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品格教育内涵范文

品格教育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品格教育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品格教育内涵

第1篇:品格教育内涵范文

关键词:数学精神;职业品格;个人价值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在他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写道:“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数学教育的核心是数学精神的教育。数学教育几乎贯穿于一个人受教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品格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岗位是一个变数而不是常数,每个人都随时面临转换岗位甚至变换职业的可能。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环境适应力、坚强的毅力、创新意识等,形成健康的职业品格,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由此可见,职业品格教育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数学精神与职业品格的内涵

所谓数学精神,既是人类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意向性心理的集中表现,又是人类对数学经验、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时效观念等不断概括和内化的产物。数学精神是人们在几千年数学探索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它积淀于数学史、数学哲学及数学本身之中。数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数学理性精神、数学求真精神、数学创新精神、数学合作与独立思考精神、统一性精神等。

职业品格指人作为职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精神素质、理想情操、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它既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又是人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良好的职业品格主要体现为:坚持、忍耐,不懈进取、自我完善,着眼长远、大局为重,开拓创新等。

数学精神的价值

数学精神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教育价值等。本文着重探索个人价值。数学精神具有完善自我的人格价值。被誉为西方名将摇篮的美国西点军校历来就有重视数学的传统,它专门设置了许多高深的数学课程。朱梧在《数学文化、数学思维与数学教育》中说:“正是因为数学的学习能严格地培训军事行动的能力和适应性,能使学员们在军事行动中的那种特殊的活力和灵活的快速性相互结合起来,并为学员们进入和驰骋于高等军事科学领域而铺平道路”。数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减少随意性。英国律师在大学中学习许多数学知识,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律师工作需要很多数学知识,而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使人养成一种独立思考而又客观公正的办事风格和严谨的学术品格。数学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数学精神对于求真、持善、臻美,形成完美的三维人格,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数学精神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品格因素。数学精神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特征。数学精神中的人文性主要体现为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精神,求实探索、致力发现的精神,唯物辩证、创新进取的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等等。这些与健康良好的职业品格的要求不谋而合。

数学精神与职业品格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精神的熏陶塑造学生的职业品格呢?要做到这点,关键是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数学精神,进而挖掘数学精神中蕴含的品格要素,使教育模式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

首先是数学理性精神与忍耐、坚持的职业品格。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这种认识称为理性认识。理性精神表现为一种信念,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理性精神坚持以理性(或理智)或以理性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作为判断真假、是非的标准。理性精神是数学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齐民友先生坚定地认为数学精神集中地体现为“彻底的理性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理性因素。如数学证明规范是理性探索精神的产物,理性探索活动永远是数学不变的追求,数学证明所蕴含的理性探索精神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教育的价值也是不会消失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看到理性的力量,增强利用思维推理获得成功的信念和面对失败的承受力。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的作用,认为受过数学训练的人会有很好的思路。这些国家重视的正是数学所提供的理性思维以及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高职教育阶段,学生处在思想观念形成的时期,如果能够使他们在这一时期建立起合理的人生哲学思维,就能够奠定他们未来的从业基础。微软中国区总裁高群耀为人低调,但却是一个光荣的强者。高群耀的荣耀在于他能够深刻地理解职业经理人的定位、高度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忍耐、坚持是高群耀真实职业品格的写照。一个员工评价他:“无论在什么时候,受到什么样的误解,都会按照一个专业职业经理人的精神与要求去做事。”对于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其次是数学求真精神与不懈进取、完善自我的职业品格。求真精神是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真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主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只有掌握了真理,才能实现与世界和自然和谐共处。求真是科学的重要目的,求真精神是人类的可贵品质。数学求真精神能够激发人们追求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和信心,养成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及不惧怕困难、不向挫折妥协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还能够教育人们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不轻信经验、不迷信权威、不随波逐流。

数学史本身就是一部求真发展的历史。数学不相信绝对真理,它总是追求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解答。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正是数学求真性的具体实践。人们通过不断修正已有的理论或创立新的理论来解决危机中出现的难题。希伯索斯推翻老师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的论断,用反证法证明了无理数的存在,他为了坚持真理,被反对派残酷地扔进地中海活活淹死。又如罗巴切夫斯基毕生为新几何学而奋斗,勇敢地打破了欧氏几何唯一的、必然的先验真理的神话,创立了非欧几何等等。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领导能力产生于人的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与生俱来的,与此相反,领导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地修身和坚持学习来培养。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领导者,所有愿意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完善自我的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我们不奢望学生将来全部成为领导者,但希望他们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品格,这些都是职业能力的不竭源泉。每个企业都欢迎具有坚持不懈、完善自我品格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在自身不断获得发展的同时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再次是数学创新精神与创新、开拓的职业品格。结合新情况,通过探索寻找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创立新理论,这种精神叫做创新精神。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16世纪中期,意大利数学家卡当通过研究赌博中的或然现象创立了概率论。17世纪早期,笛卡尔首创直角坐标系,创立了解析几何,从此开辟了变量数学的新时代。20世纪中叶,美国数学家扎德为解决电子计算机发展与数学工具局限性的矛盾发表了题为“模糊集合”的论文,开拓了模糊数学的新领域。吴文俊受中国古算学的启发,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创造出了世界领先的“数学定理机器证明”方法,被世界称为“吴方法”。

近年来,企业招聘人才从早期的看文凭过渡到注重经验,再到如今青睐创新精神,这是人才理念与时俱进的深刻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创新精神显得至关重要,注重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才能推动企业与时俱进。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创新型人才优先录用制度的确立及有效实行是企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最后是数学的统一性精神与着眼长远、大局为重的职业品格。数学的统一性是客观世界统一性的反映,是数学中各个分支固有的内在联系的体现。数学的统一性精神有两方面表现:一是数学对其他科学的统一,二是数学本身的统一。自古至今,数学在科学中一直扮演着“领衔主演”的角色。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60—公元前480)学派信奉“万物皆数”的观点。实际上,数学方法的普遍应用,早就揭示了各门科学都具有数量关系的特征。从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角度分析,早在中世纪初等数学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统一性。17世纪解析几何的诞生,使数学中的代数与几何统一起来,说明统一性是数学的特征。20世纪30年代布尔巴基(Bourbaki)学派用数学结构显示了数学的统一性。20世纪下半叶,数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数学分支愈来愈多,分支之间的联系愈来愈不明显,但是,数学学科的统一化趋势却在不断加强。

数学的统一性是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辩证思想的具体体现。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要以企业的总体利益为重,强化联系。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求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顾全大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对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职业品格。

参考文献:

[1]詹国梁.数学的求真精神[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2).

[2]朱梧.数学文化、数学思维与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1994,(2).

[3]舒永安.谈大学生人格修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1).

[4]张顺燕.数学与文化[J].数学通报,2001,(1).

第2篇:品格教育内涵范文

品格教育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结合的教育,它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包括了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和社会的全面的和谐发展。它是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是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一体化发展,更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在学校,品格教育可以体现于课堂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品格;在家庭,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在社会,可以通过具体的公益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品格。

江苏省苏州市第四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肩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大责任,但是,近20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一直十分严重,学校把主要工作放在了学科教学之上,导致了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自觉自律的意识薄弱、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差、学习目标功利化以及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等普遍不强。为了改变这些现象,我们挖掘学校的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的传统教育,结合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并发展适合于学校的教育。

一、我校早期的品格教育

我校是一所百年历史名校,创始于1902年,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苏州私立桃坞中学。学校以“培养高尚纯正之品格,切实适用之学诣”为办学宗旨,是当时著名的学府,被称为“美国在远东地区办得最好的学校”。文化泰斗钱钟书,中科院院士张青莲、钱钟韩、刘元方、潘承洞都曾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中学时代。学校当时建有教堂,对学生实施最初的品格教育,其内容是《圣经》。

学校以英文教学为特色,由美籍教师授课,教学内容涉及众多西方文学作品,如《泰西五十轶事》《人类的故事》《威克斐牧师传》和《莎士比亚》等著作。

桃坞中学不仅在学习上中西结合自成一套,而且在课外组织上颇具特色。20世纪20年代,学校已有三大课外组织,即“学生会”“文学会”“青年会”,其目的在于研究学术、练习口才,以期培养思维灵敏、举止活泼之青年。

桃坞中学除了这三大学生课外组织,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其一,文艺出版。出版发行“桃坞”学刊,内容有时论、课艺、译林、杂看、笔记等,对外发行。其二,学术竞赛。学校各年度均设有学术竞赛,并规定年级参加,优胜者给予奖励。其三,文体活动。学校各班级学生中,由各自的爱好者组成了中西乐队、歌咏队、口琴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娱乐活动,陶冶身心。

桃坞中学的体育运动素有盛名。篮球运动最普及,校篮球队训练极为严格,队员中有一门功课不及格者乃不能选入校队。各年级几乎都有篮球队,其中比较有名声的如“爱克斯(X)篮球队”“雄魄体育会”“豪光小足球队”“旭日篮球队”“培英体育会”等。

我们看到,学校早期的品格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张“与人为善”的美德,从经典中获取传统的美德;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人格影响,以阅读和各类活动丰富自己和理解世界,可以说,这种品格教育已经注入了我们最早的“国际理解教育”。

二、对品格教育的重新认识

我校解放前是一所美国的教会学校,具有美国品格教育的渊源,而且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批仁人志士。因此,去糟粕取精华,“培养高尚纯正之品格,切实适用之学诣”办学宗旨对于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依然有积极意义。

1.正确认识品格教育的社会价值

首先,品格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必由之路。品格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品格为核心目标,以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为品格教育的内容,使学校道德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内容,为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指出方法。其次,品格教育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必然要求。品格教育的提出是当前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培养、内化良好的品格,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品格教育是改造民族性格缺陷,培养强健的民族品格的必然选择。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是人类共同的原则。显然,品格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2.正确把握品格教育的学校价值

就学校层面而言,品格教育可以使教师认识到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教育因素,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品格教育可以将教师的现代课堂教学改革意识和现代课堂教学的操作有机结合,将日常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试图在研究、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有价值、有实效、操作性强的工作模式。

品格教育可以与学科素养紧密联系在一起,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3.正确定位品格教育的研究内容

我们从学生品格教育的现状研究开始,并对比美国品格教育的实践过程,从文化差异、社会制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异同中取长补短。由价值观培育学生品质美,由课程文化构建学生品性美,由示范教育践行学生品行美,以形成我校品格教育的实践模式。

第3篇:品格教育内涵范文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品格即命运。”品格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什么时候开始品格培养?培养哪些品格?蒙台梭利就曾指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期是2.5―6岁,此阶段形成的人格会跟随人一辈子。如果错过培养时机,就如我们织毛衣时掉了一针,日后补上也总有补过的痕迹,而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难以重来。因此,在幼儿期开展儿童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而且也应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幼儿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必须进行幼儿礼仪教育的直接原因。目前孩子们在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通常是“4+2+1”的生活模式,使得现在的孩子在家如同小皇帝或小公主。长期的骄纵溺爱使得孩子们的礼仪意识越来越淡薄,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对家长和教师的不敬言行,他们或者在言语上脏话连篇,或者在行为上鲁莽无礼。由此可见,现实的教育状况也迫切需要我们开展幼儿礼仪教育。

二、开展幼儿品格礼仪教育的途径

1.创设礼仪教育环境,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园本礼仪文化

幼儿善于观察和模仿,他们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学会新的行为规范。因此,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环境对幼儿品格礼仪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规范教师行为,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礼仪学习榜样。

教师是幼儿在园接触的主要人群,在幼儿礼仪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良好的礼仪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礼仪意识,促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品格礼仪教育环境化。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也是幼儿礼仪学习的必要条件。以无声处育人,让墙壁“说话”,让卡通形象“带路”,都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走廊、楼梯张贴一些温馨的提示语,如“今天你快乐吗”、“顺手拾起的是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冲水不臭臭”等;悬挂一些家里、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画面,如给爷爷捶背、排队洗手等;班级内设置礼仪小标兵栏,时刻提醒孩子做好……这种无处不在的礼仪宣传,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学到很多礼仪知识。

2.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1)只有将品格礼仪教育贯穿到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当中,才能使孩子的言行逐渐形成一种良好习惯。

每天早上可轮流让小朋友披挂绶带做礼仪小标兵,端庄挺拔地站在门口迎接入园的孩子和家长。听到他们那一声声甜甜的问候,看着他们彬彬有礼的模样,文明、礼仪之风仿佛吹进了每个孩子与家长的心里,净化着每个人的心灵。还有班级每天安排的值日生提醒着每个孩子要自律、自觉遵守规则,如排队上厕所、喝水、玩玩具等等。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育契机,教育孩子要勇敢、诚实、宽容、懂得尊重别人……每一次细微的发现都会给予孩子及时的教育,做到“做中学,学中教”,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

(2)以爱心教育为主导,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

第4篇:品格教育内涵范文

【关键词】武德;大学生;思想道德品格

当代社会的需求向学校提出了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也要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格。不仅要学会做事,更需要学会做人,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重心,已从单纯的“智力开发”向“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转移,以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新时代的竞争不光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也需要人才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品格,“武德”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良品德积淀的精华,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是学生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针对性培养和训练,就能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一)“尊师重道,谦和仁爱”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尊师”即尊敬师长,指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重道”指的是注重学业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的培养。按照传统道德标准即为谦虚、和谐、仁爱、恭敬。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作用。尊师重道并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学习生活当中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从小事做起,让每个大学生做到有礼貌,见到老师要问好,从实际行动上潜移默化的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更多的张扬,总希望社会能够对自己有所接纳,有所承认。这无疑是对的,但他们是不是也对社会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即如何去融入社会,接纳社会。在社会的范围内去对待自己的个性呢?武德中的“谦和仁爱”的思想就是一个指明灯。谦和仁爱就是教我们大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自我修养,做到恭谦有礼,仁而爱人,自然可以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中,取得立足之地。

(二)“讲礼守信,宽容忍让”

在当代社会,竞争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把追求物质财富当成人生全部目标的人,必将造成道德的缺失和沦丧。诚信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人无信不立”,诚信教育也可以说是教大学生怎么做人的教育。传统武德深受儒家中庸文化的影响,讲究“礼让”、“守信”的价值观,在解决冲突与矛盾的时候,往往是“先礼后兵”,“点到即止”,大学生通过学习宽容忍让,学会调节不良情绪,避免在生活中出现具有“侵略”性的事件发生,能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心态。

(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武德”中的“自强不息”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 “厚德载物”则要求当代大学生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武德”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四) “精忠报国”

有人认为精忠报国是古代的提法,当今社会没有帝王,没有封建君主,何谈尽忠、何谈报国?所以有人鼓吹“精忠报国”已不合时宜。但是弘扬好的思想品德,吸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社会的“精忠报国”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精忠报国”思想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自身做起,为人民服务,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结语

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对技能的需求,而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有过硬的技能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的学生,将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武德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可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当代大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自信。“武德”也影响着大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对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施鲜丽. 传统武德的当代教育价值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积极作用[J]. 海南大学学报,2008,6:33-56.

[2] 曹庆华,王政. 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J].c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9:32

[3] 于均刚. 论武德重塑之急需以及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51-53.

[4] 闫春. 传统武术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J].《搏击 武术科学》,2011(8):32-33.

第5篇:品格教育内涵范文

【关键词】 三生课堂 地理学科文化

三生课堂的重要目的是立德树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和生活并热爱生活,把学生引入广阔的知识视野,把学生引上正确的人生轨道,让学生健康成长。地理学科文化对的开展有着独特的优势。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地理三生课堂与地理学科文化的关系可以达到水融的程度,使三生课堂的生命活力与地理学科的文化魅力一起绽放、相得益彰。

1.关注现实生活

生活就是地理课堂的教科书,关注现实生活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也是地理学科文化的内涵之一。探索自然奥秘和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是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把学生的生活场景带进课堂,让师生利用地理知识共同探讨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天气预报、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资源利用、人口迁移、旅游、交通、城市等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关注生活,可以增加中学地理教学感染力,也是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环境和提升生活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转变观念。不是关注教材,而是关注生活。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把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而是挖掘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场景紧密结合之处,利用教材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环境、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关注生活的课堂才是三生课堂,包罗生活万象、生活气息浓郁正是地理学科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一。

2.培养生存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注重锻炼生存能力。地理教学重视对现实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和自然观察技能、地理图文资料阅读处理技能等能力。社会调查,可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读图文资料分析现实案例,可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多彩的学习场景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既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时展潮流。

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能力是三生课堂的要求。因为放眼世界,关注生活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所以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多种能力以适应并改进我们的生活也是地理学科文化的内涵之一。

3.塑造生命品格

课堂教学,若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很难有高度的,也难以彰显学科文化最有价值、最具魅力的内涵。教育,若不能塑造学生正确的生命品格,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因为一个没有正确是非观、没有高尚生命品格的人,能力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可能越大。所以,我们的地理教育的最终追求目的就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形成爱护自然、关爱他人、热爱生命的生命品格。

如在学习资源时,从资源的有限性出发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同学们讨论得出下列做法是可以身体力行的:不剩饭菜、少吃零食、少用一次性用品、节约用纸用水、垃圾回收等。除了培养学生的节约美德,我们还发现后天性资源与自然资源相比较的知识点是一个塑造学生品格的亮点。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低位则迅速上升。经过探究,学生发现,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并不是经济发达地区,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国家往往环境破坏、经济不可持续,如尼日利亚、瑙鲁。联系到生活实际,同学们创造性地认识到,父母留下的财富也好比自然资源,天生丽质也是自然资源,从而得出了与其“拼爹”不如“拼搏”,“美人难免迟暮,英雄却能不老”的正确观念。不炫富、不“臭美”,努力开发属于自己的后天性资源就成了很多同学的座右铭。

再如,在地球具有生命的条件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们认识的加深,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在不断增加。所有这些条件必须同时同地在同一个星系中组合,才能有一个可住人的像地球一样的行星,然后才能有复杂的、有智慧有科技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多么神奇、多么非凡的星球。我们地球的每个组成部分和它周围的等等因素简直都是经过“精调”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偏差,都不可能有我们人类的存在。所以,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爱护地球,保护这宇宙中几乎独一无二的高等智慧复杂生物的家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形成珍惜生命、爱护地球并心存感恩等宝贵品格。

参考文献

[1] 梅桃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明坤.教师教出好成绩的十大技巧[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 范秋明.秋月明言[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朱翔 刘新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第4版

第6篇:品格教育内涵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知识基础研究

一.引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新任务,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为以后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当下,核心素养引发了新一股研究热潮,不过,有关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培养途径、评价体系等,学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认识。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的课程都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①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对学生学习成长很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本文基于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背景下,着重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二.关于核心素养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丰富,理论框架也比较成熟,我国有不少研究者都介绍了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重要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我国核心素养模拟建构的启示。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先前所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后又把核心素养划分为身体健康、社会和情感、文化和艺术、语言和交流、学习方法和认知、算和数学、科学和技术七个指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SeCo)项目,认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它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总体参照框很具有代表性,是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参考依据。在这项目中,她们提出了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一级素养,以及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等九个二级素养。欧盟则进一步提出母语交往、外语交往、数学素养和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会学习、主动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等终身学素养体系。其后,有许多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参照以上三项核心素养体系,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的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这些都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比如,美国于2002年制订,2007年更新的《“21世纪素养”框架》,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分别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要素要求。

国内一些学者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也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自己见解。比如:成尚荣教授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核心”即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他还强调了核心素养是发展的概念,既可以表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可以表述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褚宏启则具体描绘了21世纪核心素养所应包含的三大类素养,分别是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辛涛、姜宇、刘霞则提出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在核心素养的遴选时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这三个原则”②。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多借鉴国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背景,提出自己观点,虽然表述不同,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核心素养主要是个体适应社会需要、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必备素养,是满足终身学习的基本能条件,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③

三.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进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很重要,尤其在我国,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不过,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相较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研究来说,是比较少的,在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则更为单一,偏重理科。自《意见》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也有不多学者对语文核心素养展开了论述,主要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和定义的探讨;二是结合教学,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1.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姜树华从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思维力、阅读力、表达力,三者之间,思维力又是核心。顾之川从宏观角度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领域,具体来说,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孙双金认为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其中人文修养的内涵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底蕴三个维度;语言能力包含说写表达的维度和听读吸收的维度,孙双金老师的分类主要依据传统的语文能力分类方法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规定。也有不少学者从2011版课程标准所颁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出于基础和主体地位的知识与能力。

2.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研究;另一种是基于某种教学形式的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关于第一个方面有林嵘春、刘仁增认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大要素,并且基于此着重分析了应该构建怎样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秦艳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了语文助学课堂的教学主张,并分析通过三种学习方式与四种教学策略来构建语文助学课堂。还有张伟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王超群、韦冬余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这些研究多是依据学科特点从而提出语文核心养的内涵,基于此分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意义,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结合实践深入展开。另一方面,丁文静、韦冬余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接受语文教育,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逐步形成能促进个人终身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通过梳理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肖芸从综合性学习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为我们如何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经验,但是只从单一的教学形式出发,难以全面把握语文核心素养。

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开展语文教学顺应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教育改革确立新方向;同时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只浅略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基础,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4.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

5.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6.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7.辛涛,姜宇,王烨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8.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

9.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10.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J].中国教育报,2015(4).

11.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 教育视界,2015(9).

1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1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14.姜树华.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有三[J].七彩语文,2016(4).

15.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 中学语文教学,2016(3).

16.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七彩语文,2016(5).

17.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

18.林嵘春,刘增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19.秦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

20.肖芸.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四川教育,2016(2).

21.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教学研究,2016(6).

22.张伟.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看小说教什么[J].语文建设,2016(1).

注 释

①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②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第7篇:品格教育内涵范文

关键词:武术教育;校园文化;互融发展

目前,社会人士将实践操作为武术的主要传承手段,对其教育内涵甚少过问,尤其是群众健身中有一部分人过分追求武术的健身理性,而忽略了武术朴素的育人价值,从而导致目前国内的武术教学在形艺实践与思想教育上有些偏离平衡,[1]也忽略了武术作为教育文化发展的补助能量。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技能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等子文化为依托,以弘扬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建设。[2]武术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则更需要“教育”作为前提,以利于落实高校对育人所达到高层次期望值的最终目的。

1新时代武术教育的现实考量

1.1武术中的智育教育

练习者在武术过程中能够全神贯注的集中注意力,达到修行外化的境界。通过修行影响练习者的思维与辨析能力,以形成独特的视角,使其在脑海中形成修心的逻辑思维。与此同时,武术还能起到“解脱”功效,在劳累之余,适度调整呼吸,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从而提升身体各个机能。

1.2武术中的体育教育

武术可以有效改善个体身体健康状态。通过一呼一吸,伸展或压缩身体的各个器官,达到放松神经系统,扩大关节韧带的活动域,同时,强化练习者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提高运动能力。此外,武术还能增进个体社会健康。实践证明,武术师对个体内、外生存环境的磨练,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还能协调人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关系。

1.3武术中的美育教育

武术的美育主要体现在动作美、精神美、身体美。武术动作舒展、柔和、优雅,在音乐的伴奏下,心神悠扬,给人以美轮美灸的感觉,极具感染力。在武术练习过程中,能够树立练习者坚定的意志品质,激发极限潜能。在表演与比赛中,展现出婀娜多姿的体态,变得更加富有魅力。

1.4武术中的文化教育

文化与教育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通过武术教育能够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递给练习者,从而促使练习者了解和接受新生事物。练习者可根据自身的年龄和性别特征将有价值的武术文化融入到生活中,通过更新和融合武术文化,重组文化元素,创造新兴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升武术文化重要的教育属性,从而改进对原有文化的认识。

2新时代校园文化的多维需求

2.1校园文化的导向型需求

伴随着校园生活与社会化的大幅度接轨,如何定义绿色、健康的校园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积极向上学习理念与竞争意识的培养是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极为重要的品格。因此,对校园文化的正向导向是学校对于学生教育的首要理念。若忽略了健康的教育方向,极容易扭曲学生在读书期间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负面情绪的产生,还有极大的可能引发出对于学生今后社会发展轨迹的忧虑。

2.2校园文化的传承性需求

校园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暂时的定式,还有促进学校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传承性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源头上的东西,就是教育,它不仅能够指引学生的思想,还会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引导,使校园精神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强化,这也是教育在非技能领域的价值所在。若将教育融合于文化的传承之中,势必对校园文化活力与能量的维系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3校园文化的创新性需求

校园文化的创新要走继承与改革互融的双举制。即要引领时代潮流,接纳新兴文化,又要传承与发扬优良传统。要纳入风格迥异的新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富有震慑力的方式更新与发展文化、融合与转换文化、开发与整合文化。要始终保持开阔、灵活的教育思维,不断在改革与发展中给新兴文化留出足够的空间。创新不代表颠覆,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重要的是将时代性信息与传统性文化相融合,以期为提升学校在知识教育以外的社会文化空间,提高学生思维品格提供更高层次的定位。

2.4校园文化的发展性需求

校园文化需要不断的扩充和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延续与继承。校园文化范围较广,体现在诸多环节上,例如:校园标志性建筑、重要人物、教育理念、口号标语等,不同时期的校园文化略有差异。校园文化链一旦脱节,势必会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与壮大。所以,校园文化的发展性至关重要。要整合各时期、各阶段的文化特点,以此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3新时代武术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的策略

3.1武术教育是身体教育的强化剂

社会的需求和青少年的需求使学校体育专注于身体的教育,良好的身体教育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更为学生优质高效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色调。单从身体练习的角度理解,武术是一种静力性的运动,虽然外表看来动作简单,但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从而加速血液循环,有效锻炼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4]相比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更强调对身体基本能力和机能的调节,通过、平衡、调息等方法,尤其是针对其他运动项目所不具备的强化小肌肉群和内脏器官功能、减轻疲劳和调整姿态等具有优势作用。除了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动用的身体大肌群之外,很多武术动作能够更加细致的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无法顾及的小肌肉群。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对于武术练习超强的柔韧性抱着叹为观止的态度,事实上,对于武术教育的实践过程来说,柔韧并不是条件,而是所产生的效果。

3.2武术教育是心理健康的解毒针

教师在教育理念中只着重关注知识传递也很有可能在时间的推澜中陷入衰退,而在这之前,只有少部分人群会用体育项目去调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而事实上,在进行武术教育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神经可以得到暂时性的放松,专注于伸展肢体,此时体内所产生的“脑内啡呔”会有助于学生更快的产生愉快的情绪,这就达到了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效用。从心里学角度上看,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知识系统,例如:对“心理问题”一词的界定,它泛指那些出现心理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的情形。[6]学生在校期间是他们掌握独立生存于社会的主要过渡期,心智和社会知识尚未成熟,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往往不能及时与理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涉及情感、学习、社会交往和校园生活等诸多方面,随着时间的累积,大量的信息在学生心里形成堆叠,极易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集中表现为认识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等,[7]武术教育通过练习,对学生进行具有具体性、目的性、实际性、实践性和逻辑性的科学引导,能够有效缓解和预防心理相关问题。

3.3武术教育是品格发展的指向标

武术有着伟大的古文化,它通过静思、调身和调息从整体上完善“身、心、灵”的协调发展,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养生教育。[8]武术以耐性为基础,通过实践的体会和时间的积累来展现效果。在武术教育的过程中,武术能够借助其本身科学的方式和理论促进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定型,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9]武术师静气修身的运动,更注重缓慢和控制,因此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会像其他体育项目,练习者会有大量的身体和语言上的信息交流,但武术能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以下两点:(1)学会专注。武术对身体语言灵活运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性,通过对肢体各个部位的活动,磨练学生浮躁心态的普遍现状,以专注的意识力去品读身体在不同时受到的压、拉、推、挤、紧、松等感觉,从而收到身体练习的最佳效果。(2)学会坚持。武术是在缓慢的过程中产生效果的运动,持续与坚持是它极为重要的内在精神,在练习中,学生会真正的收获一些效果,如:缓解肌肉的紧张与疲劳、调节心理情绪、提高身体平衡能力与柔韧素质、体重的减少等,都会使学生有意愿持续参与武术的练习,主动体会坚持为他们带来的收获。

3.4武术教育是生活方式的引导盘

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自然的体现,通过武术教育,消除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了解和掌握武术特征,揣摩武术教育的人文思想,从而建立健康的武术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武术能够锻炼人的身体,引导人的生活,是缓解疲惫、放松心境的时尚运动。当代大学生心里焦虑、心情急躁而失眠的现象时常发生,急需迫切地寻找舒缓、平和、安宁、放松的一种境界,而武术则是不二之选。科学的膳食、适度的休息、规律的学习、合理的起居,能够有效减少生活中的烦心与困惑,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武术不受场地的限制,只需要一块干净的垫子或毡子即可,是绿色、健康、环保的养生运动,能够使人心境平和的面对生活。此外,武术教育十分注重日常膳食的均衡性,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幸福指数,从而推行与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武术作为呼吸柔和、动作柔缓的运动,在生活节奏、生活规范、生活习惯上张弛有度,丰富了校园课余文化生活,形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10]3�5武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交换机教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武术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犹如莲花,互吐芬芳。近年来,武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互融十分突出,新思想、新意识、新文化交织在一起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发展。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从私立学校到公立学校,人们均受到武术文化的传播。修行、修炼、修身是武术教育的核心内涵,武术文化的传承均是围绕武术核心内涵来进行的,口传心授、行为示范、文本传播的特质,为武术的传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武术的坐法、调息均需练习者的观察、领悟、模仿以及古鲁的亲自示范,在武术文本的传播中,音像制品、多媒体、网络、表演等形式屡见不鲜,为武术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融合与传承构成了武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主线,武术教育已深入到校园并形成特有的文化逐渐延伸,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的养生疗法是渊源流传的基石。排除私欲、净化内心、唤醒沉睡的本性,促使武术教育的发扬与传播,搭建起与校园文化互融的桥梁。

4结语

第8篇:品格教育内涵范文

德育体系框架的建构

围绕“弘”文化内涵搭建框架 “弘”的基本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假借为“宏”。大的(现多作宏) 弘,大也,如弘绩(伟大的功绩);宽宏:如,弘方(宽宏方正),扩大,推广,光大。弘,大之也。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实弘道的“弘”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反身而诚以自尽其性,从而尽人之性、物之性,以至参赞天地之化育。根据“弘”的基本文化内涵,笔者初步选定“弘方、弘恕、弘绩”作为德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因在可操作和易于理解方面略显单薄,为突出可针对性,后来补充进“品行、品格、品位”,于是构成了“弘方品行、弘恕品格、弘绩品位”这样相互并列有分层递进序列,总称为“三弘三品”。从词性和词语的含义上看,这三组短语构成偏正短语,中心一次指向行为、品格和成效,而且每种境界都有具体的达成标准,构成德育体系的总体架构。

遵循德育序列化原则分层递进 德育序列化就是按照《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的顺序进行分解和排列的一种做法和思想。“三弘三品”的“弘方品行、弘恕品格、弘绩品位”是分层递进的序列。第一,三个层面分别针对初中的三个时段,从行为规范养成到良好人格的完善再到以成效体现的人的全面发展,这本身体现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遵循;第二,目标的建立也体现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第三,在达成的手段上,本着从基础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同样是学生身心发展顺序的客观要求。

德育体系目标的确定

围绕“三弘三品”体系,规划学生培养的理想目标为“博学笃志,豁达乐观”;现实目标为“三好学生”。现实目标是具体的抓手和平台,根据本培养体系的标准,三项子目标的预期要求如下:一是弘方品行要求班容、班貌、整洁,仪容、仪表得体,升旗、出操规范,卫生保洁常态,饮食卫生健康;二是弘恕品格要求达成交通守秩文明,用语、休息文明,为人处世文明;三是弘绩品位要求达成课上守纪规范,课堂学习专注,课后作业认真,学习成绩优异。每项子目标的达成都有具体的标准、操作手段或相关规范。围绕总体目标,强化三方面的手段。

第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完善德育管理体系;组建各级各类学生干部群体、学生文明督查队、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初步建立健全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着力开展关于出操升旗、食堂就餐的规范养成系列活动,并确保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注重班主任研修专题化,努力办好班主任工作室,依托班主任工作室、师徒结对等构建班主任自培体系的操作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班主任工作研讨沙龙等形式提高班主任技能。

第三,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过程与阶段小结结合方式得以落实,全面而完整地记录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全体学生的成绩和品德素养得以提高;“三弘三品”的德育培养体系得以完善并初见成效;班主任和德育导师的水平得以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构建具体育人方式

行为规范养成(认识自我) 围绕“弘方品行”标准,深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班级管理,落实好行政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值周等,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班容班貌、学生礼仪风貌检查,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主题活动锻炼(完善人格) 围绕“弘恕品格”标准,结合主题节假日,深入开展“四节”活动内容,即“文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进一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充分发挥学校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努力营造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教育平台,同时组织小报、黑板报、征文、演讲等比赛活动,使大量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提高修养,完善人格。

实际成效展现(走向社会) 围绕“弘绩品位”标准,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效性,主要完善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开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有所收获,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游历和“阅读”过程中,享受神奇和惊喜;二是依托团队组织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心帮扶、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结合学校“学讲练循环学习法”课改的开展,强化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四是依托“弘品”系列考核标准,加强优秀表彰,树立典型,惩罚不足,逐步形成一套奖惩机制,适时展现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王桂凤,修玉德.深入开展德育序列化教育,建立德育工作新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5(S1):37.

[3]李海洲.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第9篇:品格教育内涵范文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语文教学的规律,依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三大教学任务,即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构成:

(一)训练能力。训练能力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和作文能力等;同时,辅之以一般能力的训练,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训练。所谓语言文字训练,简而言之,就是字、词、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换言之,就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识记训练、语感训练、读写训练。其中,培养语感是语言文字内化的教学,可以说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功,只有综合运用语感功能,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学掌握并运用这个工具,就必须强化操作训练。

(二)陶冶情感。陶冶情感就是结合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审美意识。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应讲究思想教育的自然渗透,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切实做到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语文教学固然要从学习听、说、读、写能力入手,但自始至终要强调的一个根本点,就是要教学生做人之道。“要为人,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的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从语文教学来看,文道统一原则包含双重含义,一是语文课文本身是文道统一体,即以道显文,文以道存,因而语文教学过程同样需要做到文道统一,即以文悟道,因道学文;二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地贯彻文道统一原则,把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语言符号的学习和做人之道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锤炼品格。锤炼品格就是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德修养教育。初中学段是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格训练,为他们逐步提高语言文字修养打基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系统性、准确性、具体性、生动性、明确性的训练以及语言构造(字、词、句、段、篇关系)与语言速度等方面的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将语言文字品格训练贯彻始终,又要注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训练要求、不同训练重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格训练中,应以语感训练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确定表述中心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四)培养习惯。主要包括写字习惯、听话习惯、说话习惯、阅读习惯、作文习惯以及识记习惯、观察习惯、思维习惯等。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以至他们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语文教学过程中除注意培养学生的一般习惯外,还应特别注意善于联系实际、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锐、思维快捷的多方面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端正语文教学思想,增强素质教育意识。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语文学科是具有交际性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倡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从而培养出大量具有较高素质人才。

(二)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课程计划和《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把各阶段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和各年级教学要求具体化。目标要明确到位,做到既适度又具体,操作性强,最好是能够将整个阶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等网络化。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力体现训练过程。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原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

(五)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语文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因此,语文实行开放性教学尤为重要,紧贴现实社会生活,实行开放性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辐射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语文学习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上,放到现实社会大语文环境中去,既可增加语文教学的活动,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实际应用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有利于展示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