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以来,我市的旅游工作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揽,围绕做优做强旅游城市、做精做大旅游景区、做美做特乡村旅游、做好做足服务环境四项重点,持续推动旅游产业特色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游客出行便利化、旅游环境优质化,全面打响“山水生态华阴,宜业宜居城市”全域旅游品牌。1—3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x万人次,同比增长x%;旅游收入实现x亿元,同比增长x%。
一、坚持不解,重点工作扎实推进
(一)全域旅游规划工作稳步推进。目前,规划已顺利通过各镇办、相关部门和市级领导讨论评审,并完成了修订完善,正在与渭南市文旅局衔接沟通,计划4月上旬进行专家评审。
(二)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3月27日,我市举行了旅游发展委员会暨旅游综合执法机构、旅游数据中心揭牌仪式,成为陕西省首家设立综合性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市场监管分局等“1+3” 模式并建成旅游数据中心的县市,标志着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已经走上了规范化服务、法制化管理、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三)旅游服务质量持续优化。开展了春季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涉旅违法行为;认真做好“元旦”、“春节”旅游安全服务工作,在城区高速出口、华山北站、华山火车站等重要节点设立了“旅游志愿服务岗”,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旅游咨询服务。聘请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魏小安教授为党员干部和涉旅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全域旅游专题讲座,组织举办了全市导游及服务人员培训和旅游技能比赛活动,全市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制定了全市A级景区创建工作计划,不断完善华山国际滑雪场、万亩荷花苑、赛华山、金岩沟等景区配套设施,完善景区服务要素;市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含智慧旅游中心)选址工作已完成,装修工作已启动;出台了全市旅游星级厕所建设方案,计划新建旅游星级厕所8所,其中,城区2所已开工建设;完成了旅游标识牌、交通指示牌完善方案,计划新设立13块旅游标识牌和6块交通标识牌,目前,选址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标牌制作。
(五)宣传推介工作不断深化。4月1日,成功举办了以“邂逅十里桃花,相约大美华西”为主题的“华阴市全域旅游推广月”宣传推介活动和以“荡司家秋千、品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秋千文化艺术节。充分利用电视旅游智慧窗、媒体网站、车载LED显示屏及大型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我市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加大力度,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虽然前阶段我市的旅游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全域旅游创建工作量大面宽,任务繁重。加之,部分单位重视不够、措施不硬、工作不力,创建工作的序时进度距离验收的具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正视问题,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创建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市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和旅游巡回法庭要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安排部署下,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扎实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保正常的旅游秩序和旅游安全。市旅游数据中心要充不断加强我市旅游业统计体系建设,高质量完成全市旅游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等工作,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二)加大智慧旅游建设力度。市游客咨询服务中心项目对创建验收工作意义重大,市住建局要积极衔接华旅集团,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早日建成使用。全域办牵头,要加快临时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力争五月底前完成装修工作并投入使用。同时,以此为基础,市网信办牵头,文旅局、住建局等责任单位配合,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按时限要求全面推进华阴市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旅游网站、全域旅游APP、微信公众号、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应急指挥中心、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智慧旅游营销平台等服务功能。
(三)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提质升档。交运局要尽快启动实施司家秋千园、魏长城遗址等景区景点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住建局要加快实施城区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和文化提升工程,早日启动实施城区北部新建自驾游基地建设。各镇办及相关单位要结合乡村旅游景点建设,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早日完成旅游公厕和停车场新建改建工作任务。商务局要加快建设特色餐饮和旅游商品集聚地,建成旅游产品购物场所,健全旅游综合服务产业体系。移民局、岳庙办、华西镇等责任单位要以华山御温泉、华山国际滑雪场、万亩荷花苑等为重点,制定景区提档升级规划,尽快启动创建申报工作,早日完成全年A级景区建设任务。
(四)强化旅游宣传推介。全域办、文旅局、文广局等单位,要按照“月月有活动”的要求,每月推出一场定位高、面向广的文化活动或旅游节会,开展华山论剑、华山论道等系列活动。当前,文旅局牵头,重点做好“国际自行车旅游节”的各项筹备工作。市文广局、网信办要在政府网站、电视台开办全域旅游创建专题栏目,定期宣传创建工作动态;市文广局牵头,文旅局、住建局配合,要尽快完成全域旅游宣传片制作,在市电视台、政府广场、北站广场和生态广场大屏幕循环播放。住建局、交运局以及各镇办要加快完成宣传牌悬挂、客运车辆全域旅游标语及图案覆盖、全域旅游灯箱制作悬挂、旅游文化墙建设、特色旅游纪念册制作等宣传工作任务,全方位开展全域旅游宣传。
(五)突出抓好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文旅局要以全域旅游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牵头抓总、统筹安排,公安(旅游警察大队)、物价、交运、市场监管(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卫生、住建等部门全力参与,有针对性的对城市公交、出租车、餐饮住宿、导游市场等进行整治;强势打击黑车黑导、围追兜售、抢客拉客、欺客宰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正常的旅游秩序。同时,切实做好游客投诉处理工作,做到有诉必处,处诉必快,最大程度的维护游客利益,确保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亮点一:转型步伐加快,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据省旅游局统计评估,全市全年预计完成旅游接待人数1032.15万人次,同比增长47.45%,实现旅游总收入57.27亿元,同比增长29.1%,旅游总收入增幅居全省市州第一,旅游业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的良好态势。
亮点二: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搭建旅游发展新平台。
2014年11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搭建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新平台,探索了“一地举办、全市联动,一景引领、百景争艳”的发展新模式,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升级版。
亮点三: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管理水平。
新组建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六枝、盘县、水城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发展局,钟山区组建旅游外事局,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盘县和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成功申报为全省旅游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县和试点景区。上报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乌蒙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梅花山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的机构编制方案获市政府批准,积极探索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权”分离机制。
亮点四: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创新营销理念。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营销推介,多次组织旅游企业分别赴贵阳、重庆、广州等地开展专题宣传促销,将重庆3号轻轨冠名为“中国凉都・六盘水”号;成功举办了“花海漫步自驾游”贵阳推介会、贵州屋脊・中国凉都六盘水冬季旅游滑雪季宣传推介会等;相继组织广州、重庆、贵阳、云南和省内兄弟市州等地旅行社来六盘水考察旅游线路,促成组团合作;积极参加“2014西班牙马德里・多彩贵州文化节”、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贵州・泛珠三角区域“两高”经济产业合作推介会、第五届川滇黔十二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旅游局长交流会、贵广高铁黔粤桂三省联合推介会,借助高端展会平台,展示凉都旅游新形象。
亮点五:加强与友好城市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邀请大连市旅游局、旅行商及新闻媒体,考察六盘水市旅游线路和产品,并联合举办“浪漫之都”大连与“中国凉都”六盘水互为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推介会。六盘水与大连市及贵阳市分别签订了两地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寻求在旅游行业各领域更为广泛的合作。
亮点六: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助推景区转型升级。
紧扣品牌和市场定位,开通“凉都旅游”微信平台进行旅游宣传。市生态旅游委、六盘水“省5个100重点景区”、贵州欧瑞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创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积极在景点景区建设“3W”(微笑、微信、微景通)小木屋,加快全市旅游信息化进程,让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支撑要素,渗透到全市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的各个层面。让“智慧”为六盘水旅游转型升级增添新的动力,全面促进旅游业态升级、产品升级、管理升级、营销升级、服务升级,推动六盘水旅游业全面发展。
亮点七:全力打造精品景区,推进“100个旅游景区”建设。
将野玉海、江、百车河、妥乐古银杏-乌蒙大草原、韭菜坪、哒拉仙谷6个景区纳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玉舍滑雪二期建设完成,冬季滑雪项目弥补了省内空白。由民间资本投资的h龙溪、以朵影视文化城、普古娘娘山等项目正加快推进。力促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妥乐村、法那村、高兴村等9个村寨被纳入《贵州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4-2017)》重点建设村寨名单。
亮点八: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市旅游行业安全培训工作的通知》、《关于举办全市旅游行业文明安全综合培训班的通知》等文件,组织开展或参与培训活动。推荐选拔2名选手参加第五届全国红色旅游导游员、讲解员电视网络大赛。组织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参加省旅游行政执法骨干培训班,邀请专家到六盘水开展导游人员年审培训,开展文明安全综合培训、景区(点)导游(讲解员)、志愿者培训等学习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和比赛,不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亮点九: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印发《2014年全市旅游行业监管工作要点》、《2014年全市旅游质监执法主要工作任务》等文件,对全市旅游行业管理、安全生产、服务质量提升等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并与市假日办成员单位联合开展综合大检查,积极查摆问题,认真督促整改,确保旅游行业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的目标。组织全市旅游系统认真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5・19”中国旅游日、“12・4”国家宪法日等旅游宣传活动,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宣传资料3万余份,有效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
一、“四好农村公路”任务目标
1、“四好农村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3月底前完成项目落实;4月底前完成设计招标,开工建设;9月底前完成路基100公里,路面50公里;12月底前全部完成。
2、路网提档升级改造升级农村公路39公里,3月底前完成设计;4月底前完成招标,开工建设;9月底前完成20公里路基,5公里路面;12月底前全部完成。
3、升级改造,3月底完成勘测设计。6月底完成招投标手续。9月底开工建设,12月底竣工通车。
4、路绿化工程,3月底完成规划设计及招投标工作,6月底完成施工。
5、至旅游城道路建设,该道路全长3.961公里,4月底前完成设计招标,开工建设;6月底前完成7公里土方路基,5公里底基层;9月底前完成土方路基、底基层,完成基层5公里;12月底前全部完工。
6、智慧停车场建设,3月底前完成公交车停车场地硬化;6月底前完成公交充电桩施工,客运枢纽站投入使用,城区停车场完成规划;9月底前至少完成一处停车场地的硬化及充电设施的安装;12月底前至少完成一处智慧停车场并投入使用,其他停车场在2021年完成。
二、“户户通”任务目标
一、研究背景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陈竹等,2009)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能够正确地指导旅游规划的战略方向。
全域旅游从实践的角度上来说,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厉新建等,2013)。但有着丰富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结合民宿、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域旅游也会对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二、机遇与问题:全域乡村旅游
有学者提出了“全域乡村旅游”的概念(朱世蓉,2015)。所谓“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是指把一定区域的各个旅游景点、各种旅游资源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统筹的理念,也是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使得各行业、各部门、各居民等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来,以此来推动乡村旅游的顺畅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整合。
“全域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理念,其所倡导的全新的资源观、时空观、产业观,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顺畅发展,也可以使得乡村的产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是乡村的幻境得到改善,还能够全方位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以“全域乡村旅游”理念整合农村产业结构,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式。(朱世蓉,2015)
全域旅游的理念合理地解决了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但除此之外,乡村旅游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顽疾”。 卢小丽等人指出,在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中,1994年专注的问题直到2011年还依然存在。
(一)Leeuwis的研究结果却显示了政府参与乡村旅游并不能带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政府和政府控股的旅游企业是破坏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相关利益的分配还未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吴冠岑等研究指出当前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收益分配和利用结构失衡,这两个风险均须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三)乡村现代化和保留乡村“原真性”之间的矛盾则一直存在。黄震方等人则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仍处于低端旅游业态的状态,已遇到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全域旅游以及全域乡村旅游等理念的提出,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上的一种提升,而在实践中,并无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对策研究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对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中, 学者们特别强调在发展的同时, 也强调保护乡村旅游的自然和文化传统,即乡村的“乡村性”特征。
(一)让乡村旅游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调动社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动性,加强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收入,以缓解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
(二)大力发展民宿旅游。民宿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瞿伟等,2011),本身也是一种旅游吸引力。民宿是可以同时容纳民俗文化“原真性”和旅游创新性载体,相对国内的“农家乐”来说,民宿的形式发展更加成熟,产业状态更加稳定。
(三)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乡村智慧旅游建设的过程中,可采用后现代主义旅游建筑的理念(杨振之),在尽量不改变乡村原有建筑内外部风格的前提下,适当接入现代化生活设备。两权相较取其轻,留不住原居民,从何谈起“原乡性”。
(四)将文化创意应用到乡村旅游发展当中。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增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成为旅游业的一种创新发展形式,为旅游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四、结语
新化山区旅游农业开发所发生的一切,宛若于连绵群山中不断穿越的资江,仿佛是静悄悄地进行着……
尽一切可能不去折腾农民
“尽一切可能不去折腾农民”,这是新化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旅游、农业开发工作的明确要求。而有关这一点的具体贯彻落实,就是开发工作操作进程中的诸多的“不”――
耕地,基本不占;
农宅,基本不拆;
农户,基本不迁……
这一系列的“不”看似“不作为”,却透着为政者的大智慧。县委书记胡忠威向记者解释:山区开发是为了发展山区的经济,而发展经济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也就是说,党委、政府与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既然是这样,我们的一切工作不能、也没有这个必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这一点,在开发工作前期策划、设计上就有充分考虑。为开发而开发,是不明智的。
胡书记跟记者分析,之所以尽可能不去折腾,不能简单解读为是县委、县政府基于“维稳”的要求,而是因为我们的旅游开发是围绕“三农”来做的――那山、那水、那人,浑然一体,原本就很好,凭什么去折腾呢?譬如紫鹊界景区,秦人梯田是主要景点,可那里的农户一如既往耕作,不受影响,游客目睹此景,更能感受到此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有秦人繁衍千载不绝。开发工作不必画蛇添足,自然而然就好。还有桃花源,游客们来此尝试去穿越时空体验陶渊明当年对这片山水的感受,同时也感兴趣,当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秦孝公后裔如今的生存状态。因此,我们只需去做的是对农舍、农户建筑做简单的风格处理,根本没必要去大拆大迁。
胡书记微笑着说,新化县是国家贫困大县,无论是政府还是本地百姓,底子原本就薄,劳民伤财、赔本赚吆喝的事绝对沾不得。而正是尽可能不折腾的作风,才有了新化山区旅游农业的低成本开发,才实现了县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仍然成功地实现了紫鹊界到奉家,大熊山,梅山龙宫等多处景区的规模成片开发。
让农民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中唱主角
新化县县长邓光吕的一番话进一步消除了专家、记者对山区旅游农业开发有可能让本地农户边缘化的顾虑。他说,新化山区旅游农业开发之所以看上去像是静悄悄进行,是因为当地农民不但没有靠边站,而且是在政府搭建的开发舞台上显身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唱主角的可都是当地农民。
记者也注意到,在紫鹊界到奉家的景区,被作为景点的古村落,政府只是修了路,并对村民建筑做了简单的修复,农户生活如故,改变的只是在家门口就可以做游客的生意,食宿是一块,将食材当旅游纪念品来卖是另一块――没怎么折腾就能实现自主增收,难怪当地老百姓没怨言。
而在大熊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记者还发现,公园里的食宿生意全是当地农户自建的农家乐在做。政府的这份开明,换来的是景区一带农家乐的迅速成长。邓光吕县长透露,新化的游客接待,差不多全是农家乐出面,唱主角的农民在旅游服务的大戏中还真给力,部分同志起初所担心的冷场、砸台子的事至今还不曾发生过。至于县、乡两级政府,要做的就是搭建舞台,策划剧本,当好导演,剩下的全交给农民与市场。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方案中,乡村通常是被忽略的领域。然而对于一个农业人口仍占一半的星球、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仍然占多数的大国,乡村能否找到低碳发展之路,是实现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城市一直在工业化道路上前进,走的是高碳发展之路,要实现其从高碳到低碳的转轨非常艰难。相比之下,从乡村入手,使其走上低碳发展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更低成本和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
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我带领“地球村”团队赴四川重灾区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在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建设“乐和家园”。一年多以来,我、我的团队和村民们一起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探索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乐和家园”的由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我们建设“低碳乡村”的理念日益清晰,并落实在诸方面的实践中。我们的 “乐和家园”作为一种低碳生态乡村模式,是一个从环境到经济、从建筑到保健、从社会到心灵的整体系统,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生态人居为主题的低碳环境管理
建筑物耗能主要是建筑材料及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和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耗能,建筑耗能通常占碳排放的40%,在乡村建造和推广低碳建筑对于减碳来说,意义重大。以前大坪村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建的是低质量、高耗能的砖混瓷砖房屋,这种“建起来是垃圾建筑、倒下去是建筑垃圾”的房屋几乎都在地震中变成了废墟。我们请来了中国建设部首席生态民居专家刘加平先生和他的团队,义务为村民设计了既有传统建筑特色又抗震节能的新型生态民居。
这种生态民居的建筑材料以就地取材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为主,充分利用了村民林场中因雪灾倒伏的木材,以及地震中倒塌房屋的回收材。从使用的材料上尽可能降低对能源的使用,当然碳排放就减少(要知道生产一吨水泥会排放出一吨二氧化碳),同时也减少了运输带来的能耗。
这种生态建筑进一步改进了以往传统民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提高了舒适度,又减少了白天的照明用电。为了吸收传统土墙冬暖夏凉的功能,又不必采用土墙那样的夯土结构,新的民居采用了轻体墙设计,用聚苯板填充墙体,两侧用薄木板或竹胶板封闭,减少了地震导致的伤害风险,减少对于砖材的使用以及烧砖的能耗,还可以大大加强墙体的保温效能(经过专业设计单位的测算,其保暖效果相当于传统45公分的夯土墙)。过去,这里冬季是烧炭取暖,采用节能保温的轻体墙后,冬季取暖期比以前减少了1/3,直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量和碳排放量。
在建筑节能方面,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方面,就是人均住房面积的适度节制。对于豪宅的无节制的追求,是过度占用耕地和消耗能源的一个直接原因。“乐和家园”的生态民居倡导简单、实用,不鼓励豪华、奢侈。村民原有的房屋人均面积在70~100平方米左右。“红十字乐和家园”在补贴建设的过程当中,鼓励大家以人均35平方米为标准,这样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大幅度地降低了建筑能耗及日常能耗,省出来的宅基地通过入股的方式建造集体管理和运营的乡村生态小客栈,给村民带来可持续增收的渠道。
通过一系列措施,“乐和家园”的生态民居较一般的乡村砖混建筑至少节能减排50%。加上采用了村民自建和集体采购方式,这种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每平米造价不到60美元。
另外,我们设立了一个包括生态民居、沼气、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山体保护、水源保护的环境管理系统,乐和家园帮助这些原来以在追求和模仿城市高碳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村民,走上了另一条更明智、更经济、更时尚的低碳生活之路。
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低碳经济发展
现代农业又被称为“石油农业”,它不同于传统农耕的基本点就是对于石油的消耗,从机械、化肥、农药的使用到远程运输、反季节的生产体系,都是靠着对于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的能源来支撑的。世界粮农组织专家测算,如果实现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的转换,就可以减少80%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为了鼓励和引导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的转型,我们建立了四个有机小农场,用农家肥堆肥代替化肥,减少生产化肥过程中的能源,还可以保养土壤、恢复地力;用捉虫瓶等生物治虫方法以及人工除草来替代农药和除草剂,减少了生产农药的能耗,还可以保证食品安全;用第一批有机小农场卖出的蔬菜高出市场价的50%或者一倍以上,鼓舞了更多的村民明年进入有机转型的耕种计划。不用化学饲料而用天然食物的养猪场和养鸡场,也正在吸引那些关注食品安全的有机消费者们的关注。同时,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倡导有利于低碳生计和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比如顺应天时,顺季节食疗、避免反季节蔬菜对于身体和环境的影响、顺应地脉;本地化消费,避免远程运输中的能源浪费和碳排放;鼓励订单农业,避免农产品积压产生的伤农和浪费。
与有机农业配套的是以国学复兴和生态文明教育为主旨的教育产业。在李连杰壹基金支持下正在建设的乐和书院,就将是国学研习、养生康复、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基地;而这里的生态建筑、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草药种植可能成为“治未病”培训基地和养生养老产业基地。让高压下寻求放松的老板们、渴求了解中国文化古老智慧的老外们、愿意在泥土和阳光里了解和继承祖先耕读文化的少年们,将是为这种这种低碳产业买单的主力。
乐和家园的另一个产业是个性化创意手工业,第一个产品就是村民绣制的绿手绢。手绢可以成为餐巾的替代品,也可以成为绣制心语的个性化时尚礼品。我还希望通过产品的创新和管理的改进,使之成为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时尚。
以治未病为主导的低碳保健养生
当西方世界自爱谈论气候变化的问题和方案时,其基本逻辑是西医的思维方式,局限于能源问题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不会注意到今天的能源耗竭相并行的另一个危机:因为过度依赖和消耗物质能源而引起的生命能量的衰退与危机;也不会注意到过度依赖化学药品的医疗方式,给健康造成的误区以及化学药品的生产中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生的碳脚印。乐和家园作为低碳乡村的模式,让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超出了狭义的能源和物质概念,进入生命的层次。
按生态建筑的理念修建、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的红十字博爱卫生站、规划中的中药百草园、紧挨着的有机农艺园构成这个系统的底座,身体的健康依托于环境的健康;
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库则是这个系统的灵魂。低碳保健养生的要义是要用生命崇拜代替资本崇拜。人活一世,什么是最为宝贵的?中医文化引导人们珍惜和培育人的三宝:精气神,以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为健康之本。
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低碳的生活,是高生命能量的生活。与之相反,那种高碳生活是降低生命能量的:对车的依赖,是腿脚的退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对于空调的依赖,是皮肤呼吸能力的丧失。颠倒作息和超强压力,造成很多疾患,工业化的食品生产方式,让不少人吃的是化工产品,而不是在阳光和健康的土地上生长的真正的食品。中医药文化是今天低碳生活的指南,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药方。
以敬天惜物为内涵的低碳伦理教育
乐和家园的低碳伦理教育超出了沼气民居产业这些物质的层面,而直奔精神的家园。我们开展了以敬天惜物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生态伦理教育,播放气候变化的视频电影、讲座,普及相关知识,提供应对行动的培训;在低碳民居、低碳产业、低碳养生综合行动之中进行启发和引导,让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村民们引以为自豪的选择。暑期,我们请志愿者对乐和家园娃娃团进行培训,使孩子们也从小接受低碳生活方式的熏陶。低碳并不是低品质,恰恰相反,低碳的顺应自然的生活才是高能量、高品质的生活。我们对于高品质的生活有了不同的诠释:高品质的生活是惜物能、增体能的生活。
蓄心能就是培养爱心,对于集体对于自然的爱和宇宙大爱。这种宇宙大爱基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智慧和全球的文化遗产相应、相通的共同价值。
以互惠共生为特质的低碳社会建制
当人们谈论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的时候,很少人去谈论因为过度依赖物质能源的生活方式而引起的争端、冲突和战争,也很少有人去注意为此需要的大量的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武器等等对于能源的消耗,包括生命能源和精神能量的损耗。事实上,建立一个互惠共生的和谐社会,才是减少冲突及其能源代价的基础,也是实施低碳环境管理、低碳经济发展、低碳保健养生、低碳伦理教育的保障,对于一个社会如此,对于一个小乡村也是如此。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帮助大坪村村民建立了大坪村生态协会,并且建立了由大坪村生态协会、村支两委和北京地球村三方联席机制,形成了联合共治机制,这样就把散沙变成了土壤,外援变成了内力,沟通解矛盾,调解化冲突。大家集体建房、集体搞乡村旅游、集体搞环境管理和健康管理,在这里没有律师和警察,没有上访拦车,村民对于官员、专家、志愿者表达的是谢意和笑容,这就增强了社会和谐,保障了低碳乡村各项工作的实施。
(2018年12月)
2018年以来,旅游办认真落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招商大会、重点项目现场推介会确定的全市旅游跨越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宣传”的发展思路,在项目谋划、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构建了乡村旅游与全域旅游互补、本土游与异地游并存的旅游产业格局。全年旅游接待人数?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亿元,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及增幅均位有所提升。现将工作具体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项目建设,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年初以来,我们以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在建项目促运营、中期项目做前期、远期项目进储备”的建设格局。2018年旅游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亿元,其中项目建设计划投资?亿元,完成投资?亿元,基础建设计划投资?亿元,完成投资?亿元。
1、牧歌乡村旅游示范带南环续建项目。该项目以蒙古汗廷文化园、道尔其格乡土植物博览园、太平庄中草药康养休闲度假基地、天山生态庄园为节点建设南农耕乡村旅游环线,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6.66亿元,其中2018年完成投资1.18亿元。蒙古汗廷文化园完成投资5.5亿元,其中2018年完成投资8000万元,总计占地2548亩,已经完成生态丘陵、非遗文化走廊、草原景观、入口广场、现代游乐园和家庭宾馆六大主题片区建设,全市旅游产品新闻会在此成功举办;道尔其格乡土植物博览园完成投资5700万元,其中2018年投资1600万元,完成三个展馆主体建设,生态产业馆完成内部布展,其余两个展馆正在布展。太平庄中草药康养休闲度假基地项目完成投资4800万,其中2018年完成投资1900万元,铭欣庄园完成了家庭宾馆、餐饮接待区、会务接待区、院内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2018年新建水上乐园、垂钓园、赛马场等娱乐设施,已经具备休闲度假接待能力,全市第二届乡村旅游节在此成功举办;天山生态庄园已完成投资1100万元,其中2018年完成投资250万元,已完成儿童乐园、餐饮接待区和宾馆住宿区建设;
2、牧歌乡村旅游示范带北环线新建项目。该项目以新地村的盈丰庄园、代白乌苏村的山水田园度假区、苏鲁鼎游牧区、凤凰山村的凤凰山庄为节点打造北林木乡村旅游环线。截止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2497万元,其中盈丰庄园完成投资1000万元,建设完成葡萄采摘园150亩,暖棚蔬菜水果采摘15栋,保鲜库1处;代白乌苏山水田园度假区完成投资497万元,建设完成蒙古包民俗、杜鹃湖、花海种植、果园回购、旅游接待中心等;苏鲁鼎游牧体验基地投资800万元,已完成游牧文化展馆和基本接待设施建设;凤凰山庄完成投资200万元,建设完成农家乐接待中心、垂钓园等项目。
3、现代草业博物馆观光旅游项目。该项目于2017年启动建设,主要建设服务综合体、草种研发区、草原休闲度假、旅游及草原文化体验区及配套设施。截止目前完成2期绿化一阶段任务,包括景观池周边及园区主入口两侧的绿化任务,总计栽植景观乔木2000余棵,景观灌木约5万余株,大宗电子平台以及中国草业博物馆装修设计方案正在进行中,跑马场以及骑行路正在设计中。已完成投资累计7500万元。
4、罕山牧云歌非遗原始游牧文旅体目的地项目。继2017年与大连银泰旅游集团签订了阿旗全域旅游开发框架协议后,又签订了《阿鲁科尔沁旗文旅项目合作开发协议书》,为罕山牧云歌非遗原始游牧文旅体目的地项目的推动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目前,项目的概念规划方案已经出炉,规划打造乌桓沟度假区、非遗原始游牧区、牧云歌山地草原综合服务区三大区域、6个游客集散中心,融旅游+文化+体育+绿色教育+心灵修复+生态农业+医疗养生+健康科技孵化为一体的AAAAA级国家风景区,推动阿旗政府与大连银泰集团共同组建了蒙元文体旅有限公司,用于景区的建设、运营。启动了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旅游的规划编制工作,2019年3月末前完成规划审批工作。
二、夯实基础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完善交通网络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旅游产业公共服务水平。
1、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情况。国道303线一级公路贯穿我旗东西,东与通辽市开鲁县接壤,西与巴林左旗承接,全长118公里,目前道路主体及交通安全附属设施建设全面完成,11月已通车。省道210线已完成路基垫层和桥涵建设,已铺设下面层沥青100公里,预计2019年全线通车。国道303线、省道210线累计完成投资20.4亿元。代白乌苏采摘园7.1公里、绿田园草业3.6公里等乡村旅游公路已于9月底全部完工。通用机场具备使用条件,主机场飞行区全部建设完成,并且取得了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完成投资7750万。旗内南北通达,旗外立足赤锡、面向东北的立体旅游交通格局逐步形成。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一是完成了太平庄和汗廷文化园两处自驾车营地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二是旅游厕所建设项目有序实施。2018年启动建设旅游厕所12座,已全部开工建设,截止目前完成投资150万元。在争取全市旅游厕所资金配置方面排名第二。三是旅游标识系统逐步完善。蒙古汗廷文化园、铭欣庄园、道尔其格乡土植物博览园园区内投资30余万元,制作安装了景区导览图、导向图、标识标牌等并安装完成投入使用,信号网络与核心景区建设同步实施。
三、宣传造势,开启大营销。
坚持品牌宣传、活动造势、网络营销“三驾马车”一起上,宣传大品牌,形成大人气,营造大氛围。在营销载体上,采取新媒体与平面媒体相结合。创新宣传形式,开展了以上微信、旅游产品上销售平台、上旅游推介会为主要载体的形象推介活动,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影响力。在营销形式上,采取内功修炼与外攻突破相结合。一方面,做实基础,搭建平台。编辑制作了一张旅游宣传片《纯净草原的诗和远方》和一本文明旅游宣传册。另一方面,进出结合,拓展市场。先后邀请多家媒体宣传报道阿旗旅游,组团走出去赴第六届北京农业嘉年华举办了阿旗主题日活动,两次赴北京参加“四县两旗”旅游产品推介会。将我旗旅游品牌推向了更广、更大的舞台。在营销内容上,采取大节庆、大事件相结合。举办了奶香飘那达慕大会暨奶食品制作展示,承办了赤峰市第二届乡村旅游节暨“金秋十月”旅游产品会,积极筹备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相关工作,助推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成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升了阿旗知名度,赢得了客源,带动了旅游经济。
四、认真实施旅游扶贫,全力落实帮扶责任。
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国家在精准扶贫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有力的推动了扶贫事业发展,为旅游扶贫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18年,阿旗旅游办办积极推动旅游扶贫政策落实,联络天山镇,共同争取扶贫资金1000万元,建立了太平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采取政府+企业+第三方平台模式,先期资产收益,后期成立基金,形成长效机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2户,837人脱贫致富。
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帮扶责任。根据先锋乡西山村村情、民情,定期研究帮扶工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每月2次带队到西山村开展工作,切实帮助嘎查村和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扎实做好选派驻嘎查村干部工作,按照旗委要求选派副主任张国良驻西山村、宣传促进股股长王玮琦驻前岗台村开展工作,严格落实了派驻干部日常管理、后勤保障、补贴等工作;认真组织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确保单位全体帮扶责任人每周入户走访不少于1次。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公共服务配套体系薄弱。全旗旅游产业起步晚,历史欠账较多,是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最大瓶颈,即将建设的核心景区交通条件滞后,旅游标识、信号网络、接待中心、电力配套等基础设施不足,有的还处于空白,严重制约了核心景区的开发建设的速度和规模。
(二)对景区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近两年来虽然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没有拟定发展旅游产业的具体奖惩制度,还没有形成全旗上下发展旅游产业的共识。
(三)保护性开发建设与各部门政策的衔接研究不够深入,如游牧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在前期手续办理上受到各类交叉政策的限制,影响了前期筹备工作的进展。
三、2019年工作计划
(一)启动罕山核心景区建设。
一是围绕北部原生态草原游牧区,立足“纯净”主题, 启动罕山牧云歌非遗原始游牧文旅体目的地项目建设,该项目2019-2020年计划投资1.5亿元,目前正与当地牧民洽谈合作方式,利用有效时间,加快办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估报告、节能、项目备案审批等各项前期手续,启动用地预审和规划许可,确保该项目按计划启动项目建设。
(二)完善牧歌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
确保乡村旅游示范带南环线7个节点建设全面建成运营。提高太平庄铭欣庄园接待能力,完善水上乐园建设,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营销宣传网络。扩大规模,内涵发展,增加项目运营、增收的积极互动。北环线整合先锋乡旅游资源,发展区域性乡村旅游。引导先锋乡将诗语养殖创业基地与盈丰山庄以及笤帚加工车间等旅游资源串联成线,形成区域特色。全面实施代白勿苏山水田园项目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探索拓展运营模式,启动招商计划,引进资本,延伸投资,拓展古村落、攀岩等项目发展。继续完善苏鲁鼎游牧体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侧重民族和民俗文化展示,完善游牧文化展馆、游牧文化体验区、重点发展蒙元民族民俗展览,作为核心景区的有效补充,打造苏鲁鼎游牧体验基地。
(三)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和智慧旅游等基础工程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全旗旅游大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条件。
(四)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工作。
围绕“纯净阿鲁科尔沁”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推介。一是启动罕山牧云歌非遗原始游牧文体旅目的地的宣传推介工作。二是举办全旗第三届乡村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三是充分利用手机微信平台、自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宣传我旗旅游新动态。四是搞好推介宣传。积极参加省内外和全国性各种旅游博览会、推介会等,充分发挥平台展示功能,全面投放旅游宣传资料,做实我旗旅游形象宣传。五是开展摄影专题宣传。举办“纯净阿鲁科尔沁”摄影比赛及摄影展,结合每年6月游牧大迁徙活动、阿旗四季风光等,邀请对口帮扶单位北京昌平区摄影家协会协作完成。
(五)加强旅游商品推介。
一是筹建阿旗旅游商会。为更好地服务于我旗旅游事业的各项产业发展,由旅游办牵头筹备组建我旗的旅游商会。业务归旅游办指导,以我旗涉足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单位、企业、个体为核心会员,成立一家社团机构平台。主要服务于我旗旅游产业发展,企业资源信息共享、拓宽我旗旅游商品的销售渠道,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为我旗旅游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服务,做好穿针引线工作。二是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的工作,发挥好商会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各地区的企业商务交流,做好我旗旅游商品的推介销售指导工作,及时传递相关政策、企业内的培训需求、项目引荐推广等相关领域工作。
(六)助推阿旗旅游提档升级
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把旅游业
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总体目标,以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和旅游标准推广为抓手,全面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更多旅游产业品牌,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产业素质,提高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市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为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作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构建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地方旅游标准体系,加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和实施范围,促进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引导全市旅游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增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优化旅游产业素质,提高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游客满意度,成功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三、主要任务
按照《河南省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和《全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安排》,结合我市实际,突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体系。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制定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和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构建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覆盖“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及城市服务功能的地方标准和服务规范。
(二)组织旅游标准实施。在全市大力开展旅游标准化创建工作,遴选旅游标准化工作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旅游企业作为试点,通过宣传、培训、监督、指导等措施,加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实施力度,扩大标准化的实施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开展旅游标准化的试点、示范工作,树立标杆,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旅游行业严格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范服务行为。
(三)培育旅游行业服务品牌。坚持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抓手,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旅游满意度为目的,创建一批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着力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名牌企业,进一步叫响“服务”品牌。
(四)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突出“太极故里”、“山水”两大品牌,加快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月山寺)、太极拳、黄河(嘉应观)、妙乐寺、韩园、圆融寺、药王庙、影视城等十大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围绕打造南太行国家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医疗保健、科技、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演艺节目、精品剧目、数字动漫、七贤茶酒、绞胎瓷等文化旅游商品,构建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快观光游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保健养生游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五)增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通过旅游标准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加快旅游服务设施的升级和完善。重点加强旅游交通、导向标识等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加强“智慧旅游城市”等旅游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构建完善我市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六)开展旅游标准实施评价。积极探索建立旅游标准化创建活动效果评价模式,将制定标准和效果评定结合起来,加强标准实施的督导检查,并实施奖惩机制,促进标准实施、服务质量提高和经济效益增长的有机统一。
四、责任分工
市委宣传部负责标准化创建工作的新闻宣传工作。
市民族宗教局负责全市被列入旅游景区(点)的宗教活动场所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结合标准化创建工作,负责全市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有关政策措施的协调推进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标准化创建工作的专项经费预算,保证创建工作的需要。
市商务局负责指导各县(市)区购物商场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做好移动互联网旅游服务工程建设工作,提升市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
市民政局负责城市道路标牌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旅游局负责全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整体推进工作,指导各县(市)区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标准化创建工作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宣贯培训推广,监督各项标准的实施,做好旅游名牌、质量奖的培育工作。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城市道路建设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出租车、旅游客运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农业局负责乡村旅游业态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全市森林公园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负责全市文化娱乐业态和文物景点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体育局负责体育旅游业态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配合市相关部门做好旅游市场的规范检查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城市交通标牌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统计局负责为标准化创建工作提供有关数据。
市园林绿化管理局负责公园、街区绿化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城市公共厕所和环境卫生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火车站负责火车站的标准化创建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内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咨询中心、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餐馆、社会旅馆、快捷酒店、购物商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农家宾馆等单位的标准化推进工作。其他相关单位,按照各自职能积极配合创建工作。
五、工作步骤
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工作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12年7月至8月)
根据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工作的要求,组织专题调研,提出工作方案,细化创建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全社会支持创建、参与创建。
1.研究制定《市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河南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地区评估表》任务分解和《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市)区评估表》、《市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评估表》,进行责任分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收集、编印旅游标准化资料汇编;
3.与各县(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和各相关部门签订《市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目标责任承诺书》;
4.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抽调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创建工作;
5.开展旅游标准化调研工作。进行旅游服务质量调查,全面了解旅游服务质量状况和旅游标准化工作情况,梳理旅游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措施;
6.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抓好标准学习和宣传发动,确定试点单位;
7.各新闻媒体开辟“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专栏,营造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8.各县(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和各责任单位依据本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于8月30日前报市创建办建档。(电话:3569652)
(二)实施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
根据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责任分工的要求,各级各责任部门和单位,结合各自职责,逐项抓好落实,做到阶段性工作与整体创建活动有机结合,既分工又协作,增强创建实效。采取专项督查、群众评议、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做好整改。
1.研究制定《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和《市旅游标准体系表》,并组织实施。
2.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抓好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加强“智慧旅游城市”旅游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旅游标准化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快速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加强城区导向及旅游标志系统建设,完善旅游标志系统,实现行政区域内主要道路及重点景区的标准化导向信息系统全面覆盖。
3.开展旅游标准宣贯培训。旅游及相关行业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标准宣贯培训,引导和督促旅游企业及相关单位严格执行已经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4.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体系。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依据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总体安排和旅游新业态的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组织制订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地方标准和服务规范,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标准体系框架。
5.制定完善旅游企业标准。各旅游企业要组建标准化技术队伍,研究制定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标准体系。各主管部门指导鼓励旅游企业贯彻实施各项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6.组织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和推广。按照创建工作任务,督导各试点单位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落实各项措施,对照试点评分标准开展创建、自检工作。并通过工作简报等形式,及时向市创建办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总结试点经验,并在全市进行推广。同时,强化试点进程跟踪督查,分阶段提出要求,及时通报试点情况,推动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7.进行旅游标准实施评价。在试点过程中加强对标准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修订标准的建议,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在对标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中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服务质量。
8.加强旅游标准化工作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全方位宣传报道旅游标准化创建工作,在城市主要街道、旅游景区和社区等场所设置公益宣传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标准化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三)评估阶段(2013年9月至10月)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对照考核标准,积极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软件水平和硬件质量,确保考核评估一次通过。
1.做好试点中期评估工作。依据《河南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地区评估表》,掌握评估内容,在旅游标准化试点中期,迎接省旅游主管部门组织旅游标准化专家对我市进行中期评估,接受上级对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指导。
2.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创建自查。按照《河南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地区评估表》内容进行自查,自查合格后,向省旅游局提出正式评估申请。
(四)迎检阶段(2013年10月至11月)
试点工作期满,制定迎检方案,在巩固发展试点创建工作成果的同时,做好迎接省旅游局对我市旅游标准化试点现场评估工作。
(五)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各县(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总结旅游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持续完善各项标准,不断改进旅游企业的管理和服务。适时召开全市旅游标准化推进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在标准化推进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表彰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全市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工作任务,把握工作标准,掌握工作进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将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定期督导检查,促进任务落实。各县(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和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抽调精干人员成立相应创建工作机构,制定创建方案,明确创建任务,落实创建责任,确保工作完成。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旅游标准化建设和试点工作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功能、环境提升、服务品质等领域。各县(市)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及各相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部门负责、条块结合、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通力协作,上下联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强力推进全市旅游标准化建设,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信阳市利用乡村美好的生态环境、古朴的乡村风情、深厚的家乡情怀、健康的食材等因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美丽乡村成为山水信阳的一张名片,为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更添助力。据统计,目前全市2800多个行政村有近三分之一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从事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经营活动的人口约5万余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信阳市旅游业发展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发展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但是信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反生态”问题逐渐显现,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应加快由“农家乐”等自主经济形式向“旅游度假村”等统一发展模式转变的进程,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化。
一、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信阳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端,处于中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区的中间位置。河流众多,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水资源充沛;地势南高北低,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等多种地形。信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特别适合植物生长,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到35.2%,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信阳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信阳毛尖、皮影、南湾鱼、华英鸭等特产知名度较高,为信阳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基础。
(二)信阳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信阳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信阳市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点有56个,农家乐片区达10个。其中,新县和商城县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平桥区郝堂村、负忧睡仙桥村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美誉,并成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有11个村入选河南省“美丽乡村”创建试点,5个村进入了河南省特色旅游村名录,22个村进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16年,国家旅游局与9个部委、单位共同制定并印发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信阳市共有125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信阳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因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加之政府大力支持和民众积极参与,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购物游、以采摘为主的亲子体验游、以农家乐休闲为主的度假游、以温泉为主的疗养游、以青山绿水为主的洗肺游、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民间艺术游、以品尝信阳土特产的养生美食旅游等旅游形式。但在管理制度、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等环节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过程中,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旅游生态化转型指的是为适应当今环保要求,旅游业在发展上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道路。信阳乡村旅游生态化要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客观需求,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用长远的眼光发展农村经济。
(一)生态化是信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空间环境为依托,利用乡村各类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人文与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生态性是其根本特性。生态化发展信阳乡村旅游,不仅突显乡村旅游的核心就是感受原生态的人文和自然,还强调了乡村旅游的环保功能和教育性,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参与者的环保意识。生态化转型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合理利用资源,f调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为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但现阶段信阳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旅游业的经济带动力,忽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害,这些“反生态”问题恰恰是在破坏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束缚了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化转型是信阳乡村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现实需要
乡村生态旅游是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助力。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使农村传统的产业结构向低碳型优化和升级,促进乡村聚集经济的形成,加速实现由乡到城转变。信阳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依托乡村自然、人文等资源,实现旅游特色化发展,形成不同类型的旅游特色小镇,为新型城镇化打开新的路径。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转型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信阳市政府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在生态化转型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生态管理方面不够完善。一方面,执法和监管部门缺少处罚和惩戒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旅游经营者和参与者的依据,导致其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生态评价体系不足,使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发展缺少评价依据,易造成乡村旅游经营者瞒报谎报当地生态水平,不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
(二)环保和生态服务意识不足
旅游经营者与参与者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服务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转型的重要保障。但因为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参与者环保意识薄弱,他们肆意开发利用乡村资源,对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信阳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依然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心态搞旅游,任意砍伐树木、随便搭建棚屋、排放污水、捕捉野生动物;大量游客借助各类机动交通工具涌入农村,造成废气排放量增加,污染空气,产生噪音;有的游客只顾自己休闲娱乐,在农村乱摘乱踩乱扔,破坏乡村优美环境。其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品低,缺乏专业服务技能培训。他们大多是农村留守老人、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生活自由散漫,意识不到生态服务保护的重要性,不仅不制止游客的乱摘乱踩行为甚至还会鼓励参与,对乡村旅游环境的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服务设施缺少文化认同
l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最根本特征。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原生性的乡土文化和原始性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乡村所以保留的旅游资源的乡村性多寡,决定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也决定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大小。信阳的乡村要发展旅游,吸引接纳更多的城市游客,必然要修建建筑,摆设摊点,开辟索道等等,但在开发中一味迎合城市旅游者的喜好,也使乡村性渐渐缺失。例如,有的农家改造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在修房时偏向西方风格,模仿城市建筑形象,使乡村气息被弱化甚至同化。有的乡村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乡村习俗被 “商品化”、“舞台化”,使乡村文化被扭曲,失去了乡村旅游特有内涵及价值。
(四)产品形式单一,缺少生态型旅游产品
当前信阳多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形式单一,缺少创意,游客参与体验性不强,有明显特色的生态性旅游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农户在经营思路上主要强调实用性、经济性,经营模式雷同,娱乐项目相似。旅游活动主要围绕“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吃吃饭、打打牌”等项目展开,旅游体验仅局限于“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没有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其对游客生态意识的培养作用。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对策建议
(一)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完善乡村旅游管理制度
为促进信阳市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市政府可结合信阳乡村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对开发和经营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旅游景点和项目立即叫停。可建立“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环境保护押金返还制度,对造成环境污染而不能消除影响的旅游企业,视损害程度给予经营者扣除押金、罚款甚至停业处理。
(二)以生态文明理论为依据,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培训
信阳市政府为了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工作,进一步提高乡土旅游人才素质、能力,已经多次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培训内容上还是缺乏相关生态意识、生态化服务的内容。此类问题应当引起政府的重视。首先,在教育和培训中注入生态服务理念。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是发展趋势,乡村旅游能否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只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乡村旅游的生态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其次,将旅游服务与生态服务结合起来。乡村旅游生态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与服务相结合,让游客不仅能体验到质朴原生的乡村景观,还能接受生态教育和文化熏陶,提升乡村旅游的功能和层次,真正发挥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文化性内涵。
(三)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型服务设施
坚持和谐观念,遵守低碳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是完成乡村旅游生态化建设的最新要求。信阳乡村旅游要实现生态化转型应该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采用生态科技,供应低碳环保商品,不断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例如,旅游区建筑材料和设施尽可能实现多次利用,发电可采用沼气、太阳能等再生环保资源、挖建蓄水池盛接雨水循环利用;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游客节约水电;开通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率;多设立环保标语提示牌等。
(四)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打造生态化乡村旅游产品
通过深度发掘乡村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设计和开发一批文明、健康、自然、质朴生态化旅游产品,帮助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形象。在产品形式上,加强乡村自然景观、风土人文资源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智慧产业的结合,寻找多种表现形式;在保持乡村本土环境和生活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内涵的建设;延长旅游产业链,利用乡村土特产增加增加购物项目比重;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经历,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提高餐饮、住宿等旅游收益。
五、结语