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体系审核准则范文

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体系审核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体系审核准则

第1篇:管理体系审核准则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内部审核

审核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1]。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以下简称内审)是实验室自身建立的一种评价机制,是对所策划的体系、过程及其运作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地、定期地审核[2]。内审通常每年开展一次,机构如遇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或客户有重大申诉时;机构的领导层、隶属关系、内部机构、质量方针和目标、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以及工作场所等有较大改变或变动时;即将进行第二、三方审核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时;第三方审核后获得认证注册资格和证书,而证书即将到期又希望继续保持认证资格时,在以上等特殊情况发生时,机构可根据需要增加内部审核频次,通过审核结果评价管理体系运行的质量,实现对管理体系符合性的有效验证。

本人从事农产品检测质量管理工作,从2009年开始一直组织或参加了本单位的内部审核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就如何更好的开展实验室内部审核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和大家共同探讨。

1 机构领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壬蠊ぷ鞯乃平体现了实验室内部管理的能力。作为一种内部管理机制,内审对实验室日常运作的顺利进行及质量安全的保证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内审工作涉及机构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它是机构一次全面的活动,机构领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组织质量管理部门编制本机构的内部审核管理程序,并有效的保持。机构领导可以组织自己机构人员开展或者聘请外部专家指导开展内审,内审时赋予组织者应有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使内审工作得以很好的推进和开展。

2 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

机构应有计划的开展内部审核,由质量负责人或相关质量管理部门事先制定合理的审核方案。对内审工作的计划安排、准备工作、实施审核、结果报告、不符合工作的纠正、预防措施及验证等环节进行合理的规范。审核范围应覆盖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覆盖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部门、所有场所、所有领域、所有活动和所有人员(特别是关键管理层)。审核的层次至少包含文件、过程、产品(即检验报告)三个方面。符合性的验证应包含二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管理体系文件是否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二是管理体系运行是否符合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所以,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突出审核重点,关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点和被审核部门负主要责任的要素。

b.审核要素的数量应考虑审核所需时间,保证进度。

c.按部门审核不能遗漏该部门的主要要素。

d.写清检查方式、方法和抽样的数量。应尽可能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提问的方法。

e.应把握整个审核质量与进度,并要关注上一次审核中出现不符合项较严重的部门或要素,安排重点审核。

3 选择符合要求、负责任的内审人员

内审人员的素质决定内部审核活动开展的质量和高度。机构应选择经过培训,具备内审员资格的,能够正确理解《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内涵、清楚内部审核的工作程序、掌握内审的技巧方法和具备编制内审检查表、不符合纠正报告能力的,经验丰富的、能客观、公正执行审核的人员作为内审员。在机构人力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保证内审员与其审核的部门或工作无关,即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以确保内审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在内审过程中,内审员应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为准则和以委托方的需求为关注点,进行评审和验收。做到以本机构质量方针为指导,为实施本机构的质量目标和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和有效的运行,认真工作、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对本机构和被审核部门(人员)负责的态度,认真协助被审核部门(人员)分析不符合产生或存在的原因,并商讨处理措施;当需要适时的保密时,保管好文件和资料,不可在不适合的场合议论和泄密。

4 深入、全面的开展内审并形成详细的记录

开展审核时,内审员根据《内部审核检查表》,通过面谈、审阅文件、资料、记录、报告和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充足的审核证据。现场审核时应注意:

a.审核组长要控制审核的全过程。

b.在审核过程中要寻求的是“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客观证据。

c.要相信样本,并应随机抽样,使选择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d.要依据《内部审核检查表》进行审核。

e.要从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去寻找客观证据。

f.当发现不符合时,要调查研究到必要的深度(注意由一个点或面深入,形成系统的、全面的审查模式,从一个过程追溯到另一个过程,或从这个部门追溯到另一个部门)。

g.与被审核部门负责人共同确认事实(在形成不符合项前,要与被审核方共同确认不符合事实依据)。

h.始终保持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标准或规定为准绳)。

审核不仅应覆盖到所有的审核范围,对审核的各个层次也应覆盖到,做到深入、细致、全面,其中过程控制是提高内审有效性的关键环节[4]。审核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对审核过程、采取的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相关的跟踪验证等均予以记录,记录做到清晰、完整、客观、准确。

5 被审核部门(人员)应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加强执行力度

审核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发现问题,也不是对某个部门或人员找茬,而是为了最终实现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被审核部门或人员应摆正心态,高度重视审核活动,积极配合,就存在或潜在的不符合,认真分析原因,及时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并加强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力度,避免同类问题的反复发生。

6 跟踪验证并将内审中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上升到管理评审

审核组应就相关部门或人员对所涉及不符合项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检查和验证。如果纠正措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审核组应协助相关科室和人员重新研究,制定新的纠正计划,实施新的纠正措施。对于内审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应上升到机构的管理评审,进行彻底的解决,避免成为经年的积压问题。使内部审核工作真正成为实验室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5]。

参考文献

[1]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管理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指南[M].北京国家检测技术研究院,2016.

[2]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3]刘慧,张大妹.浅谈实验室内审工作的几点体会[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4,50(8):1021-1023.

第2篇:管理体系审核准则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1 领导重视,提高全员素质,增强全局意识

笔者曾做过这方面的了解,有些实验室只是把内审工作做为一项迎接外审工作的不得不做的工作,对之重视不够,所以内审质量不高,有效性不够,要真正把内审做好,要领导重视,提高全员素质,增强意识。

1.1 认真学习,充分了解内审工作的目的、作用及重要性,提高认识

内部审核是管理体系中质量控制的不可分割一部分,是对管理体系运行是否符合管理体系文件要求进行审核,也是对管体系文件是否有效进行审核。内审工作不只是内审组的事情,它要靠实验室全体共同协作完成的,提高内部审核的质量就要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认识,首先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内审工作的重要性,并组织员工学习实验室认证准则、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体系内质量文件,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内审工作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在内审工作的职责,这样,不仅让大家学到了更多的理论知识,还会将学到的知识认真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精心选拔内审员并不断对加强内审员素质能力培养

内审员是实验室内审的主体,他们的素质能力是实施有效内部审核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内审员必须是经过严格的挑选,首先内审员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熟悉所审核领域技术及相关知识,熟悉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及技术操作;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各类标准;熟悉单位内部的管理状况,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敬业,正直、公正、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缜密的综合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并且参加认可准则和审核要求、方法、技巧等知识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证书具备从事组织体系内部审核资格。要保证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运行,内审员的素质能力就需要不断的提高,内审员可以通过继续接受培训、自学、教学培训、参加各种相关会议或其他相关活动等保持和提高个人素质、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通过不断地参加内部管理体系审核来保持和证实其审核能力。

2 精心策划,制定年度审核计划和每次审核计划

质量负责人需精心策划年度的内部审核计划,这是做好内部审核工作的关键环节。策划应充分考虑实验室的特点,如组织结构、工作特点、过程和内审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人员搭配等。通过切合实际的精心策划,形成年度内审计划,每年度的内部审核要求覆盖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部门、岗位。在审核计划中应明确:审核范围、审核依据、审核时机和频度、审核部门、内审人员组成、审核资源保证、审核持续时间等。具体到每一次内部审核,应按年度计划安排和内审程序规定详细编制内审计划再实施。特别是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制定时要统筹策划,对关键人员承担的工作量要仔细考虑。

3 做好审核前准备工作,为审核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1 文件预审

文件预审是制订抽样方案的基础。在现场审核开始前,审核组长一定要组织审核组成员审阅受审核部门的有关文件,才有可能制订出合理的抽样方案。文件预审的范围要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相关作业指导书、质量控制计划和记录比如受审核部门的典型检测报告,以及以前的审核结果和出现不符合的情况、相关方的抱怨记录等。

3.2 编制内审检查表

现场审核检查表是抽样方案的具体落实,是现场审核的重要工具,编写检查表的作用是:一是为内审员提供如何进行内审的指导(相当于内审工作指导书),二是弥补内审人员经验不足所需的必要文件。三是防止审核覆盖面不全或遗漏某些重要过程和区域,对内审人员有提示作用。四是防止审核中出现不公正、偏见,减轻审核人员心理负担。五是使内审工作有序、按计划进行,确保达到审核的目的。所以,编制检查表是内审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检查表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内审的结果,编制检查表一定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实验室组织结构、检测/校准项目、范围、能力及过程特点进行编制。内审检查表一般包括计划审核项目、需寻找的证据、抽样的方法和数量、完成该项检查的时间以及所依据的文件要点。管理体系初建时,可采取由审核组长统一编制的方法;随着管理体系的不断成熟,应该由参加内部审核的内审员独立编写,但是所有内审员编写的检查表要经过审核组长统一审阅、批准后才能用于现场审核,必要时,可以组织审核组集体讨论,以防止审核内容的遗漏或重复。检查表的编制还应考虑使用者的经验、知识能力,一般而言:(1)对于工作能力强和内审经验较丰富者,可略为简单。(2)对于新参加内审的人,因缺乏足够的经验,检查表要更为细化一些。

4 编写好内审报告和总结报告

审核报告是审核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内部审核策划时应制定好审核报告的格式,确定内容和要求。编写审核报告时应注意:(1)简单明确,不宜过长,简明扼要地叙述审核内容。(2)为了不跑题和遗漏内容,在预先策划好的格式和内容的基础上编写。(3)要用典型的事实、数据说话。(4)对于不符合项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不能就事论事,要以可操作、可控制、可评价为基本原则。(5)审核结论应与末次会议上结论一致。(6)对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要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成功的方面给予肯定,对存在问题的方面提出改进的方向。每一次内部审核结束后,质量负责人应组织有关内审人员对审核情况作出全面分析评估并写出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1)内部审核年度计划完成情况;(2)对不符合项进行分析,寻找原因;(3)对主要不符合的总结性说明及纠正措施完成情况;(4)对质量管理体系作整体评价;(5)对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6)为管理评审输出明确信息,要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明确。为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有力的证据。

5 结束语

实验室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一项系统化、文件化的复杂验证过程,涉及实验室所有与检测有关的部门、审核准则的所有要素,只有全体员工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不断学习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努力做好内审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并在管理运行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本单位实际工作的审核模式和措施,才能提高内部审核的有效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使之处于持续改进之中。

第3篇:管理体系审核准则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 认可 质量管理

前言

我国的实验室认可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历时较短,但是认可工作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适应化学实验室自身的发展以及企业监测分析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利用实验室认可这一平台全面的提升化学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势在必行。

1.实验室认可的相关问题

1.1什么是实验室认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认可,是指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

实验室认可即是指对实验室能否胜任特定检测或者特定类型校准的正式认可,其基础是实验室评审。评审是为了获取和客观的评价评审的证据,以满足评审准则的独立、系统以及文件化的过程。

1.2实验室认可的目的及原则

概括来说,实验室认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准,减少质量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以及实验室可能承担的责任,平衡实验室与其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升认可实验室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使其最终被法律、政府及市场共同承认,以实现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国际双边和多边互认。

我国实验室认可遵循自愿性、非歧视性、专家评审和国家认可四个基本原则。

2.化学实验室认可

化学实验室若要做好认可,务必严格根据有关准则的要求,将检测及管理人员、仪器设备、测试环境、样品、方法及标准等要素形成体系。体系形成后,需要在这一体系上建立相应的目标、方针、结构资源、过程要素、体系文件、运行监控等相关控制环节,并围绕三个具体能力——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能力、有效进行质量管理的能力、开展监测技术服务的能力——的提升来开展具体工作。

总的来说,化学实验室认可是要通过控制关键的技术环节达到提升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技术能力,达到获得资质认证认可的最终目的。

3.认可化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化学实验室认可的前提是该实验室一定要具备符合准则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能力,如何做好化学实验室认可的准备工作,完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是任何一个得到认可的实验室管理者及技术人员都应关注的问题。

3.1化学实验室认可的准备工作

3.1.1提高认识

在认可之前,化学实验室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的理解及掌握实验室认可准则的核心及内涵,并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使之达到准则要求的标准。此外,每位成员都应高度认识到,化学实验室认可是一个漫长而又严肃的过程,需要合理安排好工作进度,把握好认可推进的时间表。

3.1.2明确分工

明确分工是保证顺利完成化学实验室认可的前提。在认可开始之前,就应该明确规定实验室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质量负责人、监督员、内审员等一切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让每位工作人员都清楚自己的任务,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提高管理及工作效率,为实验室认可扫清障碍。

3.1.3全员参与

化学实验室全体成员都应该在实验室主任的带领下积极的参与到认可工作中去,全员参与制定质量手册和程序,保证成员之间信息畅通。应使全员参与内部审核工作,对相关环节反复演练,对于不符合项务必认真整改。如此在现场评审时才能真正展现化学实验室的技术水平与能力,顺利过关。

3.2认可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3.2.1内部审核及外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指化学实验室自我检查、自我约束以及自我诊断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由化学实验室以外的人员进行的审核即为外部审核。

不管是内部审核或是外部审核,它们的目的都是要获取审核证据,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审核证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确定它是不是满足审核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都是化学实验室全面改进的机会,除了按审核结果进行具体改进外,接受审核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时机。化学实验室全体成员都应悉心体会,吸收其他机构或相关部门的有效经验,并学以致用。

3.2.2管理评审

检测化学实验室的管理评审是指由化学实验室的负责人根据预先制定的日程及程序定期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及检测活动进行评审。这是化学实验室能够持续有效的改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内容是系统的、全面的,评审会议所研究的问题及会议决议对于化学实验室来讲意义重大,管理评审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通常需要进行必要的改进,有助于实验室认可各项指标的逐步完善。

3.2.3员工培训

化学实验室检测工作的主体是人,检测人员的能力水平及责任心与检测结果的准确度紧密相连。因而实验室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制定严格的培训计划,划拨专项资金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并对正在接受培训的检测人员或则刚开始检测的项目进行有力的监管。

4.化学实验室认可的重要意义

4.1化学实验室认可有利于推动实验室日常监督工作

认可准则明确要求实验室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其对检测分析工作实行了足够的和充分的监督。因而申请认可的实验室必须加强实验室员工的行为管理,明确管理标准,建立并细化考评体系,督促化学分析检测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4.2化学实验室认可有利于推进实验室各项技术工作的标准化及规范化

化学实验室参加认可后,将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测量标准物的工作准则以及检查测量有效性的校验准则等的要求显著提高,对具体工作的程序和实施要求进行规范化,会有力的推进化学分析技术支持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4.3化学实验室认可有利于促进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按照认可准则要求,化学实验室每年必须按照相关的认可规范及实验室程序文件的规范进行一次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的内容十分丰富,设计实验室质量方针和中长期发展目标、运作程序、人力及设备资源的充分性、内部审核情况等等。每次管理评审活动都会将化学实验室的管理要求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必定会促进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结语

综上,通过认可,可以推动化学实验室的日常监督工作,推进实验室各项技术工作的标准化及规范化,促进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使之能为社会提供科学、公正、准确的检测数据,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和平、陈能武、张云嫦.化学实验室认证认可与质量控制[J].中国测试,2010(9)

第4篇:管理体系审核准则范文

1.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各职能部门对内审的概念理解不清。表现为对内审的程序不熟悉,造成内审目的不明确、计划不详尽和重点不突出。在内审报告中对发现的问题描述不清、定性不准,没有将该解决的问题列入内审内容,“模糊操作、流于形式”的内部审核,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2)实验室各职能部门对审核工作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中有关内部审核的规定程序办事,有的实验室甚至一年也难得进行一次内审,即使进行也只是在计量认证检查前补一份内审资料,这种临时应付的态度使得内审工作形同虚设。

(3)实验室各职能部门准备不充分,内审资料不完整。有的实验室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基本不做质量体系文件和标准的宣贯工作,不注意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误认为内审只是实验室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工作。因而内审时,缺乏全员参与质量体系改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自各部门的信息质量不高,往往是报喜不报忧,对于较敏感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这样的内审工作当然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4)内部审核和后续工作的质量都不高。内部审核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核的水平不高,工作做得不到位,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从而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即使在内审检查中发现了问题,但如果责任不清、计划性不强、纠正与预防措施制定得不具体,没有责任部门去跟踪落实,也不做验收和效果评价,这样的内审同样起不到完善和改进质量体系的作用。

2.正确理解内审的含义

2.1内审的定义

内部审核是实验室自身必须建立的评价机制,是对所策划的体系、过程及运行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的系统、定期的审核,是保证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工作过程。它是实验室自己进行的,用于内部的审核,称第一方审核,简称为“内审”。

2.2内审的目的

(1)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通过内审检查,确定实验室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要素(过程)是否符合文件化要求和满足规定目标的有效性,以证实质量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性。

(2)是保证质量体系正常运行和改进的需要。通过有效的内部审核可发现质量体系的不足,并针对不足采取改进措施,为改进质量体系创造机会。

(3)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进行内审有助于管理者正确了解各部门的现状,发现问题,评定优劣。特别是在发生质量事故和客户申诉时,内审更有助于查清问题,分清是非和责任,以利于纠正。管理者将根据内审情况和其他输入信息,做出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目标的决策,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内容之一。

(4)是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评审前的准备。在第二方审核或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等第三方评审之前,通过模拟性的内审,可及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加以纠正,为顺利通过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评审扫清障碍,有利于外审获得较好的结果。

3.内审的一般程序

内部审核不同于外部审核,其程序应由实验室按照审核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特点制定。内审流程简明可行,严格完整,闭环运转。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一般分为5个阶段:内审的策划与准备、内审的实施、编写内审报告、跟踪审核验证、内审总结。

3.1内审的策划与准备

开展内部审核前,应有一个策划过程。策划结果应形成书面文件,主要包括审核计划、审核组、审核工作文件和资料、通知审核等。通过内审策划,审核计划得到批准,实验室内部审核确定的审核组和各受审核部门应充分了解审核计划及其内容,明确分工,准备各类工作文件和记录,以备在现场审核时使用。审核准备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致,现场审核就可能越深入,就能为内审的顺利实施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3.2审核实施

审核实施以召开首次会议为开端。根据标准、准则、文件、检查表和计划安排,审核员运用各种审核策略和技巧进入现场检查、核实,把收集到的客观证据适时记人“现场审核记录表”,通过对审核证据、审核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并经实验室内部审核中认定的受审方确认,即可开具不合格项报告,得出审核结论,最后以末次会议结束现场审核,同时根据做出的审核评价和结论,给出纠正措施和要求。审核组长应对审核的全过程实施控制,现场审核是整个内部审核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现场审核的控制以及审核技巧的应用,就成为审核成功的关键。

3.3审核报告

审核报告是审核组结束审核工作后必须编制的一份文件,它是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不符合项)做出的统计、分析、归纳和评价。报告应规范、定量、具体,要统计分析不符合项,对审核对象的质量活动及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其共同制定纠正措施和实施要求。提交审核报告前,审核组应与审核对象负责人协商交底,核实修正报告内容,在双方原则上同意后,由审核组长在规定期限内以正式文件的方式,提交给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审查批准。经批准的审核报告应分送有关部门和人员。审核报告提交后,审核工作即告结束。

3.4跟踪审核

跟踪审核(验证)是审核活动的一部分,是内审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内部审核中双方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验证,并对纠正结果进行判断和记录的一系列活动。内审组长应指定一名或几名内审员,对不符合项的纠正及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验证,在确认完成及合格后,做好跟踪验证记录,将验证记录等材料整理归档;在下一次审核时,要对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复查评价,写入报告,实现审核闭环管理,以推动连续的质量改进。审核跟踪可促使实验室各职能部门考虑和实施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防止不符合项再次发生,以利于实验室质量体系的不断完善。

3.5内审总结

第5篇:管理体系审核准则范文

关键词: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53-01

铁路行业资产评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大连铁路分局经大连市发改委批准,与大连铁路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了股份公司。为设立股份公司,大连铁路分局申请立项对相关资产进行了评估。为铁路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就当前铁路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现状,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加强铁路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目前铁路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现状

国有资产评估在铁路企业资产重组、改制等涉及产权变动的经济行为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管理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应进行资产评估而未进行评估。一般来说,某资产是否需要评估,取决于资产所有者和资产交易双方的意愿。对于特定资产,如国有资产、涉及公共利益的资产等;或者某些经济行为,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实际工作中,个别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根据评估对象和评估目的,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进而未能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使资产更加接近和符合市场价值,最终不能保护资产评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甚至是国家利益。

2.虽进行资产评估,但未按规定核准、备案。个别企业的国有资产,虽然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了评估,但是未按规定履行核准或备案手续。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就无法及时了解国有资产产权发生变动时评估是否依法进行,企业的经济行为是否合法、中介机构的评估行为是否规范等,也就不能有效监督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能全面掌握国有资产评估的开展状况和资产评估后国有资产价值的增减变化情况。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评估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

以上问题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铁路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今后铁路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思路

针对铁路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资产评估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产权有序流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铁路总公司颁布的《铁路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铁资金〔2012〕225号)、《铁路企业重大国有资产评估项目专家评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铁资金〔2012〕226号)文件,结合铁路企业现状,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铁路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

1.建立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体系。结合铁路企业实际情况,重点从权限设置和制衡方面,逐步摸索形成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体系,实现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分级管理的目标。

一是根据国家铁路总公司对铁路局的授权,铁路局子企业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评估对象账面价值在1000万以内的由铁路局审查备案。依据这条,我们就可以依法合规设置铁路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的职责权限,达到对铁路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动态监控、分级监管、闭环管理的目的。

二是鉴于铁路局授权非运输企业投资管理中心作为非运输企业出资人代表,非运输企业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最为繁多,铁路局可以充分发挥非运输企业投资管理中心的作用,赋予非运输企业投资管理中心一定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职责。

2. 重视资产评估机构的选聘。资产评估机构的执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国有资产的评估结果,所以资产评估机构的委派权应设在铁路局,并在有关文件中进行明确。铁路局从非运输企业出资人角度,在选聘资产评估机构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并加强对其事中跟踪、事后考评的过程管理,建立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备选库。

一是要结合被评估资产经济业务的性质等方面,选择相适应的具备相关资质、专业特长和经验的资产评估机构;二是评估事项的收费要与被评估资产规模与评估难度相适应;三是资产评估机构应向委托方讲清如此收费的原因,不能因为收费少而省略评估程序;四是要注意选择的资产评估机构一定不是工商、证监会、国资管理部门等特别关注的对象;五是委托方不得与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师存在特别利益关系。

3. 加强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的审核力度。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权限,资产评估项目的备案权分别在铁路局、国家铁路总公司,核准权限在财政部。铁路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核资产评估相关资料。

一是总体性审核。重点审核提报的资产评估资料是否齐全,上报时间是否符合文件规定;理清资产评估经济事项的全貌,分析是否为法定评估,是否为重大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备案管理渠道及核准、备案管理机关;审核社会中介机构是否具备相应资质,相关人员是否具备相应执业资格。

二是合规性审核。重点审核企业决策程序合规性,经济行为审批是否适当,经济行为决策过程资料是否齐备;审核评估范围是否与评估目的相符,是否与经济行为批准文件确定的资产范围一致;审核纳入评估范围资产的权属是否清晰,权属证明文件是否齐备有效。

三是合理性审核。重点审核评估方法是否符合评估准则的规定要求,是否与评估的特定目的相匹配;审核评估依据是否适当,选取的技术参数是否合理;审核资产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是否充分。

4.采取多种手段提高评估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评估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6篇:管理体系审核准则范文

关键词:水利勘察设计企业;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实施建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ater Conservancy Survey and significance and rol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SO9001 standard design enterprises, expounds the water conservancy survey and design units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hrough ISO9001 and ISO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effectivenes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Survey and design enterprises; the ISO9001 international quality system certification;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2

引言:

ISO9000族标准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 可以促进企业质量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对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消除贸易技术壁垒、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良好的作用。基于水利勘查设计企业的长期发展,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势在必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即ISO9001国际标准认证。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其中的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1水利勘察设计企业实施ISO9001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1.1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为水利勘测设计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由于水利勘察设计工作头绪多、情况复杂,而现有制度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出现责任不清、规程不明、标准不一等情况,给工作造成不便和混乱。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并要求对每项工作都建立起规范的作业流程,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强调按秩序分类管理。引入SO9001标准,实现从单纯的工作制度向系统的管理体系转变。

1.2推行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提升水利勘察设计工作效能

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制订相关的《质量手册》、《岗位职责说 明书》、《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这些文件均能体现机关效能建设所要求的内容。

1.3推行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建设服务型水利勘察设计队伍

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全面实施,职能开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对水利勘察设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一转变对水利勘察设计队伍实施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日益迫切。

2水利勘察设计单位如何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2.1认证准备阶段

为了有效地完善质量体系,推行SO9001质量管理,在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过程中,同时开展QC小组活动,利用TQC 基本理论,结合设计企业的实际情况,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解决质量管理的难题,提高质量体系文件的运行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2成立 QC小组,接受咨询机构培训

成立 QC小组,确定小组成员,在接受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SO9001内审员培训的同时,并且全部取得内审员资格。

2.3制定QC小组活动目标

2.3.1加速推进SO9001 设计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认证工作。

2.3.2提高质量体系文件运行质量,搞好组织协调,保证设计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全面工作质量。

2.4编写质量体系文件

2.4.1策划

策划工作主要是根据SO9001标准要求,结合水利勘察设计院的实际,确定认证范围、制订质量方针、选择质量体系要素和确定质量体系文件结构。

2.4.2质量体系文件编写和

水利勘察设计院要成立由总工室主任为组长的质量体系文件编写小组,成员由各科室主任(科长)或主任工程师组成。各科室根据《质量体系文件编写规定》和组长的“事前指导”,分别起草与本科室有直接关系的文件。各科室起草人提出的文件草稿,必须在本科室内广泛征求意见并经科室领导层,集体审阅认同后,才能送编写组长统稿;统稿人再根据“文标相符、文实相符、文文相符”的原则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然后交院领导层集体审查。院领导层要分别审阅所有文件,然后开会讨论并达成统一的修改意见。统稿人根据院领导层的审查意见进行第二次修改,并初步形成水利勘察设计院文件化的质量体系。

2.5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实施程序

2.5.1提出审核阶段

提出审核也可称为申请受理阶段, 由申请方自愿向认证机构提出认证要求, 认证机构根据申请方的情况, 确定是否接受此项申请。

2.5.2审核准备阶段

在确定接受认证申请后,所进行的具体细致的准备工作,准备是否充分,将直接影响实施审核能否顺利。由于在准备阶段是以资料预评、手册审核为中心内容,故也可称为“手册认可阶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查阅受审核方的质量体系文件, 看其能否满足审核所约定的文件要求, 从而确定所申请的审核有无条件进行, 同时借助审核文件, 可以了解受审核方的质理体系建立及动作情况, 便于制定更接近实际的审核计划。

2.5.3实施审核阶段

进入本阶段之后, 则转入面对面、面对事实的审核为主的阶段, 这将会更直观地掌握信息和了解情况, 以判断其质量体系的运行是否正常、有效。

2.5.4注册监督阶段

在实施审核之后, 还需进行一系列的后续工作,主要是对审核结论的审定、颁发证书、发表公报、对纠正措施的审核跟踪、证书的有效期间的审核监督及到期证书的申请延续。

3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建议

3.1领导重视是贯标的关键

水利勘察设计企业贯标是为了管理质量、产品质量实实在在的提高, 各级领导必须是质量体系运行的典范和最积极的实践者, 有关领导通过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体系策划、组织内审、主持管理评审、决定重大决策、改进策略等质量活动来推动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3.2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及规范应加强学习, 严格遵守

目前, 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对建设市场加强规范管理, 加大了对工程勘察、设计等行业的监管力度,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条文, 且强化执法乃至“严刑峻法”, 以提高违规成本。对此, 各水利勘察设计企业技术人员应深入学习理解贯彻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及相关规范、法规内容并严格遵守。企业各级领导应牢固树立水利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不仅仅要满足顾客(业主)的要求,还要满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要求的观念。

3.3提高水利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有大量的表格需要设计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处处留下痕迹”,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信息和工作资料具有公开性、实时性、完整性和流通性, 但手工处理信息方式容易出现差错、延误响应时间且难以降低成本,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3.4应强化对供方的控制管理

对供方严禁“以包代管”。应建立供方评价和重新评价准则,对供方队伍的整体素质及主要人员的工作经历、设备管理状况、分包队伍的业绩和声誉、人员的上岗资格均要做出具体要求。应建立供方档案,对供方的施工质量应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建立供方档案, 作为持续评价供方的依据。

4结语

实施ISO9001标准可帮助水利勘察设计企业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质量体系,是提高其质量管理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利于其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将ISO9001评审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事情来抓,及时发现并明确评审中出现的问题症结所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利于顺利通过ISO9001评审,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版.

第7篇:管理体系审核准则范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安全、环境与健康问题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世界上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安全、环境与健康方面的表现和形象,并期望以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推行其管理活动,以满足法律和自身方针的要求,实现企业的可持

续发展。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率先开展了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活动。

为消除和减轻石油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危害,保护员工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与国际接轨,并在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上创国际一流的业绩,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表述了建立、实施和保持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必需的要素。

本标准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保证自身和相关方(客户、承包商、合作者等)实现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目标而制定。本标准是支持而不是取代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现存的健全、可行和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体系。

本标准提出了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各直属企业及托管企业的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运行应以此为准则,结合自身特点实施。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IS0/CD14690《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和BP公司HSE的管理层指导手册,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苹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翟齐李俊荣李正钰卜淑君闫进贾如伟

辛平朱欣荣牟善军陈建设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定义……………………………………………………………………………………(1)

2.1要素………………………………………………………………………………(1)

2.2事故………………………………………………………………………………(1)

2.3危害…………………………………………………………………………………(1)

2.险…………………………………………………………………………………(1)

2.5风险评价……………………………………………………………………………(1)

2.6审核………………………………………………………………………………(1)

2.7评审………………………………………………………………………………(1)

2.8资源………………………………………………………………………………(1)

2.9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1)

2.10不符合……………………………………………………………………………(1)

2.11管理者代表………………………………………………………………………(2)

3HSE管理体系要素……………………………………………………………………(2)

3.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3)

3.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3)

3.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8)

3.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8)

3.5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9)

3.6运行和维修………………………………………………………………………(10)

3.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10)

3.8检查和监督………………………………………………………………………(12)

3.9事故处理和预防…………………………………………………………………(13)

3.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13)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HS0001.1--200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

Safety,environmentandhealthmanagementsystemOf

ChinaPetrochemicalCorp.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要素

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2.2事故

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事件。

2.3危害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2.险

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事件结果的严重性。

2.5风险评价

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对危害分析结果做出判断的过程。

2.6审核

判别管理活动和有关过程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并系统地验证企业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方针和战略目标的过程。

2.7评审

高层管理者对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及其

2.8资源

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所需的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技术和方法等。

2.9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

指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以下简称HSE)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而构成的整体。

2.10不符合

任何能够直接或间接造成伤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的事件;违背作业标准、规程、规章的行为;与管理体系要求产生的偏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1-02-08批准2001-03-01实施

2.11管理者代表

由公司或直属企业最高管理者任命,在公司或直属企业内代表最高管理者履行HSE管理职能的人员。

3HSE管理体系要素

HSE管理体系由十项要素构成:

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5.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

6.运行和维修

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8.检查和监督

9.事故处理和预防

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这十项要素之间紧密相关,相互渗透,以确保体系的系统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公司应建立遵守国家有关HSE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程序。

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应是现行有效的版本,应将其具体要求传达给公司全体员工和相关方。

企业是公司HSE管理体系实施的主体,经理(局长、厂长)是HSE的最高管理者,按照本标准要求,应设立管理者代表和HSE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组建HSK管理委员会及HSE管理部门,明确责任并落实HSE责任。在开展HSE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编制出简捷明确、通俗适用的HSE管理体系实施程序,重点制定HSE目标、HSE职责、HSE表现、HSE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认真开展各层次的HSE培训。该程序应及时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并正式投入运行,实行年度HSE业绩报告制度,通过审核、评审、实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

3.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3.1.1总则

公司在HSE管理上应有明确的承诺和形成文件的方针目标,高层管理者通过提供资源,通过考核和审核,不断改善公司的HSE业绩。

3.1.2领导承诺

公司高层管理者应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自上而下的承诺,并建立HSE保障体系。公司承诺应以实际行动表明对HSE的重视。

a)各级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HSE的第一责任人,对HSE应有形成文件的承诺,并确保承诺转变为人、财、物的支持。

b)直属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向公司、本企业员工和社会做出保证,本单位建立的HSE管理程序行之有效。

c)各级管理者应及时收集全体员工、承包商、供应商和其他有关人员的信息反馈,使其积极参与到HSE不断改进的过程中。

3.1.3方针目标

方针目标是公司在HSE管理方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实现良好的HSE业绩的保证。公司的HSE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HSE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的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国际一流的HSE业绩”。

公司的方针目标体现了以下原则,下属企业在制定本企业的HSE方针目标时应遵照执行:

a)公司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应满足HSE管理的各项要求;

b)与公司其他方针保持一致,并具有同等重要性;

c)能够得到各级组织的贯彻和实施;

d)公众易于获得;

e)符合或高于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f)当法律和法规没有相关规定时,可选用公司内部合适的企业标准;

g)尽可能有效地减少公司的业务活动对HSE带来的风险和危害;

h)通过定期审核和评审,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1.4责任

公司和直属企业应建立HSE管理体系,组织落实,实现安全、环境、健康一体化管理。

a)各级企业的管理者通过自身的HSE表率,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不断强化和奖励正确的HSE行为;

b)各级管理部门应为HSE管理的具体行动提供支持,应定期对HSE管理体系进行审核,编制年度HSE管理报告,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总结取得的进展并规划将采取的措施;

c)各级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建立明确的HSE目标、标准、职责和HSE业绩考核办法,并配置相应的资源;

d)直属企业最高管理者对HSE管理应从设计抓起,认真落实并考核设计部门高层管理者HSE责任。

3.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3.2.1总则

公司和直属企业应建立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广泛开展培训.以提高全体员工的HSE意识和专业技能。

建立培训记录,按要求不断完善培训计划,制定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

应有效地控制HSE管理文件,为实施HSE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3.2.2组织机构

公司设立HSE管理委员会。公司和直属企业应建立相应的HSE管理机构,并对其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

3.2.3职责

a)公司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HSE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及HSE管理部门的职责,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HSE管理委员会是公司HSE事务的决策机构,HSE管理部门负责HSE事务的组织与监督。

b)公司和直属企业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科研、设计、生产计划、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生产调度、公安消防、设备动力、质量管理、工程建设、供应、销售、财务、人事劳资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工会等相关职能部门的HSE职责,配置必要的资源。各职能部门应按规定编制HSE实施计划书。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贯彻执行公司HSE管理体系的规定和要求,做好与HSE相关的工作,确保HSE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c)公司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提出制定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层其他成员、职能部门、各级管理者直至车间(装置、基层队、站库)负责人、班(组)长、员工等各级人员HSE职责要求。

d)公司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员工应落实HSE职责。公司的每位员工都负有HSE责任,无论身处何地,都应把HSE事务做好。通过审查考核,不断提高公司的HSE业绩。,:

1)定期检查,确保各项职责全面落实。以此为依据,确定部门、个人业绩目标。部门、个人业绩的实现情况应记录存档并反馈。

2)公司及直属企业应建立HSE业绩考核程序,各级管理层在同级部门和下属单位意见反馈的基础上,对照本年度的HSE目标对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管理层其他成员的HSE业绩进行考核,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

3.2.4培训

公司对岗位人员应认真选拔,确认其称职程度,进行系统培训,并建立对其技能和能力进行评估的程序。

3.2.5资金

公司应优先安排用于HSE管理方面的资金,确保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2.6物力

公司和直属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为HSE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检测仪器、防护用品、应急医疗用品、通信器材和交通工具等。

3.2.7文件控制

3.2。7.1范围

——公司概况;

——组织机构与职责;

——HSE方针、目标;

——HSE风险评价记录;

——年度HSE工作计划与年度报告;

——HSE工作考核与奖惩实施办法和考核记录;

——作业实体的HSE实施程序;

——HSE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评审报告;

——应急预案;

——变更审批实施文件;

——政府法律、法规;

——与公司有关的标准、规范;

——培训考核记录;

——新装置开车前审核记录;

——装置停产检修、改造投产前检查记录;

——所有经过批准实施的作业许可证档案材料;

——检查监督报告;。

——关键装置监控要求与检查报告;

——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报告;

——对承包商、供应商的评估材料;

——各类报表等。

3.2.7.2控制

公司应控制HSE管理文件,以确保:

a)与公司的活动相适应;

b)定期评审,必要时进行修订,前经授权人批准;

c)需要时现行版本随时可得;

d)失效时能及时从颁发处和使用处收回。

3.2.7.3修订

建立文件修订制度,使公司员工、承包商、政府机构等随时获得文件的现行有效版本。

3.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3.3.1总则

风险评价是一个不问断的过程,是所有HSE要素的基础。直属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

3.3.2风险评价

主管领导应直接负责并制定风险评价管理程序,每隔一定时间或发生重大变更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程序见图2。

3.3.2.1明确评价对象、选择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和程序

评价对象确定后,直属企业应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程序,进行风险预评价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

3.3.2.2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a)直属企业应系统地确定生产经营活动、产品运输及售后服务中危害和影响的全过程。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的工作环境及操作条件。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来自: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缺陷;

——设备失效;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违反生产操作规程;

——违反安全规程;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HSE管理体系要求。

4)在敏感地区水域活动作业因物料泄漏导致重大污染的事故。

5)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理。

6)以往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

明确评价对象。选择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和程序

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选择相应的判别准则

评价危害和影响

记录重要危害和影响

建立详细目标和量化指标

确定和评价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报告

实施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

图2风险评价程序

b)公司应鼓励全员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c)进行评价和风险管理时,应考虑所评价项目的顺序。

3.3.2.3选择相应的判别准则

a)判别准则表述了与公司或设施有关的目标,对危害及其影响的判断可以依据该准则。判别准则来自法律、法规要求、合同规定、公司方针或标准等。

b)在新装置设计或运行期间,直属企业应确定相关活动的判别准则并评价是否符合标准。若达不到运行判别准则要求,则应强化风险削减措施。任何关于修订判别准则的提议或放宽准则要求的建议,都应得到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批准。

3.3.2.4评价危害和影响

a)在进行风险评价时,考虑对下列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1)人;

2)环境;

3)财产。

b)风险评价:

1)包括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影响;

2)强调人与物两方面因素导致的影响和风险;

3)考虑来自与风险区直接有关的人员的意见;

4)由具有资格的、有能力的人员来实施;

5)定期进行。

c)健康与安全的风险和影响评价应考虑到: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与撞击;

3)溺水、窒息与触电;

4)暴露于粉尘、化学品、物理因素和生物药剂的环境中;

5)人机工程因素;

6)有害物料的泄漏。

3.3.2.5记录重要危害和影响

a)直属企业应将已确定的HSE的显著危害和影响形成文件,说明削减措施。

b)直属企业应记录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服务的HSE方面的法规、要求和规定,以确保与这些要求和规定相符。

3.3.2.6建立详细目标和量化指标

a)直属企业应建立适当、具体的风险评价目标和量化指标。这些目标与量化指标应根据公司的方针目标、风险管理要求、生产及商业的需要而制定.并且是可验证的、现实的和可实现的。

b)作为风险评价的后续工作,直属企业应制定有关HSE关键性的管理活动和任务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在生产活动中应是具体可行的。公司还应定期评审这些指标的连续性和适用性。

3.3.2.7确定和评价风险控制措施

直属企业应采取措施来削减风险及其影响。风险削减措施应包括预防事故、控制事故、预防急慢性职业病、降低事故长期的和短期的影响等部分。

3.3.2.8风险评价报告

直属企业应定期根据风险评价情况编制出风险评价报告。

3.3.2.9实施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

a)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随后的工作要求有可行的管理和现场监督规定,并要求操作人员对其理解和掌握。

b)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投资和效益分析、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采取必要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3.3环境因素评价

直属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环境因素评价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企业在制定环境目标时,应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3.3.3.1环境因素的确定范围

a)生产工艺;

b)维修保养

c)检验、分析、检测设施;

d)原材料、半成品的采购;

e)设备更新;

f)产品运输、贮存、使用和服务等;

g)废弃物的处理、贮存、处置和利用。

3.3.3.2环境因素的变更

在下列情况发生变更时应及时更新确定和评价环境因素:

a)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更;

b)生产工艺发生变更;

c)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

3.3.3.3判定重要环境因素的依据

评价重要环境因素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

a)有关国家、地方及行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b)环境影响的范围;

c)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

d)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

e)社会和公众的关注程度和环境敏感点。

3.3.3.4环境目标、指标的制定

直属企业应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企业在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资金、运行和经营要求,同时要符合公司的HSE管理方针与目标。

3.3.3.5环境目标、指标的实施方案

直属企业应制定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包括有关职能部门在实施环境目标、指标时的职责,实现环境目标、指标的实施方法和时间表。

3.3.4隐患治理

3.3.4.1隐患评估

a)自评:直属企业应实事求是地按照推荐的评估方法对隐患进行评估,评估后的隐患应建立完整、齐全的档案资料,其内容包括:

1)评估报告;

2)评审意见;

3)技术结论;

4)隐患治理方案;

5)整改进度和责任人;

6)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b)复查:直属企业HSE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评结果进行复查,在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后,编制出年度隐患项目治理计划表并列入年度综合计划。其中重大隐患治理项目需经HSE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报公司的HSE管理部门审查并组织实施。

c)公司的HSE管理部门对上报的隐患治理计划进行初步审查,根据隐患治理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对隐患治理计划进行评估,编制出评估报告,提出评估结论。

3.3.4.2隐患治理

直属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事故隐患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亲自组织隐患治理工作。

3,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3.4.l总则

承包商和供应商及相关方对公司的HSE业绩十分重要,应评估他们的HSE表现,对供应商的产品和售后服务应进行验证,确保其符合公司的HSE管理规定和要求。

3.4.2承包商管理

3.4.2.1资格预审(预认证)

a)制定预认证计划;

b)建立公司认可的承包商名册;

c)保存所有的承包商的资料和文件;

d)检查承包商预认证表格,确认其是否满足公司的HSE验收指标。

3.4.2.2选择承包商

a)检查承包商是否按业主的要求进行HSE培训,验证其员工是否具备从事岗位工作的技能;

b)检查承包商是否具有与业主相符合的HSE管理准则及标准;

c)检查所有的合同是否满足上级有关部门及公司的HSE要求;

d)参加预投标会议和合同签定前的会议;

e)签定合同。

3.4.2.3开工前的准备

a)向承包商介绍与工艺装置(生产过程)有关的概况和危害,并进行人厂前的HSE培训教育;

b)开工前开HSE会议;

c)参加审查开工前有关HSE活动的计划;

d)依据公司的HSE管理要求及标准监督承包商的HSE管理;

e)参加开工前工作会议和审查承包商作业计划。

3.4.2.4作业过程监督

a)审查、记录承包商HSE表现,并将意见反馈给承包商;

b)协调承包商之间的工作;

c)协助承包商进行事故调查或事件调查;

d)保存所有承包商员工的伤病记录;

e)作业全过程检查承包商HSE计划的执行情况;

f)检查承包商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及执行情况:

3.4.2.5承包商HSE表现评价

a)审查、记录承包商HSE表现并将意见反馈给承包商;

b)督促和鼓励承包商制定自己的HSE改进计划;

c)组织对承包商的HSE体系的审核。

3.4.3供应商管理

a)对为公司和直属企业提品和售后服务的供应商,应制定资格预审、选用和续用标准。

b)要经常识别、管理与采购有关的危害和风险。

3.5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

3.5。1,总则

新建、改建、扩建装置(设施)时,应按照“三同时”即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石油、石化行业标准进行设计、采购、安装和试车,确保装置(设施)在运行寿命期间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3.5.2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

响评价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正式进入可行性研究的批复。

3.5.3资质和审核

所有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与控制管理机制及程序应形成文件。项目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由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劳动安全卫生与环境管理人员应参与项目的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初步设计的安全卫生环保篇应由HSE相关部门会签批复。设计施工图纸应由HSE相关部门审查批准签章,设计人员要具备相应资质。

3.5.4装置(设施)采购与安装

装置(设施)建设中的采购和安装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有关要求,建立文件并保存。

3.5.5阶段风险评估

从装置(设施)设计到试运行的各个阶段,都应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及对环境的影响。

3.5.6试运行

应制定新建、改建或扩建装置(设施)的试运行审查程序,并形成文件。审查内容包括验证装置(设施)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HSE防范措施是否到位;员工培训是否已完毕;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等,审查过后应形成记录文件。

3.5.7实际偏差

建设(施工)与设计标准发生的偏差必须得到国家主管部门、公司的审核和认可,并建立文件予以保存。

3.6运行和维修

3.6.1,总则

公司应建立运行和维修管理程序,以确保HSE方针、目标的实现。

3.6.2基本要求

a)对所有新安装和改造的设备,应进行开车前、开车后审查,审查情况应记录存档,确认建设(建造)与设计相符,所需的验证试验全部完成并被接受,所有建议(偏差)已有结论并得到指定技术管理部门的批准。

b)满足或优于适用的法规要求。运用明确的操作、维修检验或腐蚀控制体系,保持运行正常和机械完好。

c)设置关键运行参数并定期监测。为保持装置在这些参数范围内运行,员工应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d)编制明确的开车、操作、维修和停车规程,并指定专门的审查批准人员。

e)停车维修和改造的设备再次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和试验,并应记录检查结论和实验结果。

f)制定保护系统试验和维修计划,包括临时解除的管理办法,以保持可靠性和可用性。

g)评估、控制因在运行装置上或其附近同时施工、作业所带来的风险。

h)公司应建立关键生产装置监控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i)对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控制程序,以确保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和活动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运行。

程序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不偏离HSE方针和已制定的环境目标、指标;

——重要环境因素的管理程序应涉及到企业内部与该环境因素有关的任何部门;

——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并与现行的规章和作业实体HSE实施程序相结合;

——程序要文件化。

j)对于使用达到报废期的设备或装置,应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废弃、修补或恢复再用的计划。

k)要有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更换或改造的设备保持完好运行。

3.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3.7.1,总则

变更管理失控往往会引发事故,应实施严格的变更管理。一旦发生事故时,为确保人身、财产安全,不破坏环境,不损害公司的声誉,应实施应急管理。

变更管理是指对人员、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

应急管理是指对生产、储运和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细致地分析和调查研究,识别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制定可靠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3.7.2变更管理

3.7.2.1变更类型

a)工艺、技术变更:如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原料及介质变更,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等重大变更,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操作规程的变更等。

b)机械设备及设施变更:及设施变更:如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和配件,设备材料代用用变更,临时性的电气设备变更等。

c)管理变更:如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变更,人员和机构的变更,HSE管理体系的变更等。

3.7.2.2变更申请

变更的申请按统一的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3.7.2.3变更审批

《变更申请表》填好后,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由其组织有关人员按变更原因和实际生产的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变更。任何变更都需按管理权限报主管领导审批。

3.7.2.4变更实施.

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并形成文件。不经过审查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的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3.7.2.5变更验收

变更实施结束后,应由变更主管部门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文件,并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3.7.3应急管理

a)应急管理应实行分级管理,各级组织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应急顶案,

b)应急预案的制定:

1)每一个重大危险设施或装置、要害部位和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场所部应有相应的现场应急预案;

2)应急预案应由企业生产协调部门组织安全、环保、技术、公安、消防、工业卫生、医疗、设备、物资等相关部门制定;

3)应急预案应考虑各种特殊情况下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设施(设备、用品)以保证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4)在制定过程中,应听取来自基层自勺意见。

c)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2)参与事故处置的部门和人员;

3)紧急服务信息,如报警和内外部联络方式等;

4)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工艺处理措施;

5)应急救援及控制措施,包括抢险和救护等;

6)有害物料的潜在危险及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7)人员的撤离及危险区隔离计划;

8)应急培训计划和演练要求等?

d)直属企业及生产厂应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并做如下准备:

1)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

2)工艺流程图,包括消防系统等;

3)应急照明;

4)应急通信系统;

5)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应急预案、需要报告的上级机构一览表、企业有关人员联络的方式、必要的技术和气象资料等;、

6)应急所使用的设备、物资及互救信息等。

e)应急预案的审批和检查。

应急预案制定后,应经HSE管理委员会讨论批准,并报上级应急指挥中心备案。

l)应急预案一经批准,应急管理部门应确保每一个职工和外部应急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熟悉和了解。

2)应急管理部门应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的检查,其内容有:在事故期间通信系统是否能正常运行,各种救护设施(用品)是否齐备、有效,撤离步骤是否适宜,事故处置人员能否及时到位等。

f)应急预案的演练、评估与修订:

1)应急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2)应急管理部门应在演练后,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应急预案应及时通知到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3.8检查和监督

3.8。1,总则

公司和直属企业应定期对已建立的HSE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定期检查和监督制度,形成文件,以保证方针目标的实现和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8.2检查和监督依据

a)国家和公司的通知;

b)公司的文件规定。

3.8.3检查的分类和频次

3.8.3.1检查的分类

a)国家、公司安排及要求进行的指令性检查;

b)常规检查。

常规检查分为日常、定期、专业、不定期四种方式。

3.8.3.2检查的频次

a)国家和公司的指令性检查,应按要求立即进行;

b)公司对直属企业组织的检查,直属企业、生产厂、车间(基层队)的检查按公司的规定进行。

3.8.4不符合纠正

a)当发现不符合时,应按规定进行调查,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b)对不符合情况可以通过检查监督、与员工(承包商及相关方)的交流或事故调查来确定。

c)不符合情况发生后,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通知责任单位和相关方;

2)确定导致不符合的原因及可能的结果;

3)制定整改计划和改进方案;

4)根据不符合情况,制定并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预防活动的有效性;

5)修改程序以预防不符合情况的再次发生,并通知有关人员,实施修改后的工作程序;

6)对于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严重违章部门和有关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d)对检查出的重大隐患和问题,公司和直属企业实施《整改通知书》管理。《整改通知书》的内容有:项目、整改要求、责任人和整改期限。整改结果要在规定时间内反馈到《整改通知书》签发单位。

3.9事故处理和预防

3.9.1总则

公司应建立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所制定的管理程序应保证能及时地调查、确认事故(未遂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根据事故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9.2事故报告、调查、处理

事故的分类,事故的等级和损失计算,事故的报告、调查、责任划分、处理等程序应按国家和公司的有关规定执行。

a)事故发生后,按事故等级和分类逐级上报,环境污染事故按国家有关规定上报。

b)对发生的任何事故都应进行调查、分析,查明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听取相关方的意见,确保调查结果准确无误。事故结案时,应将事故调查处理的过程及结论报上级部门。

c)事故处理应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3.9.3事故预防

3.9.3.1制定事故预防措施

根据事故调查所分析的事故原因和责任,应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a)工程技术措施:对设备、设施、工艺、操作等从HSE管理的角度考虑设计、检查和保养等措施,减少和消除不安全因素。

b)教育措施: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的安全教育.提高员工预防事故的意识和技能,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

c)管理措施:进一步贯彻实施有关法令、标准、规范,制定或修订、完善操作规程。

3.9.3.2事故信息传递

事故发生后,应采取各种方式迅速传递事故信息,重大事故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阐明事故原因,吸取教训,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3.10.1总则

公司应按适当的时间间隔对HSE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10.2审核

3.10.2.1审核的内容

a)HSE管理体系的要素和活动是否与计划安排相一致.是否被有效实施;

b)在履行HSE方针、实现HSE目标和HSE量化指标过程中,HSE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c)HSE管理体系与有关法规的符合性。

3.10.2.2审核的程序

a)进行审核前的准备;

b)建立审核准则;

c)明确审核重点;

d)确定审核组织和参加审核人员的要求;

e)制定审核方法和步骤;

f)审核记录的管理;

g)审核结果的通报;

h)不符合情况及纠正措施。

3.10.2.3审核的实施

公司HSE管理体系的审核分为:

a)内部审核由直属企业自主组织进行;

b)第三方审核直属企业作为受审方,由取得相应资格的单位进行HSE体系审核。

直属企业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内部审核,每三年进行一次第三方审核,必要时可适当增加审核次数。

3.10.3评审

3.10.3.1评审的内容

评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HSE承诺的实现程度;

b)HSE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际活动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c)方针和目标及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有无改进的必要;

d)针对事故、重复事故和其他单位事故的分析,来改进HSE管理体系;

e)对HSE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高层管理者是否大力支持和提供;

f)关键过程或装置的风险控制情况;版权所有

g)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3.10.3.2评审程序

HSE评审的程序主要有:

a)评审的准备,如制定评审计划、收集有关文件资料等;

b)评审的实施,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召开评审会议和现场评审两种方式;

c)编制评审报告,其内容主要有评审概况(日期、单位和评审人员等)、评审内容、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评审结论、评审后的工作打算和要求等;

d)评审报告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印发给有关单位和人员。

第8篇:管理体系审核准则范文

1 新版IS0 9001标准DIS稿主要内容及变化点解析

(1)新版IS0 9001标准的修订过程和计划安排

新标准修订计划安排见表1。

(2)本次标准修订的设计规范

1)修订的战略意图和目的

1)反映自2000版IS0 9001标准以来QMS在实践和技术方面的变化,并为未来或更长一段时间提供一组稳定的核心要求;

2)反映组织运行过程中日益加剧的复杂动态的市场环境变化;

3)方便组织有效运用及利用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的合格评定;

4)确保能充分地对满足要求的组织传递足够的信任。

2 修订过程的主要要求

①满足上述战略意图和目的;

②应用《ISO导则83》提出的“管理体系标准通用框架及高层条款结构”:规范标准的结构和内容,以提高与其他ISO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

③保持标准的通用性:适用于所有行业的各种规模和类型的组织:并能适应尽可能广泛的组织范围和不同成熟度的质量管理体系:

④使用简洁的语言和文本,以便于理解和提高对要求解读的一致性。

(3)新版IS0 9001标准DIS稿的“术语与定义”

1) “术语与定义”的数量与类别

标准中的定义共69个,其中通用术语22个,QMS专用术语47个。

2)通用术语与定义

a)全部引自“ISO导则83”;

b)其中包括:组织、利益相关方、要求、管理体系、最高管理者、有效性、方针、目标、风险、能力、文件化信息、过程、绩效、外包、监视、测量、审核、符合、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持续改进。

3) QMS专用术语

其中包括!参与、组织的环境、作用、顾客、供方、改进、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系统)、基础设施、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方针、战略、客观对象、质量、法律要求、法规要求、缺陷、可追溯性、创新、合同、设计和开发、质量目标、输出、产品、服务、数据、信息、客观证据、信息系统、知识、验证、确认、反馈、顾客满意、抱怨、审核方案、审核准则、客观/审核证据、审核发现、让步、放行、特性、绩效指标、确定、评审、测量设备。

4)有新意或变化较大的专用术语

①输出、产品、服务

a) “输出(output):过程的结果”替代原“产品(product):过程的结果”。

b) “产品(product)”和“服务(ser-vice)”均定义为过程的两种不同条件下的结果。

c) “产品”只保留三种示例: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

d) “服务”与“产品”完全分离,彼此独立,互不隶属。

2)组织的环境

特指商业环境(business environment),具体指能影响组织的产品、服务、投资和感兴趣的各种领域预定目标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的集合。

(4)新版IS0 9001 DIS稿的条款结构及条款结构的总体变化

1)新版IS0 9001 DIS稿的条款结构见表2。

2)新版标准条款结构的总体变化

1 以“ISO导则83”的通用框架作为新标准的基础条款,保留了通用框架的所有条款(一级七个、二级20个、三级三个),并以此作为新标准的基础。

2 大部分2008版IS0 9001标准的特有条款均保留下来(特别是原“7产品实现”的绝大多数二、三级条款),但部分条款按通用框架重新排列,移动了位置,修改了名称。典型示例包括:

a)原“42文件要求”移至“7支持”中,将“文件”视为一种类似资源的“支持过程”:

b)原“56管理评审”从“5管理职责”移至“9绩效评价”,作为最高层绩效评价工具;

c)原“76监视测量设备的控制”从“7产品实现”移至“7.1资源”中,并改称“监视和测量资源”:

d)原“83不合格品的控制”从“8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移至“8运行”中,并更名为“不合格的过程输出、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3 2008版9001标准的原有条款有合有分,层次有升有降,

a)条款合并的示例

原“423文件控制”和“424记录控制”合并为“753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原“7.3.4/5/6设计和开发的评审/验证/确认”合并为“834设计和开发的控制”:

原“7.5.1/2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确认”合并为“85 1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原“8.2.3/4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合并为“9.1.1监视分析评价的总则”。

b)条款细分的示例

原“622能力、培训与意识”细分为“7.2能力”、“7.3意识”和“7.1.6组织的知识”三个条款:

原“7.5.5产品防护”细分为“8.5.4防护”、“8.5.5交付后的活动”和“8.6产品和服务放行”三个条款。

c)条款层次上升的示例

“质量目标”由原“5.4.1”升至“6.2”:

“内部审核”由原“8.2.2”升至“9.2”。

d)条款层次下降的示例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由原“5.2”降为“5.1.2”:

“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由原“6.3/4”降为“7.1.3/4”:

“监视测量设备的控制”由原“7.6”降为“7.1.5”。

④新旧版9001标准的条款数量对比见表3。

(5)新版IS0 9001标准DIS稿内容及要求的几个显著变化

新版IS0 9001标准DIS稿提出了一些新术语、新条款、新概念和新要求,使得新版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出现了如下几个显著的变化,

1) “4组织的环境”成为组织建立QMS的重要输入和基础

①将一般意义的“4.1总要求”变为具有新意的“4组织的环境”:

②新增两个重要的新条款“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和“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③“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要求。组织应确定能够影响组织的战略方向及实现QMS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问题,并监视评审与内外问题相关的信息:

④“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要求,组织应确定与QMS有关的相关方及他们的要求并监视评审与此相关的信息:

⑤“4.1”与“4.2”的要求与“组织的产品和服务”是确定QMS范围的三个依据。

2)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将QMS建成抵御风险及充分利用机遇的预防工具 ①新增“6.1应对风险和机会的措施”和“6.3变更的策划”两个条款!

a) “6.1”及“6.3”的作用在于主动应对潜在的“风险、机会和变更”;

b)其功能是将其作为组织的总体预防措施;

②用广义的“预防工具”概念取代原来特定的“预防措施”条款

a)“4.1、6.1、6.3”三个新条款远远覆盖原“预防措施”条款的内涵;

b1“10.2不符合和纠正措施”也部分覆盖原“预防措施”的要求(确定是否存在类似的不符合或潜在不符合并采取必要措施)。

3)用“产品和服务”取代“产品”,更便于服务业组织应用此标准

①“服务”从原“产品”术语中分离,成为与“产品”并列,互不隶属的术语:

2 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8运行” (原“7产品实现”)的二级条款名称和内容中。代表“运行”不同阶段(确定要求、设计开发、外部提供控制、组织提供控制、放行、不合格控制)的六个二级条款均以“产品和服务”相称。

4)用“84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控制”取代“74采购(控制)”

1 适应全球经贸一体化、过程及服务外包、互联互通等发展趋势;

2 用广义的所有形式的“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取代狭义的“产品采购控制”。

5)更加强调过程方法的应用

1 用“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取代“4质量管理体系”。 “过程”进入标题,其地位提升。

2 “过程方法”的具体要求,由原六条增至九条,新增要求为:

a)确定每个过程所需的输入和预期的输出”;

b)分配这些过程的职责和权限”;

c)策划并实施与6.1条款要求相关的应对风险和机会的过程”。

6)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作用及承诺更加明确具体

1 领导作用及承诺多达11项(原为五项);

2 将“顾客满意”直接作为领导作用及承诺的具体内容;

3 淡化了管理者代表的硬性要求,展示了管理的灵活性。

7)首次提出“组织的知识”也是确保及提升质量的一种资源

1 新增“7.1.6组织的知识”三级条款:

②突出科技创新的作用,对于高端制造业及服务业尤其重要。

8)用“文件化信息”取代原有的“文件”和“记录”

①适应信息化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②更强调体系文件适应组织的规模、行业特点及产品、过程的复杂程度。

a)没有强制性的管理手册及六个程序文件的要求:

b)组织应根据对确信过程产生预期输出的必要程度保持“文件化信息”。24个条款有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证据的要求。

9)取消了可以删除某些标准条款的规定

(6)新标准DIS稿的几个无变化或无大变化的地方

1)标准的标题、使用目的和范围、应用领域没有变化:

2)质量管理的过程模式和PDCA循环没有变化,且更加强化明了;

3)质量管理基本原则没有本质变化(如附录B:质量管理原则):

1 QMP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 QMP2-领导作用;

③QMP3-全员参与;

4 QMP4-过程方法:

5 QMP5-持续改进:

6 QMP6-基于证据的决策方法;

7 QMP7-对供方等第三方的关系管理。

4)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标准主线没有改变

1 起点为“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相关方重点为顾客,包括直接顾客和最终顾客);

②中间有“5.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8.2.1顾客沟通”、“8.5.3顾客或外部相关方的财产”等:

3 终点为“9.1.2顾客满意”。

5)与CD稿相比,DIS稿仍保留大量适合于制造业的原有内容和文字表述

①“8运行”(即原“7产品实现”)在“通用框架”(8.1)外补充了“8.2~8.7”六个特有的二级条款,在兼顾服务业的同时,仍保留了大量适合于制造业的内容和文字表述:

②“7.1.5监视和测量资源”仍保留了对监测设备进行检定、校准等细化要求;

第9篇:管理体系审核准则范文

关键字: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决算, 预算定额

中图分类号:D92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建筑工程预决算是控制或决定工程项目投资的重要手段及措施, 不仅是考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进行招标的标准,而且还是审计单位监督经济活动,掌握投资状况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这就要求工程预决算必须具有高度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权威性。为了适应当前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提高预决算编制质量,统一预决算的编制办法与标准,科学确定以及有效控制工程投资,减少工程造价失控现象,建立起一个高效可靠的建筑市场的工程造价管理规章制度中显得日益紧迫。

一.建筑工程预决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预算定额不完善。很多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许多借用定额问题,比如在进行房屋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工程项目部更应结合项目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一套趋于完整的、合理的定额体系,在这类定额的借用时,由于没有考虑到施工技术水平、建筑类型以及地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预算编制的不完善。

2、人为因素会对工程预算编制的影响比较大。在工程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建筑企业对临时房屋建筑工程的投资大多是有一个固定的公式进行计算,但是,这个计算公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工程。尤其是在建筑工程当中,因为施工新的机械与技术的应用以及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同样的一个工程,可能使用的施工人员比以前减少很多,假如没能考虑到这些可变的因素对施工工程的影响,最终会出现工程预算失真等问题,以至于出现工程投资失控的现象。

(二)建筑工程决算中存在的问题

1、虚增工程量。虚增工程量是有的建筑公司为了增加建筑成本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但是有一些情况,这种虚增工程量确实不是建筑企业人为因素而造成的。

2、高套定额。建筑公司在进行工程决算的过程中,高套定额的问题总是屡禁不止,高套定额指的是在进行项目工程决算的时候采用低标准施工,但是却套用了高标准的定额,从而导致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施工过程中造价控制的问题

1、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准则。在目前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下,许多工程都不能较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施工。还有的项目部无视项目成本管理直接把责任推给了成本管理主管,这就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打击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技术的提高和开发,更不利于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以及控制。

2、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施工企业项目大多都有这种问题,项目部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商讨与交流。换句话说就是,计划部门只需按工程进度编制合理计划,而不用管质量是否达标;工程技术部门只负责施工技术与质量的监督;物资部门只用负责材料的采购以及进场验收工作。从表面上看好像各部门分工明确,但实际上技术部门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采取不经济的施工方案,必然会导致成本大大增加;如果物资部门采购价高质好的材料,即便一点都没有浪费材料,但成本依然降不下来。

二、建筑工程预结算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应建立科学的工程预算管理体系。工程预算的管理与编制关系到行政机关、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公司及其建设银行等相关部门。因此做好工程管理和预算编制工作,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由各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科学、高效的体系。

1、行政机关应落实关于加强工程建设概预算的引导工作,做好定额和预算、设备及材料价格以及取费标准的管理研究工作,完善相关经济制度,力取对工程造价实现现场动态管理,对报批的预算仔细审核,对已批复的工程投资要采取跟踪监控。

2.设计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经济制度编制概预算,反映工程实际造价;编制人员最好深入调查研究,以总结经验和教训,积累技术以及经济资料;与此同时,应熟悉掌握相关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方法以及费用标准、相关法规,及时掌握和应用相关经济消息,不断提高概预算编制的质量。

3.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应该以批准的初步计划预算为基础确定招标价格,并且及时对工程造价全过程实施管理及控制。除此之外,还要聘请专职人员管理预算工作,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4.施工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报价,并按照设计和合同高质量的组织施工,争取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高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增强信息的收集、交流以及分析能力等。

(二)加强工程量的审核的力度。

工程量是否正确是关系到预决算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工程量审核应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审核施工项目设计是否合理。就要了解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及其施工方法,搞好计算工程项目划分工作是做好预决算的根本。所以,审核预决算最重要的是审核工程项目划分是否出现少设或多设项目,是否合理,划分项目方法就必须要注意与定额项目相一致,。

2.审核工程量的计算方法能否与定额达到一致.在定额的执行当中各部分的工程量必须要有计算法则,且必须按照执行,决不可弄虚作假。

3.套用定额单位是否审核工程量的计取单位与达到一致。在套用定额时一定要小心否保与计取单位是保持一致,这种错误会在不经意间给项目费用带来巨大影响。

4核准工程量,审核签证凭据。审核时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审核其有效性及合理性,不能见签证即给予计量,防范并杜绝不实际、不合理的支出。设计修改通知及其现场签证书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核实,做到合理计算、实事求是。

(三)规范工程中计取费率问题。计取费率问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国家对此分类不完全一致,一些按照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计取费率的地区,要求审核人员必须保证掌握施工单位的真实情况,依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规定和文件严格执行,了解固定资产、技术人员、企业总人数及工人与管理人员之间的比例。

(四)关于材料价差问题。因为建筑产品的复杂性、多样性、庞大性,导致建筑材料价格具有多样性,并且有时随季节变化的明显,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多订阅一些有关于建筑性杂志、报纸、指导等有关资料、建筑材料价格信息,及时掌握建筑材料的些、新动态、新变化新趋势外,还要经常实地考察,到建筑市场了解建筑材料的价格,进而做到审核决算中对材料价格心中有数。

(五)重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案优化

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合理制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对建筑工程预决算起到重要作用。

(1)要正确把握投资决策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多个方案进行经济与技术的充分比较,并且尽量简化工艺流程、节约建设资金,并且要从全局、全方位出发全面考虑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工程投资在实现项目要求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空间,从而真正发挥投资预算的控制作用。

(2)竣工阶段造价管理优化

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方案优化也是整个造价管理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阶段首先应确定工程实际造价,确定过程中应科学合理的审核竣工结算以及竣工决算以为工程资金的合理利用提供保证,与此同时,必须进行工程竣工后的相关工作,利用统计对比、预测以及因素分析法等方式进行合理评估,最终实现对工程最后阶段造价管理进行优化。

三、结束语

对建筑工程进行预决算,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工程造价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作为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一个审核部门,应该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全审或抽审,也可以审核一些造价高的项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且要与项目负责人员积极配合,能做到支付给施工单位的建设资金支付合理,不浪费、不流失。总而言之,工程造价预决算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问题,若想减少工程成本,使利润最大化,就要注重做好工程造价方案优化,建立完善的相关的预决算制度。

参考文献:

【1】陈让农.建筑工程预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