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文旅概念规划范文

农文旅概念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文旅概念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文旅概念规划

第1篇:农文旅概念规划范文

新浦区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边有国家4A级名胜风景区花果山风景区、3A级渔湾、东磊风景区,有良田十万。近年来,我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调优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紧紧抓住人们“返朴归真”的生活愿望和“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因地制宜地优化整合现代农业、自然资源、悠久历史,因势利导地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探索了一条具有新浦特色的“以农兴旅、以旅促农、以旅富民、以旅旺区”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乡村旅游的概念

生态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对农业及其他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和综合利用,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展示现代农业、传播农业文化、体验乡村风情、释怀农民情结的主要窗口,是农业产业内涵的充实与外延的扩展,是对传统农业产业的升华和对现代农业的提升,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促使农业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加快农民致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发展融“一产”与“三产”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是当前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与水平后的必然趋势。

二、新浦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新浦区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区位优势突出,农业特色鲜明,产业化发育程度高,东依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著名风景胜地花果山,与渔湾、孔雀沟、东磊等著名景区相毗邻。新浦区属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调和,汇江河之便利,农业资源丰富,是优质粮油、特色蔬菜、淡水养殖、地方畜禽的优势产区,全区现已认证三品7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7个、绿色食品2个、并依托自身人文、自然资源优势,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步培植了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出口蔬菜示范园、十里桃花园、农产品加工游览园、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凤鸣湖果品采摘园、岗埠花木产业园、新浦蔬果大观园、浦南休闲垂钓园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现代旅游农业品牌。

一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坚持把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引导农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抓生产、搞开发,实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手段。今 年1-6月份,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量达6万人次,旅游收入 为0.03亿元;近0.01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充分考虑了旅游的功能。投入30万元,科学修订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凤明湖果品采摘园、岗埠花木产业园、新浦蔬果大观园、浦南休闲垂钓园等11家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彰显其旅游元素,促进农业与旅游“联姻”发展,目前已创建市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成功举办了二届“番茄采摘节”,农业旅游的兴旺亦进一步促进了 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发展高效农业10万亩。

三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的有力抓手。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百村整治”、“千名专家教授兴千村”、“农民素质大提升”等活动,全面掀起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热潮,创建市级康居示范村1家,市环境优美村5家,培育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四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宣传推介新浦、提升新浦知名度的有形阵地。深入推进“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创建活动,精心打造出樱桃采摘游、太平渔家游、温室大棚赏花游、番茄采摘游、乡村生态游、水生花卉观赏游、新农村考察游等覆盖区域的7条农业旅游线路,凤明湖樱桃、草舍番茄、云盛万亩荷花、岗埠鲜切花、龙浦泥鳅、集瑞园果蔬等6 大特色基地被列入我区乡村旅游宝典,引入各大旅行社踩点踏线、签订旅游协议,使新浦乡村旅游成苏鲁边界知名的大众旅游品牌,有力地提高了新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新浦乡村旅游发展定位

1.突出优势

突出我区作为城郊型独特的地理位置及颇具吸引力的特色农业,引导游客领略体验不一样的农业,亲近自然,了解自然。

2.多元化

形成农业观光、休闲、高科技农业展示,会议接待及农家乐、品果游、赏花游、采摘游等多层次产品结构和业态的旅游产品结构,给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的在乡村旅游活动。

3.参与性

让游客从城市来到乡村,在参观游览之中获得审美体验,到温室和果园中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感受着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给旅游者采摘、耕耘、栽种等乡村劳作机会,让旅游者体会农事的艰辛的同时,获得健身娱情,让游客能充分体验和参与乡村生活和劳作形式,实现娱乐、取乐和消闲的目的;获得视觉、味觉、触觉和听觉上全方位的体验。

争当新时代沿海人,为新浦区发展乡村旅游开辟了新天地,增添了新动力。新浦区将抢抓新机遇,投身沿海大开发,实施“一、二、三”行动计划,全面开创“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购农家物、享农家乐”乡村旅游新时代。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对策

立足我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以休闲、观光市场需求为 导向,以云台山南部及包青路沿线现有的乡村旅游农业资源为基础,增加生态旅游农业的投入,通过统一规划,改善环境,调整结构,培训宣传,重点培植 “二区十园”的格局,即云台山南麓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区示范区(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出口蔬菜示范园、农产品加工游览园和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新浦区西郊新浦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番茄园、鲜切花园、特色水产园、设施蔬菜园)。打造新浦生态旅游农业的精品线路,使自然景观、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融为一体,将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向三产拓展,建设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以产业规划为切入点,科学推进乡村旅游

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围绕精品休闲带、旅游区,统筹规划,科学推进乡村旅游农业建设,达到自然、农业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提升新浦农业形象。

一是做好规划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对产业发展具有决策与导向功能,更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 保护和种养结构调整。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产业特色,科学编制新浦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行统一布局,实现大面积农田风光与各个景点的相互融合。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围绕“二区十园”建设新浦乡村旅游,必须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在发挥财政资金对乡村旅游建设投入导向功能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吸引“三资”投入,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等制约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旅游农业效益的提升。

(二)以生态技术为突破点,控减农业面源污染

良好的生 态环境是推进旅游农业的有效保障。从农业自身面源污染入 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开展生态种养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与应用,加大清洁家园、清洁水 源、清洁田园“三清”工程力度,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 程清洁化飞生产产品无害化、生产环境舒适化,改善农村生产飞 生活环境条件,打造“蓝天、碧水、沃土”,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

一是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 防治技术,实施统防统治,控减农药及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规范化肥施用,提高利用率;推广秸轩全量还田技术,在机械购置、技术应用等 方面对农户给予补助,解决秸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培肥地力。

二是推广复合种养技术。发挥各地产业、资源优势,将种 植业、养殖业与林业相结合,实施稻渔共作、稻鸭萍共作、林下 养鸡等生态复合种养技术,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渔业复 合生态种养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实现节本增效,提高社会经 济生态效益,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三是推广生态混养技术。立足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栽种或移植水草,实施生 物调控水质,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推进虾蟹鱼混养,实现“资源循环再生、饵料合理利用、水质自我调节、病害生态防治”,控减因长期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

(三)以旅游产品为落脚点,注重优质品牌培育

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包括优美的生产环境、优质的 农副产品和优良的特色服务。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培植推进乡村旅游的各类市场主体,打造品牌旅游产品,实现生态与 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一是培植市场主体。乡村旅游离不 开市场主体的带动、参与,加大相关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 的培植,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联合起来,规范管理,培育一 大批创新能力强飞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竞争 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市场 竞争主体,推进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

第2篇:农文旅概念规划范文

一、前言

国家农业公园是继农家乐、渔家乐、花家乐、林家乐及生态观光农业园等乡村旅游业态之后,兴起的一种新型乡村休闲方式。国家农业公园在旅游产业上是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实践。作为一种高端的农业旅游形态,真正意义的农业公园在国外起步较早,在国内近几年也有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外对国家农业公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侯满平、石英(2015)从国家农业公园的概念、特征、模式、功能与效益和未来前景等多个方面对国家农业公园进行了首次系统的解读;段领军(2013)以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设为例,分析了都市现代农业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王贵(2012)融入现展的理念,系统阐述了创建国家农业公园的主旨,结合红兴隆实际提出了创建国家农业公园重点要从现代农业、宜居城镇、红色文化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进行打造。

二、国家农业公园理论体系

(一)国家农业公园概念

农业公园是以经营公园的思路,利用农村生态自然的环境,以绿色田野和秀美乡村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现代农业园林景观和乡村文化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等旅游业态相融合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它不同于一般的农家乐、农村民俗游览等传统农业休闲旅游。它是在农业观光和中国乡村休闲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升级产品,属于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是一个更能体现社会和谐、时尚简约的生活理念、重返淳朴的现代农业公园化景观,融合多种业态,可以有效推动农业观光、生态休闲、乡村度假、康体疗养的休闲活动的规模化和专门化,加快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促进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建设。

(二)国家农业公园的产生

国家农业公园是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理想模式,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中国农业部早在2008年时就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国家农业公园评定以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历史遗产传承、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环境优化、村域经济主体、村民生活展现、服务设施配置、品牌形象塑造、规划设计协调为主要内容的十一大评价指数,共计100分。为建设美丽、低碳、环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深化发展的有关要求,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拟计划用5―8年的时间打造出100个“中国农业公园”。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兰陵国家农业公园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项目规划总面积62万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50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整个试点项目包括十个功能区。景区内外环境采用远程监控、智能室温、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种植的近千种高档蔬菜、瓜果。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争奇斗艳,使游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此外,它还是中国农业休闲的最高端形态和全国首家国家农业公园, 2013年9月,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景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园区内已完成智能化温室5万平方米,农展馆、农耕文化广场、农科蔬苑、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完成改造提升;湿地公园、热带雨林、沂蒙山农耕博物馆、新天地游乐城等多个重要节点项目,中国知青园、光伏发电等新项目正在开建。

(二)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主要涉及雁鸣湖镇的东漳东村、韩寨、朱固3个村,北至运粮河,东南至丁村沟,西接中东路,三面环水一面为路,计划总投资35亿。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是一座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乐园。公园内共设置农业种植示范园、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农业文化创意园、花卉高新科技示范园、精品果蔬示范园、综合管理服务区六个功能分区。

(三)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

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又名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是琼海市的“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项目开发中本着“不占田、不砍树、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原则,将之打造为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先行示范区,形成“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田园风光。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规划有龙舟广场、儒家文化广场、大棚瓜菜基地、兰花基地、草莓基地、垂钓区、莲藕基地、槟榔谷、蔬菜基地、农家乐等17个建设项目,蔬菜基地重点打造城市游客的私家菜地。农业基地、农家乐等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由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形成现代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国家农业公园发展模式

(一)国家农业公园发展模式

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要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进行,在农业内涵中融入城市公园的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农业具有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

(二)国家农业公园打造六要素

1、打造吸引力较强的田园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区美景等资源禀赋与基本质素。

2、融合独特的民俗风情,如: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生产习俗、特色的生活习惯、特色的节令节庆、特色的民间工艺、特色的村规民约、特色的建筑人居等。

3、建设标志性的展示传统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

4、建立组织形式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管理模式健全的建设与运营主体。

5、配套健全的道桥游线设施、下榻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购物消费设施、管理与导游设施、出行运载设施、通讯视讯设施和康疗救护设施。

第3篇:农文旅概念规划范文

旅游公司季度工作总结

创新营销手段,着力提升江山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下面xx收集了关于旅游公司季度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一季度,市旅游局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深入推进省级世界遗产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实施旅游业“二次创业”十大专项行动,扎实工作,务实推进,全市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一季度工作总结

1、抓项目招商建设。一是规划整合提升。完成《江山市国家休闲区规划》编制,3月26日规划通过市政府评审。继续深化《江郎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聚区规划》编制,启动集聚区12平方公里范围规划方案的编制,并于3月底完成了江郎山景区周边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地形图测量。二是旅游项目建设。一季度完成投资2050万元,加快江郎山入口区提升工程建设,目前景区生态停车场、景观道路、游客中心工程进展顺利,游客中心西区等部分工程已完成形象进度的90%;花峡线至游客中心入口区道路连接线及相关设施配套项目道路部分工程,目前已完成施工图和预算编制等工作,于3月26日开标,力争尽早启动建设。启动廿八都、浮盖山景区提升工程建设,其中,廿八都入口区绿化提升工程已全面完工;古镇入口标志性雕塑项目完成与杭州雅格艺术品有限公司的洽谈,目前已启动工程建设。三是旅游项目招商。谋划了仙居寺养生山庄、国际房车基地、浮盖山户外运动区等25个旅游投资项目,丰富旅游投资项目库,并完成旅游招商项目本编制。全力抓好重点项目招商推介,发挥旅游专业招商小组作用,主动上门作专业化推介,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取得积极成效。其中,江郎山养心湖项目意向客商上海龙君置业有限公司,已启动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仙居寺养生山庄意向客商世界华商经济文化协会,已启动可研、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

2、抓市场宣传营销。一是开展媒体营销,继续做好北京首都机场LED屏、杭州地铁、杭金衢高速公路高炮广告的投放,及《中国旅游报》、《江南游报》、《浙江工人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主要目标市场平面媒体的投放,并在浙江电台交通之声投放江山旅游及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广告。二是创新网络营销,实现了江山旅游景点门票在同程、驴妈妈、携程、美团、去哪儿等国内重点在线旅游企业网站的合作上线,并在淘宝和京东平台类的交易渠道进行销售;同时,丰富完善江山旅游淘宝旗舰店功能,将市区酒店、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点(大陈、箬山)以及山里河马场等产品进行整合,推出江山自由行产品,并进一步完善了旗舰店的租车与导游预订服务功能。三是策划节会营销,春节期间策划推出江山旅游四免一大促活动,3月推出江山旅游春季产品促销活动,并策划组织了凯迪拉克车友会等系列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3、抓业态融合发展。一是文旅融合。已着手对清漾、廿八都景区的展馆展示内容进行前期调研,整理挖掘可提升部分;启动廿八都地方特色大戏的策划,丰富廿八都景区民俗表演内容,增强可看性。二是工旅融合。在去年千红蜂业成功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年初以来,我们先后确定了今年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创建主体(福赐德蜂业),并赴参创单位围绕标准指导提升,启动创建工作。三是农旅融合。依托江郎山、廿八都等景区景点,精心设计“大陈—花园岗—清漾—江郎山”、“清漾—江郎山—保安—廿八都”,以及保安箬山等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景区周边的乡村休闲农家乐,通过中国旅游报、浙江旅游微信微博、浙江工人日报、江南邮报、衢州晚报、江山旅游微信微博等平台,积极向我市主要目标市场作宣传推介;同时,策划推出了江山乡村休闲春季游箬山【唱双黄】的系列活动,举得了很好的反响。

4、抓产业规范提升。一是完善体制机制。配合市编办、财政等部门,在3月底前完成了旅游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初稿)和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初稿)。同时,积极开展仙霞关(戴笠密宅)景区经营权调整等相关问题的前期调研,并指导业主单位做好仙霞岭景区详规的编制。二是A级景区创建。自年初以来投资480万元,加快推进江郎山—廿八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提升工程,基本完成廿八都景区绿化及景观池提升工程,并邀请专业指导公司大地蜗牛(北京)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来江,明确5A捆绑创建的名称、方式及范围,对接做好创建的规划、资源评价视频及报告书、台账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实现A级景区多梯次联动创建,启动仙霞关—戴笠秘宅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及乡村休闲旅游片区创建工作。三是服务质量提升。制定出台《江山市旅游局景区服务品质提升活动实施方案》,每月定期不定期对景区管理服务进行明查暗访至少两次以上,通过检查情况与收入水平挂钩,有效提升了景区管理服务水平。

二、下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旅游局将继续坚持以十大专项行动为总抓手,着力加快旅游业“二次创业”,重点是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项目攻坚,着力提升核心景区品质内涵。要把项目招商建设摆在旅游业“二次创业”头等大事的地位,下步继续投资3450万元,于年底前基本完成游客中心、换乘中心、道路接线、景观绿化、市政给水排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尽早启动花峡线至游客中心入口区道路连接线及相关设施配套工程项目施工。加快廿八都古镇二期部分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力争8月底前完成古镇入口标志性雕塑项目建设,年底前基本完成停车场改造等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加快启动浮盖山入口区提升工程建设,实现景区品质再提升。深化旅游重大项目招商,加强与西安大唐、深圳盛鹏达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的联系对接,重点推介江郎山养心湖、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二期等一批招商项目,力争年内有1个以上重大旅游招商项目落地实施。

2、创新营销手段,着力提升江山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创新旅游营销渠道,先行启动高铁营销的形式和内容谋划,同时,结合第八届华东旅交会、5·19中国旅游日等节会庆典,策划“寻找江山最美摄影点”、廿八都民谣音乐节、浮盖山帐篷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同时,加强与峡口镇的对接,力争航空飞行赛事能成功举办。深化网络营销,进一步加强与同程、驴妈妈、携程、淘宝等国内重点在线旅游企业网站的合作,继续扩大“江山旅游淘宝旗舰店”平台影响力,重点推出“景点+交通+酒店+餐饮”组合产品,并将策划包装一批特色体验乡村休闲游产品,融入到旗舰店主推产品中,进一步发挥好旗舰店在宣传营销江山旅游线路的产品导向和品牌展示的窗口作用,不断提升江山城市与旅游形象品牌。

第4篇:农文旅概念规划范文

阿荣旗,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是一个铭记着风骨与情操的城市;这是一座集多产业支撑的优势于一体,民族与现代元素交相辉映,集聚辐射能力强劲,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8337”发展思路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全国“两会”精神,推进内蒙古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重要抓手。“我们要紧紧围绕富民强旗这个主题,坚持农工贸旅多业并举,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宜居化‘三化’深度融合互动,统筹经济社会、城乡发展,加快走出一条非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努力为全市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贡献力量。”阿荣旗旗委书记潘金生发出号召。

阿荣旗,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正以飞翔的姿态,抒写着“粮豆之乡”的咏叹调、“肉乳故里”的奏鸣曲。2013年对于阿荣人民来说,注定是一个充满发展激情的年份。立足旗情,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

阿荣旗,正在改革的浪潮中崛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大马力,踏上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征程

阿荣旗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旗上下形成了加快县域经济大发展、大跨越的浓厚氛围。今年阿荣旗经济建设又有大手笔。阿荣旗旗委书记潘金生说:“自治区8337战略部署提出后,阿荣旗审时度势,决定以多产业并举,强力推进县域经济,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就是狠抓项目建设。今年阿荣旗在全力保障原有续建项目建设的同时,一批促进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项目纷纷落户阿荣旗,整体投资超过137亿。阿荣旗将重点实施‘5112’工程,全力打造5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10平方公里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园区,10平方公里商贸物流园区,每个园区择商选资引进20个以上项目,走集群发展的工业经济模式。同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我们要把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集聚重要平台推进,统筹推进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重点抓好新区建设。新区建设要力争每年投资20亿元以上,5年内房地产开发500万平方米左右,集聚人口7万人,使阿荣旗城市总人口达到18万左右,城市化率达到55%以上。同时按照多产业支撑发展的模式,发展好商贸物流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展好金融产业,每年的贷款规模力争达到40亿元以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

近年来,阿荣旗打基础、谋长远、抓重点、带全局,攻难点、求突破、创亮点、显特色、建机制、促落实,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非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坚持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扩大经济总量,活跃城乡经济,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争取更多项目,扩大投资规模,以项目支撑和投资拉动为核心,在上争、外引、内联、银贷上下功夫,努力把该旗打造成项目争取的密集区、择商选资的高端区、民间投资的活跃区、金融支持的重点区。

坚持“三化”互动发展模式,强力推进“三化”互动、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互动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工农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以大企业为主体,以强投入为保证,以科技创新和循环发展为方式,集群发展。同时围绕十大富民产业,引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打造多个国家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几个优势产业发展,真正形成稳固长久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在城镇化建设上,做到坚持不懈,加大投入,高位建设,扩容提质,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

坚持多产业支撑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以肉业为重点的十大富民产业、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商贸物流业、高端旅游业、低碳环保产业和煤化工产业。

2013年,阿荣旗继续坚持美丽发展模式,实施三大工程,全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力。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公益林管护、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加快索尔奇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加大毁林毁草开荒打击力度,促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二是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继续抓好20万亩“挂画地”退耕、50万亩荒山绿化等工作,全力实施绿色景观通道建设工程,重点做好阿扎铁路与111国道之间、绥满高速公路与301国道之间的生态治理工作。三是实施生态净化工程。坚持科学有序开发原则,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大力发展无污染工业,严禁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和项目落地;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企业监督,加强大气、水体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加大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努力建设洁净阿荣。

潘金生说:“岭东强旗的建设不仅仅是数字概念,更要打基础、立长远,让旗委政府的工作目标真正地服务于32万阿荣人民,这是根本的条件。同时要有一批稳定的、符合产业要求的、符合阿荣旗当地实际需求的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城乡互动,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站在强旗富民高度,锐意进取, 打造富庶安康的岭东强旗

2013年阿荣旗旗委旗政府围绕“接力打造岭东强旗”总任务,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主线,以5112工程为基本载体,高起点谋划项目,高标准包装项目,高强度引进项目,高品位选择项目,高要求攻坚项目,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一些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到阿荣旗,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旗之本,是实现“四化同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基础。依托“5112”工程,以农工贸旅立体产业化战略为核心,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乡镇发展中,走非均衡协调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核心竞争力培育上,坚持速度与质量相协调,依靠特色赢得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使特色经济既大又强;行为结果上,坚持产城互动、城乡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实现城乡产业同步发展、城乡建设同步进行、公共服务同步享有、城乡环境同步治理“四个同步”。

坚持农工贸旅立体产业化发展,着眼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促成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城镇化内外部生产要素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把培育壮大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生物质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形成全产业链条,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实施五大工程 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实施农村改革创新工程。规范推进合作社建设,以村为单位,把握普及、整合、提升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广种植、畜牧、农机、果药“一村四社”模式。

二是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工程。推进高产创建工程,抓好深松整地、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适宜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工程。围绕龙头建基地、调结构,突出抓好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大鹅和玉米、马铃薯、有机食品等产业,实现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387万头只,养殖大鹅400万羽,年出栏肉牛10万头、肉羊160万只、肉鸡2600万只。

四是实施品牌整合创建工程。加强品牌建设,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力拓展有机大米、优质杂粮、马铃薯、沙果、大鹅等优势农畜产品市场占有率。

五是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致富带头人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培训农民12万人次,积极鼓励干部职工和农民领办种养业经营实体,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建设建材和新能源工业,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探索体现县域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使各经济要素得以优化整合,迸发整体发展优势和活力,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加快项目建设。建成投产新业塑料编织袋、凯蒙中药饮片、沐禾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中荣熟食制品加工、奈伦扩能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蒙西工业废渣综合利用、2×15万千瓦热动联产项目。200万吨玉米转化项目要加快推进,力争年内完成投资40亿元,一期项目试车投产。动物鲜骨加工胶原蛋白肽、年产20万吨1,4-丁二醇及10万吨PBT树脂等项目要在年内完成技术合作业主及投资主体确认。年产60万吨煤干馏、30万吨电石、10万吨甲醇和42万吨甲醛等已备案配套项目要完成环评、能评、安评等开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推进风电和阳光凯迪生物质发电、制油及有机复合肥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运作有色金属、贵金属开发及冶炼项目。

搭建发展平台。加快高新技术与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基地建设。完成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审批工作。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供电、通讯等工程。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合力 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劳动力、资本、物流、服务等要素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天条件和流动要素,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就业容量大、社会功能强、充满活力的现代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推进库伦沟休闲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以此为依托,向旅游大旗迈进。抓好阿伦河漂流项目招商,实施东北抗联革命根据地遗址群、库伦沟驿站、东光朝鲜民俗村续建等项目。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提升红色游、特色民俗游、绿色生态休闲游档次和服务水平。升级阿荣旗旅游网站,打造信息查询和酒店、餐饮预定等网上自助平台。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强自治区级商贸物流园区建设,抓好五金机电城、粮油仓储、利丰汽车城、国美电器等重点项目。积极支持骨干商贸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抓好商贸物流综合体规划、立项和一期工程,全力打造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完成亚东镇、查巴奇乡农资及日用品物流配送二级站建设,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聚集县域发展要素 县域聚集力从多方面影响着县域竞争力。阿荣旗生产力基础雄厚,要素组合条件好,必须在城市平台上整合而释放总体扩张力。今年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主攻新区建设,完善旧城功能,推动关联全局的基础性、条件性设施建设。

抓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实施重点项目25个,抓好滨河绿洲、鸿运五期、碧水华庭等10个续建项目及东方米兰、阿伦明珠、鹏泰五期等15个新建项目。新建廉租住房594套、2.93万平方米。实施好文化路等8条市政主要道路和15条巷路硬化提升工程,抓好城区雨排整修和西小河清淤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全力争创中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

抓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年内完成中国电信“改善老旧小区通讯环境”工程,构建“分级管理、全民参与、条块结合、各负其责”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机制。

抓新农村建设。新增新农村示范村16个,总数达到32个,使新农村带动能力更强,发展活力更优,生活条件更好,致富水平更高。

抓水利、交通、电网和通讯等条件性、基础性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县域发展持续力 县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是县域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力量。要根据阿荣旗环境固定性强、替代性差、存续性高的特点,坚持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导向,优化生态环境,发挥环境资源对经济效益和县域竞争力提高的现实作用,推动经济增长。

加强生态保护。实施公益林管护、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成立索尔奇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抓好三号店、阿力格亚自治区级湿地保护区争取工作,全力打造北部生态综合功能区。

加强生态建设。突出抓好“五荒”资源开发、低产低效“挂画地”退耕,大力推广林药、果药间作模式,果树和中草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万亩。积极开展春秋两季生态建设大会战,完成义务植树68万株,四旁绿化14万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万亩。

加强节能减排。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把新建项目环境准入关。完成那吉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水回用及管网等主体工程。

建设和谐阿荣,锻造县域发展制动力 包括秩序、制度和管理在内的制动力,对县域经济有序发展起着引导、控制和调节、制约的作用,既体现人对县域经济的适应,又体现县域经济在人的意愿下的发展,要坚持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相结合,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城市文明指数测评为契机,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阿荣精神,抓好热爱家乡、建设阿荣的本土文化教育,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网吧实名制管理,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自觉接受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积极支持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工作。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合规、高效开展政府工作。

第5篇:农文旅概念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新常态;市场非优区;乡村旅游;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16404

1引言

我国旅游逐步摆脱非常规发展模式,出现需求多样化、散客主流化、旅游全域化、产业融合化和服务智慧化等常规现象,开始进入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1~4]。乡村旅游也呈现出产品需求升级、自驾自由行主导[1]、整合集聚发展、产业形态创新和线上营销加速的常态化特征[5~8]。新常态拉大了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与优区的差距,而普遍存在的市场非优区应是乡村旅游研究重点。

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居民,而旅游客源市场优劣的衡量标准是出游能力[9]。基于此,笔者将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界定为本地市场出游能力弱,缺乏高引力景区,且2 h交通距离范围内缺乏可依托的三线及以上城市的乡村旅游地。法国学者Beteille R早在1992年已将乡村旅游看作非优旅游,研究其起步到走向繁荣的演变[10]。Ross G F[11]、Opperman M[12]等多位国外学者在相关研究中都涉及到旅游非区的概念,但缺乏深入探讨。国内旅游非优区的研究始于旅游资源非优区[13,14],后拓展到区位非优研究,其中市场区位是重要板块[15~18]。要轶丽[9]和陈婷[19]提出市场非优区的特征是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本身出游能力低,且远离主要高出游能力的客源市场。对于市场非优区发展,陈传康认为应重点解决交通问题[20],朱国兴提出从市场空间、行为结构和客源结构的定位弥补不足[21],徐升艳探讨产品、合作等具体措施[22],孟清超阐述了推-拉理论开发模式[23]。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非优区研究集中在2000~2010年,国外的更早,所以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目前市场非优区是作为非优区位或者旅游非优区的部分进行研究,缺乏专题研究,尤其缺乏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研究。本文以广德县为例,揭示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其发展路径,以期为相似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丰富非优区研究的理论。

2案例地分析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主要表现是资源禀赋较好而市场响应较弱。据此,通过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数据对比分析,选择广德县作为案例地。

广德县符合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定义。2015年,广德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52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内4A级及以上景区只有太极洞,且与其交通距离在2 h以内的只有2个三线城市。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资源禀赋较好,体现在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影响力等方面。广德县旅游资源涵盖了旅游资源国标中的主类,且数量丰富。县内拥有丰富的蓝色水库资源、溶洞资源和养生资源,也有航天军事研学资源,旅游装备制造资源和佛道文化养心资源等独特人文资源。县内拥有国家重点镇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绿色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和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1个,乡村旅游资源得到国家认证。

市场响应较弱,主要体现在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和社会对区域景区的关注度等方面。2015年,广德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96万人次,不到黄山区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的一半;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7亿元,不到黄山区的1/5。社会对广德县景区的关注度较低,县内产品引力有限。太极洞自2011年以来的百度搜索指数平均值为274,而黄山为6887。

3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分析

3.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一日游走向过夜游,实现真正的乡村旅游。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产品引力不足。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乐接待和景点观光为主,缺乏乡村性和体验性;缺乏营地驿站等新业态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缺乏夜产品。

(2)廊道设施欠缺。广德县交通暂不具备主题体验和串联散点的旅游功能,缺乏慢游道、旅游引导、服务驿站和廊道景观等旅游服务设施。

(3)品牌尚未确立。广德县乡村旅游中有许多国家认证的农家乐或景点品牌,未形成统一鲜明的区域品牌,市场认可度低。

(4)支撑体系较弱。该县乡村旅游的支持政策、人才支撑、智慧化建设以及包括厕所、厨房、环境卫生、道路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都较弱。

3.2市场非优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主要是指乡村本地居民出游能力弱,而周边缺少规模大且出游能力高的客源市场,是与五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优区相对的。旅游新常态使得乡村旅游非优区的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资源小散缺乏整合、品牌市场响应小和支撑体系弱等问题更加突出,提质增效更为迫切(图1)。

对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发展路径,本文从产品、整合、品牌和支撑四个角度解读。首先,产品是乡村旅游市场的核心卖点。要贯彻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融合理念来提升产品的体验性,开发休闲业态、研学业态、旅居业态和互联网+等新业态产品,补充慢游、体验和文化三个主题的夜休闲产品。其次,整合才能全面提升产品引力。勾勒框架、打通脉络、塑造视点和宣传造势是逐步整合廊道周边小散特乡村旅游点的四个重要步骤。再次,统一明确的品牌是让乡村旅游产品打入市场的关键。品牌建设体现在游前塑造宣传、游中体验服务和游后反馈分析的旅游全过程中。最后需要体制、人才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撑,需要乡村旅游协会来统筹,推进政策畅通、人才培育和旅游环境建设行动。

4广德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4.1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

4.1.1增加产品体验性

提升产品体验性的关键途径是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理念的融合。生产理念指农渔业生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主题产业链,打造生态观光休闲产品。生活理念是指挖掘乡村文化,提供乡村民俗风情体验和田居耕读的生活方式。生态理念是指贯彻低碳理念,重现青山绿水田园炊烟的乡村记忆,于生态环境中养疗。生命理念是指乡村旅游产研结合,通过科普研学提倡回归本真,人与自然、自我的交流和感悟。四生理念深化旅游体验,丰富产品的体验层次和维度。

4.1.2开发新业态产品

开发满足市场升级需求的新业态产品,主要包括面向都市人群的休闲业态,面向学生和亲子市场的研学业态,面向养生养老市场的旅居业态,以及功能性新业态在线旅游产品(表1)。

4.1.3补充夜休闲产品

针对乡村旅游接待的都市游客市场、自驾自由行市场和度假市场的需求,将乡村旅游夜产品分慢游、体验和文化3个主题打造。慢游主题可利用灯光艺术包装村落小镇,提供夜景步道。体验主要依托于乡村夜市和小镇老街的美食体验和购物体验,还有景区开发的夜场体验。旅游演艺和节日是文化主题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实景演出、民俗演艺、体育竞技和杂技等。

4.2加强廊道串联整合

用廊道整合资源串联小散特乡村旅游点,聚小成大,聚弱成强,形成新的廊道型乡村旅游综合体。根据广德县现状,建设水廊桐I画廊,陆廊各乡镇内5条全域环线风景道。廊道通过勾线、通脉、点景和渲染的方式进行建设。

勾线是定位廊道的主干线,实现畅通畅游。建设水上航线或陆上自驾风景道,实现水陆畅通、联通;完善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基营接待村落和服务驿站等旅游集散体系;宏^定位廊道主题和功能,规划设计空间布局。

通脉是打通廊道的脉络,建设廊道支线和漫游体系。要明确可连接的旅游支线,扩大廊道辐射范围;建4.4.1体制机制保障体系

政府引导摸清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存量,开展乡村旅游信息普查行动;出台乡村旅游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相关土地政策,旅游扶贫政策,乡村旅游企业的市场准入、规范、监督、评价、运行和发展的系列准则,实现政策畅通。

建立由当地龙头企业管理者、政府旅游人才来领导,旅游局与村部管理人员、广德县企业管理者和高校旅游规划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乡村旅游协会。协会组织制定和评审广德乡村旅游标准,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组织竞技比赛发现作品和人才,协助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营销,管理监督并保障协会运行,保障消费者与村民的权利义务。

4.4.2乡村旅游人才培育

通过校村联袂机制,建立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乡村人才培训基地,科学培育三级人才梯队,即面向协会会员的管理型人才,应届毕业生和引进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等专业人才,当地群众和当地专科院校人才组成的文化传承人才。

在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进行订单式培育,制定一套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课程,培育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旅游理论知识、旅游文化素养和自学能力,并进行淡季实地考察和定期考核。同时,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申请广德县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积极融入现代互联网众筹项目,创立广德乡村旅游创业基金,建立广德县乡村旅游创客联盟和交流平台,不定期组织创客大赛。

4.4.3乡村旅游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行动通过乡土保护和旅游导向的山水林田村道的景观整治,以农旅融合为路径,完善道路体系、智慧工程等公共服务体系,为村落物质和文化遗产建档,创意创新传统资源并利用垄上行等新型旅游交通塑造新旅游吸引物,保护和重现乡景、乡味、乡音和乡俗等乡村记忆。这从电商化行动和农家乐改造抓起。

在各村镇全面普及电子商务的意义和技术,保证经营者熟悉网络营销及预订支付。搭建政府乡村旅游官网,提供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选择代表乡镇定点实验示范,实现乡村旅游电商化。农家乐改造行动以乡土化、院落化、特色化、精致化、生态化为提升原则,基础与服务设施完善为基础,对村落景观进行整体乡土化塑造,健全游憩要素与功能,统一民宿建筑风格,挖掘各农家乐特色,围绕“一院一主题”进行风格设计。

参考文献:

[1]徐明正.认识新常态,推动陕西乡村旅游转型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6-7-11(4).

[2]Quansheng G E,Jianchao X I.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7):793~799.

[3]张广瑞.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J].旅游学刊,2015,30(4):1~3.

[4]张祖群,林姗.首都城乡建设的文化品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基于北京乡村旅游八种新业态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S2):143~149.

[5]李湘云,杨占东,郭璇.基于体验视角的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118~120.

[6]林涛.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7]Qiyan W,Ling X U.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8):102~110.

[8]毛峰.“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6(3):74~77.

[9]要轶丽,郑国.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西运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2,17(5):58~61.

[10]Beteille R.La Valorization Touristique 1’Espace Rural[J].Inform,geogr,1992,56(5).

第6篇:农文旅概念规划范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府对国内贸易的经营管理逐步放开,目前国家商务部和各地国内贸易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的工作是促进国内贸易健康发展,所制定的促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推动内贸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

1978年以前,物资、商业、粮食行业的流通主体基本上是国有企业,投资主体是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集体性质的比例不大。供销社虽是集体经济性质的,但其经营管理也基本上与国营商业无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鼓励支持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等投资内贸领域,内贸投资、融资的渠道大大增多、拓宽,国内贸易投资体制已经基本完成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变,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政府这单一的投资主体发展为多元投资主体。

国内贸易投资体制的变化使我国物资、商业、粮食、供销等系统基本上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中,大多数国有内贸中小企业已经退出市场,而大中型国有流通企业正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重组兼并,形成若干实力较为强大的企业集团。股份制企业将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个体商业、民营企业大量涌现,很多已发展为资产颇具规模的大型企业,并逐渐成为投资内贸流通业的主要力量。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中国流通业带来了繁荣和活力。

(二)加大对内贸行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尽管我国国内贸易的投资机制越来越市场化,但政府仍对与国内贸易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投资。主要投资于关系国计民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能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例如粮食储备库、救灾物资储备库,以及大型农副产品流通设施、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公用性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政府对流通设施的引导性投资,吸引了民间投资出现阶段性快速增长。

即使是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越来越注重市场化运作。例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家储备糖、肉制度,在保持国家储备糖重点调控市场的同时,将国家储备肉的调控重点由保障大城市和节假日改为应急救灾,并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实行了新的办法;公布了一批国家活畜储备基地等;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具备资质条件的国储糖和国储肉的代储库点。

除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之外,其它主要财政资助方式和手段是(1)参股。主要应用于大中型股份制企业,借此推动国有内贸企业的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转变。(2)资金补助。对城市郊区的商业改造项目和需要扶持的服务行业等采取直接补助的形式。(3)奖励:对龙头企业的示范型、科技型项目,边远及民族地区商业设施的设立开办,给予奖励。

(三)吸引外资,不断扩大内贸领域的对外开放

我国商业领域从1992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自1999年开始,零售业的开放试点从沿海地区扩大到所有省会和中心城市,外商被允许进入直辖市的批发环节;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外资根据数量和地域限制分阶段进入我国;2004年12月起对外商投资零售领域的限制全部取消。国际著名商业集团进入我国,不仅为我国的商业发展提供了资金,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营销理念、管理经验和流通先进技术,带来了各种先进的经营业态,促进了我国流通现代化。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置采购中心,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四)推动国有内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国家试点政策的指导下,内贸行业改制取得重大进展。在改制过程中,注重引导内贸企业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制度和经验,结合我国内贸发展的实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贸管理、发展模式。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企业转制基本完成,国有控股、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分天下。在零售行业,国有企业退出得更快。但总体上看,目前在内贸领域,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占有一定比例。国有大中型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这一改革包括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许多内贸企业大胆探索,在实践中建立了有特色、比较科学和合理的管理体系。湖南长沙的阿波罗公司在转制中实行三个置换:职工身份的置换、产权置换和机制置换。身份置换后,职工成为主人(股东);产权置换以后,由国家独资成为国有控股股份制;在股份制、合作制职工持股的情况下,完成了机制的置换,为企业管理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

(五)推动内贸行业资产重组,培育大型内贸企业集团

自2000年起内贸企业开始资产重组,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出现了一批商业集团。由上海物资、上海一百、华联和上海友谊等四大商业集团公司合并组成了百联集团,注册资本10亿元,总资产规模280亿元,年销售收入近700亿元,旗下拥有6大上市公司,共拥有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4000多家经营网点,基本涵盖了商贸领域的所有业态。2004年4月北京首旅集团、全聚德集团、新燕莎控股公司合并为“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的著名商标字号作为品牌予以保留,重组后首旅集团控制的总资产量将超过150亿元,年经营收入总额近100亿元,年实现利润超过6亿元。另外还有北京物美集团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改造天津市1000家国有商业网点。在重组中还有股权收购的形式,例如山东三联成功收购“郑百文”,2003年公司股票得以重新上市交易。

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流通企业改革、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2004年,商务部颁布了《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对大型流通企业并购重组方面可能涉及的问题做了相关规定。

二、各地促进国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将促进国内流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制定本地经济发展战略中都把促进国内流通发展作为重点内容,比较典型的是上海市和大连市。

上海市是我国综合竞争能力领先的大都市,90年代以来,上海确立了“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和“三、二、一”产业方针。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贸流通产业随着城市经济增长进入不同发展阶段。以规模化连锁经营为标志,90年代初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时,开始发展连锁超市;90年代中后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进一步推进连锁商业的规模化;21世纪初,上海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连锁经营向更多业态延伸。根据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到2015年,上海将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适应这一战略,内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和提升城市的商业功能;满足“长三角”都市圈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的要求:加强流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调整完善都市消费服务业功能布局;积极推进商业对外开放和互动发展;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小商业企业发展;大力推动商业技术应用和创新。

大连是东北的窗口。大连市政府在其经济发展规划中把促进国内贸易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提出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机遇,进行大跨度产业联合。在商业开放中实现“你进我的零售市场,我进你的销售网络”的目标,使大连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连锁集团的全球性采购和销售网络,参与国际化大流通,并以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积极支持商贸业与相关产业的相互延伸,相互渗透,促进商工结合、商农结合、商旅结合,以流通促生产、以生产促流通,不断开辟新的生产、经营和服务领域。目前,国际知名连锁商业集团沃尔玛、家乐福、百盛等都已在大连开店,其地区性总部和采购中心也设在了大连。

(二)实行合理的城市商业布局

我国多数城市能够根据城市规模和人口、经济发展程度规划三级商业中心,使零售业态分布均衡、合理。较大城市的商业布局一般由城市中央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等三级商圈组成。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大城市,这种分层次的商业区的特点就越鲜明。中央商业区集聚效应和幅射效应明显,集中了一批以大型百货店为主体的大店、名店、专卖店、特色店,其设施现代化,商品丰富,客流量大。区域性商业中心是处于城市中心商业区之外的若干次一级商业圈。商圈不局限于地理和行政街区的限制,是一个经济地理概念,由服务的消费群体的区域范围构成。区域商业中心是以大中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建材、灯饰、服装、花卉等专业市场、仓储市场、日用品批发零售市场、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等商业设施为服务主体的。它的服务对象是该经济区内常住居民、集团消费单位以及部分区外消费者。社区商业则主要服务本社区居民,辐射有限,由各种小店为主体,经营生活服务业,满足就近居民的日常之需。

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城市的商业区发展又有了新趋势:在都市商业区的功能开发上,由纯商业区的单一功能向商业、商务区的复合功能发展;城市商业区建设更注重人文内涵和绿色环保,着力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第7篇:农文旅概念规划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村旅游,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挪威首位女性首相Gro Harlem Brundtland,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还有待提升,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作为“无烟产业”,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湖南省在农村发展旅游业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但是,湖南地形复杂,既以丘陵地形为主,又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山清水秀,加之我省大多数农村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在农村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潜力非常大。

二、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湖南农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拓展旅游空间、推动现代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贫致富及促进城乡交流、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所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至今,在我省迅速升温。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在生态环境等方面却透露出不少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广大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居民生活,损伤居民利益

当游客数量的增多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超过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时,必然会扰乱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景区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地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正常使用;外来资本的注入,会使农村居民丧失本应由他们经营的旅游业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旅游者分享当地公共设施侵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等。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农村居民非但没有在农村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反而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困扰,使原有平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被破坏。这样最终会造成农村居民对游客的抱怨甚至仇视。

(二)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偏僻山村,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

(三)污染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品质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的增加会产生各类废弃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例如,随着农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于各类交通工具向农村地区涌入,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导致废气排放量的增加,造成农村旅游接待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则会造成水体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质不高,随意丢弃垃圾,还会造成农村接待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如果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蚊蝇成群,污水、污物随处可见,结果就会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四)盲目同质开发,导致建设性破坏

我省部分地区由于对农村旅游开发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精品少、同质性的开发比较普遍。各个景区盲目开发、任其发展。出于经济目的,有些景区热衷于饭店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重开发轻保护等。一些农村居民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急功近利从事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甚至破坏当地动植物资源,导致珍禽异兽被大量捕杀,林木被伐,造成当地动植物种类减少,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协调功能减退等。在农村景点的开发、道路的修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中,有些地方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盲目开发、超载使用旅游资源,使农村地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在景区出现开山炸石、填沟埋壑、砍树毁林的严重现象,造成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以至于因山洪爆发,塌方毁路等灾害时有发生。

(五)对农村人文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第一是对农村文物古迹的破坏。由于农村闭塞、偏远,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但随着农村旅游的盲目开发建设,致使一些珍贵的古民居、古街道等被拆除、毁坏,加上游人对文物古迹的践踏、触摸、乱刻乱划,破坏了文物古迹的原始风貌。第二是农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严重。城市文化随着城市游客的到来单向传入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促使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农村文化势必被城市文化削弱、同化。另外,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农村习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使农村文化被扭曲。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例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

三、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第一,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之前一定要充分论证,合理规划。做好近期安排与长远计划,对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环境影响和效益评价,进行环境承载量的科学评估,严禁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超负荷使用,以避免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第二,鉴于农村旅游业一般都具有季节性、旅游旺季时间短的特点和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为了确保农村地区的经济利益,应不断创新,将旅游业与农业生产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采取农旅结合的“双腿走路”的方式较为稳妥。第三,要突出“农”。很多地方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将原有的农家小院拆了,建起来了一幢幢的楼,并且按造城市酒店进行装修设计,但是结果却使得游客越来越少,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弱。其实,只要硬件设施能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足矣,反而要注重的是原汁原味的将乡土风情融合到服务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够脱离‘农’这个字,否者农村旅游业注定要死掉。

(二)宏观指导、科学规划、加强环保

发展农村旅游业,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扶持农村旅游的政策体系,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在安全、规划土地、税收、道路交通、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二是要科学规划,把农村旅游项目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布局当中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项目、基础设施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要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不同原因,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将这一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由于游客发生空间位置转移而导致交通工具大量使用等客观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应通过对交通工具的改进、燃油品种的更换等方法加以解决。

(三)全民参与,大力宣传引导

鼓励和支持本旅游区农民全面参与旅游活动,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当地居民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使农村更加和谐,使农民逐步改变对游客的不满情绪及冷漠的态度,使他们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对其文化独特性的保护,增强当地居民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营造对游客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提高他们对不良现象诱惑的抵抗力。因此,当地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使他们广泛参与到旅游服务、旅游政策规划的制定、旅游活动的监管等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认识水平和参与能力。一是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二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培训,提高不同类别群体的参与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都具有参与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主要就是环保问题。环保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投入不够,致使接待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发展农村旅游业,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更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支撑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所以在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投资力度,加强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旅游厕所、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美化、防疫防病等方面及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五)建立机制、完善体系,促进环保法制化

一是旅游局、发改局、招商局、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水利局和统计局等部门要紧密协调和配合,与各乡镇齐抓共管,共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切实保护好农村旅游业的环境。二是实行乡镇(部门)责任制,各乡镇应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三是明确旅游开发商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四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和人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

(六)打造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都市人向往乡野风光和田园生活,农村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到底该如何将农村生态旅游做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呢?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出谋划策,打造自己的特色,给游人提供的绿色的农村生活体验。比如,在吃的问题上,肉,现宰现吃;螃蟹,现捞现煮;豆腐,现磨现吃;蔬菜,现割现做。在住的问题上,清一色的仿古生态农庄,处在绿树、瓜、果、菜园之中。在行的问题上,使用畜力交通工具,如马拉车、牛拉车、狗羊等拉车。在娱的问题上,有垂钓、采摘、捕蟹、温泉浴、冲浪等多种绿色娱乐项目。在购的问题上,景区销售的都是游客自己采摘与垂钓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这样,既以特色营造竞争力,又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省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各级政府部门只要对其负面效应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农村旅游业一定会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88

[2]张延毅,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

[3]谷明 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

[4]岳怀仁 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 2001

[5]王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第8篇:农文旅概念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文明建设。

1.4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第9篇:农文旅概念规划范文

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支部书记韩忠指着一架鸡公车问成都来的两个姑娘。她们正在村口的农耕博物馆参观。博物馆里展出的都是青杠树村在拆旧过程中收集的房屋构件、生产器具,算不上文物,但对城里人是新鲜玩意儿,也能唤起一些人的乡土记忆。

青杠树村距成都市区16公里,是离成都最近的村庄。韩忠介绍,他们的目标是打造“离成都市最近的最能体现川西风光的小村”,“再现成都的川西记忆”。

而在2012年6月之前,青杠树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农业。

由一而三

2012年6月,成都市国土资源局一纸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批文,撬动了青杠树村的城镇化进程。

青杠树村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理念建聚居区。集中居住以后,结余集体建设用地200多亩可以面向市场流转使用权。

通过市场调查,有不少企业愿意以一亩70万元左右的价格摘牌,用来发展水乡旅游。这样,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投入便有了出处。但这些钱要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才能到位。也就是说,村里必须先把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出来,才能获得这笔收益。

一方面,通过多方对接,成都农商银行愿意为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以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作抵押,以农民自主组建的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为贷款主体,成功贷款6000万元。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通过集体建设用地“预流转”的方式,弥补建设资金缺口。

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是股份制企业,每一个参与项目的农户都是合伙人。

土地整治中最核心的拆旧安置办法和相关的配套措施,全部由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牵头拟定,直至绝大多数人无意见后再提交议事会讨论通过。新居建成什么样,也由农民自主决定。

因为全体合伙人早就在项目之初就将旅游业作为产业主攻方向,因此就把整个村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按照4A景区标准打造。新居住区建筑风格保留着传统川西民居轻盈精巧的建筑造型、朴素淡雅的建筑色彩,原有的高大乔木全部得以保留,原来的灌溉沟渠在小区内蜿蜒流过,变成了具有灌溉、景观双重功能的生态渠。一些重要节点还点缀着牌坊、水车、亭子等景观。

原来农民都不愿意种植的一片低槽田,通过引水进田、搭桥造景、种植水生植物,形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生态湿地公园,将成为今后景区的核心。

目前,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已与5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如果企业的项目方案符合这个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就可以参与集体建设用地的挂牌流转。

现在,农户的新房已分到各自手中。一些农民在盘算着将自己的房屋拿一部分出来搞乡村客栈或私房菜馆,还有一些农民干脆把房屋租给别人,自己到这些产业项目去打工。

借由“小组生”,青杠树村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横跨。

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也完成了由一而三的跨越。对于导入“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这里的村民同样选择了旅游业。

农户与一家绵阳的专业化酒店经营管理公司组建“白沫江湾”乡村主题酒店联盟。分为三种合作模式:一是企业投资,即由专业酒店公司通过租赁方式吸收部分农户富余房屋自行投资建设接待设施,目前已有4户农户与公司签订租赁协议,房间数22间;二是农户投资,即由农户对自有房屋中富余部分房间自行投资建设接待设施;三是共同投资,即由专业酒店公司提供改造资金、农户提供富余房屋共同投资建设接待设施。

参与农户不仅在房屋租赁方面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更能参与资本运营收入的分配,同时作为酒店的员工也能获得工资性收入。仅是租房,农户每年平均可获得2.45万元收入,加入酒店联盟更可实现每年7.2万元的收入。

旅游业是新农村综合体优先选择的产业。有计划建成4A景区的新农村有:大邑县■江镇大自然梅花产业园、大邑县新场镇清源半岛、青杠树村、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等。这些点位造得很美,美丽田园既是景观,又是经济。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被实践为“透山秀水”的工程,“记得住乡愁”被发展成生意,卖给来寻乡愁的城市人。

“乡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三联动

第一产业作为农村本业,未被抛弃,而是升级并与二、三产业互动。

上述青杠树村,已经成功组建了粮经专业合作社,启动800亩的优质粮油和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并在田间、沟边、河畔修建原生态的慢行通道,强化农业的观光功能。

周河扁所在的夹关镇,结合邛崃市打造“邛茶走廊”的规划,产业目标是打造四川茶产业第一镇,“代表成都辐射康藏”。

香林村则是一三联动的复合业态。结合香林村地理位置、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有机蔬菜、生态苗木种植,集中连片发展观光农业,打造都市现代欣赏型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土地整理流转,引进格林庄园、金桂园、葡萄庄园等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一、三产业融合。

新繁镇是一二联动,建家具产业园区、泡菜食品产业园区。

安龙村的产业分成三块:与县文旅公司合作,发展乡村连锁客栈,采取返租的方式,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住房,统一运营管理,鼓励农户居家就业;组建小微盆景合作社,建设占地13亩,总投资约400万元的精品盆景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组建生态蔬菜合作社,带动20户以上农户参与建设生态蔬菜生产基地,并注册“全家河坝”商标。

高院村玲珑锦院各组团之间大量保留原生态植被,彼此间有林盘、沟渠、湿地、农田间隔,房前屋后郁郁葱葱,种的都是柚子、橘子、枇杷等果树,非常便于村民发展以农家会所为主的庭院经济。现在的高院村及其附近,已经有了蓝莓园、百草园、尚作有机蔬菜园等产业项目,在合作社务工,不仅每天有80元的务工收入,还能就近照顾家庭。

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新村和荷风水村,都布局在桤泉镇千亩红提、千亩金银花、千亩荷花产业带的核心区域。周边现代农业的繁荣,给两个农民新村带来了旅游收益。余花龙门子新村将林盘群1、2组团建成具有浓郁西蜀文化气息的池塘文化林盘,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挥9组地处千亩红提核心区域优势,将3组团打造成红提产业林盘,使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相融。

“小组生”综合体中的产业,无外乎第一产业升级、一三产业联动、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其中,又以一三联动为多,各综合体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同的景、不同的菜。

不要盆景,要生态系统

“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是以市场的逻辑建造起来的,优质产业便成为综合体的内在要求。

各村纷纷组建的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第一阶段的任务是组织聚居点的建设,将农民的宅基地证收集起来,合成一个大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权证,作为主体抵押融资,启动新区建设,并对建设过程把关,调息内部争讼,合理分配利益。资产管理公司完成建设之后,再运作产业的发展。

没有产业支撑,新村就成了一次性的盆景,而非一个生态系统。

“大集中”时代的经验和教训表明,“集中之后干什么”才是关键。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后,明确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胡光伟认为,“小组生”综合体不仅仅是居所的集中,其核心是推进农村组织、产业与空间三整合。

“小组生”在设计之初就嵌入了产业元素。

成都市委统筹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突出新村建设与产业布局相融合、方便生产与方便生活相结合,统筹兼顾农民生产半径,选择村民小组中心点位或村民小组交界点位的院落布局聚居组团,构建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格局,促进产村一体融合发展。”

各新村的设计图上就预留出了产业的扩展槽。高院村在建筑结构上,结合发展餐饮旅游业的需求,多采用大空间格局,单栋建筑之间间隔较大,便于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庭院经济。青杠树村在房型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如何让农民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5人户型修建成3+2式,5个人住150平方米的房子足够,余出的两人户用来招徕游客。每年租金收入1.5万元。

农民作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伙人,既是股东,又在园区上班,获得工资收入,沉淀在农村中的“50、60”人员的劳动力残值被开发出来,他们可以打短工增加收入,拔一天草也有近100元收入。

“小组生”使农村公司化,“经营农村”的概念与20世纪90年代的“经营城市”一样炙手可热。但是,农村合伙人在享受市场的自由与利益时,也要承担风险。

青杠树村以节余的200多亩土地抵押,融资6000万元,按照贷款3年计算,每3个月就要支付132万元利息。

郫县安德镇党委书记骆开富的打算是:下一步,农民多余的房屋可以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登记和流转来搞乡村旅游,实现农民资产的第二次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