,组织农民,政府抽出身来进行引导先抓重点社建设,以点带面在现阶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要积极组织对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意义进行宣传、培训,让广大农民懂得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才能提高生产力,增加劳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对已建立的重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重点扶持,办成真正意义的合作社,让农民看到办社的好处和真正得到实惠,然后以点带面,推动合作社向前发展。把工作重点放到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上,放到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等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上,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逐步转变为对全作组织的依赖,从而使用农民真正跳出了自然经济的小天地,加入不敷出市场经济的大行列。
3.2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金融部门可以制定一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些措施。一是涉农金融机构可以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优先发放权。涉农金融机构可在考察对加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中没有征信不良记录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优先发放贷款。这样既可以鼓励农民遵守诚信,培养诚信意识,又可以让农民看到成立合作社在金融支持方面得到优惠。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额度较大的贷款支持。就目前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看,都是一些精明能干的农民,他们手中有项目,需要贷款的额度较大,但一般由于没有有效抵押而经常得不到贷款额度的满足。这样要求涉农金融部门,在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发放上动脑筋。增加抵押物的范围,或推行入社社员集体联保,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一笔借入,这样可以避免一人一借给涉农金融机构带来手续上的麻烦,节省了农民借款时间,提高了双方工作效率。还可以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保贷款发放额高于普通农民联保发放的额度的方法,来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放贷款额度的方法。三是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利率和期限上给予优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和项目。目前涉农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较高,平均年利率在10%左右,且一般贷款期限都是一年,这与某些农业生产周期不相符合。建议涉农金融机构调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利率,延长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周期较长的贷款期限。
3.3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支持有效结合起来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多次下拨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彰武县仅2007、2008两年就投入近3000万元。彰武县利用这些资金扶持了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今彰武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64个,如果仍用简单地为每个合作经济组织注资的方式扶持,可能就会出现,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提供担保资金,就会把这部分资金成倍地放大。或者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项目借贷补贴利息,就可以由输血变造血。还可以避免农民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套取政府补贴的问题发生。
3.4对初具雏形的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继续发展、规范
一是股份合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组织一些先富起来、有农户或经济基础差的一些贫困户,进行强强、强弱或弱弱联合,以入股的方式联合经营,或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最佳形式是引导农民围绕种植、养殖、流通等行业,以人力、土地等为资本通组建农民股份全作公司。其显著特点是民主管理、风险共担,按股分配。
二是通过经纪人带动,提高组织化程度。近几年来,在农村日益活跃的经纪人队伍,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经济人群体大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类型:即加工型、养殖型、种植型、流通型、劳务型、智力型。因此要把经纪人利用节假日聚集较全的时候,按照得业类别,建档立案,然后通过他们广泛的社会关系,以好的项目、管理技术、销售渠道、科技信息,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通过专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主要是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在乡镇指导下由部门或村牵头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在发展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全理的利益机制。四是通过企业带动,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以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为龙头,实行产销合同制,通过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规范各自的行为,从而稳定购销关系,这是适合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形式。在些基础上,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确定保底收购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实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把农户与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同时还可以用土地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分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8.
一、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类型及特点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国外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因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根据它们的显著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专业合作社
这类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专业性强,即以某一产品或某种功能为对象组成合作社,如奶牛合作社、小麦合作社、渔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此类合作社在德国、法国较多。这类合作社一般规模都比较大,本身就是经济实体。
(二)综合性合作社
此类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性为主,在日本、韩国、印度、泰国以及我国台湾所建的合作社都属于这一类型。综合性合作社,根据农民的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如组织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金融、共济、技术经营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日本的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农林中央金库,全国信用农业协同组合协会等都属于此类合作社。
(三)跨区域合作社
其主要特点是跨区域合作与联合,以共同销售为主。此类合作社在美国、加拿大较多。在美国,销售合作社的历史最长,数量多,经销的农产品几乎覆盖所有的农产品品种。在加拿大,农业销售合作社是经营最成功的合作社之一,有1/3的农产品是合作社经营的。
二、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经验
(一)民主办会,自我管理
国外农村合作组织都是由农民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组合或联盟。它的业务包括对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的指导,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购置,农产品的加工储存和销售等。在合作社内部坚持“民有、民管、民享”的原则,实行民主办会,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合作社的重大事宜;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等。
(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农民一般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独立经营权的农场主,合作社一般是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农户自愿入股形成的。合作社内部产权清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财产属合作社成员集体所有,合作社盈余按社员交易额返还入社社员,投资入股也给一定的报酬,但如合作社破产,要先偿还债务,再退还最初入社资金,然后再将剩余财产平均分配。
(三)以维护农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服务为宗旨
坚持服务为宗旨,在发达国家的合作社章程和实践中均得到充分的体现。美国农场主合作社的目标,是以最好的价格和服务向农场主提供生产资料和出售农场主的农产品,并保证集团对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法》第8章规定:“组合以通过其所从事的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其组织成员服务为目的,而不得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其事业的经营。”在实践中,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以盈利而是以农民服务为宗旨,即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为成员的生产、生活提供综合化、社会化的服务,以此来保护其成员的利益。
(四)法律保护
德国是世界合作社发祥地,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后来又多次修改完善。美国为支持合作社的发展,于1926年制定了合作社销售法。日本早在1947年就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并在60年代又进行重新修订。这是日本为促进和保护农协的发展而制定的专门法律,明确规定了农协不同于经济团体和政治团体,是特别法人;承认农协自主经营权和民主管理权,以保证不受行政干扰,确保农民的经济地位,规定农协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团体,是服务机构,农协各种事业所获收入归农协成员所有。
(五)政府重视与支持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体现在各级政府制定的农业政策、税收及金融政策等方面。法国在各种农业合作社创办时,政府给予投资津贴,免去其应交的工商利润税、营业税和地产税,还给予低息贷款。德国对合作社的管理费用实施补贴,第一年补贴费用总额的60%,第二年为40%,第三年为20%。意大利国有能源部门向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用油价格比城市低50%,农业用电价格比非农业用电低1/3。
三、国外经验对内蒙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启示
从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现状和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结合国外的基本经验,在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一)制定扶持政策
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新生事物,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优化环境,突出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产业政策。自治区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农牧业产业发展方向,用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兴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合作经营组织;二是资金政策。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集体所有制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一般来讲是劳动联合为主,在经营中一般都受到资金的限制。因此建议自治区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信息网络、绿色食品认证、培育品牌、基地建设和培训等。三是税收政策。由于农牧业是弱质产业,农牧民又是弱势群体,建议政府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宽松环境,以利于这一新生事物发展壮大。
(二)加快立法进程
国外合作社是依据《合作社法》建立的,其运行机制也是在《合作社法》的严格规范下形成的。我国建国以来至今没有制定出一部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根据国外其他国家的经验,要想完善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尽快制定《农村组织法》《合作社法》,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牧民自己的组织。因此,建议在国家尚未出台法律、法规之前,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出发,抓紧制定出一部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内蒙古实际的《内蒙古农村牧区经营组织管理条例》,以便依法引导、扶持、规范、保护其健康发展。
(三)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在国外,农业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水平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消费之间的矛盾,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一是支持农牧民与企业以土地、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产业化经营,从加工和流通环节分得利润;二是鼓励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农畜产品基地,采取建立风险金、实行保护价收购和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减少农牧户风险;三是建立担保型利益联结方式,在契约联结的基础上,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担保人,把龙头企业与农牧户联结起来,督促、保证契约的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