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

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1篇: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O.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型理论(ReversedU-ShapedTheory)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型。

(4)钟型发展理论(BellShapedTheory)

1980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60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年)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年)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年)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4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年)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

[6]李奇泽、敖明山,对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与协调发展的思考,中国商界,2008年。

第2篇: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

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第3篇: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渔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渔业投入品的增加,引发了诸如养殖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渔业比较效益降低等严重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严峻挑战,适应我国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和渔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传统渔业养殖模式,加快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渔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渔业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用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忽视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效率,是农业中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领域之一。渔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资源的依赖以及环境的影响相对较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因此,降低渔业生产能耗、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渔业,实现渔业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

二、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渔业经济问题是有效管理渔业生产实践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促进渔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因此,长期以来渔业经济问题一直都受到众多学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从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结果来看,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渔业资源经济学和渔业权、渔船管理、渔业补贴、渔民转产转业、国外渔业经济管理成功案例、“三渔”问题及渔业政策、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海淡水养殖效益评估、体闲渔业、远洋渔业、渔业中介组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国际贸易、渔业金融等方面,上述内容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基本包括了渔业经济的核心内容。上述关于渔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概念的辨析、实践问题分析与可能的解决对策、国外渔业经济管理经验介绍、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不仅可以为化解部分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见解,同时还能为未来渔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引。

2.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相比,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涉及的面更为宏观,内容更为丰富,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等特点。己有关于渔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可以梳理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战略规划。具体可分为常规性和非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前者根据渔业产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如农业部渔业局每五年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相关省(市)按照规定,以此为基础,也制定了各自省份的五年发展规划,甚至部分渔业大市也制定了渔业发展规划等。后者在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家、渔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其他战略规划。②渔业问题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探讨。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学者根据我国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具体可分为:围绕具体问题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如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研究等;围绕具体省(市)开展的综合性战略研究,如浙江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是渔业行政部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各级政府部门按照规划编制的内容与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期内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实现,从而起到指导任务期内渔业发展的目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根据渔业产业现状问题开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能够起到学术研究交流的作用,同时还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为其制定相应的渔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服务。

(二)低碳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己取得较大成绩,但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平台相比,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资源整合优势不明显。从对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和平台的梳理情况来看,虽然涉及机构范围较大,但各机构的研究力量却较为薄弱且参差不齐,这种情形不仅不利于对研究力量资源的整合,还会严重影响到渔业经济发展战略学科水平层次的提升。

2.专职研究人员较少。随着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下降,研究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的人员大量流失、不断减少,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人才缺乏和断层现象仍然制约该研究领域发展。

3.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由于受到研究人员偏少、基础条件薄弱等限制,目前大部分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离真正能够起指导性作用的“发展战略”还存在较大差距。

4.缺乏系统性工作。从目前开展的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相关工作来看,大部分工作都是应急性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缺乏系统性积累,对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非常不利。在上述问题中,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问题的影响最为严重需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三、发展低碳渔业的措施

(一)制定发展低碳渔业的规范

发展低碳渔业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切实使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深入贯彻到群众的潜意识里,表明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指标。同时也要求水产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渔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规划与目标进行编制与确认,切实使其形成节能减排的共识。

(二)实施项目合同管理

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渔业的主体,所以必须苦练内功,积极申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项目,建立全新的渔业经济发展模式;二要改造旧的渔业经济经营模式,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新的产业,受到国家财政扶持,水产企事业单位可委托节能服务公司管理本单位的用能,服务公司可提供资金与设备,从节约能源中获取利润。三是与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为邻的渔业单位,应考虑与畜禽养殖场共同开发利用沼气。

(三)科研先行,推广示范,规范发展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水产科研部门要对这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对相关项目的争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模式在渔业中的探索。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操作规程和制定标准,对低碳渔业技术进行积极推广。

结束语

从我国渔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战略决策对渔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渔业已经从单一的产品供给功能扩展到多项功能特征;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分析,发现目前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提高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系统性,最终起到为现代渔业发展导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岳冬冬,王鲁民.中国低碳渔业发展路径与阶段划分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第4篇: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用旺盛的出口需求来补充远不足以支撑快速增长的内需,我国外贸出口的大幅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这种全面外向型经济的负面效应也正逐渐显现出来。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战略各有利弊,如何促进两战略的融合,为我国经济发展所用,以摆脱可以预见的对外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加剧、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复合型”战略

1对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利弊分析

“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产品的出口。该战略是根据国际比较利益的原则,通过扩大其有比较利益的产品的出口,以改善本国资源的配置。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将本国产品置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其优点是比较显著的。以这种方式发展的国家,大都取得了实绩优良的高速经济增长,这一事实成功地了传统的工业发展只能通过进口替代来实施的观点。

在一个资金、技术缺乏,市场狭小和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的不发达经济中,选择出口导向型战略:(1)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并与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缓解一国的外汇压力;(2)可以在国际分工中节约劳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取因分工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I(3)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互通有无,使本国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经济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等等。

但同时应该看到,出口导向战略也存在以下三个弊端。

(1)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对于大国和小国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小国因地域狭小,人口总量不大,市场容量较小,如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就可以使其产品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取得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2)会增加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从而丧失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更易受到外部市场的摆布,这对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水平受制于其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决定了即使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实行了全面的对外开放,其水平和层次也不会很高,这必然会降低其在开放中所能获取的比较利益。

(3)其作用受到市场发展的制约。亚洲一些国家所奉行的出口导向型是以国外市场的需求,主要又是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为重点的。在20世纪70年代,正值西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西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得一些传统产业逐步退出其市场,这时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将大量传统产业打入发达国家市场,正好适应了其市场上传统产品不足,需要填补的要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国家增多,并加入传统产品的生产行列,这时,所有实施该战略的国家就不仅要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对手的竞争,还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这就使得其出口增长下降成为必然。

2对进口替代战略的利弊分析

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20世纪60年代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伴随着贸易保护政策的落实,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升值本币,即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

根据上述分析,进口替代战略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口替代战略将有助于刺激国内需求。进口替展战略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它是借助某种程度的国家干预和保护,利用本国资源从事在国内具有较大需求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一旦实施该战略,就意味大规模的国内生产和投资行为的开始,这将对国内的投资需求产生极大的刺激作用,如果实现了成功的替代,就意味着将实现由过去对国外市场同类产品的大量需求向对国内市场大规模需求的转变,这对于开拓国内市场并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进口替代战略将为本国发展战略产业和实现工业化创造必备条件,既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为本国培育大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逐渐促进国内工业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实现某些产品的自给自足,又能在摆脱对同类产品过度进口的同时,减少外汇支出,积累国内建设资金,可以进一步发展国内的战略产业,并转而出口创汇。

最后,进口替代战略将有助于提高一国的对外贸易水平。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开拓,降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企业提供稳固的国内保障,并且,随着国内企业的成长,有助于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一国的对外贸易的结构和条件。提高一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3两种战略的双重选择

通过对这两种贸易发展战略的比较,我们可以认为,这两种战略各有优缺点,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今后,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关键取决于选择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贸易战略,并根据国际环境和世界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而对于我国来说,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更是必要的。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居民个人收入大幅提高。从而提高了居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这就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如果只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商品来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市场的需要,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第5篇: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 广告产业 产业升级

一、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契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以西方的产业结构理论为基点,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划分是产业结构分类的一种方法。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产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产业实际,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如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探讨、对产业政策的研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等。也有学者分析了产业结构之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甚至在结构主义学派看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增长过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产业结构。”①也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的“结构红利”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核心原因,即“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率增长的部门流动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由此带来的‘结构红利’维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比例失调的现象,产业结构不合理也一度制约了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感越来越强。因此,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应运而生。何为产业结构优化?张金海等人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广告产业发展》中提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的支柱产业,以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通过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产业,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等。”③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十报告中也再次得到了强调。

广告产业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和告知活动,为人们提供的产品是信息服务。它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三密集型产业,提供的是高智力高技术的服务。因此,发展广告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之一。由此可见,广告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加快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是响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广告学者应该致力于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问题研究,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二、中国广告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广告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广告公司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还是服务的独立化水平都有明显的提升。但是,中国广告产业仍然存在高度分散与弱小的状况。2011年中国加入WTO,我国尚未完全成熟的本土广告公司迎来了跨国广告公司的冲击,无法适应跨国广告集团的强势竞争格局。同时,我国的广告公司长期依附于媒体,在广告活动中广告主占主导地位,导致我国广告公司长期受媒体和企业双重挤压的局面,在这种挤压的环境下生长,我国广告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带来的广告产业“低集中度”和“泛专业化”成为广告产业发展的两大顽疾。

1、低集中度与广告市场的过度竞争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某一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并且是决定某一市场绩效或效率的重要因素。”④从目前可获得的数据得知,我国广告产业前四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30%,我国的广告产业是呈典型的原子型结构,整体呈低集中度现状,广告公司数量多,但力量弱小。在经历了30多年开放竞争后,即使是作为一线城市经济发达的上海广告业中本土广告公司小规模、高度分散化的顽疾仍然存在。

广告市场上,本土广告公司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弱,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我国广告市场存在过度竞争的现象。他们只有通过价格战,来获得客户源,而这种竞争方式直接导致广告公司盈利能力大大减弱,因而根本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用于广告公司的规模化发展,从而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因此,解决中国广告产业的低集中度问题,实现中国广告产业的内生型增长迫在眉睫。

2、泛专业化与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消解

广告产业的泛专业化的实质即“非专业化”。在传统的营销传播环境下,广告具有强大的传播功效,只要通过广告投放就能够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但随着营销环境的不断变化,消费者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使用的终端越多越多样化,使得广告进入了“有限效果时期”,单一的广告已经不能帮助企业达成营销目标。于是,广告公司的功能被逐渐的分化,一些咨询公司、媒介购买公司等广告公司出现。广告公司的业务不断的拓展到公关、咨询、媒介等领域,造成广告业务领域的泛专业化,无法形成以创意为核心的竞争力;另外,在媒体和企业的高压下,广告公司生存维艰,出现运作不够规范和不专业的现象。面对广告产业泛专业化的现象,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广告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

广告产业低集中度和泛专业化的两大顽疾,引发了中国广告产业的的一系列问题,并造成了恶性循环,阻碍着中国广告市场的发展,制约着广告为国家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

三、中国广告产业升级之路

“产业升级”的概念是从国外演变而来,在20世纪90年代由Gerrifi等人提出。它是指从全球价值链(GVC)的视角,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趋势。而“价值链”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波特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要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业务单元需要协作,企业内部各项活动需要优化组合与协调,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参照价值链理论,我国广告产业的价值链是围绕广告活动展开的,包含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广告咨询公司、广告策划与创意公司、广告设计公司、媒介投放公司等。从整个广告价值链来看,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分布有相应的广告公司,虽然各类公司、策划公司等数量众多,但力量弱小。价值链理论指出,整个链条上的企业不是单独的活动,而需要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所以,集合在广告公司价值链上的所有广告公司,需要将各种力量整合,相互联系,形成竞争优势,在每一个环节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工作,从而突出自身的竞争优势,也能够提升广告服务水平。

1、广告产业集群化

产业集群理论是由迈克·波特提出,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由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而具体到广告产业集群,是指大量高度专业化的广告公司和营销传播公司,以及健全的支持产业体系(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广告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并结合成的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型网络。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是一种密切的竞争合作关系。广告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是整个广告价值链上的企业,各个环节上的广告公司通过专业化分工,促进每个企业效率及产业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得整个广告产业的效益提高。此外,在广告产业集群内,涵盖不同领域的企业,他们在业务交流、知识管理上具有互补和相互学习的优势,企业的知识会成为集群内企业的公共知识,这对于广告公司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优势。

2、以创意创新广告产业活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广告的终端多样化,广告的形态也出现多样化,而整合营销传播观念在当代的盛行也对广告创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告公司发展的“非专业化”一定程度上和广告公司发展缺乏创意有关。

中国的市场环境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引领了中国市场全面进入创意的时代。营销人越来越认识到吸引消费者最佳的方式是创意,只有通过好的创意,才能对消费者产生广泛的影响。此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世界。如何在信息的大海中脱颖而出?对于企业来说,创意显得尤为重要。

广告产业属于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广告创意已不止于广告整体策划中的部分,而是贯穿于广告价值链上的全过程。为了增强广告公司的创新能力,首先广告产业需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其次,需要大量培养创新人才,构建以创意和人才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当企业之间的产品差异越来越小时,企业的品牌差异会越来越大,好的创意能够增加消费者的记忆度,提高与消费者的沟通质量,以较低的成本能够形成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品牌增值,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正如北大陈刚教授说的那样:“创意真正成为了中国广告的核心价值,创意的时代已经到来。主宰未来广告业的也将除了创意还是创意!”

一方面强调广告产业对创意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正视对创意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发挥创意在广告产业中的核心价值,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创意人才的培养。这对我国高校广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语

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肩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使命,面对广告产业遇到的众多问题,尽快实现产业的升级是必由之路。但是,广告产业的升级不是广告行业就能够解决,需要将中国广告产业的升级发展纳入到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层面中。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广告发展模式时,结合中国广告产业自身的特点,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①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2)

②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③张金海、黎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广告产业发展》[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1(6)

④姚曦,邓秋菊,《创意经济与中国广告产业的内生型增长》[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5)

第6篇: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04-01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的特点是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我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我国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我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节能减排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我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节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应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5.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我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

总之,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我国应该尽快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建立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波,赵文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8)

第7篇: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丰”字型战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京广铁路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023-04

1.“丰”字型城镇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及现实依据

打开中国地图,由东向西有三条河流横贯中国东西,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另一条是珠江,三条河流正好形成三横,如果从北京(也可以再向东北和俄罗斯延伸)向广州做一条线,即京广铁路(也可以以高速公路为线,一定时期之后,甚至可以以快速交通――磁悬浮悬挂列车把其连接起来)正好形成一竖。三横一纵叠加在一起正好形成“丰收”的“丰”字。回顾历史,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主要在这三条线上的下端――即东南沿海地区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洲和珠三角洲。

1.1从京津冀经济圈来看

京津冀经济圈又被称为“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北都市圈”、“大北京地区都市圈”,这一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地市,其中以北京和天津两市为“双核”,圈域范围为150公里左右,这一经济圈发展时间较晚,较其他两个经济圈晚10至15年,但是京津冀经济圈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同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这对该经济圈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京津冀经济圈主要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比较齐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05年底,总共实现GDP18 336.58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992.34万元/平方公里,在2004年,京津冀经济圈的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8.1∶47.2∶44.8,在2005年发展为7.0∶45.3∶47.6,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1个多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了将近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提高了将近三个百分点。京津冀经济圈由于其地理位置和产业特征等原因,内向型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中关村等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的崛起,加速了其外向型发展步伐,同时,该经济圈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使其对外贸易也发展较快,在“十五”期末,进出口额大幅度增长,达到1 925.7亿美元,增长30.5%,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实际利用外资达到90.5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5%。随着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地方收入水平也快速提高,在“十五”末,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 644.5亿元,增长25.4%,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1%。

1.2从长三角来看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地级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和浙江省的7个地级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共16个城市。其中有两个超大城市和一个特大城市,圈域半径为200公里左右,长三角经济圈的主要城市大都沿着沪宁线和沪甬线这两条轴线分布,而这两条轴线又在上海相连,因此,使得长三角经济圈内出现了我国当前最长的一条发展轴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人口密度最高、城镇数量多,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十倍多。长三角经济圈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发展基础,众多的人口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在这一地区的集中,使得这一区域发展较快,它不仅轻工业发达重工业也发展较快,呈现出一个轻重工业同步发展,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升级,特别是近年来各市从自身的发展优势出发,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如上海的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战略、江苏的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战略和浙江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等。截至2005年底,总共实现GDP33 858.55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3 088.14万元/平方公里。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 109.1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利用外资也大幅度增长,在“十五”末,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63.3亿美元,增长8.8%,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4%,成为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经济区,在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的同时,进出口也大幅度增长,在“十五”末,进出口额达到5 024.7亿美元,增长25.2%,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

1.3从珠三角来看

珠三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珠三角仅指广东珠三角,主要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9地市组成,广义的珠三角是在狭义珠三角的基础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广义的珠三角还没有形成,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珠三角是指狭义的珠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内有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些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体系,因此,这一区域外向型经济比较突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目前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珠三角具有天然的港口资源,为其对外贸易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吸引外资和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上走在前列。同时与香港和澳门两大发达地区毗邻,为珠三角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截至2005年底,总共实现GDP18 116.74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3 312.02万元/平方公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该经济圈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4.4∶53.3∶42.3发展为3.3∶50.6∶46.2。地方财政收入达1 218.5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实际利用外资115.8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进出口额达到了4 110.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额的29%。

1.4从一纵的角度看

京广铁路已经形成贯穿南北的铁路大通道。京广铁路北起北京南至广州,纵贯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六省市,跨越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沿线通过华北大平原、两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岭山脉,直达珠江三角洲,跨越5大流域,并与京山、京包、丰沙、京秦、京承、京原、京通、石太、石德、新焦、陇海、漯宝、汉丹、武大、湘黔、浙赣、湘桂、广三、广九等铁路相接,另外,还与海运连通,全长2 300多公里,在客运的同时主要运输物资,从北往南运的主要有钢铁、煤炭、石油、木材及其他出口物资,从南往北运的主要有粮、糖、茶、水果和有色金属等。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尤其经过几次大提速之后,现在京广线的运行时间从原来的90多个小时降到现在的22个小时左右,运输时间的缩短对加快南北经济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为促进南北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丰”字型城镇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

黄河、长江、珠江加上京广铁路构成的“丰”字型经济区域包括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域,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这些地区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丰”字型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实现我国的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1“丰”字型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是指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六省,从地理位置看这六个省份位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间,从经济发展来看,这六个省份要落后于三大经济圈但是他们要比西部地区相对发达,因此,中部地区不仅是一个区域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概念。从区域角度来看,中部崛起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部地区是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重要区域,它对于促进南北、东西之间的货物、技术、资金、信息要素的顺畅流转,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特殊的地理优势决定了它对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又高于西部地区,根据梯度推移理论西部地区对于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发展使得中部地区出现了塌陷,这不仅影响了中部地区的发展,同时制约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中部崛起要把中部地区放在全国经济大环境中考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加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通过“丰”字型发展战略促进中部崛起。从“丰”字的第一横黄河来看,它流经中部的山西、河南两省,最后经过京津塘经济圈注入渤海,实施黄河沿线发展战略,可以将中部地区的这两个省份融入京津塘经济圈,加快他们的发展。从“丰”字的第二横来看,长江流经了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个省份,最后经过上海注入东海,通过实施沿长江经济发展战略,那么可以将中部地区的这四个省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促进这四个省份的发展。从“丰”字的一竖来看,京广铁路经过了中部的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同时和北京、广州相连,实施京广沿线经济发展战略这又为实现中部地区与京津冀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协作创造了条件。

2.2实施“丰”字型战略,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关城乡统筹发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陶武先认为,城乡统筹主要应该投入统筹,着力加大支持力度;产业统筹,着力繁荣县域经济;体制统筹,着力消除制度障碍;工作统筹,着力增强发展实效①。刘国炳认为,城乡统筹应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城镇体系;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规划县域内城乡用地空间结构体系,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②。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城乡统筹应该统筹城乡利益分配体系;统筹城乡就业体系;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土地使用制度等等。当然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但我们认为,城乡统筹发展最根本的还是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在一定的区域内如果有大量产业集聚,那么这些产业就会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首先,产业集群可以降低农村工业化的成本。农村工业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本的稀缺,因而通过产业集群可以用较低的资本投入加入生产的某一个环节,降低投资门槛。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产业集群的出现使得各企业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学习和竞争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促进了企业的创新。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集群内的各企业之间不但是竞争关系同时还是合作关系,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他们可以形成合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丰”字型发展战略,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确立沿黄河、长江、珠江和京广铁路发展的发展战略后,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刺激手段――通过政府刺激使得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向这些地区集中,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即产业集群会集中在“三横一纵”的大中城市中,但是通过“扩散效应”又会向周边的小城镇、农村地区扩散,使农村也形成产业集聚,最终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通过产业集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的必然选择。

2.3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做出的正确选择。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经济发展要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这样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天生脆弱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建立在资源的粗放利用基础上的。据《2005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显示:2005年全国单位GDP能耗1.2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1 358.5(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59(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能耗最高的省(区、市)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单位GDP能耗分别是4.14(吨标准煤/万元)、3.25(吨标准煤/万元)和3.07(吨标准煤/万元)。总的趋势是东部发达地区单位GDP能耗要低于中西部地区。可见,降低单位GDP耗能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加快技术进步,突破技术瓶颈。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基础差,技术水平低,因此经济增长只能依靠资源的投入来实现,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三大经济圈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因此促进东部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不仅可以降低全国单位GDP耗能比率,而且,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技术转移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心即三条线上的下端――即东南沿海地区的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和他们的中游及上游建立一个共同的经济发展带,实现技术的“倒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4“丰”字型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条件。我国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尽管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在增加,但是森林资源仍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和过度采伐等问题;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亡、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目前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已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大量耗费基础上的,这种增长方式在西部地区更加明显。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使得这种开发活动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资金短缺导致了生态保护工作难以展开。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西部地区本身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东部地区和三大经济圈的发展。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三大经济圈位于“丰”字的三条线的下端,没有与上游、中游地区形成共同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中西部地区作为三条大江大河的中上游,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又无力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通过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把每条流域形成一个共同的经济利益体和生态利益体,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通过“丰”字型战略,把每条流域内的各省份融入一个经济体中,形成一个超越行政权限的经济组织,在组织内部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加快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3.实施“丰”字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路径依赖及其政策选择

“丰”字型发展战略是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这一战略的实施也存在着众多障碍,为了加快这一战略的实施,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从国家层面建立“三横一纵”的总体经济发展规划

保罗•克鲁格曼在《预期消退的年代》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很多时候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如果人们都预期经济会景气,那么大家都会增加消费和投资,结果经济就真的景气起来了,如果大家都预期经济会衰退,那么就都减少消费和投资,那么经济衰退就真的来了。一个区域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国家建立这种总体的经济发展规划,提高公众对这些区域的预期,才会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资源向这些地区集聚,资源的集聚为这些区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实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

3.2各区域内部首先应实现区域内合作

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各区域的内部合作。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形成了按部门、地区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各省市为了维护地方利益而互相竞争缺乏合作。因此使得各省市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弱,进而使得地区优势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各种生产要素难以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区域市场没有形成。因此,当前必须建立区域内的合作,形成共同的经济利益体,即从“行政区划经济”向“经济区划经济”转变。区域内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形成区域内的统一市场,缩小区域内的差距,增强产品、要素等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通过“丰”字型发展战略可以将中西部地区的落后省份和东部地区的发达省份融入一个共同的经济协作组织,防止这些落后省份被“边缘化”。建立区域内合作协调领导小组,有助于对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协调好区域内各省市的经济利益,防止内部的恶性竞争,加快区域内合作发展。

3.3通过创新,加快“丰”字型战略的实施

实施“丰”字型战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将各条线上的各省、市、自治区融入一个经济体中,但是由于各条线的下游是发达地区而中上游是发展中甚至是落后地区,他们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距,如市场发展水平、地区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劳动力结构等,因此,要把他们建立成一个区域经济共同体,就要缩小这些差距,缩小差距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各种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各种制度变迁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实现各种资源在各条发展线上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要素的聚合功能,增强各条发展线的发展能力。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各条发展线的发展。制度创新的根本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由于各经济圈内和各条发展线上的政府等级不相同,造成了他们权力的不同,因而,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就要避开政府权力的差别,在域内政府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此外,还要通过金融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缩小各经济线上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软环境的差距,促进“丰”字型战略的实施。

3.4以产业为支撑,促进“丰”字型战略的实施

“三横一纵”的“丰”字型战略,有别于三大经济圈和其他的经济合作区域,最根本的特点是“三横”上每一横的各省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在存在较大差距的前提下实现合作,从当前来看最重要的就是依靠产业合作。产业合作是各区域合作的前提,其他方面的合作是建立在产业合作的基础上的。因此,实施“丰”字型战略就要加强各条线上的产业合作,即可以通过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产业创新等途径,将各条线上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产业带,建立合作与共享的产业合作机制,促进“丰”字型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4-ZD01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甘肃省委宣传部《关于加快甘肃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和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加快甘肃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兼论新农村建设问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陶武先.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J].四川省情,2004,(7).

② 刘国炳.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机器实施构想[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参考文献:

[1]左峰.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现状及其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3,(53).

[2]陶武先.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J].四川省情,2004,(7).

[3]刘国炳.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机器实施构想[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4]王爽爽,周大勇.城乡统筹问题观点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5,(10).

[作者简介]张贡生(1963-),男,山西襄汾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区域经济与资本市场问题研究。

第8篇: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张家口生态经济社会资源区位优势

张家口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东邻北京市和河北省承德地区,西与山西省雁北地区相连,南与河北省保定地区交界,西北部及北部与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接壤。总面积37463.5平方公里。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闻名于世,自古以来为兵家所重视,是捍卫京畿的西北大门,又是首都通往和晋北的咽喉要道。

一、张家口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张家口虽然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人等指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2)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3)经济国际化程度低。(4)财政困难。(5)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弱。(6)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短缺。(7)居民收入增长缓慢。(8)城乡基础设施薄弱。

二、张家口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稳定的增长,以及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张家口的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条件:(1)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人WTO,将加快张家口经济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有利于扩大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2)科学技术和信息化迅猛发展,有利于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3)开放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张家口环京津的区位优势会进一步发挥,可更好地利用京津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步伐。(4)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方面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发挥工业基础较强的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开拓市场,扩大销售领域。(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将促进张家口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6)国家、省将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将为张家口农村脱贫致富提供机遇。

三、未来张家口经济发展的战略与建议

随着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加入WTO和振兴东北等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这种变化是根据国情、资源和国际环境而不断变化而变,也反映了全国各地区共同性的根本利益,可为地区经济战略指明发展方向和道路;地区经济战略则创造性地体现国家经济战略的精神。对这种新情况,张家口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必须改变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步伐。

1.转变政府职能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虽然有很多内因因素和外因因素共同作用,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外因起者辅助作用,内因即地方政府才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张家口要想发展经济首先要转变其政府职能,抛弃官本位思想,树立现代政府职能。只有转变了政府职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体的方法有:(1)健全行政法制监督制度。(2)提高政府公务员的综合素质。(3)树立政府的诚信。(4)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服务功能。(5)将自己的政府塑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品牌的政府。(6)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7)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由传统的工业经济逐步向生态经济转变

生态经济是一个能维持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即要求经济政策的形成要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是一种圆线型的经济方式,具体指就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之需的前景。这种经济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种高效、低消耗、无污染、可循环型、可持续型的良性循环的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的工业经济是建立在消耗大量的资源基础上的,是一种直线型经济方式。其最大缺点是不可循环,它将消耗掉世界上大量的能源,并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在工业中,张家口的经济是以消耗能源为基础的,这是一种单纯追求数量经济而忽视生态经济的做法。进入新世纪,张家口的经济发展方式应逐步向生态经济方式转变,尽快建立起高效、低消耗、无污染的良性循环经济增长方式。

3.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张家口既能够辐射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市场,又紧临首都北京大市场,还承接东北亚国际市场,是京、晋、冀、蒙周边地区有依托性的物流圈和北方现代物流业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随着山西、陕西、内蒙西部交界地区能源和重化工基地的形成,以及国际国内市场交易的扩大,张家口将成为河北三大物流中心之一。特别是毗邻京津,距北京178公里,距天津320公里,是沿海发达地区经过北京向西北经济辐射的第一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张家口应积极融入北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努力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适应北京的快速发展,主动接受北京的经济辐射,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延长相关产业链条,扩大双方的经济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积极引进北京的产业转移项目、资金、技术和科技人才。同时,张家口也位于“首都圈”“大都市经济圈”“奥运经济圈”等经济圈内,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按照区域一体化的要求,张家口应当为北京提供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屏障,北京应为其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巨大的市场支持,形成具有“双赢”特征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因此,张家口要在促进与北京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北京的支持与合作:(1)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和北京对本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2)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将张家口建设成“首都后花园”。(3)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北京产业的转移。(4)要建成首都圈的生态保护区域和农牧产品供应基地,同时要建成首都圈西部重要的商贸中心。

4.重点发展旅游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强劲的产业,它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影响越来越明显。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入;(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3)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4)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5)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缩小地区差别;(6)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7)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8)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等等。

张家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但是它的旅游资源非常的分富。因此,张家口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能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带动其他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5.培养优秀人才,改善人才环境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无论是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都十分重要,其中优秀人才更为重要。因此,要切实树立人才是经济发展第一要素的观念,依靠市场机制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下大力遏制人才外流现象和解决人才不足问题,激发人才活力,促进科技进步和管理上水平。人才培养和引进、抓好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管理型、科技型、特殊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现代优秀人才。同时,要加强制度的改革,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和奖惩机制。通过制度的完善来推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家口地区行政公署地名办公室:张家口地区地名志(内部资料)[Z].1985,32

[2]李庆泽等:河北省经济地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237

[3]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张家口经济年鉴2000―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张家口北京经济落差越来越大,形成明显“断层”[EB/OL].http:省略2005.10.17

[5]孙荣许洁:政府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41

[6]郗永勤等:政府经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8

[7](美)莱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等译: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84

[8]谭成文等:中国首都圈的概念与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4)

[9]李现科等:京张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中)[J].经济论坛,2005(7、8、9)

[10]首届奥运经济与城市发展合作论坛实录[EB/OL]business.省略

[11]王洪滨: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61-268

第9篇: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洋浦港;能源基地;可行性;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14-02

能源基地是指以发展能源及相关产业为基础和特色的地区,包括能源的生产、加工、转换、输配、贸易和相应的服务。随着国际经济跨越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不应求已成为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解决该矛盾的关键所在就是利用港口建设能源基地。现代意义上的能源基地不仅区别于以生产为主体的传统能源基地,而且还出现了利用港口优势,将临港城市作为能源中转、加工转换和供应基地,如英国北部港口城市阿伯丁,利用北海油气资源开发,将其作为办公、科研、油田设备制造和后勤基地,使城市得到迅速发展。能源基地的建设缩短了能源地与消费地间的距离,利于形成以进口能源为主导的多元优化配置的能源组合结构,依靠海运和港口,便于能源的大进大出;同时利于海南西部增长极核的形成,通过其扩展效应,拉动海南经济,辐射泛珠地区及环北部湾地区,从而推动经济全面发展。

一、洋浦港能源基地的概况

1.洋浦港建设规划。洋浦经济开发区位于海南西北部的洋浦半岛上,面积3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69平方公里,是海南岛西部工业的龙头、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其定位为“一港三基地”:面向东南亚、连接北部湾、背靠华南腹地的区域性物流和航运中心,石油化工基地、石油商业储备基地、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经国务院批准,洋浦开发模式由外商主导开发转变为政府主导开发,为洋浦投资环境的提升提供了保证。

2.洋浦港能源基地定位。洋浦能源基地应走以能源中转和加工基地为主体的特色之路。毗邻东盟贸易区,靠近国际主航线,洋浦是距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区域最近的深水良港和油气化工基地。建立洋浦保税港区,有利于洋浦建设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石油商业储备和战略储备基地,可为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国际采购、国际配送、保税仓储、保税加工以及开采船舶的维修、补给等服务。同时地处东南亚至东北亚国际海运主航线的中心位置,利用该优势,抢占东南亚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新的制高点,推进国家环北部湾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目前洋浦石油储备基地目标市场分三类:一是港澳台及内地部分省市;二是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朝鲜、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三是产油国的海外储备基地,从事石油仓储业务,赚取更多石油利润。

二、洋浦港建设能源新基地必要性

洋浦临港建立油气综合开发基地,除了其具有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外,无论从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国家战略以及安全的角度考虑,都有其建设的必要性:

1.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有巨大需求,鉴于中国陆地开采能源的空间已经不大,中国石油开采的潜力已经转向海洋。而受土地、交通、水资源、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大规模能源、资源型加工产业等受到限制,为洋浦发展油气化工和石油储备为主导的能源基地创造美好的前景。洋浦港建设能源基地对于实施通过海南工业经济的发展带动环北部湾经济发展战略,同时推进泛珠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实现能源组合结构的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洋浦港是离马六甲海峡最近的中国深水良港。阿拉伯国家生产的石油可通过大船进入洋浦保税港区,在免进口税、区内交易税、增值税的便利条件下,经过仓储、加工、交易,再随水转运到其他口岸。目前,已有7万吨和5万吨小船,通过洋浦港将石油产品转运到内地和东南亚等地,香港部分欧式石油成品也通过该港口分运。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石油第二大进口国和消费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已达36%。预计在2010年和2020年,中国每年需要进口原油大约为1.5亿吨和2.0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50%。中国能源供求远景已不容乐观,在洋浦建设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基地,反映了新时期的能源发展观和能源安全观,符合中国能源市场日益开放的趋势,优化能源配置,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3.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大型港口建设能源基地的成功之处都是以强大的临港工业为依托。海南根据港口优势和自身滩涂陆域等特点,坚持发展集约化高效龙头企业,配置关联效应较强的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蓝色世纪”,世界各国纷纷在沿海投入巨资,加大海洋开发力度,作为中国南部唯一的30万吨级码头洋浦港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通过建设洋浦能源项目,必将带动南部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策应海南省的“一省两地”和“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联动相互呼应、共同发展。

4.南海石油开发战略的需要。南海油气开采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技术、资金方面已无问题,各方面时机已基本成熟,只是缺乏必要的后勤保障和储运、加工基地,从这一点看,海南的洋浦港最有条件成为中国南海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开发南海,迫在眉睫,难在南沙。目前,周边国家在南沙的开发呈现先动、主动的态势,已使中国处在十分被动的状态。海南岛应成为中国推进南海油气综合开发的后方战略基地,洋浦能源基地的建立,是这一后方基地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洋浦不仅是南海油气综合加工基地,同时也是南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支撑基地。洋浦自由工业港区要生产开发南海所需要的海上钻井平台及相应的配套机械和海底油气管道的支架等,并成为南海开发所需各类机械设备的备品、备件的存储基地。

5.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经济。海南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原煤的90%以上从省外调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造成地区烟尘污染的进一步恶化。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费的矛盾突出,为了实现海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能源组合,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建立集约型能源消费方式。在洋浦港建设能源基地是解决使用煤炭污染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建设洋浦港能源基地的可行性

1.丰富的油气资源,能满足能源需求。洋浦近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海南文昌、崖城、东方等地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油气田14处。这些资源有利于洋浦建成中国南方重要的油气化工基地和石油商业储备基地。目前已建成中国南部唯一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正大力发展以乙烯为龙头的石化工业,鼓励和扶持国际资本进入,促进国际能源合作。南海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300亿吨之间。而距洋浦200~300公里的南海莺歌海盆地,现已探明天然气储存总量约6 000亿立方。洋浦周边地区天然气生产能力2005年达到60亿立方米,2010年将达到187亿立方米,2015年将达到257亿立方米。其中,海南省管辖海域可采天然气总储量达4万亿立方米,石油达20亿吨。已探明和正在勘探的近海整装气田离洋浦的直线距离一般都不超过200公里。洋浦港能源基地是对中国自然资源充分和合理的利用。

2.优良的港口条件,能满足能源进出。洋浦经济开发区三面环海,深水近岸、陆地平缓、纵深开阔,深水岸线约50公里,具有环北部湾地区枢纽港的最佳条件,可建1万~30万吨码头泊位80多个,现已修建24个,其中深水码头14个;开发区内腹地辽阔,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适宜大工业布局;洋浦港是天然深水避风良港,也是国家一级开放口岸,处于东亚和东南亚国际海运主航线中心,可以充分发挥整合国内外资源和市场的枢纽作用;粤海铁路、环岛高速公路把洋浦与内陆紧密联接在一起,扩大洋浦的经济腹地和辐射范围。

3.优越的区位条件,可建设能源中转基地。洋浦半岛北临琼州海峡,西对北部湾,处于新加坡―香港―上海―大阪国际海运主航线的中间位置,距广州488海里、香港389海里、马六甲海峡1 329海里、日本大阪港1 693海里,是经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的海运第一节,处于环北部湾经济圈最佳位置,成为“海上东盟”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有利于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洋浦港可凭借其丰富的海域油气资源、深水条件、广阔的陆域及自身的低运营成本,与日本、韩国等强国竞争,跃身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石油中转基地之一。

4.能源储备基地用地充足,利于未来发展。洋浦半岛基本不宜农耕,荒地多而人口少。新的规划区范围从以前的31平方公里扩大到69.04平方公里,基本上为荒地,有广阔的建设用地发展空间,为洋浦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储备,其具体范围为:东到儋州湾,西到北部湾岸线,南到洋浦鼻,北至三都镇部分用地。洋浦半岛地势平坦,标高适当,基岩,地基稳固,承载力高,建筑成本低,适宜发展大型工业,是理想的工业用地。

四、小结

洋浦建设能源基地是实现洋浦现代自由工业港的必然选择,也是洋浦定位为能源港的发展路径。从项目本身来看,其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从地区发展来看,首先增加了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带动相关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国民经济效益,促进腹地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改善海南省产业结构,扩大对外贸易;其次大大降低了能源污染。从国家角度看,满足国家能源需求以及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进国家南海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要坚持科学规划,扩大对外宣传,同时积极招商、引进项目,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来加强基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洋浦经济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EB/OL].洋浦政府网,2006.

[2]洋浦经济开发区概况[EB/OL].洋浦招商网,2007-08-01.

[3]迟福林.建设洋浦自由工业港区的建议[J].港口经济,2005,(5).

[4]周正平,赵叶苹.洋浦筹建中国首个商业性石油储备基地[EB/OL].慧聪网,2007.

[5]洋浦经济开发区概况[EB/OL].yangpu.省略/data/news/2007/08/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