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制度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基于各种客观因素不同学校存在不同的发展态势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一个学校能够把政府及各个方面提供的资源高效地转化为高质量的公共教育产品,让人民群众直接享受到满意的、具体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才真正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建立学校的效能评估体系并推进实施,将对区域内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学校效能评估的认识
效能是取得实际效果的能力,即实现目标的能力。学校效能,就是教育主体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开展教育活动,不断取得高水平绩效的能力,也就是教育主体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在国外,关于学校效能的研究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学校效能研究的领域主要是中小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每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质量。一般认为,有效能的学校是指学生在学校所取得的进步比他入学时人们对其所期望的进步要高。
学校效能评估(Schoo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是一种以大型量化研究为主要手段,全面客观地反映学校管理对学生学业进步、教师专业发展、组织综合发展等方面贡献情况的应用性评估方式。与传统方式不同,学校效能评估着眼于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效能,着眼于管理环节的效益,既考察学校整体水平,又诊断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同时还可总结出较明显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学校特征,尽量避免对学校发展水平不平衡而导致评估不公平的潜在假象,目前已经成为适应现代学校发展要求的一种新的教育评估方式。
对学校效能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关村科技发展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强势发展,海淀区教育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臻完善。注重内涵、提升质量与效益是海淀区教育实现全面优质、高位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我们推动了学校效能评估工作的研究,目的在于优化现行教育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符合海淀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督导评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导向、激励、规范和保障作用,为改进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提供可信的依据与有效的对策。
学校效能研究核心价值取向是提高学校组织效率。中小学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面临着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和内部组织结构调整与能力提升的压力。学校效能评估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学校自身影响力、有效性评估,提出学校改进方案,促进学校科学地应对双重压力。
研究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校效能特征研究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各国学者基于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校效能的各个层面、各个维度,借鉴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及系统论、结构功能论、人力资本理论等各种前沿理论成果,运用多层统计分析、案例评估、质的研究等定量和定性分析工具构建了上百个效能理论范式。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区内学校的特点,我们研究学校效能既要关注如何提高校内的各种行为,尤其是教学方法、过程的有效性,也要关注相关人士对学校的满意度,更要关注学生对未来的适应度,让学校教育在个人、组织、社区、社会与国际方面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组织与管理方面:包括领导班子具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教育目标,支持并贯彻教育政策措施,建立井然有序的学校气氛,行政透明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与人性化,团结合作;教师员工对学生的期望高、有凝聚力、素质提高;各项资源统筹规划管理等。
课程与教学方面:基本科目、家庭作业、教学时数、拓展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教师改进教学、教师具有高度的专业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感等。
学校环境方面:校内成长支持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学生团队协作、追求进步、有荣誉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及社区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协助等。
学生发展方面:学业发展、参与各类活动的表现与成果、价值观、社会责任等。
2.学校效能评估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学校资源的贡献是学校效能评估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从静态上看,学校资源投入包括人、财、物;从动态上看,学校资源投入包括不同要素的组合,如学校行政管理人与教学人员工作上的契合度,学校工作中德育、总务和教务三者之间的畅通度等;从影响力上看,不同要素组合的合力要大于单一要素的影响力。
学校资源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学校资源投入对学生受益的贡献程度。学生受益的测量主要体现为学生的成绩测量,即测量在一个给定的时期里,“学生从一个给定的起始点起”可能超过或低于预期进步的程度。因此,“对学生所获得的增加值的测量就是学校实施教育后学生增加的教育价值。这个增加的教育价值是在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如家庭背景、种族、性别等因素)和前期学习成就做出合理预测的基础上增加的”,它就是因为学校教育作用而产生的那部分教育价值。
学校资源投入对学校自身成长的贡献程度。主要包括学校领导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课程和学校的制度文化环境建设评估,关注学校和班级两个层次。
学校资源投入对其他系统成长的贡献程度。主要体现为学校的外在声誉,包括上级与社区、家长的评价,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与服务,家长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获得家长的支持、社区的支持和教育行政机关的支持等。
3.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析模型(见下图)
区域学校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1.学校效能评价的体系构建
学校效能评价的体系设计原则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保证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尽一切可能关注学生的需求是学校的核心功能。学校功能由被动保障转换为主动服务,学校工作的重点、各方面工作的规划与实施均紧紧围绕不断改善、提高服务质量的基本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海淀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影响学校效能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四个维度(一级指标)来反映学校的教育效能。分别是:组织与管理、课程与教学、学校环境、学生发展状况。其中,前三个维度为过程性指标,用以评估学校能否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以提高教育质量;而学生发展状况指标则为结果性指标(产出指标),用于反映学校教育的成效。四个维度的关系简图如下:
2.学校效能指标体系框架
整个体系由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两个部分组成,按照一、二、三级指标和评估要点分等赋值。过程性指标评估体系主要考察和分析评价学校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及提高教育质量情况;结果性指标评估体系主要检测学校学生发展状况指标(产出指标),用于反映学校教育的成效。
以三级指标“教学资源的提供与管理”(一级指标“组织与管理”-二级指标“资源策划和管理”)为例,具体评估要点分为四个方面:①资源的提供;②资源的分配和使用;③资源的存放、保养和更新;④资源利用效率分析。评估指标的设立旨在引领学校关注对现有教育资源利用效益以及管理者在资源管理中努力的程度,追求实现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化、最优化。
海淀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和积累沉淀,特别是经过市区示范性高中校申报、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等重点工作的实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条件已日臻完善。但是,在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得到扩充的同时,资源的配置、使用和管理,相关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适应发展要求的情况。如何进行资源最有效的优化配置,规范管理,降低办学成本,发挥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益,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加强引领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评估着重关注资源在相关人力资源互动、资产(设施设备器材等)为开展教学、学习活动提供相关物质基础保障与配套服务;在管理方面,评估着力于促进学校不断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强化全员成本意识;周密计划,科学论证,确保投资的效益;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加强“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体制建设;严格资产报损、报废程序,防止资产损失与流失;建立维修保障机制,确保资产的完整与完好;建立共享机制,提高资产与资源的使用效率;制定相关使用、管理的奖惩制度,确保资产安全;重视无形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等。
我们知道,是否具有丰富、高效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学校实现有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能否做到降低成本、发掘潜能、促进创新、推进发展,取决于建立有效运行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机制。这个机制由政策导向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评估机制三部分组成,其中政策导向机制包括人力资源的培训政策、工资奖励政策和职务职称政策等;运行机制包括实行地位平等、双向选择的合同聘用,维护学校人力资源的合法权益,推进学校人力资源的培训、学习等;调控评估机制包括调控主体系统、调控对象系统和评估反馈系统。具备良好、健全的机制才能确保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有序、高效、健康的运行。我们把这种理念在一级指标“组织与管理”、“课程与教学”、“学校环境(支持条件)”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地进行了体现。为了鼓励学校对自培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持续关注,我们在体系的三级指标“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含校长)”(一级指标“组织与管理”-二级指标“资源策划和管理”)中给予了较大的权重,同时注重引领学校教师培训模式从“外部培训”逐渐转向学校内部进行的“校本培训”模式转变,从“学科中心”模式转向“主题中心模式”和“问题中心模式”转变。
现阶段,为了保证督导工作的效率,我们拟在一级指标框架内,将二、三级指标的设定与当前业务部门的具体工作及现行的督导、人事等效能评估相结合,采用和引用现行体系下的结果。我们相信,随着效能概念的不断发展,随着评估主体对于效能评估的认识不断加深,具体的量表体系将在效能的框架下不断发展。
【关键词】全面教育质量 评价者 年度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质量
一、“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制度简介
长江大学自2004年组建以来,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制订了一个“年度教学质量优秀”方案。各教学院系按照自有教师的百分比上报“年度教学质量优秀”获得者人数与具体名单。其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评价简单介绍如下:
1.评价体系指标
2.实施评价
教学质量优秀采取“2+2”评分制。具体来说,就是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八项内容,由院系督导员对申报“年度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进行1次听课打分和学生对该教师学期课堂教学打分,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分开打分,最后加总平均,取前全院当年有授课任务教师的8%作为“年度教学质量优秀”获得者报教务处审批与备案。
二、教学质量探析
1.质量的属性
国际标准化组织2000年全面修订的ISO9000族标准将“质量”界定为“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要求能力的特征和特征总和”。其中“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而“要求”指的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这一概念反映了质量的两种基本属性:第一,客观实在性,质量具体表现为事物的一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用客观的方法来认识它;第二,价值取向性,质量是以满足要求为外在表现形式的,这又体现了这一客体满足其主体需要的关系属性――价值,从而构成了事物的价值属性。在对质量进行分析时必须准确把握这两个方面。
2.教学质量界定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必须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略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科学的质量观方面:第一,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第二,使大学生必须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1]
学者关于教学质量的界定,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规划的整体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形成的系统,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动态过程。这一界定包括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狭义教学质量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满足既定教学目标的程度,或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及其效果所具有的,能用以鉴别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一切特性和特征的总和。狭义教学质量的界定更加符合质量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客观实在性与价值取向性。
如果以一位老师作为考察对象,教学质量是其从事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效果与效果满足相关主体基于特定目标价值需要的程度。
3.全面教学质量观
全面质量管理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菲根堡姆提出的。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教学质量也应该树立全面教学质量观,避免对教学质量的界定过宽而无法评价,也不能因概念界定过窄而对质量认识不足。
全面教学质量观应该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第一,知识质量。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第16条第2款“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所以,重视知识传授的质量,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能力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法》第16条第2款同时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最重要的几个能力。
第三,过程质量。教学工作是一个由多环节组成的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过程质量)关乎整体教学质量的好坏。具体一个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教学进度计划制订、教案设计制作、课堂组织教学、课后辅导、考试与考核等环节,其中课堂教学与考试考核作为过程质量的最关键的两个环节。
第四,结果质量。结果质量主要关注教学对象在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方面的质量。以知识质量为例,可以通过多种考试方法,特别是试卷进行知识质量检查。
三、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年度教学质量优秀”评价已进行四年了,一大批教师获得了“年度教学质量优秀”的殊荣。对长江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仔细研究现有的评价体系后发现其存在许多问题。
1.指标体系缺陷
例如,普通话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除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在这一体系里没有得到体现,“语言表达规范”太笼统。“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这定性的指标却被定量化。试问,督导员是怎样从一节课判断一个老师的“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而且还能够打出具体的分数呢?
2.目标缺陷
不难看出,长江大学“年度教学质量优秀”仅根据课堂教学这一个指标,而教学的其他环节根本没有考虑,实践中,有的“年度教学质量优秀”获得者的教学进度计划制订滞后、考试试卷命题随意、题型简单、不按照评分标准阅卷、计分严重错误、班级成绩出现大面积异常等等。“年度教学质量优秀”甚至根本没有考虑到实践教学各环节。
3.评价者缺陷
评价者缺陷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价值取向性是评价者缺陷的重要根源。“年度教学质量优秀”的评价者只有督导员与学生,具有单一专业背景的督导员对多学科的教学进行评价,只能停留在教学方法与课堂氛围方面,其他方面的权威性应该受到怀疑;同时,督导员的老龄化也使一线教师与之存在不少的分歧。学生不仅存在价值取向问题,还存在认知水平的问题。
4.学生评价程序缺陷
学生打分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事实上,同一位老师的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班级的得分出现过“顶天立地”的情况――最高得分与最低得分。评价程序的缺陷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巨大差异。一是时间的不一致,学习部的干部组织学生打分可能在课程前期、课程中期也可能在课程末期,具体到某一节课,可能在老师还没有来教室的时候,也可能在刚上完课;二是负责评价的学生选择的不一致,发评价表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和顺序,但发到喜爱学习的学生与发到厌学的学生那里的结果肯定相差甚远。
四、建 议
1.严格界定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需要做到对其全面界定,涵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这么简单。
2.增加评价者
第一,增加一线教师作为评价者。专业督导员只评价别人,自己心里的评价标准化没法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所以,被评价者只有被动接受,而不能从督导员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增加一线教师作为评价者,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增加系主任作为评价者。年度教学质量包括一年内一位老师的所有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从计划、执行到考核,从理论教学、课程考试到实践教学,系主任最具有发言权。第三,增加教学评价办公室作为评价者。
3.探索科学的学生评价程序
科学地设计学生评价程序可以有效地解决分数失真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固定周次进行打分,可以分别在前3周和最后3周进行打分,避免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出现。第二,固定时间打分,选择在下课后打分,而不是在上课前打分。第三,建立班级评价员制度,按照综合测评成绩选择20人的评价委员会,其中优秀40%、中等35%和较差25%,要求委员会的成员必须做到客观、公正、有责任心。
4.以“课程教学质量优秀”取代“年度教学质量优秀”
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应该被课程教学质量优秀取代。首先,高等院校的学科多,课程多,作为专业老师都有其擅长的专业课程和不擅长的专业课程,在上与不上某门课程方面老师不具有很大的决定权的情况下,通过“课程教学质量优秀”可以扬长避短,出精品;还可以避免因为申报优秀的教师的工作量达不到所在院系教师平均工作量而无效的情况。其次,“课程教学质量优秀”目标具体,界定清楚,没有分歧,从“备、教、辅、改、考”五个环节进行总体评价,并且可以突出教学与考试两个环节。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数学读题素质
俗语说:“兴趣是学习者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读题热情,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及其质量。从认知水平上来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水平受其数学学习兴趣所支配。为了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数学读题素质,教师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板书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具备更高的教学效率。板书教学法是比较枯燥且单一的方法,题海战术是板书教学法中的常见方式。大量的做题、读题耗时费力,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采用兴趣式教学法,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入手,采取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实物代入法进行教学即以实物代替数字,让学生运用这些实物,投入到数学读题、解题的实践练习中;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除法的认识》的教学中,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先准备好一定量的火柴棒或者碎纸片,上课时教师给出问题:如果将10份火柴棒或者碎纸片,每两份为一个单元,可以分成几个单元?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并详细说明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接着继续提问:如果将10份火柴棒或者碎纸片,每三份为一个单元,应该怎样分呢?教师给出一个分份的过程及结果表格。再问:如果每个人分三份,最后十份都分完了吗?剩下的一份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以两份为一个单元与以三份为一个单元分法的结果差异。小学生亲身实践于这一问题的思路分析过程,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深入地看待数学问题本身的数字含义与题意,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增强小学生的自主读题能力,提高读题的主动性意识
通过对小学生自主读题能力的强化,可以有效提升其读题的主动性意识。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读题意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小学数学习题演练中的问题。学生自主读题能力的培养来自于两个方面:学生自身的读题主动性和教师的积极引导。
增强小学生的自主读题能力,可以采取引荐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引荐主要包括教师的知识引荐,学生间的知识引荐。教师的知识引荐是将适合小学生的数学读题方法定期进行展示,学生之间的知识引荐是利用空闲时间,让几个具备较强读题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读题经验及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到读题练习中,从而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自主读题能力。除了上述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读题过程中展开联想及想象,引导联想的目的是为解题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小学生的自主读题能力。例如: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2米的长方体烟囱管,为了安全需要,打算用铁皮将烟囱管包围起来,大概需要多少面积的铁皮。这道题的关键是理解烟囱没有顶盖和底部。练习这种类型的题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题边想象,让学生想象一下烟囱管的特点,小学生脑海中再现了烟囱管的样子,自然就明确应该如何进行铁皮面积的计算了。
三、优化小学生数学读题方法,提升读题的效率及水平
为了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读题效率及水平,教师必须要进行读题方法的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的读题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有效的、正确的数学读题方法。良好的数学读题方法能够让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事半功倍。教师要重视小学生数学读题学习方法的培养,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读题方法,有效提升小学生读题的效率及水平。
画圈精读法是优化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计算习题演练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碰到一些较难理解或者运算比较困难的小学数学题目,这种题目通常具备比较大的信息量。如果不能进行重点信息的仔细阅读,小学生很可能就得不到有效的解题信息。为了应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采取画圈精读法。这种方法首先需要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在日常习题演练中,用笔划出教师讲的有关数字的信息及提问语等关键信息。在日常习题练习中,由小学生自己划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这样长久以往,小学生即使不再用笔划出习题中的关键信息,也能在心中划出习题中的关键信息。
[关键词]学生工作 满意度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152-03
学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是一项专业化的教育管理工作, 是高校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所高校学生工作的好坏, 不仅影响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的形成,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评估考核体系,实现学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对于落实学校教育工作和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随着社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大学生思想心理的新特点、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高校学生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由于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考核尚未有合适的机制,因此通过绩效评估的办法来评价学生工作能起到激励和推动作用。[3]本研究基于学生的角度构建学生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新疆医科大学学生进行多层随机抽样抽取学生600名,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 571份。
(二)研究方法
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计调查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统一发放问卷,简单介绍填写要求,后集中填写,当场完成问卷。回收的问卷和资料录入后均及时复核,及时补充错漏。
2.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统一录入。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评分得出指标体系权重。
二、结果
(一)学生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
学生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满意程度最低的是关于学生工作的生活指导方面,在生活指导分类下的二级指标得分普遍较其他项目低,而其中“学生宿舍生活设施”评分为6.23分,是25个指标中的最低评分。
(二)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学生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结果
1.学生工作满意度指标体系
基于学生角度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生工作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有6个:思政与心理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生活指导、奖助工作、入学指导。二级指标有25个。
2.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权重指数
(1)指标权重确定
本研究方法通过德尔菲法来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在学校中选取15名学生,其中6名学生会成员,4名班委,5名学生,均具有代表性,发送调查表,对其赋值,将专家第一次赋值意见汇总,轮间反馈,进行三轮评分。计算出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权重指数。
(2)权重统计分析方法
根据数值统计出来的结果进行中位法、平均法进行分析赋值,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见表2)。
三、讨论
(一)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学生工作六个方面的满意度得分最低的是关于学生工作的生活指导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工作存在考核指标体系“走过场”,缺乏全方位的调查,考核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导致考核标准模糊。我们应重视学生工作的开展,针对问题加大学生工作的建设力度,建设合理的指标体系。
(二)基于学生满意度角度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大学生思想心理的新特点,教育工作的新任务,高校学生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和制定科学的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评比和操作上的便利,而是在于使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学院(系科)学生工作的状况和水平,使学生工作更好地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目标实现的要求,这是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所在。[4]学生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他们对学生工作有很大的敏感性,对学习工作的成绩有切身的体会,对学生工作的各项事务有更深的认识。学生是学生工作的主体,他们最具有资格作为评价,因此,基于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的角度建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更实用、更客观的评价体系。
(三)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权重指数的应用
最终完成评估指标的建构,还需要对每一个指标予以赋值。然而,学生培养是一种“产出联合体”,是一种联合的不易分解出谁的贡献大小的产出。换句话说,学生工作效果总体目标的实现是各种评估指标共同合作的结果,在这种合作中,很难确定每个指标具体做了多少贡献,因此,对评估指标的度量和赋值有一定困难。目前,一般是采取确定权重比例来赋值的办法,即对同一层次的构成指标就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再根据重要性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比例,这可以大大降低多因素综合比较的难度,提高赋值的客观性和准确性。[5]本研究将德尔菲法这种方法运用于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医学院校学生工作评价指标的权重确立,这是高校院校较少采用的,为评价学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工作提供了直观和较为科学的参考数据。根据对学生咨询结果可靠性的分析,达到德尔菲法中予以采用的标准,因此,该咨询结果可以用来作为评估学生工作满意度调查指标体系的参考值。通过权重指数的大小高低来调整学生工作的侧重点。
四、小结
1.基于学生对学生工作满意度指标体系的研究,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学生工作绩效, 分析学生工作的不足,完善学生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学生工作的绩效,根据学生的评分情况,调整学生工作的侧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1] 蔡汉军.高校学生工作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2] 朱晓军.高校学生工作的绩效评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
[3] 黄映芳.高校学生工作绩效分析与提高对策[J].江苏高教,2006,(4).
关键词: 随班就读 学校支持系统 研究概况
1.引言
通过系统支持实现随班就读的成效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学校是除家庭、社区等自然支持系统以外,另一个显著影响随班就读成效的子系统。随读生在学校的生活无论是时间还是场地上都有明确的界限,同时随读生接触的人员基本是老师和同学两大类,也就是说,随读生在学校的生活是比较容易掌控的,学校支持系统的构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国内对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的研究非常零散,更多的是围绕学校支持体系的某一部分进行研究,比如资源教室、助学伙伴、师资培训等。这种零散的研究固然有其实用价值,但是削弱了学校支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近二十年国内有关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研究文献的梳理,完整呈现国内有关随班就读学校支持体系研究的概况,并探讨存在的问题,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文献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知网(CNKI)中输入“随班就读学校支持”、“融合教育学校支持”、“全纳教育学校支持”等主题词,没有搜到相关的文章。但是,部分学者在诸如“随班就读支持系统”或“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等全面阐述随班就读支持体系构建的文章中大多会提到学校支持系统,并且阐述学校支持系统的内容。例如卿素兰等(2005)认为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由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学校领导支持、资源教室、学习效果等五个维度构成[1]。高喜刚(2004)认为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的五个要素包括:对普通学校特殊儿童形成支持的人、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特教制度、特教资源等[2]。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大多数有关学校支持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以下五方面内容:教师支持、学校管理、同伴支持、资源教室、校园环境。将以上五个方面的相关词语分别输入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可以获得1992至2012年的相关文献数量总计约447篇。其中同伴支持为130篇,占29%;资源教室建设215篇,占48%;有关教师支持为86篇,占19%;有关学校管理13篇,占3%;有关校园环境3篇,占1%。
3.随班就读学校支持体系的研究现状
3.1有关同伴支持的研究
同伴关怀与支持是改善随班就读儿童心理环境的重要途径。通过搜索近二十年文献分析发现,对同伴支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挑选助学伙伴;二是培训助学伙伴;三是同伴支持的内容。高梅花(2012)的研究表明,在助学伙伴的选择上,应该遵循自愿、真诚的原则;助学伙伴的主要任务包括:在行动上给予帮助、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对心理进行疏导、在行为习惯上协助、加强安全监督五个方面。此外,她还认为,需要对助学小伙伴进行培训,并合理评价、适时奖励[3]。石晓辉(2007)研究认为,应该对支持同伴给予培训和必要的奖励,以便更好地开展支持工作[4]。此外,针对每一类障碍类型如何提供同伴支持的研究也非常多。[5-6]
3.2有关资源教室的研究
资源教室是学校支持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目前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的必备支持。通过对近二十年我国有关资源教室的研究分析发现,资源教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资源教室的功能;第二,资源教室的管理;第三,资源教室的资源;第四,资源教师的角色与作用。许家成教授认为资源教室具有为特殊教育需求儿童提供咨询、个案管理、教育心理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支持、学习辅导、补救教学、康复训练和教育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7]。上海市资源教室方案的管理多为校长—教导主任—资源教师负责的模式。韩建丽(2008)指出,资源教室的管理必须遵循: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为有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支持,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每学期在认真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到资源教室接受教育训练的学生,使资源教室对学生的管理形成动态管理。[8]陈丽江(2005)认为,资源教室主要包括以下资源:各种课程资源(含教材资源),教育心理诊断工具、心理量表、教学评估手册,教具、学具,专业人才资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资源、远程教学和数字化手段,康复技术资源[9]。此外,她还认为资源教师在资源教室方案的实施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决定资源教室的功能和质量。[10]
3.3有关学校管理的研究
学校管理的支持主要包括教师考核机制的调整、学生评价体系的调整、随班就读管理体系的建立等。现有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整体的改变和随班就读校长的角色功能方面。梁松梅(2012)认为,随班就读必然给学校管理带来变革,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特教和普教管理的一元化,以及教育实践上的变革等[11]。于素红等(2012)认为在整个教育支持系统中,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支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学校需要在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为特殊儿童提供支持[12]。卿素兰(2009)认为学校校长的支持是关键,且必须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中,她认为,第一,随班就读的运行效果依赖行政推动机制,与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领导的关怀应该体现在制度化管理之中,加强学校制度化建设。第二,校长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残疾儿童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信心和鼓舞,开发他们的潜能。第三,政府和学校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是随班就读工作最有力的保障。[13]
3.4有关教师支持的研究
教师是随班就读的实施者,对随班就读的成效至关重要。通过文献文献分析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师资培训、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方面。为了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随班就读知识和技能,许多省市都开展了相关的师资培训。彭霞光(2011)提出要完善我国随班就读师资的岗前和岗后培训,并提出了相关建议[14]。钟经华(2011)对北京市的300位普通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认同随班就读是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好形式的教师仅占被调查教师的40.5%,近半数的教师选择了中立项[15]。张新风(2007)认为,师范院校应该开设随班就读课程[16]。昝飞等(2011)采用Sharma等人编制的《教师随班就读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随班就读忧虑量表》对上海市110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200多名普通学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于普通学校教师[17]。
3.5有关环境支持的研究
有关随班就读校园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非常少。通过文献搜索仅可以找到3篇相关研究,仅占学校支持系统研究总数的1%。且只有重庆师范大学的石茂林在这方面做了专项研究。石茂林(2012)认为,硬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场所、校园建筑物、道路和学习场所等设施;软环境方面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教师和学生对他们的接纳与尊重的态度[18]。
4.关于随班就读学校支持体系研究的展望
学校支持系统是随班就读大支持系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子系统,相关的研究非常多,但分布不均。从研究数量和研究深度上来看,有关同伴支持、教师支持、资源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多,占研究总数的96%左右;有关管理支持和环境支持的研究仅占4%左右。在学校支持的研究上,研究数量非常少,而且没有涉及教师考核机制的专项研究,也没有基于随班就读理念下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专项研究。在环境支持的研究上,只有极少量的文献,缺乏对校园硬环境的研究,比如相关科技辅具;而关于如何构建融合校园文化的实证性研究则完全没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学校管理和环境支持的研究需要引起重视。在教师支持的研究上,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教学设计、合作性教学等方面的实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卿素兰,刘在花,等.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与评价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10):68-72.
[2]高喜刚,曹照琪,等.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的建立与运作.中国特殊教育,2004,(4):1-4.
[3]高梅花.为“随班就读”儿童设立“助学小伙伴”的实践研究.中国教师,2007,(7):69.
[4]石文辉.融合教育中的同伴作用策略.中国特殊教育,2007,(8):8.
[5]侯旭.自闭症幼儿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构的行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4.
[6]白帆.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教育实践研究,2011,(6):215.
[7]许家成,周月霞.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79.
[8]韩建丽.加强随班就读管理不断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中国特殊教育,2008,(4):94.
[9][10]陈丽江.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教室的建设.中国特殊教育,2005,(8):62.
[11]梁松梅.融合教育为学校管理带来的变革.现代特殊教育,2012,(3):3.
[12]于素红.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中国特殊教育,2012,(8):3.
[13]卿素兰,封志纯.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的案例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9,(7):109.
[14]彭霞光.完善我国随班就读师资培训工作.中国特殊教育,2011,11:6.
[15]钟经华.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现代特殊教育,2000.(9):12.
[16]张新风.师范院校开设随班就读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教育参考,2007,(7):63.
[17]昝飞,刘春玲,等.上海市在职教师融合教育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1,(5):3.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高职;旅游管理;就业;探析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一) 旅游人才需求高,就业市场广阔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随之而来的人才缺口也日渐扩大。数据显示,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而目前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尤其是旅行社、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1490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74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长51.38%。旅游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达到347万,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占直接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旅游人才全员培训率逐年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及职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小语种人才供不应求
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等被人们称为小语种。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随着我国和亚洲、美洲国家经贸交流往来日益密切,小语种人才奇缺矛盾突出。在近年高校人才招聘会上,此类人才供不应求。北外、上外等高校十多个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几年保持在近100%,小语种的专业眼下成了大热门。 高就业率的背后是社会对小语种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新闻传媒机构、外企及合资企业、大型企业的涉外机构、外贸公司、旅游公司、留学培训机构等单位均是小语种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人才需求有增无减。西班牙语、俄语等专业毕业生近年来正成为就业“新宠”,众多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旅游、医护、建筑、石油、国际贸易公司对这些人才的需求猛增,毕业生的平均月薪达到1800元至2000元。此外,韩语、法语等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水平都达到2000元以上。相比之下,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则为1000元至1200元。在许多企业,同一学校的毕业生,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月薪较英语专业的高了1000元。 作为小语种导游而言,其收入就更客观,导服费每天能达到三四百元,还不包括小费等其他收入,旺季时每月纯收入至少在万元以上, 一些精通日、韩、俄语的小语种导游现在十分抢手,随着中国对旅游资源的放开,国外旅游社和旅游公司,如日本日航旅行社和全日空旅行社、英国商务旅游管理集团BTI、英国格里菲、美国胜腾、瑞士的库奥尼集团、丽星邮轮以及Club Med等都纷纷进驻中国。旅游行业小语种人才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三)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一个人的行动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尤其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创新型、外向型人才。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促使旅游消费者的市场分类也逐步细化,如出现了度假保健型、购物型、生态探险型、蜜月市场等多种形态的旅游市场种类。市场的细分将会促使旅游业人才在深度上更加专业化;而在广度上,则使得业内人才形态更加多元化。市场的细分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要求更高,此外,学生的口语表达、责任感、协作精神、办事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就业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也是企业用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经验型人才需求量大
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一个行业,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远比对知识的要求更高。目前旅游业急需三类人才,一类是熟练掌握出境游业务的经理人才和境外旅游策划、项目开发、组团调度以及擅长同外国领事馆打交道、在异国他乡有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导游,这类人是“最抢手人才”。另一类是宾馆酒店总经理、旅行社副总经理以及销售部、公关部、餐饮部、客户服务部、人事部、财务部等部门经理,这类人是“最急需人才”,还有一类是中西餐厨师、通讯技术维护、餐饮客房服务、日韩料理厨师、前厅礼仪接待等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是“最大量需要人才”。 因此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企业,更愿意使用那些对旅游业务熟悉、肯吃苦的高职生。在一些旅游人才招聘网站上不难发现,有不少企业把“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改成了“有相关实习或工作经验者优先”。旅行社喜欢招有一定实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因为“与他们沟通起来比较容易”。 此外,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超强的应变能力,形象好、气质佳、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知识面广、待人接物得体大方也是企业急需的对象。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自主创业困难重重
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使职业适应性宽泛的旅游业产生许多创业机会,为创业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大学生自主创业,听起来很美,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从国内整体情况来看,成功者也是凤毛麟角。大学生创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教育来看,目前创业教育在各高校大多还是边缘课程,只有少数学校开设必修课。同时,在创业教育中,教育内容的滞后性,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等也使得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从创业者本身分析,不少大学生因缺乏社会阅历,以及受专业的限制,其市场敏感度较低,容易错过创业良机或选择错误的创业项目。同时,大学生自身的思想不稳定,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缺乏信心,对选择的项目缺乏把握,难以形成有序的可行性计划。一些毕业生在创业初期,因种种原因,难以获得亲人、朋友的支持,容易气馁,半途而废。资金也是困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大难题。虽然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但在实际办理过程中却有诸多门槛,即便得到了部分初期资金,后续资金也很难得到保证。
(二)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低,人才流失量大
旅游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进入门槛低,决定着这一行业潜在从业人员数量庞大。持续的岗位供应大于岗位需求决定着行业的基本工资水平较低。旅游行业从业者从十年前的“阳春白雪”、令人羡慕的职业,变成了白领中收入较低的,在人均工资2000元左右的情况下,多数人会考虑换行。 同时,旅游业的人才流动相当频繁,尤其是基层操作人员的流失率异常惊人,客服人员的离职率在40%以上,销售人员的流失率在30%-40%。 造成旅游专业人才高流失率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旅游教育与行业严重脱节,行业因素在教育中的体现严重不足,学校主要依据分数而不是职业意愿和职业要求选拔学生,在对学生的培养环节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业界要求毕业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合作、交流、适应性和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质要求。另一方面,企业用人机制的不完善,也是造成旅游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旅游企业都存在重视用人,不重视育人、留人,很多大学生进入单位很长时间仍旧看不到光明前景,旅游专业学生要成为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基层业务部门锻炼一段时间,如到酒店工作,必须到客房部、餐饮部和前厅部锻炼半年以上,能否熬过2至3年的“培育期,是一个考验,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因熬不过“培育期”而离开了旅游企业。因此,市场对旅游专业毕业的人才需求很大,但是最终能留下来的却是少数。
(三)行业经营不规范
一方面,国家现在没有完善的旅游行业法律法规,呼吁多年的《旅游法》到现在还没有出台,也是旅游行业法律不健全的一个主要体现。另一方面,国内旅游行业,尤其是旅行社存在着严重的超范围经营问题,有一些旅行社甚至没有通过国家旅游局的认证。国家旅游局目前记录在案的正规旅行社只有2万多家,但是实际上国内大小旅行社不会少于30万家。 这么多的“黑旅行社”很容易发生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的纠纷,然而又没有健全的法律依据来裁断这些纠纷,因此作为基层从业者的导游很容易成为纠纷的受害者。中国旅游行业长期存在的鱼龙混杂、行业秩序混乱的情况,行业的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零负团费’问题、模仿多于创新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方面,这样的情况对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行业混乱影响行业形象,行业形象越差,选择这个行业的人就越少。此外,作为服务行业,在社会认可度低、工作时间长、福利待遇差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选择这一行业并坚持下去的确需要勇气。
(四)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
一项对上海4000户市民的入户调查表明,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就需要一大批人才加入到工人队伍中来。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与我们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目标相比,显然差距悬殊。 即使是学习了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仍有相当部分转行,这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系。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旧观念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很大。同时,“旅游是碗青春饭,过了三十就完蛋”,社会上的这种观点也影响了大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
三、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措施
(一)明确校企深度合作中各利益主体的责任
尽管高职院校为求得生存发展,几乎都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但大部分只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层面。国家教育督导团于2011年7月的关于职业教育的督导报告中就指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据抽样调查,仅有17.5%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因此,明确校企深度合作中各利益主体的责任,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解决培养机制上的问题,首先,需要综合考虑合作者的利益诉求以及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在一般性合作和深入沟通的基础上优选合作主体,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前提。其次,需要建立政校企联席会、信息通报、矛盾化解等制度,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政府、学校、企业可以按生均、按培养成本或者特别拨款、专项经费等多种方式筹措办学经费,并使之制度化,用于教学设施建设、教学耗材、讲师团费用、学生补贴和保险等。最后,企业需要从自身文化特征和岗位要求出发,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双专业主任、双班主任、课程双教师、实习双导师来保证校企培养的衔接与融通。
(二)把校企深度合作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集中就业和分散就业结合起来
截至目前,全国星级饭店达到1390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607家;全国旅行社达到23315家,其中1387家可以经营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全国旅游客车5.6万辆;各类旅游景区景点达到2万多家,其中A级景区5000多家,5A级景区119家;国家旅游度假区12个,优秀旅游城市339座。 然而,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是中国旅游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中国旅游企业弱、小、差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换句话说,中国旅游业规模的扩大只是行业整体规模,而非企业规模。这就给校企深度合作各方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想通过引进企业,从而实现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可供选择的企业很多,但规模和质量都上档次的旅游企业很少,旅游企业想与学校合作,但受自身规模和经营效益的限制,难以一次性提供大量的工作职位和较好的福利待遇让合作单位的学生来实习或就业。这就意味着只有少数学生能够通过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来进行实习或就业,更多的人还是必须自谋出路。这就要求校企深度合作走多元化道路,既可以一校多企,也可以一企多校、多校多企;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从而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集中就业和分散就业。
(三)搭建校企深度合作信息交流平台
信息交流平台主要有三方面构成,一是网络交流平台,对于学校方面来讲,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通过企业的发展了解行业的发展,进而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企业方面来讲,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形成一个以学校为核心、辐射众多企业的合作共溶体,便于企校之间、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合作方向。对学生方面来讲,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学生了解企业、了解市场,拓宽专业视野,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对顺利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可见,搭建校企合作与交流网络平台具有非常重要应用价值,对学校、企业、学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个“三赢”的明智之举。二是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交流平台,校企合作委员会”有别于以往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它让企业与学校实现了一体化教学,也有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出更多动手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实用性人才。三是人才双选会交流平台,利用企业招聘员工的机会,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进入双选会现场,实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与用人标准,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与专业老师及学生进行座谈、举办专家讲座等,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明确各方的诉求。
(四)校企深度合作中注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台湾、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 目前国际公认有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用技术能力、计算能力、组织能力、应用信息能力等六大核心技能。中国有关专家又针对中国人才需求现状增加两个: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目前,在“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注重素质教育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个人来说,核心能力是就业必备的技能,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对企业来说,培训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的基础;对学校来说,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是从课程建设入手,挖掘专业课的素质教育功能,整合人文课程,要三年不间断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计划,将高职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着意强化和训练;二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是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三是改革评价模式,变单一的考试测评方法为重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是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动力。四是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通过“企业文化长廊”、“优秀校友风采展”传播企业精神,把就业指导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将客观应对就业形势、科学择业创业等内容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五)在校企深度合作中逐渐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德国“双元制”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拥有公正严格的考核体系,行业协会组织统考,职业证书统一发放,持证方能上岗;澳大利亚采用全国统一资格认证框架保证其权威性;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中有900多种职业要求,覆盖劳动力市场的87%。集系统性和权威性于一身的职业资格认证已是多种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衡量所培养人才的有效标准。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而言,在校企深度合作中引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作为衡量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标准,把证书等级与实际水平结合起来,把证书多少与学校评优评奖结合起来,把证书的种类与企业用人岗位结合起来,企业要优先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纳入职称制度框架,通过与劳动部门合作,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在组织实施工作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通过职业证书这一平台,在企业实践中得到社会认可。
四、结语
《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文件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当前,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规划不断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企业选聘员工的主要方向,在持续发展的旅游行业中,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在招人,另一方面确是高职旅游管理的学生就业难,面对自主创业成功率低、工资待遇低、行业经营不规范和传统就业观念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明确校企深度合作中各利益主体的责任,为学生就业解决培养主体或者说是培养组织机构上的问题。针对旅游企业总体上弱、小、差的现状,校企深度合作只有走多元化道路来解决学生集中就业和分散就业,通过搭建校企深度合作信息交流平台,解决学校、学生、企业等主体的信息交流不畅,在校企深度合作中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择业观教育有机的结合。在校企深度合作中逐渐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最终实现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通过职业证书这一平台,在企业实践中得到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成功之路[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11月.﹕
[2]许芳菊.关键能力-你的孩子该学什么[M].华夏出版社,2010年5月.
[3]王武宁等.高职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第二版)[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1年7月.
[4]任芳.上海一项调查:仅1%的人愿做工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4月7日.
[5]赵晖.小语种导游捧上“金饭碗” [N].半岛晨报,2009年4月22日.
[6]赵小芬.旅游人才前景看好[N].中国青年报,2009年5月15日.
[7]王新小越.小语种火热详解[N].天津城市快报,2009年12月9日.
[8]卫冉.旅游专业大学生为何不愿干旅游[N].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12日.
[9]向小艳.核心竞争力是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重要内容[N].中国旅游报,2012年3月7日.
[10]李丹.校企深度合作从何处“破题” [N].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11日.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自觉训练达标;体育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通过报纸、杂志以及部分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现在我国人民整体体质的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高校学生的体质。虽然我国在奥运会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那是竞技体育。结合从事一线体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经验来看,如果按照国家制定的具有科学根据的大学生体能测试标准,那高校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达不到测试标准。
一、当前独立学院学生体质概况——以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为例
(一)我院学生目前体质基本情况
根据不完全统计,渤海大学文理学院2011年19、20、21、22岁男生平均体能测试成绩100米14.5秒、200米31.8秒、400米1分18秒、立定跳远228厘米、仰卧起坐23次/30秒、实心球(3公斤)9.8米。女生平均体能测试成绩100米17.6秒、200米40.8秒、立定跳远163厘米、仰卧起坐19次/30秒、实心球(2公斤)8.6米。因身体原因不能办理免测学生共计130人左右。
(二)学生体质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首先,繁重的学业加上就业、出国、读研等各方面的压力,加上“宅生活”的流行,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当代大学生已经具有了现代人的文化素养,但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体育意识和保健策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现代高等教育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其次,重智育、轻体育思潮使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虽然对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持积极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非常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动的动机,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长期的错误认识造成广大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
二、提升学生体质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择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综合型人才,而作为根本的身体素质强化发展显现出重要地位。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压力和责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使从事尖端的科技也是短暂的。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体检不合格而无法入职的情况并不少见,据调查,文理学院学生在集中实习过程中,所有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做严格检查,必须有体检合格报告才能办理入职,因此,很综合能力较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学生被拒之门外。极端点说,最近出现的诸多“过劳死”现象就值得我们青年人警醒,等到身体出现问题再想去锻炼已悔之晚矣。
(二)工作持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也是工作持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通过体育锻炼形成的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为将来工作中的体力承受力提供帮助,也最终会形成其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三)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
生活幸福指数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对现有生活状态的满足,对未来良好的憧憬和期待,对自身约束和发展的实现等等。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身体素质的好坏对于未来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身体的安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人生价值的提升和个人成就的达成。实践证明:一个好的身体素质是未来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保证和依靠。
三、提升学生体质的几点举措
(一)有针对性进行思想行为教育,增强学生身体锻炼意识
有针对性进行思想行为教育,指导大学生强化体育参与意识,不断汲取健身知识,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意义;优化体育教育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广大学生能置身于一个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中,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自然地渗透到每位大学生的言行中。使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的价值,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形成 “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制定完善的“自觉训练达标”方案,严格执行达标标准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自觉训练达标”方案,具体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内容选择: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开设课程满足学生兴趣、适应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紧扣终身体育,教学内容中有10%左右的理论教学、素质练习安排不少于30%。
2.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和教学督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制度。
3.机构设置:学校设立专门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机构,有固定的测试场所,有明确的专人负责。
4.体育社团(俱乐部):建立有各类学生体育社团或单项俱乐部组织不少于20个,且有规范的章程、严密的组织、详细的计划,学校有专门的管理措施和完善的保障体系。
5.体育经费:每年公共体育经费按照不低于在校生学费总额的0.8%(民办院校、独立学院按照不低于在校生学费总额的0.3%)予以保障,体育经费能保证课程教学、群体活动、运动训练的需要。高水平运动队有专项经费。
6.活动场馆:活动场馆是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他使学生有一个发泄、调节、锻炼身体情绪等场所,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以兴趣出发开展体育俱乐部活动,养成增强体质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建立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模式,学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而他们有动力,有勇气,有自觉性,有具体的锻炼目标,通过目标的激励促使学生自觉训练来达到一定的成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努力,因而能够较好地掌握所选的项目的技术。开展俱乐部活动,体育教师在某一个方面的教学专长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精力相对来说要较为集中,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满足学生深层次的需要,指导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某一项运动技术。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真正使学生在参与意识方面得到加强,参与能力方面不断提高,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习惯。
四、总结
推动大学生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任重而道远。在今后体育锻炼教学中,我们还应加大的改革力度,使体育教学个性化、多样化,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把增进学生健康,提高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作为大学体育锻炼的首要任务来抓。
参考文献:
[1]周革.论学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J].湖南出版社,2005.
[2]孙卫华.深圳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理论和实践[J].北京,2004.
[3]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R].中国学校体育,2006(05).
[4]徐焰.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4,11(6).
一、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学校体育进行了一场教学改革,推倒从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推行以学生在体育课中是否得到快乐体验为主的快乐体育。快乐体育强调学生的情感需求、心理变化,淡化了技能教学、练习密度。教师基本上组织一些简单没有运动强度的体育活动,某些体育教师对快乐体育理解为“让学生快乐,就是让学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把体育课变成了“放羊课”,不对学生提出练习次数、速度、运动强度要求,在忽视练习密度的教学上,出现了老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少,玩得多、学习少,排队等候的时间多、活动的时间少,追求乐趣的多、实际效果少的现象,这是导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学生体质,由深圳市体育教研员刘晋教授主导推动的大密度、大强度的体育课教学已在各学校推广,本人在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练习密度、提高学生体质的课题研究中,做了一些尝试,在此,愿与大家分享,一起学习探讨。
二、大练习密度对提高学生体质的科学依据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在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时间的比例。练习密度大,运动负荷、运动强度也就大,运动强度的大小,是以心率的大小衡量体育课运动量的大小。运动医学认为,120次?M分以下运动量为小,120~150?M分为中等,150~180次?M分为大,180次?M分为过大。运动强度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大运动量对促进心脏和呼吸功能、增强肌肉强度和骨质密度、提高反应灵敏度,从而增强学生体质有着直接促进作用。学生只有在大运动密度强度下锻炼身体,才能有效地提高体质,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三、解决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大密度大强度教学理念备课
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质,必须要珍惜每节体育课的上课时间,合理安排教材和练习时间,提高练习密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运动中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大密度、大强度的意识设计体育课,改变以往一个主教材和一个游戏为一节课的设计,改为主教材下要有多个活动内容,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活动内容多元结合的课。例如学习前滚翻,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预判到如果八位学生用一张垫子练习时,练习密度、运动负荷会是偏低,要想提高练习密度、运动负荷,可以设一人一张垫子,在老师的指挥下统一练习.在“课课练”的选配上,就要以全面发展为原则,借助主教材所用的垫子,可设计:(1)发展腹肌的仰卧起坐,二人一组一垫,每人30次;(2)俯卧两头起坚持30秒;(3)每人跳跃垫子20次,发展弹跳力;(4)四人一组,绕垫子往返接力,发展奔跑能力。一个主教材四个“课课练”练习项目搭配,学生学习了前滚翻动作技术,锻炼了学生腹肌、背肌、下肢爆发力和速度,充分利用了体育器材,减少了学生排队等候时间,练习密度、运动强度随之而提高。小学的体育课练习密度要设计在50%以上,运动强度要设计平均心率达到135次?M分以上,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有加强练习密度的意识,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可以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从而提高学生体育体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二)合理安排教与学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教师要以提高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的意识去分配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时间。用3分钟时间采用行进的方式做热身运动,科学合理地布置场地和器材的多少、器材的摆放,以减少队伍的集合、调动、排队等候时间,25分钟时间用于基本部分的学习,对学习内容要精讲,动作示范要规范,对学生的练习次数、时间、速度、强度提出明确要求,激励学生努力完成教学任务,10分钟用于提高学生体能的“课课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到体育运动学习锻炼中,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2分钟放松、小结。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的形成不是靠老师说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科学的大运动密度、强度反复练习下才能提高和形成的。因此,学生是?W习的主体,要有更多的时间去运动锻炼,在运动锻炼中提高身体素质。
(三)“课课练”是提高练习密度、运动强度、提高体质的重要手段
“课课练”是在体育课中,为了提高运动强度,提高学生体能而提出的。每节体育课都要有针对性地以发展学生体能为目的的体能锻炼,这是对学习主教材的补充和拓展。每节课,要抽出8~10分钟时间,组织3~4个体能锻炼项目,对学生进行“课课练”,在选择“课课练”项目时,要与主教材合理搭配,主教材是上肢,“课课练”就选择以发展下肢为主的练习项目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的运动内容,全面地发展学生体能。把“课课练”抓实抓好,对学生的练习提出明确要求,一分钟要完成多少次、速度是多快、多少组练习等指标,要激励学生积极努力完成,对学生的练习次数、速度作记录,学生在下一次的练习时就有自己的赶超目标,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突破自己的纪录,赶超其他同学,形成大家相互竞争、相互赶超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上学期,本人坚持以提高练习密度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实施大运动密度、强度的“课课练”,学生的体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在2016年11月的由第三方对我校学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本人担任的五(5)班学生的体质各项优秀率指标中有多项明显高于同年级由别的教师担任班级学生的体质指标。
四、注意事项
(一)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还没有达到大密度、大强度教学要求时,先从较低练习密度开始,经过几周的教学,学生的体质能力提高后再逐渐加大练习密度,练习密度控制在50%一70%之间为合理,过低的练习密度,则达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练习密度过大,超出了小学生心身健康承受限度,容易造成身体的伤害。
(二)关爱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体质,观察动作和脸部表情,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身体反应,确保学生的安全。
阅读是我们在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一项语言技能,它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中,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凸显无疑,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目前英语阅读却是很多职校生的老大难,如何从根本上提高职校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有兴趣、有信心、有能力去完成英语阅读迫在眉睫,需要我们英语教师研究相关理论,并在实践中探索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阅读的三种模式
1.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自下而上模式认为阅读是由低级的字词解码到最终获取信息的阅读过程,阅读时按照固定的顺序逐步理解整个语篇。长期使用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逐字逐句的阅读习惯,阅读时关注语法细节,忽视对文章的总体把握,阅读效率低下,获取信息有限。
2.自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针对自下而上模式,Goodman 提出了自上而下模式。根据这一模式,读者根据标题等线索和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预测;通过下文来验证最初的预测,同时进行下一个预测。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不断猜测、验证、继续推断的循环过程。这种阅读模式注重语篇的理解,忽视语言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把握文章大意,不利于细节的处理。
3.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1997年,Rumelhart提出了相互作用模式。相互作用模式融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势,是更为有效的阅读方式。Rumelhart认为阅读理解是视觉信息与读者已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语言知识与背景信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阅读的教学策略
1.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在语言方面,阅读材料要难度适宜,生词量控制在全文字数的5 %左右。阅读材料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不利于学生采用相互作用的阅读模式。在内容方面,阅读材料要能满足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以便激活学生的内部图式、延长专注力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如笔者为学生挑选近期原版书刊上的真实材料、介绍Crazy English等英文网站。在教学中,笔者预先设定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书刊、浏览网页来完成特定任务,不能让学生为了读而读,否则学生毫无阅读的内在驱动力。
2.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传统的课堂模式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注重语言现象的理解而不是信息的获取,学生被动接受,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低层次的阅读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将快速获取信息作为阅读课的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英语阅读水平。如在阅读课前列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各组代表汇报,老师总结与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背景知识,便于自上而下阅读;同时,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协作,提高了阅读效率。
3.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反对阅读课以词汇和语法作为重点,不等于说词汇和语法就不重要。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条件之一。词汇量太小、语法知识有限显然会阻碍阅读的顺利进行。如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阅读技巧就有赖于学生基本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而职校生在这方面往往比较欠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用一两节课学习一下构词法和句子成分是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4.丰富文化背景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语言学习者的关注。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虽然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很扎实,在阅读理解方面却仍力不从心。这关键在于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尽可能多向学生介绍其它种族和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及文化习语和典故,如圣诞节和万圣节等西方节日、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等。这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相关阅读材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5.运用多媒体教学。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熔合声像和动画、信息量大、更新快,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将丰富的材料放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上供学生课上统一阅读,或在课后自行选择异步阅读,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也保证了阅读量。但是,网络上的材料纷繁复杂,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教师可设定话题,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查找阅读。如笔者在教授课文《Changes in Environment》时,首先用多媒体呈现相关图片,然后要求学生围绕问题,从网上提供的相关文章中查找答案,快速阅读后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反应热烈,提高了阅读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