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

第1篇: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基层体育教学 教学档案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是学校档案工作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一些基层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其他学科或业务档案工作,与办公自动化不能同步和协调发展。档案人员要如何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显得无从下手。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介绍基层教育部门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法。

1制定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基层教育部门应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适合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案。方案是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推进体育教学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规范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档案工作效率,拓宽体育教学档案工作服务领域,全面提升体育教学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建设方案要阐述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的意义和当前的行业背景,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分析本部门或下属学校体育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改善的主要措施和条件保障等。通过本方案的具体实施,争取教育部门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单位全体教职工的配合,提高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2推进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流程

2.1购置档案网络管理系统

档案网络管理系统是面向整个单位,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单位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快捷化,为各部门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和利用档案信息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持。考虑到人员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基层教育部门最好借助外力,直接购买成熟的网络版档案管理系统,再根据本部门或下属学校实际情况,推进体育教学档案管理系统与单位内部其他学科管理系统对接与整合,实现体育教学档案信息数据的收集、交换、归档、管理和利用,为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

2.2目录数据库建设

加快体育教学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完成室藏体育教学档案文件级、案卷级目录的录入,全部档案门类100%建立电子目录。同时,制定体育教学电子文件收集、整理、归档、存储应用的业务流程,实施部门立卷信息化管理,最终实现全部室藏档案目录计算机检索和管理。

2.3全文数据库建设

加强对单位体育教学电子文件收集、鉴定、著录、归档工作的监督指导,各部门兼职档案员在移交整理年度档案文件资料时,须同步移交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双套制”归档。对以往纸质档案则进行数字化扫描,照片、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化,建立相关的全文数据库。

2.4备份管理

档案部门定期对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进行备份管理,确保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如果有条件,可多套备份,实现异地备份,实现档案的安全保存。

2.5体育教学档案利用与宣传

在体育教学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建设取得阶段成效后,可深化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和利用,开展网上体育教学档案检索利用服务工作,实现体育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依托单位网络制定档案工作专栏,使之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多渠道发挥体育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作用。

3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3.1经费保障

档案部门要争取领导的支持,将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单位预算,边投入,边建设,从部分信息化到全部信息化。购置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服务器、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基础设备;保证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专业知识培训经费。

3.2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依照《档案法》和《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措施,规范和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学校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加强对体育教学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

3.3业务培训保障

加强档案信息化业务培训,特别是电子文件归档、档案数字化加工等技术内容的培训。专兼职档案员要转变传统档案实体管理的观念,积极参加档案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和其他单位的交流和学习。

4结语

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任务,需要教育部门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保障,全体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当然,基层体育教学档案部门也要克服困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对策,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使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与档案事业大发展相协调,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朱俊民.体育课程考核背景下的体育档案信息化建设[J].当代体育科技,2014,32(4):39-40.

第2篇: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摘 要]高校后勤工作关乎师生的切身利益,是学校教学、科研与师生生活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和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高校逐渐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后勤建设中,为全校师生、职工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作用,并指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36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高校后勤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勤管理人员通过组织可实施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协调管理活动,对高校后勤物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为全校师生、职工人员提供完善的物质基础,为学校开展优质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指的是在后勤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以提升后勤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现阶段,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抓住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观念,不断提升后勤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使其为全校师生、职工提供更优质的后勤服务。

1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作用

首先,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大大提升后勤工作效率。对于分散在不同校区的后勤部门来说,高校后勤实现信息化后,后勤管理文件、资料能通过网络实现共享,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省了后勤工作人员的精力与时间,使后勤管理更加快捷、方便。

其次,实现后勤公共资源的整合共享与高效配置。高校后勤实现信息化后,各种设备的实用情况、人员的详细信息及后勤财务情况等,都能通过信息化系统明显地显现,使后勤物资财务信息更加清晰化、透明化,便于后勤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共享,从而充分发挥后勤物资的最大利用价值,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消耗。

最后,大大提高信息数据统计的精确度。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勤部门可以更加快捷地完成后勤统计工作,且能有效保障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通过使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对各种繁杂的信息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并自动生成规范统一的报表,弥补了传统手工统计效率慢、易出错的缺陷。

2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但从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某些学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高校对后勤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

在高校后勤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员与后勤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尤其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者的意识,直接决定着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资金与精力的多少,进而影响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落实。然而,分析当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发现后勤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对后勤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没有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后勤服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与配套的流程制度,导致后勤信息化建设难度较大。此外,还有部分管理者简单地将后勤信息化建设看作是建立后勤网站,以浏览后勤相关信息、通知公告、传输文件资料等,并未意识到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师生。

2.2 后勤信息化建设形式化严重

目前,部分高校后勤部T虽然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也比较重视计算机系统、硬件设施的配置,但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管理却存在形式化问题。如部分高校后勤部门建设了专门的后勤网站,表面上看起来内容较为丰富,仔细观察却发现网站上只有基本的后勤部门介绍、后勤水电管理通知等,而对师生最关心的饮食服务、水电缴费及物资报修服务却很少涉及,缺乏实际的使用价值。

2.3 后勤信息化建设应用标准与规范不完善

当前,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虽然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配套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项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进行指导,导致信息化管理随意性较强,且存在各种漏洞。如高校后勤信息的统计采集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数据形式不一,难以统一处理;又如校本部与分校区的后勤部门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同,导致无法有效实现业务数据之间的流通共享,严重影响了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4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当前,部分高校的后勤工作人员信息化技能不足,不能兼顾后勤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部分员工不能熟练运用信息系统完成工作,大部分工作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完成。由于高校缺乏复合型的后勤管理人员,导致信息化建设开展的效果不佳。

3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3.1 树立先进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观念

高校后勤部门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冲突,如何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在后勤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尝试的过程。学校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改革时,首先要树立先进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观念。如清华大学后勤部门早在2005年就树立了信息化管理观念,并成立了专门的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组,从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出发,认真进行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集服务、管理、监督、宣传、评价于一体的“清华大学后勤综合服务平台”。高校在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时,也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利用信息化及时统一调配后勤资源与文件数据,为后期后勤业务的高效办理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效、规范、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高校后勤信息化是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围绕师生提高服务的一种工具。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始终以“师生为中心”,树立“服务至上”的观念,从上至下地将信息化管理服务理念传达至每一位员工,使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更高效、更有价值的服务。

3.2 结合学校后勤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

由于每个高校之间的办学规模、办学理念等存在差异,高校后勤服务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一些信息化系统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后勤管理特点,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而不是盲目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高校在建设信息化系统时,需要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实用性、可靠性,又要考虑其安全性与先进性。在建设后勤网站时,要明白后勤网站是师生、员工了解、寻求后勤服务的重要入口,学校后期网站要涵盖所有后勤服务功能,将食、住、行、水、电等各项相关服务都纳入后勤网站中,要包含后勤管理信息查询、网上报修、服务监督、意见反馈等功能,最终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以浙江树人大学后勤信息化建设为例,后勤系统功能包含住宿费缴纳管理、宿舍分配管理、宿舍门禁管理等,同时实现与学生学籍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对接,后勤管理人员可通过管理系统查询宿舍内所有学生的学籍信息、照片等,也能直接查询学生的住宿费缴纳情况。

3.3 建立健全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每一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到每一层面上。首先,制定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要根据学校后勤服务的实际业务流程及工作标准来对后勤工作进行规范化细分。在日常后勤工作中做到权责分明,定人、定岗、定责,同时也要强化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避免制度成为形式化口号。其次,高校后勤部门在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时,要考虑制度的系统配套性,在内容及形式上保持各工作环节规程、办法、条例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配套的制度体系。最后,为了不断提升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后勤部门要建立一套实用的、系统的、科学的后勤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进行科学考察、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3.4 强化后勤信息化建设队伍专业能力

高校后勤信息化所需要的人员,主要包含以下四种:一是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人员,要求其能熟练掌握后勤管理系统开发语言,同时熟悉后勤部门相关业务流程;二是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要求其能熟练维修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熟悉搭建服务器、掌握常用网管工具软件;三是管理信息软件的使用人员,要求其能熟练运用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四是具有信息化建设经验的管理者,要求其既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又具备丰富的后勤管理经验。

一方面,后勤部门应重视后勤员工专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建立,定期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学习活动,促进管理人员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与技术能力,逐步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职业能力。同时,加强与其他学校后勤之间的交流学习,定期和其他高校组织员工去校外参加专业的管理软件培训学习,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员工的能力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信息技术培训。另外,后勤部门也要制定相关管理奖惩制度,促使员工平时主动学习,以满足岗位需要。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种信息管理系统不断上线,前多数高校信息化服务管理开始向移动端发展。早在2015年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举行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经验报告会上,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武海就强调了移动互联网对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的革命性影响,指出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移动后勤将是高校后勤现代化工作方式的体现。总的来说,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APP、微信端)为高校信息化服务管理开拓了一种新的模式,是校园未来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平台。高效后勤部门人员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树立移动互联网思维、创新性思维、人本化思维、精细化思维、简约化思维、透明化思维、物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实现管理系统PC端与移动端的整合,为管理人员、教职工、学生提供便捷的移动信息化服务。

4 结 语

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虽然发展迅速,但面临的挑战也较为巨大,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后勤部门及时转变传统管理观念,不断提升后勤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更为优质、高效和稳定的信息化后勤服务,从而使校园信息服务更全面,满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孝彦.广州地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2]李敏,王海亮.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L).

[3]郝志如,张方译.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4(3).

[4]钟永权.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22).

[5]史明,王琳.探究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建设现状与对策[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3(18).

[6]弓永华.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经济师,2015(1).

第3篇: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校园 信息化 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信息化进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建设信息化校园,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更好的教育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一、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现状

要想又好又快地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需要权衡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现阶段,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缺少科学的指导

学校校园网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作指导,建成后在使用时出现了连续性缺失、设备兼容性差、设备使用效果不佳等情况。多数学校在校园网建设上没有着眼于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只关注一次性投入,加之校园网建设初期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资金成为校园网建设的重要参照指标,根据资金多少来确定校园网建设方案,由此导致各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极不均衡,差距明显。

2.信息化建设缺乏完善的配套机制

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没有专门的监督和管理机构,不定期地检查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几乎成为空谈。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既要教学,还要管理维护信息化设备,有时还要承担校本培训,工作内容多且工作量大,却并没有配套的鼓励政策提高这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热情慢慢消退。

3.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信息化意识较弱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校长作为学校的负责人、大管家,是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者。决策者自身信息化程度、信息素养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学校信息化的价值取向和定位。是否将发展信息化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是应付检查还是赶潮流适应形势而发展信息化,与决策者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关联。校长的信息化意识和领导力直接影响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教师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和使用者,他们的认识和态度将影响信息化推进的效率。由于校本培训缺乏长期稳定的计划,校本培训“重技术,轻理论”且培训模式单一,很多教师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信息化教学素养低下。学校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教师主动积极地认识、对待信息化,以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带动个人发展,必然会加快信息化进程,若被动地按照上级要求而接受信息化,则会阻碍信息化发展。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制定科学的规划,引导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信息化建设是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应深思熟虑、反复论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合理建设,切忌“一步到位”。首先,因信息化教学设备更新速度快,同时要考虑其运行成本,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和资金情况,优先选择教学效率高的系统进行建设。其次,制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时既要考虑到方案的常规性,也要考虑其应变性。制定的方案要随着外部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的需求。要科学规划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的资金分配,注重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建设上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避免重复投资。

资金问题一直是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当地政府财政紧张,学校财力有限,自力更生筹措资金又难上加难,而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快,面对应接不暇的新产品,只能“远观不可亵玩”,加之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缺乏科学的指导,这些地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步伐尤为缓慢。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应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创造条件,循序渐进地建设,根据进展情况积极地进行设备优化和装备,并在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育信息化才能可持续发展[1]。

2.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可以依靠建设标准的法规规定,来规范各级政府的投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从而积极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每一所中小学通过政府的投入合理分配,获得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发展机会,从而形成公平竞争、均衡发展的和谐环境,以此满足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的需要。

第一,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实行撤、合、并、建同举,整合教育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通过把农村中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的举措,既可以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以把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集中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让一些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城市学校教师通过下乡支教或送设施下乡等举措,帮助扶持农村学校,多创造条件让薄弱学校加快发展,迎头赶上,才能切实改变校际间发展失衡的状况[2]。

第二,实现师资力量均衡配置。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诸如各学科的“国培”和“省培”计划等,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教师通过各种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并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促进学校师资均衡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优秀生源和教师到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任教或支教,选派农村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通过师资轮换,促进各校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配套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制定城域、乡域办学条件和教师福利待遇的统一标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教师观看名师教学光盘,因地制宜提高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3]。

第三,扩大优质教育辐射力。在“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之下,决策部门应深入调研、吃透政策,选准类似集散中心的学校,果断撤并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学校,形成一定区域内的教育集散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加紧抓好中小学跨越式发展,对内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对外积极增强师资队伍交流互访;另一方面,创设系列教育平台,全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以强扶弱,壮大优势学校群体,以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3.强化信息时代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信息时代如果师资队伍不首先信息化,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便无从实施。信息化背景下,只有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全面扎实地推进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推进有待于学校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素质的共同提高[4]。

第一,丰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教师知识是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部分共同构成。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在培训中应适当弱化技能培训,增加教师条件性知识培训内容的比重,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第二,树立信息化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内因是促成事物变化的主要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人的观念影响人的知觉和判断,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理解教师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尤为重要。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先“信息化人”后“信息化物”的过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即校园信息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职工的信息化程度。高素质的信息化教育队伍是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根本。首先是信息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优化;其次是信息化管理队伍,使参与教育管理的人员掌握信息技术,逐步向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趋势迈进,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第三是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积极开展学校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三,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与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获取和整合能力等。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领会信息技术内容的服务思想、结构方法、形成及发展规律等,拓展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制定详实、可行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开展教师信息化理论和技术的不同层次、水平的培训。将培训与教师相关的考评制度相联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尽快具备信息素养,尽早适应信息化教学,以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建立新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在培训方式上不同于以往的单一讲授方式,而是不同培训模块采取不同形式。理论模块主要以反思模式代替以往培训的灌输模式。在反思模式中,先由专家重点讲解,再采用小组形式由教师结合自己实际工作进行交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比较意识到所学理论与所用理论的差别。技能模块多采用边讲边练的模式。教学设计模块整合案例分析,进行小组讨论,调动教师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培训中来。实践模块的培训以课堂实践为基点,采用教学观摩研讨形式,着力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乡差距显著,各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不均衡等,要使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还要从建立完善各项机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强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解决问题,才能有效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

――――――――

参考文献

[1] 赵展民.通渭县普通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

[2] 孙爱娟.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6.

[3] 欧阳顺德,李初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7(6).

[4] 李春秋.哈尔滨市辖县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

[5] 黄名选,周敦,陈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10).

[6] 葛彩虹,金炳尧.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与信息素养培养.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0).

第4篇: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1.1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档案是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的附属产物,没能引起领导重视,其管理科室在学校管理中,连学校三级处室也算不上,工作仅属于三级管理最底层的单项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更谈不上现代化建设。校领导们甚至连对会计档案室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性质等最基本知识都不了解,更谈不上会计档案室对学校的发展作用的认识有多深。在此情况下,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举步维艰:截止目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各年度会计档案集中在一个屋子里,无论是分门别类还是通风防潮等各方面均不合格;管理上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手工登录,虽然才建立微机录入自动化管理,但仅仅是单机自建电子表格形式管理,连一个自动化管理软件也没有,特别是在上级来检查财务工作时,会计档案中的凭证查找确实如大海捞针,费时费工,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1.2不切实际,信息化建设不科学

科学性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档案建设也应遵循科学性,保证档案室建设的科学、合理、远见等要求,保证档案室建设50年不落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会计档案室建设之初,没有征询学校各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意见,没有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可行性报告,最终导致目前档案室空间狭小、管理落后、信息不畅等诸多困境。

1.3馆藏内容匮乏,信息化资源结构残缺

会计档案室应在科学的管理体系下,按照规范、科学的架构体系标准,对财务发生的各项业务和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完整、系统、规则地记录和保存,保证对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经历的历史还原。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会计档案室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档案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不科学,个别会计资料丢失时有发生。另外,传统纸质档案多,现代电子档案少;原始档案多,加工整理的档案少,这些严重影响了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2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档案网络信息化建设路线图

2.1加大宣传,寻求领导支持,确保资金到位

高职高专院校档案网络信息化建设之所以存在以上诸多困境,归根结底在于领导不重视。所以要确立“建设宣传要到位,要宣传到校领导岗位上”的思想。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如何能够做到宣传到位,作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案;第二,按照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全面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设计一定要做到全面、客观、覆盖面广,包括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等;第三,把收集上来的问卷调查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依据有关统计学原理形成科学的统计结果,进而形成有理有据的学校会计档案网络信息化建设可行性报告。有了档案网络信息化建设可行性报告,依据调查数据参照市场价格,汇总出建设经费预算。在第一手资料面前,校领导看到科学、翔实的可行性报告、经费预算,无不都说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扎实。为了给学校各级领导证明清白、服务学校的长远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网络信息化会计档案,那就是个“值”。

2.2按照专业化标准,配备财务、计算机专业化技术人才

第5篇: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Abstract: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which has drawn high attention of the universities,especially the sports institu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P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eaning and the major content and analyzed the status of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and discussed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体育院校;信息化建设

Key words: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sports colleges;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237-02

0引言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需求。为此,各高校已经把教学信息化作为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体育类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乎很少高校设置信息类专业,致使教学信息化的自主研发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另外体育类院校的学生对于教学信息化的方式更感兴趣,但是接受信息化的能力稍差。本文主要针对体育类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

1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教学信息化是指以高校教学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信息化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

教学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①教学基础平台的信息化: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数字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教学监控室、学术报告厅等建设内容。②教学资源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学科网站、专业数据库、多媒体课件、教材、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视频课件、网络课件以及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建设内容。③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包括教员的信息化、学员的信息化、教学媒介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等建设内容。

2体育类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当前,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是各国高等教育机构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一些欧美国家高校的数字化校园进程相当迅猛。其中,教学信息化更是各高校信息化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体育类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程度,由于受到发展方向的限制稍显落后。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体育类高校教学信息化可概括地划分为两个层次:普通模式和基于网络模式。

教学信息化的“普通模式”,指在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综合利用电视、录音、多媒体教室、教学演示文档、BBS、电子邮件、网络资源和课程网站等工具和手段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标。绝大多数的体育类院校使用这种模式实现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的“基于网络模式”,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于“普通模式”进行升级,更好的实现教学的信息化。这就是说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或局域网来向学生提供教学相关的服务。

3教学信息化系统的选择方案分析

目前高校建设教学信息化系统的选择方案主要有三种:自主开发、购买商业软件和使用开源软件。对于体育类高校来说,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建设方案呢?以下将分别探讨三种方案的优缺点。

3.1 自主开发软件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高校,都有自主开发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传统。一些大学这样做的原因是学校本身具备较强的开发实力。尤其是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足够数量的高水平软件开发人员。

对于体育类高校来说,自主研发教学信息化系统软件的可实施性不大。主要由于一般体育类高校很少设置信息或者计算机类专业,致使缺少高水平的软件开发人员。所以,使用自主研发的教学信息化软件的体育类高校少之又少。

3.2 购买商业软件使用商业教学信息化系统,是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常见策略。实际上,目前随着校园信息化软件系统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外多数大学都已逐渐放弃了自主开发策略,转而通过商业公司来购买软件产品

相对于自主开发的教学信息化系统来讲,尽管商软件业产品具有性能稳定、功能齐全和技术支持完善等特点,但采用这种方案经常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为:一是使用成本较高;二是通常无法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三是无法自主修改、添加功能,只能等待产品升级。

在国内,商业教学信息化系统的价格通常也都在数十万元以上。而且由于这些软件都是按照注册学生数来计费。因此购买费用可能高达到上百万元,另外每年还需要支付额外的升级或技术支持费用,而且从现状分析后期的升级维护费用不会比购买产品的费用低。因此,只有少数体育类院校使用商业教学信息化系统。

3.3 使用开源软件除上述两种方案以外,近年在国外高校中,利用开放源代码的教学信息化系统也正逐渐成为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选择方案。“开源的教学信息化系统”,是指那些基于开放源代码的项目发展而来的高校可自由使用和修改的教学信息化软件。这种软件对于使用者来说是完全免费,可通过网络自由下载使用。

开源的教学信息化系统中,最著名的是“Moodle”。据统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约有2000余所教育机构在使用Moodle。Moodle的主要特征与功能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介绍:①总体设计。Moodle比较容易安装,可以支持大量的多种类别课程,特别重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所有的界面设计风格一致、简单、高效,而且不需要特殊的浏览技能。②网站管理。网站是在安装时定义的管理者来进行管理的。管理者进入“主题”既可以设定适合自己的网站颜色、字体大小、版面等。③用户管理。每一位用户都可以选择一种语言应用于Moodle的用户界面;可以指定自己的时区和相关的数据。④使用成本。Moodle可降低教学信息化的成本,因为软件的源代码是免费使用。另外,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自主对系统进行修改或二次开发。

不过,由于没有商业软件那样完善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使用开源教学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通常必须自己仔细阅读、研究操作手册和培训教材等。对于国内高校来说,由于上述开源软件都是由国外高校开发,因此系统的汉化也是操作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体育类高校来讲,使用开源的教学信息化系统既可以节约资金,又有效地缓解了缺少高水平开发人员的矛盾。只需要配备专业的操作人员,就可以高效的使用教学信息化系统。

4结束语

体育类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基础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和观念的转变。作为体育类高校更需要从原本相对落后的教学信息化进程中走出来,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教学信息化系统,努力地转变教学理念,把教学信息化作为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升体育类高校在国内高校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晓锋,赵国富.加强教学资源标准化建设,推动教学信息化进程[J].教育信息化,2004.

第6篇: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当前高校信息化高速发展,在网络、服务器、存储和数据方面加大虚拟化的建设和应用,IPv6工作组技术沙龙北京外国语大学站就数据和网络虚拟化方面的问题组织了研讨。沙龙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化分会主办、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

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代表,以及新华三、EMC、华为、VMware等技术公司出席了本次沙龙。

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杨红波老师发表了题为《从IT 到DT 的数字转型》的演讲,并就北外的虚拟化工作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北外2009年开始部署虚拟化应用,2010年大部分应用系统迁移到虚拟化平台。目前北外教育信息化推进较快,2010年开通数字迎新、2011年开通数字离校。2013年开通学校信息化工作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2015年开通微信企业号。2015年学校建成500平米数据中心机房,同年将校内电子邮件系统迁移到腾讯企业邮平台,开通OA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于2015年底学校多语种网站群、第一版个人信息展示及校情展示平台。2016年信息化工作写入学校“十三五”信息化规划。2017年北外信息化领导小组改名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逐步落实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工作、统一全校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

他解释,北外的信息化建设是依照学校自身的需求来设计和建设的,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定位层级不同,水平和意识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业务种类大致趋同。

回归到高校的虚拟化建设上,北外的虚拟化建设是依据实际需求催生虚拟化应用的。目前随着数据量的指数增长,数据已经成为高校的核心资产,并且作为学校的发展基础,大数据分析也已成为主要的管理和辅助决策手段。北外的虚拟化工作总体框架整体可描述为:2012年开始,从学校管理层面规定非专网等特殊应用,各单位不再单独采购服务器,仅采购相关软件,推荐使用虚拟机;2017年开始全校信息化项目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配合相关部门,聘请校外信息化专家统一评审;学校数据中心机房存放全校虚拟化服务器硬件,东西两院天然进行异地容灾;调查校内用户需求,不断完善虚拟化服务,尤其要不断加强虚拟机安全防护;选择虚拟化软件的原则是以开源为主,试用部分商用软件的混合方案。在此基础上,北外近五年来数据中心从近100台实体服务器过渡到目前拥有4组刀片服务器、4组存储的虚拟化架构;从近100个以windows为主的操作系统增长到以linux为主的400余个虚拟操作系统;从操作系统、数据库、磁盘为主的单机备份升级到异地虚拟机备份及离线备份。

在他看来,为高校信息化提供服务的ICT厂商应该具备提供完善解决方案(标准化、易维护、可扩展)的能力,而学校自身也应该具备选择确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信息化工作的重心来看,未来数据的管理、教学资源应用等应该成为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

这一观点在北京大学计算中心运行室副主任樊春的演讲中也得到了印证。樊春介绍道,从2016年开始,北京大学开始做到完全虚拟化,并淘汰了所有的小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已成为计算中心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

华为数据中心市场总监欧军表示,当前高校数据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构建复杂,新应用部署需要M机房,动网络,时间长;且新应用没有统一规划;拓扑结构越来越复杂,新增系统布线困难。科研创新受制,各院系各部门存在大量信息孤岛无法共享,部门间信息化标准不统一,互通困难,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低。面临安全问题,高校正渐渐成为黑客经常光顾的领域之一。管理不统一,海量应用服务器和其他资源的管理工作量巨大,复杂业务系统的运维开支越来越大,复杂、架构导致故障定位困难,影响服务体验。因此,校园需要具备全局策略化的资源调度、灵活快速的服务以及端到端数据中心监控等能力的数据中心管理系统。

新华三教育系统部技术总监程旭分析,高校信息中心关于数据的困境在取、聚、用三方面都有表现。例如,部门壁垒深厚,数据集中难;数据来源多样,并行采集难。数据标准缺乏,统一管理难;数据种类多样,融合使用难;数据总量巨大,持久存储难。业务理解欠缺,数据价值发挥难;业务需求明确,应用开发难等。华三云数融合解决方案通过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实时多维度聚、取,并通过智能ADE开放平台,轻松实现智慧校园建设多维度应用开发。

VMware公司资深方案架构师臧铁军从双活数据中心建设角度提出5个建议原则:从应用和基础架构两个层面去考虑可用性设计;同时实现可用性与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充分利用自动化手段来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将本地与异地保护手段有机结合,实现更好的保障能力;可满足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

第7篇: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中学教育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规模日渐扩大,档案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中学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也不相适应,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与时展相适应,也能够很好的衡量中学管理水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中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中学领导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的关注和重视。

一、中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首先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当前中学学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对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提高增强,中学基本上设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室。但是由于管理理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很多中学的档案管理依旧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使得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受挫。[1]此外中学领导以及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思想认识缺乏创新性,与时展不相适应,不利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其次中学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不利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但是很多中学都将经费投入到学校扩建、教学设施的采购中,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并不足,不能及时引进功能齐全的刻录机、扫描仪以及档案管理软件等,[2]使得中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顺利开展。第三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现如今中学对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绝大多数中学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教育教学上,注重升学率的提升,优化教学质量水平。人才的引进上也侧重于专业教育。当前中学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是兼职的,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而且由于不是专业出身,对档案管理信息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等了解不多,使得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能顺利提升,因此必须要提高重视,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日常工作中,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最后当前很多中学对于数字化理念认识不足,单纯的认为档案数字化管理就是将纸质档案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档案的管理、查阅等还是通过手工操作进行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足,数字化档案管理无法实现。

二、中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1、强化档案基础建设,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学学校的领导干部需要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并提高重视。强化学校档案基础建设,在今后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能够为通过档案记录师生以及相关工作的具体情况。加强档案基础建设,完善相关的制度标准使得档案工作得到有效地保障与监管。中学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档案管理流程,[2]对学校档案进行有效地保存,实行电子档案管理,并对档案进行监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办公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档案的信息化,通过计算机设备开展档案的储存、检索、修改、使用等,提高档案管理以及利用的效率。学校还需要对原有的纸质档案进行电子储存,在电子储存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避免信息错误。

2、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在信息化背景下能够积极创新档案管理工作,了解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性。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技术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设备进行档案文件的传输,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的优秀人才,使得先进的档案管理模式能够顺利推进。此外要积极利用档案管理的新技术、新软件,加强在岗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教育,使其掌握操作技能。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有一定的保密意识,禁止泄露档案信息。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年龄以及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使得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理念,使其能够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强化其职业能力。

3、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标准

档案管理信息化以档案形式的信息化作为基础和前提,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为信息化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并且档案种类不同,其电子文档的类型也是存在差异的。当前的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在结构以及功能设计上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数字化档案无法顺利实现共享,其开放性和通用性不强,在技术档案管理中出现诸多问题。比较常见的就是学校投资使用一种软件之后,不长时间就发现问题,于是重新编制,或者直接不用,使得档案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浪费,对影响学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信心,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是极为不利的。要使数字档案更加规范,具有兼容性,[4]就需要有统一的格式标准和业务规范,使得档案管理更加顺利。学校需要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制定标准化的程序,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将每天工作的内容进行公示,并接受检查,充分利用档案管理软件开展工作。

4、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维护工作

中学档案中包括很多教师的科研成果,有着很高的价值,在档案管理中需要提高认识和重视。但是档案信息化的形式使得这种档案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所以需要做好档案管理的安全技术防范工作,使用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如加密技术、防病毒和入侵技术,照片、电子信息恢复技术等,维护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建立异地备份制度,对于中学档案需要异地存放一份,防止出现重大灾害导致档案被损坏,避免损失的出现。对于比较重要的电子档案,要实现同质备份与异质备份相结合,将其转换成缩微品,从而实现其长久的可读。[5]学校的档案安全维护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支持,学校需要为其拨放一定的资金,专门用于档案保密系统的建设,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检查和维护档案安全系统,使档案管理更加安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科学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并且已经成为中学档案管理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承担起相关的责任,进一步优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水平。需要认识到中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学领导以及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将档案信息化建设落实到实处,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湘平.对中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212+227.

[2]陈英.对中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研究探索[J].好家长,2016,33:172-173.

[3]黄焱琳,郑骅.新时期高级中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3,19:158+160.

[4]马晓蕾.中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17:66.

第8篇: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

【Abstract】Thanks to new economic form of Internet +, information system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in the office of the university will also enhance the University’s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this paper breaks the old and inefficient office service system and improves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using the effective means of information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 and plan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opos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service to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office work.

【Key words】University offi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1 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现状

高校办公室是综合性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其主要特点在于其综合性职能,往往作为牵头部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是高校“综合协调的核心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也是高校办公室的基本职能,例如,学校重要会议或活动的组织及安排、学校行政公文和印签印章的运行管理、学校的外联接待工作等,都是高校办公室的常见工作[1]。

高校办公室的工作繁重错综复杂,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想在多部门之间做好协同在多任务之间做好有条理的切换实非易事,高效率高质量的需求需要把信息化提上日程,但是当前高校的信息化程度怎么样呢?据调研分析,存在如下问题有待改善:

1.1 缺乏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足够认识

信息化建设对于强化高校办公室的协调、服务和管理职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效率的提高、成本的节约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信息的科学化管理,促进信息处理流程的革新。目前,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管理思想的变革,高校办公室必须开拓信息视野不断提升办公室的整体工作水平。

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办公室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加强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教育整体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应有之意,高校领导层、管理部门、办公室行政人员都有必要强化信息化认识以迎接信息化挑战。然而在现实中,高校部分领导尚未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处理日常业务的工具,不愿加大对网络设备、办公系统等建设的投入,使信息化建设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

1.2 缺乏统一指导和总体规划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网络中心以及一些相对独立的应用系统,但由于缺少统一应用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大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可重用的系统重复开发。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缺乏总体目标性,各高校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项目性的工作层面,这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开展和推进。

1.3 缺乏对信息化软件建设的投入

某些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急功近利,能够在短时间即见成效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大力投入,而在费时又费钱的信息资源建设上投入力度严重不足。不少高校在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软件的应用效果、应用频率、应用普及情况关注较少。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目前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认识不清,盲目的追求数量上的成果,以此作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指标,而忽视了信息资源在办公室日常工作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切实从使用的角度出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 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2.1 完善制度建设和信息化总体规划

高校办公室需要建立健全办公室的信息报送制度、收发文制度等,通过系统建立紧密、协调、可靠、简单的管理机制;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人,使办公室人员能随时查看自己当前的各项任务,以便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做到查有所依;有效协调部门内外的沟通,加快信息的流通,实现高效、协同工作。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实行长效管理,从而更好的从制度上规范本部门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办公室信息化工作体系[2]。

高校在办公室信息化建设中要充分重视总体规划,并且在做总体规划时要做到:

管理人员和信息化支持部门同时参与。这样才能保证与学校信息化现状的衔接,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还需要有资深的本校或者专业公司的信息化专家参与,以便保证规划与IT技术发展的统一。

因地制宜逐步落实。要了解学校信息化能够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情况,根据实际投入来定规划,而不能做成太过理想不能实施的规划;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方针、策略,也要有细致的实施计划,单纯粗线条的规划很难落地实施。

2.2 强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信息资源建设要注重科学化和合理性,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除引进网络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资源和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外,主要是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这主要是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来完成,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完成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需求。

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汇集起来,通过梳理进行分类存储,并进行知识的汇集和整理,最大程度的解决互不兼容的分离状态,进而打通使用,形成一个系统化的集成数据库。如系统中涉及一些公务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如统一身份认证等,要开放一些服务接口或者统一建设,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

2.3 强化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充分利用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化人才形成合力,用于信息化建设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使计算机专业的优秀人才有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和用武之地,使其加入到培训专家队伍中来,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增强办公室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信息系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办公室人员要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对信息的洞察力和反应力;高校办公室应加强对行政人员的信息业务培训,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工作方法和大数据软件的应用,切实增强信息搜集、筛选、加工、传送、反馈等能力。

3 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建设推荐方案

3.1 建设原则和总体目标

信息化建设应本着“统一规划、软硬并重、逐步实施、重点突破、与时俱进”的建设原则。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由办公室主任为主导,统一办公室相关员工对办公室信息化的思想认识和研发建设。

办公室信息化建设,首先应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开发并应用起来,在研发过程中重视系统的实用性,同时注重收集测试人员及用户反馈的问题以免脱离实际需求浪费人力、物力甚至财力。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高校办公室工作相关的工作流程、管理、服务等整合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办公室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办公室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所示的各个设施及系统,在某些高校若已经存在则需要沟通交互接口直接利用起来以免重复建设,若不存在则需要重新建设。高校办公室需要与人事、教务、档案系统等部门技术人员协调相关系统的完成情况及整合办法,信息化建设的物理展现最终表现为门户网站及APP,用户看到的是一个集办公流程、管理及服务的虚拟化高校办公室。

图1 办公室信息化的体系结构

3.2 信息化分阶段推荐方案

3.2.1 办公室信息化建设初级工程

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的初级工程,使有线及无线网络覆盖整个办公区域、教学区及宿舍区,提高基本网络服务的带宽承载能力、大数据存储及访问能力、单点登录支持能力,加强网络应用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开发或者利用现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及相应数据接口,实现办公室收发文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对于信息服务系统,开发高校信息交换的公共平台,使高校的信息实现自动化。在初级工程中,在办公室统一规划的指导与网络中心的协调下,使网络线路到达所有的办公室、实验室、研究室,充分挖掘相关单位内部的信息资源,建立单位内部的综合管理自动化系统,为单位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制定长远规划和详细的实施步骤,为各个二级单位的“信息化”奠定良好基础。

3.2.2 办公室信息化建设中级工程

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的中级工程,整合现有的或者开发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人事、财务、教务、资产管理系统等,使这些管理系统能服务于办公室信息化平台,并提供校园内部的查询、统计等功能,同时开发办公室的发文收文系统并应用“公开金钥基础建设”机制(PKI),它能够提供相当安全及可信赖的数字签章与认证机制,我国不少高校办公室已经采用了“自然人凭证”IC卡作为新一代文件系统身份认证及线上签核的依据[3]。PKI相关“安控平台”管理系统信息中心也在不同高校中获得了很好的建设。在中级工程中,办公室相关的部门应在学校综合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支持下,开发自己单位内部的管理系统并与办公室的管理系统融为一体,提供校内甚至校外网络用户的信息查询能力。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实用和适用,这样才能将本单位的各种信息资源利用起来,为不断完善这些管理系统打下良好根基。

3.2.3 办公室信息化建设高级工程

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的高级工程,不满足于上阶段的数据的信息查询和统计,而要从师生员工的数据及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逐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学校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比如挖掘学生的问答需求形成知识管理系统,挖掘学生的课程需求以引导课程设置、挖掘学生对课程对教师的反馈信息以决策对任课教师的合理配置等等,此外,还需要提供全校范围内的高性能计算服务,提供数据的多维分析及统计报表展现服务,使办公室工作人员能从多个角度多种报表形式了解高校数据,对于高校领导的决策及工作部署也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办公室相关的单位应配合学校办公室的整体建设,搜集并共享相关的数据资源。办公室信息化建设高级工程完成以后,高校办公室的信息化面貌将会得到根本改善,与高校办公室工作相关的师生员工以及校领导都将收获愉悦的信息化的高质量高效率体验。

4 结束语

互联网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和积极推动作用有目共睹,信息化在高校办公室管理中的地位、作用也日益突显,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高校办公室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应该与时俱进推向新的高度,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创新、高效地开展工作,不断利用和升华信息化工作成果,使得工作能够更加高效、有序、规范的进行,更好地为学校和办公室的发展服务、为信息化工作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宋清涛.我国高校办公室职能的拓展与强化[J].江苏高教,2010,(3).

第9篇: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集约式方法;信息化建设;网络管理;服务应用

0.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信息化应用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思想政治教育[1]、服务等多方面,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普遍起步较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职业院校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才,缺乏持续性的建设资金投入。近年来,国家对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通知中明确提出建立500所职业院校(高职和中职)信息化试点,重点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开展试点,这项工作已经进入了组织和实施阶段,这将为职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

兰州工业学院的前身是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兰州工业学院在高职高专办学阶段,学院网络中心针对职业院校本身和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在多年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集约化的信息化建设、网络管理和服务应用方法,本文将对我院的集约式信息化建方法、实践和经验进行研讨和总结,希望能够为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1.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

信息化基础平台主要由校园网络硬件系统和各类网络应用支撑系统组成。应用支撑系统包括Mail系统、Dns系统、Dhcp系统和Cdn网络加速等内容。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各类开放源码技术,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采用集约化建设方法,将开源技术部署到信息化基础平台上,既节约了建设成本,又提升了网络性能,提高了信息化基础平台的技术水平。

1.1校园网络硬件系统

1997年,兰州工业学院校园网络接入中国教育网,在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初期,我们就采用开源技术,利用学院淘汰的PC服务器,规划部署基于开源Linux的路由和防火墙方案,实现路由转换和防火墙应用。2004年,校园网络由单一的出口升级为教育网和电信公网双出口,我们采用Linux开源软件包Iptables实现NAT(网络地址转化),用Linux路由软件Iproute实现双出口策略路由[2],运行效果良好。2009年,学院校园网络由双出口升级为三出口,我们才选用了高端专业路由设备。

学院校园网络服务器和部门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器由网络中心统一集约化管理,各类服务器集中放置在符合国家标准的主控机房,这样既能保障服务器设备的可靠运行,又能保证各类数据信息的安全。

1.2各类网络应用支撑系统

学院校园网络各类网络应用支撑系统基本采用基于Linux的开源方案设计,2008年以后,我们陆续将Mail系统、Dns系统、Dhcp系统和Cdn系统迁移到Linux平台,具体部署方法如下:

1) Mail系统

校园网络建设初期,我们利用Send Mail部署了支持POP3和SMTP的电子邮件系统,能够使用Outlook或Foxmail进行邮件的正常收发,其后我们又利用Squirrel Mail部署了基于Web的邮件系统,并尝试进行垃圾邮件过滤;2004年,我们选购了专业邮件系统,为网络用户提供邮件服务;2010年以后,学校获赠微软公司的Live@Edu邮箱,该邮箱具有大容量、发附件和友好的用户界面,现在主要提供给学生用户免费使用。

2) Dns系统

Dns系统使用Unix和Linux下著名的ISC Bind9进行部署,学校拥有和两个域名,均由bind进行域名解析。2011年,经多次比较分析,我们采用了Wddns系统,Wddns是一套基于Bind+Mysql构建开发,Web在线管理的智能Dns系统,该系统功能强大,安装方便,易于管理和维护。

3) Dhcp系统

Dhcp系统为全校提供动态IP地址分配服务,我们同样采用Isc Dhcp开源方案设计,利用Linux的rpm包或者yum命令可以很轻易的进行安装和部署,日常维护也比较容易。

4) Cdn系统

专业的Cdn网站加速系统比较昂贵,我们采用了开源方案Wdcdn来实现,Wdcdn是一套基于Linux+apache+squid架构开发的Cdn缓存加速系统及管理系统,配合Wddns系统,简易快捷地实现网站内容加速,目前学校网站在已经中国网通线路出口做了加速。

2.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

信息化应用平台主要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由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和科研管理系统等组成;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由学院门户和系部网站平台、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平台,教学资源网站等组成。

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内的子系统主要是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核心类的管理系统的开发难度很大,建设时我们主要以选购成熟系统为主;信息服务系统平台主要以自建为主,由网络中心负责建设,管理和维护,校内各个部门主要负责相关内容的制作和提交,具体实现方法分述如下:

1) 学院门户与系部网站平台建设

我们采用基于Linux系统的设计方案 ,自主设计了能够同时支持静态HTML、PHP、JSP的虚拟主机系统,为学院系部和各部门提供相互独立的二级域名和主机空间;为各部门管理员开通SSH安全维护方式,由管理员自主维护主机空间;同时,利用开源软件PHPMyAdmin提供基于Web的MySQL数据库,实现数据库的在线管理与维护。目前,在此信息平台的支撑下,学院共有30多个部门利用该虚拟主机系统了部门网站[3] ,并实现二级网站的自主设计与维护。

2) 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

该平台与学院门户与系部网站平台建设类似,我们采用相同的方法构建虚拟主机系统,由于课程网站包含大量教学视频,会严重占用服务器资源和网络带宽,我们在Linux服务器上部署了流媒体服务器软件Helix Server,由Helix Server专门针对教学视频进行流媒体;同时也部署基于Flash流媒体的播放环境,实现Flash格式的教学视频。

3) 网络教学平台

我们采用开源Linux架构规划设计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以来,通过测试多种开源学习管理系统,经过比较分析,我们选用Caroline汉化版部署了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给学院教师开放使用。2007年,我们利用该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的网络教学系统获得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改革奖。

3.信息化技术队伍建设

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中坚力量。学院网络中心定期开展内部业务学习,研讨信息化新技术;安排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进行实践和经验交流;积极组织管理人员参加省内外教育信息化学术会议;鼓励管理教师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经过多年的集约式信息化建设,学院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4.总结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利用好相关开源技术,开展集约式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节约了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而且具有轻量、部署灵活等特点。开展集约式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在管理者的思想层面下功夫,相信本文提出的一些实践经验能够为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傅宇凡.创新成就教育信息化[J]. 中国教育网络,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