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众媒体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建设;高校校园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25-01
一、高校校园媒体介绍及功能
(一)高校校园媒体介绍
高校校园媒体是以高校学生为主要对象、以高校校园为主要传播地点、以高校校园新闻采写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媒介。中国第一级校园传媒将高校校园媒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多媒体类,如校园BBS论坛、校园广播;校园框架类,如海报宣传栏;传单类,如活动宣传单;张贴类校园媒体,如校园海报、地贴、桌贴;灯箱广告;环保设施类,如人工鸟巢、回收箱。
(二)高校校园媒体功能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传播和建构载体――校园媒体,在高校校园思想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舆论导向。校园媒体形式多样,能够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丰富其学习生活,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巨大平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同,媒体言论自由,其媒体传播内容必然纷繁复杂,故校园媒体不容忽视地必然承担起校园舆论导向的责任。
二、高校校园媒体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冲击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信息通讯技术对媒体的改造,以及信息资源高度开放、生活观念变迁等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掀起了媒体环境的深刻变革,校园媒体环境自然也受其影响,校园传统媒体受到冲击。今天的校园媒体几乎已经告别了“昨天”的纸质媒体。纸质校园媒体作为元老级别校园媒体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但也正在逐渐退出校园媒体的视线。校园广播虽为大学校园必设媒介,却也终显无趣。除了小学还听广播台之外,恐怕在大学校园,早已被当成不怎么好听的背景音乐而忽视。
据对在校一百个本科生问卷调查中的一项问题“对校园媒体的关注度怎样”,56名同学选择“偶尔关注”这一项。校园媒体作为校园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媒体形式,本应该是作为大学生关注度最高的一个平台,却有一半多的人表示仅偶尔关注。所以不难预见,在新形势、新气象的环境趋势下,校园也不再满足固有的老的媒体形式,而是更渴望新兴的媒体形式来推动校园思想文化建设。
(二)高校校园媒体思想教育形式老套
当今高校校园虽然存在校园媒体,但正逐渐两极分化:一部分校园媒体遵循老套报道方式;另一部分校园媒体迎合当代高校学生的兴趣,主打娱乐八卦、“重口味”、“小清新”等。作者从与多名在校从事校园媒体组织负责人的访谈中得到一个重要问题:当今的高校学生已经对又红又专的报道方式出现了疲倦和抗拒。传统媒体产品,如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教育课,据百人问卷调查,导致学生喜欢一门公共思想教育课的主要原因,仅有27人表示是“内容本身”,说明它们的思想教育意义丰富,却因形式老套缺乏生动性,而被大多数学生不愿接受。然而,某些新兴的媒体产品因一味迎合大学生兴趣而陷入了‘三俗’的泥潭,俗中多玩乐,故学生对此种媒介所传达的内容虽极易吸收,其中却多无营养,甚至已经抛弃了思想教育功能。
如何既保留思想教育功能又能符合高校学生的口味,是高校校园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正视传统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传统文化思想是作为新媒体在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中尤其重要的任务。而学生也不再满足于只能在课堂上接受思修、马哲、毛概一类的教学,更渴求更新式的传播教育方式,在满足灌输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迎合了时尚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一举两得的双赢局面。
(三)社会媒体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事业取得了进展,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涌现出不少高水平高质量的媒体。一些优秀的社会媒体吸引着年轻、热情的莘莘学子。社会媒体比校园媒体专业化程度更强、对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反映更加迅速直接,信息更加全面、传递更加及时。在信息化时代,人们选择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 校园媒体作为校园文化的宣传阵地,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吸引青年学子的关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创造符合学生需求且兼负时尚型和特色的思想文化传播媒体。
三、解决问题
(一)优化整合校园媒体资源,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强势
如今的高校校园媒体已经形成了以学校引导学院,从上而下的立体模式。所以,高校应加强重视校园新闻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和高校舆论导向作用,要充分重视校园新闻,如校园周刊、期刊、校园报等工具,不断发挥校园新闻思想教育功能,以校园新闻作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战略决策以及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进行长远规划,力争把校园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建立高素质的校园媒体工作队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校园新闻要根据不同的形式,使其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形成集中的舆论氛围,从而实现人力、物力、财力与信息资源的共享,让校园各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同时还应与社会上的新闻媒体形成良好的互动,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大学校园内各媒体之间以及不同高校媒体之间甚至与社会媒体建立学习伙伴关系,达成长期交流合作,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交流互动,开办经验交流会定时考核总结互相学习借鉴使宣传工作更好的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运用新媒体,将思想教育功能与新媒体结合
新媒体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悉高校政治工作,还要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基本的技术手段,紧跟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研究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工作规律,运用校园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如正确认识新媒体,主动运用新媒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融合校园新旧媒体资源,充分发挥新旧校园媒体的综合效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动占领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阵地;应对新媒体挑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等。但是新媒体毕竟是新事物,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完全开展,而这就是接下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媒体思想教育功能如何得到发挥,这这需要学校、校媒、大学生们共同的探索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方可实现。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了服务面向未来的群体,为了使新一代的大学生们在众多新生事物的不断刺激下能够坚守住传统思想文化道德,使他们能够达到不断运用传统思想教育的目的。宣扬传统思想高校校园媒体如何适应新潮流,认识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并与旧媒体相结合,在坚持传统媒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媒体更全面地覆盖全体青年大学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将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建设新媒体要的不仅仅是激情和一时的想法,今后更是要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在不断的进步和失误中才能总结出、开辟出一条校园新媒体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赵刚、师博成.对高校校园新闻思想教育功能建设的若干思考.
[2]高宗杰.对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媒体建设的几点思考.
[3]张琳.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及作用.
[4]寇斌.加强校园媒体建设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
[5]王爱萍.论校园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6]梁茵.略论校园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7]孙小春.浅议校园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8]王刚.校园媒体资源整合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一、手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目前,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随着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手机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一个主要平台。如何利用手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高校相关部门所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目前手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来看,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建立学生“短信群”
短信功能是手机的一个重要传播工具,具有达到的无限性和远程的接近性。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实时的交流和沟通,正因为如此,手机短信得到了诸多大学生的青睐。所以,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将手机短信充分利用起来,建立各种类型的“短信群”,这样一来,一旦学校有一些突发事情,便可以通过相应的短信群通知学生,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以此来有效避免由于信息不畅而导致的谣言散播的现象发生。此外,高校相关部门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平台,给一些特定的学生发送生日祝福、心理疏导以及节日问候等,以此来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对不良短信及时铲除,避免不良短信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2.建设“手机党校”、“手机团校”
党建工作是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将手机平台充分利用起来,促进党建工作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根据党建工作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手机党校”和“手机团校”短信平台,通过该平台将党课资讯、最新动态和理论知识等发送给大学生党员,实现对其教育的及时性和信息化,以此来将党建工作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1.加强高校内网建设,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更好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现状,加大对校内网的建设力度,并在校内网络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网站的设计与内容的选择需要贴近学生实际学习与生活,突出特色,办出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站进行实时更新与维护,提高网站的针对性和艺术性。比如说,在网站中举办有奖征文比赛、读书文化节、校园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之余,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可以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上传到网站中,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全面进行的了解,进而更好的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2.加强内网论坛管理,建立网上舆论监测机制
内网论坛是学生发表意见、宣泄情绪、互动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论坛上,学生的语言往往不加掩饰,能够将学生的情绪最真实的表现出来。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建立网上舆论监测机制,对内网论坛进行有效管理,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针对校园中发生的焦点和热点进行解释和澄清,对一些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同时,对于论坛中的一些不良言论,应及时予以删除,避免问题无限度扩大。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对学生党员及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做出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
3.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将这些压力有效缓解,那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势必会造成影响,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心理。因此,为了能够将这一问题解决,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网站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平等且坦诚的交流,将心中存在的困惑和心理冲突进行有效缓解或解除。由于网络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发言人的身份很难被外界知晓,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这里才可以敞开心扉,而教育者通过倾听和判断,做出及时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找回自我,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
学校要想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就必须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从业知识。学校首先应把好用人关,任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然后重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可以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辅导班等形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进行简单培训,开展现代心理学、教育学、道德修养、现代管理等课题;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树立育人的思想意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仔细听取广大大学生的宝贵意见,做好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务工作,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育人的双重功能。
三、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介,近年来凭借着自身互动性强、方便简洁和速度快等诸多特点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高度青睐。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微博有效融合起来,也成为了当前诸多高校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在此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将微博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突破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实现“虚拟空间”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网络多媒体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作用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传统的教授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手段、视听结合、多样化传递信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新模式,提高综合英语教学质量。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以计算机模式为基础,结合网络、通讯技术集成多种信息载体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面广、效率高、效果突出等特点。把这一技术应用于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书本、黑板的平面教学模式,使传统媒体与现代化媒体有机结合,产生多媒体教学整体优化效应,构建了立体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它注重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来学习和应用语言,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计算机辅助的有机结合,以求得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与多媒体教学方法
媒体(Multimedia)是指现代意义的多媒体,而不是指使用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等设备来实现的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在多个层面上的融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在我国于八上世纪十年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从九十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综合使用的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
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CAI,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克服文字符号过于抽象、单调的缺点,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的教学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分享感性认识,有效地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实践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桥梁的交互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相统一的活动。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今天,网络多媒体教学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突出英语语言的文化性,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建构。过去学习英语的唯一途径是课堂,通过教师的讲课和传授来学习,而课堂上要处理的语言现象和传达的信息也很多,限于时间关系,能得到处理的却很少,语言输入量(Language Input)必定受到影响。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英语的熏陶,接触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将文化和语言结合起来,使得英语文化语言的教学得以保障。图式理论重视图式(Schemata)作为一种认知构架在理解和交际中的作用,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作为预测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图式即背景知识,其中文化因素是背景知识的重要方面。因此,就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而言,即使讲到,也只能是轻描淡写,而学生要想真正掌握英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缩短了学生的认识空间,增大了课堂容量,从而增强了课堂效果。此外,网络多媒体教学是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再加上网上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构建。
2.突破传统的教学手段,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网络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人体视听觉的潜能,集图形、文字、声音和图像为一体,形式活泼新颖,并且网络多媒体教学允许交互式操作,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多媒体中的动画、图像可以千变万化,做出各种奇妙的效果,以促进感官和想象力互相配合,产生创造性的效果。英语教学可以利用这一独特优势,使得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学习,使他们在获得传统听觉输入的同时,还能通过大量的视觉信息输入,强化其听觉输入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消化和记忆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活动的效能得到了提高。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多媒体网络这一平台,共时学习的限制被打破,教学资源得到最大范围的共享,众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可以在最大范围和最大限度上使学生受益。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网络多媒体内容丰富,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发挥学习自主性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学英语学习也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利用网络多媒体的智能化,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图文并茂地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学英语的兴趣,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同时,网络多媒体系统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而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中提供的大量的、丰富的、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和形象的视频信息,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牢固的感性认识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
4.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实现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个性化教学。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校内部班级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体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即网络多媒体条件下英语分级教学。多媒体环境下英语分级教学的新模式就是本着因材施教、增强教学效果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确定不同培养目标,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等,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给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级别,使每个学生都能比较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运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实现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创造力,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这是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所无法做到的。这一新模式将网络多媒体教学与英语分级教学恰当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兼容并进,在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表现出新的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四、结语
鉴于中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网络多媒体辅助大学外语教学的诸多特点和优势,在外语教学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多媒体技术,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发展潜能。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生事物,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教学自身规律的发展,也代表了我国当代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网络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必将促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的建立,必将产生全新的教学模式。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排除其他主观因素,如教师的业务水平、敬业精神和教学方法)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人机之间互动性技术的开发无论如何赶不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交流。由此看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多媒体外语教学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缺一不可。这也要求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充实自己,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综合素质,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将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徐锦芬.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蒋丽萍.基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运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89-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对人类,尤其是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作为青少年中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个人发展和成长无疑也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如何权衡利弊,正确引导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政工作中亟待探索的新问题。
一、何为新媒体
新媒体不是指特定的一种媒体,而是一种新的媒体集合类型。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纸媒、广播、电视等媒体,在不断发展的新的信息技术体系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就统称为“新媒体”,如网络媒体、数字媒体、手机媒体、触摸媒体等。在本文中,谈到的新媒体的运用主要是网络媒体的运用,因为新的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新媒体也同时具有不断变化和创新的特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主流的新媒体,网络媒体具有及时性和共享性,有着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在便捷高效的同时,也有开放、隐匿身份等特点,这些特性也正是新媒体的独到魅力之处。在互联网信息海量共享的同时,信息的来源渠道也繁多庞杂,真伪难辨。所以,就要求我们思政工作者在运用网络媒体的时候,必须把握网络媒体的特性,用其长处,避其短处,做好把关人,尽量规避大量的有毒有害信息流入校园。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运用情况
按照团中央关于“大力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工作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更加主动和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做好青年工作”的部署,高校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运用新媒体,利用高科技的通信技术加强信息联络和政治思想引导。但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分析,当前的新媒体运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渗透力度仍需加大
虽说目前高校思政工作对新媒体的运用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实际使用情况并非理想,仍会遇到一些瓶颈问题和信息互通上的主客观的障碍。
(二)影响范围仍需扩大
因为新媒体的运用需要网络等客观条件的支持,从目前各级校团组织使用新媒体情况看来,新媒体在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从宏观上看,新媒体的影响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三)双向交互尚显不够
从目前各地校团组织使用的情况来看,多以微博、QQ群消息、手机飞信等传递工作信息和思想引导的居多,呈现的是一种填鸭式的居高临下的思想灌输和规范教育,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的交互沟通、面对面的交流不够。所以,在网络媒体注重群众性、广泛性、灵活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有效性和互动性,一定不要忽略一对一的有效沟通。
(四)缺乏资金、技术的支持
由于新媒体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媒介,加之各种设备设施的成本不菲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因此,新媒体的运用在财政投入上捉襟见肘,在日常工作中依然缺乏资金扶助,是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工作运用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三、对今后工作的探索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正确且有效地运用新媒体的媒介作用,做好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引导工作,是思政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领域。可从以下几方面对今后的工作加以指导:
(一)丰富信息平台内容
着力打造信息平台,建立多样化的平台,呈现更多的内容板块,建立思想引导的新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敢于尝试的特性。如可以通过搭建技能学习平台、心理咨询平台、创业就业服务、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等平台,建立一批大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虚拟社区,积极构筑他们的“精神乐土”。
在平台搭建的过程中,要寓教于乐,同时提供一些交流娱乐的平台。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以网络为交流娱乐的平台,对此,学校要主动放下呆板的“架子”,积极搭建各种主题健康向上,富于正能量的交流娱乐平台。既要注重对动漫、网络游戏等载体的创新,也要注重适度加入正能量的元素,以期达到引导效果的最大化。
(二)强化技术、资金支持
寻求各级支持。各类新媒体信息平台的搭建工作与有关领导部门、各级运营商是否给予支持,支持力度是否到位息息相关。上级部门在政策方面的优惠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新媒体运营商对技术的支持,将对平台的顺利搭建,提供最直接和有效的帮助。
(三)实施有力监督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普及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迈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这样一个网络社会,网上交友、求学、购物、办事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如何在纷纭复杂的网络“乱象”中趁势而上、顺势而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高校网络阵地,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正是基于此,笔者以高校网络新媒体的建设、管理实践为研究视角,重点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问题。
一、突出一个永恒主题
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要始终突出一个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成才目标。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依托网络而生的诸多新媒体同样具有这样的“两面性”。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肩负着弘扬主流价值、唱响主旋律的责任,其责任的落实和任务的推进,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手段和各类新媒体的平台,把充满正能量、体现党和国家办学方针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核传递出去,覆盖到广大师生和干部职工群体。“平日养兵需时用,闲时备粮急时须”,平时建好新媒体,使得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源源不断地通过这个渠道进行传播,让受众耳濡目染内化于心,关键时刻“战则必胜”,在第一时间能够澄清视听,化解矛盾,避免因一些人故意混淆视听而致使矛盾升级或扩大的态势出现。网络思想阵地的争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但需要我们及时抢占制高点,还需要守住守好这块阵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面大旗在网络新媒体的阵地上高高飘扬,把广大的知识分子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比如,清华大学打造全方位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积极整合媒体资源,促进校园传统媒体队伍向全媒体队伍转型,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两栖”队伍,推进优秀网络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直面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师生思想困惑主动发声、及时发声、有效发声。东南大学积极探寻、充分挖掘、不断拓展新媒体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精心设计微言微语微话题并对师生进行定向推送,巧妙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时尚便捷的阅读习惯对师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不断进取创新,努力追求卓越。
二、提高两个群体素养
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要始终提高两个群体素养,即不断提高教师的网络工作能力和不断加强学生网络行为规范。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两大群体,在应用新媒体方面也是主力军,所以要想发挥好网络育人的作用,必须仅仅依靠这两个群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责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素养、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而其责任绝不限于“教书”,重点还是在“育人”,特别是做人、做事方面的思想引领和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各项环节中。教师身处互联网时代,教师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在网络新媒体上的言论往往更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高校有意识地引导和规范教师的网络行为,选择一些教师骨干加入到“网络名师”的行列,通过开设网络教学空间、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互动和交流。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除了传统教育管理方式外,现今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已经成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家常便饭”,所以能否使用好网络新媒体这个工具就成了考量思政队伍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值。
大学生是思维非常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和领悟力都很快的一个群体,也是高校接触和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最大的群体,无论是对新媒体的应用程度还是依赖程度都有日益增强的趋势,这为我们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同时因为网络新媒体的多元化、个性化、快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更具挑战性。新媒体为网民搭建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但随之出现的信息碎片化、言论自由随意和导向不明,甚至一些谣言、虚假和低俗内容容易诱导一些年轻的大学生网民产生偏激和不理性、盲从与冲动的网络行为。因此,培养一批成熟理性自律的大学生网民是发挥网络新媒体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渠道。笔者所在的电子科技大学重视学生网评员队伍建设,选拔了数十名政治素质过硬、敏锐度高、责任心强、文字功底好的学生骨干担任网评员,他们平时紧密关注网络动态,并在老师指导下围绕热点问题撰文发帖,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目前学生网评员已经成为学校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贴近三个有效载体
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要始终贴近三个有效载体,即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知识学习、文化生活和思想情感。
学生以学为主,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提高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关键任务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基础条件。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很可能会挫伤他在校期间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其心理状况。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学习技能和学术科研水平,与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是“两张皮”,恰恰是后者的一项非常核心的基础性工作,而网络新媒体则可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以笔者所在的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学校研发的“学生画像”系统,实时抓取学生在校各类动态数据,通过数据整合、分析,挖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预测出学生的挂科危险以及可能出现的“特殊状况”,并及时进行干预引导。比如挂科预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刻画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规律性。如果某学生最近几个月作息极不规律,那么他的成绩就会有下滑的可能;二是分析课程相关性,先导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后续课程的成绩有大的影响。如果某学生微积分(I)分数在及格边缘,那么后续课程微积分(II)就有较高的挂科可能性。三是计算学生在该课程上付出的精力。如果发现该生在图书馆从未借阅与微积分课程相关的图书,那么他在该课上挂科的可能性会进一步提高。依据这些分析,系统便可计算出学生的挂科可能性,类似于“微积分有80%的可能性挂科”这样的信息就会推送给辅导员,由辅导员介入督促和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状态。再例如,电子科技大学数学学院开发的《成电MATH》微信订阅号和同名新浪微博,专门开辟了《数学之美》《考研一战到底》《有问必答》《名师点拨》等栏目,围绕同学们在数学专业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供指导和资讯服务。
论文摘 要: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特点。如何将特点转化为优势,这就需要构建一种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作用的课堂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中心,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一、 引言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我国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实践表明,多媒体网络教学能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和协作学习环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缩短课堂统一授课时间,方便教师监控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显然,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笔者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而其根源往往是由于单纯依靠网络教学而忽视教师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作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手段单一,华而不实。多媒体网络教学容易使得网络成为唯一教学手段,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特点实施教学。2.喧宾夺主,无正确的教学观。多媒体网络教学往往会造成分不清主次,这种“教学随着多媒体走”的作法与传统“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危害性无异,效率极低。3.过分依赖网络,缺乏正确的学生观。多媒体网络教学可能会使得过分依赖网络,缺少了在常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师生互动,容易让人忽视学习主体是学生。
二、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作用的课堂模式的建构
笔者就以上问题,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尝试构建一种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作用的课堂模式。以使得教师与多媒体网络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1、充实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资源的丰富,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而现行教学平台上的阅读资源大多为课文的电子版材料,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基本上仅限于课文中某些专有名词的介绍。但是,背景知识作为文化传输的渠道除了包含以上这些常识性知识点外,更主要的是向学生提供有关本单元主题的文化知识和最新动态,以培养文化意识,从而日积月累,由点及面的丰富学生的各国文化知识,形成客观的、开放的文化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阅读材料或视听材料应增加一些原版的或改编过的、符合学生现有水平和语言教学规律的、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多方面国内外文化背景材料。
2、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完善资源表达方式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呈现是多通道、多元化的。其集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但笔者认为多媒体手段在网络平台上的应用有进一步丰富的空间。例如,在学生点击词汇和短语查看其讲解时能在例句前出现简单的文字释义和相关图片,直观反映其意义并让学生联想到能运用该词汇或短语的典型场景,引导学生看图造句,然后再在此之后呈现包括搭配规则和词语辨析等在内的详细讲解和例句供学生检验其输出语料。这样使学生能由被动的接收者转换为主动的参与者,经历语料的输入、输出、自我检验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对词汇短语的学习兴趣、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组题能力
各主流英语教学平台大都附有试题库,但多为教师组题服务,方便教师网上组题,组织网络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而供学生自主组题的题库却基本没有开设。然而,网络教学辅助平台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园地。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大特点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生拥有高度的学习进度控制权和学习材料选择权,因此,学生的自我检测就显得非常必要,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需要通过自我检验来监控自身学习效果、调整学习计划。在网络平台上添加自主组题题库能满足学生自我监控的需求。提高自学能力。
4、进一步的明确学习策略和方法
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而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选择又是众多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能增设系统的学习策略知识的介绍,并在每单元的练习中增加针对某项学习策略知识的练习,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培养学习策略的意识,增加学习策略知识,促进学习策略的内化。另外,具体的语言学习方法和技巧种类繁多,适用对象各不相同,需要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对众多的方法和技巧一一介绍,如果能在教学系统中增设相关介绍、具体实例和练习,将有利于学生的反复查阅和选择。
三、结语
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无庸质疑,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课本无法比拟的大量语料和教学互动平台,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下自主学习。多媒体网络作为英语教学的有效载体,应符合英语教学规律,利用强大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先进的教学理论贯穿到英语教学中去,如何在网络平台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计算机技术和教学理论的结合是广大的英语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思考、总结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范琳, 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的契合》。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北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4。
关键词:大众传媒;伦理困境;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大众传媒对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起着重要作用,它在呈现信息的过程中影响着人们的视野、思维方式等。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大众传媒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比如传媒产业化后,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大众传媒会背离理性基础,生产一些低俗化的媒体产品,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大众传媒必须进行理性思考,履行大众传媒的伦理责任,解决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困境,使大众传媒成为社会价值公正的体现。本文主要分析大众传媒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众传媒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又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媒体要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在传播过程中履行大众传媒的伦理责任。目前,我国大众传媒领域存在诸多伦理困境,这是有多种原因导致的。
1.过分追求传媒效应
为了引起轰动效应,大众传媒滥用自由违背理性的事情常常发生,如每年评出的“年度十大虚假新闻”,就有媒体忽视社会责任的原因。对新闻媒体来说,坚持实事求是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新闻报道题材要来自生活,又要引导生活,但虚假新闻将受众引向迷茫,这样的新闻一旦扩展开来,必会带来不良效应。其实传媒追求效应是正当的,可以说没有效应的大众传媒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但目前大众传媒越来越滥用效应,严重背离了理性精神,成为话语霸权的代表,从而忘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在追求效应的过程中,导致传媒面临伦理困境。
2.过度追求传媒效益
大众传媒是信息技术的产物,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文化商业活动,受市场经济的制约。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媒体规模与实力得到了增强,但资本进入媒体带来了伦理困境。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公正性受到制约,传播具有了商业化倾向,媒体内容商业化了,受众也商业化了,大众传媒的经济回报主要来源于广告,甚至出现了虚假广告。如2006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爆料出“欧典地板”不是德国制造的消息,而各种媒体都曾做过“欧典地板,德国制造”的广告,这极大的误导了消费者。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大众传媒不惜迎合受众的非理性需求,如一些娱乐节目主持人故意制造绯闻刺激欲望,这样的节目抑制了文化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而凸显了游戏功能、娱乐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伦理。其实大众传媒的发展需要受众群体,没有受众群体,就不会有大众传媒的发展,因为大众口味是世俗的,媒体才会步入低俗化,但传媒的影响不只是媚俗,而是媚俗携带的生产公共性的能力,大众传媒要想获得利益,就要迎合大众,为了增加利益,就要改变更多人的欲望使之变为大众。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引导受众接受某种意识形态,这种世俗化对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当代青年受传媒的影响最深,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耗在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上,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当然,大众传媒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物质条件,传媒对受众的认知、行为方式等具有调控作用,所以传媒要做好舆论引导与经济创收的作用。
3.过度推崇西方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传媒文化越来越普及,这给各地的媒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西方文化成为文化的引导者,它所带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得到了普及与推广,虽然西方文化中有很多是经典的,但也有存在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意识形态,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如中国大众文化越来越依赖外来文化,影视创作中爱用剧情方式,迎合大众口味。全球化背景下,传媒潜移默化的迎合西方意识文化,这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不自觉的接受西方价值观念,追求享乐、拜金,从而肢解了传媒价值,使大众传媒伦理责任面临困境。
二、解决大众传媒伦理困境的对策
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不可低估,已成为既定的事实。但传媒伦理缺失现象却层出不穷,这主要是因为媒体社会责任制度的缺失、媒体舆论导向的偏失等造成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就要找出解决大众传媒伦理困境的出路。
1.大众传媒要遵循一定原则
大众传媒是否能健康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对社会的稳定与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大众传媒应遵循公共原则,这是因为维护公众利益是媒体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选择采访手段的标准。其次大众传媒应遵循公正原则。新闻报道要真实,最基本的就是实事求是,虽然新闻报道追求公正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很难做到。因此记者要公正的看待社会事件,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不公正、消极腐败现象,促进社会的公平。再次大众传媒要遵循善意原则。虽然大众传媒暴露出的大都是社会的阴暗面,但是它的目的是要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纠正人们的错误看法。因此大众传媒要注重社会价值,通过善的观念传播,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从而获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最后大众传媒要遵循适度原则,负面的报道不能太多,要宣传适度。
2.大众传媒主体要道德自律
大众传媒工作者要意识到,自己进行新闻报道是一种权利而不是权力,这是道德自律的基础。要明白大众传媒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是直接服务于大众的,记者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要有基本的职业价值底线,因为诱惑太多,一些记者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同时要确立分享观念,不仅要满足传播的需要,还要满足受众的需要,要达到两者的和谐。因此,记者、编辑的权利、责任是统一的,记者无法照顾到报道内容相关的所有方,因此按照职业自律程序做是合理的。另外,社会对记者赋予的希望很大,记者的职业形象要立足于行业内控制,要自觉控制自己的职业行为。一般来说,传媒职业规范控制主要有受众控制、第三方控制、同行控制等三种,新闻工作者要内化自己的角色,控制自身行为,以自律求自由。
3.大众传媒要优化外部环境
大众传媒有着经济创收与舆论引导的角色,这也是大众传媒面临伦理困境的根源。我国媒体不仅仅是营利机构,还要承担更多的非营利性的政治任务等,因此大众传媒要利用一切手段优化周围环境。要确保传媒经济创收者与舆论引导者角色的平衡,就要调控传媒市场,给主流媒体一定的财政补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使传媒双重角色的关系相辅相成,建立良性的竞争优势,从而优化大众传媒市场。同时,政府要为大众传媒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关注大众传媒的体制建设,实现对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在相应立法滞后的情况下,政府要加强对已出台的法律法规的监督吗,建立健全的传媒监管机制,确保传媒社会责任的落实。
4.大众传媒要推动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很多媒体都采用聘用体制,这种体制有一些弊端,分成了体制内人员与体制外人员,体制内人员掌握经济控制权、节目制作权,而体制外人员学历高,但报酬不确定,他们和体制内人员一样要遵守传媒规范。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到这两者关系的紧张,影响体制外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念。很多从业人员因为得不到承认,很容易看低自己,认为自己不能承担社会责任,所以实际中往往屈从于官方意志,这致使传媒违背职业道德现象频发,所以必须推动体制改革。
5.大众传媒要强化道德调控
大众传媒的伦理道德不仅是社会道德风尚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阵地,所以要建立大众传媒伦理责任调控机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大众传媒要确立自己的道德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公众利益优先原则;坚持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适应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明的共同发展。其次大众传媒要做好把关人制度,这就需要传媒机构审批、监督传媒主体的资格,强化传播内容和传播质量的管理。再次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有效规范大众传媒的行为;通过对传媒的控制,检查它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运用道德的力量谴责不正当的传媒,发挥舆论监督在约束传媒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
大众传媒的发展走的是群众路线,它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进行信息传递,反映民情民意,符合我们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媒体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大众化,受政府干预的影响,大众媒体在角色定位上出现了诸多矛盾,导致媒体面临的角色定位比较尴尬。例如,公众代表与市场主体的角色冲突,政府喉舌角色与公众代表角色之间的冲突等,都不利于大众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也不利于大众媒体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逐渐介入媒体发展,使得大众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商业化,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味地迎合受众,导致媒体对本身的功能定位不准确、不明确,忽略了为普通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服务职能以及他们的信息需求,造成“传媒歧视”的现象出现。这些都极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应明确大众传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喉舌角色与引导角色的定位,强化媒体自律,建立和谐媒体,切实帮助普通民众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利因素分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经济发展做基础。但是经济发展很难按照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和自身利益,往往忘记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对自身的要求,于是导致一些违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现象出现。例如,有些单位为了快速发展经济,过分开采资源,在造成了资源浪费之后还不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对造成的环境污染置若罔闻;在经济交往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越发严重,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在政治生活方面也存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违背的现象。例如,在某些领域,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或者不完善,就容易出现法律监管漏洞,给很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腐败贪污,监管部门与企业实体之间的、谋取私利等现象出现,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很大的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逐渐降低,让人们看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希望。
三、大众传媒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作用
(1)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要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为基础,这就需要人民群众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自身的行为。因此,大众传媒在这一过程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得以发挥。大众传媒依据自身的优势,向公众传播和宣传一系列的社会规范,从而规范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使得社会秩序得到很好的维护。大众传媒在新的社会时期,担任着国家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喉舌作用,进行公共信息传播。一方面,国家的法律、政策、路线方针等都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告知公众,并通过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大众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人生信念,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大众传媒关注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和热点问题,并进行广泛关注和重点报道,切实帮助民众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2)监测社会环境。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大众传媒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在政府和公众信息交流时进行社会舆论的监测。大众传媒具有公共性,舆论监督则是大众传媒反映舆情和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社会开放性的特征日益明显,公共权力主体的言论及行为的透明度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大众传媒在引导社会舆论中的作用。大众传媒通过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向社会公众提供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信息,以及社会发展的新动态,同时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减少社会矛盾。通过大众传媒的有效监测,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改善舆论监督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3)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谐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众传媒作为沟通政府和民众的信息渠道,必须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力度宣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形成积极向上舆论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大众传媒通过宣扬和谐文化,有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文化的服务质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
(4)有助于协调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目前,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凸显。此时,大众传媒的协调功能就得以发挥,大众传媒通过不断对信息进行,使得各阶层、各社会群体之间加强沟通,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小结
所有媒体组织、大众传播从业人员及有关规律、规则、法律、政策、素质、意识等等,构成了大众传播系统。新闻媒体则是大众传播系统的载体;把整个社会定义为社会大系统。大众传播系统隶属于社会大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刘贤奇:“当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规律在社会发展中发生作用的范围角度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等等。我们把这类规律称作一般规律或普遍规律。”上述几个普遍规律就构成了一切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系统,再加上影响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就构成了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及其他系统一道有条件地服从、促进社会大系统的发展。本文用系统论的观点重点论述了大众传播系统和社会大系统寻求怎样的关系,能更好实现社会大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同时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大众传播系统和社会大系统之间的互相推动
大众传播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应从整体着眼,追求社会大系统的最优化。另一方面部分又影响着整体。大众传播系统起着沟通情况、沟通意见、引导舆论、监督社会、知识教育等等诸多功能。新闻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体,把传播内容传给受众,来影响受众。社会大系统本质上是由人构成的。大众传播系统就是通过影响接收到传播信息的人,来影响整个社会大系统的。
新闻真实给媒体带来权威,报道的重大新闻会迅速改变有关受众的认知。日复一日的新闻评论也会迁移默化影响受众。因此,大众传播系统对社会大系统也表现为一种控制。生态平衡告诉我们:以保护大环境为名,过分限制生物链条上的任何物种,其实就是对大环境的直接伤害。大众传播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不应硬性强调主次,大众传播系统有条件地服从社会大系统这一整体,是两者之间均衡适度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只有社会大系统和大众传播系统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大系统的整体最优化。
贺卫方曾指出,“社会稳定机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经常地把人民的不满表达出来,化解掉。媒体显然是这个稳定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人担心媒体自由度加大就会带来太多负面的东西,但我们应该记起托克维尔的一句话:一个人要获得新闻自由带来的莫大好处,同时必须忍受这种自由可能带来的伤害或者痛苦。只想获得好处,不想忍受痛苦乃是一种病态的民族心理。这个说法非常经典。”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很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如果把大众传播系统和社会大系统比作诤友,他们之间的彼此忍耐、合作是必要的。但所有的合作都有条件,所有的忍耐都有限度,所以互相推动才更有意义和活力。大众传播系统的发展,推动社会大系统的进步;社会大系统制定的有关政策,协调大众传播系统与各方面的关系。最终扩大大众传播系统和社会大系统的共同利益,从而实现社会大系统的整体最优化。
大众传播从业人员的主流素质及他们所营造的行风,与社会大系统的立法理念、时代精神也是相互推动的。新闻行风是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通过大众传播从业人员所营造的主流舆论环境,又是时代精神的影响者和推动者。时代精神是无形的,然而又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精神的概括,由居于时代前列的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心态、精神追求、崇尚理想等等因素构成。立法理念则是时代精神的凝练。把大众传播从业人员的主流素质及他们所营造的氛围(包括成文、不成文的行规),比作大众传播时空里的生命载体和空气,时代精神就是这一载体材料的直接来源,也是行业空气的制造地。主流舆论环境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影响者和推动者,还对“明天时代精神”的营造起重大作用。一方面,社会应用明确的标准选择大众传播从业人员:丰富的知识、较强的新闻敏感、人类工程师的素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监测和前瞻……;另一方面,大众传播从业人员对自己精神的外延――舆论环境――负有创建良性方向的责任。多一些吹糠见米、脚踏实地,少一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大众传播经济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也是相互推动的。日本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了本国汽车工业产值;美国影视业出口值仅次于航空航天业,成为第二大产业;英国的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建筑业。过去定义的文化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由精神转变为盈利的商品。假如媒体不是唯利是图的“金钱媒介”,不是权力和信息交换的“权钱媒介”,这一转换并不会减少“精神财富”的份额。
时空存在和变革、演化的统一
系统目的性原理指的是,组织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大众传播系统也是有目的性的,目的性昭示着独立时空的存在。但是,大众传播系统的目的性应是开放前提下的目的性,即使大众传播系统是一个接近封闭的系统,也必定导致系统内部自发的趋于无序、无组织。即退化为平衡状态。这不仅使大众传播系统不能健康的生存。对社会大系统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片面强调新闻规律的神圣性,就会使大众传播系统变成一个接近封闭的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只有是相对独立的、开放的,才能和它的外环境相连通,使得内因和外因联系起来,才有了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合力。内因和外因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引发系统的质量互变,推动大众传播系统和社会大系统的共同进步。
在共同进步中,大众传播系统不仅有其相对独立的、开放的时空,还应追求某些适度的变革。例如,大众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把握当今前提下的适度超前,能自觉抵消信息负反馈的滞后现象。如果把“守土有责”理解成“杜绝错误”,善良的愿望会泯灭创新的灵感;“但求无过”的心理,会折断理想的翅膀。发展才是硬道理,偶然的失误只是发展长河里的插曲。“慎防错误”不要变成“慎防变革”。应允许大众传播系统适度范围、适当程度的变革,再用实践来检验这一变革。
社会大系统的发展总是首先从它的“某一要素上变革”体现出来,并由此激起连锁反应,从而一变俱变,使社会大系统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大众传播系统不仅可以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要素。还可以把“某一要素上变革”这一情况不断传播,推动社会大系统不断发展。丹尼尔・勒纳就说过:“传播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发生变化的晴雨表和推动器。”这实际上是正反馈的应用。正负反馈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社会大系统中仅仅存在负反馈,系统只是一味地稳定、稳定、再稳定,那么系统的发展演化就是不可思议的。如果社会大系统中仅仅有正反馈,系统的稳定存在也是不可思议的。正负反馈的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形成了社会大系统的自发调节机制,使得社会大系统形成整体的、有机的、多层次的联系之网,构成了社会大系统存在和演化相统一的辩证法。
波浪式前进中的相互推动
大众传播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结构决定功能。只有大众传播系统和其他规律系统形成结构合理的社会大系统,社会大系统才能具有良好的功能,它的功能才能得到好的发挥。萧南槐在《大系统论――预测决策管理方法》一书中指出:“系统的结构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常有发生变异的可能。变异的方向,有可能是向着改善结构的方向进行,这种结构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较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在开放性的系统中,当系统与环境处于长期相互作用过程时,结构有可能越来越完善和复杂。”只有大众传播系统和其他规律系统的积极变革得以保持,并不断协调发展,才能有社会大系统的与时俱进。大众传播系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要素,如果是正面变革的要素,个别媒体的积极变革得到整个大众传播系统响应,使这一积极变革得到加强,从而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必然性。同时大众传播系统便如一个“伟大的倍增器”,让流质的信息在社会大系统中永不停止地运动着。通过社会大系统自身正反馈的作用,使这种良性“涨落”的放大,引起并加强社会大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变革,在系统中产生更大范围的、更强烈的长程相关,自发组织起来,让社会大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波浪式前进。社会大系统的与时俱进是合乎一定规律、逻辑的与时俱进,是与社会大系统发展的阶段性相联系的。某一阶段,稳定性就是社会大系统的目的性。从长远来看,社会大系统发展是逐次向更高的循环层次跃进,而且也只有采取这样波浪增长的形式,才可能有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