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卫生的理解和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劳动卫生学;非预防医学专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卢永辉,男,1984-07生,博士,讲师,
近年来,各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医学相关知识面的拓展,并以此为各专业医学本科生开设了非专业内容的医学课程。劳动卫生学属于预防医学范畴,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的主修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已经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通过预防医学的教学,可使非预防专业医学生了解相关预防医学知识,掌握预防医学的思维模式,拥有宏观医学的观念和角度[1]。劳动卫生学作为预防医学的主要组成内容之一,对各专业学生了解职业性相关疾病和卫生学问题,以及今后工作中的职业健康维护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然而,目前针对非预防专业的劳动卫生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目标定位不明、教学内容照搬预防专业,以及教学模式不清等。
1非预防专业与预防专业对劳动卫生课程教学的要求不同
本科的课程教学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非预防专业与预防专业学生对劳动卫生的知识要求存在差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劳动卫生学是直接用于今后从事的工作,因此,尽可能全面、详细地掌握劳动卫生学的专业知识显得非常重要。而非预防专业学生对劳动卫生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服务、辅助今后其从事的相关医学工作。因此,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应对非预防专业学生与预防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加以考虑。
1.1课程教学目的定位不同
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劳动卫生课程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劳动卫生或职业卫生的应用者和研究者。劳动卫生学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阐明劳动条件中生产性有害因素与劳动者健康水平关系的学科[2]。预防医学专业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劳动卫生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其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具备开展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能力。而非预防专业学生将来一般较少从事职业卫生服务、监督等工作,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在将来的相关医务工作中借鉴、参考劳动卫生学的思维和知识,服务其当前工作。因此,针对非预防专业的劳动卫生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是把学生培养为专门的职业卫生从业人员,而是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大卫生思维和职业卫生观念意识,使学生通过懂得劳动卫生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1.2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不同
基于非预防专业与预防专业劳动卫生课程教学目的之间的差异,其教学内容设置应体现出差异性和适应性。如果对专业不加以区分,按照统一标准、模式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就会与其各自的教学目标不相符,进而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培养合格的职业卫生从业人员,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职业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人群健康危害和防护措施,侧重于劳动或作业人群面对的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监督和防护。相反,非预防专业劳动卫生学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就不应该再强调职业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和防护,而应将之作为一般性了解内容,并将授课重点放在培养其疾病病因学中环境病因的思想,职业性损伤的原因、机理和处理措施等。
2非预防专业劳动卫生学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
基于上述分析,非预防专业学生学习劳动卫生学的目的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同,不是为了从事该专业工作,而是为其本身专业和职业服务。按照本科教学以实际应用和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和要求,应根据非预防专业学生对劳动卫生学知识的需求,对目前通用的劳动卫生学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使劳动卫生学的课程教学能更好地为非预防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
2.1教学目标的制定
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劳动卫生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劳动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运用职业卫生监督、调查方法和程序,能够对各职业危害因素和环境提出综合防护措施。由此可见,这一教学目标重点强调的是对职业危害防护的熟练掌握,侧重的是如何做好职业卫生防护工作。根据对非预防专业学生对劳动卫生学知识的需求分析,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监督和防护并不是非预防专业学生的重点需求,他们更关注职业性有害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相关职业病或职业性损害的机理、表现和治疗处理方法。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如何结合、运用劳动卫生学相关知识,为本专业工作提供参考和辅助。因此,非预防专业劳动卫生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应为:使学生了解劳动卫生学基本知识,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及其机制,了解相关职业病的防治方法。
2.2教学内容的设置
目前,劳动卫生学课程教学通常把主要内容放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职业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职业伤害与职业安全等,把大量学时用于职业卫生具体工作的讲解上,从而导致讲解常见作业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危害的学时非常有限。为了避免花费大量学时来教授非预防专业的学生如何进行职业卫生工作,非预防专业劳动卫生学的教学内容应以常见作业有害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与危害为重点,讲解相关有害因素与职业病发生的关系及其致病机理,适当增加职业病防治的内容。通过教学,使非预防专业学生了解常见的生产性毒物和气体、生产性粉尘,以及物理性有害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危害,学会利用劳动卫生学知识为今后的医务工作提供帮助。只有这样,劳动卫生学课程教学才会对非预防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实用性。
3非预防专业劳动卫生学教学模式的改进
非预防专业劳动卫生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求相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不可照搬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劳动卫生学教学模式,提高非预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侧重其对劳动卫生学知识的具体需求,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1案例导入法进行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创立,其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可全面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3]。根据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反馈,多数非预防专业学生认为劳动卫生学教学中需增加案例教学的内容。将各职业卫生事件和职业病案例导入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与讨论,可有效提高非预防专业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加深学生对劳动卫生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各职业环境有害因素与职业健康损伤和职业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3.2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引导学生融入其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教与学的统一[4]。在劳动卫生学教学中,引入情景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各种职业环境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如噪声、电磁环境等,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5]。同时,好的教学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再现和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6]。劳动卫生学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一方面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各种作业环境有害因素造成的身体不适,体验从业工人所遭受的健康威胁;另一方面让学生模拟疾控医师或临床医师,从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角度,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今后的本职工作中。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卫生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Measures for Moral Education of Combination Life
Education with Hygiene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Ling
(Changzhou Hygiene Vocational School, Changzhou, Jiangsu 213002)
AbstractLife education, as an advanced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model,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moral education among hygiene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essay mainly talks about the involu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ife education in hygiene vocational schools, as well as the ways to combine the life education with other mor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ygiene vocational students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Key wordslife education; hygiene vocation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传统的学校德育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普遍存在着生硬简单和脱离实际的问题。现代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将人的完整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范畴。将生命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积极促进每个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实现道德生命的回归,这样才能体现德育的时代性。尤其是卫生类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卫生单位工作,服务对象是一些需要恢复健康的病患,工作与每个病患的生命密切相关,因此,更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彻“学校教育,德育为首;德育工作,生命为重”的理念。
1 生命教育内涵
生命教育,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中山大学李萍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河南大学刘济良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通过分析专家的见解,结合本人多年来的经验,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及其存在价值,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失落与痛苦,教会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守护好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2 卫生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
2.1 生命教育实践步履艰难
生命教育是我国近十年来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理论界的“繁荣”并没有给生命教育的实践带来实质性的进展。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实践如“星星之火”,远远达不到其理论上的热闹程度。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上海、山东、江苏、福建等省将生命教育纳入了中小学正式课程,其他省市的生命教育实践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①而职业学校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更是相当贫乏。
2.2 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不全
卫生职业学校许多专业开设生物学、人体解剖组织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但向学生传授和培训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开设的伦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教育,但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学生实施正统的思想教育。在卫生职业学校教育中,除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和政治经济学教育之外,还应进行人性本身的或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环境之间的、人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和谐、环保、共存共荣方面的教育,简称“生命教育”。在现有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缺乏“生命教育”教材,甚至专题的“生命教育”班会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很少开展。
2.3 生命教育内容缺乏整理
生命教育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不少体现,有很多生动的教育案例。然而,当人们缺乏认识,没有将其当作一门知识科学深入研究的时候,这些内容和案例是散在、孤立、不系统的,更谈不上从理论上、知识体系上系统地加以整理和归纳。这种现状易被社会上出现的众多极端现象所改变。因此,人们重新提出“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倡议。同时开发专门的社会学课程如《生命学》或《生死学》等。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学者已经开展相关研究,但尚处于初创阶段,系统、成熟的课程教材尚未见到,更缺乏成熟的理论知识体系。
3 将生命教育融入卫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3.1 重视队伍建设,实现生命教育全员参与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保证。要使生命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勇于奉献的德育工作队伍。而德育工作队伍至少包含领导、德育教师、班主任三个层面。学校要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氛围。通过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思想统一,让生命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实现将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3.2 加大科研力度,引领生命教育科学发展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或理念,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生命教育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认识,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和低层次上,没有把握其本质。要对生命教育形成理性的认识,弄清生命教育的本质和精神内涵,首先就要理清、探究生命教育自身所包含的哲学理念,以“理念”统摄全局,引领理论与实践的方向。因此,在生命教育实施之前,必须要加大对生命教育方向的研究力度,为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理论支撑,引领生命教育工作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卫生职业学校特有的“生命教育”实践模式。
3.3 开展实践活动,搭建生命教育的有效平台
实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生命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进行教育,通过实践活动中的行为举止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而生命教育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因此,必须把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作为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
3.4 实现教学渗透突出生命教育课堂优势
卫生职业学校所设专业都与医学相关,课程设置中绝大部分是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这是卫生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专业课程,深挖教学内容,充实“生命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相关主题,寓生命教育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人性、人生、生命、伦理、心理、哲理的熏陶与渲染,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情感和生命意味,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为专业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3.5 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健全生命教育体系
设置生命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目前,对我国某些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生命教育有较强的需求。目前,国内虽然有了部分《生命教育》教材,但主要是中小学适用教材,适合职业教育尤其是卫生职业教育的教材匮乏。因此,从事卫生职业教育的管理人员、教师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生命教育》课程,弥补和健全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编写适合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同学分享生命教育的理念,以此,使卫生职业教育更具生命力。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对策
近年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不断提高[1],同时我国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后备人才紧缺,而其职业道德教育状况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也强调指出:“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医学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对目前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1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面临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社会现状,使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职业道德认识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缺乏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这要求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从医疗一线出发,形成由浅入深的教育体系。而目前我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成效不显著。
1.1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平衡
医学专业具有知识系统、课程繁多的特点,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专业知识教育,人文课程比重较轻,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为限选课,任课教师和学生重视度不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视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将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视角看待病人,影响卫生事业的长久发展。
1.2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结合
目前我校也逐渐认识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如在全科医学专业设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但整体上,仍偏重于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缺乏平台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流于形式的理论教育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从内心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做到职业道德言行一致。
1.3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混淆,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多采用课堂教学及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课堂教学多重视理论,同实际结合较少,缺乏现实性,说服力不够,成效较差。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但不能全完替代医德这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3]。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政治原则等方面,往往会忽视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缺乏创新的手段和方式[4]。单纯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寄希望于辅导员思政教育与“两课”等思政课程,手段单一,效果欠佳。
1.4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时效性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多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使学生产生对职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缺乏深度和广度。加之对临床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重视力度不够,而临床实习期对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使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和时效性。
2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基于教育和医疗卫生现状,多管齐下,因材施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新模式。
2.1深化课程改革,完善人文教育
医学教育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这要求他们身心健康、富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5],达到医学专业培养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同时建议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在职业道德观念、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
2.2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
鉴于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的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非常必要。通过PPT展示、实际案例等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促进其伦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医德观[6]。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景剧等形式,使学生设身处地观察现实,积极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到孤儿院、老人院进行义诊、医疗知识宣讲等爱心活动,到临床进行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在多元化的教育中加深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学习。
2.3优化校园文化,弘扬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院校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校园文化相对单一。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优化校园文化,加强人文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将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定期举办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职业道德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展板、论坛、微博等平台大力宣传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
2.4加强实习期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教育实践性、时效性和持续性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意识,确立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临床实践中加强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开展“医德床边教学”,对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不同的病患及家属,加上社会矛盾的现实性,医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道德焦虑,其人生观、价值观会出现反复和自我怀疑,通过在临床实习实践中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到不同人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加深其对职业道德的思考,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和持续性。
2.5明确医学生专业目的,完善自我评估体系
受社会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逐渐迷失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忽视了职业道德的意义。而首先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自己为什么学医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调研显示,部分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生活中出现亲友或亲近人员疾病缠身或因病去世等事件;二是家中有人从事医疗行业,从小受其影响;三是通过一些重大事件,如:非典等,被医护人员的行为感动[7],四是自己对医学专业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家人意愿填报的志愿等。基于以上情况,辅导员应该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主题板报展示、个别谈心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通过自我反省、评估,发现问题,并帮助其改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
2.6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高校在提升教学水平,改革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医德教育基地之外,要重点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的重要引领者,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实施“双证书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要求专职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专项培训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育人的能力[8],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从源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自上而下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受到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面临严峻挑战,但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一员,相信通过深入的改革和建设,一定可以坚守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阵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源源不断输送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优秀医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115-116.
[2]王金火.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1,28(34):460.
[3]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4-15.
[4]廖生武,李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9):692-694.
[5]李文晓.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21-23.
[6]曾翠清.创新教学方式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1):43-44.
[7]方爱珍,王维民,李红,等.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S2):132-134.
编写农村医学专业教材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质量教材的产出涉及面广;其中,编写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当前参编人员数量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制约了农村医学专业教材的建设。
1中等职业卫校教材编写人力资源匮乏近年来,各学校的连年扩招导致师资的数量、质量及结构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教材的编写和临床技能的提高,形成中等职业卫校教材编写人力资源匮乏的局面。
2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鼓励编一本好教材需要编写人员经过数年的素材积累,在此过程中教师必然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编写教材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极大地挫伤了高年资优秀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因而,编写人员整体素质降低、人数减少,加之编写时间仓促,教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教材出版发行频率太高近年来,一些出版机构受利益驱使,很难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组织人员编写教材。教材编写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编写任务重、时间仓促组织不规范任务体系不明等问题,由于上述原因,出版的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术语不规范、语句不通、错别字多、观点含糊不清、操作流程不规范等。
农村医学专业适用性《病理学》教材的编写特点
编写中职卫生学校农村医学专业的教材尽管尚属首次,但是,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要编写的教材既不能是大专教材的缩写也不能是以往中专卫校社区医学专业教材的翻版。应该根据毕业生的工作环境、性质和任务坚持“必需和够用”的原则,编写具有特色的适应性教材。
1教材设置合理,突出培养目标农村医学专业中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从事基层医疗卫生保健和防疫工作的高素质初级卫生技术人员。毕业后能在乡村医疗机构从事常见病的防治、卫生保健防疫及健康教育咨询等工作。教材的编写依据农村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淡化学科意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运用基本理论,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学生将来防治千变万化的疾病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教材编写强调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病理学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中职卫生学校医学生必修的桥梁课程。具有承接前期基础课程启动后期临床课程的作用。教材涵盖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内容。农村医学专业《病理学》教材的编写既传承常规编法,又特别强调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在阐述疾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同时,特别注重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的编写。引入案例分析,使学生在尚未面对病人,缺乏临床知识的前期学习阶段,尽早接触“临床”,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认识,激发学生向往临床,关爱患者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3教材内容注重与“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接轨教材涵盖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病理学部分的考纲内容,每章节后按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题型要求编有适量的题目,书后附有两套模拟试题,供课后练习使用。教材编写以问题为导向,每章节中设有案例分析,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病例,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还设有“考点连接”。引入往年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病理学真题模拟题并进行解析作答。力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病理学与临床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接轨。
关键词:德育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中职
一、建立阶段性的德育目标
德育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即不同的时代德育教育目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中职教育应将“敬业合作、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等作为德育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校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实现螺旋式德育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
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学改革时,应加强对刚入校学生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对未来职业规划的重要性。通过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加强巩固教学
巩固教学主要是针对基本了解德育重要性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逐步形成德育意识。中职学校应加强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逐步确立学生的职业理想。进行教学时,应涉及现阶段就业形势,让学生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掌握更多的就业技巧,规范自身行为,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
3.强化践行的作用
通过对学生的强化教育,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并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此外,强化践行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基于自身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向,从而做出正确就业抉择。例如,在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后,学校通过与附近的医院合作进行实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了解未来工作中的义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培养遵纪守法的品德。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时,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德育目标、内容的创新。
1.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有利于学生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期间,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由浅入深,实现让学生从认识自我到成就自我的目标。
2.紧跟时代脚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要想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学校必须基于企业要求进行德育教学,并逐步形成规范、系统的德育立体模式。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员工规范进行适当改革,使其符合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另一方面,增设企业咨询制度,并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医院制度,明确工作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中。
三、评价体系多元化
中职院校进行德育考核时,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作用。由于考核内容和考核模式的单一化,很多学生忽视了对德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对《卫生法律法规》课程进行评价时,可以通过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进行综合考核,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基于《卫生法律法规》的课程特点,扩大评价范围,加强对学生道德水平、行为规范、心理素质、卫生意识等进行综合评价,保证校内评价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校外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从“敬业合作”“创新意识”“遵纪守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使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由此可见,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对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校企文化建设
随着德育教学中“合格职业人”理念的确立,学校更加重视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现阶段,合格职业人不仅应掌握专业的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学校应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进行针对性教学,促进中职德育的综合发展。校企文化的深入建设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道德要求,对促进学生成长、就业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还能实现中职学生与企业人才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例如,学习《卫生法律法规》中关于卫生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时,可将医院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介绍,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增进学生对医院文化的了解。
现阶段,合格职业人已经成为中职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应根据就业特点,解决中职学生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系统、灵活的中职德育立体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放.探讨以“优秀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模式[J].中等职业教育,2011.
[2]姜淑云.中职学校德育与企业文化有效整合浅议[J].成才之路,2012.
一、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目的不明确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要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医学工作者必须经常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的需要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如今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日益明显,如今的就业市场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所以医学工作者应具备统计研究设计的能力。而有些医学生以为在医学院校学习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从而忽略本课程的学习。
二、医学统计理论复杂
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是数理统计计算,公式多,计算繁琐,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整体跨度大,加上易产生歧义的名词较多,易出现理解上的盲点,致使学生学习有畏难情绪,易半途而废。
三、教学课时安排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中医学统计非考试课,课时少,学生自主学习不足,降低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单一,照本宣科
青年教师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刻板,且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情绪调控较差,学生提不起学习的热情,缺乏对本学科的兴趣。有些老师语速过快,高估了学生接收信息和消化信息的能力。
总结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兴趣的关键就是强调其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统计学是帮助人们分析信息,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开展统计工作,首先要进行统计设计,这本身就是很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工作,亲自揭开世界的面纱,透过事物的表面看本质,是教会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令学生终身受益。
(2)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所以一翻开书本看见大堆的字母公式,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加之医学统计的结果需要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相辅助,而课程安排往往将卫生统计学与临床课平行进行,此时学生还不能灵活掌握及运用医学知识,这就更增加了统计学学习的难度。所以,在讲课中,可以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既能理解强化医学知识,又能引出相关统计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让多学科知识相铺相成,降低理解的难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注意向学生详细解释说明新出现的名词概念。
(3)增加卫生统计学的课时安排,让知识更好的承前启后。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职业卫生教育 作用
现阶段,在职业卫生教育体制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课的现象,学生为找工作努力学习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语文课的作用、意义、地位等认识浅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语文课的积极性。在卫生职业教育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其服务性特征,适应专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重视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是各种自然科学的基础,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到了大学或职业教育中,它显然被忽视了。在卫生职业教育中,学生更重视专业技能和就业方向,认为语文课的设置微不足道。医学生分析一种疾病,学会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都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觉自己掌握了新的知识技能,然而语文教学却是一个潜移默化、不断积累的过程,取得的进步也是难以迅速衡量的,这就导致技能培训有时显得急功近利,片面肤浅。
知识灌输量的无限增加,减弱了对培训学生健全人格的关注,其客观效果是重知轻德。专业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没有相应提高。许多学生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没有进行完善的素质教育,所以不能成为有底蕴的科技工作者。
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可能成为护士、药师等,他们与其说是跟疾病打交道的职业工作者,更应该说是跟人打交道的职业工作者,所以沟通能力也成了职业素质中重要的环节。良好的沟通不仅能提升就业范畴,而且能为工作的顺利进展铺下基石,所以语文教学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语言功底与沟通能力。
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指出:“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这一论断的价值在于:看到了医学的社会性目的;明确指出无论是医学还是护理、检验等相关医学,都应该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所以人文的基础就是语文教学。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卫生教育中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和教学任务是多维的、丰富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性。语文作为一门知识课、基础课,我们是否已经运用自如了呢?我们常常不能理解较长的句子,不能把握作者所表达的真正思想,不能积极有效地做好笔记,写作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说话时常常语塞,不能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所有这些方面都体现出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运用中的尴尬和无奈。
2.工具性。不论学习哪一门科学,都需要借助语文能力来完成。我们要通过听来接受知识,卫生职业教育的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服务的对象仍然是人,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1],与患者良好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互相交流,清楚表达自身的意图,工作中写总结、写计划、写病历、写论文、写演讲稿,等等,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语文工具。
3.人文性。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与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而语文教学所提供的文章则能够有选择地帮助提高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调节个人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事业的成功;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有利于创新;有助于陶冶性情,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2]。人文素质教育是生命的对话,是心灵感情的流露与交流。它告诉学生的是人生价值、人生信仰、人生意义,向学生说明人的理念与思想、抱负、希望和理想。这给学生从客观世界中对照自己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学生扩大对人生感悟的视野,受到情感的震撼、意志的磨炼,逐步达到人格的完善。
三、如何激发语文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语文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和学生重专业轻基础的教育现象,打击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积极性;二是普遍存在于部分教师中的亦步亦趋、按都就班的施教理念和方法,往往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迫切需要。
1.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针对当前阶段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该给他们灌输的是竞争中的合作精神和从医职业人员严谨的职业道德及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3]。提供多种多样的具有文学渲染力的教材,让学生更感兴趣,更多地带着个人感彩体会文学带来的冲击力,从而在面对职业特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
2.把语文教学渗透到专业能力培养中,体现更现代、更实用的工具作用。语文势必要从昨天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开放”,就是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语文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把学生今天的学识水平和明天的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设计专业对口的语文练习,以及文学题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语文授课效果。
3.增加实践活动,推进多种形式的教育改革[4]。实践是促使能力提高、知识飞跃的一双翅膀,是教学中既不可缺少又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然而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时数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练习时的针对性、倾向性显得尤其重要。同时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借助延伸的课外阅读、征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双管齐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学在职位卫生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多更好地为社会输出更职业化的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温霞.论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言语能力与护理工作者的关系[J].护理研究,2008,(4):1025-1026.
[2]罗翠梅.浅谈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12):169-170.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 卫生法律 课程设置现状 改革策略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患者在医疗机构看病时维权意识很强,而目前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法制观念淡薄,与临床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普遍缺乏,导致护理医疗纠纷逐年上升。护理人员不仅应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通过对目前护理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可以增强他们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有效减少护理医疗纠纷。
一、课程设置现状
(一)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对法律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注重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护理相关法律教学学时数偏少,把护理专业学生的法律课作为公共基础学科,即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学习法律基础,授课教师一般为法律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缺乏医学、护理知识,讲授的知识是一般的法律知识,没有与临床护理实践结合,护士生对法律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刻的理解。
(二)目前,护理界人士逐渐认识到加强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最近出版的《护理学基础》或《护理学导论》中也增加了“护理与法”的内容,但教学课时偏少,一般为2~4学时,且多为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和护士管理等方面。这部分知识的传授主要由护理专业教师承担,护理专业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护理学科知识和实际临床工作经验,但往往缺少法学知识的培训,受课时限制,也很难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护理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法律素质得不到提高。学生走进医院后,可能会加重医疗纠纷发生。
(三)还有少数学校开设了卫生法学课程,主要介绍医药卫生领域的法律,包括医事法、药事法和公共卫生监督法,内容与法律基础有不少重复。而且由于我国法学界对卫生法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许多问题既缺乏实践探索,又无系统、深入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材仍停留在纯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局限于法律条文的罗列、扩写的框架中,教学效果不佳。
二、课程改革策略
(一)注重课程分析进行教学设计
由法律、护理行业专家以及资深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分析。课程分析基本要求是越详细越好,最好能把相关职业经验、解决纠纷的诀窍纳入进去。尤其要注意对细节的分析,因为往往是细节影响职业能力的形成。因此必须从岗位需要出发,结合近几年来发生在各大医院的护理纠纷案例确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即基于护理工作的与其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明确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建议学时等。
由经过法学系统培训的护理专业授课教师从各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整体优化,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设计文件,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课件等课程资源,并完成以互动式法学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设计,特别是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及分析报告撰写提纲等。
(二)以岗位需要为依据重视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学思想、目标、内容和课程的主导,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主要标志,因此要高度重视教材的编写。除传统的纸质教材外,还应包括学习要点、疑难解答、教学案例、教学图片、参考文献、专业期刊、相关网站等以多媒体为载体的材料。需要注意的是,教材要由专业教师和医院护理专家、法律专家共同编写,从护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编写中加入近2年来发生的有影响力的医疗、护理纠纷案例,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聘请护理专家进行讲座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各种抽象的法律条款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并且学会运用,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使临床具体实例与法律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指导临床实践。
护理专家在护理领域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积累,讲解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对学生的实习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学校要创造条件,聘请知名的护理专家给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医疗卫生法律知识讲座。结合临床实践分析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护士生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执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执行医嘱时、护理文件书写以及与病人沟通时潜在的法律问题和护士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结语
随着我国法制逐步健全和完善,患者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护理人员也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做到懂法、守法、依法行医,这样才能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志明.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卫生法律法规课程建设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06):84-87.
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预防医学实验项目往往与理论课讲授内容同步进行,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的药品、器材、试剂均由实验技术人员提前准备好,在实验过程中带教老师会将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和注意事项等讲解得细致入微,面面俱到,然后学生按照实验讲义的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1,2]。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缺乏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弱化了实验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应在相机诱导[3],才能更有成效。
1.2缺乏现场学习机会,职业卫生观念弱
预防医学是一门与临床医学有明显区别的学科。临床医学教学,学生实习课时多,学生通过临床病人的症状、体征能够获得疾病的感性认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而在预防医学教学,当教师讲述职业病的症状、体征及防治时,苦于没有适宜的职业病人观察,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总感到缺乏现实的感性认识,无法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例如没有对汞中毒病例的现场观察,学生难以对汞中毒产生深刻的认识,没有对铅中毒防治效果的现场观察,学生难以深刻领会铅中毒的具体防治措施。由于缺乏必要的现场学习机会,使得部分学生容易认为可能毕业后用不着,因而对本实验课不够重视,甚至产生预防医学实验课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比较重视临床医学而忽视预防医学,对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就更加不重视[4]。加之近几年的大学扩招,学生数量明显增多,而学校经费投入不足,使学生难以获得预防医学现场学习的机会。
1.3医学统计学难于掌握,学习成效小
医学统计学是学生感到比较难学的内容。医学统计学涉及到数理知识,有的学生虽然学习非常用功,也难以完全听懂某些内容;有的学生上课时热衷于公式的推导和记忆,而实际运用时却很难根据不同类型的统计资料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有的学生感到医学统计学的内容枯燥、抽象,且与毕业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因而对预防医学的实验课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低,甚至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只求应付考试过关,不求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4实验考核不够全面,部分学生不努力
由于在实验课考核中没有包括学生的实验态度和实验过程,而单纯从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中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导致少数学生不认真学习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而是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影响了学习效果。也极大地挫伤了大多数爱学习、善动手、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个别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实验成绩,不是实事求是地做实验,而是在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上做文章[5],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改进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措施
2.1实验教学模式多元化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所不同,它具有预防的社会性和群众性。主要注重于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规律及其病因的研究,以及对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近期及远期效应机制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在当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人类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主要问题的今天,预防疾病和保健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预防为主的思想。在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应精心设计实验课程的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可采用具有代表性案例的录像、图片、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实验内容与现实密切联系,不断地强化学生预防医学的理念。例如,充分利用近期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甲型H1N1流感,结合实验课内容向学生介绍相应的预防医学防治方法和实验技术,增强学生对预防医学实验内容的兴趣。这样做既突出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兼顾了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强化,满足了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6]。
2.2熟悉环境危害事件
预防医学涉及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职业病等内容,由于缺乏职业性危害的现场学习机会,学生往往对职业性危害的概念比较薄弱,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为了弥补这个方面的不足,在实验课上利用预防医学的教学录像资料,如光化学烟雾与健康、环境汞污染与健康、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食物中毒及其预防、高温中暑及预防、矽肺和煤粉尘肺的防治、小剂量放射损伤的防护、农药中毒防治等,来增强学生对职业性危害的感性认识;利用新闻媒体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利用职业病统计资料,如2009年全国新发各类职业病18128例。其中慢性职业中毒1912例。引起慢性职业中毒的前3位化学物质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化合物,全国约有83%的中小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以此向学生展示职业病危害的多发性。通过农民工张海超铁心“开胸验肺”案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职业病患者维权的艰难和在全社会加大宣传职业病防治法的必要性。利用学生去职业病院参观病例、职业中毒现场观察等机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根据当前职业性铅中毒和儿童铅中毒多发的实际情况,更新实验内容,及时增加用于铅中毒诊断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有机会可以让学生见习铅中毒发生的现场和铅中毒的典型病例。
2.3改进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
针对部分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时,不能根据统计资料选择正确统计方法的情况,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要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预习内容包括下一次实验内容及与实验相关的知识,预习可使得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实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问题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7],当通过由具体案例呈现出来的问题来展开教学时,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转变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问题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对于个别问题,可以适当地争论。如果问题由学生提出,则是在学生内心已经产生了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更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已经伴随学习责任的产生,只有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学习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自主活动[8]。教育有一个共识:“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才能更好的掌握和利用知识。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上采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争优争先的做法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9],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验课过程中老师要勤于巡回、勤于观察,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问和需求,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要做针对性的解答;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耐心讲解;对于多数学生的问题,要统一讲解;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学多做,爱护他们想多学一点、学好一点的积极性和上进心。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深度、广度上都会得到显著提高,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