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走来,如何通过现代媒体去获得信息,管理学校流程,是一个摆在各位老师面前的大课题。现代教育技术的展开,为学生获取知识、检验学习效率、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我区虽然在去年把各校的计算机基本配齐,但如何把这些计算机生动活泼地用起来,是到了该想一想的时候了。既然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域里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那毫无疑问,我们也应该能够成功地走出第二步。
二、 推进我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关键是抓好三个环节;
1、 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是现代教育技术生存的根本空间;
学校是以教书育人为主,人员的配备、硬件的建设、软件的投入,都是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现代教育技术的装备,绝不是为撑面子、赶时髦,那种把硬件搞好,然后将它们束之高阁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在进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同时,把以下三个重点要素放在思考的首位。
A、 学生的学;
我们的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时刻应以学生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扎扎实实地把学生的“学”做好。例如:现代教育媒体都是有声有色的对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去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多角度、多层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从而让学生学得好,学得活。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现代教育媒体的不足,对比已有手段,衡量权重,拿出最佳的学习方案,以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进行学习。另外,我们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现代媒体去获得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发现的激情。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正确的学习态度。
B、 教师的教;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不是难为老师,更不是需要老师去完成复杂的代码。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准确传达信息。做到让学生在愉快中学,让方法与知识在一个潜移默化中传递。使老师的教改变为扶持与培养,让老师更少地指导学生。例如:有一堂社会课,上课的老师从磁带里放出了一段摄人心魂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母亲让我们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健康地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让所有在场的师生们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毫无疑问,这较之那些空洞的说教,天花乱坠的表演不知要深刻多少倍。
C、 资源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不应该是一个空中楼阁,也不应该是空架子。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想到资源的建设。仅有硬件没有软件,那是没有灵魂的躯壳。硬件要上,软件更要上。有了充足的应用软件,才能把硬件的优势体现出来,才能把“教”、“学”步骤进行统一。那些只重视看得见的硬件,不注意无形软件的人,是不能够走得足够远的。例如:有许多学校的幻灯机年年更新,但上课需要的灯片却寥寥无几,屠龙刀在手,却无龙可屠,这样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搞还好些。
2、 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管理当中,是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极大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从规模建设上来说是趋向于电子产品,而电子产品的优势就体现在其速度快,处理事务的能力强,有海量记忆信息的能力,一旦操作得当,无人值守能力强。基于以上特点,如果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学校管理流程当中,那将能充分体现技术在管理中的优势。对上传下达的数据准确处理,更好地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
A、 无纸化办公势在必行;
无纸化办公是我区所倡导的一种办学理念。要在广大意义上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花大力气搞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要切合当前应用的实际,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那些老掉牙的内容只会挫伤老师们的积极性,与最初的构想背道而驰。例如:我校的教师培训每周进行,现在看来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B、 有效地提高我区行政管理的效率;
我区现有一个专业网站,提供每天的网上通知,谁也否认不了的就是:这一形式的确为我们政令的上传下达节约了不可估量的时间。一所学校节约那么一点时间,全区三四十所学校加起来,这一历史的贡献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学校有一个WEB站,是样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服务,老师们在网上可以轻松地交谈,广泛地探讨问题,交流各自的思想,查看周工作计划等。同时还通过软件实现了大队部的礼仪评分系统,使老师们能及时了解本班的得分情况,迅速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C、 为我区学生、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资源是根本,各个学校在计算机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势在必行的是进行资源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购买资源,例如:已经有的课件,图片、声音、视频等,让老师们上课更加方便,想学乐学。另一方面可取的是进行宽带互连,让学生与老师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探索。
3、 现代教育技术是展示我区风采、展示我区品牌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不但是一个区的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样也是一个区的文化、思维的集中体现。我们不但要把硬件建设与经济实力结合起来,也要把思维与教育前瞻结合起来。不但进行必要的硬件建设,更要把建设的宗旨体现出来。从而展示出一个大区、一个先进区的风采。
A、 立于教改的前端;
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应体现其先进性,把现代媒体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一直是我区在开展的课题。
B、 学生的良好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深入人心的最忠实、准确的反映;
评价一个区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现状如何,不是以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来衡量的。相反却应该是看整个应用的程度和水平如何。一个是教师的应用水平,一个是学校的管理水平,再则是看学生在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带来好处的时候,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如何。例如:学生可以每周、每天上机查询资料,自主地获得信息,自主地处理信息。能够用现代媒体做一些简单的作品或应用。倘若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不是就充分地证明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人心吗?
C、 网站是反映我区综合素质的一个极佳窗口;
我们知道,现代人的生活里不能没有网络,而网站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来源方式,它及时、生动是反映着每天的世界各地的事情,存储着等待我们去处理的大量信息。一个网站的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这可是最为经济的宣传方式。所以说要把我区推广,网站是一个好的选择。
三、 我区现代教育技术当前的一些问题及对策思考;
A、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更加深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将是我区需要大力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抓,天天喊现代化,关键是实实在在地做,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利用现代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生动地传授知识,全面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是我们永恒追求的目标。要避免那些形式主义,上公开课才用媒体的方式是要不得的做法。
B、组建一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执行机构。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障碍,那么一个强有力的执行团体,是推进工作的保障。对于学校是这样,对于局内也是如此。
C、要建设好资源。资源是活生生的肉,没有血肉的填充,媒体只是一批饰物。一方面要建好课堂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建好提供自由探索的资源,虽然资源建设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但只要规划得好,运用恰当,何尝不是一种先进性的体现呢?
D、抓素质教育、抓现代教育技术,关键是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大批操作熟练的教师,那就谈不上现代教育媒体的灵活运用。教师对于信息的获取尚且如此陌生,又如何指望能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呢?所以培训教师是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第二步。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全市共有中小学316所,其中高中6所,职业中学1所,初中39所,小学270所,在校学生85525人,专任教师4073人。2002年,高平市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实验县(区),目前全市共有5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近年来,在省市电教主管部门和高平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高平市电教馆以创建山西省“十佳”县级电教馆为载体,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主线,以队伍建设为中心,以课堂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进程,全方位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县级电教馆在组织管理和指导本地中小学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有效配合和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等教育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先后获得省、市级“电化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电子音像教材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回顾我市电教馆标准化建设进程,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多管齐下始终不渝抓好电教馆自身建设
县级电教馆是直接面向基层,直接指导当地中小学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业务部门。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电教馆的职能作用,对促进当地现代教育技术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电教馆自身建设方面关键是要抓好“四个到位”:
一是开发意识到位,2002年,在得知世界银行将向教育系统提供信息技术专项无息贷款的信息后,我们及时向局领导作了专题汇报,随即向市政府请示报告,积极主动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将省教育厅下放晋城市的专项无息贷款500万元全部放到高平,为我市35所学校装备计算机1034台,多功能电教室2个。随后,又自筹资金446.9万元,为22所学校装备了767台计算机,18个多功能电教室,2个语音室。近1000万元的资金投入,至少使我们高平的信息技术教育装备水平提前了三年。
二是内部装备到位,2004年,我市在教育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80万元率先在晋城市建成了教育局局域网;2005年,投资48万元,建成考场电子监控系统130套;投资10余万元为电教馆购置了电脑5台、笔记本电脑1台、摄像机2台、数码相机2台、光盘刻录机1台、扫描仪2台、打印机2台,极大地提升了电教馆的硬件装备水平,为有效指导全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制度建设到位,我们制定了“高平市信息技术三年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把现代教育技术考核纳入对各乡镇教办、市直学校的年终考核体系,每年还设立10个现代教育技术专项奖励指标。这样做,不仅规范和加强了电教馆自身建设,同时从源头上强化和提升了基层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素质提高到位,从2001年起,我们相继外派本馆同志50多人次赴北京、太原等地及相关院校进行培训充电。同时,我们对所有馆内人员制定了“五个一”业务考核指标,即每人帮包一所示范校,帮包一个偏远乡镇,每学期上一节专业辅导课,每学年制作一个课件,每人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进一步营造了我馆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自觉学习、主动提高、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二、多方投入精心打造全市教育装备新平台
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建设是前提和基础。特别是“三机一幕”进教室的电教目标实现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启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开始,到现在以远程教育为标志全面加快装备步伐,我们深切感受到硬件建设不能坐等坐靠,必须在机制创新上寻求突破,在主动出击上抓住先机。我们坚持“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步推进,注重实效,以城镇带动农村,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工作思路,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模式:一是村校共建式。1994年前后,我们紧紧抓住高平市城东村、城南村两个小康村全面发展的契机,动员这两个村投资30万元,分别为红旗小学、城南小学配置了(30+1)台计算机,开启了高平市计算机教学的先河,在全市起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紧接着有米山勾要、北诗吴庄、石末候庄、三甲刘家、神农沙院、永录东庄、野川杜寨、原村下马游等8所学校也采用这种模式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其中,红旗小学、城南小学率先进入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行列。二是世行贷款式。2002年,我们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一次性高标准装备计算机学校35所,不仅超额完成了当年的年度装备任务,而且完成了全市“十五”期间装备任务的72%,计算机装备一跃而居晋城市六县区之首。三是厂家垫付式,就是由厂家或经营商先行为学校提供计算机,然后再由学校按协议分期分批支付资金,这是企业和学校双方建立在高度信任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同样是在信息技术装备上的一次新的尝试。
我市先后有22所学校通过这种模式配备了计算机。尽管我们当初启动上述两种模式存在一定风险,但风险背后实实在在的成绩使我们坚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正是因为有风险,我们走了别人不愿走的路,经过多种努力,终于走到了别人的前面,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实践经验。四是政府配置式。2005年远程教育工程启动后,全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此外,从2002年起,随着煤炭效益的好转,高平市提出了“一矿建一业”的发展思路,一些煤矿企业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先后有许多企业为学校添置了信息技术装备。截止2005年底,全市用于信息技术装备的资金达到3000余万元,全市中小学计算机达到4570台,其中高中每12.6人拥有1台,初中每11.7人拥有1台,小学每32.1人拥有1台;共装备计算机网络教室124个;多功能电教室64个;建成教师备课系统9个,闭路电视教学系统3个;共有收录机1547台,投影仪1731台,电视机1050台,影碟机、录放机2226台;建成远程教育项目学校306个,其中,模式一学校35个,模式二学校239个,模式三学校32个。
三、多点结合扎实开展师资业务培训工作
推进现代教育技术,队伍建设是关键,是保障。我们坚持“选拔、培养、培训、提高”的工作思路,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技术素养。一是强化专业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本着“重专业、重能力、严考核、严选拔”的指导原则,在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2000年至2002年,我们从非师范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择优选拔了30余名计算机教师,缓解了全市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紧缺的现象;2005年,高平市公开招聘了250名中小学教师,其中为高中、初中专门设置了9个计算机教师指标。与此同时,我们组织35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还聘请厂家对全市所有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了两轮全员培训,对我市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起到了骨干和带头作用。二是狠抓信息技术全员培训,我们同高平市进修校联手,以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测试为平台,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使全市教师信息技术测试合格率达到90%。2005年“远教”工程设备基本到位后,为了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师队伍,我们从12月中旬开始,分6期对全市239所模二项目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共培训学员239名,238名教师培训合格。此外,从今年2月下旬起,以各乡镇教办、市直学校为单位,对全体教师组织开展了二级培训,教师参培率达到99%。扎实、规范、全面的专业培训,不仅培养了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也从业务内涵上提升了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能力。三是以活动强化培训质量。从2000年起,我们积极组织并参加了山西省“中小学教师教学课件制作比赛”,有47件课件荣获全省中小学教师CAI课件制作奖。城南小学教师张慧等6名教师还获得了全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秀教学能手称号。#p#分页标题#e#
四、多方整合集聚力量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1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深化教学改革,引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从事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职业高中开设有专业课,这就要求职业高中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高中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应当有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即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就业的能力,要充分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最新技术要求,使的学生在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操作技术的基本训练,能够掌握技能操作要领,形成合理、准确的操作规范流程,最终达成熟练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需经常深入企业进行认真调研、学习,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紧跟企业发展的时代步伐,明确当前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清楚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那些实践技能。从而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调整专业课设置结构,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尝试将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及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中来,或将课堂设在企业的第一工作现场,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课课堂教学真正能够突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特色,充分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紧密结合,增加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无形的培养了学生的就业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长期坚持切合实际的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将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自主学习,更大空间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强调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直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实用、贴近学生;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接近就业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的技能提高为中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实施设备的配备水平来看,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不具备达到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实践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改革需求与软硬件设备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成为长期制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瓶颈。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这一瓶颈。利用专业课教学视频,展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道德与素养的教育融入其中,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岗位性,利用专业课的模拟仿真系统,专业学生可在与企业工作环境完全相同的平台上学习。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就如同是在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的企业”中训练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他们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素质,缩短学生从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转换期;另一方面将专业课教师讲述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动手实践为主的学习形式,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而且容易接受,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把握技能大赛契机,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开放大学组建的基础是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但高于电大,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是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的创新和转型。
一、社区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及其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的构建作初步研究
社区型数字化学习中心是新型的教育组织,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远程教育服务于社区教育的重要窗口。
(一)服务社区居民的学习活动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场所,也是居民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天津市南开区,社区居民的学习活动有以下特点:80%以上的在职人员的学习时间以晚上和周末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以上午为主[1];面授学习、网上学习、实践活动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远程教育机构通过在社区建设数字化学习中心,为社区居民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现代化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多项服务的实施,在满足社区居民学习活动需求的同时保障社区居民学习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提升社区教育功能
当前社区教育依托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仍然采用成人学历教育模式和面授教学方式,在学习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不但拓展了社区的学习资源,提升了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是使社区教育进一步开放。
二、发挥开放大学教育资源优势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
借助于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学习港搭建的平台,社区教育服务地域将可能进一步向广大社区、农村扩大,服务对象将可能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各类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优质教育资源将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和应用,社区居民将可能得到更具社会性、开放性、针对性、便捷性的教育服务等。
(一)为建设和谐社区、学习型社会服务是开放大学教育的基本定位。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更成为开放大学教育的基本属性和根本定位[2]。而社区教育应成为开放大学教育新的切入点。开放大学只有将育人与社会服务,特别是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为终身教育作出应有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使自身获得更大发展。
(二)远程教育是社区教育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
推进社区教育能更好地实现居民利益,是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社区教育中大量文化学习活动,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形成健康向上、文明礼貌、安居乐业的人文社会环境,引导人们活出生命的意义,寻找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为社区教育提供保障。
在Internet里,有千千万万的富源知识网站,面对如此丰富的知识,学习者经常会陷入非常窘迫的两难境地,要使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在社区卓有成效地参与开放大学的数字化学习,同样需要开放大学建设好自己的“主题知识网站”,为广大社区居民学习者提供更集中、准确、系统的学习资源[3]。
在参与学习型城市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各级开放大学的历史任务在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利用开放大学系统原有的学习资源库,把原有大量音视频专业课程资源转化成数字格式,推陈出新;二是不断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利用开放大学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设计、编导、制作优质学习资源,打包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网络配送服务;三是积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采用赎买、投资、参股、置换等方法,将由普通高校、政府各个部门投资开发的优质学习资源拿来为我所用。
(四)利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构建中国特色的数字化社区学院。
1.依托开放大学成立多种中心和综合基地,完善全民开放性社区教育网络。开放大学可以利用现有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及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等优质存量资源,实施教学和教学管理,提供社区教育所需的多种功能,成为各地社区教育的办学主体,形成全民开放性社区教育网络系统[4]。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体育 课程 整合 探究 开发
一、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理论课上的体现
这里所指的理论课,主要是指卫生保健、体育理论知识,即通常所说的室内课;体育理论课和其他语文、数学和科学等课程一样,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如在讲解《足球局部进攻战术配合方法》这节课时,教师可先通过电脑播放一些足球球星进攻的精彩片断,激发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根据教师的“暗示”,让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地从影片中获取足球局部进攻战术简单示意图,同时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协作探究;教师恭听各组组长研究结果,作出肯定态度,并讲评、修改;然后教师展示自己的展示Flash课件,系统讲评、总结。正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基本理念。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出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也就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具有海量信息,能够开阔学生视野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例:现在学生们比较热门的男足甲A联赛、篮球CBA联赛、奥运重大赛事等。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软件开发
(一)分析教学目标,搜集软件开发的资料。以《预约前滚翻》为例,教学目标分析为:(1)写明《鱼跃前滚翻》课件课题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2)分析使用对象;(3)软件使用后达到的具体目标;(4)软件使用类型和预计状况。搜集软件开发所需要的资源:(1)利用“超级解霸6.0”软件截获世界体操锦标赛中运动员精彩的鱼跃前滚翻的动作,并进行分类;(2)利用“显卡+转换功能”从闭路电视体育类节目中采摘相关资料;(4)网上资源的查询或获取相关素材;(5)体育类书籍中获取图片。
(二)选择开发平台,体育软件的制作与整合。根据体育课程的类型以及所要开发软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工具进行开发。考虑到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一般的教学软件应能在WINDOWS的环境下运行,所以最好采用微软公司本身或与之兼容性较好的开发工具,例如Authorware4、Flash8.0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发软件,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时行综合处理,设计出理想的课件。例如:如果是体育理论课, PowerPoint2003比较适用;如果是动作技术方面采用Authorware4、Flash8.0比较好;剪辑影片采用超级解霸工具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
三、建议
(一)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库
如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不够,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其他课程中整合就不会得到全面的实现。不但要加强校园的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同时也需要“资源”,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早地建立信息资源库。可建立局域网,各学校也可建校园网,教师和学生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化信息资源库”,从而达到教学过程中的共建共享。
(二)加强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自己信息素质的培养。体育教师由于客观原因往往对电脑接触的不多,在上课时就更不愿意利用信息技术来授课,这些现象自然是不符合新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1)信息技术能否能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体育教师必需加强对自己信息素质的培养。(2)学校方面应加强体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制定“体育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建设方案”,采用继续进修、集体学习交流,校体育组内互帮互学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建设。(3)体育教师只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掌握一定的课件制作、网络下载,就一定能使信息技术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正确运用。
(三)把握好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度性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确实能够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的性质使它的大部分教学任务还是需要在室外完成。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必竟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果只为了体现前面所谈到的现代化而放弃那些好的实用的教学经验、手段,这样的现代化教学也不是我们所要的现代化教学。信息技术丰富了体育教学中的辅助手段,运用时应与身体练习相结合,交叉进行,“看”“练”相辅,以练为主的原则,应该重视信息技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在体育常规教学中的协调性。我们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保留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插上翅膀,发展性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除了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浅议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及其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的加大,同时对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的需求,除了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此,我们电气自动化教研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措施等方面加以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素质教育为主线,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1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在教室上课比较适宜。而对于一些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精讲多练、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受到普遍推崇。在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合理地调动多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不同功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过分依赖于电子教案,教师的讲课方法单调,反而失去了原有的讲课风采,效果不佳。所以,对每一种教学手段都要扬长避短。不要简单地否定一种教学手段,即使是黑板加粉笔,也有它适用的场合。合理地搭配不同教学手段,可以各取所长,相得益彰。本教研室实施如下改革方案。
1)在教学观念上,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即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转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加强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中,“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换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间接传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与班级教学相结合,由直接面授转向远距离的间接传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
4)向自主性、合作性及研究性、创新性发展。现代高职教学方法改革是在逐步向以高层次教学方法为主、几个层次的教学方法有机组合的方向发展。
5)重视教学方法整体改革。研究证明,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可能是促使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显然,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目标,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 教学改革中的做法
2.1 研究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及素养方面参差不齐,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高职教学的需要。部分的工科学生对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厌学,而对实践环节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针对这样的特点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整合,使得我们的教学既迎合了学生的口味,也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2.2 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之初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厌学畏难的心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到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时候,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工地的升降机,生活中的电梯,企业生产流水线的控制电路等。让学生明白学之有用的道理,而不是单纯的讲抽象的原理。这样学生就会自发的学习,上课也能增强注意力,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总体效果的共同提高。
2.3 注重演示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演示教学手段,既有利于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现象,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讲解《电路基础》叠加定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利用演示实验教学,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再和理论推导相比较,增强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应用也较灵活。
2.4 总结归纳,列表比较分析,深入浅出,加强记忆
教学过程中,碰到难点重点,如何让学生学得透记得牢?教师应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循环渐进的教学手段,来避免学生因难以理解而不能很好掌握一些重点知识。在每一章的结束时,将重要知识点以列表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会把整章的知识联系起来,既印象深刻又不会混淆,对重点难点也容易掌握。
2.5 学习教学艺术,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充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将重难点突出,还要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以达到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参加广东省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送教上门的培训,再经过我们自己的探讨与分享,将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课堂。
2.6 充分利用学院多媒体资源、实验室资源
当前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尝试制作各种教学软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具体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充分利用我们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配套的实验室和实训室,结合着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尽可能的加大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持久的任务,需要结合着学院和学生的实情灵活运作。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林,叶继英.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改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关键词】通信工程;实验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33―03
引言
无线通信系列课程覆盖面广,从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如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射频理论设计与应用,到先进应用背景的专业型课程,如宽带无线接入和移动通信等课程,都与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紧密。这些课程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如电子标签设计(RFID),物联网中的远程智能遥控技术,高速宽带无线接入方法,远程无线智能定位等领域中都得到迅速和广泛地应用。但是受到软硬件条件的影响,实验教学课程不能及时跟踪最新技术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造成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因此对高校的无线通信系列实验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成为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关注焦点[1]。
一 无线通信工程课程系列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国内许多高校开设的无线通信系列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环节薄弱,缺乏必要的授课基础
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对无线通信系列课程的忽视,很多学校取消了微波技术基础等课程,师资也随着出现断层,以致造成国家在无线技术关键领域与美国相差很多年。随着无线通信业的发展和国家对无线通信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为解决物联网,电子标签技术(RFID),以及军事中的遥感遥测,国家北斗导航系统,国家探月工程等实际工程问题,对具有无线通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本世纪初很多学校又恢复了无线通信系列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程,但是师资力量已经严重不足,实验设备也严重老化,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验课程,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授课基础薄弱[2]。
2 技术更新过快,授课内容难以紧跟学科发展
无线通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一方面需要授课教师紧跟学科技术的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能因循守旧,另一方面又需要授课教师注重与基础课程的衔接,在提高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教师需要通过相关的实验课程、实践课程和课程设计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些要求无疑提高了对教师本身素质的要求。随着无线通信技术越来越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需要授课的内容同样具有较高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课难度。但是现在国内这类应用型课程缺乏教学实验平台,授课效果也很成问题[3]。
3 实验教学环节缺乏创新性理念和工程思想的灌输。
无线通信系列课程的实验问题是困扰各高校的一个难点问题,无论是基础实验还是专业型实验的开设,都涉及到频谱和射频相关的设备,而这些设备的科技技术含量都非常高,而且几乎被国外垄断;而国内不但生产的厂家少,而且同样价格昂贵,因此,即使是购买基本的实验器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于很多高校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另一方面,传统的实验思路也对课程的开设带来了问题,在过去,无线通信系列课程实验不是验证性实验,就是演示型实验,缺乏向上拓展空间;但是,就业市场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性理念和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一定的工程素养,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测试仪器,这与传统的演示实验思路格格不入[4]。所以迫切需要进行新的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
就目前的就业市场而言,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可观,与移动通信、网络通信相关的各公司企业,特别是对无线通信方面的学生尤其青睐[5]。因此国内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无线通信方向发展,无线通信不仅仅是高校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发展对象,各高校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无线通信的教学体系展开研究,以期迎合就业市场的需求[6]。
二 构建新的无线通信系列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无线通信系列课程体系,研究实验内容,以及系列课程实验的衔接问题,开发相关的专业实验平台,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现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扩充。首先开发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下一代无线物联网互联技术、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等国家发展规划相关的实验课程体系。其次结合社会的实际要求,开发RFID设计和无线智能遥控邻域等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实用型实验课程,构建完整的无线通信实验基础教学和应用教学体系。最后需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并结合其他学科的发展,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构建交叉性的大型实验,并设立为期两周以上的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
在构建上述三大类实验内容体系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实验课程的实施方式,也就是实验课程的具体的实现方法体系。整个实验体系将以现有的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基础,在应用型课程中推出创新性实验环节,通过引导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实验学时的比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并通过创新性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根据上述的实验内容体系和具体实施方法体系,需要进行具体的实验教学体系规划。国内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也有不同的具有实现方式。根据自身状况,各高校形成了各自的实验课程体系,并针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和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实际教学基础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分别实施了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譬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名牌大学都拥有阵容非常强大无线通信系列课程教学群,开设了电磁波、微波技术、射频技术、遥感技术、无线微控制技术、医疗电磁技术、能源电磁转化技术等具体的实验课程体系,并且还在不断扩充中,为了能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对无线通信系列的实验课程改革和研究正在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
从纯粹的知识基础角度分析,无线通信系列课程必须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宽带无线接入、锁相技术、天线与电波、射频电路设计、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课程。目前,重庆大学具体实施的无线通信课程系列的主要实验教学架构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理论基础课,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和射频电路设计与应用,第二个层次为实验教学课程,课程包括为微波技术基础实验、射频电路设计实验、数字通信实验和移动通信实验,第三个层次为无线通信的应用环节。以微波技术基础实验和射频电路设计实验为基础,学习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后,进行较为综合的课程设计,设计时间连续两周。设计的内容涵盖射频电路知识,射频电路的仿真、宽带无线接入、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课程等相关的实验课程。
三 适时引入实验课程的创新机制
在构建实验课程体系时还需要引入创新机制。利用已有的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分析实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的调整,建立实验课程的创新机制。
一方面通过各种奖励措施和鼓励措施提高教师开设新的实验教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实验教学经费和设备,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征集有意向的志愿者参与平台开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实验体系,并确定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基础,三个层次的实验在整个体系中的分布情况和切入深度,构造立体交叉性实验平台,并检验实验平台的设计思想的可实现性,积累经验,完成创新平台建设。
构架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五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基础性实验为基础和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建立实验课程发展体系。紧跟前沿无线通信技术,建立最新实验内容。实验中引入最新实验内容和实验仪器,紧跟技术发展的趋势,培养出能为企业带来技术革新和提高效率的人才,同时将实验内容和企业提供的项目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针对理论教学的课程改革,对实验教学进行同步改革,我们引入更多的设计性环节,并加入先进技术发展趋势讲座。通过趋势分析,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使之能逐渐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这是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性意识基础环节,实现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脱节。以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为目标,坚持以理论与实际、基础与先进、经典与现代技术统一,面向不同专业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建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合理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四 加强科研和实习的教学实践活动
实验体系涉及到大量的工程设计问题,而这些问题有些不能在实验室中完全解决,需要依靠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这些课程知识的认识。为此,我们每年专门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移动公司科技生活馆”、“中国联通公司科技中心”“重庆大学电信机房”、“重庆有线电视中心”、“重庆铁通公司发射中心”和“重庆广播电视中心”等基地。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校外基地并未真正发挥其优势,学生在校外基地的活动也仅仅是走马观花似的参观,难以真正涉及工程问题的解决,也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目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设立研究中心和交流基地。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求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这两方面都促进了教师对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状态,也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研究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具体问题,抓住学校本身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也不能以创新实践为名,盲目将本科生引入科研活动,必须进行细致周密的安排。一般情况下,低年级本科生主要进行基础性的实验,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高年级学生需要结合教师实际项目或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相关的研究。总体上本科阶段的学生还是缺乏实际科研能力,还需要诱导,因此安排学生参与哪类科学研究,参与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研究的。
总之,研究面向应用和创新的实验课程体系是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是无线通信实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郑玉甫,蒋占军,杨桂芹等.通信工程专业三维一体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84-86.
[2] 邵玉斌,龙华,刘增力等.通信工程教学实践环节中仿真技术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309-311.
[3] 李正,李菊琪.工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论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4):45-47.
[4] 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国大学教学,2006,(4):54-56.
[5] 何宝祥.陆桂荣,储开斌.电子信息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19-22.
[6] 熊庆国,陈和平,吴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69-72.
The Innovation and Experiment of Teach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HEN Jian-junJIANG YangHAN Qing-wenFENG Wen-jiangWU Yu-cheng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关键词]:教学探讨,普及知识,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较为不足,对计算机的理论和原理仍感到很高深莫测,我们的教学如果重理论而轻应用,结果只能是学生害怕电脑。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立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电脑知识,树立他们的信息意识。
教育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也绝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模式的专家人才,从现实上说,中学生刚刚在打基础,也不太可能就成为专家。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增强信息技术意识;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文字、图形输入、输出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安全忧患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
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改革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模式来教学,更不能采用"机灌式"来教学。信息技术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和动手,要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才能为学生将来步入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工作、生活和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例如,对"Windows 98 中的文件系统及其管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向学生讲清"文件、文件夹、剪切板"的概念和作用即可,其余的知识和操作都必须让学生上机操作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的反馈。
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课程目标、方案
企业项目校内实训课程模式是指:将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作为学生校内实训的课题,并将这些课题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运行的方式予以完成。通过实训课程对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梳理,通过实际生产的实训方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强化,通过实训考核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锻炼。该课程安排第六学期,是学生实习与就业前的重要环节。由于以往的课程实训一般只针对少量特定的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训练不够全面,所以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应该包含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同时强化实际操作技能,最后把企业实际应用新技术等内容纳入到课程中。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想是: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基本课题,采用企业实际生产与管理的方式,进行包括机械零部件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工工艺设计、夹具与模具设计、产品质量检测等实际生产中需要涉及的内容。学生在完成这些课题的同时,深化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实际操作技能,提升专业综合素养。
2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课程改革的总体实施计划是:学校引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同时按照企业技术部门的技术分配模式对工作进行分解。分别按照相应部门的设计生产工作,相应地对学生分组。以完成不同的零件进行设计,生产和制造。教师依据企业实际工作模式,制定工作规划,让学生明确自身实训工作环节中的各项工作细节,同时在这些环节中予以指导,具体内容包括5个方面:2.1零件基本分析与设计。主要是对拿到的企业实际项目中的产品进行零件结构的分析,其中包括:图形测量、图形绘制,标注尺寸及公差标准。通过基本的测绘工作完成零件的基本内容,在此过程中着重强化学生的实际测绘工具的使用与测绘方案的选择。通过图形绘制,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图基本技能与绘图过程中的基本规范,同时在图形绘制过程中强化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主要包含二维和三维建模软件和分析软件。通过实际测绘工作完成零件的基本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基础能力。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计算机绘图》等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能力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工程师的岗位能力2.2零件材料与工艺选择根据零件的性能指标要求,让学生通过查阅手册,资料等设计资料。进行材料的选择与确定。随后进行零件的制造方法选择,根据零件的基本特性,让学生分析选择具体的加工方法。比如选择切削加工,冲压加工,或者焊接加工等具体加工方法。最后学生根据选择的加工方法与零件确定的材料进行具体加工工艺过程的设计。在切削成型的加工工艺过程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设备的选择,夹具的设计,加工具体工艺路线设计,热处理的方法,检验的方法。在冲压加工工艺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进行模具的设计。通过此过程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整个加工工艺过程中的问题。2.3夹具与模具设计。学生从本文2.2所述零件。材料与工艺选择中确定的加工方案,进行模具或者夹具的设计。在选择冲压加工方法时主要进行模具设计。具体设计包括:型腔和型芯的设计;型腔壁的工作载荷及各模板尺寸的设计;各种标准件的规格与安装尺寸设计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在切削加工中主要进行夹具的设计:定位方法的选择,夹紧方案的制定,定位元件的选择,夹紧元件的选择等方面的制定。最终制造出模具或者夹具,为进一步的零件制造提供基本的设备。在模具与夹具的设计过程中,让生深刻理解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软件完成。主要包括:三维图形的建模,完成三维建模后,对装配后的产品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产品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导出实际加工需求的二维工程图纸。2.4实际生产与加工。学生根据零件工艺的选择及夹具和模具的设计,开始进行具体零部件件的制造。这个过程中主要让学生掌握加工过程中的具体操作。通过普车与铣床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掌握普通车床的操作技巧。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深化工艺基础知识,充分了解工艺过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钳工的操作,使学生掌握钳工的工作技能。同时在钳工训练时着重强化学生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学生根据确定的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编写数控加工程序。由于数控加工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突出实践能力。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课堂教学单调,课本知识乏味,学生普遍被动式接受灌输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2)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较少,且实践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实际工程能力训练不足。因此,原有的教学模式、实践内容及考核方式已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且不能满足企业对学生实习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控加工校内实训操作,完成各项数控机床具体操作,同时解决实际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实际加工生产,学生不仅学会常规加工设备的应用,同时掌握数控加工能力。最为主要的是;结合具体实际企业项目,学生掌握解决实际生产加工能力,同时对这个过程遇到的问题予以解决,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2.5质量检验。当零件加工完成后,对所制造的零件进行质量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检测方法。同时也通过检测,确定学生做加工的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当检测完成后,零件各项指标满足条件后,形成最终的设计加工产品。通过检测,使学生学习和了解几何量测量的多种常用的测量手段及误差处理方法,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获得机械零件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检测过程中,掌握检测原理、操作检测仪器、观察和解释现象、记录和处理检测数据、分析检测结果、书写检测报告等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都有重大意义[7-8]。
3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课程改革的实效
实践表明,通过整个实训过程,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中的基本技巧。全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引入,在教学环节形成整套的设计、生产体系。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学生实训产品设计,最终形成符合自身优势的品牌特色。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3.1引入企业实际课题,教学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引入企业课程到实训课堂,由企业工程师或技术团队来校和本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采用灵活的方法进行理论或时间方面的介绍。把最先进的理论,技术,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紧跟技术的发展而学习。现已开设引进企业课程《CAE技术分析》,《尺寸工程》等课程融入到实训课程体系中。瞄准前沿科技,紧跟先进制造的时代脉搏。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3.2注重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入企业实际项目课题,学校与企业保持多方位、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学校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据此适时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以实际项目为纽带,一方面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压缩企业人才需求成本与周期;另一方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3.3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针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创立企业实际项目实训课程体系,一方面,理论联系实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基础只是理解,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提升明显。相较于传统的校内实训课程,企业实际项目实训课程将生产实际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机械产品设计与生产中每个环节的作用与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际项目运作,将大学期间各专业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做到既有单项训练又有综合练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4结论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坚持以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平台,从企业引进各类项目,按工程实际要求进行设计、制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引入企业实际课题进行校内实训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实践表明,学生校内实训的锻炼后,其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明显,毕业生质量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作者:于鹏 柴阜桐 张振东 单位: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军.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2):55-57.
[2]徐永辉.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热点探[J].教育探索,2009,222(12):18-19
[3]赖家胜.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机电类课程教学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0,642(2):182-18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徐娅萍,王润孝.数控机床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卖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4):78—80.
[6]张亚新.机制专科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及对策——以赤峰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