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金融理论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在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之下,成为经济学众多学科中最出名的学科。在2008年之前,金融学者以及金融行业从业者们都非常满意金融理论在金融行业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融理论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场冲击了全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巨变,使金融研究者不得不对金融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重新对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仔细的探索研究。
二、早期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根据不同的标准来看,早期金融理论在演变和研究中心的变化上有不同的理解个概括。在金融实现市场化之前金融学研究的演变中心为:从关注商品价格波动过渡到对资金价格的研究。在对商品价格进行关注的时候,金融学将货币的职能以及货币的数量作为研究的重点,在对比商品数量和货币数量的过程中总结出物价变动的规律。早期金融学以对资金价格的关注中,开始进行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分析,最终总结出中央银行的政策分析框架,即通过对货币的调控进行宏观调控。
早期金融学的真正形成是从研究货币、信用、银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三者的关系对物价、利率和经济运行产生的重大影响开始。早期货币主要的存在形式为金属铸币,但是货币和信用之间是相对独立的状态。之后随着银行券使用的广泛和普遍,造成货币与信用之间的关系紧张化。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不兑换银行券流通制度的确立,使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成为一样的过程,因此而出现了金融学这一新范畴。早期金融学的研究核心是以银行体系作为基础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而存款货币的双层次性是早期金融学的主要体现。在早期金融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商品价格决定及其波动是人们首先关注的影响因素。在对信用货币创造机制进行考虑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比较对通货膨胀率的高低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对金融结构市场的不断推动,现代金融学的轴线发生了变化,即从资金价格慢慢向金融资产价格过渡,从基础资产的定价理论逐渐向衍生品的定价理论发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经济结构中金融结构变化巨大。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依然是利率,但利率却慢慢淡出经济学界主流的视野。因此,人们的关注点转向了根据复杂性的价格理论,也就是资本市场资本价格的变化及其决定。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金融在经济上的作用大幅度增加。
现代金融学开始于《证券组合选择》这篇文章。该文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学一直沿用的方式,即使用描述的语言将金融思想表达出来。另外,研究重点也变成了资本市场上数不清的证券资产组合选择,在均值和方差衡量收益和风险的理论基础上,产生了方差理论,也就是投资者在选择证券资产的时候,一方面考虑资产的收益均值,另一方面还考虑资产的受益方差。但是,当投资者可选择的证券数量增长时,计算证券组合的方式将会以几何级数增加。在马珂维茨资产理论的铺垫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风险状态下的市场均衡理论》这篇文章对资本市场均衡条件下的资产收益进行研究,通过对一些列假设的分析研究,退出了投资者在均衡状态下,仅选择无风险证券和市场证券的组合来,这就是所谓的资产定价模型,简称为单因素模型。
现代金融学理论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金融实践影响深厚,可以说起到根本性和革命性的作用。在对金融资产中金融衍生品精确定价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模起到巨大的推动性作用,实现了金融衍生新品交易规模的爆炸性增长。另外,在对公司金融理论和金融契约理论的发展进行研究的同时,促进了金融市场上各种公司筹资和融资活动的频繁进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养老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在资产组合理论的发展和投资组合业绩的科学评估下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投资活动,使得资本市场规模出现了空前膨胀的现象。另外,在金融机构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并购事件,使得能够提供全套服务的金融机构模式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张,造成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了界限模糊的现象。金融经济活动逐渐蔓延至全世界,并且金融全球化还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现代金融理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实践,还帮助其创始者获得了世界级的荣誉。更重要的是,现代金融理论不同于早期金融理论的一劳永逸,现代金融理论的贡献不能够无限影响金融市场的投资融资活动。一些耳熟能详的现代金融理论比如MM定理、CAPM模型等等,在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些理论决定了现代金融研究者们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上所获声誉的高低和好坏。
四、新金融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虽然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巨大挑战比如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挑战等等,但是这些挑战对于新金融理论来说,只能算是一种探索,并不能对新金融经济学理论进行构建。默顿和博迪曾经指出,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至多能够作为在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上的修订,这两位学者的解释侧重于金融资产价格对现代金融理论模型预测出现偏差的原因。所以,现代金融理论依旧是资本市场定价和公司金融决策的基础模型。
新制度金融学的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外生形式为金融活动特定功能,而内生形式为金融制度结构和组织形式。因此,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如何选择适宜的金融制度至关重要。但是,新制度金融学只是在现代金融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不是要取代现代金融学的地位和作用。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新金融经济学在新领域上的研究,其内容为有限套利理论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行为金融学的探索还涉及到两大金融研究的核心领域,即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者们在CAPM的基础之上指出,金融市场上同时存在CAPM模型中的信息交易者和认知偏差并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噪声交易者。当CAPM模型中的信息交易者在交易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时,则为有效市场,当认知偏差并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噪声交易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则为无效市场。除此之外,相关学者对投资者的非理性以及公司管理层理性情况下的公司融资行为进行研究。学者谢夫林经过分析得出,决策失误的产生通常情况下来自于公司管理这在认知上的不理性和情感上的影响,但是公司股票偏离本身的基本价值则是由于公司外部投资者和分析者的认知偏差造成。虽然,金融学在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有相关学者获得世界级的荣誉,但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经济 经济泡沫 相关探究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其中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与城市化建设的规模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经济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当下社会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这就使金融工具和金融衍伸工具等金融经济产物也被融入到整个现代经济社会之中。这会使市场经济向自由化、价值化和国家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类似与泡沫一样的经济表现形式在金融经济大潮中形成的可能性逐渐的增大。当下经济泡沫的辐射程度和影响范围都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广。从此趋势来讲的话,在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发展形势的推动下,对经济泡沫的处理问题上有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致使经济泡沫问题以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形式体现在当下的金融体系当中的。关于在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泡沫问题的根本原因及经济泡沫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对策并能正确的解决此类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确保现代金融经济稳定高效发展的同时也能使经济泡沫对整个金融建设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经泡沫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现代金融经济中产生经济泡沫的原因
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状态下的金融经济发展趋势上来看,社会经济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把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性的问题过高的加以虚拟了,这往往会导致金融经济体系中的泡沫问题常常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在当下的金融经济市场中,虚拟经济在市场行为上占着较主导的地位,但实体经济在这种形势下的发展就会受到重重阻碍,其主要表现出了挤压、限制以及反弹等多种行为。挤压、限制以及反弹等行为导致了最终结构在在于金融经济体系当中那部分由虚拟资本而创造的虚拟价值是远远高于同等条件作用之下现实资本所创造现实价值的。这就使得在金融经济市场中的发展态势只是看起来较为良好,但实质上则像泡沫一样不堪重负。
在经济泡沫问题的背景作用之下,我们应该重视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经济泡沫现象而且还会朝着延伸的趋势发展呢?在针对这一问题的时候,应该从问题的本质上去思考和探究,并且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因为经济泡沫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充分信息、非理性预期收益以及交易费用行为都较为复杂,在对金融工具和金融衍伸工具的使用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市场的运行是在实体经济与当发展状态相背离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当下金融市场中实体经济的根本决定性基础是成本价格并非金融市场当中预期定价经济模型的参照依据,这就会导致金融经济市场的泡沫问题时常发生。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经济泡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金融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金融市场中的资本集中也离不开经济泡沫的推动。但是经济泡沫现象本质上固然是虚拟经济的一大构成部分,所以经济泡沫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值得思考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金融经济市场的稳定运行。经济泡沫问题形成并发展的原因就是社会因素和约束机制。
(一)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建设的环境较为宽松。在经济建设宽松且低风险的环境下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资金炒作更加的关注起来。这也是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时期以及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息下调的双重作用。在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时期以及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息下调的作用下,使消费者的投资以及消费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经济市场中的闲置资金在这种刺激性方式的作用下会全部投入金融市场当中那部分增值保值潜力最优化的资源当中,这就会经济跑的快速发展和蔓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二)约束机制因素
在当下金融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对经济泡沫问题的约束机制相对不健全且相应的调整措施落实的不到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上来讲,应该对金融经济当中那部分表现出潜在泡沫经济可能性的投机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但是对于投机活动中贷款问题的监控机制也没有加以完善,工作人员会将投机所产生的虚假繁荣作为金融经济的一大成果,这就会使经济泡沫蔓延的趋势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二、经济泡沫为什么会备受关注
经济泡沫问题无疑是当下全球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经济问题。针对经济泡沫出现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泡沫理论是在许多新兴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泡沫理论集交易费用、不充分信息、非理性预期和外部性等概念综合为一体的具有前沿性的一项经济学课题。
随着当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不断的创新改革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和交易的相继问世,这都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交易有了进一步的脱离和相对的延伸,以上这些金融交易对当下的金融结构有着较大的冲击力。
价格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实体经济是通过一定的成本定价的一种经济模型。众所周知,金融经济是通过相关预期定价产生的一种经济模型。
经济泡沫在现代金融经济的进程和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并产生着其自身的价值,但是在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经济泡沫问题始终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表现形式分析
对当下的金融经济市场而言,经济泡沫的典型表现形式主要是指股票经济泡沫和房地产经济泡沫两种。
对泡沫经济本身而言,股票市场泡沫是由股票市场和投资价值之间的差额所共同构成的,股票市场泡沫和经济泡沫在整个现代金融经济中所表现出的金融资产总量、经济总量以及泡沫绝对额指标大小均是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价格在供求关系上是占着主导地位的,价格的这种特性在金融经济市场当中的股票市场上也是同样的。如果流向股票市场的资金太充足的话,那么股票中所体现的票面价格和发行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在经济泡沫的掩盖下以市盈的趋势表现出来。根据我国当下的股票市场发展趋势,由于受股票投资行为迅速发展的影响,其中一些投资者利用金融经济市场中的主体力量和社会力量相融合并向使其前不断发展。根据对上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国股票的发展在当下泡沫经济的背景下需要确保对股票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
针对房地产的经济泡沫问题,其此种表现形式包含了供求关系相对失衡和交易成本相对低廉等特性。众所周知,房地产是现阶段经济泡沫的核心载体之一,经济泡沫是否真正存在、经济泡沫的程度是怎样的,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关注力度。当下阶段的房地产有以下发展趋势:房地产价格正在逐渐的上涨,这使得工薪阶层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买得起住宅。但是几年前兴建的写字楼却还没有完成相应的销售指标。从生产要素构成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密集型相对较高的人口和相对匮乏的土地资源将会产生房地产经济泡沫的现象,并且会使房地产泡沫现象不断的发展。
四、针对现代金融风险提出的几点防范建议
(一)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采用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手段
房地产市场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其主要包括无形性的市场需求和有限性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的升级。政府应该在当前的这种趋势下对信贷和引导信贷的投资渠道进行适当的收紧,并在房产业上要考虑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手段。当下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对银行进行了“捆绑”。如果在这个时候对房地产泡沫的处理不妥当的话,那么就会造成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且银行也会有很多坏账产生,这对经济发展和银行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所以,政府要适时考虑实行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手段,在退市上要慢收慢缩。
(二)适时的调控房地产的预期,在房价的非理性上面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是中国影响中国经济的关键性产业,其在当下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当下的房价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就使得房地产行业的潜在危险性扩大。虽然国家在房地产行业中已经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调控和管理,期间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我们应该重视政策的连续性,这样就可以以短期的政策暂时的代替长期的政策。所以,对房地产预期进行重视才是执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三)适当的加息和增加投机的成本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对流动性管理的这一方面上,在对流动性进行回收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准备金率之外的费数量化货币政策,这样才能对通货膨胀等状况进行良好的抑制以增加房地产投机的资金成本。
(四)对土地的财政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
在土地的供给方面我们应该一大调整力度,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当下征地制度的基本框架之内,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依赖已成为中国房地产调控中的一大难点。为了实现对土地财政政策上的突破,我们应该加大对征地制度的改革,并且要有针对性的改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状况。中国的总体经济需要进行根本的改革,房地产改革对中国的总体经济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房地产调控所引发的一系列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化。同时也重建经济增长动力以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五)对资产短期经济过剩形成的经济泡沫进行有效的抑制
资产的短期经济过剩是危机到来的前兆,无论是在成熟市场中还是在经济繁荣的新兴市场中,这无疑不是一个好现象。由于当下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都是十分复杂的,杠杆、低利率、衍生品创新过度等都有可能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更有可能造成房地产和股市价格的起伏不定,甚至还会出现高危泡沫的经济现象,致使经济崩溃和萧条。
五、结束语
随着当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泡沫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资产运行独立性规律的复杂角度之上,并且经济泡沫问题与整个金融系统的内部缺陷相互的融合,在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潜在危机。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发展形势的推动下,对经济泡沫的处理问题上有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致使经济泡沫问题以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形式体现在当下的金融体系当中的。关于在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泡沫问题的根本原因及经济泡沫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对策并能正确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和政府应该对经济泡沫问题进行一定的抑制,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的同时并提出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国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玉平.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N].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黄秀华.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1
[3]刘玉峰.张亮.刘丹等.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形成机理与区域性特征[N].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
[4]袁钢明.日本经济泡沫兴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兼论日元升值的正面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
在我国计划经济年代,金融业不够发达。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一切信用其中银行”,除了银行融资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融资形式和和融资渠道,因此,当时的金融学就是货币银行学,当然,由于还存在着对外金融贸易关系,有国际收支、汇率和外汇及等问题,因此又形成了国际金融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融资市场化,对外贸易及国际融资不断扩大,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金融化的发展,世界金融业兴旺发达,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技术、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行发展,虚拟经济已经成为整个经济链条上不可缺憾的部分。可以这样说,没有金融经济或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根本就无法运转,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在此情况下,金融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融学科已成为独立的学科。当前应创立广义金融学,即现代金融学,改革金融学的教育和教学,以适应21世纪对金融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认为,广义金融学应包括多种涵概与内容。从金融市场与企业金融角度,金融学应当包括货币银行学、保险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学等。从金融理论和金融技术等方面划分,应当包括金融经济学、金融制度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数学、金融技术学、金融管理学等。对近几年发展较快的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和金融管理学在教学方面应引起高度重。
金融经济学是新兴的经济与金融结合的学科,主要研究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经济金融化、货币证券化的发展趋势,金融经济的基本特征,金融经济时代与其他经济时展的比较,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与金融学的结合等。同时,对金融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学习与研究金融经济学,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经济的特点,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工程学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主要研究利用各种金融工具降低和消除金融风险,或如何将此风险重新组合,以改变原有风险特质。研究各种金融工具、产品服务、融资方式以及机构和市场组织方面技术变革,把握各种技术创新的成果和特点、操作要求、管理和方法和经验,揭示当代金融向技术化、工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用技术的、数学的、模型化的方式进行宏微观金融分析。
金融管理学应被视为现代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金融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加上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蕴藏着极大的风险。金融管理变得非常重要,不仅进行金融宏观管理,还要进行微观管理;不仅要外部管理,重要的是内部管理;不仅要政策管理,还要进行技术管理。金融管理学主要研究现代金融管理的一般理论、管理内容和管理体系,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管理理论在金融管理中的运用以及金融业务管理、货币资金管理、金融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研究金融监管法律体系、金融监管组织体系、金融监管评价体系、国际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环境等。
当然,金融技术学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认为,金融技术学就是与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网络金融交易、结算相适应的相关技术的科学,它是一种边缘学科,是现代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是现代技术在金融交易中的应用。它要求不仅懂得金融交易程序,还应了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等。金融技术学的宗旨是利用现代技术运转金融交易并保证金融交易的技术安全。例如开发金融交易软件、金融风险防范软件、投资组合软件以及防止密码被盗和防止黑客入侵等技术。
随着金融的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金融学本身的发展,对金融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金融学科本身应当得到新的发展与突破。就学科来讲,实际原来的狭义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早已被广义金融学所涵盖,金融学应当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例如公司金融)。现在在学科分类上金融学被列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和保险学),已经不能涵盖金融学的全部内容,象公司财务学现属于工商管理范围,而金融工程学和金融数学等,又属于管理科学学科。因此,金融学已经是一门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和一门独立学科。如果将金融学科变成一级学科,将使学科划分得更为科学,有利于培养专门的金融人才。
金融学的教学也必须进行质的突破与改革。
1、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发展的最新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以及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等发展的最新动态。不仅要了解货币体系和货币制度、金融体系和金融理论、利率和利率管理体系、货币供求和均衡理论、金融发展、金融制度、国际收支等理论,而且还要懂得金融市场。现代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衍生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的各种市场机制(包括利率机制、汇率机制、风险机制)、各种金融工具(包括风险资产、股票、债券、远期、期货、期权等)的定价、以及各主体(投资者、套期保值者、套利者和监管者)的行为上,既有知识性,还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这样有利于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金融人才。
2、在过去金融的教学中我们重点侧重于宏观金融、金融理论和货币金融政策,也就是注重定性分析。从目前发展来看金融学更是一种实用经济学。更要求实际和实证分析,需要懂得实际操作,需要掌握和运用金融工具与金融分析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金融技术、金融数学及金融工程等方面应该更加强。应吸收国外新兴的金融工程学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国情况加以介绍。鉴于金融研究的精密化、数理化和工程化,在教学方法上要大胆创新,抛弃原来过分依赖定性分析的做法,而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逻辑分析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这样有利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把握金融市场的各种规律和各种金融定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培养既懂得理论能能实际操作的复合性金融人才。
【关键词】 行为金融;投资模型;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中行为科学理论融入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及产生该行为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本质,它将投资决策看成是投资者在一种心理上计量风险与收益并进行决策的过程,是经济行为科学化研究方法的一种价值分析回归。
一、行为金融投资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由Kan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其行为并不总是理性和风险规避的。与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投资结果相联系的决策权重,反映决策者对结果的主观价值判断,是对应变量xi(如财富)的增函数。期望理论表现为加权“价值函数”的最大化,其权值是真实概率的函数。行为金融投资者的效用有别于传统预期效用理论,在期望理论的“价值函数”中是一条中间有一个拐点的S形曲线(见图1)。该函数是定义在某个参照点的利得(或损失),而非一般传统理论所重视的期末财富,包括三方面内容:决策值的价值函数定义为对参照点(其具置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因素)的偏离,函数曲线上各点的斜率为正;价格函数在收益状态(正向)为凹函数(体现为风险回避,即在确定性收益与非确定收益中偏好前者),在损失状态(反向)为凸型(体现为风险爱好,即在确定性收益与非确定性收益中偏好后者);价格函数损失状态的斜率大于收益状态的斜率,即损失给个体带来的痛苦程度比相同量收益给个体带来的愉快程度要大。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速度减缓。期望理论以加权“价值函数”的形式,很好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
2.行为组合理论(BPT)
随着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结合起来,对现代金融理论和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正成为行为金融理论的另一重要发展方向。其中Meir Statman和Hersh Shefrin提出的行为组合理论(BPT)影响广泛。
BPT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Markovitz的均方差资产组合理论中,投资者将自身资产作为一整体,对其进行总体评估,并考虑资产间的协方差。在此基础上,MPT认为资产投资者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而非单个资产的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分析上,因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故需要考虑不同资产间的相关性。针对现代资产组合理论,Statman和Shefrin(1994)提出了BPT 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基于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金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每层的资产都有特定的目标和风险偏好,有的是为了避免损失而回避风险,有的则是为了获得暴利而追逐风险。
二、行为金融投资的理论模型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的重点转移到至非标准投资者的行为建立模型,它对传统的理性人假设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放宽,研究非严格理性的投资者行为对股票市场特性的影响。
1.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
BAPM由Shefrin和Statman (1994)提出的BAPM将投资者分为两种: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行事的理易者,此时投资者关心的是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和方差,最终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行事,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并不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进行资产选择,其资产选择会使得证券价格偏离本身价值。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当前者为代表易者时,市场表现为有效率;而当后者成为代表易者时,市场表现为无效率。由于风险是限制效用最大化投资者抵消噪音的重要因素,噪音交易者制造的噪音便成为不可分散风险。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构筑了一个噪音交易模型,其分析表明,非理易者完全有可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而非理易者的持续存在将证明“市场选择”理论的不完全性。
2.BSV模型
BSV模型提出者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7)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判断偏差:一种是选择性偏差。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性重视不够。由于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并未适时根据收益变化调整自己的未来预期,只是当实际收益状况与投资者先前预期不符时才做出调整,这种偏差异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映不足;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即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错误地对价格变化外推,导致股价过度反应。BSV模型就是从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地这两种心理推断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的决策模式如何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的假说。
3.DHS模型
DHS模型的Danierl,Hirsheifer 和 Subraanym(1998)提出者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其中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对自己掌的信息过分偏爱。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过分偏爱自己掌握的信息使投资者在判断股票价格时对自己掌握的信息做出过度反应,对公共信息则反应不足。这一假定意味着个人信息将导致短期的过度反应,仅仅当后续的公众信息不断地创伤投资者的自信使公众信息的权重占很大比例时,投资者才会抛弃过分自信的错误定价。在这种偏差指导下的投资行为导致市场对股票价格近期的过度反应和长期反转。
4.统一理论模型
Harrison Hong与Jeremy C.stein(1999)从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作用角度提出了资本市场中反应不足、动量交易和过度反应的统一理论模型。该模型与上述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将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非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该模型将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作用者按照人们通常的感觉来看都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每类作用者仅能以无偏的方式“处理”: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价格的变化,预测必须是对过去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推理。在此基础上,该模型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统一归结为关于基本价值信息的逐渐扩散,不包括其他对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易的需要。
三、行为金融投资行为策略
行为金融学是在研究金融市场“特异性”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将人的有限理性引入金融问题研究,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投资策略。
1.反向投资策略
由于股票市场经常出现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对反应过度的修正会导致过去的输家的将来表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而产生长期超常回报现象。反向投资策策略作为对此的反应,即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该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 Bondt 和Thaler(1985,1987)对股市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其后,Jegadeesh(1990)与Lehmann(1990)提供了短期收益回归趋势的证据,Chopra等(1992)和Lakonishock等(1994)也对美国股市的过度反应现象的看法提供了支持。在金融实践中,反向投资策略受到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尤其是长期投资中的青睐。
2.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效应即在一定持有期内,若某只股票或某个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则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动量交易策略也称相对强度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与Titman(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到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现出延续性,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变动的动量效应。如美国的“价值线排名”的利用等。
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即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规避一次性投入存在较大风险的策略。时间分散化策略,即建议投资者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投资于股票,随着年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与时间分散化策略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普遍存在并广受欢迎的投资策略,同时却又都被指责为收益较差的投资策略,而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明显相悖。Statman(1995),Fisher与Statman(1999),利用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期望理论、认知错误倾向、厌恶悔恨和不完善的自我控制等观点,分别对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了系统地解释,认为其存在合理性。
四、结束语
行为金融学是针对现代金融理论的缺陷提出来的,它的出现弥补了经典理论在个体行为分析上的不足。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新兴发展时期,政策对股市干预较为频繁,占总体投资者比重较大的个人投资者抗风险能力弱,投资者具有“政策依赖性偏差”,“羊群效应”等现象较明显,基本属于无效、弱效市场。行为金融理论的出现与兴起,对原有理性框架中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心理因素的作用,可以为有效改进、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易宪荣.行为金融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关键词:金融工程 金融创新 制约因素
“金融工程”近年来逐渐活跃于人们的脑海当中,但金融工程的实质内容――金融创新与创造却历史久远:衍生产品的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时期:金融创新活动更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经济、金融活动。这样看来,金融工程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其真正意义上的飞速发展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衍生证券数量急剧增加时期。此后,国际经济进入“现代金融工程”发展阶段。
一、金融工程内涵概述
(一)解决金融问题――金融工程的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经济主体面临着种类各异的金融问题:个人需要管理自有资产,寻求资产收益、安全与流动性的均衡;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利率变动、汇率变动、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价格变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金融机构更是直接面临着如何管理日益增加的种类各异的金融风险、如果创造出更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来吸引客户以及如何寻求在现存风险结构下的收益最大化等更加严峻的金融问题。而逐渐兴起的金融工程发展的浪潮,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各个经济主体创造性的解决其所面对的各种金融问题,进而满足市场对于金融的各类需求。
(二)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的主要内容。金融工程通过创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即对各种证券风险收益特征的匹配与组合来创造性的解决各个经济主体所面对的各种金融问题。而产品设计完成之后,紧接而来的便是准确的定价活动,其中无套利定价原理最为常用。风险管理是金融工程的核心,从根本上看,衍生证券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诞生,都是源于市场主体对于风险管理的需要。
(三)基础性和衍生性证券一一金融工程的主要工具。离开“原材料”,任何先进和富有生命力的设计都不能付诸于实践。金融工程的原材料便是基础性和衍生性证券:基础性证券由股票和债券组成;衍生性证券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远期是指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按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标的资产的合约;期货则是在交易所集中交易的标准化远期产品:期嗍侵父秤杵涔郝蛘咴诠娑ㄆ谙弈诎此方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标的资产的权利的合约;互换是两个及以上的当事人按照商定的条件,在约定时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
(四)现代金融学、工程方法和信息技术一一金融工程的技术手段。金融工程并不侧重于基本理论研究,而是名副其实的金融创新实践活动。在金融工程中,风险收益关系和无套利定价原理等现代金融学知识是基石,“积木思想”和系统性思维等工程思维及技术是阶梯,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编程技术是桥梁。只有完美的融合以上三个部分,金融工程才更加富有生命力。金融工程师便是通过把金融新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应用到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满足客户新的金融交易需求的一类服务者。
(五)空前的创新和发展――金融工程的利弊分析。现代金融研究的重点在于价值、风险与金融市场,更加侧重于时间与数量分析,进而创造出复合型的个性化的金融工具来应对各个经济主体面临的风险与其他金融需要。金融工程是一把双刃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充分利用其带给我们的便利的同时,其弊病也不容忽视。
首先,金融工程技术的空前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变幻无穷的金融产品,这便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具有不同收益特征的金融工具,无疑这极大的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全性和风险管理的便利性。与此同时,衍生证券的高杠杆易特点使得市场交易成本极大的降低,市场效率极大的提高。
其次,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准无本杠杆化”特点在大大降低套期保值和套利者的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投机成本,使得投机活动泛滥。从本质上看,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投机交易实际上是以放大的风险换取高收益。然而,若交易者判断失误或者操作过程出现错误,高杠杆性带来的损失也是极大的。因此,金融衍生证券总被冠以“高风险”的头衔。
二、金融工程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最初诞生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其制约因素体现为以下几点:
1.反映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反映货币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率和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汇率仍处于非市场定价状态,中国的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较之于发达经济体仍处于较低水平,进而大众规避风险的需求较小。
2.金融工程的主要“原材料”是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的应用基于发达的交易市场。我国尚未拥有丰富的衍生证券品种,使得金融工程缺乏进行组合、杂交及解决金融问题的基本元素。同时,服务于这些基本金融衍生品的完善而成熟的交易市场也未建立。
3.我国的金融管制较严格,规避管制的行为得不到认同,而西方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绕过法律的管制而诞生的,故而我国缺乏适宜金融工程及金融创新发展的土壤。
4.金融计算技术不成熟,直接导致对现金流和风险的度量出现致命的偏差,最终使得规避风险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 商业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 互补性 效率 公平
党的十四大在分配问题上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该原则更加明确了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性。从哲学层面上讲,效率与公平是两个判断社会进步的价值范畴。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个人、群众、社会创适的劳动价值和劳动成果。公平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经济、政治利益的分配公道合理,差别不大。兼顾效率与公平就是既要效率,也要公平,两者同等重要,不分先后和轻重,将两者兼顾并重,并使之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思想,在金融体系中,集中体现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互补性。商业性金融主要具有扶富的效率功能,政策性金融主要具有扶贫的公平功能。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应在理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促进两者平衡发展。
一、金融的基本分类: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
对于金融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对金融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不尽相同,有的界定较窄,有的界定较宽,但他们基本上都包括了货币资金的融通,并从理论上都可以基本地分为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我们都知道,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别对应于这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商业性金融是市场调节、自由竞争、自负盈亏的金融,而政策性金融是与商业性金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政策性金融是商业性金融市场失灵的条件下产生的。
所谓商业性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按照市场的原则所从事的货币资金融通活动;所谓政策性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尤其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即“市场失灵”,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国家作为融资主体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为配合国家特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而进行的特殊的资金融资行为。世界近二百个民族国家和经济体的金融机构,都是由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这样两大类所组成。各国立法当局也是严格将金融类法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商业性金融的一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及期货法;另一类是针对政策性金融的单一的特殊的开发银行法、农业发展银行法、进出口银行法、住房银行法、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法以及社会保障保险法和出口信用担保保险法等。
二、商业性金融扶富的效率功能
商业性金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按照市场的原则所从事的货币资金融通活动,具有商业性、营利性、竞争性等特征。商业性金融诞生于西欧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一直以来都是为具有足量资金和信用的阶级或群体服务的。商业性金融如果不是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富有的资产阶级服务,是不可能得以建立和发展下去的。商业性金融天生就是嫌贫爱富,它的趋利性使得它扶富,它的避险性使得它嫌贫。商业性金融发明至今,为提高人类社会的效率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扶富的效率功能是商业性金融的重要作用。
(一)从金融资源配置主体与目标的角度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微观层面的金融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主导作用的是商业性金融主体。商业性金融主体依照市场机制的正向选择是基础,并且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调整的动态过程。在资源配置的目标上,金融资源微观(商业性金融)配置的效率目标是经济有效性。
(二)从业务经营宗旨的角度看。商业性金融机构以追求盈利或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经济有效性目标的驱使下,商业性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中往往呈现出趋利性强的特点,按照市场法则和比较收益原则,其业务宗旨必然也必须着眼于每一项经营活动、每一笔业务都能盈利,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商业性金融的来往客户都是资金能力比较强的。以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为例,由于富人的收入预期好、申请款额大、还债能力强、信用等级高,银行愿意将钱贷给这些人。相反,由于农民、工人等低收入者还债能力弱、信用等级低、抵押问题多,商业银行一般是不会贷给他们的。
(三)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商业性金融一般没有融资项目选择的限制,只要有利可图就会积极主动去竞争。商业性金融以市场为导向,一般不会提供优惠利率,在融资中会较多考虑风险因素,追求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性”的有机统一。在金融功能上,商业性金融通过接受活期存款而具备派生存款或信用创造的功能。
(四)从资产与负债结构的角度看。从负债结构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负债主要是各种期限的储蓄存款。从资产结构上看,商业性金融机构在信贷资产“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约束下,主要从事风险低、期限短、流动性强而且能盈利的资产业务。可想而知,农业的低收入者是很难满足商业性金融结构的资产业务要求的。因此无法阻止这样的事实,商业性金融的资产业务一般都是面向城镇,其资金无论是来源还是流向也都是城镇,而不会是落后的农村和贫困的山区。
三、政策性金融扶贫的公平功能
政策性金融作为市场机制缺陷和不足的产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为标志,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性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正初步显现。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政策性金融从国民经济全局要求出发,以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为目标,用金融行为实现政府意图。政策性金融具有政策性、优惠性、扶贫性、诱导性、补充性等特征。
政策性金融的扶贫功能是国家对商业性金融市场调节缺陷的弥补,主要体现在农业的政策性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为农业提供中长期低利贷款,以贯彻和配合国家农业扶持和保护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美国农民家计局、英国农业信贷公司、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德国农业抵押银行、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印度国家农业及农村开发银行、巴基斯坦农业开发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亚洲太平洋地区农业信贷协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等。这些金融机构多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贯彻和配合国家振兴农业计划和农业保护政策为目的而设立,其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拨款、发行以政府为担保的债券、吸收特定存款和向国内外市场借款,贷款和投资多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资金需要、改善农业结构、兴建农业基础设施、支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等。
农业政策性金融扶贫就是通过小额信贷的模式重点满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型金融需求,以缓解长期困扰农户和金融机构双方的“贷款难”问题,推动造血式扶贫模式的发展,提升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解决贫困人口生计问题。一是利用金融工具干预控制资金的趋利性流动,使适量的资金配置到社会效益高、比较经济效益差或相对在较长时期才能产出效益的弱质产业或欠发达地区,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二是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资金支持基础产业、滞后产业的发展。三是运用银行信贷“有借有还,到期归还”的经营机制促进所支持的项目提高经济效益。
四、对称、平行与互补的关系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本质上反映的是对于金融资源的政府调控和市场调控两者之间关系。一个注重效率,一个注重公平,两者互补统一方能实现金融和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因此,商业性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是一个国家和经济体中的不可或缺的完整两翼,二者相互对称,彼此平行、并列,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替代的,是平等协调合作的伙伴而非对立的或从属的或竞争的对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使一国的金融体系整体功能得以实现,具体表现在两者的法律地位平等,业务范围互补,存在业务委托关系以及当商业性金融从事的业务符合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图时政策性金融就会给予支持。在当代各国经济金融体制中,只有同时存在这两翼,才是协调与均衡的,才是稳定和有效的,否则,就将会是扭曲的、非均衡的、不稳定的和低效的。长期以来,理论界与实际部门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两者混淆等同,这是影响中国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混淆等同,也必然将国家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督与对商业性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混为一谈,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政策性金融发展严重的不协调与不均衡的一系列问题,如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总量与结构总体上还不协调均衡;国家资源配置宏观主体与微观配置主体、宏观目标社会合理性与微观目标经济有效性间不够协调均衡,赋予政策性金融的特殊宗旨、目标、任务与其拥有的资本与资金综合实力之间的不协调均衡等等。笔者建议,我国在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在理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促进两者平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朝方、武海峰.论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7(4):272-273
[2] 白钦先、剑眉.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关系[j].上海金融.2005(1):8-12
[3] 陈敏.政策性金融扶贫初探[j].四川金融.1996(7):3-4
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催生出的一个全新的金融概念。世界银行对碳金融的定义为:“碳金融是指向可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提供资源”。①由于其“可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将碳金融局限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而只有这两个机制才能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因此世界银行的对碳金融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索尼亚•拉巴特(SoniaLabatt)和罗德尼•怀特(R•R•White)从环境金融的角度出发,认为碳金融是指在碳约束社会下的一种对金融风险与机会的探索,并通过市场机制转移环境风险并实现环境目标。
笔者认为,狭义的碳金融是指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以及环境保护组织等)间对温室气体(尤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权或排放配额进行交易的金融活动;广义的碳金融则是围绕“碳排放”的一切金融活动,既包括碳金融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也包括财政、金融、监管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
研究碳金融在农业经济中的理论意义
1碳金融研究的理论意义
现代金融理论从诞生至今已经具备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框架,确立了其在经济金融领域中的正统地位,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碳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升华。碳金融研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本文的研究定位在碳金融如何在农业经济中发挥作用,以期在这方面发现其价值。
2碳金融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问题的双赢解决方案
碳金融是全球各国政府、各利益集团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公共问题的博弈结果,它创造性的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化为一种金融产品,并通过金融市场相互交易机制使买卖双方获益,从而将环境保护的义务转化为一种经济活动,使其具有盈利性,大大削弱了各国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矛盾,刺激各国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将温室气体减排由呼吁和倡导转变为实际行动。
3碳金融是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核心支柱
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不甚合理,直接导致我国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若我国继续保持快速的经济发展,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保证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必须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经济。
碳金融研究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现代经济的崛起虽然改变了重农轻工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它为人民提供满足最基本需求的食物,是其他行业无法取代的。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粗放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资源枯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不光严重影响到城市生活环境,对农村的影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农村生态环境本就脆弱已成为环境保护的盲区。
《
金融市场发展与投资机会》目前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田晓林博士十余年来对多个经济金融领域的观察、思考和研究心得的结晶。这些领域主要包括资本市场、私募基金、货币政策、外汇投资管理、城镇化、金融机构管理、互联网、经济周期等。作者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而是从问题与现象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将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现实观察分析和理论借鉴寻找答案,给读者以启发。
田晓林博士是国内经济理论界较早关注私募基金发展的学者。其《我国私募基金:威胁、出路与前景》一文,发表在中国私募基金尚处于灰色身份的时代。在该文中,他从理论推演和国际私募基金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并推断监管部门不仅应当给予中国私募基金以身份确认,而且私募基金行业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私募基金最终将演化为三种主要业务类型: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和产业基金。该文发表于2006年,当时中国证券市场的私募基金规模大概只有7000亿元。到2010年以后,中国官方承认了私募基金的合法地位;近年来随着金融放松管制和金融深化发展,到2014年中国私募基金产业规模达到20万亿元,蓬勃发展的私募基金行业逐渐形成了私募股权、对冲基金和产业(并购)基金三大类型。
金融活动离不开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作者在《金融市场及其危机的起源》(2006.10.28,《中国证券报》)一文中,从理论上总结了金融风险起源的三个微观因素:个体理性和集体非理性、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流动性丧失。这三个微观因素的理论,来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们的研究成果,也是现代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基础。作者认为,在现代金融市场中,流动性突然消失是金融风险传染和放大的最主要原因。文章选取了长期资本公司的案例作分析,认为长期资本公司崩溃的最主要原因是风险敞口过大、杠杆率过高,忽视了现代金融市场扰动因素造成的流动性突然消失对金融机构正常经营带来的潜在冲击。由此,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基本遵循的原则就是保留足够的风险缓冲带,并对风险冲击给予更高等级的重视。这些观点,与现代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是相印证的。如哈撒韦公司(哈撒韦公司的本质是一家金融控股集团)的巴菲特先生所说的被投资企业护城河思想,即与此互为印证。
央行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居于中心地位。21世纪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处于高速增长态势,引起了田晓林博士的兴趣,这使他成为国内较早对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运用进行理论分析的学者。在《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所处的金融环境和投资策略》(2007.9.11,《经济研究参考》)和《运用多元化策略提高我国外汇投资收益》(2006.5.10,《中国证券报》)等文中,他认为,由于全球竞争,主要经济体的货币长期而言是相互竞争性贬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难以稳定的。在这种环境下,外汇储备管理主要要考虑投资收益问题,如果投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则外汇储备高增长对流入国而言是受益的;反之,则应适当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和增长速度。他建议中国央行采取增持黄金、购买知识产权等多元化策略,提高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水平。近年来,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相互贬值,央行外汇储备投资策略多元化的现实,验证了当时的研究和建议的正确性。
本书的研究成果对金融实践也有一定指导意义。在《两人模型: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解构》(作者博士后工作报告《金融集团管理问题研究》的一部分)一文中,作者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这一普遍的现象中发现,金融机构业务主要是由负债和资产运营组成的。由此,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两人模型,即理论上,任何组织中,两人组成的组织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高效的资产端经营和负债端经营,以及资产经营和负债经营之间的沟通和匹配。作者发现,金融机构的负债端业务常常是金融产品的营销,而资产经营端业务常常是投资业务。高效、低成本的营销活动是扩大客户、占领市场份额的过程,投资活动则依靠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资产管理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深入、细致、长期的研究和经验积累基础上的。
作者将此理论模型扩展到大型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的管理实践中,加深了人们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理解,启发了金融机构的投资者和管理者,使得业界对提升金融机构效率和竞争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能据此理论指导经营活动。
由于长期在金融领域和产业界工作,作者对新技术对产业的影響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作者认为,新技术是改善人类福祉的最重要因素,是带动经济走出下滑(或萧条)的主要动力。2012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经济蔚然成风,作者在《产品独有性、平台战略和免费互联网的经济学分析》(2014)一文中,深入分析了互联网商业模式是如何来源于信息经济学的思想基础,研究了与产品极致战略、平台战略和免费三种不同模式对应的企业发展战略,分析了互联网巨头侵蚀传统企业阵地和利润的商业模式,继而指出,在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的传统经济领域(包括金融领域),互联网经济
特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者的这种分析昭示,今后互联网经济将极大地提高交易效率,成为促进产业变迁的力量。
摘 要 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对现代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及发展展望进行了简要介绍,而后从信贷管理、风险防控、内部稽核三个方面,对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应用现状及下一步应给予的改进进行了着重分析,以供其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 财务管理 金融企业
一、现代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及展望
作为以经营货币为主的特殊行业,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高收益性是其经营的主要特征,而财务管理作为金融企业实施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单纯内部财务管理的范畴。在现代金融企业中,广义的财务管理不仅包含对其资产、负债及相关经营活动的会计核算,而且还包括信贷管理、风险管控、内部稽核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现代金融企业所实施财务管理活动的触角已延伸至其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深度也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高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从目前来看,国内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应从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型转为价值管理型,以现有的内部会计核算为基础,将财务管理活动予以充分前置,积极参与金融产品管理、投资及资产管理等经营活动,以降低其综合运营成本,提升其整体价值管理水平。例如,财务管理可增加金融产品管理的功能,在规划阶段对其产品进行投资效益分析,在试用阶段对其产品的保本点、盈亏平衡点进行测算,在运营阶段则应主导建立起产品效益监控预警机制,并定期出具财务分析报告,以形成对业务部门产品营销服务策略的支撑。再如,财务管理也可与客户价值管理充分融合,协助建立客户价值评估体系,测算主要客户群及个别重要客户的成本和价值,并与业务部门一同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实施渠道优化。
二、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应用现状及改进
(一)信贷管理方面
自今年年初以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加剧,各银行信贷规模急剧萎缩,过度频繁的存贷款加息政策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的过快上调严重挫伤了市场信心,某些中小企业被迫转为寻求更为便捷、成本更低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压缩。在此环境下,长期以来隐藏于各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如信贷资金投放集中度过高、信用评估机制不够健全、信贷风险量化评估缺乏、质押物评估机制粗糙等,这些问题的显现充分质暴露了银行信贷管理水平的不足,同时也给银行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国内各金融企业应从现实出发,首先对现有的信贷结构及方向进行相应调整,在风险分散的原则下将信贷资金转移至信用等级较高、经营效益较好、履约能力较强、行业前景广阔的客户,并重点对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绿色农业等产业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以优化信贷结构和资金投向。其次,金融企业应慎重对待金融产品的创新,坚决摒弃可使风险扩大化的衍生金融产品,这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也有前车之鉴。而在日常放贷业务管理中,各银行应适时提高贷款门槛及风险标准,加强对相关债务人的跟踪监管;对于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应严格控制其贷款增量,适时压缩贷款存量,从而逐步实现贷款的有序撤离。
(二)风险防控方面
从理论上说,风险管理作为现代金融企业的核心功能,其同时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导向,高风险、高报酬对任何企业而言始终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风险与报酬的权衡统领着金融经济发展的总趋向,同时也贯穿于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始终。从目前来看,各金融企业风险防控中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从外部风险来说,现有的信用评估机制缺乏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而从内部风险来说,审贷环节长期相容、缺乏分离,风险补偿机制不够健全,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金融企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其正常运营埋下了严重的风险隐患。
鉴于此,各金融企业应积极提高风险防控意识,逐步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管控;例如,金融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兼顾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个方面,并通过风险搜索最佳路径的选择,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对信贷风险的早期识别能力。再如,金融企业可对各类贷款实施组合管理,按照投资多样化和分散化原则,积极减少各类贷款的相关性,尽可能的增加小额贷款,避免大额贷款,并将其在不同行业、规模、性质的企业中予以分散,从而实现风险贷款组合的总风险最小化,这也成为了当前最为实际的一种风险防控方式。最后,金融企业还应充分完善贷款的定价体系,通过在筹资、贷款部门间设定专门的资金转拨价格,来核算其筹资成本、贷款利润,尽量减少不良贷款的比率。
(三)内部稽核方面
近年来,国内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应归咎于内部稽核的失效,而作为为金融机构服务、对其控制系统和经营质量进行独立评估的一项职能,内部稽核可及时、客观的检测、评估、报告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是否有效,以及内部风险的是否存在。一般来说,金融企业的内部稽核首先应具有查错纠弊的功能,借助其可实现对金融企业内部违规、舞弊行为,如违规拆借、高息揽储、超绕规模放贷、账外经营等行为的监督。另外,内部稽核还应兼具辅助决策、激励考核的功能,并以此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而存在。
在当前不利的金融环境下,各金融企业在内部稽核工作中首先应建立起服务导向型理念,积极推进服务导向型稽核模式建设,将咨询和确认作为内部稽核职能的主体。就这两者而言,咨询环节更为直接的体现了内部稽核的服务理念,而确认环节则负责提供通过评估组织的风险状况、评价组织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审大事故隐患以及舞弊欺诈案件线索等行为的服务,并负责为决策层输出相关确认信息。与此同时,金融企业还应以服务导向型理念及模式为基础,重新架构新的内部稽核体系;以笔者之见,各金融企业的稽核部门与人员应由一级分行统管,实行逐层委派制,人事、薪酬则应由一级分行统一负担,由此切断与二级行的利益联系,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提升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全良.浅谈银行财务职能的转型.财经界(学术版).2011(05).
[2]陈时蔓.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研究.金融经济.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