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实施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

第1篇: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

[关键词] 资源节约;循环经济;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7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85-04

[基金项目] 山东省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对策研究”(批准号:20062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 昕,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山东 青岛 266510)

郭 霞,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迟爱敏,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山东 泰安 271019)

泰安市是山东省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矿产、土地等资源都是相对丰富的,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浪费严重和开发不足现象。与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相比,泰安市还有很大差距,也存在着巨大潜力。因此,泰安市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以推进“五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一、推进机制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和服务高效的机制

(一)推进机制创新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政府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使用、新能源开发等应给予指导、扶持。一方面,出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奖励措施,以形成必要的激励;另一方面,对浪费及不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的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用税收、准入等经济和制度杠杆进行调控,促成工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自身还应当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完善监督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决策,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同时运用各种市场调节手段,如财税、金融、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建立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树立废弃物也是资源的观念,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思路,不断探索企业和区域循环再利用新的流程模式,实现资源的梯次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完善社会、资源消耗企事业单位两级回收利用渠道,努力实现统一分类管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合理销毁处置,提高再生利用水平,降低最终处置数量。重点推进废钢铁、有色金属、家电及电子产品等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信息网络体系、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和培育技术含量高、专业化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企业。

泰安市已经成立了泰安拆车有限公司,负责整个泰安市的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工作,每年回收拆解废旧车辆约2000余辆,钢铁、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可达90%以上。2006年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处,同时配套建设填埋场一处,项目建成后,泰安将实现生活垃圾60%焚烧发电。可见,形成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泰安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格局尚未根本改变。1991-2003年的泰安GDP增长中,外延式增长贡献率为70.9%,内涵式增长贡献率仅为29.1%。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为土地、环境难以承载,而且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约束。因此,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关键环节。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制约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应抓紧制定有利于加强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资源回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立法的前提下,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根据实际制订本市节约用电、集中供热等管理办法,及规范家用电器、待机能耗等标准,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2.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应对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再生利用及生产再生资源类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低息贴息贷款或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以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真正有利可图。二是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税,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进一步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及废弃物收费标准等,利用经济手段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在企业、工业园区和社会等三个层次上推进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坚持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并规范经济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选择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合理利用的企业进行资源节约型企业示范;选择开发区和新建工业区进行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在工业园区重点推进产业链生态化,以园区、企业、产品的绿色环保为突破,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和污染,建设环保型、生态型工业园区;选择新建社区进行绿色社区示范。通过示范区的运作,探索工业园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努力建立以企业为“点”,以行业为“线”,以城市和区域为“面”的全方位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体系,实现泰安市建设经济强市和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环境模范城市的目标,并做好争创省级循环经济型城市工作。

二、发挥示范效应,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公共服务与消费体系

(一)树立节约型消费理念,提高民众资源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必须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使科学消费观深入各家庭之中,树立勤俭节约、科学健康的消费习惯,让节约成为每个公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加强节约资源知识的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协助执法部门对各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模式给予严厉打击。

(二)制定资源节约标准,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节约资源的标准,调节和规范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限制和革除不合理消费,倡导节约型消费,这是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关键。包括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这些都将成为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重要保障。

(三)重视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园林绿地、垃圾处理、市政公用产业、节水利用等,政府应利用市场机制,放开其投资领域,运用多种方式吸引企业、外商或者个人等投资主体参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利用地下空间来解决。把城市交通、商业街等一切可以转入地下的设施尽可能建于地下,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交通的能耗量。建立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水,如充分利用雨水、开发污水再生利用等,实现水的循环利用,调节和缓解城市供水难题,建设节水型城市。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节约资源,实现低代价、高增长的有效方式。泰安市是以旅游业和资源性产业为主的城市,目前资源型、粗加工型工业比重较高,煤炭、冶金、电力、酿造、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资源消耗传统工业所占比重在60%以上,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资源消耗存在粗放、浪费现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得本市的资源短缺现象有可能更加严重,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1.建立生态农业系统,保护和合理使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搞好农作物秸秆和农林牧副渔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起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目前泰山区已经建成了全国首家中、上、高秸秆发酵沼气集中供气站,使得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4%以上,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能源和有机肥,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有机食品优势产业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把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做大做强,增强我市农业生产能力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品种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要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水耗、无污染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重点发展汽车、输变电设备、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特钢、能源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和研发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煤炭、电力、冶金、建材、机械、化工、纺织、酿造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节能降耗水平。围绕拉长产业链,大力开发节能环保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可回收、易再生,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劣势企业,积极引导和扶持新能源产业,降低煤炭的使用比例,扩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走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加速发展新兴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振兴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行业结构优化;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较大的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节能环保、低资源消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支持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挥比较优势,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业。要大力延伸城市服务体系,建立开放、流动、有序的城乡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促进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

泰安市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对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予以充分重视。要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的旅游模式,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餐饮、住宿、土特产品、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以旅游文化为核心的产业文化;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应用必要的经济、技术、法律手段,努力减缓自然资源的损耗速度,创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旅游活动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以旅游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资源节约。

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科技支撑体系

当前,要加强以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为重点的企业自主创新建设,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回收再生利用作为企业开发创新的重要内容。健全内部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管理、项目招标、对外合作、绩效奖励等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重点开发应用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配套链接、能量梯次利用、废弃物零排放、有毒原料替代、可再生能源等技术。要把节能、环保作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的重要评估内容,限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项目,鼓励支持低耗环保型项目建设。

目前,泰安市已经确立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十大类重点推广技术,并且确立了相应的试点单位。市里将筹集专项资金支持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以及奖励事项。当前要围绕节约和替代技术、节能利用技术、节水开发利用技术、节材推广技术、节地推广技术、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循环生产示范技术、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评价技术等十大技术及当前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开发力度,搞好重大项目建设。

要围绕这十大类重点技术及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开发力度,搞好重大项目建设。第一,要把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中之重,按照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制度。第二,通过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促进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余热再利用、秸秆发电(汽化)等高效节能装备工业的发展。第三,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给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2006年9月泰安市开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高校和企业科技成果、技术难题、技术供求信息等,为企业搭建了一座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桥梁,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让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服务。第四,加大技术推广及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十大类重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对相关企业在研究经费、税收、信贷及补贴政策上给予优惠,对在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第五,建立强制性节约资源的技术政策,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第六,选择重点行业和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制定有效的资源节约实施办法和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

(一)推行节能政府采购制度。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能耗开支高于城镇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大约10倍左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行节能政府采购。政府、学校等公共财政预算部门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在公共场所、道路、灯光工程等推广采用节能产品和应用节能技术。逐步提高采购可循环使用产品、再生产品、绿色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系统,及时回收报废的办公用品等。

(二)加大财政支出政策力度,支持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对具有一定预期效益的清洁生产项目、技术等采取由财政资金专项拨款或贴息、无息贷款等形式予以资助;加大财政对政府节约能源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对在节能方面表现突出的机构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加大支持循环经济政策与技术研究的科研费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能源技术推广项目、污染防治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等。还应当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防止挪用和浪费。

(三)调整、完善价格政策,运用价格机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目前可以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天然气价格以及水价、电价、热价等价格改革,调整价格结构,完善价格体系,建立能够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的价格形成机制。

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在农村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力度。

建立合理的用电价格体系,对用电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促进节约用电和合理用电。

推进供热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

扩大市场化方式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可运用差别价费政策,加强地价宏观调控。利用收费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新增用地;改革土地供应方式,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体系,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四)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低能耗、低污染、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把信贷资金优先投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行业和企业。通过差别利率来体现扶优限劣,以低利率贷款政策支持低能耗、低污染企业、先进技术研发推广等项目;以高利率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重复建设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开发适合节约型产业发展的信贷业务品种;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节约型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受益面。

(五)征收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建立能源资源开采和生态补偿机制。据报道,山西省政府于近日通过并公布了《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从4月1日起,在山西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原煤开采的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基金将主要用于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支持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相关社会问题。如果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基金政策还可以向其他能源和资源推广,对资源型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都会提供良好的借鉴。泰安市也属于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也都较为丰富,也存在资源开采效率低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可能枯竭等问题,因此,也可以借鉴山西省的经验,设立专项的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来解决上述问题。

六、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目标责任制

(一)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将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对地方和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政绩考核体系

把万元 GDP能耗、万元 GDP电耗、万元GDP取水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增加值取水量等5项指标逐级分解到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成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在考核发展指标的同时考核资源节约指标,加强对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继续完善资源节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财务、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党政机关办公经费预算的审核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对铺张行为要在审批环节上坚决予以制止。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用法律约束限制资源浪费行为。对领导干部实行重大决策负责制度,建立重大决策档案制,使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的资源浪费。对决策中存在的严重失误、失职行为,必须追究其领导责任。

参考文献:

[1]官灵芳.构建节约型社会中的制度缺陷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2]杜建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的思考[J].求索,2006,(4).

[3]周世祥,蓝娟.关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思考[J].消费经济,2006,(2).

[4]钱七虎.建设节约型城市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J].城乡建设,2006,(8).

第2篇: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

关键词: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二、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三、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因此,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空间艺术形态的表达,还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去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第10页

[2]潘绍棠,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J],雕塑,1997.8

[3]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第3篇: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

关键词 夏洛蒂・ 勃朗特 《简爱》 性别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I561.07 文献标识码:A

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性小说《简爱》以英国维多利亚初期的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平凡的孤女为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与主流社会规范顽强抗争,最后实现自己理想的故事。本文试图在历史的语境中,论证女主人公简爱模糊的性别意识形态,以及对主流父权意识形态模糊的态度,阐明这种意识和行动上的模糊性恰好反映了英国社会转型期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情感结构”。

1内容分析

英国的维多利亚初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新旧价值观交锋和磨合的时期,夏洛蒂捕捉住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内部的紧张、不安和骚动,并将它们融入了她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简爱》中,她特别以女性的视角,细腻地刻画出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在社会变迁时刻思想和情感的律动。从社会场景的营造,到人物角色和人物关系的刻画,《简爱》可说是一个展现特定时代人物性别关系和早期女性主义意识的典型文本。书中的男性形象,都是父权的化身。小说讲述的就是女主人公简爱如何在这些充满敌意的“社会大厦”里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而这抗争又非一个简单的“叛逆”所能概括。它既有激进的反抗,又有无意识的迎合。简爱首先是以叛逆者的形象走进读者的视野的。

简爱对“未婚夫”的敬仰和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罗彻斯特对于我不止是整个世界” ,“几乎是我进天堂的希望” ,“我把他作为我的偶像”。在他们的恋爱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这位一向衣着朴素的家庭女教师突然欣欣然“为悦己者容” ,还深切体会到她“经营”爱情的那份“小心”和“苦心”,这种从属与迁就男性的潜意识还表现在订婚后简爱产生的“不安全感”上。本该陶醉在幸福中的“准新娘”一方面担忧自己将来在婚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担心对方是否会对自己怀有长久的热情。如果说第一种担忧还反映出她清醒的自我意识,值得同情的话,那么第二种“不安全感”则完全源自于她的依附心理。由于简爱潜意识中对男性的崇拜,她的反抗和叛逆精神在小说的后半部更是大打折扣。昔日愤世嫉俗、敢爱敢恨的斗争锋芒日渐减弱,显示出迎合妥协的趋势,如她与传教士堂兄的关系。在作者的笔下,堂兄里弗斯是狂热的基督徒、“一个纯粹的社会正统意识的形象”。他与罗彻斯特虽志趣不同,但同样是一个独断专横的大男子主义者,企图摧毁简爱的自我。简爱尽管对他古怪的性格不敢恭维,但在他面前可谓诚惶诚恐,不由自主地处在他的“威力”下: “他渐渐对我有了一种影响,使我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总之,虽然我们的女主人公被赋予平等、甚至当家作主的条件,但由于她潜意识的自卑情节和依附心理,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还是回归到了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的期待中,即崇拜男性,从属男性。简爱既具有较明确的自我意识,又不乏依附心理。她既为争取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与父权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为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纳而不自觉地作出顺从迎合的姿态。简爱在激进与保守,叛逆与妥协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之间游离,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性使简爱和罗彻斯特最终克服阶级和性别等因素的冲突而结合在一起。

2思想解剖

当代不少女性主义者对小说通俗化的“大团圆”结局颇有微词。勃朗特让简爱选择婚姻,并充当“家庭天使”这被认为是一个败笔。因为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的英国,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无异于奴隶,简爱选择婚姻等于放弃来之不易的权力,自投父权制罗网,这有悖于简爱追求自由自主的天性以及初衷。另外,男女主人公在婚后亲密无间的那种“融洽”也显唐突,因为从文中看,促使他们“融洽”的还不是内在灵魂的相遇与相知,或彼此“性别觉悟”的提高,而恰恰是一些外在境遇的变化使他们相互靠近,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权力之争依然存在,作者似乎只是把“一些敌对的力量缔结到一个实用的、不安定的利益体中”。笔者认为,作者如此的安排,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的,任何一部作品,揭示它与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之间关系的不仅仅是那些写在文本中的,还有那些文本所没有写出来的因素。如果说简爱选择婚姻并回到传统的女性角色中是内化主流性别意识形态的结果,那么,最后借助婚姻这个当时读者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削弱女主人公的权力,则是女作家迎合主流意识、进行“自我防御”的策略。其实,简爱对主流性别意识的叛逆与妥协、挑战与迎合何尝不是作者本人在现实生活,包括写作中的挣扎,该小说哥特式的创作风格本身就是一个例证。夏洛蒂正是这样以女作家的细腻和敏感记录下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包括自己)在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小说所展示的新型的性别关系以及性别意识形态,尽管是模糊的,却给了女性读者一种崭新的、平等的体验。正是这种敏锐的洞察和揭示“情感结构形成征兆”的能力,使夏洛蒂・ 勃朗特跻身于英国伟大作家的行列。马克思认为她与同时代的狄更斯和萨克雷这些“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做的还多……”

第4篇: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

近年以来,党委政府在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中,通过采取队伍建设、舆论引导、强化管理等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专职队伍不专职、舆论宣传有待规范、社会宣传有待加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加强网络管理入手,才能促进意识形态工作有序开展。

一、党委政府在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中,应从多角度、多部门选优配强宣传干部,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工作队伍。同时,强化网络管理岗位职责,制定严格的网络管理工作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目网络管理工作。目前,很多单位意识不够,认为这个工作是网信和公安的事。

二、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网络宣传,进一步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水平,严密防范网上意识形态渗透,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在制定热点敏感问题、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和工作预案的同时,切实开展网评员轮训和实战演练,努力增强和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对重大事件及突发性问题不能一味的落地封堵,应提前介入,摸清实情,适时正确处置,防患于未然。

三、党委政府应不断加强与本地有影响的网站、公众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对接,每月制定新闻宣传工作计划,围绕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以及网络文明建设开展重点主题宣传。同时,积极围绕思想政治、基层党建、文明建设、社会民生、社会服务、廉政文化、网络管理开展日常宣传,努力提高全民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第5篇: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全面审视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

社会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立,但这种价值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则取决于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第二,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动摇。同时,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应注重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三是在舆论引导上,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赋予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以新的时代内容。舆论引导讲求喜闻乐见、入心入脑,舆论监督着力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努力营造“人心顺、士气高、干劲足”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三,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途径提出了新要求。好的方法可以充分有效地展现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应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以往好的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增强亲和力与渗透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意识形态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紧密结合时展的新特点,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新方式;紧密结合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思想舆论阵地。

二、科学把握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

意识形态工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

首先,在为确立社会和谐理念提供理论支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因此,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在为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提供整合机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进行舆论引导,使人们对一些问题形成共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正确轨道上来。

第三,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秩序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与方法的创新,既可以充分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涵与目标导向,又可以有效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应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前,尤其要充分利用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各种信息传播平台,丰富和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及领域,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应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构建适应和谐社会要求,使意识形态建设富于创造性

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使意识形态工作富于创造性。

1、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它能够正确地反映和说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首先,回答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时代课题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首要途径。对时代课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和系统的阐述,实质上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深入阐述党为完成历史任务所提出的纲领、政策和主张,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遵循认识规律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步骤。任何新理论的形成,既要以当时社会实践的新状况和新趋势为基础,又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汲取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要在批判与继承、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再次,指导实践发展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理论创新并不是抽象的纯粹的思辨活动,而是基于对社会实践的概括、服务与指导。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2、充分体现意识形态建

第6篇: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

关键词:空间意识;真实;自然;写意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41-02

本文针对明代套色木刻的四种“空间意识”形态做个简要的论述,让现代数字时代生活的人们对中国明代套色木刻的历史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以及它拥有的“空间意识”。

一、散点平面关系所形成明代自己的套色版画空间意识

翻阅了许多明代有关套色木刻的书籍,发现它们与中国画暗地吻合之处,或是说是中国画的延续,或是说是中国画另外一种表达方法,虽然版画没有中国画笔法讲究,但在构图方面却利用了中国画的散点构图方法。散点透视构图法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构图法有所不同,散点透视沿用了中国画的平远,深远,高远的透视方法和构图形式,如图1是胡正言的《十竹斋书画谱》的作品,作品中的莲托和小荷花之间没有背景,零零散散的却真是构成了一张画面,令人奇异,再细看莲托有色彩的浓淡靠近我们的部分偏亮远一点的有点暗,是作者们有意识的知道,还是巧合,但有深远的视觉效果。此外还可以说正确的表现客观实物丰富了平面的效果,从而使它们更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

散点透视构图法与明代套色木刻结合形成一定属于版画的小色彩,它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可以从一个细节跳到另一个细节,随时转换心中的想表达之物,明套色木刻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构图灵活自由,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再看看图1,画面有五个物点,各自有自己的精彩之出,同时又没有阻碍其他的物体,把视觉平分秋色,就是因为散点构图把物体布满整个画面,不刻意去突出某件物体,完全是自由松散的构图结构。通过疏密或色调去组织画面,使无序的画面置于有序之中。就是因为这样画面显得简单而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通过这种无意独特的安排,物与物之间的跳跃感,使画面产生韵律感的节奏。

二、“版”与“拱花”营造的“空间意识”

“版”与“拱花”的基本含义分别是“版”,即将画稿按颜色与深浅的不同,分刻成许多小块刻板,然后根据其在画面上的不同位置,分别多次印刷,最后组成与原稿相同的彩色画面。和“拱花”,即传统木板水印所采用的一种版式,和现在的凹凸版相似,根据画面物象的轮廓在平面木板上阴刻成凹形线条,用湿润的宣纸覆盖于版上,再覆盖上毛毯,然后以木棍用力压印或用木槌在毛毯上轻轻敲打,就会得到想要的花纹。

首先讲“版”。“版”说的时候简单,但实践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力求逼肖原作,画面大的要分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个套版。制作的时候,会由深到浅,或是由浅到深,讲究深浅变化,认识到物体存在厚度或是有空间的,在客观上表现实物的自然与实真的实现,而这种追求酷似的绘画效果,是由画谱本身物点所决定的,这种要求在分版,调色,印刷中掌握水分及轻重等方面达到高度技巧,是画稿,刻板,印制三方面高度密切配合下的集中创造。同时种追求顺应了“平远,高远,深远”的表达,与中国画呼应。图2是《十竹斋书画谱》作品,图中描绘的蝴蝶颜色贴切,由深到浅变化自如,非常细腻,有栩栩如生之感,加上旁边的两片小页,犹如在说蝴蝶在落叶中飞翔之美,仿佛有空气在流动,一种无形的“空间意识”。

而“拱花”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拱起的“有形”图像。首先它是拱起的,具有浮雕效果,图3是“拱花”的作品之一。就是说凸起的部分破坏了原先的空间意识,在平面的二维的画面上出现了一幅三维的图画,它有细节即与生活中的实物相吻合,反映生活实物中创造的符号。那么这种的符号与画面结合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突破,形式的创新,视觉感受的另类刺激。虽然现在对我们来说如此容易,但对当时的人来说是新鲜的。其次,这种“有形”符号却没有色彩,是精神的寄托?还是移情于“拱花”来暗喻?但就我看来,没色胜有色。一种没有色彩的凸起图像与有色的平面图画之间的对比,协调了画面的构图关系。作者会有意的合理安排,形成紧凑,联系,衬托又有规律的画面。无色有凸起之感,由于虚入之意。看它像是在图画的上面,但图画的有色引起眼球的注意,似乎在争锋相对,但有平衡了画面,形成了新画面空间,又有散点透视构图的作用。

三、多个色面的组合带来的空间效果

图4作品中,活生生的像是中国画中的花鸟画,颜色的调节与原色没有大的差别,荷叶与荷花的描绘到位细节丰富,生动而富有张力,有自然的空间气息,是对自然的真实写照,真实的描绘。这种真实的色面运用一直被人们所使用,不论在古代还现在的社会,已经不用多言语了。同时“每一种文化互相间的对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色彩的不同的象征意义上。”

图5,6都是《十竹斋书画谱》的作品。图5与图6都有黑色的物体,都以淡色面交待,尤以图5最为明显,假山很突出,花草很自然的退了在假山之后,花草呈红色。图6的色彩搭配比较合理,可为什么图5的花草是红色的呢?看了许多这种的假山,我认为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为的就是突出假山,产生一种前后的空间关系,他们有意识的想去表达,还赋予花草不真实的颜色。同时有的是对真实的突破,不在界限于实物本来色彩特点变化,只是稍微的有一点点的浓淡变化,而就是这非常简单的突破超越了中国画的范畴,拥有明代自己特有的套色木刻特征。就当时而言,是不是有一些超前的氛围,那就不得言之。但给予了人们美好的幻想,就像小朋友喜欢用不同的颜色画小猫一样,对小猫充满了好奇,同时将这种好奇寄托在画面上。有这样的实例证明了采用色块的颜色,浓淡来区分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距离的关系。这种独特的距离宛如甜蜜的音乐,欢快的弦律。

四、明套色木刻中的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另一种表现:线所蕴含的空间

中国绘画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就是把握住生命流动的线条。一方面诉诸人的内心感觉,是对固定的物象的直观再现,另一方面则是象征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并且成为一种程式化的表现形态。这是《视觉艺术》一书中对中国绘画中线条的理解,既要“壮物”,又要“达意”。而书法像是字用线的表现形式,但却远远超出了字的形式的范畴,含有独特的章法,可以浑厚,苍劲有力,时而婉转自由,是内心感觉的直接表现。近年来有关“书画同源”存在着许多差异,而我认为书画是有联系的,都超出了多实物的描绘寄托感情。

“中国画既非极端的写实,又不以色彩分明为分界,而以线

条为分界故对阴影光线,完全舍弃。注重线条之美,其手法之运用,实与书法想通”。就是在这样的中国特有的对线的理解,明代套色木刻的线条刻出生命的韵味,一色之间,一笔之内,也能分出深浅变化,传达出微妙的笔情墨韵。由于这种深浅的变化产生了远近关系,那么就细化到线条也是拥有它的空间感的。《十竹斋书画谱》作者胡正言是一位爱好书法与中国画之人,正因为此他把书法国画的韵律融进了版画当中。我们不难看得出《十竹斋书画谱》的套色作品,线条拥有笔力的自律之美,而“书画用法”是线条造型的内在骨力。唐,宋,元,明皆是用笔墨法以取物象的骨气,以线带于物。线条的空间表现力,不单单是描绘物体,还以一种类似于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是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图7是《十竹斋书画谱》作品,图中的叶子生动自然,线条粗壮豪放,刀刻大胆泼辣,有花在舞蹈的感觉,或是听着听着音乐的兰花。

五、结语

通过明代套色木刻“空间意识”的重新认识,技术的创新,思想的进步都会给艺术带来新的内容。传统的套色木刻以两种颜色为主到“版的多种色板结合重叠的印制效果给大从的日常视觉经验带来色彩的突破,加之“拱花”有趣之物的出现,人给以可触摸的美妙感觉,是已对版画的突破,视觉的突破,空间的超越。加之当是文人画的“随意性”与对自然真实的追求给套色木刻增添了更丰富的感彩。再到中国画与中国书法融进套色木刻的深深浅浅,虚虚实实的效果,给作品自然生动之美。然后逐步的延伸到现代,为现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E.H.贡布里希(英),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王超闻.十二卷巨著之中国美术史――明代卷[M].济南:齐鲁书社,2000.

第7篇: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

【关键词】生态型课堂 鲜活 自然 本真 价值

在课堂中,课程、师生、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别于自然系统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平衡的整体,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课堂的生态链——生态圈——生态场,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开放的系统中都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与交流。这种共生性使得数学课堂有了蓬勃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形态是环环相扣、生命不止的自然循环与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核心要义之一:顺应自然、求真求实、追求和谐——创设民主的、鲜活的、自主的、趣味的学习情境,营建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主动、鼓舞、激活的和谐环境中进行数学思考、意义建构。

【传统课堂】学生和教师是一种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有充分的话语权,教师基本按照教材来实施教学过程,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把备课的内容按照程序走完,而较少考虑外部学习环境的营造。

【变革理念和实践体现】数学生态型课堂是充满诗意的课堂,从物质和精神环境两方面为学生构筑了良好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自然、自由,充满激情、感悟和诗意。当然要达到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课堂,首先需要教师树立生态型的教材观,自觉用生态的理念去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做到既尊重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教材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生命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其次,生命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到螺旋上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营造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生命自由快乐的成长,是构建数学生态型课堂的基本保证。构建生命发展的场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引领下经历探索与合作、成功与失败、收获与反思的过程,最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实现生态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本质,了解数学知识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指引学生走向何方;关注生本,整合创新,分析学生知道什么、思考什么,变教材为学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

钻研教材首先研究知识系统的生态链,对教材要有整体的认识,掌握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和价值取向,理清知识脉络及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深入挖掘其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相关的数学文化,做到瞻前顾后,由点及面,逐步形成对该部分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钻研教材还要明确该知识点产生、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另外,要注重研究教材的编排特点,反复揣摩教者的编写意图,利用教材内容的生活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把握教材使用的开放性,做到深入浅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生态型课堂也是本真的课堂,倡导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因此,在钻研教材时,我们不仅要研究知识的逻辑起点,更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即分析学生的经验起点、思维起点和情感起点。教学进程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来精心预设。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时,发现教材直接呈现的是经过深加工、提纯度太高的例子,忽视了知识的原发生过程,没有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态资源,学生无法经历将生活资源构建成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我在钻研教材时,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为学生提供四组量的生活原型:第一组中的两种量不相关联,第二组中的两种量相关联,第三、四组才是书上的例1和例2的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分层突破:第一,先观察比较,发现生活中的两种量分为两种——不相关联的量和相关联的量;第二,观察比较相关联的三组量又分为两类——变化趋势相同的两种量和变化趋势不同的两种量;第三,研究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又创造性地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以动态的折线统计图来呈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正比例的变化趋势,弥补了教材只将图作为知识介绍的缺陷,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达到了让教材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

2.精心构筑生态场域,激活生态型课堂中的4个活性元素“自主探索深刻理解主动参与多维互动”,让学生在宽松、充实、扎实的经历中收获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习得、生命价值的感受,切实使课堂勃发盎然的生机。

在生态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是伙伴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问题场”、“心理场”和“生态场”。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成人世界派来的天使角色融入儿童的世界,与文本、学生自由对话,进行思维和心灵的碰撞,在多维互动、情智共生中构建生态型的学习场域,使过程和结论有机统一、认知与情感和谐共振。水至清则无鱼,在数学课堂这一生态圈里,太清——则没有思维含量,没有思维波澜,没有认知冲突,没有激烈争辩。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思考的乐趣与认知的内驱力,让生命失缺光泽;太浑——则没有倾听、没有悦纳、没有汲取、没有引领。学生会沉浸在自己狭小的思考空间里,自我满足、自我欣赏。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置身于渐清渐浑、渐浑渐清的课堂生态中,使生命在连续的循环中交换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

核心要义之二:动态生成、开启智慧、珍爱生命——激发学生进入现场状态,师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使灵感相互交织、思维彼此碰撞,生命自由成长。

【传统课堂】教师会比较忠实地按照原有的教学方案教学,基本以一问一答式牵着学生走,是一种“打乒乓球”式的交流,对学生课上出现的思维火花、意外资源较少关注,不能随机而变、随时而动,生成有价值的深层次的教学资源。

【变革理念和实践体现】“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生态型课堂倡导的教学理念,生态型课堂理念指导下的动态生成观点是:教学不只是平时的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现场展开教学的过程。动态生成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追求的是课堂的本真、自然、和谐,展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

我们这里强调的课堂生态型和生成性,并不是指的是纯自然状态下的无序生成,因为随意的生成绝不是高水平的生成,那是漫无目标的脚踩西瓜皮似的“伪生成”,而是要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全面把握和对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为学生参与探究留出时间和空间,为课堂的自然生成创造条件,从而达成高水平的课堂生态。请看下面这一教学片段:

【镜头扫描】出示题目: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生经过一段时间计算后)老师,这道题目除不尽!我用100÷(3.14×8×2),结果算不出来。

师:(不假思索)那你就用分数试着来计算一下呢?

生:这道题目不用这么复杂,用圆柱的侧面积乘半径就等于圆柱的体积。

师:(当时一愣)感觉好像有那么点意思,请你接着说。

生:因为圆柱的侧面积里有一个半径和高,再乘以一个半径就是圆柱的体积了。

师:(吃不准,借助板书来理解)S侧=3.14×d×h=3.14×2×r×h S侧×r=3.14×2×r×h×r=3.14×r2×h×2=V×2,同学们看出来了吗?

生1:(小手直举)结果还要除以2!

生2:就用侧面积乘半径再除以2,就是圆柱的体积。

生3:这题很简单,只要用100×8÷2就可以算出圆柱的体积,结果等于400立方厘米。

由此可见,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在备课时预设到位,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教师的推进状态和处理方式决定,虽然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他即时生成的思维亮点却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教师没有盲目打断学生的思路,而是及时捕捉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亮点,鼓励了一个学生,激励了一批学生,自然地生成了满堂精彩。

核心要义之三:着眼整体、适度开放、有效提升——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意义接受,做到引而有序、悟而有助、扶放有度,让生命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得到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基本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就是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交流,也是匆匆走过,草草收场,学生整体收益不大。

【变革理念和实践体现】生态型课堂的感悟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大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此,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只有经历了过程,学到的知识才是深刻的、持久有效的。当然,由于学生的生活原型和已有知识经验是匮乏的,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着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探究是集约的、计划的,不可能是放任自流的,需要教师适度引领,也只有这样,生态型课堂的感悟和体验才可能是有序的、高效的。生态课堂的整体是指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态化设计要体现整体性,要着眼“系统”,着眼生态圈的“圈”。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统一在知识境域这一整体之中。

当然,在课堂上,儿童个体的体验和感悟有时不会很深很透,甚至比较肤浅,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组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使儿童已有体验感悟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验感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

【镜头扫描】我在教学苏教国标版三年级《平均数》一课时,教学中,在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的平均数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教者备课时设计了三个问题:①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表示每个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吗?请举例来说明。②平均数表示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③平均数应该在什么范围?作为理解和建构平均数概念的“脚手架”,师生相互启发、融通智慧、深度交流,做到引而有序、导而有度、悟而有助。学生在后续展示中所呈现出的理解是多元而精彩的。

生1: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并不是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多,比如李小刚套中了6个,而吴燕却套中了10个。

生2:平均数是经过移多补少或者先求总数,再平均分得到的,它表示的是一个组的整体水平。

生3:我觉得平均数与以前学过的平均分不同,求出平均数以后组里每人套圈数还是他们原来真实的个数。

生4:我觉得平均数可以看作是这一组套圈数的代表。

生5:我认为平均数是一些数通过相互调剂后得到的总体平均水平。

生6:求出的平均数应当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质朴的表达,折射出的恰恰是学生对于“平均数”概念的深层理解,这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态型课堂带来灵动的生命气息。亦如枝头吐绿的嫩芽,舒展膨胀,尽显自我。在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这样的双重生态场中,各种因素的活性因子,既是场效应的接受者,又是场效应的影响者,使课堂这一生态体系中的主体——学生成为场效应的最大受益者。生态型课堂上,正是因其他生命的存在,才使我们的课堂生活显得如此瑰丽多彩、动人美丽。

第8篇: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 阵营建设 攻略研究

19世纪初,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原理》中创造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虽然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马克思、曼海姆等都给予“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定义,但无论如何定义,它在任何国家的发展兴衰中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意识形态是一定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它是这个团体中每个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该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意识形态普遍存在,社会中的任何团体都有自己完整的一套意识形态体系。作为发现智慧与传承知识,孕育生命与延续力量的源泉之地——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与形成至关重要。主流意识形态阵营的建设对于维护校园的稳定,拥护祖国的和谐与发展,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

在高校,要想使主流意识形态扎根于深处,就必须在意识引导、舆论营造、思想觉悟和实践养成中下功夫:

一是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成社会群体意识。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是有效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工作。要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坚定不移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武装全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扩大社会认同。学生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其他同学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广大老师要带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高尚人格和模范行为感召学生、带动学生。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知识分子特别是各界知名人士,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要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和改进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全面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引导他们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积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是营造舆论强势,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贯穿于覆盖校园的各种媒体传播之中。媒体是进行文化传播和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媒体在校园的影响力已经日渐扩大,网络、报纸、电视等传统意义的媒体和手机、博客、微薄等新媒体,都在影响着校园这个人口众多,又相对集中的大家庭。充分有效的利用好这些媒体平台,不仅能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通过媒体更加尊重客观事实,了解大是大非,共同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三是注重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主流意识形态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中,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广大高校,作为培养四化建设新人的摇篮,就更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健全各项的规章制度,完善学生守则和学校制度等行为准则,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大家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传播主流价值,不断增强广大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充分发挥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示范作用,吸引师生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寝室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校园作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四是坚持以文化人,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高校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为社会生产大量有用的人才,产品质量是否过关,对社会贡献是否大,为国家发展和团结做出的贡献多与少,都关乎学校的品质。另外,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价值判断,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着眼于满足广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精品形象地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加强对广大学生创作思想、创作选题的引导,对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亵渎经典、嘲弄英雄和低俗媚俗、肆意恶搞的倾向予以鞭挞和抵制,努力在广大校园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良好文化生态。(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陆 岩.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核心价值[J].学习与探索,2009(6):39-41.

[2] 吴 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6):92-96.

第9篇: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

关键词:城市空间;广场;街道;花园;庞贝;威尼斯;文艺复兴

Abstract:The physical space of the city buildings, squares, streets and the walls have very close ties with the social, urban public production, trade, travel,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re all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physical space of the city,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the city is also in the city expand physical space, the paper to explore Italy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city of Pompeii in Italy and Venice.

Key words:Urban space;squares;streets;gardens;Pompeii;Venice;Renaissance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构成城市物理空间的建筑、广场、街道和城墙与当时的社会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城市里市民的生产、商贸、出行、休闲和娱乐无不与城市的物理空间息息相关,城市的政治活动也是在城市的物理空间中展开的,正如阿尔布瓦什所说的那样,“当一群人生活在某一空间中时,他们就将其转变为形式,与此同时,他们也顺从并使自己适应那些抗拒转变的实在事物。他们把自己限定在自己建成的构架之中,而外部环境形象及其所保持的稳定关系成为一个表现自身的思想王国”,可以这样说,一座城市就是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的集体记忆。因此,在城市保留下来的建筑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提供了当时政治、经济与社会诸多方面的情况,留待我们去仔细解读。

本文就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及威尼斯水城探究意大利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

1.公元前六世纪的庞贝古城

在西方文化史上,古罗马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它延续了1200年,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政时代,版图不断扩张,横跨欧洲和北非,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工商业和高利贷业兴盛,奴隶制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对后世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影响。罗马王政时代是指古罗马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又称为罗马王国,伊特鲁里亚时期。此时的古罗马还没有成为强大的帝国,只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镇,尚未建立共和国,是一个传统的君主制国家。庞贝城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1.1 庞贝古城概况

在古罗马诸城里,庞贝确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 世纪。它西临海水湛蓝的那不勒斯湾,北靠巍峨峻峭的维苏威火山。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好,早在公元前庞贝就已成为繁荣的都市。由于它背山面海,景象宜人,物产丰饶,交通便捷,商业发达,人口稠密,在当时这座意大利西南沿海那不勒斯湾边坎帕尼亚大区的古城,就已成为罗马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之一。

1.2庞贝城市空间形态

庞贝,作为欧洲现存完整保留古罗马时期城市形态和建筑设计的古城,它的建筑细部、住宅、庭院以及街区、广场、交通路网,都是今天研究古罗马城市建筑的重要依据。

罗马时期的网格城市布局都存在主干道十字交叉的自由空间作为城市中心的典型特征,庞贝也不例外。最早发展起来的城区内,中心广场坐落于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延展的主干道十字交叉所组成的城市核心位置,作为城市客厅,古罗马时期的广场是供市民大型集会的公共会场。沿广场东西长轴两侧是法院、神庙、元老院等宗教和市政建筑所组成的公共空间,扩展的矩形街区里分布大大小小的住宅和配套服务建筑,如商铺、酒馆当然还有著名的浴场。古城区域发展向东扩大,随着功能的需要在南部建造了剧场等娱乐休闲活动区,在东南建造了圆形竞技场。

1.3庞贝古城的细部分析

1.3.1庞贝的院落式住宅建筑

庞贝的民居建筑具有代表性地展现了罗马帝国时期的住宅建筑风格,这一时期受希腊文明的感染,无论公共建筑还是市井民宅,从平面功能和柱廊的广为应用又都融合了希腊建筑的元素形式—— 中轴对称的院落式住宅。

罗马人对中轴对称情有独钟,以保存相对完好的维提之家、银婚之家等住宅为例,平面上都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入口处通过前庭进入玄关,在玄关两侧各有一间房间,它们形式上分割着外界与住宅内私密的空间,大多有作为商铺从使用功能上联系这建筑内外空间。进入住宅内,中轴线上是中央带有矩形水池的中庭,作为会客接待空间,它在整个住宅中占有重要作用。随着希腊文化的融入,具有代表性的希腊建筑元素——柱柱式移植进了庞贝住宅的中庭中,这其中有平面四角立柱的四柱中庭,也有环绕水池的柱廊。中庭两侧分布卧室和神像堂,它们以水池为中心,对称布局。(图3)沿中轴线前行是较大的可穿行室内空间,它连接着住宅重要的花园。

1.3.2庞贝的住宅花园

庞贝住宅的花园不是由栅栏简单围合,而是由墙或廊柱围合而成,是整体院落式住宅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花园四周被排列的廊柱环绕,墙壁被粉刷过的颜色还依稀可见。罗马人认为风景和景色非常重要,庞贝的住宅花园就是最好的佐证,露天花园的一侧房间面积较大,门窗朝向园内开启,将远处的维苏威火山和花园内的近景引入室内,这与中国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相似,突破了房屋围合的束缚,延展扩大了使用者的居住空间。

2.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

欧洲城市的发展在1300 年前后达到一个高峰,此时欧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两个地区分别是意大利的北部、中部和欧洲大陆西北角的弗兰德尔地区。意大利城市化水平高并不奇怪,因为城市集中是地中海古老的传统之一,古典城市在古罗马时代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辉煌。在1300 年左右,人口超过10 万人的城市有5 座, 其中威尼斯就是其中一座,人口约11万。其他几座城市分别为巴黎约20万人,米兰、热那亚和佛罗伦萨的人口分别约有10 万人。

2.1概况

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像中国的万里长城一样,充分证明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使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威尼斯水城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半岛连接,与我国的福建厦门岛极为相似。这个不到 8平方千米的城市,被蛛网般的运河割成一百多个小岛,最长的街道就是贯穿其中的呈 S 形的大运河。

2.2 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公共空间的强调,这主要体现在城市广场的建设上。中世纪时期由于城区范围较小,广场也很少,有的城市甚至只有一个广场,城市广场几乎都具有综合功能,很少有明确的区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区的扩大,城市广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根据其主要的功能,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每座城市都有一个中心广场,这个广场的功能主要是作为政治和宗教中心。围绕广场的主要建筑首先是城市政权机构的所在地,如市政厅、总督宫一类的大厦。其次,教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的主要大教堂也在中心广场边有一席之地。这样,世俗的权威和教会的权威并立在广场上,显示了广场的中心地位。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也属于这类中心广场,圣马可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美丽的广场,广场包括毗连的两个部分: 广场的主体和临海的小广场。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建筑,包括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府、拱廊和高耸的钟楼。

第二,除中心广场之外,城市还有许多广场,这些广场有的功能主要作为商贸市场,围绕广场的以商业建筑居多,如金融机构的楼房、各种店铺和供商贩活动的敞廊等。

第三,除了政治、宗教和商贸功能的广场外,更多的广场主要作为社会活动和市民休闲场所,在广场周边就有各种社会组织,如各种兄弟会一类组织的所在地。

2.3标志性建筑的修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各城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的,同时还有文化上的。在政治上,各城市以城区为中心,结合城市周边地区向外扩张,形成了一个个有实力的政治实体。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共和国的神经枢纽,这里汇集了象征威尼斯共和国权力的重要建筑: 总督府、高耸入云的钟楼、圣马可大教堂。所有这些建筑物都是威尼斯宏大气象的象征,正如城市史家L . 贝内沃罗所说的那样,“这些标志性的建筑从各个方面表达了威尼斯城市的精神。

3.结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形态将会发生不断变化,从而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城市的转变也一步一步记录着我们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研究城市的发展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明,了解社会形态的最宝贵、最有效的途径,也为我们以后更好的创建城市空间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圌务印书馆,1979 年

[2]罗西:《城市建筑学》,黄士钧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年

[3]泰勒:《1945 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年

[4]比尔·希利尔:《场所艺术与空间科学》,《世界建筑》2005 年第11 期

[5]张开逊:探究庞贝古城的科学价值,大众科技报/2007/3/29 /第A03 版

[6]王衍:以威尼斯城为范本的城市地域性状况研究方法,中华建筑报/2012 年/3 月/27 日/第0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